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比例失衡

2024-07-30

教师比例失衡(共4篇)

教师比例失衡 篇1

摘要: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师群体的性别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近三年来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系统公招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新教师群体中男性远远少于女性,性别比例失衡已成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学科、地域、年龄和学段的差异。通过研究广安市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群体的引入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从而期待教师群体性别生态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教育生态系统,教师群体,性别比例,中学

一、关于教育生态平衡

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的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是目前研究宏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比较完整的理论,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生态学。其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Lawrence于1976 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1],至今只有二十多年时间。

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生态平衡原理,教育生态系统有着适度的开放。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教育生态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2]。由于恢复教育生态平衡或建立新的教育生态平衡周期比较长,加上教育生态平衡的机制滞后,有些平衡失调在一段时间呈隐性,一时难于反馈、显示出来。这就要求人们根据教育生态平衡原理及科学的检测方法,主动去观察、分析,采取超前对策,能动地加以调节,否则,将给教育造成不良后果。教育生态系统中新教师群体的引入和迁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把握教育生态系统的规律,有利于形成教育生态的平衡。性别比是种群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恰当的性别比,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3]。相反,则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

根据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通过对近三年来广安市教育系统新教师群体的统计分析,发现广安教育生态系统中新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男性比例逐年降低的现象,且2013 年新录用教师的性别失衡具有明显的学科、地域、年龄和学段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引进教师群体性别比例的多维分析,试图找出一些改变此现象的对策,从而期待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

二、近三年来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录用教师性别失衡现状分析

通过对2011 年、2012 年和2013 年新录用男女教师人数分析,发现新录用男教师比例分别为:30%、27%和24%,可见男教师比例越来越低,新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已成趋势。结果(见图1)。

三、2013 年四川省广安市教育系统新录用教师情况分析

2013 年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安市教育局联合发布市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招聘公告。这也是各区县各自公招教师多年以来的首次大统一,并且此次招聘条件也是近年来最宽松的一年。首先,本次招聘年龄区间最大,18 周岁到4周岁均可报名;其次,此次招聘面向全国具有相应层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的在职和社会人员(包括应往届毕业生)。在此宽松的招聘条件下计划招聘875 人,实际录用776 人。对录用的776 人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寥寥无几,女性人数众多。于是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找出一些改变此现象的对策。

(一)新录用男女教师,性别差异性分析

776 名录取人员中,男性186 人,仅占总人数的24%,而女性590 人,占76%。结果(见图2)。

(二)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学科差异性分析

本次招聘遍及所有的学科,我们针对各个学科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各个学科均不同程度的出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英语、语文、数学这三门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的传统学科,男性比例极低,分别为5%、11%和26%,可见英语学科几乎全部为女性。甚至作为中学理科科目的生物和化学,男性也仅仅只占27%和33%。

对于音乐、体育、美术、通信技术和心理学,情况是不是好一点呢?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数据:音体美总共录取了156人,其中男性占61 人,仅占总数的39%。体育是唯一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的科目。心理学和心理教育等新兴学科男性占17%。信息技术、物理、历史和地理等科目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相当。结果(见图3)。

(三)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年龄差异显著

录取结果显示,除去华蓥市的两名男教师之外,招聘教师年龄分布均在20~31 周岁之间,其中23 岁、24 岁和25 岁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刚毕业的大学生中,男性普遍不倾向于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而女性则比较倾向于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结果(见图4)。

(四)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区/ 县差异性分析

2013 年广安市各区、县新进教师都是男性多于女性,实际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都低于30%。但是各区、县的这种男女比例差异程度却不相同,男女差异最显著的是邻水县,其次是武胜县,分别为16%和23%。前锋区虽然录取新教师中男性比例最高,为29%,但是2013 年前锋区仅录取了7 名新教师,其中2 名男性5 名女性。结果(见图5)。

(五)新录用的男女教师学段差异性分析

我们特别将今年录取人数达288 人之多的岳池县进行分析,发现录取的幼儿园教师中没有男性。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5%、30%和33%。从低段到高段,男性比例有所上升。但是男性所占比例均低于学者期待的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标准,即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女教师占2/3,男教师占1/3为合理性标准,初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女对半为合理性标准,高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教师占2/3,女教师占1/3为合理性标准[3]。结果(见图6)。

四、提出建议

性别比是种群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恰当的性别比,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而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新教师群体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新引入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对教师群体的性别均衡发展起前导作用,其对教育的影响在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就会显现出来,最终导致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其影响将会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1)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不利影响,比如一些工作需要男教师才能完成,而这个时候却很难找到男教师;(2)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人类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男女不同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3]。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严重偏向女性化则对学生性别角色形成、个性品质、情感意志、交往和行为等方面有负面影响;(3)教师群体性别比例失衡,女性教师过多就弱化了教师群体内部的竞争和成员间的协作密度,从而使教师群体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难以形成最大合力。以上的数据分析发现新教师群体男女比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1)年龄23~25 周岁的男性不愿意加入教师群体;(2)从教男性不倾向于教英语、生物等学科,或则说这两个专业的男性较少,而为数甚少的男性却不愿意从教;(3)从教男性不倾向于低段教学;(4)从教男性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创造条件吸收优秀男性社会成员从教,以优化教师性别配置。于是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期待有规范的教师性别合理性标准

有学者认为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标准是: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女教师占2/3,男教师占1/3 为合理性标准,初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女对半为合理性标准,高中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构成以男教师占2/3,女教师占1/3 为合理性标准[4]。同时,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谢春风表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以女性为主,但男教师须达到一定比例,男教师理想比例为:幼儿园为1/5,小学为1/3。深圳福田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因为国家有关教师职业的规定中,没有对男女教师比例的硬性要求,在制定招聘政策时他们并不能说要优先考虑男教师,只能是去动员男老师考试,并且告诉他们深圳的待遇不错。期待有关方面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考虑教师群体的性别比例的平衡问题。

(二)教育系统在制定招聘政策时实行男女教师分开招聘

在不违反相关规定性文件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性别比例进行男女教师分开招聘,以缓解当前的失衡现状,扭转失衡趋势;例如北京实验二小李烈表示,男教师即使条件稍微低一点,也会考虑招聘进来。“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考虑对孩子们的正面影响。”深圳市华富小学校长芮行国坦言:“招聘教师时,在同样合适的人选中,我们都会首选男性。”

(三)强化男性师资的培养和从教意向的引导

进一步调研,找出英语、生物等个别学科几乎没有男性愿意加入的原因,或许可以从高等师范院校中男性师资的培养方面找出端倪。应小丽、蒋国勇于2002 年在《青年研究》发表一篇题为“对高师院校男女生性别比失衡的思考——以浙江省高师院校为例”的文章,文章指出,近几年女生比例在高师院校快速上升且有男女生比例失调加剧的倾向[5]。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其男女比例失衡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就很可能表现为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失衡。

(四)各区/ 县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合理竞争,鼓励男性从教

各区、县继续统一计划,统一公招,促进合理竞争,这样更利于各区域男女教师均衡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呼吁更多男性加入幼儿园、小学等低段教学中来。

从宏观方面来看,我们期待重新认识新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转机制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职能观;强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竞争性,完善教育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从而增强教师职业对青年男性的吸引力。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我们的研究更为复杂化。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找出问题本质并探索应对策略显得更为必要,本文针对广安市教育系统新教师的引入情况分析,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打基础。

教师比例失衡 篇2

对于每一位中小学生来说, 理性上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级集体的领导者, 情感上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亲人。在每一家庭中, 父母角色不同, 分工不同, 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也不同, 母亲偏向感性情感, 内心细腻, 温柔亲切;父亲偏向理性情感, 活跃竞争, 担当责任, 培养子女不同的感知度、认知力及价值观, 在两种感情的作用下, 共同培育好下一代。同样, 教师是用人格塑造人格, 只有教师的素质全面,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全面发展, 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需要在教学中男女教师合理搭配。如果教师性别比例合理, 男女教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各自扬长避短, 给学生一种全面的影响。目前, 全国的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普遍失调, 对学生身心发展, 对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本文以泰州某区中小学教师为例, 浅析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为百年大计贡献一点力量。

1 泰州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 泰州市小学学校139所, 初中161所, 小学12594人, 中学26531人, 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9%、99.3%,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近几年来, 全市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 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该区中小学师资性别比例目前状况

目前,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该区现有师资中有如下特点, 小学教师群体女性化, 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70%, 初中男女教师比例基本达到社会常态性别比例 (约1:1) , 师资性别结构较为合理;其次小学男教师虽然在总体数量上多于中学男教师, 但占教师总数比例较小;第三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 女教师数量占绝对的数量优势。具体见表1。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资料整理而得

近3年, 全区中小学男女教师招聘报名的名额在逐年下降, 男教师招聘报名比例却较为稳定, 占有很低的比例率;其次教师招聘录用人数在逐年减少, 女教师招聘录用人数基本趋于稳定, 男教师招聘录用在经历2010年的低谷后, 在2011年大幅提升, 甚至创造了比女教师录用比例还高的奇迹;3年中, 无论是教师招聘报名还是教师招聘录用, 女教师都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

数据来源:同上

3 该区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调产生原因分析

3.1 封建的传统文化观念, 男女两性的心理性差

中国社会是一个受封建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 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根植于国民思想深处, 潜意识对女性从事的职业具有消极评价。如今, 这种文化的发展渗透到男女角色分工的方方面面, 在教师队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传统的教育职业观, 又迫于现实的舆论压力, 使得很多富于竞争、不甘安逸的男教师不愿意从事初等教育一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特殊年龄段, 中小学生对诸多事物保持着相当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他们对老师的依赖与崇拜更甚父母, 不仅是学习知识, 更渴望得到教师的感情青睐, 女教师温柔博爱, 情感丰富, 充满母性力量, 更易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女性胜任教师一职, 更具生理及心理优势。而男性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 会选择从事具有挑战性或理论性、科研型更强的一些职业。

数据来源:同上

3.2 女性思想的空前解放,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片面引导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 儒学礼教形成了特定的性别等级观念, 思想上的“重男轻女”, 职能上的“男外女内”, 地位上的“男主女从”, 价值上的“男强女弱”, 这种观点延续到二十世纪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文革”后教育上恢复高考, 政治经济上改革开放, 女性的思想越来越得到空前的解放, 从幕后走上荧屏, 在很多岗位上与男性平分秋色, 甚至凭独特的自身优势占据某一职业, 比如文秘、护理、小教及幼教行业。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传入, 片面地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要求教师以“园丁”“帮助者”的身份去看护、管理学生, 我们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实施温柔教育, 强调教师要耐心且要有爱心, 推崇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的说服、循循善诱的教学模式, 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男教师的本性特点, 不仅不利于培养富有生机活力的竞争型人才, 而且加重阴柔之风的盛行, 更加使得开拓进取、刚毅勇猛的男性远离初等教育教学。

3.3 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 现实的经济负担

目前, 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来说, 主要还是由男性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庭开支, 女性主要承担理财及家庭琐事的责任。在中国,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普通教师每月净工资只有两三千左右, 而江苏省2011年月平均工资3832元, 对于男性来说, 中小教教师工资收入过低, 难以承担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长期在这样的收入模式下, 使得小教教师性别结构逐渐趋向恶性循环, 较低收入使得男性不愿加入或设法逃离教师群体, 相对较多的职业空缺就有女性替补, 女性一多, 自然阴柔之气加重, 更加缺乏竞争力, 而竞争力强的男性更加选择离开。男性往往会选择社会排序较高的职业, 既获得社会大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又在可观的经济收入之上, 满足自己富有竞争、敢于冒险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思想认识, 客观承认男女的性别差异

更新思想观念, 传统意义上, 男子对于所从事的职业, 认为只有具有跨度、高度和深度等达到女性难以媲及的程度, 才能彰显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男子主义精神。事实上“行行出状元”, 在男性的职业生涯中, 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更何况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于女性来说, 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稳定平淡的特质, 加上女性生理的特性, 做人民教师, 无疑是很适合女性的职业, 适合但绝不代表唯一与绝对, 现实生活中, 不少女性在航空、海域等较危险的领域同样有一席之地。女性在择业时,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强调生理因素, 从两性的角度分析, 针对男女教师具有的自身优点, 结合中小学阶段中小学生特殊的年龄段, 会发现男教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男教师有魄力, 思维活跃, 果断, 更倾向于动手解决复杂问题, 中小学生模仿性较强, 男女学生都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带动下, 养成活泼开朗, 勇敢坚强等性格, 只有中小学男女教师达到合理的比例, 才能避免因女教师过多而导致的“阴盛阳衰”的局面。

4.2 控制入校性别比例, 加强在校男生的各项素质培训

严格控制学生择校择专业的性别比例。教育活动具有特定角色的素质要求, 小学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以1:1.5为宜, 中学学校教师群体应控制在常态水平上下。师范学校在进行招生工作时, 应参考社会对男女教师的比例需求来招生。其次加强在校男生的培训。据调查, 很多师范类男生毕业之后, 放弃从教, 另寻高就。高校在培养学生时, 应本着师范教育就是教师教育的观念, 做到每一位学生毕业后就是合格的任教者。采取多种形式的有效方式, 例如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活动培训, 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尤其是对在校男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留得下一时也要留得长久。

4.3 推行政策更新, 提高男教师的投资力度

加强政策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招生、培养、就业、从业、流动和待遇等方面给男性中小学教师, 尤其是男性农村中小学教师予以政策倾斜。比如在待遇方面, 轻微上调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 在保险、晋职、福利方面都有所上调, 同时, 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师资结构的优化调整, 加强对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 也是一种投资活动,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加大对男性教师的投资力度, 创造条件吸引优秀男性进入教师行业, 此举对个人而言, 可以提高个人所得, 对社会而言, 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 增强男性教师行业的吸引力, 提高生产力,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据统计, 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普遍失调, 女性比例过高, 对学生身心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本文以泰州市某区为例, 立足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现状, 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男女教师,失调,性别比例

参考文献

[1]建华等.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构成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 1997 (4) .

[2]傅松涛.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初探[J].教育评论, 1997 (5) .

教师比例失衡 篇3

(一)关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解释不尽相同

解释高储蓄率的主要观点有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1970,and Modigliani and Cao,2004),认为储蓄率会随着工作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上升而提高。Chamon and Prasad(2010)指出,在中国城镇年轻家庭储蓄率要比中年家庭储蓄率更高,然而生命周期中的平滑消费原理则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另一种主流解释是,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人们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而提高储蓄比率(Blanchard and Giavazzi,2005)。但是自从2003 年以来,中国养老金和公共医疗保障两个体系都得到较好地改善,居民储蓄率却依旧高居不下,这一点与预防性储蓄动机相矛盾。第三种解释是当前金融体系不够健全,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导致了高储蓄率。实际上,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程度的完善,但储蓄率却并没有下降,因此这一理论也与实际相悖。第四种解释则认为中国人储蓄节俭观念自古而来,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根据Modig liani.Cao(2004)的研究,20 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人均储蓄率低于5%,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储蓄率才开始稳步上升,因此这一理论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高储蓄率的问题。

此外,尚金伟、张晓波(2009)所做的调查显示,高居不下的房价也是导致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人们买房压力越来越大,而社会的普遍观念认为应该由男方承担购买婚房的责任,婚房由男性付款或者大部分由男性付款占了绝对比例,几乎无人认为结婚买房应该由女性全部付款。因此,男性结婚面临的巨大买房压力增强了男方储蓄的动机,生男的家庭比生女的家庭有着更高的储蓄率。这一观点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世纪佳缘网站联合发布《2012—2013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关于婚前买房行为统计结果的支持。

(二)性别比例失衡是研究中国高储蓄率新的视角

2010 年2 月,美国媒体提出中国高储蓄率的动因是性别比例失衡,国内外一些学者也认为性别比例失衡与高储蓄率存在一定联系。Du and Wei(2010)建立世代交叠模型,假设每个人只能存活两期,婚姻只能发生在人们存活的第二期上,影响人们择偶的主要因素是情感,该因素在第一期是一个随机变量,仅能知道其分布,一旦进入第二期此因素便成为公共信息。影响择偶的第二个因素是财富水平,该水平则由人们第一期的储蓄率决定,因此,提高储蓄率是个人择得理想配偶的手段,男女的财富水平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婚后家庭的地位。一方面,生有女儿的家庭因为未来配偶的高储蓄率可以选择较低储蓄率,但是这会削减女性在婚后家庭的地位,因而这类家庭并没有相应地减少储蓄率。另一方面,女性为了提高其在婚后家庭的地位也会提高自己的储蓄率。性别比例失衡导致两种结果的累积效应促使家庭储蓄率上升。

近年来中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已是不争事实。根据《中国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70 后、80 后、90 后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206∶100,136∶100 和110∶100,导致三个年龄层次的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2 315 万人。因此,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使得中国部分男性面临因找不到配偶而成为光棍的潜在危机,但是Angrist(2002)、Chiappori,Fortin and Lacroix(2002)认为性别比例失衡却有利于保障女性在择偶时的选择权。而男性为了提高择偶成功的概率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提高经济地位层面讲,男性必须提高自己的储蓄,以满足婚后夫妻消费需求。这一观点同样得到《2012—2013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数据支持,2012年中国不同年龄段女性择偶时对于男性的理想平均收入标准远高于男性对于女性的理想平均收入标准。

二、性别比失衡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用到的主要变量有性别比、储蓄率和其他控制变量。可能影响储蓄率的有关因素有:扶养率(非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通货膨胀率、福利支出(福利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1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二)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性别比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

1.研究框架。本文数据来源于1990—2010 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3 个省、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没有计入特别行政区的数据)的面板数据,利用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模型,以扶养率、GDP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福利支出和教育水平为控制变量来研究性别比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本文问题设定以下数学模型:

其中,Y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储蓄率,Pit表示第i个省份第t年的男女比,X′it表示控制变量的向量,具体包括通货膨胀率、抚养率、福利支出水平和教育水平。δi代表时间固定效应,τt代表截面固定效应。

实际建模过程中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估计性别比和储蓄率的关系,然后逐步添加其他控制变量,最后考虑结合时间固定效应和截面固定效应来消除模型的偏误。模型最关键的是对 α 的估计,如果 α 大于零,则从实证角度说明男女性别比越高,居民储蓄率水平越高。

2.实证检验结果。采取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口径是为了丰富样本数据,提供证明两者关系可信的依据。由于纵向和横向的数据在统计方法上的不同会造成差异,可以利用STATA对面板数据异方差进行稳健标准误处理。用SPSS对储蓄率和性别比进行简单的回归,发现回归系数达到2.731,说明居民储蓄率水平和性别比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稳健标准误下,采用以上三种方法检验,得出如下结果。

注:(1)括号中为相应变量系数的t值;(2)*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3.结果分析。与简单OLS模型的估计结果相比,时间固定效应模型中,储蓄率对于性别比的弹性有所降低,由2.731降至2.125,即性别比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储蓄率上升幅度减小0.606。教育水平、抚养率和GDP增长率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储蓄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在考虑诸多控制变量的模型中加入时间固定效应,不仅有效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还提高了变量的显著性,对模型质量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截面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在上页表2 第4 列中。利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均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性别比每上升一个单位,储蓄率变化2.229 个单位。比较三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发现相对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时间固定效应模型而言,加入截面固定效应模型结论有所差异,其结论与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基本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在相关变量系数的显著性上有所加强。综合分析可知,性别比无论在哪一种回归模型下都显示出对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完全解释储蓄率的变化,所选取的其他控制变量也对储蓄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调整性别比例以降低储蓄率的建议

性别比例失衡促致使储蓄率提高,如何缓解男女比例失衡、进而改善男女比例失衡以降低储蓄率是政府、学界关注的问题。

(一)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仍主要依赖子女提供的社会现实,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有进一步在农村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转变农村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减少对女孩性别歧视,降低男女性别比例。

(二)完善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女孩

从长期看,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不断提高女童和女性的社会地位,才能弱化以至改变人们对生育的性别偏好,实现人口性别比例大体平衡,从根本上消除男女比例失衡。但是人们固化观念以及女性社会地位在短期内相对难以改变。为了缓解中国目前男女比例失衡问题,进而降低储蓄率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应当考虑为生育女儿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补助,鼓励人们生育女儿,并保证和优先照顾女童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三)加强立法,严惩胎儿性别查堕行为

目前在中国管理体制中,片面强调对医疗方责任的追究,缺乏对怀孕人员的控制。政府应完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对于不具备行医资格进行从事非法鉴定胎儿性别的行为以及非法终止妊娠行为的,可以通过刑法所确定的非法行医罪以及破坏计划生育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鉴于现代社会人员的流动性以及监控手段有限,政府因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而无法进行有力查处,可建立行政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的奖励条件并严格加以兑现。

(四)支持跨国婚姻,减缓男女婚配压力

教师比例失衡 篇4

3月7日, 美国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田见晖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首次揭示了小鼠体外受精 (IVF) 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内在机制, 并且通过针对性地调整IVF培养体系, 解决了IVF性别失衡问题。

体外受精技术的性别比例失衡是引起科学界及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截至目前, 其内在机制始终不清楚。田见晖教授团队研究证实, IVF导致的雌性胚胎X染色体失活 (XCI) , 从而引发雌性倾向的胚胎发育异常及出生性别失衡。该团队进一步还发现, Rnf12和Xist两个核心因子的表达抑制, 是导致X染色体失活的关键因素。最终, 研究人员发现在胚胎培养液中适时地加入低剂量的视黄酸可显著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的X染色体表达沉默, 缓解雌性胚胎的发育异常, 使出生性别比例校正到接近正常范围。

上一篇:校企紧密结合下一篇: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