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2024-06-17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共12篇)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1

1 假设求证法

假设求证法的基本含义, 是以问题、疑问及预设的舞弊可能性为基本前提, 从而进行定向审计的方式。这是符合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的。假设求证法使审计工作目的性非常明确。在审计实践中, 以假设问题的存在进行审计证据收集, 从而求证真实结果, 验证审计人员对假设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 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 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

假设求证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必要的审计程序为:根据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 判断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可能疑点;评价可能疑点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抽样样本和/或指定样本;收集相关证据;求证假设的真实性。

2 线索征集法

审计线索的提供者一般都是相关人员, 因为舞弊的最终结果是一部分人受益, 同时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知情者在安全的情况通过第三者 (如审计组) 予以遏止的愿望。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是多样化的, 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往往如大海捞针。一方面, 审计成本与审计时限的制约要求审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 审计客体舞弊行为的预谋性与隐蔽性藏匿在巨大经济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 并在虚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难以揭示, 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或审计失败。对此, 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 从而加快审计进程。

线索征集法包含以下程序:预先告知, 展开政策攻势;提供准确的联系方式, 便于信息获得途径的畅通;接受审计线索;甄别线索真伪;查证问题。

3 经验判断法

实践出真知。审计经验来源于审计实践, 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存在巨大的差别性。厚积薄发是审计人员最典型的特征, 优秀的审计人员所形成的审计经验就是通过从事、分析和总结众多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取得, 并通过长期的审计实践培养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敏锐性与直觉, 形成了以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存在为审计的基本理念。此外, 审计客体的差异性永远地挑战着审计人员对不同领域知识与信息的持续获取与应用能力, 审计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计成败, 而繁杂的主客观因素导致不同审计人员审计经验的差别。

经验判断法的实施, 完全是建立在审计人员个人工作经验之上的, 因此是难以以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或程序进行规范的。正因为如此, 经验判断法的实施效果是非常能够体现审计人员的内在基础素质的方法。

4 资金流向法

追踪资金的流向实施审计, 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 适应于专用资金或单一资金的追踪检查, 通过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检查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挪、挤、占、贪”等行为, 直到资金最终的合法、有效、效率和效果使用。在审计实践中, 经常会发现资金流转过程中的“渗漏”或“蒸发”等现象, 资金的使用偏离了既定目标, 从而损害了资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追踪资金流向的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 可以确保资金流转的所有环节都在审计人员可控制范围之内, 对应的是时间与精力耗费的倍数增加, 审计成本也同时扩大。与达到预期目的相比, 这种付出是有价值的。

为了降低成本, 资金流向法审计的程序设置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确定源头资金总量;明确资金流转环节;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全存在性;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5 多维对比法

多维对比法, 是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因素进行对照、考察、比较, 分析差异, 进而予以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多维对比法在项目审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 是无可替代的方法。多维对比分析具体应用中往往存在方式选用不当或者方法应用混淆等问题, 导致审计情况分析出现误差, 降低了审计成果的质量。在对比分析法中常用的方法有百分比、相对比、绝对比、倍数比等,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会做出一种或几种的选择进行比较与求证, 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 在正确选用对比分析时, 还要考虑选用最适合的对比方式, 然后才能运用分析方法实施具体分析, 只有选用科学的对比方式、方法进行分析, 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另外, 多维对比常用的方法还有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整体与部分比、计划与实际比和综合对比等几种, 因此要求对相关数据有比较丰富、准确、翔实及权威的掌握, 从而确保对比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效益评价法

效益评价法是目前审计中的难点, 它是通过审计客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行为, 利用统计原理, 在内控制度相对完善的状态下, 有针对的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及体系, 科学、合理、细致的计算出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 反映经济的节约与效率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主要是考虑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审计的重点虽然还停留在传统的揭错防弊的制度基础审计上, 但随着大量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所暴露出诸多问题, 效益评价审计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关注, 特别是对项目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 效益评价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主要评价的是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 并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 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在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的架构中, 企业在保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前提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管理实践中已经量化了可比对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审计实践中还没有相对科学、成熟的评价指标, 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 审计的最终成果要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对审计环境、新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的影响。

7 样本抽样法

样本抽样法是目前国际审计界最流行的一种审计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样本的选定去组织实施审计以期客观的完成审计目标, 样本的抽取排除了主观人为的影响力求客观公允, 实现审计风险与样本选取数量、审计成本的相对均衡。此方法适用于大型数据库管理或经济业务发生频繁的行业部门, 是对抽样审计的进一步规范。审计样本的选样决定着审计的最终结果的优劣。特别是在面向数据库的样本抽样中, 只能对数值型字段起作用, 对字符型字段无效, 其特点是面值越大, 抽中的概率越大, 小面值的样本也抽取, 概率较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样本抽样分为一般样本和重点样本, 在实际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区别对待, 以确定“误差值”和“风险水平值”。

8 审计软件查询法

当审计客体提供的审计资料是电子文件时, 审计人员需要借助审计软件及SQL SEVER等软件进行辅助查询。这是由科技发展技术提升所带来的, 电子管理平台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ERP、URP等的组织实施, 传统的纸媒财务管理必将逐步消失, 国内部分大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已经率先摆脱了手工记账方式, 审计客体已经没有了传统纸制载体所反映的会计资料记录, 所有的反映经济活动行为记录都以不同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就是在目前的县级财务也大多数实现了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 只是因为观念的差异性使得手工记帐与电子帐并存运行。我们不可否认会计是审计的基础, 会计工具的革命也势必导致审计工具的革命, 否则审计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在电子帐的基础上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员与审计人员通过近年来的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发出很多的审计软件, 期望推广审计软件实现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飞跃, 然而任 (下转215页) 临时支座, 连续梁落座到永久支座上完成结构由简支到连续的体系转换, 见图1。

下面简要介绍了硫磺砂浆临时性支座和活塞套筒式临时性支座的工作原理、制作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1硫磺砂浆临时性支座

硫磺砂浆临时性支座基本结构:将工业用粉末状或小块状硫磺置于铁锅中, 加热至130~140℃, 使其熔化, 而后加入纯净干中砂, 边加热边搅拌至均匀 (硫磺与中砂重量比由试验确定, 拨棍撬拨套筒底部, 填砂流出, 活塞卸荷, 整孔梁体平稳落下, 永久性支座承重, 体系转换完成;收集填砂处理后再用, 活塞、套筒保管时应注意防潮, 以免锈蚀影响使用;活塞式临时性支座, 结构形式简单, 制作容易, 操作方便, 且可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同时, 避免了拆除传统临时性支座时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

硫磺砂浆法具有: (1) 科技含量高、技术性能良好、操作简捷、劳动强度低等优点;抗压强度高、刚度大、韧性好、不易碎裂。 (2) 标高控制准确。因为硫磺砂浆预制块刚性大, 不易被压缩, 并且厚度可按需要精确调整, 从而保证梁底的水平状态及梁底标高的准确性。拆除方便。 (3) 硫磺砂浆预制块制作时应埋入电阻丝, 为防止电流过高使电阻丝熔断, 应选用阻值较大的电阻丝, 体系转换时, 将同一墩顶处各临时支座内的电阻丝并联, 同时通电解除, 可使墩顶各永久支座同时受力, 从而杜绝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 保证了体系转换的安全。 (4) 采用硫磺砂浆预埋电阻丝临时支座, 能保证一个中墩上的大 (上接104页) 何审计软件的开发几乎都是在SQL语句的基础上的拓展, 只是解决了审计人员对电子数据帐的入门审计问题。由于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数据化存储、管理与传统纸制帐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舞弊的手段、方式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如何面对数据库的审计已经开始对习惯于从事传统纸制账本审计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审计软件查询法的审计程序, 实际是遵循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原始数据采集;相关数据备份;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找到所需要的字段;使用SELECT语句设定条件;分析查询结果;揭示问题。

综上所述, 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就具体项目而言, 往往是多种审计方法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审计人员颠覆不破的工作理念。与此相应的是, 审计方法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提升。但可以肯定地是,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揭示审计客体舞弊, 是审计方法永远追求的目标。

摘要:审计的生命是质量, 审计的灵魂是监督, 审计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 还原和提供审计客体的舞弊信息。审计人员业务技能、持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对审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并非随心所欲, 它受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等因素的严格约束。因此, 对审计人员而言, 为了最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效果, 制定一个高效率的计划和采用正确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有鉴于此, 项目审计采用何种审计方法对审计的结果会产生巨大影响, 更可以决定审计的成败。根据本人的审计实践及经验, 总结了“审计八法”, 希望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假设求证法,线索征集法,经验判断法,资金流向法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2

1、向上争取借动力

严格审计执法,促进整改落实,绝不是单靠审计部门一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善于借势打力,千方百计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县委、政府对审计工作从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审计经费全力等各方面都给予全力保障。县长亲自分管审计工作,对审计部门倍加关爱,屡屡委以重任。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商务、审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日常化运作,定期听汇报,有针对性进行批示,支持审计部门严格执法。在今年的粮食亏损挂帐审计中,政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府为强化领导、支持审计,成立了由一名副县长为组长,财政、粮食、农发行为成员的领导组,并一次性拨付审计经费10万元。在对今年地方国有XX煤矿经济责任审计中,下达审计决定350万元。但该单位延期不缴,经我们多次向县政府汇报,由县长郑建文同志亲自出面落实,使该单位最终履行了审计决定。

2、横向协调增合力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是密切了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政法部门、金融部门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特别是在年初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上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商量,在审计过程中请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参与,在终审阶段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沟通,这就为审计决定的顺利执行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与纪检、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审计决定执行的决定,明确规定不履行审计决定,将不予以经费拨付,从而为审计执法构建了一道有力的保障线。第三是促进一些重大案件的联合侦破。严肃查处经济领域的大案要案,提高审计决定的落实率,是严格执法的具体体现。在2002年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审计中,发现信贷员李ⅩⅩ利用虚假存单质押违规贷款12万元,及时与公安部门互通信息,公安部门及时介入,立案查处,李ΧΧ被追究刑事责任。在今年的交通局审计中,从审前调查开始就强化与纪检部门信息沟通,充分利用纪检部门掌握的有关群众举报的线索进行查处,查出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挪用专项资金等多种违纪违规行为,审计收缴罚款达30万元。

3、疏通引导消阻力

随着审计部门执法力度的逐年加大,在全国引发了审计风暴,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处理的态度已大有改观,整改措施基本能够落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抵触情绪和对立层面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执法的更深层次上(如案件移送、结果公告等)表现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执法。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做工作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消除来自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的阻力。一是通过宣传造势疏导。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常规宣传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同时,大量推行审前召开动员座谈会、审后召开处理碰头会等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着力营造严格执法的氛围,争取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特别是部门一把手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打开工作局面,使严格执法向深层推进。二是通过公正公平疏导。我们最大限度地对每一个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在招待费超支等一些屡审屡犯的共性问题上,制定了统一的处理界限和标准,把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个公平合理的范围之内。三是通过优化服务疏导。我们始终坚持“审、帮、促”原则不动摇,把服务于基层作为我们的一项基本职能,不单纯为审而审,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为被审计单位查遗补漏、建章立制上,每审计完一个单位,我们都会通过集体会诊,拿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帮助其加强制度建设,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可。

4、制度建设显威力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我们靠细化制度,规范行为,促进严格执法。一方面,我们积极努力,把审计执法纳入县委和县政府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XX县投资审计暂行规定》、《关于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通知》、《XX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每年年初以县政府名义下发审计工作计划。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从完善内控机制着手,从规范审计程序着力,先后制定了《审计项目控制实施办法》、《三级复核五定审计制度》、《审计质量抽审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审计结果集体汇报制》、《廉洁从审制度》等20条项有关严格执法的制度,构筑了严格执法的制度体系和框架。特别是对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真的梳理归纳,分门别类,制定了统一处理尺度,全局做到“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不偏不倚对事不对人,防止审计执法方面的主观随意性。正人先正己,以一贯之抓廉政,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做到廉洁从审。对外张贴审计公示、公布举报电话、采取发放不记名廉政反馈情况返回卡,确保以廉促审处于高压态势,对内着力开好两个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摆问题,找不足,提建议,使每个人做到警钟常鸣,在严格执法上不为诱惑所动。

5、抽查审计保压力

虽然我们在规范审计行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肯定也有极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反映、不汇报,甚至擅自处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局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此,我们大力开展审计质量抽审工作,由局纪检组长、总审计师、专职复核人员组成抽审组,对以审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对错审、漏审、隐瞒不报者启动过错责任追究制,有效保证审计业务质量,使审计人员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压力感,收到了良好效果。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四查四看”的办法,即:一查立项资料,看审前调查的充分性,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二查证明性材料,看审计日记的及时性,完整性,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审计底稿的规范性;三查结论性文书,看审计定性的准确性,处理处罚的适当性、合法性,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四查廉洁从审情况,看有无违反审计人员工作纪律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审谋私,漏审瞒报问题。通过抽审,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是审计工作灵魂和生命线的意识,强化了审计质量是系统工程,全员须各司其职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纠正了审计工作中的纰漏和不足,有效发挥了质量抽审在审计质量监督链条中的事后补救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质量抽审的警示效果,我们还召开了抽审结果分析会,进行公开讨论、问责,并将抽审结果列入相关人员考评内容,通过责任追究,促进了审计质量的再度提升。

6、强化学习提能力

任何事业要成功关键在人,审计执法也不例外。我们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局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先后20余次组织人员赴审计署南京、青岛、大连等培训基地,参加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投资审计、AO软件业务培训。今年6月份选派人员脱产3个月进修审计前沿理论,以先学带后学,要求派出人员当老师,在全局进行再培训,达到一人培训全局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互帮互学促进共同提高。对2005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这一新事物,局及时购回相关资料20余册,局班子带头采用全员轮讲授课办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法,对有疑问有争异不理解的地方相互讨论,促进共同提高,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外聘专家集中授课办法真正把全员执法素质提上去。同时,切实强化先进技术应用,累计投资30余万元配置台式机10余台,便携式电脑8台及一体机、复印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并组建局域网和短程无线网;安装了青天法规库、神机妙算(工程投资)及AO审计软件为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夯实基础。在今年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全面启用神机妙算工程审计软件。使过去手工用一个月完成项目,现在通过计算机审计只用一个星期,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升了审计质量。

关于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目的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的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涵义是指内部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而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督导、自我控制和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有效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需要。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导向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自我控制层面为切入点,突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内部审计实务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二、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亦然。近年来许多单位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审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审计项目质量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计划缺乏科学性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构为履行审计职责而对计划期内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做出的统一安排,是审计机构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最直接的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目前的审计计划的制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缺乏对对审计项目进行科学、充分的风险评估,凭主观臆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一些涉及重点、难点领域的审计项目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二是审计计划编制时将审计工作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互衔接不够,当单位总体目标发生变化时,审计目标无法根据单位总体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考虑不充分,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导致部分审计计划项目不能适时开展,使得审计计划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周密

审计方案是指审计组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审计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联系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的桥梁。但是目前部分审计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缺少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能够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的重点和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估计不足,造成遗漏,增加了遗忘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导致未能解释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三是审计方案反映的要素不全面,一些基本的内容如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预算、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都没有在方案中体现,甚至存在有些项目连审计方案都没有编写的情况,既影响审计效率效果,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隐含着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记录不充分,只有发现问题事实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查出问题的摘要以及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造成困难;二是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层次较乱;三是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或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四)审计报告的效果较弱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主要是为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经营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报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报告重点不突出,未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二是审计报告中对于反映的问题定性定量不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等。三是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缺少建设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弱。四是审计报告格式不统一,文字表述上含糊不清,逻辑性不强。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索,内部审计的检查方法和审计手段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审计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领域,而是需要审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许多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仍然以财会为主,经营管理、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这种仅具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面对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手工审计方法已显现出苍白无力和较为滞后的状态,仍有部分审计人员不懂得在计算机环境下财务数据的检查以及财务数据的获取技术等问题,面对被审计单位的海量数据,无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查找审计疑点,势必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nlc202309041331

三、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管理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要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体现内部审计机构本年度业务的主要审计工作目标,并和单位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性。计划编制初,应对本单位相关业务进行风险评估、量化分析,确定高风险业务,使得一些高风险、重点项目不会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以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最终编制完成的年度审计计划应由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如遇重大审计项目调整,应由审计机构提出申请,报经主管领导同意,以维护审计计划的严肃性。

(二)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编制程序

在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的编制程序。同时结合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适时开展审前调查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高效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组长通过审计方案,可以全面把握审计工作的整体部署,使其在整个现场审计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业务规范体系,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在审计方案中需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审计范围,编制详细、具体的审计步骤,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和审计责任,下达准确的指令,防止审计操作与审计实施方案脱节,真正发挥审计方案指导、规范和控制审计过程的作用,从而降低未能揭示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规范与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和形式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是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过程控制的直接载体,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目标有关的重要事项,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充分支持。要加大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记录不完整,审计结论不恰当等问题,这就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反映的相关要素,切实解决审计工作底稿未经复核或复核流于形式的问题。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四)强化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如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定性准确,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和建议。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应当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报告的形式要符合统一规定,文字表述简明扼要。严把审计报告的复核关,通过审计组长、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层层审核,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充分体现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手段

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力执行者。因此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及专业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鼓励审计人员一专多能,成为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工作能力。目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实务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手段,并将其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不断创新和探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这需要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需要决策者和最高管理层给予不断的关注和支持,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充分理解,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陆兰丹,2004: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2]刘宪强.,2009: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观察

[3]朱云芳,2007: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对外经贸-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4

一、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和要求

审计全覆盖,是指审计机关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广度。审计范围要涵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二是要有深度。审计机关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审深审透,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类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三是要把握重点。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对重点部门、单位、领导干部、项目、资金等分别采取不同的审计频次,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关注的重点问题。四是要有计划推进。要根据审计机关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审计全覆盖。五是要注重审计成效。要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在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的同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重视审计整改,推动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

二、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

要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首先要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其已不仅仅局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各项审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还逐渐扩大到审计效率提高和审计成果运用上来。具体来讲,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就是通过调动各种审计资源和力量,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全覆盖发现国家重大策部署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总结经济运行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存在差距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审计范围涵盖全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扩大,审计涉及的行业将会越来越多,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也将会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和薄弱环节,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但在目前状态下,由于审计项目安排过多,审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各类审计项目,很少有时间主动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机关很难安排充足的时间组织审前培训,审计人员只能在审计过程中边审计边学习,审计结束后也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交流,审计人员难以持续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最终导致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不多、不深、不透,难以保证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审计质量。

(二)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全覆盖要求存在差距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审计机关要提升审计质量,就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发现审计问题并完成审计取证工作。但是,目前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和审计资料繁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线索。全覆盖背景下的审计对象往往比较复杂,被审计单位包括政府各部门、国有企业和与之有业务关系的相关单位,审计资料包括财务资料、决策资料、业务资料等,要在堆积如山的审计资料中发现问题,需要认真对比分析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延伸审计相关单位,这种条件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现重大问题线索。二是发现问题线索后的取证工作存在困难。审计机关发现发现问题线索后,对问题的取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取证出现问题,将会大大影响审计质量。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由于审计范围扩大,审计发现问题也往往会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和单位从自身角度上看待同一问题,会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如果不能掌握取证技巧,被审计单位可能互相串通、互相推诿、避重就轻,甚至拒绝提供审计资料,给审计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审计组织模式与审计全覆盖要求存在差距

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机关要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但是现有审计组织模式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力量不足。目前审计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未能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二是部分审计项目安排存在重复和交叉,有的被审计单位在一定周期内被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审计多次,浪费审计资源,影响审计质量。

四、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

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基础。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机关要在掌握审计范围内的所有审计对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党和政府工作重心,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际情况,分类确定审计重点的审计频次,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既要突出年度审计重点,又要保证在一定周期内实现全覆盖。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要科学确定审计重点,细化审计内容,根据审计重点和细化的审计内容合理安排审计项目,既突出审计重点,又有效防止重复审计,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

(二)建立审计人员定期培训和审计项目总结机制

审计人员素质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全覆盖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审计人员定期培训和审计项目总结机制。定期培训包括审前培训、中长期培训、专题培训等,通过培训,使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够掌握最新的审计技巧和方法,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审计项目总结是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使审计人员不断积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持续提升审计能力。

(三)注重审计取证技巧

审计取证工作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审计范围比较广,被审计对象众多,审计内容覆盖面广,对审计取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审计质量,需要注重取证技巧。一般来讲,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外围后核心”的取证策略,发现问题线索后,要对问题线索深入分析,充分估计取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外围入手,层层深入,获取足够审计证据后再与被审计对象交换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保证审计质量。

(四)加大审计资源整合力度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充足的审计力量是保证和提升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审计项目中的审计力量,需要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加大审计资源整合力度。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在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中,适当整合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使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等外部审计资源,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实国家审计的审计力量。

(五)注重提升和运用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是审计项目实施效果的最终体现方式,全覆盖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最终就是要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要将问题查深查透,深入调查存在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背景资料,深入研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使发现的问题转化成为高质量、高层次的审计成果。另外,还要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审计成果及时共享,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监督成效。

摘要: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如何提升审计质量是新形势下审计机关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因此,首先介绍了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和要求,然后分析了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质量控制目标和提升审计质量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如何提升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提升审计质量,思考

参考文献

[1]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与理财,2014,(3):26-27.

[2]刘振锋.公共资金审计全覆盖是提高监督层次的重要途径[J].审计月刊,2014,(6):20-21.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5

张正军

沙银昌

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保障职能工作运转,提升部门履职能力,防范机制风险,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积极作用,内审工作的职能和地位也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地强化。但在日常内部审计职能开展中,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内审机构与财务机构的交叉混同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一般来讲,多数单位内设财务部门和内审机构合而为一,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一般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任,做而不专;在日常内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的双重身份,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自己找自已难堪”、“避重就轻”的思想,特别是涉及到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审计更容易体现出此方向。

2、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由于基层单位的会计人员基本是 “半路出家”,财务专业化水平较低,知识面相对单一,加上部门招录公务人员时受到专业对口的限制,很少招录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的公务员,目前担任会计、审计岗位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电算化、网络信息化内部审计多处于空白阶段,现代审计手段普遍缺乏,综合技能素质偏低,单位内审工作只是满足于简单操作和表象审计,内审领域不能有效拓展,内审层次不能深层次地开展。

3、内审对象和范围的多元化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内审对象已从过去侧重于行政单位向侧重下属挂靠的社团、事业单位转移,所涉及的内审对象更多、隐蔽性更强、头绪更复 杂;审计范围也从涉及部门职能方面的票据审计、收支审计、内控机制审计、资产审计扩展到基建审计、采购审计、医药费审计、车辆维修审计等,而基建审计、医药费审计、车辆维修审计等依赖于较强的专业知识,是目前内审人员难以胜任的,需要利用外部审计资源配合才能有效实施,相对封闭式的内部审计模式需要引入外延式的外部审计资源。

4、内审活动的多样性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现代内审工作已从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资产审计向包括绩效评价审计、资本性项目经费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逐步转型,使内审人员的能力和知识遇到了新的挑战和压力,而多头绪的专项审计活动依靠单一的基层兼职审计人员难以改变疲于应付的状况,内审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5、公务消费行为的不断扩展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当前公款旅游、公车配备使用、公务接待的“三公”消费已成热点,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愈演愈烈,不规范的公务消费带来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和腐败的产生,已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内部审计面对的多是中层及以上人员的公务消费,审计人员所处的地位难以发挥有效地监督和审计。

6、内审结果的落实制约着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总体来讲,审计结论出台后,目前基层单位在落实内审结果上普遍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对于一些现实性、普遍性、机制性的问题都带来了审计结论不能完全整改落实到位,有些问题是屡审屡犯,同时内审人员在执行效果的落实上也不能跟踪检查到位。

针对上述内审工作中存在的“瓶颈”,需要全方位地破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效能。

1、强化审计职能的组织建设。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内审 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审工作制度,强化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理解、鼓舞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同时上级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财务、审计专业方面的人员充实至基层审计队伍中,提高知识层次。

2、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和改善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法规的不断颁布实施,特别是现代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内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始终如一地学习和掌握与审计密切相关的新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跨行业知识领域,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内审工作水平,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指导实践活动。

3、加强系统内部审计机构的互动。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逐步转变审计方式,变同级审为上审下、变本单位内部审为系统内单位间交叉审、变事后审为事中审和跟踪审,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升审计质量,推动审计结果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4、利用外部审计资源提升内审职能效果。由于内审对象的不断扩展,内审范围外延的扩张,内部审计资源已无法承担和满足一些专项审计活动的需要,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发挥外部审计职能的功效,通过委托外部中介机构、权威性部门开展外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资源,破解内部审计难题,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改善,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5、突出内审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审部门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善于抓住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实现审计内容的突破,要围绕被审单位财 务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以往审计中发现的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展开审计,跟踪检查以往审计结果的落实情况,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6

一、加强复核班子建设。优化复核人员组合

强有力的复核审理班子是搞好复核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业务精通、敢于负责的复核审理队伍是做好复核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为了切实加强对审计复核审理工作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总审计师为副组长,相关7名同志为成员的复核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复核审理工作协调、台账登记、整改意见落实、工作情况反馈等工作,同时抽调了精通各行业审计业务、通晓法律法规、有一定文字综合能力的同志为复核审理人员,具体负责市局、审计处、经责办派出审计组提交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和各类审计业务文书(代拟稿)等的复核审理工作。在复核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做好复核人员的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以及业务互补工作;另一方面做好信息互通、岗位培训以及重要审计事项会审等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复核审理会议的平台,学习上级审计机关对复核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了解前沿动态和外地复核审理工作做法,研究解决复核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复核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二、明确复核审理流程。把握复核审理时限

复核审理流程是提高复核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來,我们在复核审理上始终遵循审计项目审计组、所在业务科以及法规机构复核审理的工作流程。审计组长负责对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业务科负责对审计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之后,主语把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复核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和业务科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等一并送交法规机构。法规机构对复核审理发现的主要问题出具审理意见书。业务科对复核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逐一作出书面说明,并及时反馈法规机构。法规机构对审计业务会审定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进行二次复核审理,并在发文审签单上签署复核审理意见。同时,法规机构认真做好复核审理台账的登记工作,逐条记载每一个审计项目复核审理基本情况、复核审理发现主要问题、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等,实现了审计复核成果的最大化。我们严格把握复核审理相关时限的规定。一般审计项目在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不含补证材料的时间,节假日顺延)提出复核审理意见,特殊审计项目的复核审理时间,最长不超过五个工作日。限期补正资料的项目。业务科在五个工作日内补正完毕,复核人员根据资料的补正情况出具复核审理意见书,确保审计项目在复核审理环节的高效运作。

三、健全复核审理制度,强化复核审理职权

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是提高复核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近年來,我们着力从四个方面加强复核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一是实行复核审理人员主管负责制和跟踪服务制。从审计组发出审计通知书开始,主管复核审理人员就与审计组保持联络沟通,掌握审计项目进展情况,适时提供服务。审计资料移交复核审理后,主管复核审理人员负责从复核审理到审计结论性文书的严格把关,对项目复核市理的质量负全责。二是实行复核审理时段表控制制度。严格落实复核审理项目规程,确保审理流程规范。三是实行内部复核审理质量控制制度。法规机构负责人对复核审理人员出具的复核意见书进行质量审核,并在复核审理意见书上加盖“复核审理专用章”。四是实行审计质量的定期分析制。不定期对复核审理的审计项目进行质量分析,找出存在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复核审理工作在审计质量把关、审计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审计业务的实际需要。赋予了复核审理机构五项职权:即项目全面复核审理权。所有审计项目在审计组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将全部审计资料移交法规机构。经法规机构复核审理后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提前介人权,复核审理人员在审计组报告征求意见前对有关审计事项进行初步审核。有必要时可参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资料退回权。复核审理人员认为审计组提交的审计资料达不到复核审理要求的,可直接退回;要求补证权,复核审理人员认为审计组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上有问题的。有权要求审计组补证,必要时可协同审计组补证;审计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考核权。法规科按照审计业务制度的规定对审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审计项目质量评分标准》评分,作为考核和评价业务科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突出复核审理重点,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把握复核审理的重点内容是复核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为了做好审计项目的复核审理工作,我们在具体项目的复核过程中,始终坚持统一的标准,严把“五道关口”。一是严把审计程序关。重点检查审计项目的立项、审前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过程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二是严把审计实施关。查看实施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进行,审计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的审计准则。三是严把审计报告关。审查审计报告撰写是否规范,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全面事实是否清楚完整,审计报告所揭示的问题是否与工作底稿一致,并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引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等。四是严把审计决定落实关。重点审查审计处理处罚是否严格执行审计会议决议,并依台账跟踪记录监督决定的落实。五是严把审计建议落实关。重点考察审核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针对问题客观实在并切实可行,复核台账中要记录考核被审计单位的采纳情况等。

浅析提升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途径 篇7

一、我国目前内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要素不齐,格式错误,日常口语频现,权威性受到质疑

一是内审报告经常出现没有标题、报告日期等要素不齐的低级错误。二是不注意格式,错别字频现、标点符号混用,造成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三是内审报告中充斥着日常口语,比如:经常出现“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甚至存在日常口语取代法律术语,比如: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等。日常口语的不规范使用,降低了内审报告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法律效应。

(二)反映问题的重点不突出,数据表述不直观,不科学

一是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反映的都是些微小技术性差错、性质不严重、不具代表性的问题,对收集起来的审计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二是面对各种审计数据,放弃直观图表法,选择晦涩、不科学的语言归集表述。使人感觉整个报告处处隐藏着问题,却又找不出关键性所在。

(三)问题定性不准确,依据引用不适当

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存在、过时、失效,层次较低、与相关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等现象,严重削弱内审报告的严肃性。

(四)审计评价不全面、有失公允

一是由于对内审报告反映的问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客观背景环境,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断、感情色彩比较明显,存在任意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以及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

(五)审计建议缺乏服务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一是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缺乏服务理念。将评判内审报告的优劣建立在发掘被审计单位问题多少的基础上,内审报告过于强调缺陷部分的披露,对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予以忽视,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角度,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二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结合被审单位自身情况,从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资源配备是否齐全等角度入手,提出实用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或者提出的意见完全超出被审单位自身能力的范围,不具备可操作性。

(六)对内审报告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得力

目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及时落实整改,或者敷衍简化、整改不到位。内审报告约束力缺失,审计整改走过场,完全脱离了内审监督的初衷,内审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内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内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查取证,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加上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内审报告中潜在风险缺少防范意识,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内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复核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部分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复核职责,仅简单地签署“已复核”,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计复核流于形式;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比如:审计事项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评价建议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但审计专职复核机构由于受工作流程的限制,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审计复核对审计事实的精准反映很难实现,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内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内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但现实中内审责任追究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出现的审计过错,难以辨别责任主体,内审报告质量追溯控制得不到保障。

三、提升内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要素齐全,文字简练,用词专业,表述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编写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正文;(4)附件;(5)签章;(6)报告日期;(7)其他。要素齐全,是提高内审报告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编写内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词汇,判断和反映客观事实,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同时尽量减少日常口语,采用专业术语,清楚准确地陈述事实,使内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明白、精准理解。

(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一是内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上按要按主次程度依次归类,同类问题尽量集中表述,并且注意前后联系。二是内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要有专业判断,重点突出,去伪存真;对发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被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和重要财务管理行为上出现的漏洞。三是内审报告所列的事实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翔实清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量化,多用图表形式归集;文字表达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

(三)实事求是,证据充分;引用适当,定性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鲜明,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二是对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注意时效性,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法规级次高的优先使用,要有“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意识。引用的法律、法规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内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四)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完善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改进审计评价意见不全面的状况

一是在编制内审报告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沟通,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还应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反馈,促使内审报告更加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二是落实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通过规范审计复核,评估审计发现的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以及整改措施,提出公允、全面的评价意见,提升内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五)正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要树立审计的服务意识,要明白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审计建议要明确具体,要让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有据可依,整改落实有效。例如:某被审计单位存在应记未记固定资产的问题,那么针对该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时,就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清理、登记和申报工作,如实核实资产,加强购置、废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不能一概用“要加强财经法纪意识,增强财经制度”等建议笼统代替。

(六)健全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跟踪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计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注重审计建议的成效,并采纳后运行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及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应制度和办法的出台,提升审计报告参谋服务的价值。

四、结束语

总之,内审报告质量管理是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系统工程。内审人员应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建立“防范胜与查处,监督寓意服务”的理念,加强内审报告质量控制,使被审计单位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将内审报告视为有效的管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被审计单位长远发展,进一步促进国家和社会金融秩序的良性循环。

摘要:内部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科学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规定“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促使内部审计报告在发挥监督约束作用的同时,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增值服务(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其初级目的是对被审单位的规范管理,最终目的是更高层次地促进国家和社会金融秩序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目前内部门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性地提出提升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审报告,质量,问题,因素,途径

参考文献

[1]阳承姣.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和质量提升措施[J].时代金融,2013(18).

[2]普必学,张亚敏.内部审计报告质量常见问题及控制策略[J].时代金融,2014(12).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8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效分析

(一) 部分高校开始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起步较晚, 起初仅由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兼任内部审计工作。自1985年国家教委成立审计室后, 国内高校开始组建内部审计机构, 特别是2004年《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颁布, 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 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配备审计人员,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进一步加快了高校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步伐。目前, 全国大部分高校均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 有关教育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的实施必须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我国教育审计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 (1) 国家审计法规。自1983年国务院同意并批准《审计署关于发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后, 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多条与教育审计相关的行政法规, 教育部及各高校相继组建了内部审计机构。 (2) 审计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 “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3) 部门审计规章。主要包括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多个内部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及之后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意见》等。 (4) 地方审计法规。主要包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系统、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三) 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逐步转变

长期以来, “纠错防弊”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繁杂、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和任务出现了规范化、多功能化和科学化发展趋势。在审计理念上, 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的认知开始由检查系统向内部控制系统转变。在角色定位上, 内部审计从单纯的“经济警察”角色向“顾问、参谋”角色转变。在审计模式上, 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向兼顾内部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转变。在审计方式上, 由事后审计为主, 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转变。在审计手段上, 由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 向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转变。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风险和绩效管理尚未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学校建设如火如荼;经济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 学校融资、投资和经营风险随之增大。如何有效规避风险, 提高学校内部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成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方面, 在市场化条件下,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决策失误, 便可能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应突出其绩效管理功能。主要通过审计, 对学校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加以评价, 协助学校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益及风险,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虽然已开始关注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问题, 但并未将其视为主要的目的和任务。

(二) 部分高校尚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部分高校没有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审计责任仍挂靠于纪委、财务或监察等部门, 独立性较差。即使单独设置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 也因审计从业人员与学校利益息息相关而使其独立性受到了影响, 增加了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例如, 当内部审计涉及某些与学校利益、国家利益相关的问题时, 审计人员必须请示学校领导而无法真正按《审计法》的相关要求独立地履行职责。在内部审计的组织管理方面, 我国高校均未设置审计委员会等机构, 大部分在学校纪委书记、副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事后审计, 不参与学校的预算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的风险预防和绩效管理功能。

(三) 内部审计人才资源不足

审计的专业性极强, 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相关财会知识, 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法律和工程经济知识。但是,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起步较晚,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多数从业人员来自学校财务、纪检、监察等部门, 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特别是在开展基本建设、经济效益、经济合同审计等项目时, 审计人员可能力不从心。在业务培训方面, 由于缺乏对继续教育问题的足够重视, 且国家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在不断更新, 审计法律法规也不断修订,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及时掌握这些新变化, 其知识结构便会过时,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内部审计缺乏认识和重视。由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市场尚未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加上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 我国高校领导层缺乏追求高效管理的动力。这种思想表现在对内部审计的功能要求上突出强调其“纠错防弊”职能, 避免“有过”而不追求“有功”, 影响了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2) 在审计技术和手段方面, 尽管将计算机运用于各个领域, 但受高校审计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制约, 高校内部审计仍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要手段, 更多地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汇总分析, 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 强化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

首先, 应加强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的滞后是影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外部环境及高校本身的变化, 均要求内部审计理论和标准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其次, 应创新绩效审计的工作思路。全面认识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 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 实现学校的低风险、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运用计算机审计、抽样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审计方法的同时, 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拓展审计工作内容, 提升高校经济活动的效益。再次, 应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可行、完整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校资源营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加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并提出可行的工作改进策略。

强化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功能, 包括对具体审计项目和内部审计环境因素的风险管理和综合风险评价。首先, 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审计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分解、控制研究, 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加以有效的监督、评价。其次, 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学校经营环境、内部情况的变化, 对高校重大经济决策、管理决策和重大事项做出评估, 并对相应的风险影响做出预测, 为风险控制手段提供依据。再次, 应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从业者的素质能力, 保障内部审计的质量, 降低内部审计结果的风险性。最后, 应强化沟通与交流, 使被审计单位全面、透彻地了解审计目的, 配合审计工作,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 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审计的独立性指审计活动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可独立、自主地开展审计工作。独立性是审计赖以生存的条件, 包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必须保证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内部管理、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 避免受外部管理层和其他因素的干扰。目前, 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主要是切断审计机构与高校内部其他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

审计的客观性指对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时的态度要求, 强调审计人员要公正地开展工作, 不偏袒任何一方, 不与任何一方达成重大质量妥协, 坚守诚信原则, 独立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目前, 为强化审计的客观性, 要在严格审计从业准入、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 加大对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违法成本和责任意识。

(三)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作为审计判断的主体, 审计人员既是审计信息的收集者, 也是审计结果的判断者, 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也就成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应提高领导班子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此提高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审计人员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应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树立廉洁从审、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培训, 更新理论知识体系, 掌握最新法律法规和方法技术。此外, 在保持公正性、独立性的同时, 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和沟通, 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 改进审计技术, 拓展审计领域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事劳资、科研管理、教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 也改变了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规避审计风险, 必须加快内部审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探索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等审计手段、方法的创新。传统的静态审计、现场审计、事后审计存在许多弊端, 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越来越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业务, 应使审计工作动静结合, 远程与现场结合, 事前、事中与事后结合变得可行。特别是会计工作电算化之后, 传统的手工记账变为电子记账, 账务处理过程无法用肉眼判断, 账务删改行为不会留下明显痕迹, 客观上要求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改进审计工作手段, 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业务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降低审计的风险。

(五) 逐步推进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

强化公允价值审计、实现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是我国现代审计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也是市场化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理性选择。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业务能力欠缺、审计资源不足的现状, 有必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外部审计的功能, 通过外包审计的专业化服务, 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需要注意的是, 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业务的终结。内部审计不仅需要保留, 还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外部审计的全过程, 监督外部审计的质量, 评估外部审计的风险。一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参与外部审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外部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加以判断, 对外部审计的质量加以评价, 为今后择优选择外部审计机构提供依据。X

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的基础上, 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风险、绩效管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高校尚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才资源不足、对内部审计认识和重视程度存在欠缺、审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控制,绩效管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卞凡.浅谈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的关键控制点[J].商业会计, 2011, (25) .

[2].姜猛.试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财会通讯, 2011, (12) .

[3].孙雁霓.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1, (3) .

[4].谢莉.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 2011, (20) .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9

一、经济新常态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升提出的新要求

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动力转换、结构化以及速度化的特点, 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以及减缓的经济增长速度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这一经济发展环境下, 我国国务院和中央办公厅指出, 企业运行中应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促使内部审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新的局面, 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新职能的引导下, 积极创新并转变内部审计内容和形式, 有效承担更多的职责, 将自身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 并实现价值的提升,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经济新常态下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 应用陈旧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内容以及质量都受到审计理念的影响。而内部审计的理念应当具有先进性, 因此必须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如果沿用传统而陈旧的内部审计理念, 将严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

陈旧的内部设计理念导致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将监督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这种做法忽视了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内部审计新职能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陈旧的内部设计理念呈现出极大的缺陷:首先, 过度重视监督职能影响咨询及确认功能的发挥;其次, 在将查错纠弊作为工作重点的过程中, 其价值增值功能无法充分的体现, 造成狭窄的设计工作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内部审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日发挥, 内部审计质量无法实现提升。

(二) 不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影响审计成效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机制, 因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不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1]。现阶段, 我国部分企业运行过程中,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 并没有提前做好健全的工作计划, 也没有突出项目立项中的重点内容, 更无法有效的整合资源。在没有开展全面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审计工作, 而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工作质量, 在没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对重要问题做出判断, 导致不明确的审计结论。在不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基础上, 将导致审计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

三、经济新常态下内部审计质量提升策略

(一) 理念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现阶段企业运行过程中, 内部审计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及时认清经济新常态对内部审计质量提升提出的新要求, 从而从现实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 及时的进行理念的调整和创新, 对传统而陈旧的内部审计理念进行摒弃, 严格遵守全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明确自身职能的基础上, 对审计理念进行创新。

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应用评价与监督结合的理念替代传统的以监督为主的内部审计理念, 并在工作中积极构建价值管理型理念, 即从服务、监督、咨询等工作角度出发, 替代传统单一的查错防弊工作[2]。应用内部审计全新的服务理念, 为推动企业进步、创造更多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首先, 提升设计计划科学性。该计划应当全面覆盖审计项目内容, 并明确指出项目中的重点内容, 组织管理内容能够具有全面覆盖项目的能力, 同时实现不断优化, 从而促使各项审计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企业运行过程中, 可以外包部分对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审计业务, 如财务收支审计等, 在提升这部分工作效率的基础上, 可以对自身的内部审计资源进行高度的集中并应用于重要项目当中, 促使内部审计的质量和针对性能够有所提升。

其次,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对内部审计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充分的落实, 实施健全的质量控制制度, 将责任落实到复合组、审计组等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3]。构建结果通报制度, 对复核审理的内容进行共享,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通报, 逐渐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局面, 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行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正确面对企业运行所面临的内外环境, 及时创新理念并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刚.如何运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5, 02:79-80.

[2]余效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 2015, 03:4-9.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10

1 建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的主力军, 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要素, 其专业胜任能力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当前,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设。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将基层单位审计工作逐步纳入企业统一管理, 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二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通过业务技能培训、项目实践和观摩优秀审计项目,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以达到最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三是引入考核评比和责任追究机制。对内推行审计质量考核机制和主审竞争项目机制, 纳入部门岗位绩效指标考核, 将项目质量与个人荣誉、收入挂钩;对外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到年终评先表彰和业绩考核中, 切实解决"审而不改、履审履犯"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四是鼓励审计人员考取职称及执业资格证书,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 提升自我价值。

2 建立审计专家人才库, 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当前内部审计业务已从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更多的管理咨询方向, 涉及领域向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不断延伸和拓展, 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指出, 内部审计人员并非各领域的专家, 即使通过培训不可能也无法达到对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精通。因此, 建立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主, 以各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库, 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

实践证明, 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中选用特定领域的人员参与内审工作, 一是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 充分利用现有的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深入的揭示公司经营流程中的短板和漏洞所在, 增进知识互补性, 提高审计整体行为能力,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二是可实现审计成果的共享、利用和转化。发挥协同监督作用, 发挥审计团队优势, 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促进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三是降低了审计成本, 减少了聘请外部审计的高额费用。

在确定选用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由于每次审计的审计范围、涉及的主要业务不同, 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充分考虑相关人员对该项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在专业分组时, 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以便二者能够更好配合沟通, 发挥最好的效果。

3 利用审计信息共享促进审计成果应用, 搭建提升审计质量平台

(1) 建立报告制度, 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审计整改、审计成果应用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与体现。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审计会议, 汇报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个性、共性问题, 分析原因, 阐明危害, 找准症结, 寻求审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症下药, 促进部门职能互补。改变过去仅对被审单位和分管领导进行审计问题披露的作法, 利用审计会议平台, 对企业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通报, 实现信息共享, 扩大审计发现问题的知情权、披露面, 为审计整改落实、后续审计开展和审计成果运用奠定基础, 将审计质量贯穿到了每个程序。

(2) 加强"纵向联动", 实现内审监审一盘棋。逐步建立并完善"省、市、县"三级审计组织体系, 整合审计资源, 通过项目计划安排, 加大对县公司的责任人、代管资产的监督力度;通过培训、参审等方式加快对县级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与业务指导, 夯实三级架构的工作基础。同时, 通过会议平台, 加强省市县工作沟通, 交流规范管控工作经验, 充分调动市县公司审计、监察部门、监审专员作用, 实现省、市、县三级内部审计监察和监审工作"一盘棋"。通过上下联动, 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并重的职能作用。

(3) 实施"横向协同", 整合监督监管资源。突出审计、监察、法律工作的横向协同, 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通过审计监察联席会议平台, 打破机构壁垒, 整合监督资源, 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成果共享, 促进各监督部门职能互补, 促进审计监督工作从"单兵作战"向"集约运作"转变。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建设, 形成监督管理空间立体化, 实现监督管理全覆盖。从而构建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协同监督体系, 加强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 在沟通中了解组织的发展目标, 针对关注的问题和管理层的期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有针对性地制订内部审计计划, 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并提出内部审计建议, 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 形成审计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将有价值的审计信息作用于单位的经营管理内部的控制活动, 从而创造出超过预期价值的价值, 有效促进审计成果及时转换,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摘要: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 审计质量的关键在审计队伍。本文就现阶段如何在审计中充分发掘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专业人才的作用, 利用协同监督机制提高审计成果的应用来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协同监督,内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 篇11

一、政府投资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思路,整合力量,努力拓宽投资审计范围

针对当前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调研不详细、建设程序不规范、招标最高限价编制价格虚高、随意变更扩大投资规模、工程结算高估冒算等问题,永寿县局积极调整审计思路,整合审计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作为局审计工作重点来安排,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开展这项工作。为了加快项目审计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积极调整审计力量,将基建股由原来一个小组增加为现在的两个,有效破解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审计项目数量大、审计实施时间长、审计任务繁重、效率不高的困难局面。同时,加大对投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有基础的审计人员学习投资审计知识,坚持投资审计人员能进能出制度,优化投资审计队伍,既保障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工作质量,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加强投资审计制度建设

制度健全是做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首先,多部门联动,建章立制。由县监察局、发改局、住建局和审计局牵头制定各项制度,先后以政府文件印发了《永寿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察办法》、《永寿县工程变更签证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招投标等交易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监察审计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要求审计机关对3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进行拦标价审计,对所有工程变更必须履行变更会审制度,对开展工程审计提出新要求,有效指导了全县政府投资审计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投资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了报送审计制、一次告知制、征求意见制、实施工作日定额管理制、审计回访制等多项制度,所有项目全部实行报送审计,减少被审计单位负担;一次性告知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避免因资料报送不全影响项目审计进度;合理确定每个项目实施时间,避免项目拖沓;项目实施结束和文件发出后回访被审计单位,检查项目整改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全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投资审计工作质量。

(三)立足实际,把好“四关”,努力提高投资审计实效

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改变了以往投资审计工作只重视工程决结算审计的办法,在审计工程中重点把好最高限价审计、工程变更会审、决结算审计以及审计风险防范四个关口,认真开展投资审计工作。

一是事前介入,把好最高限价审计关。对所有以公共财政资金、社会公益性资金为主的重大国家建设项目,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进行工程招标前,都必须进行最高限价审计(简称标前审计)。标前审计主要从招标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两个方面进行审核。首先,审核工程量清单的编制。重点审查工程量清单项目的设置划分是否合理、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是否详实,是否存在清单项目漏项、重复设置、结算时容易产生歧义等问题。其次,审核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重点从工程定额套用、取费标准、主要材料价格的确定等方面审核综合单价是否合理。在审核过程中,对设计图纸内容不尽合理的地方,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除按省、市现行计价规范、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审核标准定额造价外,通过进一步核算施工成本,考虑施工企业一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核算投资参考造价,供领导决策参考。通过标前审计和核定合理的招标控制价做法,既解决了政府投资工程招标预算造价虚高且招标后难以弥补的问题,也有效地遏制了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围标、串标现象。

二是事中跟踪,把好工程变更会审关。对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跟踪审计项目的立项、评估、可行性研究、初步审计调查、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实施变更、竣工验收等过程;对全部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开工后实行项目变更会审制度。建设项目在发生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合同、工期及隐蔽工程等)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规定进行报批,然后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工程变更进行现场会审。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核变更项目是否合理,造价是否真实。对漏签、事后补签、签证内容不实的项目变更不予认可,不得作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依据,对工程变更项目内容尤其隐蔽工程变更进行现场实地测量,确保变更内容的真实性,有利于防止随意变更现象,也为工程竣工决算积累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三是事后监督,把好决算结算审计关。工程竣工决结算审计是项目审计监督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对工程量的计算、招标单价的套用、新增工程量清单项目单价的组价等方面进行审核。关于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把握招标合同内工程量与施工图内工程内容是否一致,施工图内工程内容是否与实际现场完成工程内容一致;定额的套用要注意定额子目工作内容是否与实际工序工艺相吻合;材料价格的采用是否符合当时当地材质的市场行情;费用的计取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待摊费用计算是否合理等。

四是规范操作,把好审计风险防范关。首先,对投资项目实行“三审三不审”原则:即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必审,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必审,涉及民生的项目必审;自行安排建设项目不审,设计不详细的项目不审,建设程序不合法的项目不审,主要防止建设单位多头申报项目、躲避项目招标、自行安排项目、内定施工单位、浪费建设资金、发生不廉洁行为。在项目安排上,采取“归口管理,多口实施,互相复核,互相监督”的原则,所有建设项目报审由局办公室负责,报经局长同意后安排各审计组开展实施工作。实施结束后,由两个审计小组互相复核对方的审计项目,最后交局审理机构进行审理,有效加强内部监督,促进投资审计人员和机构的廉政建设工作。其次,公正开展审计项目。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除对工程量、定额套用、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等进行例行审核外,还对工程前期准备、设计合理性以及施工方案合理性等进行审核;所有工程不论大小,都要与施工单位一起进行现场勘察、测量,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审计报告中的每一条审计意见,都要有切实的法律和事实的依据,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政府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投资审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审计涉及领域范围较广(包括县级、乡镇街道级的建筑、市政、水利、园林绿化、公路等行业)、审计内容覆盖面多(包括占地拆迁、工程招标、施工、竣工决算诸环节),投资审计工作量大与现有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矛盾显得比较突出。投资审计工作相对起步较晚,部分部门单位对工程项目投资审计监督职能的认识不足,少数单位仍受到过去老做法、老习惯的影响,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时常存有抵触情绪,出现不配合审计工作的现象,造成查出问题取证难、审计整改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改进投资审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投资审计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大力推动投资审计工作。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对投资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投资审计成果的宣传利用,积极推动投资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业务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投资项目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既具备财务知识,也具备工程造价、施工技术、经济法、合同法等专业知识。一方面,继续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工作;另一方面,借鉴外地经验,聘请信誉好、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或造价专业人员参与投资审计工作,全面提高政府性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政府性投资审计的新方法,不断创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投资审计新路子,全面推动政府性投资审计的大发展,切实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政府性投资领域审计“全覆盖”。

刍论如何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 篇12

一、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因素

什么是绩效审计质量?De Agenlo (1981) 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顾客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刘力云 (1999) 将审计质量分为审计报告质量和整个审计活动过程质量。孙宝厚 (2008) 认为狭义审计质量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广义审计质量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借鉴上述定义, 我们倾向于认为绩效审计质量是全面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工作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得以实现的途径。

在有关政府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中, 秦荣生 (2004) 认为政府审计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原因是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依附性、政府审计对象分工关系没有理顺以及政府审计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张萍 (2006) 提出绩效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是绩效审计群体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蔡春等人 (2006) 认为绩效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绩效审计准则、同业互查、处罚、职业道德及审计理念等。陈波 (2008) 认为我国政府审计质量不高是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缺失造成的。

结合我国当前绩效审计的现实, 我们认为, 管理体制的积弊、审计范围过大、缺乏操作性的审计细则、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因素,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绩效审计质量。

1. 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我国《审计法》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 不得随意撤换。但由于各级审计部门是隶属于同级政府的一个机构, 与同级政府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人事任免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 因此上一级审计机关应该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同级政府所取代。再加上政府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 这就从经济这个根本点上受制于人, 其独立性不强。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存在上述缺陷, 当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进行绩效审计, 面对投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 即使进行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丧失了绩效审计应有的评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 与政府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

2. 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对象庞杂, 既包括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 又包括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让有限的审计资源去承担如此繁杂艰巨的审计任务, 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分层次、不分重点、均衡用力, 得不到客观真实的结论。除此之外, 当前的政府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分工, 这就使得政府审计还停留在查处违法违纪事件的层面上, 这显然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

3. 没有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标准和细则。

审计标准是用以评价审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业绩标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处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地位。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绩效审计。国际上提出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三种:与合理的行政原则、惯例和管理政策相一致的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正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补充标准, 可以说这些标准为绩效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但并不统一, 而且过于庞杂。同时, 这些标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至于在审计实践中的操作细则, 还处于探索阶段, 这一现状无疑制约了绩效审计质量的提高。

4. 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政府绩效审计是监督政府投资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的有效机制, 但客观地讲, 政府审计同民间审计一样也存在审计风险, 存在审计失败的可能, 并且一旦审计失败, 政府审计可能会带来比民间审计更大的消极影响。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是政府审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防止审计失败, 就需要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目前不仅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 而且没有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同业互查制度。这就使得审计权力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 没有约束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也是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1. 优化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1) 可以参照秦荣生 (2004) 的建议, 即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情况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对审计署实行双重领导, 以国务院领导为主, 最终形成“一署二线”的架构。一方面,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负责领导审计署对中央政府的预决算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 审计署作为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相应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应按照审计署的这种改变, 形成“一局二线”的架构, 逐步改变直至取消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体制。

(2) 给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要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就要从经济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3) 如果在前两种方式都不可行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对4万亿元投资进行监控。据了解, 为加强对4万亿元投资的监管, 中央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财政部、发改委组成的24个联合检查组, 赴各地全程监控资金使用情况。但是对于庞大的投资计划, 仅仅依靠中央检查组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保证无论资金大小, 都能用在刀刃上。

2.“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

前已述及, 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综观政府审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缩小政府审计范围是其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比如美国总审计局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公共开支事项, 尽管总审计局有权对政府所属的企业和非营利性单位进行审计, 但为了避免重复审计, 实际上都是实行委托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应该将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公平正当的重点投资上, 对其予以重点审查;对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可以适当委托民间审计进行。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要对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明确分工, 要适当增加绩效审计的比重。对政府投资监管的目的决不能停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上, 还要注重投资的效果。

3. 探索可操作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细则。

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细则应包含如下重点内容:审计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与编制方案、审计日记与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及其复核审定。我国目前还不存在统一的绩效审计细则, 即使已经达成共识的某些细则, 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操作性、指导性不强, 无法及时、经济地运用于审计实践。为了解决这一困难, 可行的办法就是组织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 对审计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就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沟通, 并进行广泛的测试, 大胆实践。对于审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要及时总结经验, 建立相关案例库, 以备在以后的实践中借鉴学习。

4. 重视合作。

绩效审计是“目标导向型”审计, 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目标, 代表不同的含义 (彭华彰, 2005) , 这与财务审计有显著的区别。财务审计往往根据财经法规, 对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判断, 因此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侧重于财会领域。绩效审计则不同, 比如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以环境是否改善为目标, 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环境问题不是财务领域的问题, 单靠审计人员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与相关专业人士和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研究确定审计方案。

5. 加强绩效审计的外部监督, 推行同业互查。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美国总审计局为政府审计制定了科学系统而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比如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

结合我国实际, 可以定期由全国人大相关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作出评价;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保证体系;邀请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同业互查, 同业互查的结果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的公信力。

摘要:由于我国审计固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等问题, 面对4万亿元政府主导型投资计划, 当前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形势不容乐观。优化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缩小审计范围、重视合作、加强审计的外部评价与监督是提升绩效审计质量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绩效审计,政府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蔡春, 刘学华.绩效审计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陈波.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1

上一篇:硬度的调节下一篇:绿色采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