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培养

2024-08-23

联动培养(精选12篇)

联动培养 篇1

0 引言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招生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招生,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办学实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招生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如表1所示。

招生人数从1998年108万人,增至2010年的630万人,增幅达480%。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一味地求大求全,尤其在招生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校为了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生存发展,专业的设置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而是集中于当前就业前景好、热门的专业上,减少甚至砍掉当前看来不重要的一些基础学科、艰苦专业或者当前比较冷门的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年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几年后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急需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而当年的热门专业可能成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夕阳专业”。因此,当前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动态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现实表现为:有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有些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灌输,轻实践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模式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该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相分离

目前,高校内部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机构设置的主要形式为:成立招生就业处,其下设招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分别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人才培养由教务处负责。因此,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是完全分开的,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由两个领导分管,各自为政、协调沟通困难。教务部门只负责按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培养,很少考虑和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招生与就业机构虽然处于同一个部门,但是却由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相互之间的参与和融合程度低,招生办公室关注如何按招生计划将新生招进来,而很少考虑招生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如何将更多的毕业生推销出去,很少关注毕业生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以及就业质量和专业的吻合度。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严重分离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

2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型

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充足而优质的生源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毕业生就业是衡量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来赢得就业市场,以毕业生高层次的就业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以高质量的生源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使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学校良性发展的“闭路”,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联动,即关联和互动,通常是指一个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它们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换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进行系统性思考,一体化统筹,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机制,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高校的多方共赢。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其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来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来反馈招生,设置和调整招生专业,确定招生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培养、就业三方联动包括:

2.1以就业反馈招生,实现招生与就业联动将招生计划的制定、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并实施专业预警机制,紧密跟踪并预测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和各专业的招生人数。

2.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科学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内涵,凝练专业特色,更新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3衔接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专业,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建立生源基地,优化生源结构,从源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与招生专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招生和就业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实施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

首先,建立由院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对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价。其次,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该机构为非常设咨询机构,由校领导、教授、企业高管、政府部门领导、人才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主干课程的设置、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让社会上的专家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以及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后,除了建立校级专门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职能管理部门外,在各院系设置招生、就业和培养办公室,并设专职人员,形成两级招生、培养、就业管理组织、以加强各院系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力量。

3.2 完善并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率为落脚点,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做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大彼此的参与和融合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就业指导处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从招生、就业两端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度参与。另一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就业率与招生计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经费投入、院系及部门绩效考评等挂钩政策,并建立一系列奖惩制度和层级责任制度。此外,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等途径,重技能、强实践,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强化“一把手”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凝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其次,对学生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和成才的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次,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就业信息的枢纽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积极探索远程面试、网络招聘等工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科学、便捷、高校的就业服务。同时,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最后,对就业人员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

摘要: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关系模型,并提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谢志远,应朝帅.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6,(1):81-82.

[2]陈世庆,鲍硕来.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2):67-70.

[3]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46-48.

[4]郑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系统工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7-120.

[5]谢爱军,王慧,彭希林.建立高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6,(5):82-84.

[6]王茂涛.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9,(2):86-88.

联动培养 篇2

职业培训联盟首开先河 金蓝领人才培养多方联动

作者:舒玲玲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0期

2011年8月28日上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告厅内人声鼎沸,2011绍兴技能节开幕式暨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启动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作为绍兴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阵地,职业培训联盟将有效地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

2011绍兴技能节开幕式由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傅茂昌主持。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傅纬,浙江省人力社保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陈小克,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翁鲁敏,绍兴市教育局副局长石鑫炯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人才是富民之基,高技能人才更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排头兵,选拔、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傅纬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职业培训联盟成立的意义。同时,她还提出了自己的希冀:“职业培训联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新事物,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绍兴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希望今后还能创造更多鲜活的经验。”

为表彰技能精英、树立行业典范、鼓励业界新秀,会上还表彰了16名绍兴市第二批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公布了首批绍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从黄酒酿造到数控加工,从机修钳工到精工钢构,从铜加工到泥人宓……绍兴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以鼓励发扬企业、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作用,建设一支数量庞大、技能卓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不仅包括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多所职业院校,还联合了中成控股、黄酒集团等50多家用人单位,其成立必将对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校企双方将在扩大公共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合作培养师资、应用技术开发、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互惠共赢。”作为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首任理事长,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时贵对于职业培训联盟的组建抱有很大的期待。他提出“通过职业培训联盟,要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类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公共服务职能。”校企人才共培、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将真正担负起引领就业、服务创新的社会职责。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翁鲁敏宣布2011绍兴技能节开幕。最后,来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陈丽君教授作了一场题为《高技能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题讲座,为首届绍兴市技能节开幕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联动培养 篇3

职业能力是人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生存与生活、做事与做人、适应社会和发展未来的重要基础。对于6-12岁小学生来说,培养职业能力一般指: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生活中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还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贯穿整个小学教育过程始终的重要内容。但是,单凭学校一方的努力也很难达到教育目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联起手来,才能使小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学校引领,全体动员,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加大宣传。使老师、家长、学生认识到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学校广播站、小记者站、报社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校内职业体验的平台。主持人、撰稿人、摄像师、编辑等多种职业,能够给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特长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无论是在竞聘这些岗位过程中带给孩子们的压力,还是展示过程中带给孩子们的快乐,都将是他们人生的财富。

将职业能力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为保证课程质量,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区级职业能力培训会,组织全体班主任老师观摩市区级公开课,请心理学科区级骨干为老师们做校内培训,注重引导学科教师善于抓住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引导。例如语文学科,将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守公德、遵纪守法,实事求是,热爱劳动和互助合作的职业品质。数学学科,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选择、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以及勤奋学习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再如音乐学科,旨在让孩子们在律动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及表现力。品德与社会学科,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认识不同类型的职业,了解社会发展、国家经济及科技进步与职业的关系。综合实践学科,则为孩子们提供校内动手操作、校外实践体验的机会。

结合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小小中医馆》等特色校本课程,使对小学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不断提升。不仅使得教师在课程中更加清楚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而且让学生对学校开设职业培养课程的目的的理解更为深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等方式,形成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将职业能力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体验。教学楼每个楼层的中间区域都开辟出各项职业的介绍,有一小块体验的区域,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发展社团,建设研究实验小基地。社团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亦是孩子们最喜欢参加的学校活动之一,孩子们在此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发展友谊。将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整合,一来可以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来可扩充学生职业教育的渠道,使两项工作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目标。

二、家庭配合引导,养成职业能力

家长参与,耳濡目染。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应从认识家庭成员的职业开始。教师要引导家长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向孩子讲讲在职业生涯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从家庭成员的职业经历中慢慢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

了解才不盲目。作为家长要明确,只有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各行各业,也才能谈及规划,才有可能让孩子喜欢甚至今后发展为热爱上这种职业,否则就是空谈。

三、社会和活动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与社会大课堂活动相结合,根据小学生职业培养需求,我校注重整合学校本部和分部的周边资源,积极开发职业教育体验基地,以满足学生走出去的需求,丰富学生职业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每个班级在不同的年级段,均可根据班级学生意愿和需求,选择一至两个基地进行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实践活动,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帮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六年下来,每个班都拥有至少六个基地,真正实现了班班有基地,人人有体验的目标。

通过模拟职业体验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不仅

扩展了学习空间,还让会员们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开阔了视野,拉近了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小学生每年认知和体验1种职业,制作2种以上手工作品,完成一份职业认知体会。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带着好奇和期待,快乐地进行模拟职业体验。大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益处与快乐,获得了在校本课程中得不到的社会经验。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们了解各项工作的艰辛,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人人都有劳动的体验。同学们了解到各行各业工作的基本状况,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更加懂得了尊重和热爱他们。

家园联动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篇4

一、幼儿教师要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必要的引导、最低的帮助

1. 鼓励孩子做些超越自己的事情。

我们不要轻率地否定孩子活动的“过分”行为, 随意地限制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就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应给孩子多些“正能量”, 少些“负影响”, 尽可能让孩子按他们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事情。比如, 孩子想拿高处的玩具时, 我们不要急于帮忙, 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体会拿不到的失败, 在好似不经意间予以启发, 让孩子通过叠高或借用工具拿到玩具, 体会成功的欢乐, 这样不仅启发了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的信心。又如孩子要自己叠小被子, 我们也不必说“你不要”, 也不要在乎他叠的效果如何, 教给他叠被子的方法就够了。当孩子叠出不方不正的被子时, 老师也千万不要立即当着孩子的面“再加工”, 而是要及时表扬鼓励他, 使他高兴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也让他知道原来叠被子就是这样的噢。当幼儿超越自己时, 就会增强自我信任。我们要特别保护孩子的“第一次”尝试, 这是他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时机。

2. 不应以安全为由, 对幼儿过度保护。

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 乃至“三代单传”, 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过度保护, 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孩子, 真有“含在口里怕化了”的感觉, 所以现在的孩子大多独立能力较差, 对陌生环境易产生恐惧感。我们可从新入园幼儿表现以及适应时间加长看出。但幼儿教师不能以安全为由而限制他们的活动, 而应尽量为孩子腾出活动场地 (注意清理场地, 排除危险隐患) 。小孩子自己摔倒大多不会造成伤害, 在他们跌倒时不要急于去扶, 去安慰, 在判断没有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那么他肯定若无其事, 但若你大惊小怪, 急忙去扶, 表现出十分关切, 那么他就会小题大做了。我们这些不经意间的行动却扼杀了孩子的自我独立精神, 而独立正是孩子自信心的最初表现。

3. 对孩子的“爱”要一视同仁。

幼儿园孩子缺乏安全意识, 自我认识十分模糊, 易受打击, 可塑性也很强。他们最初通过第三者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特别是对自己心目中的那些信任的人, 而幼儿教师可以说就是孩子心目中最信任的人。幼儿认为自己是讨人喜欢的就会产生心理的安全感, 那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因此, 我们要对孩子要公平, 要用激励正面引导鼓励幼儿, 表现出你的热情喜爱, 不要以怀疑的厌恶的否定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要让孩子时刻体会到老师很爱他。切忌给幼儿“排队”分高下, 必须一视同仁。现在有些幼儿园也在考试, 给孩子打上100分98分等等, 可孩子其实只知道100分是好的, 98分不好。这样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太功利了, 怎能这么小就让孩子沉浸在“分数的海洋”中而失去童真的乐趣呢?

4. 要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幼儿阶段的孩子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有些活泼, 有些腼腆, 有些好动, 有些文静, 特别是男女幼儿的性别差异较大。因此培养幼儿自信心要尊重个体差异, 幼儿阶段女孩子往往表现比较出色能歌善舞, 在各种舞台上多是女孩子在表现, 而男孩相对比较木讷不善表现, 在各种活动中较少看到他们的身影, 所以平时教师要更注重于对男孩子的激励鼓动, 如添加枪、汽车、机器人等男孩喜欢的玩具, 做些“学做解放军”等游戏, 在舞蹈中加入“男孩元素”等等。

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幼儿自信,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要多些放手, 让孩子多些担当;

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多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

1.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是培养幼儿独立意识的心理基础, 独立是自信的前提。

家长要在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些人生道理, 如孝敬长辈, 自己会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早些承担一些家庭责任。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能力特点, 兴趣爱好, 有意识地让孩子乐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少给孩子喂饭, 尽早让孩子自己吃饭、学会自己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等等。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还可使孩子从中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在做中获取独立体会自信, 相信“我会做”、“我应做”。责任意识是孩子长大后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的基础, 少些娇宠, 就给孩子多些自信。

2. 父母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

要学会发现自己孩子的“亮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 都有自己的长处, 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往往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非常自信的。父母应注意观察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所在, 围绕着为孩子提供获得表现的机会, 自然地放手让孩子进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展示才华, 在同伴赞扬中体会尊重幸福和成功的快乐, 这有利于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飞跃。

3. 要恰当地给予孩子挫折教育, 培养孩子的“逆商”。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总要经历挫折。现在的青少年遇到困难就怕, 就踌躇不前, 原因在于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一帆风顺, 受不了小小的责难。给幼儿恰当的挫折, 培养孩子的“逆商”十分必要。在孩子活动时多当观众, 少做助手, 不可越俎代庖;当孩子气馁时做做“鼓风机”, 让孩子有机会能体会“风雨后见彩虹”的欣喜, 这对于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是十分必要的。

三、家园联动, 是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的关键, 教师要在这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 教师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既要有计划性系统性, 也

要对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策略预案, 要对家长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指导。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过程中家园的配合很重要, 老师因专业特色, 往往在这过程中起到引领主导的作用, 也代表了一定的权威性。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收集资料, 做出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计划, 在总体上有统筹规划, 同时注意孩子的个性。要加强家园联系, 通过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适当培训和指导。让家长做到不要与幼儿园教学“唱反调”, 实现“1+1>2”的实效。

2. 评价要有一致性, 避免相互矛盾。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老师和家长的鼓励督促很重要, 这种鼓励与督促必须一致, 不然一个鼓励一个批评让孩子不知所措很受“伤害”, 家园联动评价上一致性很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在老师与家长建立的QQ群中发布幼儿在园的表现及得到老师表扬的理由, 家长可参照老师的标准要求孩子, 及时巩固幼儿园的成果, 家长还可在QQ上发布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及得到表扬的理由, 这样相互借鉴就能步调一致, 而不会相互“穿帮”“拆台”。虽然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 但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特别是幼儿园的家长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联动制度 篇5

管理联动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臵风险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安全稳健运行,促进我旗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等规定和要求,结合我 农村信用社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合规管理联动工作实行业务部门之间横向联动管理、业务部门与基层网点纵向联动管理、会议联动、信息联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管理模式。

第三条 本制度中所称农村信用社为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及其所属分支机构。

第二章 机构组成

第四条 成立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规管理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理事长担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职能部门、各信用社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风险合规和法律事务部,负责合规管理联动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信息收集、整理、上报等工作;组织规范、完善合规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第三章 目标和任务

第五条 确保XXX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将风险管理纳入 科左中旗农村信用社整体发展战略,通过风险管理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六条 确保审慎合规经营,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符合监管要求。

第七条 确保风险可控,在可承受范围内实现风险、收益与发展的合理匹配。

第四章 协作分工

第八条 各业务部门、一线窗口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理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审监察部门和理事会下设的稽核监督委员会及监事会为第三道防线。

第九条 联动工作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加强风险管理的条线联动性和专业性。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理事会风险管理职责:

(一)按照理事会授权研究制定和审核联社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

(二)研究本机构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的重大事项,研究审核设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风险容忍度等各项指标;

(三)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臵方案进行研究初审;

(四)按照理事会授权对经营管理层在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审阅全辖风险状况报告,了解全辖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及有效性,提出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 控制的意见;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缓释各类风险,确保高级管理层(经营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并对高级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监督、评价;

(五)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估进行审核把关;

(六)提议聘请或更换联社常年法律顾问;

(七)负责对经营管理层超越理事会授权对外签订合同或协议的签署权的审核以及对经营管理层超越理事会授权的对外授信业务的审核把关;

(八)负责对经营管理层超越理事会授权的不良资产处臵及损失的审核把关;

(九)负责对疑难、大额授信业务实施风险审核评估;

(十)负责对联社重大关联交易进行风险审核评估。

二、监事会风险管理职责:

(一)监督理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职责;

(二)监督理事会、经营管理层是否履行了风险管理职责;

(三)对经营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

(四)要求理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机构整体利益的行为并监督执行;

(五)每年至少一次评估农村信用社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程度;

(六)农村信用社章程规定的其他合规职责。

三、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职责:

(一)认真执行理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覆盖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

(二)推动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机制,采取适当的规避风险、缓释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三)提出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设臵方案,保证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四)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

(五)按照理事会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理事会报告风险状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以及风险管理长短期规划等情况。

四、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职责:

业务管理部门按照专业分工,落实好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整章建制、规范流程、监督检查、合规管控等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的风险合规管理负第一责任。主要包括:

(一)督促本部门、本业务条线全体员工自觉、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自治区联社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不发生合规风险和违规行为;

(二)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本业务条线合规风险控制方案及制度、流程;

(三)负责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合规风险或违规行为立即报告,并及时 4 采取应对措施;

(四)支持本部门合规风险督导员有效履行合规职责,鼓励员工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合规风险或违规行为立即报告;

(五)承担其他合规职责。

五、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职责:

组织建立和实施本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的统一管理,该部门与业务部门保持独立,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或组织拟订各类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二)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三)研究确定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和缓释方法;

(四)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报告;

(五)对业务风险进行审查,提出风险审查意见;

(六)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及资产风险分类进行审查;

(七)牵头推动风险合规管理工作建设;

(八)风险管理部门可向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委派合规风险督导员,委派的风险管理人员独立实施风险审查,直接对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六、信用社风险管理职责:

信用社设专职或兼职合规风险督导员,作为本社、本部门、本网点与合规风险管理部进行联系的窗口,与合规风险管理部积极协作,对本社、本部门、本网点日常工作的合规性进行实时监 控;向合规风险管理部提出合规要求及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向合规风险管理部提交合规风险工作报告,确保本社、本部门、本网点各项业务管理活动与合规管理要求相一致;配合合规风险管理部不断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对各项法律法规和本级联社经营管理决策的执行力,保证本社、本部门、本网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依法合规。

第五章 机制运行

第十条 会议联动

根据全旗合规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情况,在“合规管理联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将不定期召开“合规管理联动工作”会议。通过会议联动,各部门、单位互相通报“合规管理联动工作”情况和信息,总结全旗前一阶段的工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第十一条 横向联动

根据实际,合规部门和业务部门、稽核部门对全旗合规风险管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合规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合规稳健运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第十二条 纵向联动

各成员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申请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共同对本网点进行联合检查,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采取各项纠正措施和适当的惩戒措施。

第十三条 信息联动

“合规管理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以《简报》形式向全旗通报合规管理联动工作情况,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对工作得力单位给予表扬,工作失利单位给予批评,在全旗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第十四条 订。

第十五条

第六章 附则

联动培养 篇6

在广西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基层办、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全区农广校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共招收学员8254人,超额完成8000人的任务,并完成2012级6452名学员毕业证办理工作,招生和毕业人数均位居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之首。

出台政策稳招生。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面向农村实施的一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业职业技能的重要惠民工程,是自治区农业厅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完成这项工作,自治区农业厅于2014年5月初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度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14〕45号),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制定措施,确保完成招生培养任务。

督查指导推招生。为了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2014年4-6月份组织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分3个小组到全区各市、县开展招生督查,详细了解招生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帮助各地完成招生任务,为全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召开会议助招生。2014年6月19日,农业厅、教育厅、基层办在南宁联合召开“2014年全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总结2013年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分析形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解任务,研究部署2014年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

教学督导保质量。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在校生合计25738人(其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有13808人,畜牧兽医专业有3125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有8150人,蚕桑生产与经营专业有655人),有教学点379个,教学班494个,基本覆盖全区各市、县(市、区)。2014年累计开设必修课696门,选修课1920门。为了规范教学过程,保证培养质量,学校采取规范档案管理、开展教学规范化建设活动和加强教学质量督导等多项措施开展教育质量督导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联动培养 篇7

关键词:招生,培养,就业,高校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 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的联合改革。一些学者对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 王茂涛把社会需求作为工作导向, 将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概述为四个“三”的一体化工程, 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谢爱军、王慧等提出,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新途径探索方向上需要把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合起来, 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其内在规律并应用在办学实践中, 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空间再拓展。黄兆信指出,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虽然相关论述为数不少, 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基于联动机制的分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仍属空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模式必须进行不断创新, 以此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论文就是在分析大数据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对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招生、培养、就业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 合理设计出系统内容, 并最终完成该系统的研发和调试工作。

二、研究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多元化和自主化的招生方式开始出现, 高校之间愈发激烈的优质生源竞争, 日趋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不同程度的教师紧缺现象, 以及专业结构与学科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都需要尽快提出改革方案。有的高校盲目扩大招生, 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导致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出现。此外, 高校在人才选拔方式上, 还存在以高考分数为主的选拔模式, 导致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沟通不畅, 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些突出问题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同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研究如何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共享信息资源,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 如何使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已经成为高校有待研究的新课题。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对决策机制进行研究, 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 将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招生录取系统、新生迎新报到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学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等数据汇总,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使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运行效率更高;第二, 基于大数据处理模式, 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产生结果, 为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决策提供相应依据;第三, 针对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招生、培养、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换, 扩展系统的运用功能。

三、解决方案及预期效果

以某省属高校为例, 经过十余年的招生录取工作,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招生数据, 联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存储的多届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管理系统采集的毕业生就业数据,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学生入校、在校、离校的一套完整的学生联动数据。通过应用联动机制, 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高校招生、学生管理领域, 建立一个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具有智能特征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 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出隐含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科学地指导招生、培养、就业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统计的历史数据, 进行数据挖掘, 提取出招生情况、培养情况、毕业情况、就业情况等有效信息, 同时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一) 保障公开、公正、透明的录取

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国家对录取的原则、招生录取的方法、录取信息的公布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要求更严。同时, 高考考生从现场报名已经发展为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查询等多种方式。

(二) 招生数据处理的迫切需要

近十年来, 多数高等学校在教育部研发的“全国高校招生远程录取子系统”中开展招生远程录取工作。该录取系统因不同省份的招生数据定义格式的差异会产生大量冗余松散的数据。因此录取数据、统计数据报表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梳理, 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处理这些数据, 也给各个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 对招生数据处理流程进行科学设置, 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对日益复杂的招生数据进行简化处理。

(三) 新生入学报到手续简化

作为招生分析决策处理系统的一部分, 迎新报到系统除了可以实现填写个人信息、申请户口迁移、绿色通道报到, 还可以进行教材、服装和生活用品预订, 提前完成部分报到程序。个人信息录入、物品预定、教材预定、户口迁移、贷款申请等一系列报到流程的前移, 将大大缩短现场报到的等候时间, 同时也使相关职能部门更方便、更直观地看到新生报到的动态, 便于相关数据的查询和统计。迎新报到系统的研发, 也为学生提前了解学校, 尽早融入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迎新报到系统简化了报到程序, 在为新生及家长提供了便捷报到服务的同时, 也便于校方提前掌握新生报到动态, 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查询及统计工作。

(四) 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通过对学生报考志愿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汇总各个学科专业的招生变化情况, 便于学校确定哪些专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抑或侧重哪些专业的发展, 作为学校品牌吸引优秀生源。同时, 可以根据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进行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五) 为学校招生录取和计划编制工作的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通过收集学校历年的招生录取生源情况、各招生专业计划数和实际报到人数、各专业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历史数据, 并进行汇总和分析, 提炼出大数据蕴含的有用信息, 为今后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部署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六) 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闭环

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条块分割状态,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充分利用决策管理系统, 科学分析相关数据, 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信息联动的良性循环。从源头招生工作开始抓起, 深化教学改革, 重新调整专业结构,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论

本论文研究采取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探究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通过前期调研获取各地方高校在决策管理系统方面的有益经验, 并对海量的招生、培养、就业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在探索决策管理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同时, 建立数据库, 设计相关内容, 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现有的迎新报到系统、计划编制系统的基础上, 不断整合和拓展其相关功能, 形成一个完整的招生—培养—就业分析决策管理系统,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加工、数据统计等过程, 为地方高校日后的招生管理、人才培养和就业管理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字依据和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1) .

联动培养 篇8

以就业为导向,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005年, 学校开始实行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硬挂钩, 对社会需求不大、年度协议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减招、隔年招甚至停招。学校就业中心提出基于就业率的招生计划调整方案, 同时, 就业工作负责人作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直接参与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制定和分配工作。

本科招生计划调整, 就业率显著提高;从2004年开始, 逐年减少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 从2000多人缩减到800人。2007年, 就业困难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停止招生;2008年, 撤销国民经济管理系。2009年, 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隔年招生。2014年, 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年度就业率情况, 减少280个本科招生计划。以公共管理学院为例, 在招生计划调整后, 该院2013届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7.32%。

近年来, 学校还以研究生招生工作为试点, 探索招生计划与年度就业率的量化联动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制定并发布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年度就业率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 按其上一年招生数的2%扣减招生计划基数;超过学校平均水平的, 按其上年实际招生数的2%增加。

此举有力提高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有效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也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好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求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反馈联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工作, 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情况, 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新要求, 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本科生全程培养方案每四年修订一次, 重点突出“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 倡导学科交叉、文理交融,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通论“三通”课程, 通过“七校联合办学”满足学生辅修双学位的需求, 使学生形成诸如财经+法学、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知识结构;其次, 实施“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设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解纷专家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最后, 依托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设立文澜学院。

研究生教学则坚持“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培养理念, 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培育学生原创性科研能力、解决国家、地方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同时, 学校还建立了覆盖所有学科的200余家大学生创新 (创业) 实践基地, 构建起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验能力、体验创新创业实践等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有力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联动培养 篇9

1 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现状分析

1.1 移动互联网市场空间分析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计,传统的计算机发展从1960年到1970年间,大型计算机生产超过100万台。1970年到1980年间,小型计算机生产超过1000万台。1980年到1990年间,个人电脑生产超过1亿台。1990年到2010年间,桌面互联网用户超过10亿。根据估测,2010年到2020年间,移动互联网设备生产将超过100亿台[1]。而移动互联网设备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话,它还包括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蜂窝电话、掌上电脑、汽车电子产品、移动视频设备、家庭娱乐设施、游戏设备以及无线家电等。而几乎每一次的计算机技术革命都带来10倍的市场空间增长,未来10年,移动互联产业将是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移动互联的发展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1.2 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力量

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角逐的三大力量分别是移动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及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制用户作为第一接触点,甚至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主力。移动运营商的发展策略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将最好的互联网服务引入到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策略是将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终端厂商的发展策略是围绕终端打造综合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能力。

1.3 移动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整体发展趋势是与互联网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趋向一致发展,但产品推出的速度更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移动运营商提供移动高速廉价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移动上网通道,向固定互联网接入融合[3]。

1.4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全球视角来看均呈高速增长趋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已经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需求的高速增长期。我国当前拥有全球最大的“纯手机人群”,6.7亿手机用户中,4亿用户没有个人电脑,手机是唯一的日常上网工具(如图1所示)。智能手机销量和份额的增长,为娱乐和商务应用等高端移动互联网业务打下终端基础;手机上网访问量和速度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为高端移动互联网业务打下技术基础[2]。

1.5 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缺口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给人才提供了移动增值业务内容提供商、移动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商、移动系统软件开发商、移动中间件开发商、移动数据维护商、通信设备制造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以及系统集成商等就业方向,从而提供了移动应用软件研发工程师、移动应用硬件研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系统运维工程师、移动互联网数据工程师、移动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移动互联网UX设计工程师、客户服务工程师、网关工程师、接口维护工程师以及产品开发经理等就业岗位,其中从事移动互联开发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如图3所示)。

2 移动互联专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超混合学习模式

超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基于产业标准的校企联动深入融合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学与产业相匹配、学生与企业标准相匹配、学习内容与项目相匹配、硬件与软件知识相混合,理论与技能训练相并重、仿真实训项目与真实项目相混合等多方面的培养。

2.2 超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人才进阶模式

在基于校企联动的超混合学习模式下,采用了“金字塔”式的人才进阶模式: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储备阶段,该阶段将构建学生完整的工程体系,让学生掌握项目开发的常用知识的基本应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开发的规范度和熟练度,该阶段的培养周期为4个学期;第二个层次是仿真实训阶段,该阶段将培养学生项目工程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根据项目分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该阶段的培养周期为1个学期;第三个层次是岗位实训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胜任项目开发相关岗位,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创新能力,该阶段培养周期为1个学期;第四层次是实习就业阶段,主要是“定制化”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该阶段的培养周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般定为3~5个月。

2.3 移动互联专业合作的HRD模型

针对移动互联产业,结合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校企合作HRD模型(如图4所示),从学生入校、学生选拔、学生实训、学生就业整个过程,学校和企业都全程介入,深度融合,以企业用人标准、实际项目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标准“零距离”对接。

2.4 实训就业阶段的管理体系

学生实训环节是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如何对学生实训进行管理,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课题。针对移动互联专业产业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评测,也就是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岗位进行评测,然后根据评测结果对不同岗位的学生群进行专项培养,引入不同岗位的仿真项目开展学生实训,根据学生学习进展分批进入企业引进的真实商业项目进行实战,最终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2.5 移动互联专业课程大纲设置

根据移动互联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我们把人才培养分为初级阶段、进阶阶段及实战阶段3个阶段。以移动互联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为例。其中,初级阶段的辅助课程设置9门,核心课程设置5门,进阶课程设置4门,在学生实训阶段引入企业仿真小项目13个,这一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进阶阶段核心课程设置4门,进阶课程设置2门,在学生实训阶段引入企业仿真中等项目5个,这一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完成,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实战阶段核心课程设置3门,进阶课程设置2门,在学生实战阶段引入企业真实完整项目6个,而这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培养,本阶段培养周期为1年(见表1)。

2.6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企业派驻技术专家进校,对学生实训类课程进行教学,同时与学校教师组成团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教学与开发过程中。二是企业要帮助学校教师熟悉课程,巩固专业基础,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担任基础语言课程教学到担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乃至独立实施仿真项目教学,帮助学校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德优业精的师资队伍。

2.7 移动互联专业职业素质培养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是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主要有8个方面组成(见表2)。

3 小结与展望

移动互联产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如何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移动互联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通过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行业标准,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连接,势必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R].2009.

[2]吴利民.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趋势[R].2012.

[3]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4]郭峰.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分析[J].通讯世界,2010(8).

[5]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6]刘山.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 1(4).

联动培养 篇10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人才培养日益重要。国网台州供电公司一直践行“人才强企”发展战略, 在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联动的人才发展机制建构上不断探索,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为台州电网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但是, 近些年暴露出人才断层等一系列问题, 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构建并完善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保证人力资源系统的正常运转, 适应电网建设的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人才发展体系暴露的主要问题

1.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随着电力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日趋增多, 在以岗位晋升为主的现有体制下,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较为单一, 常出现千军万马挤干部行政提拔这座独木桥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招聘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容易产生未来迷茫、前景不明的感觉, 职业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影响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升。

2.员工培训进入“疲劳期”。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最常用方式。但近年来, 在生产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 员工普遍反映培训任务过重, 培训频次过高, 工学矛盾严重。员工对培训已进入情绪消沉、热情消退的疲劳期。

3.生产一线人员青黄不接。生产一线是企业最基层的部门, 肩负企业生产作业的具体任务。近年来, 生产一线人员年龄结构出现不平衡, 老龄化严重, 年轻队伍不够庞大。截至目前, 生产一线部门平均年龄43.4岁, 其中50岁以上占比35%。

三、构建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 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模块全方位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规划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加快青年员工快速成长, 培养与企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中坚力量, 建立结构优良的梯队式人才队伍, 弥补人员老化、年龄断层、职业迷茫、学习进取心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保证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

1.搭建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全方位宣贯公司人才培育理念, 推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手册》《新员工入职宝典》等, 引导员工树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创造平台使员工能够将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力特长、潜能优势与组织的业务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以国网公司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为指导, 构筑“优秀专家人才后备—优秀专家人才—专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发展通道, 让员工看到职业发展方向, 激发员工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鼓励广大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岗位, 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2.铺设渠道, 打造人才蓄水池。人才蓄水池, 即将优质的人力资源像蓄水一样储备起来, 适时补充新生力量, 保证人才不断层的梯队培养机制。台州公司以绩效优先、突出能力为原则, 集中各专业专家人才智慧, 打造能够攻克公司发展难题的人才蓄水池, 并为公司各类人才选拔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台州公司重点面向基层一线岗位的年轻员工, 成立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库, 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动力和积极性, 为各类人才的茁壮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拓宽思路, 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多采用课堂式的培训教学, 培训带来的疲劳感问题日益突出, 结合不同员工的需要, 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式成为必然方向。深化师带徒活动, 有效传帮带。制订优秀专家人才师带徒行动计划, 要求各级优秀专家至少带一至两名徒弟, 广泛开展带教式培训, 发挥团队效应, 营造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先进典型示范引领。通过举行“优秀师徒”“十佳优秀师傅”“最美员工”等活动, 评选表彰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人物,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营造崇尚人才、学习先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鼓舞和激励公司广大员工勤奋工作、岗位成才。开创订单式、内训师等培养模式。按照“急需什么、培训什么”原则, 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 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 开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企业结合员工个人意愿提出需求, 大学、培训机构配合实施。

4.因企制宜, 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政治待遇与经济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群众公认为原则, 推选人才参与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评审, 深化人才选拔应用成果。为让专家人才的引领示范有更广阔的舞台, 真正参与公司发展决策, 台州公司大胆探索后备干部选拔新方法, 创新用人机制, 将各级通道人才直接纳入后备干部候选人队伍, 突破了传统选人和用人办法的局限性, 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 实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有效对接。

四、结语

联动培养 篇11

2011绍兴技能节开幕式由绍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傅茂昌主持。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傅纬,浙江省人力社保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陈小克,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翁鲁敏,绍兴市教育局副局长石鑫炯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人才是富民之基,高技能人才更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排头兵,选拔、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傅纬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职业培训联盟成立的意义。同时,她还提出了自己的希冀:“职业培训联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新事物,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绍兴市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希望今后还能创造更多鲜活的经验。”

为表彰技能精英、树立行业典范、鼓励业界新秀,会上还表彰了16名绍兴市第二批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公布了首批绍兴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从黄酒酿造到数控加工,从机修钳工到精工钢构,从铜加工到泥人宓……绍兴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以鼓励发扬企业、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作用,建设一支数量庞大、技能卓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不仅包括了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的多所职业院校,还联合了中成控股、黄酒集团等50多家用人单位,其成立必将对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校企双方将在扩大公共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合作培养师资、应用技术开发、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互惠共赢。”作为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首任理事长,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杜时贵对于职业培训联盟的组建抱有很大的期待。他提出“通过职业培训联盟,要提高公共实训基地、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类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扩大公共服务职能。”校企人才共培、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将真正担负起引领就业、服务创新的社会职责。

联动培养 篇12

1 研究的意义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明确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必须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目前,对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多数局限于高校(或企业)单独研究,或者两者结合,但多数理论较强,实践价值较弱,也没有针对专业特色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在以往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依托“融合式”校企联动推进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创立校企联动下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3.1 根据外贸企业人才需求要求,正确定位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3.1.1 在岗位知识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进行产品和客户调研;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PT和photoshop进行信息处理和图片处理;能与外商进行进出口交易磋商与谈判;能用英文正确书写外贸信函;能根据惯例、法律、法规进行外贸风险分析;能签订内贸和外贸合同;能进行接单、打样、跟单业务;能完成履行合同的各项事宜;能缮制全套外贸结汇单据、票据;能熟练使用信用证结汇;能办理核销退税业务;能对已完成业务进行档案管理;能有效解决贸易纠纷。

3.1.2 在专业方法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对已完成工作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与优化建议;能使用互联网的工具阅读、查阅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3.1.3 职业素质方面

要求培养的学生能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符合社会规范和礼仪要求;能正确自我定位,正确地评价自己及他人;能进行自我调节,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并有效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具有吃苦耐劳、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能按照质量要求按时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具备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

3.2 分析外贸企业岗位能力,重设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建由专任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主要成员参与的多元化团队,通过社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方式系统分析外贸业务员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然后针对这些要求确立外贸业务员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外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3 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思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工作实际,深入社会,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学生三个能力层次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层次,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外贸业务员岗位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二是技术能力层次,注重外贸业务员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三是拓展能力层次,注重岗位综合技能的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技能大赛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当发生于各教学环节,应当有企业的深层次参与。如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企业的真实代理机构,或根据企业组织机构情况在校内成立企业的各业务职能部门,或加盟B2C/C2C平台建立外贸零售平台等方式,或通过设置企业真实业务的职业技能竞赛方式来进行单项或综合的实践教学训练。

3.4 引入外贸行业导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还提高了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企业利用自己的场地和设备定期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并配备企业导师。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和外贸岗位零距离接触,通过实习,学生对外贸业务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书本,通过动手操作,他们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在实际工作岗位,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了提升。

3.5 引入外贸行业企业评价制度,完善外贸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3.5.1 平时表现考核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3.5.2 工作记录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3.5.3 阶段汇报考核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3.5.4 成员自评与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此外,在一些岗位核心能力的考核过程中,组成由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为团队的评委团共同参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课程设置、组织和实施正确性的检验标准,随时修订和完善教学过程。

3.6 根据实习工作特点,撰写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是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校内专任教师或企业指导老师或校企双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围绕顶岗实习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或现象独立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调研、实验、分析等科学研究后而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运用价值的文章。学生通过实践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对顶岗实习工作中某个突出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可以让学生对所从事的岗位和行业发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他们现在的工作和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铺平了道路,这也就解决了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和就业相冲突的问题。此外,由于选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的实习岗位并与他们未来就业相关,这就提高了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杜绝了论文抄袭、选题不当和形式单一等问题。

4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一般外贸公司的规模较小,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合作离“融合式”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改变过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模式单一的局面,通过研究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促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2]杨瑜.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研究,2014(14).

[3]肖勇.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塑造[J].科教导刊,2013(10).

【联动培养】推荐阅读:

校企联动07-18

联动发展07-19

报警联动05-19

知识联动05-31

智能联动06-24

联动07-12

联动战略07-24

经济联动08-09

企业联动08-17

城乡联动08-21

上一篇:IT经济学下一篇:信用风险传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