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发展(共12篇)
联动发展 篇1
20世纪的最后20年,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作用下, 大众传媒一体化与合作化成为历史潮流。许多媒体逐渐意识到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为寻求“双赢”或“多赢”, 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 媒体联动报道开始为各类媒体所重视和采用, 并随着媒体合作的不断深化日益成熟。1999年, 《新闻传播》第5期刊发了吴晓波的《媒体联动的可喜尝试》, 揭开了媒体联动报道研究的序幕。 (1) 但时至今日, 媒体联动报道研究还停留在报道实践经验总结阶段, 缺少深入的理论探究。本文拟结合媒体联动新闻报道的应用实际, 对媒体联动报道的内涵、产生动因、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探索, 试图从理论的高度引导媒体联动实践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为大众传媒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媒体联动报道的内涵及产生动因
媒体联动报道的内涵。在大众传播大发展的今天, 媒体不断多样化、分散化发展的同时, 更强烈地需要融合与合作, 媒体联动报道应运而生。媒体联动报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主体行为, 是大众传媒在一定时期内所采取的一种互相呼应、互通有无的联合传播活动。如出于宣传目的, 对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一先进人物的合力报道, 便是媒体联动报道的典型表现。 (2) 而要更深入地理解媒体联动报道, 我们需要将其与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区别开来。媒介融合由美国的浦尔教授提出, 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媒介融合可以被分为五种类型: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媒体联动报道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分支———策略性融合, 是媒介融合的初级形式。 (3)
媒体联动报道的产生动因。第一, 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媒体生存及发展的最终因素是受众。 (4)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受众对传媒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受众不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新闻信息, 他们希望通过媒体了解更多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与结果。单个媒体的新闻资源开发能力十分有限, 难以满足受众对媒体深度挖掘、报道重大事件的要求, 于是媒体联动则成为合作开发新闻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5) 媒体联动能最有效地挖掘、开发信息资源, 其传播效果大大优于单个媒体孤军作战, 不仅节省了各媒体的人、财、物资源, 还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吸引受众的眼球。
第二, 媒体开拓市场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媒体数量空前增加。单个媒体势单力薄, 无法在浩瀚的传媒市场中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媒的大环境使媒体合作化趋势逐渐显著, 各类媒体面对规模化竞争的压力, 积极寻求与其他媒体的合作, 并以规模化强势方式进入市场, 媒体联动报道自然成为许多媒体在报道方式上的一种选择。
第三, 传媒形成舆论合力的需要。舆论合力就是指在舆论引导过程中, 各种传媒 (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 和其他舆论工具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一个地区而言, 其受众市场的规模是相对固定的, 媒体的数量和种类越多, 就越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在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 一种媒介同时覆盖和影响全部受众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于是需要多个 (种) 媒体联动, 发挥各自的定位和传播优势, 实现在每一传播领域中交叉呈现不同媒体的声音, 这样各个媒体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都会借助舆论合力而达到最大化。
媒体联动报道的形式及应用现状
同质媒体联动。同质媒体即同一性质的媒体。同质媒体有着相同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管理及运作环境, 其受众也大体相同, 因此, 同质媒体间的竞争更激烈, 但合作也更便捷。同质媒体联动化零为整, 使得传播产生了1+1>2的理想效果, 同时也扩大了单一媒体自身的影响。 (6)
2002年11月, 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东方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华东15家城市台精心策划、联手打造, 共同推出了“喜迎十六大”大型系列专题报道《一同走过的路》。这组报道以记者实地采访和具体人物事件报道为线索, 以百姓生活发展变化为新闻点, 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 表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主题, 在观众中获得了极佳的声誉。本次15家电视台的成功合作, 打破了地域界限, 满足了不同地区受众理解和探求周围世界的欲望。
借2008年奥运会之机, 中国广播界也走出了一条联动之路。“全国奥运广播联盟”由140家电台共同参与、合作报道, 从2008年8月6日起正式开始了联合行动。联盟的成立使没有特权转播证的地方电台能够共享中央台的转播资源, 广播的整体传播优势得以提升。如湖北电台借助广播联盟, 创造了湖北广播史上的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出现了湖北广播人的身影;第一次对奥运赛事进行实况直播和解说;第一次实现了《中部六省电台北京奥运之声》并机播出;第一次实现了大板块奥运特别节目直播。对于联盟的倡导者———中央台而言, 除了获得上述优势外, 还有利于其国家大台媒介形象的树立与展示。
异质媒体联动。异质媒体联动也称跨媒体联动, 就是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的联合报道行动。异质媒体联动主要有报纸与电视、报纸与广播以及广播与电视之间的联动。大规模的跨媒体联动可以是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多种媒体同时进行, 其合作力度、规模效应和宣传声势都是非常大的。2002年11月3日, 由《南京晨报》“晨报110”、江苏交广网“透明直播室”、南京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六十分”共同打造的“强势媒体联动, 服务面对面”活动正式启动。本着“有求必应, 有难必帮, 关注热点, 服务社会”的宗旨, 三大媒体联动同当地检察官及知名律师共同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投诉。由于参与这一活动的是南京三大强势媒体, 而活动又具有很好的连续性 (每周六举行一次) , 群众反响强烈, 当时各媒体的收听、收视率和销量都有小幅攀升。2004年5月13日,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浪集团和《体坛周报》三家媒体, 就2004年中超联赛电视转播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发挥各自传播优势, 通过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和网络的全面覆盖, 把中超的资讯最快速、最全面、最生动地展现在广大球迷观众面前, 使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走上了更高层次。
媒体联动报道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文所述, 媒体联动的优势显而易见, 如可以有效地整合资讯、发挥各家之长, 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宣传, 节约成本、壮大媒体竞争力, 等等, 但是媒体联动中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对同一焦点的集中报道减少了其他信息的曝光机会, 无法让受众了解更多的思想和作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7) 再如信息共享可以使记者轻易获取信息, 导致一些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甚至丧失自己的话语权。扬长补短、发挥优势是今后媒体联动报道的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对联动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新闻联动最关键的是内容和议题, 即说什么比如何说更重要。为了避免报道内容的简单重复、丧失信息功能, 媒体必须对联动报道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媒体联动虽然为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提供了充足的人、财、物支持, 但一次联动报道往往不能充分凸显重大新闻的价值。在多年的发展实践过程中, 每一种媒体都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重点, 每一名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关注视角, 这些是媒体进行分工合作的前提, 且很多新闻事件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这些都是各媒体发挥主动性、分工合作对新闻进行深度开发的有利条件。通过补充采访、追踪报道等方式, 新闻信息的价值将一步步显现出来, 各类媒体才不至于在联动过程中人云亦云, 丧失个性。
逐渐发展为媒体整合。媒体联动能整合传播资源、扩大传播效果, 然而它注重的是一种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传播学家巴格迪坎在其著作《媒体的垄断》中指出, 世界传播市场已逐渐被一些大的传媒集团所垄断, 全方位的媒介融合不可避免。 (8) 在我国, 媒介也正呈融合趋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我国传媒产业正面临着国际传媒集团的巨大挑战, 为此, 媒体间的合作方式不应止于媒体联动阶段, 而应向纵深发展。媒介融合便成为媒体间合作的最终选择。虽然媒介融合存在诸如媒介权力集中、受众主动性下降等弊端, 但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我国媒体集团, 有力推动我国传媒的发展, 迅速提升我国媒体的竞争力, 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晓波:《媒体联动的可喜尝试》, 《新闻传播》, 1999 (5) , 第13页。
[2]谭明德:《大型策划报道需要借力而为——反思〈沈阳晚报〉联动全国媒体重现全景抗战大型策划》, 《记者摇篮》, 2006 (5) , 第47~48页。
[3]赵大力:《媒体的融合与联动初探》, 《当代电视》, 2002 (8) , 第52页。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孙军胜:《重大活动报道中媒体联动意识》, 《新闻前哨》, 2006 (7) , 第28~29页。
[6]王静:《关于报台媒体联动的思考》, 《当代传播》, 2000 (4) , 第65~66页。
[7]刘湘萍:《媒体联动的负面影响》, 《当代传播》, 2002 (4) , 第19~20页。
[8]陆小华:《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 《新闻记者》, 2001 (11) , 第3~15页。
联动发展 篇2
——以钦州市为例(上)
傅远佳
2013-1-30 9:57:17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2期
摘 要:以港口为依托走港城产联动发展之路是沿海后发展地区迅速崛起的必然选择。钦州建港条件、综合交通条件优越,临港产业发展迅速,城市功能得到不断增强。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分析了钦州实施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以港城产一体化理论为指导,坚持整体推进与跨越发展相结合、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联系、临港产业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衔接、市场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支撑当前发展与提升长远竞争力相结合、以构建产业链为主的原则,推动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力量,提高借势发展能力,最终实现钦州跨越发展。
关键词:后发展地区,发展战略,钦州,经济增长点,港城产联动,港口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FJY023);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201106LX530)。
钦州作为沿海后发展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港口区位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培育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增长点。这种发展战略既可以促进钦州的加速发展,又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世界各国港口城市发展都将临港产业作为首选产业,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港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港口如何依托城市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尽快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又怎样在港口的带动下迅速发展,港口、城市、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如何协调统一,成为钦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
题。
一、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的增长往往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地区,这些产业或地区就是经济增长极。增长极概念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经过布代维尔和赫希曼等学者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运用的一种发展战略,并且在不少国家不乏成功运用此理论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增长极理论传入我国后,我国学者在学习此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梯度推移”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促进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我国沿海先发展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的迅速崛起加速了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事实来看,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增长极理论的实践是成功的。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沿海先发展地区和沿海后发展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再坚持过去的均衡发展思路,必须坚持非均衡发展。但是,现阶段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沿海后发展地区,而不再是沿海先发展地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考虑沿海后发展地区各区域的区位、资源和产业等因素,确定几个重点区域作为沿海后发展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对其加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通过新的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沿海后发展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使沿海先发展地区和沿海后发展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港口与城市存在互补共生的关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体现在两方面:(1)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港口经济关联性非常强,它可以通过前后向关联效应带动城市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运输、仓储、物流、贸易、加工、金融、信息、代理、口岸、保险等相关行业的配合,因此其发展会产生关联效应。(2)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港口是陆上和海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因此它可以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港口的发展必须依托城市,城市能为港口的发展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提供金融、管理咨询、信息通讯、技术援助、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服务。[1]今天,港口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港口区位优势也大大增强了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改善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了港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下,整个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于国际贸易和海上航运,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经节点,其作用逐渐延伸并被强化,其组织外贸、发展工业和相关产业的战略性作用逐渐凸显,港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港口的功能也从仅仅满足城市经济运转的需要转变为促进城市经济加快发展。
由于城市和港口在人类活动中的紧密关系,实施依港建城,临港兴产,港城一体,港城产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沿海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普遍选择。港城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对港口来说,港城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保证货源、降低集港费用,而且有利于吸引供应原料、购买产品的来港客户;对城市而言,将某些需要大量冷却水、原料以及产品批量大的企业,如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企
业,建在港口附近特别经济。[2]港城一体化最容易切入的点就是发展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口和城市的共同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互动的角度来看,港口、城市、产业是密切相关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依存,互动性很强。城市所具有的良好依托条件会促进港口建设,拓展临港产业发展空间;反过来,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增强港口城市的辐射效应,实现陆向腹地、海向腹地双赢。要实施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就必然要走“港城产联动”的协调发展之路。只有坚持“港城产”三位一体联动并进,才能达到以工兴港、港工互促、统筹发展,最终带动自身发展的目的。
二、钦州实现港城产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港口建设方面,钦州港位于广西沿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地处东南亚与中国大西南两个辐射扇面的中心,它是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处,是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港澳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圈以及国内经济圈与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点,是大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钦州港是我国西南海岸线上的深水天然良港,孙中山先生在其1919年完成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了要把钦州港规划建设成“南方第二大港”。钦州港三面环陆,南部向海,港池隐蔽宽阔,避风条件良好。它有大约86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4公里,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有30多个10-2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建成后可形成3亿吨以上的吞吐能力。现在,钦州港已成为全国25个区域性重要港口之一。已建成码头泊位56个,年吞吐能力为6000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在建10万吨码头4个;已建成10万吨级航道,乘潮可以进15万吨到18万吨的大船,2009年9月已开工建设广西首条30万吨级航道;开通了国内南北班轮航线和至台湾台北、高雄的集装箱航线,开通了至东盟各个国家的国际班轮航线。
在综合交通建设方面,钦州陆上交通便捷,它是北部湾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南北、钦防高速公路、南北二级公路在钦交汇,南防、黎钦、钦北铁路在钦相接并与全国铁路干线联网。钦州距周边南宁和北海的机场都在100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捷。钦州港建设起步很晚,但其发展十分迅速。同建港之初比,其货运量增加了100倍,海关关税从1992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8亿元。2010年,钦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022.1万吨,同比增长50.1%,这是继2007年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后,仅用3年时间又跨越的两个千万吨台阶。特别是集装箱运输量,2009年首次突破十万大关后,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5.1万标箱,同比增长148.5%,钦州港已成为北部湾集装箱运输干线港。根据规划,到2015年钦州港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到两亿吨以上,年吞吐量将达到1.5亿吨以上。
跨江联动 跨越发展 篇3
一、牢固确立“互利共赢”理念,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探索跨江联动开发新模式。
加强政府合作。2001年底,靖江和江阴两市政府成立了江阴、靖江沿江开发促进会,签订了《江阴·靖江沿江开发促进会成立备忘录》。2002年4月,两市就共享江阴口岸资源达成协议。2003年8月,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区8.6平方公里的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正式启动。2004年8月,两市协商成立了江阴靖江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取得了实际成效。
完善运作机制。2003年,靖江设立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办事处,作为靖江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园区规划范围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园区设立管委会,成立投资有限公司,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投资公司收益全部留在园区滚动开发,10年后双方五五分成。
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符合园区特点的高效、便捷的管理模式,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建好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努力建成沿江开发的先导区、示范区。
加强规划引导,推进科学开发。一是突出规划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园区6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并编制园区6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二是突出产业定位。结合园区特点,重点发展船舶、机电、特种冶金、医药化工、物流产业。三是突出功能定位。完善工业园、生态园、新港区、新城区四大功能。
优化资源利用,推进集约开发。一是集约建设基础设施。31.3公里沿江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建成2座220KVA园区变电所并投入使用,建成2座3.5万吨级兼靠5万吨级码头4个泊位,开工建设了日处理能力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加强与靖江开发区在供水、供热、供电、电信、广电等方面的衔接,为企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集约利用土地。三是集约使用岸线。坚持最优的区域安排最好的项目。四是集约发展产业。围绕超亿美元重大项目和船舶、游艇、冶金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目前已基本形成“特色冶金—机电—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和“特色冶金—钢结构—船舶修造”两条产业链条,产业链招商的优势逐步显现。
创新开发方式,推进自主开发。一是创新招商方式。更加注重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实现税收多、环境污染少的项目,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更加注重锁定国别地区的招商,更加注重大企业招商。二是创新运作模式,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方式,实施基础设施整体开发,拓展开发的投入方式。
三、不断放大联动开发示范效应,深入推进沿江开发,实现“学赶苏南,后来居上”的宏伟目标。
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理清思路,后来居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市以两岸联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坚持快中求好,好中求快,使发展的方式更优、质态更好、速度更快。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积极推进市镇联动。从2004年起,取消了所有乡镇工业园区,推进市镇联动,实现集中发展。一是联动建设“区中园”。二是联动建设“区中村”。三是联动建设“区中企”。
以点促面,由表及里,全面深入推进两岸联动。江阴与靖江的合作投资已达30多亿元,项目涉及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靖江市委书记)
加强市县联动促进融合发展 篇4
一、县 (区) 局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现状
目前, 在核算体系上, 南京邮政局分别由市局、县 (区) 局、中心局、发行局对市局、县 (区) 局、中心局、发行专业进行财务核算。在组织结构上, 县 (区) 局均没有财务部, 财务职能归属当地办公室负责。县 (区) 局财务人员在本身人员老化、技能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近几年又经历了市县财务一体化, 储蓄和特快分营等数次人员分流, 骨干力量大量流失, 整体情况十分堪忧。
据统计, 目前5县 (区) 局机关实际财务人员合计只有13名, 其中江宁、浦口、高淳三区县各只有2名财务人员 (一名会计、一名出纳) , 只能满足基本财务分岗需要, 基础核算工作 (包括财务核算、报刊核算、信息系统维护、邮资票品管理、统计) 尚且捉襟见肘, 基本没有精力从事深层次的预算、损益核算和内控管理工作, 而且, 其中部分人员还要从事办公室的部门工作。
同时, 县 (区) 局财务人员的整体技能素质相对较低。在县 (区) 局13名财务人员中, 只有4名有本科学历, 有2名还是高中学历, 财务相关专业毕业的不到一半;4名具有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 9名没有职称, 3年以下工龄的有4名;13名财务人员中, 只有1名男同志, 还是六合局的办公室副主任, 不直接从事会计工作。
二、市县联动的措施
针对县 (区) 局财务现状, 下面从财务管理的角度, 就理论依据、预算支撑、核算支撑、内控管理、资金资产支撑、财务信息和人员培训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以达到市县联动, 实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目标, 进一步完善县 (区) 局财务管理。
(一) 理论依据
随着邮政企业的公司化运作, 以及市县财务一体化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措施的推行, 县 (区) 局不再是以法人资格进行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 县 (区) 局的财务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为了明确县 (区) 局财务管理的目标、任务, 南京邮政局制定了《南京邮政局县 (区) 局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办法中对县 (区) 局与市局在财务管理工作责任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 这为县 (区) 局和市局财务管理工作的展开和联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预算支撑
全面预算的起点是企业的经营目标, 过程是监控, 特别是收入、支出的监控, 最终结果是通过数据来分析目标的完成情况、过程的执行情况和最终的结果是否达成。整个过程都和财务紧密相关, 然而, 全面预算和传统的财务软件又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因此, 协助县 (区) 局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尤为重要。
1、目前远程报账系统在各专业局局和营业网点已经正
式使用, 可以使财务指标的控制深入到县 (区) 局基层单位, 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 并将责任中心核算结果运用到县 (区) 局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过程中, 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预算体系。
2、市局将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就基层单位远程报账
系统建设和预算体系建立进行指导, 并通过远程报账系统, 强化县 (区) 局预算执行分析监控, 对县 (区) 局成本费用项目预算执行偏离情况进行分析指导, 协助县 (区) 局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三) 核算支撑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运用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记录, 计算、加工、整理、汇总并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在会计核算方面, 市局将加大支撑力度, 以达到进一步规范县 (区) 局财务核算, 加强基础工作的目标。
1、根据目前县 (区) 局财务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 南京市局计划财务部将加强对县 (区) 局核算指导。
并确定5名财务骨干分别挂钩三区两县局, 对其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全方面的跟踪、指导和管理。
2、改变月度会计会审形式。
市局在每月进行县 (区) 局会审时, 将改变原先县 (区) 局互审的形式, 采取一对一审核的模式。即由5名财务骨干负责审核县 (区) 局的相关凭证, 并加强县 (区) 局日常核算指导。使得县 (区) 局核算工作做到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指导。
3、按季度对县 (区) 局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与兄弟局的差距, 提出管理建议, 下达管理建议书。
针对高淳县局市场经济较为繁荣, 但在全省县局收入排名中较为落后的情况, 市局上半年对高淳县局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兄弟县局收入结构的横向比较发现, 高淳县局收入规模和效益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代理金融收入结构占比偏低。再深究代理金融收入结构占比偏低的原因, 进一步挖掘出是因为其所辖营业网点单点余额偏低和金融网点较少。由此, 提出管理建议, 第一, 借鉴省内兄弟县局的经验, 调整收入结构, 大力发展代理金融业务;第二, 高淳局提高单点余额并加大网点投资, 以扩大金融市场的占有率。管理建议书的下达将为县 (区) 局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四) 内控管理支撑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内部控制有效的监督体系, 是企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因此, 协助县区局建立内控体系, 防范财务风险非常重要。
1、市局将根据《南京邮政局内部控制手册》, 制定县 (区) 局内部控制办法。
该办法删减了与县 (区) 局业务活动无关的内控内容, 重点针对其实际发生的日常业务进行控制, 操作性和实用性会大大增强。
2、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县 (区) 局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帮助县 (区) 局分析财务风险, 指导其进行风险管理, 使内控管理落实到实处。
(五) 投资和资金支撑
由于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职责, 邮政企业网点分布较多, 固定资产的占比也较大。同时, 最近几年新开发区的不断增多, 就需要通过考察研究, 确定新网点的投资。因此, 如何盘活企业闲置资产, 增加对县 (区) 局投入, 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1、市局将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营业网点作为资产盘
活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工作目标, 协助县 (区) 局作好网点调整工作和资产盘活工作。
2、将优先考虑对有发展潜力, 投入产出比较快的县 (区) 局投资。
各县 (区) 局可提供2个网点投资的备案, 先行进行项目评估和可行性分析, 在省公司和市局条件许可情况下, 优先满足县 (区) 局投资要求。
3、县 (区) 局的资金管理按省邮政公司要求已全部纳入网银系统管理, 收入资金全部上划, 支出透支管理。
对于县 (区) 局业务所需资金, 在不影响全局资金预算限额的前提下, 市局将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
(六) 财务信息化支撑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管理。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是当前加强企业管理, 深化企业改革, 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局将协助县 (区) 局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提高管理效率。
1、市局开发的各项财务管理软件, 如资产管理系统和欠
费管理系统, 将一次性延伸至县 (区) 局, 使其充分运用财务软件, 达到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目的。
2、在新开发系统制定业务需求时, 将主动征求县 (区) 局意见, 满足县 (区) 局个性化需求。
(七) 人员培训支撑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为满足邮政业务不断扩展的需要, 提升邮政企业财务人员水平,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 南京邮政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务人员培训, 以提高县 (区) 局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履职能力。
1、市局举行的各项财务培训, 将邀请县 (区) 局财务人员参加;
对于重要培训, 还将邀请县 (区) 局负责人共同参与学习。
2、每月市局计划财务部在本部门内开展“读书会”活动。
市局将把“读书会”学习研讨成果和笔记下发给县 (区) 局财务学习。
3、加强县 (区) 局财务人员横向交流, 以会计检查代培训, 以实现县 (区) 内各局财务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管理建议
以目前县 (区) 局财务人员的配置, 在短期内很难形成强有力的财务管理执行层。因此, 在财务人员管理方面建议如下:
1、加强县 (区) 局财务人员的管理, 适当提高县 (区) 局财务管理人员的待遇。
2、在岗位梳理中, 适当增加县 (区) 局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配置, 满足基本管理需求。 (建议1个县 (区) 局应配置3~4名专职财务人员为宜)
3、引进科班院校的大学生从事基层财务岗位工作, 同时加强财务人员交流, 可以考虑将市局财务人员派往近郊县 (区) 局挂职工作。
总之,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坚持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通过大力实施融入战略, 加快县 (区) 局融入南京市局的步伐, 促进财务融合发展。
摘要: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坚持城乡互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财务上加强市县联动, 促进融合发展。
联动发展 篇5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为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均衡化水平,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以“共享、共建、共赢”为目标,建立12家覆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由城区学校、幼儿园牵头的教育党建共同体,积极落实资源共享、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联动工作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各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力推进了普陀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一、完善制度,优化联动模式
按照“办学理念一致、办学特色求同存异,有利于共同发展”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积极创新完善教育共同体系列工作制度,优化共同体联动机制。一是完善共同体学校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由龙头学校牵头,共同体校(园)长书记参加的共同体学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学校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制定具体的学期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完善校(园)内各部门、教研组、学科对口联系制度。以学年为周期,每月组织一次对口教师集中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三是建立完善了共同体内教育工作指导员制度,牵头学校选派1-2名业务素质较高的党员或中层领导
2在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建立相对固定的帮扶关系,优质学校(园)与其他学校(园)实行双向互动,从支教教师、学校(园)管理、办学理念等多重角度进行交流;二是联盟式帮扶,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园),联合周边较为薄弱的若干学校(园)建立学片,使学片内学校(园)建立互助联盟,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三是网络式帮扶,通过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使核心学校(园)开展的党建、行政管理、教师备课与教学、课程改革、特色创建、师资培养等各项管理与教学活动,利用网络迅速传递到其他学校(园),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实现城区与乡镇、区域间优质资源共享。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双体验”活动,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建立活动中心,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下海岛、城郊渔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服务活动,促进共同体内结对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各牵头学校及时了解掌握渔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情况,推广经验,帮助指导,全面提高共同体单位区域教育工作水平,形成了教育管理互促,学校(园)发展互帮,教师业务互助的良好局面。
产城联动 加快振兴发展 篇6
近日,在梅州全市互看互比互学梅江区现场交流推动会上,梅江区主动服务全市工作大局,为拓展生态园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供用地保障的经验和成效,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区委书记潘小韬表示,梅江区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提振精神,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富有客都魅力的商旅中心、宜居家园、文化名城、和谐之区,全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
强产业,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走进位于梅州市东升工业园的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花园式的厂区环境,顺畅合理的流程布局,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令记者一行啧啧称叹。“几乎可以这样讲,在我们国内的手机当中,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是用我们的电路板。”公司行政部门负责人一边带着记者参观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边介绍道,言谈中流露几分自豪。
据介绍,致力打造成国际一流的HDI及高多层电路板品牌是志浩电子科技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为了提升在HDI(手机)、电脑主板及高多层板的产能,2012年投入约八千万元用于技改和更新设备,并荣获“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称号,是梅州纳税百强企业之一。
如同志浩电子科技一样,梅江区的风华环保设备、嘉和微电机、超宇电动葫芦等新型特色工业经辛勤“耕耘”,也都已经开始展现美好的前景。
这都是梅江区依托梅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的成功范例。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既要‘扩容’更需‘提质’”。区委书记潘小韬认为,作为中心城区,梅江区既有江北古城的人文底蕴,又有江南新城的基础积累,在发展城市经济上得天独厚、前景广阔。
近年来,梅江区充分发挥城区地缘优势,把握西阳鎮划归梅江区后城区扩容提质的契机,坚持以招商引资、转型升级为引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重点扶持产业的方向发展,重点推动机电、电路板、食品、制药和酒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着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科技、传统优势产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和教育培训等生态容纳型产业及以精致高效农业和食品药品为特色的生态产出型产业,打造生态经济综合体,努力做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促进梅江区振兴发展。
梅江区还依托世界客商大会、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平台,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扎实开展“暖企行动”,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大资金大企业,以大项目支撑大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2013年以来吸引了奥园养生产业园、富港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相继落户。
同时,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致力培育保健疗养、健康管理、度假休闲、婚庆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为重点的生态吸引型产业,加快建设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嘉应歌剧院、客家人文博览园、千佛塔宗教文化区等项目,进一步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品牌。
优环境,加速提升城市品位
千佛塔上悠远的钟声、古城风情浓郁的凌风老街、繁华的城中商业街……在梅江这个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并存的城市,你随处可以感受到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为提升城市品位,打响城市品牌,梅江区确定了江南街道为宜居镇(街)试点、城北镇玉水村为宜居村庄试点、鸿都社区和新中社区为宜居社区试点,全力推进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引导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济适用型小区的同时,适当开发梅江碧桂园、皇家名典等档次较高、功能齐全、节能环保的宜居品牌住宅小区。为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梅江区精心组织城乡环境整治大会战,全面开展“清洁家园”创建活动,在全市率先并提前一年完成省、市农村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任务,81个行政村实现封闭式垃圾屋或垃圾中转站全覆盖。为构筑绿色生态家园,梅江区扎实推进“绿满梅州”大行动,全力加快郊野生态型绿道建设,切实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扎上至群益公路、东升至龙坑公路等乡村路网建设;推进黄塘河、周溪河、黄寨河整治工程,保障水利设施安全;支持客运枢纽中心、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等枢纽站场建设,打造闽粤赣边商贸集散地。实施“123”工程,优化镇村发展环境,抓好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引导农村连片建设富有客家风情的新型社区。
作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核心区、嘉应新区建设的核心区和起步区,梅江区确实称得上是宜居宜业的家园。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江南新城、优化江北古城”的要求,该区突出推进江南新城、攀桂坊古城、客天下东城、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和城北休闲农业观光基地“三城一区两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抓好土地房屋征收,为重点工程提供用地保障。
“特别是江南新城这个被列为广东省2013年重点建设的项目,更是加快梅州城区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特色宜居城乡的重大战略举措。”陪同记者采访的区委同志无不自豪地说,“这个正在规划建设的新城,将成为世界客都的又一个明珠。”
夜晚的梅城,灯火璀璨,在泮坑风景区高观音山顶远眺,梅江两岸宛如一条流光溢彩的彩带,景色煞是迷人。
重传承,推进文化名城创建
一个周四的上午,记者一行来到江南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排练室里,李大姐带着一群已退休的姐妹们,正伴随优美的舞曲在翩翩起舞。区政府党组成员沈敦辉看了兴奋地对记者说:“你看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多好啊,既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又可以排练文艺节目!以后等我退休了也到这里来活动。”
nlc202309040931
据介绍,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梅江区江南街道办结合创建“市文化先进街道”工作,积极投资建设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公园广场设施、组织文艺演出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激发社区文化的活力,让文化活动融入百姓生活,打开了“文化名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梅江区努力抓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平台开展各类文化和宣传教育活动。据统计,2013年全区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共吸引10万多群众参与和观看,为广大群众提供的图书阅览、科普、新风礼仪讲座等免费文化服务项目20多项,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100多处,服务群众15万多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梅江区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大力打造城乡综合文化社区。通过依托各镇、街现有公共场所,以及充分利用辖内保存现状好、人口比较集中的老祖屋、围龙屋等闲置客家古民居,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成群众文艺活动场所,实现区、镇、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目前梅江区文化馆达国家三级标准,全部镇(街)综合文化站达省二级以上标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平台作用,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和“开心广场—百姓舞台”、“文化下乡”、“南粤幸福活动周”等活动,让群众享受文化盛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开展春节等节庆文化活动10多场次、广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50多场次、送戏下乡80多场次、送书下乡10多场次、农村电影放映1000多场次。同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声乐、健身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及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也为社会和谐、平安名城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梅江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年历史的千佛塔和仙境般的泮坑风景区以及凌风路、联芳楼、古村落玉水村和百岁山、客家公园、客天下等众多名胜景点,还有席狮舞、铙钹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围龙屋、客家山歌等文化瑰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3月,“人境庐和荣禄第”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北镇玉水古村被住建城乡部、文化部、财政部認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正是依托这厚重的人文积淀,梅江区抓住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山水景观和客家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旅游精品线路以及“赏绿色美景、观绿色农业、摘绿色食品、吃绿色小菜”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惠民生,促社会和谐稳定
辖内城乡居民医保、社保、低保、优抚等保障标准和覆盖率位列全市第一;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置机制,是国家卫生城市;全省率先在镇(街)、村(社区)设立服务群众工作站(室),全市试点探索推进“廉洁镇村”建设,所有镇(街)成功创建“平安镇街”、“文化镇街”,政务环境高效廉洁、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这诸多的“第一”和“率先”,让记者一行不免对梅江区刮目相看。
建设“首善之区、幸福梅江”,社会和谐稳定是基础。梅江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社会和谐程度,针对辖区人口多、项目建设多的实际,强力推进服务群众工作,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提速和全面提升。而服务群众工作站(室)的建设,就是始于梅江区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对社会管理新机制的积极探索。
城市社区以江南街道为试点,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群众工作站统揽整体工作的开展,实行“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网格化管理,形成层层帮助群众、促进和谐的服务群众工作网络格局,对应每一级网格,服务群众工作站整合了区直单位挂钩联系干部、街道挂社区干部和社区居委会干部、民情联络员等多方力量,组建管理和服务团队,使社会管理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据江南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群众工作室的设立,确实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也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据统计,2013年全区共发放干群联系卡17700份,各站(室)接访群众12043人次,受理群众反映情况29249件,为群众代理代办服务事项10179件。
为打造和谐之区,梅江区还深入开展“平安梅江”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流动(寄住)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方式,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了世界客商大会及各项重大活动期间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校车、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梅江区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职工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底线民生。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包”医疗服务项目,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大力推进居家养老中心建设,让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乐、幸福晚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城乡低保补贴提标扩面、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城乡医疗救助机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对象抚恤、五保供养标准和残疾人生活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保持全市领先。
结束采访时,记者又获悉,梅江区在集中70%以上财力统筹推进下,全区十件民生实事已经基本完成,这些项目涵盖了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城市环境、城市发展等方方面面,更多的民生幸福正随着一件件实事的办结传递到群众身边。
河南首创农机化发展联动模式 篇7
据了解, 十几家金融机构共向河南省农机部门、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合同贷款和协议贷款金额超过83亿元。这次由河南省农机局、省政府金融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联合主办的会议上, 推出的许多政、银、企联动举措均为国内首创。
近年来, 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截至目前, 该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农机保有量占全国的1/9强, 拖拉机保有量383万台, 居全国第一。但长期以来, 除国家财政补贴外, 金融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资金紧缺已成为制约该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记者了解到, 在本次银企对接会上, 全省共有94家农机企业、97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金额高达83.54亿元的贷款合同或协议。获得金融支持的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均占该省总数的半数以上, 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
为支持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 河南省农机局、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意见提出的综合运用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办法, 由省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 并将专项资金拿出适当部分, 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机具设备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库棚场院、购置机具设备、承包经营土地、购买生产资料等提供贷款支持等许多措施, 在全国均为首创, 在政、银、企联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四群联动广西城镇发展新前线 篇8
“十三五”期间, 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建设挑战。如何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三区统筹发展新格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将成为重点任务。依据广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纲要》提出了将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4座城市为核心, 形成四大城镇群和两条城镇带, 全面带动区内各市、县城镇发展, 未来5年GDP年均增长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预计将在7.5%以上。
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广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十三五”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而加快城镇发展速度, 降低农村人口压力,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走具有广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则需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突出发展特大、大中城市, 集约发展县城和小城镇。
四大城镇群将依据各自优势, 全面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服务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引擎;打造西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桂粤合作发展先行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各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市人口不断集聚,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本刊编辑部特此邀请4位专家学者, 依次就这4个城镇群对广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着力点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 深入探讨四大城镇群应将如何成为广西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2016年1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 依托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北部湾城市群和桂中、桂北、桂东南城镇群, 承载全区80%左右的城镇人口, 积极发展南崇、右江河谷和沿边城镇带。推动桂东南城镇群与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
联动发展 篇9
联动教研团队由遴选的6位联动教师 (每个年级1人) 和6位实验教师 (每个年级1人) 组成。其中, 同年级的联动教师和实验教师结成互助组, 形成互助关系, 这是联动教研的最小单位。这些互助组又按年段分为低、高两个年段组。
在实验中, 我们以“提升能力, 促进发展”为目标, 多层面开展了联动教研活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是将不同的研究课例按所属领域归类, 在研究具体课例特点的基础上, 总结归纳同一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策略、手段及易出现的问题等, 从而引导实验教师主动构建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 提高其设计教学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 确定典型课例
学期初, 每位实验教师在每个学习领域确定两节典型课例, 由教导处按年段、领域汇总, 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讨论交流时间。
2. 开展多层次备课
第一层, 潜心研读, 自主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围绕典型课例潜心研读教材、课标和相关资料, 独立完成:分析教材, 分析学生,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活动 (要求写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 并预设学生反馈) 及作业、板书等备课工作。另外, 实验教师还要梳理1~2个问题。
第二层, 互助组内交流、完善。互助的两位教师就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讨论交流, 在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中改进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发挥联动教师的引领作用, 又能培养实验教师的思辨能力。
第三层, 年段组内交流、总结。当同一领域的多个典型课例都经过上述两层的备课活动后, 各年段组对这些课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提炼出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典型课例引导式集体备课, 从教学内容来看, 以点带面, 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关系;从教师的能力来看, 提升了教师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为了避免以往课堂研讨活动“内容空泛, 一课一研, 一研了之”的弊端, 我们开展了“抓住突出问题, 边研边改”的跟进式课堂研讨活动。“跟进”是指问题发现后要有问题解决的跟进, 集体研讨后要有个体教学行为改善的跟进, 会诊课后要有汇报课的跟进。因此, 每一轮跟进式研讨活动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集体会诊—互助跟进—汇报展示。
学期初, 每位实验教师上“会诊课”, 请联动教研团队的全体成员品评会诊, 指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 并提出改进建议。随后, 对应的联动教师要深入课堂, 针对问题进行手把手的跟进式指导 (至少三次) , 方式有:实验教师的一课多轮或实验、联动教师的同课异构等。当互助组内认为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时, 由实验教师上“汇报课”,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进步。此时, 教研团队再次针对问题进行品评分析, 如果确认问题已得到解决 (或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 就进入下一轮跟进式教研。如果问题仍需解决, 大家将再次提出建议, 联动教师要继续跟进指导,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如此往复。
三、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校本教研或培训通常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为研训主体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常常是被动接受, 很少发挥主体作用。二是研训内容、形式与教学相脱节, 只有“教”“研”两张皮。这些问题在薄弱学校的校本研训中尤为突出。因此, 我们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训活动, 活动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 发现问题, 形成主题。要求实验教师和联动教师每周记录两个教育教学问题, 以年段组为单位每三周汇总一次, 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提炼成下月的研训主题。
环节二, 同伴互助, 组内探究。在教研能力较强的联动教师的带领下, 年段组内老师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交流、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活动。
环节三, 专家引领, 深化成果。当组内探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引发了新问题, 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时, 就请专家进行参与式指导。
主题探究式研训活动的问题来自教学, 过程基于教学, 成果服务教学, 使老师们切实感受到了研训带来的成效, 因此, 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将教学行为与研究行为相结合, 发挥了一线教师在研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区片联动,协作研训,促进发展 篇10
●协作组的构建
协作组的构建源于我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区域层面整体考虑,根据学校地域、教师梯队、研究主题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小学分别构建了三个协作组,每个协作组由一名二层次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再安排2~3名骨干教师一起组成骨干团队,骨干教师、三年内新教师和适应期教师分别占一定的比例,力求使每个协作组的梯队力量相对均衡,确保协作组研训的有效开展。
协作组研训的氛围相对比较轻松,组员们轮流担任组织者、主讲者、上课教师、通讯员、摄影摄像、点评者等角色,让每一位教师都在任务驱动中得到发展,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研训活动的主动性。
●协作组研训的实施
区片联动式协作组研训是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开展,各个协作组都要设计本组的研训计划,研训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确定研究主题
教研主题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方向,在区域大主题的引领下,协作组需要明确本组的教研主题。通常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研员与各个协作组负责人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开会,商讨并明确本学期的区域教研主题以及各个协作组的选题方向,以确保教研主题有可研究性与可持续性。之后再由各协作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讨论制定本组的教研主题。
2010学年开始,我们的区域主题是“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在第一个学期采用全员参与、分组实施的方式,根据大主题分成了教学问题、课堂巡视、教师指导、教学评价、目标落实、学生学习六个观察维度进行课堂观察,积累了一些课堂观察的经验。
2. 策划研训方案
一次成功的协作组研训活动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方案。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研训方案要考虑到以下内容:活动目标、时间与地点、内容与形式、角色与分工、设想与安排等。
在协作组研训活动开始前,各协作组组长会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方案完成并交由教研员审核,审核无误后即可正式开展。虽然只是十几个人的小型教研活动,然而像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活动、通讯报道、教研心得这些环节一个都不少,教研活动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3. 组织研训活动
不同于普通区域全体性的教研活动,协作教研活动的氛围相对轻松、融洽,但只有经过周密地计划,合理地安排、有序地组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协作组研训活动有序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在组织开展教研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做法:
(1)以点带面,形成互学共进
每个协作组中的成员结构都是立体的,组长为区二层次骨干教师,要带2~3位三层次骨干教师作“徒弟”,而三层次骨干教师又要带新教师。在协作组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可以以教研帮带的形式,面提亲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反过来在指导过程中,骨干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层层帮带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2)角色分工,促进主动参与
协作组中的教师人数不多,却要完成一个教研活动中的所有必需内容,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本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承担任务,并做到各尽其责。在“任务”与“特长”的双重激励下,教师成为教研方案的策划者和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3)有序推进,提高教研实效
协作组研训主题的自主性与持续性,使得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更加持续与深入。每位教师对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研究,轻松的教研氛围也使得教师们的想法能够自由发表,和谐交流,并针对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每位小组成员在协作组研训过程中都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发言,经历了研究的过程,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际效率。虽然各个协作组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研究过程彼此呼应,研究结果共享互补。
4. 总结分享延伸
协作组研训中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使得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成果各不相同,因此更便于被其他组借鉴和学习。在经过了组内的交流讨论,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之后,组间的研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十分必要的。
协作组研训成果的分享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1)各个协作组是在同一所学校开展活动,形成各组的研究成果,最后的环节就是组间交流与分享。(2)各个协作组是在不同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则要将研究成果发布到学科博客中,让教师们了解其他组的活动情况,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每次协作组研训后各组都有专人负责撰写活动小结和报道,并将相关资料一并上传到网络中,供大家分享,增强了协作组研训的生命力与延续性。
●协作组研训的收获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协作组研训活动方案越来越完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新颖,在这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实习期教师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新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新教师一样,初涉教坛,肯定会有些不适应。协作组群体要求每一位新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准备工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新教师很快融入到组内教师中,消除了心理障碍,大胆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另外,更多的教研组活动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了展示与发挥的空间与平台。
2.提升了适应期教师的专业素养
协作组研训不同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再依赖于“经验型骨干教师的评价”,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都亲自参与教研活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记录活动的实际情况,再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理解,形成各自的观点。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给适应期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提升了教师业务钻研与发展的能力。很多教师认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后,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等在协作组研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激发了骨干型教师的科研兴趣
协作组研训经过周密策划,有主题、有方案、有组织、有拓展,教研活动给教师们带来了各种收获,如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区、市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更多科研型骨干教师则在协作组研训活动中产生灵感,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还有几位教师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实践研究,在省市区立项。
多方联动 促北京新业态创新发展 篇11
在此基础上,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变革、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信息网络产业作为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智慧北京的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遴选应运而生。据了解,本届遴选以“智慧城市、业态创新”为主题,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北京信息化协会、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北京通信信息协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联合作为主办单位,北京合众万兴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承办。
“此次遴选以协会牵头、专家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模式,力争通过专家角度,发掘具有成长性、创新性的企业。目标就是积极推动新型业态的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信息网络产业创新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城市。”北京合众万兴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陈立辉说道,“遴选对象为软件、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非上市公司,凡具有新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新市场机会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均可以报名参加。遴选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专家评审团由政府领导、风险投资专家、行业专家组成,初审将根据企业提供的基本信息,选出60家企业作为候选,终选阶段将按照候选单位的最终得分进行排序,选出30家最终获奖企业,并在5月底举办授牌
仪式。”
据悉,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家企业报名参加了此次遴选。“其中既包括传统的集成业务方面的企业,也包括很多新兴的业态,如电子商务、O2O等,创新的种类和模式可谓是百花争艳。”陈立辉表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遴选已经是该活动成功举办的第四届,考虑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后续支持,遴选活动的评委中除了行业专家,还有多位来自投资机构,这样既能从技术层面对企业进行筛选,又能从投资、金融的层面对企业未来的成长性进行考评。此外,也正是有了投资机构的加入,使得此次遴选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参选企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企业参与遴选并获得荣誉后,从政策层面而言,由于遴选活动是由北京经信委指导,获奖企业可以更便利地得到相关扶持基金。此外,获奖企业还将得到投资机构的特别关注,后续跟进工作也将在第一时间进行。”陈立辉认为,这对成长中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利好的推动因素。
链接
信息网络产业——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信息网络产业是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信息网络技术的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海量数据与存储、容错、可信软件开发、信息安全和数字媒体等核心关键技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篇12
2010年10月18日, 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循环物流是贯穿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的一条主线,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 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二、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效应
1、循环物流。
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 伴随此过程物的流动也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物流可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两大部分。正向物流是指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逆向物流则与此相反。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循环物流。循环物流取代了传统物流的单向运行模式, 具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低碳等特点, 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也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 是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3、二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
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之间具有联动发展效应。循环物流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 它有利于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新型物流模式, 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物流贯穿循环经济的全过程,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要发展循环经济, 就必须考虑物的流动过程中的循环化,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发展循环物流。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搭建了平台, 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会推动循环物流的良性发展, 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促进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手段就是要构筑循环物流体系。循环物流体系的构筑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包括社会物流循环体系、产业物流循环体系、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生活物流循环体系五个层面, 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各级主体。就当前的形势而言, 要重点把握住逆向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平台建设等循环物流的重点发展内容。各级主体要联合行动, 形成合力, 把握重点, 为构筑我国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虽已被确立为新兴产业, 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系统, 而是分散在若干个行业内, 运输、包装、储存、信息等分别由各部委进行管理。因此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从政府入手。政府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的总体规划者和监督管理者, 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确立循环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责任, 规范其经营活动, 逐步将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 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备, 应当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要加强规划, 畅通循环物流资金来源渠道, 改善循环物流的投资环境,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 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此外, 政府还要积极传播循环理念, 使循环生产、循环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循环物流和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
2、彰显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它是循环物流发展的自律者,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这里所说的行业协会不仅指物流行业相关协会也包括其他行业的相关协会。要引导物流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物流。因此, 能否形成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良性互动的行业环境, 对循环物流的发展与构筑循环物流体系至关重要。物流行业协会要积极联合其他行业协会构建行业物流循环网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物流整合功能与自律功能。
3、突出企业的核心作用。
企业是构建循环物流体系的主要实施者,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此方面, 生产制造企业与商贸企业责无旁贷, 专业物流企业即第三方物流更不能缺少。循环物流不但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环境风险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形象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企业应将经营战略与循环物流结合起来, 积极构建既能实现企业正常经营的正向物流, 又能实现退货、返修、缺陷产品召回、资源回收利用等功能的逆向物流所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 即企业物流循环体系。鼓励企业注重循环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并对企业流程进行循环再造和转型, 把握好发展循环物流的重点是发展逆向物流这个主要任务。专业物流企业是构筑企业物流循环体系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鼓励产业内龙头企业牵头, 联合各合作企业, 积极搭建供应链层面的物流循环信息平台, 促进供应链物流循环体系的形成, 以达到推进供应链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4、调动公众的参与作用。
发展循环物流,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是构筑循环物流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与最终受益者。要积极培育公众的循环意识和循环发展理念, 使“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支持废物回收与再利用活动, 自觉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投放, 以达到简化垃圾回收处理流程和降低回收费用的目的。积极倡导循环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促进消费领域的生态化和科学化。通过消费领域的革命, 可以促使企业循环生产, 可以推动政府规范循环物流与循环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凤莲.绿色物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地位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8) .
[3]汪波.物流及其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 2007, (3) .
[4]张东生, 方惠.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 (6) .
[5]陈建中.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中国流通经济, 200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