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动机制

2024-05-18

区域联动机制(精选12篇)

区域联动机制 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及竞争激烈化等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影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协同论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以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因而成为构造各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的方法。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为贯彻广东省提出的以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战略,广东电网公司制定了以省内五个标杆供电局带动四个协同发展区的区域联动计划,以点带面,推动三个梯队供电局协同发展,力争到2018年,基本实现公司协调发展、整体先进,推动公司率先实现深化创先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公司区域联动相关要求,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基于协同学理论,立足东北区各项工作实际,开展了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工作。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协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enn·Haken)在吸收了平衡相变理论、激光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与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的交流而创立起来的。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

协同概念在管理学中的最早出现是由英国学者伊戈尔·安索夫于1965年所著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形成管理协同理论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管理、乃至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出现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为此,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协同与协同效应

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第一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其解释比较强调经济学含义,即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亦即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一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可表述为2+2=5。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指出,对公司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管理是公司战略的本质内容。企业为追求协同效应会识别和挖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业务之间的关联,这就是跨越部门界线的横向战略,通过实施横向战略在集团、部门和公司等各个层面上进行协调。伊丹敬之(Itami Hir。yuki,1987)认为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并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他认为协同效应是靠品牌、商誉、管理经验等隐形资产来实现的。

罗伯特·巴泽尔和布拉德利·盖尔(Buzzell&Gale,1987)认为协同是相对于对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罗莎贝丝·莫斯·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提到多元化公司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协同,亦即通过奇妙的业务组合使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高于企业各自为政时的状况。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Harn,el&Prahalad,C.K.,1990)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不同下属企业可以共享的技术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即协同是成功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吻霍夫和斯卡奈德尔(Hofer&Schendel)认为,所谓协同就是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汇总后产生的“共同效应”(Jointeffects)。查可若瓦泽和洛伦茨(Chakravarth&Lorange,1991)认为协同是指如何通过合作实体之间的共享能力来巩固合作者彼此之间的竞争地位。迈克尔·古尔德和安德鲁一坎贝尔(Miehael Goold&Andrew Campb ell,1998)认为协同在商业领域是指两个或多个部门或公司联合起来比各部分单独能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业务协同可选择采取共享技术知识、协调战略、共享有形资源、纵向一体化、集中谈判力量、联合创建业务这六种形式。Eisenhardt,K.M.和Galunie,D.C.(2000)指出协同效应即通过资源共享或者资源的重新组合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马克·L·赛罗沃(Mark.L.Sirower,2000)从并购的角度研究了协同效应,他定义协同效应为竞争能力增强,导致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各自预期达到的水平。Johnwens利用PIMs数据库对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资本、技术、营销或产业集中度方面具有相关性的公司的表现确实优于业务非相关的公司,但是那些处于高增长市场和极其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公司的表现却不如业务非相关的公司。

以上学者对协同以及协同效应的概念界定、实现条件等作了重要的探索与拓展,总结以上关于协同效应的理论,得到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定义:母子公司通过母子公司间、子子公司问、职能部门间的联系、协作、整合,使得母子公司整体所取得的价值大于各部门所取得的价值,或是母子公司整体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各部门所付出的成本,即取得整体2+2﹥5的效果。

(二)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可能性

(1)协同论具有普适性特征。由于协同论属于自组织理论的范畴,其使命并不仅仅是发现自然界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在无生命自然界与有生命自然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见,协同学试图把无生命自然界和有生命自然界统一起来,发现它们存在的共同本质规律。这一理想已经被两个发现证明成为可能,其一是在有生命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其二是在系统演化的过程中,究竟哪种结构得以实现,取决于各个集体运动形式。由此可见,协同论所揭示的结构形成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现象,而且为我们研究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功能乃至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这样一些复杂性事物的演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原则和方法。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另外,从协同论的应用范围来看,它正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中。如物理学领域中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形成,大气湍流等问题;化学领域中的各种化学波和螺线的形成,化学钟的振荡及其他化学宏观模式;经济学领域中如城市发展、经济繁荣与衰退,技术革新和经济事态发展等方面的各种协同效应问题;社会学领域中的舆论形成模型,大众传媒的作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革命等等问题。因此,协同论作为一门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共同存在的本质特征为目的的系统理论,其广泛的适用性或普适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管理研究,必将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2)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开放系统。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如果缺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本身就会处于孤立或封闭状态。在这种封闭状态下,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最终其内部的任何有序结构都将被破坏,呈现出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系统只有与外界通过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才能维持其生命,使系统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开放系统,说它具有复杂性是因为管理系统一般由人、组织和环境三大要素组成,而每个要素又嵌套多个次级要素,其内部呈现非线性特征。而它又是开放系统,是因为它通过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后,将管理对象所需的信息输出。管理系统就是在不断地接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向有序化方向完善和发展。

2.管理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

(1)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分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系统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协同好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2)序参量是现代管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地变化,影响着系统各要素由一种相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相变状态的集体协同行为,并能指示出新结构形成的参量。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尽管影响管理系统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够区分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找出从中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3)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旨在解释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系统内部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由此可以认为,现代管理系统要想从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发展,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自组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当然,管理系统要实现自组织过程,就必须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首先,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确保系统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其次,管理系统必须具有非线性相干性,内部各子系统必须协调合作,减少内耗,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情况,以实现东北区域协同发展。在研究中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对象,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为今后研究者提供实践和理论价值,达到战略协同学理论的升华。本文研究者对东北区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获取性,尽可能地保证了案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四、案例分析

(一)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背景

1.省公司“抓落实、见实效”的新要求

省公司将2014年定位为区域联动“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对区域联动的业务协同和具体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各区域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也进行了优化、规范、细化等改变。中山局作为公司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推进实施主体,有责任率先根据省公司相关要求,探索优化区域联动发展联动常态工作机制并向区域联动其他单位进行推广,促进发展东北区形成常态区域联动提升机制。

2.东北区各地市局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2013年,发展东北区四局为实现区域联动做了不懈努力,制定了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相关领域专项方案,签订了区域联动协议,并在安全、可靠、服务等维度进行了经验分享及交流等。但是与公司其他联动区域相比,东北区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综合排名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指标协调度方面,差距明显。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原因,系统总结经验,针对各局管理现状及资源状况,组织制定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目标及公司整体先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3.中山局作为推进实施主体的责任

中山局作为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的推进实施主体,应积极争取网省公司给予第一梯队“五星”单位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凸显特色,典型示范,率先发展。并在保持自身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将自身的优秀实践和先进经验与韶关、梅州、河源局进行分享和交流,积极协商、深入探讨,创新观念与管理方法,锁定优势互补领域,借助资源支持、人才交流、工作互推等手段,探索局内部区域联动发展评估机制,着实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计划的实施,带动韶关、河源和梅州局夯实管理基础,力促区域和电网协调发展。

(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思路

以省公司关于推动区域联动创先指导意见为指引,遵循局深化创先实施方案及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依据战略协同学理论进行建模,建立“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模型,以现状诊断为起点,系统回顾2013年区域联动现状,明确区域联动工作成效及提升空间,为下一阶段区域联动工作指明方向;以机制建设为核心,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形成常态管控机制;以促提升为工作目标,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详见图1)。

(三)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过程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进行区域联动现状诊断,二是建立区域联动常态机制,三是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1.区域联动现状诊断

以省公司区域联动考核结果与发展东北区各局管理现状分析报告为基础,对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中的亮点和提升空间进行系统总结与提炼,深入挖掘区域联动工作关键影响因素,明确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起点及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提升建议及举措,形成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现状诊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各地市局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局层面区域联动管理现状分析模板,规范化区域内各地市局区域联动管理现状诊断工作。

2.区域联动机制建设

以现状诊断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优化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计划,制定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季度工作简报等模板及工具,建立局内部区域联动考核体系,常态化推动区域联动工作有序开展。

(1)调整区域联动工作方案与计划。设计区域联动资料需求清单模板,在现状诊断及系统梳理各方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省公司区域联动工作总体部署、局深化创先工作相关要求以及2014年度工作重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年度区域联动提升思路、目标及重点,重点优化完善各联动地市局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目标值,促进指标协调度及发展度稳步提升。

(2)优化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以现有区域联动指标看板为基础,结合省公司关于区域联动指标协调度及提升度计算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便于各地市局自行统计、自行监控、自行分析的区域联动关键指标看板模板。

(3)完善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管理报告。以现有区域联动季度工作简报为基础,结合现状诊断相关内容,以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为核心,监控区域联动关键指标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提升措施或滚动修订工作计划,编制《东北区区域联动季度管理报告》,保障区域联动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见图2)

(4)制定东北区及中山局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以省公司对区域联动考核要求为指导,结合东北区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和“体现整体进步”的原则,制定《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评价主体及对象、评价内容及标准、评价应用三部分。评价工作由东北区区域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评价对象为中山局、韶关局、梅州局、河源局。评价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具体评价标准详见方案。

以《广东电网公司发展东北区深化创先区域联动工作方案》及《东北区区域联动评价考核方案》为指导,结合中山局实际,遵循“既要有工作态度,又要有工作成效”原则制定《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2014年度区域联动考核方案》。方案包括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及标准、考核应用三部分。考核对象为设备部、市场部、人资部,考核内容为机制建设、指标类、任务类,考核标准详见方案。

(5)形成区域联动结果反馈机制。一方面以年度区域联动现状诊断报告为手段,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对局内部和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工作整体效果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以管理论坛、年度班子研讨为平台,积极开展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结果应用展示工作,发动东北区联动四局共同总结、评价区域联动年度计划实施结果,定期根据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供区域内部各地市局掌握自身和东北区区域联动任务完成情况,优化调整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3.开展管理对标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中山局作为东北区区域联动推进实施主体角色,开展管理对标活动,促进中山供电局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对标机制建设总体思路为:深入贯彻落实网省公司战略和创先要求,结合中山局各项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原则,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以利于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将管理对标活动与区域联动工作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促进东北区联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见图3)

(四)发展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总结

通过本次东北区区域联动实施保障机制建设研究,按照“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思路,遵循PDCA闭环管理理念,有效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并固化一套符合东北区实际的区域联动工作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工具和模板;通过开展管理对标活动,构建包括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应用阶段、评估阶段的中山供电局管理对标闭环管控机制,吸收先进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了中山局到2015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作目标。

五、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为研究对象,为了给企业的内部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措施,提出了“评现状、建机制、促提升”的东北区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模型。在理论上基于原有企业管理协同学理论模型基础,结合企业的行业特征,对原有理论进行突破,其实用性和体系化均有所改善。在实践上,本案例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和延伸性,可拓展到其他企业或行业,为企业协同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存在不可避免的研究局限性。研究结果依赖于对广东电网公司东北区供电局的相关资料,对象相对单一,所涉及的行业及地域也是有限的,但某种程度上也获得较深度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德国.Hermenn·Haken.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3]H.lgor.AnsoeorporateSrrategy:AnAnalytieApproaehtoBusinessPolie yforGrowthandExpansion[M].NewYOrk.,NY:MeGraw-Hill,1965.

[4]美国.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22-332,336-349.

[5]ItamiHiroyuki,Thomas.H.MobilizinglnvieAssets[J].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

区域联动机制 篇2

维护和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 有关文件的精神,为具体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联动机制成员的职责与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与派出所共建平安和谐校园。

4、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刘虎军(校长)

副组长: 许菊琴

纪小彦

高艳琼

金宝明

曹澍 成 员: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

生活教师

2、聘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园安全监督员 法制副校长: 王西乾

校园安全监督员:李瑶(法制辅导员辅导员)铁明权(镇司法所长)

三、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四、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派出所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宣传专栏、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镇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校园安全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强化责任,确保创建工作到位。

①为了加强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指导、督促,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广大教职工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的责任,督促教职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

②同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和校园安全“首遇” 制度,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或教育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4、建立健全《 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 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 重大事故处理预案》 《 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9、加强体育课、室外课、实验课的安全意识,体育活动,实验课及其他户外活动,教育学生严格服从老师指挥,严守操作规程,严禁擅自行动,防止各种妨害安全的问题发生。

凤州镇中心小学

联动发展的区域探索 篇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1]PBL教学法通过提出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点,从而达到学习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作为非核心课程的《急救医学》常不受专业课老师和学生重视,导致许多康复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患者发生一些紧急情况时束手无策,不会抢救甚至不会配合抢救,耽误抢救机会。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对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临床急救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在《急救医学》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3],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其校20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54人为实验组,201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55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为五年制高职统招学生,两班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急救医学》教材、课程标准等内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 在《急救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①优化教学内容。[4]康复治疗的对象大多是老年患者和慢性患者。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着重让学生掌握对老年慢性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急症进行讲解,如冠心病紧急发作的处理、高血压急症的急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救、心肺复苏术、窒息的抢救等;对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其他内容予以熟悉和了解。②灵活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编排康复病例,如康复治疗师在做PT治疗过程中突遇患者心前区绞痛、面色苍白,现场处理案例等,将急救知识和康复技术进行有效融合。③引导主动学习。课前教师将病例布置给学生,学生按5-10人组成1组,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检索文献、并通过课余时间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去寻找答案。学生可以预先将病例分析结果通过信息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适时评价,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对学生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修改,指导学生将康复知识和医学知识进行融合并应用。④加强综合实训。急救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治疗技术,需要学生反复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教师可利用高级仿真模拟人进行病例再现,让学生对模拟人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判断和处理,教师给予综合评价;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医院急诊科、ICU等场所观摩、采集病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病例的真实性。

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逐项学习并考核。

(三)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①理论考核。题型为常见的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题等。②病例分析。学生根据现有病例进行分析评估,做出诊断,并写出急救思路。③综合考核。教师事先将案例设置在高仿真模拟患者系统中,学生根据模拟患者呈现的症状、体征做出正确判断,并迅速做出应急反应,旨在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核、病例分析及综合考核成绩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析及综合考核成绩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

我国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较晚,专业课教师大多年轻而缺乏教学经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加强临床与教学结合,加强康复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5],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因而主动学习的意识较薄弱。在PBL教学法中,教师设置场景,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积极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理论成绩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而病例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却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PBL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PBL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既有独立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涉及相关临床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并包含着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工程学等内容。[6]随着康复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常对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视,往往忽视临床医学方面的综合能力。许多康复治疗师只会做康复治疗,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了意外,大多数处置不到位。通过PBL教学方法,将患者常见的问题设置并穿插于康复的场景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心肺复苏章节时,不单单是讲一门技术,而是将心肺复苏技术融合到各个场景中,如冠心病、晕倒等在康复治疗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同紧急情况之中。教师要将不同的病例录入高仿真模拟患者系统,学生根据患者的反应做出正确的急救处理。在多次的综合实训中,教师要不断予以指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015年3月,本校201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因对1名患者及时抢救受到了患者和医院的表扬,并在当地日报上刊登。

(三)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与结构,转变为灵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7]要提高PBL教学法的效果,应该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还应熟悉多学科知识,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和足够的临床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解决临床问题。任课的老师需要经常深入临床一线,积累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识综合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二是对于招收初中起点学生的专业教学班,学生年龄较小,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将各科临床知识衔接贯通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和实践,培养对临床问题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要全面采用PBL教学法,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康复治疗工作需要。

(责任编辑:冯志军)

参考文献:

[1]沈锦萌.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6).

[2]Schuwirth LW,van der Vleuten CP.ABC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Written assessment [J].BMJ,2003.

[3]张凤仁,李洪霞,赵扬,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

[4]赵杰,李卫东,李国标,等.人体发育学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2).

[5]胡翔,王加谋,张奇峰,等.合作学习教学法在物理治疗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6).

[6]周士枋.强化康复医师的临床基础理论和传统康复技能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2).

区域联动机制 篇4

由于周密的前期分析和完善的保障机制,类似事件即使偶有发生,也可以按照预案迅速解决。上面的场景不仅折射出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重大事件通信保障能力和经验,也让人切实的感受到“世博效应”对通信保障工作的影响。

“世博效应”考验通信保障

本次世博会除了在上海开放场馆,还在周边城市开展了一系列论坛,相关省市借势而行,纷纷加强城市推广,通过旅游线路策划、特色产品购物等手段提高自身关注度。可以说,世博不仅令上海热度高涨,影响力也辐射到了周边的省市,甚至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说都具备了相当大的经济拉动力。而对于世博期间的通信保障工作而言,周边城市的人口流动无疑给保障工作增添了更多挑战。

这场国际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7000万客流,产生了大量的国际漫游、国内跨省漫游的无线用户。在世博前后半年多的时间里,这部分用户量每天都呈现无规律的不同状态分布,每天园区内最低客流在20万左右,最高客流超过100万,如此大跨度变化的客流量对无线通信的容量、均衡性、调度能力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要求运营商对于世博的通信保障不仅仅要关注本地业务,还需要延伸关注受影响的周边区域。

点面结合“区蝴联动”多层保障

针对此次世博的特点,华为配合运营商,特别建立“区域联动”的运作机制。除了在上海设立指挥中心外,根据世博的重大活动安排和通信网络特点,华为联合运营商在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安徽合肥四地成立分项目组,明确四省的资源调度及联合网络状态监控通报机制,并由保障团队和远程技术值守团队协同支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外围四省联动,远程协同支持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在项目开工动员会上,世博通信保障项目组成员们在会上达成共识:上海世博会是一场全球盛会,人群的区域流动性对网络的冲击是一个关键特点,要清醒的认识到世博效应对周边省市网络的影响,集合重点四省的资源共同投入,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把握网络的每个节点。否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会可能发生网络孤岛的现象,华为采取四省联动机制非常有必要。

保障组对全国所有华为干线网络进行了充分评估,对江苏、浙江、合肥、广东的相应网络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安全梳理,重点针对世博期间的终端用户行为、话务容量、网络结构进行了科学判断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优化,确保网络安全平衡。联合项目组安排专业工程师进行密切网络监控,确保信息互通,并根据及时动态调整应对计划,一旦出现紧急的人员和备件等需求,优先从周边区域迅速调度,第一时间响应保障需求。

通信顺畅华为完胜世博考验

在长达184天的世博期间,华为在确保世博中心园区相关网络的通信服务之外,也成功保障了周边区域内和区域间交通要道的无线网络全面稳定覆盖。对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公路沿线路测的优化工作解决了20多个无线覆盖弱点,用户感知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四省主要交通枢纽进行了路测容量评估,对40多个区域覆盖站点进行了RF调整和参数优化,有效抵御了大话务增长带来的风险;考虑到国际漫游用户的增量,华为协助运营商针对国际长途出口节点设备科学评估,提前设备扩容,使整网经受住了国际漫游话务冲击。

华为跨区域的完善应急机制和措施确保了世博期间人员、备件等所有资源优化配置,随时响应,满足运营商网络保障需求。整个世博期间,四省网络运行稳定,未出现重大网络故障及投诉,四省同监控、共应急的联动机制有效支撑了世博通信的整体网络质量和安全运行。

减灾国际联动机制 篇5

自然灾害以综合型,复合型的方式袭击着人类,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威胁,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全球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所居住地区,自1980年以来曾发生过至少一次地震、热带风暴、洪水或旱灾。斐济认为建立全球防灾减灾联动机制,是从根本上推进全球统一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的必由之路。各个国家和政府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建立起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对于落实《兵库宣言》中提出的2005-2015年世界减灾战略目标和行动重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极为惨重的。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死亡人数超过8万。在2008年,缅甸遭受的强热带风暴袭击,导致13.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中国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超过8万。此外,欧洲、美国、南亚及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也遭受了洪水、飓风或热带风暴的袭击,损失惨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约占总数的90%。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穷、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影响。在冲突地区或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尤为严重。受南亚地震影响,2005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100亿美元,2006年约250亿美元,2007年约740多亿美元。2006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过:“近十年来,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种灾难夺去了60多万人的生命,使24亿多人受到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在发展中国家。多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陷入更深的贫穷,更易受到未来自然灾害的伤害。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快努力,减少脆弱性。”中国和亚洲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球将近80%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减灾防灾的任务更为艰巨。

防灾减灾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联合国已经为此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并制定了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减灾机制在印度洋海啸之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经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联合国减灾战略及联合国在这一领域的作用更显得意义重大。

(一)联合国的救援和减灾机构

防灾减灾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的一个重要部分。1992年,为了加强联合国对紧急事件和自然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联合国体系内和其他方面的人道主义活动,联合国设立了“人道主义事务部”,并在1998年将其改组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国际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行动,减轻人类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面临的痛苦,保证人权,促进灾害的防备和预防,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办法。该机构还负责协调联合国业务机构外地特派团发出的需求评估;发布机构间呼吁,为人道主义援助筹资;组织捐助者会议和后续安排;监测对呼吁的捐助反应;发表捐助报告和了解进展情况,等等。

主管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负责对协调处的领导,并兼任联合国紧急救济协调员。人道主义协调处的决策机构是由联合国各救援机构负责人组成的“机构间常设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等重要的非政府人道救援组织也参与了该委员会的工作。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人道救援政策,进行机构间协调,解决各机构间出现的分歧。此外,联合国还设有“国际减少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处在“紧急救援司”之下设有灾害评估协调小组,由各国救灾专家组成,随时待命,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小组专家便可应有关国家要求在数小时内赶赴灾区,对灾情和急需的帮助进行评估,并对救援工作进行协调。“紧急救援司”还设立了应对环境灾害、城市搜救及协调军队和民防力量的救灾部门。此外,在许多易受灾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建立了由驻地协调员领导的联合国各机构国家一级代表组成的联合国灾害管理队,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就地协调救济活动。联合国减灾救灾方面的资金,全部来自会员国和其他方面的自愿捐助。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建立了一项“中央应急基金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CERF)”,以便对突发灾害作出快速反应,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联合国的紧急救援通报机制、人道主义募捐“联合呼吁程序(“The 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CAP”)以及“中央应急基金”等,是联合国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立了应对灾害的机制,每当世界各地有紧急灾难发生时,联合国救援机构都能迅速介入,展开积极的救援工作。长期以来,联合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汇集了全球的专业人力与资源,这些资本使联合国能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联合国系统拥有许多人道救援专门机构,救灾架构完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不具备的。”。

(二)联合国的减灾战略与目标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制定和推动减灾战略方面,联合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曾通过决议,将1990~2000年定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十年的目标之一是鼓励提高国家能力,减少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的状况。减灾十年还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减少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混乱。1994年,联合国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减灾世界会议,通过了《横滨战略及其行动计划》,为会员国制定了防灾、备灾、减灾战略。该会议被称为国际减灾的里程碑,《横滨战略》也被称为减灾领域的国际蓝图。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有10项原则,其要点包括:灾害预防和防备对于降低救灾赈济是至关重要的;灾害预防和防备应该被看做是国家、区域、双边、多边和国际各级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发展和加强预防、减少灾害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早期预警以及利用包括广播服务在内的电信手段有效地预警,是灾害预防和防备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在地方社区、国家政府、区域和国际各级参与的情况下,预防性措施才会取得最好效果;通过对整个社区进行适当教育和培训,采用侧重目标群体的适当发展设计和发展格局,才能降低脆弱度。

1989年12月,联合国决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6~2007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从学校抓起”(Disaster Risk Reduction Begins at School)。设立这一

2008~2009年国际减灾日主题的目的主要是强调学校要加强减灾教育,提高校舍的安全性。的主题是“让医院免于灾害(Hospitals Safe from Disasters)”。秘书长在2008年的国际减灾日致辞中说:在自然灾害格外严重的一年里,在适逢南亚地震三周年之际,在我们对那次灾害以及今年汶川地震和缅甸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仍然记忆犹新之际,我们纪念2008年国际减灾日。这个时刻“更适宜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秘书长敦促各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加强落实《兵库行动框架》,共同致力于减灾防灾“这项生死攸关的任务”。在经历了2008年巨大灾

(三)联合国在减灾领域的经验和资源

联合国的减灾战略和救灾援助是多方面的,资金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中的一部分便是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募集救援资金。联合国的中央应急基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三年时间里,为6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提供了约9.76亿美元的人道主义基金援助。在2008年(9月截止),77个会员国、一个观察员国和6个民间组织承诺提供4.32亿美元的中央应急基金。在这一年里,中央应急基金已为47个国家提供了2.477亿美元的快速应急捐助,为19个资金不足的国家提供了1.19亿美元援助,一共资助了300多个人道主义项目。

欧洲发达国家是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的主要捐助者。截止到2008年9月,向联合国捐助最多的前20个国家中,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捐助了50万美元,排第22位。美国捐助了5万美元,排第41位。中国既是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受援国,也是捐助国。在四川大地震后,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灾害发生后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里调拨的8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在防灾减灾领域,国际援助是多渠道的,联合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援助是通过双边和其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渠道进行的。联合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但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联合国紧急募捐呼吁就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例如,联合国为援助缅甸发起了紧急募捐呼吁,但有接近50%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联合国为防灾减灾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球层面推动国际减灾战略。作为一个国际减灾平台,联合国在减灾防灾的宣传、动员、教育和交流方面,在灾害评估、监测、通报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例如,在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联合国除了发起大规模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减灾培训、建立国际灾害预警系统等方面的活动。

区域联动机制 篇6

摘 要:大学城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虽然重庆大学城2003年才开始投资建设,但其对重庆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已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显著,但对第一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51-03

Positive research into regional interaction effect on Chongqing College Town

ZHAO Xiu-yu,ZHENG Chun-hai

(School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College Town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o some extent,by clustering effect,and,meanwhile,have great driving effect on urban economy. Although Chongqing College Town was initiated in 2003 in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the Town has obvious driving effect on Chongqing local economy,has bigger driving effect o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nd has unclear contribution to primary industry.

Key words:College Town;regional economy;interaction effect;Chongq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大学城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

一、重庆大学城概述

据统计,整个重庆大学城建设资金投入在100 亿元左右。按照政府的口径,建设进度实施“三步走”:即是在 2005 年底有2万~3万名大学生入住;2007年完善各种配套功能,使得大学城的功能基本完备,大学城将累计入住学生7万~8万人;2010 年成为全国一流大学城,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将大大拉动重庆沙坪坝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重庆大学城对重庆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有关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很多,其中有关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国外率先使用的余量法、系数法以及国内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总课时数简化法、劳动生产率简化法、因素测算法、教育收益测算法等。但是在分析大学城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大学城集聚效应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在诸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因素中将其作为一个因素分离出来进行准确计量分析、评价不具有可行性。另外,由于重庆大学城2003年才开始投资建设,在评价大学城对城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过程中不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据此,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统计方法对重庆大学城建设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估计,加以评价。

设有自然数序列:

据此,可以得到大学城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在某些衡量指标上的模糊关联度,进而对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拉动效应进行分析。其中关联度为正则二者关系为正相关,关联度为负则二者为负相关;关联度越大说明二者关系越密切,关联度越小说明二者关系密切程度越低。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大学城建设的规模性以及由大学城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XП淞拷行指标选择:

(1)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在定量过程中以大学城入住人数以及年人均住宿费、年人均生活费为计算标准,反映大学城内入住学生消费与地方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2)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大学城基建投资总量在定量过程中主要以大学城各期建设投资为主,主要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学校自筹等。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大学城基本建设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这类指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机构的发展,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以大学城作为核心,形成了新兴的大学科技园,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由于大学城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相对滞后,本文主要强调大学城科技园在建设过程的投资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4)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大学城建设使周边土地成为房地产商开发的热土,相应的配套服务实施投资总量也进一步加大。据此,这类指标在定量的过程既包括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总量,也包括房地产商对楼盘的配套设施投资,主要反映由于大学城建设带来的周边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

(三)分析结果

利用上述公式,经过计算可以得到重庆大学城建设对经济拉动的评价指标(X)与重庆市经济发展评价指标(Y)之间的关联度(见表1)。

三、结论

依据以上定量分析结果,对重庆大学城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效果做出以下评价:

1.从整体上看,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重庆大学城建设与重庆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重庆大学城建设有利于重庆经济发展。在评价重庆市经济发展的4个指标与衡量大学城建设的4个指标的16个关联值中,关联值均为正,并且其中有8个呈现高度正相关,3个呈现显著正相关。

将关联值矩阵中的数据代入公式R=1N-1∑N-1i=1r璱j(t)=∑r璱ji×jВ可以得到平均关联度为R=0.680,从总体上标明重庆大学城建设与重庆市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增加量(Y1)、重庆市第二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2)以及重庆市第三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3)都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由大学城聚集带动的科技园投资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说明大学城集聚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和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分别与重庆市第二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2)呈显著正相关和低度正相关关系,且XЦ飨钪副暧氇Y2е副甑钠骄关联度为R=0.726,说明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

3.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以及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三个指标都与重庆市第三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3)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与Y3С氏灾正相关关系,且XЦ飨钪副暧氇Y3е副甑钠骄关联度为R=0.848,说明大学城建设对地方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4.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贡献不明显。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以及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四个指标都与重庆市第一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4)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的贡献效果并不明显,但是正相关系表明大学城建设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第一产业发展,这可能主要归因于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大量征地补偿。

参考文献:

[1] 何心展.大学城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7.

[2] 周祥胜,刘国.中国大学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文化论坛,2005(24):199-222.

[3] 伍源德,郑 琼.创建国家产业基地,增强重庆直辖效应[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5):45-49.

[4] 栾国良.浅议大学城建设与促进城郊经济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37-38.

[5] 朱瑾,李捍元.从大学城模式谈高校资源共享[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95.

[6] 蒋达勇.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6):24-26.

(责任编校:夏冬)

区域联动机制 篇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2014年12月中组部批准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圳、沈阳的两个巡回法庭试点,负责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基于此,在巡回法庭由理念走向实践之际,探索设立跨区域环保法庭也具有了现实可行性。

一、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困境

环境本身具有的整体性、开放性、空间外延性等特点,决定了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行政区域内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稳妥,跨界污染又让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弄清跨域环境问题源头,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

(一)跨界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引人深思

伴随生态危机的加剧,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2005年松花江重大跨界水污染事故,2011年和2013年发生广西贺江污染广东用水的纠纷,类似跨界环境污染频频发生,使得跨区域环境治理备受关注。跨界污染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对人们生活甚至健康构成威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引发上下游之间的矛盾。跨界污染事件屡屡上演,不论是穹顶之下的“十面霾伏”还是家中“抗生素泛滥”的自来水,究其原因也是环境本身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所致。而要应对此类风险,除了积极预防,事后救济补偿也是尤为重要。

(二)行政手段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重重

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较为突出,但大多数集中在政府治理层面。国内对于跨域治理问题,主要还是依赖行政手段,实行的是传统点源环境治理,即以单个的企业或项目作为环境治理对象的环境治理理念或方式。[2]相比于国外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国内在政府间合作机制尚有很多空白,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对于流域跨界污染问题,流域管理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与权力对上游政府进行惩罚。而下游政府职能通过协调的方式要求上游政府降低污染水平,但协调往往以失败告终。单纯依赖行政手段的传统环境治理方式往往带来政府失灵、行政成本过高等诸多诟病,而司法解决环境问题单纯纳入普通法院管辖,甚至行政区划内的环保法庭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跨区域环境司法联动机制的价值分析

如前所述,单纯依靠政府来治理跨区域环境问题困难重重,借助司法手段,尤其建立跨区域的巡回法庭不失为良好的构想。

(一)巡回法庭,实现司法独立之保证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而推动司法独立被认为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长期以来,司法机关内部不论是财政上还是人事任免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机关或行政相关部门。现实中,在司法尚未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影响之下,尤其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涉及到行政区划之间的责任分担,地区法院很难摆脱做到司法独立。而依托于最高法院下的巡回法庭,则完全不受地域、级别的限制,不以特定管辖区域作为审理案件的范围,而是代表最高法院巡回到全国各地,流动性较强。通过直接受理原来由各省高院审理的二审案件,直接摆脱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纠葛,可以更好地解决跨省区案件,同时更能保证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才能真正摆脱地方主义,切实公平公正地解决跨界环境问题。

(二)巡回法庭,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之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交流不断加深,新兴的环境纠纷层出不穷。传统的单一地域内的环境案件,可以在当地环境部门或司法部门得到解决。而对于跨区域环境纠纷案件,则难以依赖传统的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基于此,对于跨域环境污染事件和纠纷案件,在跨区域间政府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之际,通过司法联动机制,依托巡回法庭的构建,也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三)巡回法庭,跨界环境纠纷处理之良策

审判难,环境案件的审判更难,这在我国环境保护与司法实务届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跨区域环境问题,更是比普通环境案件复杂繁琐。正如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郑学林所说,“由于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水、空气等环境因素具有流动性,而目前环境监管、资源利用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行政权力配置与生态系统相割裂的冲突,导致跨行政区划污染问题不易得到有效解决”。[3]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环境资源庭“零公益诉讼”的尴尬境地。而借助巡回法庭机制,精选环境审判人员,同时引入环境专业人员,科学、专业、集中处理跨区域环境问题,充分发挥司法专业化,不失为跨界环境问题解决之良策。

(四)巡回法庭,去除地方化的有效手段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当事人,特别是跨行政区划案件的当事人,在案件诉讼中非常重视管辖问题。在案件审理中,跨界环境问题往往受到地方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在一方当事人所在法院第审理案件,即使法院公正裁决,外地当事人也会怀疑案件的公正性。正如国家法官学院教授张泗汉所言,目前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干扰办案或者插手案件的司法地方化问题仍然存在。而实践中,一些跨市区、省区案件的审理和执行中,地方保护主义干涉法院审判时有发生。而巡回法庭,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以裁判者自居,保证审判公平和司法公正。

三、巡回法庭试点下的跨区域环保诉讼机制探索

依托于巡回法庭之下的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可以借最高院巡回法庭试点的东风,实现环境司法联动机制的探索。而根据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巡回法庭试点看,将其运行模式照搬到环保巡回法庭显然会照成水土不服。因此,在现有的巡回法庭运作机制上不断完善,才能真正实现跨区域环境司法联动,进而完善环境司法体系。

(一)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定位

巡回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设审判机构,不是一个独立的法院,巡回法庭的审级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审级。环境资源巡回法庭①,相比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②,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显然要狭窄的多。一方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应将跨区域环境案件作为主要或者是唯一的案源。考虑到跨区域环境纠纷的特殊性,尤其是案件的复杂性,将其纳入高级人民法院同一审级。而在司法管辖范围,对于跨区域环境纠纷涉及到管辖权异议问题,一般都要报请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如此,在行政区划内法院仍不能解决时,只能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来指定管辖。为了避免管辖问题的模糊状态,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时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巡回法庭,要严格与地方环境资源审判庭相区别,同时在审判业务上也要界限明晰。环境资源巡回法庭,最为跨区域环境司法体系的主力军,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与地方分担案源。对于基层法院来说,应该更考虑当事人的诉讼便利以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环境资源法庭最多可以提供些指导,而不宜直接插手审理。

(二)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区域设置

根据现有的两个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试点,分别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相应的巡回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三个省区,以及辽宁省的沈阳市,相应的巡回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而对于跨区域环境案件来说,单纯考虑行政区划是远远不够的。环境资源,尤其是大气、水、土壤资源因素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在综合考察环境资源的分布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山脉、河流的分布等因素,分区分片管理。于此,对于跨流域案件等,可以更好地管辖,同时对于区域环境治理也是极为有利的。

(三)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人员设置

对于审判人员的选拔,应以办案能力和审判经验为标准,优先选用办案能力突出和审判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为保证司法独立,可以借鉴巡回法庭试点经验,采用电脑随机分案。如此不仅可以防止地方政府的干涉,还可以避免庭领导干预。同时考虑到环境资源案件尤其是跨界纠纷案件数量相比普通民刑事案件较少,巡回法庭的人员是流动的。不设定固定的合议庭,不设固定的审判长,法官人人平等,皆可担任审判长。而每名主审法官都配备相对固定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于此,法官本人集中精力行使判断权和裁决权,同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司法资源和人力资源。当然在审判方面,重大负责案件可以由巡回法官共同协商、投票决议,相应的巡回法官人员数量也要根据案情复杂程度予以安排。

(四)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去行政化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的建设则应迎合时代精神,坚持司法独立,并逐渐实现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去行政化在巡回法庭设置中,取消管理层级,真正实现主审法官、法官助理(人民陪审员)和书记员的单一审判队伍。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在较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从体制机构上取消繁琐的审批程序,真正保证“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五)继续完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预防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尤其对于跨区域环境案件,往往地方政府干预严重。依靠行政治理手段弊端重重,如相邻行政区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处理跨界纠纷效率低下。而借助司法,则可以依赖公平公正原则,居中裁判。因此,对于案件中的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应严加预防和管制。通过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实现案件公平公正审理。

参考文献

[1]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1).

[2]曹树青.论区域环境治理及其体制构建[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4(6).

区域联动机制 篇8

一、确定联动地区警务联动的范围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明确规定了法警的九大职责, 是法警履职的法规性依据。警务保障联动必须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进行, 针对执法办案用警的需要, 审慎考虑是否采取联动保障。在实施警务联动保障中必须贯彻“自身为主、协作为辅、互为优势、慎重调用”的原则, 充分考虑出警机关的承受力、执行力, 上级机关不得以联动为由随意调用警力, 不得在自身警力足够的情况下调用警力, 不得在切实需要警力的情况下不采取联动保障使用警力。从过去的实践和现实需要来看, 警务保障联动范围的情形应当有:一是在查办重大案件, 自身警力无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时。二是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干扰, 自身警力无法控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时。三是参与或协助办理疑难复杂案件, 自身法警不适合完成任务需要时。四是法警确实需要回避而警力不够时。五是跨行政区域执警需要提供警力协助时。六是所辖区域内执警, 路程较远, 需要驻地法警提供警力保障时。七是开展重大活动需要法警提供安全保障时。由于各地的地域环境不同, 行政区域范围的差异较大, 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一样, 各地对警务保障联动的范围可有所不同。

二、确立警务联动的指挥级别

检察机关警务保障联动应做到“属地管辖、就近调用、程序简便”, 针对任务需要和警力分布情况, 规范操作程序, 合理有效地使用警力。一是坚持以行政区划实施联动。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具有隶属关系。警务保障联动应以行政区划为结构单元组织实施, 这样能够确保上下警令通畅, 因此, 检察机关应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法警局———省级院法警总队———地市级院法警支队———县级法警队共四个层级来实施联动机制, 局、总队、支队三级分别具有职责范围内的警力调用权限。基层院用警则逐级申请, 由上级院来协调警力。二是坚持以垂直管理调用警力。以行政区划联动决定了警力调用的垂直管理。联动机制要求跨越行政区域的警务保障应逐级申请或下达, 不能只通过横向联系, 出于“情面”来借用警力支持, 上级院也应逐级下达用警令, 特殊情况下越级下达用警令, 应及时将情况向所辖院通报。坚持层级管理, 一级管一级,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充分发挥各级院的职能作用。三是坚持严格规范下达警令。警务部门是派警执警的主体。是否需要警务联动, 警务部门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认真作出分析, 实事求是地申请, 科学合理地调用。下级院需要警力支持, 应通过警务部门向上级院警务部门申请, 由上级院警务部门根据任务需要和警力分布情况, 及时向执行警务联动保障的院下达执警令。上级院需要抽调警力, 应通过所辖区警务部门下达执警令。上级院下达执警令和抽调警力应事前向分管检察长报告。接受执警任务的警务部门受领任务时, 应将派警情况向分管检察长报告并审签派警令。上级院下达执警令而下级院不能保证执行时, 应及时口头或书面说明情况。申请和下达用警令, 一般应采取书面形式, 内容应包括任务性质、用警人数及携带装备、执警地点和时间、预计执警时限等主要内容。对于跨区域临时决定需要警力、由于偏远地区地域特点涉及跨行政区域用警、突发紧急情况下用警等特殊情况, 可采取电话申请和下达用警执警令, 但必须有规范的电话记录, 并按程序签批。

三、确保警务联动的职责履行

检察机关警务联动至少涉及到两个以上单位的法警共同执行任务, 明确责任, 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平台, 是提供安全、高效警务保障的基础。在实施警务保障联动机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用警单位为主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以用警单位牵头负责警务保障联动中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 即使协助的警力超过自身警力, 联动时的组织协调也应以用警单位为主, 用警单位不得以联动为由推卸“唱主角”的责任。上级机关指派警力作为牵头负责人的按照要求执行。执警中如果发生问题应以用警单位或上级确定的负责人来承担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二是坚持整体性原则。警务保障一旦联动就应当看着一个执警平台, 所有警力在总体任务下, 按照统一的安排部署执警, 接受用警单位检察机关的管理和检察官的指挥, 遵守相关制度规定, 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地区执警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警中法警个人发生违规违纪问题, 在追究用警单位责任同时, 也要追究所在单位的责任。三是坚持依法履职原则。执行联动警务保障的法警, 应按照执行职务规则, 忠实地履行职责, 严格依法执警, 既不能因协助执警而出工不出力, 或者顾及多方面利益关系, 担心越位越权, 而无所作为, 也不能因系临时执警而随心所欲, 不顾及影响。法警联动执警后, 用警单位应及时将联动执警情况报上级检察机关, 同时, 将执警情况书面反馈给法警所在单位, 作为考核法警履职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警务联动的保障机制

下级机关如何对待和执行上级机关的警力调用, 是联动机制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在现行的人财物管理权依赖于地方的情况下, 警务保障联动的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一) 集中管理制度

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制管理的要求, 法警应占到本单位总人数8%至12%的编制员额, 据了解, 很多基层院目前难以达到这样的编制人数。由于各级院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地域人口、机关编制员额等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法警人数所占比例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 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院提出不同的人员比例数, 作出更加符合检察工作需要的规定。而各级院的编队管理必须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落实, 事实证明, 编队管理对于提高法警队伍素质, 提供有力的警务保障, 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责任追究制度

联动执警必须严格纪律, 上级警务部门对不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好的单位或法警个人, 要给予通报批评, 对造成极大影响的应督导下级检察机关追究有关个人责任, 对问题较为突出的法警, 上级警务部门应责成所在院警务部门会同干部人事部门提出推迟警衔晋升或职级晋升的意见, 对不适合在法警工作岗位的人员应提出调整意见, 通过一定的惩戒制度来确保政令、警令的畅通。

(三) 绩效考评制度

上级法警部门对联动履职要认真做好情况记录和登记, 将法警参与联动执警的人次、时间、完成任务情况等内容作为上级院对下级院警务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 与法警部门和法警个人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对联动执警好的警务部门和法警要及时通报讲评, 总结成功经验做法, 推动警务保障联动机制的创新发展。

(四) 建立专业化的司法警察队伍

司法警察专业化, 首先是人员要专业化, 严把“进人关”, 招收达到法律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层次, 同时应当有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能胜任司法警察工作;其次是要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司法警察的专业化改革, 必须从加强对现有警员的教育培训入手, 对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专业技能等培训。培养自身刚正不阿、不畏艰难、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职业气质, 树立司法警察良好的社会形象, 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受尊重度、信任度。第三是使司法警察工作职业化, 实行单独序列管理, 无特殊情形, 司法警察不得被免职调离。司法警察职权的行使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性。司法警察作为人民警察的特殊序列, 其职权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国家公权力, 法律也赋予了司法警察独立执法的主体资格。司法警察的专业化发展应当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同步运转。应当说, 检察官职业化的推进带动了检察机关整体的司法改革, 也给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的推动和支持。因此, 司法警察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检察官职业化改革相对接, 充分发挥自己的司法警察职能作用, 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优质的服务, 赢得各部门对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肯定和支持;同时不断探索、总结司法警察专业化发展规律, 使司法警察工作专业化发展符合、适应检察院工作的要求。

摘要:近年来, 全国司法警察队伍为更好地为检察业务提供警务保障, 不断创新, 建立新的机制以适应新时期的检察工作需要。

区域联动治理雾霾 篇9

2013年3月24号, 北京天津两座城市, 就率先开启了重污染天应急联动预案。加强京津PM2.5污染治理合作,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大力压减燃煤、减少工业排放, 提升车用燃油标准、发展清洁能源汽车, 促进京津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 治理空气污染亟待联防联控, 建议京、津、冀、晋、蒙“首都经济圈”进行深度合作, 合理谋划布局, 加快产业调整, 同时促进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北京已经出台《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2015年, PM2.5浓度要下降到60 mg/m3;第二步:2020年, PM2.5浓度控制在50 mg/m3以下, 比2010年减少30%, 相当于目前密云水库上空的空气质量;第三步:按照世贸组织为发展中国家设定的最低空气质量标准, 年均浓度要达到35mg/m3, 预计到2030年才可能实现。北京正式启动35万亩平原造林工程。

天津生态建设推进减排除霾

2013年天津市将综合治理河道20条, 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继续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净化工程, 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 严格控制燃煤量增长, 完成32座燃煤锅炉改燃并网, 推广燃气等清洁能源。实施小火电机组深度治理, 确保年内产生减排效应。

2013年天津市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纳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 力争完成8至9个生态镇、1至2个生态村创建。推进生态镇创建, 将各乡镇生态创建任务纳入全市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集中河北省优势力量治理大气污染

河北省环保厅党组书记陈国鹰:要尽快建立起影响首都北京大气水环境质量的联防联控新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包括重大环保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机制, 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跨接污染防治协调处理和会商机制, 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等。河北省为根治雾霾, 2013年计划砍掉三分之一钢铁产能, 并拟投资54亿元, 重点实施五大治霾工程。河北2013年将节能减排任务量大和大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石家庄、保定、唐山三市作为督办重点, 集中全省政协系统优势力量, 共同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改善。

“环保问政”正在倒逼政绩考核向“绿色政绩”转轨

专家认为, 环保这一“考核”指标有望真正进入考核体系。今后考评官员有没有政绩, 不仅看GDP, 还将看生态环境的投入产出比;另外, 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 建立终身追究制, 也将极大约束官员对资源环境的随意挥霍。

安徽近年来在政府考核中, 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内容, 森林绿化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参保率、保障房建设等新指标均占有较高的分值……

贵州省贵阳市近日出台试行办法, 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市政府部门、官员考核中, 其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对干部工作评价、任免、奖惩及问责的重要依据。

浙江将湖库水环境保护纳入市县政府考核内容。

区域联动机制 篇10

区域物流创新是区域创新概念的延伸, 可理解为各个创新主体 (包括政府、企业、金融、科研及中介服务机构等) 充分利用政府、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供的社会资源和平台, 通过物流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创新、物流服务创新和物流政策制度等组合创新, 实现区域物流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突破性进步, 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制造业与物流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 发展区域经济不仅要考虑区域制造业和区域物流业自身的发展, 还应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 即两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互为依托、融合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成了基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区域物流创新理论基础。

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其实质是各产业之间相互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在一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 各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为自己提供各种产出作为自己的要素供给;同时, 又把自己的产出作为一种市场需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进行消费[2]。产业之间的关联特性因各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主要表现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所谓后向关联关系, 是物流产业对那些为物流产业供应生产要素的产业的影响;前向关联关系, 就是物流产业对那些使用物流产业的产品作为其生产要素的产业的影响[3]。由于物流产业的产业链长、波及面广, 其基础性作用决定了它对其他产业作用的广泛性, 尤其是制造业。因此, 物流产业创新必然要依托制造业, 也将会带动和影响制造业, 其创新结果将会在两业之间转移和反馈, 从整体上提高产业层次, 并促进两业的协同发展。

创新扩散理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不仅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 还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思想。他把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 “模仿”视为技术创新扩散[4]。早期的创新扩散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或产业内部。然而, 创新成果往往是具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复合体, 因此创新扩散的采用也可以是不同产业的使用和同资源或相同技术的企业或消费者。伴随着创新扩散的完成, 产业间的创新扩散效应也同时发生。物流创新涉及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及服务创新等。这些创新在不断推动物流产业的同时, 也将改进制造业的技术、运营流程以及服务水平等, 使物流领域的创新效应溢出到制造业领域[5]。

2 辽宁省区域物流创新及其特点

2.1 以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为导向

综观物流业的产生与发展可知, 物流是从原先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中分离出来的, 是制造业试图通过生产分工的外部化和产业化的手段来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 两业联动发展, 制造业是“因”, 物流业是“果”。没有制造业改革传统生产方式, 改善自身业务流程, 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物流业也难以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 也无法在配合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6]。因此, 基于制造业的辽宁物流创新路径必须以“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为导向, 使制造企业不断提高的物流需求成为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2.2 以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理念为指导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中, 明显体现出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循环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基于制造业的辽宁省区域物流创新路径必须强调系统发展完善过程中与制造业、区域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联动发展, 倡导资源节约型的, 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型的区域物流发展道路。

2.3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为先行任务

根据国外区域物流发展的经验, 区域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是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手段[7]。基于制造业的辽宁区域物流系统建设, 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为先行任务, 尤其要加快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建设。从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 要实现辽宁社会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 就要优先落实区域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与结构优化, 并把建设物流功能完善、集疏运通畅的港群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作为目前首要任务之一。

2.4 以信息整合和标准化建设为支撑

信息整合是指基于制造业的区域物流系统内外部信息在所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共享[8]。通过构筑基于制造业的区域物流系统信息平台, 可为整个区域内外的物流资源、产业资源提供支撑, 实现系统内物流产业与制造产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是标准化, 因此信息整合的同时还要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以顺利实现企业间、供应链系统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物流信息的交流和交换, 最终完成物流系统的集成和资源的整合目的。

3 辽宁省区域物流创新体系构建

3.1 优化空间布局

辽宁目前主要是围绕沈阳、大连、锦州、营口和丹东5个物流中心城市, 打造“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圈”是以沈阳市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和锦阜朝物流产业带。在这些物流圈或物流带内应重点发展公路运输, 根据物流圈内部产业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位置物流需求状况对内部物流网络进行调整和建设。辽宁各物流圈之间的交通要道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 打破交通部门间条块分割的局面,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物流功能完善、集疏运通畅的港群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完善以铁路、公路主干线为支撑的陆运服务体系。区域内部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部骨干运输道路的向外延伸, 或在区域内部建立新的港口码头和机场设施。

3.2 建设信息平台

基于制造业的辽宁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应是以公共信息平台为核心 (区域内外产业信息平台) ,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 (园区内物流企业) 、行业信息平台 (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相关产业信息) 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网状结构。在层次推进建设中, 要以“点”带“面”, 集中主要力量强化辽宁经济比较优势, 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信息化成效。

目前, 辽宁省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物流圈和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物流带框架, 基本形成了以物流中心城市为核心, 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为节点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从事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 也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和大连市。因此, 可在沈阳和大连已经形成的基本物流信息网络基础上 (企业层、行业层和园区层) 进行面的扩散, 消除信息盲点, 形成一个与地理空间并存的物流电子空间。

3.3 构建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创新要从实际需要和细节着手, 辽宁省可坚持“改造+开发”双管齐下。一方面, 对现有不适宜的标准进行改造, 建设利用和协调好老标准, 推进一体化运作, 如解决与国际接轨的业务活动中标准的一致性问题等;另一方面, 还要有前瞻性的开发新标准, 使这些标准适应日新月异的服务形式和物流园区的需要, 适应现代流通管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辽宁省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物流标准的制定, 按照国家已颁布的物流园区、托盘的物流标准, 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 鼓励企业利用软件信息平台, 逐步实现托盘标准化与社会化运作。

3.4 鼓励物流企业集群创新

现代物流企业是区域物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现阶段, 辽宁物流企业可以集中从战略, 组织、技术与服务4个方面进行创新体系构建见图1。

战略创新:物流企业应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互利共赢既体现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 也体现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就前者而言, 物流企业要积极将自身角色从传统“雇工”向现代“管家”转变[9]。辽宁省物流企业应将互利共赢理念应用到物流联盟之中, 彼此以明确的分工和固定的管理方式为基础, 建立动态联盟, 并通过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 维持物流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10]。物流本身是一个大量消耗能源, 产生噪音、废气的环境破坏性产业, 加之省内物流企业没有主动考虑企业活动可能对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物流运作效率较低。辽宁省区域物流创新必须要尽可能地减少物流系统运作过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彻底改变目前的单一正向物流模式, 构建循环物流系统;要构建区域社会物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物流系统化的优势, 提高物流设施和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信息消耗替代资源消耗, 将辽宁物流发展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物流体系。

组织创新:物流组织创新应以物流需求能力与可供应物流能力之间的平衡、空间与地域的优化为基础, 超越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 利用物流的自身条件建立并发展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导向的动态物流联盟。敏捷性、柔性化和精益化的物流理念将促进未来物流组织的全面创新。

技术创新:现代制造企业要求物流服务在实现货物的位置改变与物理性流动的同时, 还要向客户传递销售和库存信息、提供货物的实时跟踪信息, 快速地响应客户要求, 为客户设计经济有效的物流方案, 并运用物流信息系统辅助决策。辽宁省物流企业要不断创新和开发物流技术, 现阶段可从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突破。

服务创新:物流服务创新要包括服务内容和流程创新。辽宁省物流服务供应商应在对制造企业物流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物流市场进行细分, 据此制定自己的服务原则并创新服务内容, 除传统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 还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定单处理、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与建议等。在这个过程中, 物流企业要努力构建成本透明、流程透明、责任透明和利益透明的物流协作环境, 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活动、后勤支持活动等进行分析, 优化服务流程。

摘要:辽宁省长期偏重制造业发展, 但物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省制造业的发展。以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为基础, 探讨了辽宁物流产业创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辽宁区域物流创新体系。

关键词:区域物流创新,产业关联,创新扩散

参考文献

[1]王珍珍, 陈功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合发展的竞合模型——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 2009, (7) ∶28-34.

[2]刘军.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关联研究[D].北京:北京物资学院, 2007.

[3]杨公仆,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露.物流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0.

[6]李静宇, 贾锦珠.两业联动——抓住物流的本源[J].中国储运, 2009, (6) ∶25-29.

[7]李林.基于新型制造业的区域物流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2007.

[8]曹洋, 向勇.浅谈供应链物流信息共用平台建设问题[J].交通标准化, 2005, (9) ∶3-4.

[9]董伍伦.中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62) ∶28-31.

区域联动机制 篇11

摘要:研究分析共生模式在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领域的适应性以及共生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理想模式。以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为例,从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共生机制两方面实证分析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区域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共生模式;山东半岛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45-06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linkag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and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y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inductive logic research methods, the adaptability of symbiotic model ar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in the area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ntegrated and symmetric mutualism is an ideal model for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Using linkag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eninsula coast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s example, this article too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paths of constructing integrated and symmetry mutualism model of linkag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quality parameters of symbiotic unit and the symbiotic mechanism.

Key words:regional sports tourism;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ymbiotic mode; Shandong Peninsula

近年来,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兴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范围小到单个城市,大到省内区域、省际间乃至全国范围。研究内容包含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体育旅游企业竞争力等众多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业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研究视角来看,多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学、体育赛事管理学等角度展开,基于共生理论研究视角的成果较少。

随着体育事业、旅游产业大发展,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业方兴未艾,半岛各地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体育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纷纷加大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投入,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受行政管理以及半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的限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小的浪费。加上缺少宏观上的规范和统筹规划,各地区出现重复开发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这些不利因素已经严重阻碍半岛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学界和当地政府热切关注的课题。

因此,本文以广泛运用于医学、经济学、农业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研究领域的共生理论为视角,以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为例,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特征及其规律。将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置于共生理论框架下,从共生模式角度分析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不但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优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体育旅游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丰富了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研究视角,为学界开拓了研究思路。

1 共生理论及其共生模式

1.1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1]。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指单元之间在一定的环境中按某种模式形成的关系。它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随着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深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理论思想和概念逐步引入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并产生许多交叉学科,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效[2]。

1.2 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模式一般分为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2种类型,组织模式按共生单元的组织进化程度可分为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共生模式4个阶段,本文通过概念特征、共生界面特征、阻尼特征来阐述4种模式的区别[3](见表1);行为模式也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本文通过共生单元、共生能量特征来说明4种模式的特点[3](表2)。4种组织模式与4种行为模式相互组合出各种各样的共生体系[3](如表3)。

共生组织模式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依次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其中一体化共生是最终理想的组织模式。从共生行为模式来看,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关系理想的行为模式。

2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分析

2.1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共生理论作为生态学的方法论,能否适用于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是本研究的前提。依据共生理论,任何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4]:1)要具有内在性质的兼容以及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2)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3)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通常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来决定;4)共生环境必须对共生关系和结构的形成起到稳定作用。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涵义为: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是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地理位置内各部分地区(城市)之间,以政府或者企业等为主体通过签订协议、合同的方式对体育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行为过程。由此分析可知:1)各部分地区之间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各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意愿的兼容性以及资源上的互补性,即具备独立的共生单元以及共生单元之间内在性质的兼容量;2)各部分地区之间的铁路、公路、民航、邮电、网络等交通、通讯联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各地政府之间的体育、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组织等为共生关系提供了多重的共生界面;3)各地区政府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在体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协议合作发生的人员交流、资金投入、信息沟通等联系,即是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4)一定时空内,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经济、政治、文化外环境等和内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即共生环境能为共生关系和结构的形成起到稳定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关系的形成是成立的,共生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适用于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作为研究复杂生态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以及合作共生的新兴基础科学,它可以从更高层面把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巨系统仿生为有生命活力的运行体系,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分析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系统内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索联动开发的合作规律,为构建合作共赢的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模式提供方法论指导,进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和谐而持续的健康发展。

2.2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选择

通过对共生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分析可知,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最理想的组织共生模式是一体化共生,它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很强的稳定性以及联系的紧密性,是最具效率的共生组织模式。最理想的行为共生模式是对称互惠共生,它表现为共生能量的对称性分配,共生净能量的最大化,而共生净能量的增大必然激发共生单元之间更加促进共生模式由低级不稳定状态向高级稳态状态的进化,从而使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此外,任何一个完整的共生模式都是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组合,因此,我们认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理想选择,是未来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目标。

2.3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机制的建立

共生机制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方式[3]。共生机制的建立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由环境作用形成的环境诱导机制,由共生单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共生动力机制,以及由共生单元之间的性质差异、空间距离和共生界面的介质性质所形成共生阻尼机制。因此,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必须建立正向的环境诱导机制和高效的共生动力机制,尽力减小共生阻尼机制。即要求共生单元之间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协商建立共生管理机制、市场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以达成区域合作开发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配性,从而实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

3 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构建

3.1 构建基础条件

3.1.1 区域地理背景

山东半岛滨海地区包括山东辖区内最重要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7市,是一个海陆复合区域,是中国北部环太平洋地带通向各大洲的重要门户,是国家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码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半岛内7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交流日益增多,各地市之间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分工日趋明显,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半岛地区也逐渐成为中国北部地区接受外来经济辐射,吸引各方投资和扩大交流合作的首选之地,也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新引擎[5]。

3.1.2 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半岛滨海地区海、岛、滩、城融为一体,海岸线长3 000多公里;拥有301处包括长岛、田横岛、刘公岛、灵山岛、石岛、庙岛群岛等著名岛屿在内的岛屿;1 000余处规模较大的滨海沙滩。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山东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在空间资源,也为海滨体育旅游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6]。

半岛地区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举办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供给。近几年,山东半岛各级政府积极申办、举办各类各级众多的体育赛事,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特别在2008年的青岛奥帆赛和2009年全运会举办以后,山东半岛近几年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密集,为体育赛事资源联动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挖掘空间。

山东半岛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某些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已经开发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和“荣成国际渔民节”在世界上已经颇具影响力。烟台地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灯节和2008年申遗成功的螳螂拳武术文化,日照地区的渔民节,有500多年历史的海阳大秧歌等等[7]。

3.1.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条件

截至2013年底[8],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5.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4 994公里,“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全省沿海港口7处,泊位总数达到519个。中国的两大铁路干线京沪铁路和京九铁路均纵贯山东境内,胶济铁路和兖石铁路横跨东西,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己达3 150公里,目前正在修建的京沪高铁横穿山东南北。现有包括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国际机场在内的7处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700多条线。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综上所述,在山东半岛滨海地区实施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合作开发,其地缘位置相近,体育旅游资源各地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也应看到,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地区发展体育旅游意识淡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地区发展不平衡。囿于行政辖区和地方保护主义壁垒限制,还未能在整体上形成统一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存在着项目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的同时,从山东半岛滨海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全局统筹谋划,加强区域协作,实施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未来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

3.2 山东半岛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构建途径

3.2.1 提高山东半岛滨海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提高开发主体的意愿质参量,是促成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要求半岛各地政府或者企业组织在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着眼长远利益,树立合作共赢的思想,使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成为半岛区域内共同的强烈意愿和需求。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意愿质参量,才能为以后实施联动合作开发奠定基本的质参量兼容条件。

提高共生单元质参量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9]:异类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和同类共生单元的质参量。质参量兼容规律提示,异类共生单元之间关联度高或同类共生单元的同质度高,其形成的共生关系越稳定,越能促进共生模式趋向高级阶段的进化。因此,在构建山东半岛滨海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对于异类共生单元要提高其关联度,提高异类共生单元质参量关联度就是要增强共生单元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具体要求为: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品牌等方面的差异,开发推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树立各旅游地鲜明形象和特色主体文化。如青岛市在2008年奥帆赛之后,明确提出打造“奥帆之都”的城市体育旅游形象,并树立“奥帆之都”的建设目标;日照也成功地借助2010年的全国水上运动会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继而日照应着力“水上运动之都”城市体育旅游形象。实行半岛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个性化、多元化、互动化、互补化的发展战略,才能增强各地市旅游特色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各地市联动开发的对接水平,为以后实现半岛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创造条件。而同类共生单元之间应提高其质参量的同质度或相似度,强化共同的优势,提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层次,以期实现强强联合,组建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如滨州市和东营市同属黄河三角州地区,可围绕黄三角湿地协同开发,共塑黄河湿地形象,共同打造黄河生态体育游。根据山东半岛7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和城市文化,建议构建以下城市体育旅游形象和主题文化(见表4)。

提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不仅包括提高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共生单元的质参量,还包括提高不同体育旅游产业之间共生单元的质参量,或者是旅游地和体育旅游产业之间共生单元的质参量,这样才能为实现半岛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建立良好的共生机制

3.2.2.1 利用和营造正向环境诱导机制

由正向环境作用形成的诱导机制对共生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共生关系创造稳定的积极的进化条件,促进共生模式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正向环境诱导机制包括以下2个方面。

1)激励性政策环境诱导机制。政策是国家意志发展方向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在促成共生关系形成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无论从国家发展层面还是山东政府层面,相继出台了涉及经济区建设、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的规划和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山东半岛滨海地区共生模式的构建起到了激励性诱导作用。首先,国务院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1]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战略意义,强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务院2011年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经济区域发展战略[12]。该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并详细规划了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其次,2012年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 》[13]中明确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措施和政策。该文件中强调了充分利用体育项目、设施等资源,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的精品线路、赛事和景区。这些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必将促进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构建其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2)体育和旅游产业大发展环境诱导机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体育和旅游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山东省发展层面上来看,山东旅游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3年底山东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 000亿元,位列全国三甲;“好客山东”经过6年的培育,品牌价值达到170亿元[14]。此外,山东省拥有众多体育场馆设施,特别是2008年青岛奥帆赛和2009年全运会举办留下来的体育场馆设施,为今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山东省举办赛事频繁,其中大型国家级赛事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如2014年山东省将举行300多场体育赛事,其中国家级赛事30多场。可见,国内特别是山东省体育事业和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山东半岛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实现山东半岛滨海体育资源联动开发也是一个正向的激励性因素。

3.2.2.2 建立良性的共生动力机制

共生动力机制反映共生关系进化过程中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通过良性的共生动力机制的作用,共生体得到良性的发展和高级进化趋向。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机制包括: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利益协调机制。

1)共生管理体制。制定山东半岛滨海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管理体制与发展规划,打破区域藩篱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政府各级体育、旅游等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合作意识,建立长效协商机制,共同磋商和制定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制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目标与重点发展方向、发展阶段、步骤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各市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的分工、目标和任务。

2)建立统一市场运行机制。在合理的市场监管体制下,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杠杆作用调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素的流动与资源配置,建立开放、自由的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开发体系。完善融资机制建设,吸引外资和民资投入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市场中来,解决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融资困境。

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体育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是涉及多部门、多种产业复杂的运作过程,其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上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因此,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节各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有利于联动开发体系的稳定可持续性运转。

3.2.2.3 减小阻尼机制

阻尼机制是由于共生单元之间的性质差异、空间距离和共生界面的介质性质所形成共生阻尼特征。如果阻尼作用增大,会造成能量的损耗,从而危害共生关系的稳定。因此,必须利用共生关系的动力机制协调共生单元之间的问题和冲突,通过加强联动开发合作共生界面的建设,减小阻尼机制的作用。一方面,要构建高效的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领导小组和市场开发部门,完善联动开发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市场开发体系,保证共生动力机制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地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各地体育、旅游等部门网络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统一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客源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工作,建立起通畅、高效的信息化共生界面。另外,完善山东半岛滨海地区的区域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优化共生界面的必要条件。

4 结论

通过分析共生理论和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内涵,得出共生理论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其次,以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得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理想模式。以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为例,从提高共生单元质参量和建立良性共生机制方面,实例分析了一体化互惠对称共生模式的构建设想,但是,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徐虹,李筱东,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08,1(2):208.

[3]陈菲琼.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联盟共生模式研究出版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28.

[4]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陵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243.

[5]孙松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6]李淑娟,隋玉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7):214.

[7]李春光.山东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1):189.

[8]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交通概括[OL].http://www.sdjt.gov.cn/publish/main/41/index.html, 2013-12-21.

[9]冷志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对湘鄂渝黔边区的实证分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4-80.

[10]陈玉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联动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4):153.

[11]山东体育局网站体育产业政策.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OL].http://www.sdty.gov.cn/NewsView.aspx?NewsID=hY1Cg6hGvqM=&LinkId=ATPpO8KBH0Q=,2010-03-29.

[12]郝祥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互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13]山东体育局网站体育产业政策.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OL].http://www.sdty.gov.cn/NewsView.aspx?NewsID=UR8oXpD2gnk=&LinkId=ATPpO8KBH0Q=,2012-09-24.

区域联动机制 篇12

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导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城市是各种风险最为集中之地,城市安全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因此,城市区域内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

铁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提升铁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承载着城市与外界之间人和物的大量流动,其包含的风险因素十分复杂,做好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铁路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城市区域内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往往不局限于铁路系统自身,而需要地方支持或者与地方相互配合进行。这要求在应急处置中,铁路与地方之间应该具有联运性,能够协同工作。而应急处置的联动协同在技术上取决于应急通信的联运协同,应急通信作为整个应急处置工作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在通信上保证及时、可靠、有效的互联互通和触发传递,是确保高效协同应急指挥工作的关键。因此,做好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任务。

2 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

城市区域内的铁路应急工作是一项铁路与地方紧密配合的整体性工作,既包含铁路系统自身应急工作的特点又包含城市政府层面应急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与传统的以行车事故为主的应急不同,城山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一般较为重大,主要表现在车站及沿线涉及大规模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方面,具体包括:车站大规模旅客滞留、车站非正常群体性聚集、车站发生火灾爆炸、车站遭遇恐怖袭击、车站发生严重卫生事件、城市区域内危险品运输的泄漏污染、城市区域内有较多人身伤亡的重大行车事故等。

(2)这突发些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处置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群的召集、控制、安抚、疏导、转移和疏散,各种应急救援资源的指挥调度,运输秩序的维持及恢复,治安秩序的维持及恢复,对相关设施物品的处置、转移,环境监测与恢复等。

(3)城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涉及的专业较多,除了铁路系统自身的相关专业外,还往往需要地方的公安武警、消防、医疗卫生、交通、物流等专业联动配合,现场情况复杂,须进行统一指挥。

(4)城市区域内需要铁路与地方联动的应急事件往往属于区域型应急,具有扩展性,因此在处置原生事件的同时,要密切注意防止其引起的次生事件的发生。

3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原则及需求

铁路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联合处置突发事件的支撑保障,直接关系到应急指挥能否正常进行。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的特点决定了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铁路和地方应急通信应能够在合理范围内互联互通,以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能够及时畅通到达受用端。

(2)能够按权限划分通信的优先级,实现应急通信的统一调度,确保行动指挥高效统一。

(3)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包括确保各种信道畅通稳定不发生拥塞、能够对抗各种干扰、通过加密保证信息安全等。

而针对不同事件,应急联动通信的需求内容也有所不同。最基本的需求是铁路和地方对现场图像资源的统一调阅、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共享。此外,多数事件还需要对铁路运输信息、现场周边交通管制情况、相关车辆调度及位置情况等交通信息进行交互。有需要调度救援物资的事件需要对救援物资的流通情况进行交互,诸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等涉及环境的事件则需要对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共享。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上要需求内容如表1所示。

4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够在铁路和地方的不同应急通信系统之间实现合理接口,以满足联合应急处置时相关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共享或交互的主要需求,为应急指挥提供保障支持。从业务上讲,这个核心问题表现为铁路和地方的两套应急通信体系在现场指挥这一层面上的交互,如图1所示。而从技术上讲,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4.1 图像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图像通信主要包括应急现场视频、图片信息的采集和统一调阅。图像信息的采集可分为固定点采集和移动点采集。固定点采集主要为有线通信方式,包括铁路车站、沿线的视频监控及一少部分地方视频监控;移动点采集主要为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事发现场临时架设的监控和兵移动采集。城市区域内各种通信设施及网络比较完备,因此可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移动点采集。

图像信息的统一调阅指各种图像信息在现场指挥层能够通过一个界面进行切换展现,由于目前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兼容还较为困难,因此,统一调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实际中铁路视频监控和地方视频监控之间很难互联互通,可以将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图像统一展示在大屏幕或监控单元上,这样就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画面对应急现场了解分析,起到图像通信应有的作用。实现统一调阅的关键主要包括:可以访问铁路和地方图像通信系统的网络;各种图像通信系统的浏览客户端或者网络访问页面;大屏幕系统或监控单元。图像通信总体方案内容如表2所示。

4.2 语音通信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中的语音通信指现场指挥的统一综合语音调度,即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普通电话、手机、集群通信、普通手台、VoIP等不同语音终端设备间的互相通信,并且具有调度和录音功能。这种方案能够明确优先级,保证应急指挥的高效统一。

4.3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主要包括应急处置中铁路和地方之间相关统计数据、交通信息、应急物资信息和环境信息等数据的共享或交互。其实现的关键包括:铁路与地方之间的网络连接;数据信息交换的前置服务器。

4.4 协同通信

协同通信是图像、语音和数据通信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即可以在同一人机界面下实现不同类型的通信。应急协同通信是应急联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5 结束语

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时有出现,如冰冻雨雪灾害引起的大规模旅客滞留、重大列车相撞事件等。做好应急联动通信工作已成为保障铁路与地方联合应急处置及时、有序、高效进行的首要任务,发展应急联动通信意义重大。总结起来,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相关信息的传递能够准确畅通。

(2)在铁路和地方之间形成完备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明确各级责权,保证出现应急事件时行动的统一有序进行。

(3)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应急联动通信预案和应急联动通信技术方案,保证方案切实可行。

摘要:城市区域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是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协同处置铁路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本文根据城市区域内铁路应急工作的特点,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通信应遵循三项原则,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其关键在于各种通信方式的信息共享,最后分析了城市区域内铁路与地方的应急联动通信模式。

关键词:城市,铁路,地方,应急联动通信

参考文献

[1]王富章.等.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2]周光辉.汪智.王富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铁路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铁路.2008(2)

上一篇:报废建议下一篇:三联液雾化吸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