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质量

2024-08-31

政府审计质量(精选12篇)

政府审计质量 篇1

我国的政府审计是受政府领导的行政型审计体制, 实行同级政府领导, 同时向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的双重领导体制。即审计机关在同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 依法对政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预算和财务经济活动实施审计监督, 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的情况和结果以及有关统计数据并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是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经济监督制度, 其中政府监督体系建设的构架和抉择, 基本顺应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国情, 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本级政府审计机构, 组织配备审计队伍的积极性。同时便于审计密切配合地方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工作以及重要事项部署和开展审计监督, 及时承担并完成党委和政府交办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审计事项, 为党政领导的有关重大决策提供比较真实的情况和准确的信息。

根据《宪法》规定, 《审计法》对政府审计监督的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范围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级事业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国家大法和审计专门法既确立了政府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也赋予了政府审计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职能。我国的政府部门中如财政、税务、海关、金融、工商、证券等部门都具有相应的经济监督职责。相比这些部门, 审计机关没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益关系, 地位相对超脱, 因而从体制上可以保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目前, 各级政府审计活动已基本覆盖应审计监督的范围, 并渗透到有公共资金使用的重点项目和领域。同时, 各级政府审计通过依法对财政、税务、金融及其他部门的经济监督, 促使其正确的运用监督权力, 堵塞漏洞, 完善监督制度, 与政府审计形成科学有效的经济监督机制, 共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复杂情况, 政府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也经受着更大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 国企改革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企业的转让出卖不按照法定程序, 内外勾结, 非法操作, 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在改制中谋私利, 搞腐败, 在效益好的实体中参股;有些企业领导利用裙带关系将效益好的业务转让给民营企业, 自己从中获利, 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等。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 政府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一、公开政府审计信息, 扩大审计监督影响

从社会反响和对舆论监督的影响方面看, 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对所披露的违法违纪问题的纠正和整改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关注和信任。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受各级政府的委托, 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向各级人大所作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二是部分审计项目结果报告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三是根据需要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审计结果公告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审计信息的快捷渠道, 同时也提升了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然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目前各地进展不够平衡, 特别是在内容和力度上, 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相比有一定差距。地方审计机关应在加强对诸如重点民生工程资金、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和政府专项资金、救助资金使用等事项审计监督的同时, 对审计监督的问题及整改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提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威慑作用和公信力。

二、政府审计应树立权威性和独立性, 不断提高政府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拟就整体审计质量主导因素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谈点认识。

(一) 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讲政治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也是对审计人员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政府审计工作人员, 包括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对每一位国家公务人员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首要的、重要的、基本的条件, 对审计人员尤为重要。

政治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等。当今社会条件下, 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主要是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一是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这些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理论精髓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要学习和了解革命历史。通过学习, 增进对祖国、对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提高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 要站在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利益的立场, 遵守法律法规, 正确理解并努力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要求。

(二) 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

道德品质反映一个人对待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的原则和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接受社会正面教育, 不断进行自我约束, 自我修养的结果。人的道德品质是有差异的,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因而也是最难以判断和下结论的。即便如此, 对道德品质的基本评价还是可以分出高低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充斥着人们对金钱物质利益方面的诱惑。身为政府审计工作人员, 一定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二是要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审计人员要做勤政廉政的表率, 要弘扬正气, 培育忠诚、奉献的审计精神。工作中要团结互助, 建立有凝聚力的、和谐的、良好的审计团队精神。三是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修养, 依法廉洁审计。同时注重培育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扎实, 务实求效的工作作风。

(三) 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上, 两者缺一不可。业务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两项基础条件。有学历、有文凭不代表就有能力。能力是一个人学识、实践、钻研的结晶或升华。

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不断学习, 熟练、准确地运用法律法规, 同时要懂得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也就是说知识面相对要宽, 知识结构相对合理, 方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审计任务。审计技能是业务知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的程度和技巧, 是在审计工作中既能较好的体现宏观意识、现代审计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又能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

审计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只有靠审计实践这一条途径。审计实践是审计人员学习、更新知识, 积累、提高技能的不竭之源。应当承认, 现阶段审计人手少, 审计任务中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不断挖掘和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技能。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日益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与初期审计操作人工化、手工化相比, 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要真正发挥计算机审计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还需要培养大批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审计力量。

好在和审计创建初期相比, 现在的审计环境、审计政策、审计工作条件和培训机会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何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 体现个人在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价值, 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努力追求的。

政府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应该是高标准的, 离开高素质的人才要求, 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严把进人关,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审计队伍, 力求建立起讲政治、道德好、业务精、守纪律的审计队伍, 确保中国审计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6

[2]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3]孙宝厚《突出而准确的把握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重要修订内容》《审计文摘》2010.6

[4]《财经国家周刊》《对话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审计文摘》2011.3

政府审计质量 篇2

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审计的主要关注点主要是公共财政所属的一般预算收支活动。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理念下,使我们对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其他收入有了一种新的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来源的关注,使我们的审计视野从资金形态扩展到了资产形态。

一、对政府资产问题的新认识。

现实的情况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细化预算编制、推行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推进收支两条线等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层面都实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而对于其他政府性资产的家底或资产收益则相对不够清楚,不少单位的资产收益实际上都明显地存在着补充或调节部门单位收支活动的功能,使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预算资金,在实际执行使用中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全貌。

资产收益监督方面的这种缺陷,使部门预算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审计的实践提示我们:从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理念出发,逐步树立公共财政资金到政府公共资产的完整认识,实现公共财政资金与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有效对接,应该成为审计监督体系中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域。

浙江省审计厅领导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仅仅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还是没有全面覆盖审计的职责,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对全部政府性资产监督机制,主动把政府性资产纳入审计的视野。”这种审计工作战略方面的判断,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举措的完整性,提供了新的导向。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近年来对政府性资产的审计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审计实务中,丰富了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实践和认识。

政府资产的属性如何定义?政府资产审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政府资产审计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从一般定义而言:政府资产应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以及由政府投资或政策性支持所形成的公用性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公共资产。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而企业国有资产则是可以解读为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投资及投资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从区县一级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看,上述定义是切合当前政府资产的归属和辖管现实的。

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审计部门对政府资产审计的工作对象,应区别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也区别于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清查。在审计的工作应兼顾二者,且对象上更宽泛,它既要包含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也包括政府控股或持有的国有资产权益,还应包括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依托公共政策支持,或在城市建设开发中所形成的新的公共资产和开发性资产,直至其他政府具有管辖权的无形资产。

二、关于政府资产审计的实践和探索。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下城区审计局连续三年对街道资产组织审计调查,2007年,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又开始对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单位的政府资产情况组织全区规模的审计专项调查,历时半年,并取得了积极的审计成效,开展了有益的工作探索。下城区的政府资产审计调查的组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确定审计目标,慎密制定审计方案。

下城审计局在研究资产审计方案时,首先确定了四项主要工作目标:

1.通过资产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本地区街道、部门在统一时点辖管的资产现状,确认本区国有(公有)资产规模,划清资产性质,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资产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资产的管理,清理资产管理隐患,掌握政府对外负债的规模和现状,提高本区全部政府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

3.通过资产审计调查,提出加强本区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建议,为区政府调控本区国有资产分配使用、资产收益和预算安排、加强资产授权管理和资产绩效考核提供审计依据。

4.通过资产审计调查,发现和总结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各单位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增强资产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政府资产经营的源头防范。

按照上述工作目标,审计组对审计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对区内各单位的资产账务进行清理,要按照统一时点的要求,对纳入本次审计调查范围的单位账户、凭证及资金往来进行核对,重点做好房产、应收应付账款、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核实和登记。

二是对各单位资产管理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资产性质、资产实际使用单位、资产价值、资产收益、资产管理等基本情况,并要求按照经营性和公益性的性质进行分类,对相关系统经营性房产的收益情况进行汇总。

三是重点对区内单位现有房产和土地存量的情况进行审计摸底,对各单位辖管房产、存量土地的建筑面积、产权归属、分布使用情况进行踏勘和核对,对现出租房产包括数量、产权、合同、收益、建立台账等情况进行了核实。

四是对全区的政府负债情况进一步进行调查,掌握区内各单位对外负债的总体情况,摸清全区负债总规模。对各单位经批准和未经批准的对外负债情况进行清理,对各单位房产抵押、资信担保和或有负债等事项记录进行核查。

第二,坚持客观实际,增强审计的有效覆盖。

按照审计调查方案的设定,资产审计调查中,区审计局坚持从城区资产管理的现状出发,组织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增强审计调查的有效覆盖,全局集中了近30人的审计力量,同时发挥相关部门内部审计作用,对涉及27个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8个街道办事处本级及下属单位、21个区直属单位、包括专业街(市场)管委会、承担区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指挥部、区属国有企业,以及街道具有资产管辖权的65个社区,共计316家独立核算单位进行审计调查。涉及层面之宽、涉及单位之全,是全区历年资产调查中未曾所有,从而为区政府掌握全区公共资产的基础情况,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和客观的条件。

在审计中,区审计局通过全面自查、重点抽查、汇总分析三个阶段,对全区总计58.17亿的资产总量,从总资产、货币资产、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对外投资、对外负债、应付帐款等多方面进行核定。在对316家独立核算单位数据汇总的同时,审计组对其中61家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抽查单位的总量约占总单位数的19.3%,资产额约占总资产的64%。审计组还对各单位的资产进行审计甄别,核增大量帐外房产,划清资产所有性质和使用性质,按照统一时点,核定了本区的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的现有规模。

第三,把握审计重点,审慎做好审计组织。

面对浩繁的资产资料和众多的被审计单位,下城审计局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和部门单位的配合下,牢牢把握审计重点,作好审计力量组织、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导向把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一是注重调查的全面性把握。针对本次资产调查涉及区各多个层次,涉及面宽泛,超越了常规的行政事业范畴的特点,为了有效实现审计覆盖,在统一审计组的前提下,局将审计组分成三条线三个审计小组,增强对不同系统资产审计的针对性。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不仅做好本级的审计调查,并调动部门的内审力量,做好下属单位的资产调查。按照统一时点,不留盲点,组织调查的实施,从而为全面掌握现阶段的资产现状,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是注重调查的重点性。本次资产审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清产核资,下城审计局根据党委、政府的需求,始终把调查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存量资产上,看负债、看房产、看各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划分区内经营性房产与非经营性房产的规模;划分确权资产与不确权资产;划分帐内资产与帐外资产,使政府资产的家底通过审计,十分突出十分清晰。同时,在调查中,加强对重点单位的把握,通过直接审计的方式,掌握了大量过去没有进入的政府视野的资产总量,效果十分突出。

三是注重审计组织的严谨性。面对众多的资产单位和长期以来部分不太清楚的资产家底,区审计局认真思考政府资产审计的特性,踏实做好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方案,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与财政、国资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执行好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指示,通过审计会议,及时调整和部署工作,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力量,录入电子数据,对重要的资产数据实行点对点的明细成册,从而有效地建立政府资源的资产数据清单。

第四,认真提出建议,发挥审计的最大成效。

在全面审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区情,区审计部门从政府资金和政府资产两个层面,考察政府公共财力的现状,搞清资产家底,对本区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倾向性的问题客观反映。按照区领导要求,针对全区政府资产的现状,区审计局就公共财政资金与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有机接合、建立全区统一和有效的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公共资产的使用绩效、加强单位公共资产的基础管理、重视对开发性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积极稳妥处理历史遗留资产问题、进一步加强政府负债管理、加强对经租房产的使用管理、健全和加强对区内政府性公共资产的考核和监督等十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关的审计建议,作为审计产品,为党委、政府对政府资产的决策管理提供了审计服务。

下城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次资产审计。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政府常务会议二次听取审计方案汇报,并为此下发文件,进行工作部署。审计情况出来后,区委书记办公会议专题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意见,区委主要领导积极评价审计调查的重大成果,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好事,它对加强全区公共资产的真实性、公开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管理,对完善全区资产日常管理,促进廉洁从政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区委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管理的文章,要做好资产经营的文章,整合资产资源,加强对政府公共资产工作的考核,并把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008年年初,下城区政府又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加强本区政府资产的管理的具体举措,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公共房屋出租办法》、《国有资产考核办法》等四个制度性规定文件,集中地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进一步加强全区政府资产管理工作系统性的工作意见,为全区政府资产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审计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也对下城区这次政府资产审计调查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在资产审计调查前后,三次来下城听取相关工作汇报,指示省厅市局有关处室进行工作调研,总结经验,省审计厅主要领导多次关心这项工作,积极评价下城区对政府资产审计工作的创新,以及它对全省区县政府资产管理工作所带来的示范作用。

下城区审计局对政府资产审计调查的四个阶段的工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圆满地实现了既定的审计目标,无论是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组织实施、报告归集,还是审计建议的提出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取得了显著的审计成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转型中,如何加强对政府资产的审计监督?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理念下,如何加强资金审计和资产审计的结合?都作出了有益的审计探索。

三、启示和思考。

政府资产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类型,伴随着审计转型中对国家审计新的任务思考,伴随着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发展创新,也伴随着地方政府科学执政、为民理财的现实需要,而进入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视野。思考、求索、探知、实践,其意义在于,地方审计机关从党委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更好地秉承科学审计的理念,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服务。

从我局政府资产审计的组织和成效看,有三点工作体会尤为深刻:

第一,组织政府资产审计切合区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执政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区县一级作为我们国家政权的基本行政单位,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像浙江省这样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区县一级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惊人的变化,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的物化资产,包括可控的土地资源、公有设施、公共房产和国有资产收益等都有了相当的积累。

从一般情况来看,区县一级对财政收入的家底是比较清楚的。法定的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党委政府构勒了本地区财政收入的总的家底。但对资产类的家底,由于涵盖的对象、内容宽泛而不一致,无论是财政部门、国资部门或是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往往难以提供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资产清单,而这些公共资源,又往往可以成为区县一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调控经济的重要物质手段。

就政府资产审计的适应性和对象而言,对区县一级政府的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具有共性的,党委、政府关注本地区政府资产问题,关注除财政收入以外的政府家底是一个共同地需求。就这点意义讲,下城审计局在这方面的努力对兄弟区县来讲是提供了一种审计实践的先行模式。

第二,政府资产审计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新的审计实践。

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对国家审计正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审时度势,推进审计工作的创新和转型。谢力群厅长提出:推进审计创新转型,重点在于把握需求,突出重点,主动地进行调整和转型。要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党委政府庆心的突出问题;要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或资产转变。省厅领导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审计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五个工作机制”,形成审计转型的基本框架。要着眼于推进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着眼于促进建立“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使政府预算更加透明、更加规范,进而逐步探索对全部政府性资产的审计监督,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为主线的审计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的创新,是符合审计发展的趋势,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和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老百姓对审计机关的迫切要求,也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

下城审计局对政府资产审计的组织,在省厅市局领导关心和指导下,既是为当地党委、政府执政需求服务的一种审计监督,也承载了我们浙江审计机关在新时期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的一种探索,而这又与省审计厅所构筑的寓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审计工作机制所吻合,与党委政府的工作需求所吻合,从这点讲,政府资产审计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它丰富了我们做好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工作理念。

第三,政府资产审计的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的审计精神。

政府审计质量 篇3

审计现场是政府审计人员亲历被审计单位了解基本情况、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实工作环境与过程。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政府审计现场管理是对现场的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审计过程及其审计结果进行组织、控制、协调、沟通、资源配置和督查的一种审计管理活动。实施审计现场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审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这一总体目标的统驭下,开展现场管理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一、维护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三、节约审计成本。第四、降低审计风险和保证审计质量。

一、现场管理的阶段性控制

现场审计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职能活动,把负责审计项目任务的审计组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效果,如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

(一)审计准备过程管理控制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

4、强化团队管理,优化整合审计力量。

(二)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控制

1、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规范审计工作程序,明确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所应承担的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审计证据,注意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测试范围。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4、严格执行复核程序。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5、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审计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三)审计报告过程管理控制

作为现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管理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如下:

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审计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2、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报告,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3、应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专职复核。在完成审计现场工作时,审计部门专职机构和负责人应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专职复核。

二、现场管理的关键性环节

审计现场管理是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对审计人员全员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其核心是开展对审计取证行为和审计取证过程的管理。开展审计现场管理需从审计的现场组织、现场技术、现场沟通、现场信息、现场考核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这五个方面是审计取证行为和审计取证过程的关键环节。

(一)审计现场组织管理。加强组织管理,是审计人员及其组织能够及时吸收、利用、创造、传播、应用审计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及时协同、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地开展审计业务的目的。现场组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现场审计人员的管理,包括评估现场参与审计的人员素质、业务能力、业务资格,以及聘任的专家资质;2、组织现场调度,即对现场审计人员的分工协作、重要审计事项进行管理,根据工作需要认真规划审计作业点和所需人力,确定职责分工协作办法,及时调配作业人员,对于审计方案中没有考虑的新出现的重点事项能够迅速集合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共同开展审计工作,对于不再作为重点审计的事项能够把审计人员及时分配到其他审计事项中;3、确定组织运作模式,对现场作业明确负责人、参与人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规划审计取证的路线、技术方法、执行人、复核人,安排总体审计进度,确定如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联系等等。

(二)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在审计现场作业中,传统的做法是以查账技术验证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技术的使用是以对不打算了解内部控制为前提的作业方式,它不仅需要投入过多的审计资源,而且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就是要克服这些缺陷,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快捷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包括:1、评估审计方案中拟采用的审计技术能够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度;2、变更放弃耗时费力的审计技术方法,及时选择科学可行的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3、不断引入、拓展和推广使用现代审计方法与技术,包括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

(三)审计现场沟通管理。沟通是政府审计人员就审计事项询问、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与其进行商讨。现场审计中政府审计人员当在遵守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必要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现场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加强对审计信息认识的管理,不仅思想上要重视审计信息对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作用,而且要克服传统的把审计信息认为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附产品的错误看法;2、加强对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的能力与效率的管理,注重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途径与渠道管理,要求按照专业标准、现代化手段快速准确获取审计信息;3、加强储存与处理审计信息管理,把审计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的技术、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管理;4、加强反馈审计信息管理,突出审计信息反馈的能力与效率,使得审计信息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5、加强审计信息载体的管理,要求对审计现场全过程的各种工作进行记录记载,对审计信息依赖的载体如: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处罚与审计处理决议等文件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实行分类保管,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总结审计工作、以后年度审计提供

使用依据。

(五)审计现场考核管理。审计现场考核包括四个方面:1、对审计人员品行的考核;2、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阶段考核;3、对项目审计工作进度的考核;4、对项目审计工作阶段性质量的考核。开展现场审计考核管理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两种方式,采用科学的考核程序和措施,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把现场审计从人到事、从纪律到业务都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现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扬长避短,为下一阶段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基础,对于现场考核中发现存在违纪违法、不遵守审计准则要求、不能胜任从事的业务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现场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应以“人、法、技”建设为指导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审计现场管理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

(二)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做好审计基础工作是从事审计管理的起点: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包括审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审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规范审计测试取证技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程序、规范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的程序等等。确保不随意调整和更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意见、审计报告。

(三)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目前,审计署积极建设的“金审工程”,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将连通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有效网络通信,开发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使部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测试取证工作中有效地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审计管理,能够及时把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现场管理中来,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政府审计质量 篇4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使得政府审计过程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发生了变化[1]。要想了解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首要任务是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加以明确。就现状而言,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学术界主要观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结果质量;其二为程序质量。

1. 结果质量观点

在结果质量观点方面,De Angelo曾提到:“对于审计质量来说,是由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于客户财务报告当中错误的联合概率[2]。”该学者进一步对审计的两个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即为:其一,基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其二基于审计的专业胜任力特征。对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来说,即在有纰漏的情况下,审计师需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看待审计问题。对于专业胜任力特征来说,即在有报告披露的情况下,审计师需第一时间找出披露原因,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及处理能力。因此,对于政府审计质量来说,倘若将结果质量作为考虑的范畴,那么便需要对报告披露加以处理。进而易出现的问题是,披露处理结果是否优良会进一步使得政府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 程序质量观点

在程序质量观点方面,OKeefe et al表示将结果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衡量结果;同时还提出,在确保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审计质量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保障[3]。基于法学环境下,程序质量观点符合“程序公正”准则。审计师在对相关审计准则充分遵循的条件下,便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而能够使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总结起来,即为是否遵循审计准则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充分遵循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审计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审计信息化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与结果质量、程序质量两大观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下面本人便从这两大观点出发,更进一步探讨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

1. 政府审计结果质量变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对政府审计结果质量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在查找错误、披露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审计工作人员便可提供信息系统以及政府审计内部系统对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信息结果更加可靠。(2)在发现报告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查找一些报告错弊具有客观性的显著特点,这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会产生影响。(3)在处理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错弊是在信息系统当中发现了,因此具备透明的特点,在处理上也显得透明,起到了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2. 政府审计程序质量变化

程序准则对程序质量有督促、制约的作用,总结起来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体现在:(1)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背景下,使得政府审计程序更加完善,进而为审计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4]。(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要想得到有效保障,少不了准则的制度及遵守,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再结合审计技术方法,则能够使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三、审计信息化下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是显著的。为了进一步使在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关键。具体对策如下:

1.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对其质量评价体系加以完善非常关键。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结果质量与程序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均具备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便需要权衡结果质量评价与程序质量评价的利弊,确保质量评价的透明性、公开性及公正性等,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2. 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质量管理的强化与审计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因此便需要努力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审计工作中不徇私舞弊,明确自身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有关信息化准则,充分遵循相关准则,从而确保审计的可行性及质量。

3. 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

现状下,在政府会计软件开发上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水平,但在政府审计软件开发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为了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审计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以往将大量资金投入硬件配套的情况,使合理的资金能够应用于软件开发方面。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工作人员需了解审计信息化的需求,使所开发的软件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除此之外,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结果质量的提升,使得审计软件具备发现错误与弊端以及高效处理错误与弊端的功能。并在程序质量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在确保其规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程序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审计信息化大环境下,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果质量变化与程序质量变化两大方面。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变化问题,便需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政府审计质量的保障奠定夯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政府审计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审计质量在审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产生了变化。本文在分析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政府审计工作的完善提供有效凭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伟龙.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月刊,2009,(9):10-12.

[2]吕新民.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5,(7):36-38.

[3]周德铭.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系统定位、业务效能和发展展望[J].电子政务,2013,(7):2-24.

政府投资审计 篇5

当前政府投资审计信息化应用现状

近几年,虽然审计机关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使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投资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同时,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操作技能还不熟练。因而政府投资审计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投资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政府审计质量 篇6

一、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不断得到强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2013年,市政府颁布了《汉中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转发了《汉中市审计局进一步完善政府项目和BT、BOT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审计意见》等意见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更加有章可循。

(二)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效益日趋明显。2013年,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投资审计项目530个,查出违纪违规资金30.8亿元,核减工程投资2.7亿元。市审计局对11个灾后重建项目、12个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审计,共查出违纪违规问题资金1.9亿元,核减工程造价1.5亿元,提出审计建议并采纳29条。

(三)政府投资审计的作用大幅提升。通过采取事中介入、全程跟踪等方式,对部分县区1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对部分建设单位工程资料不完备、会计核算不规范、资金支付方式不合规、支出票据不合法等问题现场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其整改完善,限期纠正。对少数施工单位企图通过变更设计套取国家建设资金、不按设计要求施工的问题进行了制止和纠正,推动和促进了工程的实施和政府投资项目效益的发挥。

二、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力量严重不足。投资拉动是我市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加速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以30%的增长速度向前推进,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67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00个,完成投资250亿元。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切实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的审计监督。但是,当前汉中市审计局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政府对投资审计的要求,因此,增强投资审计力量迫在眉睫。

(二)政出多门重复跟踪。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委托、政出多门的现象,削弱了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质量难以保证。一是财政评审与国家审计范围、职权、职责界限不清,越权、越位现象较为普遍。财政部门以评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最终拨付的依据,预算和决算都由财政部门说了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既不符合法定程序,也有失公正。如汉江二号桥、四号桥、汉中日报社迁建一期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市局早已发出跟踪审计通知,但市财政要求建设单位把工程项目竣工决算交由市财政评审完成。二是部分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有的建设单位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自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不但造成工作缺乏有效监管,而且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如:国家审计对23个委托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了复核,在中介机构审核的基础上又审减工程造价231.89万元。三是投资项目较多的一些部门通过内审机构安排工程项目审计,给市、县审计机关投资项目审计造成了影响。四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七十二号令关于“未经竣工决算审计的项目,计划、财政、建设及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和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规定,很多项目在没有审计结论的基础上办理了竣工手续。

(三)审计理念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理念不新,定位不高,仅仅局限于“核增核减”审计,对政府投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资金来源、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管理、投资绩效等环节缺乏深入跟踪检查,给政府投资项目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审计是近几年才逐步开展的,理论还不成熟,导致投资审计在整个基本建设监管体系中的定位不够准确,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和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受到了影响。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把投资审计组当成“万金油”、“挡箭牌”,凡事找审计,形成审计与管理、审计与监理不分。由于这种定位的不准确,既增大了审计风险又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制约了投资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实施审计监督的职能发挥。

(四)审计方法较为单一。投资审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勘察设计、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监理、经济合同、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加之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新计价方式的运用,增加了审计难度。而目前汉中市审计系统中这种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对一些大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严重失实。承包单位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采用高套定额、变更设计虚增工程量、虚列费用项目、多次计价等手段加大工程造价,对此类案件,由于受技术限制,查出往往比较困难。如:汉中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送审结算造价共计11638.58万元,审定结算造价8714.43万元,审计核减结算造价2924.15万元,工程虚假造价率达25.12%。西二环南段道路工程送审结算造价63932.94万元,审定结算造价45212.62万元,审计核减18720.32万元,工程虚假造价率达29.28%。

三、加强和改进汉中市政府投资审计的建议

(一)突出国家审计在投资审计中的主导地位。尽管社会中介审计具有独立开展相关审计业务的资格,但与国家审计相比,其审计侧重点明显不同,往往只是关注前者,很难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因此,投资审计必须突出国家审计的主导地位,确保投资审计质量。一是严格执行《审计法》、省政府令、《汉中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等规定,凡是投资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政府投资项目,必须由国家审计或由国家审计授权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接受国家审计监督,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财政评审机构只能在本身职责范围内行使政府投资的评审职责,不能替代国家审计,理清国家审计与财政评审职能范围,依法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三是建立和完善准入和退出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投资审计人才充沛、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参与政府投资审计,并依法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审计质量。

(二)加强投资审计专业队伍建设。尽快组建汉中市投资审计局,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以适应现代政府投资审计的需要。一是政府投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成立专门的投资审计局势在必行。政府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是保持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二是借鉴其他审计机关的成功经验。目前,陕西省已有4个地市成立了正县级投资审计局,汉中市已有6个县区成立了正科级投资审计中心,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职能已经由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上升到国家治理高度,审计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应该成立“汉中市投资审计局”,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审计工作需要。

(三)提升审计监督水平。要树立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理念,在突出对工程造价审计的同时,加强对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设计与监理、材料供应、项目绩效、环境保护等环节的审计,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审计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以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为核心的跟踪审计。目前,政府投资审计大多是事后审计,主要起工程决算核查和监督的作用,对建设过程中已经造成的损失浪费无法挽回。因此,应该对政府投资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减少浪费,提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效果。

刍论如何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 篇7

一、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因素

什么是绩效审计质量?De Agenlo (1981) 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顾客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刘力云 (1999) 将审计质量分为审计报告质量和整个审计活动过程质量。孙宝厚 (2008) 认为狭义审计质量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广义审计质量指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借鉴上述定义, 我们倾向于认为绩效审计质量是全面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工作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得以实现的途径。

在有关政府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中, 秦荣生 (2004) 认为政府审计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原因是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依附性、政府审计对象分工关系没有理顺以及政府审计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张萍 (2006) 提出绩效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是绩效审计群体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蔡春等人 (2006) 认为绩效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绩效审计准则、同业互查、处罚、职业道德及审计理念等。陈波 (2008) 认为我国政府审计质量不高是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缺失造成的。

结合我国当前绩效审计的现实, 我们认为, 管理体制的积弊、审计范围过大、缺乏操作性的审计细则、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因素,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绩效审计质量。

1. 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我国《审计法》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 不得随意撤换。但由于各级审计部门是隶属于同级政府的一个机构, 与同级政府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人事任免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 因此上一级审计机关应该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同级政府所取代。再加上政府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 这就从经济这个根本点上受制于人, 其独立性不强。

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存在上述缺陷, 当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进行绩效审计, 面对投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 即使进行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丧失了绩效审计应有的评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 与政府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

2. 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对象庞杂, 既包括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 又包括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让有限的审计资源去承担如此繁杂艰巨的审计任务, 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分层次、不分重点、均衡用力, 得不到客观真实的结论。除此之外, 当前的政府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分工, 这就使得政府审计还停留在查处违法违纪事件的层面上, 这显然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有相当的差距。

3. 没有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标准和细则。

审计标准是用以评价审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业绩标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处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地位。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绩效审计。国际上提出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三种:与合理的行政原则、惯例和管理政策相一致的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正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补充标准, 可以说这些标准为绩效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但并不统一, 而且过于庞杂。同时, 这些标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至于在审计实践中的操作细则, 还处于探索阶段, 这一现状无疑制约了绩效审计质量的提高。

4. 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政府绩效审计是监督政府投资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的有效机制, 但客观地讲, 政府审计同民间审计一样也存在审计风险, 存在审计失败的可能, 并且一旦审计失败, 政府审计可能会带来比民间审计更大的消极影响。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是政府审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防止审计失败, 就需要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 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我国目前不仅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 而且没有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同业互查制度。这就使得审计权力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 没有约束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也是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1. 优化政府审计管理体制。

(1) 可以参照秦荣生 (2004) 的建议, 即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情况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对审计署实行双重领导, 以国务院领导为主, 最终形成“一署二线”的架构。一方面,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负责领导审计署对中央政府的预决算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 审计署作为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相应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应按照审计署的这种改变, 形成“一局二线”的架构, 逐步改变直至取消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体制。

(2) 给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要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就要从经济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3) 如果在前两种方式都不可行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对4万亿元投资进行监控。据了解, 为加强对4万亿元投资的监管, 中央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审计署、财政部、发改委组成的24个联合检查组, 赴各地全程监控资金使用情况。但是对于庞大的投资计划, 仅仅依靠中央检查组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保证无论资金大小, 都能用在刀刃上。

2.“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

前已述及, 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综观政府审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缩小政府审计范围是其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比如美国总审计局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公共开支事项, 尽管总审计局有权对政府所属的企业和非营利性单位进行审计, 但为了避免重复审计, 实际上都是实行委托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应该将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公平正当的重点投资上, 对其予以重点审查;对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可以适当委托民间审计进行。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要对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进行明确分工, 要适当增加绩效审计的比重。对政府投资监管的目的决不能停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上, 还要注重投资的效果。

3. 探索可操作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细则。

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细则应包含如下重点内容:审计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与编制方案、审计日记与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及其复核审定。我国目前还不存在统一的绩效审计细则, 即使已经达成共识的某些细则, 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操作性、指导性不强, 无法及时、经济地运用于审计实践。为了解决这一困难, 可行的办法就是组织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 对审计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就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进行沟通, 并进行广泛的测试, 大胆实践。对于审计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要及时总结经验, 建立相关案例库, 以备在以后的实践中借鉴学习。

4. 重视合作。

绩效审计是“目标导向型”审计, 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目标, 代表不同的含义 (彭华彰, 2005) , 这与财务审计有显著的区别。财务审计往往根据财经法规, 对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判断, 因此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侧重于财会领域。绩效审计则不同, 比如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以环境是否改善为目标, 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环境问题不是财务领域的问题, 单靠审计人员是难以解决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与相关专业人士和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研究确定审计方案。

5. 加强绩效审计的外部监督, 推行同业互查。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美国总审计局为政府审计制定了科学系统而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比如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

结合我国实际, 可以定期由全国人大相关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作出评价;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保证体系;邀请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同业互查, 同业互查的结果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的公信力。

摘要:由于我国审计固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等问题, 面对4万亿元政府主导型投资计划, 当前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形势不容乐观。优化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缩小审计范围、重视合作、加强审计的外部评价与监督是提升绩效审计质量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绩效审计,政府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蔡春, 刘学华.绩效审计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陈波.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1

政府审计质量 篇8

一、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概述

(一) 审计质量的含义

根据有关文章, 关于审计质量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 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 (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产品质量观) 。第二种观点认为, 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 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 (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工作质量观) 。还有人提出第三种观点, 比如徐政旦等人提出应将审计人员质量包含在审计质量中, 其实, 审计人员质量必然反映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上, 因此, 第三种观点仍可归入前两种观点。上述审计质量的两种观点 (审计产品质量观和审计工作质量观) 各自都有一定的理由, 他们所持的观点都有各自所考察的不同审计种类和环境, 或者有着各自的观察视角。在不同的审计环境、目的、种类或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下, 对审计质量的两个方面, 或同样重视或有所侧重。如果用Qw代表审计工作质量, Qp代表审计产品质量, 可以认为:一般地, Qw与Qp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 设其函数关系为fi, 则有:Qpi=fi (Qwi, Zij) … (1) 。其中, 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 j表示对审计质量存在影响的不同的审计环境或影响相同的审计项目的不同的因素所组成的不同的环境条件, Zij表示除Qwi外对Qpi有影响的不同的自变量, i, j=1, 2, 3, …) 。由1式可得:Qwi=fi-1 (Qpi, αij) … (2) 。其中, fi-1是fi的反函数, αij为扰动项, 其它符号所表示意义与1式相同。同时, 设Qi为审计质量, g为Qpi、Qwi与Qi的函数关系, 扰动因素设为β, 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则有:Qi=g (Qpi, Qwi, βi) … (3) 。第一种情况:将公式 (1) 代入公式 (2) , 即可消去Qpi。如果忽略扰动项, 我们可以将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此即审计工作质量观。第二种情况:将公式 (2) 代入公式 (3) , 即可消去Qwi。如果忽略扰动项, 我们可以将审计产品的质量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此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三种情况:当审计产品质量难以评价, 或者审计产品质量的隐蔽性更强, 或者审计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在特定情况下变得更加明显 (此时审计市场的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地对审计质量进行选择和制约, 而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对审计产品质量监管成本太高) , 使得审计产品质量控制难以保证审计质量时, 公式 (1) 中的fi难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如 (3) 式所示, 审计工作质量的社会控制变得不可或缺。从现代控制论的角度看, 当输出 (审计产品) 由于可辨别性差, 从而使得控制系统有效性差时, 需要采用状态反馈的控制方法, 对审计工作过程质量进行控制。在现实中, 审计工作 (审计过程) 高质量并不一定能保证审计产品 (审计结果) 质量。如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 并不一定能保证审计结论可靠, 从而也就不一定能保证审计报告的高质量, 如果审计结果质量不能保证, 那么审计过程质量显然是“无效”的。此时, 上述审计工作质量观无效。审计产品质量观则是在较为理想情况下, 忽略了许多扰动因素的影响得出的, 这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情况 (我国当前对审计质量的扰动因素较多, 影响较大) 。比较接近现实的是上述第三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产品质量, 如绩效审计报告及绩效审计建议的质量;二是审计工作质量, 如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准备和审计计划, 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审计证据的收集和判断等;三是需要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等宏观控制环境因素, 并要根据不同的环境, 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综上所述, 得出如下结论:审计质量是反映审计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特性总和, 审计过程是审计质量的中间环节, 审计结果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绩效审计产品质量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监督评价机制, 对审计产品的质量控制正如上述第三情况。因此, 需要加强对绩效审计工作、审计产品以及审计环境的控制, 以便合理保证绩效审计质量。

(二)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联合概率定义

De Agenlo (1981) 将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发现顾客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且报告这些现象的联合概率。具体地说, 就是: (1) 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弊 (审计质量的技术性特征) 。 (2) 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错弊 (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 。审计质量由此可以表述为: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时, 审计师发现并报告会计报表错弊的联合概率。概率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审计质量的两个内涵特征不是相互独立的, 审计师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其发现报表错弊的概率, 而专业能力的强弱也可影响其对独立性程度的选择。上述审计的定义是针对会计报表审计而言的, 对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而言, 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的地方。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也要求审计机关具有技术性特征 (政府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技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征) 和独立性特征 (政府审计人员不受干扰的进行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的特征) ;不同的是,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具有行政职能。我国实行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 审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赋予审计机关一些行政权限, 这使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具有较大差异。政府审计根据行政服从原则建立行政隶属关系, 带有强制性, 审计机关在审计中享有许多行政权, 可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甚至可以给予处罚 (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 。政府审计失败, 则不仅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未严格遵守审计准则而导致本应发现的问题未被发现、已经发现的问题未予报告的情况, 而且包括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准确引用法律法规而导致问题定性或处理失当遭到行政复议、以及对违规违法问题处理后被审单位不予纠正而导致违规违法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政府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与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也不是相互独立的, 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政府审计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力度, 审计人员理解和执行政策法规的水平也会影响处理问题的合理性。因此, 可以将政府审计质量定义为:政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在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报告, 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的联合概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三维离散型随机向量 (X, Y, Z) 的概率P (X=xi, Y=yi, Z=zk) =pijk。

式中X, Y, Z分别代表事件:政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单位在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报告、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恰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xi, yj, zk分别代表事件X, Y, Z发生的概率。可以用pijk的概率大小来衡量审计质量的大小xi, yj, zk分别与pijk成正相关关系。该定义模型的重要性, 就在于指导绩效审计质量控制重视三个环节: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对发现的问题适当的改进建议或行政处理的质量。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及启示

(一) 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控制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 受到不断改进和响应顾客需求与期望的驱动。其顾客的含义被扩展了, 超出了组织的外部购买者这个最初的定义范围, 还包括与组织的产品发生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人员, 即包括了雇员、供应商以及购买组织商品和服务的所有个人、群体和机构。在政府绩效审计中, 要保证并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 积极响应社会各界 (包括全国人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 的期望。在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外部顾客 (如全国人大、社会公众) 的期望, 还必须关注政府审计部门内部人员的需求。如审计人员可以看作是审计机关后勤部门或人事部门的顾客, 必须对后勤或人事部门等内部服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加以控制, “不能达到内部顾客要求与不能满足外部顾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几乎是一样的。员工必须把自己看作是其他员工的顾客与供应商”。

(二)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体系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控制环境, 如国家政治体制、政府审计体制、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二是审计法规、审计准则等;三是控制组织机构及人员, 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业务部门和决策机构等;四是控制程序或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贯彻系统管理和控制思想, 在研究、解决审计质量问题时, 不仅要重视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各个方面的作用, 而且要把重点放在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的整体效应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它的目的或特定功能是由许多目标 (指标) 构成的。在审计质量管理中, 对各项指标、各个过程、各种工作、各类人员的协调, 都必须从系统整体和全局出发, 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正如美国管理大师戴明所强调的那样:“管理者的工作是为了达到系统的整体优化。只为了系统中一小部分而做出的最优决策只会达到局部最优化”。审计质量控制也必须强调系统性原则。

(三) 审计质量控制应该是闭环控制系统

根据工程控制理论, 开环控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等优点, 但不能很好抵抗外部干扰;闭环控制则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但稳定性始终是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政府审计往往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外部因素的各种干扰始终是影响审计输出 (审计质量) 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应当采用闭环控制系统。同时, 由于我国审计产品质量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 审计产品质量 (输出) 可辨别性较差, 需要采用同期反馈 (状态反馈)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施控主体能够根据受控客体的状态不断发出或修正指令, 同时考虑充分发挥前馈控制、同期控制的优点。设计绩效审计控制系统如 (图1) 所示。 (图1) 中, 审计控制机制以“事前控制”为出发点, 经过“事后控制”、“责任处罚”, 重新回到审计主体控制, 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来看, 监管者根据审计反应或发生的审计诉讼案件, 判定审计责任, 发现审计系统的不良因素, 并把它们剔除。如果审计后反映良好, 则说明审计人员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审计组织运行良好, 审计准则合理, 应当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 (如对审计人员、有关组织管理部门、准则制定机构等进行奖励) , 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

(四) 审计质量控制是动态的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相关控制机制和控制措施, 要随着审计质量的社会期望值及审计实际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被称为“质量之父”的朱兰博士的“质量螺旋”曲线表明, 产品质量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始, 特定质量的产品形成之后交付使用;在使用中又产生新的想法, 构成动力, 再开始新的质量过程;产品质量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在审计质量控制中, 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审计质量意识, 善于发现审计质量与社会公众或相关审计产品使用人之间的差异, 善于发现审计过程、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与总体目标的差异, 不断追求审计质量的提高, 尽可能满足审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

三、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框架

(一) 组织保障机制

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 首先应当考虑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绩效审计部门, 保证绩效审计资源及其优化配置。绩效审计是当今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 搞好绩效审计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等审计资源保证。在发达国家,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很大比重, 而我国绩效审计刚刚起步, 相关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更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其中组织机制保障是一个重要方面。应当考虑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单独的绩效审计部门, 优化绩效审计资源配置, 强化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这对推动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 要强化政府绩效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我国当前审计体制下, 政府绩效审计很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方面的影响, 增强或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情况下, 需要提高审计关的地位和权威性, 给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 从经济条件上对审计独立性提供应有的保障。此外, 要建立绩效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移交制度。绩效审计中, 如果发现重大的违法违纪现象, 可以由绩效审计项目组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审计事项移交给财经法纪审计项目组, 由绩效审计转入财经法纪审计;在财经法纪审计结束后, 再对审计项目进行评估, 确定是否继续进行绩效审计。

(二) 人员保障机制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搞好绩效审计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人员保障机制方面, 要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加强对审计人员准入的管理。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在当前绩效审计经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加强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实行业务委派制, 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挑选审计人员, 并聘请必要的外部专业人员。审计内部可以成立不同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 广泛听取各界专家意见, 保证绩效审计的成效。

(三) 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

手段和制度保障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计制度约束。要保证较高的绩效审计质量, 必须加强绩效审计制度建设, 当前尤其要抓紧抓好绩效审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审计准则, 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制度和准则体系, 使政府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有章可寻。二是督导复核控制。要强化对绩效审计项目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强化一线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 建立绩效审计项目全面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制度, 提高自我复核、自我矫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质量控制贯穿于绩效审计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绩效审计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推行绩效审计同业核查制度。

(四) 过程控制机制

(1) 计划准备阶段。审计计划环节质量控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审计立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般来讲, 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当考虑的因素有:影响较大, 预计能产生明显社会效果的项目;预计能够达到特定审计效果的项目。在考虑成本效益时,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合理确定绩效审计目标和绩效评价标准。为此, 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 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内控制度等。根据《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的规定, 评价效益性时, 评价标准可以使用预算或计划指标、历史指标、同行业先进指标等。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科学制定绩效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小组成员的行动计划和指南。审计方案的编制应该繁简得当, 视报送单位或审计委托人的需要而定。审计机关应当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就审计方案的制定征求意见。在特定情况下, 审计机关可以委托社会权威专业机构代为进行审计方案的设计, 或就审计方案经行评估。 (2) 审计实施阶段。绩效审计中,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在收集绩效审计证据时, 必须注意审计证据的质量要求。绩效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和适当性。为了保证审计证据环节的审计质量, 必须对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进行记录, 以便为提出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提供基础, 为今后对该环节进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审计日记有利于检查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 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 审计终结。在审计终结阶段, 搞好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是要做好审计建议和审计报告的编制及报送。应当根据审计结论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使得审计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强化绩效审计报告责任, 绩效审计报告首先应向委托人提出;其次, 绩效审计报告应当向人大及相关监督部门报送;第三, 应逐步推行绩效审计报告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制度, 以利于社会公众对绩效审计的监督。这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举措。 (4) 后续跟踪检查质量控制。绩效审计之后, 国家审计机关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后续审计。在后续跟踪检查中, 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 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及时总结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年版。

[2]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周雪琴、张洪才:《控制工程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胡铭:《质量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罗美富等:《英国绩效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审计科研所) :《中国审计研究报告 (2004)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DeAngelo, Th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政府审计质量 篇9

一、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

绩效审计质量是全面审计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工作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得以最终实现的途径。结合我国当前绩效审计的现实, 我们认为如下因素制约了绩效审计的质量:

(一) 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缺陷

我国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是典型的行政模式。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 即审计署受国务院总理领导, 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虽然我国《审计法》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 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 不得随意撤换。但由于各级审计部门是隶属于同级政府的一个机构, 与同级政府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人事任免等重大事件的决定权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 因此上一级审计机关应该发挥的作用往往被政府取而代之。再加之政府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 这就从经济这个根本点上受制于人, 其独立性受到削弱。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正由于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存在上述缺陷, 当审计部门对政府投资进行绩效审计, 面对投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决策粗糙等问题, 以及违背正当、公平和政策导向的事件时, 即使进行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最后只能听之任之, 丧失了绩效审计应有的评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 与政府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 政府审计范围过大, 分工不明确

我国政府审计对象非常庞杂, 既包括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 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当然, 对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政府审计, 一直是国际惯例, 但是我国在对待这一惯例时要充分考虑国外的适用条件和我国国情。在政府审计比较成熟的国家, 国有、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政府审计部门完全有能力对这些单位和组织实施绩效审计;对于其他的单位和组织, 交由民间审计进行 (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对审计工作的明确分工, 保证了政府审计部门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而我国则不然, 我国国民经济组成部分中, 公有性质, 特别是国有性质的经济成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公有性质特别是国有性质经济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中央政府的专门机构、专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相当庞大。要让当前相对薄弱的审计资源去承担如此繁杂艰巨的审计任务, 显然力不从心;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分层次、不分重点、均衡用力, 得不到客观真实的结论。除此之外, 当前的政府审计主要侧重于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分工。这就使得政府审计还停留在查处违法乱纪的层面上,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这显然与经济刺激计划要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三) 没有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标准和细则

审计标准是用以评价审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业绩标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居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核心地位。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提出绩效审计由三种标准 (3E) , 即与合理的行政原则、惯例和管理政策相一致的行政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正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补充标准。可以说这些标准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方向, 但并不统一, 而且过于庞杂, 似乎有穷尽所有标准之嫌;同时这些标准只是原则性规定, 至于在审计实践中的操作细则, 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审计署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 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规范或准则, 我国法规也尚未涉及评价被审计事项的指标体系。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这些规范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 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 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甚至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这无疑阻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四) 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缺失

政府绩效审计是监督政府投资是否能达到相关标准的有效机制, 但客观上讲, 政府审计同民间审计一样也存在审计风险, 存在审计失败的可能, 并且一旦审计失败, 政府审计可能会带来比民间审计更大的消极影响, 失信于民。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这是政府审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防止审计失败, 就必须有专门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绩效审计比较成熟的国家, 同业互查是一种常见的外部监督机制。例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GAGAS) 规定:“按照GAGAS执行业务的审计组织必须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由独立于被复核组织的复核人进行的外部同业复核。”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目前不仅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政府审计进行监督, 也没有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同业互查。这就使审计权力处于无人监控的状态,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容易滋生腐败。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也是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审计长均由最高一级领导人任命, 如美国审计长由众议院提名、总统任命, 英国和西班牙的审计长均由国王任命。审计长的任期一般都较长, 有的国家还实行终身制。这些做法较好地保护了审计的独立性。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客观现实, 削弱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影响力, 损害了审计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期望较短时间内修改当前审计法规以及照搬照抄国外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现有体制。因此可行的做法是对现行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可以参照学者建议, 在基本不改变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条件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对审计署实行双重领导, 以国务院领导为主, 最终形成“一署二线”架构。一方面,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 负责领导审计署对中央政府的预、决算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 审计署作为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相应地,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应按照审计署的这种改变, 形成“一局二线”, 逐步淡化直至取消受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体制。其次可以考虑给予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专门的财政预算。要保证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就要从经济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 不能受制于人。

当然, 上述措施涉及面广, 需要很大的改革力度, 因此从短期来看未必具有可行性。如果在前两种方式暂时不可行的情况下, 权宜之计可以考虑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对政府进行监控。其实在这一点上, 政府审计已经采取了行动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实效。据了解, 为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 中央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发改委组成的24个联合检查组, 赴各地全程监控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组长期住在地方, 对中央负责。但是对于庞大的投资计划, 仅仅依靠中央检查组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成立临时的监管机构, 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保证无论资金大小, 都能用在刀刃上。

(二) 缩小政府审计的范围

前已述及, 制约绩效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审计大包大揽, 分工不明确。纵观政府审计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 缩小政府审计范围是其重要的特征和趋势。比如美国总审计局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公共开支事项, 尽管总审计局有权对政府所属的公营企业和非盈利单位进行审计, 但为了避免重复审计, 实际上都是实行委托审计。英国国家审计署的审计范围主要是政府部门、国家投资公司、卫生部门、市政部门等。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 政府投资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及灾后重建等, 千头万绪, 在我国审计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绩效审计不可能面面俱到, 也不可能均衡用力。因此, 现在可行的办法是“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绩效审计应该将审查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公平正当的重点投资上;对于其他的可以适当委托民间审计进行。

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要对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分工, 要适当增加绩效审计的比重。对政府投资监管的目的决不能停留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上, 还要注重投资的效果。

(三) 政府审计要广泛寻求合作

绩效审计是“目标导向性”审计, 不同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目标, 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与财务审计有显著的区别。财务审计往往根据财经法规, 对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作出判断, 因此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要求侧重于财会领域。绩效审计则不同。比如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围绕环境是否改善为目标, 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环境问题不是财务领域的问题, 单靠审计人员是难以解决的。再比如对铁路、公路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就要围绕交通是否改善、运力是否提高为目标, 并设计相关评价指标, 而交通、运力等问题的评价单凭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政府投资计划涉及方方面面, 进行绩效审计时会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超出审计人员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既是审计者, 又是合作者、组织者、协调者, 应在审计过程中加强与设计者、实施者、监控者等相关专业人士和机构密切合作, 共同研究制定审计方案。绩效审计决不能埋头单干。事实证明, 经济越发展, 业务越复杂, 绩效审计就越需要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合作, 就越要借助社会的力量, 这可以说是绩效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 加强绩效审计的外部监督, 推行同业互查

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审计什么?这已成为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谁来审计政府审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美国总审计局为政府审计制定了科学系统而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比如定期接受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于其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与考核;接受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建立包括领导、人力资本、业务执行、监督、政策评价等要素在内的质量保证框架;邀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友好国家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组成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质量进行同业互查等。结合我国的实际, 我国也可以定期由全国人大相关机构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作出评价;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质量保证体系;邀请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同业互查, 对同业互查的结果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增强政府绩效审计的公信力。其次是审计什么的问题。借鉴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 我们认为对国家审计人员的监督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监督国家审计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准则的遵守情况;二是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在具体监督过程中, 单凭审计结果有时很难评价审计质量和明确审计责任, 因此对审计质量的评价应更重视过程, 也就是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的评价。

政府审计质量 篇10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标准,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SWOT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40年代, 绩效审计源于西方国家, 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绩效审计的国家, 1999年颁布《效益审计指南》, 将绩效审计概括为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本效益、对环境的影响、对公共财物的保护以及政府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绩效审计标准得到较快发展, 美国是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 1972年颁布《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 将绩效审计称为3E审计。20世纪90年代, 绩效审计标准得到进一步发展。1994年, 美国会计总署 (GAO) 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和活动3E方面的审计, 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等。由此可见, 3E标准是绩效审计定义的核心。然而, 面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3E标准已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绩效审计的全部要求。如欧洲关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小组对各国的审计报告进行研究和分类, 提出绩效审计标准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良好管理实践、良好治理、服务质量、完成目标和其它。芬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关注一些适当和合理的标准。法国的经济活动法规规定了资金的良好使用与管理是绩效审计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绩效审计标准内容的概括尚无明确定论, 由于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世界各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种适合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标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阶段, 对绩效审计标准的研究和运用日渐成熟, 而我国绩效审计标准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虽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文献回顾

(一) 制度或立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此类绩效审计标准有:国家或行业性标准、政府政策、审计机关自定的标准、政府其它机构发布的专业信息、其它国家的标准制度参考。如我国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2004年提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由33个指标构成。通过制度和立法规定政府绩效标准, 可简化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明确绩效审计过程中需要核查的绩效审计指标。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 绩效审计标准不可能罗列穷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型的指标层出不穷;其次, 制度和立法规定的绩效标准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无法实时满足实际需求;再次, 制度中规定的绩效审计标准大多属于量化指标, 忽视定性指标;最后, 审计对象的千差万别导致制度和立法规定政府绩效标准不能同时满足多个不同审计项目。

(二) 经济增加值 (EVA) 绩效标准评价体系

1982年, 美国腾思特公司提出经济增加值的概念, 建立了EVA管理模型。EVA评价体系有两方面优势:首先, 全面考虑项目的资金成本, 此项资金成本不仅包括借贷成本, 也包括权益成本;其次, 综合考虑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利润。目前, EVA绩效评价体系多用在企业绩效审计过程, 它为度量企业绩效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该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尹平在《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指出“政府审计的范围是以公共资源来界定的, 只要使用和管理了公共资源, 审计机关就有责任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国有企业是全部或大部分地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的企业, 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审计属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范畴。国务院国资产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黄淑在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 “只考虑利润, 不考虑成本的央企考核方式即将终结, 2010年将在央企全面推进EVA考核工作。”

(三) 平衡积分卡 (BSC) 绩效标准评价系统

1990年,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提出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系统。衡积分卡绩效评价系统由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组成, 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指标描述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平衡积分卡为绩效评价标准提出一个最深刻的理念, 评价标准不应仅局限于财务数据指标, 而应不断拓宽绩效评价指标的范围。基于这一理念, 平衡积分卡在绩效审计标准方面的研究已在原有平衡积分卡四个项目的基础上, 得到进一步拓展, 更适用于绩效审计。张岩等 (2009) 提出将原有的平衡积分卡的四个维度中的财务维度换之以“审计结果”维度, 使之更加满足绩效审计的实际要求。任馨 (2009) 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3E审计逐步发展为5E审计, 因此应相应增加传统平衡积分卡的维度。

三、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统计分析

(一) 统计分析

本文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0年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中关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类型, 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2) 和表 (3) 。分析发现, 第一, 保全性和合法性标准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在3年24个项目中, 都应用了这两个基本标准进行审计。保全性和合法性往往是财务审计所侧重的两个标准, 但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 只有在合法性和保全性的基础上评价绩效审计标准才有意义, 所以在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 审计人员也要适当地运用财务审计的相关标准, 两者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才能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绩效审计。第二, 3E标准的核心地位。3E标准仍然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重点, 在24个项目中, 只有1个项目没有涉及经济性和效率性, 该项目是汶川突然发生地震情况下社会各界对灾区应急捐赠, 无法评估其经济性和效率性, 属于非正常绩效审计。目前, 3E标准理论和实践发展比较成熟, 许多国家在定义绩效审计时, 直接采用3E标准的表述。但我国在3E标准的使用中, 仍有许多不足, 如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估时, 缺乏具体可支持的指标和技术手段。第三, 3E标准向5E标准延伸。新增了环境性 (environment) 、公平性 (equality) 两个标准。在24个审计项目中, 有大约1/3的审计项目涉及到环境性和公平性指标。2008年的4个政府绩效审计项目中, 没有涉及到这两项标准的运用, 但到了2009年和2010年, 随着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 环境性和公平性标准被大量运用于政府绩效审计中。这主要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和公平正义的需求影响。环境性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颇受重视, 环境性指标不仅直接为保护人类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 而且也间接地满足了经济性和效益性的要求。而公平性标准则很好地体现了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在芬兰等发达国家, 公平性标准受到极大地重视, 将近1/3的审计报告体现了公平性标准, 如关于市政府得到国家资助的平等性、农场观光补助的平等性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也逐渐开始关注运用环境性和公平性, 如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跟踪审计过程中对新疆等4省区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影响和文物保存情况的审计;在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跟踪审计中对施工产生污染物的排放要求申报;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则体现了对公共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公平性标准的审计等方面。我国对这两项标准的运用范围还不广泛, 相应技术指标不够成熟, 但将会随国家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渐受到重视。第四, 控制性与创新性等新兴标准是时代进步对绩效审计提出的新思考和新挑战。控制性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严密的控制系统对其经营或服务的行为及其过程实施严密的控制。这里的控制性不仅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 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管理控制。创新性标准是对企业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 创新就意味着不但能够完成预期的效益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 这对政府绩效审计意义重大。创新性标准已在我国绩效审计标准中初见端倪, 如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中对京沪公司借鉴京津城际铁路等客运专线技术成果等高速铁路技术的新突破进行了披露。

(二) 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绩效审计标准进行分析, 该模型包含四个方面: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s) 。图 (1) 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SWOT分析模型图。 (1)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发展优势。首先,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对绩效审计“公平性”标准提出新要求。保障公平正义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同时发挥作用, 从经济层面, 政府应以更有效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差距;法律层面, 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 有效防止司法腐败;文化与社会层面, 政府引导和控制公众舆论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任。这三个层面是党和政府对法律、经济、社会层面的外向调控, 起到推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作用。然而, 内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 这就需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调控。政府绩效审计恰监督和评估政治与行政,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与行政层面的自我完善与调节。绩效审计的“公平性”标准顺应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时代潮流, 它关注收入差距、财产分布、劳动报酬、教育机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 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评估信息。其次,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绩效审计“环境性”标准的新要求。政府绩效审计中的“环境性”标准具有双重优势, 它立足长远战略性标准, 关系千秋万代后世子孙的生存;“环境性”能够减少资源消耗成本和降低环境再生投入, 从而倍增“效果性”和“效率性”。最后, 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绩效审计“创新性”标准的新要求。政府绩效审计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在审计过程中, 关注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革新情况, 关注审计项目的创新性发展状况, 披露“创新性”标准的具体数据和指标, 从而鼓励我国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决策。 (2)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劣势。第一, 起步晚。政府绩效审计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 与发达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晚起步40年。第二, 基础弱。王会金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中指出“任何绩效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而言, 它更加需要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支持。而我国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还有很多问题, 弄虚作假、技术偏差等现象依然存在, 它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评价情况。第三, 技术低。审计标准的设置过于单一, 常用的标准局限在3E之内, 很少涉及到其它标准;审计标准的层次较低, 仅仅反应历史指标, 鲜有未来指标;审计标准评估方式不灵活, 大多采用定量指标, 鲜有定性指标。第四, 审计队伍素质不足。许宁宁 (2008) 指出我国绩效审计队伍的来源主要是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 占全部审计人员的71.8%。而政府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审计人员专业多重性需求。 (3)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机会。首先, 政府绩效审计所占比重加大。政府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 经笔者统计, 在2008年至2010近三年审计署发布的政府审计项目中, 绩效审计占当年政府审计总项目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0%、67%、50%, 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占有较大比例, 但仍需大力发展推进。其次,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面加宽。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绩效审计除了对人力、物力、财力花费的最小化要求之外, 对群众满意度、社会公平度、社会风气等都要达到尽可能高的要求, 从而加宽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范围。 (4)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发展的威胁。首先, 环境复杂。我国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相对低, 审计机关在选择和运用绩效审计标准时, 主要关注违法违规的审计, 而放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精力甚少。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各项工作受行政权力影响和制约。绩效审计标准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 应该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立法及执行方面的工作。政府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 与绩效审计相关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与政府资金和行为相关的经济要素方面, 例如我国公共管理资金不足, 效益不高, 损失浪费和贪污挪用严重、体制不健全、民主监督不力。其次, 独立性差。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对于审计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不足, 且来自于政府。政府审计机关机构组织和人员配备依附于通缉行政机关, 独立性差。政府绩效审计人员法治观念不强, 要想保持独立性, 就需要在审计工作中保持中立态度。

四、结论

第一, 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量化指标及定义建设。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 导致审计机关不知运用何种绩效审计标准进行审计, 致严重制约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机关应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加强审计人员对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内涵理解。第二, 拓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种类。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使用多局限于3E标准, 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绩效审计的需求, 所以需要开发地运用新兴的非3E标准进行审计。第三, 探索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指标的技术方法。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种类繁多, 有的标准可以找到合理的量化指标进行测算, 而有的指标只能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成分,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水平。政府审计机关应该致力于研究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指标使得定性与定量指标相互结合。第四,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制度建设。我国缺乏一套先进且严谨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制度, 审计人员在选择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的现场作业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在选择审计标准时的依据:由法律或规章规定或由管理部门确立的目的和目标;技术标准;专家意见;以前年度绩效;同行业的绩效;私营部门绩效。由此可见, 审计署应该结合我国现阶段审计需求和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国外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 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标准制度。第五, 提高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由于绩效审计标准的千差万别, 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判断和评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领域, 例如管理学、数学、信息技术、工程学等, 单纯的审计会计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 必须对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建立一支符合政府绩效审计需求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第1版,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 《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3]陶娅:《企业绩效审计标准初探》, 《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

[4]王翠春、张莉莎:《中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比较与启示》, 《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5]范开诚:《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比较研究》, 《审计月刊》2004年第7期。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1.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概述

《中华人民过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主要有两大类,即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和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财政性资金又可划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援助、贷款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政府绩效审计实现了从产生、发展、改革,到现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与世界各国政府审计接轨的标准之一,绩效审计的开展意义重大。

政府采购指审计单位根据法律规定对我国政府各级别的机关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团体组织对其财政性资金采购进行监督监管评价。政府采购审计主要包括采购方、采购管理机构以及政府负责采购的机构。进行审计的对象是政府采购的中介代理机构。审计的目的是保证采购的合理性、有效性,是建立规范化、效益化评价标准的过程。审计的内容包括对采购预算进行审计、对采购的程序进行审计、对采购的管理进行审计以及对采购的效益进行审计,此外还必须对采购中介代理机构进行审计,以保证政府采购中介机构依法履行其职责。

绩效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工作中需要采用的工作模式以及程序、手段的综合。绩效审计实施的具体方法是实际工作中需要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件查阅法、文件查阅法,还要结合对各单位人员进行访谈,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分析,对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此外还有环境分析法、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发、抽样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2.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具体的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绩效指标评价有待完善

最近几年,政府对于采购活动对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加重视,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透明度的不断提高,公众也更加关心政府采购过程是否合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由于法律条文以及相关准则、规范的不健全。审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此外,我国关于审计的法律条文是《政府采购法》和《审计法》,这两法规对政府采购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益型以及效果进行了评价,但由于操作细则没有明确,导致政府对于采购的各项监督内容缺乏操作性。

2.2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未得到充分关注

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采购资金是否合理使用的权衡,更是关乎到公众利益的一件大事。由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虽然政府审计机关、政府采购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釆购绩效审计有一些认识,也逐渐了解了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否足够合理、合法,审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信,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受到基本国情、公众参与政府活动不足、监督监管不十分到位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在我国难以顺利的实施和普及。

2.3难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

财务审计主要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规范性,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存在差异性,特别是政府釆购绩效审计,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对政府采购活动效益的综合评价。在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工作中,审计证据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账、证、表,还涉及了审计项目的背景,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审批程序、招标投标方案、专家评审表等资料。需要掌握和收集的资料繁多,涉及的当事人众多,因此,不能保证获取的所有资料和证据都真实可靠。

2.4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政府釆购绩效审计的过程是一个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重要性水平于一体的复杂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各个专业的知识。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标准不同,导致可能审计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政府釆购绩效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学习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极大可能的从主观角度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

3.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3.1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法规标准

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之下,各国对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理解和实际中的操作有所不同。由于我国还没并没有推出关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条文,在实际操作中的水平也较低。但我国对于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为相关法律条文的推行进行铺垫。而法律的推行除了相关活动的积累,还需要审计机关、审计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才能丰富法律的内容,推行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条文。

3.2构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一)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必须真实可靠。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信息,评价的结论必须和使用者的需求紧密联系。

三)代表性原则。代表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突出显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重要事项及特征。

四)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被评价事项,必须在同行业或者同时期内保持可比性。

五)可获得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将成本效益原则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中,且取得的成本可被接受。

3.3改进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

首先要在工作中提升审计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开展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较晚,进行的工作并不多,审计人员在操作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对进行过的审计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思考,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在现有审计方法的基础之上还要谋求创新。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方法和常规审计方法进行结合,重点揭示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应用传统会计和审计结合、计算机审计和人工审计结合等技术创新。这对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审计活动主要牵扯到人和审计活动,而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是日后工作的重心。对于由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人要有会计、审计、财税、经济学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法律、运筹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建设。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因为在审计工作中,只有坚持独立性,才能保证客观公正,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可以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审计人员的是非观、荣辱观,增加其责任感、使命感,建立一个健康的审计环境。

其次,要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除了好好选拔审计人员丰富审计队伍之外,还需要加强已经在职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尤其是其在法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人才的作用,通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弥补本单位技术方面的不足。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参考文献

[1]周美英.议政府采购绩效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8(05).

[2]李颖.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监督的难点[J].中国水运,2009(08).

[3]刘玉娟.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选择[J].审计研究,2009(05).

[4]王晓霞.政府采购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2).

[5]刘勇.循环经济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9(34).

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主导作用 篇12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 中国在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 中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 一些地区存在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年来,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巨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益均需独立的审计机关加以监督。此外, 国家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 环保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废物控制与治理情况及自然资源保护状况等, 也都需要有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2 政府环境审计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 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后产生并发展了多项政府专项审计, 政府环境审计具备了其他专项审计没有的功能, 政府环境审计必须发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没有的作用, 才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独立地位而不是这些部门工作的重复。

(1) 促进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 为实现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 就必须突出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这正是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不同于其他资金审计的地方, 也正体现了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

(2) 促进政府环境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的措施、行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现的。一方面, 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效果, 首先必须确保环保政策的执行, 审计通过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的监督处理予以纠正, 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 在我国, 部分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改革、完善这些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此外, 目前我国政府的一些环境政策首先是以试点的方式在部分地区实施的, 对这些试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同样需要审计机关以独立的身份提供分析材料及建议。

3 政府审计部门是环境审计各项法规的制定者

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 就要有审计依据。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 则审计监督难以实现。近30年来, 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缺乏具体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目前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 都没有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 使环境审计的实施缺少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 环境审计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审计标准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制定出环境审计准则和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办法, 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切实的依据。

(1) 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 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 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 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 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3) 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 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 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4)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 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 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5) 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国职责, 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 借鉴国际做法和经验, 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 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 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 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促进环境审计的发展

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根本在于立足于防, “防患于未然”。为了改革沿用了近3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 审计署早在2000年对国家直接进行环境质量考核的46个城市1998、1999两年排污费征收、解缴和环保补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 就发现了排污费征收及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 并向国务院提出了修改完善排污费征收办法的建议。2003年1月2日, 国务院第369号令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该条例已于2003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收费标准、排污费的用途等均有新的规定。与此相适应, 2003年2月28日,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 (现已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 与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与审计直接相关的是, 新条例根据收费体制的变化, 强调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缴分离, 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 列入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并加强审计监督, 这就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5 政府环境审计应实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它是对如实披露其资源、环境情况以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 用以证实其真实性、合

目前, 我国政府审计的管理体制是, 省以下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 业务上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如何在这种松散型的体制下, 调动地方审计机关和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行绿色审计制度。国家根据各省、市、地区的不同情况, 分别将草原、林地、绿化、江河污染等内容作为评价指标, 审计地方领导所出台的经济决策和所谓“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树立绿色GDP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资源3R原则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的绿色循环经济,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审计界积极推行绿色审计监督, 加强绿色生态资源监管。

6 政府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指导

(1) 政府审计机关可通过制定环境审计工作指南, 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并通过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来规范并指导社会审计部门实施环境审计。

社会审计是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在我们的社会里, 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看, 有一股正在增长的压力要求企业进一步承担环境管理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对不同的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 结合环境保护, 对于在环境控制、环境绩效报告和环境合规性领域出现的问题, 通过“环境报告”予以揭示。这样做,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明确环保责任, 使审计组织能够有效介入环境审计,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2) 政府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制定环境审计工作指南, 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进一步指导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环境审计。一是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 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 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 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其主要特点是业务往往跨出了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 几乎涵盖了企事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的优势在于它贯穿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始末。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的“三同时”制度, 一切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全过程参与单位建设项目, 这就为内审人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审计条件, 使内部审计工作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上一篇:空间结构规划下一篇:重组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