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0篇)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2
一、导入1.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2.复习铺垫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6/16+1)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16+1)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1.教学例1(改编)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104(6+7)6=48(台)104(6+7)7=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突出板书:104 =104 =48(台)104 =104 =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 =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 =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8+56=104(台)48:56=6:7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2)小结并揭题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2.教学例2(改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学生尝试练习。板书:176-20=156(台)156 ==156 =48(台)(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156 ==156 =56(台)156 ==156 =52(台)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3.补充题(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02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156-48+57=165(台)165 ==165 =55(台)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 是多少?)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4.延伸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33 :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66 =35(台)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5.比较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02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02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电脑出示:改成2002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2.补充练习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意义
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30+24=
和
30—24= 差 30÷24=
倍数
比
30:24= 5: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
(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
3、学生试做。要求:
(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2)想办法验算。
(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
5、沟通联系。
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
分别想一想,5/
4、4/
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
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
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
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
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
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
A、3600×+3600× B、3600÷(5+4+3)×(5+4)
C、3600×
D、3600÷
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 比是8∶12∶7,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
【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
【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 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4+5=9
转
90÷9×5=50(本)(本)
化
90÷9×4=40(本)
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
4+5=9
90×=50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
2、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本、习题。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小黑板出示)
1、思考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一填。
(1)2:4=6:()
(2)由6×5=2×15,可得6:()=():()(3)由A/5=B/6,可得()×()=()×()
3、解方程。
(1)2× X=7×8(2)X × 1/3=2/5 ×3/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过程,教师将(1)板书,作为新课中解比例的解题过程)
二、新知探究。
1、出示8:X=2:7 教师:你们能试一试解出X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板书解题过程。教师在板书解题过程的时候强调:首先解题之前要先写“解”,其次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一项写在等号的左边。
教师:上面的这题和解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比例,教师就说出什么叫解比例?并板书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解的比例呢? 学生: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试一试。
解比例:(1)5:X=1/2:1/4(2)5/8 = 3/x(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例2(小黑板展示)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子,然后试着进行解答。
通过学生的几种想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即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比例解决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学生找到关系式后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对照课本上的进行纠正。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1)5和9的比等于2和x的比。(2)x和6的比等于7和8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x,等号右边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4)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2和5,两个外项分别是x和2.5。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最后讲评,最后一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书上题目)
板 书 设 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5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题型特征,会正确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实现迁移。
1. 一段路长48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一天修了多少米? 2. 从“甲乙两人修路长度的比是5:3”你能想到什么?
3.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个?
(板书:平均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时不能实现平均分,或者不平均不够合理,需要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习惯上我们把这一类的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今天这一堂课,就请同学们通过自己学习、小组合作自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激趣,明确方向。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问学生,如果老师要请你们分这个盒子里的东西,你要向老师寻问什么信息。使学生明白:
分什么
有多少
分给谁
怎样分(板书)
四、尝试学习、探索方法。1.出示尝试题: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的比是5:3,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自主探索。
可以先练习再看书,也可以先看书上的例题再尝试练习。3.小组交流。
说清解题的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方法吗? 4.交流方法,明确思路。方法一: 5+3=8(份)800÷8=100
100×5=500(平方米)100×3=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方法二:
800×=500(平方米)800×=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
五、多种练习、形成技能。1.定向练习——掌握对应。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练习十四第4题)
明确,把两个锐角按比例分配,必须知道两个锐角的和是多少?总量必须与部分量的和对应。(板书:对应)2.发展练习——巩固方法。将尝试题改编为: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面积的比是5:3:2,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3.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各应分得多少块?(书上练一练第2题)
使学生明确,按35:31:24进行分配 4.对比练习——形成结构。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推荐] 篇6
教学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第一节
地点: 六(5)班
授课人:肖世先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5页。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填空:已知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口答。
六年级有3个班和一年级有2个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500÷2=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5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共同承担同样多的卫生责任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怎样分才合理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样方案进行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5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六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一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3倍; 22(2)一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52(4)一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5(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一年级的
„„ 学生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500÷5=100(平方米)
100×3=300(平方米)100×2=200(平方米)方法
二、3+2=5 500×
32=300(平方米)500× =200(平方米)555、比较思路:这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1)、求出总份数。(2)、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把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一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三、练习巩固。(1)、(教学例5)
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红色和黄色各应涂多少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教学“试一试”。
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红色和黄色占总方格数的几分之几?(3)、教学“练一练”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类型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1、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的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五、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2、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3、趣味数学:大象最近开办了一家公司,小猪、小狗、狐狸因工作努力,大象决定拿出一笔钱(300元),按4︰5︰6奖赏给小猪、小狗、狐狸。正当小猪、小狗想着自己拿钱的份数时,狐狸眼珠一转,说道:“各位,为了计算简单一点,我们每人去掉自己三份的钱,按1︰2︰3来分这笔钱,怎么样?反正大家也没任何损失。” 同学们,你们觉得狐狸说得有道理吗?
六、作业 : 练习十四 1、3、4题。
附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
1、方法
一、3+2=5 500÷5=100(㎡)
100×3=300(㎡)100×2=200(㎡)
方法
二、3+2=5 500×
32=300(㎡)
500× =200(㎡)55答:六年级的保洁区是300㎡,一年级的保洁区,200㎡。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7
荆林中心校
杨春仙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58-59页,例
2、例3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重点:能够应用已有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它是“平均”问题的发展。显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知的材料,如中奖金额如何分配等,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相互启发、质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听说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都购买过彩票,说说你们是怎么买的,有人中奖吗?
看来只买
一、两张中奖的可能性太小了,但是如果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把钱合在一起买彩票,中奖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出示例1:甲、乙两位同学,共同出资10元钱买了体育彩票,中奖200元了,请你说说这200元钱怎么分配呢?
老师想请同座位的2位同学自己先说说,你们打算怎么分这笔钱。学生讨论后汇报。(大致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
1、平均分。
2、共同再买彩票──再次支持体育事业,如果中奖就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请客,剩下的平均分。
4、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
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怎么分配最合理?引出课题。
解决问题:按出资金额的多少来分,怎么分这200元钱?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⑴
200÷10=20(元)⑵
4×20=80(元)
6×20=120(元)
你认为第⑴、⑵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老师小结:这样分大家都没意见(合理、公平)。除了甲出4元,乙出6元,他们两个还可能是怎样出资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成:
甲
乙
5元
5元
按1:1(平均分)
2元
8元
按1:4分
3元
7元
按3:7分
„„
刚才大家认为按各人出资的比例来分比较合理,这叫按比例分,其中两人各出自5元时,平均分实际上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用不同分钱方法的争议中,充分暴露各自的思维过程,就“怎样分配最合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多种分配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按比例分配”最合理,从而展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感受“按比例分配的必要性”,很自然地解决了平静分是按比例分的特例。]
二、主动探索,归纳方法
我们学校的徐老师与张叔叔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彩票的经验都认为合伙买彩票能挣钱,就约定了出资比为,同学们对这个2∶3怎么理解?
①徐老师出资2元,张叔叔 3元;
②徐老师出资20元,张叔叔出资30元; ③徐老师王叔叔出资4元,张叔叔出资6元; 老师引导:徐老师占总出资的()张叔叔占总出资的(); [复习铺垫,只作为一个准备随时可用的环节,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作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必要环节,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内涵──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石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使教学方案更具有效性]。
出示例2:徐老师和张叔叔买体育彩票,按2∶3的比例出资共中奖500元,同学们想怎么分这笔钱?(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把自己列式以及想法告诉大家。(着重是分数的方法。)教师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一个数量(500元)按一定比2∶3来分配,这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解题步骤如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说明)
生活中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很多很多,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P58~~59页,看书上的例子,不懂可以提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研究解决问题,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多向思维的发展,凸显个性化学习。]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应用
徐老师、张叔叔中奖了,很高兴,两人一商量,准备请请他们的朋友小聚聚。准备花80元买肉和买鱼,其中用钱比是3∶5,买肉和买鱼各用多少元钱?(口答)
师引导:宴请朋友,单买鱼和肉行吗?买鱼、肉、蔬菜你认为应该按什么比例去分配80元钱呢?(分小组讨论,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
例如,按鱼、肉、蔬菜比为3∶2∶1来分配,(告诉大家这个叫连比)
按自己设想的比例,算出买鱼、肉、蔬菜各需要多少钱。2、变式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⑴一个运输队一共运货物140吨,上午运了3小时,下午运了4小时,上午和下午各运了多少吨?
⑵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2米,长和宽的比是3:5,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拓展提高(每人选做一题)
⑴一个班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4,男生比女生少7人,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⑵一种药水由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在8000 千克水中应加药粉多少千克?
⑶、一次,吴明、朱强和李红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大家商定,出租车费一定要大家合理分摊,吴明在全程三分之一处下车,到三分之二处朱强也下了车,最后李红一个人坐到终点,付出90元车费,请你帮他们算算三人如何承担车费比较合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练习设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同时也注重开放问题情景的内容、条件和结果,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通过练习,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师生评价
上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8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xkb1.com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 )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 )比例
5、判断
(1) 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2) 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3) 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理解和分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并能熟练地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理解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能熟练进行互化。
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把比例尺的意义与分数、倍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建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和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检查预习检测的第一题。
看图形,根据图形的放大的规律,列出比例解决问题。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语系检测的第二题:什么叫图上距离?什么叫实际距离?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完成第二题:和()的比叫做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
第三题: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也就是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 )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比例尺与比、倍数有怎样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例6的学习告诉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
2、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1)、统一单位;(2)、比的形式可以有两样;(3)、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3、探究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
(1)通过预习,你知道数值比例尺一般用与什么地方?
(2)、你怎样理解一个数值比例尺?
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
指出:一般地,数值比例尺可以表示图上一厘米,实际多少千米(或米)。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小组探讨,集体研究。
(3)、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把线段比例尺04590135千米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小结。
当堂达标。
1、在一副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2、在一副中国地图上,用3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240千米,求这副图的比例尺。
3、在一张精密图纸上,用5厘米表示实际长度2毫米,求这张精密图纸的比例尺。
4、将下面的数值比例尺化成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
1:5000000
04080120千米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巧算周长(《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第五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周长公式
3.正方形周长公式
二、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几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
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
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三、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1×4=4(cm)
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一拼,算一算)
(2+1)×2=6(cm) 4×2-1×2=6(cm)
(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
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①(4+1)×2=10(cm) ②2×4=8(cm)
①4×4-2×3=10(cm) ②4×4-2×4=8(cm)
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
(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
验证结论
(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吗?(反馈)
(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四、综合练习
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大?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
①平移,翻转7×4=28(cm)
②(7+3)×2=20(cm)
20×2-3×2=34(cm)
③7-3=4(cm)
(7+3+4)×2=28(cm)
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比较:哪种方法最巧?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用7张边长都是3cm的正方形纸,这样叠放,求周长,怎样求最简便?(21页7题)
2.23页6题
【按比例分配(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9-27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难07-07
成反比例的量(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6-2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10-26
人教版六年级比例11-04
正比例的图像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05-30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6-07
P35~37解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6-28
按比例缴费06-11
九年级数学上册18.1比例线段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