监督节目

2024-06-16

监督节目(精选8篇)

监督节目 篇1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 ,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 及时发出警报”。这正是对新闻舆论监督功能最形象和诗意的描述。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 , 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 , 抨击时弊、抑恶扬善 , 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1]狭义上的新闻舆论监督则仅指媒体对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违背其职权 ,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的报道和揭露。

我们选取中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的三档比较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 对2014年中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 , 探索现状背后的多重原因 , 力争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建议。

1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1.1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比例低

通过对2014年10月份以前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进行统计 , 可以得出结论 , 2014年央视新闻语录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不高。

截止十月份 , 《焦点访谈》共播出257, 其中舆论监督类节目66期 , 约占总数的25.7% ;《经济半小时》共播出236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63期 , 约占总数的26.7% ;《每周质量报告》共播出39期 , 其中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25期 , 约占总数的64.1%。

1.2 新闻监督类节目中对于政府行为的监督较少

《焦点访谈》66期舆论监督节目中针对医疗健康类的监督共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 教育类的监督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政治类的监督20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30.3%, 质量安全类监督节目6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9%, 犯罪类节目8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12.1%。

《每周质量报告》由于节目本身针对产品质量问题 , 所以质量安全类节目共14期 , 占舆论监督类节目的56%, 其余为对保险、收藏、手机软件、医疗整形等行业问题的监督。

《经济半小时》由于节目本身侧重经济类问题 , 所以 , 企业经济类舆论监督共30期 , 占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总数的47.6%, 与政府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3期 , 占总数的36.5%, 与犯罪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污染有关的经济类问题2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总数的3.2%, 与质量安全有关的经济类问题6件 , 占新闻舆论监督总数的9.5%

1.3 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明显减少

以《焦点访谈》为例 , 《焦点访谈》作为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 , 在最辉煌的时期曾经达到70% 的节目为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 ,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数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占播出总量的30%~40% 这样一个范围内。[2]但2014年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比例也仅仅才25%。

1.4 持续性关注、系列性选题缺乏

《焦点访谈》2014年的66期舆论监督类节目中只对内蒙古新生儿被医院护士拐卖的《孩子你在哪儿》、《别让火车变“祸车”》两个事件进行了后续报道 , 只有《兰州水污染调查》一个事件进行了系列报道。

1.5 新闻舆论监督的层次偏低

在2014年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中 , 对于备受大家关注的反腐、“打老虎”等问题三个栏目都没有涉及 , 对于政府权利部门的监督多集中与县市 , 存在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等问题。

1.6 硬监督缺乏

“硬监督”——对掌握主要社会资源的有关权力部门 , 主要是针对国家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公众人物等的行政行为、公职行为和公共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软监督”——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评论或展开讨论。[2]

1.7 监督形式模式化、只述不评

节目形式模式化严重 , 一般分为三部分 , 即“主持人演播室提出问题——记者现场调查、采访——主持人演播室总结”的三段论模式。尽管对于一个成熟的节目来说 , 有属于自己的节目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 但是一直一成不变也会使观众缺乏新鲜感 , 产生审美疲劳。

2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成因

电视舆论监督在近年来锋芒不再 , 显示出式微的态势 , 其原因也可以从社会系统、媒介系统、受众系统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社会系统

2.1.1 立法滞后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属性 , 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媒体人的神圣使命。新闻舆论监督在监督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个人行为 , 维护公众利益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我国迟迟没有针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 一方面对于新闻舆论监督中媒体记者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 使得部分素质不高的媒体从业人员存在以舆论监督为名向企业进行勒索、敲诈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使得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权力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在进行中阻碍重重 , 新闻舆论监督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2.1.2 当事人不合作

由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针对的是被采访对象的违规违法或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 对于被监督对象的既得利益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 所以被采访对象往往并不配合 , 他们轻则拒绝采访 , 重则抢夺、毁坏、扣押记者的相机、录像带等采访设备 , 更有甚者会对记者进行殴打乃至非法拘禁。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就曾以“采访受阻透视”作了专题报道 , 列举了山东、贵州、吉林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受阻、被殴打、扣押等情况。

2.1.3 权力部门干涉

在我国 , 新闻媒体具有双重属性 , 要坚持党性原则 , 各级新闻媒体分属于各级党委宣传部的管理 , 所发稿件要经过多层严格审查 , 同时又要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制约。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效力最强的时期 , 央视评论部门前长期存在两队人 , 举报者和灭火者。

2.2 媒介系统

2.2.1 媒介属性的双重制约

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具有“事业单位 , 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 , 一方面对于政府机构的依赖性很强 , 受到政府机构的严格审查 , 因而确立了“党的耳目喉舌”的功能定位 , 新闻报道的一贯传统是进行正面宣传性报道。

另一方面 ,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 包括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单位纷纷进行体制改革 ,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 自负盈亏。而就电视台来说 , 仅靠电视收视费用显然不能满足维持运转所需要的庞大开支 , 广告商就成为了媒体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 也就会使得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 , 受到来自广告商的制约 , 不能自如对有利益关联的企业进行批评报道。

2.2.2 媒体环境的激烈竞争

首先 , 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目 , 由于要进行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 , 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设备制作成本较高 , 再加上制作完成的节目不一定能够播出就进一步提高了成本。而在电视台普遍实行“末位淘汰制”等形式的制度追求收视率的情况下 , 此类新闻节目由于收视率无法和娱乐类节目相比 , 往往收视率和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都不高 , 所以很多电视台不愿意制作此类节目。

2.2.3 记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由于人人都是记者 , 人人都是爆料人 , 人们对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不仅掌握更多的资源 , 而且拥有更大的热情。而“记者”作为一个职业 , 有些从业人员存在应付交差的心理 , 不可能像当事人那么深入的进行调查。此外 , 还存在记者舆论监督意识薄弱、对于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件缺乏新闻敏感性、由于长期的新闻审查而自我设限等情况。

2.3 受众系统

2.3.1 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不信任

由于我国媒体的“耳目喉舌”的定位和长期从事正面宣传 , 以及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媒体从业者收受贿赂、敲诈勒索被采访人等情况 , 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公信力下降 , 广大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 认为传统媒体 , 特别是央视这样的中央级媒体代表党和国家的意志 , 使得关注传统媒体的受众人数减少 ,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下降。

2.3.2 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改变

随着科技发展 , 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使得对于信息的接收越来越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的发送和接收各类信息、进行人际交流。而电视则更多成为家庭中老人和儿童的主要选择。但是老人和儿童并不是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要目标受众 , 所以导致电视节目的舆论监督效果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3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如何突破

截止2007年 , 我国拥有无线电视台296家 , 有线电视套1300家 , 教育电视台1000多家 , 企业有线电视数百套。中国是世界上电视频道数量最多、观众最多的国家。[3]

在当前情况下, 电视依然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 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如何更好的发挥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 使电视新闻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社会系统

3.1.1 加速推动新闻立法

尽管“新闻立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 ,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仍然缺乏明确的必要保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 对新闻舆论监督实现规范化管理 , 最重的是加快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 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 实行依法管理。”[4]只有这样才能从法律层面建立限制机制 , 克服权利对新闻监督的干涉、建立保护机制 , 使得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权得到法律保障。

3.1.2 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教育

“新闻媒体要顺利开展舆论监督 , 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和社会条件 ,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5]所以 , 要在全社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普及教育 , 使得每个公民认识到, 新闻舆论监督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配合并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

3.2 媒介系统

3.2.1 促进观念转变

一方面电视台要在内部加强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 , 明确新闻才是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 犀利独到的批评、监督是一个电视台最大的竞争优势 , 使其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 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 , 也要与时俱进 , 改变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 , 由单一的向受众传输信息向传授双方互动转变 , 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向人民所想 , 急人民所急 , 真正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 同时了解舆论监督的效果 , 并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监督活动。

3.2.2 立足自身优势

新媒体虽然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等诸多优点 , 但由于字数的限制和信息的海量以及人们关注度的限制 , 使得不可避免的有碎片化、深度不够、权威性不够的缺点。而这正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电视媒体在多年发展后 , 积累下成熟的运营体制、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严格的审核制度 , 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重视对微内容的整合 , 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深入的评论 , 以弥补新媒体深度、锐度、权威性的缺乏。

3.3.3 不断拓展空间

尽管在我国 , 新闻舆论监督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严格审核 ,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审核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所以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固步自封 , 通过自我审核对那些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视而不见。一方面 ,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 , 扩大选题 , 不断拓展可以进行批评报道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加强对高层的监督。只有敢于打老虎 , 而不是隔靴搔痒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监督的巨大威力 , 同时重塑新闻机构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 重新赢得受众的信任。

3.3.4 加强多方合作

社会上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件层出不穷 ,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 不是某一家媒体的事 , 也不是某一类媒体的事。因此各家媒体应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多方合作 , 在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 , 实现共赢。

一方面不同层级的电视台、同一层级不同地方的电视台应该相互协作 , 形成合力 , 扩大媒体影响力 , 使得监督不局限于单一新闻事件的本身 , 而是从更广泛的层面 , 更深的层次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 , 电视应与其他媒体形式 , 特别是新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 顺应全媒体的发展趋势 , 将新媒体的快速反应、互动性和电视新闻的深度和专业化、权威性相结合。

3.3.5 深化选材内容

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相比不具有时效性的优势 , 但同时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策划出更加具有深度的节目 ,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更加注意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入的层面选择监督内容 , 另一方面加强选材的专业性。同时内容可以形成系列、加强持续关注。充分运用画面声音的双重表现形式表现客观事实 , 不是一味使用概念化的解说。

3.3.6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从业人员媒介素质的培养 , 一方面使其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 坚定其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信念和决心,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其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性, 使其能够运用多种技巧 , 从更巧妙的角度不仅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 而且通过每一次的不断尝试 ,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的空间。

摘要:舆论监督, 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 选取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每周质量报告》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进行内容分析, 从中窥探我国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 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原因,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雷军.论我国新闻监督的现实困境[J].广播电视学刊, 2011 (7) .

[3]记者网.http://www.jzwcom.com/jzw/94/997.html.

[4]郑保卫.新闻舆论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今传媒.2010, 8.

[5]郑保卫.三重“推力”与三股“阻力”下的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界, 2007, 2.

监督节目 篇2

摘 要: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基本职能,坚持公论、公正、正义,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矛盾和违法违纪事件,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传达弱势群体呼声,声张正义,主持公道,也是媒体内在品质的具体体现。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自2013年8月重新开播舆论监督栏目《大众传呼》以来,节目以其尖锐独特的视角、客观深入的报道、一针见血的评论和追求实效的风格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肯定和信任。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将这一传统形态的节目办成更加符合组织要求、听众意愿和媒体发展的新型传播平台与渠道,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监督类栏目编辑记者和运营管理者应该认真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台;舆论监督;多元化

《大众传呼》栏目是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该栏目的口号是“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旨在通过客观翔实的报道和深入细致的剖析,集中反映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促进机关单位行风政风建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该栏目利用广播媒体快捷高效的特点,以电话作为主要沟通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采访,还原事件真相,发现问题症结,监督工作进展,解决实际问题。

1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现状与困境

1.1 地市级媒体

地市级媒体在我国当前的媒体整体架构中处于中间位置和环节。上有掌握着优势资源和配置的国家级、省级“重型航母”,以强大的公信力和覆盖面牢牢占据着重要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下有贴近性和灵活性都极强的县区级“轻型快艇”,利用自身特有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与区域范围内的受众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新媒体也呈遍地开花之势,其特有的“病毒式传播”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而地市級媒体在当前的行政体制和信息传播环境下,很难在上述各方面与相对应的媒体形成竞争。首先,在信息获取方面,地市级媒体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一则是受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所限,个别单位或人员对媒体的采访根本不予重视,对于正面报道装样子走形式,甚至信口开河或夸夸其谈,对于负面报道则打太极玩推手,满口外交辞令或答非所问,二则是受媒体级别和地位所限,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或敏感话题,地市级媒体只能做二线采访和外围报道,无法深入到事件内部接触事件真相,甚至更多的时候成为整理和提供背景资料和素材的“二传手”、“搬运工”,三则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地市级媒体由于受资金、技术、行政许可等因素所限,无法做到所在地行政区划内的无死角全覆盖。同时,个别地市级媒体行政领导管理能力低下,人才观落后,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相对匮乏,也使得媒体的整体实力难以得到提升,上述种种,使得地市级媒体正处于规模不大不小、影响不远不近、传播不快不慢、内容不轻不重的尴尬境地。

1.2 广播媒体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的“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超出广播0.6个百分点;2009年至2014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6.3%上升至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7.2%上升至98.6%,说明在整体覆盖方面,广播依然逊于电视,但增速优于电视(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6月)。广播媒体针对电视媒体的绝地反击,得益于私家车的普及和电视媒体商业化、庸俗化、同质化和贵族化现象的加剧,但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和冲击,广播媒体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媒体发展近年来呈“井喷”态势,同时,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也为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用户为12.93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9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总数达8.6亿户。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出现与逐步成为现实,传统媒体包括广播媒体在内都将会面临更加难得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1.3 舆论监督栏目

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历来是传统媒体借以自身优势提升影响力、获取关注度和增强公信力的重要工具,也是与受众接触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并且社会反响最强烈的表现形态之一,长期以来扮演着政府警示钟和百姓代言人的角色,是传统媒体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由于被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政府腐败官员屡见不鲜,被媒体揭露而大白于天下的黑幕事件也频现荧屏报端,有效改善了政治生态环境,规范了市场经济行为,在体现政府严格依法执政的同时也彰显了媒体监督的强大威力和震慑效果。

具体到地市级媒体,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则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阻力。首先是采访过程困难重重。地市级媒体由于其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等原因,往往不被同级别的被采访单位重视,更遑论高一级的单位和个人。在工作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央企、省部级直属单位或强权部门的阻挠或干扰,甚至遭到明确拒绝,使采访难以进行;即使通过记者的努力完成采访并进行了报道,一些涉事单位和个人也会置之不理,并且依然我行我素,使舆论监督的作用丧失殆尽。其次是面对说情压力巨大。监督自然会触及某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阻止媒体曝光除了暴力威胁以外,托人情走关系试图终止媒体采访和报道也是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和记者经常会面对的问题。最后是记者队伍良莠不齐。舆论监督栏目(板块)肩负的是社会使命,栏目记者从事的是拷问良知和体现正义的工作,这就要求记者除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外还需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充分的法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2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压力与挑战

2.1 地市级媒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上”和“下”

2.1.1 来自上方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压力和挑战

国家级媒体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政策资源以及由政策倾斜所带来的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渠道支撑保障和传播、品牌效应,省级媒体则作为行业上级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先发布权和信息使用选择权,使得这两个级别的“巨无霸”先天即具备了优势。

地市级媒体普遍受当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一则是目前国内的部分地市级媒体发展还或多或少的有赖于地方财政的支撑,二则是作为地市级媒体重要收入来源的广告费收入基本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平均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已经与地方财政脱钩、需要自收自支解决生存与发展难题的地市级媒体而言,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和城市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更是决定其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市级媒体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媒体在硬件水平上与上级媒体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在注重装备投入的电视媒体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2.1.2 来自下方县区级媒体的压力和挑战

相对于上级媒体而言,县区级媒体则从另一个层面蚕食着地市级媒体的生存空间。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和运营成本低、受众明确、亲和力强、到达率高、广告效果好等优势,县区级媒体无疑已将以往地市级媒体引以为豪的向下覆盖与辐射优势彻底抵消掉,具有巨大潜力的县区级市场这块大蛋糕俨然已被县区级媒体瓜分殆尽。市场资源的再分配使地市级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面对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和挑战,地市级媒体正处于被围追堵截的严峻市场形势中。

2.2 广播媒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于“内”和“外”

所谓的“内”即指行业和单位内部,“外”则是指行业和单位外部。

2.2.1 来自行业和单位内部的压力和挑战

广播媒体在经历了电视媒体高速发展期的冲击后,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资料显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在1995年至1997年的两年间由78.8%增加为86%,增幅为7.2%,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在此两年间则由84.5%增加为87.7%,增幅仅为3.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6月),此次发展得益于国家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此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广播媒体的发展势头始终未减,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受众群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广播媒体迎来了第二次春天。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目前,“网络调频收音机”软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收听习惯,使听众收听广播不仅完全可以摆脱收音机的束缚,而且还能收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预约和回放都变得十分方便和快捷。

2.2.2 来自行业和单位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行业和单位外部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传统平面媒体和新媒体。

传统平面媒体(即纸媒)对广播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传统平面媒体由于其媒体特点,在大容量信息的传播和保留上要明显优于广播媒体,同时由于摄影和制版、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平面媒体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并且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吸引受众方面也要较广播媒体略胜一筹。

最不容忽视的外部竞争压力来自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New

media)普遍被定义为:“狭义上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已然感到了空前的压力,是分庭抗礼还是携手共赢?广播媒体正面对着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

2.3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改革与突破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若要在现阶段实现地市级广播类舆论监督工作的新突破,应实行栏目运行多元化。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 栏目精细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精细化

内容是一个栏目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尤其是作为舆论监督类栏目,“内容为王”的理念并不过时。一期选题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采访深入、剖析全面、反响强烈的节目,其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往往能超越栏目本身的品牌价值和意义。因此,将栏目内容做精做细,才是将舆论监督工作做好做实的目标和前提,也是从容应对来自“上”和“下”压力的法宝之一。

若要内容精细,题材是关键。舆论监督类栏目虽然在选题上不应有主题先行的色彩,但还是应该注意坚持以下几个要点:①发生要有代表性;②影响要有广泛性;③问题要有突出性;④后果要有现实性。舆论监督的题材应具有广泛性,但主题应明确,在具体操作中,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民计民生等问题均可成为栏目报道的内容,其实归根结底主题只有一个:还原事件真相,揭露假空丑恶。利用公众舆论的压力客观上起到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解决百姓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2.3.2 栏目精细化的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式精细化

就輿论监督节目而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同时可以影响内容。一档优秀的舆论监督节目,更应在形式的精细化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舆论监督节目的形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迅速。迅速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同样舆论监督也应以快为先,这既体现了媒体关注事件的态度,也可防止被监督事件日久生变。

②客观。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舆论监督更应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记者在采访时尤其应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既要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应不偏不倚、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相。

③全面。舆论监督的前提往往是了解事件的全貌,从多角度、多环节、多层面来对事件本身进行还原和再现,从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实效。追求实效是舆论监督节目与普通新闻节目最明显的不同点。监督只是过程,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和结果,因此应将监督的实效作为衡量一档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硬指标,同时也应在节目设置和具体操作上为保障实效预留空间和条件,如开设固定的特别时段或板块,对以往监督内容进行追踪报道,或与职能部门联合,在机制上保障监督效果,共同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精细化是保证节目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围追堵截”、绝大多数地方媒体都在苦苦挣扎之时,坚持栏目精细化应该是地方媒体突出重围的一线曙光。

监督节目 篇3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权力制约体系的一部分, 与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一起,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 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类别版块, 作为新闻媒体的一大职能, 办好新闻舆论监督节目, 不尽能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作用, 还能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然而, 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基本上成为了央视、卫视媒体新闻节目的重头戏, 至于地、市、县级的地方广播电视台要想开办, 办好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却是件很难的事。总结分析原因如下。

1.1 地方台行政级别低, 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话语权分量轻

我国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 目前基本分为央视、省台、市台、县台四级体制内广播电视台, 行政、人事、业务分别受所在行政区上级党委政府领导。这一行政体制决定了地方台在行使新闻监督权力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简单说, 县级台无法对处级单位进行新闻监督, 甚至对乡镇政府也很难实现监督, 因为乡镇政府与县级电视台属于平级单位。某一非常有职业精神的县级台记者通过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对某个乡镇政府的违规行为进行了报道, 结果几个月之后, 该乡镇的主要领导竟然工作调动到该记者所在的县台担任台长职务, 记者此时的惶恐心理可想而知。所以地方台行政级别低, 决定了其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话语权分量轻, 从而会影响记者进行监督采访的魄力, 制约舆论节目播出的力度。

1.2 地方台节目覆盖范围小, 制约了舆论监督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地方台不同于卫视媒体, 地方台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发射功率和节目覆盖范围原则上不超过所在行政区域。这一规定决定了地方台新闻资源的猎取范围和节目受众群体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而制作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难度以及职业危险性不仅远大于时政、社会类新闻节目而且也不会小于央视、卫视媒体。这种难度取决于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高度不配合、取决于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干预, 取决于小范围人情关系网的密织。而危险性更是取决于记者的工作范围, 今天记者的曝光对象, 明天就有可能在街头、巷尾、超市相遇。所以地方台覆盖范围小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其舆论监督节目的制作、播出甚至开办。

1.3 地方台采编队伍素质相对偏低, 降低了舆论监督节目的制作水平

和中央台、省级台相比, 地方台的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节目制作水准相对整体偏低, 这是不争的实事。迄今为止很多市县级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的专业化率很低, 甚至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广播电视专业培训。也有很多从事一线采编的记者、编辑没有获得执业资质, 没有考取《新闻记者证》, 但因地方实际工作需要, 却又不得不上岗工作, 这让地方广电媒体和记者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再让这样的媒体和记者从事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制作, 其尴尬境遇可想而知。

2 地方台开办新闻舆论监督节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述原因造成了市县级地方台开办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很是艰难, 以至于很多电视台放弃了自己本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 真正印证了社会上那些“电视台只会报喜不报忧”的个别说法。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方法, 让地方台也能办好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呢?答案是肯定的。河北兴隆县广播电视台开办过一档新闻舆论监督栏目《东升视点》, 栏目充分发挥主持人的品牌效应, 选任知名度和公信力较高的主持人担任主持人并大胆尝试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栏目名称, 锁定群众关注的社会焦点事件、热点话题、民生矛盾、典型法制案例为内容, 打造起了属于兴隆人民自己的“焦点访谈”。该栏目在开播的五年多时间内, 制作播出了《我的车该停在那里》、《公交车何时成了招手停》、《一个排污口脏了整条河》等很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节目, 不仅丰富了电视荧屏, 也实实在在的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结合《东升视点》栏目的开办经验, 笔者认为地方台要想办好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节目选题要坚持“三不做”

所谓三不做, 是指具体到每期节目选题标准要做到“三不做”。

1) 没有普遍性、不代表公众利益的选题不做。

2) 没有正确舆论引导意义的选题不做。

3) 可能会干扰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正常工作, 可能会干预到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 可能会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新闻选题, 在案件审结前, 不对案件审理情况进行公开报道。

2.2 节目制作要坚持“多记述少议论”

做舆论监督类节目, 我们心中始终要明白一点, 新闻媒体不是仲裁机构也不是审判机构, 我们只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机构, 我们的评论认识归根结底是建立在我们记者、编导自身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的。只有在确保我们的评论认识能够于情于理于法都能立足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进行评论。尤其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大肆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信息获知渠道、言论发布渠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多元, 每个人都可以做新闻事件的评论者。电视节目代表的不是一家之言, 而是一个官方媒体态度, 所以更需要言之确确, 才能具有权威性。另外, 不是所有节目选题都需要记者、主持人去盖棺定论, 有些新闻只需要我们真实的再现新闻事件本身即可, 有些评论点到即可, 对于事件的更多新闻评论留给广大观众, 相信今天的电视观众综合素质再不是几十年前的水平, 他们会有比记者更深的见地。

2.3 节目也要“背靠大树好乘凉”

地方台话语权相对薄弱, 那么如何加强自己的话语权分量, 使栏目更具有权威性, 同时又能使节目运作阻力更小呢?那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可以把栏目固定性的和当地政法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办, 也可以把某一期节目作为特别节目选择相应的部门进行联办, 这样既可以增加我们的节目资源, 也可以加强栏目的专业性和话语权分量。这种合作模式目前最为常见的是法制类节目, 很多电视台的法制类节目都选择了和公安、司法等单位合作, 舆论监督类节目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东升视点》栏目在制作一起关于“优化县内经济发展环境”的选题时就没有单打独斗, 而是联合县内纪检监察局的行风办公室一同开展采访调查, 不仅提高了电视台的采访效果和效率, 也丰富了纪检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 可谓两全其美。

2.4 节目选题要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具体到我们舆论监督节目的开办同样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意义。如何把握住舆论监督节目的舆论导向不偏离正确方向, 是对节目的最基本要求, 在选题时可以围绕本地党委、政府近期、一段时期内重点工作、特殊工作找出报道切入点。比如, 当前党内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要求严厉整治“四风、两问题、一薄弱”, 常规新闻栏目可以宣传教育活动意义、实施方案、活动进程等, 而舆论监督节目, 就可以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现象开展“正风肃纪”的报道采访, 找出顶风而上的反面典型开展曝光, 起到警示教育, 这样的节目注定领导喜欢、百姓爱看。所以,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顺应形势积极谋划节目, 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是做好舆论监督节目的不二法宝。

2.5 着力提高舆论监督节目的采编队伍建设

地方台要开办好舆论监督类节目, 就要切实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着力提高舆论监督节目的采编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记者编辑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党的纪律;认真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新闻等方面知识。其次要加强记者编辑的舆论监督工作业务培训。要坚持“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 切实改进舆论监督报道文风。要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 摆正新闻采编人员的位置, 端正舆论监督的目的, 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工作的水平。

地方台开办好舆论监督类节目,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增强地方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本着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从促进改革发展,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大胆报道, 敢于监督, 善于监督, 不断地加强监督, 改进监督。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大职能, 办好新闻舆论监督节目, 不仅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作用, 还能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本文对地方台开办新闻舆论监督节目存在困难进行了归纳分析, 又结合作者担任地方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记者、主持人的多年经验, 提出了地方台开办新闻舆论监督节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东升视点》

参考文献

监督节目 篇4

关键词:热线监督,真实,快捷,服务,互动

务以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执法单位、公众服务行讨探业部门领导走进广播直播室为主要形式的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 因其充分挖掘广播优势, 充分体现“三贴近”, 收听率及体媒市场占有率呈稳步上升趋势, 目前已成为各地电台的重要品与牌栏目之一。究其原因, 与其节目特性、潜藏的运作理念分不目节开。我们知道, 广播是靠声音传播的。它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研色。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 在具体

的实践运作中, 它摆脱了以往“我播您听”的宣传报道形式, 而把听众放在了首位, 结合社会的实际, 把广播的理论优势———真实、快捷、服务、互动, 贯彻到节目中, 让栏目记者拿起话筒走向群众, 充分体现现阶段百姓的生活, 把广播的理论优势变成现实优势。同时, 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一旦展现了这些广播独特的优势, 它就会在运作过程中植入百姓心中, 就会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目前各地电台的这类热线监督节目已被受众誉为“为百姓排忧解难的民心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一、树立节目“真实性”运作理念, 尽量用话筒说话

传播的事实告诉我们, 传递消息的信任度与消息的权威度成正比, 消息来源越有权威, 消息就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在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 记者本身就是权威消息源的主要因素。无论是记者面对新闻事件的直接口播, 还是记者将话筒对准新闻事件当事人让其讲述, 都是来自权威消息来源的事实, 都会提高听众对新闻事件传播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热线监督类节目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栏目设置上, 将记者、编辑、主持人推到新闻现场, 通过手机或话筒进行现场报道, 体现节目的真实性。在实施过程中, 栏目本身要从每天听众来电中筛选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线索, 派记者、编辑、主持人深入现场进行报道, 由于听众反映的问题很多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并且大部分内容都属于问题报道, 因此, 深受听众欢迎。另外, 将采编播人员推到新闻现场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直接用现场音响说明新闻事实, 采编播人员只口头介绍听众听不出的东西, 如描述环境, 介绍人物神态和动作等, 让听众去“听现场”, 去感知现场, 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把听觉感受还原成视觉感受, 这是广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它会使听众产生身入其境的效果。

其次, 热线监督类节目的真实性还体现在栏目运作效果上, 真正体现民生、贴近百姓, 做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难。因此节目采编播人员报道的一个个“现场”, 就是一段段为民解难的佳话。比如, 在福州电台的此类栏目节目中, 一位闽侯县鸿尾乡南坑村南埔乾自然村村民给栏目反映说, 今年国家下发的每亩5元钱的种粮补贴他们自然村一直没有发下来, 这让他和其他村民觉得很纳闷:这笔钱哪儿去了呢?接到热线后, 栏目人员就冒着大雨, 沿着崎岖的山路, 对该村、该乡的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用多个“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引起农业局及听众的关注, 最后很快地把该村应发的种粮直补款1064.40元全部发放到27户种粮户村民手中。

应该说, 随着节目运作的深入, 节目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由于百姓对自身所在的社会生活状况十分关注, 有强烈的认同感, 所以我们在办节目过程中, 树立“真实性”理念, 就会让受众在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引起更多的关注。通过热线电话, “记者在现场”也得到了许多很好的选题。这些选题既体现平民视角, 又突出了本土特色, 因此, 容易吸引听众参与, 使广播现场感、真实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强化节目“时效性”理念, 追求广播的快捷优势

与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相比, 广播媒体的快捷特性是具有最强的竞争手段和独特优势, 热线监督类节目无疑使广播媒体的这一优势得到更趋合理的利用。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因此必须强化“时效性”理念, 在节目中直接接听听众的来电, 对能解答的问题当场给以回答, 对不能当即解答的问题, 由栏目组直接派出采编部人员到现场进行采访, 以最快的速度在节目中予以反馈, 复杂问题由记者作深度采访报道。

同时, 为了体现节目的快捷, 节目组还必须对记者提出明确的要求, 要求记者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在采制新闻的时候, 尽可能寻找最新的时间要素, 尽可能体现即可感, 把新闻的时效提高到“今天”、“一个小时前”、“几分钟前”, 甚至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直播状态。同时, 要求记者在现场采、录、制一次性完成, 回家后稍加剪辑就可以播出, 彻底改变原先那种记者先进行采访录音, 后写文字报道, 再由播音员播读, 然后复制合成的模式。这就省略了诸多的程序, 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少, 充分发挥广播的快捷优势。

另外, 百姓遇到有关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作为差、乱作为怎么办?想投诉, 进门难, 见领导更难。因此作为解决类似问题的“法宝”节目, 更是要有强的“时效性”理念。群众只需打一个电话, 有关部门领导就能与群众直接“面对面”的交流, 对转进直播间的咨询与投诉, 节目组人员就会迅速反映到相关部门, 要求给予反馈办理。另外, 节目组人员还要强化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 使自己成为有经验的人”[1], 能快速反映百姓提出的有关政策法规解读、知识性解惑等常规性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解释。因此, 在日常运作中, 节目组针对日常百姓提出的常识性问题 (涉及房产、医保、社保等) 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和记忆, 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所以, 在热线监督类节目中, 节目组主持人对百姓提出的一般性问题, 能直接在节目中予以答复, 减少许多中间环节, 更好地体现广播快捷的优势。

三、强化节目的“服务”理念, 更好地体现“三贴近”

在受众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 各种媒体纷纷瞄准受众, 都增强了节目的服务意识。在电视、报纸、网络这些优势媒体煞费苦心经营服务类内容时, 广播所特有的热线监督类节目, 在发挥媒介服务性上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报纸与电视所不能企及的。

首先, 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为了使节目能为广大听众所喜闻乐见, 提高收听率, 就要用平民百姓的视角和普通听众的心理和感觉做直播节目, 实实在在地为听众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把听众当作教育对象, 居高临下说教, 而要把听众作为服务对象, 增强热线直播的服务功能, 把触角伸向各个细微的领域。如: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就业、购房、医疗、商品等信息都成为热线直播的内容。来自仓山建新镇透浦村的沈金生来电向福州台该节目反映, 马尾快安建德学院拖欠了他们13位工人的工资。接到沈先生的电话后, 栏目的记者立刻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并多次与拖欠工资的建德学院校方进行了交涉。13名工人的工资在栏目记者的帮助下终于追回。2010年12月15日中午, 听众沈金生给栏目组送来了一面锦旗, 上面写着“民众喉舌, 为民解忧”八个大字, 以此感谢节目组为他们讨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像这样的小事, 应该说是热线监督类节目的家常菜, 看起来平白, 做起来却非常琐碎。若以较为传统的新闻观来衡量, 或许它还不足以称之为“新闻”, 但它却一次一次地赢得一颗颗平实的心, 一份份真挚的信赖。一些专家认为, 传播是对一组信息称号意向的分享。按此观点, 对广播而言, 要使听众能对一组新闻信息进行分享, 就是让受众接受, 就必须选取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广播新闻要想真正体现“三贴近”, 就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吸引受众, 就必须贴近生活、关注生活, 从老百姓身边的事着眼, 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做文章, 这样才能达到传播最终的社会效果。

其次, 为了让节目更加贴近百姓, 节目主持人要树立面向大众的主持风格, 贴近群众, 在语言方面, 要通俗易懂, 特别是现在许多听众是中老年听众, 他们有的口齿不清, 反应迟缓, 有时参与节目很让人着急, 面对这些听众, 要有耐心, 要下功夫了解他们的听觉能力、收听特点, 使自己的声音准确、清晰、顺畅、明白, 既入人耳, 又入人心。同时, 也要善于归纳、引导, 既满足了个别听众的要求, 又保证了整个节目的质量。

四、科学设置节目话题, 充分展现广播的互动魅力

关注社会、关怀民生。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必须在内容上关注百姓关心的事, 要根据百姓的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开设互动话题, 具有时效性、实践性, 既通过热线与百姓沟通, 为其解惑, 也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难点的问题, 邀请嘉宾进直播间专题回答听众的相关问题。这样, 节目增强了互动性、可听性。比如在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 节目可以邀请一批与群众过年过节密切相关的单位 (劳动局、交通局、火车站、汽车站、质量技术监督局、物价局等) 参与热线监督节目, 旨在保障群众过个好年、放心年。特别是火车站, 市民反响比较敏感, 部分单位领导参与节目可以为听众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比如帮群众解决一票难求、票价虚高等方面的问题, 在听众中应该会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比如每年的二月份春耕生产的繁忙时节, 为全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也可安排市农业局、粮食局等农业部门参与节目, 帮助农民朋友答疑解惑。

受众的参与是热线监督类节目赢得听众不可缺少的方面。通过热线电话, 百姓与主持人或其他参与者直接对话, 使通常的单向传播变为多向传播或多向交流, 使听众能即时介入, 当场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参与的效果也更显著。而且广播因为具有“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特性, 所以更为听众所接受, 同时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听众不出画面, 不暴露身份, 这也就更加满足了他们参与节目的欲望, 还可以把许多面对面难以启齿的问题倾吐出来, 寻求疏导和解决。这些都是其他媒介、其他形式无法替代与比拟的。1998年6月30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曾到上海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直播室, 和上海市民对话交流, 增进了解。这种通过广播“以声传情, 以情带声”[2], 和更多人、更大范围的人们进行交谈的优势, 是电视、报纸等传媒望尘莫及的。

列宁对广播的特点有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无线电广播是‘不要纸张, 没有距离’的报纸。”[3]通过热线, 有效地缩短了听众与电台的距离, 而将热线电话引入主持人直播节目, 则使听众和主持人之间能达到促膝谈心的境界。由于电话介入直播节目, 使广大听众能同步参与, 所以听众的投诉能立即直接传到各个角落;由于电话介入直播节目, 百姓可以直接与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对话, 提出质询和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才能当场回答群众的问题, 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无距离, 使得政府部门和百姓有了犹如面对面的沟通, 使得信息的反馈更加主动迅速, 甚至达到同步的程度。我们经常在直播节目过程中, 当群众投诉到某个问题时, 监守在收音机旁收听节目的所属辖区执法部门, 就立即赶赴现场作了严肃处理, 又立即用电话将查处结果传到直播室, 从听众投诉到现场查处, 再到将查处结果反馈给听众。这种节目与场外的互动也让许多听众大为赞赏、惊叹。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百姓遇到一些麻烦事, 希望能够反映出来得到解决。而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把他们当中有代表的事情当成重要的新闻线索来处理, 通过形式上的双方、甚至多方通话, 使之既在思想上, 心灵上进行交流、碰撞与沟通, 也增进对事物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认识。这样, 节目宗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广大的百姓既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 还能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收听兴趣, 收听率也因此提高的很快。

从多年来广播热线监督类节目的运作实践来看, 由于节目从都市人的个性和需求出发, 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 把广播的理论优势变成现实优势, 所以节目能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同时, 节目组也从发挥广播优势的角度出发, 树立发展的广播理念, 以大量的社会新闻赢得了受众群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以全新的、多渠道的传受互动模式在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给受众带来从未有过的发挥和诉求空间, 深受群众喜爱, 现已成为本地区较为出色的品牌栏目。

参考文献

[1]荣进.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09.[1]荣进.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09.

[2]13所大学共同编著.应用广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154.[2]13所大学共同编著.应用广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154.

监督节目 篇5

1 网络视听节目的特征与传播方式

1.1 特征

相比传统广播电视, 网络视听节目拥有如下特征:第一, 随意主动性。传统的广播电视是播出什么, 才可以看什么, 但是视听节目可以随意地选择时间、方式和内容, 做到随时收听收看。第二, 高度的互动性。传统的广播电视互动, 需要现场打电话或者是直播互动, 但是视听节目可以直接在线参与。第三, 个性化。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畅通的渠道, 网民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网络视听节目的这一些特征, 就促使它能够满足不同分布、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特征的受众需求[1]。

1.2 传播方式

网络视听节目的传播方式:第一, 非法网站传播, 存在不良的视听节目。针对这一类网站而言, 一般都不会遵守法律法规中的明文规定, 并且也常常出现歪曲事实以及内容杂乱等问题。第二, 利用微博、播客以及个人空间进行传播。最近几年, 是个人空间用户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通过这一部分平台, 用户就可以接触大量陌生人, 也可以在圈内传递信息。第三, 各种贴吧、社会论坛等发布在线视频, 很容易造成社会影响。第四, 网络电视。在个人电脑安装了网络电视软件之后, 就可以在线收看电台节目, 这个与“电视屏幕”相互类似, 但是也有不良的视听节目在互联网上传播。

按照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来看, 在互联网中, 超过70%的视听节目都来源于优酷、百度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大型的视听网站。大部分微博和论坛等自媒体性质的网站所发展的视频属于转载视频, 而其主要来源于大型的视听网站[2]。

2. 国内网络视听节目的现状

随着宽频网络的逐渐普及, 互联网信息传输已经从最初文字、图片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节目形式。

从2005年开始, 国内的视频网站呈现出飞速上升的趋势, 除传统型网站之外, 也有一部分小型视频网站出现在网络上。以社区网站和播客网站作为代表的服务类视频网站, 受到网民关注。就如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舍男生的幽默模仿等, 让播客网民关注度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几乎在一夜之间, 让众多网民了解到播客这一事物。而视听服务, 就成为互联网的一大亮点。

在网络视听节目之中, P2P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是打破原本浏览器以及服务器的传输模式, 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传播理念。网络节目使得个人自制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这就对专业制作机构主导的传统格局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并且也呈现出多样化以及细分化的特性, 使得节目逐渐走上专业化, 内容趋于栏目化的道路。

但是网络视频媒体的发展, 同样也会出现负面影响。如电影《色戒》中的激情戏份出现在网站之上, 带来极高的点击率, 但是却造成网络视屏的污染。另外, 网络视屏同样也给线下不健康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传输的渠道, 使得其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所以, 网络视听节目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发展, 但是, 存在的问题同样严峻, 需要做好监督与管理, 才能够推动网络视听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 监督实现发展, 管理实现创新——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理念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董年初表示, 如何去监管视听新媒体, 目前在国际方面已经有了相应的研究, 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监管是行不通的, 其管理的方式与管理的手段都出现了改变,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这一些业务都被纳入到内容的监管范围之中。

3.1 监管与服务并重

广电部门在面对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的时候, 所依靠的不仅仅是管理与监督就可以完成任务, 同时还需要兼顾服务与监管。这主要是因为只有行业自律、法律规范以及行政监管的相互结合, 才能够将其效果完全地发挥出来。在监督管理中, 应该要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确立与修改, 能够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服务方面, 则主要是针对视音频网站, 确保信息监管服务的全面性, 如此, 才可以在合规依法的前提下, 将视听节目的质量与品味提高;另外, 技术部门也需要针对服务开展工作, 这样才可以将相应的信息及时地通报出来, 促进技术改进, 满足发展的要求。所以, 想要为网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这样才能够满足其健康而丰富的精神粮食, 同时, 也可以满足视听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3]。

3.2 加大投入, 提供必要条件

第一, 建立满足三网融合的视听节目内容监管队伍。首先需要打造国家级的监督管理队伍, 确保人才兼顾良好的政治素质、高研究水平以及超强度技术能力, 能够满足监管工作的实际要求。其次, 建立省级或者是市级的专业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机构, 将责任真正地落到实处。

第二, 掌握时机的规律。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信息受到即时性和个性化的冲击得到迅速的提高, 再加上交互性和随意性的影响, 导致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只有审理专门的客体, 不断地研究与跟踪, 才能够满足新传播技术与传播形态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三, 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 懂得凝聚共识。通过媒体, 专家发表看法:将网络监管和内容方面的监管进行具体的划分, 但是这样会阻碍内容、技术以及网络之间的融合。当然, 也有人表示, 分业监管也就是由第三方来对融合性业务进行监管, 广电就只需要监管非融合性业务就可以满足要求。只有做好舆论方面的引导, 才可以在满足百家争鸣的基础上, 保持舆论的相互平衡, 达成统一的认识。

第四, 推动工信与广电之间的对接和协调。在开始三网融合试点之前, 就可以从监管、标准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相互的对接与协调, 在保持行政机构现状的前提下, 在三网融合全过程中贯穿对接与协调。

3.3 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的运行模式

网络视听节目的有效监管, 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 也需要有效的监管模式架构来对其加以支持, 另外, 操作性的手段也不可少。网络视听节目的监管, 主要包含了互联网和广播电视这两个方面的监管模式。在具体的内容上, 需要通过原本的政府强制性转移到政府与行业自律相互配合的方面来, 这样才可以实现行业自律以及网民的自我管理, 进而降低监管成本, 增加监管效能。

3.4 完善手段, 避免重复建设

第一, 着眼于长远规划, 做好统筹建设, 避免出现重复。在三网融合的试点之中, 国家级别的网络视听节目的技术监管是核心, 从制作节目到用户接收端都应该纳入到实际的监管之中, 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网络都处于可以控制以及可以管理的模式之下。

第二, 针对性地制定监管系统, 完善与主体集成播控平台之间的技术标准接口。针对从事互联网节目传播等服务的机构, 都需要将数据内容、接入方式以及数据格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一一明确, 将三网融合作为一个契机点, 这样才可以满足业务监管和开展之间的同步。

第三, 不断填补监管技术方面的空白。针对性地加大投入, 加快监管系统建设, 将监管技术系统所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于IP电视、专网WAP以及3GP网站等实际播出的监管。

第四, 将网络视听节目的管理系统完善。将搜索的深度与广度扩大, 基于媒体网站、门户网站以及视频分享网站的基础上, 增加对网络硬盘、微博、互联网电视等节目的监管。

4. 结语

目前, 我国网络视听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局面, 需要做好进一步的审核与监管, 同时, 配合上宽松的政策环境, 就能够将网络视听节目的质量与品味提升上去, 为广大网民创设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尹鸿.网络视听节目:既要管好, 也要管活[N].人民日报, 2014, 2 (11) .

[2]网络视听节目将加强管理[J].新闻知识, 2012 (07) :63.

监督节目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舆论,监督

一、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 电视娱乐自身的局限性影响

对于电视节目, 其最初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一些娱乐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娱乐效果远远高于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报纸等文字构成的媒介, 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自身的理性思考来对其进行认知。但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和声音却对受众的思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更加注重的是对电视节目的接受。对于电视节目,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娱乐, 因此, 在向着监督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和思考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电视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性较为封闭, 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不符合相关标准的电视节目严禁播出。因此, 对于一些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电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展示, 这严重限制了电视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此外,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重要阶段, 存在着大量的违法乱纪情况, 电视舆论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映, 通过电视节目的直观性将这些违法乱纪的现象曝光给观众, 引动社会的舆论导向。

(二)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的内部困境

由于电视娱乐新闻更加注重的是娱乐方面的效果, 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 其题材的选择和内容的设置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这种新闻会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严重下降。此外, 随着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关注度增加, 一些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在制作时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往往会将一些吸引眼球, 但和节目目的没有相关性的内容进行重点报道, 导致受众的娱乐心理更强, 对电视监督节目的娱乐性更加关注。像对于“妻子被强暴, 丈夫躲一边落泪”等标题, 这些标题的设置就存在着严重的误导性, 人们在观看这一类节目时, 往往对受害者采取一种围观态度, 而对于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

二、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研究

根据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 大部分受众对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满意, 认为节目中的批评性报道较少, 且受众对于电视媒体对当地政府的监督力度存在较大的不满意。为了能够引导电视节目舆论监督作用向着受众希望的方向发展, 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向着下面几个方向前进:

(一) 增强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现场感和深度感等

对于电视舆论监督节目, 其在播放时往往是针对社会上的大部分群众, 因此, 为了保证受众能够通过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最新的重大事件, 电视媒体需要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派出能力出众的记者到现场进行节目的制作。此外, 还可以通过现场连线和专家解读等方式来将现场的报道内容和演播室播出进行同时播出, 通过两种不同形式的分析使受众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事件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意义等。

此外, 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来自媒体的自由和互动性。因此, 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内容, 加上电视媒体的严格审核, 将最真实的事件呈现给受众, 同时通过电视媒体的权威性来引导舆论的发展。

(二) 重视焦点问题, 增强社会建设

在进行电视节目的题材选取时, 应该对自身的舆论监督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热点和焦点问题, 在报道的过程中不能直接避开, 这样就违背了电视媒体的根本, 一些小的案件, 可能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利益保护, 可能导致这些问题逐渐扩大化。为此, 电视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敢于挑战, 不怕问题, 对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反映, 但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 电视媒体的记者等工作人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 努力化解矛盾, 而不是将矛盾扩大化。

然后则是对新闻的追踪, 需要不断推进问题的解决,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 单纯的对事件的报道已经不再受到受众的关注, 问题的报道并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 在进行电视节目的制作时, 应该对自身的舆论监督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通过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跟踪报道来将我国政府的处理能力真实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报道增强受众对政府的信任, 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此外, 电视媒体的持续关注能够为当地政府产生一定的压力, 促进当地政府对问题的解决。

(三) 增强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时效性

对于新闻来说, 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时效性, 通过时效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的价值。为此, 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和互联网的结合来获得对应的舆论监督线索, 然后通过对信息的及时处理来对相关事件进行研究。但这要求电视媒体具有较强的预见性, 能够在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 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此外, 对于重大事件中涉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报道的过程中不能避开, 而需要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对其处理, 既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 同时又要减少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另外,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还需要通过网站的互动来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将新媒体中的快速性等融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此外, 电视媒体还需要重点发挥其第二落点的优势, 即对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解析,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地吸引受众, 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三、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其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我国的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发展较为滞后, 导致其在媒体行业中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 需要尽快改革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霆.新传媒环境下加强和改进电视舆论监督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 2013 (07) :87-90.

[2]黄昭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舆论监督策略探析——以央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 2013 (29) :8-9.

监督节目 篇7

结合晋城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百姓热线·纠风台》节目开办13年来的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 办好广播热线类舆论监督节目,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运作:

一、首要的价值取向是关注民生, 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着眼于为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也就是说, 我们的热线接听、梳理和筛选, 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 答复和落实解决问题应该是我们节目不变的宗旨。因为, 我们这样的节目为百姓开辟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诉求渠道, 而且诉求成本很低, 只需一个电话, 一般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我们晋城广播电视台的《百姓热线·纠风台》节目十几年来解决的问题, 如饮水、教育、土地、低保、农民工工资、计生、合作医疗、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对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市场物价、户口办理、学校收费、就业、物业管理等都是民生问题。对于每期节目接听到的问题, 我们的记者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群众一个明白的答复和较为满意的落实结果。

二、就是搭建沟通平台, 让群众表达诉求和职能部门接听解答问题同步进行, 在对话沟通中消除对立情绪, 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展示政府形象, 为民排忧解难

问题导向也是舆论监督的关键,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注重沟通是消除群众不满情绪的有效途径。广播热线类舆论监督节目就是要搭建一个沟通平台, 通过倾听与解答, 在对话中解疑答难, 承接问题, 调查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媒体要按照固定的周期提前设定主题, 并将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请到直播间来接听问题, 解答落实。这样就可减少节目组记者调查采访的环节, 并缩短听众对问题解答落实的等待期。既可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增强答复的权威性。同时职能部门也可借机宣传本部门工作, 相关政策法规, 展示自身形象, 从而积极配合支持节目组的工作。

如我们晋城台的《百姓热线·纠风台》节目从2006年就启动了每周一期的“阳光工程”。由部门行业主要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分批轮流上线。各职能部门都把“阳光工程”当成了一个展示形象、宣传政策和办事程序的便民服务的理想平台。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同时也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畅通了渠道, 明晰了工作方向, 收到群众与职能部门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三、是注重热线追踪和反馈

广播热线类舆论监督节目的生命力就在于落实问题, 给群众一个明白答复。这也是全国许多电台行风热线类节目持续热播的关键所在。因为老百姓之所以喜欢这类节目, 就是因为它事事有回音, 件件有落实。除日常答复外, 必须至少每周日有一期反馈版, 一方面约请相关部门就本周承诺解决办理的问题进行反馈答复, 通报办理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回访打热线的听众的意见, 看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 解决得是否满意。对于已经追踪调查解决的问题反馈阶段性落实结果, 直到问题的最终全部落实解决。

四、就是走出直播间举办户外现场直播活动, 与百姓面对面对话交流

为了便于群众直接参与, 针对社会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还需要我们的监督节目从幕后走向台前, 走到群众中间去, 举办户外现场直播活动。组织相关部门和群众公开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 集中答疑解惑, 现场受理解决问题。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现场参与督办, 这样既方便群众直接参与, 也使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更加注重公开、公正、公平, 注重规范合法、符合程序, 使他们感到群众的踊跃监督对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是一个促进, 同时又可提升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五、就是求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这是办好广播热线类舆论监督节目的重要保证

舆论监督性节目还应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 有利于推进工作, 促进发展的原则, 为党委政府分忧,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呐喊助力。这样才能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 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 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就是说, 我们的节目应该有责任有担当, 上为党委政府分忧, 下为普通百姓解难。如我们晋城的《百姓热线·纠风台》节目, 一直以来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的大力支持, 对节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听到一些困难群众权益受到侵害时, 市领导会在百忙之中作出批示、亲自过问处理, 为我们节目组落实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监督节目 篇8

结合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本身的特点, 要求节目主持人必须具有丰富的采访经历。通常, 主持人的采访经历越丰富, 便越能够抓住重点新闻, 更加翔实、准确地进行现场报道, 在现场新闻事件采访时, 能够一边采访、一边评论、一边报告, 进一步提升报道的深度。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在社会舞台中活动, 因此, 如果缺乏对社会流动人群的关注、思想和信息的嗅觉不够敏锐或者独立采访能力不足, 就会导致重要的新闻线索流失。当舆论监督新闻节目主持人本身无法独立进行采访, 不能够敏锐地发现热点新闻事件, 就无法胜任舆论监督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一角色。如《焦点访谈》等成功的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 主持人的采访能力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采访能力本身也决定了主持人职业素质的高低, 能够将主持人的嗅觉、应变能力、分析能力等充分而直观地反映出来。优秀节目主持人的记者素养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 从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改进, 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此, 要求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结合新闻规律开展活动, 同时需要充分把握舆论监督类节目本身的特点, 将自身记者素质的成长作为综合素质成长的关键。

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语言表现力是主持人进行新闻内容传播以及现场互动的重要素质之一, 同时也是主持人个性魅力形成的基础。通过舆论监督节目的观察分析, 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表现方面更多地侧重于思想方面的引导, 具体又表现为播报方式和语言特色方面, 同时达到展示主持人公信力的目的。在舆论监督节目播报的整个过程中, 主持人都是在分享自己对现象和事实的看法, 形成一些结论, 通过这样的形式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根据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内容形式, 可以将其分为专题报道和多个社会现象的报道两类。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开展工作的关键是掌握巧妙的语言技巧, 因此在拿到稿件之后, 首先需要组织好主持词, 将其进行流畅的串联, 针对节目报道的内容进行精干简练的评述。简单的评价可以承上启下, 因此不能随性, 也不能枯燥, 要恰如其分。另外, 个性的语言不仅是自我的语言习惯, 同时也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满足观众对舆论的解读, 塑造公信力。语言的个性化要求主持人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看法, 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细”看朝阳》[2]主持人刘薇, 其语言中带有较重的京味儿, 这也是其个性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在观众看来以直击要害、自在胆大最能评价她。说观众想说的话, 不但需要从语言上表达, 更要从心声上表达, 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又如央视舆论节目主持人阿丘[3], 他习惯操着一口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 其语言诙谐调侃, 使观众感受更加亲切。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要主持好整个节目, 语言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 主持人结合节目内容和受众群体以及自身特点, 形成独有的语言特点。对此, 要求主持人提升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文化内涵, 从基础开始,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观众面前呈现出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主持人不仅需要准确把控直播的节奏,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 通过精干、犀利而深刻的语言对不良社会现象作出评论。在语言表达中, 需要平易质朴, 让观众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接收, 能够准确将嘉宾回答的内容复述出来, 通过巧妙的语言技巧来打断嘉宾冗长的谈话, 对节目的节奏进行准确地把控。

三、稳定的心理素质

主持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主持过程中的行为, 进一步影响节目的质量[4]。在现场采访时, 主持人需要通过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来保证自己做到从容不迫。在节目进行直播时, 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或者无法控制的突发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 主持人的良好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如由于嘉宾和观众观点不统一而引发激烈的争论, 此时, 主持人就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良好的判断能力, 不能受到现场情绪的影响, 做到公平、公正, 对现场过激的场面进行控制, 通过自己流畅的思维和清晰的语言引导节目重新回到正确方向。

四、较强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主要是要求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其能够充分表现出一个人在智慧、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节目主持人虽然不像政治人物、企业家等这些人员在社交过程中如临战场之状, 但是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要以直播或者现场采访为主要内容, 各种突发事件会频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主持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通过自己的巧妙言辞进行“圆场”, 以缓解现场的尴尬局面[5]。以此, 对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 应变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同时也能够对主持人本身的综合能力进行充分的体现。

主持人需要学会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主要是针对节目现场的嘉宾和观众。在节目直播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一些情绪较为激动的现场观众, 嘉宾可能一时不知所措, 导致现场形成十分尴尬的局面, 节目的整个节奏被打乱, 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就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对情绪激动的现场观众进行安抚, 以缓解其过于激动的情绪, 同时帮助现场嘉宾调整思路, 将节目引导回正确的方向。当遇到故意推诿、回避的采访对象, 主持人可以通过语言来适当激化矛盾, 以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 便于问题的尽快处理和解决。同时, 主持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调动现场气氛, 使采访对象具有更高的谈话热情, 使直播的重点充分体现出来。如嘉宾在进行介绍的过程中说大量的套话, 就会让观众感觉乏味, 此时, 主持人需要紧紧把握节目的兴趣点, 让嘉宾放松心态, 但是又要对嘉宾的自由发挥进行一定的限制。主持人需要充分把握节目的每个环节和整体的进程, 深究问题的重点, 缩短简单咨询的解读时间, 告知群众可以通过相关单位的电话或网站来了解情况。同时, 需要避免部分人通过节目泄私愤, 在对具体事实进行核实前, 在节目过程汇总不宜直接点名, 需要在深入了解事情真相后再发表具体的意见。

五、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导向的能力

(一) 讲政治讲党性

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政治性较强, 对主持人的党性提出极高的要求, 要求主持人拥有正确的世界观, 并且保持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 具有清晰敏锐的政治思辨能力, 深入了解党政方针和工作重点内容, 能够对百姓的情绪和要求有深入的认识。可以对新闻素材进行准确、深刻、合理的选择, 进一步提升节目的社会公信力。要想做到这一点, 要求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深入学习党政方针政策的内容, 深入基层, 提升政治素养, 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总体走向进行准确地把握。

(二) 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明确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定位, 从而为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确定支点。舆论监督类节目需要以党和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 服务大局, 准确把握党的中心工作, 同时需要抓住群众和政府高度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舆论具有较高的针对性。

(三) 科学监督

真实性是新闻类节目的生命, 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 不能够将并未确定结果、似是而非的事情当作真实确定的事情来看待, 作出错误的舆论引导。因此, 科学监督要求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主持人能够做到讲事实, 讲道理, 通过事实说话, 绝不能盛气凌人, 真正让被监督者能够心服口服, 使新闻节目能够经得住考验。同时, 要求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新闻素材, 核实报道的内容, 要有较高的大局观, 决定取舍, 合理地考虑问题。

六、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观众的欣赏水平进一步提升, 这就对节目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 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素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特的个人魅力等, 还需要其能够对整个节目有着绝对的掌控能力, 充分协调参与节目各方的关系, 主导整个节目的进程。对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而言, 语言要求大众化, 进一步贴近群众的内心, 但是又必须保持严谨, 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实现各方的和谐交流。舆论监督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少表演、少模仿, 将自己的独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主持人是一个高奉献、高付出的职业, 需要全程参与节目从选题到后期播放的各个环节, 需要主持人全身心投入其中, 才能真正做好节目, 做到对节目的准确把控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朱媛媛.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特殊素质[J].新闻世界, 2016 (6) :31-32.

[2]金妍.浅谈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为例[J].视听, 2015 (10) :136.

[3]翟春阳.网络时代对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6) :172.

[4]李应宏.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个性化打造诌议[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7 (4) :44-45.

上一篇:男生问题下一篇:输煤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