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紧密结合

2024-07-30

校企紧密结合(精选7篇)

校企紧密结合 篇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 区域特色鲜明, 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国外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从经济发达的国家可见校企合作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及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校企合作可以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提供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表明[3], 许多课程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将教师单方讲授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学, 将传授知识模式转变为激励学习模式。因此, 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 对核心课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项目接轨。

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高职技术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要求教育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因此,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积极实践校企合作模式, 于2009年6月与杭州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合作, 成立了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及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进行有效指导, 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形成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4]。通过校企合作,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师能够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接受锻炼, 而且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能够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来, 这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校企合作也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提供了环境资源和设备资源。

2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开发理念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包含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应用[5], 包括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和检验诊断两大部分。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 检验项目日益增多, 检验技术已呈现出自动化、模块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决定以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为教改对象, 利用我校校企合作基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 将知识和工作过程对接,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 校企合作开发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情况

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 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我们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进行了取舍和整合, 以加强技能培训为主, 突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必备理论知识, 精心设计项目, 将基于生物化学检验的岗位需求与素质要求进行剖析, 形成以疾病为中心 (如糖尿病检验、肝脏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等) 的项目化课程标准。学校和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进行项目教学尝试: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确定的工作, 这样将传统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合作实施

4.1 学习领域和教学情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教学情境的选择。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拥有综合实训室、标本采集区, 组织学生在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学习, 可使学生在了解生物化学检验的相关设备和操作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托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及46所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将理论实践合二为一, 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信息, 并逐步形成运用知识有效完成任务的职业能力。

4.2 教学实施中应具备的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任务驱动为主体,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整合, 实施过程中应具备两个条件:必备的硬件设施和不可忽视的软件条件。 (1)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备硬件: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为教学提供了血液标本、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使教学过程工作化, 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条件。 (2) 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备软件: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理实—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教学程序)

有了以上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根据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在2012—2013年第一学期, 将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 实验班项目教学程序见图1。

5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校企紧密结合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课程评价上。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 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 本课程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部分, 见表1。教学效果主要根据完成检验项目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情况来衡量, 占总分的80%, 素质占20%。

按照表1进行评价, 通过比较发现, 实验班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高于对照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这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 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结语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已经成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充分体现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的办学优势,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加强实践性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

通过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校企合作下的理实一体化改革, 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互动化、课程考核全程化, 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是我校的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 应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注:*与对照班相比, P<0.05

参考文献

[1]王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药炮制学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3) :51-52.

[2]韩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6) :135-136.

[3]刘华金.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2) :298.

[4]许志军, 郭云生.践行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7) :46-47.

[5]郑铁生, 鄢盛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校企紧密结合 篇2

1 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 国内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观念认识、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校企合作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

许多高职院校即使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但仍旧拘泥于传统的办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办学不力, 没有真正做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行业、企业亟需要相关的专门人才, 出现“用工荒”, 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出现“就业难”, 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出现了“脱节”现象, 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没有真正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多元联动机制。

1.2 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

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 高职院校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低[2]。站在学校的立场上, 一厢情愿地希望行业、企业能派出高级技工 (兼职教师) 给学生授课, 提供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希望行业、企业能够定期地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解决就业问题。但从企业的视角看, 并没有相应的闲置岗位提供给学生实习;企业希望顶岗实习学生 (准员工) 能立刻胜任工作, 而没有必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作岗前培训, 况且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有待商榷;企业的高级技工没有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课与培训。企业的宗旨是追逐利益最大化, 没有利益, 或者利润不够的事情,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补偿。

1.3 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运行机制不健全

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缺失、运行机制缺失是造成校企合作层次浅、水平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 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制度的鼓励和保障[3]。校企之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 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急唤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 充当学校和企业联姻的“媒人”。

1.4 校企合作层次偏低, 深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层次仍然较低。对于企业而言, 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在动力不足, 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较少, 仅仅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实训机会的提供、兼职教师选派等的合作, 没有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深层次合作。对于学校而言, 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不够, 仅停留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等, 缺乏生产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合作。

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地, 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4,5]。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其发展内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它要求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必须紧跟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生产技术的革新等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策略[6]。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是依托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依托区域经济, 保证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来, 为地方培养更多适用性人才, 才能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江苏省畜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 逐渐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进一步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提高畜牧业经济总量, 继续发挥好畜牧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 加快推进畜牧规模养殖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也是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了适应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等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学院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社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联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100多家省内农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 合作建设了“厂中校”与“校中厂”,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安排学生在“校中厂”和“厂中校”现场学习, 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现代畜牧业岗位需求,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在政校行企之间搭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实现了互利共赢。

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为了进一步使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充当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学院以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对几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实践, 全方位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素质硬、能力强、能吃苦、后劲足”已经成为学院历届毕业生的鲜明特色。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 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2+1”或“1.5+1.5”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即前面1年半 (或2年) 主要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拓展知识, 后1年半 (或1年) 主要在冠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边实践边学习, 熟练掌握各项实践技能,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程实行“知识导师”与“技能导师”双导师制。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伟嘉班”、“新农班”、“倍康班”、“现代牧业班”、“中牧班”等30个企业冠名班, 目前冠名班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走上了企业中层岗位, 年薪10万元以上。

3.2“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和发展, 是指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方式。学院积极与光明食品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海农场开展“现代学徒制”班。“现代学徒制”是“冠名班”订单培养模式的深化和发展。学校和农场跟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施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课程, 以农场生产场所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 实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相融合。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制度, 学生一入学就与农场签订预就业合同, 农场不仅要承担学生的部分学费, 而且要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和工作, 毕业时可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农场优先录用, 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同时建立了科学的动态进退机制, 保证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平稳、高效地运行。

3.3“厂中校”与“校中厂”模式

学院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全面推行具有特色的“厂中校”与“校中厂”运行模式。通过走出去、把教室搬到工厂, 创办了南京雨润控股集团“厂中校”、南通正大有限公司“厂中校”, 使教学过程贴近生产实践, 提高了学生工作适应力, 学生提前实现了预就业。在“厂中校”基础上, 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变“走出去”为“请进来”, 把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 创办了“校中厂”江苏常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校中厂”高邮鸭泰州育种分公司, 探索出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的新思路。

3.4“工作站”模式

在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 学院在校内建成了4个技师工作站, 在企业建成4个教师工作站。工作站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共同制订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 制订课程标准, 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编写工作过程导向教材;二是开展员工培训和对外培训, 考核技术等级, 提高员工和学生职业素质及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安排教师进驻企业锻炼, 高级技工进校教学, 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提升高级技工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四是共同申报科研课题,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攻关技术难题,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五是合作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竞争力, 提升技师与教师在行业企业与学院的影响力, 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六是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渗透融合, 打造企业性学校文化和学校性企业文化。通过工作站的建立将学院的校企合作推向纵深。

3.5“教学+技术服务”模式

学院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主的社会服务团队和学生科技服务团队, 他们深入校外定点实训基地及周边畜牧业集中地区开展畜禽饲养、疫病防控、饲料生产、饲养技术规程制订、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6位教师为泰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小组成员, 参与起草了泰州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警机制有关文件, 5位教师被聘为泰州市科技“兴农富民”工程专家, 8位被聘为江苏省科普讲师团成员。同时与泰州市科协、泰州移动分公司合作开通了5条专家咨询热线和“短信通”业务。学生在技术服务过程中, 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显著增强, 就业磨合期显著缩短。

学院在办学中始终坚持“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业互融, 行校联动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倍受用人单位青睐。学院毕业生双证书持有率达到95%以上, 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连续3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3年5月份荣获“2012—2013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参考文献

[1]翟旭军, 张小华.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绽放“五合作”之花—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0) :76-77.

[2]张英杰.共生视域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17) :13-15.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62-66.

[4]林扬帆.紧扣地方经济脉搏改革育人模式——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3) :7-10.

[5]高武.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3) :69-71.

紧密结合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创新 篇3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最好的战略路径, 或者说最容易把握的战略路径, 就是紧贴消费需求进行产品 (服务) 创新。对于产品创新, 营销界有这样的说法:领先一步死, 领先半步活。那么企业完全可以将“半步”与“一步”结合起来, 一方面将领先“一步”的市场透视能力转化为“半步”的具体行动;同时让领先“一步”的远见卓识始终在行动上领先“半步”, 提供保障。

市场需求从消费者被满足程度上看, 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已经被满足的需求;第二层次是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需求;第三层次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僵局, 最主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企业围绕已经被满足的需求死缠滥打, 围绕众所周知的市场需求进行低端的恶性竞争, 其产品和服务当然就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提升, 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结果只能是企业间相互抄袭或模仿, 这样竞争的后果只能是让消费者多几个选择对象而已, 企业不可能对市场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需求层次多样化、变化快、蓬勃发展着的、新兴的、巨大的市场, 总有一些没有被很好满足的需求。比如:双星等品牌让传统的“解放鞋”和“网球鞋”不得不退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安踏等品牌则通过推出专业的运动鞋, 更好地满足了消费需求, 将运动、休闲和时尚融为一体。以上就是最好的例证。“未被很好满足的需求”也可称之为“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 是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领先“半步”的明智选择。这样的需求已经基本孕育成熟, 既可以让创新者充分分享领先的丰厚利润回报, 又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说到“未被满足的需求”, 就是目前被广泛推崇的“蓝海”。它的基本规律如下:首先表现为细分市场, 细化需求, 然后逐步表现为主流需求, 并最终演变为大众需求。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大部分会永远表现为细分需求。这个层次的需求, 永远都是各行各业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契机, 谁能率先发现它, 并制定出分步推进方案, 将“一步”分解为多步, 谁就能在需求被很好地满足之前, 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产品创新既是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以及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手段, 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手段。所有产品, 包括企业的金牛产品和明星产品, 都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制约。为了使企业的产品组合始终拥有与企业规模和增长目标相匹配的金牛产品和明星产品, 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 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市场推广工作, 让更多产品进入成长期、成熟期, 确保企业具有强劲的增长动力, 并弥补由于金牛产品衰退可能对企业业绩、市场地位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产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形成从新产品到明星产品, 再到金牛产品的产品丰富和更新机制, 让企业在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拥有强劲的增长潜力。可以这样说, 一个企业只要拥有这样的机制, 也就具有了战略能力。

总而言之, 产品创新一方面必须紧贴需求, 以提高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 也应该为企业稳步增长作出贡献。两方面缺一不可。

摘要: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最好的战略路径, 或者说最容易把握的战略路径, 就是紧贴消费需求进行产品 (服务) 创新, 围绕此中心展开论述。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篇4

经过两年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更为制造业、电商、物流、农业、金融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和突破。

进入2016年, “互联网+”开始更广泛的应用于行业发展。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化层面, 并在市场规律下参与竞争并逐渐形成格局。尤其值得强调的是, 互联网技术开始对传统企业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年中, 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找到了优势互补的契合点, 并引发全行业的广泛创新和变革。互联网行业从以服务为主走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通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全面升级。

2016年3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十一大重点行动中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绿色生态等八大行动方向, 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由互联网+益民服务大框架中剥离上升为相对独立的行动方向, 这也彰显了我国政务服务亟待改革的迫切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制造+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二者的深度融合就是“中国制造+互联网”。所以, 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制造+互联网”等于“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升级版。伴随“中国制造+互联网”的提出, 2016年也是众多传统企业开启转型之路的决策年, 不少踌躇中的企业在2016年决定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升级, 也有不少转型较早的企业在2016年已经取得了转型的首战成功, 互联网是重要技术手段。

同时, 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也均在2016年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2016年11月25日, 菜鸟网络公布了2016年双11物流报告。根据这份报告, 在菜鸟的总调度下, 这场快递战役, 每个包裹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比2015年再次缩短15个小时, 这相当于为用户节省了112.5万年。报告还显示, 在传统需要2000人的仓库, 运用自动化流水线后, 作业人数可以减少到500人以内。同时, 拣货员每天只需要在相对固定的工位活动, 同样的工作量, 一天下来才走1公里左右, 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物流、以及现代农业的紧密结合创造出了比2015年更让人惊讶的价值, 这份价值中包含着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的融合, 并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

相比这几项而言, 2016年对于互联网+普惠金融来说, 却是不平凡的一年。2016年10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 将集中力量对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领域广告等重点领域进行整治。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亦表示, 传统的金融监管是监管的金融机构, 但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 就会出现一个监管空白, 通过现在这种多元化的监管理念, 可避免产生监管真空。

目前, 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前期的摸底排查阶段已经基本结束, 下一阶段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下一阶段中, 将通过专项整治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生业态进行监管和规范, 建立起一个监管框架;并在此基础上, 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 使其成为“正规军”的一员。

互联网对行业、经济、社会的影响, 除了作为一项技术手段的渗透, 更在于其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开放的平台环境。因此, 网络安全立法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可喜的是, 2016年终见进展。11月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 会议以154票赞成、1票弃权, 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 该法将于2 0 1 7年6月1日起施行。出台《网络安全法》, 不仅对国内网络安全治理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顺应了网络空间安全化、法制化的发展趋势。

这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 网络安全终于有法可依, 有规可循。《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可以补上我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板。

班级管理与英语教学的紧密结合 篇5

关键词:班级管理,英语教学,紧密结合

英语教学方式是以实践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课堂时间,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可以可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是多元化的,相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英语教师与学生交流接触少,为了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建立班级组制度,才能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建立学习英语应有的信息,并且在英语教学上,教师加入班级管理进行传教,能够与学生充分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一、英语教学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避免教学技术的死板,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效果不好,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乐趣,还有一些学生偏向于团体学习,运动智能很发达,不能专心致志的听课,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上安安静静地听课。 因此,为了让其安静的听课,教师一定要想各种办法给他们安排适当地活动,如:拼单词、画画等。而一些低成就的学生又比较敏感,他们很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和他们沟通,找出他们的闪光点, 并且当他们泄气没有自信的时候,要指出他们具体表现好的地方,要让他们处在团体学习中,不要让他们孤立无援,要尽快找到人帮助他,让他们尽力做好事情,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紧密结合下,教师要注意个别差异,主动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避免教学的死板,教学方式要灵活,要因材施教。

2.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班级组织能力,培养好学生课堂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就要建立班级常规和纪律,不剥夺学生的休息时间,固定好学生的休息,从而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来学校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如:有的学生上课态度比较散漫,不知道来学校自己能学到什么。建立班级管理方法,能够让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专注。而对于违法教学管理的学生要坚定地给予适当地惩罚,训练学生遵守上课的基本常规,才能慢慢培养好学生的课堂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在每堂课上,教师的准备清楚而详实,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兴趣,控制好学生的课堂上的吵闹。同时要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使教学适当地保持弹性空间。在英语课的教学中,不能太在乎纪律性,应对学生插话提问给予重视,在学生举手发言的时候,态度要友善而肯定,比较说教和威胁的口吻,要做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礼貌,对待学生的态度始终如一,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配合好教师遵守规定。

3.能够避免教学教学过程中太过机械化,有利于授课前的准备和修正,提高学习成果。为了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参与分组活动或合作学习,协助找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每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以趣味性为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找出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了解他们的喜好,有利于授课前的准备和修正,从而避免教学过程中太过机械化,避免学生的挫败感。同时,由于认为自己的英语成绩好,一些学生会觉得课文一点都不好玩, 因此导致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利用小组活动,教师让他们协助别人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英语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黑板报,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黑板报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平台,是学生施展才华、挖掘宝贵知识的平台,因此充分利用黑板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教学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分组讨论的方式已经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模式,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为了提高班级学习氛围及成效,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分工合作、相互指导的学习精神,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将数学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 篇6

随着职业教育面向的服务社会的逐渐改革, 特别是中职学生入学“零门槛”, 大量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尤其是数学基础更差, 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他们普遍认为进入中职是为了学一技之长, 可以摆脱文化课学习的苦恼, 存在着只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 (如数学课、外语课) 的现象, 多数学生把精力基本放在专业课上, 而许多专业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数学知识, 所以数学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势在必行, 下面就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案例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准确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点的结合

在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讲《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时, 就可以将电容电压滞后的问题引入课堂, 为解决这一电学问题, 引出向量的加法, 最后用三角形法则剖析的很清楚, 整节课都与专业结合的很紧密, 而不是肤浅牵强的表面结合, 让学生体会到学不好数学, 专业课也学不透彻;再比如我们学习《正余弦三角函数》时, 我们和电学中的交流电的学习相结合, 这样不仅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直观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还有我们数学中命题、逻辑语言和符号的学习也为计算机专业中与非逻辑计算, 程序编写做了铺垫。

二、准确挖掘数学和专业特色的结合点

在对美工专业的学生讲《平面的基本性质》时, 上课时我们用到的所有图形都可以让学生课前做成素描作品来展现,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做了课前的深入预习, 也让数学中枯燥的图形富有了灵气;在对钳工专业的学生讲《空间中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 我们可以选择到钳工实验室上课, 直接运用课上的理论, 用划线高度尺进行画线练习, 这是其他专业没有的操作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专业上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同时也为专业课学习这部分时做下铺垫, 这样不仅提高了数学课的乐趣, 也大大提高了专业课的学习效率,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针对数学课与专业课的结合部分, 做好学习时间的先后安排

当我们在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时, 一定要做到统筹安排, 在保证知识系统的前提下, 针对结合点, 做好数学课与专业课讲授时间先后的安排,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讲《向量加法——三角形法则》之前, 学生的专业上要学过电容电压滞后的相关知识;在专业课中学习交流电的相关知识前数学课要先学习《正余弦三角函数》;再比如钳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空间中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前, 要了解划线高度尺的使用, 课后专业课中再学习《凹凸型铁板制作》……这就需要文化课与专业课在课程安排上做好沟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的数学教学, 是一种应用型教学, 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更是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获得能力和经验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习惯, 为学生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为中职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缓解目前中职数学教学困境。

四、结语

校企紧密结合 篇7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课堂是学校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 是教师教学的舞台, 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 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中心主义”“纯课本”“小课堂”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从课本、教案的束缚中走出来。多研究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多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 使课本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本的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例如, 我在教学五年级第十一册数学《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同学们,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 (1) 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仔细观察长、宽、高与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体积是4立方厘米时, 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 (2) 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 继续观察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生:体积是12立方厘米,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 (3) 再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 再次观察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生:体积是24立方厘米,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下, 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 学生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定理。

教学中, 要使学生由传统的“听”数学、“练”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 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课堂上,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加入到“做数学”的创造活动中来, 体验知识, 获得过程, 享受“做数学”的乐趣,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模式生活化, 少一些惩罚、命令, 多一些对话、鼓励。教师要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友好地传达、交流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服从命令, 要让每个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不是压抑, 而是愉悦。最后, 学习环境的布置要生活化, 依据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二、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思维。那么,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 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多采用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话题进行导入。

在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进行教学时, 由于百分数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出现, 所以学生对于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的新知识可能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 于是导入时, 我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学校“小广播站”今天为您播送新闻片段如下:

第一条:2010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4%。

第二条:2010年,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第三条:2010年,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

第四条:2010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3%。

(学生自读)

然后教师提问:“新闻中出现的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在哪里见过?”从而引出课题。用这组新闻进行导入, 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体会到学好百分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 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易懂、易学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且因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练习生活化, 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所以, 在教学完一部分新知识后, 我们就要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用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生活化──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拓展数学知识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解题和应用能力, 都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使小学数学教学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数学》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5].王建军,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6].王玉林, 《昆山教育研究》, 1999

[7].张奠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李善良, 《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 2005

上一篇:结构节点下一篇:教师比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