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2024-07-19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精选11篇)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1

一、审计质量的涵义

审计准则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本文讨论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效果,或者说审计报告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这样理解审计质量,即审计提出意见或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后能提高管理水平,规避风险,促使企业增加价值(包括增加收入和减少损失),这个过程及结果称为审计质量。

案例:2012年9月,A公司与B公司签订《××供气支线工程施工合同》,暂定价4.8亿元,合同约定“承包人负责临时征地手续和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地方协调工作,临时征地赔偿费包含在本合同价款中,由监理审查批准后支付,临时用地赔偿补充协议需报业主备案。”

投标报价汇总表显示:征地赔偿费14702.14万元。截止审计日,已支付赔偿费3696万元并纳入项目收入成本核算。

假如你是项目审计组长,会提出什么样的审计建议呢?

审计分析:《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下列情形除外:……;(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根据上述规定,若不变更承包合同内容,征地赔偿款纳入承包合同总收入核算,按已缴纳税费比率3.51%、征地赔偿款收入(成本)14702.14万元计算,需多缴税费516.05万元。

审计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及纳税人代垫拆迁补偿费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520号)规定“:纳税人……,代委托方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拆迁补偿费的行为属于“服务业———代理业”行为,应以提供代理劳务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代委托方支付的拆迁补偿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根据此规定,为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合法合理节约税费,增加项目效益,建议A公司与B公司(业主)协商,对原承包合同内容进行变更,将征地赔偿款从合同价款中扣除,单独签订《征地赔偿费委托付款协议》。同时,工程收入成本与征地赔偿费要分别核算。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审计发现问题,拿出解决办法,为A公司节约税费成本,增加了效益,这就是审计质量,也是本文研究的宗旨。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一)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如:某下级单位总会计师干不好,财务经理无能,就调到审计部门当某某级别审计员。职务没了,级别不变,现实中诸如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由于领导不重视,至今“一流人才干财务,二流人才干审计”的风气还比较盛行,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

(二)审计队伍执业水平低,缺乏有份量的见解近几年,我国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加强,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还不能够完全胜任工作,主要表现为:有问题查不出来,查出来的问题无有份量的意见或建议,审计报告避重就轻,谁都不愿意看,有时连自己都觉得惭愧。在本身就不受重视的内部审计又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只能是工作质量越差,领导越不重视,愿意从事审计职业的人越少,审计队伍素质就越低,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三)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较差审计独立性一般是指机构的独立性,是广大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被称之为审计事业的灵魂。但中国现行内审机构的组建模式五花八门,隶属关系模糊不清。现有模式中独立性较强、权限相对较大的模式为总经理领导模式;独立性最差、权限最小、监督体系形同虚设的模式为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领导;目前独立性最强、权威性最大、公认最合理的审计模式—审计委员会领导模式在中国并不多见。此外,中国的内审有一种怪现象叫做“同级不能审”,同一单位的审计部门不能审计财务、经营管理等部门,人为设置障碍,这使审计职责的履行残缺不全,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四)审计决定落实不到位,屡查屡犯现象较为严重审计中常见的招投标、滥发奖金补贴、账外资金等老掉牙的问题,基本上从审计部门成立那天开始就从来没消停过,连年审,连年犯,属典型的屡查屡犯问题。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缺乏落实审计决定的保障制度,审计只有建议权,无处罚权,大多数情况是审计报告一发就算完事,很少有人去跟踪后期整改落实结果,不少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几十年如此,致使审计权威大打折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工作也养成了不在乎的习惯。

(五)奖惩制度不健全,考核过程不严格研究认为:不管什么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审计质量管理也不例外,“审计人”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人”决定一切,但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是缺少科学的质量考核标准,二是已有的考核制度不执行,三是考核过程形式化,四是考核结果与奖惩无关。主要表现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与个人利益没什么关系,大锅饭的遗风影响还比较深刻,一年到头“有作为”与“无作为”差不多。然而,作为“自利”的人性本质,这种现象给“有作为”实施了沉重打击,其结果是有作为效仿无作为,然而代价是“泯然众矣”。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精选审计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成效审计项目立项应以企业主营业务为核心、紧扣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决策层工作部署及要求,围绕领导关注重点、企业管理难点、群众关心焦点问题以及对企业影响较大的薄弱环节进行,好钢放在刀刃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规范,资产总量、人员规模、风险程度低的单位,减少审计频次,可在一定时期内免审;对管理中出现问题较多,整改不彻底、风险较大的单位加大审计力度;对规模较大,业务复杂,无法进行全面审计的单位,要以能反映主营业务特点的项目为载体,开展专项审计。

(二)加强沟通交流,优化人员配置,促进共同提高集团型企业审计大型项目时,可将各单位审计业务骨干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审计工作。这样,一是可以弥补总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各单位审计人员都有机会到其他单位学习借鉴,学习其他单位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大家增强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对提高审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审计队伍的组建不应局限于审计部门,要摆脱“审计=会计”的传统观念,术业有专攻,能者为师,理论上讲,从车间工人到企业执行总裁,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部门的人都可以当“审计师”,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技之长。甲单位技术精湛的工人可以将技艺传授给乙单位,可以对乙单位产品合格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乙单位执行总裁成功的经营理念、高效的管理经验可以传授给甲单位,对甲单位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进行诊断并开具良方。

(三)扩大审计范围,适应时代潮流,续写审计篇章国家审计已将审计范围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翻凭证、看报表、查错防弊的审计思路早已落后,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审计还按老套路过多的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做文章,难免会给报告使用者留下内容平淡、问题重复、模式呆板、趣味单调,阅之如食鸡肋的印象,审计工作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索耶《内部审计》、布克琳《现代内部审计学》、《内部审计思想》等巨作,无一不是把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展现出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始终决定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因此,必须逐步学习并掌握风险管控审计、企业战略审计、经营管理审计、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等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对单位进行全方位审计,涉及到安全、环保、质量、市场、人事、财务、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并拿出解决办法,让企业决策层感受到审计价值的存在。

(四)转变审计观念,强化营销意识,革新审计思路目前,内部审计仍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工作,审计部门自己制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自己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自己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后续审计。比较熟悉生产的理念与技术,对营销的理念与技能比较生疏,导致很多时候虽然用心良苦,但管理层及相关业务部门并不认可,究其原因,是提供的“产品”与市场不配套,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审计作业模式要创新,观念要转变,要将“生产导向型审计模式”逐步向“消费引导型审计模式”转变。提供最好的不如提供最需要的,按照市场经济理论—需求引导供给理论的观点,报告使用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即“订单式审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建立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审计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案例:2011年3月,某审计组发现,某公司2010年度固定成本3150万元,占总成本的47.49%,占总收入(4447.9万元)的70.8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沉没成本(过去决策失误,所购设备使用不上)。经测算,年度收入要达到8000万元才能达到盈亏临界点。

经分析,公司营业收入低的原因是:经营管理部门投标报价时考虑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额闲置设备成本”,报价偏高,导致投标屡屡失败,致使公司陷入无所事事、连年亏损的发展困境。沟通中,审计向相关人员详细讲解了“沉没成本”的内涵,并指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建议公司在

投标报价时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将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公司领导采纳了审计建议并立即付诸行动,效果非常明显。2011年度,中标额1.13亿元,实现收入9780万元,一举扭转了长期严重亏损的局面、且有少量盈余;2012年度,中标额高达1.67亿元,实现利润400万元,由过去经常向上级单位要补贴改为上缴利润。

如果审计部门能经常生产类似的产品,何愁没有销路?而且长期形成的领导不重视、被审计单位不在乎等内部审计观念也将被击碎。

(五)控制审计风险,严防漏审事故,塑造信誉品牌有些审计项目,因无问题披露,亦无任何审计意见或建议,致使审计报告没法写,拿不出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确实到位,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二是审计人员自己水平不行,有问题看不出来,有风险隐患觉察不到。而通常以第一种情况向领导解释,如果领导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情况比较了解,知道其存在的风险隐患,这时候解释就成了领导不信任的把柄,审计风险自然就暴露了。比如:被审计单位存在违法违纪问题,造成员工之间利益失衡,审计又查不出来,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他们心里就会失去平衡,最终选择举报。此时,审计“没问题”的报告就成了领导不信任的证据,偶尔一两次还可以理解,多了就没法解释。为此,每开展一个审计项目,一定要深入细致地查,要敢于将问题查清、查透,要不怕得罪人,敢于将存在的风险隐患彻底暴露,千万不能跑马观花,走过场,必须要保证所审项目的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案例:2011年9月,某审计组对某单位审计发现,因业务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不掌握,其劳务分包项目一直重复纳税,经统计,从2009年至2011年8月,累计多缴税费604.25万元。审计发现上述问题后,公司领导班子非常震撼,在审计组的业务指导下与税务机关协调沟通,向其提供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积极收集多交税凭据,商讨退税事宜。现场审计结束已取得进展:税务局承认存在误征税费现象,并同意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已缴入地方财政的资金退还。

疑问:2011年9月前“一直重复纳税”,以前的“没问题”现在变成了“大问题”,这就是审计风险。领导会想,以前的审计都是干什么的呢?

(六)注重语言艺术,凸出报告精华,彰显审计价值报告是决策层审视审计工作的窗口,审计工作干得怎么样,成绩如何,全由审计报告来体现,可以说,全体审计人员的心血都集中反应在报告上。研究认为,撰写审计报告有以下几戒:一戒罗列现象、缺乏分析;二戒逻辑不清、语言组织功能不强;三戒轻描淡写、点不到要害处;四戒专业术语过多、业外人士无从知晓;五戒不讲艺术、模糊语言运用失当;六戒照猫画虎、缺乏“美”的意识;七戒语言不精炼、沉长烦琐。

在客观披露审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平淡浅薄地将一堆问题的表面现象像摆大白菜一样往报告上一摆就算完事,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公司治理维度、经营管理视角,从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查找原因,揭示要害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索本求源,分析入木三分,找出控制的薄弱环节,把深层次问题说清、说透,明确风险、宣扬经验、挖掘潜能,研究、探索降本增效途径,提出高效可行的解决对策。一份充满真知灼见的审计报告,才能满载审计人员的心血。

(七)严格审计决定,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审计效果由于审计对奖惩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比较小,屡查屡犯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但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也使审计的价值体现趋于渺茫。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屡查屡犯的单位,审计部门要据实向主管领导汇报,并讲明不执行审计决定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建议按制度规定严肃处理。如果违纪违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控制进而蔓延,其结果是违纪单位更加大胆违纪或守法单位竞相仿效违纪单位,“羊群效应”的发生将会使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给企业造成损失,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得不到保护。如果是一个英明的领导,在了解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后果之后,对审计工作是绝对支持的。

(八)完善激励机制,诱发人性动机,挖掘工作潜能现实中,人们都希望得到奖励而不希望得到惩罚,这是人性的特点。如果在内部审计管理中能够正确认识这一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找到最佳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奖惩方案,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甚至是“用人之短”,服务于审计工作。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接受激励的实际状况看,精神激励多于物质激励,激励程度较小,加上“轮流坐庄”的平均主义以及评奖的不公正等普遍性问题,致使激励的效果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考核标准科学化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使各个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公正地计量出来,纠正靠“领导意志”行事的不良方式。

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他们所获得的收入(货币性的及非货币性的)足以弥补本人的劳动付出以及其他付出(如过度的精神压力、尊严的损害等)时,他们才可能感受到激励的刺激,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物质激励比精神更有效,现时激励比期权激励更有效,升职比加薪更有效。此外,“不患寡而患不公”,如果激励的公平问题处理不好,部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伤害,审计质量的支柱就会倒下,当领导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比如奥运比赛,金牌只有一枚,在公平竞赛的前提下,胜出者得之,他人自然心服口服,毫无怨言。

(九)加强业务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执业水平内部审计要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专家,如果水平不行,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就谈不上咨询。有为才有位,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学习,业务水平不提高,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来,何谈有为,位从何来?所以,我们必须在能力的提升上狠下功夫,尤其是涉及审计工作常用的知识,如税收法规、投资管理、价值分析、资产评估、工程管理等基础知识,一定要抓紧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

案例:2011年5月,某审计组发现某集团施工企业承揽的部分项目因合同金额包含甲供料(大致占总价款的3/4),而且,该集团企业项目部与各下级单以及各单位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价款中均包含甲供料价款,这一系列的合同签订问题,给印花税的合法缴纳留下了严重隐患(后期跟踪发现,个别单位此隐患已造成税费损失270余万元)。审计发现后,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消除了每年上千万元的印花税缴纳隐患,为企业合法经营创造了价值。

(十)创新机构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深化审计职责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置审计总监的设想。目前,全国各类大中型国有企业基本上都设立了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负责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在重大决策上成为总经理的有力助手,贯彻落实总经理指示,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经研究发现,总会计师的职责及权限范围都局限于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再重要也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设置审计总监。审计总监对包括财务、市场、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总监体系享有监督权与建议权,审计总监领导审计部门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审计,根除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影响企业利益的各种隐患,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研究发现,设置审计总监对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管理至少有以下几大好处:(1)目前审计部门最高领导也就是中层干部。尽管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分管”审计工作,但由于是“兼职”,所以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管理而已。若有“专职”的审计总监,则审计组织体系可得到加强,审计制度的实施能得到保障,可从根本上弥补审计部门受权力限制的缺陷。(2)审计总监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成员之一,能名正言顺带领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有资格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总监的权力,使得审计范围在横向上能得到大力拓展,在纵向上能得到进一步深化。(3)审计总监作为广大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能提高审计权威性、增强独立性;能强化审计人员的自信心,使审计人员有了更好的“归属感”,进而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能更好证明先有“位”后有“为”的逻辑辩证关系。(4)审计总监理所当然成为企业一把手的“保护伞”。由于涉及专业问题,一把手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一定了解,这时就急需一位懂经济、会管理,精通法规制度的得力助手。(5)审计总监可成为企业各领域相互间的沟通桥梁,协调各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整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发现并解决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促进企业整体结构的优化。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 篇2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引言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是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管理,进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建立审计机构,进而确保内部审计质量,促进企业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了企业经营活动能否获得好的效益。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活跃,长期以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偏向于结果,对过程不够重视,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对其企业而言,内部审计的职责就是协助管理层有效地履行职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有效的实施。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足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完善和改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关系到企业会计报告质量,如果企业不注重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威胁到国家的利益。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避免徇私舞弊、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确保企业会计报告质量,维护企业的利益,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令,符合财务管理制度[1-2]。

三、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不重视。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往往就会忽视在获得经济效益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进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简单的认为审计是会计部门的职责,认为只有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就可以避免问题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局部化、片面化,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人员问题。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讲,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对专业性的人才需求非常高。然而就目前来看,企业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非常少,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是由会计人员来执行,而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是按照会计相关工作来执行管理,容易造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另一方面是企业做假账,应付审计,使得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的时候,不能根据企业的真实情况来进行,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三)制度不完善。就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看,内部审计相关制度还没有健全,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由于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据,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约束不到位。另外,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很容易产生专政、独裁的局势,威胁到企业的发展。

(四)审计目标不清晰、不全面。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了多方面,而就目前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比较片面,主要集中在会计审计,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型发展。另外,在审计目标这一方面,审计机构不能制定明确的目标来规范审计行为,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审计目标,这种目标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审计人员不能把握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界限,笼统地进行表述,不具备操作性、指导性。

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一)提高认识。对于企业而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是企业获得良好效益的途径。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首先,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次,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落实下去,进而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形态,人才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对于企业而言,专业性的技术人才是企业站稳市场的保障。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企业要想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就必须重视专业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文化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企业制度,进而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另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外联系,对外引进专业的审计人才,进而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保障[3]。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企业必须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中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行为,进而确保内部审计質量;其次,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审计工作进行复查,提高内部审计透明性,须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四)明确审计目标,完善审计方法。企业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管理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审计来判断企业各项活动、管理是否合理,进而减少企业损失。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而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就必须明确审计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同时,企业必须创新审计方法, 扩大审计范围,审计内容要涵盖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审计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对审计内容进行反复的调查,进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4-5]。

(五)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就当前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度,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而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故此,企业应当加大技术投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配备先进的设备,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系统,进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保障内部审计质量[6]。

五、结语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加强专业审计人才的培养,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饶庆林,谭文浩.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 企业经济,2010,No.36210:29-32.

[2] 甄蓉,胡劲松.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2011,No.26213:179-180.

[3] 李克迪,陈秀美. 试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02:123-124.

[4] 胡海静.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2,No.69425:54-55.

[5] 邹兵. 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A].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2[C].:,2013:6.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3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使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使审计的风险得以降低,使会计信息失灵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强化内部控制系统,促进企业科学管理。

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内部审计是以提高其质量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高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其职责[1]。还有助于促进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审计工程监督、教育以及培训,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能力有全新的认识,能够在压力和动力下促进自身业务素质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熟经验和管理模式,建立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需要聘用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方针等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实现审计力量的高效利用。审计的技术含量对于审计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重要力量,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保证其能够胜任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督导工作的效果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完善内部审计的考核制度,将内部审计考核工作纳入到企业考核工作中,并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使内部审计能够科学合法,保证审计内容准确,质量提升,及时整改内部审计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以及质量的提升。

强化责任追究以及奖惩机制,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需要加强质量检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三)实现信息化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有效性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完整、开发利用不足,不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信息的共享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没有与业务、财务等部门相联系,内部审计信息反馈不及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科学使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审计与业务、财务等系统有效衔接,实现审计数据库的建立,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及效果的实现。

(四)做好审计报告的复核控制

审计报告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着审计的质量。提高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三级复核。要明确审计的事实、程序、实现目标;审计的证据是否客观、合法、充分;有无正确的审计依据;审计的评价意见是否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完整、用词规范。[3]复核之后,需要进行复核标识,从而实现责任的明确划分。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需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使质量控制的效果得到保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的审计评估,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科学规范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强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海静.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54-55

[2]张新群.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92-93

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探讨 篇4

摘 要: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在审计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中能够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审计判断,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近些年事业单位内出现了一些问题而造成审计失败的案例,引发全社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质疑。本文将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分析

一、内部审计质量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看是否符合内部的相关程序以及规定。进行内部审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财政收支、人员安排以及岗位编制情况,因此只有严格遵守内部审计的程序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须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也是保障审计工作具有强大的社会置信度的根本条件。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来说,它主要指的是相关部门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而进行设置的各种相关程序和规定。它包括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内部审计的自我控制以及外界的相关评价等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监督是指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保证内部审计的公平性;内部审计的自我控制是指具有内部审计资格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审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审计流程执行;外界的相关评价是指被审计的单位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评价与认可程度。只有充分遵守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

3.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现代审计公正性的主要目标。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谨、公平的特殊工作,它的价值就在于审计意见的根本客观性和专业性。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的工作流程以及审计的相关规定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所以必须要严格的处理这些影响要素,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内部审计质量存在问题

1.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由于事业单位过于追求提高经济效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一些事业单位领导人滥用职权,以遏制审计过程中对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导致缺乏独审计质量的降低。一些公司重组或资产在评估过程中是否取得成功,受到内部体制的严重影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意识,对目前的审计工作还有一定的影响,习惯了强制性经济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不想花时间去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仍然依靠政府干预来获得营业收入,这极大地阻碍了正常的审计管理。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萧条,社会各界对于审计工作高度关注,对于审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因为我国在审计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审计行业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要解决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

对于目前的审计工作质量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所谓审计人员缺乏素质指的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缺乏,会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是出现严重的错误;而审计人员道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是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必须要解决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质量风险意识。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除了以上两个问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其他部门的过分干涉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效率的保障,所以必须要加大对审计独立性的保障,为审计工作的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代审计工作的繁荣是建立在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的蓬勃发展的前提之下,在股份制公司中中小股东对于整个股份公司的信息了解与动态掌握是建立在注册会计师们提供的各类财务报告,这就导致了他们与大股东在信息及时掌握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为了确保中小股东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必须能够公正地做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在确保独立性的前提之下,为这些中小股东的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然而在现有的审计行业内,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度的约束,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造成了很多却缺乏公正性的审计案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度,恶化了整个审计市场。

三、造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上的利益关系限制

一些事业单位部门在资本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绝对的经营权,公司重组或资产在评估过程中是否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部门能否为其开绿灯。这些有权的部门自然可以为本系统有审计需求的客户指定会计师事务所,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有的事业单位对自己管辖领域内的行政干预,则可能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努力”的结果。所以这些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缺乏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

在企事业单位内部,由于并没有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这就使得内部的审计工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指导,使得工作的进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当前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制度,领导干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很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往往不能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这就使得审计过程缺乏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就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一定的监督性,不利于审计工作的科学进行。

四、保障内部审计控制质量系统有效运行的建议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重新审核计划,派审计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成员进行审计工作。或者是加强与外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小组的交流,项目小组成员应该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比较熟悉,在质量控制方面进行详细审查,如果其客户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政府官员采取审计工作进行的政策,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根据这些因素改变审计计划,或派遣更多的经验丰富的员工,以审计或审阅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项目组的成员开展工作,通过协商然后使他们的审计计划更加完善。面对审计客户的要求,还需要采取更多的应对措施。

如果需要向审计客户提供其他服务,在注册会计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借调员工可能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影响。注册会计师只能提供短期的客户服务,保证不会向客户给予超出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之外的服务,也不进行管理审计客户的相关建议。客户负责审核委托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活动,以防止审计工作受到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审查相关工作人员,并为审核组成员的责任进行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2.加强企业相关审计部门建设

政府相关审计部门巩固与计划,财政,住建等部门密切联系,将发出及时抄送跟踪审计结果通报,加强规划预算和建立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跟踪,全面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将政府投资项目以及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保证整个过程的独立性,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打造“阳光审计”,以促进管理事务的有序进行。通通过跟踪审计,使问题“病灶”防范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并采取预防措施,保证能够在项目规范和建设起到了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对建设项目的账目进行审计,通过建设、施工管理、投资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剖问题的原因,以促进项目的有序进行,不断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效。

3.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不能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公正性质、一致性以及审查的合法性,这是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迫切发展的时代。所以必须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目前,公共信息需要的任何质量或数量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谨、公平的特殊工作,它的价值就在于审计意见的根本客观性和专业性,如果缺乏审计独立性将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衡乃至崩溃。然而因为我国在审计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审计行业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审计独立性。在这种形势下,审计的目标应定位于降低信息风险,向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多方面的审计信息,从而满足更多的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4.整顿现有的审计市场

明确审计机构在社会经济中的现实地位,真正意义上削减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接触关联。不断整顿和重组工作,实施严格控制,以确保人事、财务、业务和人员姓名等信息流失的不必要现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应主要按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来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只起以间接手段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在制定相关设计计划、检查业务流程以及制定最后的审计调查报告的过程中,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在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5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使领导班子在思想上重视对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审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领导小组,将“贯彻执行新准则促进质量上台阶”纳入全局主要工作日程。二是通过《铜川日报》刊载审计准则知识问答,扩大审计准则的宣传面。三是建立学习制度,在全市审计系统开展了学习审计准则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规定每年对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法规集中学习不少于10天。先后三次就审计准则的学习进行专题辅导,并派出人员参加省厅的学习培训。通过局域网络、专题研讨和案例剖析等途径,大力培训审计干部,促进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内容,把握新旧准则的区别和衔接,并将学习审计准则与当前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审计准则的新精神、新内容及时贯彻到审计业务工作中去。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准则实施

一是认真落实省厅的八项制度,我们先后修订制定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等七项制度。2012年根据省厅印发的四项制度,我们修订印发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项目审核、复核、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制定印发了11种主要审计文书及其参考格式和9种审计文本参考格式,统一了审计文书格式。二是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推动“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审计。三是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新《审计准则》颁布后,结合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新设立了审理稽核科,配备了三名专职审理人员,根据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了审理稽核科的职责,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和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四是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包括准则执行的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资源管理,保障准则执行

一是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发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和统计工作,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分析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有关领导提供参谋服务。

四、加强审理稽核,推进准则落实

一是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建立了以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科科长、审理稽核科、各主管领导为责任主体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并明确了审计组长审核、业务科长复核、审理机构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由审理稽核科具体负责组织对全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三是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促进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审理稽核科定期对审理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各业务科室通报,并予以纠正,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五是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对部分审计项目开展了审计实施现场审理工作。

五、加强审计业务考评,促进准则全面执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6

2010年我国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其报告制度进行了规范, 该指引与同期发布的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共同构成企业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保障措施。 与内部控制审计侧重财务报告相关控制的关注不同,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则兼顾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意即涵盖了内部控制所有重大方面和事项。 从这个意义上看,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成果也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其包含的信息数量要明显优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具有许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 随着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的日益增加, 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纵深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决策必将越来越重要, 该报告正在和必将成为他们了解和监督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之一。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及提升问题, 目的是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纵深发展探索方向和策略。 本文在内容上分成四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 说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第二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基本构想, 第三部分是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二、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衡量标准的构想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应站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角度来考虑。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及其他各类利益相关者, 这一范畴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基本相同。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说, 其编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只是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信息载体之一, 相关信息载体还包括内部简报、工作文件、部门工作总结等。 因此, 他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要求主要在报告格式等技术性要求层面。 相反, 来自企业管理层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等, 他们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方面的要求主要在报告内容等非技术要求层面, 特别是要求企业能够真实和全面反映那些能够对内部控制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 概括起来就是对可信度与信息价值的要求。 这种要求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不谋而合。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可信度, 是指包括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诸多方面的可信度。 一般看来, 这一可信度主要受企业动机、意愿和外部监管等因素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而且, 内部控制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 由于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弱, 因而其可信度普遍缺乏保证。

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价值, 是指与该报告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的可利用价值总和。一般看来, 这一信息价值主要受报告规范、 管理层执行规范水平、 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因素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外披露模糊信息、矛盾信息或误导信息。相对于财务报告信息, 由于其涉及范围广且多采用文字描述方法, 因而其信息价值弹性较大。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可信度与信息价值这两个衡量标准同等重要。 其中可信度是基础, 若评价范围、 程序、控制缺陷的认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结论等方面的披露失信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 该报告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信息价值是重要特征, 若报告规范不清、管理层执行规范不严格、 对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没有重视, 该报告就会背离其宗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两个衡量标准关系可如下图所示。

三、 来自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的实证情况分析

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8月份发布了2012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根据该这份报告, 2012年, 共有2 244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披露不够充分, 评价范围不够恰当; 二是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 三是内控缺陷的披露不够充分, 对内控缺陷整改的理解不当; 四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与内容差异较大, 评价结论表述不规范。 笔者将这份报告中列举的具体事件及可能对报告质量形成的影响或风险列示如右侧表。

总结上述具体事件可以发现, 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主要集中于评价范围确定、控制缺陷认定及信息披露环节,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涉及信息价值与可信度方面的风险。 由于当前直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的证实还缺乏有效方法和依据, 因此, 财政部主要是就上市公司违背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可视现象和做法进行搜集和分析。 然而事实上, 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绝大多数使用者群体, 更为期待的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可信度, 以及建立在可信度基础上的较高水平的信息价值。

四、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发展策略

我国现行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对企业内部控制价工作过程和结果均提出了诸多要求, 今后还应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与信息价值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一) 提升可信度的策略

应从改进和加强外力干预的主导思想出发, 依托日趋提高的“违规成本”威慑, 逐步影响和改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动机、意愿。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快与内部控制规范贯彻实施有关法制化进程。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 提出今后应 “进一步明确当前市场环境下内控评价报告披露内容与格式的监管要求, 并在修订和完善 《会计法》、《证券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时, 增加有关内部控制的条款, 提升内控要求的法律层级, 进一步明确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下一步这条措施尚需得到立法机关的足够重视, 只有早日形成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虚假披露属于违法行为, 应予追求其相应法律责任”的公众意识, 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信度提升带来持久推动力。

二是推动企业切实构建起与内部控制评价可信度相关的制约机制。 当前除了不断强化企业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和报告阶段的参与度之外, 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在企业实施少数股东就内部控制评价有关事项开展质询的工作机制。 所谓质询, 本意是人大代表就国家机关工作中的违规和失职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质询, 其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的多。 在我国, 少数股东权益的维护问题在制度建设层面还有很大空间。 政府监管者应努力创造条件, 将维护上市公司少数股东知情权与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结合起来, 用少数股东知情权的恰当保护来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透明度, 进而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质量。 例如可规定上市公司少数股东在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后的20个工作日内, 可以就少数股东所关心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和结果有关问题, 以书面形式回复少数股东的质询。

(二) 提升信息价值的策略

只有建立和实施明确和严格的信息加工标准, 作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成果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才有其普遍应用价值, 且内部控制信息与内部控制报告使用者的需求相关程度越高, 这种信息的价值越大。 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及其责任。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 “ 执行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根据财政部 《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 》 规定, “企业可以独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也可以委托不承担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 上述规定给企业选择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提供了较高自由度, 而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效益原则, 以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作业的累加来替代全面内控评价, 较少委托社会中介参与企业内控评价, 或者有意将内控评价做成 “多元协作”局面。 这些局面既无益于统一评价工作技术标准, 又无法考核评价者的工作责任。 因此, 政府监管者有必要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资格、工作责任、评价工作时间, 以及社会中介应予参与的重要业务单位和事项控制的评价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坚决杜绝拿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来简单替代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二是严格和细化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中规定了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和编报评价报告等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关的程序, 以及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 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但并没有对这些程序所应留下的记录等轨迹提出具体规定以及违背此类规定的惩戒措施。这种情况易导致企业随意简化评价程序、任意减少现场测试等情形。因此政府监管者下步可根据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情况, 分级分类规定内部控制现场评价工作技术标准, 并积极配合外部审计师实施内部控制评审。

三是深化和完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 当前内部控制报告偏离标准的事件, 使用者的共性需求较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识别和应对方面, 因为此类缺陷和应对信息利于识别和判断企业能否实现其内部控制目标, 进而识别能否对经营效率和效果乃致发展战略产生重要影响。财政部在《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中, 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制定、重大缺陷界定、重大缺陷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 并列举出企业执行相关工作标准出现偏差等诸多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 要扭转这一局面, 光靠企业自省是不够的, 政府监管者应联合相关主管部门、 行业协会组织及高等院校, 派出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小组深入企业持续开展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对外披露有关工作的指导、 监督和重要控制政策和标准的复核工作, 力图通过来自监管层的积极支持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标准能力方面的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 应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持续降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容忍度, 使越来越多的控制缺陷逐步纳入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的视野, 避免此类看似“小微的缺陷”从萌芽发展成巨大。

四是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预披露, 在信息可读性和易理解性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根据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 规定, “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 ”为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价值, 政府监管者应出台相应措施, 鼓励企业对其重要业务单位或重要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评价情况第一时间 (可不局限于特定基准日限制) 向外界披露, 暂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全面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预披露。 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时效性, 而且有利于调动企业加快重大和重要控制缺陷整改的进度, 因为在预披露制度下, 对控制缺陷的更早关注机制作用下, 问题整改进程会获得更强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7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

(一)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指从一个项目的开始确保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节约审计过程的时间与成本。加强审计项目前期审计质量的控制, 必须抓住审计项目立项和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两个方面, 一是审计项目的立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 做到项目目标明确;二是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 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 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

(二)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 要按审计外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 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 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出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 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 完善信息传递系统, 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 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审计工作人员应记录对质量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 以供日后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使用。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 避免出现纰漏。完善复核制度,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 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三) 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 审计人员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及时进行总结, 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此外, 还应针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审计档案的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 应当妥善管理和保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同时, 对于降低审计风险, 化解潜在的诉讼具有特殊作用。

二、如何加强国家审计质量控制

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法治的产物, 是推动民主法制的工具, 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主动性, 发挥建设性, 坚持开放性, 增强科学性, 全面履行职责, 保障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健康、顺畅、和谐。把审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转变审计观念。

审计机关要从单纯的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变。审计要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 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审计应为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审计应该区分政府的不同职能而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 注重服务型政府的效益。政府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政府需要将国有资产投入到财产流转领域, 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提升。因此, 我国政府审计必须从经济决策环节开始到执行的全过程, 实行有力的质量控制。

(二) 加强立法控制、行业规范控制、内控制度控制。

立法控制主要是通过国家或部门立法而控制审计质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程序的规定, 对审计报告和审计职权运用的规定, 都对审计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行业规范控制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 就所辖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制定一系列操作规则及相关规定, 如审计标准的规定、审计考评的规定等, 来约束审计行为、监控审计质量;内控制度控制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为保障审计质量对自身的审计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审计质量内部监控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针对性, 且便于操作管理, 在审计质量控制构成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 加强国家审计的程序控制与技术控制。

程序性控制主要是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监控, 确保程序合法合规完备。技术性控制包括审计查证是否漏缺, 数据计算是否多法印证, 证据收集是否充分、合规、可靠、有效, 审计记录是否完备准确, 审计底稿是否一事一单, 填列内容是否全面详实, 必要的审核签名把关手续是否完备, 审计抽样比例是否合规, 样品是否可靠, 是否符合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内容是否完整, 定性是否确切, 能否为审计意见书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及文体语言措施是否得体,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是否依法出具, 处理是否恰当等。技术性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在设置控制程序时要依法、谨慎、细致、具体, 便于掌握和操作, 真正起到促进控制和保障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 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利用工作机制明确参与的部门, 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 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中的有关内容, 使这项工作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把审计监督纳入干部监管的正常轨道,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正确使用权力。审计作为任用和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以法规条文形式规定下来, 从制度创新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五) 加大政府绩效审计的比重。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内容将不断扩展, 逐步从真实、合法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而且绩效审计日益重要方面转变。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的评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在我国还基本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 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运作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8

对于审计而言,有关学者认为其是审计师早审计过程中,然后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揭露的概率[1]。一般情况下,审计质量是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来评定的,从根本上讲,审计质量是从报告和发现两个角度来分析的,所以会计报表会存在错弊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会计师能否准确的发现会计报表的错弊,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

在资本市场中,会计报表是关系到经济决策的主要信息,企业或者是委托的代理机构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需要向市场展示其动因和最佳的财务状况,但有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信息和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有不相符之处,甚至是存在更加严重的情况。

审计服务能否发挥其价值,取决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审计服务审计者在审计师的审计下,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错弊的情况出现,从而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度,一旦会计报表存在错弊,审计师通过发挥其审计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继而提升审计服务质量。总之,审计质量也可以这样定义,如果会计报表有弊端,审计师可以发现会计报表错弊的联合概率,当概率越大时,审计质量越高,反之,审计质量越低,审计质量是在审计程度、审计人员和审计方法等多重作用下的结果,只有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审计质量的特征

1. 技术性

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审计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技术和判断力,由于审计和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服务性工作,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拥有较强的查账能力,审计技术的不同对审计质量有直接影响。同时,审计人员要采取科学的审计技术展开审计工作,审计人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采取最佳的审计程序,从而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另外,针对政府审计部门而言,政策和制度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制定和相关准则的作用下,对政府审计部门业务开展予以规范。在《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对审计质量控制和政策等做出了有关规定,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准则进行审计,避免出现违规行为,从而为提升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收费相对较高,所以审计人员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比较优越,因而这里的专业人员也更多,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2. 系统性特征

系统性是审计质量的内在特征,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系统是要素以结构的形式联合成一体,继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的进行组合,每个要素都具有其作用。对于审计质量的系统性特征而言,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使得审计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将审计要素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健全的审计队伍、审计方法和机制等作用下,确保审计要素贯穿在审计过程中,保证审计质量的系统性。当然,在审计期间,要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 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一个特征,审计师并不是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弊即可,而是根据错弊进行报告,才能完成审计审计任务[3]。那么,审计师是否将错弊进行上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审计的基础,审计质量一旦失去独立性,就很难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未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审计师具有了独立性,才能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如果管理者在自利动机下,将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因而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审计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对策

1. 逐步完善相关准则

在政府审计过程中,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使得审计部门发挥其功用,将企业财务状况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及时检查,应当逐步完善相关准则,进而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并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当前,面临着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不健全的状况,继而导致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有很多差异性,尤其是在对审计质量进行判断时,未能有统一的标准。例如,针对同一财务状况,不同水平的审计师很有可能出具不同的审计报告,不同信息使用者将对同一审核报告质量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基于此状况,应当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相关会计政策加以规范,有利于向审计师提供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同时,在《独立审计准则》的指导下,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科学性的解释,继而促进使用者对其有统一的认知[4]。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确进行规范,确保会计和审计准则能够满足经济业务的发展需求。在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相关准则予以完善,或者是对审计质量制定统一的标准,而且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参与到审计质量控制中来,发挥多方的作用。

在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过程中,参与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多种因素环境下,对审计质量加以控制,从而使得在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时,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总之,通过完善相关准则,能够为审计质量的控制奠定良好基础。

2.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得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一定要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执行者,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质量。因此,在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时,为了将审计质量风险降到最低,需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因此,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丰富其业务结构。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继而使得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然后,审计人员运用其掌握的法律和审计等方面知识,充分发挥其审计能力,从而为审计质量的控制发挥重要作用。

3. 完善政政府审计制度和政策

通过完善政府的审计制度和政策,能够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加以严格规范,并促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具有独立性,因而有助于对审计质量的控制[5]。因此,为了使得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完善政政府审计制度和政策,从而为审计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得其能够规范的经营,应当充分发挥会计师的作用,通过加大审计力度,促进企业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然后,在政府审计期间,部分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造假行为,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在一定未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因而使得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下降。因此,当前提升审计质量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看,必须通过加强对审计质量控制,从而使得政府审计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效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我国的公司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一系列财务丑闻频繁发生,有损企业的形象,而且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审计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内容,通过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文针对审计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对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审计质量,特征,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马雯,李爽,魏洪涛,等.客户特征、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J].现代管理科学,2012,(2):18-19,65.

[2]郭春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特征与独立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02-109.

[3]陈影.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4]孙骏奇.审计行业专业性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江西财经大学,2010.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 篇9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 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 强制性也较弱, 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 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 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 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独立于财务部门, 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 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 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 急待调整。

(二) 独立性难以保证

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 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 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 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 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 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 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 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 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作为一项控制体系, 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 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等, 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 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 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 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 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 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 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 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 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 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 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 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 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 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 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 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 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 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 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 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 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 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 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 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 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 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 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 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 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 在实际应用中, 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 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 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 给出示范 (参考) 数值, 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 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 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 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 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 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 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 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 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 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 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 分值如何分配, 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 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 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 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 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 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 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 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 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 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 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 (简称“监察委员会”) , 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 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 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 可以用图1表示。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 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可建立类似于SAP (标准作业程序) 的操作规程, 其主要结构如图2:

图2风险评估业务标准流程

(1) 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 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 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 分清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 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 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 分级复核, 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同时明确到人, 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 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 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 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 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 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 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 参照ISO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 其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 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 可将ISO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 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 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 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 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 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 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 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 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 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 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 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 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与ISO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 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 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 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 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 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 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 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 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 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 (融) 资五大组成模块, 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 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 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 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如表1。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 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 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 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 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 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具体可见表2。

(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 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四) 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作为一个完善的内

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纠错防弊, 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 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 并张榜公示, 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如表4、表5。

(2) 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 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如表6所示。

(3) 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晋升制度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监审委员会应当综合评价系统, 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晋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 应当进行破格晋升;同时对一些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 应当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的修养, 内外兼修,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相应的晋升制度体系如表7所示。

综合评价的一个根本目的, 是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强化经济责任,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于内审部门而言, 需要长期进行有规划的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 一方面鼓励年轻有能力的员工去进行深造研修, 另一方面可邀请内审方面的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 并将培训的时间不短于一个月作为年度学习的任务, 引导内审人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2004年。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论文 篇10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审计;质量管理;控制

一、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可以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能保证油气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能够使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能够使油气田企业发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发展,能够使整个油气田企业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其次能够识别、评估和报告风险,内部审计具有没有自己的特别利益这一优势,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能够站在油气田企业整体利益的高度相对独立并客观地识别、评估和报告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能够对油气田企业决策层或者经营层直接负责,这样有利于高层及时掌握油气田企业内部的风险情况,为油气田企业应付和化解各种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能够促进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在财务、预算、工程等部门有不同的工作阅历,这样对油气田企业生产流程比较熟悉,管理水平相对也比较高,拥有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审计单位进分析和解决业务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提高整个现代油气田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后,能够引导形成健康的油氣田企业文化,每个成功的油气田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市场的文化,内部审计在油气田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树立正反典型、客观评价、提倡鼓励等方式来实现,这样油气田企业内部员工知道该提倡什么,该鼓励什么,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价活动,它的评价会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有助于现代油气田企业形成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进而形成健康向上、重管理和效益的油气田企业文化。

二、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为了更好适应油气田企业的现代制度,只有不断内部审计质量,从观念、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方面进行彻底整顿,才能使油气田企业走困境,使内部审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为油气田企业长远发展服务。

1.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提高油气田企业领导以及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会计电算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加上油气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外部约束机制的加强,仅仅在账务层面的舞弊行为不断减少,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领域,而是向着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等多个方面扩展,其根本目的是改善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油气田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为油气田企业管理者服务。

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层次和独立性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开展,首先应当把内部审计工作放在油气田企业比较高的地位,也就是内部审计机构里说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更强。根据我国当前的油气田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应当在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根据油气田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经营特点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于特殊的油气田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但是一定要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为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可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注重提高内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积极组织业务培训班来组织内审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从而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能力,确保审计质量,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再次,油气田企业要严格把握招聘环节,招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并且在上岗之前要经过专业培训,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更好使用会计电算化,从而更好为油气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对于油气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应当注重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贡献,使油气田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学武.中国石油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饶庆林,谭文浩.现代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油气田企业经济,2010,10:29-32.

[3]胡雪英.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朱薇薇.吉林油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篇11

一、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行为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两方面。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行为质量, 也就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的具体表现和最终反映。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1.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经营者服务;二、根据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 当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 如果发现有关重大事项, 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 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这种规定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 最终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两难境地。

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即使有些企业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审计工作仍没有成为企业的内部需要, 这是因为企业对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各种管理、服务不理解;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等。

3. 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限制了审计范围

现阶段, 内部审计职能主要立足于财务会计方面, 但随着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的提高, 需要内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但是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 这就导致内审在自行开展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部审计时很难保证其审计的深度达到企业的要求, 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必然会受到质疑。

4. 审计手段不科学、不规范

(1) 审计方案不科学。审计方案不科学, 就会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这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 或评估不充分, 无法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 无法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 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 审计取证程序不规范。尽管证据准则中作出了“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 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原则要求, 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取什么证以及如何进行取证等等, 没有明确规定, 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 许多审计取证, 在取证之前没有系统分析决策, 仅仅凭经验, 盲目取证, 导致证据不充分、不相关, 取证后未能就取证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 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证据力不足, 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3)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 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 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强审计人员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 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民主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写作等相关知识学习, 全力打造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2. 抓住审计各个环节, 把好关口, 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控制重点, 抓住关键环节, 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具体表现为以下七点:

(1) 抓住项目立项环节, 把好项目立项质量关。审计立项时要抓住重点, 不仅要兼顾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与上年工作衔接, 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选择审计对象, 明确审计重点;同时, 要注重领导关心的、内部控制关注的、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选准审计项目。

(2) 抓住项目审前调查环节, 把好审前调查关。通过细致的审前调查, 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审计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确定具体审计目标、依据和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3) 抓住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环节, 把好审计方案合理关。审计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目的和范围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 保证审计工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审计人员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恰当,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在编制审计方案前, 在细致的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项目主审应对审计中可能遇到或已经掌握线索的问题进行讨论, 认真思考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重点、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等明确参加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审计资源分配以及与主审的沟通方式等。在审计方案编制完成后, 报经有关领导审核并听取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 讨论通过后实施。

(4) 抓住审计实施环节, 把好现场审计关。现场审计是审计的核心环节, 坚持深究细查, 既抓住重点, 又不放过“蛛丝马迹”: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 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 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 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后还要对审计的程序合法性, 证据、底稿的完整规范性, 审计定性和处理的合法合规性等方面进行扎实细致的复核。

(5) 抓住审计征求意见稿及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复核环节。这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 审计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视, 要求审计人员对处理、处罚是否合法合规, 是否切合实际, 用词是否准确、严谨, 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 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复核, 务必要做到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恰当、合理。其次, 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 决定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

(6) 抓住审计回访和督促整改环节。发出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并非审计项目的结束, 要切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 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 督促被审单位整改, 并将整改情况、整改取得的成果一并进入审计项目档案, 做到资料齐全, 手续完备。

(7) 审计成果要发挥作用。要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 将其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 促进有关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相关制度、规避风险、堵塞漏洞, 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强化管理, 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 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 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实施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抓住四个重点:

(1) 现场审计进点之日应对被审单位银行和现金存款进行盘库, 特别是基层单位, 资金量大的单位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单位尤其要做好此项工作。

(2) 现场审计实施中, 针对现在财务违法违规现象越来越隐蔽和团体共同违纪违规的现象增多的情况, 要注意从财务资料之外了解和掌握情况, 发现“蛛丝马迹”。

(3) 复核人员要注意审查审计组是否严格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 审计报告及评价对问题的描述是否与工作底稿相符, 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全面反映, 对被审事项总体评价是否如实, 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无误等等。

(4) 要建立和强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

4. 科学考评, 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定期进行业绩考评, 了解职责履行情况, 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工作标准, 职业道德水平如何, 是否胜任岗位工作, 是否存在因职业道德水平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带来审计风险和现实的损失, 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人员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打算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审计能手评选活动及审计工作综合评价, 并建立审计人员工作成果档案, 作为评选先进、晋升等的依据, 从而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 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摘要: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推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审计与理财》2009

[2]吕先培: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长连刘清印韩建明: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分析, 中国审计, 2009

[4]肖军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 中国内部审计, 2009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下一篇:政企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