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共14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1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
榆次区北田中学
张鹏翔
1.本节课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旨在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逐步明确研究函数的一般要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具体展现了反比例函数的整体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全面观察和比较,发现函数自身的规律,进行语言表述,在相互交流中发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更牢
固地掌握由他们自己发现的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2.本节课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方式,重点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的探究与掌握上,力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感悟数形结合、分类、归纳、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思想。
3.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描点、连线,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两支双曲线,且是独立的两支双曲线,由于k值的不同,分布的象限不同,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以不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得出的结果更容易掌握及汇忆牢固,由学生自己进行语言描述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互相补充修小,可以增进彼此问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友谊.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在画具体函数图象的过程中,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根据图象特征,总结画法,感受数学的图像美,简洁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4.用多媒体教学解决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思维抽象。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缺乏逻辑严谨性,导致思考问题不全面,从而对数学中抽象的性质定理较难理会,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其图象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在教师的操作下,层层深入地引导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减少学习困难。在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解决过程中我都利用了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在学生讨论反比例函数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得出:“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结论是不完善的,必须补上“在每一象限内”这一条件。我处理这个问题时是利用多媒体图象的分解和组合技术通过在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上各取一个点,引导学生去比较相应的X、Y值的变化情况,让他们自己领会出应将上述结论改为“在每一象限内,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5、经历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的过程,体会数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 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情, 采取课前发自主学习题签的形式, 自主探究, 课上引导, 合作交流, 生生互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大家看老师手里现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如果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 可换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换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0.5元的人民币, 各可换几张?现在我们把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列成一张表格.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格, 我们可以发现当面值由大变小的时候, 张数会怎样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做了准备.)
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今天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预习“反比例函数意义”的情况.
(解决预习题签问题.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提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交流、合作, 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思考题由学生归纳出: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几种关系式:
3.自变量取值范围:x≠0的一切实数.
(教师点评: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时, 要弄清楚谁是自变量, 谁是函数.)
一、识别反比例函数
在下列函数关系式中, 哪些函数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指出k值.
补充: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教师点评: (1) 判断反比例函数的方法:一看解析式 (自变量指数为-1) ;二看k是否不为0;三看自变量要有意义;四看函数值要有意义. (2) 要注意对反比例函数实质的理解,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 如中, y是x-1的反比例函数, 而不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二、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1.根据定义确定解析式
例1:当k为____时, 是反比例函数, 其解析式是.
教师点评: (1) 要熟悉反比例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 不要忽视k+1≠0这一条件 (易错) .
如何区分正、反比例函数?注意:一看形式;二看实质.
练习: (1) 已知:函数
当m=-1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当m=0时,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 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则y=nx2n+3m是一次函数.
2.根据已知一对对应值确定解析式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当x=2时y=6. (1)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当x=4时y的值; (3) 求当y=6时x的值.
解: (1) 设y=k/x由题意得6=k/2.
解得k=12.∴y=12/x.
(2) 当x=4时,
(3) 当x=6时, 6=12/x.∴x=2.
(教师点评:本题中蕴涵着一种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一种数学思想:变化与对应.)
三、运用巩固, 拓展新知
(解决预习题签的问题.意图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道题分层训练,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做, 在7分钟内看谁做得快且准.)
练习: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 且当x=3时y=4. (1) 写出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x=1.5时y的值. (注意: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的不同.)
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 且x=-3时y=4.求:y与x的关系式.
3.已知:, y1与x+1成正比例, y2与x成反比例, 且x=1时y=0, x=4时y=9,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y1=k1 (x+1) y2=k2/x, 则y=k1 (x+1) +k2/x.
由题意得, 解得:.
∴y=2 (x+1) -4/x.
(注意:在同一道题中两个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的比例系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小结感悟, 沉淀新知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得与失、困惑与质疑、方法与规律、知识要点与数学思想 (变化与对应、类比、特殊、一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言, 相互补充,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提炼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加深理解
P53———2、4、5、6.
教学反思:
1.开篇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思维, 增加了其求知欲望.
2.注重了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引导学生“以例找法”“习例悟法”, “基本概念习题化”“两线”交融, 增大了课堂容量,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基本技能方法, 并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3.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 课前给预习题签, 在课堂上关注互教环节, 让学生自学并有效合作、讨论, 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提醒、评价和引导前行, 帮助深入.教师有效地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 解答学生自学时的疑惑, 突出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通融.
4.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 节奏稍快, 关注全体不够, 一部分学生没跟上.
总之, 这节课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在探、思、学、感悟中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个性, 升华了情感, 培养了能力.
浅析九年级反比例函数教学 篇3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教学
一、反比例函数教学内容
函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较为头疼的内容,学生难以有效地理解与掌握其概念。函数涉及变量的关系,函数的实质是一个变数,它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特别强调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突出了自变量与函数之间单向一对一的关系,一个x的值只对应唯一y的值。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函数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初中生难以有效地掌握反比例函数,对于学生中考的数学成绩也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故而作为九年级的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强化学生反比例函数的学习能力,提升反比例函数教学效果,是较为主要的任务。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对其知识内容及图象进行归类,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其知识结构如下所示。
二、九年级反比例函数有效教学
1.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进行反比例函数教学活动中,对反比例函数教学引入过程,教师就可以通过课本中的题目,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利用弹簧挂上物体后会拉长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弹簧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样的现象?促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所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引发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數的
兴趣。
2.循序渐进,学习反比例函数
(1)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了解。在进行教学引入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掌握。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关于反比例函数概念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索,通过交流对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2)挖掘内涵,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进行总结之后,已经初步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挖掘,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对于较难理解概念进行探讨,教师从旁指导,由此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3)及时训练,加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完成了对反比例函数讲解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生的知识进行运用,及时训练,促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内化。
以上就是笔者对九年级反比例函数教学的所有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反比例函数教学探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函数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4
关于教学设计:
备课时,我仔细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无论是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 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k 一般式变形:y=k/x ,可以变形为: (1)y=kx^-1 ,(2)xy=k (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当m为何值时,函数y=(m2+2m)xm2-m-1是反比例函数.
2、(1)y与x成反比例,已知x=3时,y=-6,求当x=时,y的值。
(2)y与x-1成反比例,已知x=3时,y=-6,求当x=2时,y的值。
3、y是x的反比例函数,z是x的正比例函数,则y与z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
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 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 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5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但在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反思三:
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二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
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教材对二次函数的性质是从增减来描述的,我们认为这种对性质的表述是教条化的,对这种学术、文本状态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接受。当然教材强调所呈现内容的逻辑性、严密性与科学性是合理的。但是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如果牵强的引出来,不一定是好事。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6
我在本周星期三下午第六节课上了《9.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这节课,感受很深。这节课是在学习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之后,展开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研究。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得出性质,难点是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解决问题。我感到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下面我就谈谈上完这节课以后的体会。
上一节课学习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之后我特意留给学生画6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这节课就以这6个函数图象入手,让学生观察图象并对其进行分类,并要求阐述理由。以此由一般到特殊的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在这一环节上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观察、感受、讨论、发现、探究、总结,表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例题教学这个过程中,我准备了两个例题,第一个较为基础,主要考察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花费时间较少。我在板书时也是简单的写一些重点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解答题的完整步骤展示给学生,在这一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妥当。在处理第二个例题时,我考虑了反比例函数中k决定面积的不同变式,而且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与k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也理解得比较透彻,我认为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最后在当堂检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5个练习,从不同的方面考察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k决定函数图象的位置,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中心对称性。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处理练习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讲解为主,让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时间问题,在处理最后一个关于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的问题时有些仓促。
本节课结束之后,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有待于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1)板书稍显凌乱;
(2)由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引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一次函数中的k决定其增减性深化类比到反比例函数中的k决定其增减性上。在这个环节上我应该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相同点带领学生挖掘出来,体现知识的相通性。(3)因为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进行总结。
正比例函数教学之我见 篇7
一、吃透教材
正比例函数是在认识了函数、函数的图像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主要学习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和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 提供了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函数的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备好和吃透教材, 同时又要了解学生,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好这一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教科书的问题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为背景, 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 形如y=kx (k是常数, k≠0) 的函数, 叫做正比例函数, 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的本质是函数的特殊形式, 同样也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函数。
同时, 函数图像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函数关系, 所以我通过正比例函数图像来研究它的性质, 从而得到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和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书中的例题分析归纳并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在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过程中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体验数学结合的思想。
3.利用发现的性质简便地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掌握画函数的一般方法。
4.通过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究, 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借助教科书上的问题和大量的课后习题的研究, 提炼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能通过画图像、直观感知、讨论、探究、练习和实际操作, 得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 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正比例关系有所了解, 在讲解正比例函数时, 我们可以比照小学研究过的正比例关系, 利用画图像的方法来引入教学。但是,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是有个过程,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分析讲解, 不能操之过急。教学的难点是抽象出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和由图像总结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运用。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可以借助计算器辅助教学和表格。
四、教学设计
(一) 新课引入
1.师生共同阅读书中的问题, 再逐一提出问题 (1) 、 (2) 、 (3) , 并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认真分析比较这些函数关系式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在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
2.教师紧接着提问: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师生共同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导出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y=kx, 且k≠0并提问当k=0时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
教师分析: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形式为y=kx+b, b=0时即为正比例函数。因此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同时也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 使学生认清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3.提问:上述问题中各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分别是什么?正比例函数中自变量的指数是多少?
4.练习:已知y+m与x+n (m, n为常数) 成正比例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体会正比例函数的系数特征, 记住正比例函数的指数。通过指出常数、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 对函数的概念进行回顾, 从而为后续环节找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点建立生长点。这样可以当堂巩固、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且提高了运用概念能力, 为研究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和学习其他函数埋下伏笔。
(二) 认识的扩大
1.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y=4x, y=-4x
2.提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像。学生描的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也有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 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 直观演示, 学生自己观察, 从而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 从而突破难点, 得到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部分, 进一步体会数型结合的思想。
3.提问:上面正比例函数图像分别经过了哪些象限?经过的象限由解析式中的哪些量决定?上面函数中, 随着x值的增大, y的值分别如何变化?直线左右上升和左右下降与y值随着x值的变化而变化之间的关系, 并且与k值的正负有何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正比例函数y=kx, (k是常数k≠0) 我们通常称之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一、三象限, 函数图像自左到右是上升的y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 函数图像自左到右是下降的y随着x值的减小而减小。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二部分。
(三) 新知检验
1.经过原点与点 (1, 3) 的直线是哪种函数的图像?
经过原点与 (1, -3) 呢?经过原点与 (a, k) 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练习, 让学生利用总结的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与解析式的关系, 完成由图像到关系式的转化, 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并掌握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简单画法及原理。以上问题逐一出示,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只是帮助解决。这样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练习巩固: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y=-3x的函数图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简单方法。
(四) 小结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在本节课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怎样的收获?
教师分析概括: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们将继续这样的思路来研究各种具体的函数, 根据它们共同的结构给它们取名, 画出它们的图像与研究它们的性质。
§3.4 反比例函数 篇8
解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第四象限内,所以 k<0,在图象的每一支曲线上,y 都随 x 的增大而增大.由于2 >5>0,这说明两点都在第四象限,所以 y1>y2.
点评:这道题所给的两个点都在同一个象限内,所以直接用性质就可以了.有时所给的两点不在同一个象限内,就需要先算出 y 值,再比较两个 y 值的大小.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
1. 与学科内的知识相结合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或几何知识相结合.这类题目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反比例函数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因此中考中常出现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考题.
经典例题
例 1 当三角形的面积S为常数时,底边长a与底边上的高h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1) 把上表中x,y的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并观察所得的图象,猜测y(N)与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关系式.
(2) 当弹簧秤的示数为24 N时,弹簧秤与O点的距离是多少?随着弹簧秤与O点的距离不断减小,弹簧秤上的示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1) 描点画图如图3;由表中的数据,可发现y与x成反比例函数关系.由表中任意一组数值即可求出解析式.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9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研究的。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针对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多动手去探索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3:让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教学难点:会出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因为前面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并且是曲线。学生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呢?猜猜看,应该怎么画呢?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类比一次函数的图象进行猜想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画图: 画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实践去科学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师:画函数图象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生:列表。师:(大屏幕投影:表格)根据前面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列表时应注意什么?生: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本题当中x≠0。师:是不是把所有的x不等于零的值全都列举出来?生:不是。师:那怎么取值呢?(学生讨论)生:为了便于计算和描点,我们通常取x>0和x<0的一些整数值。师:(大屏幕投影)那么,对应的y值分别是多少呢?(学生填表、口答答案。)【目的】: 让学生回忆、类比,注意比较与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列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师:列表之后,我们得到了几组x、y的对应值,即几组有序实数对,如何用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把它们表示出来呢?也就是如何描点?生:以表中x的值作为点的横坐标,y的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依次描点。(①学生描点、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描点的动画过程。友情提醒:描点可要细心哦﹗)【目的】: 让学生独立描点,观察描出的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品质。师:如何把描出的点连接起来,从而画出它的图象呢?(①学生连接、②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成果。)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我从中选出了四幅图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进行讨论这四幅图象画得对还是不对?如果不对,它们分别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分析讨论)生 :第一幅图象是对的;第二、三、四幅图象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全体实数师:一位同学有这样一种想法:“在相邻的两点之间用线段来连接。”这种想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相互讨论生:除了线段两个端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之外,线段上其余各点的坐标都不满足函数解析式。所以用线段连接的方法是错误的。师:除了已描好的点之外,你还能不能找到其它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 的点,比如横坐标在大于1小于2之间? 师:那么,应当用什么样的线来连接呢?生:应当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目的】: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经历画图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学生画图个案的评析、多媒体课件填充点的过程演示、以及学生的认真观察、思考,探索得出重要的结论:应当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学生自发的为自己发现的结论鼓掌,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用平滑的曲线先顺次连接第一象限内的各点,得到图象的一个分支;然后再顺次连接第三象限内的各点,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把两个分支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二、描点:
三、连接 2:猜想: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什么象限?请你在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它的图象。师:刚才,我们画出了k=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k=﹣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在什么象限?为什么?生: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由k=﹣6 得x.y=﹣6 所以x、y异号 所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师:请同学们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①学生画图验证、②相互交流成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目的】:让学生先类比k=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位置,猜想k=﹣6时,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位置;然后,再独立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说理、独立画图验证的能力。师:(大屏幕投影:显示画图象的全过程)请同学们观察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注意比较与一次函数图象有哪些不同?讨论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具有那些特征(学生分组讨论)生:①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②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y轴有交点,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与x、y轴没有交点;③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④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两个分支被坐标轴隔开,它们可以无限地靠近x、y轴,但是永远不能与x、y轴有交点;⑤„„ 师: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有许多的特征,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们会逐步地去认识它。【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图象并比较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不同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3:思考: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师:(大屏幕投影:显示这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请同学们思考: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①都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②都与x、y轴没有交点;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④都被坐标轴隔开,都无限地靠近x、y轴;⑤„„ 师: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的共同特征很多,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而且都是曲线。教师小结: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三、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①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方法;②知道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与坐标轴有交点;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中心对称图形;⑤„„
初二数学正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是随着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经验型思维的初中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需要具体的例子和经验作支持,否则还难以接受。因此在设入导入时,我设想用一种简单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方式导入。一开始,我指定两位不同位置的学生回答了两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的旧知识,又顺利地引出了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接下来,本节课的情景是通过多媒体展现最近发生的国家实事:“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据此提问思考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点形成线的过程,了解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由此揭示课题。这一引入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并且对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以旧带新,观察推理
在完成思考题后,将原来的函数y=x(x≥0)改成y=x,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随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旧带新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和一般画法。在上课时,由于我制定了一些启发性的设问,学生思维较活跃,理解速度快,效果较好。
接着,进行了分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完成后,实物投影,让学生互相纠错,教师进一步规范画法。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有何特征?这是一个新问题,然而通过前面学生的分组练习,学生实际上已经有了切实的亲身体验。此时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图象位置特征与比例系数的正负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用电脑演示再次验证性质的正确性。
在研究自变量x与变量y间的变化规律时,我则先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由直观地看到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然后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在直线y=kx(k>0)上分别取点A1、A2、A3、A4,让学生观察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过程中,自变量x与y的变化规律。由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学生对性质的归纳和理解都比较顺利,上课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早就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加经验,对面临的新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时我利用点的移动过程中坐标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三)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我设计了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安排了小组竞赛进行必答、抢答和选择,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四)全课总结,完善构建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维品质。它应是一节课的深化甚至是升华,同时对教学目的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将知识类比、归纳、整理,从而得出规律,掌握有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某些知识。同时,为下节课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建立一个框架。
在整个小结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的小结,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上进心和自信心。
(五)布置作业发展深化
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对应知识的。考虑到本节课实际是将教材中的二节课合并为一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所以布置的作业以落实基础为主,进一步的提高训练放在下一节课。
反比例函数创新题赏析 篇11
一、按部就班的程序框图题
(2011年河北省)根据图1所示的程序,得到了y与x的函数图像,过点M作PQ∥x轴交图像于点P、Q,连接OP、OQ。则以下结论:①x<0时,y=;②△OPQ的面积为定值;③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④MQ=2PM;⑤∠POQ可以等于90°。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 根据程序图可知,当x>0时,y=,x<0时,y=-,因此①错误。
直接从图像可以看出,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③错误。
而S△OPQ=S△POM+S△QOM=×4+×2=3为定值,因此②正确。
设点M的坐标为(0,a),则点P(-,a),点Q(,a),
所以MQ=,PM=,所以MQ=2PM,因此④正确。
从图像可以看出,随着直线PQ向下移动时,∠POQ逐渐增大,当PQ无限靠近x轴时,∠POQ近似成为平角。所以∠POQ可以等于90°,因此⑤正确。
因此正确的结论是②④⑤,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以程序框图的形式命题,形式活泼新颖。另外,本题直接从图像可以判断③错误,这样可以排除选项C、D,再根据程序框图可以判断①错误,又可排除选项A,从而可以快速找出正确选项,而无需再看②④⑤是否正确。
二、一箭双雕的双反比例函数题
(2011年陕西省)如图2,过y轴正半轴上的任意一点P,作x轴的平行线,分别与反比例函数y=-和y=的图像交于点A、B,若点C是x轴上任意一点,连接AC、BC,则△ABC的面积为( )
A.3B.4
C.5D.6
解析 连接AO、BO,
因为AB//x轴,所以△ABC和△ABO在AB边上的高相等。
所以S△ABC=S△ABO。
而S△AOB=S△APO+S△BPO=×-4+×2=3。
所以S△ABC=3。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将两个不同的反比例函数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平行线的“传递面积功能”(即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将△ABC的面积转化为△ABO的面积,进而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分别求出△APO和△BPO的面积,从而求出△ABO的面积。
三、按图索骥的规律探究题
(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给出下列命题:
命题1:直线y=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1,1);
命题2:直线y=8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4);
命题3:直线y=27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9);
命题4:直线y=64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16);
…………
(1)请你阅读、观察上面命题,猜想出命题n(n为正整数);
(2)请验证你猜想的命题n是真命题。
解析 (1)命题n:直线y=n3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n2);
(2)将x=代入y=n3x,得y=n3×=n2,所以(,n2)在直线y=n3x上。
将x=代入y=,得y==n2,所以(,n2)在直线y=上。
所以直线y=n3x与双曲线y=有一个交点是(,n2)。
点评 解答本题既要注意横向比较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系数、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纵向比较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系数、交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各自之间的关系。
四、现学现用的实际应用题
(2011年湖南省郴州市)用洗衣粉洗衣物时,漂洗的次数与衣物中洗衣粉的残留量近似地满足反比例函数关系。寄宿生小红、小敏晚饭后用同一种洗衣粉各自洗一件同样的衣服,漂洗时,小红每次用一盆水(约10升),小敏每次用半盆水(约5升)。如果她们都用了5克洗衣粉,第一次漂洗后,小红的衣服中残留的洗衣粉还有1.5克,小敏的衣服中残留的洗衣粉还有2克。
(1)请帮助小红、小敏求出各自衣服中洗衣粉的残留量y与漂洗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洗衣粉的残留量降至0.5克时,便视为衣服漂洗干净,从节约用水的角度来看,你认为谁的漂洗方法值得提倡,为什么?
解析 (1)可先分别设小红、小敏衣服中洗衣粉的残留量y与漂洗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将x=1,y=1.5和x=1,y=2分别代入函数关系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
(2)将y=0.5分别代入已经求出的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漂洗次数,根据题意又知小红、小敏每次漂洗的用水量,将漂洗次数与每次漂洗的用水量相乘即得用水量。
(1)设小红的衣服中洗衣粉的残留量y与漂洗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为y=,小敏的衣服中洗衣粉的残留量y与漂洗次数x的函数关系式为y=。
把x=1y=1.5代入y1=,得1.5=,所以k1=1.5。
把x=1y=2代入y2=,得2=,所以k2=2。
所以小红的函数关系式为y=(x为正整数),小敏的函数关系式为y=(x为正整数)。
(2)把y=0.5分别代入y=和y=,得0.5=,0.5=。
所以x1=3,x2=4。
小红共用水10×3=30(升),小敏共用水5×4=20(升),从节约用水的角度来看,小敏的方法更值得提倡。
图像——反比例函数的翅膀 篇12
一、识图———观察图形,提炼出有用信息,使解题思路清楚,让问题“清晰化”
例1 (2013·宁夏)如图1 ,菱形OABC的顶点O是原点,顶点B在y轴上,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4,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像经过点C,则k的值为______.
【解析】关键是确定C点坐标.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4,
∴C(-3,2),
∵点C在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上
∴2=k/-3,解得k=-6.
说明:识图是学习函数的基础.点动成线,图像是由满足某个条件的无数个点组成的,而这些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着函数的两个变量,因此函数的变化可以通过点的变化形成的图像直观地反映出来.
二、想图———无图想图,把数和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问题“明朗化”
例2 (2013·南京)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若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k2/x的图像没有公共点,则( ).
A. k1+k2<0B. k1+k2>0
C. k1k2<0D. k1k2>0
【解析】当k1>0,k2<0时,正比例函数经过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在二、四象限,没有交点;当k1<0,k2>0时,正比例函数经过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没有交点. 所以,选C.
说明:研究函数离不开图像,当题目中没有图像时,要能根据条件充分地想象,把“数”转化为“形”,以形助数,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画图———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像,让问题“直观化”
例3 (2013·滨州)若点A(1,y1)、B(2,y2)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则y1、y2的大小关系为( ).
A. y1<y2B. y1≤y2
C. y1>y2D. y1≥y2
【解析】可确定该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而点A(1,y1)、B(2,y2)都位于第四象限.
又∵1<2,∴y1<y2. 故选A.
说明:把数转化成形,准确作出函数图像是学习函数的基本要求之一,通过画出图像使题目直观化,这样能更好地分析函数性质,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探求解题的途径.
四、用图———利用图像的桥梁作用,让问题“互动化”
例4 (2013·孝感) 如图3,函数y =-x与函数y=-4/x的图像相交于A,B两点 ,过A,B两点分别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C,D. 则四边形ACBD的面积为( ).
A. 2B.4C. 6D. 8
【解析】利用k的几何意义知,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可知:OC=OD,OA=OB,四边形ACBD为平行四边形. ∴S△AOC=S△ODA=S△ODB=S△OBC=2,
∴四边形ACBD的面积为4×2=8.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篇13
一、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第一节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及意义,在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及其性质可以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并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及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反比例函数定义一节侧重于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函数思想,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产生积极影响。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明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和列举的实例可以丰富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并逐步加深理解.教学中要提供直观背景展现反比例函数,在获得反比例函数概念之后,经验背景将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层层设疑,分步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三、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1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重难点:
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羊村的土地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平均每只羊占有的土地面积y(单位:平方米/只)随全村总羊数x(单位:只)的变化而变化,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S。
2、有n只羊参加足球射门比赛,每两只之间都有进行一场比赛,写出比赛的总场次数m与羊的只数n之间的关系式。
3、灰太狼开车绑架了懒羊羊,油箱中现有汽油50升,如果不再加油,平均每千米耗油量为0.1升,列出油箱中剩余的油量Q(单位:升)与行驶里程x(单位:千米)的关系式。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结合具体情境领会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
引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下面我们选取不同实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从上面的三个例题得出关系式,并作比较得出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k为常数,k
x≠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从y=k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x注意事项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定义中非零常数K及变量x,y已经不在局限于只取正值而允许取任意非零数值。这里不宜使用“定义域”和“值域”等名词。
第三环节:检测反馈
判断下列解析式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3yx25yx1y5xk1yx23kyy4x x
五、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篇14
——面积问题与装卸货物问题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看到了反比例函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2)能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习重、难点
重点:面积问题与装卸货物问题.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2例1.(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指导: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寻求实际问题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4)自学参考提纲:
①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104教材P12例1中,圆柱的高即是d,故底面积S.d②P12例1的第(2)问实际是已知S=500,求d.③例1的第(3)问实际是已知d=15,求S.④如图,科技小组准备用材料围建一个面积为60 m2的矩形科技园ABCD,其中一边AB靠墙,墙长为12 m,设AD的长为x m,DC的长为y m.a.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60 xb.若围成矩形科技园ABCD的三边材料总长不超过26 m,材料AD和DC的长都是整米数,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围建方案.(AD=5 m,DC=12 m;AD=6 m,DC=10 m;AD=10 m,DC=6 m.)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利用面积(体积)公式列反比例函数关系式.②差异指导:辅导关注学困生.(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4.强化
(1)教材例1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2)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中的反比例关系.(3)练习: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 cm2.①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②当矩形的长为12 cm时,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 cm,长为多少? ③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 cm,其宽最多是多少? 答案:①y2055②cm;5 cm③cm x32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3例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分析例题,积极思考,结合自学参考提纲自学.(4)自学参考提纲:
①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或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教材例2中这艘船共装载货物240吨,卸货速度v(吨/天)与卸货时间t(天)的关系是v240.t③如果列不等式求“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多少吨”,你会怎样做?写出你的解答过程.④一司机驾汽车从甲地去乙地,以80千米/小时的平均速度用6小时到达目的地.a.当他按原路匀速返回时,汽车速度v(千米/小时)与时间t(小时)有怎样的函数关系?v480 tb.如果该司机必须在4小时之内返回甲地,则返程时的速度不得
低于多少?(120千米/小时)c.若返回时,司机全程走高速公路,且匀速行驶,根据规定:最高车速不得超过120千米/小时,最低车速不得低于60千米/小时,试问返程所用时间的范围是多少?(4~8小时)
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会列函数关系式,是否会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从形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两个方面对比正比例函数理解反比例函数.(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4.强化
(1)教材例2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2)练习:某学校食堂为方便学生就餐,同时又节约成本,常根据学生多少决定开放多少售饭窗口,假定每个窗口平均每分钟可以售饭给3个学生,开放10个窗口时,需1小时才能对全部学生售饭完毕.①共有多少学生就餐?
②设开放x个窗口时,需要y小时才能让当天就餐的同学全部买上饭,试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已知该学校最多可以同时开放20个窗口,那么最少多长时间可以让当天就餐的学生全部买上饭?
答案:①1800个;②y
三、评价
10;③30分钟.x 4
1.学生自我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2)纸笔评价(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当函数遇到实际应用,可谓是难上加难,但也使解题多了几种途径.对于这些实际问题,要善于运用函数的观点去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文字中隐藏的已知条件,合理地建立函数模型,然后根据模型找出实际生活中的数据与模型中的哪些量相对应.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某轮船装载货物300吨,到港后,要求船上货物必须不超过5日卸载完毕,则平均每天至少要卸载(B)
A.50吨 B.60吨 C.70吨 D.80吨
2.(10分)用规格为50 cm×50 cm的地板砖密铺客厅恰好需要60块.如果改用规格为a cm×a cm的地板砖y块也恰好能密铺该客厅,那么y与a之间的关系为(A)
A.y***0
2y B.C.y=150000a D.y=150000a a2a3.(10分)如果以12 m3/h的速度向水箱注水,5 h可以注满.为了赶时间,现增加进水管,使进水速度达到Q(m3/h),那么此时注满水箱所需要的时间t(h)与Q(m3/h)之间的函数关系为(A)
A.t606060 B.t=60QC.t12 D.t12 QQQ4.(10分)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底边上的高为y,当
它的面积为10时,x与y 的函数关系式为(D)
A.y105x20 B.y C.y D.y xx20x135.(10分)已知圆锥的体积V=Sh(其中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h表示圆锥的高).若圆锥的体积不变,当h为10 cm时,底面积为30 cm2,则h关于S的函数解析式为h300.S6.(10分)小艳家用购电卡购买了1000度电,那么这些电能够使用的天数m与小艳家平均每天的用电度数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如果平均每天用电4度,这些电可以用多长时间?
解:m1000;250天.n7.(10分)某农业大学计划修建一块面积为2×106 m2的长方形试验田.(1)试验田的长y(单位:m)关于宽x(单位:m)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如果试验田的长与宽的比为2∶1,则试验田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2106解:(1)y;(2)长:2×103 m,宽:103 m.x
二、综合应用(20分)
8.(10分)某地计划用120~180天(含120天与180天)的时间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工程需要运送的土石方总量为360万立方米.(1)写出运输公司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y(单位:天)与平均每天的工作量x(单位:万立方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实际平均每天运送土石方比原计划
多5000立方米,工期比原计划减少了24天,原计划和实际平均每天运送土石方各是多少万立方米?
解:(1)y360(2≤x≤3);x(2)设原计划每天运送土石方x万立方米,实际每天运送土石方(x+0.5)万立方米.则36036024.解得 x=2.5.(x0.5)x因此,原计划每天运送土石方2.5万立方米,实际每天运送土石方3万立方米.9.(10分)正在新建中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103 m2.(1)所需瓷砖的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 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解:(1)n=5×103S;
(2)设需灰、白、蓝三种瓷砖分别为2x、2x、x块.(2x+2x+x)·80=5×103×104
x=1.25×105
因此,需灰、白、蓝三种瓷砖分别为2.5×105块、2.5×105块、1.25×105块.三、拓展延伸(10分)
10.(10分)水产公司有一种海产品共2104千克,为寻求合适的销售价格,进行了8天试销,试销情况如下:
观察表中数据,发现这种海产品每天的销售量y(千克)是销售价格x(元/千克)的函数,且这种函数是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中的一种.(1)请你选择一种合适的函数,求出它的函数关系式,并简要说明不选择另外一种函数的理由;
(2)在试销8天后,公司决定将这种海产品的销售价格定为150元/千克,并且以后每天都按这个价格销售,那么余下的这些海产品预计再用多少天可以全部售出?
(3)在按(2)中定价继续销售15天后,公司发现剩余的这些海产品必须在不超过2天内全部售出,此时需要重新确定一个销售价格,使后面两天都按新的价格销售,那么新确定的价格最高不超过每千克多少元才能完成销售任务?
解:(1)y关系.(2)30+40+48+(2104-504)÷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07-31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06-14
反比例函数小结与思考05-30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8-26
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07-04
教你轻松解反比例函数10-12
反比例函数单元综合测试题11-09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教案11-12
判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10-10
成反比例的量(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