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试题

2024-11-04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共9篇)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 篇1

政府信息公开与法治政府建设 测试题

满分: 100.0分 得分:10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40.0

1.2010年,在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门预算。正确

A.正确 B.错误

2.2012年9月1日下午,湖北长江大学在校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正确

A.正确 B.错误

3.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正确

A.正确 B.错误

4.政府信息公开的分工为谁制作、谁保存,谁公开。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是推进依法行政的突破口。正确

A.政府信息公开 C.国家信息公开

B.完善政策法规 D.信息公开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优先采用()形式。正确

A.告知 C.电子 B.影音 D.书面 3.依法行政的目的是()。正确答案:C

A.保护公民的权益 C.建设法治政府

B.规范行政权力 D.提高国际声誉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2012年,各部门选择在同一时间,以同种方式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包括()。正确答案:ABCD

A.部门的基本情况 C.部门本年预算情况

B.部门去年决算情况 D.数据说明

2.杨达才事件揭示的问题包括()。正确

A.公务员的工资究竟是否属于公开的范围

C.跨省市有没有资格申请信息公开

3.()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正确

A.教育 C.计划生育

B.山西省财政厅不予公开的答复是否成立

D.官员出席正式活动是否应该戴名B.医疗卫生 D.公共交通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 篇2

一、当前基层法治政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特权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特权思想,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为了追求部门利益、眼前利益,规避法律甚至突破法律的界限。个别领导习惯按个人意志、个人喜好办事,忽视法律规定。

二是行政执法不规范。基层执法主要问题有:执法乱作为,行政执法重实体轻程序,侵犯老百姓权利,粗暴执法、违法办案等现象时有发生;执法不作为,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随意性较大;执法无效,对城市管理顽疾执法有效性不强,惯性地将“执法”等同于“执罚”。这些问题导致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不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是行政执法不衔接。基层政府还存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及执法机关之间不能有效协调等问题。事实上大多数执法过程中会涉及各部门之间执法环节的相互衔接,一些部门存在本位主义,就容易发生部门间的相互扯皮推诿,造成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真空”地带。

二、浅析基层依法行政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基层政府缺乏法治思维。一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对推进依法行政重视不够,体现出推进依法行政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有唯利是图的倾向。部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欠缺。一些领导“官本位”观念突出,不习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甚至有的领导不懂法、不知法。

二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有的法是“残缺法”。有对违法情形的表述,却没有作出处罚和惩戒的规定。有的法是“滞后法”。一些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却得不到及时修改、完善。还有部分“冲突法”。即,存在部门法交叉冲突问题。很多行政法规是由部门立法,部门职能色彩较浓,因而造成部门间执法中的各自为政、不衔接。

三是监督考核机制缺乏。当前对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还没有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因此,造成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内驱动力不足,依法行政的理念尚未完全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同时,行政监督制度不落实,领导干部违法行政没有及时问责等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加快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

一是提高法治思维,弘扬法治行政文化。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重点要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的能力。通过建构和弘扬法治行政文化,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的法治观念,包括:宪法法律至高无上观念;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天职的观念;职权法定,“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观念等。

二是明晰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是一个有限政府。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合理设置政府职能。要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关系,推进大部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权力清单制度,把法定职责明确下来,让基层的领导干部明确自身的权力和责任。同时,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制度化。要科学设计,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事权,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的事项,全部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三是健全决策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行政管理方式加以改进。坚持“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按照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的要求,所有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如,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对重大行政决策要遵循五项基本法定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还必须建立和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同时,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善于采取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四是健全考核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提高基层政府和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关键是要把依法行政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机关和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积极探索“法治GDP”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法治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对违法行政实施严厉问责。政府权力行使往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此,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等五项具体政务公开。

摘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当前基层政府是依法行政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行政决策不透明、行政执法不规范、不衔接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要强化法治思维,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法治政府

参考文献

[1]李吉斌.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N].法制日报,2013.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 篇3

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因此“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本刊为您梳理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的新鲜提法。

关键词:依宪治国

【公报摘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解读】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褚宸舸:如能够激活宪法监督,某部法律法规违反宪法,可以通过宪法监督或宪法解释,宣布其全部或部分无效,宪法对立法监督乃至对政治的规范性就可以加强,宪法的生命力就焕发出来了。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公报摘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解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公报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还需要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

关键词: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公报摘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质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与法律同步才能避免冲突。

关键词:扩大地方立法权

【公报摘要】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设区的市全部赋予地方立法的权力,更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立法,赋予地方立法权更有利于其行使权利,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积极的意义。立法权往地方扩大,可以大大加大立法速度和数量。

关键词:重大决策终身追责

【公报摘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解读】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这项制度对反腐败也能发挥作用,比如问题官员落马后,可以进行倒查,这让官员不会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侥幸心态,选人用人也会更加谨慎。

关键词:独立公正司法

【公报摘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建立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使得任何一个领导干预司法的时候都心有余悸,不能、不敢。

关键词:法治思维

【公报摘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教授马怀德:这是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最重要的一项制度。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称职,能否晋升,关键是看他有没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关键词:跨区划法院检察院

【公报摘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解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是触及司法体制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司法地方化的治本做法。按照司法规律进行重组,各类案件的审判将变得更为独立,极大地促进法院的公正审判。

关键词: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公报摘要】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立法工作者需要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并且要有一定程度的司法实践经验,优秀的律师和法学专家符合这两项条件,还会丰富立法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促进我国立法更加成熟完善、具有前瞻性。

关键词:深化基层治理

【公报摘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解读】北京社科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袁振龙:公报强调了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或组织章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很多社会问题的治理,靠党委政府来包揽一切是难以实现的。让出一部分空间,让基层组织发挥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功能,这是我国在未来需要大发展的领域。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大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 建立法治政府 篇4

要建设法治社会,一定要从建立法治政府开始。法治是建立现代化服务型,阳光型政府的先要。正所谓“法无授权不可为”,对政府来说,不可以逾越法治政府的行为边界,不可以触碰法治高压线。但当下仍然存在政府执法行为失范、执法牟利、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以及不作为等现象,这些与建设法治中国理念格格不入。所以现代政府只有敬畏法律,时时刻刻以法律为准绳,才能真正实现用法治理念来建立现代政府,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执政为民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动力。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民心,为的是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作为公职类人员,我们要时时刻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里最高点,坚持执政为民,法治为民。真正用暖心之举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满意的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真正将行政机关打造成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

提升法治意识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基石。正确的意识决定前进的方向,提升法制意识才能更好的坚持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念。“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作为各级行政机关的广大公务员理一定要遵守“规矩”,做好法制政府建立的表率。要领会习总书记及党中央重要的法治中国精神和指示,时刻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也要引导公务员们从思想入手,提升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主动掌握法律法规精髓,自觉树立起依法行政的思想意识。

推进依法行政是建立法治政府的保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行政机关是船。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前进离不开人民的维护和支持,所以自当服务于民,不辜负人民群众对于党和中央的信任。敬畏民意,要从依法行政开始,一针一毫不差民之情,不违民之义。不能让执政为民之事,成为“危”民之事,行政机关不执政为民,就会动摇百姓的拥护党之心,破坏干群关系和血肉联系,也会让广大群众因此模糊守法与违法之间的界限,更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和依赖。行政机关只有做到依法行政,才能用实实在在的服务让广大群众看到政府的“法治名片”,才能保证法治政府,法治中国的建设。

法治政府建设讲课提纲 篇5

主讲人肖永凤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就一些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我压力挺大,不一定能讲好,当然也不一定讲不好,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让你睡不着觉。但从法律上讲,我讲课是义务,是完成我的本职工作,无论如何我都要讲,而听课则是你的权利,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因此,你有听的权利,也有不听的权利,当你不愿听的时候,也可以去找找周公。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如果你睡着了,请你不要发出呼噜声,侵犯其它人的权利。下面书归正传,谈谈今天的的主题。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话题。建设法治政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依法治国中的重要环节。所以,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后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2010年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纲要》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做了重要部署。我们今天就结合这次会议,谈下面四个问题。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了阐述。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总结了建国后我们国家发展的成败得失,我们党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我们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

1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从那时起,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北大教授解万英,在十四大召开的第二天,在《求是》杂志上写下“共产主义必将胜利”八个大字后纵身一跃,成了计划经济的殉道者。而在2008年的时候,对市场经济的贬斥达到了高峰,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上半年的时候,虽然我们遭受了天灾,但在大灾面前,我们团结一心,度过了非常时期,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圣会。但下半年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失望,那就是“三聚氰氨”事件,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中突出的一个。早晨,买2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1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吃避孕药鱼,尿素豆芽,石膏豆腐,回到天价房里,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用一会盗版XP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生活怎么这样,还是喝农药自杀吧„„唉,上哪儿能买到能药死人的农药啊?

人们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这些事件使我们对市场经济进行认真的反思。反思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缺点。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之一,它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它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便是它的自主性,必须通过规则来规范。这个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句话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政府依法加强对市场监管是其中应有之义。近几年来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许多许多问题都是在媒体发现之后相关部门才跟上,能够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缺位和越位,这种缺位和越位违背了法治政府的原则。因此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

当前,政府应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违法行为和公信力丧失)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

首先要搞清楚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其权力的行使应受到制约。法治政府是一个限制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政府,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不能任意行使,更不能超越职权行使。行使职权不能太随意,应有法律的边界。随意的市长

但权力的有限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应该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因为政府的公权力不可放弃和让渡,如果政府无所作为的话,就可能构成行政不作为或者行政不到位,而这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不到位在法律上就是失职,同样会损害信赖相对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

阳关是最好的防腐剂,电光是最好的警察,因此,只有政府主动将自己的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纯洁性和透明性,才能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府。不能搞神秘政治。中国人有搞神秘政治的传统,论语中讲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推行这种愚民统治.建国后传统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害怕信息公开,害怕老百姓知情,并以种种理由封锁信息,甚至搞暗箱操作。甚至在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许多政府部门仍没有按照要求公开。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遭拒,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燕9日向市一中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对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公开透明作为常态,不

公开作为特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现在这个问题还存在瓶颈,一遇突发事件,由于缺乏透明度,公众就会质疑你的公信力,你越是不敢讲,不愿讲,就等于拱手把椅子让给别人坐,麦克风让别人说,形成一个怪圈:事发——隐瞒——瞒不住——流言四起——被迫公布真相,然后再有事发还重蹈覆辙,这种教训不少。有一个奥尔伯特原理,列出一个公式:谣言等于事情的重要性乘以掌握信息者的暧昧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消息,掌握信息的人越封堵,越不告知,谣言就越盛行。就像日本发生地震,我们有的地方抢购食用盐,后来有关方面出面辟谣才很快平息。“你说、他说、我也说,人人手中有微博”,大家都可以有麦克风了,人人都可以做编辑了,而且我们编辑还是自我审稿,大家都有了言论的很大自由权。互联网成了一个个人编发、公众阅听、大众交流的巨型舆论广场。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反应,近年话语权,做好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也有经验和教训,非典的时候,开始隐瞒,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恐慌。而汶川地震,及时公开,从各个角度全方位介入,形成了那样好的一种局面。

(三)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

法治政府还应该是一个诚信政府,政府应该对自己的决策和承诺负责,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替而随意改变政策,如果政府因自己的政策变更而给相关公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政府就应该主动、积极地予以补偿。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近几年来,中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诚信危机,整个社会信用体体系接近崩溃的边缘。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我们有诚信的传统,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也一直提倡诚信,三字经中有“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论语》中三省吾身也有诚信的内容,就连石猴成为美猴王也与诚信有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体系建设尤其重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信用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制定者,也是确保信用体系正常运转的践行者和监管者,其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

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历史上的“南门立木”和“肖纪起兵”。

(四)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应对自身行为负责。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和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一)合法行政。其具体表现是:(1)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2)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3)违反法律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案例:我的名字谁作主——赵C案解读)

(二)合理行政。其基本要求是:一是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合理;二是行政行为的程序要合理。这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裁量时,其程序也应做到公正。(案例:威远事件)

(三)程序正当。行政程序在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违法行政、促进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是衡量依法行政的重要尺度之一。(案例:电梯实验)

(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诚实守信。问题:邓婕承担责任的原因?(三鹿案)

(六)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四、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

(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三)严格依法办事。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1 篇6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在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和防治腐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在分析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法治政府建设依然缓慢,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当前,中央加大了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依法行政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行政执法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应雷厉风行地设法解决,以尽政府理应承担的职责。但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在其位不谋其政,既是渎职之错,也是违法之过——行政法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

(二)滥用职权,行政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两百多年前,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曾说过这么一句格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透过今天的一些新闻事件,此言的判断仍有其生命力。广西浦北要求“一江两岸”住户自掏腰包装修外墙立面,旨在“提高县城品位和居住环境”;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将17名“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村民示众,意在“普法宣传”;一些地方的城管人员对摊贩大打出手,为的是“维护城市秩序”„„ 这类现象都属于对行政权的滥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社会各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种滥用,既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类似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些部门至今仍觉得天经地义。而滥用行政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

(三)违法行政,却以“法律”正义的名义

据《潇湘晨报》报道,安徽省灵璧县的村民梁茂荣20世纪90年代初把20多万元钱借给当地一家乡镇企业。后来企业换了领导,就以“破产”为由赖账。为追讨债务,1

梁茂荣多次上访,因种种原因被拘留八次,判劳教三次。2010年,宿州市劳动教养委员会开出劳教决定书,称梁茂荣去年1月、2月两次进京到“非上访地带上访”,2010年3月11日再次进京“非法上访”,决定对其进行一年零六个月的劳教。经过其家人的不断努力,第三次劳教的梁茂荣终于被释放回家。宿州市劳动教养委员会做出的劳教决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人民群众上访的权利,是宪法、法律和信访条例所赋予的。从理论上讲,凡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近年来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群众上访采取的“非常措施”屡见不鲜,看似维护了眼前的、表面的稳定,却给长远的、真正的稳定埋下了严重隐患。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常以法律之名行违法之实,借法律的威严来打压群众的合法诉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政行为不但会毁掉法律的尊严,还会毁掉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四)“钓鱼”执法,损害法律权威

上海等一些地方,为打击出租黑车,而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钓鱼执法的违法之处在于,非执法人员采用了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了执法取证的基本要求,事实上,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的证据是无效的,不能作为行政行为合法的证据。钓鱼执法不仅反映出执法部门法律意识淡漠,依法行政观念不强的问题,而且也暴露出一线执法人员大胆越界随意行政的执法恣意,为了达到处罚的目的,可以任意创造执法方式,用奖励的方式将国家法律赋予的执法权让渡给牟利的个人(钩子和钓头)。钓鱼执法不但对某些基层执法机关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二、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实施良好的法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法行政要认真研究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利用各种制度和机制构建一种只要付出辛劳就能获得成功的社会预期;三是打破因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垄断,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四是维持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确保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裁,等等。因此,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行为,已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构建法治政府是一件关系到政府形象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它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法治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市场秩序在国际上排名在110多位,近年来连连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圣元奶粉事件等等。可见市场秩序相对混乱,公民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构建法治政府能起到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作用,同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构建法治政府是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背后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所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也就是法治国家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建设好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利益。

(三)法治政府建设是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过去要高,所以政府工作人员要本着主权在民的观念提供服务,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各种探索,比如湖南省通过了地方行政程序规定,对湖南省行政管理经验系统化、条理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管理创新。

(四)法治政府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实践证明,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承担责任,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平衡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比如说汶川大地震,政府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灾区的最新情况,不仅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让谣言失去了生存的温床。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政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建设法治政府的着力点

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切入点。只有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才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程。

(一)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是行政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府必须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切实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各级政府要坚决做到“五不决策”,即没有调查研究不决策,没有向专家咨询不决策,没有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没有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论证不决策,没有政府集体讨论不决策。要建立健全“五种制度”,即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对涉及全市的经济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安排、重点投资项目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规定进行决策,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还应当进行听证,真正使决策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或重要行政决策前,必须经过政府法制机构或组织法律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凡是重大行政决策都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评估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采取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

(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省、市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维护法制统一,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提高执行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执行力是抓好落实的保障,有了执行力,才会有抓落实的成效;只有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才能看出各级政府执行力的高低,抓落实的成效就是检验执行力的试金石。各级政府要自觉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立足基层,站位全局,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有效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的重大决策,依法履行各项职能,严格规范行政执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确保顺利完成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在形式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越权,不滥用权力,不违法行政;在实质上,要求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法律原则、目的与法理等;在责任上,要求行政主体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权责一致原则。实践表明,90%的行政争议发生在市、县两级的行政执法活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在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上狠下工夫,确保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实施。一要严格执法,依法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敢于碰硬,敢于动真,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同时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二要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坚决杜绝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法定程序的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要文明执法,体现公平正义。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置执法于人本之中,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坚持说服教育为主,坚决杜绝粗暴执法,用人本、文明的执法行动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提升执法水平。

(四)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解决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凡事能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政府尽快退出,真正做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搞好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政府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和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

(五)不断优化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宜居城市、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要通过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法治环境由众多因素构成,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要围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要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3、法治政府建设亟待加速(作者:晓 理)

4、当代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唐德先博士)

5、“七项措施”助推政府依法行政(作者:刘春萍)

6、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政府?(作者:杨 君)

7、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者:国务委员马凯)

6、《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2008年2月28日)

7、论转变政府职能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单位:陕西省 汉中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门玉琨)

8、法治政府:从理论到行动(国家行政学院应松年教授)

从负面清单看“法治”政府建设 篇7

2014年7月1日, 上海市政府发布《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 (2014年修订) 》。与2013版相比, 新版负面清单开放度更高, 特别管理措施总数由190条缩减为139条, 减少51条;透明度进一步增加, 无具体限制条件的管理措施由55条缩减为25条, 并明确部分无具体限制条件管理措施的条件。临近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颁布新的负面清单, 既是彰显自贸区在改革探索中取得的突破和成绩, 更是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一个政府与市场权力格局变化、制度环境转变以及政府“法治”理念确立的全新节点。

负面清单是中国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以及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作的一次尝试。在上海自贸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区域内实验负面清单, 并在机会成熟时向全国推开。一方面, 负面清单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空间, 体现政府与市场关系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另一方面, 负面清单大幅度收缩政府审批范围, 条款相对清晰, 有助于实质性推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 其积极意义和长远影响无需置辩。

固然, 由于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 一时之间, 各地政府依旧没有摆脱“政策跟风、宣传政绩”的老套路, 各种“清单”层出不穷, 负面清单成为各地政府之间GDP考核弱化后又一竞赛指标。正如一些学者担忧的:好似“一放就乱”的故事重演, “一刀切”的日子貌似近在眼前。在前景堪忧的招商引资背后, 越来越短的“负面清单”刺激民间长期被压抑的逐利之心, 各地投机行为一时也是此起彼伏, 政策隐患的担忧自然随之产生。不过, 与其视之为“乱象”, 不如看做是考验。我国的改革进程之中, 并非都是顺风顺水, 市场需要有序放开, 但微观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如何在“负面清单”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政府权力维持秩序, 既能够让市场开放的需求和公众需要得到满足, 又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中运用权力引导、控制和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发挥市场作用才是负面清单的长久效应。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对市场主体, 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 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法治前提下的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就是在权力下放后, 市场在法治背景下的有效运行。这其中会产生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转变理念, 不仅仅限于运用权力或是发号施令来管理市场, 而是要转变角色, 运用法律对市场进行适度控制和引导,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协调市场变化, 回应公众需求, 形成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良性互动。这样国家的权力才会逐步向社会回归, 国家与社会, 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就会有良好合作, 政府和市场之辩最终会指向“还政于民”的初衷。

透视法治政府建设三大走向 篇8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举行的首次全国两会,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立规矩 法无授权不可为

“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话语掷地有声。

于法有据的对立面自然是法外设权。以名牌评选为例,一些地方是由质监部门来负责此项工作。虽然名牌产品的评定表彰,对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事实上这种评定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因此,在一些地方就频频出现“花钱买名牌”“名牌漫天飞”现象。

代表委员认为,发生在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的权力“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权力运行偏离了法治轨道。今年国家提出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切实迈向“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有力措施。

浙江是全国最早公布权力清单的省份之一。制定清单时,省政府要求各部门一个月内上报所有的行政权力,逾期不报一律作废,结果57个省级行政部门合计上报各项权力1.2333万项,远远超出原先七八千项的预期。

经过半年时间清理,去年浙江正式公布的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里,权力从1.2333万项减少到4236项。此外,浙江还推出了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构成了浙江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主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说,审批制度改革错综复杂,政府部门很难割自己的肉。有的部门减的都是次要的或次重要的审批事项;即使明令削减的,也会通过备案制、承诺制等多种形式“复辟”。“只有完全依据法律法规来划定权力界线,把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权力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审批制度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并真正起到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的作用。”

真转型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宁可项目早批半年,也不要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记者在基层调研时,许多企业家对政府部门审批难、审批慢的意见最为集中。

许多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中央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简政”只是“放权”的第一步,权力是否切实下放,关键还要看政府行政能否由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成功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效能。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担心,“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会阻碍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所谓“最先一公里”是指简政放权仍不到位,例如目前国家部委仅关于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审批事项仍高达700多项。“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含金量不高等问题仍普遍存在。”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政策措施落实存在“中梗阻”,改革措施被层层过滤,“滤一次就减少许多,真正能落实到民营企业的已是少之又少了”。

政府真转型,首先要放真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金笛说,要放就真放,不能放了这项权力,还有其他权力来制约你。例如,电力审批权下放到地方了,但规划权还在上面,项目没在规划里地方照样审批不了。

政府真转型,还要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说,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办事人员跑一趟就能把过去跑几趟才能办完的事情办好,电子政务系统里还有最晚办结时间警告来督促,这些都是有效提高政府效能的好办法。

政府真转型,还要把精简的权力转好。身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说,现在不少基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养老、慈善、物业维修等公共服务,效果都很好。“我觉得政府放权不能一放了之,还要把权力交给可以信赖的中介组织,并加强监督。”

强监督 扎住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

“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东部某省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需要由政府部门审批的项目占到90%,省政府40个工作部门中只有办公厅、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法制办和研究室等5个单位没有审批职能。

过于集中的权力若失去监管,小则人浮于事,热衷审批轻视监管;大则成为腐败高发地、重灾区。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大案往往发生在公权力大的部门和岗位,正是因为这些官员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扎住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必须有体制机制保障。辽宁省阜新市近年来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等“风险点”制定重点监督的制度措施,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格、重点项目招商合作等领域实行决策事项集体审议制度。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政府管好自己分内的事是最重要的,不要留恋所谓的权力。权力减少了,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小了。”

代表委员建议,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现在还要重点整治“中介机构”的隐性腐败。有的中介机构是政府审批部门指定的,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企业没有选择权;有的中介服务耗时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严重影响审批进度;有的中介机构收费偏高,动辄几十万元,“盖章收费”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态度不好、办事效率较低。这些问题都要切实引起重视,拿出解决方案。

法治政府建设试题 篇9

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20**年,我县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进展,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根据《唐山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对上级取消、下放和调整的审批事项认真梳理汇总,逐项核对、逐项衔接、逐项处理。全年衔接国务院第二批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 151 项权力事项,衔接市政府下放 14 项权力事项。二是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将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县农牧局、住建局等***个部门统一设置了行政审批股。三是按照能进则进的原则,推进审批单位、审批事项全部进驻政务中心,集中办理,保障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实现“统一受理、统一审批、统一送达,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方式。四是开展民生领域证明材料清理工作。对涉及公安、司法等部门重点领域证明材料事项由 108 项规范精简为 17 项。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严把规范性文件质量关。严格按照《河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定》的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制定依据、草案内容等是否合法逐一进行审查,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全年,县政府制定的 4 件规范性文件,均由法制办进行了审查把关。二是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切实做到有件必备,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

效性。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均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进行了报备。三是组织实施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全年分别于 7 月和 10 月两次开展了政府及政府部门制定的文件清理工作。经清理,《滦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滦县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滦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重新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滦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滦县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滦县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通知》等 5 件文件因与现行上位法不一致、已被新规定涵盖或代替、调整对象已消失、工作任务已完成、适用期或有效期已过等原因,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三、加快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一是坚持重大决策法制审核制度。坚持政府法制办主任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制度,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审核和讨论。二是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决策辅助作用。使其在更多决策、更广领域中提供法律意见建议,为防范政府决策的法律风险、稳定风险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各级各部门聘请的法律顾问为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出具法律咨询意见39件,审核协议、合同54件,参与重大事故、信访案件的调查调解工作 72 起。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河北省行政执法证件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件管理办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管理制度,经过清理,对因调离、退休或者因故不能履行职责的***个部门共计***名行政执法人员的证件进行注销。二是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两法衔接”成员单位均已完成平台建设任务,基本信息录入工作已完成,并做到随时更新录入,实现了我县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网上衔接、信息共享”。三是落实《河北省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办法》和《唐

山市行政机关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办法》。全县所有行政执法单位根据本单位执法实际,紧扣《实施办法》要求,聚焦执法证据不全、证据不固定、记录不完整、记录方式单一等常见问题,建立了本单位全过程记录制度,并根据本单位执法需要,配备了执法记录仪、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审查办法》的落实,保障了行政机关依法、合理、公正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在全县开展的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中,未出现处罚主体违法、处罚依据适用不正确等情况。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情况。一是强化内部监督。严格落实《河北省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办法》,坚持主动报备,全面审查、有错必纠、严格监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重大行政处罚的监督,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全年审查报备案件 78 件。二是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办理市级人大代表建议2件、政协提案1件和县级人大代表建议21件、政协提案42件。三是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认真履行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四是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大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力度,全年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 5677 条,其中行政权力运行信息 3 条,财政资金使用信息 320 条,公共服务信息 308 条。

六、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情况。一是依法公正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事实、法律和廉洁关,全面掌握案件情况,认真分析双方证据材料,准确适用法律条款,公平公正办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行政复议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二是充分运用调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全年通过调解方式,成功对涉及工伤、农民工工资等 52 件案件进行了调解,有效化解了矛盾。三是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认真贯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全年 38 起应诉案件都做到了及时递交答辩状及证据材料,在诉讼案件中坚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诉讼庭审。

七、全面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一是以加强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建成法治宣传橱窗***个,发放法律知识手册 1000 份。二是积极组织新增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进行学习,全年分两次进行了培训,提高其法治思维。三是明确用人导向。把法治素养作为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对拟提拔的***名干部进行了法律知识测试。

上一篇:喜迎建国70周年看《厉害了我的国》心得观后感600字下一篇:对解比例课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