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

2024-07-18

校企联动(共9篇)

校企联动 篇1

在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中顶岗实习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 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脉搏, 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顶岗实习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 离不开企业的配合, 因此, 强化校企联动是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校企联动优势, 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建立校企联络机制, 及时获取实习活动信息

对于职业中学而言, 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需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所学专业与顶岗实习岗位相匹配, 时间相吻合, 便于统筹安排校外实习与校内教学活动。因此, 学校应当建立起与各专业相关联企业的定期联络制度,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网络, 及时获取各专业范围内关联企业顶岗实习的容量、时间以及各类需求等, 通过获取及时的反馈信息, 科学调整学生顶岗实习的批次、时间以及具体去向, 只有建立起校企联络的有效机制, 才能够让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得更加科学、高效、有序。

2.选派驻企指导教师, 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部分学校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管理时, 一股脑儿将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的权限交给了对接单位。这样做较为不妥;一方面, 企业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另一方面, 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远不及教师。因此, 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 将岗位与人员向大中型企业、专业联密度较紧的企业集中, 并在集中顶岗实习单位派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驻企期间要切实承担起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 要立足学生身心特点, 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与形势分析, 并结合所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引导学生在遵章守纪的前提下勤奋实习, 努力提高和充实自己。驻企指导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管理层的有效配合, 制定出适合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 有效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效。

3.开展师徒结对实习,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学生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因为经验不丰富, 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时, 实习企业应当有意识地选派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员工与顶岗实习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手把手地进行相关技能的点拨指导, 让学生能够在岗位上迅速进入角色, 并切实承担起岗位职责。通过师徒结对方式, 学生能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磨合期, 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无论是服装设计、电子电工, 还是汽车维修等专业, 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师徒结对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实践操作经验丰富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并提升理论, 能够针对工作流程工艺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双重发展的目标。

4.科学实施评价考核, 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 考核评价应当由驻企教师代表学校与所在实习企业共同完成, 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首先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将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态度、钻研程度、工作效率、创新创优等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既要有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的评价, 也要有所在企业车间负责人、结对负责人, 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等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 还要通过民主测评等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能力发展状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学生查找不足, 优化改进。

5.搭建校企输送通道, 拓展学生毕业就业渠道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顶岗实习中蕴涵着很多的机遇, 毕业生中也不乏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而被企业留用人员, 许多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产业也需要在顶岗实习中发掘优秀人才, 充实到自己的员工队伍之中。如泰州港务局每年都要从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招收大量员工。因此, 学校应当发挥好这一方面的作用, 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顶岗实习工作, 思想上高度重视, 行动上积极响应, 在实习中全面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和综合素养, 让企业关注自己。这样的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具有较大帮助, 因为顶岗实习的企业大多是学校精心挑选的具有发展潜力或规模较大的优秀企业, 与学生的专业对口程度也比较高, 这些企业正是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中较好的目标, 通过顶岗实习工作, 采取“赛场遛马”的形式, 让更多的企业发现和选择优秀的学生, 也是顶岗实习的一项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 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 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联络、组织和推荐等方面的功能, 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 科学开展管理,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企联动 篇2

摘要:金融学的学生所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是目前高校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真正建立起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金融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发挥校企双方资源的各自优势,培养优秀的金融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就能够真正把金融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去,与之同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本文通过论述校企联动培育社会急需高端金融人才的实践研究,以期为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校企联动;人才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当前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学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运行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各院校自发的状态,尚未形成一种气候,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2)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或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严重缺乏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现行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4)缺乏校企合作的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高等学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量与质不匹配”的矛盾也在加剧。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也应面向市场,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为解决社会高端金融人才的供给不足状态,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2.专业方向定位和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高校教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对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重新制定专业方向定位。对原有的金融学培养方案重新制定。具体思路是:通过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不仅具有金融理论水平、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技术,而且具有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等金融业务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目前金融行业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3.改革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培养高级金融人才

学习国外先进观念,构建适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可以设计为以下模式:

(1)产学互动模式:产学互动是指高校邀请金融业界的管理人员和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定期指导,或者组织学生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现场参观,提高学生金融业务能力。

(2)联合攻关模式:是指金融企业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依托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由知名教授和专家牵头,组织研究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特定的科研难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学生在参与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组织和协调能力。

(3)联合培养中心模式:利用高校的金融专业理论和学科配置,联合金融企业共同研究新问题、开发新产品,不仅可以获得金融市场所需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也有助于高校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4)战略联盟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参与联盟的金融骨干企业、各高校相关专业和地方政府金融职能部门紧密联系,一同担负起高端金融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壮大和地区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入股合作模式等各种合作模式,还需要项目组老师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模式。

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4.1课程体系中心转向微观实践操作课程

一方面,将现有课程作适当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的内容,补充金融实践现实需要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金融营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等。

4.2实行“课证结合”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银行、证券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

4.3加大课程建设和开发力度

第一,加快建设精品课程。依托自编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程教学课件全程上网,并建设配套的题库、案例库,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自测、复习。第二,积极开发金融学实验课程,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金融学最新实务课程。由金融证券业一线高管授课,以讲座或课堂教学方式,讲授银行、证券、保险最新业务、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等实务与最新改革动向。

4.4强化实践性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金融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证券、会计、银行等课程的模拟操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让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机构实习。

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完善引进人才的使用与管理机制。优先录用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到金融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修学习,为教师去金融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兼任金融学专业客座教授,聘请金融证券行业一线的业务能手如理财规划师、证券分析师等作为学校兼职讲师。

6.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的需要,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发一系列金融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教材。

(2)实训设施建设方面。与金融机构和有关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等合作建设校内金融与证券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进金融交易软件,进行证券、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借助金融实验室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会议、培训等形式,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有利于学院开展实务培训等项目合作。

(3)教学资料建设方面。订阅各种金融期刊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分析报告。购买金融数据库,为教师开展科研和教研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总之,在金融学专业建设中,学校联合与企业合作,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无缝对接”,满足金融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在洲,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高教探索.2012(04):11-16

[2] 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02):70-75

[3] 田立中.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以“金融市场与机构”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79-81

[4] 赵文蕾,滕跃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73-75

校企联动 篇3

1 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1.1 实习单位点多面广, 支部活动难开展

由于企业可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数量有限及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等因素, 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往往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不同企业, 从而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呈现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 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格局。传统的党建工作已经不能顺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同时由于实习期间的环境变化, 可能影响到学生党员更注重实践锻炼, 对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这不利于实习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的开展。实习期的学生党员因缺乏组织教育, 组织监督缺失, 对其党性修养和优良作风的形成造成不利因素。

1.2 考察培养环节薄弱, 党员管理难归位

根据党员发展的程序和规律, 参加顶岗实习的大三学生往往是预备党员转正或即将列为发展对象同学的培养考察期, 而原来同一支部或是同一班级的同学又分布在不同的实习点, 这就使得预备党员或即将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同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缺乏同学的监督, 他们相互之间的实时表现彼此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党组织又无法组织全体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或即将列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同学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针对性的培养, 很难全面了解实习学生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工作情况和先锋作用等方面的表现, 这不仅对学生党员的统一管理与监督造成不利因素, 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党员教育与培养质量, 使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缺乏足够认识, 组织纪律观念和政治信念薄弱, 也不利其将来的健康发展。

1.3 校企党建缺乏联动, 教育培养难提升

笔者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多次深入实习基地, 经调查了解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单位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就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党建工作而言, 不少中小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比较薄弱, 有些企业甚至尚未建立党组织, 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 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党建联动机制考虑欠佳, 使得预备党员、即将列为建党对象或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进入这类企业实习时, 因缺乏校企共建的党员管理机构而在实习企业与党组织发生了脱节现象, 他们的思想与作风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教育和组织生活等难以得到继续的教育与培养。对实习单位而言, 他们关注的是实习学生的业务技能, 而非党员的教育管理,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 实习企业完全是零关注, 学生党员因长时间缺乏组织的培养与教育, 不利于其党性修养的提高。

2 校企联动的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策略

2.1 向企业延伸组织机构

建立实习基地流动学生党支部。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 应主动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 让企业充分意识到, 加强对学生党员培养与教育力度, 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自我教育与管理,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积极赢得企业对创造良好的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环境的支持。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点的分布特点及组织工作需要, 与实习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流动学生党支部, 将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延伸至企业。流动学生党支部是校内各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延伸, 主要负责正式党员的管理, 预备党员的考核,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发展对象的确立, 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等工作。流动学生党支部的建立, 能有效确保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继续得到党组织的悉心培养与教育, 实习学生党员并没有因为不在学校而与党组织发生脱节。流动学生党支部应主动将学生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基本信息提供给企业, 积极配合企业在生产管理一线设立实习学生示范岗, 充分发挥实习学生的作用,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工作之余, 还应与实习企业联合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支部活动和主题党课教育, 不断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与工作干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现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2.2 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

(1) 设立轮流制的流动学生党支部负责人。

为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能在学生实习期间持续、有效的开展, 应设立轮流制的流动学生党支部负责人, 负责人由顶岗实习的带队党员老师担任, 并邀请实习企业的员工担任整个实习期学生的企业德育老师, 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 不断培养实习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由于学生在校外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往往在半年以上, 按照顶岗实习工作计划要求, 实习带队教师实行不定期的轮流交换机制, 因此临时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聘期与实习带队老师的任期同步, 也实习轮流交换机制, 这便于带队指导老师统筹安排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工作与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 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生党员参与岗位实践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党员在实习岗位积极实践, 实现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中接受锻炼, 不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构建校企联动的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要有效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 需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动的管理机制。因此, 实习基地流动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要在充分调研实习单位党建情况的基础上, 积极邀请实习单位协助制定和完善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与管理考核等办法, 邀请实习企业给实习学生指定的企业德育老师帮助流动学生党支部支部负责人完成对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企业的生产生活情况、先锋模范作用、思想动态等方面情况的考察, 有效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与管理, 并对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分阶段进行客观评价和打分。流动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要对实习学生党员进行跟踪调查并做好记录, 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对实习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表现要及时给予帮助与纠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结合实习企业的鉴定, 流动学生党支部负责人定期向学校支部反馈实习学生的实习过程表现, 学校支部根据流动支部负责人反馈情况定期在学校支部党建网站进行公布, 对实习期间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表现一般或者不合格的人员由流动学生支部负责人联合企业德育老师对他们进行谈心谈话。通过将学生党员管理融入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体系, 将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与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考核相结合, 构建校企联动的管理机制, 真正实现对实习学生党员考核与实习期量化考核的结合, 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3) 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 为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学生党员 (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 的教育管理, 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考核与评优评先等制度, 使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环环相扣, 规范实习学生的行为及思想。同时也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而这一评价体系应由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同时参与其中, 形成多方参与的联动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 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过程的评价是提升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前提。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应建立循环的评价体系, 发挥实习基地流动学生党支部作用, 协同创新各项管理工作;过程监督是加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党性修养和优良作风养成, 实现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信息反馈是确保管理决策信息流畅的根基, 信息反馈具有及时性, 尽早的发现并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过程中所遇的问题, 及时加以解决, 从而更好地实现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

2.3 借助平台助推信息传递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助推了党建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 构建网络平台, 整合党建资源, 拓展党建阵地。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将最新的组织动态、支部会议纪要、党员教育活动、政治理论学习等信息进行及时发布;通过开设在线咨询栏目, 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 解答学生所存在的疑问或困惑;通过开设先锋模范榜栏目, 展示优秀学生党员的风采, 用身边的典型事例不断激发广大学生努力拼搏, 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将开展如“文明祭扫”等专题活动的全过程完整的在网站上宣传,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开设在线党课学习栏目, 学生在校外可选择相关的知识进行自由的学习, 不断提高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通过在线考试栏目, 可以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党的知识测试, 这既便于考察学生对党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节省了考试成本, 大大提高了党课教育和党员培训的效率。网络平台的构建, 实现了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助推了学生党建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摘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 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校企联动的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柯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机制的构建[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 (05) .

校企联动 篇4

【关键词】高职校企联动 地方政府 角色与功能

最近,笔者连续参加了几个成都市和温江区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类院校和企业联手的高端会议。会议主办者的初衷十分明显,是要《成都市加强高职校企‘十条规定》的大政策环境下,为加强校地合作,搭建的一个“校企联合”平台,推进地方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尤其“成都市‘科创通服务平台”已于2014年5月正式开通运行,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上的决心;同时,据笔者了解,四川乃至全国各地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也纷纷走出象牙塔,打破以往闭门搞科研的方式,开门搞科研,搞与地方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的科研,诸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创立的“动物疫情监测室”切实贴近地方建设;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四川旺达集团共建的学院——猪产业学院,不仅掀起了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一个新高潮,而且也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一种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已成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案例选编》典型案例,等等,都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下,地方政府焕发出的崭新精神和有效举措,是地方政府对高职校企联动中的角色与功能转变的积极体现。

据成都市科技局唐华局长介绍,“成都市‘科创通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涵盖科技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文献信息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孵化场地服务、咨询与培训服务等8项具体服务,致力打造覆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全过程的不同服务需求的科技中介服务共享体系。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难以解决,高职类院校发展遭遇瓶颈难觅出路,各行其道的局面将在这里顺利破解。

作为地方政府重视和促进高职校企联动的一个缩影,“成都市‘科创通服务平台”就为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姻中的角色和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贵的探索与借鉴。

一、准确的角色定位,贴近企合作

1.是合作的推动者。校企合作的实质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在当今条件下,应该是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式合作。高职院校为生存发展,积极提高办学实力,寻求特色发展,是合作中的主动者;而多数中小企业对新技术及高技术人才虽求贤若渴,但多数缺乏人才培养的动力与实力。因此,校企合作的条件尚待进一步催熟。同时,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全面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企业也仅提供实习基地或横向课题开发,几乎没有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开发。在这两难之间,政府必须主动参与进来,在政策、财力等诸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做校企合作的强有力推动者。

2.是利益的协调者。校企合作是企业、职校在各自利益驱动下谋求共同发展和利益的一种有效形式,要求二者利益的均衡,但由于立足点的差异,二者间存在诸多抵牾。二者分属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一端,不可避免存在矛盾。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企业追求的短期目标是利润,对合作的意义认识和驱动力不同。另外,企业的经营周期与学校的培养计划也有出入,企业急需时,学生理论培养未完成;学生进入实践时,企业可能难以安排。学生实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企业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待遇等也有顾虑。企校间流动不足,学校的科研方向与产业界的应用和技术开发研究脱节等。此时,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共同管理者,应正视矛盾,并协调好关系,使校企合作教育的机制正常运转。

3.是过程的监督者。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通过相关形式约定各自权利义务,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在具体运行中,就需要地方政府的监控。目前,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教育的指令性条款有较多空白,学校企业两个主体对合作的认识、行为都需要政府的监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学校习惯于封闭办学,对走出校企合作、开门办学不适应。而部分企业没有长远规划,不愿参人才培养上尽力。于是,政府的监督职能就至关重要,可以使校企双方实现合作,推动校企双方承担各自的合作职责和义务,有利于合作双方互动,保证双方的地位和利益。

4.是成果的评估者。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而专门从事合作教育研究、评估和验收的机构尚未健全。这不利于合作教育的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作为,收集本地高职校企合作的教育信息,组建专家委员会并积极发挥其作用,对高职合作教育进行定性定向的检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对已开展合作的校企进行考察和成果验收,给予宣传、鼓励和政策性支持,使合作双方行为既规范又自主,推动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积极的有效作为,推进校企合作

1.宣传发动,积极造势。高职教育本就先天不足,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首先是舆论导向上的扶持。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等,规定了地方政府是职责,有力地营造和推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氛围。同时,高职院校的地位、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所处地域、基础设施、归属差异和政府重视度不同,院校间的竞争存在明确的差异,这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建设高职教育上应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做到指导认识、宣传发动和主动关心到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和氛围。

2.组织协调,促进发展。企业发展的多元性,要求所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将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和眼前的、短期和持续的利益协调一致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有力推进才能实现。政府在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上可做的,首先是建立合作协调机构,领导、统筹和协调合作工作,然后是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最大效能地利用政府系统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教育人才,第三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的框架和专业与课程标准,第四是推动高职院校校际互动优化学校自身发展要素,并进而推动校企互动与合作。

3.引导保障,创新平台。地方政府要改变投入的理念,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从教育附加或企业的职教经费中提出适当比例,对中央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建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扶持产学合作等。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政府要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以指导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和校企合作工作。政府可根据地方需要引导建立政、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同的成果分享,促进地方产业优化。

4.评估监督,良性引导。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核心指标。国家教育部经过多次考察、交流和研讨,已经基本提炼出成熟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院校来说,明确了办学思路,就有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向,办学就会逐渐充满活力。但这个活力和方向,还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有力的评估监督和良性引导,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三、努力的探索实践,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任务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一以贯之的自我封闭的办学和科研模式,实行“开门办学”和“开门科研”。近年来,成都农业科学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各种与地方经济结合和企业需要的方式,进行“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涉及到基地、招生、教学、科研与就业等五个环节,在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尚需逐步优化,地方政府需要更进一步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才会得到持续发展。

1.进一步强化合作的自觉意识。高职院校实行开放办学需要进行很好的调研,但校方这一头“热”的调研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快捷。通过地方政府的引导、主导、协调、宣传发动,可使得校企双方的了解更加深入、观念更加开放、调研更富成效、信息掌握更加便捷、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与科研开发等更具针对性,易于企业方接受并激发新的合作需求。

2.进一步摸索合作形式的丰富多样。缺位了地方政府的强势主导与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大多只能成为点对点的校企间的合作,至多成为由点到线的学校与行业协会等团体的合作,合作势必较为零星和分散,合作很难呈现大面积的成果。如果合作在地方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支持与主导,合作方式势必形成一种块状结构而呈现期丰富性,产生几何级数的升级效益,逐步实现通过科研合作方式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高职院校作用。

3.进一步尝试合作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校企合作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共建和打造区域性、行业性或企业集群性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测试中心和实训基地等公共平台,进行订单式培养、科研式合作、技术培训与服务、人才互动交流以及其他资源互补与共享等多方位合作。以合作面的扩大、合作内容的丰富多彩,对政府、企业减少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解决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实现资源整合等问题,强化学生能力与素质等起到重要的综合作用。

4.进一步实现合作保障价值的多元放大。只有校企参与的合作中,双方的合作有互相了解信任以及协议的保障,但仍然有着因企业人事变动、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等原因造成的合作不稳定性。而地方政府的参与与主导,政府可以提供政策、信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达成三方合作协议,会使合作更加稳固。就学校来说,招生更具针对性、就业面更大、教学改革更加切实深入、科研更有载体与市场;就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更加有信心,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合作保障也就更加多元有力。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由于合作更加自觉、内容更加丰富、保障更加多元有力,合作面较广,既重视对具有各级示范资质的高职院校“锦上添花”,也不忘对发展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的“雪中送炭”,因而,其成果与价值必然具有更广层面的意义。同时,也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给予必要的总结与宣传,进行深入合作与纵深的合作,形成良性和快速再发展,其价值必然比原来“1+1”合作价值效益放大。同时,由于合作面的扩大,所利用信息、人才和设备等资源的互补、集聚与优化配置,对节约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探讨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联动中的定位界定和功能发挥,决非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定性和定量是思考,也决非只是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一所高职院校甚至只是某个地方政府偶尔的热情,而是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关键时期的国家行为,《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法律法规都做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和安排,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下相关法规用以促进高职校企联合,不少地方已有了值得借鉴的很成功的范例,一个新的高职教育发展春天,一个新的校企联动的时代正以不可遏制的力量,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蔡忠华.我国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2]黄亮.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杜世禄,黄宏伟.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职业教育。2014.05;

校企联动 篇5

1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现状分析

1.1 移动互联网市场空间分析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传统的计算机发展从1960年到1970年间,大型计算机生产超过100万台。1970年到1980年间,小型计算机生产超过1000万台。1980年到1990年间,个人电脑生产超过1亿台。1990年到2010年间,桌面互联网用户超过10亿。根据估测,2010年到2020年间,移动互联网设备生产将超过100亿台[1]。而移动互联网设备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话,它还包括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蜂窝电话、掌上电脑、汽车电子产品、移动视频设备、家庭娱乐设施、游戏设备以及无线家电等。而几乎每一次的计算机技术革命都带来10倍的市场空间增长,未来10年,移动互联产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的发展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1.2 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力量

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角逐的三大力量分别是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制用户作为第一接触点,甚至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主力。移动运营商的发展策略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策略是将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终端厂商的发展策略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

1.3 移动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与互联网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趋向一致发展,但产品推出的速度更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移动运营商提供移动高速廉价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移动上网通道,向固定互联网接入融合[3]。

1.4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全球视角来看均呈高速增长趋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已经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期。我国当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纯手机人群”,6.7亿手机用户中,4亿用户没有个人电脑,手机是唯一的日常上网工具(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销量和份额的增长,为娱乐和商务应用等高端移动互联网业务打下终端基础;手机上网访问量和速度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为高端移动互联网业务打下技术基础[2]。

1.5 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缺口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给人才提供了移动增值业务内容提供商、移动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商、移动系统软件开发商、移动中间件开发商、移动数据维护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系统集成商等就业方向,从而提供了移动应用软件研发工程师、移动应用硬件研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系统运维工程师、移动互联网数据工程师、移动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移动互联网UX设计工程师、客户服务工程师、网关工程师、接口维护工程师以及产品开发经理等就业岗位,其中从事移动互联开发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如图3所示)。

2 移动互联专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超混合学习模式

超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产业标准的校企联动深入融合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学与产业相匹配、学生与企业标准相匹配、学习内容与项目相匹配、硬件与软件知识相混合,理论与技能训练相并重、仿真实训项目与真实项目相混合等多方面的培养。

2.2 超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人才进阶模式

在基于校企联动的超混合学习模式下,采用了“金字塔”式的人才进阶模式: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储备阶段,该阶段将构建学生完整的工程体系,让学生掌握项目开发的常用知识的基本应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的规范度和熟练度,该阶段的培养周期为4个学期;第二个层次是仿真实训阶段,该阶段将培养学生项目工程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该阶段的培养周期为1个学期;第三个层次是岗位实训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项目开发相关岗位,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创新能力,该阶段培养周期为1个学期;第四层次是实习就业阶段,主要是“定制化”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该阶段的培养周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定为3~5个月。

2.3 移动互联专业合作的HRD模型

针对移动互联产业,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校企合作HRD模型(如图4所示),从学生入校、学生选拔、学生实训、学生就业整个过程,学校和企业都全程介入,深度融合,以企业用人标准、实际项目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

2.4 实训就业阶段的管理体系

学生实训环节是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如何对学生实训进行管理,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针对移动互联专业产业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评测,也就是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岗位进行评测,然后根据评测结果对不同岗位的学生群进行专项培养,引入不同岗位的仿真项目开展学生实训,根据学生学习进展分批进入企业引进的真实商业项目进行实战,最终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5 移动互联专业课程大纲设置

根据移动互联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我们把人才培养分为初级阶段、进阶阶段及实战阶段3个阶段。以移动互联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为例。其中,初级阶段的辅助课程设置9门,核心课程设置5门,进阶课程设置4门,在学生实训阶段引入企业仿真小项目13个,这一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进阶阶段核心课程设置4门,进阶课程设置2门,在学生实训阶段引入企业仿真中等项目5个,这一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实战阶段核心课程设置3门,进阶课程设置2门,在学生实战阶段引入企业真实完整项目6个,而这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培养,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见表1)。

2.6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企业派驻技术专家进校,对学生实训类课程进行教学,同时与学校教师组成团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教学与开发过程中。二是企业要帮助学校教师熟悉课程,巩固专业基础,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担任基础语言课程教学到担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乃至独立实施仿真项目教学,帮助学校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德优业精的师资队伍。

2.7 移动互联专业职业素质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是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主要有8个方面组成(见表2)。

3 小结与展望

移动互联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如何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移动互联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通过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行业标准,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连接,势必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R].2009.

[2]吴利民.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R].2012.

[3]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4]郭峰.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分析[J].通讯世界,2010(8).

[5]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6]刘山.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 1(4).

校企联动 篇6

1 研究的意义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必须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目前,对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多数局限于高校(或企业)单独研究,或者两者结合,但多数理论较强,实践价值较弱,也没有针对专业特色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在以往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依托“融合式”校企联动推进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创立校企联动下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3.1 根据外贸企业人才需求要求,正确定位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3.1.1 在岗位知识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进行产品和客户调研;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PT和photoshop进行信息处理和图片处理;能与外商进行进出口交易磋商与谈判;能用英文正确书写外贸信函;能根据惯例、法律、法规进行外贸风险分析;能签订内贸和外贸合同;能进行接单、打样、跟单业务;能完成履行合同的各项事宜;能缮制全套外贸结汇单据、票据;能熟练使用信用证结汇;能办理核销退税业务;能对已完成业务进行档案管理;能有效解决贸易纠纷。

3.1.2 在专业方法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对已完成工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与优化建议;能使用互联网的工具阅读、查阅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3.1.3 职业素质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能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要求;能正确自我定位,正确地评价自己及他人;能进行自我调节,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并有效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具有吃苦耐劳、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能按照质量要求按时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具备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

3.2 分析外贸企业岗位能力,重设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建由专任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主要成员参与的多元化团队,通过社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方式系统分析外贸业务员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然后针对这些要求确立外贸业务员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3 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思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工作实际,深入社会,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学生三个能力层次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层次,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外贸业务员岗位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二是技术能力层次,注重外贸业务员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三是拓展能力层次,注重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技能大赛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当发生于各教学环节,应当有企业的深层次参与。如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企业的真实代理机构,或根据企业组织机构情况在校内成立企业的各业务职能部门,或加盟B2C/C2C平台建立外贸零售平台等方式,或通过设置企业真实业务的职业技能竞赛方式来进行单项或综合的实践教学训练。

3.4 引入外贸行业导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还提高了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企业利用自己的场地和设备定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并配备企业导师。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和外贸岗位零距离接触,通过实习,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书本,通过动手操作,他们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在实际工作岗位,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了提升。

3.5 引入外贸行业企业评价制度,完善外贸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3.5.1 平时表现考核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3.5.2 工作记录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3.5.3 阶段汇报考核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3.5.4 成员自评与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此外,在一些岗位核心能力的考核过程中,组成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为团队的评委团共同参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课程设置、组织和实施正确性的检验标准,随时修订和完善教学过程。

3.6 根据实习工作特点,撰写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校内专任教师或企业指导老师或校企双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围绕顶岗实习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或现象独立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调研、实验、分析等科学研究后而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的文章。学生通过实践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对顶岗实习工作中某个突出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可以让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和行业发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他们现在的工作和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铺平了道路,这也就解决了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冲突的问题。此外,由于选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的实习岗位并与他们未来就业相关,这就提高了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杜绝了论文抄袭、选题不当和形式单一等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一般外贸公司的规模较小,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合作离“融合式”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过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模式单一的局面,通过研究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促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2]杨瑜.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研究,2014(14).

[3]肖勇.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塑造[J].科教导刊,2013(10).

校企联动 篇7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 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 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 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 互惠共赢为原则, 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政府协调、学校主体、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 从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三个方面创新运行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改革校内人事管理制度, 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 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理事会的成立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

二、协调好政、校、企各方利益

通过合作, 为政府排忧解难。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适用人才, 为地方社会发展传播文化, 同时能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城乡待业人员就业, 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解决民生问题,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合作, 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为合作企业优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 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配合企业进行企业宣传和产品或服务推广。企业在合作中还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作, 为办学创造条件。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在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双向选择,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与企业建立科研方面的横向联系, 提升学校科研能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 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互惠双赢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否则, 迟早会被企业拒绝。高职院校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 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

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筑工程系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 分析起行业的旺季与淡季, 教学计划调整为三学期制, 以保证企业在生产的旺季有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 在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是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 放宽政策并加大顶岗实习的时间。建工系在每年10月初完成大量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后, 进入综合实训之前将举办一次双选会, 邀请大量的企业参加, 根据企业的需求允许学生在企业一起完成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 这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学生进入企业客观上存在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如果学生在企业停留的时间过短, 刚刚对项目熟练了就走, 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如果延长在企业实习的时间, 既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 (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 。这样可以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为企业提供职业资格的鉴定。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下, 出台相应的政策, 对签订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并与企业一起进行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等等。

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时, 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 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五是在政企校合作理事会指导协调下, 部分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 打造合作育人基地、师资培养基地、社会服务基地,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网络直播课堂。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 获得了利益, 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最大收益者还是学校, 因为它帮助学校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2.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

首先, 有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其次, 校企双方相互兼职, 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 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 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 (教师) 给予奖励;五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六是派学校的老师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完成企业的项目,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要建立起对校企双方都起作用的各种激励机制。要保证基地正常运转, 既要调动领导的积极性, 也要调动企业员工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定期对参与基地工作的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工作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 并根据评估、评价的结果对成绩显著的基地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与教师进行表彰。

3. 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有激励就有约束, 有约束才有规范, 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 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

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协议, 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 协议中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 约束制度、安全保障的措施等, 一旦发生违约或安全事故, 做到有据可查。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 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 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 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不仅如此, 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 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学校明确的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 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 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 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 或者把自己当成实习学生而游离于企业, 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4.情感机制:奠基校企长期合作

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每年政校企合作理事会都要召开一次会议使大家聚在一起, 其他时间根据情况的不同, 进行小范围的沟通, 以加强情感的沟通, 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情感机制, 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事变动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 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 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 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 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 学校及时予以祝贺;企业遇到困难, 积极帮助解决。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 升华彼此关系。学校要经常走访校企合作的相关人员, 邀请校企合作人员参加每年学校召的教学座谈会, 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 让专家委员会成员、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 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 关心其疾苦, 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 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 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以上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 以此为基础,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问题, 并且在近两年的招生与就业上也初见成效, 学生的第一志愿的投档率、录取分数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 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与双向选择。然而,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组织管理机构需进一步健全, 并且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政企校合作理事会章程》和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加大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实践锻炼, 增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奖励制度, 并将教师在校企合作及服务企业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7, (6) .

[2]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职业教育, 2003, (8) .

[3]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校企联动 篇8

近几年来,由政府引领的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的建设,深入推进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政、企、校多方的参与,兼顾了“企业选聘理想的合格人才、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三方面的意愿,有效解决了目前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政、企、校三方共赢。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实践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切实加强技能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水平直接体现出一个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在政校企联动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训资源,提高开放实训中心的运行效率与效能,在全方位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培训资源使用的最优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开放实训中心

1.1 内涵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习训练的简称,指以提高受训人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际技能训练过程,侧重于动手能力的提高,关注与技能相关的知识的增长。实训可以包括学校实训、企业实训和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实训。

实训基地可以认为是“以提高受训人员的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在与生产实际相似的环境下,以技能实训为基轴,融理论教授与技能训练于一身的实习训练场所”。根据实训基地的主要用途的不同,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三种类型。

开放实训中心,又称公共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场所,以满足职业技能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目标。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点。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中央和各地的重视。

1.2 开放实训中心特点

开放性。开放实训中心在完成校内学生培训、教学等任务的同时,还应承担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使命,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和为社会服务的基地。实训中心应实现三方面的开放:一是面向职业学校开放,承担职校学生专业证书培训和技能等级鉴定;二是面向企业开放,承担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三是面向社会开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培训等。

职业性。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这就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另职业教育是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职业院校只有紧密依托行业、背靠企业办学,为行业服务,才能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把企业的需要放在突出的地位。

真实性。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企业对各种复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实训中心的实践教学方式绝不能局限在围绕有限的几个技能目标进行机械重复训练,以期学生“熟能生巧”。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要强调对实际应用岗位和环境的模拟,让学生浸润在典型的职业环境中,使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需求尽可能地对接,不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实训不应是简单的“个人训练”,而是“团队协作”下的发挥个人潜能。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组合实训资源、设计更贴近实际的训练项目;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来完成“实实在在”的“工作”。

2 政校企联动背景下的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策略

2.1 协调三个关系

日常教学与社会培训的关系。开放实训中心对内承担校内学生的日常教学任务,对外承担各类社会培训服务。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在时间、教师和场地安排上发生冲突。在协调日常教学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时,应确保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培训服务,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开放实训中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学校参与开放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服务于社会。因此,在权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利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断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建设投入与运行产出的关系。“重建设,轻运行”是大多高校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并不丰富,国家对教育投入并不高,且在已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国家对职教的投入又较少。为此,政府领导与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职教效益的认知,考虑以较低的建设成本产生较高的运行效益。

2.2 保障三方联动

激励机制。要想顺利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实训中心,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要在政策上进行宣传和引导,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和办法,明确参与合作的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和优惠扶持性条款。

保障机制。为规避开放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风险,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积极性,还需要建立政校企联动的保障机制,从资金、政策、法规等方面促进校合作深入开展。如设置专项资金、完善相关保险法规、建立社会性的安全保障机制等。

评价机制。开放实训中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政府在开放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应承担评价者的角色。一是成立一个由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参加的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开放实训基地建设成效的评估和验收机构,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训基地建设程序的规范性、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产学研成果及其推广效益、社会评价、校企合作中的安全生产等进行专项评价。二是政府根据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地落实参与合作的企业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保证合作的方向与合作的公平性,从而推动开放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

2.3 我校开放实训基地建设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地方政府,建设公共开放性实训基地。由绍兴市政府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出资建设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绍兴市劳动保障局负责牵头,学院具体事务管理,基地建设与学院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教师、优势专业及其相关环境配套,实现师资共享,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及社会服务。

(1)依托地方特色和企业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根据该市支柱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和高技能人才紧缺现状,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建设基地。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满足各方利益,达到共赢。其中,依据绍兴特色产业,新建立黄酒实训中心和纺织实训中心,服务企业和社会。

(2)基地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创建具有真实情境的车间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数控实训中心按照“实训场所车间化,实训作品产品化”的思路,进行6S管理。

(3)权责明确,开放管理。实训基地由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实施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学校负责具体事务管理,内部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校层面负责制定有关开放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及评价制度,分院层面负责不同实训中心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管理人才培养等,责权明确、各负其责。

(4)三方联动,发挥教学、培训、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日常教学方面:在数控实训中心,根据企业“三班倒”的生产组织形式把学生的实训时间也分为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实行“三班制”运作机制,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深刻领会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组织安排CMM(Customer meets Machinist)情境教学法,真实呈现了客户携带需要生产的产品进入企业与制造者(机械师)就技术问题进行协商、签订生产合同到产品加工完成、出厂检验的生产过程。

社会培训方面:成立“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绍兴汽车工程协会”等组织。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包括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还包括中成控股、长业建设、黄酒集团等50多家用人单位。这些组织将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现实训、实验设施的资源共享,为绍兴市企事业单位培训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社会服务方面:承担地区和省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如承办浙江省职业院校“日发杯”数控技能大赛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选拔赛、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绍兴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和特殊工种上岗证考试等。

3 总结

本文从开放实训中心的概念出发,分析实训、实训基地和开放实训基地的内涵,提出了建设开放实训中心的特点和加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本校实践,从管理意识提升和建设策略两个方面对开放实训中心的建设提出建议。

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201125)

摘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培训的重要环节,规划和建设高水平的社会化开放实训中心,是实现实训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政、校、企联动背景下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策略。

关键词:开放实训中心,政校企联动,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政府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臂距”管理[J].管理观察,2009(11).

[2]李强,刘继平,任东.国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

[3]黄烨.关于公共实训基地柔性培训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4]王继平.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5]鱼东彪.如何更好地实现开放实训中心的开放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

[6]杨长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绩效评估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2009(21).

[7]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

校企联动 篇9

大学生通过得到家庭支持,与同学合作、与社会力量合作、与老师合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或事业,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必需的。就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 应该改变思路主动出击。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端,若大量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那就会大大地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 利用创业教育去改变原有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让毕业生不仅能成为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者,也同时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但是创业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有一定的政策和载体支持,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完成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我们不作讨论。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如何构建网络创业教育平台。

按照目前的趋势,未来将会有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使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大学毕业季仍然只有期待“铁饭碗”,而不是积极探索自己的事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将是全国智力资源的严重损失,这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众多高校面前,同时,也为大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教育的开展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以高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通过得到家人的支持,在与同学的合作,与社会力量合作,与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产品或业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就业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应主动转变思维。随着高校人才的输出,如果没有大量的毕业生成功就业,这将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利用创业培养来改变思维的现有就业教育模式,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但创业教育需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和平台的支持,这意味着构建创业教育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我们不作讨论。我们现在要谈的是网络创业平台下校企联动形式和作用。

2高校网络创业教育平台构建的现状

从实际调查发展,国内企业教育一般有开展创业教育,而且也逐年增加,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和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许多机构对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扩展有投入一定量的人力和财力,而结果却千差万别。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构建,许多高校基本上都缺乏促成的能力和决心,更不用说推广和普及。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问题:

2.1认识不足,许多高校都没有考虑给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立项,认为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师资和财力的投入,就业压力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该解决的问题,对目前的高等教育适当扩展普及度也差不多了。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从创业教育研究其最终的目的来看,是教育质量,大学人才培养是重点,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生进入企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创新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及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观和价值观念。

2.2投入不足,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精力。网络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有硬件和软件条件,许多高校甚至连教室的网络建设与支持也存在很多问题, 更别提投资创业教育。

2.3政策方向不明。虽然创业教育政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大多数只是指导性的意见,并没有强制性和执行力。

3网络创业平台下校企联动的形式

3.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过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大学单方面制定,但在校企联动网络为基础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是制定联合培养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的了解制定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规划,结合课程和专业实践,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培训课程。

3.2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围绕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第一年让学生了解线上、线下市场和创业的运作,理论上使学生了解成立公司的基本运作原则,同时公司可派专业人员到大学讲课,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 大二大三学生参与网络创业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事业,网络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建立学校课程的相关实践,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市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公司可以创造商业环境,如提供供应,提供技术支持,提供创业指导,毕业院校根据毕业生与实习企业的不同情况,给予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改变以前的校企合作仅仅是表面形式的情况,这样做的真正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深入的合作。

3.3校企联盟培养人才的途径

建立学校和企业培训创业型人才目标的校企联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企业可以根据经验,向企业推送大学生开展实践培训项目,根据从易到难能力形成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 大学由任课教师到企业驻守指导意味着教师深入实践领域,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可以派驻实践导师到学校认,通过实施的指导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以促进学生的创业精神。部分高校还设置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为校企联动的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4网络创业平台下校企联动的作用

构建网络创业教育平台,是符合当前网络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满足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并且网络创业教育平台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和便利。构建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在于: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的学习目标。传统的教育主要是教理论,很难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业教育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教学 》 习惯,给了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方向,让学生边学边实践,学生们会发现很多在做的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来完成继续教育课程,这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此外,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拷贝创业,而是改变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他们认为商业模式都是包罗万象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认识。授课创业教育和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改变固有的自我就业观念,得到新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让他们知道公共机构不再是理想工作的唯一目标,开创自己的事业也将是未来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大胆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足之处,这对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生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将产生新的认识和定位,有利于培养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通过网络创业教育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与高校对接人才。参与网络创业教育, 不仅能促进自己的产品和项目的推广,同时也是为企业寻找人才,进而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

5结语

上一篇:新闻品牌下一篇:基层环境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