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

2024-07-05

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精选6篇)

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 篇1

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凌征虎律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我们律师作为法治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作为法治工作队伍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群体。没有律师,以法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难以维系,以正当程序为保障的法律天平就难以校准;没有律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就是镜花水月,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就是南辕北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空中楼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要有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执业为民、敢于担当的律师队伍。不可否认,中国律师是一支值得信赖的有着较高素质的队伍,近年来,律师不仅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立法、参政议政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著名律师张思之老前辈曾经说过,律师应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政治家的立场”。律师不仅是法律人,还是政治人,是联系国家法律和现实社会的桥梁,是当事人个人诉求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对接点,是国家法律的宣谕者和实践者,建设法治中国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律师的有效参与。

但是,每天在灯红酒绿的利益场里摸爬滚打,并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清心寡欲,在金钱利诱以及权势甚至美色面前,个别律师会缴械投降。律师业每年都会存在一些对律师采取如:公开谴责、训诫、通报批评、发出规范执业建议书的纪律处分。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律师缺少法治信仰,没有对法治的信仰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研究美国的民主和法治与中国的差别。我认为,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从小孩子起就开始培养民主和法治意识,他们从小就知道讲规则,讲法治,任何人出了问题都要受到惩罚。美国一位总统的女儿曾因为弹钢琴扰民而被投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中国法治信仰的建设我们法律人共同的努力。

首先坚守法治信仰,需要我们对法律怀有一颗尊崇之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很难想象一个不遵守法律的律师如何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之师如果随意践踏法律,可想而知他的业务素质会如何。在法制并不完善的今天,有些律师不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事,而是和委托人一起勾兑法律,几乎每年都有律师触犯刑法而被驱逐出律师队伍的情况。因此,对法律没有尊崇之心,连自己都不守法纪的人,恐怕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律师。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这也正是法律权威的来源所在。只有坚守法治信仰,公众才会尊重法律、依靠法律、执行法律;只有坚守法治信仰,才能不被眼前的诱惑所蒙蔽;只有坚守法治信仰,我们才能走的更长更远,道路才会更宽更广。

其次,律师要自觉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同样,发达的律师业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民众对法治的崇尚,中国律师的命运在整体上取决于中国法治化进程。“律师兴、法治兴;法治兴,国家兴。” 对律师来说,每一次的法律服务,都是一次法治宣传的过程,都是一次践行法治的过程。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真正实现执业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三效统一;切实做到既解决当事人的纠纷,又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以执业办案的具体实践向社会公众传递法治理念和法治信心。

最后,我们每一名律师都应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我们不能无视官场腐败对民众心态的伤害:官商勾结,巧取豪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百姓由激愤而无奈而麻木;我们不能无视上访乱象对法治思维的误导:“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直接刺激访民的抗争文化和投机心理;我们不能无视行政暴力对公平正义的挑战:强征土地强拆民宅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再上演,导致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无视官员雷语对法治信仰的亵渎:“我就是法!”直接挑战社会的底线和百姓的常识。

或许,在通往法治中国梦的道路上,律师的执业道路充满了荆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法治精神所倡导和凝聚下的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共同事业,将会在法治实践中散发独特而持久的魅力。我们律师通过坚守法治信仰,传播法治精神,并从中寻找到个人理想抱负与实现“法治中国梦”的最佳契合点,我们坚信:法治精神必将成为一种信仰扎根于每一个人民心中,法治中国的梦想必将照进现实!

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 篇2

(一) 公民守法消极、法律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 公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仍然有大多数公民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 还没有完全摆脱“人治”的心理束缚。有的人不知法, 认为法律是惩治邪恶的, 只要不触及法律的底线, 就不需要了解熟悉法律。有的人不信法, 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 往往找关系、拖熟人, 或者上访找政府、找领导, 很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不守法, 对法律法规的蔑视, 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没有内化为社会公众自觉行为, 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无法树立。

(二) 立法不科学、不完善

一是立法速度过快, 公民对法陌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 公民感觉无所适从, 无法了解和运用, 更实现不了法律应有的价值。二是立法冲突现象普遍, 法律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有的法律法规规定过于笼统, 概念含混不清, 内容弹性大, 破坏了法律的稳定实施和运行。三是立法权限混乱。部分政府和部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通过立法跑马圈地, 为本地区、本部门争取各项权益, 从而损害了公民的利益, 加大了公民的负担。

(三) 行政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有法不依。如近年来城管的暴力执法、野蛮执法屡屡发生, 是有法不依的典型表现, 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践踏了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 饱受公众质疑。二是执法违法。在实践中, “钓鱼执法”、“养鱼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等执法违法现象还大量存在, 引发民众的极度不满, 也严重影响公民对法律的尊重。

(四) 司法公正的缺失

司法就是社会正义最根本的保障, 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 近年来, 一些司法人员知法犯法, 司法领域的腐败也频频见诸报端, 民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大打折扣。同时由于部分冤假错案遭到媒体曝光, 导致民众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另外, 很多人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诉讼后, 法院的判决却无法执行, 从而损害了公民利益, 削弱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

二、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首先, 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法律信仰基因。我国以伦理道德为主,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儒家注重道德的教化功能, 着重培养和教育人们的伦理道德, 公民顺从和依附观念强烈, 形成一种“无讼社会”, 在内心深处就厌恶和排斥法律, 更不用说运用法律维权进而培养法律信仰了。其次, 传统政治文化缺乏法制思想。纵观中国法治史, 君王以言代法、以言废法、法外施恩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这种权大于法的理念在当代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着。

(二) 法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

一是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在我国, 80%以上的法律, 90%以上的法规和规章是由行政机关负责执行的。[1]由于我国行政执法权过大, 日益膨胀, 自由裁量空间也很大, 幅度难以把握, 导致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 在执行过程中滋生了各种执法违法、执法腐败现象, 从根本上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导致公民对法律不信服, 不相信依靠法律能解决问题。二是司法体制不健全。由于司法机关相关制度还不科学、不完善, 导致公安、检察、审判等机关职能交叉, 权责不明, 有利则争, 无利则推, 造成了法律秩序的混乱。同时, 由于受地方严重干预, 法院办案行政色彩浓厚, 难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 从而损害了司法的尊严和权威, 导致人们不愿意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问题, 维护权益。

(三) 我国公民多元信仰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代公民的价值观已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由简单化走向复杂化, 具体表现在价值标准上, 价值标准务实化、功利化, 有的尚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 有的则以小团体的利益为目标, 甚至以个人利益为标准;表现在价值取向上,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潮盛行, 各种思潮之间互相影响, 对于法律的内涵和本质、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四) 普法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首先, 普法教育工作深度不够。沿海发达地区比较重视普法教育, 但停留在面上, 不够深入, 仅限于宣传和法制讲座。而偏远地区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不够重视普法教育。其次, 普法教育内容比较片面, 针对性不强。我国当前的普法内容偏重条文, 缺乏对法律精神、价值的宣传, 公民的法律理论基础不扎实。加上我国很多地区没有因地制宜, 针对性不强, 实行“一刀切”, 宣传中重义务、轻权利, 甚至有的普法人员直接回避权利, 片面宣传义务, 导致很多公民误解法律精神, 影响普法效果。[2]

三、提升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探讨

(一) 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提高市场经济的水平

法律信仰作为上层建筑, 其正确与否, 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需要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要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 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因而, 我国应当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提高市场经济的水平, 为我国公民形成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法律信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增强公民法律信仰意识

一要增强权利意识, 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有利于对法律的理解和探究, 也有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形成。如果公民没有自我权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那么只有被动地接受法律, 最终将逐渐失去热情和参与感。二要增强法律至上意识。法治社会奉行法律至上, 法律规范和制约权力, 个人行为要符合法律规定, 特别是权力违反法律时, 必须服从于法律, 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确保法律的神圣。三要增强守法意识。守法要变成人们自愿的行为, 不能依靠强制命令执行。若将守法变成强加的义务, 守法精神变质, 极易导致规避法律。

(三) 完善法律体制, 树立法律权威

一要提高立法质量。《决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就立法过程而言, 所制定的法律应当是良法, 符合人性, 尊重生命, 能够增加公民的福利和利益, 能够为公民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提供便利, 只有这样的法律才会得到认可, 才值得去信仰。

二要严格执法。执法机关应当按照法律的授权, 严格执法, 不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按照法定职责, 积极作为, 不懒政, 不拖拉, 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不受到不正常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将法律信仰作为执法者执法的职业操守, 这样必然会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形成法律的崇高地位, 进而也巩固了法律信仰基础。

三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开。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司法独立的核心是要厘清党和司法机关的关系, 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 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切实保证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 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3]

(四) 加强普法教育

一是要对领导干部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领导干部是普法教育的重点人群, 要定期开展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 加强他们对法律条文、原则和精神的学习。二是普法教育活动要全面深入, 丰富多彩。全面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 特别是要加强偏远山区的普法教育, 扩大公民的参与度, 通过开展办讲座、放电影、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活动, 将法制教育融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 以加深公民的法律素养, 培养他们对法律的感情, 这有利于法律信仰在公众心中形成, 形成人人信仰法律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旺生.论法之难行之源[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2003 (9) .

[2]刘博识, 隋立双.试论当代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培育[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5.3.

《中国梦·法治梦》教学课例反思 篇3

九年级思品的第一轮复习,通过五册思品课本知识点梳理,绝大多数学生已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但此时的知识还比较凌乱,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系统。接下来的第二轮专题复习,应该以专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及建构主义理论都强调了建构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对中国梦的实现的重要意义;自觉提升法治素养,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学会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3.知识目标:明确五本思想品德教材的法律知识点及对应的能力要求。

【教学重、难点】

1.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分析社会热点

问题。

2.自觉提升法律素养,能以自己的实行行动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短片阿普说法系列——《法治路 中国梦》

【设计意图】把时尚元素(动漫)引入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法治动漫,了解法治梦和中国梦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顺利导入法律的复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

1.复习五册思品教材法律的相关知识

出示任务单(一)

内容:请各小组找出五册课本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并说出能力要求。

规则:首先举手的小组先发言,选好小组代表,其他组员可以做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构建法律知识体系。各小组发言、展示,教师点拨并明确各册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把法律知识分为国家和公民两个层面。

2.复习国家层面的法律知识

(1)出示任务单(二)

内容:复习有关依法治国的知识点。

规则:抢答,每个小组听到老师的“开始”指令后站起来,无需举手。但是未听到指令就抢答无效。

【设计意图】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竞争意识较强,抢答活动的实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优化学习效果。

(2)热点引领教学

通过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复习依法治国的意义。

通过2016年两会热点——两高报告的“硬话”《慈善法》的通过,复习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昭示着中国正如展翅高飞的雄鹰,两个翅膀正是德治和法治。

(3)中考试题演练

【设计意图】思想品德课要直面社会热点,与时俱进,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热播电视剧和两会热点的引入,为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最后环节引入2015年中考题,边讲边练。

3.复习公民层面的法律知识

(1)出示活动单(三)

内容:按照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逻辑体系,将相关的法律知识分类。

规则:各小组做好分工,分别承担知法、守法、用法的任务。将自己的分类画在白纸上,并选出代表(与活动单二不重合)展示并讲解。

【设计意图】各小组通过在白纸上构建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知识体系,既实现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活动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

(2)热点引领教学

通过社会热点复习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相关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引入2015年部分江苏省13市中考题,边讲边练,并适时指导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热点的引入与中考题的结合,力争使课堂既充满时代气息又直指中考,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

(三)课堂回顾,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优化学习效果。

(四)教师寄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中国梦首先应该是法治梦。法治健全、执法必严、人人守法,人民才能生活得安定,中国也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学们,你们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和中华复兴的主力军,老师希望法治能在你的神经中枢里至高地闪耀,学习法律、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国梦,法治梦,会因为有你,有你们而实现!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走出“小我”,放大格局,以实际行动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国梦的信念教育,力争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后反思】

坚守法治信仰,共筑法治中国梦 篇4

作者:普法追梦小队

参加人员:普法追梦小队全体成员

院校:四川农业大学

为积极响应国家法制宣传的号召,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天全震后重建尽一份力,1月14日,迎着寒风,冒着细雨,戴着小红帽的学院普法追梦小队15名队员,联合天全县法院的法官们来到了天全县商业中心,开展了宣传依法治国,共筑法治中国梦的普法宣传活动。尽管冬雨纷飞,露天气温在2度左右,却丝毫没有阻挡队员们的热情,也没有阻碍前来咨询群众的积极性。队员们和法官们设立了定点的宣传咨询台,精心准备了活动海报与宣传单,总计发放了500余份法律宣传资料,完成了300余份调查问卷。并在现场进行有奖问答,并为参与的民众发放了纪念品。尽管今天实践的主题是进行物权法与农民工维权的宣传,但是40名群众向现场的工作人员咨询了继承、林地、商品房买卖、健康权、劳务工资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得到满意的回答。

活动不但得到了参与群众的赞扬,也得到了法院的好评。郑欤杰法官感叹道:本次活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超乎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平时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不够,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希望以后同学们也能积极参与普法宣传实践。

中国梦 法治梦 法官梦 篇5

中国的山有梦,撑起浩瀚的苍穹;中国的水有梦,孕育出大地郁郁葱葱;中国的蓝天有梦,云飞霞涌月白风清;中国的大地有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2013年春天的全国“两会”,因为梦想飞扬而无比热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怀揣梦想,努力奋斗,终会一步步地让美好的梦想变为动人的现实。

司法正义与公正审判是法官永远的职业梦想和价值追求,是法治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第一堂法理学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作为法律人,应当有自己的法律信仰,现在,我的法律信仰就是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了解群众需求,懂得群众信号,用群众语言说话,用群众听得懂、信得过、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执法。其次关注群众期待,关心群众疾苦,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案件大小,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尽力使当事人同样感受到公正和温暖,让群众的诉求能得到及时回应。再次,公正的审判还必须以丰富的法律知识为后盾,对法律的学习是法官永远的功课。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官们通过千百万个案件的公正审判,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吕忠梅:用法治呵护“中国梦” 篇6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湖北经济学院院长 吕

忠梅

记者 明海英/采访整理

2013-3-11 10:12:06来源:2013年03月0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法治文化、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所必须,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

我理解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民族梦,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追求探索的梦想。

今天,中国共产党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这些对国家、民族、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景,使“中国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成为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而实现国强民富、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环境优美,都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的良性运行。在这个意义上,法治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治守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党的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对依法治国在新形势下进行了新部署,也强烈表达了党对宪法精神的恪守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紧迫感。正如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法治守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依法行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改革涉及既得利益和既有权力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需要有理性的制度选择,更需要有依法行政的理念以及“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实际行动。法治可以优化权力配置和有效约束行政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确保“中国梦”不被试图超越法律约束的力量所吞噬。

上一篇: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党在我心中作文征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