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联动机制

2024-07-19

政企联动机制(通用6篇)

政企联动机制 篇1

0 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西安构建国际化大都市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安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西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机遇期。随着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安电网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总结“十一五”西安电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确保“十二五”电网规划有效落地和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取得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保障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对电力的强劲需求。因此,探索建立政企联动形式,形成“政府支持电网建设一电力企业保障电力需求—政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是改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将电网项目选址选线、征地拆迁等工作任务落实到属地区县政府或开发区,形成与各级政府自上而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是促进电网建设顺利开展的有力措施[1,2,3,4,5,6,7]。

1 西安电网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日趋复杂

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电网发展的龙头,前期工作推进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电网建设的发展速度。只有依靠各级政府才能协调破解电网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为电网发展铺平首段道路。

随着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电网建设项目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按照核准制规定,330 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需国家发改委核准,110 kV项目由省发改委核准。在项目可研阶段,要取得规划、土地、水利、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文物保护、通信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协议,在项目核准阶段需要取得土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书、环评、水保等一系列支持性文件,大多数支持性文件要从村、乡镇、市等逐级向上办理,有些审批环节互为前提,从而使项目从启动、申报到项目获得核准时间日益增长,前期工作经常需要2~3年的时间。

1.2 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

随着西安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西安地区土地资源稀缺,能够用于变电站建设的土地十分稀少,选址选线极为困难。目前,西安市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纳入西安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但未纳入西安市城市发展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电力线路走廊和站址用地也未纳入详规中予以预留和保护,这给变电站站址用地预审、征用土地等带来很大难度,导致在具体电网项目的前期、建设过程中选址、选线困难,部分项目由于选址、选线困难重重而长期搁置。同时变电站用地和线路走廊与城市规划冲突不断增多,走廊和站址用地难以落实。尤其在一些电力负荷密集区,土地资源寸土寸金,一些变电站站址长期得不到落实,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如“十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常宁宫输变电工程由于规划预留站址不明确,没有切实保护,站址始终无法解决,导致该项目取消;规划建设的110 kV科技路和大白杨输变电工程也由于规划预留站址不明确,至今未落实站址,导致该项目无法按期实施;330 kV户县变电站由于无法避让基本农田,在用地预审环节就用了近两年时间,原计划2009年9月开工项目,实际可能延迟到到2011年7月开工,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电力供应。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目前中心市区已属于城市建成区,选址、征地、建设十分困难,必须依靠政府改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才能保障电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1.3 西安电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0年,西安市全社会用电量为0.199×108 MW-h,电网最大负荷为4 061 MW,较“十五”末分别增长57%、68%。近年来,西安地区负荷高峰期虽未出现大面积停电和限电现象,但是局部地区用电矛盾非常突出。2010年西安地区负荷增长530 MW,而同期电网投运110 kV变电容量561 MVA,按规程只能满足负荷增长需求的56%。目前西安市一环内容载比严重低于规程下限,三环内仍存在相当部分变电站负荷轻、重不均的情况。因此急需加快三环以内变电站布点速度,有效缓解现有配电网运行痼疾,全面提高区域电网供电能力,满足城市开发建设需求。目前西安市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电源布点少、供电瓶颈多、互供能力弱、设备状况差、治理难度大”。局部地区电网供电瓶颈凸显,尤以三环内最为突出,呈现“基本满足,局部制约,发展紧迫”的状况,电网的现状与西安市国民经济保持13%以上的发展目标不相对应,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也不适应。

1.4“十二五”电网建设任务繁重

为有效解决影响西安市电网发展的瓶颈问题,省公司加大了对西安市电网规划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省公司对西安市电网规划投资137亿元,比“十一五”完成量翻了一番多,占全省电网建设总投资的42%以上。重点建设750 kV西安南变电站,建设改造西郊、曲江等10座330 kV变电站,新增110 kV及以上变电站87座、容量10 270 MVA、线路1 476 km,构建750 kV电网骨干网架,形成110 kV电网双回链式构架,进一步提高西安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的能力。借鉴国际化大都市配电网建设经验,建设多分段、多连接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环网供电模式;加快城市老旧小区“一户一表”改造,逐步实现直抄到户,减轻居民负担;支持城市新建区和老城区改造,解决城市供电“卡脖子”问题,提高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201 1、2012年电网计划投资55.06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实际完成投资的87.2%,逐年投资额是“十一五”年均的2~3倍。330 kV建设7站3线,新增变电容量3 960 MVA,新增线路95.56 km;110 kV建设54站10线,新增变电容量4 663 MVA,新增线路654 km。三环内线路实现全绝缘化;主城区全部727个供电台区改造完毕,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公变供电;中心城区、“五区一港两基地”等重点区域供电可靠性、供电能力将大幅提升。西安电网规模、设备健康水平、电网运营能力、智能化水平、供电服务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 改善西安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策略研究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电力公司对西安电网规划投资118.3亿元,占省公司规划总投资的43.2%,截至2010年末,投资实际完成64亿元,完成率55%,影响投资完成率较低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与政府联动机制不健全,电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不够,各级政府对电网建设的措施落实不到位所致。要实现“十二五”电网建设目标,在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其根本出路和核心在于改善西安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建立政府主导、各方支持的电网建设格局[1,2,3,4,5,6,7]。

2.1 形成各级政府支持电网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高层会谈、专题汇报、各类座谈和媒体宣传等方式,主动向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宣传电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把“电网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支持”努力转变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电网企业加大投资,地方政府愿积极为电网建设提供优惠条件”的舆论环境,形成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电网建设,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2.2 建立政企联动机制

成立以西安市、区(县)主管领导为组长,市、区(县)级部门及电网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两级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电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台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实施意见,从规划选址、电力设施保护、市政费用减免、电力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电网建设工程的征地拆迁和青苗补偿标准等方面健全制度保障机制,规范运作,改变过去“一事一议”状态。

2.3 促进电网规划早日落地

积极促进各级政府将电网规划纳入西安市总体规划子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主管副市区(县)长召集,集市、区(县)国土局、市规划局等部门参加,定期研究项目规划建设问题的机制,加快前期工作手续,尤其涉及到前期选址选线、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尽量采取会上拍板、现场解决的方式,促进前期工作进展;要将电网建设项目列入市县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电网工程取得西安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绿卡”,享受优惠政策,并与政府重点项目挂钩督办。

2.4 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促进各级政府签订三项协议。一是市政府与陕西省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十二五”建设任务和责任;二是由市发改委牵头,将2011年至2013年需开展、建设、完成的各项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与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签订电网建设项目目标责任书;三是西安供电局与各开发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开发区电力规划、变电站布点建设、电力设备运营维护、报装接电等方面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

3 成效分析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2011年4月2日,陕西省电力公司与西安市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共同推进西安市电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政企联动、全面落实西安市城市电网“十二五”规划及远景规划、加大西安市主配网和城农网电力设施建设与改造力度、共同推进西安市电网科学发展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西安市电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承诺将不断加强协作沟通,坚持政企互动、着眼长远、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发挥西安市电网建设领导小组职能,将电网建设项目纳入西安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统一协调管理,落实各市级部门、区县、开发区工作责任,共同推动西安电网建设。同时,西安市政府与市级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代表签订了《西安市电网2011-2012年电网建设项目目标责任书》,西安供电局与开发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双方在电网规划、建设、用电管理与供电服务等方面的责任和任务。

通过建立政企联动机制,实现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西安市各级政府对西安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电网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电网建设—电力企业保障电力需求—政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政府出台《西安市市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收费标准,所有新建住宅开始实行“一户一表”建设。通过企业内部整合资源,理顺流程,电网建设速度飞速增长,完成电网建设投资逐年递增,2010年完成投资11亿元,2011年将完成投资23亿元。

截至目前,2011年18项新开工项目,已取得核准1 1项,已上报省发改委待批复1项,其余项目正在抓紧办理各项核准附件手续。2012年28项工程正在办理核准相关附件,将分批上报核准。提前开展了“十二五”规划期内330 kV城南变、110 kV常宁宫、东月路等13项工程的选址和可研前期工作。

4 建议

(1)加强政企互动协作,力促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汇报、推动政府加快出台各项电力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实施规划优先审批制度、缩短电网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周期、推动和保障西安电网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确保电网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紧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动态优化和调整西安市电网规划,使电网发展更加契合西安市城市空间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将西安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发展详细规划有机衔接,将“十二五”规划的所址线路走廊纳入城市规划。

(3)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全市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围绕西安市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以服务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开辟供电服务绿色通道,满足“五区一港两基地”、产业园区、商业集群等项目发展对电力的刚性需求。以解决供电过负荷、卡脖子等问题为关键,加快三环内已落实选址征地变电站的开工建设,推进老旧站升级改造,着力提升设备健康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全市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提高农网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大新一轮农网改造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民生工程为着力点,加快实施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实现居民用电同网同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努力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

(4)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坚持“超前规划、科学统领、标准先行、科技支撑、基础保障、稳步推进”的原则,致力建设主配协调,吐纳自如,适应国际化都市发展的坚强西安市智能电网。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尽快形成网络,履行城市环境保护职责。

(5)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在落实电网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大规划、前期与工程计划和建设的衔接,及时安排内控计划、征地和投资计划,作到超前安排;加强工程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加大施工力量,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完成“十二五”电网建设任务,建成结构坚强、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的西安电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

[2]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电网“十二五”规划[R].西安:陕西省电力公司,2010.

[3]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十一五”电网发展总结评估报告[R].西安:陕西省电力公司,2010.

[4]西安供电局.西安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西安:西安供电局,2010.

[5]西安供电局.西安市“十一五”电网发展总结评估报告[R].西安:西安供电局,2010.

[6]马钦国,张世强,成巧.陕西电网“十二五”规划的研究[J].陕西电力,2009,37(11):33-36.

[7]李静.西安电网“十二五”规划有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陕西电力,2009,37(8):29-33.

政企联动机制 篇2

大部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实行大部体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否与小政府的目标相冲突

可以说,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会朝着大部制管理方向迈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是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也许有人说,我们不是一直倡导小政府吗,如果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不是与小政府的目标相冲突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知道,“小政府,大社会”是一个形象的描绘,是人们期盼政府规模不要太大,不要把更多的钱花在政府自身;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能力的大小,必须和它承担的责任相适应。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出现的新领域需要政府管理。如伴随网络的出现,有了网络犯罪、网络经济、网络传播媒体等,这些对社会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非常大,都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管理。过去政府没有这方面的管理功能,现在政府就要配备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引导。所以“小政府,大社会”和大部制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二者都有其特定的范围,不应该简单地等同或者对立。退后一步说,即使在“小政府”内部,也不可能是“一锅粥”,而是要设置必要的部门,各司其职,对社会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这就是说,即使政府规模较小,内部也需要科学分工。而大部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设置部门的管理需求。

大部制改革值得注意的四个问题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笔者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大部制改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我们这样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是我们更值得关注的。比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就更加重要;再比如,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重叠?还比如,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等。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在笔者看来,当前有四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第一,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监督大部制的权力,提供保障。在我看来,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这实际类似如国外政府机构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的相分离,执行机构内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弹性管理。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但不是执行机构。执行权交给设在国务院办公厅下、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当然,对大部制的约束监督,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如何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实践证明,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司法、公众、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形成大部制改革的外部监督力量。

第二,大部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比如有人说,目前的发改委就是把若干政府部门整合到一起的“大部”,据观察,很多地方官员现在不跑国务院,只跑发改委,要钱、要物、要政策,使得发改委成了“小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会继续走发改委模式吗?笔者认为,发改委模式不能简单等同于大部制,两者是有差别的。发改委主要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专业部门都有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等,所有这些部门都和发改委的某个处、司相对应。实际上,在我们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发改委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挥综合协调职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也可以进行广泛的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发改委的运作模式不是大部制的模式,倒是要对这种管理运行模式,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进行相应的改革。举一个例子,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把专门负责经济体制改革的部门合

并到了发改委,现在看来,这样把整个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部门放在一个机构内,不一定合适,这个部门应该是超越部门利益的,如果放在一个政府部门内,很容易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改革政策的公正和公平。

第三,大部制改革可能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真正的大部制也许很难确立。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最终必然会涉及和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因此是跨党政的,甚至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比如文化部、广电总局与中宣部的关系,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与政法委的关系,中组部与人事部的关系等。过去这些年来,我们把中纪委与检察部合署办公,联动作战,成效显著,如何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也许是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进行调整,也许更具有长远性。

第四,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也至关重要。应该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比如在今年两会期间,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将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为一个“人口与健康委员会”,但真的要这样整合恐怕难度还是很大的。不管这个动议能否被采纳,但这明显是一种大部制的思维。另外,“大部”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如何设置,权力如何划分?我们过去毕竟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在我看来,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对象广泛,外部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的结合。建议中编办在设计机构改革方案时,要建立一个直属于中央编制委员会的高层专家委员会,借助专家力量,加上民众的讨论,使整合性的大部制方案经过充分论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领导者个人喜好的因素,也能够坚持科学性,立足长远,用智慧和制度规范大部制的改革。

铜鼓县以便民、高效、公正为文化市场管理的目标,着力文化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文化市场分级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制度的落实,做到用制度规范行政管理、执法工作,确保文化市场服务对象的满意。

二是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在部门协作与配合仍存协调瓶颈的情况下,铜鼓县率先成立“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联动领导小组”,为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责作用,组建执法联动大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政出多门的联席会议改成了简单统一的快速行动队,部门联络、信息共享、队伍集结、执法协作、案件处理都快速简便,不断加强了联合执法力度,实现文化市场群防群治,节省了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投入,一致认可。

三是完善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在发挥“五老”人员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热情的基础上,增加了团县委开展的“守望者”行动的力量,由10名家长组成了联动执法的守望者监督员队伍。利用文化市场举报监督电话,发动群众全面快速打击文化市场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得到市民好评。

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的行业自律意识,充分落实“五五普法”普及行业法规知识的要求,建立一年一度的“文化市场经营法人行业法规培训班”制度,帮助建立行业服务平台,建立经营场所专设安全巡查员制度,提高业主的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行业引导、行业协调、行业宣传等工作水平,也确保文化市场竞争有序。

政企联动机制 篇3

煤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并成为了当前乃至今后困扰煤炭行业的最大难题。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限制产能的政策, 如《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矿生产能力登记和公告制度的通知》 (国能煤炭〔2013〕476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 (发改电〔2014〕226号) , 同时, 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牵头召开了40多次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 基本上每次会议都有限制产能的议题, 但从2012年下半年煤炭市场开始下滑, 至今产能过剩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遏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和企业对于产能过剩的理解不一致。因此, 对国家去产能政策的解读达成一致是我们做好“去什么”“怎么去”的基础。

今年2月1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6〕7号) , 对今后一个时期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并作出部署。从企业角度来讲, “去产能”, 首先要“去掉”过剩产能中的落后产能, 比如淘汰在资源规模、技术、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不符合标准的煤矿, 其次要“去掉”劣质煤的产能, 对不符合商品煤质量管理有关规定的高硫、高灰煤应限制生产。

二、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调控职能

(一) 淘汰过剩产能中的落后产能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 要将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相结合, 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因此, 化解产能过剩应分类分步实施, 首先要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 尤其是安全措施差、安全投入不足的“僵尸企业”, 想方设法有序退出。综合考虑退出企业及煤炭职工的历史贡献, 出台煤矿落后产能退出的配套支持政策, 妥善解决人员分流和社保兜底问题, 建立常态化的产能退出机制。

(二) 按照“存去挂钩”的原则, 对现有产能进行重新确定

“去产能”应该重点淘汰过剩产能中的落后产能, 保留和扩大先进产能, 而不应该实行“一刀切”。《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探索实行煤炭行业“存去挂钩”。按照该原则, 在适当压缩小煤矿产能的基础上, 对资源赋存条件好、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的大型生产矿井, 重新核定产能, 达到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压减部分现有产能的目的。

我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 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 经过三年攻坚战, 煤矿产能全部在30万吨/年以上, 机械化率95%, 居全国领先水平。因此, 要按照煤炭行业“存去挂钩”的原则, 对符合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标准、资源赋存条件好、安全生产有保障、综合实力较强的煤炭企业, 重新确定产能。

(三) 加快现代新型煤化工项目审批进度, 支持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

基于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沿着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方向, 加大煤炭转化力度、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扩大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 能够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 实现煤炭由传统燃料向工业原料的转化, 对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以及“去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作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的领跑者,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示范, 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标杆效应逐渐显现、关键技术渐趋成熟, 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十三五”期间, 按照“8337”发展思路, 希望自治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示范成功、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煤炭企业的支持力度, 以期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促进新型煤化工健康可持续发展, 消化部分煤炭过剩产能。

三、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 积极挖掘内生动力

(一) 加强经营管理, 实现生产高效集约

煤炭企业突破困境, 煤炭生产必须坚持向集约高效型转变, 走产业集中度高、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高保障的现代化之路, 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由粗放型向商品煤、精品煤定制生产转变、需求由客户导向型向客户全程参与的转变。

同时, 煤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自治区有关规范煤矿生产能力的要求, 通过优化生产组织, 主动调整生产矿井产量和产品结构, 加强煤炭洗选, 提高产品质量, 努力实现煤炭生产效益最大化。此外, 要抓好产供销衔接, 坚持以销定产, 科学组织生产, 提高产销率, 降低库存量, 增加企业效益, 力争主要生产经营和效益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 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目前, 简单的“限产保价”不可能达到控制产能的目的, 而且在实行过程中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只能在发展中解决此问题。煤炭深加工既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去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有利于企业多元化发展。

传统煤炭企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并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促进现有煤化工产品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差异化发展。按照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依照自身产业布局, 伊泰未来的发展将围绕“煤炭”主业进行“两个转变”, 即: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产运销为主、煤制油等其他产业为互补, 转变为以煤炭产运销为依托、煤制油等煤炭深加工和清洁能源输出为主;发展方式由简单的扩产能、增产量的扩张型, 转变为高科技含量、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质量效益型。

(三)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激发企业活力

煤炭企业要加大内部管理改革, 通过开展降本增效措施, 进行全过程成本管控, 降低成本;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劳动用工总量、工资总额、管理人员数量;通过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压缩管理层级, 实行扁平化管理;通过深化薪酬分配制度, 突出业绩和效率效益导向, 将经营业绩作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 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以伊泰集团为例, 通过开展全员竞聘工作, 对机构进行刚性瘦身, 对管理人员进行精简, 企业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篇4

各县(市)区教育局、公安局(分局),市属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现对我市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一)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将辖区各学校纳入属地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建立校长负责、镇(乡)街道综治办、派出所联动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

(二)建立联络机制。辖区派出所兼职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与辖区学校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负责人为安全联络员,明确双方联络员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加强沟通并填表存档(附表)。

(三)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走访工作机制。所、校双方安全联络员应适时互通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管理情况和可能发生危害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先期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及其周边治安动态,研究并适时开展治安整治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治安管理。

二、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职责

(一)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学校应当遵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设立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并将治安保卫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报主管公安机关备案。

2、学校应当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应当坚持每天开展五分钟安全教育,并在开学初、放假前等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做到学生“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新生入校后,学校应当及时将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告知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清楚知晓。

3、学校应当健全门卫制度,有条件的要聘请专职保安人员,做好校园门卫安全工作。学校保卫人员及担任门卫工作的保安员应当做到:按照岗位责任制度,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对来访人员进行盘问、检查、登记身份材料,经核实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的车辆和物品进行核对、检查,凭出门条放行。有条件的学校要设定专用停车区域,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进入学生活动区域。严禁将非教学用危险化学品和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带入学校。白天应及时清理学校门口的摊贩,驱赶违规停放车辆。课间必须安排人员进行巡校、巡课,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并报告学校领导。夜间应安排人员值班,并按规定的时间及巡逻次数巡视校园和重点防范的部位,及时报告各种隐患。

4、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在主要街道和交通要道进行跑步等体育活动。

5、学校要建立“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档案,形成定期联系制度和定人帮护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班主任、老师对学生中发生的各种暴力行为要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

6、有寄宿生的学校应当建立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人负责住宿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情况,特别是责任落实、安全检查、隐患消除等情况要详细纪录。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7、加强校车管理。接送学生的车辆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按时检验。定期对校车驾驶员进

行安全教育,每辆校车都要安排专人跟车,建立学生上、放学乘坐车辆动态监管机制。

(二)辖区派出所对校园安全工作履行的职责

1、指导学校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确定校园内部治安保卫重要部位,严格校园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学校领导落实安全责任,协助指导学校安装监控系统,完善安防设施建设,提高学校自防能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及治安保卫人员队伍建设,并要求学校门卫应由专职保安或者其他能够切实履行职责的人员担任。

2、建立到校工作制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每月至少到校工作二次,强化学校治安防范、交通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安全责任制,并督促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教育计划。校园、周边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期间至少要上一次法制课,工作情况要存入学校安全教育档案,并录入公安机关派综系统。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如收缴管制刀具等专项治安行动。

3、及时依法查处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对发生扰乱校园秩序、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并及时将查办情况通报学校,以利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4、指导、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根据《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做好监督检查,并记录在案。对寄宿制的学校,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对其他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指导其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5、协助学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对学校求助、报警,在接警后应立即赶到现场,维护秩序,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三、强化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一)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应熟悉辖区涉校及周边治安情况,在治安状况复杂的学校周边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强化治安管理。坚决取缔中小学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两室”、“三厅”、“两吧”等经营场点,查封、收缴违禁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清查整顿校园内及校园外50米以内的非法经营摊点、流动摊点和出租房屋,查处不法活动。涉校及校园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益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及时立案,专人负责,及时查处。未破涉校涉生的刑事案件分级挂牌督办,刑事案件在逃人员上网追捕,案件发、破案情况档案齐全。

(二)辖区派出所要加强校园周边网吧管理,全面掌握校园周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开办和经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点查处违反实名登记规定,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违规违法经营现象。特别要坚决查处取缔黑网吧。严格实施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求学校积极提供校园周边黑网吧的相关信息,举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使公安机关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活动。

(三)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辖区校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情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校园门前重点路段设立警示牌提示标志;完善城镇和靠近交通要道的学校周边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措施。上、放学时地处交通复杂路段学校,有民警维护校园门口道路交通秩序。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配合学校建立校车和接送车管理机制,加强管理。严禁校车及接送学生车辆超载、超速。每月在交通违法处理信息系统上查询辖区校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信息,及时通报给辖区教育部门和所在学校。

(四)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对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必须定期分析、排查,掌握可能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根据需要及时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并记录在册。对寄宿制的学校,列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建立监督执法档案。适时督促、指导学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及时

督促火灾隐患整改。开展经常性防火安全教育,使师生掌握基本消防常识。对辖区学校安全防火工作及涉校火灾基本情况应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四、奖励与责任

(一)建立完善“平安校园”、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相互考核机制。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绩效考核派出所应征求所在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意见。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应征求属地派出所及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意见。

(二)对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市)区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教育局予以表彰、奖励。

(三)对相关学校不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由辖区派出所发出整改通知,并将整改内容及时通报属地教育部门。

(四)对不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或发生重大案件事故的严肃倒查追责;对直接责任人由上级部门和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漳州 市 教 育 局漳州 市 公 安 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抄送:省公安厅、省教育厅;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综治办

学校安全工作联络员名单

王慧宾

詹亚辉

科政企联动打造科技型蚕桑专业镇 篇5

2005年12月, 东坝镇被广东省科技厅评选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2008年广东省科技厅又批准由东坝镇政府、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业加工研究所、郁南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东坝蚕桑专业镇科技创新中心”, 为东坝蚕桑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目前, 全镇蚕桑的种植面积己达到1666.7hm2, 2008年全镇产茧4375吨, 产值7875万元, 全镇蚕桑单项人均年收入1700元, 蚕桑种植面积居全县首位。全镇8000多农户中共有7000多户从事蚕桑生产, 其中种桑面积达1/3公顷以上的专业户有1600多户, 从事小蚕培育的小蚕联育户有120户。

为切实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推进蚕桑产业化, 促进农民增收, 东坝镇开展了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依托, 通过健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从总体上提升全镇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实施蚕桑技术创新, 主要是突出“五个抓”。

1 抓发展方向, 明确目标

东坝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 种桑投产快, 当年种桑当年就可养蚕, 而且桑树生长期长, 一年可养蚕7~12批, 全镇1/15公顷桑产量及产值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1/15公顷桑年产茧平均达到175kg, 高的有200kg以上, 1/15公顷桑年产值一般在3500元左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3期以来, 种桑养蚕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种桑面积不断扩大, 蚕农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各项技术, 发展种桑养蚕的基础扎实。近十年来, 镇党委、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主攻蚕桑生产, 扩大规模, 提高产量和质量, 把东坝镇的蚕桑业做大做强, 发展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的效益农业, 打造具有东坝特色的“一乡一品”品牌产业。根据蚕茧的市场形势和本镇实际, 制定了蚕桑发展目标, 计划到2010年全镇桑园面积发展到2000hm2, 产茧5000t, 实现产值超亿元。

2 抓蚕桑科普, 提高蚕农科技意识

为提高广大蚕农的科技种桑养蚕水平, 改变广大蚕农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技术, 镇政府一是经常邀请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蚕专家, 来镇举办科技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 向蚕农传授现代种养技术。近二年来, 共举办各类蚕桑科技培训班5期, 培训蚕农3000多人次。二是投资10多万元办起了“东坝镇蚕桑科普园”, 园内既有蚕桑科普挂图及蚕桑科技资料, 组织广大蚕农工余时间参观学习。三是加强与郁南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合作, 公司的蚕桑技术员经常深入镇内各蚕区, 下桑园, 进蚕房, 指导蚕农应用科技种桑养蚕技术。通过抓蚕桑科普, 在全镇形成了崇尚科学, 应用科学的科技风, 培养出一大批讲科学、懂技术、能掌握应用现代蚕桑科技种养技术的新型蚕农, 科技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抓生产规模, 扩大蚕桑面积

将东坝镇的蚕桑生产要发展成为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 打造蚕桑支柱经济, 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奔康致富, 是建设现代蚕业的主要工作。为此, 东坝镇高度重视抓好扩种工作。

3.1 抓好老蚕区的品种改良工作

针对蚕桑老区如深步、双凤等村的桑树普遍存在易患青枯病、桑疫病等病虫害的实际情况, 引导蚕农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基础上, 及时改种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3.2 抓好新蚕区的扩种工作

制定全镇蚕桑扩种规划和奖励措施, 鼓励农户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开发利用较边远的山坡地和部分农户保留的口粮田, 充分挖掘扩种潜力, 扩大了桑园面积。2008年全镇新补扩种桑园面积113.3公顷。

3.3 开发研究蚕桑系列产品

积极推广蚕桑多元化发展, 加大蚕桑副产品的开发, 于2009年建立了一蚕桑示范基地进行桑果系列产品的开发实验, 以培育蚕桑的综合资源产业。

4 抓蚕桑新技术推广应用, 提高产业生产水平

东坝镇政府十分重视加强与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郁南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 三方共同合作组建了“东坝蚕桑专业镇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中心建设, 在镇内加大蚕桑科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近年来, 先后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家蚕自动登蔟技术”等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在此同时, 中心还在镇内推广了“粤蚕6号”、“粤桑11号”优良蚕桑品种, 通过抓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全镇蚕桑产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15公顷桑年产茧量由150kg提高到175kg, 1/15公顷桑年平均产值由2500元提高到3500元, 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全镇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5 抓蚕桑产业化发展, 促产业健康发展

政企联动机制 篇6

近日, 国网长沙供电公司就电力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与宁乡县政府进行了汇报, 并对下一步电力设施保护政企联动工作提出了建议, 双方就政企联动相关长效机制的建立、营造良好输电线路运维环境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近年来, 随着长沙地区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 特别是各县 (市) 区域内, 道路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城市绿化、楼盘建设、私人建房等诸多项目遍地开花, 加上各类易漂浮物使用的增加等, 导致输电线路外力破坏的风险日益增加。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 仅仅靠电力部门和运维人员已不能满足防控要求。

国网长沙供电公司经过分析, 当前外力破坏隐患在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四县区范围内较为集中, 且呈现出突发性强、防控难度大、点多面广的特点, 为此, 该公司在内部加强了与营销等专业横向协同, 在外部积极寻求与各级政府的联防联控。下一阶段, 该公司将进一步推进电力设施保护政企联动工作, 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促进行政执法队伍的建立, 并联合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

上一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下一篇:仪表着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