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专家

2024-05-29

玉米专家(通用5篇)

玉米专家 篇1

9月29日, 第十四届种子双交会玉米产业与种业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恒基利马格兰种业、大京九种业等企业的负责人、养殖户代表共话玉米产业发展及品种需求。

郭庆法:效益和竞争力低是最突出的问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郭庆法作了《关于我国玉米产业宏观形势与种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的报告。他认为, 效益和竞争力低是我国玉米产业最突出的两大问题, 推进玉米产业与种业转型升级十分紧迫, 发展机遇非常难得。种业经营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优良品种, 如何通过改善品种提高玉米产业与种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抓住“精准创新”和“精品创业”双创战略, 创新运营机制、创新合作模式, 特别是要鼓励种企适度规模经营, 打造数据可靠的一流育种基地。要重点加强东华北区早熟、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和黄淮海耐密、抗逆、适宜机械化夏玉米新品种的培育这两大工作, 突出育种技术创新, 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李春辉:主要任务是苗头品种的测试与竞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李春辉以《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创新进展》为题汇报了玉米良种攻关的工作简况。到“十三五”末期, 要创制一批早熟、耐密、抗倒、抗主要病害的骨干新优良自交系, 并培育筛选出一批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新品种。据他介绍, 国家玉米良种攻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苗头品种的测试与竞赛, 选拔新型高效机收品种。他认为, 机收籽粒品种特性和筛选标准以抗倒性、熟期及脱水性为主, 产量丰产性可以略有不足, 品质和抗病性为参考要素。此外, 他还详细介绍了机收籽粒品种区试工作的推进情况。

潘金豹:青贮玉米要遵循“三原则”

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介绍了《青贮玉米品种创新的进展情况》。他首先回顾了国家粮改饲试点的历程, 强调了青贮玉米的重要性, 并向与会嘉宾特别讲解了全株青贮玉米与青贮玉米的区别, 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用型青贮玉米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不能将粮饲通用型玉米与青贮玉米混淆。他认为, 玉米种业的任务是为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青贮玉米新品种, 同时种植者和养殖者可以根据产量和品质需求选择各自的品种。最后, 他给出了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一些修改建议, 并就青贮玉米共赢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应遵循种养平等互利、品质分级和生态区专用的原则来发展青贮玉米, 并且当农户不能确定是否适宜种植青贮玉米时, 应当优先选择种植普通玉米, 以确保收益。

邱军:加速选育宜机收品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副处长邱军介绍了《黄淮海区小麦玉米籽粒双机收模式的探索与应用》。据了解, 2016年开展的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试验, 初步在河南设了3个试点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 研究探索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 优化集成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高产高效模式, 为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作储备。他重点围绕黄淮海区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的意义、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试验情况等4个方面作了解析, 强调必须要转变生产方式, 实现机收籽粒, 推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他认为, 实现玉米籽粒机收, 品种是关键, 应加速选育和审定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青枯病的玉米优良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

刘长春:用绿色青贮替代精料

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处长刘长春围绕粮改饲政策与畜牧业需求分析了青贮玉米的形势。他认为, 玉米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 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 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增加, 畜牧生产对玉米更加依赖。畜牧业不仅需要玉米籽粒, 也需要茎秆。优质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不强, 是当前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应当加强规划引导和支持, 把饲草料产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发展壮大。应该多培育一批籽粒高蛋白、高能量, 茎秆产量高、营养含量丰富, 干茎秆绿色的优质青贮玉米品种, 通过全株青贮替代或部分替代精料, 降低生产成本。

岳丹:青贮产业稳定的三角关系

恒基利马格兰种业公司岳丹向与会专家学者及听众介绍了《欧洲青贮玉米产业链衔接经验和借鉴价值》。她认为, 欧洲的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相比, 具有奶牛品种好、牧场管理规范、人员素质强、综合效益高等优势, 2015年全球乳业20强中50%是欧洲企业, 欧洲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她对欧洲的青贮玉米产业链进行了简单分析, 认为欧洲从育种到种植、加工、收获、饲喂这一完整链条的最大特点, 就是形成了非常稳定的三角关系———种子公司、种植者和消费者。而政府更多扮演助推者的角色, 鼓励规模种企自由发展, 但对于生产安全问题则会投入更大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她介绍, 恒基利马格兰从1977年就开始把青贮玉米分离出来, 专门针对不同生物研发不同品种的青贮玉米, 并建立大平台将更多元素吸纳进来, 打造产业龙头。

丁光省: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北京大京九种业董事长丁光省介绍了大京九发展青贮玉米的由来。当年公司看到国外的青贮玉米比重很高, 市场空间和收效也很大, 2003年便成立了青贮玉米研究所, 也邀请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做这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起步比较早。大京九选育品种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营销模式是以场户为主要目标客户, 实行品种、播种指导、田间管理技术、收获建议、青贮技术五位一体的全周期服务。目前公司主推的青贮玉米品种有大京九26、大京九青贮10和大京九3912等。

郭爱华:农民不知道哪个品种好

山东省平原县旺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代表郭爱华说, 现在没有农民愿意拉秸秆来养牛场了, 目前的问题一个是品种的需求没有很好地解决, 农民不知道哪个品种好, 是不是适合当地种;另一个是养殖技术已经很好了, 但是饲草的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 希望能得到帮助。

链接

我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目标

国家玉米种业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推进我国种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整合科研和种业资源为基础, 以提升玉米育种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为突破口, 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提高产品质量, 打造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为目标。

青贮玉米的重要性

2015中央1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 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种植,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2016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粮改饲试点, 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发展草食畜牧业, 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黄淮海区玉米全程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主要是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生育期偏长、适收期籽粒含水量高 (30%~40%) 、脱水慢、成熟后站秆能力差, 不利于机械收获籽粒。

该区小麦、玉米轮作, 一年两熟、生育期短。尤其黄河以北地区, 前茬小麦多数为中晚熟品种, 导致农民种麦早、收获晚, 压缩了玉米田间生长、脱水时间。

普通玉米与青贮玉米育种目标不同

普通玉米以籽粒产量为目标, 发展方向是早密矮、茎秆细、木质素含量高、纤维品质差, 叶片少、短、窄、薄, 脱水快, 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青贮玉米以生物产量、优质纤维和适量淀粉为目标, 发展方向是熟期适宜、耐密、中高秆、持绿性好, 适宜机械化收获。

资料来源:第十四届种子双交会玉米产业与种业发展论坛

老人饮食要清淡,专家推荐玉米油 篇2

纠正清淡饮食3大误区

最近一份市场调查显示,公众对“清淡饮食”已经耳熟能详,但对什么是科学的清淡饮食仍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超过60%的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学、不健康,主要存在3大误区:

误区一:为了清淡,只吃青菜。

营养专家指出,清淡不等于无味,更不等于无油,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都需要及时补充。首先,清淡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除素菜外,瘦肉、鱼、蛋等都是高蛋白的清淡原料;其次,清淡饮食还要选择适量且清淡的食用油以及适当的烹调方法:比如,使用玉米油就会使菜肴变得清淡,既保留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又不会产生油腻感。

误区二:日常饮食“随便凑合”。

遇上可口的就大吃特吃,胃口不好就少吃甚至不吃。保持良好有规律的饮食对健康很重要。此外,清淡饮食更要充分注意营养的搭配。

误区三:食用油随便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专家指出,轻视食用油的营养成分是一个重大的误区。食用油除了调节菜肴的口味,更主要的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人体每天都要摄取一定量的脂肪酸,这些脂肪酸70%来自食用油。脂肪酸分为饱和及不饱和两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最大的好处在于“不聚脂”性,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可阻断脂肪在皮下生成、防止血脂浓度的升高。因此,除了口味的需要,还要根据身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用油。

清淡饮食,专家推荐玉米油

专家指出,老年人清淡饮食应从口味和营养两处入手。其一,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膳食搭配要尽量清淡爽口不油腻;其二,要做到营养均衡丰富,其三,重视食用油的选择,多使用玉米油等清香口味的食用油。

玉米油油质清亮有光泽,口味清淡。烹制少油烟,菜肴清香不油腻,也不影响菜品本身风味,除煎、煮、炸外,还可用于凉拌。

“3重营养组合”清淡更健康

玉米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益心血管健康。专家称,玉米油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对健康尤为有益,被称为“三重营养组合”。

专家指出,玉米油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以上,主要为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亚油酸平均含量达50%。亚油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它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增加人体肌肉和心脏、心血管系统的机能,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减少心脏病发生等作用。天然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2000年9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维生素E与人体健康”主题研讨会指出,维生素E具有软化血管、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植物甾醇是一种类似于环状醇结构的物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大大降低由于血脂高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几率,FDA已批准加入植物甾醇的食品可使用“有益健康”的标签。

玉米专家 篇3

6月21日, 农业部品种管理处处长孙世贤率国家玉米区试考察组一行11人, 在湖南省农业厅种子管理局书记杨孚初陪同下, 考察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试验站宝洞峪试验场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点。

考察组在听取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玉米课题组盛良学副研究员关于湖南玉米生产发展情况、桃源站玉米试点区域试验实施情况的汇报, 并就试验执行情况、管理水平、品种田间表现和生态适应性进行实地察看后。一致认为桃源站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点严格执行了试验实施方案、管理规范, 具有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代表性。

玉米专家 篇4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出席论坛并致辞。刘副司长指出, 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 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有效争抢农时, 增加玉米产量, 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2008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超过50%, 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 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刘副司长强调, 从总体上看, 玉米机收仍然是3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 玉米机收水平刚过10%, 仍然是难度最大、最需要攻克的关键所在, 应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的结合, 解决好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 加快提升生产社会化水平。刘副司长鼓励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玉米生产机械化深入开展研究, 为促进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玉米机械化生产论坛召开期间, 与会专家、领导和各位代表本着沟通、互动的态度开展了交流和对话, 对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来自农业部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机管理办公室、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领导和专家, 就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分别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报告内容涉及到玉米产业发展, 玉米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玉米收获机械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 玉米增产潜力和技术。论坛呈现出报告选题广泛、现场气氛热烈、代表参加踊跃、专家点评精彩等特点, 论坛的举办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农业部信息中心分析处副处长徐卫平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我国玉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的主题演讲。她介绍, 我国的玉米生产现状呈现播种面积增长趋快, 玉米单产总体水平提高, 在3大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增长最快, 玉米生产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等特点。我国玉米消费呈现食用消费总量逐年下降, 饲料消费总量刚性增长, 工业消费成为新增长点, 种用消费量基本稳定、玉米损耗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 并且国家政策对玉米工业消费影响明显。

徐卫平指出我国玉米产业存在生产成本高, 单产与主要竞争国有较大差距, 国产玉米商品品质差, 流通体制不完善, 流通费用较高等问题。同时, 她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玉米生产支持体系, 着力提高玉米竞争力;确保玉米进出口政策的连续性, 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节奏;收储和抛售政策市场化, 避免价格大幅波动;鼓励发展具一定规模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强玉米市场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补贴铁路运输, 减少流通成本, 鼓励北粮南运和玉米出口;补贴玉米加工企业;加强存储和脱粒等环节的技术研究, 提高玉米籽粒在加工环节的利用率等政策建议。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教授在《玉米高产潜力与直播晚收技术》主题演讲中, 提出我国玉米高产潜力很大, 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 同时实施“三度栽培”即一是缩行加株、增加密度;二是抢茬直播, 提高整齐度;三是适时晚收, 保证成熟度, 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玉米整体产量和质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态势及推进对策》主题演讲中指出, 必须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和指导方针,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态势, 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采取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新举措。他建议, 把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纳入“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 协作攻关解决好技术及装备的有效供给问题;抓好农机服务创新, 努力解决好农机服务有效供给问题;健全和完善惠农强农政策财政有效投入保障机制, 在加大投入与用好投入上下功夫, 取得最大的财政投入效果。

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主任林建华在《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主题演讲中, 从山东省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发展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主要因素, 一是认识上存在着差距, 二是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比较深, 三是部门之见影响了发展, 四是工作起步晚、推动力度小。

林建华表示, 当前, 山东省正在实施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提出了实现年产粮食500亿kg的建设目标。要实现玉米单产7.5 t/hm2, 使玉米总产稳定在2 000万t左右, 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 努力形成农机与农艺结合的社会共识, 进一步完善部门和社会的协作机制, 加大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力度, 大力推进机具的创新和提升, 积极争取有力的政策扶持, 把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结合作为农业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通过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带动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收获机械研究所所长韩增德研究员发表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新进展》主题演讲。

在谈到制约我国玉米收获技术的难题时, 韩增德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农机与农艺不配套, 推广难度大;二是各玉米产区收获要求多样;三是秸秆处理要求多样化问题。目前, 我国玉米收获机主要有3种机型, 自走式、背负式和互换割台式。其中以背负式技术较为成熟, 以收获玉米果穗为主, 秸秆处理以粉碎还田为主。

中国农机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 就开始进行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的研究, 是我国玉米机械收获技术的主要发源地。在随后的40多年里, 中国农机院先后与多家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联合研制生产了多款玉米收获机。2007年底, 中国农机院完成了“十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重大专项, 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 没有适应不同行距收获, 实现跨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现状, 设立了“不分行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课题。该课题组经过2年半的技术攻关, 自主研制出自走式和背负式不分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两种机型, 并通过国家农机具监督检测中心测定, 不分行玉米收获机性能指标符合JB/T6680-93玉米收获机技术条件。此类不分行玉米联合收获机具有4个创新点, 指状回转式拨禾星轮输送技术、多点扶持防倒伏技术、扶禾导入辊、先排茎后排叶的两段式排杂技术;同时, 该不分行玉米联合收获机获得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韩增德表示, 不分行玉米收获机已经突破不分行玉米收获的技术瓶颈, 为我国提供了玉米收获跨区作业的基础机型。中国农机院将继续为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贡献力量。

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解丕军在会上介绍了该公司新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制情况。目前, 山东宁联在玉米收获机领域拥有广泛的产品线, 包括大型自走式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互换割台式联合收获机、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和与小四轮配套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等。

解丕军认为当前影响和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和历史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 我国玉米栽培模式千差万别, 这对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是一个考验。二是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栽培模式多种多样, 各地对玉米收获机械的功能要求各异。三是国内生产拖拉机的企业众多, 加上其产品不断更新和升级, 使拖拉机的连接形式较为复杂。

玉米专家 篇5

在当前,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利用玉米本身的抗螟性防治玉米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防治途径, 而我国著名育种专家佟恩宏等人经过十几年精心培育出的非转基因抗螟玉米新品种——抗螟482-1、2、3等不仅具有高抗螟、抗除草剂、增产显著的优点, 而且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专利号:ZL200610045758.2) , 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从而为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历尽艰辛, 终育良种

众所周知, 玉米螟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不仅危害面积极广, 而且对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危害极大且每年都在发生。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受害尤其严重。农民们把螟虫的危害形象地编成了顺口溜:“虫子咬、风吹倒、产量低、收入少。”

上世纪90年代初,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因螟虫危害而造成的玉米减产达351.5亿—586.5亿公斤,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91.5亿—821.2亿元。

当时, 已经投入商业生产的抗螟玉米品种基本上都是美国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 而我国由于限制使用转基因品种, 因此急需培育出可以规模化生产的非转基因抗螟玉米新品种。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在这方面始终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对于这种现象, 曾在农业科技战线工作了40多年的佟恩宏深感痛心。他发誓, 一定要培育出符合中国人需要的非转基因抗螟玉米新品种。为此, 原本已经退休的他不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 还向亲朋借款, 先后投资一百多万元建起了海城市丰乐育种科研所。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 佟恩宏等人利用四性定向选育法 (即生物技术常规选育, 找出共显性抗螟基因——笔者注) , 选育出不同亲缘的高抗螟自交系多个, 并组配了三万多个组合, 从而筛选出了具有高抗螟、抗除草剂、增产显著的杂交种抗螟玉米新品种——抗螟482-1、2、3等多个填补了我国没有专用抗螟玉米新品种的空白, 具有百分之百的自主知识产权, 并通过了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长春) 的严格检测, 证明为非转基因, 可大胆推广使用。

二、优点突出, 前景广阔

多年的试种表明, 佟恩宏等人培育的非转基因抗螟玉米新品种具有以下的显著优点:

一是从源头上解决了玉米的高抗螟虫问题, 达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负责制定的玉米抗螟性的抗R和高抗HR的评价标准, 不仅投资少、见效快, 而且最易于被农民接受。

二是不用农药就能防虫, 只是更改一下品种从而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使农产品达到了绿色产品的要求。

三是增产效果显著, 平均每亩玉米单产可以提高10%以上, 每公顷可增产750公斤以上,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四是技术成熟度高, 使螟虫的危害率由原先的93%以上大幅降低到了25%以下。

上一篇:会计实训体系下一篇:无线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