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节目

2024-07-19

法治节目(精选4篇)

法治节目 篇1

从1985年东方电视台的《法律与道德》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播, 我国法治节目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有11家电视台开办了专业化的法治频道, 法治节目已超过200个。这意味着法治节目发展已日趋成熟, 并形成独立的电视节目体系。

2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法治节目, 并形成了不同的节目类型。“概括起来, 国内法治类电视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法治新闻类, 以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教育电视台《法治播报》等为代表。二是案件纪实类, 以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重庆电视台的《警方热线》等为代表。三是举案说法类, 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为代表。四是庭审类, 以南京电视台的《法庭传真》、长沙电视台的《现在开庭》等为代表。还有一些综合类, 以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南京电视台的《法治现场》等为代表。这些节目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诸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节目已经形成品牌, 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1

然而, 这几年来法治节目的类型基本固定, 创新很少。而且每个法治节目的风格都有点类似, 很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要么严肃、一本正经;要么太沉闷、说教意味浓厚;要么刻意追求犯罪细节, 渲染血腥暴力。面对法治节目的现状, 如何提高法治节目的质量是摆在电视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法治节目普遍缺乏生动, 当前法治节目非常需要创新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法治节目都离不开案件、法律知识、警方、法庭等内容, 受题材的限制, 法治节目的内容创新空间很小, 因此电视法治节目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形式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有哪些方面可以入手呢?笔者认为, 以下几种形式可以提供借鉴。

一、借鉴影视剧, 法治节目故事化

电视法治节目的制作可以借鉴影视剧的制作手法, 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引入悬疑、剧情、侦探等手法, 把法治节目做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优秀的影视剧大多富有故事性, 善于制造冲突和悬念。法治节目在撰稿时要凸显故事性, 所谓故事性, 是指“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 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法治节目的制作, 重要的是增强节目编排的趣味性、可视性, 使节目力求达到故事化。要把节目做得有看点、有趣味, 还应在故事中体现出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此外, 在节目拍摄制作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影视剧的剪辑制作手法, 善于制造冲突和悬念, 设置悬念应根据栏目的时间长短和事件的复杂程度来确定, 笔者认为, 一般情况下, 一期15分钟的法治节目, 平均5分钟左右设置一个悬念就比较合适。《CSI犯罪现场》就很善于制造冲突和悬念, 剧情很锻炼观众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笔者认为, 这部剧集有很多值得法治节目借鉴的地方。法治节目除了宣传法律知识, 如果能够开发观众的思维能力, 引发观众深入思考, 这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二、福尔摩斯化

说到犯罪、侦探、破案怎么能不提福尔摩斯。你可能不知道柯南道尔, 但你一定知道福尔摩斯。作为私家侦探, 福尔摩斯不但头脑冷静、观察力敏锐、推理能力极强, 还是个非常有趣有才华的人, 他的拳术、剑术和小提琴演奏水平也相当高超, 这样一位富有魅力的形象无怪乎会获得万千读者的爱戴。都是破案, 只是福尔摩斯是侦探, 法治节目是警察, 法治节目的制作可以借鉴福尔摩斯的元素。

法治节目可以借鉴福尔摩斯的破案风格来制作案件的追踪报道, 福尔摩斯的破案风格神秘、细致、扣人心弦, 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科学知识。如果法治节目能有福尔摩斯的风格, 不但严谨有深度, 而且生动有趣味, 观众的好奇心会被紧紧抓住, 无形中也学到了很多逻辑推理和科学知识。

法治节目还可以让主持人和嘉宾扮演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角色, 主持人形象塑造可以像福尔摩斯那样穿着黑色的大衣, 拍摄时用暗的光线, 塑造神秘的感觉。主持人这时候扮演的就是福尔摩斯的角色, 是案件侦破中的一员, 而不只是案件的讲述者。主持人这种形象的转换不但可以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可以塑造主持人的形象魅力, 成为法治节目品牌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目前国内的法治栏目风格都是比较严谨、中规中矩的, 像福尔摩斯这种类似侦探风格的法治节目几乎没有, 所以法治节目福尔摩斯化在未来是很值得借鉴的一种形式。

三、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

很多法治节目都会有专家讲解法律, 目的是想普及法律知识, 让普通民众懂法、守法。这种形式严谨有余, 但生动趣味不足, 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而且很多法治节目都会有专家解说这个环节, 节目同质化严重。

笔者发现, 在众多法治节目中很少有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的。可以设想有这样一档法治节目是以犯罪心理学为切入点, 在解析案件的时候不再是讲述犯罪嫌疑人的这种行为触犯了什么法律, 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等这些老套的内容, 而是把焦点放在犯罪嫌疑人身上, 探究“是什么导致他 (她) 犯罪”, 可能是其成长的环境、精神状况、工作、感情、欲望等因素造成的, 通过挖掘犯罪背后的深层原因, 层层剖析下去不但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对观众的警醒作用也会更深刻。此外, 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让一些观众觉察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犯罪因子, 并及时预防和疏导,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法治节目有很多形式演绎, 只要在把握好导向的同时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电视法制节目就有可能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国的电视节目正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 节目形式会更新颖, 风格会更大胆, 相信让人耳目一新的法治节目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电视上出现。

摘要:我国的电视法治节目发展已有二十多年, 电视法治节目制作日趋成熟, 但成熟的反面是形式日趋僵化。诚然法律是严谨的, 所以法治节目的发挥空间也会比较受限治, 但带着镣铐跳舞更能显出英雄本色, 法治节目同样可以做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本文要探讨的即是法治节目如何引人入胜, 也即法治节目形式上有哪些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视法治节目,节目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法制节目委员会编, 《见证中国法治进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出版.

法治节目 篇2

勇于担当,争做环境执法排头兵

“群众问题无小事”,严扬驹认为,环境好坏会直接关系到群众幸福获得感,但基层环境执法工作实际上又有着工作量大、人员不足,需要的时候,都是5加2、白加黑地工作。

新冠疫情期间,严扬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冲锋在前,主动请缨到确诊病例定点医院进行检查。他同时每天深入一线,对主城区大型医院、医疗废物产生量较多的门诊、乡镇卫生院以及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展开全面检查排查。严扬驹通过建立医疗机构微信群等方式,及时调度医疗污水处理情况,规范污水处理操作规程,杜绝未按要求处理处置的医疗废物和废水成为二次污染源的隐患,用“逆行”筑起一道防疫阵地。

精准执法,实现高效查处违法行为

4月7日,疏菜叶面大量焦黄,有农民反映闻到刺激性气味。严扬驹根据当日风向以及村民的投诉的状况,将嫌疑对象锁定在1.5公里的外的某钛白粉公司。通过证实,他发现了该公司异常排放二氧化硫的证据,促使企业心服口服主动向菜农赔偿损失,同时依法对该公司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3月,根据近一年的持续观察,严扬驹根据对某企业污水处理能力与排放浓度不匹配等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违法行为线索。在调查过程中,他遭遇了企业恶意删除监控录像行为,虽然经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但只能成为恢复成录像碎片。严扬驹对4万多条录像碎片进行逐一筛选,最终锁定了违法行为的证据。经严扬驹查明,该企业通过人为停止采样、断开缺水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篡改自动监测数据的涉嫌环境犯罪行为,已依法将案件线索以及证据移送公安部门进行刑事侦查。该案还被评为了“20全国环境处罚典型案例”。

严扬驹对辖区内企业工艺了如指掌,同时发挥自身熟悉自动化设备的专业特点,通过分析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生产中控系统历史记录等手段从企业内部突破,让再隐秘的环境违法行为也无所遁形。凭着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判断,他精准执法,查处了一批自动监控数据作假以及私设暗管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成为了生态环境执法的“办案能手”。

做好传帮带,提升团队办案水平

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严扬驹注重对新入行同志的培训,多次在全市的环境监察业务培训中主讲在线监测设备、现场检查要点等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他主动为一线执法人员讲解检查方法以及适用法律法规等内容,做好传、帮、带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的办案水平。

积极参与规范执法创新,不断提高案件质量

如何做好地方台法治类节目 篇3

《法治在线》栏目是商丘广播电视台的一档名牌栏目, 5年间, 通过法律知识讲解、律师在线、以案说法等形式, 为听众解答法律问题数万个, 得到广大听众的信赖, 并成为司法部门普法的有效平台。通过参与和收听节目, 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得到了很大提升, 且审美也在不断提升, 所以受众对广播法治节目的要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就迫使我们重新研究受众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节目, 我们如何提高法治类节目质量。

法治节目存在的问题

节目法治含金量不够, 信息量小。近几年, 法治节目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传递给受众的法律信息太少。除法治新闻外, 法律信息还包括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 而一些广播法治节目过于迎合受众的口味, 精心策划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情节扣人心弦, 很吸引人, 这样的节目虽然故事化强, 收听率高, 节目结束后却发现传递给受众有用的法律信息太少, 太单一, 缺少共性, 并不能充分发挥媒体这个普法窗口的作用。

采、编、播人员缺乏法律专业素质, 难以驾驭节目。广播法治类节目担负着传播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为广大听众解决法律疑难问题的职责和任务, 因此, 要很好地做到这些, 采、编、播人员自己首先要学法懂法, 如果我们自己法治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欠缺, 就有可能做的是法治节目, 说的却是外行话。在广播法治节目中, 频频出现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报道和提法, 最典型和常见的是一些有罪推定的惯用语, 比如有些法治节目主持人将法人和法人代表混为一谈, 将民事诉讼里的代理律师说成辩护人, 称民事案件中的被告为被告人等语言不准确、不规范的现象, 还有些主持人在节目中和嘉宾专家交流时, 由于专业知识欠缺, 再加上没能及时做好案头工作, 难以准确、通俗地将内容传达给听众。甚至有些记者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和意识不强而成了被告甚至捅出大娄子。这种宣传上的偏差,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具有相当的负面作用。

节目模式化, 形式单调。由于法治类节目的特殊性、专业性、严肃性非常强, 所以在制作节目时, 很多台的节目都采用提前录制, 然后进行编排和播放, 节目的设置流程等都带有极大的相似性, 缺乏新意。

如何提升法治节目的整体质量

重选题, 重编排, 重互动参与。首先, 选题要有贴近性。商丘广播电视台《法治在线》节目拟定设立3个独立成篇又相互贯通的节目板块。每期节目的“举案说法”板块:以新近发生在该市各县市区, 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受到广大听众普遍关注的案例为切入点, 在讲故事的基础上, 对其包含的法律知识进行点评和介绍, 让听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法治在线》节目中就有一个环节叫做《律师在线》, 这个环节就是让律师做客直播间, 以热线电话和短信参与方式, 为听众现场解答难题, 为维权支着, 这样就避免了毫无根据的说教, 让法律节目实用好听。其次, 选题要具有聚光性。不同选题的内在逻辑是不一样的, 不是说每个选题都要“卖”同样的东西, 有的选题深刻;有的情感和理性高度的矛盾;有的选题卖的是情感的气势;有的选题能处理得非常新锐, 涉及国家最新鲜最前沿的问题;有的选题新闻重大, 是百姓高度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 选题实际上是对题材价值的挖掘和发现。就如《法治在线》节目曾就农村婚约彩礼的问题做了一期《彩礼的风波》, 通过一起彩礼纠纷案件告诉大家农村婚约彩礼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 如果没有结成婚, 则应该退还。通过本期节目, 向受众传递了实用的法律知识, 清楚了民俗和法律规定的区别和应用, 指导了农村婚约行为, 且由于婚约彩礼在农村的普遍性, 真正起到了普法的作用。

广播法治节目要给人民群众提供申诉的渠道, 搭建沟通的桥梁。广播法治节目作为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载体, 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舆论监督, 对不法行为者进行言论谴责。现在一些群众在遇到了困难或者不公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申诉, 也不知道应该去哪里解决,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闻媒体, 这就为我们实现广播事业的“三贴近”夯实了基础, 提供了海量的素材, 但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传播力公信力则更是广播法治节目的灵魂所在, 我们要让申诉者看到, 我们是权威的, 我们是可信的, 我们的渠道是畅通而且安全的, 民众能说出自己掏心窝子的话, 我们的公信力就会提高, 就会让受众体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优越性, 从而形成节目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升服务理念, 创新形式, 壮大法治建设队伍。随着节目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参与听众越来越多, 面对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些民间义务普法队伍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排头兵, 节目组给予他们司法资源及法律知识的援助, 而他们则为及时化解纠纷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其中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南省十大爱心个人蔡文建就是许多民间义务调解员之一, 通过参与节目, 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民事调解的技巧, 对节目中出现的一些法律纠纷, 主动联系当事人, 化解矛盾, 收到了较好效果。

(作者单位:商丘广播电视台)

关于电视法治节目新形式的新探索 篇4

“坚持民主法治、建设法治国家、保障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法在广义上来讲, 并不单纯指法律, 它还包括了所有对人们言行加以规范的秩序和规则。一档电视法治节目, 不仅肩负着普法的基本职责, 更要从以前的单纯讲法拓展到对于道德伦理、法律等相关的秩序、规则的宣扬, 树立人们的“秩序、规则”意识, 营造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电视法治节目在我国历经20多年发展, 其制作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但同时也陷入了形式僵化的困境, 怎样走出当前困境, 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法治节目形式, 是当前法治栏目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法治节目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我国法治节目都存在着收视率下滑的现象, 电视法治节目的法治陷入了困境。我国200档法治栏目中, 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法治栏目, 比如《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得以维系, 而绝大部分的法治栏目都经营惨淡, 甚至难以维系, 不得不停办或更改节目定位。到底是什么原因, 造成了这些法治节目的集体没落?

(一) 形式僵化、同质化竞争严重

虽然目前的法治栏目数量多达200个, 但节目形态却大同小异。据统计, 法治栏目的代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演播室说法加案例展示, 如《今日说法》) ;二是案件展示穿插专家说法, 如《案件聚焦》;三是专家说法加案件展示加观众互动, 凸显新闻性, 如《法治在线》;四是说书形式陈述案例加演播室谈话, 如《拍案说法》;五是专题加法治新闻, 如《法治进行时》;六是体验式报道, 如《主播出发》;七是栏目剧形式展示侦破故事, 如《大侦探西门》;八是案例改编, 如以前的《探案俱乐部》。在这8种节目形式中, 以前3种形式居多, 法治形式缺乏创新性, 同质化严重。

(二) 题材选择范围小

对于法治节目来说, 可选题材本身就比其他节目更有限, 在节目形式雷同的情况下, 各档法治栏目转而成为题材资源竞争。在题材资源争夺激烈的今天, 要找到好题材尤为困难。法治栏目选题普遍以来自政法机关为主, 题材来源十分有限, 无非是公安机关受理的刑事案件、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法律帮助热线。而对于刑事案件, 报道数量还必须严格控制, 并要回避暴力、凶杀等情节, 不得过多、过细地展示侦破过程。题材的匮乏, 将直接威胁到法治栏目的生存、发展。

(三) 非法治栏目抢夺题材资源

目前, 很多的非法治栏目也开始涉及到法治题材, 与法治栏目争夺有限的题材资源。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 提高收视率, 在新闻加入了大量的法治内容, 并且还存在着系列化、专题化发展趋势。非法治栏目对法治题材资源的抢夺, 更是让法治栏目雪上加霜。

三、创新法治节目形式的思路

(一) 了解观众需求

要让法治节目走出当前困境, 首先需要站在观众角度思考, 了解观众想看什么、需要什么, 投其所好, 才能赢得长久的、稳定的观众群。首先, 是故事性。观众喜欢看故事, 所以在选材时, 不应当过于禁锢思维, 可适当拓展选题范围。可在保留传统法治题材的基础上, 拓展新领域, 选择一些民间奇事、逸事, 尽管这些题材可能未到达法律层面, 仅是道德上的争论, 但也可将其视作泛法治事件, 即广义上的法;其次, 在节目中多体现出人物命运和人文关怀, 以人物命运打动观众;最后, 法治节目要有思想性。将纯粹的叙事变为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在故事关键处、结尾处抒发观点, 让观众获得启发。

(二) 把握好表达方式

在当前这个资讯过剩的时代, 法治节目以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在众多节目中吸引观众眼球、脱颖而出, 提高收视率、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 要找准恰当的节目表达方式,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先声夺人

对于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来说, 开篇最重要。以《拍案说法》为例, 其在创作时提出了一个“3分钟”原则, 即在节目开始的3分钟内必须吸引观众、抓住观众、先声夺人。正如一部好的电影, 其开头通常都是十分精彩、刺激的打斗场面, 立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将其带入影片后再展开故事情节。

2. 悬念迭起

由于电视节目叙事只能是一个不可复读的线性过程, 其局限性较大。如何在线性叙事中驱动观众继续往下看, 制造悬念是一个有效手段。要制造悬念, 首先要在叙事过程中转换视角, 即由全知视角转变为求知视角。全知视角, 指的是讲述者站在全知、全能的立场, 故事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均由其主宰。求知视角, 指的是讲述者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 不了解故事发展, 需要求证、探索, 逐步揭露事件真相。以求知视角讲故事, 讲述者在最开始就要给出大的悬念, 在整个叙述中, 悬念要环环相扣, 构成一条悬念链, 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求知欲, 从而使观众不间断地观看下去。

参考文献

[1]邓勇.找准问题突出重围——办好电视法治节目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119-122.

[2]孙佳.对做好电视法治节目的几点思考[J].青年记者, 2011, 12:70-71.

[3]张俊英.电视法治节目新形式探索[J].大众文艺, 2011, 20:175.

上一篇:职高物理课堂教学刍议下一篇:互通式立交主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