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2024-06-27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精选8篇)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篇1

关于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若干意

沪委办发[2010]16号

发挥律师作用,不断推进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发展,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就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认识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工作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服务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者、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律师的第三方身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律师所拥有的法律知识,为政府实现公共治理、公民有序解决争议提供了帮助。律师的业务领域涉及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律师的法律服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社会团体、公司法人、公民都需要律师的法律服务。在规范行政权力、保障经济秩序、彰显社会正义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

(二)充分认识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工作成效。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接受律师法律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法制观念,努力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转变,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转变。在加强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管理中,发挥律师专业优势,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多种渠道,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充分认识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广阔空间。当前,上海正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积极结构的艰巨任务,面临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大考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提升行政效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重视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努力在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做出新的成绩。

二、围绕工作大局进一步发挥律师的重要作用

(四)组织律师服务“四个中心”建设。要突出律师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力度,努力形成公平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加强对法律服务业政策支持,搭建律师行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流平台,不断促进律师事务所拓展金融证券、国际贸易、海商海事等法律服务领域。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律师事务所开拓节能减排、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法律服务。要促进律师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努力提高律师在反倾销反补贴、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外法律事务办理中的能力。

(五)组织律师参与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与律师执业机构签订专项法律服务协议,组织律师参与依法行政的有关工作。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起草论证、规范性文件以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起草和制定机关应当通过咨询会、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听取律师法律意见和建议。在政府重大工程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民生工作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论证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律师参与。各级政府要重视市律师协会及其区县律师工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反映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及时掌握社会动态。

(六)组织律师参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要聘请律师参与防范法律风险,特别是重大决策拟定部门和项目报建部门都要把律师的审查评价和法律意见作为审批或核准的重要依据,认真加以研究,及时采纳正确意见。要在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各个环节,多渠道听取律师建议,以便更加准确地鉴别社会稳定风险。要建立有相关专业律师参与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队伍,可以从政府法律顾问团中聘用,也可以从法律人才库中聘请。

(七)组织律师参与突发事件善后工作。要将律师纳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建立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律师专家库。要建立多方共同评估制度,组织包括律师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共同会商评估,制订救助、补偿、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纠纷。要重视从法律层面剖析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经过,积极聘请律师参与制定改进措施。

(八)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工作。要聘请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各级信访机构都要聘请足够的律师,在信访接待服务窗口协助信访部门工作人员接待来访群众,参与党委、政府领导接待日信访接待。要聘请律师化解信访矛盾,充分利用街道乡镇等基层信访综合服务窗口,组织律师加大对初信初访矛盾的评估和化解力度,使信访矛盾及时解决在基层。要聘请律师参与信访积案核查,通过对核查结果出具法律意见书的形式,推动信访事项终结。要推动律师参与信访代理工作,按照方便群众、双方自愿、公益无偿、公平公正、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选聘律师作为信访代理员,接受信访人委托,核实信访事项,反映信访诉求,提出意见和建议,促成信访事项妥善解决。

(九)组织律师为动迁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要发挥律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咨询作用,聘请律师对动拆迁方案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对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提出修订建议。要发挥律师的法律建议作用,在拆迁裁决、拆迁强制执行等环节,重视律师对事实及政策法律适用出具的法律意见。要发挥律师的委托代理作用,引导拆迁人、被拆迁人依法委托律师代理房屋拆迁及不动产事务,保障居民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实现。要发挥律师的纠纷调解作用,对被拆迁人因涉及拆迁而产生的各类矛盾,委托律师开展法律咨询,参与协调和化解工作。

(十)组织律师事务所与司法所开展“双结对”活动。要组织律师担任人民调解组织法律顾问,通过驻调委会接访、在律师事务所设立调解接待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要组织律师积极为结对司法所辖区内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配合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努力实现法律援助的应援尽援。要组织律师利用结对司法所的工作平台,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配合司法所进行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有效落实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

三、为发挥律师重要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挥律师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纳入依法治市工作内容。要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特别是在计划安排、任务部署、成效评估等方面切实加以推进。要对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不断拓展律师法律服务领域。要根据自身需求,明确委托服务事项,公开选聘律师的标准和程序,建立律师准入和退出的工作机制,确保律师参与各项服务工作的质量。

(十二)落实购买服务。要把购买律师法律服务纳入财政专项预算,坚持谁委托、谁支付的原则,不断强化各级政府部门购买法律服务的意识。要参照《上海市律师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制定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具体支出标准。要坚持合同管理、总结评估、付费补偿的工作要求,落实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各项工作程序,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

(十三)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努力为律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加强律师队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确保广大律师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要完善律师执业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提高律师执业能力,强化执业监督。要建立健全律师队伍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律师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法律精通、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律师队伍。要将法律服务人才纳入重点开发人才资源项目,引进复合型、高层次律师团队,加大青年律师培养力度,为法律服务业发展储备人才。

(十四)加强宣传表彰。各级党政和政府要加强对律师本质属性、工作成就、先进事迹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律师的职能作用。要注重在律师队伍中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加大对先进律师群体和优秀律师的表彰力度,在律师队伍中形成认真履职、健康向上的氛围。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把握律师工作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和推进相关工作的发展。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篇2

文明是人类一切健康向上的智慧、实践、生存经验和创新的抽象总和,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从政治哲学角度分析, 政治文明实际上是探讨个人与国家关系问题, 两者关系得到合理配置即达到和谐状态, 个人政治地位和政治意识得到彰显, 个人政治权利得到制度保障是政治文明的最终实现。个人、国家以及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三个要素。法治政府强调法律约束政府行为, 根本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法治政府中的“法”是良法, 即拥有科学立法依据、真正体现人民利益的公正化身。法治政府与政治文明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理论层面分析, 政治文明与法治都属于人类智慧、实践、经验及创新的抽象, 都是人类社会进步成果, 从源头上具有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从政治文明的哲学内涵分析, 政治文明旨在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 而和谐的实现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主要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层面展开, 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 因此法治政府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从现实层面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将政治文明建设与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同时, 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渴望和呼唤是建设政治文明的现实基础,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是民心所向。

二、从法治政府角度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的问题

(一) 政治主体: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仍较为淡薄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政治文明的主体是劳动人民, 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自觉守法的意识较为淡薄, 事事走后门, “找关系好办事”。其次对于其他人以及政府的违法行为, 人民群众自觉举报的意识较为淡薄, 大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第三, 人民群众缺乏基本法律常识, 自身利益易受侵害且不懂得如何恰当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从本质上讲, 这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没有认识到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法律是人民的法律。

(二) 政治客体:政府行政法治意识仍需加强

政治文明中的政治客体指国家, 而政府行使国家职能, 因此这里主要探讨政府行为。政府行政法治意识仍需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政府的政策虽然能够更及时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但是政策易导致信息不对称, 被部分人利用谋取私利, 法律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 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另一方面, 法律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约束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也是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关系所致, 部分官员没能时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也说明法律的绝对权威还需进一步确立。

(三) 政治介体: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之间的中介是政治介体, 主要指政治制度, 在法治方面体现为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仍不完善, 体现为:第一立法不科学, 以科学调研及理论为基础的法律制定仍是努力方向;第二执法不严, 法律的绝对权威仍没有完全确立, 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按法律办事的情况;第三司法不公正, 法官的权威受到挑战, 存在法官、律师以权谋私的行为;第四没有形成全面守法的局面, 虽然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全民守法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存在为权钱钻法律漏洞的现象。

三、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突破口推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合理化即实现了政治文明, 因此法治政府建设应该以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

(一) 全面守法, 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

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需侧重两方面: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自身守法意识, 克服眼前利益的诱惑, 明确只有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才能维护自身权益, 才能切实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要懂得运用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群众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对于发展政治文明至关重要, 是政治主体自觉协调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体现。

(二) 严格执法, 树立法律权威

法治政府建设根本问题是理清政府权力与法律权威关系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是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树立法律的权威应从观念及制度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政府权力是人民群众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的, 因此政府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严格受法律监督。其次只有从法律制度入手, 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监管政府权力及其行为, 真正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

(三) 科学立法, 完善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面守法”, 将科学立法作为第一要求, 体现其重要性。法律的制定和确立应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重, 只有广泛争取各方意见,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 通过大量科学实证调查研究后制定出的法律才是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且能够行之有效的“良法”。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重、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益、使人民群众能够顺利获得法律诉求的法律体系才是符合个人与国家合理关系、促进和谐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芳, 张帅.《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政治文明》.经营管理者, 2010年第14期, 第85页.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色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27页.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篇3

2014年,即深化改革元年,广东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发展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努力创新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政府进行明确的量化考核。2013年6月,广东省出台“法治政府建设体系”及“依法行政考评办法”,成为全国首个全省依法行政考评的省份。

“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说。

2015年3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就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情况专访了朱小丹。作为广东省行政“一把手”,他还同时担任广东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2012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广东,期望广东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朱小丹深感责任重大。他坦言,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因此,要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发展升级的瓶颈,突破对外开放的局限,突破社会转型的难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让法治政府“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新闻周刊:广东省政府出台依法行政考评办法及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后,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面的考评,请介绍一下广东省如何开展首次考评?

朱小丹: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为了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更好地评价我们的工作,摸清底数,找准方向,明晰目标,解决问题,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13年4月,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省政府令第184号)和《广东省依法行政考评办法》(省政府令第185号)两部政府规章。同步配套出台《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指标体系》主要是把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细化、量化,让法治政府“看得见,摸得着”。《考评办法》主要通过考评这种手段,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依法行政状况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估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指标的全面落实。

两部规章实施后,按照《考评办法》的要求,广东省政府即启动了2013年度依法行政考评工作。在考评主体上,以省政府的名义开展考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委托省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负责;在考评对象上,力求考评对象的全面性,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政府、顺德区政府和50个省直单位进行全部考评;在考评内容上,以《指标体系》为依据,涵盖了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政府信息公开、依法行政能力保障等8个一级指标的全部内容;在考评方式上,为提高考评的实效性和公正性,采取内部考核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评结果上,设定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优秀等次的有8个单位,良好等次的有33个单位,一般等次的有20个单位。

为确保考评工作富有成效,我省坚持强调依法行政考评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动真格、强约束,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弄虚作假。为此,省政府派出了12个考评组,由分管副省长、省人大代表、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法律专业骨干力量,赴各地级以上市、省直各部门进行实地考评;社会评议工作委托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开展,调查对象覆盖社会各个群体,收到的总样本量达到11570个,尽最大程度地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准确。

总体上看,这次考评的规格比较高,是一次动真格的、细致的、广泛听取意见的考评,省政府基本摸清了全省依法行政的“底数”。对于这次考评,包括《中国新闻周刊》在内的各大新闻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借此机会也对广大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广东法治政府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第一次全面考评,你如何整体评价广东各级政府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朱小丹:从2013年度的考评结果看,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的综合平均得分为82.22分,按《考评办法》关于考评结果等次评定的规定,全省依法行政整体情况可以评估为良好,这说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确实取得新的成效。

广东省长朱小丹。摄影/本刊记者 龙宇

一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行政效能明显提高。近年来,我省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权力运行机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从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社会各界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三是行政执法行为逐步规范。通过不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精简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效率,下移执法重心,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四是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增强公开实效,行政运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中国新闻周刊:在考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朱小丹:通过考评,我们的确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些干部没有把依法行政的要求全面融入到行政决策、文件制定、信息公开等具体工作中。基层机关依法行政的形势仍比较严峻,一些基层单位仍存在行政执法不讲程序、行政审批加重群众负担甚至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引导群众合法维权的工作还存在不足,社会公众“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依法行政工作地区差距和部门差距比较大。同时,地方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供给还不够充分。我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采取更有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突破有碍法治推行的利益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请问,今年广东省在法治政府建设有哪些谋划与措施?

朱小丹:今年,我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谋划,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我省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政府工作,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化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

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级3月底前完成,市县级6月底前完成。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后续监管制度建设,在特种设备、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责清单工作,公布第二批40个省直政府部门和各市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探索开展行政许可绩效评估。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有效整合跨部门、跨层级网上办理事项,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三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环境。认真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立法法》,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配套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科学规范评估本省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效果。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四是重点突破与全面深化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依据各部门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办事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扩大和细化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范围和内容,加强规范性文件公开和政策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推行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探索推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六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厉行法治。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自觉把行政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健全监察、司法、审计等联动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行政、懒政怠政的监察、整治力度,强化重点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

七是抓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在法治平台上化解行政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优势,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维护权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重点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支持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等制度。

八是以依法行政考评为抓手,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全面落实。在总结2013年度依法行政考评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研究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进一步发挥人大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提高社会评议权重,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以考促建,加快我省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彼此之间的关系?

朱小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未来,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四个全面”作了系统阐述。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就像“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改革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各项改革都必须坚持于法有据、法治先行;另一方面,法治也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法治推行的障碍,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广东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坚持改革与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何坚持改革和法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朱小丹: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既要抓好工商制度、产权保护、土地管理、投资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为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制度依据、消除法律风险,又要及时修改和废止与改革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破除制约广东改革发展的制度障碍。

其次要加大法治领域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攻克现有的体制机制顽疾,突破有碍法治推行的利益格局。

第三是要坚持“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广东在推进“开门立法”、克服“部门利益法制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后要重点加强制度执行力,尤其是针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篇4

建设法治XX

坚持依法执政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之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并对依法执政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乡镇要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决定,加快推进法治乡镇建设。

一要造浓依法治镇氛围。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的宣传教育,促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特权思想等不良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法治与发展的关系。要求全体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行必依法。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观念,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尤其是在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公正决断是非,不因私利抛公义、不因私谊废公事、不因私情弃公平,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二要全力推进依法决策。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不作为是最大的不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是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政策和法律互联互动的重要条件。党委依法决策,强调的是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决策内容、决策责任都要始终贯穿和体现法治思维,并采取和运用法治方式。每作一项决策,都要认真想一想法律上谁有权决策,有多大权限决策,决策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应当遵循的法定程序是什么,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等。今年7月起,我们为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在决策之前请党代表、人大代表先知先议先评,保证了建设台资工业园、调整乡村布局、实现重大项目等多项决策更贴近民意、更反映民情、更促进发展。

法治政府建设讲课提纲 篇5

主讲人肖永凤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就一些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我压力挺大,不一定能讲好,当然也不一定讲不好,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让你睡不着觉。但从法律上讲,我讲课是义务,是完成我的本职工作,无论如何我都要讲,而听课则是你的权利,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因此,你有听的权利,也有不听的权利,当你不愿听的时候,也可以去找找周公。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如果你睡着了,请你不要发出呼噜声,侵犯其它人的权利。下面书归正传,谈谈今天的的主题。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话题。建设法治政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依法治国中的重要环节。所以,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后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2010年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纲要》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做了重要部署。我们今天就结合这次会议,谈下面四个问题。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了阐述。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总结了建国后我们国家发展的成败得失,我们党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我们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

1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从那时起,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北大教授解万英,在十四大召开的第二天,在《求是》杂志上写下“共产主义必将胜利”八个大字后纵身一跃,成了计划经济的殉道者。而在2008年的时候,对市场经济的贬斥达到了高峰,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上半年的时候,虽然我们遭受了天灾,但在大灾面前,我们团结一心,度过了非常时期,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圣会。但下半年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失望,那就是“三聚氰氨”事件,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中突出的一个。早晨,买2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1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吃避孕药鱼,尿素豆芽,石膏豆腐,回到天价房里,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用一会盗版XP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生活怎么这样,还是喝农药自杀吧„„唉,上哪儿能买到能药死人的农药啊?

人们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这些事件使我们对市场经济进行认真的反思。反思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缺点。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之一,它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它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便是它的自主性,必须通过规则来规范。这个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句话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政府依法加强对市场监管是其中应有之义。近几年来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许多许多问题都是在媒体发现之后相关部门才跟上,能够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缺位和越位,这种缺位和越位违背了法治政府的原则。因此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

当前,政府应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违法行为和公信力丧失)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

首先要搞清楚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其权力的行使应受到制约。法治政府是一个限制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政府,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不能任意行使,更不能超越职权行使。行使职权不能太随意,应有法律的边界。随意的市长

但权力的有限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应该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因为政府的公权力不可放弃和让渡,如果政府无所作为的话,就可能构成行政不作为或者行政不到位,而这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不到位在法律上就是失职,同样会损害信赖相对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

阳关是最好的防腐剂,电光是最好的警察,因此,只有政府主动将自己的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纯洁性和透明性,才能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府。不能搞神秘政治。中国人有搞神秘政治的传统,论语中讲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推行这种愚民统治.建国后传统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害怕信息公开,害怕老百姓知情,并以种种理由封锁信息,甚至搞暗箱操作。甚至在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许多政府部门仍没有按照要求公开。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遭拒,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燕9日向市一中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对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公开透明作为常态,不

公开作为特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现在这个问题还存在瓶颈,一遇突发事件,由于缺乏透明度,公众就会质疑你的公信力,你越是不敢讲,不愿讲,就等于拱手把椅子让给别人坐,麦克风让别人说,形成一个怪圈:事发——隐瞒——瞒不住——流言四起——被迫公布真相,然后再有事发还重蹈覆辙,这种教训不少。有一个奥尔伯特原理,列出一个公式:谣言等于事情的重要性乘以掌握信息者的暧昧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消息,掌握信息的人越封堵,越不告知,谣言就越盛行。就像日本发生地震,我们有的地方抢购食用盐,后来有关方面出面辟谣才很快平息。“你说、他说、我也说,人人手中有微博”,大家都可以有麦克风了,人人都可以做编辑了,而且我们编辑还是自我审稿,大家都有了言论的很大自由权。互联网成了一个个人编发、公众阅听、大众交流的巨型舆论广场。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反应,近年话语权,做好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也有经验和教训,非典的时候,开始隐瞒,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恐慌。而汶川地震,及时公开,从各个角度全方位介入,形成了那样好的一种局面。

(三)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

法治政府还应该是一个诚信政府,政府应该对自己的决策和承诺负责,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替而随意改变政策,如果政府因自己的政策变更而给相关公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政府就应该主动、积极地予以补偿。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近几年来,中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诚信危机,整个社会信用体体系接近崩溃的边缘。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我们有诚信的传统,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也一直提倡诚信,三字经中有“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论语》中三省吾身也有诚信的内容,就连石猴成为美猴王也与诚信有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体系建设尤其重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信用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制定者,也是确保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践行者和监管者,其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

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历史上的“南门立木”和“肖纪起兵”。

(四)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应对自身行为负责。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一)合法行政。其具体表现是:(1)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2)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3)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案例:我的名字谁作主——赵C案解读)

(二)合理行政。其基本要求是:一是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合理;二是行政行为的程序要合理。这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裁量时,其程序也应做到公正。(案例:威远事件)

(三)程序正当。行政程序在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违法行政、促进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是衡量依法行政的重要尺度之一。(案例:电梯实验)

(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诚实守信。问题:邓婕承担责任的原因?(三鹿案)

(六)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

(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三)严格依法办事。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1 篇6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在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和防治腐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在分析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法治政府建设依然缓慢,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当前,中央加大了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依法行政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行政执法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应雷厉风行地设法解决,以尽政府理应承担的职责。但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在其位不谋其政,既是渎职之错,也是违法之过——行政法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

(二)滥用职权,行政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两百多年前,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曾说过这么一句格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透过今天的一些新闻事件,此言的判断仍有其生命力。广西浦北要求“一江两岸”住户自掏腰包装修外墙立面,旨在“提高县城品位和居住环境”;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将17名“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村民示众,意在“普法宣传”;一些地方的城管人员对摊贩大打出手,为的是“维护城市秩序”„„ 这类现象都属于对行政权的滥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社会各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种滥用,既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类似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些部门至今仍觉得天经地义。而滥用行政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

(三)违法行政,却以“法律”正义的名义

据《潇湘晨报》报道,安徽省灵璧县的村民梁茂荣20世纪90年代初把20多万元钱借给当地一家乡镇企业。后来企业换了领导,就以“破产”为由赖账。为追讨债务,1

梁茂荣多次上访,因种种原因被拘留八次,判劳教三次。2010年,宿州市劳动教养委员会开出劳教决定书,称梁茂荣去年1月、2月两次进京到“非上访地带上访”,2010年3月11日再次进京“非法上访”,决定对其进行一年零六个月的劳教。经过其家人的不断努力,第三次劳教的梁茂荣终于被释放回家。宿州市劳动教养委员会做出的劳教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人民群众上访的权利,是宪法、法律和信访条例所赋予的。从理论上讲,凡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近年来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群众上访采取的“非常措施”屡见不鲜,看似维护了眼前的、表面的稳定,却给长远的、真正的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常以法律之名行违法之实,借法律的威严来打压群众的合法诉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政行为不但会毁掉法律的尊严,还会毁掉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四)“钓鱼”执法,损害法律权威

上海等一些地方,为打击出租黑车,而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钓鱼执法的违法之处在于,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了执法取证的基本要求,事实上,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的证据是无效的,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钓鱼执法不仅反映出执法部门法律意识淡漠,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的问题,而且也暴露出一线执法人员大胆越界随意行政的执法恣意,为了达到处罚的目的,可以任意创造执法方式,用奖励的方式将国家法律赋予的执法权让渡给牟利的个人(钩子和钓头)。钓鱼执法不但对某些基层执法机关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二、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实施良好的法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法行政要认真研究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等等。因此,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行为,已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构建法治政府是一件关系到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它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法治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市场秩序在国际上排名在110多位,近年来连连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圣元奶粉事件等等。可见市场秩序相对混乱,公民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构建法治政府能起到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作用,同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构建法治政府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背后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所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也就是法治国家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建设好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利益。

(三)法治政府建设是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过去要高,所以政府工作人员要本着主权在民的观念提供服务,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各种探索,比如湖南省通过了地方行政程序规定,对湖南省行政管理经验系统化、条理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管理创新。

(四)法治政府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承担责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比如说汶川大地震,政府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灾区的最新情况,不仅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让谣言失去了生存的温床。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着力点

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切入点。只有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才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程。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要坚决做到“五不决策”,即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向专家咨询不决策,没有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论证不决策,没有政府集体讨论不决策。要建立健全“五种制度”,即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对涉及全市的经济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安排、重点投资项目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规定进行决策,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还应当进行听证,真正使决策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或重要行政决策前,必须经过政府法制机构或组织法律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凡是重大行政决策都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评估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采取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维护法制统一,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提高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执行力是抓好落实的保障,有了执行力,才会有抓落实的成效;只有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才能看出各级政府执行力的高低,抓落实的成效就是检验执行力的试金石。各级政府要自觉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立足基层,站位全局,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有效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的重大决策,依法履行各项职能,严格规范行政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确保顺利完成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实践表明,90%的行政争议发生在市、县两级的行政执法活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在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上狠下工夫,确保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实施。一要严格执法,依法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敢于碰硬,敢于动真,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同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二要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坚决杜绝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法定程序的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要文明执法,体现公平正义。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置执法于人本之中,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坚持说服教育为主,坚决杜绝粗暴执法,用人本、文明的执法行动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提升执法水平。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要通过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法治环境由众多因素构成,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要围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3、法治政府建设亟待加速(作者:晓 理)

4、当代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唐德先博士)

5、“七项措施”助推政府依法行政(作者:刘春萍)

6、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政府?(作者:杨 君)

7、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者:国务委员马凯)

6、《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2008年2月28日)

7、论转变政府职能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单位:陕西省 汉中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门玉琨)

8、法治政府:从理论到行动(国家行政学院应松年教授)

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篇7

法律顾问乃至政府法律顾问,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沿海城市诸如深圳是较早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室、并由市政府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的城市之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的目标之一。2004年3月, 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2010年10月10日,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改革目标。近年来, 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及相关指导文件,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转型服务政府, 政府法律顾问的功能有很大增强, 但总体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保障不足, 法律顾问制度缺乏足够的支撑;政府法律顾问 (团) 人员组成比较单一;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机制上有不足。

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一) 相关保障不足, 法律顾问制度缺乏足够支撑

1.法律支撑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对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做出统一的规定,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依靠地方领导的政治觉悟及法治素养高低, 一旦地方政府领导弛于政务亦或者是对法律顾问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则法律顾问制度往往形同虚设。除此以外, 一个地区各个单位标准不统一或者是压根就没标准, 造成了地区内部的不同, 不利于依法行政, 更不利于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 常常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 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往往拉大旗作虎皮, 在文件的起草和规划阶段大张旗鼓, 真正到了落实的阶段却流于形式。这种形式主义导致了法律顾问制度缺乏支撑。

2.经费支撑不足

经费支撑不足, 致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难以正常运转。当地政府未把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各项工作诸如法律顾问机构、人员的组建无法完成, 出具法律意见书前所需的谨慎性的调查活动无法进行。现阶段, 政府法律顾问的劳动报酬较低, 有的甚至是无偿劳动, 法律顾问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得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困难重重。

(二) 法律顾问成员管理评估上有漏洞

1.政府法律顾问 (团) 人员组成单一

政府的法律顾问过于依赖于律师。然而律师自身都有较多的社会业务, 他们不但要参与社会上法律事务, 而且还要应付与政府繁杂的关系,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社会群体的一员, 在与政府接触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其他的考虑, 这就使得他们顾虑重重, 效果不是很明显。除此以外, 由于财力有限, 政府往往聘用一些知名度不高、业务水平较低的律师, 降低了办事效率。另一种情况就是政府在组建法律顾问制度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政府偏爱选择那些社会形象好、知名度高的律师, 把大量事务全都交给他们去办, 视他们为全能全才, 其实这些知名度高的律师不可能包办所有事务, 除此以外聘请知名度高的律师费用较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机制有漏洞

目前, 在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上, 主要方式为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初选, 然后征求有关司法部门意见。如此选聘法律顾问, 缺少竞争机制, 有失公平。这样的评选机制不但不利于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法律顾问自身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完善

(一) 积极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5月4日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对山东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本级政府法制机构, 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机构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各县 (市、区) 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乡 (镇) 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省政府法制办负责对全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

据《内蒙古日报》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 呼伦贝尔市于2014年在全市下发通知, 率先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截至2014年底, 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共聘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有550家, 同比增长62.7%。其中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聘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156家, 三级政府工作部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320家, 乡镇 (苏木)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74家。2014年鄂尔多斯市在解决湖水污染问题中, 法律顾问深入现场调研, 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懂得家乡生存环境的中重要性, 要依法依理解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架起了政府与牧民对话的桥梁, 误会得以澄清。通过这件事, 使得政府法律顾问在乌审旗政府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地方政府完全可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二) 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政府法律顾问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规范, 是导致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在选择顾问成员及选择机制中也有较大不足, 司法行政部门直接推荐的方式不利于选拨高水平有素质的律师参与工作, 而且这又为私人关系徇私舞弊提供了方便。因此地方领导干部思想的重视与否是建设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地方法律顾问方面的宣传, 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 使领导干部从理论上明白建立和施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必要性。海南省自2005年3月建立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后明确要求, 海南省人民政府的红头文件报送省长签发之前, 必须有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附署意见。

制定《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 明确政府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能范围和相应的权利等, 确保法律顾问的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明确政府法律顾问的职责, 主要是其监督权的规范保障。如今的情况是在法律顾问的监督权方面,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更别说行政参与权受到行政机关侵害的救济方法了。因此, 应当完善监督行政规范, 要明确政府法律顾问对政府履行职责的参与权、督促权、评价权, 以及对政府未履行义务的申诉权、补救权和控告权。

(三) 加强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保障力度

1.经费保障

《吉林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第30条明确规定, 法律顾问“为省政府及其领导决策办理法律事务和提供法律咨询不付酬金”。这种规定对提高律师的积极性和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应当调整政府财政关于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方面的预算, 把法律顾问的活动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要对所需费用有一个科学的预算安排, 在年初的两会报告上就要对该项款项进行细致规定, 设立法律顾问方面的专项资金。在实行的过程中, 对于法律顾问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 要实行奖励性专项拨款。

在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同时, 政府要依据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相关规定, 将政府法律顾问服务费列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对政府法律顾问的服务项目, 由政府来制定具体费用标准, 依据国家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法律顾问的费用要科学管理。严格规范法律顾问人员的出差经费和各种活动报销审批, 防止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2.人才保障

政府在对经费方面有了充足的预算之后, 要分批次分情况选聘各层次各领域的律师, 以此来增强法律顾问的规范性。从长远来看, 调整司法行政和法制办的职能, 除了应当畅通执业律师成为政府雇员的通道, 以提高法律顾问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外, 政府还应当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 使有知识有素养的非法律人士参与, 提高法律顾问的透明度及广泛性。

四、结语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固然是责任主体,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新形势下, 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它在内涵上有别于政府法制工作者、公职律师和政府律师, 在功能上立足于规范政府立法行为、提升行政决策水平和促进政府严格执法, 在权能上享有决策介入权、决策审查权和参与监督权等。

要努力推进从“法律咨询者”向“法治守护者”的角色转变,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类似于《政府法律顾问管理规定》的法律规范,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统一管理模式。明确职责, 进行体系建设。以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政府法律顾问管理体制, 加强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保障力度。总之, 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行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琳.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应从深圳走向全国[N].深圳特区报, 2014-11-19.

[2]陈燕.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法学, 2015 (3) (总第123期) .

[3]罗岸伟.建立刚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动法治政府建设[EB/OL]中国律师网, 2013.

[4]陈春艳, 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N].内蒙古日报, 2015-3-24.

[5]民革上海市委.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上海法治政府建设[N].联合时报, 2014-1-3.

建设法治政府从何处入手 篇8

两起事件虽然一为地方政府所为,一为中央部委所为,但性质是一样的,即都是在滥用政府的权力和法律。搞了这么多年的法治建设,之所以进展不大,甚至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问题上还有回潮,与我们错误地理解法治政府的含义及未能正确处理法治精神与中国本土法治资源有关。

从法治的基本含义看,是以法治理,法是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最高原则。因此,法治政府也就是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政府,即“政府由法律产生,政府由法律控制,政府依法管理,政府对法律负责”。由此,法治政府强调公民权利本位、政府责任本位,提倡“公民自治”,尊重个人自由,进行“权力制约”,因而,它也是人民民主的政府,做到这些,就能够实现有效治理。

不过,与西方先有法治社会、后有法治政府不同,中国是先提出并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以法治政府来带动法治社会。因而,如果说西方的法治道路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中国的法治道路则大体属于“政府推进型”或“政党推进型”。这是中国法治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的“法治政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下,适应本土法治资源的政府。

因此,在中国建设法治政府,需要考虑本土资源、本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即所谓法治的中国化,但这势必与法治精神发生矛盾甚至冲突。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文化突出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一向强调为了集体利益和荣誉,可以牺牲也应该牺牲个人利益。如宪法中 “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城市拆迁条例的“公共利益”等规定,就是立法中集体主义的表现。显然,这与法治政府所倡导的“公民自治”,尊重个人自由是有矛盾的。如何看待并处理这个矛盾?传统的做法是先集体后个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而现代的立法精神,则一般是先保障个人利益不受侵犯,再保障集体利益。笔者认为,当“公有财产”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自由发生碰撞时,我们还是应该向现代文明、现代立法精神看齐。原因很简单,个人的自由和权益是天赋之权利,是不能被集体利益剥夺的;换言之,在人的基本权益方面,传统价值和本土色彩还是少点为好。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发达国家,法律在涉及公共利益时,一般都用列举法明确列出来,即使宪法也不例外;但中国的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则较为含糊、笼统,导致法律在实施时,需要相关部门制订一个实施细则,从而为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打开方便之门。我们看到,有时候在中国真正发挥治理作用的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法律,而是对法律的再解释——即实施细则或者干脆是各部门制订的内部条例、规则和红头文件,它们被政府部门作为执法依据,而正式法律则被束之高阁。

目前的问题是,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只要政府或者官员个人需要,就是公共利益;只要事情披上了公共利益的外衣,有些官员就可以胡来,这在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开发商看中了哪块地,他去运作政府,政府说为了公共利益得收购。本来按市场价3万一亩,但政府可能出3000一亩强行收购,然后转手以10万一亩卖给市场,由此引起暴力拆迁和农民的反抗。

那么,个人权益优先是否就可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当然也不是。当两者发生冲突,确实需要个人让渡其权益时就必须让渡,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有公共建设,但前提是政府需要有合理补偿。

另一方面,要限制官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严格依法行政,也涉及所依之“法”为何法的问题。如果政府行政依据的都是各部门制订的内部之“法”,而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那么,这样的依“法”行政就必然把部门和行业利益放在第一位,普通群众的利益则会被忽略甚至损害。就像铁道部刚修订的退票新规一样,维护的是铁路利益而不是普通旅客的权益。

有鉴于此,依法行政的法律应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各级部门制订的各种内部规定不得作为执法依据,这是不得突破的底线。

除了要妥善处理法治政府的本土特色与法治精神的关系外,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府法制建设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二是行政执法体制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很好地实现立法目的;三是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立法化倾向明显;四是包括民间在内,社会普遍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全面的法治理念,没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等。

上述问题在基层更加突出。县乡两级基层政府主要与百姓打交道,基层事务的繁杂,政绩的需要加上百姓自身的法治素质不高,都会使得一些官员习惯于借助行政权力去开展工作、达成目标,而不愿依法行事,吴忠市的跨区抓捕就是权力滥用的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要使官员不敢乱用权,谁乱用权,谁就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因此,我们也可把上述几个问题简化成一个问题,即对官员的权力监督问题,法治政府归根到底是要监督和约束政府及其官员过大的权力。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政府改革,特别是大力削减政府职责。如果政府权力无边,职责太多,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肯定会导致政府重管理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以及权责不对称。这样的政府即使做到依法行政,也是行政效能低下,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有人想摆个小摊解决生计问题,但如果要盖很多章,跑许多部门才能拿到执照,即使政府部门依法办事,不卡不要,也有可能错过市场机会。把本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职责还给社会和市场,才能尽快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当然,政府也不是越小越好,但像当前这样肯定是不好的。

其次,权力行使必须公开。确保公众充分的知情权,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政府。国务院在2007年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执行情况不尽理想。假如政府出台政策,事先不征求公众特别是行政对象的意见,事后也不向社会解释,一般老百姓可能都不知晓该政策的存在,那么如何让他去监督政府、保护自己的利益?现在网络发达,从技术上说,不存在政务公开的难题,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目前国务院的信息公开条例法律位阶还不高,应该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从程序上强制政府的行政要公开。

第三,鼓励公众充分参与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单有公开而排斥民众对立法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则不能很好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合理要求得到满足或不被损害。特别在目前群体分化的情况下,不同群体影响政府政策的能力和渠道不一,更应保障普通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使他们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还须有严格的问责。官员在权力行使中如果破坏法制而得不到相应惩戒和制裁,那么所谓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法治国家就是一句空话。这方面,需尽快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司法审查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进行审查监督, 从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权益受害方给予补偿救济的法律制度。我国在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方面,还很不完善,应该将立法机关对行政行为的政治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公民个人或组织的监督与审判机关的司法审查整合在一块,共同构成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作者系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老路改造中线形拟合的初步探讨下一篇:向孙子学习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