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联动机制(精选9篇)
协调联动机制 篇1
摘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个部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 对环境进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 离不开这二者的相互配合, 只有合理利用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更好。本文阐述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并且提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协调机制。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联动机制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 有两项最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 这两项工作尤为重要,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察的标尺, 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支持, 才能科学统一地对环境管理和监督, 因此, 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点。
1 两者基本职能
1.1 环境监察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察是指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遵照合理的方式方法, 依法对所管辖区域的环境进行监察。广义上来说, 环境监察的职能就是依据环保法对组织和个人落实环境保护法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处理。监查所管辖区域内一切组织及个人对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执行的情况是其最为主要的工作, 并且对一切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环境监察部门负责征收污水、废弃物等超标排污费;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监督检查自然生态环境, 核安全设施等各项工作。
1.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测定, 测定出环境中的污染因子, 并且分析其对环境危害达到何种程度。广义上来说, 其职能就是用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方法监测环境质量变化的整体趋势, 为保护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 用强有力地手段监测一切违反环保法的行为, 以及这些违法行为对环境危害的程度, 准确分析出环境的质量, 了解其污染物的特征、来源及分布情况。监督污染防治的效率, 确定污染物的构成与成分, 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如图1与图2。
2 两者工作关系
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都是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委托落实环保工作的行政行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相互监督和配合。环境监测是衡量环境监察工作的标准, 它为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的环境信息, 环境监察需要环境监测给予技术支持, 又是用来衡量环境监测报表价值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的所有监测行为环境监察工作进行服务, 环境监察的所有工作也都以环境监测为基准。
3 两者机构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这两个机构发展的情况来看, 主要问题在工作人员身上, 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偏老龄化, 年纪比较大的工作人员知识面不够广泛、思想较为落后, 导致文化和技术水平都不能提高, 还按照老方法工作, 仅仅凭借过去的经验解决问题, 甚至很多都为半路出家的干部, 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真正能与时俱进、懂科学、会管理的干部少之又少。环境监察工作者不仅仅要有扎实科学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将一些复杂问题解决的游刃有余。
为了能给我国监察部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推动环境监察和环境检测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建立一支支精英队伍出来为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事业做贡献, 要进行科学系统地培养人才, 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自我约束力。
4 建议及措施
建立科学可行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不仅仅要做到各司其职, 还要做到相互支持和配合, 两者的工作任务不能有重复, 避免浪费资源, 但同时也不能有漏洞, 不能互相脱节, 要紧密协作。两个部门之间要做到互相协调、互相帮助, 资源共享。在数据准确无误并且有针对性的前提下, 环境监测部门要能把监测数据及时的传递给监察部门, 监察部门在得到数据之后, 要及时地按照数据报告进行工作, 并能及时地将实施情况告知给环境监测部门, 让两者工作相互进步配合, 平时也要加强沟通联系, 在工作上要一起研讨, 一起进步。
5 结语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项工作时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内容, 少了这两项工作环境保护不能继续发展, 我国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 所以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为了促进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全面可协调发展, 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计划要以环境监测提供的监测数据为基础, 要深化科学发展观, 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不断培养新人才, 提高队伍技术水平, 并且要与时俱进, 及时掌握新动态、新情况, 及时的调整工作计划, 使得监察和检测工作不断完善。这样,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持续进行, 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落实的越来越好, 科学发展观才能贯彻落实的更加有效。
协调联动机制 篇2
卫生计生、教育、农牧、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强化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对传染病综合监控,及时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县卫生局:切实负担起牵头责任,对防控工作立即作出安排,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食品安全和餐饮行业的宣传教育及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制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及未经检疫的肉食品原料上市流通。同时,做好疫苗质量和流通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接种。
县教育体育局: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认真落实晨午检、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各项防控工作措施。同时,做好学校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及食堂、餐具等消毒保洁工作。
县文广新局、电视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组织新闻媒体采访与新闻发布,做好宣传报道和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
县农牧局:制定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加强对辖县禽畜类的监测检疫管理,坚决杜绝未经检疫的禽畜类食品流入市场;配合卫生部门做好人畜共患病的监测、管理及健康教育宣传。
县公安分局:密切关注、及时报送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依法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配合卫生部门落实强制隔离措施。
县林业局: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告示公众远离野生动物;督促指导养鸟协会和人员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优先安排疫情处置人员、应急物资的运送;配合相关部门在重要交通道口和车站设立检疫站点。
县财政局:负责将传染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适当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临时经费,及时拨付传染病应急物资预算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疫县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并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县人劳社保局:负责落实传染病防控人员编制,协调财政部门落实传染病防控人员工资、津贴等待遇。按照规定及时支付参加医保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积极解决医保支付范围医疗救助费用。
县住建局:负责对建设工地农民工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饮用水条件。
县发改局:依法查处借机倾销物品,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
县自来水公司:切实抓好自来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出厂水质监测,保障集中式供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确保不发生饮用水源疫情污染事故。
县疾控中心:负责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医学观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
县卫生监督所:切实加大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对《传染病防治法》执行力监督,督促建立健全各项传染病管理制度;要加强学校卫生、饮用水、食品安全、公共场所等卫生监督工作,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技术指导。
县医院:设置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对疑似传染病病例进行医疗救治及隔离观察,及时、准确报告救治动态;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工作。
其他二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准确报告诊断动态,服从卫生局统一安排和调遣,完成指令性救治任务。
协调联动机制 篇3
关键词:江苏,江海联动,协调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力的增强, 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不断扩大, 我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我国由此进入了以“T”型 (沿江、沿海) 开发模式为核心、点轴理论为主导的区域开发时期。江苏地处江海交汇结合部, 应该顺应时代要求, 依托“T”型开发模式, 通过江海联动开发, 放大江海优势, 努力开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把“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当前及今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从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保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中国东部万里沿海, 基本上都是隆起的产业高地, 但由于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及发展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位于南北节点上的江苏沿海地区却依然是一片经济“洼地”。江苏沿海经济的断流, 不仅造成了江苏“江强海弱”的省情, 还制约着我国沿海经济的整体实力和辐射能力。因此依据江苏沿海在“T”字型产业布局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任务和服务的半径, 推进江苏沿海“洼地”的崛起, 贯通沿海通道, 提高江海联系度, 发挥该地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作用, 是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现实要求。
2、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三角, 在打造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长三角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想是:以上海为核心、以长江为轴线、以江苏沿海和杭州湾为两翼。要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加强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协调互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长三角协调互动发展的趋势性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全面联网; (2) 产业合作转为由价值链导向的产业链分工; (3) 环境治理必须共防共治; (4) 加强探索围绕人口流动而产生的民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5) 政府更多在监督由各地共同遵守的制度性规则的执行上发挥作用。对应长三角联动发展的趋势性要求, 作为长三角北翼的江苏沿海地带, 要实现崛起就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借力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和沿江轴线的开发,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途径, 进一步提升其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和联动能力。
3、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要按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完善区域政策, 调整经济布局。各地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时, 要根据人居、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 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以江苏为例, 其“九五”、“十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沪宁线和沿江地区。现今,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梯级明显, 土地、环境等发展的硬约束也日益凸现, 江苏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就须把目光投向沿海。江苏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 沿海滩涂面积超过1000万亩, 人口密度仅为全省的1/2, 沿海不仅有丰富的战略资源, 而且具备大规模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地理条件, 是承接新一轮国际资本转移、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首选之地。因此, 江苏应抓住这一轮机遇, 将沿海地带定为重点开发区域, 通过江海联动开发, 推进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实施江海联动开发的条件已经具备
近年来,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扩展、长三角地区互利合作机制的形成以及江苏省发展重心的调整, 制约江苏沿海地带发展的因素逐步被打破, 沿海开发已蓄势待发, 江海联动之势正悄然形成。
1、国家级发展战略的新布局为江海联动开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国家对沿海开发的重视前所未有。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新区的率先开放, 正体现了中央以沿海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振兴的战略思维。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 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方面,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连云港时曾指出, 连云港南连长三角, 北接渤海湾, 东临东北亚, 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 是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国家规划中, 根据长三角区域的总体功能定位, 提出了“一核六带”的总体布局, 江苏沿海地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举措为江苏加快沿海开发、实施“江海联动”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长三角互利合作的新局面为江海联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实现长三角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 从2001年起, 长三角地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 共商发展大计, 并设立了规划、交通、能源、信息、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等十多个专题合作组, 各城市间也有40多个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合作协调机制, 这些都为江海联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为了将长三角打造成辐射作用更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的互利合作不断向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推进。特别是苏通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 冲破了长三角地区原有的城市格局, 进一步强化了新兴的网络状城市群格局。良好的互利合作环境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为江苏江海联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
3、江苏省发展重心的调整为江海联动开发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制约着江苏的发展。为了改变苏中、苏北工业化滞后的局面, 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三沿”总体发展战略, 将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布局调整为以“三沿”为轴线的产业发展格局, 即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 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三沿”战略的实施, 对激发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它在利用南北之间梯度差的经济势能, 发挥上海、苏南对苏中、苏北的扩散效应方面却收效甚微, 其原因主要是“三沿”战略中依托的三大重要交通通道都是东西走向的, 且行政区划色彩较浓, 这使得江苏南北梯度转移缺乏一个纵向联系的纽带, 从而影响了地区间经济技术的交流。为此, 省政府继后又提出了实施沿海开发的战略, 即打造一条纵向的经济增长轴线, 将“三沿”战略中的三大产业带串联起来, 形成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三横一纵”框架, 以此促进苏南、苏中、苏北的共同发展。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 将使全国沿海的经济流由此全线贯通, 从政策、措施上为推进江海联动开发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江海联动开发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1、统筹制订联动开发规划
江海联动开发首先要突破按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全省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孤立发展的传统思维定势, 要把江苏区域经济看作一个大系统, 以“江海联动”为纽带, 按照整体互动、优势互补、结构优化、协调共进的原则, 从工业布局、水系开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系统地制定出一个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联动开发规划, 以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处理好沿江、沿海的发展关系, 确保沿江、沿海地区各城市、各港口和各产业带间的相互合作, 推进江苏区域经济整体优势的形成。联动规划的重点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对能实现江海资源互补、对沿江沿海经济发展具有联动效应的相关产业, 政府应从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在规划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时, 要全省通盘考虑,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 强化经济区域的功能,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合理构建区域协调机制
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和谐江苏是江海联动开发的直接目标, 而建立和健全区域互动的长效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刚性的“行政”式协调机制, 这需要建立一个跨地区的行政机构, 目前不具备这条件;另一种是柔性的“协商”式协调机制, 即通过“共同参与、集体协商”的方式对全地区的协调发展进行约束, 这种方式在当前较为可行。江苏应按照完善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要求, 通过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柔性高效的互动协调机制, 推动“江海联动”开发的有效实施。为此建议成立由各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牵头, 市发改委、工促局、商务局和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江海联动开发领导小组, 并设立日常事务办公室, 具体负责制定、监督、协调江海联动开发的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题规划, 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督促、检查规划的落实情况, 协调联动开发中的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事务 (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利益分配等) 。
3、科学选择空间开发模式
当前, 江苏沿江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并存的特点, 因此“江海联动”也应当采用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人们通常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采取“点”开发模式, 在中期则采取“点-线”开发模式, 而到中后期多采取网络开发模式, 这三种开发模式分别代表了区域经济开发的空间组织形式在演变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因此, 从“江海联动”开发的战略考虑, 我们应当采取“由点切入, 点-线联动, 逐步走向网络化、一体化”的开发思路。其中的“点”代表着项目的突破, “点-线联动”表示沿江与沿海地带的联动发展, 而“江海联动”的最终目标是苏中、苏北的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最终实现江苏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优化配置沿江沿海资源
理论界有梯度推移与反推移“并存论”, 即认为二者在区域经济中可同时存在。从江苏沿江、沿海目前的发展条件看, 不仅有“并存”的可能, 还存在着“互动”的可能, 其原因是江苏沿海不仅拥有空间资源, 还拥有宝贵的海洋资源, 这就使江苏沿海对沿江产业的吸引是双重的:一方面沿江的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环保压力大的产业会向沿海转移, 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宝贵的海洋资源也会对许多资源需求大的高技术产业 (如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 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这就使部分高技术产业产生向沿海转移的趋势。而当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处于技术领先地位时, 便又反过来向发达地区输出技术, 这种梯度推移和反推移的“互动”, 使沿江开发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得以拓展, 其结果使沿江地区的开发与沿海地区的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可见, 通过“江海联动”, 既可为沿江的“持续”开发创造条件, 又可为江苏海洋经济的崛起做好准备。
5、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会扼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历史曾给世人留下过许多深刻的教训:早期欧洲莱茵河流域由于过度开发和控制不力, 沿河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使莱茵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一些珍贵物种灭绝, 许多景区遭到毁坏, 虽然之后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使莱茵河风光又得以重现, 但“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保护江海资源、实现江海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是江海联动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孙月平.江苏“江海联动”与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5-2.
[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江苏沿江开发课题组.江苏沿江开发专题研究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11.
联动工作机制 篇4
1、联调机制。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负责对排查的结果进行集中汇总,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综合运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等手段,灵活采用现场调解、庭式调解、巡回调解、上门调解、预约调解等方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激化的目标。
2、联防机制。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定期分析治安形势,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及时发布治安预警预报及防范措施。在积极构建镇、村、组三级治安防范网络的同时,采取综治成员单位对治安防范工作实行包村负责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督查指导防范工作。
3、联勤机制。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统一调配综治成员单位的力量,落实值班备勤,统一纳入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工作体系。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妥善予以处置。对综治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暗访,特别是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进行日常性全程跟踪督查,建立工作台帐,反馈结果,明确整改内容,分部门进行跟踪督查,整改结果统一汇集存档。
4、联治机制。按照中心各组成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对突出治安问题、各类矛盾纠纷、影响国家安全、特殊不稳定群体、信访各类苗头、影响公共安全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全部纳入排查范畴,分开排查,集中汇总,做到不漏村、不漏户、不漏单位、不漏人。确定重点整治地区、行业、部位,统一组织专项整治。
协调联动机制 篇5
煤电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现有煤电联动机制联动不及时,力度不到位,未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为了解决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矛盾,国家建立了煤电联动机制,但是考虑到电力资源的公共属性,以及电价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电价调整并未严格按照机制进行,而是一再滞后于持续飙升的市场煤价格。
二是现有成本传导机制不完善,上网电价单边上调,而销售电价未作调整,电网企业垫支购电费大幅上升。现有煤电联动机制落实不到位,2008年8月20日全国火电上网电价单边平均提高2分钱/千瓦时,销售电价暂不调整,未与上网电价联动,电网企业垫支了大量的购电费。以陕西为例,火电上网电价平均提高1.5分钱/千瓦时,截止2008年底已垫支购电费2.4亿元,2009年垫付购电费将超过8亿元。同时,新投产脱硫机组上网电价提高1.5分,不推动销价的政策实质上也是上网电价单边上调。燃煤发电机组实施烟气脱硫,主要提高社会环保效益,但是,由电网企业而非用户承担电厂脱硫补贴,没有真实反映环境资源成本,成本传导机制缺失,亟需完善。
三是输配电价机制尚未建立,电网成本没能通过电价有效疏导,累积的电价矛盾突出。“十一五”以来,为解决新建电厂送出、主网架卡脖子、中西部完善、户户通电等问题,陕西省电力公司已投入199.25亿元进行电网建设和改造,仅折旧一项年增加成本13亿元。电网企业的刚性成本不但未通过价格疏导,还承担了上游环节转嫁的成本,导致电网累积的价格矛盾十分突出,经营情况急剧恶化,已陷入亏损境地。若销售电价不能及时调整,2009年陕西省电力公司预计亏损将超过10亿元。电网亏损,资信等级降低,融资困难,现金无法周转,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资难以为继。
四是偏低的销售电价严重影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依赖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低电价不能遏制高耗能、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污染治理、产品的更新换代。其原因是电价机制仍不完善,电价关系有待理顺,销售电价没有及时与电煤价格上涨、电网建设加大等电力成本联动,电价水平偏低。从长远看,偏低的销售电价将严重影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利于节能降耗,不利于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也不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
实现有煤电联动的政策建议
(一)落实现有煤电联动政策,真实反映环境资源成本,实行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合理疏导电网价格矛盾。改变上游价格放开,下游价格卡死的做法,落实现有煤电联动政策,真实反映环境资源成本,尽快握高销售电价,解决2008年8月份上网电价单边上调和电网垫付新投机组脱硫补贴的问题。同时,合理疏导电网投资的还本付息电价矛盾,改善电网企业经营状况,为电网建设筹措资本金,逐步扭转电网发展滞后局面。用电价杠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协调联动机制 篇6
近年来,地震、台风、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电力供应的安全与稳定。2014年2月4日,巴西大面积停电造成1 200万用户受影响;4月27日,日本大面积停电造成30万用户受影响,这些突发事件说明电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依然存在。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提高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各类电力企业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了的建设预案体系、组建应急队伍、筹备物资装备等一系列应急准备工作,而应急演练作为检验电力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准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电力企业以及政府和用户的高度重视,在该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美国“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计划”按照组织方式界定了演练班、专题研讨会、桌面演练等七种形式的应急演练[1];侯慧等[2]以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力行业应急体系及演练状况为调研对象,对国内外电力行业应急演练现状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颜晓宇等[3]提出了一套基于情景模拟的电力应急演练设计理念,从组织体系、硬件设施、脚本编写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吴濡生等[4]阐述了开展应急联合演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应该遵守的一般性原则,根据应急演练的内容和性质,将应急联合演练划分为六个阶段;解玉宾等[5]在综合分析研究国内外演练设计相关成果基础上,提出以突发事件情景构建为要点的应急演练准备模式;刘铁民[6]提出适用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情景基本概念、分类矩阵、构建程序等理论与方法;李亦纲等[7]对应急演练与应急准备的关系、应急演练的规划与准备、应急演练的类型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山[8]针对我国民航在应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对情景构建理论,建立了飞行事故情景的构建方案并进行了示范和探讨。罗通元等[9]针对我国应急管理实际,提出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情景的基本概念、构建流程等方法。
在以脚本为主的应急演练中,演练的开展一般是严格按照脚本来进行的,由于演练脚本中对参演单位的演练行动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对于检验和锻炼参演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实战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在演练的过程中,参演单位主要是按照脚本进行表“演”,没有真正的调度参演单位的主动性和应变性,不能真正的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无法客观反映参演单位的应急处置实际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复杂性以及在特高压基础上大电网互联的电力体系客观情况,在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需要电力企业内外应急力量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而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同样需要应急演练来磨合和检验。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传统应急演练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高各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水平,一些电力企业逐步开始组织多部门参与的无脚本应急演练,但是在该类应急演练的开展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的演练情景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多部门协作的无脚本应急演练不能有效的开展。因此,本文结合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原理,研究设计适于电力企业应急协调联动实际的无脚本演练情景模型,为电力企业无脚本演练提供支持和参考。
1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
1969年,美国人霍尔(A.D.HALL)(系统工程专家)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为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想方法。霍尔三维结构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由时间维度、逻辑维度和知识维度所组成的三维空间机构模型,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形成霍尔三维结构[10],见图1所示。
其中,时间维度表示按时间顺序排列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在霍尔三维结构中将时间维度分为规划、方案、研发、生产、组织、运行和改进等七个阶段;逻辑维度表示时间维度的每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包括确定问题、明确目标、系统融合、系统分析、系统优化、决策和实施等七个步骤;知识维度是指解决系统问题所需知识的综合体,主要包括工程、建筑、法律、商业、管理、医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等各种知识和方法。
2 电力企业内外部协调联动分析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需要电力企业内外部应急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分析研究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管理与技术[11]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研究构建了电力企业综合应急联动模式。
在电力企业内部,分为三个层面,包括企业总部层面、省公司层面和事发单位层面,对应处置相应程度的突发事件,在每个层面内各职能部门进行内部联动。层面之间可以通过应急领导小组进行联动,也可以通过上下级职能部门之间联动,实现灵活多样的应急协调。
对电力企业外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与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其他外部单位由各层级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性质进行协调,外部单位可以按性质划分为管理部门、监测部门、救援部门、新闻媒体、电力用户等五个方面,具体协调联动关系如图2所示。
3 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模型设计
在无脚本演练组织与管理模式研究[12]以及相关电力企业无脚本演练实践[13]的基础上,结合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原理,将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模型分为三个维度,将应急协调联动中的组织系统关系设置定为逻辑维,即组织逻辑维;将应急处置中所需要和设计的知识体系定为知识维,即处置知识维;将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规律定为时间维,即事件时间维。下面对这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3.1 组织逻辑维
根据电力企业内外部协调联动的分析,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应急处置力量。在无脚本演练的情景构建中,既要考虑电力企业内部组织层级和专业分工,理清上下级单位之间、各专业部门之间的配合逻辑。同是也要将外部相关单位的功能和影响纳入到演练情景中,梳理企业内部和外部单位之间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交互关系。具体关系如图3所示。
3.2 处置知识维
在电力无脚本演练的情景构建中,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进行支撑。①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下统称演练组织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14]。在情景构建中要充分与电力企业的应急预案体系相结合。②电力企业应急演练的根本目的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演练情景的构建必须充分、客观的体现出电力体系的实际情况,包括线路关系、厂站位置、运行状态等信息。③应急演练情景的构建还应将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客观环境不仅包括气象、地理等自然环境,还包括交通、通信等社会条件。综上,处置知识维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如表1所示。
3.3 事件时间维
应急演练发展过程是围绕突发事件的产生、演化、控制、结束这一时间轴而进行,如图4所示,因此,在演练情景的构建中应通过风险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设计出合理的突发事件演化情景,使整个演练过程贴合实际,同时也反映出突发事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3.4 情景规则
由于是无脚本演练,参加单位无法预知对将要面对的情景,因此,其可能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对于应急演练的组织者和评估者而言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需要结合应急处置的经验、应急管理的实际以及分析研究的成果等知识和方法,设计演练情景内在的逻辑规则,以控制无脚本演练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价参演单位应急处置成效的依据。
3.5 情景模型构建
通过研究得到,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构建模型包括组织逻辑维、处置知识维、事件时间维以及内在的情景规矩,共同构成了情景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该模型在电力无脚本演练中的运用方法如下:
1)电力企业在准备无脚本演练时应成立演练领导组、演练策划组、演练导调组、现场演练组、演练评估组等工作组,以实现无脚本演练情景的构建和实施。
2)演练策划组根据演练领导组提出应急演练的需求和现场演练组的客观情况构建相应的演练情景。
3)演练导调组将处置知识维中的信息按照事件时间维的先后顺序推送到组织逻辑维中的现场演练组相关单位,各单位根据情景自主的采取应急处置任务,演练导调组按照情景规则推进和控制演练的进程。
4)演练评估组对现场演练组各单位的应急处置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改进意见。
4 模型应用实例
以某市处置由于暴雨造成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无脚本”演练为例。通过上述模型设计具体的演练情景。
4.1 事件时间维设计
1)事件产生:某月某日夜晚,某市东南部开始出现大暴雨,短时降雨量达到180 mm。风力10~11级,阵风12级。暴雨造成东南部区域5回220 k V线路相继跳闸,引发4座220 k V变电站全停,损失负荷105万k W,占到该市事故前总负荷的21.8%。
2)事件演化:由于供电负荷损失,造成市南区全部停电。事故共造成包括人民政府、火车站、移动公司、市立医院、石油化工厂在内的5个一级重要用户,以及其他18个二级重要用户全部停电。
停电造成了交通拥堵、通讯中断、电梯困人、抢修人员受伤、手术中断等衍生事件,同时造成引发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传言消息。
3)事件控制:市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供电公司全力抢修,安排公安、交通、消防、气象、医疗等部门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供电公司首先向5个一级重要用户提供应急发电车支持,同时派出运检人员对跳闸线路进行巡视。巡视发现5回220 k V线路相继跳闸的原因是由于强降雨导致山体泥石流滑坡,造成最靠近山体的三基220 k V线路杆塔倾倒。供电公司迅速调集抢修人员和设备进行现场处置。
4)事件结束:通过供电公司员工紧急抢修,市南区电力用户相继恢复供电,恢复送电负荷已累计达到全部停电负荷的98%,市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宣布停止应急响应。
4.2 组织逻辑维设计
演练情景中涉及到的外部单位包括:市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指挥部、市发改委等管理部门;公安局、交管局、消防队、气象局、通讯公司、医院等救援部门;宣传部、电视台、广播台等宣传部门;人民政府、火车站、移动公司、市立医院、石油化工厂等停电用户。
4.3 处置知识维设计
1)应急预案方面:停电抢修预案、应急保电预案、交通疏导预案、人员救护预案、舆情应对预案等。
2)电力系统方面:停电范围资料、线路接线资料、变电站运行资料、杆塔类型资料等。
3)自然环境方面:雨量变化、风力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等。
4)社会条件方面:电力用户信息,公安局、交管局、消防队、气象局、通讯公司、医院等救援部门的信息等。
4.4 情景规则设计
情景规则设计包括的内容有:协调联动规则、衍生事件与抢修进程关系规则、有序复电规则、抢修资源调配规则等。
4.5 模型作用与相互关系分析
通过对事件时间维的设计,对无脚本演练的进度和难度进行控制,确定事件的进展时间,将演练进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调整事件的复杂程度,可以实现对演练难易程度的控制;事件时间维确定了演练情景的主线,是其他两个维度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组织逻辑维的设计,明确无脚本演练的主体布局,按照演练的目的和需要,确定参演的单位和部门,理清相关主体之间的联动关系;组织逻辑维是处置知识维设计的前提,在参演主体确定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具体的知识支持材料。
通过对处置知识维的设计,可以为无脚本演练的评估提供支持和依据,检验各参演单位在无脚本演练中对应急预案熟悉程度,及其处置实际问题、应对灾害环境、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处置知识维是对组织逻辑维中参演主体在无脚本演练中应急处置措施的评判依据,是演练情景中确定预期行动的基础。
5 结论
本文分析的电力应急管理中的协调联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借鉴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原理,构建了基于协调联动的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模型,包括组织逻辑维、处置知识维、事件时间维和情景规则四个部分,提出了各维度中包含的内容以及情景规则的作用,进而对情景构建模型的运用流程进行了设计,确定了演练情景在电力无脚本演练中的关系机理。电力无脚本情景模型在某市的应急演练情景设计中进行了应用,使情景任务相关内容的设计更加明确,理清了各情景要素的逻辑关系,为无脚本演练在电力企业内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摘要:为了实现无脚本演练,提高电力企业应急演练的成效。在分析电力企业内外部协调联动关系的基础上,借鉴霍尔三维结构模型原理,提出情景模型分为三个维度,即组织逻辑维、处置知识维、事件时间维,分析了各个维度的组成内容与逻辑关系,并根据无脚本演练的特点,将情景规则作为在情景模型的要素之一,进而构建了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模型。将模型在实际应急演练中进行了应用,为合理设计电力无脚本演练情景提供了支持。
协调联动机制 篇7
渤海湾烟台至大连航线陆海联运具有运输成本低, 效率高等特点。烟台至大连航线的开通解决了山东半岛与东北地区之间货物运输必须绕行山海关1400余公里的瓶颈, 打通了两地间快捷的物流通道, 对加速东北、华东地区物资流动, 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 渤海湾烟台至大连航线货物在途时间比采用公路运输平均减少了10小时以上, 运输成本降低30%以上。
以甩挂运输解决滚装隐患
随着滚装船舶及过海车辆的逐年增多, 滚装运输的安全面临着巨大考验。由于滚装车辆携带燃油, 加上渤海湾风大浪急、水域条件恶劣, 滚装船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从源头上消除滚装车辆车载燃油安全隐患, 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滚装载货汽车采用甩挂运输方式的设想和建议, 并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5年9月、2006年5月, 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先后两次召开会议, 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支持在渤海湾推行甩挂运输。2007年3月30日, 烟台打捞局在烟台至大连航线进行了首例陆海甩挂运输尝试。2007年11月, 交通部公路院、部水运院完成了《渤海湾滚装载货汽车采用甩挂运输方式研究》课题研究, 对陆海甩挂运输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提出了“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发展思路。
2008年2月,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正式确定在烟台开展渤海湾烟台至大连航线陆海甩挂运输试点。2009年11月, 交通运输部冯正霖副部长在烟台市指导甩挂运输工作时指出:“烟大航线是我国最具陆海甩挂条件的线路。烟台推进甩挂运输起步早、速度快、效果好, 实现了陆海两种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
由于陆海甩挂运输只是挂车上船过海, 实现了牵引车与挂车的分离, 从根本上消除了车载燃油安全隐患, 滚装运输安全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陆海甩挂“甩”出好效益
在实现经济效益方面, 参与甩挂的运输企业、生产制造企业、船舶经营企业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运输企业, 节省了牵引车、驾驶员过海船票、食宿费用, 每车次可降低1000余元。烟台港兴物流有限公司2009年运营2500辆次甩挂车, 比整车滚装节省成本250余万元, 比陆路绕行节省380余万元;对生产制造企业, 减少了仓储、堆存和装卸环节及货物破损率, 降低了物流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实行甩挂运输后物流综合成本在原基础上降低了10%左右。
对船舶企业, 滚装船占位空间得到有效节省, 提高了船舶的舱位利用率。过去, 由于渤海湾烟台至大连航线船舶运行时间约为6小时, 驾驶员大多选择夜间乘船休息, 早晨到达继续运输, 导致烟台至大连航线晚上航班实载率比白天高出近40个百分点, 夜间“车源多, 拉不了”, 白天“车源少, 吃不饱”。采用甩挂后, 不存在驾驶员过海问题, 有效补充了白天航班滚装车源, 船舶实载率提高20%。特别是费税改革后燃油成本的大幅提升, 原先通过陆路绕行的货物更多地选择烟台至大连航线滚装运输, 达到了运营效益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
陆海甩挂进入“试点”时代
由于有很好的前期基础, 烟台至大连陆海联运顺利入选本次甩挂运输试点项目。为此, 烟台打捞局专门注册成立了烟台鲁辽甩挂物流有限公司,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在烟台合资成立了山东北明全程物流有限公司, 合作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
两家公司将以“信息联网、陆海联运、异地联合、物流联盟、产业联动”的“五联”为重点工作内容, 扎实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实现“信息平台突破、试点层次突破、区域对接突破、甩挂数量突破、产业升级突破”的“五突破”总体发展目标, 确保完成部里交给的陆海甩挂试点和推广任务。
首先进一步开发环渤海物流信息平台, 推进信息联网。山东北明全程物流有限公司在环渤海物流信息网上线运行的基础上, 本着“实用”、“可用”、“常用”的基本原则, 继续着力开发政府授信的环渤海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分三期开发管理数据交换平台、应用电子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公共平台, 构建起与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物流、生产企业开展电子数据交换的信息网络, 为加入会员提供全面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最终建成“统一、开放、共享、可协作”的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届时, 在线订票、网上支付、业务伙伴管理、物流计划管理等功能都能实现。
其次加快站场建设, 升级船车设备, 探索衔接标准, 强化陆海联运。一是加快站场建设。烟台打捞局在前期甩挂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上, 2011年将规划改扩建1万平米的甩挂场站, 新建3000平米的仓储库, 使整个甩挂运输场站及仓储面积达到10万平米, 建设2万平米西场地, 进一步完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山东北明全程物流有限公司在前期甩挂分拨中心建设的基础上, 将于2011年投资4496万元建设1.5万平米的甩挂运输站场, 重点提供甩挂运输货源组织、货物拆分、包装、运力调配、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同时, 将在大连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打造烟台至大连航线另一端的货物分拨中心。二是升级船车设备。积极推进专用货滚船上线运营, 新增适应客货分离、用于滚装甩挂及化学品运输的专用船舶, 改变传统客滚运输方式, 打破客滚船舶抗风等级受限的制约瓶颈。三是探索衔接标准。从车船衔接设备、甩挂操作工序、技术参数匹配等方面探索提出陆海甩挂技术标准, 使车船两种运输载体得以有机衔接, 强化陆海联运, 畅通南北海运。
第三开拓区域对接, 强化异地联合。在试点阶段, 通过科学细致的调研, 划分出适宜陆海滚装甩挂的成本经营区域, 着重加强烟台与大连两地的联合, 寻找大宗粮食、商品、工业品基地, 运作出大宗货源, 保障滚装回货, 提高甩挂车辆实载率, 充分体现甩挂的组织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搭桥, 主动走出去与大连及东北地区企业搞好合作、对接, 建立起区域合作机制。推广阶段, 将北联东北三省, 南联华东各省市, 并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打造纵贯以上区域的南北物流大通道。
第四依托信息平台, 组建物流联盟。依托环渤海物流信息平台强大的管理服务功能, 解决船运企业车辆实载率不高、物流企业车辆信息不畅等方面问题, 建立并完善平台会员制, 以享受滚装费用优惠、在线订票、预留车位、优先上船、停车食宿等服务, 吸引物流企业以会员形式加入信息平台。组建起以船运公司、港口为代表的水运企业, 以物流企业为代表的陆运企业的物流联盟。重点吸引200家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加入联盟, 进一步扩充陆海甩挂运输联盟规模, 从中发现组织大宗滚装甩挂货源。
第五拉长物流运作链条, 加快产业联动。将以组建的物流联盟为载体, 从大宗货源的生产制造企业入手, 介入企业的供应链, 采用甩挂运输方式, 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物流运作方案。将可回收利用、具有个性化包装特点的运输集装单元 (运输托盘和包装托盘) 引入到陆海甩挂运输中。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华东地区又是我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开展渤海湾陆海甩挂运输, 必将有力地促进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对接融合, 助推渤海湾南北两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协调联动机制 篇8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新颖性、开放性、交互性、创造性吸引着大批的人群,由于信息更新及时和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微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
●高校微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为寻求标新立异,导致信息的病毒性传播;二是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通过微博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三是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成为“微博控”,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四是部分微博内容侵犯个人的隐私,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潜在问题;能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基于网络和现实的层次性监督与反应系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因思想政治工作的迟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建立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
1.设立联动中心
为保证联动机制发挥作用,应首先建立联动中心,此联动中心由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并由分管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成员主要由学生处处长、保卫处处长、学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宣传部部长、后勤服务处处长以及各个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协调分配、参与指挥,并根据需要配备既有基本互联网操作技能,又掌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专职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级管理的办法,办公地点可设在学生处。
该中心能使各部门之间保持时时互动、适时交流,实现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在搜集到危机信息或面对危机情况时,联动中心可根据相关事实性质和实际需要从各院系或者班级召集相关人员处理当前问题,事后应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给予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建立预警组织
在各二级院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预警组织,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办公地点设在学院办公室,他们在联动中心的指挥和协调下执行。这些学院预警组织应通过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将全院学生都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护圈,实现全面覆盖。他们可以在微博环境下实现以下职能。
(1)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高校微博实名机制和建立针对高校微博事件的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规则进行自动信息识别,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信息搜集渠道;利用敏感信息检测技术和软件及时对相应微博信息进行检测和筛选,增强微博舆情的预见性,有效防范校园危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检测和校正,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网络舆情主动预防机制。努力实现微博信息过滤及筛选的智能化,从源头上切断垃圾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微博生态系统”。
(2)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它在信息发布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教学通知、文件,自习室开放楼层及空余座位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社会就业信息,图书借阅提示和信息咨询、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均可借助微博传递。
(3)危情应对
由于信息零散且庞大,首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的不良信息,这属于较轻微的危机信息。只需要掌握信息者的思想波动并对其进行网上互动回应,网下配有解答等手段进行有效处理。二是重大舆情信息,这类信息必须报告给学院党委书记,必要时要求联动中心协助。三是紧急、突发的危机信息,需要联动中心调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功能的最强化。
3.协调其他联动部门
在处理危机事件中,保卫部门负责校园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负责配合联动中心的安排,避免处理不当导致恶劣后果。宣传部门要向学生宣传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危机意识,保证信息正面力量,掌握校园舆论主动权。后勤部门应积极配合联动中心的工作,保证联动机制的正常运作。
4.设置评估机构
聘请权威机构、行内具有公信力的学术专家或成立评估小组对各运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内容可包括“粉丝”的数量,与“粉丝”互动的情况,解决学生求助、学生投诉、不良舆情问题次数和应急处理的速度和效果,政治思想教育模块的宣传形式、点击率、参与度,微博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反馈数量等指标,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要方式,网上评价与网下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5.应解决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1)规范管理体制,明晰主体职责
目前高校中“信息堡垒”“信息断层”的现象严重,联动机制建设要在促进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每个相关单位或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各单位或部门应通过网上协作交流平台和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保证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各单位或部门的统一行动。
(2)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素养
广东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及时排除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联动机制建设上,应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吸纳师生的集体智慧,凭借科学设计、过程控制、任务制约,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化,通过联动机制运行中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前瞻务实,保证联动覆盖
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与各部门工作结合,要广泛征求参与单位和学生的意见,使机制设计既有前瞻性又要可操作、易执行。必须关注建设执行效果的量化指标确立,务实推进,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结论
微博,以及时、快捷、无屏障性、多平台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青睐,发展十分迅速,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高校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 篇9
《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些论述奠定了党团关系的本质。
党团联动机制的建立在我们党、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有光辉的成就。革命战争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 保持了党的队伍团结统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国家建设初期, 根据建设新中国的要求, 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农联盟教育、主人翁责任感教育, 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的精神, 调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短时间内取得了极大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利益出现分化, 新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不同主体对社会认知出现差异, 原先的社会共识被打破, 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 那么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否已无必要, 可以束之高阁了呢?恰恰相反,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更加表明了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经济建设中搞好高校党团联动机制
首先完善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尚未形成凸显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重要性。要承认现代社会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是常态, 但多元化不意味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席。良性的意识形态体系必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干和中心, 各亚意识形态与之并行不悖而形成的网络系统。我国处在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 多元意识形态已具雏形, 但社会特色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不巩固,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任重道远。
其次, 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天然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党团联动机制工作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在组织化生活的现代社会, 高校是数量最为广泛、地位及其重要的组织之一, 也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成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公民是社会稳定运行的条件, 而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的道德和高超的技能素质更能促进高校党团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 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也是高校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改革开放后, 生产方式的变迁导致经济多元发展从而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问题。这个问题不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 而是会不断演变和发展。多元价值观给学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困难。社会现实复杂多样, 部分丑恶现象对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极大冲击。现实与道德的冲突、多元价值观的激荡竞争无形中给学生思想带来了压力, 造成人生、工作中的困惑和迷茫。因此, 高校做好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也成为企业党群工作的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此, 江泽民同志才称“党团联动机制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群部是在党委领导下负责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职能部门。新时期、新形势下, 党群工作部门必须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有效开展党团联动机制工作以凝聚人心、团结队伍, 增强战斗力, 为高校迅速发展插上思想的翅膀。
三、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 在目前的学生党建工作中, 存在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入党教育辅导不到位、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团支部开展党建工作被动化、学生党员入党的程序及各项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 是党团联动工作成败的关键。
1. 强化学生党员的作用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团联动机制发挥的重要生力军, 他们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只要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感, 让他们负有使命感, 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 学生党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同时, 要注意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的培养, 树立他们“传帮带”的服务理念, 将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于学生党员中, 确保学生党员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 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辅导员直接负责所在班级的团建、党建工作的指导工作, 我们不只是要在政治理论水平上要求辅导员达到一定的水平, 更多的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现在高校中, 很多辅导员常常是基层最忙的, 学校各个部门都能给辅导员布置工作, 使得辅导员们的核心工作——政治思想教育被忽视。所以, 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有相应的改革, 并加大对辅导员党团工作的指导力度, 保证党团联动机制的顺利运作。要把高校党建与团建工作统一化, 统一研究, 统一部署。
任何工作要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必由之路。因此要建立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补位的齐抓共管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工作成效如何关键要通过考核来验证, 因此还要形成考核机制, 将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自评和群众考评等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评估工作效果, 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从而提高党团联动机制工作的效率。机制形成后, 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各方面具体工作, 总结经验、教训, 形成和完善各种具体工作制度, 以机制牵引制度, 相互推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宁.高校共青团组织“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思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 (4)
[2]高瑞春.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容及方法.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