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目

2024-07-10

青年节目(精选7篇)

青年节目 篇1

过去近二十年中, 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变革翻天覆地。不论是中央电视台, 或各省市上星卫视, 还是各地方的地面频道, 电视新闻节目都呈现出类型差异化、节目手段多元化、节目语态个性化的鲜明特征。在这种多样、多变、多对手的格局之下, 鲜少出现创建青春气场、为青年服务的新闻资讯节目, 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与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的《北京青年》实属凤毛麟角, 而这样贴着“青春”标签的新闻资讯节目, 又该如何突破重围呢?

1 定位:开启青年视角

2012年5月, 湖南卫视全天收视率曾一度滑落到全国第六名, 为了一改颓势, 湖南卫视从7月开始全面改版, 定位“热血怒放青春向上”, 改版后的湖南卫视调转船头, 收视群主攻青少年受众。随后, 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也日渐增长, 继续稳居省级卫视领头羊的位置。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CSM29数据显示, 湖南卫视7月共取得6个全天排名第一, 21天排在全国前三。7月全月收视率为0.49, 与央视五套持平, 仅次于央视综合频道, 位列全国第二、省级卫视第一。

湖南卫视的全新定位令电视业内人士耳目一新, 快准狠地获取80后90后等青少年受众群体。然而, 观察其改版方向, 重点还是偏向于综艺类、电视剧类, 推出了《百变大咖秀》、《第一周播剧场》等全新内容, 但是在新闻资讯类节目中改版动作不大。

新闻类节目是否也能大胆创新和尝试呢?放眼当今的电视新闻资讯节目, 鲜少有一档新闻资讯节目旗帜鲜明地主打“青年牌”, 而这正是青年新闻资讯节目的优势——用青年的视角解读青年人关心的天下事, 关注我们青年人聚焦的人物, 用青年的新锐、个性、轻松、时尚的语态点评新闻, 让其出品的新闻再“青春”一点!

2 内容:新闻为生活服务

以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与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北京青年》栏目为例, 青年新闻资讯节目另辟蹊径, 创造了独到的新闻解构方式。

《播报多看点》是湖南卫视开发午间次黄金时段、开播八年的一档日播大型原创生活资讯栏目, 时长30分钟。“在地方新闻和央视新闻之间, 寻找第三条新闻路线”, 这是《播报多看点》栏目在策划之初的设想, 也是栏目立身之本。《播报多看点》绝非纯正的新闻解读方式, 而是以生活服务视角解读新闻。

同为日播青年新闻资讯节目, 《北京青年》栏目的播出平台则是我国首家青年频道——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 开播近五年, 时长30分钟。以“青年视角看天下”为口号, 以热点调查、青年调查、潮流调查、娱乐调查等调查方式为青年观众提供好看、好玩、好用的生活资讯。

新闻为生活服务, 那青年人的生活又关心什么呢?收视、收入双高的《非诚勿扰》集中展示的“婚恋”, 热议不断的《非你莫属》提供的“求职”平台, 这些话题不恰恰都是正中年轻人心声吗?青年新闻资讯节目大可“拿来”情场、职场两大主题, 以“家”与“业”引发青年人共鸣。

对一个日播新闻资讯栏目, 如何短平快地开辟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呢?在此借鉴微博上新兴的“树洞”概念。“树洞”微博其实是一个公共微博, 简介上公开了密码, 任何人只要登录此账号, 通过树洞链接即可匿名发布信息。微博用户可以在上面说出自己的小秘密, 也可以窥探别人的小隐私, 寻找情感共鸣, 个人信息还不会暴露, “树洞”微博颇受宅男宅女追捧。

深受青年人欢迎的情感专家陆琪, 就开设了一个名叫“陆琪牌树洞”的新微博, 很多网友都会通过私信向他倾诉内心的情感烦恼和秘密, 然后陆琪会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例公开 (但不公布网友姓名等资料) , 并给予犀利回应。

一档青年新闻资讯节目是否也能引入这个“树洞”概念, 开设一个系列板块——青春版的“情感树洞”呢?通过微博、演播室向观众征集情感案例, 由年轻的出镜记者或者明星艺人担任情感协调员, 为他/她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服务, 可以通过情感专家、心理专家、法律专家、寻常老百姓等多方意见, 让局外人启发局内人, 倾诉、聆听并解决问题。总之, 青年新闻资讯节目, 既然以发青年之心声为宗旨, 大可发挥青年之无限创意。

3 手段:开发娱乐创意

青年人关注时事, 关心社会热点风波, 也渴望了解风口浪尖上的焦点人物, 但这些新闻人物与事件, 每家新闻节目都紧追不放, 青年新闻资讯节目如何贴上青春标签呢?娱乐手段很重要!

青年新闻资讯节目的强项是能够巧妙地将娱乐资源和新闻资源合理配置, 其新闻竞争力, 也包含其娱乐竞争力。湖南电视台的《播报多看点》和北京电视台的《北京青年》两档节目的娱乐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培养一批有个性的青年出镜记者。

在处理一些事件类型选题时, 例如“寻找‘失踪’的西单奶奶”“拔火罐为何频出危险”、“春运安全调查”等, 出镜记者以“青年侦探员”身份出镜, 寻找新闻现场的细节与故事, 也可用还原、演绎、现场连线等手段展示。当然, 手段是辅佐内容的, 需合情合理合度。

在处理一些流言验证选题时, 例如“药饮等于茶饮?”、“解酒有秘方?”、“你了解身边的毒物”等, 出镜记者又变身为“青年实验员”, 亲身论证实验。就在2012年7月4日, 湖南卫视也推出了一档全新节目《新闻大求真》, 请来网络红人“迈克隋”担任实验员, 用有趣的形象的科学实验的方式, 验证坊间的各种谣言, 为观众揭秘事实的真相。原来新闻可以打破常规这么做。

总之, 出镜记者的个性是丰富的、多样的, 可以用颇具青春感、时尚感的衣着、道具等, 为不同的身份打造不同的特定装扮, 建立标识化、品牌化的个性出镜记者。

其次, 打造一批有鲜明观点的青年评论员。

在处理一些相对严肃或沉重的选题时, 例如“关注大病贫困儿童”、“老艺术家一路走好”、“北京整治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等, 栏目可邀请影响力大、主张鲜明、语言犀利的青年评论员, 坐阵演播室, 或者亲历新闻现场, 彰显青年资讯节目的独特态度。

再次, 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互动。

一方面, 微博上拥有海量第一手的新闻线索, 很多在传统新闻资讯节目中出现的新闻, 最初都是起源于微博。各地方台不少传统新闻媒体都相继推出微博爆料台, 并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供者提供大奖, 以资鼓励。可见, 微博已成为传统媒体抢夺新闻线索的又一大渠道。

另一方面, 推介栏目、传播品牌, 也是微博的一大优势。栏目可通过微博对播出的资讯进行提前预告、即时宣传和后期跟进。在节目播出过程之中, 也可以通过微博与观众沟通, 开展有奖互动、收集反馈意见等。通过这些微博互动手段, 不仅能实现节目内容的多平台传播, 也能够提升对媒介产品的推介力度。

除此之外, 青年新闻资讯节目的主播也应该突显青春特色, 一改新闻主播正襟危坐之固有风格, 主播着装打扮青春靓丽, 女播如邻家女孩, 男播阳光帅气, 语言表达个性化、口语化;在包装手段上, 可用漫画、字幕、音效、动效等轻松手段包装新闻, 个性化鲜明、青春感十足。

总而言之, 时代在变, 新闻的生存环境在变, 新闻的生产方式也在变, 一档青年新闻资讯栏目也势必应该走在电视新闻创新的风头浪尖。作为一名青年新闻资讯栏目从业人员, 真心希望青年新闻资讯栏目能拥有相对开放的创新环境, 革新创新奖惩机制, 激励全员上下开辟栏目的“创新试验田”。

荷兰Endemol公司亚洲区总裁阿尚·冯·梅尔罗曾说过“不是说6天内把6个创意人员关在一个房间里面就会想出很多模式, 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 激发他们的灵感”。不是每一步创新, 都是一蹴而就, 请给予“试验期”一定时间, 鼓励“火花”、鼓励创新, 相信青年新闻资讯必将如青年一般, 大有作为!

青年节目 篇2

如今钟欣已经怀孕6个多月,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应该在正月初八那天就穿上美丽的婚纱,和丈夫一起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但她没有想到,丈夫这一次竟然会彻底失约。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致敬白衣天使、致敬逆行者、致敬在这场战“疫”中的无私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称赞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称赞医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并要求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多地为战疫一线人员发出的强制休息令不断刷屏,网友“请立刻执行”的“温情式命令”留言是对白衣天使最暖心的支持。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我们看到:身处战“疫”一线的战士吴亚玲不能送别远在云南去世的母亲,含泪面向家的方向深深三鞠躬;为提升作战效率减去齐腰长发的白衣天使不自觉撩耳边碎发却只能拨动空气的动作;年轻护士与男友戴着口罩,隔着玻璃饱含热泪的亲吻;我们还看到医院里忙碌不已的背影,狭小空间里疲倦沉睡的容颜,无数个布满勒痕的脸庞。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被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是他们以护佑生命的大爱,舍己为人的奉献,与病毒进行殊死搏斗,为更多人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青年节目 篇3

《开讲啦》(VOICE)的节目定位是“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这档针对当代青年人的电视演讲节目播出后不仅在年轻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受众辐射到不少年龄在35~55岁的中老年观众,名列专题类节目收视头名。由此,这档节目经2012年、2013年分别播出“开学季”和“新年季”后,很快就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大量观众,且黏性很强,《开讲啦》也因此被称为电视荧屏的“一阵清新之风”、中国的“思想好声音”。

2《开讲啦》节目特色分析

2.1主持人有风度

撒贝宁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当家主持人、当红小生。外形俊朗帅气,文艺特长出众的他更曾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深造,期间是红极一时、叱咤风云的“校霸”级人物。1999年因主持《今日说法》而红遍大江南北,并为大众所追捧。现同时担任《今日说法》《梦想合唱团》《首席夜话》《小撒说法》《看见》《开讲啦》等众多栏目的主持人。

作为主持人,撒贝宁机智锐利的掌控回应、积极地协调引导,真正让嘉宾和观众共同主导节目。同时,小撒个人的人生经历也十分的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在节目中他更是“蛮拼的”,使劲浑身解数,风度尽显。

2.2演讲嘉宾有温度

节目邀请了这些“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他们生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领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有温度,这就决定了他们所带来的每一场演讲都充满真诚,结合自身的经历谈感悟,以独特的见解感染着观众。

很多业内人士坦言,《开讲啦》对演讲嘉宾的要求无疑是相当高的,在没有任何道具和提示的情况下,嘉宾要把自己的演讲内容有条理地讲给观众听,这的确对嘉宾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也的确需要嘉宾有极大的自信。事实证明,很多演讲嘉宾上台后好几分钟后,才能显得不那么手足无措,然后,这是节目组精心策划的结果,在紧张之后嘉宾才能逐渐平复心情,演讲内容才会真实地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此也有利于嘉宾积极地和现场的青年代表、观众进行互动。

2.3青年代表有态度

10位青年代表犀利发声,与“榜样”平等交流,是《开讲啦》的特点之一。节目营造了一种真实、互动、宽泛、平等和多元的话语空间,让10位青年代表犀利发声,与“榜样”平等交流,讨论青年们关心的现实话题,传递彼此对人生,对梦想的不同看法,展开一场场多元价值观的思想碰撞。

第一季节目“开学季”是在2012年8月底播出的,实际上,唯众传媒从3月底就开始在各大高校进行“青年代表校园行”活动,通过为时半年的网络和线下调查的方式,选拔参与节目的“爱提问,会提问”的青年代表。节目“谁来讲,讲什么”也都由观众参与决定,这恰恰体现了互联网的2.0精神。更重要的是,节目中80、90后年轻人以挑战者的姿态与心目中的“榜样”做平等的交流和探讨,青年代表直抒胸臆,大胆发问、质疑,让嘉宾无路可退,答得真实恳切,观众自然大呼过瘾。

2.4节目内容有深度

《开讲啦》作为一个受关注的电视节目,除了具备名人(名主持、名嘉宾)、名事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外,其信息量也足够丰富,尤其是其内容极大地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没噱头不炫技,凭原创用真诚,扣动广大观众心门。节目的核心理念就是理想、价值观——主题主流而励志,积极传递“正能量”。同时,该节目在某种程度上的独树一帜之处就在于它开创了国内深度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先河,这在当下娱乐节目众多的广电氛围中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人在现实中会面对很多问题,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和困惑,而《开讲啦》正是一个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年人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电视节目,让青年人停下忙碌的脚步,给予青年人思考的空间。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树立和坚持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在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节目讲述的道理也是具有普适性的,值得全社会深思。

摘要:《开讲啦》是一档由央视与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青年电视节目,该节目以独特的风格和内容的深度赢得了观众的普遍欢迎。本文力图分析其节目特色,希望对类似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创办有所裨益。

关键词:开讲啦,内容深度,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朱晓彧,冯美.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人文讲坛节目的突围——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的创新价值[J].中国电视,2013(7).

[2]杨晖,唐剑聪.中国电视人文价值的构建——以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为例[J].电视研究,2013(4).

[3]周晓懿.真,传递无限正能量——以《开讲啦》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3(23).

五四青年特别节目观后感 篇4

转眼间的,我们即将走进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五月,当新时代的阳光和鲜花播洒每一个人心灵的时候,就要迎来辉煌的五四运动100周年,这对于共青团和所有青年们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在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中,有着青年们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有着青年们振兴民族大业的赤胆与忠心。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的大舞台,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以如下 篇章谈谈我与共青团的难忘岁月。

细细数来,我与共青团的缘分要从读初中开始说起,那时我以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骄傲,到高中时因为学业紧张,只参加过共青团的两次活动,但就在那时我接触到希望工程,看到了贫困地区孩子坚毅的目光,让我从此对志愿者有了关注。考上大学后,有了更多自己安排的时间,我决定果断的加入共青团领导下的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普通志愿者。这不仅续写了我和共青团的缘分,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这个组织,了解志愿者的真正内涵。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我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现自己的能量,和同伴一起经营协会,发展协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让协会发展成为学校最有影响力和获得省级奖励的协会,我也从一名普通会员,成长为一名社团负责人,从中得到了锻炼,收获了友谊。

记得的夏天,这是我们协会第一次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支教,去农村给孩子们教课。这种类型的活动,当时在学校是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后来通过我们的努力获得圆满成功,得到学校充分肯定,于是这个项目从此保留下来,成为协会的品牌项目延续至今。这是我在大学里,在团组织的关怀下,和同伴们一起努力做的最有意义,给学校留下的一个“宝贵遗产”。正是对团组织和协会保有这份感情,在别人都退出协会的情况下,我依然在协会坚持了四年直到大学毕业,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的事情。

9月,为了能够继续把志愿服务事业做好,我创办了”晓岸志愿服务队”(后来发展成为省级优秀团队)。之后,我自愿来到贵州山区支教,收获了朴实、真诚、善良、团结、感恩等无数的精神财富,这段难忘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做好团队的想法和目标,并在9月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我和团队得到所在学院的亲切关怀,领导专门找我谈话了解情况,党委书记亲自在我的事迹材料上批示,并向学校团委进行反映和推荐。于是学校团委从此成为了我做好团队发展的引路人和风向标。以至于后来我接触到团区委、团市委、团省委和团中央,让我和团组织有了更加亲密和直接的联系。在民大的三年研究生时光,团组织给予了我从未有过的爱,不管是开展什么活动,学校都大力支持。不管有什么想法,学校都十分肯定。不管有什么要求,学校都尽量的满足。不管是选拔志愿者到雅安地震灾区,还是远赴贵州建立实践基地,学校都义无反顾的给予无限支持。

,我有幸在团省委和学校的大力举荐下,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团干来到武汉市黄陂区团委挂职副书记,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共青团的工作中,一年时间让我收获满满。在中南民大的三年里,我也在学校的举荐之下,组织参与各种大型活动,获得各种嘉奖,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成为学校家喻户晓的“明星”。我想这一切都与团组织的关怀分不开,也让我对团组织充满了无限感激。

进入点军区工作以后,我依然与团组织为伍,组织参与各种凝聚青年的活动,并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河长制、文明创建、脱贫攻坚、保护母亲河等工作中奉献力量,6月,我有幸在团组织的推荐下,当选为团的十八大代表,成为宜昌仅有的三人之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属于共青团和中国青年的盛会,能在团组织的关怀下参与此次会议,我感到无比光荣和感恩。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时,我因为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而激动,也因为看到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的闪光团徽而洒下热泪……

因为共青团,我有了成长,有了家的温暖,也有了对未来的希望。正如团歌的名字所写:“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我也想说一句,我爱你,中国共青团!我将永远以你为伍,以你为傲。

青年节目 篇5

近年来, 娱乐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活跃在电视屏幕上, 而且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关注。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制作了同类型的本土化节目。2004、2005年《超级女声》异军突起后, 电视选秀节目热在2006年继续升温一直蔓延到现在,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议论的热点话题。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 江苏台的《绝对唱响》, 上海台的《我型我秀》, 北京台的《红楼梦中人》, 这些算是如今比较受大众欢迎的选秀节目, 其赛点广泛, 吸引了许多参赛者, 除了这些如今比较火的选秀节目, 其余各大电视台也加入了选秀节目策划的行列, 选秀娱乐, 已经成为中国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大多数的电视选秀节目也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群体, 其参与者也大多数为青少年, 由此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与成长特征是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原因对于, 而这些选秀节目中的一些行为, 有些渐渐成为时下青少年中的流行文化。对原本形成或为形成的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 自然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

在选秀节目对于青少年, 有一些正确的引导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这些节目进行的过程中, 发生的一些现象颠覆了以往的传统美德, 并使青少年的价值观有所改变, 另外, 选秀节目也引导青少年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文化观念, 而这些观念, 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

一、对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开拓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 在这源远流长的文明中, 中国人奉行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从以前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 无一不是以读书来选拔人才的, 而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最爱关心的问题一直也是成绩好不好, 将来能不能上个好大学。而“条条大路通罗马, 行行都能出状元”, 正是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 选秀节目不止是选歌星, 挑演员, 如今选秀节目的多元化, 为人们提供了其它的选择, 也可以去挑战主持人, 或是展示厨艺, 亦或是耍耍魔术, 这些不是靠读书考试而谋得的职业, 如今通过选秀节目的包装, 使人们感兴趣, 有些人放下自己读不通的书本, 去干些自己喜欢又适合的事情, 不再认为“唯有读书高”, 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

但选秀节目为拼命读书而读不成的同学打开另一扇窗时, 也造成了一些青少年价值观取消错位, 价值选择功利化了。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 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 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 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秀节目所营造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成功特例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 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 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 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 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可见“一朝成名”的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正在青少年幼稚的心灵里作祟。

二、对中国儒家“中庸之道”的改观

儒家的“中庸之道”, 一直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原则之道, 这是一种主张, 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 调和折中的态度, 长久以来, 中国人遵循“中庸”为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 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大智慧。而选秀, 选的是个性, 越是张扬的个性越是容易被观众记住, 选秀明星们为了拨头筹, 争镜头, 使尽方法夺眼球, 博出位, 现在的青少年, 个个都是要彰显个性。“中庸”, 他们也知道, 就是不会调和折衷, 也不会去讲究哪个事情量度。

只是, 在彰显个性的前提下, 还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选秀节目中由于粉丝对结果的不满双方谩骂掐架的情况, 屡见不鲜, 这些极端的表达方式, 需要正确的引导。

三、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

李宇春, 曾轶可, 这是出自选秀节目《超级女生》里响当当的明星, 可是当大家看到她们的外表时, 不免会疑惑, 到底是头发比一般男生长的帅小伙?还是头发比一般女生短的俏姑娘?其实她们都是如假包换的女孩子, 可是外表却是英姿飒爽的型男, 被网友们戏称为“春哥”、“曾哥”, 这就是现在流行的中性美。选秀的热潮, 和哈韩哈日潮流一起, 对现在青少年的审美观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女生变成假小子最漂亮, 男生衣服上绣个蝴蝶结更有型, 从台上到台下, 还有街上形形色色的“非主流”装束。这些包含个性的新型审美观念, 却忘了那句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结语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 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多、感染力和时效性强的优势, 坚持真善美, 反对假恶丑, 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使青少年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之中。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唱响主旋律, 电视传媒真正成为传播社会共同价值观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张国良、赵凯、张宇丹:《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虞伟:《提升和引导:当代青年文化新特征的呼唤—以超级女生为例》, 《兰州学刊》, 2006年。

青年节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了没,台湾综艺节目,青年群体,青年观众

中天卫视制作和播出的《大学生了没》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综艺类节目的受众群体集中的特点, 是一档面向青年观众群体的娱乐节目。该节目具有很多特点, 集中针对青年观众, 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该节目有的放矢的针对该观众群, 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以更好地面向青年群体。

1 话题内容多样、内容贴近青年生活

1.1 内容多样

在大陆, 主要热播的综艺节目多半以时事评论或者娱乐热闻为主要话题。每当新的电视剧、电影开播上映, 或有歌手发新专辑, 明星们就会走一走各大综艺节目的场子。然而在《大学生了没》这档节目中, 每一期节目虽然也有近期活跃的个人和团队出现, 但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结合。在保留近期活跃的话题人物出场的前提下, 《大学生了没》节目的内容和话题可谓是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含其中。

1.2 内容共通

同时, 《大学生了没》节目虽然在话题上非常广泛, 但却不是一味地谈天说地。总结这些眼花缭乱的话题, 我们能看到其中的共同点——贴近青年生活。这档节目中可以关心离异家庭、美妆常识、大学课程和留学生状况等, 这些看似并不相关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期节目, 每一期都凝聚在一个聚集的话题上进行讨论、游戏和活动。然而总结每期话题, 这些话题都共同出现在青年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档节目在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显示了节目制作组的勇敢和决心, 更是勇敢地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眼界和话题提升和开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举措, 正好对应了台湾省大学生群体目前广泛存在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状, 致力于打破这种目光短浅、对社会漠不关心的状态, 将大学生们关心的内容加以引导, 更加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单调的生活。

2 年轻团队

2.1 铁打的主持团队

台湾的大学多达百余所。节目制作团队在其他同行之前, 率先注意到了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王伟忠和詹仁雄两位推手更实在节目的团队构成上下了功夫。《大学生了没》这个节目的制作团队几乎都是由年纪很小的队员组成。这样的团队构成, 看起来是没有十足的行业经验的, 但正是这样的团队保证了节目永远流动着年轻的血液, 永远能抓取到最新的话题和市场。

《大学生了没》节目的主持人团队由陶晶莹、纳豆、阿KEN三位台湾主持人组成。这个主持团队的搭配从节目成形播出的第一期起就没有过太大变动 (除去陶晶莹因产假休息的几期) , 这样的做法必然有其中的理由。在笔者看来, 陶晶莹作为著名的主持人, 既经验丰富, 又感情细腻, 同时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用她来主持这档节目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节目中的很多内容如果换做一个没有十足经验的主持人, 可能会演变成一场闹剧或者引发不适宜的讨论。但是通过陶晶莹这样一位经受过敏感内容风波的主持人, 或许在一定的方面更加有把控局面和语言的分寸。本身2人的合作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搭档, 一左一右在各个节目内容上都能起到抖包袱的效果, 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分工, 三人协调形成一个非常平衡的主持风格。

2.2 不断更新的大学生班底

《大学生了没》的大学生班底从第一期算起的几年间, 不断有学生毕业离开, 不断有新学生加入, 至少换过数百人。这个节目不止提供节目时间范围内的笑料, 更是一个培养年轻艺人和人才的摇篮。不断保持更新和竞争的机制, 筛选节目需要的成员, 不断地更新换代, 可以保持这个节目永远的年轻和面向大学生的特性。同时, 大学生班底的更换并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中对于班底的更换, 一般是通过进行个别人的调整, 在不同时间渐渐地更换大学生的固定班底, 不会一次全部清换。节目巧妙地利用观众们对于大学生班底的熟知度, 将每个大学生都规划好固定的范围和定位, 在相对固定的性格特点和表现范围内进行发挥, 更适合节目内容的规划和节目的播出效果。

在节目播出的数年中, 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如有许多大学生因为在节目中表现优秀, 逐渐被行业看好、发展为艺人。

3 结语

青年节目 篇7

录音工作是一个艺术生产过程, 它所生产的是一件完整的、优美的, 并具有一定保留价值, 供人们欣赏聆听的艺术作品。一件录音作品经常会引起社会的反响, 这里除了作品和演唱 (表演) 者本身因素外, 也包含着录音工作。就其工作性质而言, 录音是录音师在录音室 (或是现场) 把音乐、歌曲、戏剧等表演和演奏的时间艺术, 录制成为不受时间限制的声音艺术品, 由此可见, 录音就是录音师们借助于一定的电声技术和设备从事的以声音为素材的音响艺术创作, 为了使重放的声音尽量与原来一致, 录音过程中录音技术和设备是极其重要的。一部优秀的录音作品, 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构思, 即在进入具体的录音制作之前, 录音师应有一个明确的艺术追求和对声音的总体构思或设计, 同时还必须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案, 录音师二度创作的目的在于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构思变为现实, 成为可以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声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 (设备和技术技巧) 进行制作。录音工作是录音师利用技术设备的一次艺术表演, 为了能保证获得所希望的艺术效果, 录音师不仅要了解和精通所操作的录音设备的性能, 同时更需要对艺术作品深刻的分析和理解, 要有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录音工作是电声技术和声音艺术结合的音响艺术工作, 录音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各种声音敏锐的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 录音师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 制作出符合音乐作品要求的现实声音。那种片面的用纯技术的观点对待录音创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 录音的最终产品是艺术品而非工业产品, 技术是实现其作品艺术性的手段。对于录音师来说, 面对大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上的追求, 艺术才是真正的目的, 技术是为艺术创作服务。

在录音过程中决不是简单地把演、播人员的实际演唱和播送通过录音设备拾音、记录、传送和重放, 而是必须从录音艺术工作的特点出发, 在录音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必要的艺术加工。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录音创作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至今仍然存在着“录音是艺术还是技术”的争论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在录音工作中, 仅仅注重录音设备的技术指标而不顾及作品的内容, 甚至盲目追求技术性能的高指标, 而忽视录音技术与技巧及其理论中对音乐审美的要求, 特别是对可能影响音色的各种不同方法的研究, 只注重硬件的发展, 而忽视软件深层次的开发, 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各种录音设备应有的作用。但是, 主张“录音是艺术”的观点和认识, 同样是片面的, 一旦离开了录音技术, 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就无法实现, 再好的艺术构思, 也无法被人们所感受, 那种以为只要在现场随意地摆放几只话筒, 录音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最简单的录音, 一旦音频信号被传声器采集, 它就不再与原来的声音信号完全相同了, 尽管由话筒输出的电声信号是由音频信号转换而来的, 但话筒选取不当加之其摆放位置不合理以及忽视录音环境等都会对所采集的音频信号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是导致难以补救的后果。图1是《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音频系统示意图。

随着现代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 录音技术变得越来越精密、复杂, 特别是大量、先进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广泛介入, 使得现代录音技术越来越多地变成一种集高科技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工作, 而不是单纯的“音频技术”的问题。录音艺术创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发明、改进和研制新的音频制作技术, 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使音乐的艺术性得到极大的展现。

对于艺术音响的创作而言, 没有声音的艺术构思, 就会使创作者的创作活动陷于盲目的状态;同样地, 如果没有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 艺术构思只不过是一种空想。艺术构思和实际的声音犹如音响艺术作品的“灵魂”与“肉体”, 如果没有良好的艺术构思, 也就没有了灵魂。现代录音系统大多是十分复杂的, 而且可供音色处理的设备类型甚多并不断涌现, 从而为创作各种音色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 能否巧妙地运用这些设备, 是录音创作的关键所在。

电视录音旨在向电视观众还原第一现场感 (演出现场表现出来的音响, 包括房间信息带给观众的听觉感受) , 这一点是电视录音最为宝贵的东西。电视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传声器、线路、调音台、周边设备和卫星传输等放大处理过的, 电声设备的质量优劣和使用水平都会对声音造成很大影响, 和现场不经过卫星传输只通过扬声器声音不同。所以首先需要把经过电声处理过的声音信息还原为现场声音, 再者是把经过电声处理过的声音制作得比现场的声音更平衡、更谐和, 才能使电视观众有既“在现场”又“高于现场”的艺术感受。为了实现这样的艺术构想, 录音师利用录、还音设备、效果器等以及监听音箱;并且, 根据音乐风格与演唱者的特点, 分别从音响场面、话筒的选择和摆放、均衡和伴奏比例以及混响等方面确定有针对性的技术设计方案, 以录音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为基础, 从多个角度对电视直播歌曲录制工作进行整体把握。

一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音乐的风格因地域、民族、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不同唱法的歌曲呈现给观众不同的感受。演唱风格是一个充满演唱者思想情感个性和创造性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 为了准确传达演唱者的演唱风格, 要求录音师运用录音技术, 把个人的情感思维、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更加完美地表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录音师只有准确把握和传达歌曲的风格, 这样电视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才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才能准确地再现原生态歌曲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音响场面的把握

电视录音要想把歌手的演唱表现得恰到好处, 就必须考虑到恰如其分的音响场面的把握。实际上不同的唱法、不同的曲风对音响场面有截然不同的要求, 因此如何选择和把握好场面是电视录音的关键。音响场面粗略讲就是录音时所“构建”的或大或小的音响空间, 这个音响空间显然应符合不同录音体裁的不同艺术要求, 以便制作出或气势磅礴或镜花水月的声学表现空间。

“构建”包含构想和如何实现构想这两重意义。关于构想, 一个歌手在演唱一首歌曲时, 要考虑如何再现曲风, 他的音响空间要多宽多深, 他的演唱位置距最前沿的聆听者应该是多远, 他的演唱在空间的活跃度究竟是多少?而对于实现构想的手段可以一言以蔽之:构想的实现主要依赖话筒的摆放、以及混响和延时的准确使用。由此, 电视录音实际是“想”与“做”因果关系的实践。

三话筒的选择和摆放位置

介于直播的特殊性, 在话筒的选择和摆放位置上, 不能如同音乐会录音或是录音棚录音, 追求更多细节上的完美。一般在走台排练时, 录音师就会根据选手的参赛曲目和表演类型选择合适的话筒, 依据他们的演唱特点摆放话筒, 除了要体现曲目的音乐特性、歌手的演唱风格, 还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构图, 以尽量避开喷口音的位置、尽可能少地拾取返送音箱的返送声等为要务。选择适当的话筒以及正确的摆放位置, 是电视录音的前提条件。图2是《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现场音频设备和评委位置图。

四均衡和伴奏比例的调整

前文提及到“电视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传声器、线路、调音台、周边设备和卫星传输等放大处理过的”。由于这一特性, 电视录音的均衡和伴奏比例的调整也有别于其他高保真录音。电视的还音设备只是电视机的小喇叭, 一般的电视观众收看电视的音量不会达到80dB左右的声压级, 因此有很多精细的“东西”都被屏蔽, 适当调整均衡来减少因为线路传输带来的信号损失;同样在调整人声和伴奏的比例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小扬声器重放系统, 减少由于兼容性问题所引起的听感上比例的不同, 这样从电视里还原出来的声音才能够满足电视观众日常的需求。

五混响的选择

“混响是有固定边界的声学空间中特有的声学现象, 混响器是模拟空间声场内声音信号特性的专用设备。在现代的录音节目制作过程中, 混响器可以模拟声场中空间、距离、方位、传递时间等许多重要信息, 并能美化人的语言音质、器乐音色、演唱的歌声, 同时能提高声源的能量, 并且可以制作出许多特殊的效果。混响器的工作性质属于心理声学范畴, 其使用技巧属于音响美学范畴。”因此, 混响效果的选择最能够体现出录音师的审美水平。

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曲应该使用不同的混响效果, 在直播过程中为了使环节之间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录音师一般会预存几种混响模式, 分别适合不同的曲风:我们都知道美声歌曲是“以声为主”, 歌手都经过专门的发声训练, 所以发声很科学, 语音比较丰富, 声音有良好的共鸣, 其音色品质具有一定的水准, 音色也具有一定的优美程度, 此时对音色的修饰幅度相对较小, 以保持美声歌曲的优美本色;民族歌曲和戏曲歌曲以多姿多彩的演唱著称, “以字为主”是民族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 混响就要调得适中不宜过强;通俗演唱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情为主”, 所以可以进行夸张手法的处理, 使音色变得浓厚丰满, 增强电声的意味, 加强混响效果的美感。

当然, 对于同一首歌曲, 不同的录音师, 由于他们不同的艺术经历、爱好, 以及对录音技术的掌握程度, 而会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 录音效果反映了录音师的音响美学观。艺术音响效果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录音师要有自己的美学观, 根据不同的流派演唱特点处理演唱和伴奏的关系。

上一篇: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专家型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