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比例课例评价(精选6篇)
对解比例课例评价 篇1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1册《 b p m f 》一课,本课是第 1 课时,共 40 分钟。请看“教学设计方案”,用本章所学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这个设计。
陈老师设计的案例《 b p m f 》,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案例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优势,高效完成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学习目标分析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特征分析详细列出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
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播放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环节,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在拼音教学中渗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借助拼音让学生来组词、造句、阅读和写作,这是巩固拼音教学的好办法。教师除了扩展阅读外,还创设组词、造句、看图说话、编儿歌、开火车等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拼音来说话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运用能力,使识字、阅读和作文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拼音教学阶段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在最后的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自评、教师评、小组评,给每个学生以公平、公正的评价。
对低年级教学没有接触过,听过很多课,对比而来,陈老师这节课设计相当好,对自己的教学很有启发。
对解比例课例评价 篇2
一、课例研究的过程
1. 确立主题, 学习理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 新授课刚结束, 一些教师就要求学生解难题, 不仅课后作业有难题, 而且课堂练习中也出现难题, 成绩一般的学生解决不了, 只好用强行记忆来弥补, 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副迁移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被迫机械记忆, 思维能力无法提高。学习理论研究表明, 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是最初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始学习达不到一定的理解水平迁移就不会发生, 这是显而易见但又经常被忽视的事实。刚学完某个知识就急于解决难题, 便属于这个范畴。
2. 围绕主题, 精心设计
在围绕主题展开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迁移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画函数图像方法的迁移。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 积累了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迁移到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二是如何实现迁移?在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画法以后, 先让学生尝试画反比例函数, 画的过程就是尝试迁移的过程,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组内交流过程就是引导迁移的过程, 再请画得准确的学生进行画法展示与交流, 展示的过程就是促进迁移的过程, 最后进行错例辨析, 辨析的过程就是转化负迁移的过程。迁移完成后, 安排学生分组画反比例函数图像, 并通过分类形成规律性认识, 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经验。
经过集体备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3个环节:
环节一:类比一次函数图像的画图方法,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环节二:让学生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环节三:研究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中心对称性。
3. 课堂实践, 组织研讨
(1) 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在第一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后, 执教教师第一次上课, 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参与课堂观察, 将教师分为两个观察小组, 第一小组的观察重点是学生对学习迁移的达成情况, 第二小组的听课任务是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迁移的指导情况。通过分组加强课堂观察的针对性, 听课教师围绕主题进行详细记录, 为集中研讨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2) 第二次教学实践活动
执教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上课, 教研组全体成员再次进行课堂观察, 做好观察记录, 并与第一次上课的环节进行细致对比, 重点是观察修改意见是否合理, 是否落实到位。通过二次课堂观察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在解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什么不与坐标轴相交时也能认识到位。另外, 大部分学生能画出函数的图像, 说明有效地实现了二次迁移。
4. 对二次迁移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函数图象画法的迁移, 二次迁移时画的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位置上是平移关系, 如果让学生画一次函数y=2x+1的同时画出y=2 (x+1) 的图像, 比较二者在位置上的联系, 可为二次迁移引入更多精彩。
二、课例研究的实践意义
课例研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平台,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其价值体现在参与活动者的全员性、主动性, 体现在释疑解惑的针对性、深入性, 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可行性, 体现在活动过程的生成性、连续性,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提高教学实效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次课例研究中, 我们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的研究方式, 变研究教师为研究学生, 重点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切从学情出发。全体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搜寻有关学生学习动机与行为的各种信息, 充分关注、尊重学生, 保障他们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反思何种学习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如何激活和防止压制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样的思考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 提高了教学实效, 也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2. 促进教师培养合作意识, 形成“学习型”教研组织
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参与本次课例研究, 为每位教师提供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 每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 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而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 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型”教研组织。
三、课例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课例研究不仅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还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例研究本身也要求我们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
1. 研究主题的切入点应更小些
刚开始我们确定的研究主题是“学生数学经验的获得”, 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教师认为这个切入点太大, 不易操作与呈现, 经组内研究与讨论后改为“如何让数学迁移更有效”。但经过二次课堂实践与研讨, 我们发现选题还是过于宽泛, 针对性不强, 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迁移”的教学思想, 在课例研讨活动中又经过集体讨论, 突出了“让数学迁移更有效”的主题。第二次课堂实践让学生实现了二次迁移, 突出了研究主题。
2. 弱化传统教研模式对主题的冲淡
本次课例研究以“如何让学习迁移更有效”为主题, 但由于受理论学习时间的限制, 且受“就课论课”的传统教研思维方式的影响, 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有时会偏离“如何让迁移更有效”的主题, 而更多地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 以后应注意侧重研究的主题。
四、结束语
对解比例课例评价 篇3
[关键词] 过程教育;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分析
■ 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倡导过程教育,以全面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但笔者在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为载体的“多人同课异构”式的研修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普遍与过程教育存在偏差,也没有体现以学为中心的中心思想. 笔者网上查阅同类课例后也发现了类似现象,鉴于此,笔者在重复观课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构,改进后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得到了同仁的认可,现将其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 教学实录
环节1:经历回顾并提出问题的过程——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若问题中的变量x,y满足“xy=k(k为常数且k≠0)”,则可直接列出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简单的“确定性”问题(根据条件能直接确定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是反比例函数),我们已有给定一个变量的值或范围求另一个变量的值或范围的经历与经验,那么怎样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有些问题只提供部分数据,不能直接确定其函数解析式)和带有多个限制条件的问题呢?本节课就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揭示课题)
环节2:回顾解决“确定性”问题的方法,体会“数”与“形”方法的优缺点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并解决下列问题1.
问题1?摇 设△ABC中BC边的长为x(cm),BC边上的高为y(cm),△ABC的面积为常数,且y关于x的函数图像经过点(3,4).
(1)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
(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当x=4时,y的值是多少?当2 师:根据题意,y关于x是什么类型的函数?为什么? 生1:y关于x是反比例函数,因为“△ABC的面积”是常数. 师:好的. 谁来回答第(1)问? 教学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认识反比例函数应用的继续——从解决简单的“确定性”问题到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和有多个限制条件的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用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或其图像解决给定一个变量的值或范围求另一个变量的值或范围的问题”的过程具有普适性,也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其蕴涵的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化与对应思想、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思想等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 求实际问题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经验、用“数”与“形”两种方法解决函数问题的经验、解决带有多个限制条件的实际问题的经验,这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积极的影响. 《课标(2011版)》(课程内容)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目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认知过程短暂和解决问题之后反思过程缺失等问题,导致不能满足学生内化思维和思想的需要,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 本课例根据《课标(2011版)》提出的教学要求和教材意图,将其教学立意于“感悟思想,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与个性”,并以教材提供的题材为载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运用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及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结合的适度开放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认知过程. 在问题1的教学中,既有“分析→列式→求解→作答”的过程,又有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以积淀求实际问题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经验和感悟“数”方法与“形”方法的优缺点. 在问题2的教学中,既有“分析→画图→估计→列式→验证→求解→作答”的过程,又有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以感悟建模思想方法. 在问题3的教学中,既有“分析→列式→求解→作答”的过程,又有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以感悟“通解”到“特解”的思维策略. 这体现了过程教育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也遵循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规范,能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 因此,问题解决教学,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列式→求解→检验→作答→反思”的过程,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形成敢想、敢说、敢于创新的良好个性. 课例2《找春天》 一,教学设计: 1,课题概述能够说明课的基本情况,以及课的意图。教学思想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 3,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列出了学生所具备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基础等,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等有适当的介绍。教学策略与目标基本统一,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展开。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ppt,以及阅读材料。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二,实施过程: 安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楚,环环相扣,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过渡也比较自然。教学策略要求明确,对师生的要求比较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三,有待改进: 1,知识目标,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需要认识和掌握,而且课文讲授过程中没有具体出示。2,有些目标不太符合年段特征,比如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后进行仿写创编,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似乎要求高了些。 李家完小马志莲 课例研修给每一位亲历其中的教师带来了从观念到行为的冲击和震撼。研究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研修主题是“如何是语文课堂的提问跟有效”通过此次研修活动,我也有一些收获,先总结如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来进行参与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和方法来家于课堂,那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呢?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突破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核心。 一、教师改变旧观念 新课改倡导的倡导是学生的学。以往很多的课堂呈现出无序性,满堂灌。过度的放手常常会出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情况。以为有经验的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心应手,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满堂灌,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来巩固新知识,问题设置重复,缺少针对性强的提问,禁锢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二、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节课的质量高低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问题的有效设置对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交流和师生双边互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潜心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从而更好的充分运用教材,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多层次。 2、问题设置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设置由浅入深的,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为下一个难题做好铺垫。 3、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有阅读课文的欲望,主动去合作学习。 4、问题设置的要有连贯性,一节课设计的知识点很多,也很杂。有时还会遇到课堂以外的问题状况。就需要语文教师有充分的准备。 5、问题设置的语言要简练、严谨。 广兴店中心小学 张桂芬 为继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以读促悟,读中感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这次课例研讨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我组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现就本次活动开展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课例研讨活动成果丰硕,效果明显由我主持的这次课例研讨活动,经过为期三周的集体备体、上课、听课活动等系列活动,我组老师们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和展示的机会,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1、教师们参与课改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本次活动中,我组所有教师全部参加,教师都能认真备课、编写导学案,精心设计课堂授课思路,课堂上精彩不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明显提高。 参与评课的教师都能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和看法,直言不讳地指出上课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往那些虚话、空话、套话少了,甚至没有了,有的只是合理意见和实在的评价。教师的评课水平也得以提高。 2、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我们鼓励教师尝试使用导学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对教师在导学案版块及内容等方面的引领,结合对南五十家子学区优秀导学案的学习以及县教研中心关于导学案编写方面的建议,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编写并使用导学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 【对解比例课例评价】推荐阅读: 判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10-1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运用12-07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8-26 设计比例05-11 性别比例06-25 黄金比例07-01 女性比例07-30 男女比例09-12 人数比例12-03 缴费比例12-09对解比例课例评价 篇4
课例研修总结 篇5
课例研讨总结 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