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案例(精选3篇)
节目案例 篇1
动态课堂是精彩的, 它如跳动的溪流, 如欢快的乐曲, 如三维的图画。它的精彩, 必定是激情碰撞、个性飞扬。精彩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和追求的教学境界。回眸精彩的瞬间, 它的幻美在于学生思维插上了翅膀, 学习潜能的不可预料, 以及教师教学灵活应变和学生潜能产生的共鸣。在执教第十册教材的第五次口语交际《介绍少儿节目》中, 我和学生教学碰撞的激情是那般炽烈, 学生个性的风采展示得是那般绚丽。
【片段一】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焕发个性风采
上课了, 我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步骤行进着:学生编演的少儿节目《心灵相通》, 触发了全班口语交际的热望,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各自喜欢的少儿节目名称, 继而分组活动, 我让大家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少儿节目的内容具体介绍给同组的同学。
案例中, 教师尊重学生, 打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授课模式, 抓住课堂上学生的有机表现和学习需要, 灵活组团定座位, 创设开放的适宜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展现学习的精彩。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 提供语言的材料, 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群集而坐, 为共同学习的主题, 相互倾心、畅所欲言、取长补短的学习, 多角度讨论探究交流。学得主动、积极、无拘无束, 而且学得神采飞扬、舒心快乐。他们思维自由而又开放, 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思考, 达到心灵的共鸣, 思维的共振, 集思广益, 思想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快乐学习、口语交际的乐趣, 同时又获得了新的跨越。这样的教学达到了知识的共享和个性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是彰显个性的、独特的、精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
【片段二】教师学会倾听, 学生个性创意表达
当各小组代表热烈而精彩地介绍自己看过的少儿节目感受时, 一只高高举起、跃跃欲试的手极为抢眼。他平时木讷, 成绩很差, 说起话来杂乱不清, 显然他是被大家的热情感染了……“让他说, 该不会添乱, 弄砸课堂吧?”“老师!老师!我要说!”他情不自禁地喊道。口语交际课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 我没有权利不让他说, 否则“面向全体学生”就成了空谈!平时不发言的孩子急切地想融入学习的群体, 这是促他成长的契机, 一定要让他说!
“我最喜欢看少儿节目了。不管是哪个频道, 我一定不会放过!什么‘小小智慧树’、‘大风车’、‘快乐大巴’…… (他如数珍宝, 难怪他不好好学习, 这回可让我抓着病根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 它不光节目多、内容也好, 我还能学到不少知识呢! (举出例证) (平时学习不怎地, 谈起少儿节目来却头头是道!) 但是, 我觉得节目不够过瘾, 比如说‘4+4’节目吧, 有的节目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的, 有的是大哥哥大姐姐看的, 这些不想看的节目占用了我很多时间。如果电视台按少儿年龄分段播节目就好了…… (他期盼地一笑) 这样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学习……”
生A:我会挑战“4+4”节目的主持人, 把节目办得更活、更有意思, 让看节目的人获得的知识更直观些、具体些, 在实际生活中融入通俗易懂的知识, 让人过目不忘!
生B:我会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不同分段, 并根据他们在家的时间, 轮流安排, 播放时段, 避免想看收不到的节目而苦恼。
这样你说完, 我登场, 不间断的畅谈中,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延伸思考, 将学习渗透到课外:课后, 你们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和建议, 用书信或网上发E-mail的形式, 发给编辑部的叔叔阿姨, 也可以互相探讨或跟你亲近的人商讨, 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比一比看谁的建议更有实效性!
———案例中, 我学会了倾听不同孩子的心声, 并抓住契机, 因势利导, 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对节目编排上的感悟与质疑, 还能从形式上的寓教于乐、知识的辐射面、内容的新颖独到, 甚至能从收益的多少和受益的实效, 乃至将来如何发展, 怎样与人、与社会、与世界同步等方面去思考,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罗伯特·坎普说过:“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了什么, 什么是有价值的,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恰恰应该由学生去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生自始至终沉醉于快乐的学习过程中, 在课堂中自由轻松而忘我地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口语交流具体、真切、趣味盎然。他们敢于表现自我, 敢于挑战, 试图创新, 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此时教师能借助学生的热情跳出教材, 拓展学生的思路, 学生灵感才会迭出, 思维才会自由驰骋。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 真正赏识孩子, 只要留给学生机会, 就能看到孩子洞开的心灵之窗, 就能听到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课后, 有不少学生寄信给少儿节目制作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 虽然仅有一名学生收到回信, 但也是可喜可贺的。因为他们的这种敢想、敢说、敢做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那种执着地求知务实的精神是令人欣慰的。
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 去实践……但是, 教师唯有用心才会制造更多的精彩, 才能演绎出精彩, 才会与学生共创精彩, 才能发展学生个性, 使之不断飞扬!
节目案例 篇2
一、《中国好歌曲》的突围
和《中国好歌曲》同时播出的节目除了芒果台的《我是歌手第二季》, 还有江苏台的益智烧脑节目《最强大脑》, 三档节目同时首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中国好歌曲》缘何做到开门红呢?
1. 内容为王
作为《中国好声音》的同胞兄弟, 《中国好歌曲》的基本形式没有太大的改变, 仍然采用导师制, 仍然盲选。如果把几位导师转过身去, 再把推杆变拍键, “好歌曲”立刻还原成“好声音”。同样出自灿星旗下的两档节目在制作上如出一辙。比如, 在主持人的介绍语后, 节目随即进入选手的短片, 第一个镜头与“好声音”表现的同样是一家人挽手并行, 一同步入演播室。从选手的演唱, 到导师和场下观众听歌时的表现、第二现场的家人表现, 甚至家人和主持人在镜头前的站位都延续着“好声音”的设置和剪切手段。
即便形式如此相像, 《好歌曲》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没有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这就要归功与其内容了。在节目定位上, 《好歌曲》首次聚焦原创作品, 在征集作品时, 采用不限音乐类型、不问英雄出身的“零门槛”征集标准, 只要是未经商业用途发表过的原创歌曲都可报名参赛, 只凭音乐品质说话。另外, 和《好声音》的选秀不同, 《好歌曲》选的是作品及作品背后的唱作人, 这样的操作使一直处于幕后的音乐制作人走到前台, 对于观众来说, 这无疑是新鲜的, 充满了刺激和好奇。另外, 在对参赛唱作人的选拔上, 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 比如柳重言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红豆》的曲作者、莫西子诗为同是彝族的《中国好声音》学员吉克隽逸创作了《不要怕》、马上又是中国有名的影视音乐制作人……这些人为节目增加了看点, 观众会从节目中得到满足并给与更多的期待——“还有哪些是我们熟悉而又不知道的?”
吸引观众的除了内容的“新”, 还有内容的“真”。《好歌曲》不再像往常的音乐节目那样热衷于飙高音和秀技巧, 选手或是走心、或是俏皮、或是日常生活的写照, 都是唱作人生活、感情的真实表达。就像杨坤说的“简单朴实, 没有唱功, 但是走心”。《明天不上班》《妈妈不喜欢我》《喵小姐》唱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画》《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一个歌手的情书》是一种真挚感情的抒发, 有的含蓄, 有的奔放……同时, 《好歌曲》也没有之前的《好声音》的学员那么有争议, 丑闻及涉嫌炒作的负面新闻相比少了很多。让观众在处处都是炒作陷阱的喧嚣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2. 平台助力
《好歌曲》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灿星制作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联手打造, 《好歌曲》的节目总监金磊既是《中国好歌曲》的节目总监也是《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节目的播出最终选择了央视综艺频道和腾讯视频台网双平台独播, 这一策略也成为驱动节目成功的最大动因之一。
除了央视在覆盖上无可匹敌的优势之外, 在网络平台, 腾讯视频对《中国好歌曲》的运营也极尽所能, 充分动员了全网的资源, 通过新闻客户端、QQ音乐、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QQ游戏等多平台联动, 制造话题, 提升整个互联网的话题量、网民的参与度和知晓度, 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推到了至高点。
二、后期败北
《中国好歌曲》的收视率在蝉联了几期冠军后, 在第六期首次输给《我是歌手第二季》。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内容上已经没有了新意, 规则上出现了混乱, 从而使观众产生了视听疲劳, 是节目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1. 歌曲没有新意
前面几期的选歌, 每一期都会有7首不同的原创歌曲出现, 给大家带来的是新鲜感。而选歌结束后, 进入下一阶段, 专辑主打之争, 这时没有新歌加入, 只不过是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后重新再唱一遍,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 无法从专业角度认识到专业的改编带来的变化, 所以, 从第六期开始, 观众心里少了期待, 手中的遥控器自然转向。
2. 后期规则混乱
《好歌曲》的初衷是想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幕后, 让人们去关注更接近音乐本质的内容。从这档节目来看, 这个目标只达成了一半。《好歌曲》的确开始让大众意识到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意识到词曲作者、编曲的重要性。而最后的决赛, 应该说从根本上违背了节目的初衷。节目开始, 主张追求音乐的多元化, 刘欢也多次提到, 不同风格的音乐没有办法比较, 各有各的妙处。但是到了最后环节, 却沿用了之前类似节目的套路, 硬是在不同曲风间进行PK, 最终选出一个冠军来, 落入俗套。《好歌曲》宣传总监陆伟也说:“在一些关键赛制的节点上, 导演组内部也非常纠结, 但为了保险, 采用了现在的赛制。现在看来是一个遗憾, 我们应该把原创歌曲的曲目更加丰富一些。现在来看, 音乐性的追求上, 我们在音乐类的节目上是最专业的了, 但也因为赛制问题导致收视率下滑。”
参考文献
[1]《好歌曲》和《歌手2》节目效果对比分析.综艺报, 2014-4-1.
[2]《中国好歌曲》为原创点赞.中国网-资讯中心, 2014-02-02.
节目案例 篇3
开创春晚品牌系列节目不仅要沿袭春晚的品牌文化, 还要适度地融入新的文化属性。当然还要在一些细节之中体现出一个大品牌的体系关系, 从春晚系列节目的名称以及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中就不难发现。
一、凸显节目特色, 推广品牌文化
春晚品牌的树立也意味着春晚文化的形成。“春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属性, 就是它的年俗文化属性。它的第二个属性就是文化兼容性。第三个属性就是流行文化属性。”1春晚的年俗文化属性是春晚的主旋律, 春晚的文化兼容性和流行文化属性是迎合观众的需求, 是电视节目发展的产物。这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艺术表演形式丰富了春晚的节目内容, 而这三个属性是春晚品牌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了能够制作出满足观众需求的节目, 春晚栏目组在这两年再次进行了创新, 新的文化属性融入其中。通过2013的春晚系列节目, 笔者认为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已经融入进春晚文化中。
1. 草根文化融入春晚品牌
春晚可谓是我国最高水准的文艺晚会, 在春晚的舞台上凝聚着我国各项文艺领域里最高水平的演员。因此, 通过将各大卫视已经选拔出的优秀选手进行最终的考核, 才能选出评审眼中专业能力最强并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这是春晚品牌文化对于节目精品的重视。《我要上春晚》给春晚带来了非专业演员表演的“草根”精神, 这给观众对精品节目逐步审美疲劳的今天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我要上春晚》是春晚延伸出的一个节目, 与春晚截然不同的是《我要上春晚》是一档真人秀节目, 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春晚进行了一定的延伸和创新, 草根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春晚的品牌文化中。“草根文化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 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 也没有经过加工和改造, 它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2正是因为这种原生态, 把选手们淳朴的本性流露出来, 这样的表演更加受观众喜爱。无论是2009年的西单女孩还是2011年的水晶达人胡启志, 都是具有一定受众基础并且节目内容很打动人的选手。电视台通过挖掘这些草根选手背后的心酸故事, 从而得到观众的同情和喜爱。草根明星带来的不仅是淳朴的表演, 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从而使得这种“非主流”的文化慢慢地融入进春晚的品牌文化之中。
2. 栏目名称保持统一性
当一档品牌栏目进行延伸和创新时, 新栏目的名称应当和原有栏目进行名称上的统一。只有栏目名称上的统一, 才可以让观众在第一时间知道彼此的关系, 更好的去推广系列栏目的品牌文化, 实现共赢。
春晚系列节目将春晚品牌文化视为主旨, 在新栏目的名称上也有所体现。《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在名字上就能很好地体现出该栏目的目的性, 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对春晚感兴趣的观众, 所以作为春晚的系列节目, 应当在节目中体现出该节目与春晚的直接关系。这两档节目的主要表演嘉宾都是来源于普通大众, 草根明星们能够登上春晚的舞台, 对于春晚而言这是一种突破, 所以《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在名字上就体现出了老百姓登上春晚舞台的可能性。
二、真人秀模式融入春晚系列节目
“电视节目创新的目标是突破与改造僵化、雷同的节目模式, 确立有生命活力的新模式。”3目前, 有许多电视综艺品牌栏目只是在栏目的外包装、制作技术、统筹规划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在节目的理念以及模式上却仍然是具有滞后性, 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些电视节目并没有真正的走进观众、服务观众, 这样就很难让一档传统品牌节目进行新一轮地延伸和拓展。
2013春晚系列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发展趋势, 那就是真人秀节目和传统品牌节目的相互交融。春晚和《我要上春晚》以及《直通春晚》有着本质区别, 从节目性质来看, 春晚是典型的传统节目, 而《我要上春晚》和《直通春晚》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真人秀节目。如果《我要上春晚》和《直通春晚》依旧是传统节目的模式, 这样会无法吸引观众, 不能带给观众新鲜感和刺激感。与之相反, “真人秀节目迎合了普通人求知欲、猎奇心、八卦、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4
真人秀节目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其特有的“游戏性”“真实性”“纪实性”的特点, 这是传统节目中所不具备的。在《我要上春晚》和《直通春晚》中我们可以通过投票、晋级、淘汰等环节感受到突如其来的紧张、兴奋、喜悦, 这就是真人秀节目带给我们的刺激感。与此同时, 这也将《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秀场”的理念更好地凸显出来。
《我要上春晚》和《直通春晚》利用传统节目的精华内容和春晚独有的年俗文化以及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让这两档真人秀节目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并且拥有了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三档不同风格的节目不仅展现出了彼此的优势, 同时让三者凝聚力量, 更好地打造春晚品牌, 从而进行品牌延伸和创新。2013年的央视春晚系列节目让我们看到了春晚品牌强大的影响力, 央视通过对春晚品牌的延伸和创新, 让春晚系列节目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 不同风格的春晚系列节目让春晚品牌得以更好地发展。
注释
11.郎昆.《春晚的文化属性谁也改变不了》《名人传记 (上半月) 》2010年02期
22.刘洋.《浅议草根文化,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33.杨乘虎.《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三》《现代传播2012年第6期》.
【节目案例】推荐阅读:
人物访谈节目策划案例10-23
电视节目创新典型节目07-25
节目榜样5节目内容是什么09-05
电视节目节目主持期末考试重点10-25
企业年会节目大全 公司年会表演节目创意05-20
海外节目07-17
法治节目07-19
节目响度10-13
节目分析10-15
气象节目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