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质量控制

2024-05-14

内部质量控制(共11篇)

内部质量控制 篇1

审计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或过程, 对其质量加以评价有一定难度。近年来, 我国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 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要保证良好的审计质量, 务必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等, 必须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指导审计事务的有效、有序开展。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如《内审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2005年) ,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 (国资委, 2005年)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切实规范审计人员的实务操作, 建立审计问责制度, 推进审计实务的标准化、流程化, 减少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的全面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机构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内审机构为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以便于审计人员有据可依。分别从审计人员的管理、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 督促审计人员对内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确保审计人员按照各专业的审计实务操作手册开展规范的审计业务;保证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等。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定期开展内审的风险评估, 处理重大审计风险, 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确保审计的质量。一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要制订出内部审计的风险清单, 并划分风险等级, 根据ERM风险管理模型, 制定评价框架;另一方面, 定期开展风险的评估, 对存在有重要风险的活动或事项制订应对措施并有效落实。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精细化管理程度, 通过构建科学的内审管理体系进行日常行政以及业务管理, 如明确工作纪律要求、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等, 通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来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如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 并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充分的审计调查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计算机审计复核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对计算机审计人员的作业文档进行复核;二是对计算机审计的线索进行核实, 反过来验证计算机审计结果。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合, 进行充分的事前、事后两个阶段的计算机审计复核, 从而使之成为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的重要关口。

二、内部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 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需要与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时, 应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即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制度。

(一) 事前控制

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选题机制。通过对公司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出对公司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筛选过程中, 要把握以下原则:重要性原则, 选取领导、员工关心的, 对公司有较大影响的;效益性原则, 选择紧扣公司发展大局, 紧密联系当前的环境变化综合考虑;可行性原则, 选择项目是审计人力物力所及, 审计环境较好的项目;增值性原则, 具有改进空间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 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在执行过程中, 若有必要, 应按规定的程序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 确定审计方案内容的繁简程度;督导人员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

(二) 事中控制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 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 用以证实审计事项, 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 (1)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2) 审计项目的各级复核人应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予以复核。 (3) 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 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适当的抽样方法;合理的审计风险水平;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以及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 以做出获取审计证据的决策。 (4) 内部审计人员应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工作底稿中。 (5) 内部审计机构经批准后可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人士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鉴定, 以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引用该证据的可靠性负责。 (6) 对于被审计单位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 内部审计人员应作进一步核实。一般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盖章。如果证据提供者拒绝,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 该证据依然可作为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 (7) 内部审计人员应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 保证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评价审计证据时, 应充分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 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 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 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应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 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在具体审计过程中,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对工作底稿进行现场复核并负责, 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 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 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三) 事后控制

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 (1)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 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 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 出具审计报告。如有必要,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2) 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 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具体来说, 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事项;应要素齐全、格式规范, 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编制应及时, 以便适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报告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报告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 (3)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持有异议的, 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进行研究、核实、复查, 并及时给予答复, 对确需采纳的意见应修改审计报告。 (4) 内部审计机构应将审计报告提交被审计单位和组织适当管理层, 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落实纠正措施。

(四) 后续审计质量控制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应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后续审计可以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当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 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 并做出书面承诺时,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确定后续审计时间和人员安排, 编制审计方案, 应考虑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被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在确定后续审计范围时, 应分析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是否仍然可行。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 使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不再适用时, 则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

参考文献

[1]刘汝焯:《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模型》,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内部质量控制 篇2

修改序号

摘要

生效日期

A

00

初版发行

2002年10月01日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如此印章并非红色,代表此文件并非合法之版本,并不会受到控制及更新,请使用受控制之文件。

文件分发编号

文件控制印章

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的控制要求,以验证质量活动是否符合文件要求及评价质量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的内部质量审核。

2引用文件

2.1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2.2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制定“内部质量审核计划”。

3.2管理者代表负责组成审核组,任命审核组长负责全面内部质量审核工作,指定审核员。审核员应受过内部质量审核的培训并具有资格且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3.3审核员准备审核文件与资料,填写“不合格项报告”。

3.4全质办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和实施内部质量审核。

4工作程序

4.1审核计划

4.1.1管理者代表每年年初编制“内部质量审核计划”,内容包括受审核部门、审核时间。编制审核计划时应根据所审核活动的实际状况和重要性安排计划,如增加审核频度。由全质办将计划分发至有关部门和审核小组成员。

4.1.2除每年须按计划对质量体系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内部质量审核外,当出现下述情况时,须及时组织内部质量审核:

a)合同对质量体系有新的要求;

b)公司组织结构或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外部审核机构审核前。

4.2审核程序

4.2.1审核组长于实施审核前一周向受审核部门发出“内部质量审核实施计划”,确定具体审核日程安排,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各部门收到实施计划后应作好准备,认真配合审核工作。

4.2.2审核员按照审核计划,通过交谈、观察、询问、查阅文件、检查现场、收集证据等方式检查受审部门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4.2.3审核员应认真做好审核的检查记录工作,保证记录的完整、正确、清晰。

4.2.4审核员根据审核发现不合格项,填写“不合项报告”,交受审部门主管签字确认,以保证不合格项能够完全被理解,并提交审核组长审批。

4.2.5审核组长根据小组“不合格项报告”及有关记录,编写“不符合项分布表”

及“内部质量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审核组长负责召开审核总结会,报告和讨论审核结果。内部质量审核的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

4.2.6“内部质量审核报告”的内容包括:

a)受审核的部门、审核组长及审核员;

b)审核目的和范围;

c)审核依据;

d)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

e)审核综述与结论;

f)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

4.2.7纠正/预防措施

a)执行部门收到“不合格项报告”后,须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重大纠正措施应由管理者代表召开纠正/预防措施协调会,讨论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方法;

b)审核员跟进纠正行动是否成功执行,若已有效执行,便在跟进栏写上结果并签署,然后报管理者代表审核。

c)如发现执行的纠正行动不满意,审核员须向审核小组长报告。审核组长决定是否需要根据《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处理。

d)由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所引起的文件更改,按《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进行。

4.3

所有与审核有关的记录正本由全质办保存,副本发给与审核有关的人员。

使用记录

5.1内部质量审核计划

5.2内部质量审核实施计划

5.3不合格项分布表

5.4不合格项报告

5.5

内部质量审核报告

END

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篇3

会计内部控制相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度量作用,会计内部控制要有一定的有效性,其需要对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活动中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促使各项活动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从而降低效率的风险问题。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主要是依据多样化的度量方法进行的,可以有效的确保度量数据,并且认识当前的经济能力,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本文主要是对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企业会计内部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会计内部控制的度量概述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相关工作在会计行业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思想、工作以及能力等你进行研究,但对工作深层次的研究并没有进行。总体来说,就是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观念,需要以企业管理工作为根本的,在企业内部中实施和发展,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影响力,不但要关注到企业的发展影响,还需要注重相关工作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从而考虑到更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以此更好的完善企业内部发展目标和方向。在度量方式的过程中,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合理的度量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并且在整体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影响性。对现阶段来说,会计内部控制的度量方式是整体会计事业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现阶段正处于刚刚发展的时期,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实际应用的案例。

会计内部度量方式的现状和不足

从信息披露角度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现阶段,我国从信息披露的方向对内部控制进行度量是一种主要的度量方式,主要是依据内部控制的发展特点和状况,对整体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依据获取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质量工作进行度量。这种方式要简单很多,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单纯的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以此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有效的工作,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法只考虑到数据上的需求,但没有有效的结合实际需求。

从实现目标程度度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在我国,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的状况实现内部度量,从现阶段的度量方法来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促使内部控制的发展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展示,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它融入在整体的工作当中,这种控制工作非常的重要。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工作并没有注重到相应的重要性,只关注发展后的结果,这种依据控制目标的状况,进行内部度量,很容易出现数据差异性。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观念和效度信度

内部控制质量的要素观和目标观。内部控制的根本意义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多样化管理因素,其主要包含人事、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合理有效的掌握好这些因素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更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快你内部控制的中心思想。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其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从一般要素关注内部控制,可以完善的解决控制质量无法衡量的情况,将各个元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不仅要建立正确的要素观,还需要建立明确的方向,同时需要以要素观为基础,有效的设置出各个要素科学数据,将其质量提升到制定的目标上,依据相应的管理工作、目标方向的,进行综合化的考虑,观看内部控制质量是否符合需求,以此提升相应的工作效率,减少度量的工作。

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的效度。其主要是依据内部控制和各个公司的监督制度相互融合,将监督制度中的相关规定和内部控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检测,公司的监督制度的建立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降低企业中的代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内部的跨级内部控制也具备一定的监督能力,但其听辖目标是为了更好的监测错误,对风险进行完善的预防,确保目标的实现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展示,会计盈余价值出现的误差也很大,市场是检测会计盈余的有效方式。而会计内部控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有效的确保企业财务工作,高水平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盈余。

可感知内部控制度量的信度。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会计质量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有一定科学效果和有效性的指标,如指标、指标赋值方式等,同时需要整理好各个方面的信息,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集中化的处理,将相应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在各个目标实现情况的过程中,各个目标的联系也很多,以此促使会计信息赋值出现的错误得到有效的避免。除此之外,在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本身设计的报告,同样依据赋值为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篇4

审计准则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广义指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包括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狭义指审计业务工作即审计项目质量,包括选项、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效果和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本文讨论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效果,或者说审计报告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这样理解审计质量,即审计提出意见或建议,被审计单位采纳后能提高管理水平,规避风险,促使企业增加价值(包括增加收入和减少损失),这个过程及结果称为审计质量。

案例:2012年9月,A公司与B公司签订《××供气支线工程施工合同》,暂定价4.8亿元,合同约定“承包人负责临时征地手续和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地方协调工作,临时征地赔偿费包含在本合同价款中,由监理审查批准后支付,临时用地赔偿补充协议需报业主备案。”

投标报价汇总表显示:征地赔偿费14702.14万元。截止审计日,已支付赔偿费3696万元并纳入项目收入成本核算。

假如你是项目审计组长,会提出什么样的审计建议呢?

审计分析:《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下列情形除外:……;(五)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规定:“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根据上述规定,若不变更承包合同内容,征地赔偿款纳入承包合同总收入核算,按已缴纳税费比率3.51%、征地赔偿款收入(成本)14702.14万元计算,需多缴税费516.05万元。

审计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及纳税人代垫拆迁补偿费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520号)规定“:纳税人……,代委托方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拆迁补偿费的行为属于“服务业———代理业”行为,应以提供代理劳务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代委托方支付的拆迁补偿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根据此规定,为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合法合理节约税费,增加项目效益,建议A公司与B公司(业主)协商,对原承包合同内容进行变更,将征地赔偿款从合同价款中扣除,单独签订《征地赔偿费委托付款协议》。同时,工程收入成本与征地赔偿费要分别核算。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审计发现问题,拿出解决办法,为A公司节约税费成本,增加了效益,这就是审计质量,也是本文研究的宗旨。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一)领导不重视,审计形同虚设调查发现,人事组织部门在安排内审人员时,大多不考虑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情况是根据领导意愿,为财务、预算等部门“遗弃”人员找一个安生之地,可概括为审计部门是“老弱病差休”职员的“栖息场所”。如:某下级单位总会计师干不好,财务经理无能,就调到审计部门当某某级别审计员。职务没了,级别不变,现实中诸如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由于领导不重视,至今“一流人才干财务,二流人才干审计”的风气还比较盛行,特别是在某些基层单位,审计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界。

(二)审计队伍执业水平低,缺乏有份量的见解近几年,我国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加强,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还不能够完全胜任工作,主要表现为:有问题查不出来,查出来的问题无有份量的意见或建议,审计报告避重就轻,谁都不愿意看,有时连自己都觉得惭愧。在本身就不受重视的内部审计又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只能是工作质量越差,领导越不重视,愿意从事审计职业的人越少,审计队伍素质就越低,如此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三)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较差审计独立性一般是指机构的独立性,是广大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开展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被称之为审计事业的灵魂。但中国现行内审机构的组建模式五花八门,隶属关系模糊不清。现有模式中独立性较强、权限相对较大的模式为总经理领导模式;独立性最差、权限最小、监督体系形同虚设的模式为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领导;目前独立性最强、权威性最大、公认最合理的审计模式—审计委员会领导模式在中国并不多见。此外,中国的内审有一种怪现象叫做“同级不能审”,同一单位的审计部门不能审计财务、经营管理等部门,人为设置障碍,这使审计职责的履行残缺不全,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四)审计决定落实不到位,屡查屡犯现象较为严重审计中常见的招投标、滥发奖金补贴、账外资金等老掉牙的问题,基本上从审计部门成立那天开始就从来没消停过,连年审,连年犯,属典型的屡查屡犯问题。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缺乏落实审计决定的保障制度,审计只有建议权,无处罚权,大多数情况是审计报告一发就算完事,很少有人去跟踪后期整改落实结果,不少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几十年如此,致使审计权威大打折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工作也养成了不在乎的习惯。

(五)奖惩制度不健全,考核过程不严格研究认为:不管什么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审计质量管理也不例外,“审计人”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人”决定一切,但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是缺少科学的质量考核标准,二是已有的考核制度不执行,三是考核过程形式化,四是考核结果与奖惩无关。主要表现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与个人利益没什么关系,大锅饭的遗风影响还比较深刻,一年到头“有作为”与“无作为”差不多。然而,作为“自利”的人性本质,这种现象给“有作为”实施了沉重打击,其结果是有作为效仿无作为,然而代价是“泯然众矣”。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精选审计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成效审计项目立项应以企业主营业务为核心、紧扣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决策层工作部署及要求,围绕领导关注重点、企业管理难点、群众关心焦点问题以及对企业影响较大的薄弱环节进行,好钢放在刀刃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规范,资产总量、人员规模、风险程度低的单位,减少审计频次,可在一定时期内免审;对管理中出现问题较多,整改不彻底、风险较大的单位加大审计力度;对规模较大,业务复杂,无法进行全面审计的单位,要以能反映主营业务特点的项目为载体,开展专项审计。

(二)加强沟通交流,优化人员配置,促进共同提高集团型企业审计大型项目时,可将各单位审计业务骨干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审计工作。这样,一是可以弥补总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各单位审计人员都有机会到其他单位学习借鉴,学习其他单位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大家增强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对提高审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审计队伍的组建不应局限于审计部门,要摆脱“审计=会计”的传统观念,术业有专攻,能者为师,理论上讲,从车间工人到企业执行总裁,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部门的人都可以当“审计师”,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技之长。甲单位技术精湛的工人可以将技艺传授给乙单位,可以对乙单位产品合格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建议;乙单位执行总裁成功的经营理念、高效的管理经验可以传授给甲单位,对甲单位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进行诊断并开具良方。

(三)扩大审计范围,适应时代潮流,续写审计篇章国家审计已将审计范围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翻凭证、看报表、查错防弊的审计思路早已落后,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审计还按老套路过多的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做文章,难免会给报告使用者留下内容平淡、问题重复、模式呆板、趣味单调,阅之如食鸡肋的印象,审计工作质量也就大打折扣。索耶《内部审计》、布克琳《现代内部审计学》、《内部审计思想》等巨作,无一不是把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展现出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始终决定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因此,必须逐步学习并掌握风险管控审计、企业战略审计、经营管理审计、价值增值导向审计等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对单位进行全方位审计,涉及到安全、环保、质量、市场、人事、财务、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并拿出解决办法,让企业决策层感受到审计价值的存在。

(四)转变审计观念,强化营销意识,革新审计思路目前,内部审计仍是一种典型的生产型工作,审计部门自己制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自己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自己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后续审计。比较熟悉生产的理念与技术,对营销的理念与技能比较生疏,导致很多时候虽然用心良苦,但管理层及相关业务部门并不认可,究其原因,是提供的“产品”与市场不配套,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审计作业模式要创新,观念要转变,要将“生产导向型审计模式”逐步向“消费引导型审计模式”转变。提供最好的不如提供最需要的,按照市场经济理论—需求引导供给理论的观点,报告使用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即“订单式审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建立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审计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案例:2011年3月,某审计组发现,某公司2010年度固定成本3150万元,占总成本的47.49%,占总收入(4447.9万元)的70.8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沉没成本(过去决策失误,所购设备使用不上)。经测算,年度收入要达到8000万元才能达到盈亏临界点。

经分析,公司营业收入低的原因是:经营管理部门投标报价时考虑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额闲置设备成本”,报价偏高,导致投标屡屡失败,致使公司陷入无所事事、连年亏损的发展困境。沟通中,审计向相关人员详细讲解了“沉没成本”的内涵,并指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建议公司在

投标报价时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将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公司领导采纳了审计建议并立即付诸行动,效果非常明显。2011年度,中标额1.13亿元,实现收入9780万元,一举扭转了长期严重亏损的局面、且有少量盈余;2012年度,中标额高达1.67亿元,实现利润400万元,由过去经常向上级单位要补贴改为上缴利润。

如果审计部门能经常生产类似的产品,何愁没有销路?而且长期形成的领导不重视、被审计单位不在乎等内部审计观念也将被击碎。

(五)控制审计风险,严防漏审事故,塑造信誉品牌有些审计项目,因无问题披露,亦无任何审计意见或建议,致使审计报告没法写,拿不出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确实到位,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二是审计人员自己水平不行,有问题看不出来,有风险隐患觉察不到。而通常以第一种情况向领导解释,如果领导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情况比较了解,知道其存在的风险隐患,这时候解释就成了领导不信任的把柄,审计风险自然就暴露了。比如:被审计单位存在违法违纪问题,造成员工之间利益失衡,审计又查不出来,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他们心里就会失去平衡,最终选择举报。此时,审计“没问题”的报告就成了领导不信任的证据,偶尔一两次还可以理解,多了就没法解释。为此,每开展一个审计项目,一定要深入细致地查,要敢于将问题查清、查透,要不怕得罪人,敢于将存在的风险隐患彻底暴露,千万不能跑马观花,走过场,必须要保证所审项目的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案例:2011年9月,某审计组对某单位审计发现,因业务人员对国家税收政策不掌握,其劳务分包项目一直重复纳税,经统计,从2009年至2011年8月,累计多缴税费604.25万元。审计发现上述问题后,公司领导班子非常震撼,在审计组的业务指导下与税务机关协调沟通,向其提供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积极收集多交税凭据,商讨退税事宜。现场审计结束已取得进展:税务局承认存在误征税费现象,并同意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已缴入地方财政的资金退还。

疑问:2011年9月前“一直重复纳税”,以前的“没问题”现在变成了“大问题”,这就是审计风险。领导会想,以前的审计都是干什么的呢?

(六)注重语言艺术,凸出报告精华,彰显审计价值报告是决策层审视审计工作的窗口,审计工作干得怎么样,成绩如何,全由审计报告来体现,可以说,全体审计人员的心血都集中反应在报告上。研究认为,撰写审计报告有以下几戒:一戒罗列现象、缺乏分析;二戒逻辑不清、语言组织功能不强;三戒轻描淡写、点不到要害处;四戒专业术语过多、业外人士无从知晓;五戒不讲艺术、模糊语言运用失当;六戒照猫画虎、缺乏“美”的意识;七戒语言不精炼、沉长烦琐。

在客观披露审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更不能平淡浅薄地将一堆问题的表面现象像摆大白菜一样往报告上一摆就算完事,要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公司治理维度、经营管理视角,从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查找原因,揭示要害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索本求源,分析入木三分,找出控制的薄弱环节,把深层次问题说清、说透,明确风险、宣扬经验、挖掘潜能,研究、探索降本增效途径,提出高效可行的解决对策。一份充满真知灼见的审计报告,才能满载审计人员的心血。

(七)严格审计决定,狠抓整改落实,确保审计效果由于审计对奖惩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比较小,屡查屡犯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但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也使审计的价值体现趋于渺茫。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屡查屡犯的单位,审计部门要据实向主管领导汇报,并讲明不执行审计决定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建议按制度规定严肃处理。如果违纪违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控制进而蔓延,其结果是违纪单位更加大胆违纪或守法单位竞相仿效违纪单位,“羊群效应”的发生将会使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给企业造成损失,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得不到保护。如果是一个英明的领导,在了解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后果之后,对审计工作是绝对支持的。

(八)完善激励机制,诱发人性动机,挖掘工作潜能现实中,人们都希望得到奖励而不希望得到惩罚,这是人性的特点。如果在内部审计管理中能够正确认识这一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找到最佳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奖惩方案,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甚至是“用人之短”,服务于审计工作。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接受激励的实际状况看,精神激励多于物质激励,激励程度较小,加上“轮流坐庄”的平均主义以及评奖的不公正等普遍性问题,致使激励的效果不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考核标准科学化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使各个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公正地计量出来,纠正靠“领导意志”行事的不良方式。

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他们所获得的收入(货币性的及非货币性的)足以弥补本人的劳动付出以及其他付出(如过度的精神压力、尊严的损害等)时,他们才可能感受到激励的刺激,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物质激励比精神更有效,现时激励比期权激励更有效,升职比加薪更有效。此外,“不患寡而患不公”,如果激励的公平问题处理不好,部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伤害,审计质量的支柱就会倒下,当领导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比如奥运比赛,金牌只有一枚,在公平竞赛的前提下,胜出者得之,他人自然心服口服,毫无怨言。

(九)加强业务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执业水平内部审计要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专家,如果水平不行,提不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就谈不上咨询。有为才有位,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学习,业务水平不提高,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来,何谈有为,位从何来?所以,我们必须在能力的提升上狠下功夫,尤其是涉及审计工作常用的知识,如税收法规、投资管理、价值分析、资产评估、工程管理等基础知识,一定要抓紧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

案例:2011年5月,某审计组发现某集团施工企业承揽的部分项目因合同金额包含甲供料(大致占总价款的3/4),而且,该集团企业项目部与各下级单以及各单位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价款中均包含甲供料价款,这一系列的合同签订问题,给印花税的合法缴纳留下了严重隐患(后期跟踪发现,个别单位此隐患已造成税费损失270余万元)。审计发现后,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消除了每年上千万元的印花税缴纳隐患,为企业合法经营创造了价值。

(十)创新机构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深化审计职责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置审计总监的设想。目前,全国各类大中型国有企业基本上都设立了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作为企业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负责领导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在重大决策上成为总经理的有力助手,贯彻落实总经理指示,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经研究发现,总会计师的职责及权限范围都局限于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再重要也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应设置审计总监。审计总监对包括财务、市场、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总监体系享有监督权与建议权,审计总监领导审计部门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审计,根除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影响企业利益的各种隐患,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

在我国股票交易历史上,不断传出上市公司造假的丑闻,早期有主板臭名昭著的银广夏,近期有中小板情节恶劣的绿大地,最近的万福生科,也成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利益实体,国家机关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其有着系统、严格的监管,但是上市公司造假丑闻却接连不断,因此说明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外部监管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应首先从企业自身出发。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有效执行是企业自身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

1.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企业资产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与程序。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与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实务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反映出的企业状况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

(1)企业管理层、员工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使用欺骗等非法手段贪污、挪用、盗取企业资产。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记录或文件,以隐瞒资产丢失等事实。

(2)企业治理层、管理层为改变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业绩和盈利能力的看法、达到减轻企业税负的目的等,通过精心策划和蓄意实施而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从而导致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与实际严重不符。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

(1)固有风险,即在设立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误的风险。例如复杂业务的计算、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业务,技术进步较快业务等。

(2)操作失误风险,由于企业各个环节业务主要由人操作,而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保证操作环节不出现失误。

(3)企业相关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即企业相关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导致其不能正确理解职责要求,进而不能正确执行企业已设定好的内部控制要求。

(4)会计准则不完整,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引对部分事项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导致每个企业处理方法不尽相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例如准则规定对内部研发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可直接归属成本包括,开发该无形资產时耗费的材料、劳务成本、注册费,在开发该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其他专利权和特许权的摊销,以及按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可资本化的利息支出。对其中劳务成本是否包括委托外部企业发生设计、研发等劳务,是否包括员工福利津贴等没有具体细分,造成了每个企业的理解不同,研发支出归集方法也不相同。

4.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作用

内部控制包括企业使用并依赖的,用以在交易流程中防止错报的发生或在错报发生后发现与纠正错报的所有政策和程序,其主要目标包含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企业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预防性作用,即内部控制用于正常业务流程的每一项交易,以防止错报的发生。例如通过设立采购与验收由不同部门完成、出纳与记账会计由不同人员负责等不相容职务职责分离制度,可以有效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其二是检查性作用,即发现并纠正流程中已发生的错报。例如通过设立复核程序能够在错报发生后及时发现并纠正,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5.内部控制各个环节

5.1设计环节

内部控制的建设面临着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理念、管理层经营哲学、各种竞争等多方面的环境变量与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构建并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该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4)适应性原则,即强调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 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我们可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设立全面而适应企业自身的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需要企业人员全面配合,配合的人员中不仅包括企业财务人员,同时还需有销售、生产、采购等其他部门人员的全面参与。在中介机构出具报告后还需要企业组织各个部门综合评鉴,以保证该方案涉及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业务环节,并适合企业自身情况。

5.2执行环节

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设计完成后,需要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全面有效的执行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内部控制执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企业员工要有专业胜任能力,即相关岗位员工业务素质能达到岗位需求,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已设计好的政策和制度能够得以有效执行性。

(2)企业需提供良好的控制实施环境,树立重视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以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进一步保证内部控制全面有效运行。

(3)在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后,企业需提供执行内部控制付出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4)内部控制的执行涉及企业不同部门,单个部门的执行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部门对政策和程序的执行,因此需要管理层定期组织协调。

(5)企业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内部控制的每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管理层采取的措施和做出的决策的影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有助于控制的有效执行并减少特定控制被忽视或被规避的可能性,同时管理层需对违规行为以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方面及时做出反应。

5.3监督环节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管理层需要指定专门部门完成对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应该遵守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 篇6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 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 强制性也较弱, 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 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 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 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独立于财务部门, 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 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 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 急待调整。

(二) 独立性难以保证

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 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 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 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 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 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 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 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 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作为一项控制体系, 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 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等, 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 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 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 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 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 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 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 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 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 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 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 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 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 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 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 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 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 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 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 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 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 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 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 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 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 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 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 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 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 在实际应用中, 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 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 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 给出示范 (参考) 数值, 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 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 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 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 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 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 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 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 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 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 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 分值如何分配, 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 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 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 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 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 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 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 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 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 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 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 (简称“监察委员会”) , 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 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 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 可以用图1表示。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 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可建立类似于SAP (标准作业程序) 的操作规程, 其主要结构如图2:

图2风险评估业务标准流程

(1) 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 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 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 分清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 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 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 分级复核, 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同时明确到人, 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 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 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 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 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 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 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 参照ISO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 其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 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 可将ISO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 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 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 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 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 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 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 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 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 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 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 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 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与ISO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 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 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 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 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 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 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 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 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 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 (融) 资五大组成模块, 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 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 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 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如表1。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 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 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 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 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 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具体可见表2。

(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 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四) 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作为一个完善的内

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纠错防弊, 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 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 并张榜公示, 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如表4、表5。

(2) 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 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如表6所示。

(3) 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晋升制度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监审委员会应当综合评价系统, 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晋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 应当进行破格晋升;同时对一些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 应当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的修养, 内外兼修,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相应的晋升制度体系如表7所示。

综合评价的一个根本目的, 是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强化经济责任,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于内审部门而言, 需要长期进行有规划的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 一方面鼓励年轻有能力的员工去进行深造研修, 另一方面可邀请内审方面的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 并将培训的时间不短于一个月作为年度学习的任务, 引导内审人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2004年。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 篇7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面临的风险, 需要内部审计来识别风险、给出建议、进而做好防范, 所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是有利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全面审查, 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不正常、不经济、低效率的不良行为,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便于管理层及时修正决策, 强化内部约束, 实现有效的内部全过程监督和控制。二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度, 全面的质量管理能使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尽情发挥, 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信, 对企业的权益和利润有个真实准确的认识, 便于企业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 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企业形象, 为企业增加了无形资本。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强化内审的管理与控制, 能够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 降低或挽回损失。四是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参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内审, 及时发现和堵住企业现时管理和中长期战略上的漏洞。此外, 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帮助营造正能量的企业文化氛围, 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据此提高企业生命的恒久性。五是能更好的指引企业制定运营战略, 全面的内审质量控制管理能让内审人员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各职能部门的运行状况和规范甚是了解, 所以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 内审部门能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运营风险规避措施。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衡量标准不健全

中国内审协会前后发布了很多关于内审质量控制的具体准则规范, 但目前的准则体系对企业具体审计工作的作业标准表述的不够明晰, 审计人员往往依靠经验做出审计判断, 给漏洞的存在和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 内审的作业质量标准表述的比较空洞, 欠缺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机械性的操作规程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受到制约, 给漏洞的存在和错误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呈现出各企业内审运行各行其是的尴尬局面, 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的考核指标简单的可怜而且应变性较差。现行的考核指标大多以数量去评判工作, 如完成了多少项目, 发现了多少问题等;对内审人员的敬业态度以及其提供的咨询服务的考量却很不到位, 总选用审计的失效性和领导的满意程度等较为老套的指标, 权重设置较为随意, 考核结果主观且呆板。内审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体现不出来, 而这恰恰是内审的精髓之所在。

(二) 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许多企业内部都是由其他职能部门兼任内部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既是这项工作的“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有些企业只为满足上级部门监管要求而设置“空壳式”的审计部门, 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 有些企业的内审机构隶属于财务负责人, 使得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督混同;有些隶属于总经理, 使得内审人员发现问题也不敢指出来。另外, 内审人员往往未被赋予特定的审计权限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 在发现问题时也没有特定的处理权;内审也没有足够独立的经费来源, 审计工作总是遭受到办公经费或者人力资源等条件的禁锢。

(三)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

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加大了企业风险管控的难度, 对内审人员的专业性需求变得更高。但就我国目前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操守和交流沟通能力等各方面水平都偏低,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知识比较熟悉, 但对于企业整体的运营和管理、法律、计算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 知识结构单一而又显得老化。第二, 部分内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责任感, 质量意识相对淡薄, 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不重视重大问题的审计取证, 不关心取证材料是否真实。还有些内部审计人员或迫于外部压力, 或不能坚守廉洁, 对查出的问题不及时上报。第三, 企业在雇用内审人员时, 不充分考量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 与项目审计目标不匹配, 难以编出有效的审计方案。有的内审机构甚至成了企业的“疗养护理院”。

(四) 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过程不规范

企业内审部门承担审计项目的过程暗藏很多容易导致内审质量低下的情况, 例如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 降低了审计复核的有效性;审计报告的措辞习惯性的模棱两可;审计复核则停留在很浅显的层次上, 不注重实质性的内容等等, 原因如下:

一是内部审计的业务过程不规范。在审计准备阶段, 许多企业不进行适当的现场调查和分析研究, 对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 审计方案往往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性, 突不出关键点, 无法很好的指导实际审计工作。审计实施阶段, 部分企业对人员和时间的安排利用不够科学合理;对审计取证环节不够重视, 获取审计证据时欠缺系统性的考虑, 对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的估计也往往不足。在审计报告阶段, 部分报告不能客观地评价被审计项目, 提供的审计结论内容不够全面清晰、分析不够透彻深入、定性也不够精准, 其次是对查出的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 避重就轻, 不能帮助企业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审计跟踪阶段, 很多企业把它当成走过场, 每年审出的问题都相似, 年年审年年不改进。

二是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滞后。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没有改变, 仍然主要采用账目基础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在抽样审计时, 样本规模确定较为随意, 选取的样本往往也不具代表性;同时计算机审计的开发和应用跟不上, 不会使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了。

(五) 企业内审工作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措施不挂钩

目前大多企业的评估往往由领导主观评判, 有的企业甚至各自工作职责不明, 出现财务事故要追究责任时压根无法归咎于谁。内审人员干的好与不好之间, 甚至是干与不干之间都没有较大的区别, 很多审计人员混在里面吃“大锅饭”。这主要是由企业对内审质量的考评与问责制度实施不力造成的, 部分企业即便有责任追究制度, 但制度不具体或过于原则化, 难以执行, 久而久之也就流于形式了。内审人员兢兢业业得不到激励, 违规违纪不受到限制, 长此以往, 人员的是非好恶观念会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原本制定好的规范也就变成了苍白无力的一纸文书。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 规范企业内审质量控制的衡量标准

企业应以内审的相关准则为基础, 量身定制一套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衡量标准。如果有可能, 起码创立一些行业内审标准。

首先, 要遵守求同存异的原则, 对于工作底稿和审计建议等内容可以一致规范。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审计项目之间的差异性, 要根据企业战略、审计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审计标准。其次, 要遵守与时俱进的原则, 企业可以随着审计工作的调整对标准进行完善,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 能时刻指导和规范审计行为。另外, 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 质量控制标准并不是越多越严格就越好。如果过于详细繁多, 审计人员要么按照条款机械地做出判断, 要么根本无所适从, 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二)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环境

1、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尽情发挥监管作用。

内部审计协会不能仅局限于制定相关的准则法规, 更应当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并健全行业的管理体制, 促进内审工作向行业自律转变。内审协会可以设立一个特殊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 它有权对各企业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可以组织一些企业开展集体活动, 一起对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活动之后还可以对部门企业质量控制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 使得内部审计规范被遵循的程度大大提高。

2、完善内部审计的内部组织保障机制。

保持内审地位独立的关键在于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置模式。在一般情况下, 将内审机构设在组织内部较高的层次上, 它的权威性就较高, 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人员的不合理干预就越小。因此建议设置审计委员会于董事会之下, 并使内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 这种架构使内审机构负责人在业务上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在行政上又对总经理负责。

(三) 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人员控制机制

1、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

一方面, 企业选拔录用内审人员要严格, 从业者必须具备内部审计执业资格, 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相关的会计和管理类知识都比较熟悉。另一方面, 企业在招聘内审人员的时候, 应综合考虑其各方面的素质, 尽量吸入多学科人才。

2、合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对不同的审计项目选择不同的适合于该项目的内审人员。同时明确内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 确保每个内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都非常清楚。

3、强化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内审人员必须注重职业操守。保持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 以客观公正为前提做出职业判断, 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上报。

4、切实进行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企业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审计培训项目, 使内审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授, 让审计人员清楚知晓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如行业制度的更新或者审计方法的变化等, 也可以选用企业的一些审计案例组织内部探讨会, 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

(四) 加强内部审计的业务过程控制

1、加强内部审计业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审部门应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或现场调查等方式对被审部门了如指掌, 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合以往的经验初步评估风险状况, 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目标以及人员的分工, 编出可行的审计方案。

实施审计时, 首先要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 收集相关可靠的证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其次, 工作底稿的内容与格式要保持一致, 使审计目标、技术和相关证据资料一目了然, 降低底稿分类汇总的难度。

审计报告则应强调格式的统一, 要注重及时性,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内审人员不能凭个人好恶而隐藏或刻意加重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细节上, 报告的表述要尽可能的轻松, 便于引起共鸣;用词要精准, 不能说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 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 审计建议的追踪工作也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检查审计建议的被采纳情况, 发现尚未整改的督促其及时改正;已整改完的要确认建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为以后的审计工作积累资料信息, 这样内部审计的监督和防范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手段, 并巧妙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对接, 加快内审的电子化进程, 兼得效率提高和成本控制的好处。此外还应完善审计抽样技术, 抓好样本量的定量定性等薄弱环节。

(五) 完善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体系

1、加强内部审计过程中的监督。

企业应开展可以随时进行的对执业人员的自查, 并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形成追究责任机制, 确保人人参与;也可以统一组织内部互查, 相同项目组内的负责不同审计任务的人员之间、不同审计项目组的审计人员之间都可以检查对方的审计业务;对于比较复杂的项目, 企业还可以挑选一些业务水平较高且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或者再聘请一些专家学者, 成立复查小组对质量进行专门的把关。

2、加强内部审计的考核与评价。

想要全面正确的考核内审工作, 首先要确定同企业及被审项目的特点相关的考核指标, 指标不宜太多, 要因地制宜;其次制定的考核过程要详细, 什么时候考核, 谁负责考核, 用什么方式考核等事项都要安排妥当;对考核的最终结果要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如此过后提出的评价结论并由此采取的措施才符合实际, 能有针对性的去改善管理, 提高审计质量。

3、完善内部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能帮助内审人员清楚的知晓自己肩上背负的责任。第一, 将责任追究与岗位考核结合起来, 根据岗位责任对内审人员进行质量考核, 然后依据考核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或处罚;第二, 企业的审计作业要实行劳动分工, 使人员之间相互牵制, 约束责任, 同时鼓励对不良行为的揭发检举并实行严厉的惩罚制度。

综上所述, 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从内部审计的环境、独立性、人力资源、项目过程和监管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的完善。当然, 也要注意形势的变化, 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有效地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摘要:众所周知,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予以有效的控制, 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改善企业运营, 实现企业保值增值的职能和作用, 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客观的指出质量控制在衡量标准、审计独立性、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系统的原因剖析, 然后提出具体措施, 以解决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让内部审计成为帮助企业兼得高效率和低成本的重要智囊。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R.De Angelo, Ljnda E.Audit Size and Audit Qua Iil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jcs, 1989 (12) :183-184

[2]郭金枝.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提升工作中的作用[J].财经界, 2013 (8) :226

[3]黄毅伟等.开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新会计, 2013 (6) :41-43

[4]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73

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篇8

一、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行为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两方面。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行为质量, 也就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的具体表现和最终反映。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1.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经营者服务;二、根据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 当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 如果发现有关重大事项, 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 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这种规定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 最终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两难境地。

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即使有些企业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审计工作仍没有成为企业的内部需要, 这是因为企业对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各种管理、服务不理解;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等。

3. 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限制了审计范围

现阶段, 内部审计职能主要立足于财务会计方面, 但随着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的提高, 需要内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但是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 这就导致内审在自行开展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部审计时很难保证其审计的深度达到企业的要求, 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必然会受到质疑。

4. 审计手段不科学、不规范

(1) 审计方案不科学。审计方案不科学, 就会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这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 或评估不充分, 无法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 无法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 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 审计取证程序不规范。尽管证据准则中作出了“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 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原则要求, 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取什么证以及如何进行取证等等, 没有明确规定, 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 许多审计取证, 在取证之前没有系统分析决策, 仅仅凭经验, 盲目取证, 导致证据不充分、不相关, 取证后未能就取证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 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证据力不足, 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3)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 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 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强审计人员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 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民主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写作等相关知识学习, 全力打造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2. 抓住审计各个环节, 把好关口, 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控制重点, 抓住关键环节, 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具体表现为以下七点:

(1) 抓住项目立项环节, 把好项目立项质量关。审计立项时要抓住重点, 不仅要兼顾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与上年工作衔接, 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选择审计对象, 明确审计重点;同时, 要注重领导关心的、内部控制关注的、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选准审计项目。

(2) 抓住项目审前调查环节, 把好审前调查关。通过细致的审前调查, 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审计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确定具体审计目标、依据和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3) 抓住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环节, 把好审计方案合理关。审计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目的和范围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 保证审计工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审计人员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恰当,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在编制审计方案前, 在细致的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项目主审应对审计中可能遇到或已经掌握线索的问题进行讨论, 认真思考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重点、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等明确参加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审计资源分配以及与主审的沟通方式等。在审计方案编制完成后, 报经有关领导审核并听取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 讨论通过后实施。

(4) 抓住审计实施环节, 把好现场审计关。现场审计是审计的核心环节, 坚持深究细查, 既抓住重点, 又不放过“蛛丝马迹”: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 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 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 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后还要对审计的程序合法性, 证据、底稿的完整规范性, 审计定性和处理的合法合规性等方面进行扎实细致的复核。

(5) 抓住审计征求意见稿及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复核环节。这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 审计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视, 要求审计人员对处理、处罚是否合法合规, 是否切合实际, 用词是否准确、严谨, 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 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复核, 务必要做到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恰当、合理。其次, 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 决定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

(6) 抓住审计回访和督促整改环节。发出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并非审计项目的结束, 要切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 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 督促被审单位整改, 并将整改情况、整改取得的成果一并进入审计项目档案, 做到资料齐全, 手续完备。

(7) 审计成果要发挥作用。要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 将其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 促进有关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相关制度、规避风险、堵塞漏洞, 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强化管理, 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 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 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实施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抓住四个重点:

(1) 现场审计进点之日应对被审单位银行和现金存款进行盘库, 特别是基层单位, 资金量大的单位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单位尤其要做好此项工作。

(2) 现场审计实施中, 针对现在财务违法违规现象越来越隐蔽和团体共同违纪违规的现象增多的情况, 要注意从财务资料之外了解和掌握情况, 发现“蛛丝马迹”。

(3) 复核人员要注意审查审计组是否严格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 审计报告及评价对问题的描述是否与工作底稿相符, 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全面反映, 对被审事项总体评价是否如实, 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无误等等。

(4) 要建立和强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

4. 科学考评, 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定期进行业绩考评, 了解职责履行情况, 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工作标准, 职业道德水平如何, 是否胜任岗位工作, 是否存在因职业道德水平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带来审计风险和现实的损失, 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人员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打算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审计能手评选活动及审计工作综合评价, 并建立审计人员工作成果档案, 作为评选先进、晋升等的依据, 从而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 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摘要: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推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审计与理财》2009

[2]吕先培: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长连刘清印韩建明: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分析, 中国审计, 2009

[4]肖军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 中国内部审计, 2009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探究 篇9

2008年,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其中, 内部控制被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有五个构成要素:

一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 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基础。具体包括领导者的道德观、价值观、个人能力素质、管理风格, 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政策, 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审计机制等。

二是风险评估。具体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四个环节。

三是控制活动。是指企业采取的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控制政策、文件和程序。

四是信息与沟通。包含内部沟通和对外沟通两个方面。

五是监督。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

以上五个要素相互影响, 组成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二、盈余质量

所谓盈余质量, 简单的来说指企业盈余的优劣程度。根据现在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 盈余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 可靠性

盈余的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盈余指标应是真实可靠的, 当企业提供的盈余数据信息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 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为决策依据。可靠性应是盈余质量最重要的属性特征。

(二) 持续性

盈余的可持续性越好, 质量越高。

(三) 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是指盈余预测自己的能力。可预测的盈余被准则制定者认为是高质量的, 同时也被分析师认为是进行价值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 价值相关性

盈余质量较好的公司, 应具有较高的盈余反映系数, 即在股票市场上价格会有正面的反映。

(五) 安全性

其实质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的评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水平, 从而决定企业未来收益。

三、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监督和激励。而盈余质量一个重要特征是恰恰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博弈之下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如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实现了平衡, 管理者也丧失了动机进行财务造假, 因此盈余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从内部控制目标来说, 报告目标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所谓报告目标, 主要是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这显然也是会计盈余要追求的质量特征。如果企业很好地完成了内部控制的经营目标, 企业管理层也再无财务造假的必要。同时, 盈余的可持续性将会更好。

从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分析来说:

控制环境构成了企业的基本氛围, 而盈余信息的生成、传递和披露都离不开企业氛围的影响, 是保证盈余质量的基石。同时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内部控制环境里的基本要素如治理结构对盈余质量会有显著影响。

有效的风险评估可科学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实施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这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安全性方面有重大影响。

会计系统控制是重要的控制活动之一。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规章制度, 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实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科学严密的会计系统控制与盈余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有效的信息与沟通, 内部控制能够平衡信息的不对称, 让会计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

在实现监督的过程中, 企业通过对盈余信息的记录、处理、报告持续性的监督, 可以发现并纠正重大差异, 这对会计盈余的质量也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四、政策建议

盈余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尤其关注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盈余的质量不高, 将会误导信息决策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扭曲。基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重要作用, 企业要提高盈余质量, 降低其资本成本, 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入手,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有限的信息沟通机制, 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要加强宣传和内控业务培训力度,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内控的违规成本,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董望, 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11

[2]方春生, 王立彦, 林小她, 林景艺, 冯博.SOX法案、内控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基于中国石化第一手数据的调查研究[J].审计研究, 2008.

[3]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 2008

内部质量控制 篇10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或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探讨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企业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市场运行效率和国家经济调控的效果,也关系着投资者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在我国当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如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就成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监管实务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与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与西方国家股权结构极为分散的情况不同,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于一身,凌驾于监管之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就能控制公司的财务报告,其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

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与标准。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制定控制程序与标准,并让员工都了解相关的控制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乏力具体表现在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账务处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个人说了就算;管理混乱,甚至存在串通舞弊的现象;很少进行财产清查工作,账实不符等。

管理当局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普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会计内部控制间接效益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算出,而且需要设置较多人员岗位,并需要规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经营上,而忽略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制定控制程序和标准,让员工都了解相关的控制。我国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宣传。有些企业有内部控制意识,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健全,有些领导不注重遵守有关控制规定,对员工的违规情况一味宽容,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频频使用例外原则,导致控制制度失效。

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等原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在外部监督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报告处于控股股东或少数企业领导的绝对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内在生成机制存在问题,也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许多企业还是由董事长一人兼任总经理,任何决策都是由董事长一人说了算,许多企业尚未设立监事会,或虽设有监事会,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设立真正意义上的监事会,真正使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三者能相互制衡。

2.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晋升、淘汰、薪酬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员工具备与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及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应当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会计报告造假。

3.制定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并公布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批准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其次,企业应当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与工作目标,订立明确的尽可能量化的控制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第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财务处理的权限。同时,还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与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等等。第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员工了解并熟悉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只有了解并熟悉了有关的控制要求才能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第五,内部控制制度要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并严格实行奖优罚劣政策。

4.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以“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应建立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重要业务取消“一签制”,进行集体签批,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都要进行日常性与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上述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与降低企业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5.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董事会作用

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已有许多上市公司聘请了独立董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高效率管理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微观基础。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重大的影响,董事会应该是企业经营者日常行为的主要约束者,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层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6.强化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内部控制理念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 篇1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 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 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 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一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从广义上来说, 内部审计机构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 但实际上, 内部审计机构是由多个具体的分支职能部门组成的, 分别是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业务操作部门等。其中, 业务管理部门是构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为主体。二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该客体指的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三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该过程是由多个具体步骤组成的, 一般来说有内部审计质量目标设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内部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内部审计质量再监督等步骤。在该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对内部审计质量形成特定影响, 并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其他步骤乃至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活动和结果, 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要重视每一步骤的操作, 又要强调各个步骤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综合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健全,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国家审计有《审计法》, 社会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 但内部审计的最高法规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地位低下, 机构和人员配置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 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部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 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明显偏重于内部审计法律、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 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 造成了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各单位内部审计各行其是, 运行质量状况参差不齐。

2、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但国家内部审计在这个环节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比较薄弱, 某些已经建立的制度甚至也形同虚设;二是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 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三是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四是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责任追究过于形式化, 没有切实得到落实;有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责任划分不清楚, 使责任追究无法实施;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 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但目前,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中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 一部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 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有财会方面的知识, 不熟悉税收、金融、管理学及相关的业务经营知识, 缺少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 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评价组织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失误、缺陷、风险, 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4、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发展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震撼。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 使企业内部控制发生了改变, 人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纸质信息改变为电子信息等, 使得传统的“黑箱”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 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

由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指定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依据: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此外, 我们要明确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章程, 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目标和范围、职责和权限以及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第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制定的审计手册、组织内部适用于内审机构的政策和程序、适用的审计技术和工具、组织和内审机构的发展计划等组成。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和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抓好关键质量环节的有效控制。对审计工作来讲, 要针对关键点进行重点控制, 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把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 使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达到平衡。加强对审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控制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制定审计计划, 搞好审前调查。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要积极与管理层沟通, 围绕企业领导关心的效益、经营、风险等问题开展审计活动。同时, 通过良好的服务促进领导更重视审计工作, 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内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 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安排适当人员和时间, 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项目的可行性、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审计的业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审计分工的恰当性等进行审核, 做到有的放矢。

(2) 抓好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规范审计人员书面记录。首先, 对审计证据的质量进行控制。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取证要符合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即审计数据的数量是已证实的审计事项。审计数据必须是与事实相关联, 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确保审计证据的质量。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 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其次, 对审计日记进行规范。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天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该记录对实行审计人员现场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最后, 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既要有规范的格式, 又要有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要对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复核, 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

(3) 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内部审计结束阶段, 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整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然后根据整理得来的证据, 写出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 并根据审定的内部审计报告作出内部审计结果与决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部门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复核, 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结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 重视审计结论的落实, 做好后续审计和审计回访工作。内审人员要追踪审计结论的纠正及实施情况。要对被审单位关于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定期回访, 检查整改情况。同时, 续写后续审计报告, 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

(5) 提高审计复核层次, 加强审计督导。审计复核工作是审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要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开展复核工作时, 复核人员要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 要善于综合、归纳和分析, 不断加大复核工作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督导, 使督导工作贯穿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要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复核, 采取适当措施, 保证审计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健全内审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机制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对提高内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 我们应当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 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 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其次, 应当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一方面内审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一方面, 针对工作需要, 企业应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最后, 企业应当建立内审人员激励制度。我们应当定期对内审人员工作进行考核, 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实行工资与工作质量相挂钩的制度。

4、注重引入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加强审计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目前需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供内部审计部门借鉴与使用。如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 该软件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 大力提高审计的电算化水平。审计方法也应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 向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流程设计等数字加工技术方法发展, 灵活多样的数字加工技术适应审计对象发展的需要, 可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总之,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靠的是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它的生命则是靠提高各方面的管理质量来延续。因此, 实施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是其生命之源。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当中的地位, 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质量保证的内部审计既会失去服务对象, 又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使用价值。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是确保内部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是不断拓展审计服务对象及发展空间、发挥自身价值作用的动力保证。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薛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王晋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1) .

上一篇:艺术本科论文下一篇:音乐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