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共享

2024-06-27

校企共建共享(共12篇)

校企共建共享 篇1

一、校企合作共建师资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 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与地方经济水乳交融。因此, 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的联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及时大胆调整师资管理策略。让企业全程参与到师资建设中来, 在人才引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师资培训方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等方面, 实行校企合作, 不仅对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完善师资结构, 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以为企业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有较强适应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双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存的双赢关系, 而非高校对企业的单方利益索求。

(一) 人力资源优势互补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机构, 有着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能力结构, 但双方在人才利用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中的兼职教师, 为学校实践、实训教学, 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以及学校教学课程的设计等提供指导;而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师资丰富, 科研能力强大, 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 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业务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服务, 促进企业软实力的加强,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科研团队和研发能力, 更应依托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 物质资源共享共用

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共享性。把高职教学延伸到企业, 把课堂搬进企业。企业有与高职教学相配套的机器设备, 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实践场所, 弥补理论教学的滞后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缺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 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的方式, 把企业搬进高校, 不仅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 同时可以缓解企业因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场地紧张状况;把企业搬进高校, 也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 为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支撑。“厂中校、校中厂”的方式, 使双方在资源使用上可以相互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实现双方效益最大化。

(三) 利益收益共存共赢

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地方经济, 以地方行业、企业经济为依托, 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需求, 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素质只有得到企业认可才有可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 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深入企业。地方企业为了自己长远可持续发展也完全有必要参与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中来。地方企业应该树立起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 要意识到企业是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开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双方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有着共同的结合点。双方应积极探索一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

二、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发展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 以当地行业、企业为依托, 这一办学特色, 决定了校企合作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校企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企业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资源, 如给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场所, 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活动, 横向课题研发合作等方面, 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方面合作开展甚少, 主要着重于学校单方的教师“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建设, 学校师资给企业提供的作用不明显, 但同时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素质低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院校教师服务水平不高, 技术合作层次低下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高职院校教师过分着重于对企业的索取, 忽视校内师资的优势整合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教师对企业的服务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服务水平低下, 服务方式简单, 如简单的企业人员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与企业在深层技术合作、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甚少, 技术含量不高。

(二) 企业参与师资共建积极性不高

由于校企合作具有长效性, 短期利益不明显, 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共建师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合作意识不强。对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在认识上简单化, 并抱有麻烦、和防范心理。把教师下企业实践简单理解为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 为其配备导师, 忽视教师也是企业发展的不可多得的资源之一。同时, 企业不愿为高职院校输送一线高技能人才, 怕共建师资对自己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影响, 存在一种麻烦心理。由于缺乏与企业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很难吸引高职实践教学所需的企业高级人才来校兼课。企业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往往是个人私下行为, 到校上课时间不固定, 很难按学校规定授课时间来校授课, 因此人员流动频繁, 使得高职院校无法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培训, 造就了兼职教师队伍素质的低下。再者, 企业生产往往涉及到行业机密问题, 怕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偷学技术、泄露机密, 对企业造成损失。

(三) 政府管理缺失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职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合作双方搭建合作平台;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促进双方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交流。

三、校企合作共建师资队伍的措施和建议

校企合作共建师资不是学校单方的事情, 也不只是学校和企业是主角, 合作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才能实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对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合作伙伴, 我们应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别对待;对于校内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才能更好弥补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一) 加强政府引导协调作用

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对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引导, 如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 明确企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 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贡献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开展“优秀兼职教师”或“最佳企业教师”等评选活动, 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或兼评高校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以调动企业参与师资共建的积极性。在地方办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政府可以引导组建教育集团, 让企业直接投资当地高职院校办学,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让企业直接分享办学收益。地方高职院校也可采取适当给予荣誉或补贴, 甚至“广告植入”宣传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企业成功案例, 在校园中加强对企业的形象宣传, 吸引当地企业, 特别是知名企业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校企双方合作信息平台,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给双方牵线搭桥, 进行协调。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能促进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 促进就业, 提升劳动力资源质量。

(二) 实行资源分类分层合作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 比如大型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对其进行人才定单式培养, 为他们输送一线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由于财力、人力限制, 更需要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加入队伍, 提高他们的产品研发能力, 同时为他们提供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因仔细深入分析企业需求, 根据不同企业, 主动提供不同服务, 吸引企业加入合作队伍。

同样, 不同的教师也具有不同的能力优势和不足, 应该对症下药, 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项能力, 发挥其特长。在合作前期, 更应集中校内科研骨干, 组建科研服务团队, 以服务促合作、求发展, 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创新合作路径

校企人才合作共建共享要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打通校企双方人才合作通道, 在合作过程中实行人才互培、互管、互用, 充分发挥双方的人才优势, 加强人才的合理流动, 促进人才综合利用。

摘要:高职院校的“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办学特色, 产学结合、定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 以及其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 都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下企业锻炼经历, 才能担当起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 促使高职办学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本文从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可行性出发, 对校企合作师资共建共享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为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师资,探索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6) :49-55.

[2]程云燕.校企互利双赢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J].教育与职业, 2010, (27) :53-55.

[3]赵国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7) :135-136.

校企共建共享 篇2

甲 方: 乙 方:

签署日期:二零壹伍年 月 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双方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共赢、诚实信用的原则,就(专业或方向)共建事宜,签订本协议。

一、合作背景

甲方作为颇具实力的高等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乙方着力于科技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大学生实习就业服务。适应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巩固基础学科,加强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形式办学,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提高办学水平。双方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不断增强专业办学实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服务。

二、合作内容

甲乙双方进行校企合作,将乙方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训、就业推荐服务等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学校,合作内容包括专业建设、师资派遣、师资培训、教学实施、课程实训、项目实训及就业推荐服务等工作。

本次合作从 年级至 年级共 届学生,每届合作的学生单专业人数不低于 人。

三、合作期限

本协议首次合作有效期为 年 届学生,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计算,以最后一方所签署的日期为准。期限届满后,双方无异议,经甲乙双方共同书面确认后,该协议可延长五年。

四、运营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致力于推进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实习就业、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咨询、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创新办学模式、探索产学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定期会议、参观考察、高层会商的方式,加强委员单位间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

五、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负责提供共建专业相关的教学场地设施、学生住宿及办公场地,需要更换办学、学生住宿及办公场地时,不得另外增加乙方的任何费用。

2、共建专业的设置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养方案由双方协商提出,学院报批后实施。培养方案要求支持学生创新活动和教育改革、全面贴近市场需求。共建专业由甲方负责向上级主管教育部门进行申报,乙方有义务协助申报。

3、甲方有权对乙方的教学及实训计划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协商确定适合本校的教学计划。甲方有权对合作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有权要求乙方针对所出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4、甲方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并为教学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负责在校期间的学生教育、教学、安全等管理工作并定期通报给乙方。

5、甲方负责就合作专业招生实施前,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文件,将合作专业情况在招生目录及学校网站上进行公示说明和宣传。

6、按照批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甲方将提供师资力量负责基础及公共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甲方根据教学计划需求指派共建专业相关师资参加乙方组织的师资培训班,经培训合格的教师方可参与共建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工作。

7、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甲方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毕业证书,并按教育部统一规定办理证书电子注册。甲方负责办理有关就业手续,乙方全面配合甲方完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就业咨询辅导和专业对口的优质就业。

8、甲方负责在新生报到后15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供学生资料,方便乙方教学资源的配备和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协助甲方的招生宣传工作,包括招生宣传方案的策划、乙方招生渠道资源的使用、双方招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宣传资料素材的提供、招生宣传活动的共同组织实施等。

2、在甲方统筹管理下,乙方协助甲方共建专业的招生工作,并承担协助招生产生的相关费用;乙方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不得进行任何有损甲方社会声誉的行为,不得进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宣传。

3、乙方对双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包括并不限于在乙方网站上对甲方进行品牌推广。

4、新生入学后,乙方负责与本专业学生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学生正式毕业且取得学历证书后,乙方负责提供就业服务,并保证提供不少于2次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及岗位就业的机

会。

5、乙方提供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表、教纲、考纲、合作专业实训方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并负责合作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培养及企业级师资外派。

6、乙方按照批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安排,提供企业级师资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参与指导学生(包括论文、实践、创新活动等)。

7、乙方按照甲方校园学生管理相关规定协助甲方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奖励处分、学生相关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奖、贷、勤、助等的评定等一切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工作。

8、乙方负责对甲方在教学、就业服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9、乙方负责将企业真实案例及真实项目导入学生教学过程,并根据共建专业在校生规模及教学需求,与甲方协商建立校内实验室。

10、乙方负责学生实训阶段的管理工作,建立学生管理档案,包括毕业实习考核登记表、毕业实训报告、毕业生登记表等等。学生毕业前,由乙方整理后移交甲方。

11、乙方根据教学计划需求组织实施共建专业相关师资培训。

12、乙方负责本专业学生在最后一学年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费由学生自理,实训期间学生管理由乙方负责、甲方协助,乙方为甲方带队老师免费提供住宿。

13、如“共建专业”招生学生人数少于30人,未能达到开班人数,在保证双方及学生权益的基础上,甲乙双方另行商议解决方案。

14、乙方保证学生在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90%。毕业第一年平均薪津不低于5000元/月。

六、违约责任

甲乙双方均应按照本协议约定履行义务,一方未履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本协议约定的,视为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违约方应向对方赔偿全部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七、争议的解决

1、依据本协议,双方确定为项目合作关系,双方中任何一方对另一方的商业行为、法律行为及经营损失不承担连带责任。

2、在双方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如出现任何教学质量或其它合作问题,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若任何一方的行为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违反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故意或过失造成对对方利益损害时,另一方有权提前终止或解除本协议。

3、本协议之变更须经双方同意并采取书面形式备案。变更或终止本协议时须提前一个月向另一方发出书面通知。协议终止时,对于仍然在校的学生,本协议以及补充协议的各条款所规定的双方责任依然有效直至双方完成对上述学生的各项服务(学生在不违反甲方有关规定的情况下正常获得毕业证书)。

4、因履行本协议而发生的争议,双方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签署书面补充协议、合作方案,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 篇3

【关键词】: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51-03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国内的民族关系,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调节国内民族关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下简称:民族工作的“两个共同”)的科学论断。这一新论断,既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概括新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以下简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一、民族工作的“两个共同”

(一)“两个共同”的提出

“两个共同”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委员联组讨论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落实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1]胡锦涛的讲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深刻地揭示了“两个共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二)“两个共同”的内涵

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称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并对“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2]

(三)“两个共同”的辩证关系

关于“两个共同”的辩证关系,胡锦涛对此作了深刻而又精彩的阐述,他说:“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3]因此,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可以更好地促进并带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并带动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二、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共同”

(一)“共建共享”的提出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文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是在《决定》中的第二个部分,讲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时提出来的。在2007年两会召开期间,胡锦涛看望了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了联组讨论。胡锦涛强调,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和依靠力量,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指导作用。

(二)“共建共享”的内涵

“共同建设”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使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共同享有”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三)“共建共享”的辩证关系

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基础,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归宿。只有坚持共同建设,才能谈及共同享有。只强调共同建设而不注重共同享有,共同建设就没有持续的活力;只强调共同享有而不强调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只有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同建设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共同享有的程度才能不断增强。

三、“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的关系

民族工作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实质上是相同的。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实际上就是要求各民族的“共同建设”;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也就是各民族的“共同享有”。“两个共同”可以说是“共建共享”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促成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只有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享有”。

(一)坚持“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地区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强烈发展的愿望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民族自治地区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2800万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1300万,占46%;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5800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3300万,占57%。[4]鉴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就必须坚持“两个共同”,因为“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尚没有根本改变,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增强共建共享的紧迫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强化共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共享的程度与水平。

(二)“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此,国家必然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真正实现“两个共同”。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指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物质财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两者统一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共同建设,就是要通过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和促进全社会成员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享有,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三)实现“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的途径相同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胡锦涛强调,要实现“两个共同”,党和国家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他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5]这些论述可以说是我党对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与时俱进,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生动局面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 “两个共同”与“共建共享”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显然,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远景规划和终极目标。我们谋求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括56个民族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56个民族的和谐为前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基础。

在我们这个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就是让全国各族人民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扩大民族间的交流。一方面,交往的增加,必然会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摩擦。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共同因素不断增加,不仅认识到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团结稳定的环境;另一方面,联系的增强,有利于打破各民族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把共同建设作为根本途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把共同享有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金炳镐、熊坤新、张勇:《对“两个共同”的再认识》,《实践》2007年第1期,第14页。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金炳镐,张勇,苏杰.“两个共同”的理论涵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8]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引自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5905759.html

作者简介

校企共建共享 篇4

这种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资源, 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深度融合。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成员, 北京商业学校是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题组长单位, 是物流专业与语文课程的课题副组长单位, 是会计电算化和动漫专业的课题共享单位。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算了一笔账:假如学校自己开发会计专业的课程资源, 每门课的开发成本大约需要30万~50万元, 以开发8门计算, 需要240万~400万元的资金投入;如果参与该专业的共享使用只需要8万元, 就可以共享已经开发的所有资源。按此计算, 可以为学校节约成本至少242万元。

通过近两年建设, “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使参与共建共享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达成了共识, 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协作创新、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共建共享文化正在形成。

共建共享计划使企业有机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企业成为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共建共享标准化、可视化、多途径应用的成果不仅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 还满足了企业培训的需求, 提高了培训质量, 增强了培训效果。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畅捷通的一些工程师, 开始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使者, 而学校在专业建设, 产品研发, 课程研发等方面, 与企业联手, 根据用人的需求, 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校企成为一家人。

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耿洁介绍, 共建共享计划 (二期) 将增加新的举措, 如开通申报和管理系统, 及时统计, 动态跟踪;在建设任务中增加视频公开课程, 将推出一批名师名课;吸收更多生产性企业的加入, 与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采取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教育策略, 虚拟现实、实物仿真、流程模拟和过程再造以动画、三维、思维导图等形式集中突破专业知识教学重点、岗位技能训练难点和职业能力形成要点;在管理上, 将成立专家组, 加大技术支持、教改辅导、课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全面推进二期项目建设, 提高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水平等。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谈成绩

第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谈问题、谈表现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第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均衡,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里也可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基本一个意思。

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为什么/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中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都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为什么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危害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第一,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第二,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二是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第三,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

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是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共建信用中国 共享诚信社会 篇6

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李克强总理强调,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要让信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桩”。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社会对信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总体上说,诚信建设的形势还很严峻,任务更加迫切。

一是诚信缺失问题屡禁不止,人民群众深受其害。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还比较普遍,特别是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产品质量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高发、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最近发生的假奶粉、失效疫苗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只有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亿元。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但许多司法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全国各级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达338万,“老赖”招摇过市,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政策不落实、承诺不兑现,甚至“打白条”、弄虚作假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二是失信行为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失信问题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失信的成本太低。这里既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但更多是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很多时候失信不仅不需要付出代价,反而能捞到好处。在有的领域,“守信吃亏、失信得利”大行其道。很多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就算被监管部门查处,多半是一罚了之,信息不公开、不共享,没有全社会的共同监督。这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是极大的破坏。

三是政府监管理念和监管能力滞后,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减少事前审批,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但放权不是放任。国务院要求,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这种新型市场监管应该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有限监管,区别不同主体信用状况的分类监管,瞄准违法失信风险的精准监管,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监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综合监管,衔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监管,贯穿市场主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监管。只有建立这样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才能适应简政放权、“宽进严管”的要求,才能解决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与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但目前来看,监管机制和监管能力建设与简政放权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市场和社会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但由于一些不正确思想的侵蚀,一部分人在市场交易中、在社会交往中,不能“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这种现象发生在企业家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失去信心;发生在会计师、律师、导游、经纪人这些职业中介身上,就会让社会对他们服务的客观公正性产生质疑;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则不免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深深忧虑。怎么才能让诚实守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追求,我们的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总的来看,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实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根治这一顽疾。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有明确部署。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在《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对加强信用监管提出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单列一章,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各界热切期盼并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每年“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信用建设提出建议、提案,大声疾呼,建言献策。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信用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中央和地方有关媒体开设诚信建设专栏专刊,举办信用网站,发布诚信公益广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推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会员企业信用评价。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社会征信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采集、加工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成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若干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统一了社会信用代码,使每个自然人、每个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去年6月,国务院批转实施了统一标准、源头赋码、信息共享的18位代码方案。工商部门于去年10月1日率先实施,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二是建立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解决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孤岛”问题。目前,已联通37个部门和所有省区市,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约3亿条。去年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发改委视察,对平台建设运行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与此同时,有关地区和部门也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9个省区市建立省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安部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工商总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海关、税务、证监会、共青团等部门的信用信息系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提供了信息保障。

三是开通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查询。國家信息中心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了“信用中国”网站,归集各地区、各部门可向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查询服务。去年6月1日开通,对外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3200万条,累计访问量达1600万人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四是建立重点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守信者获得便利和实惠,让失信者受到约束和惩戒,在全社会形成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自觉守信的正确导向。在联合激励方面,税务总局与银监部门、金融机构建立“银税合作”机制,全国金融机构运用纳税信用信息发放贷款1300多亿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青团中央等,制定对A级纳税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优秀志愿者的联合激励措施。在联合惩戒方面,201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会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联合40多个部门签署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关于对违法失信上市公司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乘坐飞机388.7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78.2万人次,限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1.1万人次。在联合惩戒的强大威慑下,10%以上的“老赖”自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

五是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样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在人民银行备案,还有8家个人征信机构经批准开展了营业准备工作,这是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家发改委与有关社会征信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政府与社会征信机构合作,委托征信机构参与煤炭、钢铁、电力、粮食、盐业等领域行业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并且结合“双11”、“3·15”、“春运”等社会非常关注的重要节点、重要活动,引导有关征信机构开展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开展信用状况评价,推动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浙江、辽宁、江苏、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在工程建设招投标中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推动信用服务市场发展。

六是组织一批城市开展示范创建,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目前已有43个城市纳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试点。这些城市积极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7天内上网公示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重点、难点任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国家发改委推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等地区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推进区域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产品互认。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着力于共建共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光靠某几个部门推动,不可能全面覆盖、深入推进。必须是动员全社会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各地区、各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一是共建共享信用建设法规标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保障。国家发改委正在推动信用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条例、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并且正在组织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公开、评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在研究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非常愿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也欢迎有关地区和部门,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等单位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或者本单位的标准规范。

二是共建共享诚信文化。信用制度的刚性约束让人不敢失信,诚信文化的柔性约束则使人不愿失信。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源于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比外在的约束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共建共享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评价一个人、一个单位信用状况的客观基础。要推动各个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包括政府内部的共享,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打通。包括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共享。也包括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实现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很多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电商平台收集大量信用记录,却有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的趋势,我们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加强合作,依法共享信用信息,为信用大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四是共建共享激励惩戒。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而且事实证明也是褒扬守信、惩戒失信最有力的举措。对失信纳税人、失信工商企业、失信上市公司、失信被执行人,我们已经分别出台了备忘录。下一步,还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继续签署相关备忘录。比如,对A级纳税人、优秀青年志愿者、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要出台联合激励措施;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旅游、农民工工资、政府性资金使用等领域的严重失信企业和个人,要出台联合惩戒措施。除了司法性、行政性措施外,还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性、社会性措施的激励和惩戒作用,以体现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

五是共建共享信用成果。信用建设是全社会共建,更是全社会共享。比如,税务部门推动“税易贷”,既方便了银行,也给纳税人带来实惠,也为税收征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又比如,专车服务软件设计了信用评价功能,在为乘车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诚信服务的司机可以优先获得更好的订单。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要注重让信用建设的成果惠及相关的参与主体,惠及社会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信用建设才可持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灵魂工程,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只要真抓实干,就一定会有成效,抓的力度越大,收到的成效就越好!衷心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建共享诚信社会,共同打造“信用中国”!让我们一起努力!

校企共建共享 篇7

一、理论和实践依据

综合我国近期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来看, 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去处理和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其最终目的有三个: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另外, 何燕、刘国联等认为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行“双师型”教师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 很多学者认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遵循“调研优先、理念先进、互利互赢和制度保障”的原则, 其基本思路即“筑巢引凤、优势互补、校企联动、产学合作”, 实训基地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将原有教学性实训基地改建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学校投入设备, 企业投入技术与产品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和师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 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技术研发提供了条件, 企业也获得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工人、政府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国外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比较早, 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国外学者认为, 校企合作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促成产业界的主要科学家回到大学校园, 向大学的学生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新思想、新技术;二是大学生在课余和暑假期间到企业的实验室工作, 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将来的就业提供经验;三是当大学准备发展一些新的研究计划时 (例如设立一些商业课程) , 征询产业界人士的建议, 以符合实际需要;四是企业使用大学暂不使用的实验场地和设施, 大学可以获得场地的租金, 企业可以雇佣一些学生作为实验助手;五是校企之间建立互相咨询关系, 这往往是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的起点, 以后会逐渐扩大合作的内容;六是大学学者到产业界参观或做报告;七是企业为大学的研究或教学提供各种仪器和设备。

国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方面也比较成熟, 与本课题关系比较紧密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1. 德国的“双元制”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考核, 企业主要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以职教立法委保障, 以企业培训为主体;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实践课程设计则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 由行业协会代表、雇主代表、职业学校教师三方参加, 对学生进行既有技能操作又有知识水平, 既有结果考核又有过程考核的合格考试。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使其经济发展显示了令人羡慕的生命力。

2. 澳大利亚TAFE模式

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即技术与继续教育, 该模式以岗位要求为目标, 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AFE学院很多技能培训课程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 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有时还要到企业的具体岗位进行。TAFE的教师与企业联系密切, 从而确保TAFE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

二、我国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实体化实训室面临的障碍

从国内外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来看, 对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普遍取得认可, 职业院校和企业也可以根据所处环境、自身资源等方面采取适合的校企合作方式, 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 而学校可以从企业的设备设施、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获益。但是, 对于中国来说, 由于企业的互赢意识、学校实践经验、国家法律政策等方面还有欠缺, 所以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合作深度也不深, 特别是服务性专业与企业合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不多。另外, 以前文献对于校企共建实体化实训基地的研究不多, 特别是服务性质的实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行、学生实训效果考核等方面的细节研究、实践经验欠缺。

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大部分学者、院校是对生产产品性质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研究, 本课题中的实体化实训室属于服务业性质, 与生产实际产品的实训室相比较, 由于面对的是需求复杂多样的顾客, 而不是按照操作规程生产固定规格的产品, 所以操作更复杂, 有时需要外出配送, 涉及到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 所以该校实训室建设、运行更为复杂。

三、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实体化实训室案例分析与借鉴意义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苏州物流职教集团和地方政策的支持, 与顺丰速运、百韵超市等企业合作, 共同调研当地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共同制定学生实训考核标准, 不但把苏州旅游与财经高职校的仓储配送综合实训室建成了可以对外营业的实体, 而且把学生的实训融入到企业的实际运行, 使学生亲身经历岗位工作、感受企业文化, 而且把传统的纯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 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互利。

该校仓储配送综合实训室在运行过程中, 合作企业派出了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 可以在经营过程中对实训的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所以, 该实训室可以实行学徒制教学模式, 参加实训的学生不但可以向企业指导老师学习专业知识、关键操作技能, 而且可以对企业文化、管理能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制度, 对学生实训制度、课程安排、企业指导教师的安排、实训室利润的分配、学生实训中人身安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制定具体制度。该校企合作实体化实训室在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解决了大量问题, 部分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其他院校也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培养企业亟需的现代职业人才是职业院校提高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而校企合作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必要手段, 从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实践都可以看出, 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校企共育, 是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基础。而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性质的实体实训室, 是达到校企双赢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体化实训室

参考文献

[1]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5 (4) .

[2]周开权.基于RAESC协调方式的制造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7) .

校企共建共享 篇8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研发中心的研发项目为着手点, 对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如下以女装项目课程为例, 对“四合一”教学改革作一阐述。

1“四合一”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四合一”即:教学、研发、生产和创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为重点, 并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女装技术项目》是服装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 是一门集女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工艺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采用以企业项目为纬, 以专题为经的体系。课程结构按照服装成衣制作的顺序, 准备阶段:任务分析、落实小组任务;实施阶段:讲授女装设计、女装打板和女装工艺缝制;最后为作品评价总结阶段。

现在女装课程处在一个转型期, 应当把“四合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课程中发挥出来, 把课程整体设计做到合理、充分、连贯、优越, 课程内容设计中需要充分调研行业企业, 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行动领域, 找出企业对员工的主要岗位能力要求, 然后进行归纳、序化、整合, 并注入方法论和教学论, 选用典型产品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并融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作为我校服装专业核心课程, 其创业理念定位应更多侧重于鼓励潜在创业者, 将创业意识与创业热情的陶冶贯穿于整个《女装技术项目》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以“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实现知识的重构, 并把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设置专业学习领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设计真实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并以此为教学载体实施教学, 实行学校、企业双方评价。

“四合一”的综合能力教学模式中, 课程改革必须依托产品研发中心、实训基地、项目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积极展开多方合作, 及时获取行业企业的信息, 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并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以项目工作室模式组织教学, 形成“前店后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接“订单”组织生产性实训, 把“真题真做”融入工作室, 将企业订单制作融入教学全过程, 实施“学做融合”, 设定与行业、企业对接标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目标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对服装企业的生产、开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研究,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服装设计比赛和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 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在工作室实践后, 进入产品研发中心参与企业品牌的策划和产品开发,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设计的整套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课程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确定了创业项目, 把课程成果依托网络店面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实体店面进行销售, 实现了创业项目运行化。

2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2.1 课程设计能体现“工学结合”的“四合一”建设方案

课程内容由“理论与实践合一”的理实一体化学做合一、“成果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践教学, “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研发能力培养、以及“技能与创业合一”的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四部分构成。通过“理实一体化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校企合一”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 学生掌握了综合操作技能, 具备了专业高技能应用能力;通过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应用实践,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创业教育的启发与培养, 学生得到了创业的项目和增强了就业技能。

2.2 组建了一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按“双师”结构合理和“双师”素质高的要求, 打造了一支胜任“工作室化”教学、示范作用明显的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及富于教学经验的本校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工艺师傅等5至7人组成。建立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行业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专兼职结合的, 有丰富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3 以“项目技术整合”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 彰显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中心地位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开发课程, 根据工作过程, 构建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从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出发, 针对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和成衣制作等职业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和关键技能, 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标准和社会职业资格标准, 研发拟定课程教学标准;按照“工作室化”模式要求, 把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竞赛项目引进教学过程, 设计课程实施方案, 组织教学活动, 实现虚拟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有机衔接和融通。项目设计中更注重企业真实案例研发与生产, 强化高技能为基础, 增加创业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面。项目实施上坚持教学、研发、生产、创业的有效实施, 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 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4 根据“四合一”的要求深化改革

深化产品研发中心、课程工作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改革:整合基地运行机制, 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 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 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服装企业“能工巧匠”, 强化实训指导师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 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 形成基地良性运行机制。根据方案进行四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基地建设。

3 课程改革其运行体系

以“项目技术整合”为指导构建课程内容, 彰显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中心地位。根据研发中心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从服装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岗位需求出发, 针对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成衣制作等职业岗位任务所必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和关键技能, 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标准和社会职业资格标准, 研发拟定课程教学标准;项目设计中更注重研发与生产, 强化高技能为基础, 增加创业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面。项目实施上坚持教学、研发、生产和创业的有效实施, 坚持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 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课程教学模式与运行体系建设示意图见图1。

4 课程改革成果

4.1 真实的研发销售运作平台

以企业品牌为定位设计作品, 学生根据企业下发的任务书选择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以服装销售运营为主线, 以真实的平台和产品为载体, 产教结合“真题真做”。同时通过项目课程已有的教学网站, 提前发布工作任务和教学课件, 实时发布任务执行情况, 对出现的难题和困难通过网站及时交流, 及时在网站上展示学生作品并开展互评, 组织学生在网站上发布学习心得和体会。

4.2 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

学习内容就是工作任务, 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 让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师在真实项目的实战中教, 学生在项目的实战中学, 工作的任务就是学习的内容, 教学成果就是研发产品,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 积累大量优秀学生作品案例, 形成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加强师生间、各届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4.3 研发以及创业意识

研发以及创业意识贯穿了整个课程的设计中, 让学生从课程中体会到了新型就业方式与理念, 参与了营销与管理。项目课程结束后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筛选, 对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的作品登记挂牌, 为服装进行营销做准备。学生兼职实体店和网店的管理中, 让学生掌握除了服装专业以外的全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把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按成品质量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场, 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育人、创收合一, 校企共赢。

5 结语

女装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带动了“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现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四方共同利益, 符合高职办学的“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女装项目课程紧密围绕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校企共建共享的研发中心, 女装项目课程的“四合一”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和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了课程整体设计多元化、研发产品市场化、工作室功能多样化、创业项目运行现实化。促进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创业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深化了研发中心、项目工作室、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君.杨勇服装设计专业《女装技术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 2010, (11) :188-189.

[2]杨哲旗.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78-80.

[3]张林.高职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模式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98-99.

校企共建共享 篇9

“宜宾共建共享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年一个样, 每年都有闪光点。”宜宾市三家通信企业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中得到上级主管单位、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赏。经过这些年的探索, 宜宾通信运营企业摸索出自己的一些经验。

深刻理解共建共享对企业、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过三年的努力, 宜宾通信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创造了本地企业发展的奇迹, 逐渐成为本地标杆行业。从覆盖到质量, 从产品到服务, 从企业贡献到产业发展, 三家运营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电信基础设施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让老百姓不断得到实惠, 让政府信息产业不断得到发展。截止2010年底, 通信用户数335.18万户, 村通覆盖率93.2%, 电话普及率62.18部/百人, 3G用户数9.2万户。行业产值从2001年的9.88亿达到2010年的64.03亿, 年增长率为26.54%, 增速远大于全市GDP。通过共建共享, 实现829.21公里杆路, 97座铁塔, 12.25公里管道, 223个基站配套资源互补, 行业内节约建设资金3160.6万元。

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务院提出的国家“十一五”规划, 都明确提出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坚决走节能减排的道路。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效率, 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本地通信企业认识到只有全心全意地推动共建共享, 才能真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 让宜宾社会的发展更加有效、更加和谐。为此, 工信部联通2008文件出台的第二周, 宜宾就成立了共建共享协调小组, 下设专职人员负责处理各单位内外部的共建共享工作。同时, 各运营商还编写各自内部的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和流程, 相互之间交流学习, 达到“一套流程, 共同实施”。建立公司领导热线, QQ群, 每季度联席会的协调沟通机制, 在制度, 组织上保障共建共享工作有序开展。三年来稳定的领导和执行团队, 有效的沟通机制, 富有成效的工作, 使宜宾共建共享工作蒸蒸日上, 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企业自身也在发展中节约成本, 规模扩大中得到实惠。

三家单位都认识到:共建共享是进一步推动我们通信行业承担社会责任, 创造社会价值的最佳平台, 更体现了“顾大局, 有高度、讲诚信, 负责任”的行业价值观、责任观和公共社会形象。为此, 三家运营商定期向社会宣传行业发展情况, 积极参加公益事业, 树立起本地良好的企业形象。

积极与政府协调沟通, 改变行业形象, 争取政策支持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积极稳妥的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宜宾本地通信企业依靠“父母”, 团结协助, 共同发展, 积极主动找政府汇报工作。积极参与市政规划, 将信息、通信产业纳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中。密切联系, 建立与政府沟通的常态化机制。每季度定期联合召开沟通协调会, 邀请涉及经信委, 政法委, 国资委等主管单位协商如何共同配合政府工作, 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解决近期通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分管副市长牵头, 经信委具体落实《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加快TD—SCDMA建设的通知》, 在全市范围内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网络发展。今年四月, 在协调会上, 联席会成员首先集体学习《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通信业的意见》, 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将通信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行业予以对待。开设“绿色通道”, 共同推进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将通信行业发展具体内容纳入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规划中。

通信企业积极与政府沟通, 争取了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信息化项目, 建设了一些适合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如党政网, 财税网, 烟草网, 天眼系统, 数字城管等, 极大地满足了政府信息化要求, 体现了运营商在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和社会责任。

通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为政府排忧解难。屏山新县城复建工程中, 三家单位响应政府号召, 学习灾区复建模式, 将基站建在绿化带中, 采用景观塔, 美化机房, 与新县城风格完全一致, 既美化了环境, 又支持了环保, 改变了行业形象, 节约了工程投资;为三峡集团向家坝水电站公司大坝上下无线覆盖, 电话、互联网专线到宜昌。

电磁辐射引发的城区基站安全问题以及建设问题, 目前越来越突出, 为寻求解决办法, 通信企业主动联系政府, 表达行业诉求。2010、2011年政府组织两次专题会研究解决办法。宜宾市委宣传部牵头, 组织三家通信企业, 并邀请宜宾电磁辐射监测站专家, 长期性利用媒体进行电磁辐射知识普及。宜宾市住建局牵头, 三家通信企业配合, 做到新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区通信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城区已建成基站, 三家通信企业做好电磁辐射监测工作, 协调处理小区居民意见。对于符合国家标准电磁辐射标准基站的人为破坏, 公安机关要给予严厉打击。三家通信企业做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 减少重复建设, 节约投资。宜宾司法局牵头, 通信企业配合, 做好破坏电信基础设施法律知识普及。通过快速响应, 积极协调政府, 通信行业成功化解了由辐射带来的发展问题。

创新引入三方建设模式, 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

为扎实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工作, 切实节约工程投资, 宜宾三家电信营运商共同商议引入第三方建设模式。由三家单位共同对通信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审查, 比选招投标, 共同认定的第三方牵头进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然后各自分摊结算相关费用。这种创新模式, 既解决结算难, 协调难, 施工难的三大共建问题, 又为将来行业融合, 共同发展提供一种探索模式。在屏山复建, 竹海风景区管道工程中, 三家单位创立了引入电信基础设施三方建设-企业回购的模式。

贯彻执行政策, 严防踩红线, 重点领域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小组成立时, 全体成员积极学习文件, 对五条禁令, 七类场所, 三大领域的建设积极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每年只要涉及此内容的建设和需求, 三家单位都提前沟通, 达成共识, 稳妥推进。宜宾是片热土, GDP全省排名第四, 长江中上游川南最后开发的区域, 已纳入成渝经济区, 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随着市政府发展战略“工业强市, 旅游兴市”的实施, 近三年来大型项目陆续在宜宾拉开, 通信发展迅猛。在这些项目上, 三家运营商实现了重点领域的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比如:屏山新县城复建, 向家坝水电站大坝覆盖, 长宁竹海4A风景区, 宜乐、宜泸高速、临港经济开发区等通信设施都实现共建共享。

最近, 三家运营商经过讨论, 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共建共享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根据省通管局《关于印发2011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施意见的通知》, 以三年来共建共享协调会会议纪要为基础,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促发展的原则, 三方在电信基础设施领域, 全社会信息化服务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 争取实现2012年考核评优达到通管局二等奖的目标。

为了完成目标, 着重做好以下三面的工作:

三家运营商务必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共建共享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继续自主化, 常态化的开展工作。经过近三年的工作, 深刻认识到只有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工作到位, 才能出色完成共建共享的任务。领导小组, 执行小组, 具体经办人, 三级组织无阻碍沟通。建立自上而下的执行, 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确保国家政策落地执行。按照目前形成的机制, 争取把电力、广电行业吸引进来, 增加行业影响力, 增加话语权。

继续加强与政府、与相关行业的沟通, 建立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三家营运商有效合作, 积极向政府汇报, 表达行业诉求。解决目前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如:共同化解开发商、物业公司不合理的入场费、赔偿费、高价电费、高价物管费等问题;共同化解人民群众对辐射问题的误解;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理要求。要充分利用本地各媒体积极宣传行业特点、亮点, 加强行业内外交流互动。让行业发展在一个内顺外和的环境中成长。2010年省政府文件专门讲述如何加快发展通信业, 宜宾本地通信企业将认真分析, 仔细研读, 领会精神, 争取当地各级政府支持。

合作模式创新。在前期合作基础上, 三家通信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合作模式, 扩大合作范围, 提高比例, 增强效果。拓宽合作渠道对通信企业的发展有极大地好处。实践证明, 通信企业之间比的是服务, 比的是资费。只有更好的客户服务, 更优惠的资费标准, 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 赢得市场。三家企业在一些问题上共进退, 表明态度, 争取政府、企业、客户的理解, 支持。重点区域, 重点项目实施共建共享, 又好又快的推进工作, 避免效率低下, 重复建设。

校企共建班级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运行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 班级文化也应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快企业的发展, 主要就是为了培育企业精神, 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主。而班级文化在班集体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在班级发展中具有导向性作用, 以精神方式指导着班级的活动;再有, 以某种观念指导全体学生的行为, 保证其为了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使班集体具有凝聚力。所以, 为了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高职院校应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

1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 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 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 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利用双向选择, 联合合作院校, 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 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 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 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 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 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 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 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 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 如我校2011级联诚订单班、2013级罗森订单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 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 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 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 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是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 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 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 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 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 提前接触企业文化, 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 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3) 企业文化进课堂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 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 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 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 如11级联诚订单班设置了《联诚医药订单班自编讲义》。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 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 掌握企业发展理念, 促进了订单班精神文化的发展。

(4) 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 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 订单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 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 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 订单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 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5)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利用学生管理部门宣传企业文化, 提倡合作企业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自己的学生管理机构, 如罗森订单班的自管会, 企业指定教师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在这一部门当中, 模仿企业设置管理机构和制订管理制度, 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当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企业的精神与制度文化。

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文化建设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拥有数不胜数的企业, 其中的文化异彩纷呈, 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企业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6S管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文化进一步充实了学校的班级文化, 同时推动了学校其他班级文化的发展, 提高了校园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院校不同班级文化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局面, 由此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进一步优化了校风, 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充实了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钟芝兰, 彭辉, 吴智富, 许潘建.中职生班级文化建设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 (21) .

[2]王红霞.高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分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3 (09) .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0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化文献信息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泛,手段将更加先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牵涉到许多方面,首先从资源的建设上,纷呈而出的软件技术,数字化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方便而且易于管理,但日益繁杂的信息量也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共建的基础上,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形成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

因此,现代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馆藏局限,扩展到整个网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共建互通互联,进行深层次的资源开发,以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满足用户对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资源的需要,尽可能的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服务,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

一、当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趋同”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虽然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合作采购。但各图书馆具体的在信息资源库建设过程上,往往是从本馆、本部门或本系统的需求出发,只满足于自建自用的应用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封闭性的自建自用行为使大量数据重复录用,不仅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导致了数据库建设中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保证建库质量,使数据库的应用受到限制。

二是缺乏总体规划,馆际协调不足。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户通过通讯线路进行计算机远程查询,由于我国图书馆实行条块分割、纵向管理的体制,各系统各自为政,直接导致数据库及操作平台种类繁多、标准千差万别。

三是重视政府的经费分配,忽视市场效益。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从国内外的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来看,经费不足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失败的原因之一。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的东西易于下载或者复制,传播速度快,上传的信息量大,权利人的权利管理信息也可能被篡改等,影响了发行权即权利人的经济收入,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数字化享有专有权利,而且不容易判定是否为侵权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建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建设主要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它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水平是衡量现代图书馆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流通和中转机构,一直是社会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图书馆的馆藏由两大部份构成:一是现实馆藏,另一部份是虚拟馆藏。现实馆藏,通常指本馆可以利用的为读者服务的所有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流通信息库等)和电子出版物(如图书馆购买的光盘数据库)以及图书馆与他馆合作建设或自主开发的数字信息资源等等。现实馆藏的所有权归各个馆,可以自由支配,是获取信息资源最直接最经常的保障性资源,当前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它仍然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资源。图书馆现实馆藏的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产品。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合作采购和共建

要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参加共享的各成员馆必须具有可供共享的文献资源,各馆拥有各具特色的丰富馆藏,互补不足。这样才具有共享的动力以及前提。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合作采访,通过文献采购分工,各馆在收藏必需的基本文献基础上分别收藏有关文献,可以保证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对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的文献资料较完整无缺地收集、积累。这样,不仅保证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且有利于在宏观上控制文献的复本率,在微观上扩大文献订购的品种。用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购置费,购置最缺乏,最需要的文献,各图书馆的文献结合成为共同的丰富的馆藏,更好满足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各成员图书馆充分挖掘各自的馆藏特色或者学科资源优势,按照分工承担某一专题、学科或特色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建设,建设的最终成果由所有参建的图书馆共享。如CALIS的专题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高校学位论文库建设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共享

(一)网络环境下文献实体共享

将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分布式的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与地区性的跨系统资源共享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之间直接进行用户数据,书目数据和文献资源的传递,实现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文献传递服务;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文献传递数据的研究,用于指导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公共联合目录,大力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献传递服务和各种馆藏资源;加强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健全数据库维护制度,完善文献保障体系;图书馆应转变观念,对文献传递实现补贴政策,鼓励读者多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书目资源共享

联合编目则成为图书馆书目馆藏信息建设的最重要方式。各个地区的书目中心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提供网络联合编目手段,并为该地区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地区书目中心又可以从中央书目中心获得数据,并可以将自己的数据提交给相应类别的全国书目中心,这样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到地区书目中心乃至到中央书目中心就通过联合编目这道途径做到各取各需,各尽各责。标准化是图书馆之间进行合作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图书馆界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但进程比较缓慢,许多环节还很薄弱,缺乏全国统一的分类、著录、标引、检索标准和计算机网络规划,“自成体系”的状态比较严重。

四、加强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举措

(一)资源建设方面满足全社会各层次的共享需求

首先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其次加快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加强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二)服务方面推陈出新

首先,提高数字化全文文献信息的传递比例。其次,在服务流程上为用户提供便利,提高文献传递效率。我国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快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性。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传递服务。

(三)资源共享机制方面完善制度的建设

加快资源共享的法规建设,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相关行为,以形成和促进信息资源创建的制度保障环境。标准化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首要条件,只有格式标准化,才能实现数据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因此标准化必须贯穿于资源共建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识产权问题。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中,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更加便利,同时知识产权也更易受到分割,为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自行酬资开发的信息资源,为收回投资和维护成本,可以尝试通过出版发行或内部转让使信息产品商品化,流通到市场或用户,从而丰富地区资源,满足读者参考学习、知识更新的需求;一部分的赢利项目在获取若干倍利润之后,可以通过政策干预使其转化为免费信息资源造福于社会。

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用户的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工具和方式,资源共享拓展了服务的内容,在知识经济下,图书馆服务的特性更加突出,我国的图书馆界就应加强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使资源共享的成果得到更广的应用,使传统的图书馆工作向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转变,形成图书馆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晓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图书馆学研究叨,2002(9)

[2]林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

[3]宋小华、涂湘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浅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4(3)

[4]叶宏,图书馆联盟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棋式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4(5)

校企共建共享 篇12

2011年,投资超过百亿的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开始动工兴建,该工程拟新建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11万平方米的交通中心以及一座11万平方米的停车楼。新机场启用后,禄口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000万人次。

其中T2航站楼和交通中心内的网络是典型的室内分布系统。新航站楼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其中航站楼建筑结构复杂,有电梯井、地下室、电子设备机房等;装修过程大量使用金属,诸多原因导致出现许多无线信号弱点和盲点。同时也导致室内分布系统分区多,分区间干扰控制难度较大。交通中心为一栋11层的建筑,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同样需要制定完备的方案,保障无线信号的全面有效覆盖。

面对这样一个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的巨大综合建筑物,其内的语音和数据业务需求将大幅增加,三运营商再次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节省三家分建室内覆盖系统而产生的巨额网络建设投资,同时彻底解决三运营商网络互相干扰的问题,确保良好的通话质量和不断增长的数据业务体验度,2012年,三运营商结合地铁公网覆盖共建共享经验,首次提出对禄口机场二期的室内覆盖系统进行共建共享。这是三家首次在大型交通枢纽中尝试共建共享,开创了室内覆盖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沟通及讨论,三运营商最终确定了共建方案,在T2航站楼,交通中心,停车楼三栋建筑都设置公网通信中心机房,各运营商的信源设备安装在公网通信机房内,各运营商的信号经多系统接入平台(POI)合路后,经天馈系统(采用馈缆、无源器件和天线)的传输和辐射,完成对所有办公区、出发层、到达层、商业区、酒店和停车场无线信号盲区的覆盖。共建示意图如下:

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从经济投资的角度和工程实施的角度考虑,为了安装的便利,避免对机场精美装修的破坏,三家首次采用了宽频小天线的方式对开阔区域进行覆盖,采用宽频室内定向板状天线对登机桥或狭长的出入通道进行覆盖,使整套方式不但经济,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覆盖效果。

在跟踪随建的三年间,三运营商一直保持着与机场建设方的良好沟通,并跟随机场土建方案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三家的室内覆盖方案。为了便于工程实施的统一性和管理的便利,三家再次首开先例,对禄口机场二期室内覆盖工程采取了联合施工招标工作,选取了共同的一家施工单位进行禄口机场二期室内覆盖工程的建设工作。这是三家首次就普通室分站点进行联合施工类招标。同时,三家也对共建物资采取了联合招标,选用了新型天线和高性能器件来进行工程建设工作,为优质工程的达成提供了物资上的保障。

上一篇:大服装下一篇:青春发育期提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