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比例尺教案

2024-07-29

第四单元比例尺教案(精选6篇)

第四单元比例尺教案 篇1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比例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比例;第二段,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第三段,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本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俄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根据本班的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比的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为重点。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7课时

比例的意义…………………………………………………………………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2课时 比例尺………………………………………………………………………2课时 面积的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张照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作业:练习十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5题。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千米=()

米 20米=()厘米

50千米=()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第四课时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2题。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0 40 80 120千米(3)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4)做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教学后记: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全课小结

提高反思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五、布置作业

7、教学后记:

一些结论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得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的过程以及通过记录、计算、讨论、找规律。学生就会从大量的实例中抽象理解和记住: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单元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

4、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7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1课时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2课时

第四单元教案[模版] 篇3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赏析品读课文:

1、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2、赏读“村寨传歌”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端午的鸭蛋》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吆喝》

2、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 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五)、问题探究

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自由发言。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春酒》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

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1)、母亲

①“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3)、乡邻乡亲

①“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第四单元缩写小说教案 篇4

初二年级

余雪枝

一、训练目标:

1、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2、缩写时应忠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3、思路清晰,畅通连贯,结构完整。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用形式。所谓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具体的缩写方法有以下三种。

(二)指导:

1、摘录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缩写议论文可摘录原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保留主要论据,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从中作些摘录。缩写说明文,可把最能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较多地摘录下来,而文中的枝节问题、与事物本质特征关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录或不录。

2、删除法

原文叙述或说明具体而细致,缩写时将这些删除,剪掉枝叶,留下主干。缩写句子,保留强调的分句。段落缩写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适当保留。如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将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说明文可删除部分重复的例证、描写、议论性的文字,删除那些不直接影响说明对象的修饰性语言、叙述和次要细节,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质的部分。议论文可删除重复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论证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议论文,可将理论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叙述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三)训练题目: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你可以用缩写的形式。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

四、学生写作:

第四单元 歌剧世界教案 篇5

一、教 学 目 标

(一)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乐于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猎人合唱》,并能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初步了解韦伯的生平及贡献。

(三)能够领悟《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情节内容,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知道三个“娘啊!儿死后„„”在歌唱的艺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四)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

(五)能够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某些歌剧序曲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初步了解比捷的生平及贡献。

二、教 材 分 析

(一)[opera] 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 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 欧洲 各地。

(二)《猎人合唱》

1.《猎人合唱》

此曲是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接近全剧结束的一首男声合唱曲。

《猎人合唱》的歌词,翻译版本颇多。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在内容上却是很一致的。歌词充分地表现了猎人们坚毅勇敢、勤于劳作的豪爽性格,也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热情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从音乐上看,歌曲的节奏生动、活泼,歌曲的旋律流畅、奔放,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音乐风格。

具体地说,这首合唱曲为e大调(原曲为d大调),2/4拍,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

即:

a段的旋律流畅而豪放。它生动地描绘了猎人的飒爽英姿及森林狩猎的意境。

b段歌词带有叙事性,其旋律前半部分节奏性较强,采用了同音重复及跳进的音程,音乐很富有弹性,给人以坚毅、稳健的感受;其后半部分的节奏略显密集,又多用级进音程,音乐显得流畅而乐观。

c段则完全使用了衬词,旋律多采用分解和弦音,其节奏含有马匹奔跑的节奏特点,因而给人以猎人骑马歌唱的印象。从这段音乐上看,它显得粗犷、豪放,充满了热烈、欢快的气氛。

2.歌剧《自由射手》简介

此为三幕歌剧,作于1821年。歌剧脚本是依据阿佩尔和劳恩合著的小说《妖怪谭》中的一个故事写成的。1821年6月18日首演于德国伯林皇家剧院。

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守林员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阿加特相爱。按传统规矩,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他才能继承护林官的职位并获准与阿加特成婚。在第一天的比赛中,马克斯遭遇失败,他为此而忧心忡忡。猎人卡斯帕尔早已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诱使马克斯去与魔鬼以灵魂交换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言明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六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击一只白鸽。马克斯举枪之际,阿加特急叫“不要开枪”,因为白鸽是自己的化身。但枪声已响,阿加特应声昏倒,而中弹落地的却是暗中窥探的卡斯帕尔。王子非常恼怒,想要惩罚马克斯。这时,隐居在林中的一位老人出来为马克斯求情,善良的马克斯终于和阿加特结为伴侣。

3.作者简介

韦 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0岁学习演奏钢琴,以后又学习作曲,14岁时已写有不少作品。1813年以后,先后任布拉格歌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成就卓著。其代表作品《自由射手》被认为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除了《自由射手》外,歌剧《欧丽安特》、《奥伯龙》也有较大影响。在钢琴作品中,《邀舞》颇为著名。

(三)《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1.《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唱段简介

这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第四场中,韩英母女在牢房相会时的大段唱腔,是韩英的独唱部分,也可称之为这部歌剧的咏叹调。它是整个歌剧中最能深刻揭示韩英内心世界的主要唱段,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充分表现了韩英被捕后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操。唱段采用类似戏曲音乐中的板腔手法,将其分为五个段落。根据歌词的内容,运用慢板、快板、散板等不同的板式变化,在曲调上则借鉴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等手法,使音乐有起有伏、戏剧性地加以展开。

第一段:自“娘的眼泪似水淌”至“含着眼泪叫亲娘,娘啊!”。这是一段抒情的慢板,4/4拍子,音调深沉婉转,表达了韩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当韩英看到自己亲生母亲的热泪时,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但她竭力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而又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

第二段:从“娘说过那二十六年前”到“日夜把儿贴在胸口上”。这是一段叙述性的慢板,改用2/4拍子。回忆和叙述的音调如泣如诉,特别是尾腔的运用,催人泪下,唱出了韩英对苦难身世的回忆。

第三段:自“从此后,一条破船一张网”始,至“我娘带儿去逃荒”止。这段音乐为2/

4、1/4拍子,曲调紧凑,感情激越,速度突然增快一倍。采用快板手法,并运用切分节奏和叙述性的音调,强烈地控诉了彭霸天对韩英父母的迫害,也述说了母女二人相依为命、被迫逃荒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激起韩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仇恨。最后一句旋律中的装饰音更增强了音乐中的凄婉效果。

第四段:从“自从来了共产党”到“洒尽鲜血心欢畅”,由一个较为昂扬的间奏开始,出现了明亮、颂扬的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速度也转为快板,表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来到洪湖地区,解放了人民,也解放了韩英母女。接着,音乐转为散板,旋律变为高亢挺拔、坚定有力的朗诵式音调。它表达了韩英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也表达了韩英对革命的坚强信心和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五段:从“娘啊!儿死后”始,至整个唱段结束。这是整个唱段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它采用了奔放的音调、较快的速度和民歌的风格,充分表现了韩英虽与母亲生离死别,却没有丝毫的恐惧、悲哀,反而充满了坚定乐观、视死如归的革命情绪。这一小段也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一再重复,加以强化,将韩英这位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及其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

歌中三次出现“娘啊!儿死后„„”的唱腔。歌唱家在演唱中做了层层深入的处理。第一次着重于表现母女间的亲情,是女儿对母亲的希望;第二次着重于表现韩英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信心;第三次则着重于表现韩英对革命理想的无比执着。

歌曲的最后两句,又采用了朗诵式的散板,壮丽辉煌;加上伴奏音乐烘托的气氛,将音乐推向高潮,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矗立在听众面前。

2.作者简介

张敬安(1925—)作曲家。1949年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曾任湖北歌剧团团长。代表作有歌剧《洪湖赤卫队》、《罗汉钱》等。

欧阳谦叔(1926—)作曲家。1953年毕业于华东音乐分院专修班,曾任湖北省歌剧团创作组组长。代表作有歌剧《洪湖赤卫队》等。

(四)《饮酒歌》

1.《饮酒歌》

这是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第二场中的一首歌。剧中的女主人公薇奥列塔久病初愈,在家里举行宴会。青年阿尔弗莱德·阿芒被朋友拉来参加宴会。在薇奥列塔生病的时候,许多有钱的朋友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和她素不相识的青年每天暗地里送鲜花给她,并探问她的病情,这使薇奥列塔十分感动。在宴会上,薇奥列塔才知道:那个送花的人就是阿尔弗莱德。她非常高兴。席间,朋友们邀请阿尔弗莱德唱一首歌。他便借歌声向薇奥列塔表达了爱慕之情。他歌唱美好的青春、歌唱纯洁的爱情。薇奥列塔也在祝酒时作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的助兴更增添了宴会热烈的欢乐的气氛。

《饮酒歌》为降b大调,3/8拍子,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独唱以及两位主人公的对唱,最后有合唱呼应;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歌剧《茶花女》简介

1848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问世。后来,他又亲自将其改为剧本。1852年,威尔第在巴黎访问,并在此观看了话剧《茶花女》,随即产生了将其改为歌剧的想法。1853年初,皮阿维写成歌剧脚本。随后,威尔第用了四周的时间便写成了歌剧《茶花女》。同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演出。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演员的原因,首演以失败而告终。一年之后,此剧又在威尼斯的圣·内迪克特剧院演出。此次演出大获成功。

《茶花女》的简单剧情是:青年阿尔弗莱德与名妓薇奥列塔真心相爱。而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囿于门第之见,借口为了阿尔弗莱德的前途和幸福,要求薇奥列塔远离阿尔弗莱德。薇奥列塔痛苦地答应了下来。为了遵守诺言,她写信给阿尔弗莱德,故意说自己已经另有所爱。阿尔弗莱德不明真相。为了报复,他当众羞辱了薇奥列塔,由此而使得薇奥列塔病情加重。当阿尔弗莱德明白真相后,赶来探望薇奥列塔,而薇奥列塔已经病危。与此同时,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也意识到: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他也来到薇奥列塔身边并向她深深忏悔。但一切都为时已晚。最后,薇奥列塔将自己的画像送给了阿尔弗莱德便离开了人世。

3.作者简介

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当意大利为摆脱奥地利的统治而掀起革命浪潮时,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革命歌曲来鼓舞人民的斗志,因而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美称。他一生创作颇多。其代表作有歌剧《利戈莱托》(即《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假面舞会》、《阿伊达》等。

(五)《卡门》序曲

1.关于《卡门》序曲

这是歌剧《卡门》开场前的一首管弦乐曲。在音乐会演出时,常常略去其中的最后一个主题。

《卡门》序曲省略最后一个主题的结构形式,可看作为回旋曲式。

乐曲的主部主题是一首节日进行曲。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主旋律,气氛热烈欢快,把人们带入西班牙斗牛场那喧闹狂热的意境之中。这段主题为a大调、2/4拍。

乐曲的第一插部是妇女、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跳跃的旋律。升f小调、2/4拍,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主旋律。

主部主题第二次出现之后,引出了乐曲的第二插部。这个旋律来自第二幕中埃斯卡米洛的咏叹调《斗牛士之歌》。这个主题先后呈现了两次。第一次呈现时由弦乐组奏主旋律。它抒情细腻、感情真挚。第二次呈现时,不仅将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还加进了木管乐器奏主旋律。其情绪威武、雄壮,带有重复凯旋的气质,表现了斗牛士气宇轩昂、英姿勃勃的形象。

这段旋律为f大调、2/4拍,具有进行曲的特点。按音乐会序曲演奏时,第三次重现主部主题后,音乐即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按歌剧序曲演奏时,第三次重现主部主题后,音乐情绪突变。在弦乐震音的衬托下,大提琴和管乐器奏出了一个悲剧性的主题。其速度为中庸的行板,d小调、3/4拍。

2.歌剧《卡门》

歌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其故事梗概是:卫队下级军官唐·霍赛钟情于烟草女工卡门,并且参与了卡门的走私活动。可是,卡门对唐·霍赛的感情却越来越冷淡,并且与斗牛士埃斯卡米洛热恋起来。在一次斗牛活动中,埃斯卡米洛获胜。当群众正在欢呼的时候,唐·霍赛杀死了卡门。随后,他自己也自杀身亡。

这部歌剧的主旨是:表现未受资产阶级市侩思想影响的纯朴农村青年——霍赛——向往过温暖的家庭生活。可是,这就与大胆、泼辣、酷爱自由的卡门那种追求自由的个性相冲突。两个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是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的。透过它,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有人这样说:“《卡门》的必然结局并不是抽象的宿命论性质的。他们两人的必然死亡是因为在那不让感情遵循逻辑发展的社会里,是不能抱着真实感情活下去的。”也就是说:卡门只能以死来保全她的自由,霍赛也只能以死来为他纯朴的感情献身。

3.作者简介

比 捷(1838—1875)法国作曲家。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家,因而自幼受父母熏陶。不满10岁入巴黎音乐院,师从古诺学习对位及赋格,师从阿莱维学习作曲。1857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深造三年。

比捷的创作颇丰,其中包括了管弦乐曲、钢琴曲、戏剧配乐、歌剧、合唱、歌曲等。以《c大调交响曲》《阿莱城姑娘组曲》及歌剧《卡门》最具代表性。歌剧《卡门》,今天被世人公认为不朽之作。但在当时却遭到一些人的贬斥,称其为“格调不高”,以致比捷在《卡门》公演到第31场时溘然长逝。

三、教 学 建 议

(一)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用3课时。

1.学唱《猎人合唱》用一课时。其它课时中可作复习。

2.聆听《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饮酒歌》用一课时。聆听重点放在《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上。

3.聆听《卡门》序曲用一课时。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猎人合唱》。

(二)学唱《猎人合唱》

1.学唱前应聆听录音或老师的范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知谱能力水平,可分别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强,可采用视唱教学法,难点部分用听唱或模唱的方法予以辅助;学生的识谱能力一般,可在歌曲的局部采用视唱法教学,另外的部分采用听唱或模唱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弱,可采用听唱法或模唱法进行教学,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可在歌曲的局部引导学生视唱,或在唱会全歌后再引导学生唱谱。

在学唱歌词时,要注意歌曲的第二乐段。因为歌曲旋律的节奏、重音与汉语的节奏、重音并不完全吻合。因此有时显得拗口。所以,可适当放慢速度用模唱的方法予以解决。

3.这首歌,应当引导学生唱好合唱。为此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全部地或局部地练习合唱。唱合唱时,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问题。

4.为表现好歌曲的情感,要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要特别注意控制好节奏,避免越唱越快的现象。为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例如:猎人们迎着朝阳出行的愉快情景;猎人们叙述自己狩猎生活的兴奋心理;猎人们唱着歌逐渐远去形象„„

(三)聆听《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1.聆听音乐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板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并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体验、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

2.在一般聆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重点听赏第五段落。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比较三段歌词的内容,比较歌唱家的艺术处理,进而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及情感内涵。

3.条件允许的话,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电影或歌剧,以便学生能从多种艺术角度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4.要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与《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相关的介绍材料。至少应了解故事的情节梗概。

(四)聆听《饮酒歌》

1.聆听《饮酒歌》要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音乐情绪及表演形式上的变化,并知道表演形式的变化与歌剧情节之间的关系。

2.为提高聆听质量,要带领学生唱一唱课本上的歌曲片段。

3.在聆听过程中,可适当地介绍作者及歌剧故事的情节。

(五)聆听《卡门》序曲

1.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结构特征及情绪特征。为了较好地感受音乐,可预先聆听主部主题及第一插部的片段,唱一唱第二插部的旋律片段。

2.复听乐曲时,可让学生写出或画出乐曲的结构图示,并说出各部分的情绪特征。

3.用原歌剧序曲与聆听到的《卡门》序曲作比较,通过讨论认识歌剧序曲有暗示剧情的作用。

(六)对与本单元相关的音乐知识(如:作者的生平与贡献、歌剧的故事情节、音乐家的流派风格等)可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6

13课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教学目标:

1.知道主动融入大家,了解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了解共同玩耍对生活和情绪的影响,有融入大家的能力。

2.培养快乐玩耍、积极游戏的情感。主动参与到其他同学的活动中,能够积极融入大家。

3.通过观察、回忆、对比等方式、方法,了解大家共同玩耍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遵守一起玩耍的每个游戏的规则,主动参与到大家中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游戏的道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体验和同学一起玩的愉快,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初步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情感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玩得非常开心,和谁一起玩的? 生1:和我们邻居一起砌长城。生2:和同学玩跷跷板。生3:和好朋友们玩堆沙子。师:你们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如果是你自己一个人在玩,会这么高兴吗? 生:不会。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一个人玩没意思。

生2:因为人多在一起很热闹,非常有趣。

二、回忆往事,流露真情

师:是啊,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可有趣了。小朋友们,你们有小伙伴吗?能说一说你的好伙伴是谁吗? 生:略。

师:你们的小伙伴可真多呀!谁来讲讲你与小伙伴之间有趣的故事? 生1:我和佳佳一起写作业。

生2:我和李育林、王浩宇一起玩捉迷藏。生3:我和同学们一起丢沙包。

师:那就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好伙伴,手拉手上台,唱起来、跳起来、拍起来吧!(学生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拍手、唱歌、跳舞)(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朋友的快乐,以及和朋友在一起玩的快乐心情,能更好地融入到大家庭中主动寻找朋友。)

师:现在,大家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1:开心。生2:激动。生3:快乐。

师:如果没有小伙伴,你们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1:我感觉会孤独。生2:我感觉会寂寞、无聊。

师:你和好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仅会感觉快乐,还有什么发现生回忆、讨论。

生:1.我们折纸的时候,小明教给我更多的方法,我感觉自己进步了。生2:丢沙包的时候,大家都等着我,我感觉自己非常幸福。生3:我们玩踩报纸游戏的时候,多亏刘明拉着我,我很感动。师:是啊,我们大家一起玩,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收获更多的友谊,让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吧!

三、想一起玩怎么办

师:小明同学想和高年级的同学一起打乒乓球,该怎么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办法)

(学生用模拟表演的方法帮助小布丁解决烦恼。)

四、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

五、儿歌欣赏:快乐在一起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和大家一起玩的基本技巧,并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规则意识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究新知

师:一次体育课上,几个小朋友正在打篮球,旁边的小明同学就在想,我也想玩,可是自己打得不是太好,怎么办呢? 生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师:那么我们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呢? 生1:我们要鼓励他,和他一起玩。生2:我们可以先教他。

师:你们讨论的结果令人非常满意,那么,你从这件事情中明白了什么呢? 生1:有朋友一起玩会很快乐。生2: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生3: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板书:同学相处要互相帮助,尊重别人)

师:那么,你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呢? 生1:我们在玩跳皮筋的时候,刘鹏同学明明已经换下了,轮到别的同学了,他就不认账,我们都很生气。

生2:我们在踢足球的时候,小华不进球,他就自己生气地走了,还嫌我们老是赢。

生3:我们玩下跳棋的时候,小兰总是悔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亲身体验来说服自己以后不要这样做,做到遵守游戏的各种规则,从而更加快乐地玩耍。)

师:请大家想一想,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1:我非常生气,都不想和他一起玩了。

生2:我感觉他们不遵守规则,不想和他们这样的人一起玩。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玩得很开心呢? 师: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大家肯定能够与其他同学快乐地玩耍并遵守游戏规则,对不对?(板书:规则)

生:对,我们会遵守游戏规则。

师:我们现在来玩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看看大家能不能准守规则呢?

生:能。

(进行游戏,学生表演的节目可以是朗诵诗歌、跳舞、讲故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规则”二字的体验,在游戏中感知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做任何事情都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们一起研究了怎么和大家一起玩,希望从此以后,我们大家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快乐地玩耍。让我们听着欢快的音乐,读着儿歌结束这节课吧!

14请帮我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求助是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遇到困难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辨那些困难应该向人求助,那些事情应该自理。3.帮助学生学习求助的基本技能。

4.使学生懂得不仅要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和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教学重点:面对困难时有积极的心态,能够分辨需要求助的情景,有基本的求助能力,愿意接受帮助并帮助别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与求助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求助是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遇到困难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辨那些困难应该向人求助,那些事情应该自理。教学重点:分清何时需要求助。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家都会有困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54页,这些同学发生了什么事?

生:(举手以此说)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师:是呀,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该怎么办?读儿歌:大家都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要慌。(学生交流自己遇到困难,主动求助的经历。)点评:唤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主动求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探究:我要求助吗?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与分享,我们发现当遇到困难时,真的是有人帮不一样有个小咕噜也是这么想的,你们瞧---他来了。

(教师朗诵儿歌)

师:谁愿意帮助小咕噜解答一下:“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要求帮助呢?” 生:(讨论)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说一说生活中那些事情要自己做,那些事情可以求助。

师:(小结)看来,有人帮助真的是不一样。不过,也确实如同学们所说的,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也不能一味逞能。在遇到可能对自己有危险、有伤害的事情时,一定要主动寻求帮助哦。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习求助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懂得不仅要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和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教学重点:学习求助的基本技能。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求助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我会求助

师:观察56页图,看看你是这个放风筝的小男孩,你该怎么办?该向谁求助? 生:(学生讨论向人求助的技巧)

师: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我们也不要忘了说谢谢。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三、“温暖接力棒”;

师:出示教材57页的小诗及配图,教师提问: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

师:你有没有传递过这样温暖的“接力棒”呢,谁帮过?

(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

四、小结

15分享真快乐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分享。3.帮助学生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从而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分享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分享的方法和规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分享的快乐与意义,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从而形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分享的快乐与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过程:

一、分享阅读更有趣

师:让学生看课本讲故事:小女孩将妈妈送给自己的书与大家分享,通过一起读、一起来表演,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生:举手回答。

师:我们以前有没有和别人分享带来的乐趣,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举手答。

二、分享的魔力

师:有一个魔法师,他有神奇的魔法:可以把一个人的快乐,传递给大家;把一个人的办法,变成大家的办法。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和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在一起都能分享哪些方面呢?

生:(讨论)方法分享、物质分享、游戏分享、情绪分享、劳动成果分享。

三、快乐地分享

师:读儿歌:秘密分享小声点,故事分享生动点,方法分享仔细点,图书分享爱惜点,与人分享礼貌点,一起分享快乐点。师:那么怎样分享更快乐? 生:(讨论)

师:不同的事情分享的方法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解决学生分享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客观看待分享中的吝啬行为,引导学生在分享中学会换位思考。

教学难点:分享的规则。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分享的魔法,让一个人的快乐变成了大家的快乐,让一个人的办法变成了大家的办法。那么有些同学的分享却变得不快乐?大家想象问什么?

二、探究

他是“小气鬼”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61页的这三幅图。思考发生了什么事?你们觉得这些同学是真的小气吗?看看这几个同学不想分享的原因?

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分角色演一演。生:表演。(教师评价提升)

师:分享是与人相处时非常重要的交往行为。你乐于与他人分享,别人才会愿意和你分享。如果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物品或其他的事情时,我们要懂得珍惜,因为他是把我们当成好朋友。当别人不愿意与我们分享一些东西时,要学会理解别人,因为可能那东西对他来说特别珍贵,不适合与我们分享,我们就不要强求。我们的分享要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16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有效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乐于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及自己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方法与技能。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有效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乐于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方法与技能。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课本上有一个故事,大家先看看,然后请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讲。

生:讲故事。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有人帮不一样。(看图,学生表演)师:从第一幅图,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两个人蒙着眼睛画图,把图画的歪斜。师:第二幅图片知道了什么?

生:两个人配合画画,把画画的很漂亮。

师:看来,有些事情,光靠个人努力是不行的,需要别人的帮助。活动二:生活中的合作。

师:大家来看一下63页的3幅图片。讲一讲你所看到的。生:轮流摇,大家都可以跳。生:一起背,背得更快更准。生:我们还可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有效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乐于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

2.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及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学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教学过程:

一、歌曲:大家一起来引入

二、探究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第64页讲故事《为啥合作不下去》

师:听完故事之后,你们能帮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合作不下去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他们在演课本剧是,每个人都抢着演孙悟空,都不想演猪八戒。他们都只顾自己,所以合作不下去。

师:看来,合作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那应该想着什么呢? 生:要想着这是我们小组的任务,不能只顾着自己出风头。师:是的,在合作时,我们应该想着大家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出示教材64页的小儿歌)

2.开展游戏活动。三.一起做做看

四、开展比赛活动

1.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一个有趣的比赛——记数字。比赛要求同学们在10分钟内记忆屏幕上的24个数字。每个小组如果有一份答案正确,就算小组集体获胜。

(学生根据指令开始游戏,教师巡回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各自尝试独自记住24个数字。)

教师提示:可以一人记一行,大家分工合作。2.教师检查活动结果

总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每一个人都没办法独立解决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合作。

开展第二轮游戏活动 交流游戏结果

上一篇:小学上级检查要准备的资料下一篇: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