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2024-10-15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共13篇)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1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陸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比和比例的数量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会准确、迅速地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理念: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实用的数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播放公安人员根据脚印与身高的关系进行破案、抓获罪犯的录像。

师:公安人员是根据什么破案的?故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根据脚印和身高的比。

生2:运用了比例尺的知识。

生3:比和比例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将复习比和比例。请你说一说我们应该先复习什么?

生4: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

师:为什么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同桌讨论,说出原因。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多媒体分步出示下图:

指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公安人员破案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表格使学生清晰地看清比和比例的关系,并掌握比和比例的异同之处,表格呈现使知识形象直观,再通过填表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等。

师:比的基本陸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学生汇报:用途①化简比,②解比例等。

[设计意图:比较方法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此环节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了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构建了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自主实践 合作交流

1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4:2/5=

化简比:4:2/5=

2多媒体分步出示:

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验求比值、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和结果,明白求比值、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数学中表格是一种最直观、最形象和最集中的语言,包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用图表反映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取性质、规律,并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理解。]

3多媒体出示一幅杭州到上海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知道些什么?

生:因为缺少比例尺这个条件,不能算出结果。

师:能求出杭州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吗?

师:什么叫比例尺?

学生说出数值比例尺;讨论后,画出线段比例尺。

师:如何进行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只给出图上距离,故意不给出比例尺,而要求学生求实际距离。使学生一下处于尴尬状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数量关系,知道什么叫数值比例尺、什么叫线段比例尺,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异同和关系,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转化的一般规律。题目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可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三、强化巩固 拓展延伸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解比例:3/5:x=1/3: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2写出比值为1/2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3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像片上的人是谁?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回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你家室内地面的平面示意图。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題时,不知不觉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对优等生可增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对后进生选择一些教材中最基本的、一般性的题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本组数学练习题的安排遵循了这一要求,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全课小结加深理解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能不断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学习境地。

2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在比较、思考中构建知识网络。

圆柱、圆锥的和复习教案设计 篇3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习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4

课题:《比和比例》

【案例】:

一、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追梦先锋、阳光组合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五大块,让每一组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胜利吗?

小组合作探究:

师:对于比和比例,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课前整理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并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网络。(以小组为单位)。

三、汇报展示。【评价修改与反思】: 做为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节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那么该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明确复习课的任务。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在设计复习课时,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二要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更高的学习的平台。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整理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题型特点和解决方法,并适当拓展,初步学会把分数问题转化成比例问题。

2、提高学生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题能力及比和比例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解题策略意识。

3、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纵横练习,明确按比例分配的知识点在全册知识中的位置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的变式练习及与分数问题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1、出示问题1,学生口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2、出示问题2,引导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动笔计算解决问题。为什么这样分配,合理吗?

总结:生活多像这样按比例分配例子很多,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是非常实用、合理的分配方式。

3、揭题:本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基本题部分。

思考:

1、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中,一般有哪些条件?

2、解决这类问题时先求什么?怎么求?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用具体的数量除以相应的分数等于每份是多少

练习1:找出下列问题中具体数量相应的份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读题后回答,并口算每题的每份是多少?

每人选择2题独立完成。练习2:独立完成。

练习3:在实际问题中还有些条件是隐含的,比如这样的问题。(三角形)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如有学生不计算直接举手,可以允许阐述原因及方法。练习4:还有这样的问题。

学生读题,说一说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问题?

独立计算。

像这样的题目你还见过吗?说说看。

三、拓展转化练习。

1、比和分数的相互转化。

2、既然我们能够把比和分数相互转化,那么能不能把分数问题转化成比例问题解决呢?

3、练习1:先说说题目的分数可以转化成什么比然后再练习

4、思考题

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动和谐;审美教育;情感共鸣;审美体验;情感交流

和谐者,配合适当、协调之谓也。它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适当、协调地配合。加之,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有很多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这就使语文课与审美教育有了不解之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深入钻研教材,做到重点突出又脉络分明,还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掌握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难易深浅恰如其分,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妥善处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而又生动活泼。既传授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这一切,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这种和谐美,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精神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是发展学生的艺术才能和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以便敏捷地掌握各种知识的重要环节。

这种配合得当、协调的最佳教学妙境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工作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在于他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头脑、有个性的学生。可以说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情绪,继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威信。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令我们身心愉快,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意志、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必要深入了解、研究自己的学生,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教学内容难易得当、深浅合适。并且能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心目中“好教师”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调查,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一般具备这些特点:尊重、同情、热爱学生;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温和、耐心、平易近人;教学方法得当;对学生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严格要求。那么教师的哪些表现是让学生反感的呢?没有同情心、不理解学生;上课拖堂,不和学生沟通;经常羞辱、责备,甚至打骂学生;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对某些学生偏爱、不能做到公平等。另外,作为科任教师,还必须研究学生在本學科学习中的一般规律以及在各阶段中的特殊问题。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二、运用情感的力量激起共鸣

教师讲授古今中外的名篇时,为了传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活生生的形象,必定经过和作品形象融成一体的过程,如同演员把他本人的行为转化为角色的行为过程一样。正因为教师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契合,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形象渲染时,就能饱含充沛的感情,有层次、有分寸地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想律动和微妙的审美心理。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让学生感受议论文的逻辑力量、诗的激情和散文的行云流水,舒展自如之美。比如,当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海子的诗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会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涌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时,洋溢于教室的是学生与老师的心境完全协调、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所谓美,就是主观和客观在一瞬间发生的调和和融洽。教师通过对作品的欣赏,领略了作品内在的美,再通过他富有表情的朗读和恰当、自然的点拨与分析,学生必定会产生会心的共鸣。

三、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达到互相信赖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知这一点对语文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师生关系的任何猜疑和怨怼,都不利于营造教学的和谐之美,在教师与学生这两者的关系上,教师是矛盾的主体,学生是矛盾的客体,如何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关心的负责态度和襟怀坦白的谦让精神。我认为,这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这里举个小例子,由于语文课的教学格外要加强普通话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仅止于示范朗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诱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兴趣。我有时在朗读课文之前,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专挑教师读音上的毛病!而且把检查的任务落实到小组,使学生认真去听教师的朗读,不用说,学生会拿出比平时专心百倍的态度听我朗读的。然后由各组选出代表,上讲台“揭短”,并一一纠正,我当然不会因学生的揭短而不悦,学生也不会因为有所发现而自鸣得意。师生的关系是如此信赖、如此和谐,这就是教学和谐美的本质。

对学生进行和谐美教育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校的教育中,美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契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的和复习题 篇7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的整理和复习题

一、我会填。

1、12×400口算时想和()相乘得(),积是()。

2、125×80积的末尾有()个0.

3、66的5倍是(),66的25倍是()。

4、飞机每小时约飞行800千米,可以说飞机的飞行速度是()。

5、新华小学有学生1325人,大约是()人。

6、丽丽一分钟打字118个,半小时约打字()个。

7、在里填上“>”、“<”或“=”.

150×3015×40270×19125×38900×15300×45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78×89的计算结果一定比7200小。()

2、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99900。()

3、两个因数的乘积是78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0,积就变成15600.()

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三、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145×22=3190,那么145×11=()

A、1450B、1595C、6380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

A、乘1000B、除1000C、乘10

3、789×4≈32000,中最大填()

A、5B、4C、9D、0

四、笔算下面各题。

305×40=450×60=756×32=

五、列式计算。

1、308个15的和是多少?

2、452加上208的30倍,和是多少?

3、两个因数分别是85和3,积是多少?如果把因数3改成300,积又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

1、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每分钟能行180米,他从家到学校要用40分钟。王老师家到学校多远?

2、学校要为全校894名同学购置夏季校服,每套校服83元,请问学校应准备多少钱去购买校服?

3、修路队修路,平均每天修145米,已经修了42天,还剩470米未修好,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比例的应用”复习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复习重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平时易错的用正反比例解决的题型。课前准备:课件、收集错例。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例尺

1、什么是比例尺?可以怎样分类?

2、说说各比例尺的意义。

1:3000000

30:1

3、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相改写。

1:3000000

4、比例尺的应用。

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着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要用多少天?

(2)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着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1)一批白纸,可以装订每本30张的练习本200本,如果装订成每本40页的练习本,可以装订多少本?

(2)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以装订600本。如果每天少用5页,可以装订多少本?

(3)装订练习本,装订200本要用6000张纸。有15000张可以装订同样练习本多少本?

(1)玲玲家客厅,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24块;如果改用长6分米宽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2)用同样的砖铺地,如果铺15平方米要用165块,如果铺50平方米要多用多少块砖?

(1)一种钢筋,30米重75千克。现在称得一捆这样的钢筋重130千克,这捆钢筋长多少米?

(2)一种农药和水按1:200配成药水防治病虫害,现在要配制2040千克,需要农药多少千克?

(3)两个齿轮咬合在一起转动,主动轮有50个齿,每分钟转100转,从动轮有20

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4)某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用6台机床20小时可以完成任务。由于其中一台机床出现故障,现在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5)一个圆柱体铁块的底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高24厘米。如果将它浇铸成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柱,那么高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篇9

关键词:和谐美 平等对话 合作共享 流畅 丰富有效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他们才会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育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文学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所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学生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震怒,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上学生交流得到底怎么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教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期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受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否从整体出了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红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让学生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讲习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终生不弃。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熊黎 正反比例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篇10

台江县城关二小 熊 黎

复习内容: 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变式练习指导,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相机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利用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同学们,马上就要升学考试了,你们的老师一定在带领大家进行着紧张的复习。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类题目较难呢?(应用题)今天我来和大家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复习,让学生读一遍。)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在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之前,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课件出示问题)(1)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你认为在正比例关系意义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相关联”、“ 比值一定”)

正比例的关系式是什么?关系式里的x和y必须怎样?(先关联)除了关联还应该有什么量作为它们关联的结果?(定量)

(2)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回答后引导学生找出重要条件:“相关联”、“乘积一定”,二、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如果关联,它们通过什么运算来关联的?

(1)一本书,已读页数和未读页数。()(2)一袋米的重量和已吃的重量。()(3)速度和时间。()

(4)总价和数量。()

出示问题:通过相乘(或相除)来相关联的两种量,要想成比例关系,必须要有一个()来作为它们相关联的结果。

2、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用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方砖的面积和所需块数。()(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6)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二)举实例复习

1、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 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探讨例1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速度 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如果我们把两次的时间和路程分别标记为路程1和时间1及路程2和时间2,根据速度一定,你可以写出什么等式?(路程1÷时间1 = 路程2÷时间2)

(2)解答例1:根据题意,我们用x代替未知数,你怎么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提问汇报,集体评价,出示答案

2、正比例变式练习(1)出示问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2)思考:什么一定,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得到什么等式?(3)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3、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思考:这道题的()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2)找出等式:速度1×时间1 = 速度2×时间2(3)独立试做,指名汇报,集体评订:

4、反比例变式练习

(1)出示问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2)思考:什么一定,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得到什么等式?(3)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5、小结方法

(1)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过程,你认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第一要做什么,第二做什么„„

(2)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出示课件:

6、质疑突破难点:

刚才这4题中,1、2题我们用什么比解答,3、4题用什么比例解答?4个题都是用什么知识解答?今后在遇到要求用比例知识解答的问题时,我们一定写出两个比相等的方程来解答吗?为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一)对比练习

1、学校派3辆校车可以搭载60个学生,照这样计算,派5辆校车可以搭载多少个学生?(用比例知识解答)

(1)找出定量和相关联的量,判断是什么比例关系,写出等式。(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完成。

(3)相机渗透安全教育:同学们上学放学会经常乘坐客车,老师告诉大家,不要乘坐无牌无照车,不坐超员车,不坐农用车、三轮车、货车。不满14周岁的人更不能在公路上骑自行车,大家要要注意安全。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用比例知识解答)

(1)找出定量和相关联的量,判断比例关系,写出等式。(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完成。

3、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 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用正、反两种比例知识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用正比例解答,定量是什么?关联的两种量是什么?等式是什么?(2)反比呢?

(二)闯关练习用比例知识解答: 1.一辆汽车要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了 1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3小时就能到 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修一条公路,总长 12 千米,开工 3 天修了 1.5 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

3.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台,需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4.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100台,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了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1)学生口述,老师引导补充。(2)出示课件:

五、课外作业

自己编写正反比例应用题各一题,并与同桌交流完成解答。

六、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复习

(后附: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应教研室要求于2016年5月27日上午在知行小学六(2)班上的一堂六年级毕业复习交流课。

教学的流程是通过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作为铺垫,通过引导分析、解答设计的例题,再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过程(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

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基本完成了复习旧知导入——实例变式探析——归纳提炼方法——应用练习巩固等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掌握方法中区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不同,分辨出定量与关联量之间的关系不同决定了用不同的比例方法解答。懂得了用比例知识解答的要求不是只指用正比例,规避了概念误区。

但是,由于自己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多,显得繁琐而不精简,在练习时,没有时间去做后面早就设计有的4道不同类型的闯关题。使得课堂的练习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应该在举例探析环节压缩内容,将时间释放到课堂练习环节来,提高练习的效果。

执教人:熊黎

比例的和复习教学设计 篇11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解 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 “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因此总路程为400×2 相遇时间=(400×2)÷(5+3)=100(秒)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解 “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追及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解 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300÷100=3(米)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 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 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1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16)+60]÷(30-10)=120÷20=6(小时)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 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这个时间为 16×2÷(48-40)=4(小时)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48+40)×[16×2÷(48-40)]=88×4=352(千米)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例5 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 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从题中可知,在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内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180×2÷(90-60)=12(分钟)

家离学校的距离为 90×12-180=900(米)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

例6 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度。

解 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钟。

所以 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 1÷[9-(10-5)]=0.25(小时)=15(分钟)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 15-[9-(10-5)]=11(分钟)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1÷11/60=5.5(千米)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5.5千米。按比例分配问题

【含义】 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

【数量关系】 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例1 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解 总份数为 47+48+45=140 一班植树 560×47/140=188(棵)二班植树 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树 560×45/140=180(棵)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

例2 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解 3+4+5=12 60×3/12=15(厘米)

60×4/12=20(厘米)60×5/12=25(厘米)

答: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

例3 从前有个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3,三儿子分总数的1/9,并规定不许把羊宰割分,求三个儿子各分多少只羊。

解 如果用总数乘以分率的方法解答,显然得不到符合题意的整数解。如果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则很容易得到

1/2∶1/3∶1/9=9∶6∶2 9+6+2=17 17×9/17=9 17×6/17=6 17×2/17=2 答:大儿子分得9只羊,二儿子分得6只羊,三儿子分得2只羊。

例4 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人数之比为8∶12∶21,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少80人,三个车间共多少人?

答:三个车间一共820人。

百分数问题

【含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常常可以通分、约分,而百分数则无需;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率”;分数的分子、分母必须是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有一个专门的记号“%”。

在实际中和常用到“百分点”这个概念,一个百分点就是1%,两个百分点就是2%。【数量关系】 掌握“百分数”、“标准量”“比较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百分数=比较量÷标准量 标准量=比较量÷百分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2)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1 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用去720千克,剩下6480千克,用去的与剩下的各占原重量的百分之几? 解(1)用去的占 720÷(720+6480)=10%(2)剩下的占 6480÷(720+6480)=90% 答:用去了10%,剩下90%。

例2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女职工525人,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少百分之几? 解 本题中女职工人数为标准量,男职工比女职工少的人数是比较量 所以(525-420)÷525=0.2=20% 或者 1-420÷525=0.2=20% 答: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少20%。

例3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女职工525人,女职工比男职工人数多百分之几? 解 本题中以男职工人数为标准量,女职工比男职工多的人数为比较量,因此(525-420)÷420=0.25=25% 或者 525÷420-1=0.25=25% 答: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多25%。

例4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有女职工525人,男、女职工各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几? 解(1)男职工占 420÷(420+525)=0.444=44.4%(2)女职工占 525÷(420+525)=0.556=55.6% 答:男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4.4%,女职工占55.6%。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做事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

2、朗读感悟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课前准备:

生字卡、相关课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想想什么东西是甜的?什么东西是酸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酸”和“甜”是 两种不同的味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酸的和甜的》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关于“酸”与“甜”还有个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点击课件,播放动画故事

2、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大家都看入迷了。现在我们打开书74页看看课文,文中共有8幅插图,我们就赶紧看着图来读读课文,顺便把生字圈一下,并多读两遍。

3、点击课件(出示生字)对照生字条看你的生字圈好了吗?你会读了吗?会读的就大声的读出来。同桌讨论识记方法。

4、出示生字卡,全班交流识记方法并组词。开火车朗读。

5、识字游戏①同桌你指我读②听音取字。

6、点击课件(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三、质疑想象,朗读感悟 1、9位生字朋友丰富了我们的识字,现在把他们送回到文中,再把课文

读一下,希望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这次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那谁知道这篇课文里边一共讲了几种小动物。(生答)哦,讲了四种小动物。你们看,老师今天把这四种小动物请来了!(师贴四种动物的图片。)

3、你们知道它们谁说葡萄是酸的?谁认为葡萄是甜的吗?(生答)狐狸,松鼠,小兔子,它们为什么会说葡萄是酸的?而小猴怎么知道葡萄是甜的呢?我们看课文。

4、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注意,当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听一听他哪读的好,或者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认为可以怎么读?呆会儿,我要请小评委来评一评!学生评价,指导朗读。

5、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你弄明白了么?

6、那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呢?咱们接着往下读课文。老师来读前面的部分,你们读小松鼠和小兔子心里想的话。咱们合作合作!

7、讨论小松鼠和小兔子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呢?

8、后来他们还是这样认为吗?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是他们最先尝的吗?自由读4—7自然段。注意:你可以自己大声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还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开始!(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

9、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1)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2)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同学们,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经常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天气很热,我来到游泳池,迫不及待的------(跳了下去)对啊,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也用迫不及待来说一句话。当小猴子迫不及待地要吃葡萄时小白兔是怎么阻拦的?(相机指导朗读小兔子的话)

10、小猴子听小兔子说不能吃他是怎么办的?咱们读以下的课文。注意:男生和女生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男同学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六自然段。开始。老师读第七自然段,给我掌声啊?你们都陶醉了是吗?请小评委评评老师读的怎么样?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同学们请看,同样是写小猴子吃葡萄,你认为哪句话更好呢?想想你什么时候大口大口地吃过东西?。(相机指导朗读)

11、这葡萄这么甜啊。请问,他们是怎么知道葡萄是甜的啊?(尝)

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到了香甜的葡萄,他们真不明白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你们能帮助小松鼠和小白兔想想原因吗?(学生交流)

12、课文读完了,你们喜欢吗?好,我们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深化明理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短时间就把课文读得这么好。这些小动物既然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那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勤于思考,大胆尝试,那你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酸的和甜的 尝

猴贴

狐贴

松贴

小贴

子图

狸图

鼠图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篇13

西山中心小学

郑勤勤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是一篇精读课文。“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1—2年级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难点为:写好带反犬旁的字;在朗读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童话故事有很浓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是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而且独立,他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是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容易盲从盲听。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酸、狐狸、葡萄

串、迫、待、硬”,会写“串、猴、狐、狸”4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带反犬旁的字; 教学难点:

写好带反犬旁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葡萄、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猜谜。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出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葡萄,认识葡萄。并借机以图片结合汉字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和书写“串”字。

2.问题导入。请一位学生上来尝一尝“醋”的味道,让孩子说出什么味?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师:是啊,尝出来的,这么简单的办法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可是有人却不知道,是谁呢?引出课题《酸的和甜的》,板书课题,并借机认识生字“酸”。

二、初读课文,识记并理解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以后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提出自读要求:

(1)

划一划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2)

找一找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 2.全班交流。

(1)你认为哪个句子或是哪个词语比较难读?引出句子“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这可是一长句,这个句子里面的生字新词也是最多的,除了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的“葡萄、一串串”,还有一个词语是“迫不及待”,通过二种方法识记并理解“迫不及待”,一是查字典,二是联系上下文,教会孩子学习新的生字词的方法。除了这句还有吗?引出词语“硬说”,提醒孩子这个“硬”字是后鼻韵母,并让孩子们说说可以如何识记这个“硬”字。

(2)谁来说一说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孩子们回答并借机认识“狐狸”和“猴”。

师:我们今天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这几个小动物之间展开的,那我们赶快去葡萄架下看看吧,首先遇到的是狐狸,他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呢?谁来为大家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联系语境,领悟词句

1.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

2.师:孩子们,狐狸在葡萄架下干嘛?(摘葡萄)

3.师: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它在摘葡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下来)。

4.理解句子“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认识和理解新词“转来转去”,知道这个“转来转去”的“转”是个多音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体会狐狸想吃葡萄又摘不到的着心里。

5.狐狸想吃葡萄却又摘不到的着心里,让它说出一句话:“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师:这个消息被树上的松鼠和小免子听见了,它们怎么想的呢,赶快读读第二三自然,把小松鼠和小免子心里想的句子划下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小松鼠心里是怎么想?学生回答。2.小免子又是怎样想的呢?学生回答。

3.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松鼠听见了也认为葡萄是酸的,小免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也相信了它们的话,认为葡萄是酸的,可是小猴却大口大口的吃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巩固学过的生字词

今天我们学了很多生字词,我们再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比赛读词语,再全班齐读词语。

六、指导写字,总结方法。

1.通过日记的方式引入本课要写的生字“猴、狐、狸”,找出共同点。2.认识“犭”,书写“犭”。3.指导书写生字“猴、狐、狸”。

上一篇:委托(代理)办证业务协议书下一篇:消防宣传月策划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