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比例

2024-05-11

设计比例(精选12篇)

设计比例 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基于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相关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概念,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正确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科学实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催生出优质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材分析

学会看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功。要把许多地理事物尽收眼底,靠我们零打敲碎地观察、识记不易做到。“地图”这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好如何导入。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比例尺的教学,直接用校园平面图导入,因为是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感觉即亲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级的教室,实地测量自己教室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平面图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兴趣,自然的进入了比例尺的教学。教室长宽测量出来以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平面图的知识,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把教室的各种图形画在纸上,并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这就是所画教室平面图时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然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分析地图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读关于地图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册上的地图,并用三种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利用课文中的"做一做"指导学生量算图上直线距离,运用比例尺换算成两地实地距离,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较,这是比例尺教学的难点。突破的方式是认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比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个比例尺,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概念来判断分式的比值,确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结合读图,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分析,让学生全面理解比例尺概念的内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小学时学习过分数、比例尺,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

四、教学目标

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

(2)学会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3)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记住常用的图例和注记。

技能目标:学会比例尺的换算。

情感目标:学习地理,学以致用,服务生产和生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例尺换算中的单位问题。

难点:比例尺换算中的单位问题。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具体教学过程(略)

七、课外作业

学会阅读常用地图,并能够应用比例尺快速计算实际距离。

设计比例 篇2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3—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过程性目标:

(1)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2)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目标:

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复习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正比例反比例。

2、比一比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有很多,现在我们就来玩个小比赛,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同学能举出更多的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或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学生小组内举例并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收集成正比例、反比例、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各一个,记录在卡片上。

3、反馈评价。

教师根据各组举例的情况进行评比,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过渡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但是老师发现这些例子中有的是成正比例,有的是成反比例,有的是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那么,该怎么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呢?

2、复习正比例

(1)师:(用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成正比例的例子)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正比例)

学生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正比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2)师: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使,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能把题中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呢?(列表、画图、用式子表示)学生回答。学生介绍完每一种方法时,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要怎样做?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就是课本第63页的三种方法,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3页,仔细读一读,并把三种方法补充完整。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课件出第63页的表格)谁来告诉大家,表格里的空格应填几?(200、300、400、500)你是怎样算的?(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计算)指名回答。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63页的坐标图)谁来说说这幅图又该怎样做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仔细

观察所描出的点,你发现了什么?(所描的点都在同一直线上)仔细观察这幅图,估一估,如果时间是3.5时,路程应是多少?(350)时间是5.5时呢?(550)师:如果时间用t表示,路程用S表示,那么两者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St=100)

3、复习反比例

师:(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成反比例的例子)这是刚才一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大家判断一下,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反比例)为什么?(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积一定。)

指名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反比例: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积一定。

4、练习:

师:大家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用投影仪出示收集到的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的例子)这是刚才一位同学举的例子,你们帮忙判断一下,是成何种比例?(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5、比较正反比例的异同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梳理,你认为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出示下面表格)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讨论。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哪组能派名代表来说说?

教师指名回答,多让几个学生说说,学生每说出一点教师用课件出示,说不出教师再进行引导,最终形成下面表格。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不变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点

1、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变化方向相同)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

1、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 而缩小或扩大。(变化方向相反)

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1、下面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书本64页第一题)

2、订阅《小学生周报》的总钱数与《小学生周报》的份数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为什么?

3、⑴如果y=8x,x和y成()比例。⑵如果y= 8/x,x和y成()比例。

四、课堂总结

深化提高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郾能运用正比例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郾经历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郾激发学习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应用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郾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郾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郾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学习用正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校园里最高的树是哪一棵吗?老师、同学很想知道这棵树的高度大约有多少米,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

(学生各自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其实,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校里最高的树有多少米?如何正确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只有掌握更科学、方便的测量方法才能做到,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巧用例题,用整数方法解。

1?郾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1)呈现信息:上个月,张大妈家用了8吨水,水费是12?郾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

(2)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郾引导用整数方法解答。

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请大家独立完成,并交流解答方法。

(二)探究比例解法,感知策略。

1?郾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请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水费、用水吨数。)

2?郾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学生完成“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2)分析判断。

因为水费∶用水吨数=( )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比值相等。

(3)用比例解答。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①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②记录员负责做学习记录。③如果对分析、判断和解答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

(三)展示成果,形成策略。

1?郾小组汇报、展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正比例是:

■=■

8x=12?郾8×10

x=16答(略)

2?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其他同学结合小组的汇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意见。(有学生列成■=■也是可以的,但要让学生说出它的比值的意义。)

3?郾完善课题。(加上一个“正”字,使课题变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引导学生检验,并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一梳理(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断(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式(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式);四解比例;五检验(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看等式是否成立)。

(五)运用策略,尝试体验。

1?郾出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郾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郾让学生独立用比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六)质疑互动,比较建构。

1?郾让学生阅读第59页学习内容后提出问题。

2?郾组织学生讨论:“用算术方法”和“用比例方法”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促进知识迁移,掌握应用问题的结构特征。设计“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展示成果”、“汇报补充”等环节,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在比例知识“不变”的“模型”结构中追求“变”,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步骤(策略),运用策略再次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比例方法”解题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一)基础性练习。

1?郾按要求填空。

小明买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1)题中的( )一定,所以( )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人的()和()的比值相等。

(2)设要用x元。列比例式是( )。

2?郾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小兰的身高1?郾5m,她的影子长2?郾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到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二)提高性练习。

王师傅4小时加工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先补充条件和问题,再用比例解答。)

(三)开放性练习

一根绳子长126米,剪下9米共做了5根跳绳。剩下的绳子还可以做多少根这样的跳绳?(用不同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形式多样,避免了练习的单一性。练习内容体现了梯度、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评价,课外延伸

1?郾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2?郾前后呼应:今天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后,你打算怎样测量校园那棵最高的树的高度?

3?郾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测量树的高度,要有详细记录和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反思评价既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心得,又能首尾呼应,让学生带着“课虽尽,趣犹存,思再学”的欲望去完成课后作业。)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49页的例7。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了解了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 会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求出比例尺。本课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应用过程中了解比例尺的价值。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 能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能根据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能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 根据条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究,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下面是明华小学附近的平面图。

1.根据这幅平面图, 能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1)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添加条件“比例尺是1:8000”, 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动手测量出少年宫到明华小学图上距离为5厘米。

(2) 学生根据寻找到的条件独立解决问题, 并组织交流。

学生有如下方法:

C:用方程解。

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5:x=1:8000

(3) 小结:要求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 就需要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量出图上距离, 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我对教材例题作了一些取舍, 去掉了原例题中“比例尺是1:8000”和“量得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这两个条件, “逼迫”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条件。这样做, 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调动起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多种解法的呈现,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出示:有一所医院在明华小学附近。你能在图中标出这所医院的位置吗?

(1)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给出条件:医院在明华小学正北方240米处。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结:要在图中标出医院的位置, 就要知道明华小学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而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就能求出图上距离。

3.反思、比较:刚才我们解决了哪两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都是根据什么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要解决“在图中标出医院位置”这个问题, 需要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 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都大有益处。“反思”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经验。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二、比较, 感受各种比例尺的价值

1.放大比例尺。

下面是一个正方形精密零件的平面图。

(1) 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根据已知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比较:观察一下正方形零件的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 你有什么发现?

2.线段比例尺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1) 怎样求出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让学生上前动手测量出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2) 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厘米, 请你算一算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 交流。 (学生会出现分别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情况。)

(4) 比较:你认为选用哪种比例尺计算比较简便?

3.比例尺的变化

(1) 比较:还有一幅中国地图, 它的比例尺为1:20000000。想一想, 这幅地图与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比较谁大谁小?

(2) 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中国地图上, 上海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有多长?

(3) 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了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1100千米,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火车时刻表上标出的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463千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 问题色彩比较浓。三个环节都运用了“比较”这一手段, 使各种比例尺的适用范围更加凸显, 通过问题解决体现各种比例尺的不同价值。而学生自己提问题、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 自主选择比例尺解决问题等, 都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操作, 体会实际应用

出示东关小学篮球场。请你在作业纸上绘制出学校篮球场的平面图。

1.讨论绘制这个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根据讨论情况, 相机给出条件:

(1) 篮球场长是28米, 宽是15米。

(2) 如果要在作业纸上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 选用下面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A:20:1 ()

B:1:200 ()

C: ()

2.学生根据选定的比例尺, 计算出相关数据, 并绘制平面图。

3.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绘制篮球场的平面图比做一道封闭的应用题有价值得多。捕捉贴近生活中的素材组织数学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积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总的设计说明:

《比例》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以及讲义的设计调整。

在前几周教学基础上,本周课堂讨论环节有所调整。之前,每次的题单设计取消,一是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二是同步练习中的探究交流习题设计难度适中,便于学生自学指导。

实际进行了几次教学尝试,课堂时间缩短了。

二、紧扣概念,理解正反比例的含义。

除了结合现实的实例外,教学中注意强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记忆环节。让学生人人熟识概念,逐个讲解概念。通过讲述再次巩固概念,扎实掌握。

三、抓关键点,理清解题思路。

比例的应用,利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点是:先找不变量。找准不变量,再确定属于什么比例。根据比例来确定解题方法。在教学中和练习中不断强调,怎样找不变量,学生做题准确率较高。

四、尝试组建一对一辅导模式。

数学学困生占二成,之前的辅导难度较大,一时间不能保证;二精力顾不过来;三师生比较疲惫,效果难以保证。从上周末开始让学生自己挑选师傅和辅导徒弟,从本周开始启动结对辅导。运行一周,目前效果良好。学困生的作业上交率明显提升,辅导师傅积极性高,辅导跟进到位,今后继续坚持,不断调整。

设计比例 篇6

标准人体比例的测量方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体比例的测量方法,基本上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杰出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实践得出的,达芬奇所绘制的人体比例图“维特鲁为人”一直被称为神圣的人体比例。将人体的身高、臂长,加上运动变化将人体比例归结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这种独特的测控方法区别于其他测量方式,通常人体的比例都是以人的头长为测量依据,以此描绘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厚度。早在2400年前,希腊艺术家就发现成人男女的身体高度均为7.5个头长。这种测量方式基本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艺术家对人体比例持有独特的观点,比如对中国艺用解剖影响颇深的伯恩·霍加思。他认为人体比例对艺术是必要的,但对现代生活的价值观对接受传统表示极大地疑虑,它首先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比例标准,有个人的标准,所以他大胆的提出人体比例为8.3或8.4个头长。他还认为人体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的绝对标准只存在于定义中。比例是构成人体美得基础,如果说维特鲁为人是接近完美的,7.5头长的比例是比较理性的,那么8.3头长则是比较感性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伯恩·霍加思除去对人体解剖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之外,还是一名优秀的漫画艺术家。

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头身比例

由于动画角色的艺术特征,通常其造型表现可以归纳为漫画与写实两种主要风格。写实风中所使用的的头身比例测量方法基本是延续艺用解剖中对人体比例的测量方法,或以7.5头身为基础加以变化,随着动画风格的不同,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动画人物比例类型。比如日本插画大师天野喜孝,其画风独树一帜,在为《最终幻想》所绘制的角色中,所使用的是10头身的比例,其笔下的人物皆由此带有一种梦幻般的优美,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在动画作品中,娱乐性是其重要的一个内在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具备搞笑的因素,这类作品中的角色为了在面画上就带给观众愉悦感,通常所使用的比例都小于标准的人体比例,使人物看起来像是小孩子而更加可愛。比如连续二十余年高居日本动画收视率前三位的《樱桃小丸子》,其中的动画角色人物比例基本统一为3头身,加上轻松、愉快、温馨的故事内容使其成为日本男女老少心中的第一国民动画(图1-2)。在美国的动画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英雄形象,比如DC漫画公司创造的超人、蝙蝠侠,惊奇漫画公司旗下的蜘蛛侠、X-MAN等,绘制这些英雄形象的漫画们为了表现出更加真实而又强壮的卡通形象,常常使用8头身或9头身的绘制比例,在这类动画作品中7头身的比例反而使人物看起来不够准确。在动画作品中动画角色的头身比例通常是不固定的,就算是同一部动画片也常常为了剧情的需要,而变换角色的头身比例。

人体比例测量方法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角色在创造过程中,想要表现出准确的角色形象,是必须借助于艺用解剖中的知识内容,单从动画角色的外在形象来看,合理的各部位比例绘制,会使观众对于动画角色的造型更加信服。在艺用解剖中除去以头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还有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小细节,比如大转子(髋骨关节下突起处)位于整个身体高度的1/2处。次方法适用于动画角色中的各种头身比例,是一个找到身体重心的好方法。实际男性的肩部的宽度为2个头长,女性约为大于1.5个头长。在较为写实的动画角色中可以用此方法表现动画角色是否强壮或者瘦弱,在一些Q版两头身的动画角色中,肩部的宽度反而不会超过头部的两侧。当人体呈解剖姿态时,手臂自然下垂,食指指尖处于大腿的1/2处。这一点适用与任何动画风格,如果手臂短于此标准的话,会使绘画风格看起来幼稚,手臂过长的话会使角色看起来神经质,制作古怪的角色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在日本著名动画片《钢之炼金术师》中,代表暴食贪欲的格拉特尼,他的两条手臂基本已经到达两腿的膝盖,性情非常古怪。还有《拳皇》中的八神庵与莉安娜,在大蛇之血暴走后,会手臂下垂并且弯曲腿部,头部低垂前倾,使人物看起来野性十足,性情狂躁。虽然没有在暴走后增加手臂的长度,但人物脊柱弯曲并且下蹲之后,使手臂与地面的高度降低,整体比例发生变化,和直接增加手臂长度的效果是一样的。这种比例造型,在丧尸类动画题材中,也广为应用,将人体脊柱的S形,弯曲成动物脊柱的C形,单从造型上,就能看出丧尸失去人性的特点。

结 论

动画设计中角色的造型设计是一部动画片制作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制作的成败,而完美的动画形象需要合理的利用人体比例测量方法,更好的指导动画形象的设计,人体的比例是角色设计的基础和根本。如果说故事情节不容易转化为其他产品,那么由动画主角色衍生出来的各类产品,就必然成为盈利的重点。好的动画角色,能给一部动画片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留给观众很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浅谈版式设计中的“黄金比例” 篇7

(一) 内容

版式设计就是在有限的平面上, 根据设计要求, 运用相关美学知识, 结合视觉关系以及背景色彩的合理应用, 进行版面的点线面的分割, 设计出美观实用的版面。

(二) 基本类型

包括了骨骼型、满版型、上下 (左右) 分割型、中轴型、曲线型、对称型、重心型、自由型、倾斜型、三角型、并置型和四角型等一共13种类型。

(三) 原则

1. 思想性与单一性。

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播客户所要表达的信息, 部分设计师只是沉醉在自己设计作品的艺术感中, 却没有按照设计主题曲完成, 因此会出现很多失败的实际。一个成功的版面设计, 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去理解用户的目的和想要表达出的信息, 然后深入了解再去设计会事半功倍。一个好的版面设计只有主题鲜明, 简单易懂才能够算是一个合格的版面设计。

2. 艺术性和装饰性。

在版面设计主题明确之后, 版面的布局与结构的表现形式就是版面艺术的核心内容, 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设计过程。设计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新意、有美感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因此排版设计是对设计师的很大的一个考验, 只有设计者有深刻的内涵素养, 才可能设计出完美的版面。版面通过文字、图形以及色彩的拼合, 运用一些夸张的手法, 来表达设计者的目的, 不仅是一种美观的设计, 还起到了突出版面新淫读者的作用。

3. 趣味性和独创性。

版面设计不仅要从美感、艺术感去考虑, 还有融合一些趣味的东西, 从而改善部分设计的枯燥性, 调动读者的兴趣, 更加吸引读者。趣味性可以采用寓言、动画或者是幽默等方式来表达。独创性则是任何行业都在抑制追求的特性。鲜明的主题设计是一个版面的灵魂, 要想更出众, 被大家所记住, 那么创新、别出心裁的设计就会为你加分, 在一个版面的设计中, 多一些创新元素, 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4. 整体性和协调性。

版面设计必须追求完美、符合主题, 这是设计最基本的要求。若只是从单方面来讲只重视形式忽略内容或者是只重视内容忽略艺术表现, 那么这种版面设计就是失败的。只有合理的把内容与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强化整体布局与结构, 才能体现出版面的社会和艺术价值。而版面设计的原则性就是对版面各种元素的安排的结构和色彩方面的相关性, 通过对版面间的图文和色擦的组合与协调, 使版面更具有艺术美感。

二、版式设计中的黄金比例

(一) 传统的黄金比例

黄金比例又称为黄金分割, 是指事物之间各部分的数学比例关系, 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间的比值越是1:0.618, 这个数值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值。在版面设计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给人们带来美感与享受。

(二) 现代设计理念中的黄金比例

随着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改变, 出数字的黄金比例已经不再能满足其的需求, 而且现在电脑技术的发展也是复杂的设计变得更加简单易操作。而人们对比例之一定义也进行了新的理解:不仅可以代表部分与部分的比例, 还可以是尺寸、颜色、长度等等方面的比例。主要是突出表现在外形与色彩构造的比例上, 从这些方面给人们带来相对的美感。

1. 大小的对比。

大小关系是造型设计要素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 几乎可以决定意象和调和的关系。大小的关系差异小, 消费者的感觉就会相对的更加温和, 差异大就会给人较鲜明的对比, 具有突显感。如何把握好这个比例的是适度性也是版面设计中黄金比例的一个重要问题。

2. 明暗的对比。

明暗关系的对比可以表现在版面设计的画面感中, 例如白天和黑夜, 事物的正与反等方面, 明暗关系是色彩中的最基本的要素, 消费者能够辨别色彩带来的冲击感, 但是最基础的本质上也就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明暗对比的程度是把握现代版面设计黄金比例的一个关键元素。

3. 位置的对比。

在画面两侧放置某些物体, 不仅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还能产生对比, 吸引读者注意力。画面的上下、左右以及对角线上的四个点都具有这种潜质, 若是在这些位置放置照片、文字或者几号等元素, 可以显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注意版面中的某些位置放置鲜明的元素, 可以显示出相关的对比关系, 产生紧凑的画面感。对版面设计的比例也是有冲击的。

三、版面设计中黄金比例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版面设计的黄金比例的研究, 相关设计工作者可以更好的对版面设计进行理解, 并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 从版面的布局和结构以及色彩的对比度等方面进行版面设计, 运用相关的自然元素, 使整个版面更加具有美感, 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达到设计师的初步要求。另外版面设计的黄金比例的研究也加强了设计师的责任感和求知力, 对于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设计美感, 从而加强自身的素质。

结束

综合来看, 黄金比例不是固定的数值, 也不是一种纯粹的美感, 它是设计中各种元素、布局结构, 色彩对比的融合, 单纯的考虑数值的比例或者单一的看待元素的组合都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现代设计中的黄金比例要考虑到更多方向的设计因素, 进行更好的融合, 从而设计出更加完美的版面设计作品, 增长消费者的见识和满足消费者对美的欣赏。

摘要: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 同时也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而在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适度的比例。众所周知, 比例是整体与部分或者是部分与部分之间数量的一种比率, 可以代表现代生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抽象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人审美水平的提高, 黄金比例是版式设计中追求的完美比例, 寻求最大程度上的画面的和谐感。本文对版式设计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特别是对设计中的黄金比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如何达到设计中美的和谐进行探讨, 提升设计的美感。

关键词:版式设计,内容原则,黄金比例,美感

参考文献

[1]张伟.数值比例在书刊版面设计中的作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02)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8

教科书32~3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教学,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

1.复习导入

什么叫做比?

在我们人体上就有许多有趣的比, 例如, 双臂平伸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1, 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作用可大啦!假如你是一个警察, 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 就能估计罪犯身材的大约高度, 这实际上是用这些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 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板书课题

二、教学实施

课件出示课本32页的四幅图:

1.谁能具体说一说这四幅图的内容?

2.找一找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师:对,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是我国主权和尊严的象征, 它已经高高地飘扬在联合国总部的广场上, 显示了中国的强大。

3.出示四组国旗的数据。

4.根据这些数据,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你能根据这个表, 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并求出比值。

(2) 根据求出的比值, 你发现了什么?

(3)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 怎么办?

6.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 你还能找到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生讨论并汇报)

7.完成做一做。

8.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 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它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看课本第34页, 结合自学提示自学这部分内容。

自学提示:

(1) 什么叫比例的项?什么叫比例的外项、内项?

(2) 在比例2.4∶1.6=60∶40里, 两个外项的积是多少?两个内项的积是多少?这两个乘积有什么关系?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9.生汇报

10.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那两个数?内项呢?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

11.完成第34页做一做。

三、自主测评

1.课本第36页23题。

2.课本第37页56题。

设计比例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 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

(1) 根据表中信息, 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

(学生思考片刻, 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 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

(2) 算算这些比的比值,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3) 说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

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 教师将教材例题后 (相当于练习) 的一组信息“前置”, 这样设计与处理, 一是使题材鲜活, 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 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 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2.即时训练。

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 依据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一组题的练习, 提醒我们什么?

B.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哪一个比能与51∶4组成比例。

a.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b.剩下的 (1) (2) (4) 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

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 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

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 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 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接判断, 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 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引导学生读教材 (相关内容) ,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 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3) 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外项。

(4) 任意写一个比例, 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 填数。

(1) 出示比例8∶ () = () ∶3。想一想, 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

[刚开始时, 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 所以填数相对费时, 慢慢地, 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 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 (如1和24、2和12、0.5和48……) 板书在括号下面, 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2) 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 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3) 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 “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意见不一, 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

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 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

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 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 即时训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假设成立, 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 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 解决问题

1. 猜数游戏。

在下面每个比例中, 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

3∶5=6∶ () () ∶5=6∶ ()

3∶5= () ∶ ()

2. 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 (学生探索后交流。)

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 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

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 注意练习的梯度、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 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热烈。

设计比例 篇10

1. 知识技能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结合问题条件, 得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特征, 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

2. 过程与方法

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生成过程, 充分认识到反比例函数是描绘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收获新知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实际生活中描述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型, 给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便利。

四、教学过程

1. 生活数学

写出下列生活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 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若行驶的速度是70 (km/h) , 那么这辆汽车通过的路程s (km) 与时间t (h)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2) 一个银行为本县社会福利厂提供了30万元的无息贷款, 该社会福利厂的年平均还款额y (万元) 与还款年限x (年) 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用数学符号建立等量关系, 反映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2. 观察交流

在上述问题中所列出的关系式中, 你对这些函数关系式熟悉吗?

3. 探索活动

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吗?

利用关系式 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随着速度的变化, (1) v越大时, t越___;反之, v越小时, t越____。 (2) 对v的每一个值, 都有______一个t值与它对应。 (3) 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为什么? (4) v与t的积是一个____值 (即为300)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 通过探索、交流, 类比得出其余的是函数表达式, 既渗透了数学的“类比”思想又突破了难点。

定义:一般的, 形如 (k为常数, k≠0)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4. 例题讲解

判断下列关系式, 思考y和x之间是否是反比例关系?如果是, 指出k的值。

结合刚才的事例, 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识别反比例函数式, 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5. 巩固练习

(1) 下列表格中给出的是变量y随x变化的对应关系, 其中有一个是反比例函数, 请将其找出来。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 体现比较隐晦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突破了难点。同时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已知函数y=3xm-7是正比例函数, 则m=_______。

变式:已知函数y=3xm-7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m-3) x2-1是反比例函数, 则m=________。

若函数y= (k+1) xk-2是反比例函数, 求m的值。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一题多变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怎样的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小组内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还很好地把数学和德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

6. 小结与思考

(1) 数学知识。

(2) 数学思想方法:建模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

7. 作业

健康的比例 篇11

一封网友来信

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给我留言:“马上要过年了,因为嫌麻烦,所以我们招待亲朋好友一般都是在饭店解决。您经常说,点菜时要按1:1的比例点菜,即荤菜一份,素菜一份再加一个荤素搭配菜。自己吃饭最好是1荤配2素。所以我想在外点菜,按照荤素1:1的比例来,是不是就可以了?”

看了这个网友的留言,我想起不久之前和朋友们聚餐的情形。我对一个女友说:“今天中午咱们是3个人一起吃饭,你点菜!”女友拿起菜单要了一份宫保鸡丁、一份蟹黄豆腐还有一份蓑衣茄子。她解释说:“鸡丁算荤菜,豆腐是素菜,有茄子有肉末的就是荤素搭配菜,没错吧?”我说:“比例弄错啦。”她惊道:“为什么?”旁边的朋友也是大惑不解。

“理由是这样的。鸡丁也好,豆腐也好,都是富含蛋白质的菜肴。豆腐被称为‘植物肉’,只能用来替代鱼肉蛋类来供应蛋白质,却不能用来替代蔬菜,因为蔬菜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之类,它一点儿都没有。另一方面,茄子虽然是蔬菜,但营养素含量也是偏低的,而且烹调中油脂太高。这3个菜,2个高蛋白,3个高脂肪,显然不是非常健康。”

女友又问:“植物蛋白质也不能多吃么?不是说吃植物蛋白质更好么?”我告诉她:“这又是一个误区。无论什么来源的蛋白质,过多的蛋白质都会增加身体中胃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让人餐后昏昏欲睡,容易疲劳。所以,一餐当中的蛋白质不应当过量。一个轻体力活动的普通健康女性,每餐大约需要20~25克蛋白质,其中100克粮食供应7~10克蛋白质,50克瘦肉或者100克北豆腐供应10克蛋白质,再加上200克蔬菜供应2克蛋白质,就基本上达标了。50克瘦肉是多少量,也不过是红烧牛肉三、四块罢了。”

女友叹了口气说:“原来我点的菜蛋白质过量了。一份鸡丁绝对不少于3两鸡肉,蟹黄豆腐和茄子里的肉末加起来,的确是超量了……”她拿起菜单,把宫保鸡丁改成了锡纸鲈鱼,又把蟹黄豆腐改成了排骨杂炖,里面有蘑菇、木耳、鲜玉米和少量排骨,算是荤素搭配菜;最后把茄子换成了白灼芥蓝,嘱咐少淋明油。

这次我表扬她说:“食物多样,有了排骨的肉,就换成鱼来搭配。排骨看起来块儿大,有肉味,实际上能吃进嘴里的肉很少,肉类总量不容易超标。而且鲈鱼个头比较小,3个人吃不会剩下多少,点得不错!”

我的年饭主张

设计比例 篇12

2300多年前,欧基里德指出,比是两个相似事物的量的比较;而比例是指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用公式来说,比是a/b,比例是a/b=c/d,或a/b=b/c=c/d=d/e。由量的比较或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关概念还有尺度、节奏、韵律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通过长期绘画实践得出重要的人体绘画比例规律,标准人体比例是这样的:头占身高的1/8,身体的宽度是身高的1/4,把两臂平伸起来后,其宽度等于身长,大腿正面厚度和脸的厚度是一样的,人体跪下以后高度减少1/4等等。符合上述比例的人体,达·芬奇认为就是美的(图1)。即便是到了今天这样的人体比例规律仍然非常有价值。

在建筑、艺术、园林和装饰领域里,都要求有空间界面的处理和控制,要求完美体现尺度和比例的和谐性。建筑艺术造型设计中的比例控制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在家具设计、汽车工业设计、艺术品设计等各类设计中都有严格的造型比例设计要求一样,“增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在家具设计中,人们千百年来对家具的熟悉和认识使得家具的比例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种“约定俗成”的比例关系自然是对的,是在人们心目当中最美的比例关系;在汽车工业设计中,比例作为汽车造型中的特征元素之一,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是比特征线更易被人认知和理解的特征元素。比例原本是个数学概念,但是又融于美学当中,是艺术造型的重要要素之一,纳入审美范畴,因此,广泛应用于艺术造型的创作中,小到玲珑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大到壮观雄伟的建筑艺术作品,无不例外。

2.尺度、比例和黄金分割比例

2.1尺度和比例

尺度是指事物与人的生理或者人们所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比例是指形体中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两相比较而言,尺度可以有三种划分:自然尺度,以人体正常大小度量建筑的实际大小;夸张尺度,将建筑的尺寸有意做的比实际的要大,给人以雄伟感;比如位于纽约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以其巨大的尺度与形象,不仅被看作是美利坚民族的象征,而且也是作为早期移民进入美国的标志。亲切尺度,将建筑的尺寸做的比实际的要小,获得亲切舒适的感受。比例可以分为整体比例和划分比例。整体比例是建筑物本身的比例,长、宽、高之比,它与建筑环境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有密切联系。划分比例是建筑局部或构件在建筑整体当中所占的大小尺寸关系。合理的尺度和比例加强了造型的整体性和统一感,产生视觉上的愉悦。

2.2黄金分割比例

在整体与主要构件的比例当中常用到整数比、均方根比例和黄金分割比等经典的比例。整数比例是以具有肯定外形的正方形为基础单元派生出来的比例,其优点是较容易产生韵律感,形成良好的形体配合,缺点是显得呆板。均方根比例是以正方形的一条边与比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所形成的矩形比例为基础,逐渐形成新的以上一矩形对角线为长边的比例系统,这种比例更具有韵律感。黄金分割比例1:0.618是被众多几何学家认为是最具美学价值的比例,在建筑、绘画、雕刻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运用,往往是应用二次或者二次以上黄金分割(图2)。主要构件与整体有一定的比例对应关系,将比例从整体延续到局部,从而使得建筑的划分更加协调一致,主次更加分明。

3.影响建筑艺术造型比例的因素

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建筑的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体量、建筑环境及建筑空间。建筑造型设计都遵循艺术造型形式美的原则和规律,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规律。而比例问题是造型设计中要把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在建筑造型设计中,也要遵循造型设计的要求,比如注意功能的完整性和创造性空间,注意平面构思,注意建筑形象构成问题,注意细部处理等等。设计师在实验与实践过程中,往往要不断修改,在以人为尺度的设计中,比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造型设计通过对经典建筑造型的比例规律的研究,可以发现建筑造型中的比例法则,揭示建筑外观形态和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在单个建筑的立面图和表现图中,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自身以及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都可得到极为直观清晰的表达,因此对这些表现手段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处理好个体建筑的各种比例关系。

建筑艺术造型的比例美有以下三种考虑:

(1)以建筑造型的主要功能要求形成比例

主要功能要求是决定性因素,预先规定的功能要求使得人们一开始就可以获得确定的尺寸和比例,比如约定俗成的门的大小比例、窗户的大小比例等,建筑首先要满足功能合理,在功能要求作用下形成的比例是建筑艺术造型比例的重要考虑。

(2)以建筑造型的技术条件形成比例

技术是形成一座建筑的保证性条件,保证功能的得以实现,没有技术支持,建筑最终盖不起来,所以基于技术因素形成的比例美表现出了技术的力量,结构的逻辑。这一层次有可能对功能因素进行必要的修正,从而形成新的比例。

(3)以设计者的审美要求形成比例

就上述两种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虑都无法获得最佳形式。建筑艺术造型是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设计者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审美习惯,他的这些思想基础决定了他相应的审美要求,据此设计出的建筑艺术造型都是他审美倾向的反映。

4.比例在建筑空间造型设计中的涵盖范围

4.1比例在时间上贯穿于建筑造型设计的始终

从建筑造型方案设计的第一次草图开始,比例就已经融入其中了,在模糊的构思阶段,就应建立尺度和比例的概念,直到最终建筑艺术造型设计的完成,也是对比例关系的不断调整和推敲,从时间上来讲,比例的合理运用贯穿了整个建筑艺术造型设计的全过程。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初期阶段就初步确立了各功能区块的比例关系,展览空间的空间比例,藏品库区的空间比例,公共空间的比例,辅助空间的比例等。新馆的矩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建筑的几何形坡顶是对错落有致的江南传统屋顶进行现代几何抽象的产物(图3)。在设计的每个阶段对各部分比例不断进行推敲,越来越细,最终到各部分建筑构件的比例尺寸等。

4.2比例在空间上制约着建筑规格类型

建筑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问题也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因为要满足功能要求,要满足技术条件,同时还要满足审美需求,进而推敲得出的合理的比例,制约着空间的类型和规格。比如走廊有其自身的功能要求,要求是一个通长的廊道,比例上来讲一定是长宽比大于1的长方形,就决定了走廊空间的狭长性,即它的空间类型和规格;大型体育馆功能上要求一次性容纳数百乃至数万人,技术上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结构形式颇为复杂,它的空间规格就是大空间或超大空间。

4.3比例在形式上作用于建筑造型的不同风格

建筑艺术造型可以是古典的,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超前的,比例在形式上涵盖了所有的建筑艺术造型的风格。日本的石庭(亦称“筑山庭”或枯山水)具有极其浓厚的日本民族特征,它反映出岛国民众的心理特征,地理风貌及佛学哲理。石庭中最讲究的是“布石”之法,寥寥几块石头,布局极有章法。日本龙安寺石庭,共有15石,分为五组,所在位置均处于平面上的黄金分割线上,庭院总长75尺(日本尺),宽为30尺,这矩形庭院正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黄金比例的矩形组成。石组所处位置格网距离大致都是黄金比,自然给人以稳定感(图4)。再比如中西方建筑造型的比例关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审美观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同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开间的比例关系的差异,造成的立面构图效果的完全不同,带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一样。

4.4比例在内容上深化了造型立意的艺术效果

在建筑空间造型设计过程中,和谐的尺度和比例体现在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上,比如作为城市文化广场的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图5),它的结构形式是开敞式的,广场周围的建筑并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的形式也是开场自由的,并不对称、平行,看起来不严谨的结构形式却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协调了整个空间布局的尺度和比例的关系,将周围建筑环境恰当融入广场环境中。再有比例在内容上深化造型立意的艺术效果的范例就是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玻璃金字塔,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的扩建工程(图6)。在解决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的问题上,设计者并没有采用原来的形式、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而是另辟蹊径,大胆采用玻璃金字塔造型和卢浮宫对立,形式的对立、结构的对立、材料的对立,而最终的设计结果经过时间的检验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和赞许,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地下博物馆的采光问题,又使得两部分建筑相得益彰、互相呼应,产生了和谐的对话关系,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的建筑环境和内容,更为卢浮宫广场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建筑艺术造型有了合理的尺度和比例,不仅美观,而且使用中会感到合理和舒适,建筑才能更加经久不衰,更加深入人心,在内容上才能深化造型立意的艺术效果。

5.小结

自然界的和谐,无外乎各种事物有其固定的尺度和比例。对于建筑设计来讲,只有在分析了尺度和比例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它的影响因素之后,才能将最合适与优美的比例用在其中,进而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建筑艺术造型,创造出渲染情绪的建筑艺术空间环境和氛围,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乐民放.建筑与造型创意中比例设计的原理与技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2]苗洪涛.关于建筑立面造型设计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07.

[3]孙婷.刘文金.周雪冰.明式朝服柜正立面造型比例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5.

[4]朱丽萍.李永锋.半坡陶器的造型比例及其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0,12,(31).

上一篇: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下一篇:血气胸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