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共9篇)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 篇1
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浅谈在《比例尺》学习活动中进行“动手做”的实践探索
广西柳州市雀儿山路二小
黎益
【摘要】
“动手做”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动手做”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培养了空间观念,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寻求现行教学内容中运用“动手做”的切入点。本文将通过对课例的阐明,谈谈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学会数学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以及从活动开展中所思所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做
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培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资料指出:我国的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尤其计算能力,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局限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思想,“应试教育”仍然很大程度地束缚着数学教师的手脚,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只要求学生听懂牢记正确再现,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精力花在无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造成学生过重负担,致使有的学生厌学、弃学。
“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数学学习中的“Hands-on”活动是指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即让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从周 围生活中取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正如《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说,在数学教学活动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小学六年级有一个单元内容是“比例尺”,这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平台。教师在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看到孩子们积极参与的态度,课堂上为某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画好示意图时的兴奋,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在享受学习的乐趣。场景一:
教师出示一幅图画(长18cm,宽12cm),提出问题:你能在这样大小的纸上(大小约为作业本的一半)画出这幅图画的示意图吗?明确任务后,学生纷纷动手,有的学生量了量图画的长与宽的长度,有的学生马上在纸上画画,有的学生在计算……教师则这看看,那看看,对学生的不同画法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大约过了五分钟,好些学生画好了,他们都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此时,教师拿上来三个不同画法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生1:我先看看原图,然后就像平时画画那样,随手画出来,我觉得自己画得蛮像的。
师追问:画前你量过画的长和宽的尺寸吗?生1摇摇头,师继续追问:你现在画好的示意图的尺寸你知道吗?生1再次摇摇头。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把长和宽同时缩小6倍,然后得到长为3cm,宽为2cm,画好长方形后,我再在里面画上图画。(其余学生听后都若有所思。)
生3:我画的示意图长是6cm,宽5cm,画出来不像xxx(生1)那样是一个扁扁的长方形,这幅画是竖着的长方形,所以我画的图和它比较像。
看完三幅作品,听完三个学生的发言,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望着教师,希望能从教师的嘴里听到正确的结果。此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幅图画却画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这三幅图中,谁画得最像?请在小组内说说你的理由。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同学们纷纷在组内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还在修改着自己的示意图……一系列讨论之后,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要想画得像,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场景二:
镜头一(教室里):全班分成了四个大组,这一堆,那一堆,原来他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已经有了六年合作的基础,此时不需要教师多言,组长马上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确定好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教室里呈现着热闹的景象。
镜头二(操场上):开始测量了,有的小组先测量学校的大门,有的小组先测量学校篮球场,有的小组则来到体育活动区域,准备测量活动区的数据……,操场上处处能看到他们兴奋的身影,听到他们量到一个数据后跑过来跟老师汇报的声音。走到小组中参与他们的活动,看到小组长组织着自己的组员,有的负责拉皮尺,有的在读数据,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跑来跑去,着急地告诉拉皮尺的学生没有拉直,这样量出的数据不够准确,一个个神情专注,俨然小小科学家。
镜头三(教室里):要完成学校的示意图了。每个组分成三个小组,大家在讨论确定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然后有的计算,有的画图,共同完成校园的示意图。汇报时,每个小组都派出了自己小组的“形象代表”,他们拿着小组的 作品,指指点点,仿佛小小设计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则每个人都很专心听着代表的发言,还不时做着记录,就像一个个小评审员。回顾与反思:
两周的数学学习活动一直与学生共同和“比例尺” 打交道,学生在课堂上、课堂外的活动不断让教师刮目相看,不断感受到“动手做”的魅力,不断感受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喜悦与收获。这种喜悦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无法感受到的,我想“动手做”的魅力就体现在:
(一)动手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内容也更丰富了。
从场景二可以看到,当学生学习完“比例尺”后,如果像以前那样,通过书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于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用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二)动手做,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数学概念都是死的,是不能再创造的,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都是学习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让学生死记概念,再机械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记忆就会很快的被遗忘。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 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做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所以概念的明确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概念的定义。
“比例尺”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比较抽象并且较难理解,从场景一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学生开始的动手做是没有数学知识做支撑的,他们的操作是盲目、茫然的,此时通过展示、对比、讨论,学生对于动手做后面隐含的数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然后通过再次的动手做(场景二),延续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三)动手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数学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对这个数学问题认识清楚以后,又必须使其回归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在场景二中,计算各种数据要用到数学知识,确定每个建筑物的位置要用到“方向与方位”知识,画图要用到美术知识,写说明词要用到语文知识„„整个活动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四)动手做,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承,以“双基”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学生饱满的 热情和积极的参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本单元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最初的困惑与无奈、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的心理历程,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有效手段。交流成果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作品,声情并茂地演说自己的解说词,真是各具特色。在交流中大家既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又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发展的目的。
数学课堂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动手做”可以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这样,数学学习才能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刘爱东
《Hands-on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析》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 篇2
一、抓住特点, 揭示概念
教材有其序列和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层次揭示概念, 在应用中强化概念。
1. 分析教材结构, 认识教材特点。教材的结构是严谨有序的, 如正、反比例意义的揭示顺序为: 观察—发现—抽象―概括—判断―再概括。教材中正、反比例概念的实质要素有三点: 一是两种关联的量; 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的商或积一定; 三是结论。这两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 每个层次都是按这样两个条件、一个结论的实质以不同形式展开的。可见, 教材在这方面具有层层对应的特点。
2. 精心设计教程, 逐层揭示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程, 通过一定的程序来逐步揭示概念。比如, 在教学正比例概念时, 可以对教材进行分层阅读、分层讨论、分层抽象、分层板书、分层揭示, 从而分散学习的难点, 教师对概念分解到位, 学生才能易学易懂。
3. 判断演练, 强化概念。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 而应用概念判断又是对学生进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训练。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概念判断, 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为学生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奠定基础。
二、加强比较, 深化理解
1. 在比较中迁移学法。正比例概念的揭示及运用判断, 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中传授的。在进行反比例概念的揭示及运用判断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学习方法, 辅导学生自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合为一体,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懂得和使用好学习方法。
2. 在比较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反比例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概念要素较多, 并且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师就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明确其差异, 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意联系, 拓宽思路
教师可以联系正、反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命题的结构。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照, 让学生发现其概念的基本要素, 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命题结构的分析, 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明晰概念之间的关系。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其掌握各种类型题的思路特点, 进而加强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其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从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思考又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本质特点, 且是数学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 我始终注意把思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例如, 在讲解“统计与概率”时, 我会让学生在完成表格之后思考: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些是变化的量, 哪些是不变的量? 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 就会发现表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这样, 就会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五、重视学法指导, 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 但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 就特意设计了一组判断题, 其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情况。在学生独立完成这组判断题后, 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情况, 碰到后又该如何去思考。这样, 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来抽象概括并形成普遍方法, 进而指导他们及时反思, 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 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从而让学生学会反思, 学会举一反三地做题。
六、联系实际, 强化应用
《比例尺》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角色转变;学生参与;比例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13-01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学具“三角板”按实际的大小画在作业本上,能画出来吗?
学生操作中……
师:再看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按实际大小你能把它画下来吗?你有好的方法或建议吗?
生:可以把它缩小后再画下来。
师:说得真棒!其实呀,像我们正在修建的教师周转房的设计图纸、学校专栏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课件出示图纸和中国地图)都是把实际的距离缩小后画出来的,你们想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吗?
师:请你们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看完后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
学生自学交流中……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情况。
生1:我们小组知道了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若不是,那是什么?
生2:是一个比
生3:我们组知道了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我们组还知道了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的100000000厘米,第二幅图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的50千米。
师:孩子们,你们太聪明了!才看了这么一会儿的书就知道了这么多!我在一幅地图上看到“比例尺:六百万分之一”你们觉得有问题吗?
生5:不对,比例尺是一个比,应该按比的读法来读,不能按分数的读法读。
师:对,比不能按分数的读法来读。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6:我们还知道数值比例尺有的前项为“1”,有的比例尺的后项为“1”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7:是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生8:我知道前项是1的比例尺表示的是缩小,后项是1的比例尺表示是扩大。
师:你们真的太聪明了!知道了比例尺的这么多的知识,你会求比例尺吗,怎样求比例尺?
生9:求比例尺就是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只要知道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
师:你们能把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生甲板演: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要问他吗?
生乙:为什么用1厘米:50千米?
生甲:因为图上的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的50千米。
生丙:为什么要把50千米化成5000000厘米?
生甲:因为前面的图上距离是厘米,所以后面的实际距离也要化成与前面单位相统一后再来比。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反思:
我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是在杜郎口中学“10+35”自主教学模式的启发下来设计的。首先让学生画“三角板”和教室平面图,一易一难引出课题。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根据“孩子一学就会不教”的原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交流、汇报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轻松的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案例 篇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教学领域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黄金比例知识,并把其巧妙的应用到美术课的欣赏和绘画中。我把本课分成寻找黄金比例和应用黄金比例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实验中寻找黄金比例
一.引导阶段:
欣赏《溪山行旅图》
1.课件展示图片,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年代及规格;学生谈第一感受。
2.学生寻找画面中的“行旅”后,再谈感受。
3.教师总结介绍古代中国画大小对比法则: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二.发展阶段
测量实验(1)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边常见的长方形物体,量出长方形物体的宽和长并求出宽与长的商。
小组汇报结果,一起找规律。
教师总结:
我们测量的宽与长的商都在0.6—0.7之间,这种宽与长的比例关系被数学家和美术家认为是完美的比例关系,称之为“黄金比例”
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所谓的黄金比例就是八分之五(0.625)或‘1:1.618’。这是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一个比例,并有许多数学家和美术家认为符合这个比例的都是最美的形体。
欣赏著名建筑中的黄金比例(巴黎圣母院、帕特农神庙)
测量试验(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古董图片中的各种长度数据,找出图片中的黄金比例。
小组汇报结果并交流方法。
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收藏的古董价值昂贵,不但是因为它们具有昂贵的材料和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具有蕴含黄金比例的完美造型。
三.课堂小结
1.学生谈课堂收获。
2.教师出趣味题“怎样黄金分配一天的24小时,让我们的作息时间更完美”
3.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人的一天时间有24小时,扣除8小时睡眠时间剩下16小时。我们以黄金比例来分配这16小时,那么10小时可作为工作或学习时间,而其余的6小时可作为休息时间。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合理的分配学习和休息时间。
第二课时 在实践中应用黄金比
一.引导阶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介绍黄金比例知识。
二.发展阶段
1.请学生尝试用黄金比设计一件美术作品。
交流绘制方法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演示(黑板)总结:
在生活和美术中运用的黄金比并不是一个精确值,我们找到的比之也都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0.60¬—0.7)左右。我们可以用分数的方法确定宽与高的关系。如2/
3、5/
8、3/5等。假如我们要设计一个花瓶,就可以先确定它的高度(不必量出具体长度),那么它的宽度就是把高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两份或八份中的五份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对称的问题(如果把纸张对折,宽就要画一半)
学生尝试说说一扇门或一本书的设计方法。
2.请学生用刚学过的方法设计一件美术作品。
要求:造型美、装饰美
3.评价作品。从比例关系和色彩图案两方面分 析作品。
四.课堂小结
1.测量游戏:
(1)用卷尺测量一个人的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中指间的距离。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以肚脐为中心,分别测量一个人伸张四肢站立时的肚脐到四肢的长度。看看这四者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结果:
(1)身高和平伸双臂时两种之间距离相等。
(2)以肚脐为中心,人伸张四肢站立式肚脐到四肢的长度分别相等。
教师总结:
我们做的两个测量游戏说明人在伸展四肢和平伸双臂立正站立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关系。
游戏告诉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神秘的比例关系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应用。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前我在和五年级数学教师交流时了解到,五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学过有关比的知识,也没有学过小数的除法。这就给这节课上认识理解黄金比例(1:1.618)和测量宽长比率算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只要记住理解宽与长的商在0.6—0.7的范围内就成为完美的长于宽的对比;而计算的问题就交给计算器,这样既准确有很好的节省课堂时间;为了学生能够在寻找古董花瓶时都能够准确无误的至少找到一组黄金比例,我在课前把每个组的图片都做了测量并记录了每组的数据;作为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参考。在第二课时中又涉及到计算的问题,我干脆就不让学生计算,叫他们用平均分和目测来解决问题,不但避免了没有必要的麻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目测观察能力。总之,我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要在上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对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意外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但这也是极不容易做到的事,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辛苦才行。
大家还在讨论...
第四届“智慧之星”读书节通知(ljianhua)
关于举办南郊镇小学第四届“智慧之星”读书节(ljianhua)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ljianhua)
教材分析(xiaoyueliang)
《美丽的南沙群岛》反思(xiaoyueliang)
古诗词名句(xiaoyueliang)
古诗名句(xiaoyueliang)
数字书写练习(yulinlang)
数字的书写(yulinlang)
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yulinlang)
案例:教师要在课堂中摆正自己的位置?(yulinlang)
小数加减法的案例(yulinlang)
课后反思的“七要”(yulinlang)
教学反思的撰写(yulinlang)
关于计算的教学反思(yulinlang)
帮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kuailebuyi)
指导运用学习方法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kuailebuyi)《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教学设计
发表于2009-12-22 16:36:00 回复(0)
beibaozu007 人美版第9册 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学习材料
彩纸、剪刀、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课的知识点)教师采用启发谈话(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比例是形式美法则之一)。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出示两张美术作品图片(范宽的中国画《溪山行旅图》、达"芬奇的《维鲁维斯的人》两幅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比例给我们的不同感受。同学们!谁能用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和你感受的是什么?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悟,引出比例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我们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比例美,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留意过。
师: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而组成的,怎样才能学会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的比例美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出示课题《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二、新授课:(亲身体验)
(课件展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体验式学习法,使学生初步体验身边不同物体的比例美,了解不同的比例关系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针对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中国画中是怎样运用比例的。教师出示三、四件中国画作品(教师将图片进行处理,首先展示给学生的只有山的图像)后把其他部分放到合理的位置(人、马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如说不完整,另一名同学可以补充,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满足学生共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个体间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其次,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理由。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铺垫。请同学们再说一说,范宽为什么将人物、马等画的相对较小?学生谈出感受:画家为了突出表现大山高耸的气势,把人物、树等相对画小;是中国画常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法则。
教师小结: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二、师生共同参与: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比例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比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课件展示)站立时人是长方形的,而当人伸展四肢时,又变成了圆形,从而发现人体的比例关系。鼓励学生用健康的心理来参与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感受比例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欣赏质疑:到底什么是比例?师答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看大屏幕,教师的及时风趣解答。学生体会到比例最早见于数学,一般指长度与长度、面积与面积的比率。如长的与短的、大的与小的等形成比例。比例合理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舒适、耐看、神圣、自豪感。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学生内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四、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寻找比例的变化,初步接触黄金比例。
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初步了解黄金比例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
课件展示:结合《巴黎圣母院》,请学生找一找比例的变化,可以用目测一下比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双耳瓶》《磁州窑叶纹梅瓶》训练有梯度,循序渐进。)
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然后再分组回答。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取书本、文具盒等用尺子量出宽与长,并算出比值。(A4纸1:0.7,语文书1:0.7„„)刚才我们测量的比率都接近1: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比值.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艺术作品比例的感受不同,这源于学生的性格、基础、生活环境等诸方面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多元性。
引导学生感受到:知道艺术有夸张,作品只是接近黄金分割比值,(在美术中黄金分割比值是一个近似值约为2:3。)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怎样去其糟粕,提取精华?怎样在夸张的同时,真实的再现生活?艺术作品是对历史地再现,体现出人类的智慧等。
黄金分割比值,是人类揭开艺术奥秘的金钥匙。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2、下面我们来欣赏优美的陶瓶。看看这几个瓶子给你什么感受?同学回答。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对比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下面的制作充满信心。
《双耳瓶》,其装饰运用了红、黑、黄3种色彩,形成一个黄黑色的色调,不仅协调,而且有浑厚、华丽之感。《磁州窑叶纹梅瓶》,在风格上矫健挺拔,简洁深
五、作业:
任选一个(设计一个美观的花瓶,造型优美,比例合理、花纹流畅、有艺术性。)
1.提倡用废旧材料制作;
2.小组合作创作一件与黄金比值接近比例的艺术作品。3.教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语:
在生活中运用黄金比不是一个精确制,我们找到的这些比值也都是徘徊在黄金比的左右。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他们不同的艺术魅力。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蕴含其中,再加上瓶体上精致花纹的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课件展示)
艺术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浑厚华丽的、有简洁深秀的、有气魄雄健的,都能反映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我们应用积极的心态去欣赏艺术作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艺术作品的比例美,学会巧妙地运用比例。
资料库
1、“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泛指。因中国画自古就不讲求焦点透视法,但也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比例衡量标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就是其中对山水画比例的一个经典描述,也符合西方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的基本法则。中国绘画基本都是采用“散点透视法”,近现代也有画家尝试融合西方的焦点透视进去,但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尺幅,无法完成长卷。所以只有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创作长卷。
2、《溪山行旅图》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大门上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则是一幕「最后的审判」。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左侧大门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右侧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层次分明工艺精细。
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Pieta),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
圣母院第二层楼是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斓,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藉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
院内摆置很多的壁画、雕塑、圣像,因此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要享受独自一人片刻的宁静,不妨上去圣母院第三层楼,也就是最顶层,雨果笔下的钟楼。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如诗画般的美景,有欧洲古典及现代感的建筑物,欣赏塞纳河上风光,一艘艘观光船载著游客穿梭游驶于塞纳河。
雨夜中的教堂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 “零起点 Point zero” 标志,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画人像》教学设计
[ 录入者:guest | 时间:2010-01-21 11:54:14 | 作者: | 来源: | 浏览:431次 ]
一、教学目标
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三、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四、教学理念
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五、教学准备
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教师事先把学生准备的自己的照片收集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 的名称是: 猜猜“他”是谁
学生每人从箱子里拿一张照片,猜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
同学们,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刚进初中,有些同学不熟悉)那我们这节课就来互相认识一下。
(板书:画人像)
二、描述特征
说说“他”的特征
看自己手中照片的人物,说说“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
说说“我”的特征
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三、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1、《蒙娜 · 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 · 芬奇、《蒙娜 · 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 ·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2、《凡 · 高自画像》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4、现代版的《蒙娜 · 丽萨》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猜想。
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本文由+_收集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表情
同学们,你们“哭过”、“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 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 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
探索:头部比例——三停五眼
A、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测量”“三停五眼”,并记下大体的结果。
B、请学生说一说刚才测量的结果。
C、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总结。
感知^人.体比例、结构(教师出示图片,并进行简介)A、^人.体比例——立
七、坐
五、蹲三半
B、^人.体结构——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感觉一下自己的肌肉和骨骼
出示^人.体肌肉和骨骼图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5
发表时间:2010-12-20 10:44:34 来源:汪宅小学 作者:程娟女
片段一:
上课了,我走到教室外走廊,听到教室里声音比较大。随着我的脚步越来越近,教室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未到,就自觉地读起书来了。”我停顿了一下,同学们看着我。我读懂了他们的眼神,有疑惑的,有不好意思的,有松了一口气的„„“那么同学们再用点时间把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复习一下吧,你想读就像刚才这样读出来!”同学们一个个迅速的拿出课本大声读了起来。(学的是《正比例、反比例》,虽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一定很适合这样的数学内容)
过了1分钟,师:“上课!” 生:“老师好!”我说:“认为老师未进教室之前,教室里的声音不是读书声的请坐下。”开始3、4位同学坐下,然后陆陆续续都坐了下去。“那„„是老师误会你们啦?我还以为是读书声呢!”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我接着说“我希望我的误会变成一个小小的希望,你们肯定知道这个希望是什么!好!放心里,表行动,可以吗?”同学们齐声有力说“好!”
【反思】我很庆幸我这样的处理。如果我听到教室里的讲话声后,径直走进去一通批评,我想就不会有下面良好的课堂开端。这主要得益于我把学生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希望”。没有直接,没有粗暴,没有批评,而是旁敲侧击、顺势利导、搭建平台。引发学生学生内心对话,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磁场。
片段二
师:“你们的诚实和刚才的态度让我觉得你们更可爱了。下面我就和可爱的同学们分享一张照片。”(我拿出照片)“这是我在妇女节这一天和同事们一起荡海盗船的留影。现在看看照片,再看看我真实的人,你发现了什么?” 听到下面三三两两的声音:“照片上的程老师变小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怎样回答数学问题的思维经验了)
师:“那照片上的叫小程老师,我这个(指着自己)就叫大程老师”。“你们已经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了,能不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
生1“照片是按照你真人的比例缩小的”
师:这位同学用了我们的数学语言——比例,那你来解释一下这个比例的意思。
生1“。。。”
生2:“老师,你个子多少?”(师156厘米)“哦,那就是说你真实高度是156厘米,照片上只有7.8厘米,那就是缩小到原来的20倍。也就是照片和真人的比是1:20”(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刚才你们的掌声肯定了他哪个准确的数学字眼?”
众生:“比!”
师:“为什么不是比例?”
生:“比例由两个比组成”。
生:“像照片上图纸上的距离都称为图上距离,真实的现实的称之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叫比例尺。”
【反思】数学教学要读懂学生和读懂教学。读懂学生——要让自己变小一点,让学生觉得你和他们差不多小。或者让学生变大一点,让学生觉得他们和你差不多大。“拿出自己的照片并和学生说明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照的,教师生活的另一面暴露给学生,与其一起分享。”学生感觉到就像他年纪相仿的朋友。语言肯定他们“诚实,可爱”,学生觉得他们自己很高大,心理有成熟感。
读懂教学——要善于暴露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引发学生的生长点。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按比例缩小或扩大”,而数学的比例概念不是生活中的比例概念。我抓住了这位同学叙述中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了比例、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一种特别的比“比例尺”。
片段三 师:“见过比例尺吗?哪儿见过?” 生(方鸿飞):“我们学校下面的中国地图上有。”几个人立即附和。接着我叫了一位成绩不是很好,但学习态度好的女生(金玉芳)去看看,她很乐意的去了。师:“证实一下这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是否仔细。” “谁再去看一下那比例尺是多少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来了)师:“下面有比例尺吗?” 生(金玉芳):“有”!充满一股自豪感。师:“是多少?”金玉芳憨憨的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师:“我已经准备好派谁去了,你们猜是谁?” 众生:“方鸿飞” 师:“真是心心相印哪,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发现那里有比例尺,是他第一个告诉大家的。”方鸿飞兴高采烈的去了。
教室里小组交流还在哪见过比例尺,是怎样的,表示的意思是什么。方鸿飞回来了,我要求他把比例尺写在黑板上。写到:三千六百万分之一 师:“你们确认他写的是比例尺吗?” 生1:“不是,是分数,不是比例尺” 师:“大家把它写成比例尺的形式,(指名板演),还有其他形式吗?”而后过到线段比例尺的认识,并着重说说比例尺具体意义。
【反思】即时评价学生有着很大很深的艺术性。因为方鸿飞第一个说出在哪见过比例尺,我让大家自己推荐出他,去看看比例尺是多少。事实证明:指名让学生去做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事,也是一种很好的奖励。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6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比例尺”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笑笑家的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 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告诉老师什么在动?
生:地球在动。
师:那你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师: (教师指着地球仪) 地球就是这个样子, 你同意吗?
生:老师, 你说的不完全对。地球是这个样子, 但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的。
师:你说得真好!请大家在地球仪上找一找, 地球是按什么样的比例缩小成地球仪的? (生在地球仪上找比例尺)
生:是按1∶40 000 000的比例缩小而成的。
【评析】新课伊始,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 从而引出地球仪这一学生熟知的事物, 自然地引出比例尺,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同时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二、结合经验, 探索新知
师:谁知道地球仪上的1∶40 000 000表示什么意思?
生:地球仪上的1厘米就是实际的40 000 000厘米。
师:在生活中, 你在哪儿还见过类似的表示方法。
生1:我在中国地形图上见过1∶1 200 000。 (师板书1∶1 200 000)
生2:爸爸绘制图纸时, 我见过他写在图纸上的1∶150。 (师板书1∶150)
师:老师这有笑笑绘制的她家新楼房的平面图, 上面有1∶100。 (师出示笑笑家平面图, 并板书比例尺1∶100)
师:谁知道1∶1 200 000, 1∶150, 1∶1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汇报)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有一处不明白, 同学汇报时都说1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 你怎么不说1米或1分米呢?
生1:因为画图时常用的单位是1厘米。
生2:因为用米或分米做单位画的图太大了, 不现实。
师:老师明白了。这个1通常表示1厘米。 (师指板书问) 大家看1∶40 000 000, 1∶1 200 000, 1∶150, 1∶100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比例尺。快看, 这1分别表示的是什么?40 000 000, 1 200 000, 150, 100分别表示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什么是比例尺?
生:1表示图上距离, 40 000 000, 1 200 000, 150, 100表示实际距离, 所以我认为, (师板书比例尺概念, 生读记。)
师:结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几个比例尺, 说说你对比例尺的理解, 大家在理解比例尺含义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比例尺必须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反过来比不行。
生2:一般情况下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生3:我还要提醒大家一点, 比例尺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一样, 一般都用厘米做单位, 但单位不写。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 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般情况下比例尺的前项为1,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一样, 通常以厘米为单位。
【评析】教师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比例尺, 使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用自己的话直观形象地来描述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适时点拨, 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三、巧设练习, 巩固应用
1.了解笑笑家 (看笑笑家平面图) 。
师:老师想知道笑笑家卧室实际长多少米?你有办法吗?
生:先量笑笑家卧室的平面图形的长是4厘米, 因为比例尺是1∶100, 图上4厘米, 就是实际距离的400厘米, 也就是4米。
师:同学们还想了解笑笑家什么?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等方法完成。 (生小组研究学习, 然后全班交流。)
生汇报:平面图上, 笑笑卧室长4厘米, 宽3厘米;实际长4米, 宽3米, 面积是12平方米……
2.帮笑笑在平面图上标出窗户。
师:在笑笑父母卧室南墙正中设计一扇宽2米的窗户, 你能在平面图上标出来么?
生:实际距离2米=200厘米, 图上距离, 200÷100=2 (厘米) 。
师:真棒, 根据比例尺你都会解题了啊!下面小组合作, 为笑笑家进行装修设计, 并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看哪组设计的好。 (生设计后, 展示平面图, 并说说怎么想的。)
3.帮笑笑求比例尺。
师:笑笑想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用8厘米表示自己的卧室的长, 大家帮笑笑算一算, 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笑笑卧室实际长是4米, 即400厘米, 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 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50厘米, 比例尺是1∶50。
4.设计旅游计划 (出示中国地形图) 。
(1) 师:小明家在北京, 他和妈妈要到上海旅游, 算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 你假期想去哪旅游?先算算两地间的距离吧! (同桌合作完成)
5.算地图上的比例尺。
师:老师这有一张地图, 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 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生: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 即60 000厘米, 那么1厘米就表示实际距离20 000厘米, 比例尺是1∶20 000。
6.了解精密零件图纸上的比例尺。
师: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而绘制精密零件时, 图纸上的比例尺, 后项一般都是1, 表示把实际长度扩大为原来的若干倍。看书第32页的“你知道吗”, 说说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生读后交流)
【评析】练习的设计, 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巧设习题, 在对笑笑家进行装修的过程中, 把与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四、回顾整理, 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啊?有什么收获呢?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房屋平面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平面图后,借助图形放缩的经验和其他学习经验,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中国地图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要为生活服务这样一个理念。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课件出示昆明这座城市的美景并引入:南安到昆明的实际距离大约是2400多千米,如果想去昆明旅游坐什么车?(飞机)需要两三个小时。可是一只蚂蚁从南安爬到昆明只用了5秒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地图上爬的。)那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的距离是多少呢?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地图,课件出示地图:从这幅地图上找出南安、昆明两个城市,用尺量出这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距离。学生操作后,汇报。师:在地图上南安到昆明距离是6厘米,我们把6厘米就称为南安到昆明的图上距离。
师:南安到昆明有2400多千米,而地图上只有6厘米,(师用手比划一下)你们知道是怎么画上去的吗?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物体实际的长度按一定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智力游戏, 并抓住学生急于认知的心理,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真切感受到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不可能按照实际的长度来操作,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这个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高效能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课件出示)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文艺汇演,想让同学们设计一个舞台。在平面图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那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引起浓厚的兴趣,用亲身经验走近数学,探索其中的奥秘。】
(1)读懂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根据题目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化简比。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化简这个比,必须要统一计量单位,这也是比例尺这个知识点重点强调的地方。】
(3)随学生汇报,板书提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设计意图:不把比例尺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而是在情景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后得出结论。】
(二)、活动二:(课件出示)
师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与研究,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为三点:
①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同级单位。
③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写做是前项为1的比。
【设计意图: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活动三:课前,老师测量了一下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50米,宽30米,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学校操场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并填好表格。(友情提醒一下:我们画图时用的单位是厘米,而已知的实际距离单位是米。)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注意收集不同的汇报素材。
2、小组交流
师:设计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将自己的设计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电脑出示讨论题)
(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3)你是怎么解决的?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
3、汇报;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已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怎样求第三个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操场平面图,亲身体验当设计师的感觉。在动手实践过程的中,学生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放手学生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引申,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一中国地图。
1、找到自己的家乡。估一估家乡到北京的距离,求一求实际距离。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到——去旅游,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千米。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练习,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学了本节课,你有获得了哪些知识?
2、怎样画我们教室的平面图呢?(长8米,宽6米)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的问题,首尾呼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们倾听、协作、分享、交流。】
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第48、49页 【学习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 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能够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学习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学习难点】:正确计算比例尺,能够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学习活动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坐81路公交车从佛冈新居到郑州火车站,大概要用40分钟,但有只蚂蚁从佛冈新居爬到郑州火车站却只用了4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从佛冈新居到郑州火车站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佛冈新居到郑州火车站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圆规长11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师:咦?怎么不画了?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用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教师指生板书计算过程。并解释计算结果表示的意义。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师: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师:下面每位同学算出自己的比例尺。(生独立计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
师: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师:你们在哪见过比例尺? 生:地图上。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这是咱们学校的平面图,看到比例尺了吗?是什么意思?
师:把课前收集到的地图拿出来,找到地图的比例尺,互相说一说你的这幅图的比例尺是什么意思?
······
师:观察一下,这些比例尺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生:(可能发现)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师:强强认识了比例尺,他说:“原来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呀。”你有什么意见吗?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一道脑筋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从佛冈新居到郑州火车站实际距离约是8千米,而蚂蚁行的是2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4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做前先交流)
师: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师: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写出比,再把单位统一起来,最后化简比。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让能说说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应练习: 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
师:根据你所求的比例尺,你能用另一种说法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
三、认识线段比例尺和后项为1的比例尺
1、比较理解线段比例尺
师:同学们,你们还见过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吗?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收集到的有线段比例尺,就让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老师出示)这样的比例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师:像1:1000000这样用数来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而用一条线段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能不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怎么改?两人一组说一说。
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2、认识后项为1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比例尺呢。(出示齿轮图纸5:1)在这幅图上有比例尺吗?他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样的比例尺和我们前面见到的比例尺有什么不一样? 生:之前见得比例尺前项是1,这个比例尺后项是1。师:这是为什么?
师:在生产中,有时由于生产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比例尺不仅可以对图形进行缩小,还可以对图形进行放大。像1:4和4:1这两个比例尺的意思一样吗?
师小结:前项是1的比例尺是缩小原图,后项是1的比例尺是放大原图。
纵观这节课所认识的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四、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小结看书。
2、练习:
(一)填一填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3)出示一个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米,把这个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二)判断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五、谈学后体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比例尺》教学设计
郑州市二七区佛岗小学
【“比例尺”教学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06-11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8-26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07-14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9-27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10-05
正反比例复习课教学案10-18
青岛版比例教学设计12-09
《比例尺》08-23
小比例尺08-25
托福阅读文章各类词汇出现比例数据分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