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依法行政(通用8篇)
法治依法行政 篇1
坚持依法行政 保障行政法治
——谈谈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几点看法
行政合法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依法行政,它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内在品质和必然要求,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实施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实体规范和相关程序准则,具体地说,行政合法性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行政主体合法
首先,行政主体必须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这种组织既可以是行政机关或其职能机构,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非行政组织。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所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职务行为,属于一种组织行为或者国家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有很多具体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或受行政机关委托的其他组织的人员个人实施的,这些个人与行政主体的关系是一种代理关系,他们以行政主体的名义活动,在行政主体委托和授权的范围内,他们的行为具有行政主体行为的特征,其法律效果也直接归属于行政主体。其次,行政主体是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也就是说,只有依法行政拥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职权的组织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时才属于行政主体。再次,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各种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另外,行政主体要对自己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负责,承担行政法上的义务。在行政决定的有效期内,行政主体放弃自己的责任,不履行其义务的,行对人对它有请
求权。行政主体如果实施了不当的或违法的行为,就负有予以补偿的义务。行政主体如不能对自己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负责,承担应有的法律义务,就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最后,行政主体合法还应当是取得主体资格要合法。行政机关的成立要有组织法或其他合法依据,按照合法的条件和程序成立,行政机关如未正式成立,就不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
二、行为本身合法性
在这里,首先,行政主体要实施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其次,合法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实施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不是行政主体的组织所实施的行为,不能构成合法的行政行为。而且,不同的行政行为只能由不同的行政主体做出,越权者无效。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在中国现行政府体制中,有的部门之间、机构之间职责与权限等的划分还不清楚,职能交叉、权限重叠,造成了互相推诿、互相掣肘,管理效率低下。对于这种情况,应通过职能分解,调整和转移部门之间的职能,划清职责权限,各负其责。再次,合法的行政行为是符合法律要求的作为或不作为,这既包括实体法上的要求,也包括程序法上的要求。最后,合法的行政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效果的作为或不作为。行政行为的法律意义应表现为它能引起行政法律效果,行政主体认真履行行政职责,依法行政,不越权,不失职,行政合法合理,严格行使职权,这样的行政行为就能产生较好的行政法律效果。而对于不作为的合法行政行为来说,能否产生行政法律效果、具有行政法律意义或价值至关重要,这是不作为的合法行政行为可以成立的关键。
三、行为的内容合法
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的要求,不得违背或超越法定的职权。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由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要求。从积极方面讲,行政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对行政主体设定的职权的要求;从消极方面讲,行政行为的内容不得违背或超越法定的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不失职,不越权,不违法。
四、行为的程序合法
这是指行政主体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现代行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权力日渐强化和扩张,面对这种态势,依法行政要求:一方面对行政主体适时地依法授权,使之拥有必要的权力进行行政管理;另一方面对行政主体行驶行政权力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了保证行政主体能够合法地、适当地行使其职权,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和错用,保障公民的权利,要求行政行为设置行为程序,即实施行政行为的次序、方法和步骤。现代行政就是程序行政,这句活不无道理。中国的行政实体相对发达,行政主体的权力授予较多,而行政程序方面的立法还大大滞后,行政主体的责任在一些立法中尚不够明确,行政主体的行为还得不到程序上的周祥规范。因此,加强行政程序方面的立法,为行政行为的实施提供充分而全面的程序合法的行为模式,将是中国深入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行为的形式合法
在依法行政的原则下,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为的表现形
式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它包括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行为形式和表现为动作的行为形式都要合乎法律规范的规定,至于行政行为在形式上符合哪些法律的哪些具体要求,要因行政行为的不同和法律规范的不同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在中国向法治社会转型的今天,行政合法是达到行政法治的核心和基础要求。从最简单的逻辑出发: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所以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人民的立法,根据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的原则,法律没有授权的政府行为都是不符合行政合法性要求的。然而,由于中国的行政起步很晚,受到传统观念和现实国情的影响。中国的行政合法还面临着诸多尴尬的困境,比如说,行政机关的立法活动不规范、执法机构不健全、各机构职责界限不明确,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各方面监督不力、依法行政的保障制度严重缺乏,等等。因此要达到行政合法尚任重而道远。中国的行政合法保障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对行政合法性的审查,其中前者是行政系统内部的自身纠错,后者则是外部司法审查,而对于相对人来说,则都是针对不合法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和救济机制。
法治依法行政 篇2
依法行政是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从事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 必须遵守法律, 符合法律规定, 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标准。依法行政的根本含义是要用法来管理社会, 而不是用法统治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处于同一管理规范之下,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指“执行事务”、“政务的组织和管理等”。依法行政即政府守法, 它具有如下特征:1.在法律面前, 政府没有任何特权, 政府必须立于法律之下, 它们只是法律所体现和表达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它们所拥有的行政职能是国家意志的延伸。行使权力, 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 除去该种权力之外, 它与公民和其他当事人一样,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府行为的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政府在其活动中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然而, 自由裁量并非漫无节制政府行为的内容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 而不得以游离或独立于法律内容之外的所谓自我意识而为所欲为。3.政府不仅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而且是义务的承担者。相对权力而言, 强调政府的义务性规范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 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
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 合理行政具有理性, 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 尤其适用于行政活动
最低限度的理性, 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 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行政理性表现为以下三个原则: (1) 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 不偏私、不歧视。 (2) 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 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 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 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3) 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 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 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要符合法律程序
(1) 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 应当公开进行。 (2)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 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 不徇私情, 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 不因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 (3) 听证原则。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 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 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 (4) 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 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 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 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 防止因时间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
4. 高效便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效益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 办事效率不高, 任其发展下去, 必将直接有损于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 有损于党和国家的前途, 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行政机关必须要坚持高效便民原则, 要真正做到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应当遵守法定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提供优质服务, 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国家, 都把效率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没有效率的公正是虚假的公正, 暂时的公正, 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
5. 诚实守信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政府是否守信, 不单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品行问题, 而是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观念和责任问题。只有当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深刻地了解, 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 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 错误行使权利必须承担责任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树立起守信的观念。
6. 权责统一实际上是赋予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 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统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 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法治行政的基本理念
1.公共行政理念
公共行政是行政的首要理念, 它衍生出公开、公平、公正和公信原则。行政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政策、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 为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着想, 为人权保障和发展开发资源和环境。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开行政。行政为公众之事, 自当公之于众。行政暗箱操作易于滋生行政私化, 公开行政便于维持行政的公共性能和促进行政民主化进程, 行政公开利于公众参与行政过程, 增强行政动力从而发展着行政效率, 并能深化对行政的监督从而保障着行政方向;公共行政应当成为公平行政。
2.平衡行政理念
平衡行政是行政的根本理念。在民主宪政体制中, 无论行政权力与其它国家权力构建了怎样的关系, 制约和平衡已成为权力关系的基本精神。但广泛存在的权力领域背离权力制衡精神的行政权力的扩张侵蚀着立法和司法的地盘可能突破宪法框架容易形成行政专横。行政专横同样会阻碍行政领域权力与权利关系的平衡、稳定和发展。因此, 行政过程不应是单纯权力意志的体现而可以描绘为行政方与相对方两个方面对行政关系的共建。任何本位思想和观念都会有损权力与权利既独立又统一的和平共处, 民主立宪和宪法指引下的制度发展, 比如立法制度、程序制度、司法审查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是权力与权利和平共处与平衡发展的根本保证。
3.法治行政理念
行政是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律要求的行动。法治的主要涵义是法律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 政府的权力行动符合法律要求, 是法治行政的一般标准。法治行政说明了法律与行政的关系, 其意义可以浓缩为法律对行政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 其属下包含了权自法出、法律保留、行为有据、法律优位、程序规制、司法审查等观念判断和制度选择。它说明行政权力应当来自于法律的规定, 特别是对公民权利产生直接影响的权力必须由法律明示, 行政亦无法外特权;行政作用于社会事务但凡关涉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事项行政应保留给立法由法律规定, 行政不得取代法律;行政权力行为应当接受立法给予的规范指引, 对公民权利产生不利影响的权力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4.程序行政理念
程序行政是行政的关键理念。程序法治原则展现着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所应遵循的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 恰是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权理念的深刻体现。民主原则是程序设计和程序法制化的基本原则。不讲民主原则的程序往往远离控权精神和人权理念, 以往阻碍公民权利实现的程序壁垒在现行行政法中尚有残存, 它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控权和人权等概念相联系。公正原则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正是程序的生命, 不讲公正的程序难负推进法治进程和促进人权保障的使命。效率原则也是程序法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效率是现代行政的重要特征和生命基础, 通过程序实现效率是行政法制的合理选择。树立程序行政理念既有利于摒弃因程序随意而产生的不公正, 又有利于实现效率。程序制度之于程序原则和程序法治的意义表明, 只有重视程序立法, 通过程序立法建立和完善程序制度支持系统, 才能促进程序民主、公正和效率原则的实现, 才能使程序法治和整个法治融会平衡精神, 通过控权表示对行政法领域人权的关怀。
四.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意义
政府职能是通过政府行政官员及其公务员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制定发展目标和履行具体职责的事实, 作用于民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认识。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作为直接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和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从而使政府具有崇高的威信, 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号召力。这就要求政府行政官员和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增强执法意识, 规范执法行为, 提高执法水平, 同时做好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 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依法行政既是依法治国的关健和核心, 又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当前, 依法行政的突出矛盾并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确实存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行政行为, 尤其是政府行政官员和执法部门的公务员必须正心修身, 以身作则, 将依法行政行为置于广大民众的监督之下, 做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建立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科技型政府和开放型政府, 这一多层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治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应地要求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大量的行政法规强化政府职能,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有效地管理现代社会, 使政府的权力合理分配, 职能合理划分, 人员合理配置, 成为权、责、职相统一的政府。
依法行政是保持党和政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才能有效地避免政出多门、朝令夕改以及“人在政兴, 人去政息”的混乱现象, 从而保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得到长期正确和稳定的贯彻执行, 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 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 避免处事不公、错误和违法, 减少纠纷和矛盾, 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同时, 为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行政管理和实施中, 要严格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 努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中依法行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的约束下实施行政行为。健全监督机制, 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监督其行为, 防止其权力滥用就成为依法行政, 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本要求, 浅谈法治行政、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意义。
法治政府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篇3
【关键词】政治文明;法治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现代化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抉择,标志着党中央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治理与评价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也标明我国彻底与过去旧的侧重人治的治理思路划清界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意味着依宪治国,而宪法的重要下位法是行政法,距离宪法最近的法就包括行政法,宪法和行政法都是人权保障法与行政权规制法,要建立阳光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就应当贯彻依法治国理念,而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现实指标就是政府是否做到了依法行政。
一、为何选取法治政府模式
人类社会处于漫长演化史中,起初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生产资料有限,科技水平不高,人类无法战胜多变的自然,而且人类群落也比较简单,所以选取人治政府的方式,主要依靠贵族皇权治理天下。而随着今日社会生产力的极速发展,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空前增强,社会经济结构及聚落人群结构日趋复杂与多元,人治因其历史局限性而无法再有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爆发式大发展,我们急需一种适应现代社会格局的新的治理模式。通过比较许多种治理模式,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无论采取哪种意识形态或者结构,法治政府无疑是发展现代民主政治、政治现代化的最佳选择。法治政府不仅克服了人治的血缘裙带关系,带给社会以效率与公正,而且还能克服人治的狭隘性,广泛聚集人才充分利用生产资料开展社会化大生产,比如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以公司法证券法为基础的法治思路更是发挥了融资的强大功能,而国家层面上的法治思路,更容易让政府成为驾轻就熟的优秀“首席执行官”。法治政府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一剂有效良方,是我们反思历代人治“治乱兴衰律”后的理性成果。
二、法治政府如何依法行政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个综合而系统的工程,体现在治理方式上,摒弃人治采用法治,而且由纸面上的法制发展到动态实践意义上的比较充分的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建设法治政府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权也有责、用权需谨慎、行使需监督、失职需追究等理念上。
第一,有法可依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作为制度依据的文本框架及其体系都具备,有制度贯彻落实的合法依据,才能有后续的行为可能,而作为这一依据的政府行为准则主要不是政府自行闭门造车出台的,而是由其上级权力机关在征求广泛民意基础上科学立法的结果。
第二,所谓法治政府的有法必依,是指法律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本,而是应该被政府运用起来的鲜活理念与制度,有法必依既是对宪法的尊重,也是对政治文明法治化的支持,包括政府官员及其行为要依据公务员法甚至党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政府行为不能朝令夕改,而是要权威公示于天下,以便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
第三,执法必严,是指政府官员及其守法者,应主动实施或者配合政府执法行为,执法动机不能徇私枉法,执法经过遵循程序正义理念,执法结果符合略式或者要式行为要求,且及时履行告知与送达义务。
第四,违法必究,要求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其工作人员违法或者被执法对象违法,我们都必须一视同仁,相同情形相同处理,不存在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个人或者组织,如果政府行为对社会成员构成侵权的,要履行国家赔偿义务。违法的程度与性质要有与之匹配的相关处罚措施,处罚要有明确依据,有监督,有约束,让被处罚人知晓其行为及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处罚的正当性。
第五,有权也有责,政府及其官员应明确,现代行政的理念是权为民所谋,而非公权私用,否则只会催生腐败。任何权力的行使都有高压线作为门槛,一旦行使权力错误或者失误,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用权需谨慎,公权力具有强制性、行使后果往往具有百姓重要利益的直接关涉性,说白了就是私权容易受公权的侵害,公权力天然有被滥用的可能,所以基于服务人民群众的理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谨慎用权,否则草率发动的后果是不可预知的。
第七,行使需监督,法治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阳光政府,只有让权力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才能预防暗箱操作,这样的权力才能让百姓有信服的依据,才算是民主决策与执法,而民主往往与决策的科学性相关。
第八,失职需追究,除了权责统一等行政法内要求外,从刑法角度来看,诠释权责统一的最严厉形态就是失职需追究,任何公务人员行使权力超过行政法责任限度后而达到了刑事责任的程度时,就可能被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部门侦查,而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过失犯罪还是故意事实职务犯罪,都将面临刑法严惩,同时其行政法层面的责任也不予免除。
三、法治政府重在落实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不仅是一个理念或者规划而更多需要贯彻落实,就当前阻碍法治政府建设或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包括行政主体思想观念落后、体制机制呆板、执行力问题等。
有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完全从人治习惯中解脱出来,习惯搞一言堂、批条子,随意干涉其他部门、司法机关等问题突出,违背了有限政府、有限权力等原则。应继续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精简政府职能,能由市场决定的事务就不要总通过政府之手管理,能由民间非政府组织自行处理好的事情,就不要让政府部门直接处理,相信通过精简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搞活执行机制,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渠道及氛围定能获得明显增益。应树立法大于权的原则,权力服从法律,法律要求行政权力执行的事务,行政机关就不得推诿。同时,还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集体主义观念,不是个别领导干部说了算,而是人民群众及其代表机构有决定权,当干部个人利益和国家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服从大局,确保上行下达力度,保障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对依法行政执行力度的要求。
四、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建设的循序渐进性
无论是法治政府的构建,还是依法行政的水平,都是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全局蔓延到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的循序渐进演化过程。任何一夜之间速成的建设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具有急功近利性,且未充分考虑对法治政府建设存在利弊关系的各种因素,即或者对有利因素估计太高,或者对不利因素估计太低。所谓从无到有,主要集中在有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度的初期,此时文本意义上的法制以及观念形态的法治刚刚起步,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民间都有个思维及生活方式转换的问题。从有到优,意味着过渡阶段已经告一段落,法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社会思维及行为方式已经开始将法治内化为自身准则,此时我们不满足于低水平的法制建设,而开始向高水平的法治建设发展,立法也经历了由粗到细,以及更加理性务实的方向发展。从全局蔓延到局部是指,在人治习惯强烈的我国传统社会,要树立一种新的治理方式需要高层有效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在全国以及各领域推行法治,而法治政府的构建自然也应从中央开始,逐步蔓延至基层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社会组织。所谓以局部促进全局,是指当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觉悟与行为水准达到一个新高度时,其有益实践可以反过来促进顶层设计在技术及理念层面的革新,为其提供鲜活的发展素材。
五、结语
法治政府是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我们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从主体观念、行为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循序渐进建设法治政府,层层推进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要求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本身又是考验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最现实指标,是人民群众最容易直观感受的政绩,也是衡量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水平的直接指标,所以可以说法治政府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行政弘扬法治精神 篇4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下午就推进依法行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行政学院胡建淼教授、中央党校卓泽渊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建设法
治政府为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有利基础上,继续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抓好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要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提高行政调解效能,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完善信访制度。
胡锦涛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作用,必须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各级党委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依法办事,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
律赋予的职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要加强对全体人民的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浅谈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范文 篇5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公正和人民权利、自由的保障,是生产力发展所决定并服务于生产力的上层建筑。法治政府应是运用法的规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服务政府。政府如果为管理而管理,滥用公共权力,无限制地扩大对社会和市场的规制范围,就会侵蚀、践踏公民的权利,窒息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起不到推进市场经济建立的作用,而且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崩溃。“无法律即无行政。”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用法律、法规约束政府的权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设置合理的边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政府。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职权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原则、制度、程序、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由宪法、法规及其行政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规定,设置机构、划分行使职权、配备人员,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概括地说,也就是指国家行政要贯彻法治原则,行政行为于法有据,依法办事。它是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其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依法行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为国家行政主体必须依法产生,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法律规范,依法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运行;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行政主体应当 依法受到监督,必须做到处罚有据和禁止有据。行政机关真正做到不惟权,不惟上,只惟法;消除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随意处罚等腐败现象;建立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依照行政程序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违法行政,促进效率的提高,在观念、组织、人员、职权等各个方面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转变。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强调国家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由于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因而国家走向法治的前提是政府首先守法,实现法治国家首先要实现政府法治。在整个政府权力中,行政权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裁量性,以及行政机关与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最经常、最密切的接触,使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成为治权治官的重点,依法行政也成为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超越权限和职责范围,用政策取代法律、对抗法律,无原则地规避法律。
(二)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不符合法治原则和具体要求,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有利益的争着管,没有好处的避而不及,因人设职,重复设 2 职,授权失误,用人失察现象严重,而监督不力的情形困扰着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许多行政领导做出重大决策和决定少问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官本位”意识严重,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而且习惯采用行政命令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普遍存在。
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除了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反映客观规律不够,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健全外,还有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的依据、权限模糊不清、职责不明;行使权力不规范;行政监督不力和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等诸多原因。我国现有的条法规则中,模糊性的规定和细则较多,给政府行政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行政管理人员基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违背或者偏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原则,不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权力由自己行使,约束性很差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没有比较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原有的监督又未能实施到位。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受旧思想、旧体制的影响,认为政府就是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约束相对人的行为,把行使权力当作政府唯一的存在方式,忘记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甚至轻视法律的作用,在处理法律和权力的相互关系时,不是法律支配权力,而是权力支配法律,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立足当前,关乎长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加快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作为重点,把保护公民权利作为核心,把法律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从思想到行动,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
(一)遵循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力
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越权。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依据法律,否则,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依据法律的授权和规定,严格执法。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是对决策和立法的执行。执法过程中要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以最少的剥夺权利或设定最少义务的方式达到行政执行的目的。
2.健全程序,规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是规范行政权行使过程的程序,是行政机关正确行使权力的保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养成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作出行政决定要符合法定程序,执法行为要遵守法定程序。
3.行政活动中做到权责相统一。权力和责任的一致性是权力的基本特征,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要按照“谁决策、谁负 4 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履行职责,不能失职、渎职。
(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如果缺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的约束,就会助长其行政活动的随意性,公民的权利就会被这种随意性的行政活动践踏和侵害。“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三)加强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努力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他们自觉依法行使权力是建设法治政府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依法行政的进程。因为,再完善的制度也会被观念的错位和水平低下所扭曲,甚至使制度失去意义,所以,必须重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强化依法行政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本质,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法律负责,严格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权。其次,要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和政府关系的认识上,注重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在法治理念上,注重向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转变;在责任意识上,注重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第三,必须牢牢掌握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原则、程序公开原则、权力监督原则和法律救济原则,真正使行政权置于法律之下,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成为每一个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高度共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加大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要组织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通用法律知识以及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全考核评议和奖惩制度,强化队伍管理,严格要求按原则办事,从各个方面推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自觉依照法律处理问题,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矛盾,以公平、正义捍卫法律的尊严。
法治依法行政 篇6
—拜城县依法行政工作先进材料
2010年,我县按照地区行署《2010年法制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阿克苏地区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自治区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指导意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及各部门依法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政府法制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全县现有执法部门44个,行政执法人员538人。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副主任1名,科员2名,各乡镇、各部门视具体情况均配备了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公安、林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单设了法制科(室)。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及时制定印发了《拜城县2010年法制工作要点及法制工作计划》,定期及时掌握各部门工作情况,做好协调、督促指导、经验交流工作,不断推动工作进展。二是根据地区《依法行政考核办法》[2010]6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拜城县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将依法行政考核目 1
标任务、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详细分解,积极做好日常督查和年终考核的各项准备、督促、指导等工作。同时制定《拜城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重点在加强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等方面提出创建任务,按阶段对各乡镇场、行政执法部门确定了创建步骤,明确和细化创建标准。今年6月12日—21日和10月20日—11月3日,按照《拜城县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对全县各乡镇场、县直行政执法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加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督促指导力度。三是按照地区有关文件要求,在完成我县第一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年)的基础上,制定第二个《依法行政五年工作规划(2010-2014年)》,为我县今后五年依法行政工作确定了“七个基本”总体目标:各乡镇场和各行政执法部门基本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基本建立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法制化;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完善行政监督各项制度和机制;基本形成各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想依法办
事、会依法办事、能依法办成事的氛围;基本建成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二)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清理工作,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制保障
一是不断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备案工作的新路子。督促、指导各乡镇场和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和县人民政府法制办沟通,听取县人民政府法制办的意见,发布后按时报送备案,确保了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了规范性文件在备案审查时才发现问题的现象发生。今年,共备案登记规范性文件30件,责令废止3件。二是认真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职责。高度重视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对县人民政府和政府办公室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出具审查意见。今年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对1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严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及时向行署法制办报备,报备率达100%。三是深入细致清理规范性文件。根据自治区和地区有关文件精神,及时下发了《拜城县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对历年来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法制办采取首先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档案室查阅历年来文件及目录,然后到档案局核对一些有疑问的文件,最后与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责任单位联系,对保留、失效、废止的规范性进行逐一确认。经清理,政府和政府办公室符合情理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共92件,其中,保
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71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21件。各乡镇场合县直部门符合要求的规范性文件396件,保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108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288件。四是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对自治区正在实施的108件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4件规章提出了修正的建议,对11件规章提出了废止的建议,并及时上报地区行署法制办。
(三)认真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两证”管理和培训。对全县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摸底、调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考核确认执法资格。今年对县直执法部门50名换证和新增行政执法人员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确保了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合法率、合格率达到100%的要求。
二是做好行政应诉、行政处罚案件统计汇总工作。根据地区行署法制办的要求,今年我们对全县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及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并及时上报。我县共发生行政处罚案件1274件,其中警告30件,罚款1192件,涉及款额593531.20元,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14件,涉及款额39327元。无行政应诉案件。三是继续做好行政审批工作。今年根据自治区及地区确认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对我县政府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进
行清理,确认建设局等6个部门实施的6项许可项目,取消4项许可项目。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分七批确认公布228项行政许可项目,取消9项许可项目,进一步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四是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积极缓解行政纠纷。认真对待前来我办申请行政复议人员、咨询人员,热情服务群众。一年来,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3件,其中受理2件,办结1件,自行放弃1件。
(四)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意识。
结合“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利用巴扎天在城区、乡镇主要街道集中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种子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广告法》、《反洗钱法》、《公证法》、《法律援助条例》、《信访条例》、《宪法》、《税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物权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城乡规划法》、《工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自治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共设立固定法律宣传点45个,出动宣传人员781人次,悬挂横幅156条,宣传挂图126张,发放宣传资料5.7万余份,制作法制宣传板报240块,出动流动宣传车47台次,为群众提供现场法律咨询服务900余次,播放录音839小时,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同时,充分发挥“法制一条街”宣传作用,采用维汉两种文字更换了29块不锈钢法制宣传栏内法律法规内容,在人员流动的密集地段,全面宣传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二十多部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法律,进一步提高了法律素养,增强了法制观念,强化了守法意识。
法治依法行政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科学的制度安排, 更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充分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课题, 这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精神支撑和文化营养。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切问题, 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 由文化问题解决。”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文化既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上, 又表现为对社会的规范、指引和调控上。那么, 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有力的文化指引, 以此来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也即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中的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典型特征, 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他诸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特征也无不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当下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要大力加强和促进法治文化的建设, 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营养和精神支撑。
一般说来, 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 是与人治文化相对立而存在、体现着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文化形态, 其实质和核心是一种现代人的法文化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 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
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理念和文化自足, 并且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 法治文化的建设, 尤其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那么, 具有怎样特征的法治文化才是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呢?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思考:
首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文化需要整合中西方法文化资源。“法治”一词源于西方, 意为法的统治 (rule of law) , 强调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不仅人民服从法律, 执掌政权者也要服从法律, 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精神。法治作为西方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一套基本模式, 是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互为一体的。而“法治”在中国完全是一个舶来品, 中国历史上缺少法治文化的传统, 现实中又缺乏培育现代法治文化的社会条件,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困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是人治文化, 无论是礼治、德治还是古代法家主张的“法治”,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权大于法、法律受制于权力的人治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非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因子, 反而在传统法律文明中存在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压迫性质, 使得现代法治文化的建设毫无历史渊源可寻。另外, 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是孤立的, 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高度的民主政治为政治前提, 理性的社会意识为思想条件。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过程之中, 理性的社会意识的形成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显然, 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满足法治文化建设的要求。
认识到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实际困难, 我们就必须立足现实, 采取重在建设的态度, 整合中西方法文化资源, 兼收并蓄, 革新自我。一是对西方现代法治观念和价值观的吸纳;二是要注重对本土传统法文化中契合现代性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吸收。
其次, 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要充分发掘权利意识。法治文化要求权利意识的觉醒, 不仅仅表现在对法律制度的遵守上, 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法律权利至高无上的捍卫, 在守法的同时充分行使和维护法律赋予的权利, 其实也就是法律信仰的问题。正如伯尔曼所说, “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而法律信仰的形成, 其关键并不在于物质的、技术性的法律制度的建设, 而在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众的法治情感、法治精神和信念。前者是法治的骨架, 后者是法治的灵魂, 只有注入灵魂, 建立普遍而虔诚的法律信仰, 才能充分发掘公众的权利意识, 建设和谐社会法治文化。
最后, 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要注重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强调尊重法律的权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公权力的规范行使和合理运作的基础之上。我们知道, 公权力支配着大量的社会资源, 有着天然的权力寻租本质, 容易无限扩张和滥用。而公权力的扩张和滥用会极大地伤害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 对法治文化的建设起着破坏性的反作用。所以, 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使公权力得以在一定限度内合理地行使, 能够充分保护公民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也就是说, 政府行为要依据法律的授权来行使, 同时, 政府行为的运作要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简而言之, 就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建立起依法行政的法治文化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而且, 这种依法行政文化越发达, 标志着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就越高。
由此可见, 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应当是一种以发达的依法行政文化为鲜明特征的、公权力能够有效规范和合理运作、私权利得到充分保护的法治文化。因此, 和谐社会中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进, 要紧密依靠依法行政文化的发展, 要在依法行政文化中充分注入和谐因素。
3 构建发达的依法行政文化
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应当是一种以发达的依法行政文化为鲜明特征的法治文化。依法行政文化的发展要在政府主导下, 做到行政先行, 也就是说依法行政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力量, 由政府来主导和推行, 同时又要以行政权的运作主体——政府部门作为最主要的建设阵地和建设对象。具体说来, 构建发达的依法行政文化,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开展,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构建有限政府, 坚持行政程序正义, 并强化监督与责任追究。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涵盖着人类文明的两大主流文化:一是人道主义文化, 二是权利文化。运用在法学领域, “以人为本”更多地宣扬了一种权利文化, 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法律观, 是法律观念上的一场革命。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对立, 分别代表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不同力量对比的历史关系, 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过渡和转变表达了一种对人权的尊重和价值主张, 是法的历史性进步。在权利本位观的指导下,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需求和人的利益转化为人的实体权利, 并以制度化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保障权利的实现。在行政法领域, 就是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的权利作为公共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通过相关制度设计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充分实现公民权利,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行政为民。
3.2 构建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 (limited government) 是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有限政府理论的核心意义在于建立一个行政权力受到法律明确限制、并且, 当行政权的行使逾越其法定疆域时能够受到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约, 得以及时纠正的政府。因为, 行政权作为一种公权力不同于公民所享有的私权利, 公民权利本质上是一种自然权利, 行政权是通过公民权利的让渡和委托而获得的, 是社会公众意志的外化和集中。而任何权力主体都有权力扩张与不受监督的倾向, 行政权也不例外。所以, 建立有限政府, 对行政权加以有效的制约, 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权利诉求, 也是从根本上做到行政为民, 促进依法行政和合理行政的有效途径, 是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有限政府的构建, 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 政府应该以社会公众的公共价值为依归, 政府意志要服从社会意志, 维护公民的应有权利;第二, 法律具有至上的权威, 任何政府行为都应当并且能够接受法律和社会的监督;第三, 任何政府权利的行使都要遵循严格程序, 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依法行使。
3.3 坚持行政程序正义
我国的法律文化向来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 尤其是在行政法领域, 行政程序观念更为淡薄。行政程序正义作为依法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指导依法行政、促进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以及保证行政廉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 行政程序作为一系列先在的制度安排, 对行政权的行使在范围、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行为模式的预设, 使行政权的运作得到了明确的制约和规范, 保证了行政行为在法律框架内依法展开, 促进合法行政;其次, 行政程序体现民主并具有参与互动的功能, 诸如回避制度、听证制度、告示制度等民主参与程序的启动, 改变了“命令—服从”的单一行政模式, 融入了行政相对人的参与和理性对话, 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行政相对人的意见, 促进合理行政;另外, 行政程序保证了相应行政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行政程序的各个环节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一定的行政行为顺序的要求, 从而可以积极发挥行政权的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最后, 程序化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参与权, 防止行政机关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让行政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在阳光下, 从而保证行政廉洁。
3.4 强化监督与责任追究
行政法治文化领域, 一方面, 对行政权的监督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因为公权利具有天然的扩张和滥用的倾向,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遏制行政权肆意行使、通向有限政府、完善依法行政文化的保障。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内部监督, 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 也包括外部监督, 如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及舆论监督。另一方面, 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适应, 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当前, 正在大力推行的行政执法责任制遵循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 将行政机关从传统观念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放置到一心为民的天平上, 接受行政相对人和全社会的监督, 真正做到用权受监督、出错受追究, 防止权力滥用, 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4 创新行政法制教育机制
依法行政文化的构建与依法行政文化的宣传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动力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行政法制教育机制, 将依法行政文化融入和渗透到行政法制宣传教育之中, 让依法行政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深入人心, 才能充分发挥依法行政文化的文化熏陶力和渲染力, 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4.1 明确对象, 因人制宜
《五五普法规划》明确了五种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 即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这五种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包括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他们是行政权的拥有者和行使者, 第二类为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 他们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对象, 同时也是行政权的监督者。显然, 对于这两类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对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法制教育的重点是深入学习宪法、行政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 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 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 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对于其他普法对象, 法制教育的重点是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 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 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同时, 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自治观念的宣传教育, 努力增强公民依法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
4.2 形成稳定长效的法制教育机制
学法、普法的法制教育应该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因为, 只有保证法制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使法制教育得到高度的重视, 才能不断巩固法制学习的成效, 真正提升机关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律素养。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院校的师资力量, 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划, 加强法制课程的建设, 定期组织针对不同对象的法制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是专题讲座、系统培训, 也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 根据个人兴趣和工作需要选择性地接受法制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 有必要以一定的考试考评形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巩固学习效果。考试合格可以取得相应证书或学分, 供日后年度考核或任用考察作为重要参考。
4.3 建立健全法制教育激励机制
法制教育激励机制可分为积极的鼓励机制和消极的威慑机制。一方面, 建立法制学习教育评估考核机制, 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开展阶段性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典型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 从制度上形成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建立定期的检查和督促制度, 通过普法领导小组定期会议、阶段性工作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 起到威慑和督促的作用, 有效地加强和监督普法、学法工作的落实。
4.4 强化法治实践,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学法不是目的, 运用于法治实践才是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要强化法治实践,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掌握的法治理念、法律原理及具体法律制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为群众切实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法制学习教育的作用。同时, 运用法律和法治实践的过程是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消化, 两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当中融会贯通, 让行政法治文化切实服务于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理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
[2]王淑琴, 白玉博.法治文化及其建设路径探析[EB/OL]. (2008-07-08) .http://www.xbpf.gov.cn/platform/news_view.asp?newsid=2643.
[3]徐显明.以人为本与中国法治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06 (6) .
法治依法行政 篇8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行政服务
一、注重内化,使“法治”成为思考问题的自觉习惯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必须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认识,着力打牢法治思维这个基础。一要强化法规制度是开展工作基本依据的观念。开展各项工作,坚决破除“权大于法”“情重于法”等人治思维,反复考虑“法律上是否有依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合法性前提,确立法治地位、树立法治信仰,真正把各项法规制度作为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遵循。二要强化依法办事是谋事干事基本方式的观念。无论是做决策还是谋划工作,必须尊重法治规律、贯彻法治要求,打下深刻的法治烙印,做到思考问题自觉与法治接轨,实施决策自觉以制度为依据,处理矛盾自觉以法治为尺度。三要强化知法懂法是履行职责基本素质的观念。知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必须熟悉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党章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常学常思、真懂真用,明晰法规底线、明确行为规范,努力使自己成为法治知识的明白人。
二、注重外化,使“法治”成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说,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对于已经出台的各项法规制度,必须以认真较真的精神来狠抓落实。一是部署谋划工作要树牢法治思维。依法执政目标的实现就是要让法律制度从纸上走入现实、化静态为动态的良性运行。当前不少党员干部中“三拍”现象、“比赛凑尖子”等形式主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个别单位甚至出现的贪污腐化、违法违纪的问题,就是源于少数单位按制度规定办事的意识差、落实不到位。机关处在基层建设承上启下的位置,既是决策者,也是落实者,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因此,在宏观筹划、顶层设计过程中,必须把纠“四风”与改作风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是否符合制度规定”“是否有利于单位建设科学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尊重客观事实和制度规定,防止主观随意性的问题。二是检查指导工作要严格法治思维。下基层检查指导必须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努力使基层单位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大项任务,也精心细致抓好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既充分发挥领导机关职能作用,也留给基层自建的空间平台,既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也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激发建设活力。三是总结讲评工作要围绕法治思维。总结讲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运用法律知识释疑解惑,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努力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处理工作任务中的涉法事务,保障党委的各项决策有力有序执行。
三、注重深化,使“法治”成为建设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践无穷,理论常新。抓好法治思维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长期推动。我感到,应该着重握好几个方面问题:
(一)要抓好“三个环节”
科学立法环节,就是坚持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按纲抓建设、依法抓管理,努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单位依法建设、官兵依法履职的生动局面。同时,要硬下决心制止和废除与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相悖的“土政策”、“土规定”,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带头守法环节,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断强化主动遵守规则、自觉接受约束的意识,绝不能像手电筒般照人不照己,凌驾于法规和组织之上。严格执法环节,就是充分认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的道理,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绝不能以“下不为例”、“不犯大错”、“别人也做”等借口来敷衍搪塞,软化法规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要坚持“三个不能”
不能打折扣,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必须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打“擦边球”,真正把依法行政、从严执纪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分场合,始终做到会上会下、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能搞变通,工作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凡事要按政策办、按职责办、按程序办。始终坚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用人不正之风,防止为关系所扰、为感情所动、为利益所诱。
(三)要坚持做到“三个勤”
勤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就要坚持依靠学习,坚定法律信仰,校正人生追求。真正把知法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个行为习惯,守好精神家园,把正人生航向。勤反思,无论职位高低、兵龄长短,都经常反躬自省、扪心自问,经常检讨表态与心态是否一致、立言与立行是否一致、对人与对己是否一致,在真诚践行中提高法治修为。勤检查,就是时刻用条令法规指导实践,用党纪国法规范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受住考验,在利益诱惑面前守得住清廉,做到听招呼、守纪律、永不迷航。
参考文献:
[1] 应松年.第四讲,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J].政治与法律,1985(03).
[2] 胡建淼.第十一讲,行政管理的法制监督[J].政治与法律,1985(06).
【法治依法行政】推荐阅读: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07-20
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09-30
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08-28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试题 答案08-2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依法治国学习心得10-28
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切实优化发展环境11-21
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项目一 走依法治国之路 主备人11-26
行政法治09-03
行政法治改革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