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质量(精选12篇)
政府信息质量 篇1
摘要: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强关于政府财务方面的信息披露管理,披露力度越来越大,披露程度也越来越深,与之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也随之紧急出台,相关体系及有关机制也正积极进行建立并日益完善。本文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正大力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中央部门在公布各类预算及决算相关信息的披露进程亦取得不错的进展。在此过程之中,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其中。由于我国目前电子政务发展十分迅速,对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的披露质量和其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意义十分重大。
一、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进行分析
(一)财务信息具有全面性。就政府在财务方面的信息而言,目前我国政府对其披露还缺乏全面性。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会计体系仍以预算会计为主,缺乏独立性,还有待完善。预算会计体制是将国家在年预算收入方面、预算支出方面、剩余方面作为主要基础,同通常的企业会计体系相比较而言,此种体制相比较落后。就企业方面来看,企业拥有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非常成熟,相关制度十分健全,而且企业为保障信息披露具备真实性,每年都会对会计准则进行变更而且会计制度也相当完善。然而因为现今政府在会计体系方面的局限性,并没有全面体现出其在资产方面、负债方面、权益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主要是由于披露构架有缺失。
(二)审核角色具有多样性。我国对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的审核角色十分单一。然而在美国,每年是由第三方机构对政府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只有在其审核合格之后才给予公布,从而确保政府公示的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我国现今主要是由政府内部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审核。虽然现阶段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的披露所具有的真实性,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政府内部进行审计,审计环节太过单一,无法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我国政府可效仿美国建立第三方审查机构或成立独立机构进行监察,使审核角色更加丰富,从而提高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三)获取途径具有多重性。我国目前主要是政府在使用财务信息,对于普通群众而言,满足其此方面的需求尚处在开始阶段。这也恰恰是我国政府现阶段在财务信息方面的披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尚未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在会计信息方面的披露,政府对于有义务进行公开的项目、时间、程度无法可依,导致财政缺乏透明度。除了某些需要保密的政府规则决议以外,许多诸如财务方面的报告和分析等会计信息只有内部文件却没有进行公开发布,导致普通群众只能通过网络渠道、电视渠道等获取少量财务信息。此外,大众群体难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财务信息。因此,要确保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性,为信息获得提供时效性方面和可获得性方面的保障。
(四)质量评价相关体系具有全面和稳定的特性。政府应该在其现有的关于财务信息方面的披露体制之中,建立具有稳定性、比较完善的相应的评价体制,这样政府便可以对财务信息在质量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其进行监督。所以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实施机制
(一)质量评价相关体制的运行和评价。通过梳理以及总结质量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模拟运行,并评价整个质量相关实施机制。
1、整体流程采取的运行模式。整个流程体系以民众对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得政府必须改革以往的披露方式;政府财务部门经过对披露方式与方位进行改善以后,披露财务信息,完成信息披露环节;质量评价体系在财务信息完成以后迅速对其做出有效评价;最终将得出的评价结果及对结果的认定,连同公开的财务信息,反馈给广大民众;民众在获取披露结果和相关质量评价以后,对于财务信息再次提出更新的要求。如此便出现一个闭路循环,这个循环始终围绕人民的需求,因此使财务信息在披露方面的发展以及提升信息质量方面都得以良性发展。
2、体系之间进行互动与相互循环。民众同反馈体系间进行循环:反馈体系将有关的财务信息以及对其质量评价所得数据传达给民众,民众将自己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及想法反馈给反馈体系。这样在内部进行互动循环,更加有助于反馈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反馈体系同对质量方面进行评价的体系间相互循环:对质量进行评价的机制在内部进行循环互动,更加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在质量方面的评价。整个财务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评价体制同政府财务信息有关部门间进行循环:质量评价体制同财务信息相关部门间进行互动,更加有助于直接提升政府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的质量。
(二)反馈体系的相关建设及运行。实施机制只能得出评价结果,如果缺乏反馈体系,政府很难提升在财务信息方面的质量。基于此,笔者针对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建设完善的反馈体系是对其进行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应以第三方的角度来建设反馈体系,以确保对反馈机制进行有效监督。当反馈体系取得质量评价体制对质量进行报告以后,一方面要向质量评价体制反馈报告中存疑之处,质量评价体制对其作出解释或修正,使质量报告更加公正、更加公平;另一方面反馈体系根据报告记录内容向政府对信息进行披露的相关部门问责,要求其披露报告中的不充分部分。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的披露体系必须作出回应,即使信息关乎国家机密,也应该给予告知。建立此三种机制并将其完善之后,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负责,形成闭路循环,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保障。
(三)连续三年被审计部门DI均值变化趋势。在2013~2015年连续三年被审计署审计的多个部门中,呈现出所有部门的DI总分出现上升的趋势,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披露内容维度以及相关的披露特征维度中更加明显。在所有进行审计的部门中,只有两个部门的DI总分有所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也较为轻微,分别为0.02和0.06。从这一个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出,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提高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表1)
三、政府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居民个人平均收益。居民如果人均获得的收益越高,便会越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监督,而财务信息是对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因而对其需求也更强,可以更好地激励政府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二)政府在预算方面的收入。政府在预算收入方面越高,其进行信息化相关建设的资金便越充足,披露其财务信息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政府在预算方面的收入与其管理质量息息相关,管理质量越高,其政府便愿意对其财务信息披露越多。
(三)政府在财务方面的状况。财务状况是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其服务水平的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包括政治利益以及政治成本,政府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的动机取决于其财务状况。状况越好,其披露质量也会越高。
(四)审计在处罚方面的力度。对政府部门在监管处罚方面的力度越大,其履行责任的自觉性也越高。
(五)各省政府在工作报告之中对财务方面的重视度。一个地区如果政府越重视其财务、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提及财务的频率越高,通常对其政府经济方面的工作也抓得越紧,进而对其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也越高。二者之间是呈正比的。
四、提升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一)加大审核的信服力度。只有通过审计财务报告,才能判断政府披露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及时。可参考企业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可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政府部门在年度财务方面的报告进行审计,充分调动社会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并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审核的信服力度。
(二)使信息披露在渠道上具备多样性。政府的财务信息是向大众进行披露的。虽然对必须进行公开的一些信息已经提出相对应的要求,各级政府也顺应民情建立了供其查阅的政府信息方面的查阅中心,但实际上,公众在获取所需合理信息时成本依然较高、也不够便利。针对这一点,政府应充分利用诸如公共媒体、公告等便捷方式。与此同时,政府应确保披露的关于财务方面的信息符合民众要求的质量标准。
(三)对相关规定进行修正,建立相对应的管理措施。(1)对于妨碍政府将信息进行公开的相关规定应给予修改。以方便人民群众可以及时获得完整、详尽的财政信息为原则对这些规定进行修改,对于对公共资金、资源进行使用的全部单位都应公开其信息;(2)把对财务信息进行公开列为对《预算法》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我国政府由于受《保密法》的限制,其信息公开还存在阻碍。国家秘密以外的所有预算收支信息都必须进行公开。对于功能分类以及经济分类的预算支出信息必须公开;预算信息的公开方式对于获取信息者而言应具备便捷性和低成本性,各政府所属财政部门应负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采取网站进行集中公开的形式公布所有部门以及单位的相关预算信息;对于公布的政府预算信息须具备政府在会计方面和统计方面的规范性;(3)把对财务信息进行公开列入政府对绩效进行考核的相关内容之中,促进积极性。这一举措不但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
五、结语
总之,政府在财务信息方面采取公开、透明的披露机制十分具有威慑力,可以很好地督促政府官员依法办事、依章办事,积极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而有效防腐。就短期而言,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的品质;就长期而言,有利于推动社会以及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梅.省级政府财政公开的制度状况与行为效果研究[J].财经论丛,2012.2.
[2]何玉,王开田.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评估模型与影响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
[3]崔永红,张玉娟.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1.30.
[4]张琦,方恬.政府部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4.12.
[5]薛婧,谭咏皓.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的实施机制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4.
[6]张曾莲.政府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研究[J].电子政务,2015.9.
[7]何红渠,唐丽梅,时林娜.公共压力与公益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
[8]钱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6.12.
[9]何玉,唐清亮.中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0]潘俊,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5.
[11]石英华.发达国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J].财贸经济,2006.11.
政府信息质量 篇2
政府信息公开报告
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年2月)
引言
本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珠海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由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制。全文包括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复议和申诉情况,以及存在主要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并附相关的说明和指标统计表。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上可以下载本报告的电子版。本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1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如对本报告有疑问,请联系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电话:2661369,联系人:邱文涛。
一、概述
2011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府办的悉心指导下,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一定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 作,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全年重要工作来抓,多次在重要会议上专题研究部署,并列为考核内容,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局办公室统一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对系统各单位政府-1-
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各单位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和规范性均有所提高。全局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制度规范。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健全各类政府信息申请、审核、发布等详细指引,修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审核、依申请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以制度规范公开、以制度推动公开,使得全局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
(三)扎实开展教育宣贯。从建设法治质监、服务型机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组织系统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通过听讲座、自学等形式,学习政府信息公开业务知识和法律责任,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四)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必要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措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珠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全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5条,其中更新信息16条,新增信息29条,全文电子化达100%。
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业务工作类的信息24条,占总体的比例为53%;政策法规类的信息17条,占总体的比例为38%;其它信息4条,占总体的比例为9%。
为方便公众了解、监督质监工作,珠海市质监局在市府网站和局网站及时全面公开政府信息,部分重大事项还通过报纸、电-2-
视等公共媒体进行公开。同时在办事大厅设立电子业务查询机和信息资料索取点,编制了政府公开信息目录和宣传手册方便市民查阅。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2011我局没有接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依申请公开信息为零。
四、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2011未发生针对本单位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件。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网站公开事项更新的及时性和经常化有待改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公开渠道有待拓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能力和主动性有待提高等等。
(二)改进措施
一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务公开的时间要求与公开的内容相适应,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是拓宽公开渠道,重点加强局网站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充实信息公开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信息公开工作水平。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增强工作人员-3-
责任感和主动性。
六 说明与附表
(一)其他说明(下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31日)
(二)附表
附表1
主动公开情况统计位:条
附表2
依申请公开情况统计单位:条
政府数据质量提升路线图 篇3
建立国家级统计设计体系
统计的原料是数据,统计的初级产品是表,如何把分散的数据通过表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是统计。如何把这些记录进行有序传递,科学分类,系统地采集、加工和整理,这就是统计工作。对统计数据在统计工作中如何传递、分类、加工。整理和汇总,这一过程的全部程序就是统计设计体系。
统计设计体系又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系统是以国家统计局为核心,按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库,这个体系库包括指标目录、数据传递程序、数据处理、数据使用权限等内容。这一系统一经建立就要保证其长期相对稳定运行,不受领导的变动而改变;这一系统必须有专门机构维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修编。中系统是以行业、部门为核心,按照国家大系统的标准,设计本行业、本部门的统计系统库。这个系统既要满足本行业、本部门的需要,又要与国家大系统实现无障碍对接。小系统是以基层单位为核心,按照中系统的标准,设计本单位的统计系统库。这一系统在满足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同时,要把在运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无障碍地输送到中系统。
以上三个系统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如果把三个系统都纳入国家级统计设计体系中,就可以实现新技术条件下统计调查的标准化和统一性。国家级统计设计体系是从制度上建立了政府统计数据统一规范的生产流程,是保证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建立国家级统计报表设计库系统
统计设计体系完成后,表的设计又成为保证统计设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表是数的载体,如何把发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记录下来,这就是统计报表的功能。
目前,我国政府统计中使用的统计表虽然是经国家统计局备案批准的法定报表,但它的设计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转换程序。例如企业用电量指标,可以不向企业调查,完全可以通过供电局转换,供电局掌握每个用电户的所有用电信息,它的数据最标准、最权威,通过供电局取数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有的报表设计与基层单位填报的实际情况衔接度不高,有的表看上去简单,实际填报中有些指标需要多次加工才能完成,增加了对指标理解的难度和计算准确性的把握,也就很难实现基层数据、行业数据、部门数据和政府统计数据完整与统一,这也是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简约、统一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关键因素,所以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统计报表设计库系统。统计报表设计库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在全国征集统计报表设计方案,建立奖励机制,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进入统计报表设计库系统。
建立以社区(村委会)为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
目前,我国的数据采集平台是县级(含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从数据采集的角度看,县级平台太高,而且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有的通过主管部门采集数据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数据采集途径保证政府统计需求。
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单位是社区(村委会),社区的范围不大,而且相对固定,作为政府的数据采集平台非常适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充实社区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统计组织体系,延伸政府统计网络设置非常必要。同时,经历两次经济普查已经完成了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即将进行的人口普查又将完成基本家庭户系统,如果这两个系统能在社区这一平台进行适时维护和更新,那么统计工作将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革命性的作用。社区统计平台建设完成后。任何单位和部门所需要的调查数据必须经过社区这一平台。社区有国家法定的惟一行政区划码。可以实现数据的初级汇总,形成在新体制下政府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源头数据的统一性和惟一性,解决数据重复和遗漏的问题,真正实现在地统计。
建立国家级数据反馈使用系统
以社区为平台的数据采集工作完成后,直接进入国家数据库,按照国家统计局设计的流程进行分类、加工、对比和整理,用系统论的办法控制数据质量,经评估认定后,反馈给地方和部门后方可进行发布使用。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数出多门的现象和部门统计不协调、系统效率低等问题,进而用统计制度解决统计体制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政府统计合力。实现以国家统计局为核心,对地方政府和部门统计业务上的绝对领导,做到依法统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统计,真正做到全国统计工作一盘棋,全面提高政府统计能力。建立国家级数据分析研究平台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政府统计数据越来越关注,对政府统计数据分析评论的也越来越多,有正面肯定的,也有负面的猜疑声音。说明全社会对统计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中国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统计数据被拿来认真地分析研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辩证地看这是件好事,体现统计数据的价值。因此,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非常必要,尽快实现统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好政府统计数据,单靠统计自身力量是难以做到的,要建立健全国家级数据分析研究平台,打破统计局“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的格局。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让更多的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与政府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增加统计工作的透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统计数据和统计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政府信息质量 篇4
(一)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者,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信息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主要通过披露会计信息方式反映其受托责任,披露的载体是政府会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该及时、准确、完整、合法和有效。
(二)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一是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二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单位预算和管理。三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用于对政府收支审核监督。四是社会公众,包括普通公民、纳税人、投资者等。就社会公众而言,一方面通过政府财务信息对政府做出评判,监督评价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帮助自身做出投资决策。五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
(三)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高效率、民主、公开的政府。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和政府监督的加强,对于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必须有利于公众监督,有利于提供行政管理效率信息,激励公务员的成本意识行为,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具有局限性。我国在政府会计信息目标方面没有综合论述,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上述目标仅强调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需求。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投资意识不断提高,不仅越来越关注政府会计信息,而且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日益迫切需要了解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信息,并利用政府的财政信息和政策导向做出市场判断和正确决策。
(二)内容不完整。政府应该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性资金(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社会保障金、对国有企业投资以及国家债权债务等。我国目前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提供政府会计信息;另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也有部分内容。国家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等政府财务信息,也以编制预算决算收支表的形式,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向社会公布。但是通过政府预决算报告只是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结果,没有反映政府债权、债务,不能全面完整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公共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政府的财务绩效、政府长期公共服务的持续能力方面。
(三)透明度不高。政府会计信息一方面应该通过固定渠道及时公开对外披露,方便不同使用者及时获取;另一方面政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确,容易理解,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面临的财政风险,能使使用者相对比较容易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和潜在的财务风险。而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信息主要通过政府预决算形式间接披露,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更不利于对政府资源效率进行监督。
三、提高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
(一)加快政府会计改革。随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建立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政府会计。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度、准确性、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是报告使用者评价政府是否履行受托责任最基本的依据,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1.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中,应首先明确报告的主体,要对财务报告主体按照承担受托责任的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就我国而言,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应分为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的相关单位,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等。
2.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全面、完整,充分反映政府绩效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应该包括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和控制情况、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预算的比较以及审计报告。
3.政府财务报告应该充分、完整、规范、及时地提供给各类使用者,各类使用者可以通过固定的渠道方便、快捷的查询。
(三)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素质。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取决于政府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培养一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至关重要,以此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及操作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应选用具备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高的人担任会计工作;其次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会计知识,提高其会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教育。在提高专业业务素质能力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实现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
政府信息质量 篇5
11月8日上午,市政府办副主任科员李烨光带领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小组对我镇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和指导。
当天上午,市考核小组听取了我镇2011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汇报,对领导组织、信息公开内容及形式和监督评议制度等内容进行了检查考核,并深入镇财政所和派出所,检查指导基层单位政务信息公开情况,还组织了社会各界代表对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了评议。
市考察小组对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我镇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政府网信息公开力度,继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好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再谈政府信息公开 篇6
仔细拜读后,我认定他们的“跑题”是有意为之。重庆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的胡力主任似乎还无心关注到目录编制的层面,他以在工作中的视角,仍在为非技术层面的种种现象感到不安。透过公开目录编制这一具体工作,他看到更为后台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和人的意识层面,用胡主任的话来说,准备还很不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蒋力群副处长也同样把此次笔谈的内容锁定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而非公开目录编制这一技术性问题上。碰巧的是,蒋力群的话题完全是胡力所谈内容的延续,即针对制度与工作理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他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的构想,以及为更有实质性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该形成的理念。
与前面这两位所谈内容不同,“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刘汉武主任则更多地谈到了作为实践工作者的感受。由于刘主任是从事政府网站编辑工作的,在日常大量的信息整序工作中,总是面临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为此,他的种种感悟与认识,或许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和论据。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仍需攻坚
◎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胡 力
目前,笔者以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的问题是其重大意义还不为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所领悟。从表观上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涉事务性工作,但触及的却是体制层面或更深层的问题,如保障公众知情权、实行民主政治等,这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国务院出台的所有行政规章中尤为特别之处。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在一些不同层级工作人员的心目中,并没有把自己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方面的责任当成一回事,行政运行的指导理念和制度设计也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条例的出台一下把这方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感觉有点象先唤醒了服务对象,并表现出一种要改革的意愿,但行政机关并没有作出应对施行条例相关事务的周全安排,也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施行条例可能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
笔者一直有一种怀疑,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是否早了一点,或者是步子是否大了一点?政府机关目前还没有真正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条件。或者说,对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还没有准备好,解决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的时机仍未成熟。我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对这件事定位的高度不够,对实施难度的认识也不到位,因而实施的力度就不够,但仅仅是将其作为了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虽然能够取得一些面上的成绩,但较深层问题无法涉及,也就难以取得实效。
上述怀疑来自于工作中的体会。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件实施起来相当有难度的工作,尽管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成绩,但论真正的成效,还远谈不上满意。我们的主观愿望是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但总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如果换位于公民的立场,不难想象,对这项工作的成效是不满意的,一些要害问题没有根本改观。典型现象是,在许多地方和领域,粗略地估计,条例规定的公开内容能够制度化地实现的不到一半,而且是形式上的東西多于实质性的内容。
那么,克服障碍的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一要认识到位;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方式,搞制度设计。
认识和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问题,而且要充分看到实现这个转变是异常艰难的。李老师主持的这个话题是在讨论“怎么做”,我认为“怎样做”不应该是关键难题,难题是各个方面是不是真心要做。只要真心要做,总是有办法的。长期以来政府行政工作体系就形成了固有的惯性思维,且根深蒂固,工作的着眼点就是治理或控制。比如这样一个现象是我们常见的:要求政府的人事任命文件不要直接网上公开,因为要开会传达宣布。这就是典型的习惯于行政信息控制的工作方式。政府工作人员在意识上还没有同时将自己放在既是纳税人,又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双重立场上。这个根本观念不转变,相当多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不会有政府信息公开的自主意识,也不会把政府信息公开看成是一项强制性要求,而只是当作一种工作姿态,随意地敷衍了事。在没有解开这个心结的前提下,哪怕我们在具体的技术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其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工作方式的转变。现在,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大多是按传统的套路在进行,致使工作处于不明晰的胶着状态,在业务层面取得的机制性、制度性成果不多。这种现象又导致这样一种现状:一些真心想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往前推动的人,却往往不能掌握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的人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或根本就没将此当回事,以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政府业务工作脱节。
其实,我们的不少行政工作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要推进一件大事,提出一些指令性的要求,不习惯或很少考虑相应的工作层面的制度安排,容易把重点仅放在伸手要机构、职责、编制和钱等看得见的方面,认为“分工完了,工作任务也就部署完成了”。而工作手段也主要是发文件,开会,再发文件,最后的督促检查也是通过报告和文件往来。此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即一个事、一套机构、一套业务的自成体系的做法,不善于与原有相关业务的结合和整合。这种情况往往是加深不同业务间的隔膜与制约,其结果是造成不少本意要推进的工作“动作很大却难以落实”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工作定式或行事规则,在一项新的工作要求提出后,推进工作的重点转到制定针对于实际情况的制度设计,包括不同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制度设计,将工作要求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同时需要使这项工作进入原有的业务工作体系中。
虽然施行条例要面对巨大困难,要真正达到条例规定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但这个人心所向的社会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出,且不可逆转,就象中国不少改革发展的事业一样,攻坚的路是渐进的过程,终将会积小步为大步,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政府信息公开“纵横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蒋力群
首先,说一说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实施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将近一年,作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阳光透明政府的有力举措和有效途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为民服务意识更牢固了、权力运行更规范了、便民措施更丰富了、民众知情权益更广泛了。就上海而言,自2004年1月发布《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四年多来,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1.7万条。仅2008年就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5.8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8.5%;当年各政府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88件,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达14953条;接受市民政府信息公开咨询2300万人次。
我记得加入WTO组织的成员国,应有提供查询政策法律等信息的便捷渠道,现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事实上也兑现了我们国家的庄严承诺。现在信息公开已至少有四种相对固定的主流渠道:第一,架设在互联网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设有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有的网站还设“市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公众此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第二,印制各级政府公报。以此公开市政府规章、政府机关的主要规范性文件、人事任免、机构设置、表彰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等。第三,在档案馆等地点开设公共查阅点。《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第四,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政府以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等形式,就经济建设、教育卫生、政府自身建设、城市管理、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社会关注的话题,发布重大政府信息。
其次,说一说便民服务也有打造节约型政府的义务。
由于笔者有相当一部分精力从事区县信息化工作,从这个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有三点体会和感想:一是应充分共享基层信息服务设施。如上海利用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苑、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等已有公共信息服务设施作为政府信息的查询终端,共有1000多个,遍布全市城乡各地。二是应倡导网络和电话等信息公开渠道。不仅可以根据网站栏目进行查询,实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全文检索功能,还可通过各个政府网站之间建立链接咨询海量信息,同时节约大量纸张、方便存储;电话便于互相沟通,体现个性化服务。在上海,一年使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查阅近2亿人次,你想可以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纸张成本。三是应采用便捷的信息推送服务。即根据客户的事选订阅,及时发送电子版的政府公开信息,如利用手机“短信”、“市民信箱”为市民免费发送政府公报、政策法规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交通违章等便民信息,成本不大而成效显著。
再次,说一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体系性。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得扎实、规范,仅仅靠思想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体系严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才能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实践情况看,制度建设的体系应包括宏观指导性、专项操作性、督促检查性三个方面。就上海而言,有市长令《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信息委、市政府法制办《关于〈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印发的《关于本市政府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费问题的通知》;市监察委、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对本市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开展检查的通知》;市档案局、市信息委和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府公开信息送交工作的意见》;市信息委印发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等文件,从而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收费行为、监督检查、统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性的规章制度。
在建立上述基本制度基础上,为使公文在产生过程中即明确是否公开,加快政府公开信息的更新维护速度,又出台了《上海市政府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草案)》;为准确界定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免予公开政府信息报备制度的通知》;为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还印发了《关于实施重大决定草案公开情况备案制度的通知》;此外,与公文类信息登记备案系统建设应用同步,颁布了《上海市公文类信息目录登记备案工作办法》,从而使制度建设体系性日趋完善。
最后,说一说几个需要明晰的工作理念。
1、究竟用怎样的公开信息思路?
一种思路是:“我能公开什么”;另一种思路是:“需要我公开什么”。不少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刚起步的地方,应侧重“我能公开什么”。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工作套路,然后关注“需要我公开什么”,从而对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有更多的响应。
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两者结合,以“需要我公开什么”为优先考虑原则,再从“我能公开什么”上着手,逐步深化政府信息工作。具体讲:一要重点做好“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权力大”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如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扶贫、优抚、教育收费、医疗卫生、政府采购、公务员招考等政府信息。二要做好与公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信息公开工作。如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社会治安、药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情况及其处理结果等信息。
2、监督权、评议权究竟属于谁?
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交给社会,由民众直接进行监督和评议;另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该是纪检、督察等职能部门的,这些部门才能有效进行推动和鞭策。
笔者认为: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最终监督权、评议权一定是交给服务对象;但社会公众是一个泛泛的群体,实际的监督、评估工作必须由职能部门进行操作,比如在服务网点和电话语音上设置“服务质量评价器”等,接受服务对象打分评议,再由职能部门进行汇总、统计、考核和推进整改。
3、如何把握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关系?
一种想法是: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例外应该是少数;另一种想法是:在倡导信息公开时,不怕数量多,就怕泄密,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加强。上述两种实质上体现了信息公开时保密放在什么位置。
笔者的看法是:政府信息公开目的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阳光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媒体誉为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因此,一定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应尽最大努力确保信息公开;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那么,如何界定保密的范围?一方面,基层政府的保密信息一般来说很少的(如某辖管80万人口的基层政府,一年中制发的保密文件不到10件),不应把保密作为“档箭牌”,随意扩大政府信息保密范围;另一方面,从操作性上讲,有些涉及人事、财务的“内部信息”和涉及社会稳定的“动态信息”,如何公开?何时公开?目前许多基层政府对此类问题缺乏应对措施,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不良反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工作预案、部门协同程序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稳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更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稳步拓展与深化。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几点思考
刘汉武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一直被业界视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纲”,纲举而目张,整个信息公开工作才能“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但政府信息公开正式实施近一年来,从多数地方的实践来看,现实与预期却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特别是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的相关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实用性与规范性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方便公众最快、最便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应该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從政府编制目录的角度来讲,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构建又有赖于统一、规范的分类体系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编制的信息公开目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兼顾规范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2005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延伸出主题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成为近几年各级政府网站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其中,主题分类因其侧重体现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成为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但仔细考察现有的专栏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主题分类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很多地方一级栏目的设置几乎都是拼凑出来的,哪些资源是现成的或者获取难度相对较低的,自然就突出展现;相反,那些属于传统“敏感”领域的信息,则淡化或者移出目录体系,于是就出现同为一级或二级栏目的平行子目录之间逻辑极为混乱,令人费解更谈不上实用。另一种突出情况则是,建成统一目录列表,将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进行集中罗列,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典型应用分类。这种貌似规范的做法,进入部门列表页面后,往往被分成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两种情况:其一是根据规范好的目录树建成统一模板,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加载相应信息;其二是直接链接到各部门或下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网站(或网页),内容当然是五花八门。这种展现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形式上是规范了,但普通网民据此根本找不到所需的信息,加上搜索机制不够健全,即使是熟悉机关业务的公务人员查找信息也颇费周折。据此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主题分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类别要严肃规范,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要求各相关部门全面公开政府信息;其次,辅助的目录分类法中,按职能部门的分类法仍然非常重要,但必须建立在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做好与主题分类目录下相关信息的关联,使二者同源共享。此外,还要特别注重搜索引擎的人性化设置,支持不同目录下的灵活检索。
二、目录的形式和内容的更新问题
经过去年一年多的突击建设,绝大多数地方的政府网站都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网页或专栏。同时在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和规划,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往往是各自为政,系统建设时采用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网络都不尽相同,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关网站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迅速生成并不断壮大。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完成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对此又将如何应对?
根据《条例》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至少要有名称、索引号、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因此,这4项被优先列为必选的核心元数据。国办方案中规定了8个必选核心元数据,即索引号、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发布机构、信息分类、获取方式、著录日期。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多是形式各异,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在今后的整合中,元数据的统一和主要类别的统一规范都是必然涉及的领域,而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各个新孤岛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梳理相关信息,探索出有效的整合思路和解决方案。
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政府网站现有内容体系的关系
通过对各地政府信息网页(或专栏)建设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在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新增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现有政府网站内容体系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几对关系的不当处理之中:对原有政府网站与新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定位不明;对二者的建设或改进方式不当;没有妥善处理好网站现有存量信息目录与信息公开的增量信息目录间的关系;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信息关联机制。这些都是现存的突出和普遍问题。
政府网站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早已被业界明确为政府网站首要功能定位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成果已经在政府网站上形成了一定量的积累,特别是在一些较为成熟的政府网站,其网站导航中不少栏目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建设背景下,如果政府信息公開完全另起炉灶无疑是对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各地方要根据各自政府网站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成为提升网站信息公开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使网站能够充分发挥存量信息资源优势,立足整合和完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目录体系与公开载体的关系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根据需要可能通过多种载体发布,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多版本目录的编制并做好其中的衔接工作。在编制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种载体的特点,妥善处理好不同版本间目录体系的异同。
政府信息质量 篇7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使得政府审计过程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发生了变化[1]。要想了解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首要任务是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加以明确。就现状而言,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学术界主要观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结果质量;其二为程序质量。
1. 结果质量观点
在结果质量观点方面,De Angelo曾提到:“对于审计质量来说,是由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于客户财务报告当中错误的联合概率[2]。”该学者进一步对审计的两个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即为:其一,基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其二基于审计的专业胜任力特征。对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来说,即在有纰漏的情况下,审计师需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看待审计问题。对于专业胜任力特征来说,即在有报告披露的情况下,审计师需第一时间找出披露原因,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及处理能力。因此,对于政府审计质量来说,倘若将结果质量作为考虑的范畴,那么便需要对报告披露加以处理。进而易出现的问题是,披露处理结果是否优良会进一步使得政府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 程序质量观点
在程序质量观点方面,OKeefe et al表示将结果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衡量结果;同时还提出,在确保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审计质量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保障[3]。基于法学环境下,程序质量观点符合“程序公正”准则。审计师在对相关审计准则充分遵循的条件下,便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而能够使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总结起来,即为是否遵循审计准则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充分遵循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审计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审计信息化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与结果质量、程序质量两大观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下面本人便从这两大观点出发,更进一步探讨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
1. 政府审计结果质量变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对政府审计结果质量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在查找错误、披露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审计工作人员便可提供信息系统以及政府审计内部系统对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信息结果更加可靠。(2)在发现报告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查找一些报告错弊具有客观性的显著特点,这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会产生影响。(3)在处理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错弊是在信息系统当中发现了,因此具备透明的特点,在处理上也显得透明,起到了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2. 政府审计程序质量变化
程序准则对程序质量有督促、制约的作用,总结起来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体现在:(1)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背景下,使得政府审计程序更加完善,进而为审计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4]。(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要想得到有效保障,少不了准则的制度及遵守,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再结合审计技术方法,则能够使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三、审计信息化下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是显著的。为了进一步使在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关键。具体对策如下:
1.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对其质量评价体系加以完善非常关键。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结果质量与程序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均具备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便需要权衡结果质量评价与程序质量评价的利弊,确保质量评价的透明性、公开性及公正性等,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2. 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质量管理的强化与审计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因此便需要努力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审计工作中不徇私舞弊,明确自身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有关信息化准则,充分遵循相关准则,从而确保审计的可行性及质量。
3. 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
现状下,在政府会计软件开发上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水平,但在政府审计软件开发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为了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审计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以往将大量资金投入硬件配套的情况,使合理的资金能够应用于软件开发方面。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工作人员需了解审计信息化的需求,使所开发的软件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除此之外,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结果质量的提升,使得审计软件具备发现错误与弊端以及高效处理错误与弊端的功能。并在程序质量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在确保其规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程序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审计信息化大环境下,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果质量变化与程序质量变化两大方面。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变化问题,便需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政府审计质量的保障奠定夯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政府审计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审计质量在审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产生了变化。本文在分析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进行探究,以期为政府审计工作的完善提供有效凭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伟龙.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月刊,2009,(9):10-12.
[2]吕新民.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5,(7):36-38.
[3]周德铭.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系统定位、业务效能和发展展望[J].电子政务,2013,(7):2-24.
政府信息质量 篇8
一、指标的具体内容
笔者设计出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
(一) 真实性及评价标准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 应从合规性、实质重于形式、谨填性以及社会评价 (不良记录、注册会计师审计结论) 来判断。
首先, 合规性主要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情况来考核。评价指标主要有: (1)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环境, 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单位负责人重视、支持财务会计工作情况;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 ;依据《会计法》执行会计核算情况;依据《会计法》执行会计监督;会计档案的保管 (完整性) 等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保证, 对该指标应结合公司实际调研资料及有关方面意见, 考察会计基础工作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判。 (2)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结合对企业实际调研, 从制度的健全性、合法和适用性以及操作性来评判。
其次,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其评价指标包括: (1)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合理性, 包括报告期内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是否稳健、依据及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已足额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2) 或有事项确认的合理性, 是否依据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进行。
再次,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会计信息反映经济事项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具体评价指标有: (1) 关联方关系认定情况。关联方交易的判定标准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时, 不仅应按照关联交易准则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 更重要的应看其关系实质, 即在处理与企业交易时, 是否存在着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 交易结果是否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2) 收入确认情况。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 (或现金) 形式上的交付, 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 (3) 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情况。企业合并业务处理是否遵循实质划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遵循实质划分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最后, 社会评价反映企业历史情况, 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 在一定程度可以评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主要从证监会的公告、政府部门执法检查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论来评判。
(二) 可比性及评价标准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 应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其评价指标包括: (1) 会计政策变更情况, 包括会计政策是否变更频繁及会计政策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 (2) 会计估计变更情况, 会计估计是否变更频繁及会计估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 (3) 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接近10%或6%, 净利润是否略大于零。有学者认为, 如果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接近10%或6%或净利润略大于零, 企业为“保配”或“保牌”的动机就很明确, 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三) 相关性及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评价标准:
一是及时性及评价标准。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因此, 对及时性的评价, 主要选取了以下具体指标: (1) 财务报告公布 (报出) 的及时性。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公布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而言, 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 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 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公司第一季度季报的披露时间不得早于公司上一年度的年报披露时间。 (2) 重大事项公告及时性。企业除定期报告外的其他重大事项也应进行及时公告, 如重大诉讼、重大仲裁事项、重大投资、股权变动、关联交易, 业绩预增或预亏公告等, 这些补充公告主要是针对重大事项或收益确认、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 以及投资者质询较多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 (3) 会计业务处理的及时性。指会计处理程序、流程是否顺畅有效, 不至于造成财务信息的重大延误, 会计信息系统有没有能力保证会计系统产生准确及时的成本、预算、交易量等重要信息。 (4) 其他资讯反映及时情况。如对有关方面询问、质疑信息反映的及时性。
二是完整性。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经营状况披露不详细、亏损原因披露不清楚、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 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会计信息质量完整性的衡量指标包括: (1) 财务报告附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是否按准则要求完整披露应披露的内容。 (2)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披露是否充分, 包括变更的依据是否合理, 变更对利润的影响计算是否准确、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说明是否符合准则规定。 (3) 或有事项披露是否充分, 是否按或有事项准则要求披露。 (4) 关联交易披露充分性, 如果企业披露的关联交易符合该项准则的要求, 则可认为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充分性。
三是重要性。重要性是指对重要的经济事项及其影响在会计上必须给予可靠的详尽揭示, 而对某些次要的信息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 以避免其掩盖或冲淡重要信息的有效利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具体评价指标有: (1) 财务报告中对重大财务问题分析的详细合理情况。财务报告中是否回避重大财务问题分析;管理方对问题分析是否充分可信, 有无混淆视听, 掩盖问题转移视线的情况;对异常财务数据的分析合理可信等。 (2) 重要分部信息详细提供情况。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利用, 企业应按要求提供分部报告, 对重要分部信息应详细提供。企业除按《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提供分部信息外, 还应对构成公司利润主要来源的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四是可理解性。如果会计信息的表达含糊不清, 就容易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歧义,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可理解性原则要求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账务处理、成本计算、收益分配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过程中均清晰、简明, 易于为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利用。具体评判指标有: (1) 信息表达意思明确。披露信息时, 应当使用事实描述性语言, 保证其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突出事件实质, 不得含有任何宣传、广告、恭维或者诋毁等性质的词句, 尤其是对复杂交易业务的叙述应简洁明确。如关联交易、企业合并重组、资产置换等业务表达明确;核算方法、过程清楚简化;确认、计量清晰明确, 不能出现用过于复杂的会计程序方法模糊会计信息的情况;披露能够进一步解释交易或事项;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尽量应用简单的、清楚的图表去增进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 (2) 对有关方面质疑的问题回答清楚明白。主要当有关方面如公众、媒体、证监会、会计师事务所等对公司财务信息提出疑问时, 公司应清楚明白地予以说明, 不能冠以大概、也许、可能、总之等模糊词语, 应以专业负责的态度对问题给予明确解答。
参考文献
[1]师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模式探析》, 《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巫升柱、王建玲、桥旭东:《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3]林钟高、吴丽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4]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李丽青、师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政府信息质量 篇9
该书紧紧围绕“什么是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为什么需要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厘清 “信息资源传播需求产生的根源”,解决“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现实问题。该书运用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电子政务媒介、传播过程模型、传播的复杂网络和共享机制等维度建构了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理论体系;从共享需求分析、共享方法和参考模型等方面建立了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方法体系;同时探讨了基于云政务的新型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模式。
当前,云计算正在掀起信息技术领域的新一轮革命。云计算环境下,政府信息传资源传播模式将如何演变?政府组织形态将如何演化?公共服务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将如何变革? 对政府组织而言,云计算的运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由原来的“分散”管理模式变为“集中”管理模式。此书认为,随着云计算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将逐步形成一种与传统电子政务不同的新型政务模式———“云政务”。云政务模式下,一个省级政府或市级政府组织可建立统一的“政府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能实现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政务数据库、政务平台和政务应用软件的全面共享,能有效地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由此可见,该书能为研究未来的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模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试述如何提高政府审计质量 篇10
根据《宪法》规定, 《审计法》对政府审计监督的范围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政府审计监督的范围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级事业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国家大法和审计专门法既确立了政府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也赋予了政府审计专门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职能。我国的政府部门中如财政、税务、海关、金融、工商、证券等部门都具有相应的经济监督职责。相比这些部门, 审计机关没有直接的管理职能, 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益关系, 地位相对超脱, 因而从体制上可以保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目前, 各级政府审计活动已基本覆盖应审计监督的范围, 并渗透到有公共资金使用的重点项目和领域。同时, 各级政府审计通过依法对财政、税务、金融及其他部门的经济监督, 促使其正确的运用监督权力, 堵塞漏洞, 完善监督制度, 与政府审计形成科学有效的经济监督机制, 共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复杂情况, 政府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也经受着更大的挑战。一段时期以来, 国企改革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些企业的转让出卖不按照法定程序, 内外勾结, 非法操作, 致使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在改制中谋私利, 搞腐败, 在效益好的实体中参股;有些企业领导利用裙带关系将效益好的业务转让给民营企业, 自己从中获利, 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等。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 政府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一、公开政府审计信息, 扩大审计监督影响
从社会反响和对舆论监督的影响方面看, 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对所披露的违法违纪问题的纠正和整改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关注和信任。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受各级政府的委托, 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向各级人大所作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二是部分审计项目结果报告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三是根据需要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政府审计结果公开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审计结果公告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了解审计信息的快捷渠道, 同时也提升了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然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目前各地进展不够平衡, 特别是在内容和力度上, 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署相比有一定差距。地方审计机关应在加强对诸如重点民生工程资金、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和政府专项资金、救助资金使用等事项审计监督的同时, 对审计监督的问题及整改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提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威慑作用和公信力。
二、政府审计应树立权威性和独立性, 不断提高政府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拟就整体审计质量主导因素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谈点认识。
(一) 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讲政治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也是对审计人员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政府审计工作人员, 包括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对每一位国家公务人员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首要的、重要的、基本的条件, 对审计人员尤为重要。
政治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等。当今社会条件下, 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主要是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一是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这些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理论精髓武装自己的头脑。二是要学习和了解革命历史。通过学习, 增进对祖国、对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提高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 要站在维护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利益的立场, 遵守法律法规, 正确理解并努力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要求。
(二) 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
道德品质反映一个人对待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的原则和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接受社会正面教育, 不断进行自我约束, 自我修养的结果。人的道德品质是有差异的,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因而也是最难以判断和下结论的。即便如此, 对道德品质的基本评价还是可以分出高低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充斥着人们对金钱物质利益方面的诱惑。身为政府审计工作人员, 一定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二是要廉洁自律, 甘于奉献。审计人员要做勤政廉政的表率, 要弘扬正气, 培育忠诚、奉献的审计精神。工作中要团结互助, 建立有凝聚力的、和谐的、良好的审计团队精神。三是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修养, 依法廉洁审计。同时注重培育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扎实, 务实求效的工作作风。
(三) 审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上, 两者缺一不可。业务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审计技巧两项基础条件。有学历、有文凭不代表就有能力。能力是一个人学识、实践、钻研的结晶或升华。
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不断学习, 熟练、准确地运用法律法规, 同时要懂得一定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也就是说知识面相对要宽, 知识结构相对合理, 方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审计任务。审计技能是业务知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的程度和技巧, 是在审计工作中既能较好的体现宏观意识、现代审计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又能应对复杂审计局面的能力。
审计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只有靠审计实践这一条途径。审计实践是审计人员学习、更新知识, 积累、提高技能的不竭之源。应当承认, 现阶段审计人手少, 审计任务中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不断挖掘和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技能。
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日益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与初期审计操作人工化、手工化相比, 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要真正发挥计算机审计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还需要培养大批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审计力量。
好在和审计创建初期相比, 现在的审计环境、审计政策、审计工作条件和培训机会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何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 体现个人在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价值, 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努力追求的。
政府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应该是高标准的, 离开高素质的人才要求, 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审计机关一方面要严把进人关, 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审计队伍, 力求建立起讲政治、道德好、业务精、守纪律的审计队伍, 确保中国审计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中国政府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6
[2]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3]孙宝厚《突出而准确的把握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重要修订内容》《审计文摘》2010.6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环保;信息;公开;政府;完善
一、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概述
我国环保信息公开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经历了多年的探究与沉淀,正日趋完善。自1982年《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006年公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7年《政府信息公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到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都在将环保信息公开的有关内容不断完善和细化。
而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环保保护法》即“新环保法”将民主添加进来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项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这一亮点让环境保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实现方式,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政府行政行为提供了有效途径;也在环保信息公开的前提下促进了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现状及缺陷
(一)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现状
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环境保护法》为开端,对环保信息公开做了一个总则性规定,但未对信息内容、形式等做具体要求;第二阶段为分散式立法阶段,即很多环境保护单行法中都规定了环保信息公开,这些规定拓宽了公开主体,明确了公开的范围、形式。但是各种规定过于零散,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三阶段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集中立法,代表立法为《条例》和《办法》。该阶段逐步完善了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了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系统性立法。
虽然我国的立法日趋完善,但是实践中政府、企业逃避、拖延甚至拒绝公开相关环保信息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环境保护局案”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而我们必须结合实践完善立法,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绝不能其只留在纸面上。
(二)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的立法缺陷
1.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范围不够全面
《条例》和《办法》中规定环保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但是在我国不是只有环保局才掌握相关环保信息,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也掌握一些有关的环保信息,然而法律法规并未要求其公开。同时,公开相关的环保信息既会增加工作量,又会产生责任,因而主动公开的部门少之又少。所以,我们需要相关立法统筹规划拥有环保信息的所有部门,扩大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
2.政府环保信息公开范围界定模糊
虽然我国立法对环保信息的公开范围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但仍然很难穷尽所有情况。而不论对公开范围如何界定,在实践中仍会有恣意空间,所以我们应严格界定不公开的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环保信息不公开范围的规定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但该范围和定义都太过拢统模糊。因而此规定要么成为政府部门拒绝公开环保信息的借口,要么是出现许多不能确定其性质的信息。若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则需要提交给上级环保部门或者同级的保密部门处理,这样会产生额外的工作量,也会延长公开时间,造成环保信息失效。
3.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方式与程序不明确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但是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环保部对主动公开的信息并未做到及时有效的公开。《办法》规定,政府主动公开的环保信息应在环保信息形成或变更的20日内公布。但是,有的环保信息在20日后可能早已失去效用,及时性、有效性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之一。
而对于依申请公开的环保信息,其复杂的程序也是公开的一大困境。《办法》第16条规定的有关程序较为复杂,便捷度低。未规定受理部门,也使得实际操作更加困难。
4.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存在滞后性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已经初现成效,但是,仍有滞后公开、拒绝公开等一系列问题。江苏地区,我国南部的城市,还并非是重工业基地,其超标排放企业已成百成千家,但是这些信息公众丝毫不知。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实践中的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不足。我国欠缺一个完善的监督惩罚机制来保障实践中具体工作的进行,改变环保信息公开的拖延性和滞后性。
三、完善我国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路径设计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法律进程较发达国家晚,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环保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采取严格限定不能公开的界限,明确规定权利义务主体等方面的措施,督促政府主动公开环保信息。这里的政府是指各级各个政府,不局限于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也包括其他只要其依法定职权拥有相关环境信息的机构及其他承担公共环境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的组织等。同时,拓宽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企业的范围。将现如今生产有毒有害产品、能源、化工、等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业纳入信息公开主体的范围。群众作为主体之一,也应积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2.严格区分公开与不公开事项
在公众知情权面前,政府是否公开环保信息,公开什么环保信息不应当由政府决定,而是由法律赋予公众获得政府的环保信息权的范围决定的。[6]我认为,凡是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和保护过程中所需要的环保信息都应该纳入公开的范围。但其通常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相关联,因而只有明确这三者的界限,严格规定不公开的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政府、企业推脱责任,肆意缩减自己的义务边界。同时,行政人员在严格遵循法条之余,还应总结经验,遵循利益衡量原则,合理平衡公众知情权和国家“秘密”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环保信息公开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做出不予公开的决定,还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完善公开方式和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度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应遵循高效便捷的原则,及时公开。可以在规定的“20日以内公开”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环保资源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期限。另外,公民获取环保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7]因而,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管理权,增加信息可得度。例如定期对某些重点环境问题举行听证会;增加政府、企业的透明度等。以此借用公众舆论,加强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者施加压力。
4.完善监督问责和救济机制
政府在环保信息公开之上存在种种缺陷,归根结底是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和救济机制。因而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将环保信息公开确定为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如果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开有关信息,公民可依法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诉或行政复议。同时也可以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救济,既可以简化复杂的程序增加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又可以进行有效监督。
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我国的法制与生态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指导老师:岳丽
注解:
①《中华人民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1期,第46-48页。
参考文献:
[1]易理旺.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4.10.第 20 期
[2]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2010年第2期
[3]刘萍,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 NO.2,2010.183-186.
[4]张明杰: 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孙月振,王鹏,宋宏.浅析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J].黑龙江信息科技文.2012.13.
[6]严育恩.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政府信息质量 篇12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状况
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使公众对政府活动的了解, 它通过政府管理表现形式的公开性, 将国家政治权力的公开、公正、透明、规范行使和公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的实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即通过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 将“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相结合, 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然而, 由于长期受到“刑不可知, 则威”和“官本位”等封建传统的影响, 许多官员们早已把政府信息看成是权力附属品, 甚至直接就是某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并非他们的义务。因此, 一直到本世纪初,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一直举步维艰, 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本世纪初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从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事件”, 再到2008年的“特大雪灾”, 让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上都看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开始,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系列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相继出台。2003年1月1日, 《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开始实施, 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的城市[2]。2004年2月, 深圳开始实行《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成为全国第一个网上公开政府信息的城市。2004年4月, 广东佛山市现行文件查询中心宣布开通, 这是中国首个开通的政府现行文件查询网站。2004年5月1日,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施行。2004年9月, 北京市政府法制办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在此前后, 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宁波等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
更让全国人民瞩目的是, 2004年6月, 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草案起草完成, 进入了审议阶段。2007年1月1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同年4月24日, 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92号国务院令予以公布,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也是我国信息立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为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1. 改变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权力意识”, 实现公民的信息获取权。
政府信息又称为公共信息, 是指政府机关或其授权、委托的组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政府信息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以外, 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公开。然而, 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是相当严重的。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 使得80%的社会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3]。由于各种利益因素, 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被封锁在政府部门内, 广大老百姓很难得到。况且, 我们的行政机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封锁信息、阻碍信息公开甚至已经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对他们来说, “信息的垄断意味着权力的垄断, 信息共享常常意味着一些权力的丧失, 随之失去的是权力带来的租金或‘灰色收入’”[4]。这就使得许多政府官员都把政府信息公开看作了一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不是他们的义务。因此, 必须大力改变政府官员们的信息公开“权力意识”, 把为老百姓提供政府信息当成是他们的应尽职责。只有这样, 老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他们的信息获取权才能够实现。
2. 建立规范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切实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条就明确规定,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制定本条例。这说明该条例的首要宗旨就是保护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 该条款也因此是公民信息获取权的法律依据, 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公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信息, 该《条例》在设定具体制度时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 要求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例如, 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 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 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 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此外, 第15条—28条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初步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但还不完善, 如法规的效力层次不够, 若与《保密法》相冲突时, 其制度则形同虚设。因此, 立法机关应考虑设立更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使得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更好的保护。
3.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 加强公民信息获取保障权。
要想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及保障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已多次表明, 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很难真正施行,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也就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保障制度作了一些规定, 如第33条规定:“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5]该条款也为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 以上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存在“法规层次较低”[6]和“决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两大缺陷。由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大措施:第一,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层次, 考虑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这样, 才不会出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它的上位法《保密法》相冲突时的难堪局面。第二, 引入信息公开听证制度。缺乏公众参与的处罚结果之公信力是不够的。而如果在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过程中, 通过实行听证制度, 给信息公开利益相关人陈述、申辩的机会和权利, 既能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 又有利于政府机关与利益相关人的沟通, 确保决定结果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制建设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 积极献言献策, 让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更加完善。只有这样, 政府所拥有的庞大信息资源面向公众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他们获得的信息也将因此会越来越多, 并会极大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最终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和社会和谐。
摘要:本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影响及完善措施均进行了论述, 以期能更好保护公民信息获取权, 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信息获取权
参考文献
[1]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 2008 (4) .
[2]汪俊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9 (1) .
[3]张新民.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展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6) .
[4]王芳.阳光下的政府[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