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型知识分子(共11篇)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1
一、缘起
1986 年,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 (Shulman) 提出了“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 Knowledge, 简称PCK) ”, 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学科知识、教学经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特殊融合。1987 年, 舒尔曼重新定义了PCK的概念, 认为PCK是教师在面对某一特定的学科主题时, 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能力, 及时对学科知识进行组织、呈现、调整, 以达到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继舒尔曼之后, 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批判、继承、发展了PCK理论, 使得PCK内涵得到不断充实、更为系统。他们认为PCK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知识, 是区分学科教师与学科专家重要标志。
根据PCK理论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特点,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PCK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知识及学习评价知识等。信息技术教师PCK既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也不是一般教学法知识, 而是处于二者的交叉之处, 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综合体, 其实质是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通晓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多年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而且具有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动性、积极性的能力, 具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能力。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要经历新手、胜任、熟练、专家这一过程, 是普通信息技术教师经过漫长、复杂的过程凝练成长起来的。因此, 研究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的成长历程对于我们探寻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合理评估一般信息技术教师与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差异, 明确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而为一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选择合理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以多位专家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研究案例, 通过对他们的课堂授课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 了解他们PCK发展过程及各阶段PCK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他们PCK成长经历, 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PCK的相关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研究究对象
为尽可能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典型采样法, 选取我省多位高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这些教师都毕业于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 教龄都在20 年左右, 经验丰富, 教学效果好, 教学成果丰硕, 在省内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 资料收集过程及方法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对他们的随堂听课、访谈、QQ交流、阅读他们的教育叙事及科研成果等。访谈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访谈主要是根据事前约定的信息技术话题进行有目标、有结构的访谈, 而非正式访谈主要是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或课堂教学上发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时的访谈。为尽可能使访谈的信息还原他们的动作、表情等相关信息, 笔者进行了一些文字记录并配以录音或录像方式, 然后进行文字整理。结合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的PCK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 PPCK发展的初始成长阶段
初始阶段, 他们的PCK主要来源于大学时代的积累, 其PCK结构还不完整, 处于创建阶段, 其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11.PCK知识只有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性教学知识
普遍认为, “大学时期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 “那时没有太多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之间的关联, 只是从微观上学到了信息技术单科课程知识, 缺乏宏观的认识, 更缺乏把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整合的意识”, “真正的信息技术知识及实际实践教学法知识都是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重新学习的”, “而今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 发展都异常迅猛, 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等等。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他们只能夜以继日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2.探索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变化快、实际教学经验缺乏等因素导致了新入职信息技术教师PCK不足, 课堂教学没有底气, 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表现为:“对信息技术新概念、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深入”, “对课堂教学整体把握没有信心”, “对课堂情境掌控能力不强”,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觉得十分有必要去听听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等等。他们主动拜师学艺, 不仅拜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为师, 还拜其它学科教师为师, 首先跟随师傅听课, 对师傅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 然后通过仔细观察分析, 将师傅的课堂教学过程化整为零, 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然后将这些与自己所掌握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 模仿师傅的语言、语气、动作、节奏, 尽可能把师傅教学中隐含的学科教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反复模仿、观察、比较, 逐渐在行动中形成自己对学科教学常态、教学“规范”的理解和判断。
(二) PCK发展的充实成熟阶段
11.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
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树立信息技术理念是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能够使信息技术教师正确理解、把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错误的教学理念, 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能。
信息技术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性质, 主动学习新兴的教育教学理论, 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要从整体上对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总体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理念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观。
22.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内容
据统计, 全国现有信息技术教材达200 多种, 大部分教材能有效传递、反映课程大纲的要求。但教材只是教学大纲的体现, 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活动对象与活动方式的组合, 是动态而具体的, 是教学主体、学习主体、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既要能向学生准确传递教材中信息技术知识, 有时还要能根据教学情境及学生的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重构:编辑、加工、改编, 甚至增加、删除、更换。
33.关注学生的知识
正确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掌握关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师PCK基本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概念多,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文件的类型、信息的编程加工、表格数据的处理、体验数据库管理等。他们认为, 对于新概念、新内容或梯度大的知识跳跃,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起点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 要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渐进过程。对于每堂课的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 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 必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做一些调整。既不能低估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也不能对学生的认识表现出片面性, 更不能从单一渠道去认识和评判学生。平常教学要多关注学生表情、语言、行为等外在的变化。通过预习、听课、提问、复习、作业, 总结学生易犯的错误,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要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变教师全盘授课为学生参与, 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
44.关注教学情境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知识应该包括: (1) 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要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个性品质、文化背景、学习经历、认知风格、实践能力、智力发展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必要的评价与测量, 这种评价与测量可以采用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应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预见性、实效性。 (2) 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知识体系、学生心理特征, 建立恰当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种教学逻辑关系, 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科逻辑, 快速、顺利、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针对某一模块、某一教学内容要常常思考:这一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有效教学?采取怎样的评价措施?
(三) PCK发展的丰富多样阶段
近年来, 我省倡导“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 即学生为学习主体, 学生主动参与并作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这种活动既有内在的思维活动, 又有实际操作活动, 还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学生参与的活动则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 教师通过构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二是“活动单”, “活动单”是教师是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具体活动组织等教学要素的一个平台。“活动单”常常包括课题、活动名称、具体活动方案等。三是“导学”, “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点拨启迪, 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 学生可以运用导学案互助学习、与教材进行对话, 有效掌握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而信息技术教师思考的主要是“导学案”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涉及到?还可以采用哪些更好的措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教材知识的理解?今天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后续的“导学案”、“活动单”怎样编写?今天的“导学案”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如何衔接?等等。课堂的主要任务转变成加速适应“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重点要考虑“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这些问题是不是与信息技术课标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是不是覆盖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问题的设计是不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等等。
经过初始成长阶段、充实成熟阶段、丰富多样阶段, 这些教师已进入地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序列, 成为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
四、PCK养成的相关途径
长期以来, 专门针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师PCK成长的相关措施非常少, 信息技术教师PCK的发展主要靠自我养成, 他们的PCK成长经历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 新课程培训
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提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实施、驾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是加快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专家理论指导的培训为主, 深化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要增强针对性与实践性, 应贴近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既要有专家的理论指导, 又要有教学能手的示范, 更要有受训教师的参与, 要达到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学了就能用、就会用、用了就行的效果。
(二) 钻研教材
信息技术统编教材汇集着众多信息技术专家、著名教授、知名学者及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各要素、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 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去揣摩体会。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收集着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 对每个版本教材都进行过相关研究, 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各模块特点及相互联系、编写意图等, 钻研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也是无意识形成信息技术教师PCK的过程。
(三)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师PCK养成。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 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价值的文献或信息、经验总结等, 凡符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与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相关的、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课题的来源可以是上级科研部门规划的, 也可以是信息技术教师本人或学校自选的。研究的过程一般是:“发现和提出问题”→“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对课题进行认证”→“实施研究活动”→“分析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成果推广”。善于发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 是研究的开端。课题研究的过程能够彰显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有利于塑造学者型、智慧型教师。
(四) 现场观摩
现场观摩是信息技术教师一起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规律、研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推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首先, 现场观摩要强调“观”:一“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观察授课教师是采取何种手段协调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的, 授课教师是通过怎样的言谈举止来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二“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处理艺术, 思考授课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难点, 如何选择切入点、优化教学内容、安排训练内容等;三“观”教学目标的确定, 思考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制定的目的, 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四“观”一般教学法的运用, 观察授课教师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信息技术的问题、运用了哪些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运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措施等;五“观”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 观察授课教师如何根据教学情境处理突发事件、如何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
(五) 专业阅读
专业阅读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阅读的态度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更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高度。信息技术教师的阅读应该具有“广”、“深”、“专”、“透”的特点, 但更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 即奠定信息技术教师学科素养、学科精神、学科知识以及影响和形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理论及教学实践书籍。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 借鉴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成功的经验, 进一步加强自身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进, 这无疑会促进、加强、丰富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六) 专家引领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或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专家其学科教学知识整体水平高于一般信息技术教师的,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法知识功力更加深厚、研究更为深入、视野更为开阔, 学科教学知识更为丰富。他们的指导可以使人茅塞顿开, 他们的引领常常可以指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课程培训、课题研究、观摩课等与专家见面的机会, 加强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与探讨, 要尽可能加入专家的课题研究小组、工作室, 使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与探讨成为一种常态。
五、结论
从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经历来看,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的PCK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起始成长阶段。该阶段其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阅历比较浅, 只有大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的原始积累, 重点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二是发展成熟阶段。该阶段其逐渐关注学生的知识, 关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整合, 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开始有意识地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开始追求从“教会学生”到“会教学生”的转变。三是丰富多样阶段。该阶段其PCK更加丰富、视野更为广阔、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能够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
总之, 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摘要:本文运用典型采样法, 对多位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授课观察、深度访谈、记录分析, 发现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始成长阶段、充实成熟阶段、丰富多样阶段。在每个阶段, 教师的PCK发展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总体上呈现长期、反复、螺旋上升的态势。文章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PCK养成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专家型,信息技术教师,PCK,发展,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Lee s.Shulman.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 (2) :4-14.
[2]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10-14.
[3]李伟胜, 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3) :33-38.
[4][5]徐月, 钟启阳.教学模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5) :21-24.
[6]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施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2.
[7]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116.
[8]黄建峰.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开发”探讨[J].中小学电教, 2012, (3) :74-77.
[9]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62-164.
[10]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 2012, (21) :45-46.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2
一、选择题
1.《GB 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中主要规定了室内使用的木家具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A、限量要求B、品种要求C、质量要求D、物质要求
2.对于《GB 18584-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适用于
A、板式家具B、实木家具C、欧美式家具D、木家具
3.木家具中的有害物质是指
A、甲醛和矿物质B、甲醛和重金属C、甲醛D、重金属
4.测定甲醛释放量需要使用的方法为
A、萃取法B、沸点分离法C、干燥器法D、过滤法
5.测定重金属含量需要使用的方法为
A、萃取法B、沸点分离法C、质谱法D、过滤法
6.“红木家具”是传统硬木家具的一种称呼性用语。
A、中国B、欧洲C、美国D、日本
7.使用耐久性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家具是。
A、板式家具B、欧美式家具C、红木家具D、桃木家具
8.下列哪种不属于按产品使用功能分类的红木家具?
A、凳椅类B、橱柜类C、床榻类D、书房类
9.下列哪种不属于按产品使用场合分类的红木家具?
A、桌案类B、客厅类C、卧房类D、餐厅类
10.红木家具应具有。
A、产品保修卡和产品使用说明书B、产品保修卡和产品合格证
C、产品质量明示卡、产品使用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
D、产品合格证
11.红木家具的产品质量明示卡应明示的内容不包括
A、产品型号B、产品名称C、生产日期D、产品生产批次
12.红木家具的产品质量明示卡共分为
A、2B、3C、4D、5
13.红木家具的产品质量明示卡中的产品规格应以为单位标注。
A、mmB、cmC、dmD、m
14.家具主要部件是指家具中起、承载和纵向分隔作用的部件。
A、受力B、支撑C、横向分隔D、承重
15.用于制作家具主要部件的材料叫做。
A、基材B、辅材C、饰面D、涂料
16.纤维板、胶合板、刨花板都属于
A、人造板B、密度板C、中纤板D、多层板
17.红木家具按产品构成的主要材料可以分为。
A、实木类、人造板类、综合类B、实木类、密度板类、刨花板类
C、纤维板类、密度板类、刨花板类D、纤维板类、密度板类、人造板类
18.下列不属于实木类家具的是。
A、实木贴面家具B、实木锯材家具C、细木工板家具D、实木板材家具
19.下列木家具中,哪一种属于不合格品?
A、基本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有2项不合格
B、基本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有3项不合格
C、基本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有4项不合格
D、基本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全部合格
20.红木家具的检验分为
A、原材料检验、入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B、原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C、原材料检验、入厂检验和型号检验
D、原材料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号检验
21.桌类家具的主要部件不包括。
A、台面板B、抽屉C、门板D、底板
22.柜类家具的主要部件不包括。
A、背板B、面板C、顶板D、底板
23.木沙发的主要部件不包括。
A、支架B、扶手C、靠背D、脚
24.床类家具的主要部件不包括。
A、床屏B、床铺板C、床挺D、床腿
25.产品或部件表面上的整体平整程度称为。
A、翘曲度B、平整度C、位差度D、光滑度
26.产品或部件表面在0~150mm范围内的局部的平整程度称为。
A、翘曲度B、平整度C、位差度D、光滑度
27.产品上门与框架、门与门、门与抽屉、抽屉与框架等两表面间的距离偏差称为。
A、翘曲度B、平整度C、位差度D、光滑度
28.产品(部件)为矩形时的不矩程度称为。
A、翘曲度B、平整度C、位差度D、邻边垂直度
29.人造板类家具包括。
A、密度板家具、刨花板家具、细木工板家具、胶合板家具
B、纤维板家具、密度板家具、细木工板家具、胶合板家具
C、纤维板家具、刨花板家具、密度板家具、胶合板家具
D、纤维板家具、刨花板家具、细木工板家具、胶合板家具
30.下列家具类别中,不属于民用家具的是。
A、卧房家具B、学生公寓家具C、卫浴家具D、客厅家具
31.木家具的材料检测项目中,不属于基本项目的是。
A、标识一致性B、虫蛀材C、木材含水率D、吸水膨胀率
32.木质材料的虫蛀现象检验采用方法。
A、肉眼观察B、放大镜C、显微镜D、杀虫剂
33.木材含水率测试时,需要检测。
A、三个相同部件 B、三个不同位置的部件C、五个相同部件D、五个不同位置的部件
34.木家具的产品标志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产品名称B、产品生产流程C、产品型号D、产品规格
35.木家具的产品使用说明中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产品名称B、产品生产流程C、产品型号D、产品规格
36.检测木家具中的甲醛释放量的步骤是。
A、收集甲醛、测定甲醛浓度B、萃取甲醛、收集甲醛
C、测定甲醛浓度、收集甲醛D、收集甲醛、萃取甲醛
37.测定木家具的有害物质时,试件制备后应在内开始试验。
A、1分钟B、5分钟C、2小时D、24小时
38.若对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结果有异议,应该。
A、从原封存样品或备样中进行复验B、重新收集样品进行复验
C、对已经检测过的样品回收进行重新检测D、以上方法均可行
39.下列木材属于红木的是。
A、黑黄檀木B、红胡桃木C、樱桃木D、榉木
4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售的家具必须具备使用说明B、家具名称必须反应家具真实属性
C、出售的家具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D、家具的使用说明书无需说明使用条件
41.红木共有个树种。
A、32B、33C、34D、35
42.与树干主轴垂直方向的切面叫做。
A、横切面B、生长轮C、管孔D、散孔材
43.在木材横切面上所见一个生长期内的木材和树皮生长层叫做。
A、横切面B、生长轮C、管孔D、散孔材
44.导管或维管管胞在横切面上的孔洞叫做。
A、横切面B、生长轮C、管孔D、散孔材
45.原木的中心部分叫做。
A、横切面B、生长轮C、管孔D、心材
46.红木的识别和区分主要是以为依据。
A、密度B、结构C、生长轮D、宏观特征
47.用于建造各类建筑物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类材料叫做。
A、安装材料B、建筑材料C、建筑主体材料D、装修材料
48.用于建造建筑物主体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叫做。
A、安装材料B、建筑材料C、建筑主体材料D、装修材料
49.用于建筑物室内、外饰面用的建筑材料叫做。
A、安装材料B、建筑材料C、建筑主体材料D、装修材料
50.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建筑物可分为。
A、军用建筑和民用建筑B、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
C、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D、农业建筑和军用建筑
51.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程度叫做。
A、测量不确定度 B、不精确度C、不准确度D、测量不准度
52.装修材料共分为类。
A、2B、3C、4D、5
53.红木的木材气干密度是指木材在含水率为时的密度。
A、11%B、12%C、13%D、14%
54.红木的木材气干密度共分为个等级。
A、2B、3C、4D、5
55.红木共有个类。
A、6B、7C、8D、9
56.红木标准适用于红木家具和其他红木制品的经营贸易、检验和。
A、维修B、保护C、鉴定D、安装
57.密度板家具中“密度”指的是:()
A、高密度、低纤维B、中密度、高纤维C、实木颗粒板D、刨花板
58.下面那些是正确打扫实木家具的工具。()
A、带水的湿布
B、干净的软布
C、蘸了醋的湿布
D、硬毛刷子
59.按风格划分,下面那些不属于家具风格的分类?()
A、欧式家具
B、后现代家具
C、原木家具
D、中式风格
60.下面那项属于原木家具的特征?()
A、实木贴皮
B、板木结合C、100%木材
D、板式
二、判断题
1.铅和汞均在木家具有害物质检测范围内。()
2.甲醛释放量只要在限量范围内,就符合国家标准。()
3.木家具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报告不包括国家标准编号和名称。()
4.“红木家具”的称呼源自中国民间。()
5.红木家具产品无需具有产品保证文件也可销售。()
6.红木家具的产品保证文件只包括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
7.红木家具的产品保证文件不应随意涂改。()
8.红木家具产品用木材应经人工干燥处理。()
9.红木家具产品用木材不可使用边材。()
10.虫蛀木材无需经过杀虫和修补处理即可使用。()
11.木家具是指主要部件中装饰件、配件除外,其余采用木材、人造板等
木质材料制成的家具()
12.人造板包括素板和饰面人造板。()
13.综合类木家具是指全部采用实木的家具。()
14.家具五金件是指具有连接、活动、紧固等功能的金属制件。()
15.木家具按产品构成分为实木类、人造板类。()
16.实木类家具根据实木属性可分为实木锯材类和实木板材类。()
17.当原辅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18.木家具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应该平整堆放,加以必要防护。()
19.木家具在贮存时应按类别、规格、等级分别堆放。()
20.供给国内用户的家具必须提供中文使用说明。()
21.红木共有7类30种。()
22.建筑材料分为建筑主体材料和建筑辅体材料。()
23.水泥、砖瓦、混凝土都属于建筑主体材料。()
24.花岗石、吊顶材料、混凝土预制构件都属于装修材料。()
25.住宅、医院和学校都属于民用建筑。()
26.生产车间、仓库、图书馆都属于工业建筑。()
27.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包括镭-226、钍-232、钙-24.()
28.紫檀木材的心材材色红紫,久则转为黑紫色。()
29.实木家具就是100%的木质家具。()
30.搬运起来很重的家具均采用的是较名贵的木材制造的。()
三、简答题
1.请写出木家具和基材的定义。
2.建筑材料分为哪两个部分?
3.请任意写出红木的三个类别。
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的有害物质是指那些有害物质?请具体写出。
5.根据《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检验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6.红木家具用到了很多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请任意写出三种。
7.请写出木家具按产品构成的主要材料可分为的三个类别。
8.根据实木用材比例及工艺,实木类家具可分为哪几类?
9.椅凳类家具的主要部件包括哪些部分?
10.请写出木家具检测材料要求项目中的四个基本项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DBCC6-10:ACDAC10-15:DCABA16-20:AACCB 21-25:DAADA26-30:BCDDB31-35:DABBB36-40:ACABD 41-45:BABCD46-50:DBCDB51-55:ABBDC56-60:CBBCC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三、简答题
1.木家具:主要部件中装饰件、配件除外,其余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家具。基材:用于制作家具主要部件的材料。
2.建筑主体材料和装修材料。
3.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鸡翅木类。(任选三种即可)
4.甲醛、重金属(铅、铬、镉、汞)
5.国家标准编号和名称;样品名称和其他说明;检验结果和结论;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其他情况。
6.木工工艺、木雕工艺、线脚工艺、镶嵌工艺、攒边工艺、烫蜡工艺、藤编工艺、涂饰工艺、金属件装饰工艺。(任选三种即可)
7.实木类、人造板类、综合类。
8.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实木贴面家具。
9.座面、扶手、靠背、脚。
基于知识图谱的专家系统发展综述 篇3
〔关键词〕知识图谱;专家系统;发展轨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40
〔中图分类号〕G25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59-08
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Overview MapLiao Yi
(Political Depart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3,China)
〔Abstract〕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active areas of an application,which implements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turning from the general reasoning strategies of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use of expertise.This chronological order,the expert system into the 1980s before the 1980s,1990s,2000,after four stages.Articles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s,analysis of the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development and trends,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phase i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 systems,expert systems into a variety of commercial operation,need to address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bottleneck,matching conflicts and other issues for expert system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ubject structure,evolution,development and so provide an unique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Key words〕knowledge maps;expert systems;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已经超过50年,在很多应用领域都获得了广泛使用,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运用文献计量这一独特视角对专家系统进行了再回顾和再分析,将智能科技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低谷期、发展期,利用词频分析、共引分析、作者共现分析等方法揭示专家系统的学科结构、影响程度、关键节点与时间点等重要而独特的知识,为了解和掌握专家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
1 数据来源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的文献覆盖了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评价工具。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中的SCI數据库为数据来源,选用高级检索方式,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作为主题词,于2011年5月在Web of Secience中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到14 500篇相关文献记录。获得的论文发表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虽然,专家系统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从图1可以看出直到1982年才有主题词与专家系统相关的论文出现。图1表明1991年左右,专家系统相关论文达到了峰值,但随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1999年,只有494篇论文发表。但21世纪开始,专家系统相关论文又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中。图1 专家系统在SCI数据库文献发表年度变化情况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基于知识图谱的专家系统发展综述Feb.,2012Vol.32 No.22 专家系统前40年的发展
本文利用基于JAVA平台的引文分析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首先设定时间跨度为1950-1991年,时间切片长度为1年,聚类方式为共被引聚类(Cited Reference),阈值选择为(2,2,20)、(3,3,20)、(3,3,20)。Citespace得出这些引文的时间跨度为1950-1990年,可以绘制出该时间段的专家系统论文时区分布图,如图2所示。我们以年代先后为序,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作为第一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作为第二阶段。图2 1950-1991年各年度专家系统论文之间的时区分布图
2.1 专家系统起源时期
根据图2显示,这段时期有7个突出节点,既有7位代表人物。第一个节点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之父”——英国著名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他于1950年在《心灵》杂志上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探讨了机器智能的可能性,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1]。
第二个节点代表的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扎德(LA.Zadeh)教授,他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第8期上发表题为《模糊集》的论文,提出模糊集合理论,给出了模糊性现象定量描述和分析运算的方法,从而诞生了模糊数学。1978年,扎德教授提出了“可能性理论”,将不确定性理解为可能性,为模糊集理论建立了一个实际应用上的理论框架,这也被认为是模糊数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同年,国际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ets and System》诞生,这使得模糊理论得到普遍承认,理论研究高速发展,实际应用迅速推广。
第三个节点代表的美国两院院士、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1972年,他出版了《人怎样解题》(Human Problem Solving)一书,书中描述了他和西蒙试图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通用问题求解器”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他们发现,人类的问题解决,在一定知识领域内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所以他们开始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问题,1956年,他们研发出了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并建立了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学派。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对他以前所作工作的总结与归纳,而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正是专家系统的雏形,为专家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90年代专家系统向多个方向发展
由于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研究迅猛发展,商业价值被各行各业看好,导致90年代大批专家系统从实验室走出来,开始了它们的工程化市场化进程。从图1看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专家系统的相关论文不增反减,进入一个局部低谷期,这期间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为主题词的论文共7 547篇。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为(4,4,20)(4,3,20)(4,4,20),获取了该时期论文的引文聚类图(如图3所示)。图2 专家系统1990-2000年的论文引文聚类图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图的节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大的聚类,这表示该阶段没有形成重点研究方向,也没有重大科研成果和标志性著作产生,专家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牵引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力,这是专家系统研究陷入低谷期的重要原因。
这段时间专家系统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研究方向依旧是建立在扎德(LA.Zadeh)教授模糊理论上的模糊专家系统,它同样是该年代专家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骨架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德华·汉斯·肖特利夫(Shortliff EH)教授。1974年末,MYCIN系统基本建成后,MYCIN的设计者们就想到用其它领域的知识替换关于感染病学的知识,可能会得到一个新的专家系统,这种想法导致了EMYCIN骨架系统的产生。EMYCIN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专家系统的研制周期,随后,AGE、OPS5、KEE、KBMS、GESDE等骨架系统应运而生,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专家系统的研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研究方向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兰德尔·戴维斯(Randall Davis)教授。他于1984年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了《基于结构和行为的诊断推理 》(《Diagnostic Reasoning Based on Structure and Behavior》)一文,该论文描述了一个利用知识结构和行为,在电子电路领域进行故障诊断排除的专家系统。之后,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在电路与数字电子设备、机电设备等各个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第四个研究方向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布鲁斯·布坎南(Bruce G.Buchanan)的著作对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在这个时期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多种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进入了试验阶段。传统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只是简单的声明性知识,而目前,规则的形式开始向产生式规则转变,并趋向于提供较完善的知识库建立和管理功能。
第五个研究方向是知识工程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克兰西教授(Clancy W J),他于1985年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式分类》(《Heuristis classification》),启发式分类即对未知领域情况的类的识别过程。它是人类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中可常用启发式设计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第六个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机器学习领域前辈、澳洲悉尼大学著名教授John Ross Quinlan。他于1986年在《机器学习》(《Mach.Learn》)杂志上发表《决策树算法》(《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s》)一文,文中他详细描述了决策树算法的代表——ID3算法。之后,有大量学者围绕该算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多种改进算法,由于决策树的各类算法各有优缺点,在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数据类型的特点及数据集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算法。
第七个研究方向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人工智能专家Stephan I.Gallant和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教授巴特·卡斯科(Bart Kosko)。Gallant于1988年在《ACM的通信》上发表了《连接主义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s》)一文,文中讲述Gallant 设计了一个连接主义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其知识库是由一个神经网络实现的(即神经网络知识获取),开创了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先例。
第八个研究方向是遗传算法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遗传算法领域著名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David Goldberg教授和人工智能专家L.Davis。1989年,Goldberg出版了专著《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该书系统总结了遗传算法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而完整地论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991年,Davis编辑出版了《遗传算法手册》,书中包含了遗传算法在科学计算、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中的大量应用实例,该书为推广和普及遗传算法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都推动了基于遗传算法的专家系统的研发推广。
第九个研究方向是决策支持系统在专家系统中的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埃弗雷姆·特班(Efraim Turban)。他于1990年出版了《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的管理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and expert systems: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s》)一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策支持系统开始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充分做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将解决问题的范围和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十个研究方向是各种理论知识在专家系统中的综合运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利福尼业大学教授巴特·卡斯科(Bart Kosko)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研究所教授Abdul-Rahman K.H。卡斯科(Kosko)于1992年出版《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一个拥有机器智能的动力系统方法》(《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machine intelligence》)一书,这是第一本将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结合起来的读本,也是神经网络与模糊理论综合应用于专家系统建设的经典著作;Abdul-Rahman K.H教授于1995年,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会议刊上发表了《人工智能模糊无功负荷的最优VAR控制方法 》(《AI approach to optimal VAR control with fuzzy reactive loads》)一文,论文提出了一个解决无功功率(VAR)控制问题,这个方法包含了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知识。
虽然专家系统大量建造,但投入实际运行的专家系统并不多,且效率较低,问题求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之一就是专家系统主要是模拟某一领域中求解特定问题的专家的能力,而在模拟人类专家协作求解方面很少或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协作求解具有普遍性,针对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求解仅仅具有特殊性,专家系统虽然在模拟人类专家某一特定领域知识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仍然不能或难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其次,开发的专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十分复杂。这样就要求将大型专家系统的开发变成若干小的、相对独立的专家系统来开发,而且需要将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联合起來进行协作求解。然而,与此相关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理论和实用技术尚处在科研阶段。只有分布式系统协作求解问题得以解决,才能克服由于单个专家系统知识的有限性和问题求解方法的单一性等导致系统的“脆弱性”,也才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在灵活性、并行性、速度等方面带来明显的效益[5]。
4 21世纪专家系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专家系统开始缓慢发展,这期间以“Expert System/Experts System”为主题词的论文共5 964篇。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设置参数为(6,6,20)(5,5,20)(5,5,20),获取了该时期论文的引文聚类图(如图4所示)。图4 专家系统2000-2010年的论文引文聚类图
这个时期专家系统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个是研究方向是节点明显的基于模糊逻辑的专家系统研究方向。90年代以来,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模糊控制器的智能水平。基于模糊逻辑的专家系统有以下优点:一是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能表现专家技能和高度的技巧以及有足够的鲁棒性(即健壮性);二是能进行有效的推理,能够运用人类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启发性的搜索和试探性的推理;三是具有灵活性和透明性。
第二个是研究方向是Rete模式匹配算法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Charles L.Forgy教授,1979年,他首次提出Rete算法。专家系统工具中一个核心部分是推理机,Rete算法能利用推理机的“时间冗余”特性和规则结构的相似性,并通过保存中间运算结果的方法来提高推理的效率。1982年,他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Rete算法:许多模式/多对象的模式匹配问题的一个快速算法》(《Rete:A Fast Algorithm for the Many Pattern/Many Object Pattern Match Problem》)一文,该文解释了基本算法的概念,介绍了详细的算法,描述了模式和适当的对象交涉算法,并说明了模式匹配的执行操作。
第三个是研究方向是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开始热衷于在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使用专家系统,代表人物有日本的福井贤、T.Sakaguchi、印度的Srinivasan D、美国伊利诺伊州研究所的Abdul-Rahman K.H、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的Protopapas C.A、和中国的罗旭,他们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电力传输》(《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会议刊及《电源设备系统》会议刊(《On Power Apparatus and Systems》)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内容涉及系统恢复、电力需求预测、变电站故障诊断和报警处理等多方面。
这十年间,专家系统的研究不再满足于用现有各种模型与专家系统进行简单结合,形成基于某种模型的专家系统的固有模式。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更方便、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扰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瓶颈、匹配冲突、组合爆炸等问题,而这也推动了研究不断向深层次、新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专家系统应用的时间长、领域广,他们遭遇的瓶颈问题一时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了这一时期末,专家系统研究呈现出暂时的下滑现象。
5 专家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图一发展曲线上第二个时间节点是1992年,从该年起专家系统相关论文呈下降趋势,然后在2002年又开始缓慢增长,近一年多来又开始下降,这标志着专家系统研究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行,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本文以5年为一个单位,统计了1990-2009年20年期间专家系统相关论文中高频词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获得这个时期专家系统研究的一些特点。
(1)在1990-1999年期间,人工智能出现新的研究高潮,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连网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使人工智能更加实用,这给专家系统带来了发展的希望。正因为如此,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在这十年一直位居前两位,在专家系统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与其相关的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等,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
(2)该时期的第二个特点是神经网络研究的复苏。神经网络是通过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工作模式,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如机器学习、知识获取、专家系统等。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一词得以快速增长,1995年时位列第一,进入21世纪也是稳居第二位,神经网络很好地解决了专家系统中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能使专家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它的出现为专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6],同时也显示出他独有的生机与活力。
(3)该时期是模糊逻辑的发展时期。模糊理论发展至今已接近三十余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在故障诊断、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翻译、地震预测、工业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我们从词频上可以看出,模糊逻辑(fuzzy logic)一词,除在1990-1994年期间位居第六位外,之后都位居前三甲,2000-2004年期间更是位列第一。模糊控制与专家系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模糊控制器智能水平,这种控制方法既保持了基于规则的方法的价值和用模糊集处理带来的灵活性,同时把专家系统技术的表达与利用知识的长处结合起来,能处理更广泛的控制问题。
(4)故障诊断成为专家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又一重要领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虽然时间不长,但在电路与数字电子设备、机电设备等各个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从高频词分布可以开出,故障诊断(fault diagnosis)从1995-1999年间的最后一位攀升至2005-2009年间的第一位,足見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专家系统己有较深厚基础的国家中,机械、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已基本完成了研究和试验的阶段,开始进入广泛应用。
(5)遗传算法的应用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代,遗传算法迎来了发展时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成了十分热门的课题。尤其是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显得格外活跃,不但应用领域扩大,而且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和规则学习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已从初期的组合优化求解扩展到了许多更新、更工程化的应用方面。这在高频词分布中可以看出,以2000作为临界点,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从20世纪90年代的10名之后,到位于高频词前六强之中,充分反映出它发展的良好势头。
6 小 结
专家系统是20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重大技术之一,它不仅是高技术的标志,而且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知识工程之父”E.Feignbaum在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系统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所有的ES都至少将人的工作效率提高10倍,有的能提高100倍,甚至300倍[7]。
专家系统技术能够使专家的专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便推广稀缺的专家知识和经验;同时,专家系统能促进各领域的发展,是各领域专家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专家系统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建造能用于代替人类高级脑力劳动的专家系统;远期目标是探究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用自动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这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方法的日渐成熟,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将有智能技术包括专家系统的应用,专家系统将成为21世纪人类进行智能管理与决策的工具与助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http:∥baike.baidu.com/view/2130.htm.
[2]黄可鸣.专家系统二十年[J].计算机科学,1986,(4):26-37.
[3]路耀华.思维模拟与知识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赵致琢.专家系统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6):40-48.
[5]邹光宇.专家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电力勘测,1994,(3):21-26.
[6]杨兴,朱大奇,桑庆兵.专家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5):4-9.
[7]毕学工,杭迎秋,李昕,等.专家系统综述[J].软件导刊,2008,(12):7-9.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4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二省大三乌中市交镇地小界处学之处桐乡校市。的乌北强镇端, 具烈典京反型江杭大响南运, 水河全乡特西侧国, 征2西, 2完临个整地湖州省保市市, 存组着晚北界织清江2和苏万民国吴江多时县所, 为期水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阁、乡古阅桥镇读梁的各、石板巷风貌科和教格、茅学局。、盾以科河故居普等成街、独, 文街具江艺南桥相、连韵味文, 的化建依河等筑筑因各素屋类, , 体现了中水精镇品一文体, 国章组古1典织20民起居水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以和、为课美件”设的人计文征思文想, 58以0其0自多然篇环境, 和在人全文国环境各和地谐中相处小的学整体校美掀, 起呈“现江数
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字阅读”热潮。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
教学参考资料长的和仍免石居费住板小赠街其中送上的火, 可乡民热以, 进就倾听行脚会让中步人, 有在另为一一种庆亲小巷祝上切自教的然师的回音节感。觉来。临漫, 步于即古日镇绵起延全一国里多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5
近期各地“ ”新政频出,不少观望已久的购房者有意伺机出手,媒体、网站、中介也开始利用这一时机,纷纷推出自己的团购活动,日前,在合生麒麟社举办的后奥运国际住区投资论坛上,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住房团购活动对未来的楼市发展而言是一个利好因素,确实有平抑房价的效果,但参与其中也会有风险.
购房者在出手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判断。
合生创展集团华北地区公司望京项目总经理黄洁向记者表示,团购重现全国楼市观望期,体现了买卖双方心态的博弈。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的购房者获得了一个改变的转机,而开发商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强势姿态。对于团购活动中主动方与被动方的互换能不能意味着楼市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黄洁表示目前还不明朗。“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只是一种概念,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供求关系。”
“住房团购活动的确有平抑房价的效果,但参与其中也会有风险,必须谨慎对待。”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房产团购首先需要注意法律问题,确保房产的安全性,亲自查看房产的“五证”,确认经营者的`主体资格,
资料
其次,要谨慎签订购房合同,对一些广告内容和规划中的设施和配套,最好在合同中体现出来,防止开发商反悔。陈国强提醒说,消费者参与团购时,不仅要慎重选择组织者,还要提前了解所要团购房产的一些具体情况,以防在签订团购协议中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参与团购和签订正式购房合同之前,还需要对房产和自己的要求进行比较,再在团购协议和购房合同上签字,建议最好聘请专业律师陪同。
专家认为,房地产投资离不开三个基本的判断,首先是时机的判断,第二是区域的选择和区域的判断,第三是产品的选择与判断。陈国强表示,从时机来说,目前北京房价整体涨幅趋缓,而成交量的下滑在全国居于前列,今年1到9月,北京市新建住宅成交下滑50%以上,下滑的程度非常深。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目前市场的调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央出台 政策之前已经呈现了非常明显的购房环境的特征,再加上房产新政的出台,政策的方向应该是非常明朗的。虽然不能说现在就是抄底的最好时机,但是和过去相比,很显然,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于购房者而言是相对好的介入点。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6
关键词:专家系统;工艺设计;知识库
中图分类号:T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60-01
焊接工艺是一项对技术和经验都要求非常高的热加工技术,很容易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因此很难精确量化。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将专家系统运用于焊接工艺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焊接工程的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焊接专家系统的研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焊接专家系统的概况
焊接工艺主要依靠积累经验知识和必要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非常符合焊接工艺的要求,因而,专家系统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焊接工艺领域。我国的焊接专家系统始于80年代末,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还不是很成熟,系统的集成化和通信网络化正进一步加强,开发工具也在不断地更新,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自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知识的组织与表示
(一)知识的表示方法
专家系统的基础在于知识的组织和表示,知识表示可以将焊接工艺专家的知识理论经过分析、整理、加工、解释并转换成为计算机语言。常用的知识表示法有谓词逻辑表示法、规则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过程表示法和语义网络表示法等。
谓词逻辑表示法指的是各种基于逻辑推理的知识表示方式。逻辑系统是一门研究以已知事实出发,根据一个公理系统以及若干推理规则推导出新事实的学科。谓词逻辑表示法的表达自然简洁、灵活性和模块性较强,具有很严格的形式定义,推理比较完备。适用于定理的证明、问题答疑以及机器人学。但此法的组织性较差,也不便于维护,不适合用于表达过程和启发性知识的表示。并且,推理过程不容易被理解,推理过程也较为单调,容易产生组合型爆炸。
规则表示法是目前焊接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表示方法,采用这种表示法的专家系统被称之为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该方法的表达比较自然,一致性好,灵活性模块性也较强,很容易保留动作所产生的踪迹。该法适用于知识比较松散、无简洁、同一理论的领域。处理过程可以表示成一组独立的操作,便于将知识及其用法相互分离。但该法的知识处理效率较低,不适合表示过程性的知识。此外,其控制路径较难追踪,容易引发组合爆炸,也不能提供灵敏的解释。
语义网络表示法是知识深化的表达,直观但易于理解,具有信息索引功能,适合用于需要根据复杂的分类知识进行推理并且表示事件的性质和动作之间的关系的领域。框架表示法的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层次也比较丰富,知识的组织方式也利于推理,容易实现默认的推理,适合用于表示固定的时间和状况,但不易找到适合任何情况的原型,不容易适应新的情况。
(二)知识的分类
专家系统的关键就是知识的获取及表示方法。一般情况下,焊接专家系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焊接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以及国家关于焊接的相关标准。按照计算机语言的表示的难易程度,可以将知识分为5类。
1.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指的是专家系统中的对焊接工艺评定的报告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来源于实际生产。在专家系统中,事实性知识的存放形式主要是Access数据库,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表示法表示。
2.定义性知识。定义性知识是一种确定性的知识,主要指前提明确,并且得出的结论也相对明确的知识。这类知识在专家系统的模块设计中运用比较频繁,一般采用的知识表示方法为面向对象法。
3.规则性知识。规则性知识也是一种确定性比较强的知识,很容易被计算机系统识别。规则性知识主要来自于专家们的长期积累,且经实践证明是准确无误的。规则性知识主要描述两个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相比于定义性知识,规则性知识要更复杂一些。
4.过程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是将相关的公式及推理进行分类和整合,最后组成一个结构化比较强的系统的知识模块。在专家系统中,定义性知识以及规则性知识共同组成了过程性知识的内部。
5.描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一般是指描述起来比较模糊的知识,是介于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之间的一种方法,其结构化比较差,很难直接利用程序进行表达。
三、专家系统的推理过程
根据表示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专家系统的推理方法分为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精确推理与不精确推理,单调推理与非单调推理等。专家系统所采取的推理方法通常需要依赖系统的知识表示模式,只有将知识的使用方法和知识的表示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利用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中,知识的主要表示模式是将对象和产生方式相互结合的方法。焊接工艺设计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的基础是推理过程及基于模块的推理过程。在焊接工艺中,相关设计参数较多,系统采取了正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设计,将已知的知识转换成为计算机系统语言,系统再将数据库中的知识与规则相匹配,从而进行问题的求解。
四、结束语
焊接专家系统的工艺知识按其特点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定义性知识、规则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描述性知识,不同的知识类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焊接工艺的知识、规则等分类储存在相应的类中,以供程序调用。系统的知识组成层次分明,相应的表示方法也比较合理,同时,系统将焊接领域各类知识的表示方式相互结合,提高了专家系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万丽雯,徐振亮,魏艳红.基于WEB的高温合金焊接工艺设计专家系统[J].宇航材料工艺,2008,38(6):26-30.
[2]刘传根,张杰,徐培全.硬质合金异质焊接工艺专家系统[J].焊接技术,2010,39(2):39-42.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7
面同中z|?学敎师敎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同”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朮, 开发建设了“中+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敎育部敎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早“中国知同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敎育装备部门、电化敎育部门和广大中+学校的強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 +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敎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敎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敎师节来临, 卽日起全国中 , 丨、学敎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同"提供的敎学资料费, 毎个学校限额3名。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8
面向中, 卜学敎师敎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同”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朮, 开发建设了“中, 丨、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1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敎育部敎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丰“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敎育装备部门、电化敎育部门和广大中, 丨、学校的強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 , 丨、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敎f?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敎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敎师节来临, 卽日起全国中 , 丨、學敎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T提供的敎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9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10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明确提出, 一名合格教师需要拥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专业知识中的“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以下简称PCK) 被认为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Shulman 1986;教育部2013) 和“教学基础” (Gess-Newsome 2002) , 是教师职业发展所必备的知识, 它统领着整个教师知识群的发展 (唐泽静、陈旭远2010) , 是一种使一般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由此可见, 发展PCK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对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的PCK差异的研究, 无疑对促进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PCK指教师在综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基础上, 对特定的教学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呈现、表达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体的一个独特的知识领域, 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 (Shulman 1986) 。根据PCK的本质, 它具有学科性、实践性、个体性和情境性等特征 (杨彩霞2006) 。
根据Grossman (Grossman 1990;Grossman1995) 的研究, PCK由8类知识构成: (1) 学科内容知识; (2) 一般教学法知识; (3) 学科教学目标的观念性知识; (4) 对学生学习理解的知识; (5) 课程知识; (6) 教学策略知识; (7) 教育情境知识; (8) 教师自我知识。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对PCK进行了分类, 如从建构理论出发, Cochran等人 (1993) 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如何建构知识的, 且需注意教学的特定情境。在此基础上, Magnusson, Krajcik, and Borko和Turner-Bisset (2001) 借鉴Grossman (1990) 的PCK分类, 对某些PCK的成分的表述进行了整理, 如用“学科教学统领性观念”代替“学科教学目标的观念性知识”, 在原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知识”。
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 对各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 (见表1) 。
(二)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 (Mc Cormack 1996)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探讨中, 有4种基本的理论:“三阶段论”, 即生存—调整—成熟;“四阶段论” (Katz 1972) , 即求生—巩固—更新—成熟;“五阶段论” (Dreyfus 1986) , 即新手阶段—优秀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六阶段论”, 即新手—合格—熟练—成熟—骨干—专家。从以上4种教师成长阶段论中可以总结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
关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定义, 目前在学术界尚无权威界定。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和描述。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 (2013) , “新手教师”指任职1~3年的新任教师, 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教学实际技能。根据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 (2005) 的研究, 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三个特征: (1) 能将更多的知识运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 这些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与具体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法知识以及教学得以发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知识; (2) 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 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或者明显只需要较少的努力; (3) 富有洞察力, 他们能够鉴定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而Dreyfus (1986) 、丁林兴 (2004) 等研究者认为专家型教师一般符合下列特征:教学行为流畅灵活, 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 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具备了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国内学者皮连生 (2010) 认为, 专家型教师一般是指教龄5年以上, 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界定:一是通过学生成绩认定, 即用标准化测验研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 (如5年) 的增长分数;二是通过学校领导认定, 即学校领导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和专家型教师的特征认定;三是通过观察教师教学的方法认定, 即研究者通过对学校领导提名的教师深入进行教学观察认定。
由此可见, 从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成长模式。然而,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有什么差异?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卓越”需要在哪方面做努力?
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知识早有研究, 但对PCK的关注只是近十年才开始的。李琼、倪玉菁和萧宁波 (2005) 采用问卷测查法, 考查了32名小学数学专家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学科知识, 得出两类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到目前为止, 国内还没有关于中学英语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PCK的差异的研究。根据研究者 (钟启泉、崔允, 等2001;Tsui 2003) 的研究, 任教前三年是一位教师成长的关键期, 因此, 对入职前三年的中学英语新手教师的PCK与专家型教师的差距的研究无疑为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缩短了时空距离, 对促进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中学英语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PCK有什么差异?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在同一所普通初级中学任职的中学英语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各一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如下:
1. 新手教师 (Y老师) :
26岁, 女, 毕业于广州某大学, 英语教育专业, 本科。2010年通过招聘考试, 到广州市某区一所初级中学任教英语。
2. 专家型教师 (X老师) :
44岁, 女, 在职教育硕士毕业, 已任教23年, 英语中学高级教师、区教研室特约教研员、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曾任学校英语科组长, 获市优秀教师、市英语教研工作积极分子、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坛十佳教师等荣誉;担任过全国、省、市子课题研究。她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勇于开拓创新, 教学成绩突出, 在市、区内有一定的影响。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对以上两位研究对象三年间不同时期所选取的一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录像和教学反思, 以PCK的8种分类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找出他们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异同。
四、结果与分析
(一) 英语学科统领性观念知识
Borko&Putnam认为, 学科统领性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行为, 如制订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布置学习任务、选择教材和课程资源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英语学科教学观念知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不同 (见表2) 。例如, 在目标达成方面, 新手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及其答对情况, 而专家型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录像显示, 在教学设计中, 虽然新手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小组合作形式”, 但在课堂中均未能按原来的设计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课堂互动以师生的问答形式为主, 大部分时间花在语言点和语法的讲解和操练上;专家型教师则根据单元话题设计小组竞赛、讨论、展示、交流、分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课堂、感悟课堂和享受课堂。
(二) 英语课程知识
从教学设计、录像和教学反思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英语课程知识的最大区别是教材取舍与整合的不同。新手教师的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参, 如在初三单元整体复习课中, 新手教师只是对单元所学的语言点和语法进行简单再现, 而专家型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教参, 根据单元话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等进行替换、补充、拓展教学资源, 还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话题,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通过话题的引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例如, 在“一代天才”主题阅读课中, 专家型教师结合教材话题genius,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报刊、网络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在英文报刊、网络上搜集、整理有关话题的文章、图片、广告、视频, 大量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 并通过课堂多向互动的小组合作、展示和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 学习者的知识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主要区别是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认识的不同。从教学设计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 例如, 认为普通班大部分学生词汇量小、语法混乱、不懂语法规律、不能用英语进行对话, 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在教学中, 新手教师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 缺乏挑战性。专家型教师则注重对学生能力起点的分析,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及个性差异等设计教学目标。从教学录像和反思中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站在讲台上, 很少巡视课堂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也没有及时调整教学;专家型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 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 例如, 课前的才艺展示 (English talent show) 和课中的讨论、展示等教学环节, 专家型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才华和交流互动的平台, 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还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 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追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四) 外语教学法知识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中,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从教学录像中观察到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活动程序、方法、策略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新手教师的课堂主要以教师讲为主, 教法单一, 过多地干预和控制课堂, 例如, 在听力教学中, 新手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听力预测学习策略的指导, 而是过多地讲解如何降低听力难度, 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听力预测能力的目的, 且教学程序混乱、拖沓, 教学环节之间没有过渡语, 未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下是新手教师的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的时间控制得不够好, 比如, 在让学生自由发表他们所搜集的饮食习惯知识时, 占用了较多时间, 导致最后的post-reading环节没能完成。”
“由于课前没有仔细考虑板书问题, 导致在写板书时没有安排好版块, 显得较为凌乱, 因此需要多注意板书的问题。”
而专家型教师擅长活动教学法, 通过在课前预先布置一些围绕主题的课堂学习活动, 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 专家型教师主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这样, 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有更多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
(五) 英语学科内容知识
从问卷调查和教学设计来看,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都比较扎实。从教学录像来看, 新手教师对教材中的语法、词汇、篇章等语言知识把握得较好。但新手教师讲解语言知识比较注重形式, 相对忽视了语义及语用。虽然新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 但在课堂上不敢全程用英文教学, 而是运用大量中文组织教学。专家型教师对于学科内容中核心的知识把握到位, 精讲多练, 能在语境中解决语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六) 自我的知识
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自我的认识都是概括性或评价性的。例如, 新手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 课堂管理能力不强等;专家型教师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扎实, 综合能力和技能较强, 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研究发现, 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自我分析, 从教学录像中也难以看出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自我知识是否有较大的区别。
(七) 英语教育环境知识
从教学设计、录像和反思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主要利用教材、游戏、图片等创设情境, 对学生的生活背景关注较少, 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如外教、英语角、校园网等;专家型教师注重把社会、生活热点、焦点、学校相关规定等与教材结合,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例如, 在“一代天才”主题阅读体验课教学设计中, 专家型教师根据所在地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 引导学生搜集、阅读关于世界名人的文章, 分享名人的人格魅力和成功的关键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把单元的主题阅读拓展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
(八) 英语学习评价知识
从表2教学设计一栏中可以发现,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都非常关注英语教育目标———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教学反思显示, 新手教师认为自己课堂的优点是顺利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准确率都比较高。结合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录像可知, 教师有意把问题简化, 如二选一、学生用单词或短语回答、集体回答等。另外, 在课堂上, 新手教师对学生更严厉, 当学生出错时, 经常批评或指责学生。而专家型教师更关注学生五维目标的达成。例如, 学生能否用英语表达, 学生是否真正做到合作学习, 学生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如何等。例如, 在Food and drinks (食物和饮料) 的教学设计中, 专家型教师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交流有关国外餐饮习惯的文章、视频、广告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 当学生出错时, 专家较少批评或指责学生, 而是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赞赏。
以上是研究者在基于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8种分类对新手教师和专家型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及调查中所获取的数据和材料的分析, 并对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PCK对比分析情况进行归纳 (见表3) 。
五、结论
(一) 新手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观念知识方面与专家型教师存在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新手教师的英语学科教学观念知识、英语课程知识、外语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外语教育环境知识、评价知识与专家型教师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在目标达成及教学策略方面, 新手教师以“教”为主, 而且是“教教材”、教语言知识, 而专家型教师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能力起点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 推动学生自主“学”、合作“学”, 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差异不明显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差异不明显, 这说明, 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 其专业知识都比较扎实。但他们在某一主题的目标、策略、内容的解释和表征方式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选择上。虽然新手教师在现有的教参、教辅书的帮助下能写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但相对于专家型教师而言, 新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选择核心教学内容,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尽管新手教师也具备同样重要的学科知识, 但却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从而出现了“高入低出”或“低入低出”的现象。
(三) 教师的自我认识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专家型教师, 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围绕其教学经验与课堂管理进行, 而没有从个人的学习、生活背景及个性和特长方面进行自我分析。
六、启示
专家型知识分子 篇11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性知识生成,高中英语专家型教师,叙事探究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逐渐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贝加德和沃勒普 (Beijard&Verloop, 1996) [1]认为专业人士与一般工匠重要的区别在于教师拥有知识并能够使用这类知识。教师职业身份的专业化表明,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的知识无疑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探讨。领军人物艾尔贝兹 (Elbaz, 1983) [2]强调了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 体现了实践情境中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信念的结合而使教师知识具有意义。康奈利和克兰迪宁 (Clandinin&Connelly, 1986) [3]则提出了“叙事探究”是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个体性的最佳研究范式。在我国, 陈向明 (2011) [4]和她的课题组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长期以来, 在教师教育研究中, 纯理论的研究都占据重要的位置, 理论和方法自上而下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教学只是被看作是对由研究者和学者所构建的知识和理论的应用 (Richards, 2000) [5]。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机械地照搬理论知识, 却阻碍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发展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空间, 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间打起了一座桥梁,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专业性活动 (Beijaard&Verloop, 1996) [6]。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到熟手, 再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张庆宗 (2011) [7]认为, 专家型教师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善于学习、实践和反省, 对学生关心,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熟练的教学技能, 能够自如且有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本文通过教育叙事, 探究兰州市某重点高中一名专家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途径。
二、研究方法:教育叙事探究
康奈利和克兰迪宁 (Connelly&Clandinin, 1990) [8]认为, 叙事研究阐述了人的生命本质, 担负着理解人们生活经验的理论思想。教育叙事探究, 作为质的研究方法, 通过叙述发生在教师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挖掘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
对于如何进行叙事探究, 克兰迪宁和康奈利 (Connelly&Clandinin, 2006) [9]提出了叙事研究的三个维度:时间连续体, 空间连续体和情境/地点连续体。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讲故事, 研究者需要通过复述和重温故事来探究故事, 更需要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叙事探究过程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被研究者讲述实践中的故事, 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反思, 而研究者的叙事不但要记录听到的, 观察到的, 还要从被研究者的角度诠释事件发生的本质, 和被研究者一起分享叙事, 完成研究文本的创作 (Connelly&Clandinin, 1991) [10]。为了研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研究者需要走进教师们的生活, 倾听他们的声音, 诠释他们的经验。
三、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兰州市某重点高中一名优秀英语教师W老师, 对她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W老师任教28年, 高级职称, 是一名集教学、科研、育人等全方位发展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她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七项, 多次荣获省级、市级教学科研奖项。
(二) 资料的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的资料收集主要通过200分钟左右的开放式半结构访谈和自然情景下240分钟的课堂观察以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非正式谈话。另外, 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短信等非技术材料 (Strauss&Corbin, 1998) [11]与被研究者进行沟通, 作为对研究材料的辅助补充。研究者对每次录音录像的田野调查都进行及时的转写, 形成近4万字的现场文本。
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形成, 数据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 (Lieblich, A., Mashiach, R.T.&Zilber, T., 1998) [12]。研究文本初稿完成后, 与被研究者进行交流, 听取反馈意见, 确保研究文本的信效度。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因为W老师工作安排都很紧张, 所以每一次访谈都是提前和她预约好, 有时她会提前调整时间接受我的访谈, 为了保证访谈的效果, 她还会特意和身边的人说明这段时间免打扰, 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对于W老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回顾,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 孜孜不倦的学习提高
W老师研究生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毕业, 工作11年后, 她又报考了研究生。当我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 询问W老师为什么在已经不年轻时却又想继续学习, 她说出了内心真实的想法。
“上研究生对我影响最大是我的本科L老师, 94年她考上了研究生。有一天在路上碰见她, 我就说:‘恭喜呀, L老师!’她就问我:‘你咋不考研?’我说:‘还没准备好。’她听了立即对我说:‘什么时候算是准备好嘛, 考了才知道。’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于是我那一年就报考了。再一方面, 我当时教书所需要的知识是足够的, 我感觉在中学教书更重要的是你热不热爱这份事业, 还有你怎么样才能教得更好。”
工作多年后作为一名大龄生再次走入学校, W老师倍加珍惜学生时光,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勤奋学习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上研的时候, 我的导师Y老师经常把我们几个弟子叫到一起, 问我们这段时间读了什么书。第一学期开学不久, 通过聊天他发现我没怎么读书, 就很严厉地批评了我, 我当时特别难堪。接下来他告诉我要读什么, 要怎样读。到学期末, 因为看了很多书, 我语言学的作业得了全班最高分。我真的很感谢导师对我的严格要求。”
“我从研一就开始读英文期刊和原著, 当时都33岁了, 靠词汇表根本记不住单词, 但通过阅读, 词汇量扩充得很快, 阅读时, 我还做了很多卡片。我觉得读硕士期间研究能力明显增强了。我在读研期间发表了3篇文章, 一篇国家级的, 两篇省级的。”
当询问W老师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是不是就不用再花力气看书学习了, 她反驳道:
“那可不行。不看书如何写文章, 如果不做科研, 专业就没有提高。一个教初中英语的老师, 如果仅限于教学而不学习, 就一直在初中的水平。”
W老师除了教课外, 还在校内外及省内一些有关教研等行政职务。她在积极参与校外学术交流的同时也不忘帮助校内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们的帮助很大, 他们通过集体备课, 听课评课, 成长的速度非常快。我建议教师们要全面地听不同老师的课, 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我会经常听课, 了解他们的困惑, 提出我的建议。我自己也在交流活动中受益匪浅。”
(二) 不断探索求真求实的教学生涯
从一名懵懂迷茫的新手教师成长为有经验的教师直至一名专家型教师, W老师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历练, 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反思,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是W老师在专业成长和教学成功道路上的致胜法宝。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我原认为谈到新课改的精神时, W老师会滔滔不绝地描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出乎我的意料, W老师并没有机械地论述一些理论框框, 却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 阐述了她对新课改的理解。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把上课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有时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一个班50多人, 一节课40分钟。那么多的教学内容, 怎么操作?我认为课型不同, 要求也不一样。我会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看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效果, 而不能只像某些公开课一样只关注形式。”
“......如果教学设计的再好, 学生没有收获那也是徒劳的。为什么有时候学生背不准东西, 对一个词掌握的不准确?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只追求活动形式, 没有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去练。所以老师备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程度, 预想课上会有什么状况发生, 课上还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计划......”
2.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舒尔曼 (Shulman, 1987) [13]提到教师知识中的核心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 是教师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种知识。而对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有效把握是最能突出专家型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课堂观察过程中, 我听了W老师不同课型的课, 感受到每一节课中她的用心和智慧, 学习新单词时, W老师会鼓励学生们根据音标自己拼读单词, 再听录音加深印象。在讲解单词时, 强调学生注意单词音节的划分, 构词的形式, 词意辨析等。阅读课上, 她会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并参与热烈的讨论, 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 进行分析讨论。学习课文后, 她会让学生通过一些关键词复述、背诵或默写文字优美的段落, 或改写课文。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W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文化的输入。她说:“文化知识必须要穿插的, 教师用书提供的背景知识与教师在上课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提炼补充。”
(三) 读懂学生的内心,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与W老师的学生聊天时, 他们七嘴八舌显得很兴奋。W老师在他们心中有时就像邻家的大姐姐, 和蔼可亲, 开朗幽默;有时又像他们的家长, 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 向他们讲述人生的道理。有时候还好像他们的朋友, 理解他们的苦恼和忧愁, 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抚慰。课间休息时间, W老师总是在教室里与学生交谈, 或是解答问题或是询问学生的学习状况。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除了教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以外, 重要的还要启迪孩子们的人生, 这些也可以通过教学完成,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挖掘, 思考对涉及情感教育、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如何去处理。”W老师谈到对自己教学的认识。
在W老师的课堂上, 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 宽松的气氛, 时而是紧张热烈的讨论, 时而传来师生欢快愉悦的笑声。我的初衷虽然要做一个旁观者, 不去打扰课堂的自然状态, 但有几次也仿佛是课堂里的一份子, 身不由己地笑出声来, 甚至产生了要一起讨论的冲动。心里不由地在想一节能让学生们高兴轻松地掌握知识的好课也不过如此吧。W老师告诉我她把她的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作为老师要理解他们, 正确地引导他们。“我刚当老师的时候, 也有过和学生不愉快的经历。所以我觉得学生是不是喜欢你, 接受你, 还是要理解学生, 用心相处。”
五、讨论
在与W老师相处的几个月的时间里, 通过与她的交谈, 走近她的课堂内外, 访谈她的学生和同事们, 以及拜读她的部分科研作品, 我逐渐感受到一名专家型教师在她专业成长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陈向明 (2011) [14]认为,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变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其中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的反思和信念是实践性知识演进过程中至少必备的四个要素。W老师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的自我信念
约翰逊 (Johnson, 1992) [15]指出教师的信念是随着时光的积累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并影响着教师扮演的角色、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师生关系。在采访过程中, W老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强调最多的就是她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 热爱教学, 热爱学生。正因为这种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得W老师认识到教师的多重身份, 教师的功能已经不简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一名成功的老师要时刻铭记自己首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走进学生的内心, 了解他们。
在W老师求学过程中, 她的良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积极向上求学精神对W老师的教师信念的塑造起到的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坚信严师出高徒, 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给予学生内心的信心与力量,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鼓励他们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 持之以恒的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实践性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师而言, 有反思才有专业成长。一个教师从新手发展到专家的过程, 其反思一般要经历从自我关注到任务关注, 再到学生关注的阶段 (赵明仁, 2008) [16]。初为人师时, W老师也像大多数的新手教师一样遭遇了很多教学管理上的困难和纠结, 她也不断地问自己:“一名教师是否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又是否能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 她渐渐地认识到有时候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批评学生, 关键是先要了解他们的想法,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W老师虽然已经是一名资深的教师, 但并不代表她就没有教学上的困惑, 对自己的教学十分满意。她虽然欢迎课程改革, 但又感觉到理想中的课堂与现实的差距, 她能够积极探索,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达到教学形式与效果的和谐统一。
(三) 坚持不懈的学习交流, 注重科研上的提高
教师不仅是一名单纯的教书匠, 更应该是一名研究者。对课堂的观察, 教学的反思, 同伴的学习互助都促进了教师的行动研究, 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专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提高, 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W老师对专业的热爱和积极向上不服输的个性促使她在求学和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步, 在国内外学习培训中她获取了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并将新理念传授给其他教师, 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与感受, 在同伴互助交流的同时, 自己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由此W老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实践性知识。
六、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对一名高中英语专家型教师专业成长历程进行了描述, 并探究了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专家型教师W老师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发展途径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因素:内因包括教师的自我信念;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外因体现在教学课堂情境, 教师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同伴交流学习以及学校文化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