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2024-07-20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精选10篇)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1

一、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为契机,推动司法行政服务基层、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做出了全新部署,为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龙江是位于我国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毗邻俄罗斯,西部紧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吉林省相连接,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黑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为助力建设和谐富裕的新龙江保驾护航,提供最为优质的法律服务与保障。

建设法治龙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鼓舞和动员龙江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开创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为契机,坚定做好新形态下司法行政工作的信心、恒心和决心;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为目标,更好发挥法律服务、沟通、宣传及保障等作用。司法行政服务要从基础做起,深入开展法律进村进户活动,定期组织相关法律服务工作者进入基层,走访群众,答疑解难;加强创新,注重打造亮点,开展远程答疑、调解等工作,让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能效,运用法治思维和模式当好矛盾纠纷的化解者,充分发挥网络法律服务的优势,更加便捷快速的为贫困边缘地区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推进司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司法行政工作要服务大局,加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让社会最底层的人员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尽早化解各类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1]。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思维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化解人民矛盾,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当前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的16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我国依法治国在新阶段的目标,标示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步入了新时期。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已基本形成,然而依法治国的长征仍在路上,最终目标尚未全部达成,需要我们更为努力的推进前行。科学的立法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提,科学的立法即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需求,运用适当的立法技术,提高立法的质量,制定顺应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立法往往稍显滞后。尤其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可以快速高效完成资源的整合及共享。在这个现实与虚拟交融的时代,网络作为人的新的认识空间与实践领域,几乎所有的传统犯罪都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蛛丝马迹[2]。因而,更加不能忽视网络虚拟空间的立法,必须加大网络虚拟空间法律建设。

正所谓,“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段话出自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这段话深刻道出有法必依的重要性及执行过程中的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引经据典,他所思所虑的便是“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法律制定了,但却形同虚设,束之高阁,亦或是做表面文章;若实施不力,那制定再全面再多的法律又有何用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法律的权威都来自于执法、来自于法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重点在于保证法律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法是构建法治中国的核心。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御阵地,公正的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备法律要素。而目前对于执法司法的现状,人民群众的意见较多,不良反响比较大,主要是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较为突出。不要苛责人民群众不认同不理解,不要抱怨新闻媒体经常报道司法系统的负面新闻,因为有不公、有腐败才会被不理解,才会被报道。司法部门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百姓遇到冤屈不平的事,如若获得不了公正的评判,就会伤民心失民意,必须有效打击司法腐败,遏制司法不公的现象!导致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最大原因即是司法人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败坏、法律意识淡薄、徇私枉法,更有甚者知法犯法,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公信力,损害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全民守法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基础。在我国推行依法治国里程当中,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和发展,法治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然而综合考量,公民的守法精神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守法意识稍显淡薄,主动学法的意识不够强烈,守法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边远的山区甚至出现某些守法的盲区,很多公民被动守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某些立法过快的现象,然而法治宣传跟不上立法的步伐,公民的知识层次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公民不能从根本上很好了解法律,公民不守法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加快法治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培育公民的守法精神迫在眉睫。

三、解决机制的设立

科学立法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前提。科学立法重在科学,科学就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积极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目前网络立法真空状态,司法行政机关应大力发扬职能作用,指导中、高等法学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法学理论研究者,积极参与国家立法工作,尤其加大网络虚拟空间法律建设力度,更好保障公民的权利得以实现,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是构建法治中国的核心。严格执法首先要避免和防止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杜绝地方机构及其成员滥用或消极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设立互换穿插执法制度。对于某些特殊领域或问题突出严重的领域,实施异地执法,由外地主管部门来本地执法,本地主管部门协助执法;本地执法部门到外地负责主要执法,外地执法部门辅助执法。其次,要为执法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树立执法权威。执法者必须严格执法、有效执法,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不畏打击报复;而对于打击报复执法者及其亲属的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使其不敢妄为。最后要注意尊重及保护公民的权利,对任何违法行为都绝不放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使得每一名公民都享有安全感,对于公民的权利要做到保护与限制并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必须有效打击司法腐败,遏制司法不公现象。实现司法公正,要加强树立司法公正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司法体制改革,坚定公正司法的信念,确保司法行政人员树立执法如山的凛然正气、刚正不阿的政治品格。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依靠精心打造的这只浩然正气的司法队伍,确立真正的司法权威,保障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争议。要实现司法公正,还必须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并举,适时发挥司法监督职能,不要让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实现司法公正,要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在道德品质方面,还是法学的综合素养方面都要加以提升。要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安排司法人员学习培训,组织业务练兵大比拼。要完善考核制度,加强整改,对思想品德低劣、法学素养不高的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限期整改,将整改效果不佳的人员清除出司法队伍,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能够切实担负起为国为民为法重任的司法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全民守法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基础。全民守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全民守法,领导干部就必须起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模范守法是公众树立法治观念的关键。要做到全民守法更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幼儿园就设立公共普法课程,让法律知识走进课堂,走向小朋友。要做到全民守法,就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加强公民的道德品质修养。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自身职能,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构建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援助服务,营造知法守法的法律氛围,形成违法可耻、守法光荣的社会氛围,促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护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合法的享受权利与自由,同时尊重他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彰显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制的尊严,使人民群众从内心自觉对法律加以认同和尊重。

司法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展、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民众对司法的需求也日趋增加。坚持从人民的基本需求出发,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司法行政工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的权威,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是形势所逼,亦是大势所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履行司法职责,推进法治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司法行政机关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服务者、推进者和实践者[3],黑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之路还很漫长,在今后的法治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抓住时机,把握机遇,不断加以推进和完善,打造更为靓丽的龙江风景线。

摘要:2014年10月20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此次会议首次对依法治国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并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要部署,着重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推动地方法治建设、普法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教育等重要职能,只有深入领悟依法治国的精髓,精确把握中国法治建设之路的新职责、新任务、新需求,才能确保司法行政机关在法治建设的征途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时攻坚克难、履职尽责、把握根本、踏实工作,在促进社会法治建设中发挥其职能作用。

关键词: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建设,司法行政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振国.开拓宁夏司法行政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司法,2013,(1).

[2]周黎明.司法行政机关在法治建设中要有新作为[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10).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2

您通过考试!

90.0 分!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中来。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劳动教养制度面临法律障碍,需要改革。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4.行政权力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现行行政执法体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责任上移,以确保权责一致。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不实施的宪法是没有权威的。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我国《刑法》尚未确定无罪推定原则。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8.《立法法》规定,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和强制性措施都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来规定。

A.正确

B.错误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法治中国建设主要是法治部门的建设。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0.在现有制度下,乡村和街道办事处拥有部分执法权。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第二部分;单选题

1.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实现()。

A.地方管理

B.内部管理

C.统一管理

D.政府管理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2.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主体责任。

A.政府

B.纪委

正确 √

正确 √

C.党委

D.宣传部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3.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必须构建()、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

A.依法行政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决策科学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4.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

A.学习观念

B.法治观念

C.教育观念

D.纪律观念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5.20世纪90年代,我国执法机关经费实行()。

A.国家拨款

B.单位自筹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C.部分国家拨款,部分单位自筹

D.地方拨款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6.行政执法与()存在衔接问题。

A.司法

B.法律监督

C.刑事执法

D.审查机制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7.()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科学发展观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法律的权威来自于()。

A.权力

B.公平

C.正义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D.法律的实施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9.综合执法中的大综合是()的执法权合并,进行综合执法。

A.不同执法部门

B.一个部门内部

C.大部门

D.一个部门不同环节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0.行政执法体系纵向关系体系存在的问题是()。

A.综合执法体制不合理

B.大部门执法体制不合理

C.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体制不合理

D.权力在上级,责任在下级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11.文化综合执法是()。

A.大综合执法体制

B.大部门执法

C.小综合执法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D.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2.()年颁布了《立法法》,规定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应有法律规定。

A.2010

B.2009

C.2008

D.2000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无 13.劳动教养制度是()规定的。

A.法律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大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4.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体制是()的结合。

A.部门

B.机制

C.体制

D.权力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15.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

A.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

B.健全法官、检察官招录制度

C.整合执法主体

D.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6.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政府与()并列提出。

A.高效政府

B.廉洁政府

C.服务型政府

D.阳光政府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7.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A.有法必依

B.执法必严

C.有法可依

D.违法必究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18.在党风建设中,要更好地发挥()的作用。

A.党内监督

B.制度监督

C.群众监督

D.行政监督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19.农业部所实行的部门执法是()。

A.大综合执法体制

B.大部门执法

C.小综合执法

D.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执法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20.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要建立()。

A.法律顾问制度

B.法律监督机制

C.问责机制

D.违法必究机制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1.法治政府建设要落实()制度。

A.重大决策听证

B.重要事项公示

C.重点工作通报

D.政府信息查询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的行政执法体制。

A.权责统一

B.权威高效

C.公正

D.公平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3.行政执法体制之间存在冲突,如()之间的权限交叉现象十分多见。

A.城市规划局与城管局

B.工商局与城管局

C.卫生局与教育局

D.地税局与工商局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

答案分析:

4.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的执法体系。

A.规范

B.严格

C.文明

D.公正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5.()、()和()是有机统一的。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做主

C.法治中国建设

D.依法治国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D

答案分析:

6.维护宪法权威,建立健全全社会()宪法法律的制度。

A.忠于

B.遵守

C.维护

D.运用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答案分析:

7.国家赔偿分为()。

A.行政赔偿

B.民事赔偿

C.刑事赔偿

D.司法赔偿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8.冤假错案的产生是在司法过程中对()原则落实不到位的产物。

A.罪刑法定

B.疑罪从无

C.无罪推定

D.疑罪从轻

您的答案:BC

正确答案:BC

答案分析:

9.法治政府集()于一身。

A.阳光政府

B.责任政府

C.有限政府

D.诚信政府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10.深化改革,为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要()。

A.把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工作都纳入法治化轨道

B.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C.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D.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重在实施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答案分析: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3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的内涵包含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三个层面。法治社会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其核心则是市场管理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则在于如何实现政府权力的法治化,与依法行政密切相连。其中,法治政府处于关键地位,既是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分,也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政府权力过多地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中国政府不仅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特别是权力过大,集中表现在过多的行政审批上。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行政审批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权力如果仍然过于集中,就会抑制市场活力,也为寻租性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更是建设法治政府题中应有之意。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很好地界定了两者的职能权限。政府将要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服务、监管等职能,特别是要解决好政府职能交叉、部门关系不顺、权责不清等问题,真正建设一个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法治政府。

“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法治政府建设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政府必须有合法授权的意识,依法行使手中的各项权力。因此,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职能、机构、程序、权限、责任的法定化,着重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反对各种权力寻租行为。

二、严格执法,强化法律实施

依法治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其中严格执法是其关键所在。古语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行力是法律的生命力所在。制定了法律而不去实施,那无异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因此,政府必须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

一要减少执法队伍种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队伍种类的重点在市县两级,目的在与减少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进一步规范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职能,大力推进综合执法。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在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一些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在一些比较成熟而且有条件的领域尝试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二要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严禁从事任何与执法相关的活动。二是公正文明执法,严惩违法行为。特别是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操作流程,对行政许可等执法行为进行重点规范。三是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对行政裁量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规范裁量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四是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依法决策是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一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在重大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缺一不可。特别是重大决策在讨论之前,要经过专业的合法性审查,否则将不予提交讨论。三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进一步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逐步降低决策失误率。

此外,还应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政府法律顾问队伍,主要包括法制机构人员、法学专家和专业律师,其中法制机构人员处于主体地位。其作用在于为政府在制定重大决策之前提供法律咨询,保证政府的各项行政决策符合法律规定,有效杜绝不良决策的发生。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行,将在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权力没有制约就必然滥用,必然腐败”。权力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制约,需要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一是重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为防止权力滥用,对行政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单位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不断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二要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要把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对政府内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体制,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增强制约实效。

坚持依法治企建设法治二商 篇4

第一,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快建设法治二商的根本保证。要把依法治企的重大任务落实到位,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不讲条件、不打折扣, 确保各项法律法规有效执行。要通过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使企业依法公平参与竞争, 积极维护市场秩序;依法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进一步厘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 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诚信守法的管理制度;依法维护集团自身权益, 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切实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第二, 要把依法治企贯彻到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强调依法合规, 强调在法治框架下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在推进改革过程中, 要注重履行法定程序, 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有效防范违规操作,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集团制度建设, 探索总结在考核评价、薪酬分配、劳动用工、经营者持股等领域的改革经验, 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企业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国有资本运作、股权多元化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大工作力度, 进一步推动法治工作与改革发展任务的深度融合。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讲课稿 篇5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当代中国强调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又是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考量,同时还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未来前景的把握。正是这些综合因素显现了我国畅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实际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本身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其必要性。而就当代中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而言,这种时代背景基本上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全球化的现实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为多样的复杂的彼此联系和相互缠绕,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猜测或者预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真实的事实与现象了。于是,一国内部的几乎全部领域的各种事务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涉及政府行政事务领域的法律制度就决定性地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自我清理与调整,并以WTo规则为路标而转向。同时,也是在这种全球化的现实影响之下,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提出了国家或者政府治理方式(所谓的“治道”)的变革的倡议,也就是从“治理”到“善治”。“善治”的核心其实就是“依法治理”,就是政府行政(行政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法治化。这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际大背景。第二、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不断把改革开放向更加深入的层面引领,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法律和法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总结之中印证了法律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构成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内社会背景。第三、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从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国家的治国方针算起,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建设的实践既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又确实得到了不少的教训,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对我国法制与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理性总结与思想概括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进一步推向深入、进一步具体化的表现;当然,更是我们党和政府在领导执政和具体执政过程中执政方式转变的体现,从历史事实来看,新中国的政府行政管理是首先依靠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个人的意志来进行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的,而后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来进行管理的,在如今的当代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和法律来进行管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治国方略的实施,也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中改变主要依靠政策的模式而改变为主要依靠法律的行政管理模式。这是当代中国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法律实践背景。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在指出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方面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还可以从政府本身的角度来分析其必要性,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于我国政府工作所可能带来的直接的好处。第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树立政府权威。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曾经指出:“权威关系是支撑政府的基石。权威对政府之要紧如同交换对市场制度之要紧一样。”(转引辛向阳:《红墙决策: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深层起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540页。)政府具有权威,也是一个社会政令贯彻顺当通畅、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按照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思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也就是政治权威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作为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制度之上依靠法律来确立和维系的权威,乃是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政府权威建立和维持的常规形式,这种法理型权威在日常政治统治和行政活动中的直接的现实体现就是依法行政。通过依法行政而形成的权威由于是把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意志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进行制度转换而依靠制度的运作而不是依靠领导人的主观意志来形成的权威,这种权威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使政府权力本身的合法性得以充分体现,也使政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真正能够做到政府政令贯彻通畅、令行禁止,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称之类的政府能力弱化和权威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政府政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至于朝令夕改、反复无常。[4][5][6][7]下一页第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落实政府责任。一个社会能不能保持持久的稳定性,能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政府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责的同时能不能真正落实其所承担或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之中都是以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来具体加以规定的。这首先要求法律对于各级政府之间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级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权限划分清晰、责任明确、而且这种权力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各级政府或者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行使其法定职权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运作,不得越界,同时还必须对由于行政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基于日常事务管理而自然产生的那种权力扩张和权力滥用的倾向保持相当的警惕,严格依法行政就可以通过对于既有的制度的遵守而控制和克制权力的这种扩张和滥用的倾向。而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就是要求政府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或者说日常性的权力行使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公民权利的日常保护与行政救济作为政府行政权力运作或者政府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也是政府权力运作的实质评价标准,同时还是政府行政权力限制与自我克制的最根本性的理由。这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便于政府、政府官员、人民群众清楚地区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及政府首长、政府部门领导人、具体的政府官员在其职权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方面便于落实相关的职责担当与任务分配,另一方面在出现了滥用职权或者怠惰行为的时候也便于分清具体的责任人,便于政府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第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正是由于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具体的政府官员,都具有在法律法规规定之下的制度化了的职能与权责担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之内又具有法律保障的自由裁量权限,因此,大大减少了因为权力赋予没有制度化而造成的职能分工模糊、权责规定不明确因而相互推委、互不负责而使公民权利受到损害和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政府官员与工作人员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级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才能做到协调配合、顺畅高效,也才能减少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第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改善政府形象。通过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自身深刻认识了行政权力的扩张本性和受到滥用的可能性,因而理解并通过制度设计对其加以限制的必要性,明确了行政权力的根本性指向以及政府的根本性的责任在于对公民权利的日常生活事务的行政保障;同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明确了,政府也获得了更大的和更稳定的权威,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这些明显的优势又是有法律制度给予保障而不是暂时的现象。这将极大地促使广大民众对我们的政府产生高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民众也将更加拥护和理解政府的各项具体政策,也真心地愿意配合政府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各级政府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就当前而言这无疑将极大地逐渐缓解我国民众与各级政府、民众与各级政府官员甚至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基于不信任而产生的直接对立和矛盾,逐步化解民众与政府之间或者说官民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从而建立起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法治的实质和核心乃是法律的统治,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共识。法治政府,就是始终坚守和服从法律的统治即法律至上原则的政府,也就是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都始终依据法律而展开并符合法律的实质和程序要求。在我看来,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就在于:第一、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展开。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法律,包括(1)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比如《物权法》和2000年《立法法》),(2)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包括决定)(比如1994年的《国家赔偿法》),(3)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比如1998年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4)国务院各个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比如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安全监督行政处罚规定》),(5)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比如1998年的《安徽省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6)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比如1998年的《山东省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管理办法》),(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国际条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与别国缔结的国际条约日益增多,在我国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这些国际条约也是而且也必须是我国政府行政活动和行政行为尤其是抽象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重要法律。第二、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这有几层意思:(1)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其进行抽象行政行为,也就是进行其权限范围之类的立法和规章条例的制定活动,必须首先坚持合宪性原则,不得与宪法相矛盾和相抵触;(评述2007年4月日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2)政府的任何抽象行政行为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注意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不同效力,要遵循法律效力等级;(评述河南李惠娟事件、《河南省种子条例》)(3)各级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不仅要在实体内容上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而且也要在程序上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做到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的统一。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篇6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极为繁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能否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化解来自各方的风险和挑战,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层面的發展战略,需要通过法治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具体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助于观念的变革,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会出现停顿、反复甚至逆转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法律制度将科学发展观条文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的发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法治建设的进程彰显着政治文明的进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政治文明的成果需要法律确认,政治文明的进程需要法治维护,政治文明的实现需要法治保障。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法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摒弃人治,厉行法治。当前,我党面临诸多复杂严峻的挑战:国际反华势力在南海的挑衅,国内体制机制弊端、经济增长与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尖锐矛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推进党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巩固党执政的法治基础,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围绕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宏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统一实施、狠抓落实。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科学立法要求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做到与时俱进,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立法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民主立法,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求立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立法更好地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合乎民情。严格执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执法机关要公正司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提高人民的法治观念。建设法治中国,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我们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尊重法律、信任法律、维护法律,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形成一个“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从而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教育作用,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培育全民守法习惯。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权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运用党章党纪,从严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7

关键词:监狱管理,监狱法,依法治狱

改革开放以来, 河北省监狱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不断推进依法治狱, 规章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 监狱人民警察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取得了监狱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显著成效。

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以来, 随着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和逐步完善, 我省监狱工作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省监狱管理局把“依法治狱”作为监狱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 大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依照法律法规, 结合我省实际, 先后制定了《监狱管理工作规范》、《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细则》、《罪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罪犯医疗卫生工作规定》等规章制度, 对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狱内侦查、教育改造、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等执法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为依法治狱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严格执法程序。在执法过程中, 特别是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中, 严格实行“五级把关”, 即由罪犯所在监区提名、狱政科审查、监狱专门小组集体研究、监狱评审委员会审议、监狱评审领导小组审核, 政工、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

二是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严重暴力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等罪犯, 在适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以及分级处遇时要依法从严。对情节较轻、主观恶性、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罪犯尽可能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适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以及分级处遇时依法从宽。

三是严格执法纪律。坚持“五个务必”即务必做到执法公开、务必做到程序公正、务必做到罪犯生活卫生管理到位、务必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务必抓好干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到“五严五防”即严把罪犯劳动调配和考核奖惩关, 防止关系岗、人情分;严把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审核关, 防止徇私枉法、钱法交易;严把劳动项目和时间审批关, 防止不利于监管安全、不利于生产安全、不利于罪犯身体健康的项目进狱;严把执法管理关, 防止简单执法、粗暴执法、执法不力;严把履行职责关, 防止制度不落实、工作脱岗、罪犯脱管造成安全事故。同时, 加强执法监督, 严厉查处在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

四是实行狱务公开。制定了《河北省监狱系统狱务公开的内容和方法》, 将依法可以公开的内容全部向社会公开, 方便群众办事, 接受社会监督。在公开形式上, 除各押犯监区设立公示栏以外, 在罪犯会见室及可供社会人士参观的场所也设立了公示栏, 对罪犯的考核、奖罚情况每月公布一次, 其他项目适时公布。

三、切实保障罪犯的生活卫生权

全省监狱狠抓生活卫生规范化管理, 确保经费足额到位, 伙食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杜绝了集体食物中毒和重大疫情的发生, 罪犯生活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省监狱管理局制定了《罪犯医疗工作规定》, 积极推行罪犯医疗社会化, 多种形式地与社会联合办医, 提高了罪犯救治率、降低了死亡率。

四、着力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全省监狱始终把对罪犯的法治教育作为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把对罪犯的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融入到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矫治、文化教育、社会帮教和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造中去, 不断深化教育实效, 增强罪犯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促进罪犯新生。

五、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教育整顿。坚持找准问题是基础、规范执法是核心、公开透明是关键、提高干警素质是根本的指导原则, 组织干警学法律、查问题、做整改, 有效消除了随意、简单、粗暴执法的现象和习惯性、经验性的陈规陋习, 提高了干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自觉性。

二是在全省监狱人民警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目标, 举办各类法治理念教育培训班, 解决各类不相适应的问题,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广泛开展警示教育, 实现了干警执法违法案件为零, 促进了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大力开展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练兵活动。组织监狱人民警察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警容风纪、体能、心理素质、岗位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提高了广大干警履职能力和体能、技能素质。

四是强化警务督察工作, 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省监狱管理局制发了《监狱人民警察警务督察工作规范》, 在全省各狱 (所) 分别组建了督察队伍, 使警务督察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得到司法部充分肯定, 在2007年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 全省监狱工作法治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依法治狱的思路更加清晰, 为进一步推进监狱工作法治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有法可依是依法治狱的重要基础

依法治狱, 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 把监狱的全部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这既是依法治狱的目标和任务, 又是依法治狱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 每一部重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 都是对监狱法治化建设的极大推进。

2、有法必依是依法治狱的关键所在

法律制度是基础, 执行遵循是关键。实现依法治狱, 关键是要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落实到监狱各项工作中, 贯彻到监狱执法的各个环节,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办事, 不越雷池、不触红线, 不能制度和落实两张皮。

3、执法必严是依法治狱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狱的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狱人民警察对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实践中, 全省监狱坚持依法管警、从严治警, 一方面通过各项制度对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强化人民警察的执法意识和能力, 较好地解决了监狱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标准不统一、行为不规范、程序不严、责任不明的问题。

4、违法必究是依法治狱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狱的效果最终体现在一切违法和犯罪的行为都要依法平等地予以追究上。全省监狱始终坚持依法惩处和打击违法乱纪行为, 无论是作为教育改造对象的罪犯, 还是作为监狱管理者的人民警察, 只要违反了法律制度, 都要受到惩处。在这方面, 全省监狱近年来建立的执法监督、责任追究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8

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 无论在西方政府的再造运动还是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 中西方由于各种原因却存在较大差异。怎样做到对西方“洋为中用”, 在新时期我国进行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 乃至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都是应继续思考的问题。

2 我国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现代行政伦理的研究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 起步较晚,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行政理论的不断发展, 行政改革实践的不断变化, 我国对行政伦理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入, 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还没有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我国还没有制定“行政伦理法”或“公务人员伦理法”以及实施的具体法令。行政伦理规定多是以规范化和纪律化的形式出现, 没有上升为国家的法律, 致使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受到影响。如《监察法》、《公务员法》等, 这些法中虽有行政伦理的相关内容, 但关于行政伦理的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条款, 并且不是该法的主体, 即这些法不是专门调节行政伦理的, 这使行政伦理没有上升到制度的层面。

(2) 我国的行政伦理相关规定多见于党政文件中, 通常表现为党纪政纪的形式, 很少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等。虽然这些文件的内容规定得比较全面, 但一般都是些原则性规定, 而鲜少有可以量化的具体规定和具体的惩罚措施, 实施的机关是党的机关, 还未达到司法制度的层面。

(3) 行政伦理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 过于分散, 以致其可操作性受到影响。许多党纪条例规范往往是有行为规定, 没有责任追究;对失职、渎职缺乏量化的标准;处分弹性大, 处罚缺乏足够的威慑力;对违法乱纪行为仍然缺乏有力的防范措施;运作时空泛的规定多, 实施的条例少, 应急的办法多, 治本的对策少;例如《公务员法》对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品行和应尽的义务作了规定, 但没有明确为行政伦理规范, 过于笼统。

(4) 行政伦理监督不到位。我国的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缺乏独立的行政伦理监督机构应有的地位和独立性, 造成监督不力。由于对行政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市场环境中又存在功利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权力常常背离自己的本质, 行政主体在伦理和法律上的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其二, 监督环节有疏漏。主要表现为平行的制约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相对较弱, 社会监督和公民参与力度不够, 造成监督盲区。我国的监督体系对各个监督主体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 这严重影响了监督的质量、效率, 并且使监督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责任得不到落实。其三, 预防监督环节较薄弱。相对而言, 我国更重视监督违法违纪, 对于决策的监督即事前预防性的监督有所疏忽, 然而惩罚性的事后监督往往难以弥补决策的重大失误。

3 国外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实践

3.1 美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行政伦理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国家对行政伦理研究起步较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美国。在行政伦理建设过程中, 为了防止行政主体各种各样的伦理失范, 美国在立法、管理、教育、监督等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1.1 行政伦理立法

在美国, 对公共事务中的行政伦理立法来自于公共领域中的权力滥用时期, 具体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后杰克逊思想”时代。1853—1864年, 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解决行政权力滥用问题的利益冲突法规, 当时的伦理立法主要关注的是处理离职后的行为、利益冲突, 组织工作之外的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报告上。1958年7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 对包括政府系统在内的所有政府雇员提出必须遵循的行政伦理规则, 《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是以国会两院的共同决议的形式通过的, 严格说来还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 这个准则所表达的道德要求却作为既定的行为准则一直保留下来。“水门事件”是导致美国公共行政学研究范式转变的关键性事件。1978年10月, 美国国会参议员和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 该法具有法律效力。该法最重要的部分是制定了一个对GS—17级以上雇员的一年冷却期, 禁止他们以私人主顾的名义同其服务过的政府部门签订合同, 并禁止前高级联邦官员在其离开政府一年内为任何事务游说其前机构, 在此法中还建立了独立的检察官制度, 要求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中的高级官员申报财产。1979年, 《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正式生效。1989年4月12日和1990年10月17日, 布什总统两次签署行政命令, 颁布《美国政府官员及雇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 它严格规定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工作人员的伦理标准。1992年, 美国政府又颁布了由政府伦理办公室制定的内容更为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美国行政官员伦理指导标准》。同时, 美国政府的一些部门还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 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

3.1.2 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

1979年根据《政府道德法》的制定, 在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系统内设立了政府伦理办公室, 隶属人事管理局, 后经《政府伦理办公室再授权法案》规定, 成为独立机构, 专事行政道德管理。美国众议院内也设有众议院伦理委员会, 在政府官员的廉政和反腐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 美国许多州和市的议会和政府都设有伦理委员会。

3.1.3 行政伦理教育

美国的行政伦理教育除了在学校开设的课程外, 公共行政部门还开展公务员行政伦理培训。主要包括伦理价值观、公共服务伦理准则、原则化思考和伦理决策模式等相关内容。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 以信息传递的方式推进行政主体对伦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3.1.4 多管齐下的行政伦理监督

美国的行政伦理监督同样也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无论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是多元化的, 即由多个机构和组织分头地、独立地进行监督。内部的监督机构包括国和属下的政府责任局、行政系统内部的联邦检察长、特别检察官、巡视官等。在外部监督方面, 美国政府把行政伦理实践置于非常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主要的途径有:新闻界对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学术界对官员的评判、非营利机构的监视团体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行为的关注。由此可见, 美国的行政伦理监督是较为严密和完善的, 尤其是社会监督方面, 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3.2 韩国

韩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重视行政伦理的法治化, 并使伦理法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韩国宪法确立行政伦理精神。《大韩民国宪法》确立了公职人员应该为全体国民服务, 伦理标准是把国民利益作为价值基础的行政伦理精神。在韩国《国家公务员法》、《地方公务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公职人员伦理宪章》、《公共事务条例》、《公务员服务规定》与《防止腐败法》都贯彻了这一精神。

今天的韩国政府, 主要采用强制性立法和颁布法令 (伦理宪章、伦理纲领、公务员信条) 。

3.2.1 国家公务员法

《国家公务员法》适用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全体公职人员, 该法规定的行政伦理有关法规是第55条的宣誓规定和第56—66条的公务员义务规定, 其中规定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宣誓就职、伦理原则、诚实、与工作有关的具体行政伦理规范。该法的义务内容包括:诚实, 服从, 不脱离工作岗位, 亲切公正, 严守机密等。

3.2.2 公职人员伦理法

《公职人员伦理法》于1981年12月31日颁布, 该法主要规定了三大制度, 包括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及申报制度、礼物申报制度、就业限制等制度。同时, 韩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金融实名制。为保障《公职人员伦理法》以及其他各项行政伦理规定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韩国还设立了多领域、多层次、有实权的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各级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负责对规定的财产登记对象的财产登记事项进行审查, 并对其结果进行处理;同时处理《公职人员伦理法》和其他法令赋予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权限的其他相关事宜, 力图切断政经勾结。

3.2.3 公务员信条

该法条体现了《公务员伦理宪章》的意念和精神, 同时体现了公务员怎样通过个人生活、公职生活、国家生活等活动, 去实现行动的基本纲领。

3.2.4 公务员伦理宪章实践纲领

该纲领将《公务员伦理宪章》及《公务员信条》中体现出的基本事项, 通过实际的公职生活实践的细则, 使全体公务员以此为准进行实践。

4 国外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4.1 对行政人员道德要求应合理化、层次化

在中国, 由于对人性的认识是道德人假设, 所以对于行政人员的个体伦理建设期望值一直是很高的。由于忽视人性的缺陷往往脱离实际, 提出一些空洞、过高的道德要求。而大部分人由于实际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反而使道德说教流于形式。在西方由于“经济人”观念的影响, 人们对于行政人员的道德期望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们要求行政人员的道德因其职位特殊而略高于一般公民, 但基本上还是要求行政人员首先是一个合格的道德公民。本文认为我国对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应该合理化、层次化, 将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拔高到某种至高境界只是一相情愿, 也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允许契合于群体利益的个体利益存在, 并不等同于对公共利益的侵犯, 尊重和保护行政人员的正当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4.2 对传统行政伦理的继承问题

美国政府伦理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但是, 我们又能从每一次政府伦理改革主题的背后看到前一历史阶段的“影子”, 或者是对前一阶段政府伦理改革主题的“背叛”。这种情况表明, 美国政府伦理改革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继承性的特点。美国政府伦理改革呈现出的这种特点, 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所遇到的历史继承性问题, 必然要比美国政府伦理改革涉及的历史继承性问题复杂得多。而且, 美国市场经济孕育过程中与其传统的伦理文化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自然磨合过程, 我国则缺乏这种自然磨合过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我国目前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不仅要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而且还要汲取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伦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4.3 推进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法律化, 是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现代国家中, 越来越多的伦理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之中。越是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 行政伦理法越是完善。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是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当务之急。行政伦理法规体系大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公务员服务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行政伦理法, 这一层为核心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反腐败法或廉政法。中共中央2005年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已经提出了建设行政伦理法规体系的任务。廉政法的建设在我国已经启动, 这是行政伦理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加快廉政立法进程, 研究制定反腐败方面的专门法律”, 如果没有基础法律层次即行政伦理法的支持, 则可能由于缺乏根基而造成重大缺陷。

4.4 行政伦理责任法治化与公务员制度的结合

美国的行政伦理法治化进程与其公务员制度的变革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以前, 美国政府伦理改革处于前正规化时期,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 稳定性与规范性都比较差。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以后, 美国政府伦理改革步入了正规化时期。美国政府伦理改革同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之间呈现出的这种密切关系, 启发着我们在进行行政伦理建设时, 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从美国政府伦理改革与现代公务员制度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我国行政伦理建设遇到的窘境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4.5 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行政伦理责任的法治化不仅仅是制定出一部伦理法规就能实现的, 还要由具体的监督管理机构依据伦理法规的规定来具体实施。根据西方经验, 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内外兼备的完善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其中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和伦理监督机制。其具体做法是建立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 并且注重发展民间伦理监督机构, 这对西方行政伦理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虽然也有行政监督体系, 但缺乏伦理监督机制, 所以没有真正的行政伦理监督。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督, 无法更好地促进行政人员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 有必要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建立相对独立的伦理监督机制。首先应该在政府部门内部建立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改变目前我国对行政官员的监督分别由相关的不同部门承担, 各自为战的局面。另外, 还应该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加强社会监督, 主要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促进公民参与对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民.公务员行政伦理责任法治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2]孙洁菲.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比较与启示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 2009.

[3]王伟.关于从政道德法建设的国外情况与几点建议[EB/OB].http://opinion.people.com.cn/GB/35560/4183338.htm l, 2006-03-09.

[4]周建民.美国政府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80-81.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9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打好“十三五”时期档案法治建设开局,进一步强化执法主体责任,提升档案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以法制建设推进本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大庆市档案局决定从档案主要部门着手,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大庆市档案局在实施开展执法讲座、举办法制学术交流、组织参加执法培训等一系列致力于完善法制体系建设的诸多举措的基础上,于2016年第二季度对全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一、周密部署,确保检查顺利开展

大庆市档案局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这次执法检查,多次听取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筹备工作汇报,并由1名局领导负责督办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各项工作、档案宣教科负责组织,责任、任务层层布置,确保档案执法检查顺利开展。

(一)统筹考虑,制定方案。

制定了《大庆市档案局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方案》,方案中,对执法检查时间、内容、形式、人员分组等作了详细安排,确保本次执法检查时间紧凑、内容全面、形式合理、分工科学。

(二)周密部署,充分准备。

局里专门召开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筹备工作会,检查组全体成员参加,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印发给各检查组成员,并对检查事宜作了详细安排,确保各检查组成员准确把握检查要求、重点。会后,6个检查组还分别召开小组会议,根据检查组成员情况明确检查分工,强调检查注意事项及检查程序,确保此次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及时通知,做好迎检。

按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有关要求,形成书面通知,提前下发到被检单位,要求各被检单位按照检查通知的有关要求,做好迎检的准备,并要求被检单位形成自检报告提前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

二、认真落实,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成效显著

本次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从5月9日开始,至12日结束,历时4天。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过程中,6个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意见反馈等环节,真正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内容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

(一)发现问题及时。

检查组成员按照检查的9个方面的内容,逐一听取、查看,及时发现各单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有的档案馆(室)现有馆库面积尚未达到《档案馆建设标准》要求,馆(室)库房档案保护设施设备配置不完备,缺乏档案馆库安全设施,档案检索工具编写不规范,档案编研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档案利用宣传不够,档案干部队伍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

(二)反馈意见得当。

各执法检查组真听、真查、真看,准确发现问题后,当场与各单位面对面进行意见反馈,及时指出了其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引起各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单位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并与各单位就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各单位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三)汇总情况全面。

检查结束后,局里又召开检查情况碰头会,6个检查组对各自检查的单位的基本情况、突出做法、存在问题、整改建议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汇报,汇总的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被检单位依法管理档案的现状,找准了问题,发现了成绩,检查组就如何解决好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总结宣传被检查单位好的做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局长李勇同志在会上还对进一步做好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四)服务调研结合。

在这次检查中,各检查组也同时带着为基层服务、开展档案调研的任务。及时为基层解决业务难题,如现场指导档案数字化工作、解答档案法制建设中的业务咨询、指导档案宣传开辟新思路等,对现场不能解决的业务问题,各检查组把问题带回来,专题研究进行及时协调解决;市档案局领导班子重视调研工作。要求各检查组在检查的同时,对被检单位依法开展档案各项档案事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重点对各单位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印发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推进情况表格,要求各被检单位如实、准确填写,便于市档案局针对各档案主体部门档案数字化工作情况,制定合理的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措施。

法治建设的依法行政 篇10

摘要:完善行政问责制需要有法可依,依法执行。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健全行政问责制是完善行政问责制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法治政府

一、行政问责制与法治政府建设概述

1.行政问责制一般性描述

(1)行政问责制概念

行政问贵是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担负否定性结果的规范。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一切行为及后果都追究责任的制度。

(2)行政问责内涵

行政问责的内涵可以用五个w来概括,就是Who(谁问)、Whom(问谁)、What(问什么)、What way(如何问)、What d0(怎么办)。①行政问责的主体(Who谁问),涉及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同体问责自然是相关行政部门的上级领导,异体问责主要由司法机关、各级人大、媒体、公众等参与实施,⑦行政问责的客体(Whom问谁)。问谁涉及的是对象,主要是相关行改部门及其公务员,有直接或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可能会成为行政问责的重要对象。行政问责的范围(What问什么),包括对特重大事故、行政行为决策失误、管理失当等方面的问责。④行政问责程序(What way如何问),行政问责的程序需要相关的法律进行界定,例如问询、检查、罢免、处罚等方面的要求。⑤行政问责的结果(What d0怎么办),行政问责的结果是要求相关行政部门及其公务员承担行政甚至是法律责任。

2.法治政府建设一般性描述

法治政府概念及内涵:法治政府是指政府的决策等行为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相联,运用法律加以固定责任、诚信等即为法制政府。

关于法治政府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①政府由法律产生并对法律负责,依法管理。各级政府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④政府的权力只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④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

二、法律法规建设缺失,影响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却是始于2003年的SARS事件以后。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6年初,国务院正式把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2006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行政问责需要有法可依,依法执行。行政问责制要以法律形式规定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结果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依然有不健全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成了行政问责的主要依据。从2003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制度来规范实施行政问责制,为行政问责制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但是这些制度规范本身并不是法律,缺乏法律的规范性、普遍性、国家性、利导性、强制性等,各地方政府对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处理措施等也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全国性的、科学的立法支持。各地方政府出台的行政问责制度规范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和具有良性循环效益的制度惯例与配套制度,这些都制约着行政问责制度的具体推行。

由于行政问责制法律法规建设缺失,部分政府官员在行使行改权力过程中,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等,导致了法律权威的流失,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

三、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问责制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建设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制度健全,实现问责制的刚性化、硬化,产生真正的约束力;二是通过制度的健全,实现问责制的细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把对政府官员责任追究的成功经验规范化,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成果确定下来,尽快制定政府官员的责任法案,完善行政问责的程序,使行政问责制度具备合法性与相对稳定性,这也是提升政府合法性的有力举措之一。

行政问责制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要以国家宪法、行政诉讼法等重要法律为依据,着重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的行政问责制度。同时完善与行政问责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民权利和国家公共利益建构高效的救济机制。政府应该以法律形式确定对包括行政问责主客体、问责程序、问责标准、问责范围、问责结果、问责救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健全行政问责制法律体系,可以使行政问责制的实施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能受到法律的有效监督、制约,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依法行政,依法问责。行政问责制的法律建设是硬文化,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软文化建设,制定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法律、自律和他律促使公务员依法行使权力,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有效维持。

行政问责法制化,可以使相关政府部門及其公务员的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行政问责法制化,也可以使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透明化。在制度层面完善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系统的自我监督,在非制度层面完善了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问责法制化意味着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中间,存在着法律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

上一篇:体育教学与应激控制论文下一篇:紧急控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