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治改革

2024-06-08

行政法治改革(精选6篇)

行政法治改革 篇1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从事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 必须遵守法律, 符合法律规定, 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是要用法来管理社会, 而不是用法统治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管理规范之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执行事务”、“政务的组织和管理等”。依法行政即政府守法, 它具有如下特征:1.在法律面前, 政府没有任何特权, 政府必须立于法律之下, 它们只是法律所体现和表达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它们所拥有的行政职能是国家意志的延伸。行使权力, 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 除去该种权力之外, 它与公民和其他当事人一样,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府行为的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政府在其活动中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然而, 自由裁量并非漫无节制政府行为的内容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 而不得以游离或独立于法律内容之外的所谓自我意识而为所欲为。3.政府不仅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而且是义务的承担者。相对权力而言, 强调政府的义务性规范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 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

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 合理行政具有理性, 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 尤其适用于行政活动

最低限度的理性, 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 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 (1) 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不偏私、不歧视。 (2) 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 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 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 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3) 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 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 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要符合法律程序

(1) 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 应当公开进行。 (2)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 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不徇私情, 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 不因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 (3) 听证原则。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 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 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 (4) 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 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 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 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 防止因时间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

4. 高效便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办事效率不高, 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直接有损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有损于党和国家的前途,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行政机关必须要坚持高效便民原则, 要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应当遵守法定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 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国家, 都把效率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没有效率的公正是虚假的公正, 暂时的公正, 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

5. 诚实守信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政府是否守信, 不单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品行问题, 而是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观念和责任问题。只有当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深刻地了解, 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 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 错误行使权利必须承担责任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树立起守信的观念。

6. 权责统一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 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统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 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法治行政的基本理念

1.公共行政理念

公共行政是行政的首要理念, 它衍生出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原则。行政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政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 为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着想, 为人权保障和发展开发资源和环境。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开行政。行政为公众之事, 自当公之于众。行政暗箱操作易于滋生行政私化, 公开行政便于维持行政的公共性能和促进行政民主化进程, 行政公开利于公众参与行政过程, 增强行政动力从而发展着行政效率, 并能深化对行政的监督从而保障着行政方向;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平行政。

2.平衡行政理念

平衡行政是行政的根本理念。在民主宪政体制中, 无论行政权力与其它国家权力构建了怎样的关系, 制约和平衡已成为权力关系的基本精神。但广泛存在的权力领域背离权力制衡精神的行政权力的扩张侵蚀着立法和司法的地盘可能突破宪法框架容易形成行政专横。行政专横同样会阻碍行政领域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平衡、稳定和发展。因此, 行政过程不应是单纯权力意志的体现而可以描绘为行政方与相对方两个方面对行政关系的共建。任何本位思想和观念都会有损权力与权利既独立又统一的和平共处, 民主立宪和宪法指引下的制度发展, 比如立法制度、程序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是权力与权利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根本保证。

3.法治行政理念

行政是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律要求的行动。法治的主要涵义是法律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 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要求, 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法治行政说明了法律与行政的关系, 其意义可以浓缩为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其属下包含了权自法出、法律保留、行为有据、法律优位、程序规制、司法审查等观念判断和制度选择。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 行政亦无法外特权;行政作用于社会事务但凡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事项行政应保留给立法由法律规定, 行政不得取代法律;行政权力行为应当接受立法给予的规范指引, 对公民权利产生不利影响的权力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4.程序行政理念

程序行政是行政的关键理念。程序法治原则展现着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所应遵循的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 恰是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权理念的深刻体现。民主原则是程序设计和程序法制化的基本原则。不讲民主原则的程序往往远离控权精神和人权理念, 以往阻碍公民权利实现的程序壁垒在现行行政法中尚有残存, 它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控权和人权等概念相联系。公正原则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正是程序的生命, 不讲公正的程序难负推进法治进程和促进人权保障的使命。效率原则也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效率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基础, 通过程序实现效率是行政法制的合理选择。树立程序行政理念既有利于摒弃因程序随意而产生的不公正, 又有利于实现效率。程序制度之于程序原则和程序法治的意义表明, 只有重视程序立法, 通过程序立法建立和完善程序制度支持系统, 才能促进程序民主、公正和效率原则的实现, 才能使程序法治和整个法治融会平衡精神, 通过控权表示对行政法领域人权的关怀。

四.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政府职能是通过政府行政官员及其公务员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制定发展目标和履行具体职责的事实, 作用于民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认识。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和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从而使政府具有崇高的威信, 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就要求政府行政官员和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增强执法意识,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 同时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 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关健和核心, 又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当前, 依法行政的突出矛盾并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行政行为, 尤其是政府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的公务员必须正心修身, 以身作则, 将依法行政行为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 做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建立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科技型政府和开放型政府, 这一多层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治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应地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大量的行政法规强化政府职能,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有效地管理现代社会, 使政府的权力合理分配, 职能合理划分, 人员合理配置, 成为权、责、职相统一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保持党和政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才能有效地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以及“人在政兴, 人去政息”的混乱现象, 从而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长期正确和稳定的贯彻执行, 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 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 避免处事不公、错误和违法, 减少纠纷和矛盾, 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同时, 为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行政管理和实施中, 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 努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中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健全监督机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监督其行为, 防止其权力滥用就成为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本要求, 浅谈法治行政、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行政,政府职能

行政法治改革 篇2

2005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盐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根据你办的通知精神,我委对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5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考核办法的通知》(盐办发[2005]48号)中“依法行政工作和法治建设考核办法”的要求,对我委的依法行政和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我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根据国家、省企业投资核准办法,我委起草出台了《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及相关核准目录、《盐城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工作。开展窗口现场驻点办公,每周两个半天,从事项目核准、备案的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到行政审批窗口现场办公,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围绕做好行政执法工作,我委陆续出台了依法行政规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法制宣传教育培训考核暂行规定和政务公开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委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和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规范。三是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针对目前发改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增多的趋势,我委未雨绸缪加强行政复议应诉的准备工作,加强行政复议法规的学习培训,处室有一名同志通过省政府法制办的考核,获得行政复议资格证书,为行政复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一是总结“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今年是“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年,我们对五年来我委的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总结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形成《市发改委“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报告》。今年8月还参加了全省“四五”普法工作交流会,汇报和交流我委做法和经验,一名工作人员被评为全省“四五”普法工作先进人员。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根据市法制办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委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培训,全部通过考核,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为迎接《公务员法》的实施,我委专门邀请市委党校的法律专家对我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公务员法》专题辅导,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委承担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今年《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五周年,我委围绕这一主题,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文章,总结回顾五年来我市招标投标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招标投标前景。报社记者还就《招标投标法》颁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招标投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计委在招标投标工作方面职能以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方面问题对计委负责人进行专访。此外,还在市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场所悬挂标语和条幅,宣传庆祝《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从而进一步造浓了招标投标工作的氛围,扩大了我委在招标投标领域的影响。

3、加强行政法制工作调研。为推动全市的招标投标工作,我们联合市人大财经委就全市招标投标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先后召集建设、经贸、财政、水利、交通、卫生、科技等行业招标投标主管部门以及部分招标交易中心、投标单位座谈会,汇报交流招标投标市场运作、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并听取了审计部门关于建设工程招投标审计情况的报告。此外,赴无锡、宿迁等地考察学习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招投标市场问题多 迫切需要加以规范》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得到了高度重视。

行政法治改革 篇3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行政服务

一、注重内化,使“法治”成为思考问题的自觉习惯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必须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着力打牢法治思维这个基础。一要强化法规制度是开展工作基本依据的观念。开展各项工作,坚决破除“权大于法”“情重于法”等人治思维,反复考虑“法律上是否有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合法性前提,确立法治地位、树立法治信仰,真正把各项法规制度作为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二要强化依法办事是谋事干事基本方式的观念。无论是做决策还是谋划工作,必须尊重法治规律、贯彻法治要求,打下深刻的法治烙印,做到思考问题自觉与法治接轨,实施决策自觉以制度为依据,处理矛盾自觉以法治为尺度。三要强化知法懂法是履行职责基本素质的观念。知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必须熟悉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党章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常学常思、真懂真用,明晰法规底线、明确行为规范,努力使自己成为法治知识的明白人。

二、注重外化,使“法治”成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说,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对于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制度,必须以认真较真的精神来狠抓落实。一是部署谋划工作要树牢法治思维。依法执政目标的实现就是要让法律制度从纸上走入现实、化静态为动态的良性运行。当前不少党员干部中“三拍”现象、“比赛凑尖子”等形式主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个别单位甚至出现的贪污腐化、违法违纪的问题,就是源于少数单位按制度规定办事的意识差、落实不到位。机关处在基层建设承上启下的位置,既是决策者,也是落实者,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因此,在宏观筹划、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把纠“四风”与改作风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是否有利于单位建设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尊重客观事实和制度规定,防止主观随意性的问题。二是检查指导工作要严格法治思维。下基层检查指导必须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努力使基层单位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大项任务,也精心细致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既充分发挥领导机关职能作用,也留给基层自建的空间平台,既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也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激发建设活力。三是总结讲评工作要围绕法治思维。总结讲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运用法律知识释疑解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努力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处理工作任务中的涉法事务,保障党委的各项决策有力有序执行。

三、注重深化,使“法治”成为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践无穷,理论常新。抓好法治思维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长期推动。我感到,应该着重握好几个方面问题:

(一)要抓好“三个环节”

科学立法环节,就是坚持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按纲抓建设、依法抓管理,努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单位依法建设、官兵依法履职的生动局面。同时,要硬下决心制止和废除与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相悖的“土政策”、“土规定”,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带头守法环节,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断强化主动遵守规则、自觉接受约束的意识,绝不能像手电筒般照人不照己,凌驾于法规和组织之上。严格执法环节,就是充分认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的道理,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绝不能以“下不为例”、“不犯大错”、“别人也做”等借口来敷衍搪塞,软化法规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要坚持“三个不能”

不能打折扣,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必须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打“擦边球”,真正把依法行政、从严执纪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分场合,始终做到会上会下、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能搞变通,工作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凡事要按政策办、按职责办、按程序办。始终坚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用人不正之风,防止为关系所扰、为感情所动、为利益所诱。

(三)要坚持做到“三个勤”

勤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就要坚持依靠学习,坚定法律信仰,校正人生追求。真正把知法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个行为习惯,守好精神家园,把正人生航向。勤反思,无论职位高低、兵龄长短,都经常反躬自省、扪心自问,经常检讨表态与心态是否一致、立言与立行是否一致、对人与对己是否一致,在真诚践行中提高法治修为。勤检查,就是时刻用条令法规指导实践,用党纪国法规范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考验,在利益诱惑面前守得住清廉,做到听招呼、守纪律、永不迷航。

参考文献:

[1] 应松年.第四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J].政治与法律,1985(03).

[2] 胡建淼.第十一讲,行政管理的法制监督[J].政治与法律,1985(06).

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参考答案 篇4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单选

1.法律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议机关制定。(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目前我国出现不同层级政府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的情况。(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单选 2 分)

[A]德治 [B]以民为本

[C]对外开放

[D]法治

4.()是指具有宣示性、号召性、鼓励性、促进性、协商性、指导性的规范。(单选 2 分)

[A]硬法规范 [B]软法规范

[C]特定规范

[D]以上都不是

5.()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单选 2 分)

[A]亨廷顿 [B]丹宁勋爵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6.司法权威和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有助于实现依法行政。(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7.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当中,尤以()作用明显。(单选 2 分)

[A]党内监督 [B]人大监督

[C]民主监督

[D]司法监督

8.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单选 2 分)

[A]依宪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宪执政

[D]加强宪法实施

9.城管粗暴执法凸显()缺位。(单选 2 分)

[A]合法性思维 [B]权利义务思维

[C]公平正义思维

[D]责任后果思维

10.()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单选 2 分)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1.()是依法行政最根本的保障,加强司法监督是保障依法行政的关键问题。(单选 2 分)

[A]党内监督 [B]司法监督

[C]民主监督

[D]行政监督

12.“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这句话出自()。(单选 2 分)

[A]波斯纳 [B]马克思·韦伯

[C]伯尔曼

[D]贝卡利亚

13.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单选 2 分)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4.()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单选 2 分)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5.()同志明确指出:“有些行政立法和规则的制定尚未完全消除部门利益,借法扩权,以法争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单选 2 分)

[A]李建国 [B]马凯

[C]张德江

[D]李源潮

16.()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单选 2 分)

[A]法律 [B]经济

[C]文化

[D]政治

17.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单选 2 分)

[A]依宪治国 [B]依法行政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权

18.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单选 2 分)

[A]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D]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9.()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单选 2 分)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20.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单选 2 分)

[A]民主政治 [B]协商民主

[C]民主化

[D]法治建设

21.构建法治政府测评体系,目的是将政府考核从主要考核经济发展指标,转移到主要考核履行法定职能、严格执行法律、建设法治政府。(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2.我国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3.()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单选 2 分)

[A]政府 [B]公务人员

[C]人民群众

[D]军队

24.依法行政的“法”不仅包括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硬法规范,也包括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软法规范。(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5.行政机关做重大决策时,应该提交国务院进行合法性审核。(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6.()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单选 2 分)

[A]权责统一 [B]依法决策

[C]依法履责

[D]严格执法

26.()是法律对政府行政行为程序的要求。(单选 2 分)

[A]公正 [B]公开

[C]公平

[D]效率

27.()指出,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单选 2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28.法治的核心是()。(单选 2 分)

[A]权利的保障性与权力的制约性

[B]法的存在[C]法的正义性

[D]法的至上性

29.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单选 2 分)

[A]权属 [B]规范性

[C]合理性

[D]合法性

30.()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单选 2 分)

[A]朱德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毛泽东

31.“高效率”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衡量法治政府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2.法律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3.政府公信力其实质是政权的()。(单选 2 分)

[A]社会化 [B]真实性

[C]合法性

[D]关联性

34.不是任何超越法律之外的权力都是不正当、不合理的。(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5.()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以德治国

[D]依法行政

36.从行政执法系统内部来看,有些行政执法机关的设置比较混乱。(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7.()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单选 2 分)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38.()要求用法律明确规定政府的职权和职责。(单选 2 分)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39.()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单选 2 分)

[A]人治 [B]法制

[C]专制

[D]法治

41.建设法治政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2.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单选 2 分)

[A]实施 [B]开展

[C]实现

[D]预设

43.()是法治的内在机制。(单选 2 分)

[A]监管 [B]问责

[C]选举

[D]监督

44.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单选 2 分)

[A]依宪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宪执政

[D]加强宪法实施

4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原则 [B]重大任务 [C]意义 [D]总目标

46.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法治政府最关键的标志。(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7.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运用符合法律规定是程序合法。(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8.()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单选 2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49.()是党的宗旨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贯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单选 2 分)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50.公正是公开的保障,公开是公正追求的最主要价值。(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1.()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党政机关

[D]司法机关

52.()一般指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情报公开、行政公开、透明行政等。(单选 2 分)

[A]有限政府 [B]责任政府

[C]诚信政府

[D]透明政府

53.()是指政府权力要依法取得。(单选 2 分)

[A]程序法定 [B]行为法定

[C]责任法定

[D]职权法定

54.()指出,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单选 2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55.法律信仰来自于对法律的学习。(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6.我国政府的重大行政决策行为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7.所谓重大决策权就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国计民生,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的决策行为。(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8.政府权力有限是法治政府的根本和关键。(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9.“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单选 2 分)

[A]王岐山 [B]习近平

[C]温家宝

[D]李克强

60.李克强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一论断。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

1.权责法定的宗旨在于保障政府()。(多选 2 分)

[A]不越位 [B]不乱位

[C]不错位

[D]不缺位

2.下列属于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的“法定程序”的是()。(多选 2 分)

[A]公众参与 [B]专家论证

[C]风险评估

[D]合法性审查

3.我国要加快建设()的法治政府。(多选 2 分)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4.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的法治政府。(多选 2 分)

[A]职能科学 [B]权责法定

[C]执法严明

[D]公开公正

5.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包括()。(多选 2 分)

[A]组织法定 [B]职权法定

[C]程序法定

[D]准则法定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多选 2 分)

[A]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B]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C]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D]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7.()仍然是某些行政执法部门常用的不当的执法方式。(多选 2 分)

[A]运动式执法 [B]突击式执法

[C]割韭菜式执法

[D]经常性执法

8.对政府内部权力制约的具体方式有()。(多选 2 分)

[A]分事行权 [B]分岗设权

[C]分级授权

[D]严格防止行政权滥用

9.(),这样才能构成法治政府的监督和责任保障机制。(多选 2 分)

[A]有权必有责 [B]有权要尽责

[C]用权受监督

[D]监督要全面

10.政务公开的范围主要包括()。(多选 2 分)

[A]决策公开 [B]执行公开

[C]管理公开

[D]服务公开

11.政府职能的设定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是指()。(多选 2 分)

[A]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D]政府内部的关系

1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措施有()。(多选 2 分)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3.法治政府应当是()正确的统一。(多选 2 分)

[A]目标 [B]效能

[C]效率

[D]方向

14.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方式有()。(多选 2 分)

[A]推进综合执法 [B]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C]理顺城管执法体制

[D]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15.法律是政府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和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多选 2 分)

[A]依法决策 [B]依法履责

[C]严格执法

[D]信息公开

16.对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形式主要有()。(多选 2 分)

[A]党内监督 [B]人大监督

[C]民主监督

[D]行政监督

17.行政问责立法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多选 2 分)

[A]明晰行政问责与行政纪律处分的关系 [C]明晰行政首长的问责处分权

18.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有()。(多选 2 分)

[A]合法行政 [B]合理行政

[C]程序正当

[D]高效便民

[B]明确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外延

[D]制定公开透明、科学严谨的问责程序

19.下列属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标准的是()。(多选 2 分)

[A]廉洁高效 [B]守法诚信

[C]职能科学

[D]权责法定

20、政府诚信的基本要求是()

[A]诚信履约 [B]诚信执法

[C]诚信守法

行政处分迈向法治化 篇5

4月29日,中纪委、监察部、人事部和国务院法制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已经在4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在温家宝总理签署第495号国务院令之后,该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

去年1月1日,《公务员法》开始施行,其中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内容分别为奖励与惩戒。作为配套法规,《行政机关公务员奖励条例》尚在人事部课题组研究之中,而处分条例历经一年零8个月的工作业已出台,“显示出在当前形势下,惩戒的重要性大于奖励”。中央党校专司反腐研究的学者林吉吉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处分条例共七章55条,较之当前施行的、将在6月1日废止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而言,条例增加了29条内容。相关领导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处分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惩戒工作的专门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权限、程序和申诉等作了明确规定。”

道德行为受到约束

媒体注意到,在处分条例中,官员的道德行为受到了很大约束。近年来民众意见较大的一些发生在公务员身上的违法违纪行为,都在其涵盖范围内。

例如,条例第29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一)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三)包养情人的;(四)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上述规定中,第三款的处罚最为严厉。在该条的最后这样规定:有第(三)项行为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与《公务员法》一样,条例总计设置了6种处罚办法: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将最重的两种处罚办法给予了包养情人的公务员,显然有极强的针对性——无论是近期落马的陈良宇、邱晓华、胡星,还是之前的成克杰等,都存在包养情人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主任任建明的统计,落马官员中,涉及包养情人的占到九成以上。

条例当中所提到的这些道德层面的问题,在今年年初的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都曾提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那次全会上还特地告诫各级官员:少和大款拉拉扯扯。那次全会结束之后,包括林哲、任建明在内的多名学者对本刊表示,中纪委全会将“官员生活圈纳入反腐视野”的决策尚须具体落实,3个月后,《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迈出了落实步伐中最为有力的一步。“相对于教育和监督,制度仍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林哲说,“惩处也需制度化。”

条例除了具备“道德细则”的功能,还对当前一些关系到中央政令受阻的问题划定了“是非”界限。条例第19条规定: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这条规定当中的内容,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非常普遍,情况也很严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对本刊说。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屡次置中央土地调控、房地产调控的政令于不顾,致使民众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导致民怨上升;更有一些落马高官,对中央决定拒绝执行,导致“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条例出台之后,将对这些违规行为予以严惩,并且,“由于该条规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中央政令畅通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作用”,汪玉凯说,“今后再有类似情况发生,中央进行惩处就有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条例还具有警示的作用。“新出台的处分条例,向公务员队伍放出了强烈的信号,中央将要严厉整治这支700万人的庞大队伍,并将害群之马清除出去。”汪玉凯说。

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学者说,中央在十七大召开前夕出台这一条例,可以说很好地把握住了出台的时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宽严相济

前年夏天中央启动处分条例起草工作之初,在内部讨论中,就有人提出质疑:处分条例为何只是限定在行政机关这一范围?已经出台的《公务员法》(2005年春天通过)中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按照这一规定,检察院、法院、工会、妇联、民主党派工作人员亦是公务员,但这些机构却不是行政机关。

还有人搬出西方法律条文予以引用,比如法国《公务员总法》中规定,公务员分为三种,中央类、地方类、卫生类(包含教育类)。在该国,其处分条例适用于所有公务员。

“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公务员法》并不具备‘总法’的地位,其法律地位与《检察官法》《法官法》相同,均为一般法”,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制度研究室主任华晓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检察系统业已在2004年8月颁布了《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针对法官的违纪行为,《人民法院纪律处分条例》已形成送审稿,《法官违纪惩戒程序规则》也正在征求意见中;工会、妇联、民主党派亦各有其处分规定。“剩下需要补缺的,就只剩下行政机关公务员了。”华晓晨说。

讨论过程中另外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是处分的最长期限。讨论之中,曾经有两年还是三年的争论,而条例最终选择了前者,条例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条例选择较短的处分期限,考虑到了时代变迁的背景。和建国之初相比,正部级以下的公务员退休年龄仍为60岁,但在工作之前的受教育时间却有所延长,以往动辄“为革命工作40年”的情况已不多见。“在普遍工作期限为30余年的情况下,处分期限不宜过长。”华晓晨说。

条例出台之后,关于处分期限仍有争议。有人评论说,条例明严实宽,因为条例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评论认为,处分过轻,为犯错者留下了余地。

而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规定。课题研究之时,课题组也曾参阅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公务员惩戒办法,例如德国公务员惩戒办法即规定:两年之内不重犯,即撤销处分。撤销处分后,不影响晋升。

“时代在进步,应该给犯错误的、尚未开除的公务员以机会,一棍子打死可是‘文革’作风”,华晓晨说,“ 至于犯下非常严重错误的公务员,除了开除,还有法律的制裁。法规总要宽严相济。”

单行法的救火队角色

但正如即将废止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和1989年颁

布的《行政诉讼法》一样,多部行政单行法的出台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政规范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行政法中最核心的法律《行政程序法》与一部特别法《反腐败法》均未出台。

实质法治环境下的合理行政探讨 篇6

关键词:实质法治;形式法治;合理行政;司法克制

一、法治的基本类型

1.形式法治

形式法治,是指在法律适用中,严格依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平等地将法律普遍地适用于每一个人。形式法治下的法律推理为,具有权威的法律选择是根据事先公布的明确规则而进行的。形式法治追求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自治性、公共性和实在性的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允许它的官方的或非官方的解释者仅仅根据规则本身、以及是否具备规则所要求的有关事实而论证自己的决定。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公平是难以掌握的,因为它不能法典化为一种规则体系;公平是专制的,因为即使所有的道德评判都是广泛共享的,它们毕竟还是主观的”。只有将法律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才能保障形式上的公平,如果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将法律之外的因素加以考量,允许法律之外的因素作为法律适用的衡量标准,那么不仅会破坏法律的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会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允许法外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在法律适用时还存在着其它衡量标准,而该标准对每个人而言并非是事先公布的清晰而明确的规定,这样在法律适用时就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法律已不是衡量行为的唯一标准,法律的适用已平添了许多主观的因素。法律的普遍性要求严格限制在做出法律选择时所参考的有关事实的范围。如果判决所参考的因素过多,而每一个因素又变化不居,那么法律所适用的标准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样,法律就会丧失其明确性、可预测性的特征,从而使根据法律的决定演变为根据意志的决定。

2.实质法治

实质法治,是指在法律适用中,重点考量规则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促进实质正义的实现。是一种目标导向式的思维方式。法律的形式性、抽象性、一般性虽然能够保证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但是,由于法律的僵硬性、保守性、滞后性等特征,如果严格执行法律,反而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结果出现。因此,实质法治则要求,在法律适用时,如果法律的一般性会导致某种不公正的结果时,就应该综合考虑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将某种法律价值作为法律适用时考量的因素,从而促进实质正义的实现。

实质法治是回应形式法治的不足而生的,因此又有人称实质法治为回应型法治,这种法治为形式法治的封闭性引入新的事实因素和法律因子,为旧的法律机体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法律的发展。实质法治是对形式法治的反动,然而实质法治注重目的导向的法律推理却是来源于形式法治。形式法治中法律的一般性、抽象性特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恣意和防止专断,然而,在法律适用中,难免会遇到法律规定不清或者条文不明的地方,为了减少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条文解释的恣意,推论必须经常要求离开规则而求助于目的。

3.实质法治带来的问题

实质法治虽然弥补了形式法治的不足,但却因为其目的导向的推理方式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以目标为导向的推理模式容易受到人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增加了法律的不确定性,破坏了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原则,使得法律所具有的独立品性受到破坏,容易使法律沦为一时性的政策、公共意见、舆论、道德的附庸。当法律的适用因各种法外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愈来愈不确定和模糊时,法治亦将消失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

二、合理行政的基本理论

1.合理行政的基本概念

合理行政是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主要内涵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合理行政原则为规范的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第二,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2.合法行政的基本概念

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都是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合法行政主要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合法、行政程序合法。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合理行政与合法行政的区分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合理行政与合法行政的区分,类似于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区分。合理行政主要强调在合法的前提下,自由裁量要合理有据。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具有自由裁量权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在司法适用上,羁束行政行为只存在合法与否问题,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则存在合法与合理的操作空间。合理行政原则的出现,是行政自由裁量权扩大的表现。以实质法治的视角看,这是对结果公平的最大程度的保障。但为了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合理行政适用的条件及限度必须进行严格限定。如果我们不分立法与司法场景,用空洞的实质法治理念对所有的法律都进行善恶之论辩,这种实质性法律与作为文本的法律之间多有冲突之处,有违合理行政提出的初衷。

nlc202309042054

三、司法改革中合理行政面临的问题

我国虽然己将合理性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该原则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困境。具体可以分为理论困境与现实困境两类。

1.理论困境

从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来看,严格地说,在《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制度层面上,我国对行政合理性原则并未加以规定。随着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及其后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出台,我国对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例如,《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在该法第五十四条中明确了司法审查的七个标准。随后,在国务院出台的《行政复议条例》中,将行政合理性原则在该条例第七条中加以明确规定。2000年3月15日通过的《立法法》第六条则第一次从制定法律规范的角度对立法的合理性要求作出了规定,该条明确地将合理作为立法的要求之一,对行政立法的合理性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体现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又一大进步,也使得行政合理性原则在立法的层面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我国行政法中行政合理性原则逐步被规范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便掀起了一场“变法”热潮,很多立法未免粗糙。例如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主体、基本程序、监督机制、适用规则和裁决机制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立法权限划分不明确、不科学等严重影响了我国行政立法的质量。另外,对行政立法程序重视不够,行政立法活动透明度不足,是行政立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行政法规、规章应当在充分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而定,使民意得到充分而直接的表达,是防止行政立法专断、暗箱操作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消除行政立法的偏颇,使行政法规、规章更具合理性、客观性、公正性的有效途径。但在当时,部分行政立法缺少给人民群众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和条件。

2.现实困境

由于立法不明确导致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合法行政原则面临的现实困境。由于源头上的行政立法合理性规制的缺失,以及司法最终的行政诉讼合理性审查的乏力,使得对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的监控大打折扣。

一方面,在我国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法》所提供的诸多司法审查标准之中,用来检验行政自由裁量合理性的主要是“滥用职权”和“显失公正”。然而,在我国,由于法律的规定不明确,司法审查无法有效介入行政处罚以外的自由裁量行为,导致大量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救济。另一方面,单一的合法性审查范围还导致了司法实践中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脱节。例如,我国《行政复议法》明确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有权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也肯定了不合理的行政复议决定的可诉性。从这个角度而言,《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之间是相互脱节的。因此,由于在立法层面行政诉讼法在合理性审查上作出了狭窄的规定,将大量的行政不当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之外,许多行政相对人无法得到有力的司法救济,致使我国合理行政原则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境。

四、实质法治环境下合理行政的建议

1.坚持行政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相并列

政府的行政行为既合法又合理,积极预防、及时纠正任何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是合理行政原则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必然要求。违反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行政行为均产生行政瑕疵。一方面它直接损害着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也影响和危害着国家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另一方面,如果行政瑕疵产生的背景隐含着权力市场化的因素,那么其另一个结果是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要使政府行为做到合法又合理,应当进一步加强公开办事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和审查制度等的建设。

2.提高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做到自由裁量权的细化、具体化

虽然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补充原则,但在行政行为合法性前提下,准确体现合理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用合理性原则去衡量行政行为的合理程度需要听“说明理由”——即对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解释,多少带有点主观的东西,听者也不全是理性人,所以行政主体应尽量依法将原则的和一种较大幅度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具体化、细分化,便于行政人“对号入座”。这一要求即便眼前做不到,但应该做到要成为一个努力的目标。

3.加强对合理行政的司法监督

任何权力不加以制约就会导致被滥用。因此,加强对合理行政行为的监督是实现实质法治环境下合理行政的必要手段。具体来讲,可以从立法监督以及司法监督两个方面进行。立法方面,在法律层面对“显失公平”以及“滥用职权”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监督依法,监督合理。司法方面,不仅要进一步落实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功能,更要建立起灵活的司法建议机制,对于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司法机关应当从法律层面进行前置性的建议,实现更有效率的事前监督。

五、对实质法治和合理行政的一些担忧

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国非传统的法治国,长期以来的规则意识与现代法治观念大相径庭。在社会主义法治尚未完全实现的今天,当形式法治因为遭遇现实困境无法全面执行下去的时候,实质法治的引入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我们不禁要问,实质法治有无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司法需要强调实质性理由的介入,然而过度依赖实质理由的判断会影响法律和法律体系的权威。不容否认的是,在法律思维过程中,如果法官想理解、明白法律的真切含义,就必须了解法律背后的实质理由。因为很多法律的意义不是像文字载明的那样简单,它不仅含有很多专业的含义,还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所以,欲使我们的判断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就必须了解法律规则背后的各种因素。很少有迂腐的法官仅仅根据字面含义来理解法律。准确的理解和通达的解释,是法律人使用法律的前提。大家都会赞同,仅仅依靠字面解释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尽合理的。

对待合理行政的态度亦是如此。合理行政原则相对于合法原则要求更高,它是政府行政活动的精细化模式。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优于一般意义上的合法行政。以产生良好社会效果为导向的合理行政,更多地考验法官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边界。

六、结语

即使在法治最完备的国家,对权利的侵害永远都不会绝迹,即使是一些用来维护权利的制度也可能变质甚至发挥相反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地为权利而斗争。理性运用制度的智慧,合理提防因此而衍生的缺陷,是现代法治思维对每个法律人提出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峰峰,郭庆珠.《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一一我国法治转型现实课题的法理解析》,《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3期.

[2]齐轩.《法治行政:对依法行政缺失的补救》,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侯健《.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论法治行政”,《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上一篇:短路检测下一篇:中学德育教育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