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信息

2024-07-28

政府会计信息(共12篇)

政府会计信息 篇1

一、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有很多, 比如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有效政府和责任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其中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下文主要根据公共委托代理理论来确定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

(一) 公共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是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政府的受托责任即公共受托责任, 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 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 (GASB, 2002) 。从其内在职能来看, 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 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层次:政策受托责任, 涉及政策的选择、执行和废止;项目受托责任, 指目标的设立与实现程度 (如结果和效率) ;业绩受托责任, 指各项活动运营的既定标准得以实现的程度 (如效率和经济性) ;过程受托责任, 指应用适当的方法、程序来衡量各项活动计划、分配和管理的业绩;忠实受托责任, 指基金的使用与批准的预算、法律、法令等相一致。

(二)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类

公共受托责任观体现了受托人和委托人的代理关系。五个层次的受托责任也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委托人, 在政府会计里, 这类委托人就是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由此大致可将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的外部信息使用者, 包括普通国民和其他政府、国际组织或机构。国民与政府间存在着财产托管关系, 其有权利关心和了解国家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情况、政府债务的发生与履行、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等财务信息;国民通过纳税和购买债券向政府提供了财政资源, 需要政府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以评价政府或特定单位的资金运用等能力。其他政府、国际组织或机构通过了解一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的计划和优先权, 以判断该国政府对世界及他国经济的影响力, 作出相关的投资决策或者扶助政策。第二类是政府的准内部信息使用者, 即立法及监督机构, 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统计部门、审计机关作为我国广大公众的代表, 是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其期望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提供有关的信息, 以帮助其评价政府对资源的管理情况、政府遵守法律和其他授权的情况、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政府的业绩。第三类是政府的内部信息使用者, 即政府内部管理人员及上级政府。虽然内部使用者具有最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能够通过内部报告或直接观测的方式, 了解代理机构或雇员授权事项的履行情况, 但是系统的政府会计披露, 可以让其更好的了解政府管理工作的绩效性。三类主要使用者除了关心政府工作的绩效性, 还关心实际结果与原来的预算或经过修正的预算的比较。由此可见,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财务目标和预算目标。

二、其他国家、组织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的主要承载体为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根据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也应该体现财务目标和预算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借鉴其他国家、组织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设计,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这里着重论证政府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目前国际上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 可以将政府会计大致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不同的模式其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 可以为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制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提供借鉴。

(一) 德法模式

德法模式是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采用的政府会计, 该模式的政府会计主要体现政府会计的预算功能。比如德国的政府财务报告是由财政部向议会报告的上一财政年度的收支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负债表只包括货币资产和资产市场负债, 仅仅是年度报告的一项不完整的辅助。其会计报告包括:按预算项目报告的收入和支出, 含预算数和实际数的差异;收入支出汇总表, 列示现金结余或赤字;现金结余和赤字及结转到下一个财政年度的未收到和未支付的预算数汇总表;金融资产和负债汇总表。由此可见, 德法政府会计模式财务报告主要是向议会报告财政收支情况。这跟我国现有的政府会计财务报告有相似之处。

(二) 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强调报告政府整体财务状况, 如美国政府主体每年要贬值和公布一份年度综合财务报告。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建立详细程度不同的“金字塔” (Pyramid) 型财务报告结构, 即财务报告由四个层次构成:浓缩、总括的财务报表, 通用财务报表 (概括性合并报表) , 按基金类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 单个基金及账户组报表。其所提供的信息自上而下地由概括到详细, 每个层次的财务报表都附有财务报表附注, 并可以单独对外报送。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包括:审计报告;精简数据摘要;通用财务报表, 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收支及基金与余额变动表、预算与实际比较的收支及余额变动表;合并收入费用与权益变动表、合并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注释;联合报表, 按基金和单独列示的组成单位贬值;单个基金、固定资产、长期负债表等报表;附表及信息等。

(三)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的财务报告体系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规定, 完整的公共部门主体财务报表应当包括以下组成部分:财务情况表, 反映主体在报告日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义务, 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 反映主体在报告期间的经营成果, 类似于企业的收益表;净资产/权益变动表, 反映主体在两个报告日之间净资产/权益的变动情况, 类似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或股东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 反映主体在报告期内现金流入的来源、现金支出的项目以及报告日的现金金额;财务报表附注, 主要是用文字描述或表格分析的方式对上述四张表内反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还包括对未在上述各表中披露项目的附加说明。

通过比较其他国家、组织对政府会计披露的要求, 可见作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承载体财务报告体系, 一般都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这是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是相一致的。因此, 不妨借鉴相对较成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系统, 以设计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系统。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包括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 其表内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政府会计主体一般为非营利性组织, 这与企业会计主体的营利性有很大差别。利润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 体现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 这不适合政府会计的非营利性。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可以反映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正好符合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中资源管理情况的要求。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会计报表, 可以让信息使用者监督企业的现金使用情况, 以防公款挪用。政府会计信息表内披露部分即财务报表部分, 应该阐释和分析以下要素: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总额、按主要来源分类的收入概貌、支出概貌、特别及非常项目、基金间转账和净资产变动等。可以设置资产负债表、经营活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支出表等。表外披露是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中的一大弱项。需要进行表外披露的内容包括:对政府总体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的分析;对单个基金交易和余额的分析;对初始预算和最终预算之间重大变动进行分析, 以及对普通基金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比较分析;对年度内重大的资本资产和长期负债活动情况的描述;对预计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在己知的事实、决策或状况的描述。

参考文献

[1]张琦:《公共受托责任、政府会计边界与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定位》,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1]张琦:《公共受托责任、政府会计边界与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定位》, 《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2]王霞、孙净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王霞、孙净华:《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李建发等:《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李建发等:《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月玲等:《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4]张月玲等:《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5]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政府会计信息 篇2

树 叶

2014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件,要求将各级政府将债务分门别类纳入预算管理。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却不能完整的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依然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预算会计核算时侧重于反映当年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而对在公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和其他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重视不够。许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家底不清,资产不实。同时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股权投资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和重视。特别是总预算会计,作为政府财政的总会计,只能记录预算内、基金的收支节余情况,并不能对政府掌管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明确记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体系不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尽管对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个类别会计核算的目的,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二)核算内容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转换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科学、合理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而信息是由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所提供的完整准确的数据所支撑。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诸如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政府的固定资产只由行政单位会计记录,各级政府的财政总决算并不反映固定资产情况,对长期负债以及其他政府债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和核算。所以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三)核算基础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下,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能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是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如:

1.不能反映那些跨的大宗采购项目、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资金,从而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 2.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使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失控;

3.不能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政府潜伏的隐性负债和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

(四)会计财务报告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政府财务报告应关注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应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有助于解脱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预算不同,政府预算反映当年预算收支的现金流量情况,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反映以往决策累计的财务效应,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我国政府会计财务报告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他重要内容。如:政府的受托责任;长期资产和长期债务的计量等问题,因而远不能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二、预算会计改革方向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预算会计应逐步向全面记录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转变。作为政府会计,要全面记录政府所有的资产、应承担的债务、形成的净资产,清晰的记录所有资产、债务、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等。

三、预算会计科目设想

(一)资产类 国库存款,核算本级国库存款资金。

其他财政存款,核算本级在各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存款资金,包括专项支出资金、社保基金、非税收入款、往来款项等。对于部分有特殊要求的资金,仍采用专户、专账管理,不过不再是独立账套,而是采用在政府会计账套内设置专用账户和专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垫付资金,核算临时垫付的资金,此项资金垫付后应及时收回,不得长期占压财政性资金。

其他应收款,核算应收未收的款项。

一般预算支出,核算预算内资金列支的各项支出。基金预算支出,核算基金列支的各项支出。与下级往来,核算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款项。

政府投资,核算由政府出资进行的各项投资行为,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投资,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投资项目。

低值易耗品,核算政府采购的消耗性物品。在建项目,核算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核算政府所有的、非投资性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核算固定资产消耗产生的折旧。无形资产,核算政府所有的、非投资性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核算无形资产消耗产生的摊销。

待处理资产损益,核算政府资产处理与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损益。

(二)负债类

与上级往来,核算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款项。政府性债务,核算应由政府承担的各项债务。

代管资金,核算由政府代管的各类资金,包括社保基金、非税收入、往来款项等。

其他应付款,核算政府应付的各项临时性欠款。

(三)损益类

国有资产净值,核算国有资产去除负债后的净值。

一般预算收入,核算政府税收及非税收入形成的一般预算资金收入。

基金收入,核算政府性基金收入。

预算结余,核算一般预算收入减一般预算支出形成的结余。基金结余,核算基金收入减基金支出形成的结余。

其他国有资产损益,核算政府其他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收益或损失。

四、会计账套合并

我国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国库专户会计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都是实行独立账套记账,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合并生成报表,无法完整的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想要组建完成的政府会计体系,则各账套必须合并。

(一)总预算会计的处理。

总预算会计并入政府会计体系,是比较容易的,只需要将暂付款转为垫付资金或其他应收款,将暂存款记入其他应付款或代管资金科目,将地方政府性债券收入转记入政府性债务即可。其他科目如国库存款、其他财政存款、与上级往来、与下级往来、预算结余等科目可仍按原科目记账。

(二)专项资金会计的处理。

专项资金会计并入政府会计体系时,将银行存款记入其他财政存款科目,以各银行账户为明细科目;将暂存款记入代管资金科目,将暂付款记入垫付资金或其他应收款科目。

(三)固定资产的处理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登记的各单位办公用房、公用车辆等固定资产也应并入政府会计体系,合并时,会计科目如下:

借 固定资产

贷 国有资产净值

笔者建议,固定资产明细账仍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逐项登记,定期核查。同时,每年应计提折旧,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不同,可分别记账:

借 一般预算支出(基金支出)

贷 累计折旧

(四)无形资产的处理

各单位购买的电脑软件、国土部门储备的商业用地也应并入政府会计体系,合并时,会计科目如下:

借 无形资产

贷 国有资产净值

笔者建议,无形资产明细账也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逐项登记,定期核查。同时,每年应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根据无形资产的用途不同,可分别记账:

借 一般预算支出(基金支出)

贷 无形资产摊销

(五)在建工程的处理

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大部分是由项目实施单位记账和管理的,笔者建议,在建工程应由财政部门归口业务科室负责记账,项目实施单位实行报账制管理。在建工程资金拨付时,不宜记入支出科目,而应直接记入在建工程。

借 在建工程

贷 国库存款

如果是负债建设的项目,则如下记账: 借 在建工程

贷 政府性债务 工程完工之后,借 固定资产

贷 在建工程

比如修建一条公路,工程资金虽然是当年拨付,但其发挥效益却是在以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内,因此,以累计折旧计入支出才是合理的。

(六)政府性债务的处理

政府性债务并入政府会计体系时,会计科目如下: 借 国有资产净值 贷 政府性债务

政府性债务必须逐笔设置明细科目,详细记录其新增、偿还等情况。

五、资产负债表

政府会计体系一旦建立,那么资产负债表就可以完整的反映出本级政府所有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

报表说明中还应注明或有债务情况、不能由政府自由支配的代管资金情况(如社保资金等)以及其他不能用于偿债的资产情况(如公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

笔者十数年基层工作,突发奇想,胡言乱语,贻笑大方之处,诸位谅解。

政府会计信息 篇3

【关键词】 地方政府;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

一、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政府防范风险意识,降低和化解财政风险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信息,能使政府管理者对政府债务和债券的运行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和防范债务风险提供充分的信息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有效防止政府代际债务转嫁,分清各级政府间权责,防止政府随意扩大债务,合理安排预算,不对现有结余盲目乐观。

(二)有助于政府合理筹集资金,降低筹资成本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准确核算财政债务,可以引导政府管理者将宏观管理理念和微观市场运作进行有机结合,使政府管理者运用市场机制筹集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资金,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利于政府合理筹集资金,降低筹资成本。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维护政府形象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的财务信息,能帮助政府履行对公众公开说明职责,并能使信息使用者评估其受托责任;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当年的政绩;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能够提供服务的标准及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有利于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论证预算,是加强政府预算透明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应当要求政府评估风险因素,在预算中为或有风险提取准备金,公布或有负债和总体风险状况,政府一旦披露了财政债务信息,还能方便市场全面跟踪政府的财政状况。

市场参与机构如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为投资获利目的和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会从市场角度分析政府财政风险对政府债券信用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机构的分析也会间接地强化预算约束。财政债务的准确核算和披露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增加政府的可信度,有利于维护政府形象。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其中财政负债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支出明细表反映。资产负债表通过“借入款”项目,反映某一时点政府财政实际拥有的因政府借款和政府债券引起的债务本金数额。财政支出决算明细表通过“债务利息支出”科目,反映当期归还的到期债务利息数额。

与财政负债的核算范围相适应,预算会计报告也只能够揭示和披露直接显性负债信息,对直接隐性负债风险的状况就无法作出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预算会计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规模,可以预计到的财政负债风险也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风险,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

(二)预算报告制度尚待完善,我国尚未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全部活动的政府财务报告,对于财政债务信息的反映也是分散、零碎,很难让人们对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财政预决算报告中仅反映当年的部分债务收支情况,没有反映债务余额状况,所披露的债务信息缺乏连续性,不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无法提供债务资金投资项目主体的成本和费用

在目前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下,没有对项目情况的独立的财务报告,项目资金在部门内部安排使用,以部门或单位编制报表,无法体现单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成本核算。这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管理的要求,无法实现公众对项目资金运行情况的知情权。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策略

目前,我国的披露体系存在严重的信息结构不合理、信息缺损的弊端,这种只披露预算性信息,弃财务信息于不顾的信息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各方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会计信息的需要,也不利于政府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和公共监督机制的形成和建设。

(一)加快研究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规范包括政府债务在内的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研究应与采用应计制核算基础研究相结合,对于符合应计制基础下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最终在政府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预算报告应该成为财务报告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开透明的预算信息,利于公众对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的监督,也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表现。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政府债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也是政府会计综合信息披露的规范化途径。

为了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情况,需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增设若干资产、负债、净资产栏目,具体包括:在资产类项目中增设对外贷款、有偿资金放款、转贷款放款、应收财政转贷款、待处理贷放款项目;在负债类项目中增设政府债务(取代原有借入款)、应付财政转贷款项目;在净资产类项目中增设政府贷款基金、偿债基金项目。期末,分别按照相应的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各个项目。为了避免由于双分录核算造成的资产、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重复反映,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要将“债务预算结余”科目贷方余额与“待筹集偿债资金”科目和“已筹集偿债资金”科目借方余额相互冲减。这三个科目余额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地方政府债券财务信息的全面反映,应包括债券的存量和流量报表,反映已经偿还和未偿还债务的本息情况等。

(二)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项目信息进行单独披露

债务资金项目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的重要信息。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项目为会计主体,采用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的条件下,对项目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成本分析报表,全面体现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项目主体最主要的期间为从项目开始到完工后结账的这个期间。由于大部分资本项目都是跨年度的项目,只有将各该项目所发生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登记入账后,才能编制出完整的财务报表。

年终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资本项目进度及年度内财务收支情况。即使是跨年度的工程,资本项目基金也应当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披露本年度和累计的运营情况,以满足使用者的具体需要。项目主体的财务报表包括:(1)收入、支出及余额变动表,这张报表要求按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支出和其他资金运用分别揭示项目的收支情况及余额。(2)资产负债表,要求揭示当期可支用的资产和流动负债、余额。

(三)丰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财务报告的构成模式,除了披露预算和财务方面的信息,应丰富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包括会计政策、或有负债和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应对财务报告附注应披露的信息做法规性的规范,属于强制披露的内容。对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具体信息,如债券融资的目的、融资计划、债券的优先级、还本付息的方式及资金来源、提前赎回条款、是按面值还是折价发行、利率浮动等,任何信用增强以及有助于改善发行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等都应当作为相关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四)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保证地方债券信息充分披露

这就要求地方财政建立健全透明的财务报告制度,在发行债券时,从程序上保证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地公开。要求地方审計部门对信息的真实性予以监督。财务报告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开,包括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给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媒体等公之于众,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信息需要的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利益相关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关注度,形成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市场,让市场需求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发地方债应配套财政收支透明化改革[N].第一财经日报.2009-02-19

博弈视角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 篇4

政府在受托责任的履行以及在网络组织方面与企业类似, 故虽然利益相关者理论原本起自私营部门, 但对政府会计的改革仍然具有不小的借鉴意义。现有文献中未曾找到有关对信息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明确区分, 而大部分文献主要沿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概念。但实际上, 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是存在区别的。利益相关者一般都是潜在或已经存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都会转化为存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但反过来, 会计信息使用者却并不一定构成利益相关者。可以把信息使用者分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内部信息使用者。

(一) 外部信息使用者及其代理人

全体国民是政府的最终授权方, 也是政府的最重要且最主要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群体。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执政党的机关本身也是我国公共部门的一部分, 也应该作为信息披露的主体, 对全体国民披露有关资金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

(二) 内部信息使用者

主要包括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行政首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 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我国现在实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大都提供的是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 可将信息使用者归类为政府部门本身, 这种会计以预算遵从为导向, 政府部门可以凭借自身的权力要求披露所需要的信息, 但其他部门及公众无法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Zim m erm an (1977) 在《市政会计的曲径》中, 将政府利益相关者分为国民 (社会公众) 、立法机构的代表 (政治家) 、政府官员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但与西方议会制国家不同的是, 我国缺少职业政治家群体, 立法机构主要是由非专职的各级人民代表组成, 其中一部分代表来自于各级政府官员, 而另一部分代表则来源于政府外部的企业人士或普通社会公众。张琦 (2010) 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内部利益相关者 (政府官员) 与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 (普通国民) , 立法机构的代表按照其自身的职业归为上述两类利益相关者。

根据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 也可以将研究对象分为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和政府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全体国民, 人大和政协;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官员 (尤其指上级政府及本级政府的行政首长) 。

二、政府会计改革博弈

(一) 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政府间博弈分析

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政府披露客观、全面的会计信息, 有助于对政府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 更有助于减小订立和履行各种政府契约时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 (国民、人大政协) 作为、政府资源的提供者 (纳税人) 、政府的最终授权方以及政府产出的购买者 (顾客) 是有权要求政府向其提供相关信息。但政府掌握着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加上存在着不小的改革成本, 所以政府并不愿意改革。各策略组合下政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所达到的效用组合见图1。如果外部利益相关者赞成改革S, 政府更倾向于不改革N, 由此政府获得的效用9>8, 将得到 (S, N) ;如果外部利益相关者选择不赞成改革U, 政府也倾向于不改革N, 由此可以得到 (U, N) ;所以不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如何变化, 政府都倾向于选择不改革N。而若政府选择不改革N, 外部利益相关者会选择不赞成U。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囚徒的困境。但是最优的组合却是是SR——外部利益相关者赞成+政府改革。对此博弈的分析可以发现, 政府的信息优势为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由于存在改革成本, 如果此时外部利益相关者选择赞成政府会计改革, 则其预算投资会受到掠夺, 使得此种情况下外部利益相关者选择不赞成, 最终双方无法达到最优结果。所以要使此博弈达到最优的组合, 则必须减小政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理想情形下, 外部利益相关者和政府效用水平差距缩小, 且不充分披露使得效用之和降低。假设外部利益相关者赞成S+政府不改革N的效用 (S, N) 是 (6, 6) 就能达到最优组合SR。

(二) 内部利益相关者与政府间博弈分析

政府内部利益相关者相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由于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要求其保持信息优势地位, 通常不会自发支持政府会计改革, 缺乏提供更高质量政府会计信息的意愿。N iskanen (1971) 在著作《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中, 以微观经济假设为前提的逻辑起点, 政府机构行为的出发点既不是政治家确定的政治目标, 也不是公共利益, 而是以自己能否并且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利益的理性考量, 即官僚机构自身的“功利”, 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依据。在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与N iskanen的官僚经济模型类似。在这一模型中, 官僚所追求的津贴、声誉、产出、权势与管理的复杂程度等与预算规模成正比, 而官僚机构的预算来自中央政府。所以, 地方政府首要的目标是不断膨胀行政机构, 扩大预算规模。由于官僚机构在双边垄断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 因此常常还能获得所希望的最大化预算。所以, 政府机构为了能获得最大化预算, 是不会以牺牲信息优势去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为目标改革政府会计。如果政府选择改革R, 内部利益相关者会不赞成改革U, 10>4, 因为这损害了政府获得其所希望的最大化预算;如果政府选择不改革N, 内部利益相关者也一样会选择不赞成改革U, 得到 (U, N) (10, 10) 。 (U, N) 也是一个囚徒的困境。具体见图2。

三、政府会计改革建议

(一) 逐步推进权责发生制

从国外的经验看, 政府会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政府预算情况的政府预算会计, 二是反映政府财务活动的政府财务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统一了权力确认与价值确认, 有助于明确责任。只有将责任明确了, 才能更加有效地实行问责。目前, 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的政府会计改革, 但一国的政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与改革状态:美国的联邦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成立了两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尽管联邦政府财务会计已经基本实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但是预算会计仍主要适用收付实现制;而新西兰是单一制国家, 决定了只有一个准则制定机构, 制定的准则适用于所有公共部门, 并且有一套中央政府层面上的财务报表。我国应该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 逐步逐层次地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正常的收支状况可以延续收付实现制;而在政府受托管理的公共资源、资产以及政府债权债务的情况等逐步推进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二) 强调准则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

不同新准则的制定, 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 可能影响不同的主体利益, 使一些人受损, 一些人得益。因此在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考虑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目前, 我国准则的制定高度集中于政府层面, 广大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因为成本的关系, 只能“搭便车”, 因此很难保证自身的权益。如果要使参与博弈的人能够接受某条新准则的发布, 那么必须使其感到这一程序是公正的, 也就是至少可以参与这个战略。今后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应确保公开、透明和包容性, 强调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的程度。

(三) 建立多维财务报告体系

政府还应考虑建立多维的财务报告体系, 用来满足不同满足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与目前政府财务信息提供的差异。通用的财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营运绩效表等, 同时提供预期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及财政可持续能力发展报告,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部门管理层分析和报告, 以助于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政府财务报表的内容。

(四) 完善财务报告签证制度

在西方国家, 政府财务报告都必须由政府审计师鉴证后, 才能向使用者提供和公布。也就是说, 政府财务报告里审计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事实上, 我国政府审计主要是审计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由于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是分离的, 只能审计监督合法和效益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等, 很难使外部利益相关者实现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目标, 因此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在政府财务报告加入政府审计签证这一部分, 并发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此外, 由于从外部利益相关者看来, 审计署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国家审计机构, 使其很难实现其“外部受托责任”的目标。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外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在政府会计领域引入独立审计或将审计外包出去的形式,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政府会计期末复习 篇5

(1)市财政会计年初接到准批的预算为:收入预算 18 亿元,支出预算 19 亿元,动用上奈奈结余 1 亿元;年中接到批准的调整收入预算为增加 2 亿元,调整支出预算为增加 5000 万元。

答:本例的内容属于预算批准环节,没有实际发生,因此不做账务处理。

(2)市政会计接到国库的通知,收到税收收入 100 万元。要求:对此业务编制该市财政会计等级有关账户的会计分录。

答:

借:国库存款

000 000

贷:预算收入

000 000(3)市财政部门向预算单位拨款 90 万元。要求:对此业务编制该市财政会计登记的有关账户的会计分录。

答:

借:预算支出

900 000

贷:国库存款

900 000(4)市财政会计接到国库的通知,收到一笔退回属于上年预算支出的款项 10 万元。要求:对此业务编制该市财政会计登记有关账户的会计分录。

答:

借:国库存款

000

贷:预算结余——以前预算结余

000(5)该市财政年终实现预算收入 20 亿元,发生预算支出 19.5 元。要求:编制该市财政会计进行预算收支和预算结余年末转行的会计分录。

答:

借:预算收入000 000 000

贷:预算结余——本年预算结余

000 000 000

借:预算结余——本年预算结余950 000 000

贷:预算支出

950 000 000

借:预算结余——本年预算结余

000 000

贷:预算结余——以前预算结余

000 000

例 13-2 资料:某水利部门的行政单位取得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杈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本月取得财政授杈额度 19 万元,其中用于专项办公楼大型修缮业务 8 万元,用于水利资金专项审计项目 11 万元。要求:编制该行政单位会计对此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一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90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拨款—— 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项目支出拨款——办公楼大修

000 ——水利行业业务管理一项目支出拨款——水利资金审计 110 000

例 13-6 资料:某高校发生以下经营收入有关业务。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①某高校收取某体育培训机构在学校球场包月使用部分场地的预付场地使用费 2.4 万元。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贷:经营预算收入——高等教育——场地租金000 ②学校体育馆销售饮料 500 元。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500 贷:经营预算收人一高等教育——商品销售

500

例 13-7 资料:某小学收到上级主管单位拨来的补助资金 6 万元,用于校园活动场地的建设。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此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贷:上级补助预算收入——小学教育——场地建设

000

例 13-8 资料:某大型综合医院与附属独立核算的体检中心发生如下上缴收入有关业务。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①收到体检中心按比例上缴的收入 45 万元。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450 000 贷: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综合医院体检中心——非项目收入 450 000 ②收到体检中心上缴的用于新的医疗大楼建造的专项资金 100 万元。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000

贷: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综合医院体检中心—— 医疗大楼 1 000 000

例 13-9

资料:某部属高校收到开户银行的到账通知书,收到所在地菜市财政拨付给本单位的一笔经费20万元,用于高校发展。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相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200 000 贷: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人——一般公共预算拨款——高等教育——某市财政——高校共建

200 000

例 13-10 资料:某部属高校收到开户银行的到账通知书,收到所在地的市财政局委托本单位进行有关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科研项目经费 5000 元,款项已经到账。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相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贷:事业预算收人——非同级财政拨款——某市财政——预算管理研究

000

例 14-2 资料:某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发生下列与经营支出相关的业务。要求:编制该事业单位相关的预算会计分录。

①银行转账 1 800 元支付对外经营场馆部分合同人员的基本工资。

借:经营支出——体育场馆——工资

800 贷:资金结——货币资金800 ②使用银行存款支付场馆因经营业务发生的电费 0.5 万元。

借:经营支出——体育场馆——电费0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③支付场馆经营应缴纳的增值税 1.5 万元。

借:经营支出——体育场馆——税金及附加费用

0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000 ④单位职工因经营业务出差曾借款 2000 元,回来报销 2400 元,以银行转账支付差额。单位采用报销时确认支出的核算方式。

借:经营支出——体育场馆——差旅费4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2400

例 14-7 资料:某民政部门事业单位设置“其他支出”和“捐赠支出”总账科目,本发生以下其他支出有关业务。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预算会计分录。

①单位向灾区捐赠现金 2 万元,通过银行转账给红十字会。

借:捐赠支出——其他资金支出——自然灾害灾后生活救助

0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②单位向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开出支付令,支付向灾区运输指赠物贵的物流公司运输费5000 元。

借:其他支出——捐赠税费——财政拨款支出——自然灾害灾后生活救助基本支出——其他交通费用0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

000

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核算(1)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拨款收入

(2)政府单位按规定支用额度 借:

业务活动费用

单位管理费 应付账款 库存物品

固定资产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3)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 借:库存现金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年末,注销额度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下年初,恢复额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6)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未下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例 16-3 资料:某事业单位发生以下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有关的业务,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①取得代理银行送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本月获得财政授权额度 6 万元。

财务会计分录: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贷:财政拨款收入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000 ②使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本月电费 3000 元,其中业务部门应承担 90%,单位管理部门应承担 10%。

财务会计分录: 借:业务活动费用

2700 单位管理费用

3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

000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000

③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供货商办公耗材的采购款 38 000 元(含增值税),材料已入库。

财务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品

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

000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④年末,注销尚未用完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2000 元。同时,该单位尚有未下达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 150 000 元。

财务会计分录: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192 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2000 财政拨款收人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

192 000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000. 应付职工的薪酬的核算(1)计算职工薪酬(/ 表示 或)

借: 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 在建工程/加工物品/研发支出 经营费用 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2)支付职工薪酬。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财政拨款收入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银行存款等

(3)代扣职工个人所得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交税费

(4)代扣为职工垫付的水电费、房租等费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收款

(5)从应付职工薪酬中代扣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或 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

(6)代缴职工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 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 表示 或)

(7)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支付其他款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或 银行存款

例 18-1(大表格)

①财务部门确认计算应发的职工薪酬

财务会计分录: 借:业务活动费用

718 100 单位管理费用

553 贷: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

453 200 ——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

226 565 ——社会保险费

920 ——住房公积金

968 预算会计分录:无

②财务部门根据表格,确定应代扣代缴金额。

财务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

892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

804 ——住房公积金

968 其他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预算会计分录:无

③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盖章转回工资发放明细表和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发放职工薪酬,并将代扣代缴款缴付相关单位。

财务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

377 308 ——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

226 565 ——社会保险费

724 ——住房公积金

936 其他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812 653

 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的核算(1)采购收到所购材料、物资、设备或服务以及确认完成工程进度但尚未付款时 借:库存物品 或 固定资产 或 在建工程等 贷 应付账款 或 长期应付款

(2)偿付账款时 借:应付账款 或 长期应付款 贷:财政拨款收入 或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或 银行存款

(3)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抵付应付账款时 借:应付账款 贷:应付票据

(4)无法偿付或债权人豁免偿还的应付账款 借: 应付账款

长期应付款 贷:其他收入

例 18-2 资料:某医院发生如下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相关业务。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①单位从 H 医药公司购入 6 万元药品,已到货并验收入库,货款约定 3 个月后支付。财务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品

000 贷:应付账款——H 医药公司

000 预算会计分录:无

②医院住院大楼改造工程完工结算,工程款总额 200 万元,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 A施工单位 180 万元,其余 20 万元为质量保证金,2 年后支付。

财务会计分录: 借:在建工程

000 000 贷:财政拨款收入

800 000 长期应付款——A 施工单位——质量保证金

200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800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800 000

③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前述药品货款 6 万元。

财务会计分录: 借:应付账款——H 医药公司

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事业支出

000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000

④单位多年前发生一笔 3 万元设备质保金,因对方 S 医疗设备公司无法取得联系,一直无法支付,经批准对尚未支付的设备质保金予以核销。核销的 3 万元长期应付款在备查簿中保留登记。

财务会计分录: 借:长期应付款——S 医疗设备公司000 贷:其他收入

000 预算会计分录:无

 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1)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收到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借:库存物品 固定资产 业务活酬动费用 单位管理费用 应付职工薪 贷:财政拨款收入

(2)年末计算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付数的差额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贷:财政拨款收入

(3)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根据收到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拨款收入

(4)年末,计算未下达的财政授权支付用款额度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财政拨款收入

(5)其他方式下收到财政拨款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拨款收入

(6)因差错更正或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 ①属于以前支付的款项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贷:以前盈余调整

库存物品

等 ②属于本支付的款项

借:财政拨款收入 贷: 业务活动费用

库存物品

(7)期末 借:财政拨款收入 贷:本期盈余

例 19-1 资料:某水利部门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水利监测)实行国库直接支付。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对下述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①收到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采购电脑等办公设备款 10 万元。

财务会计分录: 借:库存物品

000 贷:财政拨款收入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行政支出(事业支出)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000

②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采购的一批硒鼓入库时发现质量问题,硒鼓已退回。接到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退款通知书,退回相关货款 2 万元。

财政会计分录: 借:财政拨款收入000 贷:库存物品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20 000 贷:行政支出(事业支出)20 000

③收到财政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电费 3.5 万元,其中 1.5 万元使用财政应返还额度。

财政会计分录: 借:业务活动费用

000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000 财政拨款收入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行政支出(事业支出)

000 贷:资金结存

000 财政拨款预算收入000

例 19-2 资料:某水利部门的行政单位取得单位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本月取得财政授权额度 19 万元,其中用于专项办公楼大型修缮业务 8 万元,用于水利资金专项审计项目11万元。要求:编制该行政单位会计对此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财务会计分录: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90 000 贷:财政拨款收入

190 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资金结存

190 000 贷:财政拨款预算收入

190 000

 本期盈余的核算(1)期末,将各类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转入本期盈余 借:财政拨款收入 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经营收入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投资收益 捐赠收入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其他收入 贷:本期盈余

(2)将各类费用科目的本期发生额转入本期盈余 借:本期盈余 贷:业务活动费用 单位管理费用 经营费用 所得税费用 资产处置费用 上缴上级费用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其他费用

(3)将本期盈余科目余额转入本年盈余分配 ●借或贷:本期盈余 贷或借:本年盈余分配

例 20-1 资料:某体育管理中心当年各收入、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如表 20-1 所示。假定该单位每年进行相关的收入、费用结转。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年末结转当年收入、费用的会计分录。

财务会计分录:

借:财政拨款收入 28 700 000 上级补助收入 730 000 事业收入 4100 000 经营收入 176 000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355 000 投资收益 140 000 捐赠收入 200 000 利息收入 22 500 租金收人 250 000 其他收入 127 500 贷:本期盈余 34 801 000

借:本期盈余

050 900 贷:业务活动费用

770 000 单位管理费用 180 900 经营费用 190 000 资产处置费用 68 000 所得税费用 25 000 上缴上级费用 300 000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500 000 其他费用 17 000

借:本年盈余分配

249 900 贷:本期盈余

249 900

预算会计分录:根据预算收支科目发生额编制当期预算结余的转账分录。

 本年盈余分配的核算

(1)年末 借或贷: 本年盈余 贷或借: 本年盈余分配

(2)从本非财政拨款结余或经营结余中提取专用基金时 借:本年盈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3)完成后 借或贷:本年盈余分配 贷或借:累计盈余

例 20-2 资料:某体育管理中心年末转账业务如下。要求:编制该单位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①年末单位根据规定从“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余额中计提职工福利基金 15 万元。

财务会计分录: 借:本年盈余分配

000 贷:专用基金50000 预算会计分录: 借: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 150 000 贷:专用结余

000

②将本年盈余分配余额借方 3 399 900 元转入“累计盈余”科目。

财务会计分录: 借:累计盈余

399 900 贷:本年盈余分配

政府会计信息 篇6

摘 要 在促进军事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军队内部管理,维护军队经济秩序和提高军费使用效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深表忧虑。因此,如何加强军队会计监管,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是当前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监管 军队会计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各国学者对政府会计监管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斯蒂格勒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需实施必要的监管,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当市场存在失灵时,政府由于自身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可以通过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进行法律惩戒等手段修补会计市场失灵。施莱弗和格莱泽发表了《监管型政府的崛起》一文,对政府监管的历史背景及监管执法与法庭诉讼的差异作了比较分析,以美国政府行政监管的历史为例,归纳了监管的优势。

目前理论界对政府会计监管尚无明确定义,但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政府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政府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可见,政府对会计的监管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监管就是政府为了保护市场各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和运转,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指导或强制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行为。

二、政府会计监管的经验

政府对会计的监管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使得政府监管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和强制性,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会计监管的公正、合理及效率。政府会计监管之所以行之有效,主要是政府会计监管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它具有独立性。会计监管是整个经济监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政府监管又是会计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于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决定于会计监管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它具有强制性。会计市场“交易”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计信息。对于供给者来说,提供会计信息除与其他商品一样要花费明显成本,(如会计人员的工资等以外)还要承担一些隐性成本。(如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尽可能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等的成本)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常常利用自身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行舞弊。即使管理当局没有舞弊的初中,但由于其提供的这种特殊商品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对象模仿,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对企业本身的经营造成诸多不利。这时,作为手中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就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采取强制措施减少这种不对称,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三、政府会计监管对军队会计监管的启示

通过对政府监管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政府监管的两个显著特征:独立性和强制性。结合军队这个特殊的武装团体,若要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也必须赋予监管者足够的独立性和强制力。具体可做以下要求:一是要突出军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避免与被监管者发生利益关系,使其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可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进行。具体而言就是要改革我军现有的三级审计体系,将现有的军区审计局、军级单位审计处及审计事务所改变为解放军审计署的特派机构,行政上完全隶属于解放军审计署,最大限度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要赋予监管者足够的强制力。有多大权力,才能办多大事。如果权利过小,则很难对被监管者产生有效地监管。但同时要注意权利不可过大,避免“监守自盗”。

参考文献:

[1]熊友存,李劲松.军队财务管理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2]张俊民.会计监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政府会计信息 篇7

一、政府绩效评价及基础理论

(一)政府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

政府绩效评价也称为政府绩效评估 , 在英文中 可翻译为 “Governmentperformance evaluation”。一般来说,政府绩效评价是指结合理论和实践,按照特定的操作程序, 设计特定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对比的方法,对政府在某一段 时期内的绩 效做出客观、公平、公正和准确的评价。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政府绩效评价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本文在研究之前对政府绩效评价作了一个界定。政府绩效评价,就是指社会公众、政府自身、上级政府部门、立法机关或者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在公共治理过程中的行为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和评价,也就是对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价,是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拉近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距离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

(二)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内容

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除关键是对政府绩效信息进行全面的披露,而政府绩效信息的形成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离不开评价主体的界定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研究政府会计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影响机理, 需要对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内容进行界定。

1.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 。 政府绩效评价主体的研究主要是对“谁评价”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评价的根本动因,也就成为了确定政府绩效评价主体与对象的基本依据。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下列几类:第一,社会公众。政府的权力本质上源自社会公众的授权, 同时社会公众是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政府施政的直接接受者,他们对政府的评价能够最直接地反映政府行为的效果。第二,上级政府(部门或者领导)。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部门领导对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果和效率应当进行客观评价。第三,立法机关。立法机关代表了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他们也成为了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第四,学术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相关的学术研 究机构和非营 利性民间组织, 如大学里的研究所或者公益性基金会设立的评价机构, 也对政府的绩效水平进行衡量, 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绩效信息。

2.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设计 的好坏是政府 绩效评价的 关键,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评价对象不同,评价指标也不相同。对一级政府来说, 其绩效评价指标是依据增长、公平、民主和稳定这四个价值取向所设计的, 可以分别从政府自身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能力、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四个方面来构建一级政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1.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评价存在的基础。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认为“国家权力源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全体公民的授权之下,政府作为一个契约集合体拥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向社会公众提供个人或者企业不愿、不能、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种由公共权力的让渡而形成的受托责任被称之为“公共权力受托责任”。而政府在行使其公共权力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因此政府被授予征收税款、罚款的权力,通过税收、罚款等渠道从社会获得资金, 形成了政府对持有的公共资源使用和管理的受托责任,称之为“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财物受托责任”有机组合形成“公共受托责任”: 政府把从社会中获得并持有的全部公共资源投入到社会所需的各个领域,即经过“投入”、“产出”、“成果”及“影响”等各个阶段,最终实现其所承担的“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上述公共受托责任可以看出, 政府需要设立相关部门来使用和管理社会公共资源, 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 明显缺少了一 座沟通的桥梁, 社会公众对政府是否有效的使用和管理社会公共资源无法进行合理监督。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一种优质的管理工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存在就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有用的绩效信息, 以便于社会公众对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从而促使政府提高使用和分配公共资源的效率,解除其受托责任。

2.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场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浪潮, 试图达到改善政府公共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这场运动始于英国,并迅速扩张到全球其他国家, 它被看作是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同样,它也被描述为一场追求“经济 (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 (Effectiveness)”的“3E”运动。这次运动不仅使政府受托责任的内容有了扩展, 也使受托责任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场运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重新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 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试图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来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政府治理对绩效评价的运用大大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

二、政府会计信息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质量

(一)缺乏政府会计信息支撑的政府绩效评价缺陷分析

一个完整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包含绩效评价数据的输入、绩效评价数据的处理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输出。从政府绩效评价数据的输入来看,关键是要让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地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政府的绩效进行评价。在这些所需的信息中政府会计信息是重中之重,如果缺乏了政府会计信息的支撑,政府的绩效评价将难以合理准确的进行,政府的绩效评价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政府绩效评价内容不完整。政府绩效 的评价体系包 括对政府经 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包含对政府的定量和定性评价, 其中对政府的定量评价需要大量政府财务信息的支持。缺乏政府会计信息, 会使得所设置的某些重要评价指标失去其存在意义,导致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不完整。

2.政府绩效评价整体不客观。政府绩效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上级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和学术研究机构等,他们需要政府各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对政府的绩效做出最合理的评价, 其中包含了政府的会计信息。政府会计信息的缺乏,社会公众、学术研究机构难以获知政府的投入—产出、资产、负债等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活动成果的信息, 政府的绩效评价多以便于获取政府信息的内部评价者的评价为主,缺乏外部评价者的评价, 导致政府绩效评价整体缺乏客观性。

3.政府绩效评价结果不真实。对多数评价主体而言, 他们处于评价对象的外部, 无法直接观察政府的行动和结果, 他们用来评价政府绩效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直接对外公开的信息,包括政府的会计信息。如果评价者所获取的政府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相关性等水平较低,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使政府绩效评价的结果不真实。

(二)政府会计信息可提升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凡是与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相关的信息, 都属于与政府绩效评价相关的信息。对政府绩效评价而言,各类信息中政府会 计信息的公开 尤为重要。我国一级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反映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能力的指标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政府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所能取得的绩效,而这些指标的计算与取得, 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政府会计信息。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提升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多样化。政府会计信息所包含的政府的成本信息、资产负债信息、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信息等, 可以为政府的绩效评价提供大量的定量信息, 从而满足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和选取。一方面,可以促进评价主体设置更丰富、多样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有利于评价主体在众多的指标中选取最合适、科学的评价指标。

2.满足全方位的绩效评 价主体。政府会计信息的全方位公开, 有利于政府绩效评价者从多个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避免了由少数群体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所存在的片面化问题。

3.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 。 与其他绩效信息的生成渠道相比较,政府会计系统包含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表外披露等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程序, 并且每个程序有其特殊的标准和方法, 政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只有经过以上规定的程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便于理解的政府会计信息,供政府绩效评价者使用。并且,政府会计中处理程序的确定和财务报告的编制, 需要严格遵循我国颁布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公认的会计原则。以上政府会计的各项约束可以确保输出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 从而确保政府绩效评价的准确可靠。

三、 政府会计信息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结果

政府会计信息的全方位披露可以约束或促进政府的某些行为从而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结果: 一方面政府会计信息可以监督并约束政府行为,从而促进勤政廉洁;另一方面,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

(一)政府会计信息有助于监督并约束政府行为、促进勤政廉洁

政府治理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是复杂难懂的, 难以直接产生有意义的信息供信息需求者使用。政府会计系统可以根据特定的规则和程序将这些复杂的数据加工处理成财务信息,为政府外部或内部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便捷易懂的财务数据和信息, 从而促进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政府的治理行为。

1.揭示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约束政府行为。由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批准的政府预算在本质上等同于法律, 相关的政府部门必须按照预算严格执行, 不允许任何偏离预算约束的行为的发生。我国的政府会计信息包含预决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 预决算会计信息可以全面地反映相关政府部门预算的制定和预算的执行情况, 从而对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

政府会计信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有着重要意义(王银梅,2011)。政府的预算在 执行过程中被 审计部门、立法部门及上级政府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加以严格监控, 有助于促进相关的政府部门严格按照预算来进行公共治理活动, 抑制偏离预算行为的发生。同时,预决算会计信息的高度透明有助于抑制政府在公共治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姚宝燕(2008)认为在对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全面监控的基础上,政府官员在面临利益诱惑时选择败德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就会增大。

政府及其部门预决算信息的全面公开,会促使政府部门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不断改进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地制定年度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的制定来进行公共治理活动,从而在各评价主体对政府绩效的评价中,政府及其部门的绩效会呈现升高的趋势。

2.反映并解除政府的受托责任,促进政府勤政廉洁。政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与企业所承担的受托责任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政府在被赋予社会资源管理支配权的同时, 还被赋予了公共权威。这种权威的存在会使委托受托双方之间存在信息拥有量的不对称,降低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运行情况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从而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如果政府会计能够全面、客观和公正地提供关于政府运行和公共资源使用情况的信息,就可以大大改善这一局面。

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 作为代理人的政府部门与作为委托人的国家立法机关或全体社会公众等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信息拥有量的不对称性,这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 风险”的发生。其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并不是充分考虑委托人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够与其获得的报酬相匹配。

如果政府会计能够对政府财政活动的所有信息、其他公共部门的准财政活动信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或有负债(如政府承诺事项、政府担保等)、税收支出(如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等进行全面、充分的反映。那么,一方面,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对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满足信息需求者对政府会计信息宏观和微观上的需求,极大地消除政府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克服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有助于防止和减少政府机构或部门工作人员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做出最利于自身福利实现的公共选择,督促政府机构或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中更加的尽职,更大可能的践行社会责任,实现政府的高效、透明与廉洁。在政府的绩效评价中,政府的绩效水平会呈现上升趋势。

(二)政府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西方国家纷纷掀起 了一场“新公共 管理运动”,主张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试图利用绩效评价等管理工具来提高政府公共治理的效率与效益。其中, 健全而透明的政府会计是良好公共治理的基石(陈志斌,2003),它可以为政府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经济信息的支持(路军伟,2006)。

1.科学决策和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政府的公共治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的能力可以衡量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政府的治理水平。在众多支持决策的子系统中,政府会计作为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信息系统更是政府决策支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APB在1970年也提出过:“会计的功能在于通过有关经济主体的数量信息 (主要具有财务性质),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从决策所需的信息来说, 政府会计可以提供政府部门决策所需的大量信息, 如决策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等方面的信息;从决策人员的价值选择来说,政府会计信息的公开可以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 从而有助于防止和减少政府机构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做出最利于自身福利实现的公共选择。因此,政府会计信息是公共决策的重要基础,政府会计可以为政府机构及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尤其是政府财务、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在政府公共治理活动中, 需要对控制的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不像市场可以利用自发的趋利性选择机制来实现, 而是通过政府的公共决策及执行来实现, 并且需要一个量化的手段来判断资源配置的效用。政府会计体系和预算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政府合理 地配置社会公 共资源( 贝洪俊 ,2004), 葛家澍 (2003) 认为“政府会计依靠反映性特征将行政与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披露出来,从而作为帮助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将政府会计信息作为 判断经济发展 的计量工具;另一方面,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通过政府会计信息来反映, 从而促进政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以实现对社会资源高质量的配置。

政府会计信息中对政府支出、成本与效益核算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政府更加科学的决策,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反映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政府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实现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所能取得的效益。政府会计信息激励政府这两方面行为的改进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从而提高政府的绩效评价。

2.加强政府风险防范意识。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 许多国家都爆发了严重的财政风险。分析可知,这些国家发生财政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超量的政府债务, 其中或有负债是许多国家发生财政风险的最主要原因。我国由“地方债”所引发的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一般来说,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关键是找到风险源头, 及时并敏锐地识别风险, 才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财政风险的识别涉及对财政赤字率、负债率、国债依存度和风险容量等量化信息的衡量, 这需要一个能够及时并且量化地反映相关债务信息的有效工具, 而政府会计可以作为有效工具之一。

政府会计中关于各级政府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信息, 使隐性风险和或有风险显性化, 可以让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切实地认识到自身的财政风险, 从而促使各级政府严格控制自身的财政赤字率和负债率, 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积极采取一些降低财务风险的行为, 使自己的财务风险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财务风险的行为有助于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 从而促进政府绩效评价的提升。

3.节约政府运行成本。政府运行成本是指政府在其运行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资源所构成的总成本。关于该成本,有多种分类标准,本文选用按支出用途分类,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公共事务成本、基础设施成本三个部分。政府会计信息中的政府成本信息, 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耗费, 帮助政府管理者对政府机构的运行成本构成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节约成本,改进政府工作中效率低、成本高的环节。政府的成本信息会被立法机关、审计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所关注, 对政府的管理者会产生一定的约束, 政府的管理者会尽可能地压缩政府运行 中的一些不 必要的开支,删减不必要、不经济的工作环节,从而使政府的运行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就随之提高。在政府的绩效评价中, 对政府部门和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评价也会有所提高。

4.有助于解决政府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偶尔发生的一些诸如地震、洪水、流行病、经济波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面对公共危机政府采取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形式,能否高效地解决公共危机是对政府部门职责和能力的考验, 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提升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牵涉到大量的人财物的筹集、调配和使用以 及相关成本 费用的发生,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对其中人财物情况和成本费用情况等加强核算和监督, 并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反映真实的情况。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会计的核算和监督, 一方面会降低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 不利于做出有效的行动决策, 从而不利于整个公共危机的解除;另一方面,对大量的财政投入、捐赠物资和款项没有严格监控, 会滋生一些腐败违纪行为的发生,部分道德较低、自我约束不强的政府管理人员可能发生以权谋私的行为。比如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官员的贪腐案层出不穷, 还有很多赈灾物资被截留,去向不明。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 甚至会极大降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政府会计可以对公共危机管理中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物款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形成的政府会计信息以政府财务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做出及时有效的行动决策,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高效消除公共危机, 并且有助于加强社会公众、审计部门等对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督, 有效地抑制贪腐违纪行为的发生。总之,政府会计信息有助于政府快速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 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从而提升政府绩效。

四、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是为了解除特定主体承担的受托责任而产生的, 那么政府会计则是为了解除政府的受托责任而存在的。政府公共受托责任解除的关键在于政府绩效评价管理工具的使用,因此,政府会计信息应该通过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支持来帮助政府解除其受托责任。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以预算会计为主,主要对预算资金的运动进行核算, 这就使我国的预算会计虽然能够充分反映与当期预算执 行相关的财务 收支情况,却不能全面、连续、完整地反映预算收支对政府治理活动及财务状况产生的当期影响和连续影响, 也不能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和成本进行有效的核算和报告。因此,我国应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 实现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的过渡。

(一)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应当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到政府资金运动

想要实现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的转变, 就应该对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科学分析,重新予以界定。具体来说,政府会计应当把政府全部的资金运动过程作为其核算范围, 如对于政府固定资产的投资、政府的债权债务包括一些或有负债等应该进行充分的核算和反映。凡是因政府公共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 应纳入到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反之,则不纳入。

(二)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我国传统的政府会计及其财务报告主要采用 收付实现制作 为确认基础。然而近几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 全面准确地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测评已然成为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在收付实现制的确认基础之下,政府会计很难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和成本等政府绩效信息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 因此收付实现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会计中已逐渐被权责发生制所取代。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除了更加有助于满足政府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还能够强化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促使政府更好地对公众负责,满足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

(三)在政府会计计量属性中适当引入公允价值

评价政府的绩效, 需要对政府机构及其部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客观的衡量,而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没有办法满足这一要求。政府资产既包括金融资产, 也包括基础设施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长期实物资产。对于某些特殊的资产而言, 如自然资源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对于政府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历史成本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无论是政府承诺还是政府担保,都应采用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因此,在政府会计中适当的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可以弥补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以及债务信息,为准确评价政府的绩效提供保障。

(四)建立我国政府会计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政府会计 及其财务 报告可以 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的预算收支、财务状况、运营绩效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是向政府外部绩效评价者提供评价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新公共管理的环境下, 为了满足政府反映并解除受托责任的需求, 特别是满足相关绩效评价者的信息需求, 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起健全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第一,需要明确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 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对政府会计 信息的需求。第二,需要明确界定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确定政府的财务报告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以及这些内容应当如何在报告中予以反映。

(五)建立与政府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鉴证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 政府要求对外披露的政府预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等重要的政府会计信息必须经过政府审计师鉴定后才能向使用者公布。将政府审计报告放在首要位置, 可以从法律上保证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应该在充分借鉴外国政府财务审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 政府财务报告 编制程序、审批监督制度以及强有力的与政府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

摘要:随着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被引入到政府的管理工作中。而完善的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活动成果的定量信息,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本文主要以政府会计信息影响政府绩效评价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政府会计信息是如何影响政府的绩效评价来探讨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

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问题的研究 篇8

政府监管下的各职能部门独立监管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会计事务一直由财政部负责管理, 由其制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由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并监督其实施。而随着国家财政、金融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体制的改革, 其他经济成分得到发展, 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 这引发了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推动下, 我国于1983年成立了隶属于国务院可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 由其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此外, 伴随着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政府又设立了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证监会) , 专门负责资本市场的运作、监督和管理。证监会通过发布信息披露规则, 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审计署和证监会并称我国监管体系的“三套马车”, 负责具体法规制度的建设与监督。

二、现行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中的问题

1、会计监管目标未体现投资者利益导向

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中小投资者) 利益是各国政府对上市公司进行会计监管的一个普遍接受的目标,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建设的成功说明了该导向的成功。虽然我国在《证券法》第一条规定“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条也规定“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两项法律、法规的制定, 似乎意味着证监会已将保护投资者利益确立为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目标, 但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坚持此目标。而财政部所制定的会计规范 (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 基本上未能体现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反而在诸多方面体现着政府利益导向。

2、政府内部多主体监管模式存在内耗

我国现行的监管组织框架中, 监管主体包括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审计署等部门, 各监管部门是根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的需要设立的:财政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证监会针对证券市场行使监管权;审计署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拥有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权。这三个职能部门职权的交叉点是国有资产 (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而宪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各职能部门对会计信息市场监管的边界, 各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 多头监管现象普遍存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因缺乏监管部门越权与否的判断标准, 难以避免监管部门行政法规制定中的权利争执和混乱, 出现监管不力、重复监管或无效监管的种种现象。

三、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体系的探讨

1、协调会计信息市场各监管主体间的关系

根据现阶段财政部门与证监三双足鼎立的现状, 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笔者认为证券市场监管组织机制的设置可以有集中监管型和协调型两种方案。

(1) 集中监管型。该种模式立足于实现证券市场监管的完全统一化, 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纳入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下, 采取由政府间接调控、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直接制定、由各方利益团体参与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这既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 也符合《证券法》集中统一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规定, 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过, 若采取该种模式, 需要思考的是证监会应将权力转授给谁, 是中国会计学会, 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准则委员会, 还是某个新成立的纯民间性质的组织?如果是前三者, 需要涉及这些机构与财政部门脱钩的问题;如果是后者, 涉及到长期的培育和经费问题。

(2) 协调型。该种模式是在现有的监管架构基础上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部门协调机制, 以增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监管效率。具体措施例如:在国务院内部建立由相关监管部门首脑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 主要研究监管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协调监管政策等;证监会会同相关监管部门签署一个监管谅解备忘录, 明确合作协调的原则、范围和方式;证监会和财政部各指派一名副首脑级官员列席对方召开的重要会议;就有关专题分别设立常设委员会, 如机构监管协调委员会、审计监管协调委员会等。

2、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1) 会计规范中的矛盾问题是会计监管权的延伸, 若要消除这些矛盾, 最根本途径是会计监管权的重新安排, 即由一个会计规范制定机构或两个监管部门在高度协调的情况下, 针对同一事项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规范。只有这样, 才能使监管者对相同和相似的监管对象采取统一的监管标准, 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公平性;才能使被监管者识别和掌握监管者的要求, 使会计规范得到切实执行。

(2) 对于相关规定考虑不周导致的会计操纵的问题, 提醒着监管层对于出台的每一项规定都应当尽量考虑周全, 充分考察会计规定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对于现有的证券市场所存在问题, 如对于上市和配股资格, 应设计更为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 从多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对于退市规定, 应综合考虑亏损年限、亏损金额与比例等多方面因素, 以改善现有的一刀切作法。

参考文献

[1]、王跃堂, “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J], 会计研究, 2001 (7)

[2]、雷光勇, “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J], 《会计研究》, 2001 (9)

政府会计信息 篇9

一、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 是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同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一样, 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为了降低风险, 此次地方政府债券采取了中央政府“代发代还”的方式, 这种由中央政府承担最终还款人的风险控制模式软化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 诱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正因为如此, 强化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定期在公开媒体披露地方债的财务信息, 确保公众的知情和监督权, 才显得尤为必要。

(一) 有利于增强政府防范风险意识, 降低和化解财政风险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信息, 能使政府管理者对政府债务和债券的运行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偿债计划和防范债务风险提供充分的信息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 有效防止政府代际债务转嫁, 从而分清各级政府间权责, 防止政府随意扩大债务, 合理安排预算, 不对现有结余盲目乐观。

(二) 有助于政府合理筹集资金, 降低筹资成本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 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准确核算财政债务, 引导政府管理者将宏观管理理念和微观市场运作进行有机结合, 使政府管理者运用市场机制筹集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资金, 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 从而利于政府合理筹集资金, 降低筹资成本。

(三) 有利于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 维护政府形象

披露地方政府债券的财务信息, 能帮助政府履行对公众公开说明职责, 并能使信息使用者评估其受托责任;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当年的政绩;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政府能够提供服务的标准及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同时, 有利于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论证预算, 是加强政府预算透明度的一项基本要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应当要求政府评估风险因素, 在预算中为或有风险提取准备金, 公布或有负债和总体风险状况。政府一旦披露了财政债务信息, 还能方便市场全面跟踪政府的财政状况。市场参与机构如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 为投资获利目的和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 会从市场角度分析政府财政风险对政府债券信用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机构的分析也会间接地强化预算约束。另外, 财政债务的准确核算和披露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 增加政府的可信度。

二、地方政府债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利用会计手段, 准确核算和披露财政债务, 无疑有助于规避地方政府债券在发行、运作过程中的风险, 也有助于提高政府活动的透明度, 维护政府形象。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 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现行的预算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其中财政负债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支出明细表反映。资产负债表通过“借入款”项目, 反映某一时点政府财政实际拥有的因政府借款和政府债券引起的债务本金数额。财政支出决算明细表通过“债务利息支出”科目, 反映当期归还的到期债务利息数额。与财政负债的核算范围相适应, 预算会计报告也只能揭示和披露直接显性负债信息, 对直接隐性负债风险的状况无法作出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预算会计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规模, 可以预计到的财政负债风险也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风险, 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

(二) 我国尚未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预算报告制度尚待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全部活动的政府财务报告, 因此对于财政债务信息的反映也是分散的、零碎的, 很难让人们对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财政预决算报告中仅反映当年的部分债务收支情况, 没有反映债务余额状况, 所披露的债务信息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三) 无法提供债务资金投资项目主体的成本和费用

在目前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下, 没有反映项目情况的独立财务报告, 项目资金在部门内部安排使用, 以部门或单位编制报表, 无法体现单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成本核算。这无法满足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化的要求, 无法实现公众对项目资金运行情况的知情权。

三、地方政府债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策略

地方政府债券财务信息的披露应当满足各级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全面披露债券收入、债券资金使用、债券投资项目收入以及债券本息的偿还四个阶段的财务信息, 并且对债券的发行、结构等相关非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目前, 我国的披露体系存在严重的信息结构不合理、信息缺损的弊端, 这种只披露预算性信息, 弃财务信息于不顾的信息体系, 不能满足社会各方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会计信息的需要, 也不利于政府组织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和公共监督机制的形成与建设。因此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建立地方政府债券财务报告系统。

(一)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规范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的信息披露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应与应计制核算基础相结合, 对符合应计制基础下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 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并在政府财务报表中反映。预算报告应成为财务报告体系的组成部分, 公开透明的预算信息, 利于公众对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的监督, 也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表现。

从国际经验来看, 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政府债务信息。政府财务报告是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 也是政府会计综合信息披露的规范化途径。如美国在其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的政府债务信息。美国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中财务报表的结构为“金字塔”型, 自上而下分别为高度浓缩和概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按基金类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和单个基金及账户组报表。这种“金字塔”型的报表结构从简约到详细, 充分反映了政府资产负债、财务收支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使用者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基于全面披露政府债权债务情况的要求,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既要反映债务预算收支, 也要反映政府的债权债务变动情况。

为了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情况, 需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增设若干资产、负债、净资产栏目, 具体包括:在资产类项目中增设对外贷款、有偿资金放款、转贷款放款、应收财政转贷款、待处理贷放款项目;在负债类项目中增设政府债务 (取代原有借入款) 、应付财政转贷款项目;在净资产类项目中增设政府贷款基金、偿债基金项目。期末, 分别按照相应的总账科目余额填列各个项目。为了避免由于双分录核算造成的资产、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重复反映, 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要将“债务预算结余”科目贷方余额与“待筹集偿债资金”科目和“已筹集偿债资金”科目借方余额相互冲减。这三个科目余额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地方政府债券财务信息的全面反映, 应包括债券的存量和流量报表, 反映已经偿还和未偿还债务的本息情况等。

(二) 单独披露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项目信息

债务资金项目是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的重要信息。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项目为会计主体, 采用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的条件下, 应对项目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成本分析报表, 全面体现项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项目主体最主要的期间为从项目开始到完工后结账的这个期间。由于大部分资本项目都是跨年度项目, 只有将各项目发生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登记入账, 才能编制出完整的财务报表。年终财务报表只能反映资本项目进度及年度内财务收支情况;即使是跨年度的工程, 资本项目基金也应当编制年度财务报表, 披露本年度和累计的运营情况, 以满足使用者的具体需要。项目主体的财务报表包括: (1) 收入、支出及余额变动表, 这张报表要求按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支出和其他资金运用分别揭示项目的收支情况及余额。 (2) 资产负债表, 要求揭示当期可支用的资产和流动负债、余额。

(三) 丰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财务报告的构成模式, 除了披露预算和财务方面的信息, 应丰富附注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 包括会计政策、或有负债和其他承诺事项等信息, 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同时, 对财务报告附注应披露的信息进行法规性的规范。对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具体信息, 如债券融资的目的、融资计划、债券的优先级、还本付息的方式及资金来源、提前赎回条款、是按面值还是折价发行、利率浮动等, 任何信用增强以及有助于改善发行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等都应当作为相关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

(四) 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保证地方债券信息充分披露

要求地方财政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 在发行债券时, 从程序上保证信息能够真实、有效地公开。同时, 要求地方审计部门对信息的真实性予以监督。财务报告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开, 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信息需要的同时, 接受社会的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和监督机制, 提高利益相关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关注度, 形成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市场, 让市场需求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

(五) 提供政府绩效信息

考虑到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衡量的复杂性, 以及许多绩效不能量化反映的事实, 原来的财政收支决算报告中决算说明书或财务情况说明书应改进为财务报告附注。同时, 借鉴GASB第34号准则公告的做法, 要求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管理讨论与分析等内容, 用特定的议题、图形、图表和表格等形式, 对涉及财务、非财务的事项及相关的受托业绩加以描述。一般情况下, 社会公众在评估政府的施政绩效及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时, 最重视政府施政的效率及效果。地方政府债券项目采用绩效预算方法, 对于预算及会计信息都应进行披露, 让民众充分监督, 促进债务融资项目的良性发展, 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

各部门应凭借接近项目支出实际活动的优势, 集中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在编制本部门支出预算草案时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审查环节, 要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审查制度, 通过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的审核、评价及综合平衡, 对绩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予以调整;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 在提出公共预算时要设有与该支出对应的效果指标;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 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 并对各部门的项目支出进行横向的成本效益分析, 找出不同单位或部门项目间成本效益差异的原因, 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六) 公开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建立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系统

披露政府债务信息的形式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披露、政府对立法机关的披露和向社会披露政府的债务情况。上级政府应要求下级政府提供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各种情况, 包括具体项目、种类、期限以及资金数额等;财政部门每年将债务情况作为财政报告的组成部分向人代会提交, 并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 将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政府的财政信息适时向社会公布, 有助于公众和市场监督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债务的管理信息系统, 实质上是在建立政府债务的计量和报告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及时取得政府债务的基础数据, 并由财政部门根据债务尤其是或有债务的确认原则进行确认和控制, 最后以法定形式对政府债务的主要项目、形成原因及其对财政可能产生的影响, 予以恰当披露。

参考文献

[1]邢俊英:《政府负债风险控制:影响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因素》, 《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徐镇绥:《试论政府会计改革中会计基础选择问题》, 《会计研究》2006年第12期。

政府会计信息 篇10

(一)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各级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者,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信息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主要通过披露会计信息方式反映其受托责任,披露的载体是政府会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该及时、准确、完整、合法和有效。

(二)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一是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二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单位预算和管理。三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用于对政府收支审核监督。四是社会公众,包括普通公民、纳税人、投资者等。就社会公众而言,一方面通过政府财务信息对政府做出评判,监督评价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帮助自身做出投资决策。五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

(三)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需要。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高效率、民主、公开的政府。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和政府监督的加强,对于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必须有利于公众监督,有利于提供行政管理效率信息,激励公务员的成本意识行为,提高政府资源利用效率。

二、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具有局限性。我国在政府会计信息目标方面没有综合论述,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二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上述目标仅强调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需求。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投资意识不断提高,不仅越来越关注政府会计信息,而且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日益迫切需要了解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信息,并利用政府的财政信息和政策导向做出市场判断和正确决策。

(二)内容不完整。政府应该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全面完整的财务信息。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性资金(一般预算、基金预算、专用基金和财政周转金)、社会保障金、对国有企业投资以及国家债权债务等。我国目前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提供政府会计信息;另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也有部分内容。国家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收支情况等政府财务信息,也以编制预算决算收支表的形式,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向社会公布。但是通过政府预决算报告只是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结果,没有反映政府债权、债务,不能全面完整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公共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政府的财务绩效、政府长期公共服务的持续能力方面。

(三)透明度不高。政府会计信息一方面应该通过固定渠道及时公开对外披露,方便不同使用者及时获取;另一方面政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明确,容易理解,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面临的财政风险,能使使用者相对比较容易判断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和潜在的财务风险。而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信息主要通过政府预决算形式间接披露,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分析,更不利于对政府资源效率进行监督。

三、提高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途径

(一)加快政府会计改革。随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建立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财务状况的政府会计。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在提高政府会计信息透明度、准确性、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是报告使用者评价政府是否履行受托责任最基本的依据,发达国家普遍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1.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中,应首先明确报告的主体,要对财务报告主体按照承担受托责任的范围划分为不同层次。就我国而言,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应分为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的相关单位,包括国有独资企业、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等。

2.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全面、完整,充分反映政府绩效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应该包括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和控制情况、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和预算的比较以及审计报告。

3.政府财务报告应该充分、完整、规范、及时地提供给各类使用者,各类使用者可以通过固定的渠道方便、快捷的查询。

(三)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素质。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取决于政府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培养一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至关重要,以此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及操作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应选用具备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高的人担任会计工作;其次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会计知识,提高其会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教育。在提高专业业务素质能力过程中,会计人员要实现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

《政府会计准则》解读 篇11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财务报表;理解

一、政策背景

2015年10月23日,我国财政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并对外颁布了“财政部令第78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该《准则》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

2014年,我国财政部制定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对此进行了批转,并进一步确立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思想、步骤,以及配套措施等相关内容。在该《改革方案》中,权责发生制是重点。同时提出,权责发生制的实现基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制定并颁布《政府会计准则》是整个改革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与创新

1.《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政府会计准则》共分为“总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六章内容(共62条)。其中,“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重点。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准则》分别对上述五部分进行了详细与严格的规定。

2.《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

《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

《准则》中提出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首次并行提出收入、费用两个会计要素,而非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将收入、费用两个科目并行提出,能够对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更加准确的予以反映,有利于政府资源的管理和绩效评价。

(2)实现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状态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是实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且会计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而《政府会计准则》强化了财务会计的作用,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会计基础采取权责发生制。并且,要求通过“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形成决算报告。通过由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报告来全面、完整、真实、更加清晰的反映财务信息与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

(3)对会计要素的标准确认和定义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

《政府会计准则》规范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为政府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保证,确保了政府会计体系内在的一致性。此外,《政府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范时,还着重考虑了财政管理的服务要求。界定资产时,强调了资产服务的未来潜力。除了政府自用资产之外,政府会计核算的范围还囊括了政府储备资产、基础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各种资产。同样,界定负债时,着重强调了现时义务,在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内考虑了预计负债。

(4)提出建设财务报表体系,编制合并报表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应对外披露政府财务报告。该报告报两个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满足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

(5)进一步明确了计量原则

资产的计量属性通常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重置成本等;负债的计量属性则一般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政府会计准则》强调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应采取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倘若需采用其他计量属性,需保证金额能够持续、可靠。以此更加符合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

三、《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是政府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为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显著变化。据笔者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准确反映政府主体的运行成本,如实且科学的评价单位绩效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权责属性核算费用支出,依照所属期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成本。根据实际费用情况编制收入费用表,以反映会计主体的履职成本和实际运行费用。这一要求下,有助于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科学评价耗用资源,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2.进一步规范了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优

在《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需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需采取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政府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原则性要求。有助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更加规范的会计处理。

3.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有助于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在贯彻落实预算会计体系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收支行为得以规范,夯实了预算管理基础。从而促使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全面、真实反映资产存量信息,进一步控制了国有资产流失状况。不仅如此,还提高了这些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意识,资产、资金等一切资源得以被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主体单位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4.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一要求不仅能够全面反映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还能有效反映出会计主体的现金流量。同时,合并报表也能更全面、直观的反映出会计主体各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此外,单体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都需按规定进行审计和对外公开,显著提高了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

四、如何做好对《政府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政府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在核算基础、会计理念、会计处理和信息纰漏原则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的改动,这就要求各执行单位切实把握《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在具体实行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单位领导重视程度

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应当对《政府会计准则》给与充分的重视,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制定好具体的实施步骤,强调各层级、各岗位人员的执行责任,强化监督,工作到位。

2.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各单位应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深刻领悟《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确保单位财务及相关人员对《政府会计准则》的全面掌握。

3.做好对会计信息软件系统的及时调整

结合《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各单位应及时做好对自身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更新和微调,保证新准则变动的切实体现。

4.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

政府机构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一项是广大民众较为关注和诟病的地方,《政府会计准则》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各单位应尤其加强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视,扎实推进财务改革。

参考文献:

[1]沈漠.财政部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准则征求意见[N].财会信报.2016-09-19(A01).

[2]国炜.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双系统”得到落实[N].财会信报.2016-09-19(A06).

[3]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N].中国会计报.2016-07-22(008).

[4]刘安天.加快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落实进度[N].中国会计报.2015-11-27(001)[5]戴柏华.认真学习贯彻《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N].中国会计报.2015-12-25(002).

[6]米太平.财政部举办《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培训[N].财会信报.2015-12-21(A03).

[7]沈漠.四项准则发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N].财会信报.2016-07-18(A01).

作者简介:

政府会计信息 篇12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概况

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一项制度安排, 对政府公共部门在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和最终成果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 主要涉及政府公共部门确定业绩目标、设计绩效指标及绩效报告等一系列管理性工作。随着我国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的推行, 政府绩效评价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探索, 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 以目标管理为核心

较为突出的是目标责任制, 该责任制一方面构起了多层次的督查和日常监控体系, 对完成目标进展情况实行日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和随机抽查;另一方面利用目标管理评价软件系统对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进展情况组织分析、监控和预警, 对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 同时加强督查部门和专业部门的协同配合, 充分利用经济审计等方法评价专业部门的工作成果。

2. 以效能建设为核心

较为突出的是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活动, 这极大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切实转变政府机关工作作风,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使政府机关建设更加务实、廉洁、高效。2002年9月, 广东潮州、重庆合山等地方政府或部门, 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这一活动, 促进政府以服务承诺制来规范管理和服务要求, 以公示制来推行政务公开, 以评议制来强化民主监督,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3. 以社会公众为主体

评议是近来兴起的一种监督形式, 也是测量公民对政府绩效满意程度的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杭州、厦门、南京和宁波等城市相继开展了以“让人民评判, 让人民满意”为导向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 它对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改善政府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4. 以学术机构为评价主体

2000年,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 联合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与创新”研究及奖励计划, 并设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学术机构对政府进行评价的奖项。2003年, 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成为中国首家对政府改革与创新进行独立评价与咨询的学术机构, 这代表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价政府绩效的思想在我国产生并逐渐发展开来。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政府绩效评价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渐成发展之势。但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处于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成熟, 规范化程度不高, 更多的停留在绩效评价定性分析层面, 欠缺定量分析, 不能满足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 这必然会导致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缺乏有效性。为此, 有必要对用以支持政府绩效评价绩效定量分析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

二、政府评价视角下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政府职能发挥的好坏依赖于良好的信息披露。由于政府会计信息是反映政府对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的主要渠道, 因此在政府信息披露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 主要采用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预算会计体系, 而采用这些会计方法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体现政府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也不能反映政府资金运动的全貌。总体而言,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信息, 更无法完整披露政府成本与绩效信息。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 绩效评价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会计信息作为绩效评价中公共资源耗费的定量表现, 构成了绩效信息披露中的核心问题。常丽 (2008) 认为现行的预算报告由于报告目标、主体以及编制基础等多方面的局限性导致预算报告无法提供充分的政府财务信息, 特别是关于政府产出和成本方面的信息。潘俊 (2011) 也指出, 预算会计模式下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较为零散, 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信息质量也很有限。所反映的收支信息不全面, 无法提供政府运营的成本费用信息, 继而导致政府绩效考评难以落实。

目前,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 我国提出的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仅强调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需求, 忽略了人民知情权; (2) 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核算无法反映政府的整体财务状况, 更不用说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评价政府业绩所需的会计信息; (3) 缺乏完整财务报告制度的预算会计体系, 传递的信息数量分散有限, 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 (4)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从信息披露整体模式而言, 需要较高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5)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更加阻碍了信息使用者对政府绩效的评价和监督; (6) 政府会计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现行披露的政府会计信息仅要求各级财政机关对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进行政策性、技术性审查, 但该审查仅能保证政府会计信息的合法合规性, 却忽略了客观公允性,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信息做出决策。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强制政府主动披露和公开信息。

三、政府绩效评价视角下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政府履责过程中的信息诉求也愈来愈烈。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造成无法客观评价政府绩效, 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决策, 最终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 应从绩效型政府的高度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路、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

1. 变革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思路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 重要的是解决思路问题, 需要在概念框架指导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 使政府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在构建政府会计及信息披露概念框架的基础上, 进一步在改革路径方面深入研究, 将政府财务报告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与协调, 分别构建政府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系统, 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 从而在预算管理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对理论工作中对政府改革的极力倡导, 相关实务部门更倾向于改良, 强调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应根植于国情, 要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 且不照搬国外模式, 进行概念框架建设, 可先从试点开始, 再在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推行, 使改良具有可操作性。总之,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改进的推行应选取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实施路径, 在改良优化的基础上推行改革, 努力回应评价政府绩效时对政府会计信息的诉求。

2. 改进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是政府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该方式也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政府会计信息需求者通过预算报告可了解政府年度收支计划、政策核心和政策方向, 预测政府政策施行对资本、金融市场等产生的影响, 并以此作为监督政府使用公共资源效率的有效工具。政府财务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 还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情况, 以政府日常财务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 是政府决策和公众了解政策绩效和财政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当然, 除了上述两种重要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还可以通过年鉴、审计报告和政府报告等获取有限信息。

尽管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渠道较丰富, 但提供的内容较分散, 更重要的是我国没有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 不利于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政府行为。因此, 要对政府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通过政策法规进行规范, 使信息披露更完善, 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更有效的会计信息。

3. 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首先,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需要以全面完整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目前我国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资产和负债的信息需求, 无法了解政府持有资产的消耗、实物交易和债务状况, 也不利于政府资金运用的综合绩效考评, 这可能导致政府成本和绩效信息被扭曲, 因此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必须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其次, 政府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具体来说, 一是公开信息不能如实反映财务状况, 可靠性不足;二是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不记录非现金交易或事项, 也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 导致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三是我国目前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可读性不强, 可理解性较低;四是政府提供的信息时滞较长。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价值, 甚至政府绩效的评价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因此, 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制度, 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第三, 预算信息透明度较低。作为公共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者与消费者, 我们有权了解政府如何运作财政收入, 分配是否公平。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备受关注, 要使政府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是有效保证。因此建立完善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常丽.新公共治理、政府绩效评价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J].会计研究, 2008 (04) .

[2]邓集文.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原则[J].财务与金融, 2009 (02) .

[3]杨迅, 陈靓.浅谈基于绩效评价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02) .

[4]包国宪, 周云飞.中国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07) .

[5]张琦, 王森林, 李琳娜.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重大理论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08) .

[6]汪代启, 安广实, 杨山鹰.产权视角下服务型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10) .

[7]吴慧芳.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与构建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1 (02) .

上一篇:单极天线下一篇:民营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