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2024-06-20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精选12篇)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1

一、文本之规定及行为属性的判定

将于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的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条规定表明, 《条例》实际上将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分成两种类型:其一是狭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即政府依其职权主动或依相对人的申请而予以公布相关政府信息的行为;其二是与狭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相对应的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这种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本相同, 它包括一系列行为, 如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的行为、制作政府信息的行为、保密审查行为、受理相对人申请的行为、狭义之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等等。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在本条例中被表述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下就条例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从规范的层面展开分析。

1990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明确规定, 法院一般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因此, 判定欲诉之行为是否构成具体行政行为则显得十分重要。尽管目前学界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方式展开了批判——“对行政行为分类火力最猛烈的批评, 集中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1], 但是, 这种划分方式在我国缘来以久, 取消这种分类方式与目前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叶必丰教授认为:“这种具有支配性或框架性作用的分类, 所揭示的是分类对象的本质属性, 足以从根本上将分类对象作出区分, 从而为分类对象建立理论模型乃至整个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逻辑前提。我国行政法学上关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就是一种具有上述意义或作用的分类。”[2]张树义教授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之间的区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有授权法的依据, 法律法规赋予其何种职权;2.行政行为所经过的程序;3, 行为最终的结果。”[3]《行政诉讼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未作详细界定, 而是在受案范围一章对具体行政行为采取列举的方式作出了一个规定。该法将抽象行政行为界定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对具体行政行为作了一个界定:“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 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就特定的具体事项, 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抽象行政行为重新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 (二) 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目前学界将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标准归纳为: (1) 适用范围。如果行为的适用范围是“针对不特定对象”, 则该行为可能是抽象行政行为;反之, 如果行为的适用范围是“针对特定对象”, 则该行为属具体行政行为。 (2) 适用时间。如果某行政行为可“反复适用”, 则该行为属抽象行政行为;反之, 如不可“反复适用”, 则属具体行政行为。 (3) 适用范围和适用时间是必须同时满足的要求, 满足其一不足以判定行为之属性。司法实践中即采取此标准对个案中涉及的行政行为的属性进行判断。

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标准存在争议是客观的现象, 学理上的探讨无疑也是推动判断标准进一步细致、全面化的极大动力, 但在司法实践领域, 只能依据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予以判断。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可以判断: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当属具体行政行为无疑:第一, 公开政府信息行为是政府之行为, 且可能直接影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因而属于行政行为之范畴。第二, 此类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不特定人, 一是特定人, 当行为所针对的对象为特定人时, 则满足判断标准的第一项要求。第三, 某一具体之公开行为, 随其完成而宣告结束, 此后纵是再次公开与前次所公开完全相同的信息, 也应是另一行为, 后次行为之效力应依后次行为所确定。因此, 依据目前司法实践中处理个案时采取的判断标准, 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应属具体行政行为。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行政行为体系分析

进一步剖析《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可以发现, 该规定所言之在政府信息领域可提起行政诉讼之具体行政行为实际上并不只是狭义上的信息公开行为。其他行为如制作信息的行为、保密审查的行为等等, 如果满足相关条件, 也当然在可提起行政诉讼之范围内。因此, 该规定所表述的“工作”, 既是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同时也是由多个行为组成的行为体系。

工作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但又联系密切的概念。如果从行为的角度分析工作, 则工作毫无疑问是由一系列行为完成的, 因此就这个角度而言, 行为是组成工作的基本因素。一项工作不是不同行为的简单连续和组合, 而是各个行为的有序、有机组合。分析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内含着诸多行为, 其中的每个行为都可以抽离出来并且能够构成一项独立的行为, 这些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是内部行政行为, 也可以是外部行政行为;既可以是羁束行政行为, 也可以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既可以是抽象行政行为, 也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所有这些行为构成一个行为体系。第二, 正因为如此, 就整部《条例》而言, 在宽泛意义上, 其所针对者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也就是本文第一部分中所说的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而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 则明显是针对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以及其他可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第三, 在政府公开工作中存在的各类行为, 均以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为核心;但其他行为可能因为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可诉具体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

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构成一项具体行政行为, 它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一样, 是由行政主体依其职权实施的、并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十三条的规定隐含了——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可对之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的范围这一强烈的信息。该规定表明,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所有行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 即可对之提起行政诉讼:一是该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二是该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合法权益。综观整部条例, 其并未以正面列举的方式或反面限制的方式对合法权益作出具体规定, 立法旨趣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文件大相径庭。

三、侵犯“知情权”时的可诉性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针对违法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从不同的角度规定了不同的救济途径, 行政诉讼只是其中之一。除《条例》第三十三条外, 在该条例的第四章, 对其他救济途径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救济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 行政系统内部救济途径, 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的监督检查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责令改正制度;行政处分制度;行政复议制度。 (2) 行政系统外部的救济途径, 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举报及提起行政诉讼。就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而言, 主流观点认为, 《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合理审查作为例外存在) , 并只在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 或者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时, 相对人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但是, 如果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仅仅侵犯了构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法理基础中的“知情权”时, [4]行政相对人能否对此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

众所周知, 《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采取的是概括式和列举式并行的方式。该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十一条列举了可提起行政诉讼的八种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将侵犯相邻权或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等也纳入受案范围。综合分析以上条款, 笔者认为, 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侵犯相对人知情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可诉之具体行政行为。理由如下:

第一,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采用的是“合法权益”这一措辞, 而“合法权益”显然不仅仅指人身权和财产权, 它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权利和利益。从这一措辞可以看出《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初衷并不是要将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外的合法权利和合法利益排除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外。退一步说, 假如《行政诉讼法》本欲将人身权和财产权之外的其他合法权益排除在外, 则将“合法权益”修改为“人身权和财产权”显然更为精确, 且对当事人和法院等各方诉讼参加人至少在起诉与不起诉、受理与不受理之间作出选择更为方便, 从而节省有限的司法资源。

第二, 《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列举了法院的受案范围, 但这一条只构成对第二条的补充, 而非限制。这即是说在第十一条所列举之外的其他情况并非被一概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为什么这么说?其一, 第十一条的第一款详细列举了八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但在该条第二款又作了补充规定:除前款规定外, 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这一补充规定的立法价值和作用在于为受案范围留下余地, 同时也表明了《行政诉讼法》并非要将可诉之行为局限于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二, 在所列举的八种情况之中, 其中侵犯经营自主权、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或者不予答复以及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情况, 行政行为所侵犯的合法权益显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三, 第一款的第 (八) 项规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此项规定是支持只限于对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可提起行政诉讼的观点的最有力论据。但结合以上两点分析, 笔者认为第 (八) 项规定不是对前七项规定的总结或限制, “其他”修饰的仅仅是前七项中属于“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 立法仅表明未将其他侵犯人身权及财产权的情形完全列举在内;换言之, 立法本身就承认对侵犯的非属于人身权及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能是可诉的。至于其他侵犯“合法权益”是否可提起行政诉讼, 则须结合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以及除《行政诉讼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因此, 它仅仅表明: (1) 在前七项中所列举的其中几项涉及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 (注意:这七项只有一部分属于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况, 上文已有相关论述) 的情况之外的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当然可提起行政诉讼; (2) 亦可这样说, 只要是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则此类情况之可诉性无其他任何限制条件, 毫无例外地在受案范围之内; (3) 与 (2) 对应的情况是,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之外的其他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有其他限制条件。

第三, 作为以上两点理由的补充。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来看, 也可说明, 从作为统一适用法律的司法机关的理解看来, 《行政诉讼法》的意图并不是要将可诉行为限定于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显然, 相邻权和公平竞争权可能涉及到人身权和财产权, 但却很难将其认定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一种。

第四, 国务院制定《条例》的根本理论基础是不言而喻的[5]: (1) 人民主权理论。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享有者, 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然有权知道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政府的绝大多数信息。 (2) 知情权。肯特·库柏说:“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 在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上便无政治自由可言。[6]知情权的根源仍在于人民主权理论, 它构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个最基本的立法理念, 可以说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和出台, 已经确认我国公民享有知情权这一项权利, 在这之前, 知情权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得到确认。一部法律法规所保护的是很难与该部立法的理论基础相吻合。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行文看, 此部法规已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侵犯知情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里面。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域的行政诉讼制度, 这与《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顺利衔接在一起。这一规定表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一个行为体系;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知情权的情形依法可作为行政诉讼案件予以审理。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知情权

参考文献

[1][2]叶必丰.行政行为的分类:概念重构抑或正本清源.政法论坛.2005.5.

[3]张树义.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中国法学.1993.1.此文也阐述了其他关于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的观点.

[4]王名扬:.美国行政法 (下)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5.945.

[5]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76—93.

[6]宋小卫.美国“情报自由法”的立法历程.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2.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2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给定资料

1.如果想提取自己的住房公积金,需要经过哪些手续?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所在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上查询相关信息。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我国4.5万个政府网站应当承担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职能,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但是,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发布的《中国行政透明度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中,同样是省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在主动公开信息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在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公积金查询”栏目,可以查到关于申请住房公积金的所有信息,包括提取公积金的条件、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机构和办理费用五个方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键入“住房公积金”、“公积金”等信息,找不到任何相关信息。

报告指出,北京市主动公开信息的内容广泛,特别是行政收费信息公布及时、全面;通过明确公开时限和建立多部门公开信息的协调机制,保障了主动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政府公报出版的连续性强,分类细致,便于查阅;政府网站的集成度高、检索功能完善、栏目设置合理,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新闻发布会制度已经规范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指南和目录也较完备。上海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总召集人,行政级别高于主管部门——市政府办公厅。2009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新的“三定方案”明确了信息公开职责,并增设政府信息公开处为专门机构。根据《2009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专职人员已经达到165人。

在主动公开信息的广泛性这一测评指标中,北京市政府比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得分高出9分。《关于印发北京市2009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附件中,包含了具体的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从而获得了满分;在政府网站的检索功能测评指标中,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首页设有“搜索栏”,经过研究团队的实际测试,支持标题搜索、全文搜索、模糊搜索等多种搜索。

在“依申请公开”这一测评指标中,天津市成为报告特别提出的优秀范例。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依申请公开”栏目,可以在线填写并提交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而且申请时仅要求提供申请人姓名、证件号、联系方式等,没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研究团队发起了5宗信息公开申请,都在法定期限内获得了回复。两宗拒绝提供信息的理由分别为:“请与市红十字会联系,因为不属于本单位公开范围”和“申请内容不明确”,没有违反条例之处,而且对不属于本机关公开的事项,提供了相关机关的名称或者联系方式,说理较为充分。

在这份报告中,得分超过60分的省级行政单位共有12个,及格率为40%。而在被测评的43个国务院下设机构中,及格的仅有银监会和商务部。

值得关注的是,被测评的各省(区市)与下属地市相比,总分往往领先下属地市十多分甚至二十多分,“这个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政府信息公开自上而下推行的现状,也说明了目前我国信息公开的资源集中于高层级政府机关。”王锡锌教授认为,“目前信息公开在地方政府落实得不好,越往基层落实得越差。95%以上的县级政府甚至没有专门负责信息公开的机构,而信息公开需求的重心在基层,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高层,二者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报告显示,在全国分区统计中,中南地区的平均得分最高。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行政透明度不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比例。所以,我们建议推广信息公开的典型,着力解决中央与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同层级政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王锡锌教授建议。

2.2009年10月22日广州市财政局一公开政府“账本”,就引来大批想来“审一审”的市民。昨天和前天,首次公布市直部门预算的市财政局官网被市民“点爆”,大部分时间处于难以登录状态。广州市财政局的网站23日一度因为蜂拥而至的下载浏览而“瘫痪”了。

这是中国内地城市第一次在网络上将政府“账本”完全摊在了阳光下。点击打开后可以看到,文件完全由图片格式构成,占用了2.08G的硬盘空间。如果打印成普通杂志般大小,将会如两块砖头厚。此次公开的预算涉及到从市委办到食检所的114个部门,每个部门的预算内容包括“部门基本情况”、“预算收支基本情况”、“项目支出基本情况”、“收支预算总表”,及详细的“收入预算总表”和“支出预算总表”。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明年只要我们的部门预算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就立刻上网,向社会公开。”

以最为庞大的、足足有18页的广州市教育局预算情况为例,人们除了可以看到教育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外,还可以看到农民工子女教育补助经费、技工教育支出等详细科目,以及每一所市属学校的预算收支情况。广州市的举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有关专家指出,这一举措是近年来广东乃至全国各地持续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新高潮。

24日记者多次查阅这些部门的预算,但大部分时间都打不开,而且查阅起来并不方便,需要过许多道关卡才能看到预算真容。可能由于查阅人数较多,网站打开非常慢,打开一个页面要么打不开,要么显示不完整,需要不断刷新许多次才能打开。部门预算公开采用的是简单的文件下载索引列表,需要逐个下载后才能观看,而文件完全由图片格式构成,占用空间很大,下载非常费时间。

记者打开预算文件后,发现预算内容还是比较详细的,但各部门预算都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的地方,许多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较为含糊,如广州市委办公厅的“支出预算总表”,只简单罗列了行政运行、专项服务、专项业务、事业运行等几项,而预算总额达到9548.83万元,公众对这些预算的具体去处并不太了解。公众十分关注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这“三公”消费在预算支出中没有找到相应踪迹。

3.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土地市场问题,国土资源部在近日发布的《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表示,该部门户网站专门开设“土地市场”频道,加强对土地市场信息的发布。今年,国土资源部将把政府信息公开纳入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中。

报告称,2009年,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集成中国土地市场网、中国城市地价网、中国国土资源报及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网站的相关信息,专门开设“土地市场”频道,设置了土地出让、供地计划、地价信息、用地审批、土地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法规、违法案件、土地资源概况、市场分析、理论探讨等栏目,建立有效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监管系统,权威发布各种土地市场信息。

2009年,该频道以及相关网站共上传监测监管系统数据90万余条,其中土地交易合同(包括出让合同和划拨用地决定书)33.9万条,发布土地供应计划、出让公告和供应结果三类信息共计7.8万条,对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有效引导土地市场预期,促进土地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部认为,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主要是结果的公开,政策措施解读不够,行政审批过程公开不够,社会公众参与不够。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国土资源部将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司局和单位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准确地公开所产生的政府信息;同时对条例施行前产生现依然有效的政府信息进行集中梳理,按照轻重缓急逐步予以公开。同时将重点建立政务公开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估制度,明确将考核的原则、内容、标准、程序、方式和奖惩,纳入到领导目标责任考核中,把政务公开与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

4.“钓鱼式执法”被公众质疑有“罚款经济”利益驱动。为查究竟,北京律师申请上海市18个区县的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及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19个执法单位公开近两年来处罚黑车的罚款数额,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上述机关应当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但很多人认为,北京律师很可能会得到“不尽如人意的答复”,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没有具体规定什么可以公开?公开范围笼统、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这些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2009年7月中旬,重庆的车主们严重质疑市政管理委员会:为什么燃油税改革后,养路费和部分公路收费都被取消,而重庆仍然收取路桥费?政府应该公开路桥费的收支情况。但相关负责人却说:“此事敏感,不能说。”上海一孟姓业主,曾要求上海市虹口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公开国际明佳城《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核意见单》,该局以“该信息属于行政机关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因其内容不确定,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为由,拒绝公开。

针对此,某法律专家建议:“法律必须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作出界定,否则实践中,行政机关常常以‘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为借口,妨碍信息公开。”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政府机关、涉密单位日常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机关、单位涉密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2010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涉密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保密设施、设备规划建设和配备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采取分级防护的措施,可以使涉密信息系统的防护重点更加突出,方法更加科学。而保密设施、设备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将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机关、单位在涉密信息系统建设与使用管理中的安全保密问题。新修订的保密法规定:“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这样规定,既强调依法保密,又强调依法公开,这就非常正确地规定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在二者之间划出了清晰界限。

正如一个公民要保护自身信息的安全,一个国家也要保护自身信息的安全。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同时,也要看到,信息资源应该合理充分利用,掌握和使用信息也是一项权益,特别是公民有权利也有责任了解政府信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监督政府。不应以保密为由拒绝公开那些应依法公开的信息。信息保密和信息公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到依法保密,依法公开,做到保放适度。该公开的不公开,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该公开的公开了,同样也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前,既有定密过多、范围过宽、解密不及时的问题,也有该定不定、该保不保、高密低定的问题;既有该公开而不公开的问题,也有不该公开而公开的问题。这两类情况同时存在,同样有害,都有违保密法的基本原则。

这次修订对保密与公开的关系作了充分考量。一是明确规定保密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二是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三是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定密不当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四是明确规定解密制度,设计了自行解密和审查解密两种解密方式。

5.今年7月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网友提出的三类问题的回应出现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页面上。此前,6月2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也曾在《地方领导留言板》发表公开信,对今年网友的46条留言进行分类回复。这些问题涉及住房保障、户籍制度改革、“世博大礼包”发放等热点话题。据悉,上海市已经出台具体解决方案,并在逐步实施中。

作为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互联网官民互动平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经走过4个年头。截至目前,日均接收留言1300—1500条,有41位省级主要负责同志、157位地市级主要负责同志对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领导会看我们的留言吗?”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设立之初,工作人员接到网友电话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5个“80后”编辑会耐心向网友解释:留言板上所反映的问题,编辑都会交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专门工作人员,以供领导审阅、批示。

近年来,领导干部上网已成现实,国内政府门户网站数量已逾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网上民意重视的程度加强,“政府2.0”的概念逐渐流行开来,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认可,地方门户网站上纷纷出现了“留言板”、论坛等互动版块。

人民网总裁、总编辑廖玒认为,既然互联网已进入了Web2.0时代,电子政务也不能停留在单向传播阶段,应当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网民和党政领导可以进行双向的沟通。《地方领导留言板》便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搭建起来。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民网也不能回避,应当有一个地方,把大家对同一类问题的想法聚到一起。”廖玒说。

截至2010年7月30日,已有41位省级主要负责同志以公开信等方式在留言板回复网友的留言。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投身到网络问政的潮流之中。

国家行政学院某教授认为,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事物,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推动了民主化进程,有助于社会开放,利大于弊。

网友对网络问政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现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的编辑们很少被问及诸如领导人会不会看到网上留言之类的问题了,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网络问政的活动之中。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您认为哪个渠道最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问题,高达69%的受访者选择“网络”,而选择“信访”的受访者仅占2.5%。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所言:“领导干部不仅要上网收集‘网情’,更要下网办好‘网事’,实现政民互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6.金融危机当前,中国以4万亿元巨额投资“救市”。一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及公众舆论,无不对4万亿投资计划与资金流向强烈关注。作为回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非常欣慰地向各位朋友报告一个真实情况”:从审计结果来看,目前尚未发现重大的违法违规或者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报告固然令人欣慰,但其所展示的是一个结果,公众渴望的却是过程,是有关4万亿资金的更详尽也更便于公众监督的信息公开。

在同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同一天,白宫便开通了经济刺激计划的官方网站,让公众查询和监督资金使用详情。这个官方网站的首页称,经济刺激方案的执行将透明可信,并将通过各种形式公布资金走向,具体到各联邦政府机构、各州甚至各政府承包商。网站还承诺,数月后,民众就可以通过网上详细的数据评估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措施是否得力。

美国政府在为救市方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而极尽折腾的同时,也为如何回应民间关注而焦头烂额。虽然一波三折,但其中的逻辑链条却是明晰的。这就是整个救市方案都必须严格限定在民意机构许可的范畴之内。这既包括方案需要经过国会审定并通过,同样包括其方案及资金走向应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在这个逻辑之下,相关救市信息的公开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如何公开得更加详尽细致,如何更便于民众的查询与监督。

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制度完全不同,因此,同为巨资救市,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的救市措施,或许比美国的更有效。这个判断对不对,未来的实践结果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相关信息要尽可能公开、透明,却是大家都应遵守的准则。“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这个道理已是常识。即便4万亿不会出现一分一毫的“跑冒漏滴”,也并不表明没有公开的必要。事实上,若有用好4万亿之信心,便有不拒公开之勇气。

关于信息公开,中国已于2008年正式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且有了显著的进步。即便如此,政府信息公开之难,还是时不时让人备感艰辛。这也表明,公开虽是常识,却离不开体制之保障。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强化金融机构审计将是审计署2009年的审计工作重点之一,指出以往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屡查屡犯”现象,“说明此类问题不是个案,带有一定的共性,是制度性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审计揭露彻底改掉,需要改革体制,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正是信息公开必须突破的桎梏之所在。作答要求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15分)“报告固然令人欣慰,但其所展示的是一个结果,公众渴望的却是过程,是有关4万亿资金的更详尽也更便于公众监督的信息公开。”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三、××省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资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5分)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的具体事例,围绕“政府信息公开”,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参考答案: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信息公开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央与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同层级政府发展不平衡。

第二,信息公开的层级不合理。省(区市)信息公开情况优于下属地市,越往基层落实得越差。而信息公开需求的重心在基层,资源配置的重心却在高层,导致二者产生矛盾。

第三,信息公开不细致,公开形式不便于公众查询和监督。公开结果较多,缺乏过程的公开,导致社会公众参与不够。另外公开网站速度过慢,不便于操作。

第四,信息公开法律法规方面未具体规定公开内容,缺乏体制性保障。公开范围笼统、原则,不具有强制性,增加了信息公开的推行难度。

赋分说明:四个点,每个点5分,提到相应观点2分,阐述说明清楚再赋1-3分。不超过300字,多3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15分)“报告固然令人欣慰,但其所展示的是一个结果,公众渴望的却是过程,是有关4万亿资金的更详尽也更便于公众监督的信息公开。”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积极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并且对投资资金进行了严格审核,避免了重大的违法违规或者重大损失浪费,但是相比美国政府对投资方案和资金走向进行细致详细公开,我国仅仅公开了审计结果,不便于公众的查询和监督。(9分)信息公开是建设信息化、透明化政府,避免****,鼓励民众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因此应改革相关体制,转变政府官员观念,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对政府施政行为的过程进行详细公开。(6分)赋分说明:详细参见括号内分值赋分。不超过200字,多2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三、××省正在研究全面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精神,请依据给定资料为其撰写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的内容提纲。(25分)要求:措施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2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08年国家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打造阳光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我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分)首先,通过明确公开时限和建立多部门公开信息的协调机制,保障主动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3分)其次,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作为议事协调机构;(3分)第三,增设政府信息公开处为专门机构;(3分)第四,加强对基层政府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3分)第五,加强对政府人员引导和培训,培养其主动公开信息的观念;(3分)第六,完善地级政府网络等基础设施。(3分)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响应和配合,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和落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3分)赋分说明:详细参见括号内分值赋分。不超过300字,多3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四、结合给定资料的具体事例,围绕“政府信息公开”,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

写作思路:

给定材料主要围绕政府信息公开这个主题展开,揭示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地在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过程中的各种做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阳光透明政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生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透明政府”为中心论点,或写作一篇重在解决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策论文,或写作一篇重在分析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因和重要意义的政论文。

无论是策论文还是政论文,都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写作。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切入,简要概括现存问题,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问题,结合原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需要考生注意的是,题干中明确要求要结合给定材料的具体事例,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材料,善于运用材料当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赋分说明:

内容:

一档——观点正确鲜明,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分析充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规范。(34—40)二档——观点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内容较充实,分析较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28—33)三档——观点清楚,内容不够充实,有所分析,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20—27)四档——不符合题目要求,思路不清,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19分以下)形式:有题目且合乎规范(2分);结构合理(2分);语言通顺,无语病(1分)奖励:观点或内容的创新,文采酌加1-3分

再谈政府信息公开 篇3

仔细拜读后,我认定他们的“跑题”是有意为之。重庆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的胡力主任似乎还无心关注到目录编制的层面,他以在工作中的视角,仍在为非技术层面的种种现象感到不安。透过公开目录编制这一具体工作,他看到更为后台的问题——在制度层面和人的意识层面,用胡主任的话来说,准备还很不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蒋力群副处长也同样把此次笔谈的内容锁定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而非公开目录编制这一技术性问题上。碰巧的是,蒋力群的话题完全是胡力所谈内容的延续,即针对制度与工作理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他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的构想,以及为更有实质性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该形成的理念。

与前面这两位所谈内容不同,“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刘汉武主任则更多地谈到了作为实践工作者的感受。由于刘主任是从事政府网站编辑工作的,在日常大量的信息整序工作中,总是面临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为此,他的种种感悟与认识,或许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和论据。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仍需攻坚

◎重庆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胡 力

目前,笔者以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首要的问题是其重大意义还不为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所领悟。从表观上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涉事务性工作,但触及的却是体制层面或更深层的问题,如保障公众知情权、实行民主政治等,这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国务院出台的所有行政规章中尤为特别之处。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行政工作中,在一些不同层级工作人员的心目中,并没有把自己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方面的责任当成一回事,行政运行的指导理念和制度设计也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条例的出台一下把这方面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感觉有点象先唤醒了服务对象,并表现出一种要改革的意愿,但行政机关并没有作出应对施行条例相关事务的周全安排,也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施行条例可能存在的一些严峻问题。

笔者一直有一种怀疑,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是否早了一点,或者是步子是否大了一点?政府机关目前还没有真正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条件。或者说,对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还没有准备好,解决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的时机仍未成熟。我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对这件事定位的高度不够,对实施难度的认识也不到位,因而实施的力度就不够,但仅仅是将其作为了一般性的事务工作,虽然能够取得一些面上的成绩,但较深层问题无法涉及,也就难以取得实效。

上述怀疑来自于工作中的体会。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件实施起来相当有难度的工作,尽管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成绩,但论真正的成效,还远谈不上满意。我们的主观愿望是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但总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如果换位于公民的立场,不难想象,对这项工作的成效是不满意的,一些要害问题没有根本改观。典型现象是,在许多地方和领域,粗略地估计,条例规定的公开内容能够制度化地实现的不到一半,而且是形式上的東西多于实质性的内容。

那么,克服障碍的办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一要认识到位;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方式,搞制度设计。

认识和观念的转变是根本问题,而且要充分看到实现这个转变是异常艰难的。李老师主持的这个话题是在讨论“怎么做”,我认为“怎样做”不应该是关键难题,难题是各个方面是不是真心要做。只要真心要做,总是有办法的。长期以来政府行政工作体系就形成了固有的惯性思维,且根深蒂固,工作的着眼点就是治理或控制。比如这样一个现象是我们常见的:要求政府的人事任命文件不要直接网上公开,因为要开会传达宣布。这就是典型的习惯于行政信息控制的工作方式。政府工作人员在意识上还没有同时将自己放在既是纳税人,又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双重立场上。这个根本观念不转变,相当多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就不会有政府信息公开的自主意识,也不会把政府信息公开看成是一项强制性要求,而只是当作一种工作姿态,随意地敷衍了事。在没有解开这个心结的前提下,哪怕我们在具体的技术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其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解决了认识和观念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工作方式的转变。现在,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大多是按传统的套路在进行,致使工作处于不明晰的胶着状态,在业务层面取得的机制性、制度性成果不多。这种现象又导致这样一种现状:一些真心想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往前推动的人,却往往不能掌握信息资源;而掌握信息资源的人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或根本就没将此当回事,以至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政府业务工作脱节。

其实,我们的不少行政工作都面临这样的困境:要推进一件大事,提出一些指令性的要求,不习惯或很少考虑相应的工作层面的制度安排,容易把重点仅放在伸手要机构、职责、编制和钱等看得见的方面,认为“分工完了,工作任务也就部署完成了”。而工作手段也主要是发文件,开会,再发文件,最后的督促检查也是通过报告和文件往来。此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即一个事、一套机构、一套业务的自成体系的做法,不善于与原有相关业务的结合和整合。这种情况往往是加深不同业务间的隔膜与制约,其结果是造成不少本意要推进的工作“动作很大却难以落实”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工作定式或行事规则,在一项新的工作要求提出后,推进工作的重点转到制定针对于实际情况的制度设计,包括不同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制度设计,将工作要求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过程中,同时需要使这项工作进入原有的业务工作体系中。

虽然施行条例要面对巨大困难,要真正达到条例规定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但这个人心所向的社会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出,且不可逆转,就象中国不少改革发展的事业一样,攻坚的路是渐进的过程,终将会积小步为大步,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政府信息公开“纵横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蒋力群

首先,说一说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实施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将近一年,作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阳光透明政府的有力举措和有效途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各级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为民服务意识更牢固了、权力运行更规范了、便民措施更丰富了、民众知情权益更广泛了。就上海而言,自2004年1月发布《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四年多来,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1.7万条。仅2008年就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5.8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8.5%;当年各政府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88件,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达14953条;接受市民政府信息公开咨询2300万人次。

我记得加入WTO组织的成员国,应有提供查询政策法律等信息的便捷渠道,现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事实上也兑现了我们国家的庄严承诺。现在信息公开已至少有四种相对固定的主流渠道:第一,架设在互联网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设有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有的网站还设“市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公众此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第二,印制各级政府公报。以此公开市政府规章、政府机关的主要规范性文件、人事任免、机构设置、表彰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等。第三,在档案馆等地点开设公共查阅点。《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第四,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政府以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等形式,就经济建设、教育卫生、政府自身建设、城市管理、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社会关注的话题,发布重大政府信息。

其次,说一说便民服务也有打造节约型政府的义务。

由于笔者有相当一部分精力从事区县信息化工作,从这个角度对政府信息公开有三点体会和感想:一是应充分共享基层信息服务设施。如上海利用公共图书馆、社区信息苑、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等已有公共信息服务设施作为政府信息的查询终端,共有1000多个,遍布全市城乡各地。二是应倡导网络和电话等信息公开渠道。不仅可以根据网站栏目进行查询,实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全文检索功能,还可通过各个政府网站之间建立链接咨询海量信息,同时节约大量纸张、方便存储;电话便于互相沟通,体现个性化服务。在上海,一年使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查阅近2亿人次,你想可以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和纸张成本。三是应采用便捷的信息推送服务。即根据客户的事选订阅,及时发送电子版的政府公开信息,如利用手机“短信”、“市民信箱”为市民免费发送政府公报、政策法规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交通违章等便民信息,成本不大而成效显著。

再次,说一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体系性。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得扎实、规范,仅仅靠思想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体系严谨、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才能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从实践情况看,制度建设的体系应包括宏观指导性、专项操作性、督促检查性三个方面。就上海而言,有市长令《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信息委、市政府法制办《关于〈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印发的《关于本市政府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费问题的通知》;市监察委、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对本市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开展检查的通知》;市档案局、市信息委和市政府法制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府公开信息送交工作的意见》;市信息委印发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统计制度》等文件,从而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收费行为、监督检查、统计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性的规章制度。

在建立上述基本制度基础上,为使公文在产生过程中即明确是否公开,加快政府公开信息的更新维护速度,又出台了《上海市政府机关公文类信息公开审核办法(草案)》;为准确界定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免予公开政府信息报备制度的通知》;为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推进民主、科学决策,还印发了《关于实施重大决定草案公开情况备案制度的通知》;此外,与公文类信息登记备案系统建设应用同步,颁布了《上海市公文类信息目录登记备案工作办法》,从而使制度建设体系性日趋完善。

最后,说一说几个需要明晰的工作理念。

1、究竟用怎样的公开信息思路?

一种思路是:“我能公开什么”;另一种思路是:“需要我公开什么”。不少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刚起步的地方,应侧重“我能公开什么”。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工作套路,然后关注“需要我公开什么”,从而对企业和市民的需求有更多的响应。

笔者认为:应该强调两者结合,以“需要我公开什么”为优先考虑原则,再从“我能公开什么”上着手,逐步深化政府信息工作。具体讲:一要重点做好“公众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权力大”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如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扶贫、优抚、教育收费、医疗卫生、政府采购、公务员招考等政府信息。二要做好与公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信息公开工作。如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社会治安、药品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情况及其处理结果等信息。

2、监督权、评议权究竟属于谁?

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交给社会,由民众直接进行监督和评议;另一种意见是:监督权、评议权应该是纪检、督察等职能部门的,这些部门才能有效进行推动和鞭策。

笔者认为:因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最终监督权、评议权一定是交给服务对象;但社会公众是一个泛泛的群体,实际的监督、评估工作必须由职能部门进行操作,比如在服务网点和电话语音上设置“服务质量评价器”等,接受服务对象打分评议,再由职能部门进行汇总、统计、考核和推进整改。

3、如何把握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关系?

一种想法是:政府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例外应该是少数;另一种想法是:在倡导信息公开时,不怕数量多,就怕泄密,因此保密工作一定要加强。上述两种实质上体现了信息公开时保密放在什么位置。

笔者的看法是:政府信息公开目的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阳光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被媒体誉为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因此,一定要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应尽最大努力确保信息公开;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那么,如何界定保密的范围?一方面,基层政府的保密信息一般来说很少的(如某辖管80万人口的基层政府,一年中制发的保密文件不到10件),不应把保密作为“档箭牌”,随意扩大政府信息保密范围;另一方面,从操作性上讲,有些涉及人事、财务的“内部信息”和涉及社会稳定的“动态信息”,如何公开?何时公开?目前许多基层政府对此类问题缺乏应对措施,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不良反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工作预案、部门协同程序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稳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准确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更要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稳步拓展与深化。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几点思考

刘汉武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一直被业界视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纲”,纲举而目张,整个信息公开工作才能“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但政府信息公开正式实施近一年来,从多数地方的实践来看,现实与预期却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特别是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的相关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实用性与规范性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方便公众最快、最便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应该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從政府编制目录的角度来讲,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构建又有赖于统一、规范的分类体系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编制的信息公开目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兼顾规范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2005年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项目工作组文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延伸出主题分类、应用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成为近几年各级政府网站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其中,主题分类因其侧重体现信息的属性和特征,成为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但仔细考察现有的专栏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主题分类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很多地方一级栏目的设置几乎都是拼凑出来的,哪些资源是现成的或者获取难度相对较低的,自然就突出展现;相反,那些属于传统“敏感”领域的信息,则淡化或者移出目录体系,于是就出现同为一级或二级栏目的平行子目录之间逻辑极为混乱,令人费解更谈不上实用。另一种突出情况则是,建成统一目录列表,将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进行集中罗列,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典型应用分类。这种貌似规范的做法,进入部门列表页面后,往往被分成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两种情况:其一是根据规范好的目录树建成统一模板,各部门在此基础上加载相应信息;其二是直接链接到各部门或下级政府的信息公开网站(或网页),内容当然是五花八门。这种展现最突出的弊端在于,形式上是规范了,但普通网民据此根本找不到所需的信息,加上搜索机制不够健全,即使是熟悉机关业务的公务人员查找信息也颇费周折。据此我们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主题分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类别要严肃规范,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要求各相关部门全面公开政府信息;其次,辅助的目录分类法中,按职能部门的分类法仍然非常重要,但必须建立在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做好与主题分类目录下相关信息的关联,使二者同源共享。此外,还要特别注重搜索引擎的人性化设置,支持不同目录下的灵活检索。

二、目录的形式和内容的更新问题

经过去年一年多的突击建设,绝大多数地方的政府网站都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网页或专栏。同时在不少地方,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和规划,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往往是各自为政,系统建设时采用的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网络都不尽相同,从而直接导致了相关网站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迅速生成并不断壮大。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完成从形式到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对此又将如何应对?

根据《条例》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中至少要有名称、索引号、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因此,这4项被优先列为必选的核心元数据。国办方案中规定了8个必选核心元数据,即索引号、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发布机构、信息分类、获取方式、著录日期。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多是形式各异,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在今后的整合中,元数据的统一和主要类别的统一规范都是必然涉及的领域,而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各个新孤岛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及部门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梳理相关信息,探索出有效的整合思路和解决方案。

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政府网站现有内容体系的关系

通过对各地政府信息网页(或专栏)建设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在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新增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与现有政府网站内容体系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几对关系的不当处理之中:对原有政府网站与新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定位不明;对二者的建设或改进方式不当;没有妥善处理好网站现有存量信息目录与信息公开的增量信息目录间的关系;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信息关联机制。这些都是现存的突出和普遍问题。

政府网站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政府信息公开早已被业界明确为政府网站首要功能定位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成果已经在政府网站上形成了一定量的积累,特别是在一些较为成熟的政府网站,其网站导航中不少栏目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建设背景下,如果政府信息公開完全另起炉灶无疑是对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各地方要根据各自政府网站建设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进成为提升网站信息公开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使网站能够充分发挥存量信息资源优势,立足整合和完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正确处理目录体系与公开载体的关系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根据需要可能通过多种载体发布,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多版本目录的编制并做好其中的衔接工作。在编制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种载体的特点,妥善处理好不同版本间目录体系的异同。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4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的实施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法制政府、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 它可以有效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系统建设以该《条例》为依据, 同时围绕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亲民利民便民的总体要求, 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 努力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和力度。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 在云南省人民政府信息产业办的指导下,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 该网站系统承载了我省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授权组织、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应用, 为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部门和乡 (镇) 人民政府公开政府信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了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控制着。政府信息是否公开, 直接关系到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和切实利益的维护。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权力的使用, 防止权力滥用, 实现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消除暗箱操作现象,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利于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渠道,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 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充分开发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 本文针对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模式进行分析, 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快速、安全、高效的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的集群系统, 并利用当前计算机技术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模式且成功付诸实施, 创新了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发展, 促进了政府工作管理方式。

二、系统设计思路

目前, 我国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一般是通过黑板报的形式进行信息公开, 这种公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开信息的数量;一些地方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来进行政府信息公开, 由于缺少统一的强有力的监管方式, 各地各部门信息公开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随意性。

显而易见, 政府信息公开的关键性问题是公开信息的广度和准确度的问题, 是系统安全的问题, 是系统稳定性及访问响应速度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系统, 系统引入了督查部门的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 这一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各个职能部门对于信息公开的积极性, 也增加了公开信息的广度和准确度;系统实现了树型结构的网站集群, 并在树状网站集群的基础上实现了严格的权限控制, 从而做到了谁公开谁负责有据可查的技术支持;系统引入了关键字管理机制, 对敏感词汇及时拦截;系统引入了动态网页防篡改机制, 有效地防御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恶意攻击行为;系统还引入了负载均衡机制和缓存技术从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访问速度。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三、系统的设计实现

3.1 树型结构的网站集群

按照实际的行政区划和管理结构建设相应的树型的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结构, 各子站点和下属单位子站点既能相对独立运营管理, 又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网站的集中管理、分散维护;同时建立严格的用户权限机制, 所有操作系统都有记录, 做到有据可查。管理人员只能对自己站点和自己的子站点进行管理。

3.2 数据大集中

采用集中部署的部署模式, 实现了应用和数据库的大集中, 用户只需要公开信息即可, 而不用关心系统的运维, 减轻了运维量, 集中式部署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孤岛, 可以做到全局性公开信息的信息检索和挖掘, 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程度。

3.3 敏感词汇识别与过滤机制

引入敏感词汇识别和过滤模块, 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敏感词汇, 当用户公开的信息中包含敏感词汇时, 给用户提示, 以免公开了不应公开的信息;如果已经发布的信息里包含了敏感词汇, 则该页内容无法正常显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开信息的安全性。

3.4 负载均衡机制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引入了负载均衡的机制。系统部署多套应用程序和数据库, 在应用程序层面和数据库层面分别采用硬件负载均衡技术 (实践证明软件层面的负载均衡技术几乎不起作用, 有时还会增加系统故障率) , 并在硬件设备上制定负载均衡的策略, 负载均衡设备会根据所制定的均衡策略均衡地把用户访问压力分配到已有的几套应用系统上,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当已有的几套应用系统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 只需要相应的添加应用系统即可。负载均衡技术保证整体服务的高效性和扩展性, 提高系统对请求的响应率, 保证访问渠道的畅通, 保障系统的无障碍运行。

3.5 动态生成静态网页的缓存技术

综合评估采用静态页面与动态页面技术对系统应用性能的影响, 在保证系统访问速度、运行稳定、信息不丢失等核心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动态生成静态网页缓存技术。系统数据库采用准静态网页发布技术, 访问速度基本达到全静态网页系统的速度, 全省任何网站的信息更新后的新网页立即生成, 方便今后系统的升级改版及功能扩展, 同时不耗费存储资源。

3.6 动态网页防篡改机制

系统引入了动态网页防篡改机制, 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网上的对系统页面恶意的篡改行为。

3.7 监督考核机制

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系统中加入督查和考核模块, 从上到下引入管理部门、督查部门的督查机制和考核机制, 领导机关和督查部门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各个信息公开责任部门公开信息的情况, 并能够根据相关文件实行层层督查层层考核, 从而提高了信息公开责任部门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从而确保了公开信息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

四、应用的技术框架

信息公开系统基于B/S架构, 采用了微软的.NET技术作为整个框架, 使用了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支持, 采用网站集中部署的模式, 实现了数据的大集中。

4.1 .NET技术框架

.NET的核心是.NET Framework, 它由公共语言运行库和类库组成。这两个组件为构建.NET应用程序提供了执行引擎和编程API。

信息公开是采用.NET技术框架, 支持多站点, 多用户同时操作;支持各级网站自助建站, 信息分级检索功能;支持不同结构、不同风格的模板功能;支持各级网站信息发布考核评估功能。

4.2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5通过在可伸缩性、数据集成、开发工具和强大的分析等方面的革新更好的确立了微软在BI领域的领导地位。

信息公开系统使用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支持, 把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共10742个部门的10742网站集成在一起, 真正实现了网站集中部署、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模式, 便于信息检索、挖掘和管理, 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 降低信息的冗余。

五、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的应用效果

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系统就是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设计思路和设计实现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为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云南省人民政府制订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7]274号) 。随后云南省各地政府也相继制订了本区域内关于切实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

为了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云南省人民政府建立了以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协调, 省信息产业办为业务主管部门, 法制办、人事厅、保密局、新闻办等相关部门配合发展, 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 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共同指导、推进、协调和监督我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2008年10月6日, 采用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集群设计思路和设计实现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系统正式上线, 系统共承载了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共10742个部门的10742个信息公开网站。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 已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10742个, 累计公开政府信息达911846条, 累计页面总浏览量47817630人 (次) , 累计独立访客15988948位, 累计总IP数12290540个。2009年度, 全省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88778条, 页面浏览量达36506937人 (次) , 独立访客12556058位, IP数9674663个。

六、结束语

通过上述模式, 解决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发布信息的随意性的问题, 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 减少了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确保了公开信息的安全性, 做到了涉密信息不公开, 保障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稳定性和访问速度, 同时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统一的公开信息检索平台, 使公开信息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各地政府信息公开责任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以上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依申请公开模块和公开信息的信息挖掘模块, 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领导的决策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H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S].2007-04-05.

[2]杨厚群, 康耀红.Web服务器的负载均衡[J].计算机工程, 2000 (S1) .

[3]宋云波.基于文件过滤驱动和事件触发的网页防篡改机制范建华[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2) .

[4]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S].2010-01-25.

[5]董西尚.网站集群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5) .

[6]陈伟.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政府信息公开总结 篇5

2011年,我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加强基层政府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现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体情况

(一)组织领导情况

我乡始终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信息公开工作不断进步。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我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部门、所、站提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内容,领会其立法精神、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基层政府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严格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小组成员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要求各所、站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到了工作机构、人员、职责“三落实”,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业务员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为确保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情况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具体负责的业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力,增强对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范围和内容、方式和程序的了解,确保我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操作。广泛宣传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提升了全乡人员公开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我们依据《信息公开条例》和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法规制度,及时制定了我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南、工作制度、保密审查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三是规范工作流程。认真贯彻《信息公开条例》和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严格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的规定和要求,不断规范和提高信息公开工作。四是抓好保密管理。依据《保密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确定是否予以公开,制作公文时同步审查该公文的公开属性,确定该公文属主动公开公文、依申请公开公文或者不予公开公文类型。严格按照保密工作管理规定做好保密审核和管理,重点抓好涉密文件管理,认真做好有关统计数据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的保密工作,从未发生泄密事件。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2011年,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9条,累计公开政府信息94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

按照规定在政府信息网上主动公开了10项内容:

1、单位概况,包括领导信息、机构设置、主要职能、办事程序;

2、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情况;

3、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5、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6、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7、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8、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 等情况;

9、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10、其他公开信息。

(三)信息公开形式

我们采取了网络、活动、报纸、电视台新闻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并及时公开统计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1年,共收到网上投诉信访件0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1年,公开的所有信息均为无偿使用,未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收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1年,未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发生。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问题及改进情况

虽然我乡在政府信息公开上做了一些工作,公开政务情况有了明显进步,但我们认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二是社会公众对基层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人员经费不足,信息公开服务还有所欠缺。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网上信访件处理效率,为基层政府政务公开透明做出努力。

WW乡人民政府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环保;信息;公开;政府;完善

一、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概述

我国环保信息公开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经历了多年的探究与沉淀,正日趋完善。自1982年《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006年公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7年《政府信息公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到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都在将环保信息公开的有关内容不断完善和细化。

而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环保保护法》即“新环保法”将民主添加进来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项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这一亮点让环境保护法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实现方式,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政府行政行为提供了有效途径;也在环保信息公开的前提下促进了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现状及缺陷

(一)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现状

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环境保护法》为开端,对环保信息公开做了一个总则性规定,但未对信息内容、形式等做具体要求;第二阶段为分散式立法阶段,即很多环境保护单行法中都规定了环保信息公开,这些规定拓宽了公开主体,明确了公开的范围、形式。但是各种规定过于零散,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第三阶段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集中立法,代表立法为《条例》和《办法》。该阶段逐步完善了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了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系统性立法。

虽然我国的立法日趋完善,但是实践中政府、企业逃避、拖延甚至拒绝公开相关环保信息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中华环保联合会诉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环境保护局案”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而我们必须结合实践完善立法,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绝不能其只留在纸面上。

(二)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的立法缺陷

1.政府环保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范围不够全面

《条例》和《办法》中规定环保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但是在我国不是只有环保局才掌握相关环保信息,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也掌握一些有关的环保信息,然而法律法规并未要求其公开。同时,公开相关的环保信息既会增加工作量,又会产生责任,因而主动公开的部门少之又少。所以,我们需要相关立法统筹规划拥有环保信息的所有部门,扩大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

2.政府环保信息公开范围界定模糊

虽然我国立法对环保信息的公开范围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法,但仍然很难穷尽所有情况。而不论对公开范围如何界定,在实践中仍会有恣意空间,所以我们应严格界定不公开的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环保信息不公开范围的规定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但该范围和定义都太过拢统模糊。因而此规定要么成为政府部门拒绝公开环保信息的借口,要么是出现许多不能确定其性质的信息。若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则需要提交给上级环保部门或者同级的保密部门处理,这样会产生额外的工作量,也会延长公开时间,造成环保信息失效。

3.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方式与程序不明确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方式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但是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环保部对主动公开的信息并未做到及时有效的公开。《办法》规定,政府主动公开的环保信息应在环保信息形成或变更的20日内公布。但是,有的环保信息在20日后可能早已失去效用,及时性、有效性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之一。

而对于依申请公开的环保信息,其复杂的程序也是公开的一大困境。《办法》第16条规定的有关程序较为复杂,便捷度低。未规定受理部门,也使得实际操作更加困难。

4.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存在滞后性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我国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已经初现成效,但是,仍有滞后公开、拒绝公开等一系列问题。江苏地区,我国南部的城市,还并非是重工业基地,其超标排放企业已成百成千家,但是这些信息公众丝毫不知。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实践中的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不足。我国欠缺一个完善的监督惩罚机制来保障实践中具体工作的进行,改变环保信息公开的拖延性和滞后性。

三、完善我国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路径设计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法律进程较发达国家晚,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于环保信息公开的成功经验,比如美国。采取严格限定不能公开的界限,明确规定权利义务主体等方面的措施,督促政府主动公开环保信息。这里的政府是指各级各个政府,不局限于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也包括其他只要其依法定职权拥有相关环境信息的机构及其他承担公共环境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的组织等。同时,拓宽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企业的范围。将现如今生产有毒有害产品、能源、化工、等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业纳入信息公开主体的范围。群众作为主体之一,也应积极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2.严格区分公开与不公开事项

在公众知情权面前,政府是否公开环保信息,公开什么环保信息不应当由政府决定,而是由法律赋予公众获得政府的环保信息权的范围决定的。[6]我认为,凡是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和保护过程中所需要的环保信息都应该纳入公开的范围。但其通常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相关联,因而只有明确这三者的界限,严格规定不公开的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政府、企业推脱责任,肆意缩减自己的义务边界。同时,行政人员在严格遵循法条之余,还应总结经验,遵循利益衡量原则,合理平衡公众知情权和国家“秘密”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环保信息公开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做出不予公开的决定,还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完善公开方式和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度

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应遵循高效便捷的原则,及时公开。可以在规定的“20日以内公开”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环保资源的特性制定不同的期限。另外,公民获取环保信息的最终目的是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7]因而,环保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和管理权,增加信息可得度。例如定期对某些重点环境问题举行听证会;增加政府、企业的透明度等。以此借用公众舆论,加强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者施加压力。

4.完善监督问责和救济机制

政府在环保信息公开之上存在种种缺陷,归根结底是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和救济机制。因而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将环保信息公开确定为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如果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开有关信息,公民可依法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诉或行政复议。同时也可以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救济,既可以简化复杂的程序增加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又可以进行有效监督。

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我国的法制与生态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指导老师:岳丽

注解:

①《中华人民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第1期,第46-48页。

参考文献:

[1]易理旺.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4.10.第 20 期

[2]申进忠.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J]南开学报.2010年第2期

[3]刘萍,陈雅芝.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J].青海社会科学 NO.2,2010.183-186.

[4]张明杰: 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孙月振,王鹏,宋宏.浅析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J].黑龙江信息科技文.2012.13.

[6]严育恩.论《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7

政府信息, 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1]。在信息社会中, 有80%的信息资源为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人们全面考察、评价社会情况, 开展各种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国家资源, 因此, 政府信息公开是必要的。政府机构应按照“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要求, 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门户网站逐渐成为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交流的核心平台。政府网站就是网上政府, 其主旨就在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作为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信息并形成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渠道, 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了公众与政府交流最有效的电子化、信息化手段, 其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标志。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方面互相影响, 互相推动, 共同促进政府网站建设能力的提高。信息公开是提高网站服务水平的资源保障, 为网络用户互动交流提供信息平台, 在线办事提高了公众参与的主动性, 公众参与促进了信息公开主体网上办事能力的提升。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进一步丰富了信息公开内容。然而信息公开是先决因素, 信息公开效率与质量决定着整个政府信息公开体系的效果, 所以应该特别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河北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规定, 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 网站内容不断丰富, 网站结构和页面布局更趋合理, 栏目设置逐步完善;积极落实公开条例要求, 信息公开得到全面提高;开始注重民政互动沟通, 强化公众参与的渠道, 服务质量日益提升, “人性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总之, 全省政府网站发展取得新成效。河北省管辖下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邯郸、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11个地级市, 全部城市都已经建成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下文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颁布实施前后, 河北省各地市政府网站绩效综合排名相对稳定, 特别是廊坊市、张家口市和承德市, 名次明显提升。总体来讲, 目前河北省的地市级政府网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满意度不是很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网站在网民心中的形象。

二、存在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受地区政策、经济及人文理念的影响, 整个河北省地区发展不平衡, 因此作为公布地方信息的窗口———地市政府网站, 在信息公开的主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动公开方面, 张家口市、石家庄市做得较好, 保定市得分最低, 与最高分相差较大;依申请公开方面, 各地市网站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或者未设有此项栏目, 例如沧州市、衡水市等, 或者链接失效, 例如邢台市、邯郸市等;公开规范性方面, 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沧州市、唐山市、邢台市采用了一致的界面格式, 目次清晰, 界面友好;信息更新情况方面, 承德市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市。

2.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府网站除了政务动态信息更新比较及时外, 其他类目信息比较陈旧, 如承德市的政府采购信息最后公布时间为2007年。政府建立网站的目的就在于, 通过电子政务的开展, 取得民政之间的长效互动, 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便于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真正实现“政为民用”。如果用户得到仅仅是一堆旧数据, 毫无参考价值, 不能满足用户的及时需求, 就会严重影响网站和政府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信息质量既包括信息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可靠性, 还包括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只有真实可靠的信息在恰当的时候提供, 信息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3.信息公开不全面。总体来看, 各地政府网站公开信息比较丰富, 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甚至很多是无效链接。公开内容肤浅, 公开的政务信息主要集中在机构信息及政务信息领域, 对公众最需要了解的政府决策信息、办事类信息、具体性信息远远不够。调查结果表明, 在机构设置、领导信息、地域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 政务公开程度相对较高, 而对于深入政府内部的信息, 如人事信息、政府采购、行政收费等政府支出的具体使用情况, 公开程度并不理想。

4.网站设计不便于使用。与我国其他省级政府网站相比, 我省地市级政府网站在栏目设置和页面布局上尚存在诸多不足。比如, 一方面, 分类不科学, 概念模糊, 类目交叉, 内容重叠;另一方面, 宣传类信息多, 比如政府公告、新闻类信息比较突出, 而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信息、参与信息不易查找, 往往需要拖动至少一次滚动条;首页信息内容琳琅满目, 但背后往往“囊中羞涩”, 难免有形象工程之嫌;很多网站缺少网站地图, 只有廊坊、邯郸、保定等有所设置。

三、建议

1.注重服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 坚决树立“以人为本,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突破“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换位思考, 站在用户的角度体会其迫切需求。政府网站是政府与公众互动沟通的桥梁, 应按照用户的需求组织信息、设计网站, 提供贴心的优质服务, 特别要办好互动交流栏目。主动挖掘用户需求, 优化服务设置, 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尤其要加强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的信息公开与服务力度。

2.体现特色。打破路径依赖,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建立具有特色的政府网站。在信息内容上, 更多地提供当地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通过点对点的即时互动, 将办事流程透明化、简单化、高效化, 清晰明了地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在网页设计上, 通过特别的字体或者字体颜色, 或者独具特色的版面形式, 给用户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对其形成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唐山市钢铁产业发达, 其页面设计上可以考虑钢架构造, 金属装饰;在服务方式上, 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衡水市在绿色服务一栏, 按照老人、妇女、儿童、学生、残疾人五种身份分别链接到各自相关内容, 这种做法就很值得提倡。

3.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 地方有必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的信息公开规范, 进一步规定信息更新时限, 保证首页重点新闻、动态类栏目做到每日更新, 其他周期性栏目如财政预决算信息应定期更新。另外, 还要建立健全公开政府信息的更新维护机制, 从服务人员和管理制度上保证信息实时公布。总之, 信息更新应本着方便用户利用的原则。

4.深度公开。各级政府应保证在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规范性的基础上, 加强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 特别是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 拓宽网上办事服务范围, 为用户提供真诚的服务, 有效满足公众在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对行政规划执行情况、监督考核信息、政府采购、行政收费、财政决算等政府支出的具体使用情况, 要及时公布, 提高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从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5.加强互动。政府要想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保证政府网站公众参与良性循环发展, 各地政府网站要通过多种形式, 引导用户参与到政务活动中来, 不能只通过传统的电话连线、邮件方式, 还应设置论坛、网上聊天、官民面对面等形式,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可将公众参与类栏目集中设置, 放到醒目的位置, 便于公众发现并使用。不断健全保障机制, 加强监督问责, 保证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全面、有效。建立科学合理的受理、反馈机制, 及时回复、解决公众的疑问、建议和意见。促进网上互动规范化、全面化, 通过不断征集公众信息, 提高民主决策水平。

6.方便利用。按照公众的阅读喜好设计网页, 丰富信息的表现形式, 做到图文并茂, 视频、音频应当清晰可用。首页简洁美观, 栏目设置有条理, 把握“实用、好用、够用”三原则, 实时关注公众使用网站的实际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例如, 大多数网站将站内搜索栏目设置在首页明显位置, 这样用户可以快速地跟踪、查找所需信息。

综上所述, 政府网站不仅仅是宣传窗口, 更应该是便民窗口。通过友好的政府网络平台,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全面性、规范性和及时性, 努力实现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廉洁、高效、法制和责任政府, 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实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河北省各地市在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建设中,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真正实现信息公开,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

[2]宓翠, 赫连志巍.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7) .

[3]罗长青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过程中法律问题研究[J].2009年政府法制研究.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8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

0 引言

在信息社会, 信息是最重要的财富, 谁拥有信息, 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政府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共产品, 因此应该和其他公共财产一样为公众所共享。此外, 信息公开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政府廉洁等众多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根本保障, 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认识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找准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无疑对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具有现实借鉴和参考意义。

就江西省而言, 为了更好地服务公民、服务企业及涉外人员, 响应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省政府办公厅委托省信息中心在省网站开展更深入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所以, 为了实现信息公开平台, 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 必须对各级部门的纸质资料及分散的电子版资料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梳理, 并采编发布到统一的平台中, 供公民通过网络轻松获取、使用。

1 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目标

1.1 网站建构现状

当前江西省政府信息填报方面, 没有数据加工处理的软件工具环境和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在外网上, 公民无法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申请获取;门户网站方面, 不支持多站点的集群。因此, 系统构建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站发布管理等软件的采购、集成和功能开发, 以及网站的设计建造都是本项目建设的内容。

当前的门户主站点以及各级部门的网站, 都是依托自身技术力量或寻求不同的公司技术支持, 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用不同的技术进行建构。彼此独立的特性, 不利于信息资料相关资源的共享, 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信息屏蔽、无法共享等弊端。

由于系统之间的彼此独立, 运用的数据库、应用表现技术都不一致, 也将造成功能拓展的障碍。各系统之间要建立协同的信息流转或信息共享时, 系统难以扩展相关功能。

1.2 建设目标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 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的目标可分阶段建设如下:

第一阶段:省直各部门信息填报与依申请公开平台的建设, 此阶段是该项目的重要核心阶段。通过建构一个统一的各部门进行信息填报的平台, 对系统的内容信息、风格模板、用户权限、信息采编流程等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系统的相关管理人员, 可以通过该平台, 各单位的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对有权限的栏目下的文件进行采编、审核和发布。而且在信息的采编过程中, 可以依托该统一平台, 进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 保证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

第二阶段:省门户网站的建设, 可利用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现有门户的改版、数据迁移、展现、功能改造, 进行多站点的创建、管理, 各级单位分权进行信息发布操作。

2 需求分析

2.1 对公共服务信息需求的分析

公共服务信息分为三类, 即:面向公民的服务信息、面向企业的服务信息、涉外服务信息, 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2.2 内外网专题站点应用需求分析

2.2.1 内网专题站点的构成

江西省政府内网专题门户, 要建成以污水处理专题为主的内部资源网站应用平台。主要是利用系统多站点功能, 将污水处理等专题独立成站点, 由专人负责维护、采编相关专题, 增加专题等。

2.2.2 外网专题站点实现方式

根据需要, 利用扩展字段, 将允许发布的文档条件分发到外网进行展现, 既满足了公网用户需要, 又满足了某些文档保密性的需要。

2.3 省门户对相关功能的需求

2.3.1 网上调查需求

应用TRSWCM的网上调查选件, 实现管理员可以自定义调查内容, 发布到网站上, 进行指定话题的投票调查, 实现公众与政府交互的需求。调查选件可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 问卷名称、描述;是否方便添加、可否选择开放。

(2) 支持多个调查专题;支持一个调查专题中的多个事项 (问题) 。

(3) 支持单选、多选两种方式的投票;支持投票的时间段限制, 对IP的控制, 对是否允许重复投票的开关。

(4) 统计结果支持图形化 (柱状图、饼状图还是条状图) 表现。

(5) 投票结果可以查看投票时间、IP。

(6) 站点的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建立通过表单定制的方式, 建立包括单选、多选、单行文档、多行文本等方式的调查问卷。

2.3.2 网上建言献策、网上咨询等互动需求

网上建言献策、咨询等互动需求, 定制外网接收的页面, 包括姓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附件等数据项。该需求将通过WCM提供的接口, 可进行自定义表单的设计, 实时提供网上互动常用服务。用户可以进行网上的咨询服务, 咨询内容将转入后台系统的指定栏目, 由栏目管理人员进行回复、公布。

2.3.3 新闻评论需求

应用TRSWCM的网上评论模块, 用户可以针对网站上的主题信息进行意见反馈, 评论的内容将转入后台系统, 由管理人员进行回复、公布。

2.4 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2.4.1 历史数据迁移需求分析

目前, 江西省政府旧门户采用的是网达系统, 为C/S模式, 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 原厂商没有提供任何数据字典及导出接口。针对现有的静态网页进行分析, 附件比较少, TRS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充分利用雷达采集的功能, 对旧有门户栏目信息, 对应WCM频道, 分步采集迁移导入新门户网站, 适当规避在没有数据字典的情况下分析大量表结构, 撰写程序导入的风险。

2.4.2 数据的备份恢复

(1) 备份管理

省门户网站涉及各个类型的大量数据以及多个应用系统, 包括大量的历史数据、应用数据等等, 必须有统一的备份管理措施以及备份管理方案。省门户网站备份对象包括:

①数据备份:包括TRS数据库的备份、重要文件的备份;主要涉及ORACLE数据库备份、WCM应用中附件图片、文档数据备份以及模板备份。

②网络备份:包括链路的冗余备份、网络设备的备份、服务器的备份、网络安全产品的备份, 确保各种基于网络的服务能够正常的使用和运行, 网络备份由硬件集成单位负责落实。

③应用备份:包括各种应用系统自身配置文件的备份, 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备份, 包括WWW服务器、中间件服务器等等, 涉及TRSWCM、TRS WAS系统的备份工作。

(2) 恢复机制

在发生局部的灾难时, 省门户网站必须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快速切换能力, 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恢复, 主要是要求能够及时发现异常, 并根据具体情况从备份数据中重新完成系统的启动, 尽量减少损失, 将灾难影响减到最小。相应的备份策略可以与系统、数据库集成商、TRS共同制定。

①网站数据库的灾难恢复

对省门户网站的重要数据库, 采用相应的技术使得数据库和备份系统数据保持一致。一旦灾难发生, 备份数据可以立刻恢复原有数据库, 保障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②网站应用系统的故障转移

对省门户网站的应用系统, 采用相应的技术 (如双机热备) 使得应用系统和被分系统数据保持一致。一旦灾难发生, 备份系统可以立刻接替原应用系统工作, 保障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但针对目前省门户网站的软硬件配置情况, 建议定期对系统盘进行克隆备份, 对应用数据存储进行定期的磁盘备份。

3 系统部署

数据库服务器将以ORCLE10G存放网站内容采编的所有信息, 包括信息填报平台及门户站点。以TRS数据库存储各类按需导入的信息以供公众对网站的检索。

应用服务器将会部署TRSWCM内容协作平台作为网站内容采编、流转的应用平台, 为包括主网站以及所有子网站的系统管理人员、模板维护人员、信息采编人员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内容管理平台。

TRSWCM内容协作平台进行采编流转的信息, 将会以网页的形式传送到WEB服务器上, 以WEB服务器上的相关WEB SERVER, 如IIS、A-PACHE, 为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服务。

雷达采集、网关、TRS管理员工具可以部署在一台PC上, 对指定的站点或链接进行采集加工, 把结果存储到后台的TRS全文检索数据库中, 为资源库信息组织提供内容支持。

系统部署如图一所示。

参考文献

[1]王丽波.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探讨——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 2013, (10) :70-72.

[2]苏清.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以河北省廊坊市电子政务建设为例[J].中国信息界, 2009, (09) :5-6.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篇9

一、我国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不足

(一) 网站信息公开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在广度方面, 首先, 网站比较缺乏“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的信息。依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一些事业单位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掌握有大量的信息, 也属于政府信息。[3]而在目前各地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内, 上述各单位产生的信息还比较少。其次, 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网站, 尤其是县一级的政府网站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供应的保障。笔者调查的许多政府网站, 即使是类似于部门领导这样的信息, 网站上也没有做出更新, 足见该部门信息供应保障之不足。

在深度方面, 《条例》第十、十一和十二条规定了政府需要重点公开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或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 或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具有较高的价值。我们不难理解, 相较于大量与民众生活并无密切关联的行政公文, 公众更需要的是诸如“行政权力”、“教育区划”这一类的信息。但目前, 这些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集合在政府网站上依然比较匮乏。

(二)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检索效率较低

首先, 编排保守。目前, 大多数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采取的是按来源分类的编排方法。由于普通游览者对于行政机关的运行规则并不熟悉, 这种传统的分类方法给其带来了比较大的麻烦。其次, 算法简单。现阶段,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提供的检索功能, 其算法还比较简单。在检索政府网站之前, 先通过百度、谷歌等检索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 检索是现阶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解决的重点。若检索到位, 则少量的政府信息也可以对查阅者产生巨大的意义, 反之, 则海量的政府信息对于查阅者也毫无价值。

(三) 网站信息的权威性无保障

政府网站, 作为政府对外发布信息的门户, 其公开信息理应拥有相当强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而目前, 从法律角度简单比较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报刊三种方式, 即可发现在信息公开的权威性上, 网站的公开明显缺乏保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经过批准在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应当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 可不再行文。但对网站上公布的信息, 却未见到有类似的规定。在我国, 公民对于一些文本范式, 尤其是“红头文件”拥有朴素的情感, 对其效力深信不已, 而目前的政府网站还基本上无法满足公民的这一需求。

(四) 网站信息的安全问题凸显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安全主要涉及技术与机制两个方面。在技术方面, 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信息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的保障。首先, 在真实性方面, 目前, 大多数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所有文件、信息都没有明确的抬头或者制发单位, 背景信息也严重不全,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真实性。其次, 在有效性方面, 政府网站的安全问题依然没有被提上一个很高的高度。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因特网与政府内网的接口之一,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许多网络攻击。与此同时, 计算机病毒等安全问题将会持续危害政府网站的有效性。而针对这些问题, 目前政府网站还缺乏有效、统一的对策或标准。再次, 在完整性方面, 由数量众多的、高密度存储设备的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渐渐凸显。例如, 在某地级市, 其政府网站发布的政府公报在2003年7月以前的部分已经无法访问。类似的情况严重危害着网站公开信息的安全。

在机制上, 目前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安全的机制保障也不尽完善。例如, 在公开信息的审核与保密方面。目前, 对于哪些信息应当公开, 哪些信息不应当公开, 信息应当公开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其裁量权还在各职能部门手中, 政府网站还无法干预, 往往会导致信息公开不足或者信息公开过度的结果。

(五) 信息公开专栏设置不够合理性

笔者发现, 在信息公开专栏之外, 不少地方的政府网站还存在着政务公开、“权利阳光运行”和“办事指南”等同时具备信息公开功能的栏目。这样的重复建设, 既造成了浪费, 又容易使人误以为“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就是个应景的摆设。根据《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 这些内容都是政府应当主动公开, 甚至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但这些内容, 多数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里并没有。很明显,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的设置, 还缺乏与网站其他栏目合理的协调。这一现象还容易引起信息数据的不同步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上是独立开展的工作, 与政府网站建设往往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同样信息需要在两个系统中分别添加, 造成两边数据不统一。

二、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推进策略

(一) 加强领导与宣传, 健全监督体制

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 其本身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为克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部门、上下级间的不协调, 必须有集中统一的领导。为此, 《条例》第三、四条有明文规定, 而在具体操作中, 笔者建议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模块应加强其独立性, 并依托在相对强势的部门, 而不是“信息中心”等机构, 以期政府网站在体系内运转的顺畅。此外, 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首先, 对于政府网站的运营部门, 要将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发展, 视为政府形象提升和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契机, 鼓励广大员工积极进取;其次, 对于其他部门, 政府网站要积极传播“主动公开的越多, 受理的依申请公开就越少, 工作量越小”的思想, 以借此引导其他部门扩大主动公开信息的范围, 加强及时报送的保障。再次, 对于社会, 各政府网站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从公民的角度出发, 宣扬公民的个人权利。同时开展公众培训和服务体验, 以让公民更好的了解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的有关情况。

在健全监督体制方面, 首先, 要健全法律法规。 (1) 努力提升《条例》的位阶, 尽快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上升为《政府信息公开法》。 (2) 细化《条例》的原则和规定。例如, 进一步细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概念, 细化“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概念。 (3) 健全有关于政府网站信息权威性的立法。其次, 健全行政监督体制。在江苏省南通市, 各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每一位公务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因此, 南通市各部门, 包括政府网站都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十分重视, 也由此形成了公开的风气。笔者建议, 我们可以仿照南通, 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评议机制, 将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考核中, 以形成行政监督体制。

(二) 保障资源衔接, 做好信息编排

首先, 建立权威而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明确以办公室或综合信息部门牵头, 联动需要主动公开信息的各个部门, 建立权威而高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其次, 将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同其他政务网络有机结合, 如电子文件网络、办公自动化网络等。此举, 不仅可以解决部门报送难的问题, 还可以通过各种认证技术的应用, 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再次, 考虑加强政府网站群与政府网站群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门户网站和其他子网站可以把各自政府信息资源添加到一个共享交换平台上各个政府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提取信息, 以提高政府门户网站与各信息源之间的资源衔接程度。

在信息编排方面, 主要是要做好问题分类和规范制定工作。“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服务的主体是广大民众, 要让不熟悉政府工作的公众能够快速便捷地查询政府信息。这就要求一方面, 各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要采取相对统一设置规范和标准, 而且这些规范与标准应当以最大程度的方便公众使用为原则。公众只要学习和了解这个统一的规范, 就能轻松地在各政府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三) 做好技术工作, 完善专栏设置

首先, 做好数据库后台建设工作。政府门户网站是由众多政府网站构成的网站群, 为了便于公众查找信息, 各政府门户网站 (包括地域或行业) 应该在所属子网站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上搜索引擎, 并提供人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支撑。建设高效完善的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 实现真正的全文检索、元数据检索, 从技术上解决检索耗时长、效果差的难题。

其次, 做好网页的设计工作。 (1) 政府网站发布政府信息应该从方便公众查阅需求出发, 并充分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凡是设计信息内容要素, 都应该提供相应的正文阅读。在该信息正文结束后, 也应将其他相关信息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列出提供超链接、方便公众查询。 (2) 在用户界面设计上考虑向web2.0方向发展, 并着重加强网站的交互功能和公民参与功能。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强调交互功能的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政府网站, 作为地方政府信息提供的主体和综合性信息提供机构, 如果也能够向web2.0方向发展, 则能大大提高网站的友好度与参与度。

(四) 提升服务层次, 注重依申请公开

除了传统的信息服务以外, 我们还可以开发面向个人的政府信息提供服务, 以提升服务层次。例如:中国教育网利用RSS技术为每一位注册的会员免费提供各种教育信息, 并根据会员的偏好、需求进行编排和简单整理, 很好的满足了民众对于教育信息的需求。这一做法从技术上并无难度, 十分值得各地方政府网站借鉴。

加强对于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工作, 也是每一个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模块所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建议, 一方面, 在网络接收申请时, 应先经过一个分流过程。这样做的好处主要在于, 在减小公民的申请难度的同时, 也方便了受理部门的工作, 使得整个咨询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注重做好后台机制的配套工作, 在每一个部门内部配备专门的人员来解决相应问题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如当同时有大量相同申请时, 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就该申请所涉及的问题集中对有关情况予以发布, 以平息谣言, 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小筑.中国政府网站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欢.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J].法制与社会, 2009 (6) :203.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运作机制探析 篇10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程序是整个信息公开运行机制中的核心环节,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程序机制是贯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运作机制的生命线, 它是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体、对象、范围、渠道和要求等方面建立的运作模式。 (1)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主体。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体必然是政府审计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在整个公开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准确及时地发布和更新审计信息。 (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客体是各种审计信息, 政府审计信息与政府的其他机构信息一样都是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公众都有获得这些资源的权力, 政府审计机关应担负起提供这些公共信息资源的义务。 (3)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范围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必须得到明确, 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被审计事项可能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有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有的关系到个人的利益, 显然不是任何一项审计信息都可以随意公开的, 否则可能导致引发不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争执, 因此应兼顾利益、保密等诸多因素, 对信息公开的后果、信息公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评估, 合理确定审计信息公开范围。 (4)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渠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主动公开和当事人的申请政府审计机关公开两个方面。作为社会公众来讲,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获得政府审计信息均应通过一定的渠道, 即信息公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 如:政府审计公报、转播与报道、旁听、刊载、听证、告知、流动宣传、设立审计博物馆、网站、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厅、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定期召开政府审计新闻发布会、服务热线等等。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传播的价值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传播的本质就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双向过程, 因此政府审计信息系统显然是含有反馈功能的闭环系统, 包含一个双向的信息沟通的循环模式, 不仅包括信息发出的传递机制, 还包括信息反馈机制。主要由调查、收集、分析、决策等要素构成, 其功能主要是对外部环境以及各要素所产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 促进信息利用工作的改善和调节内部关系而适应外部环境,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审计信息开发工作的服务能力为社会服务。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 审计机关作为信息的利用部门对信息公开工作效率与效果的反馈; (2) 被审计单位作为信息的用户对信息公开工作效率、效果以及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反馈; (3) 社会公众作为不同层面的信息用户对信息的社会效益进行反馈。信息反馈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互为因果的循环机制, 通过因果互动的反馈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利用才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但政府审计信息反馈机制在目前的公开机制中属于薄弱环节。在现有的关于审计信息公开的准则与规范中没有任何关于审计信息反馈问题的规定和指引, 说明审计机关并没有充分重视开发反馈资源。反馈机制的弱化使得审计机关无法利用这条通道与公众进行沟通, 不利于审计信息本身的优化和信息传递机制的改进。

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政府审计机关公开的审计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信息发布行为是否合法、政府审计工作是否能够在社会服务和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这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应充分关注的问题, 为此应建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政府审计应对信息公开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有效, 能够服务于社会和审计之间的相互评价, 且不影响他人的利益。在信息公开的场所设立监督机制, 能够使公众对审计信息合理运用, 为以后能更广泛地扩大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范围奠定基础。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行为进行监督的方式主要有: (1) 法规制度监督, 即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法规或制度, 约束审计机关公开审计信息的各种行为在相关法规制度的规范之内; (2) 授权监督。对政府审计机关参与信息公开的人员和行为进行授权批准, 严格限制审计人员公开信息的范围, 并对于那些重要的公开行为建立特别授权制度; (3) 检查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公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纠正意见。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主要用审计机关本身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审计信息、审计工作进行评价, 以促进审计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机制应关注政府审计信息是否得以正确利用,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两个方面。为了确保社会能够准确评价审计信息和审计工作, 审计机关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信息质量监督考核责任制, 要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 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做出规定。在审计机关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实行审计质量保证逐级签发和签名制度, 只有建立明确的审计责任制, 才能够更好地增强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才能达到公布政府审计信息的真正目的。通常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评价内容内包括: (1)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源”的评价, 主要评价政府审计机关提供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更新信息的及时性。 (2)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法”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系统的安全性、采用开发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以及信息查询的便捷性、高效性、准确性。 (3)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人”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在信息公开中的主动性, 以及各种信息所反映审计人员工作的绩效状况, 如:评价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审计活动的规范性、审计质量的可靠性、审计手段的先进性、审计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4) 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后”的评价, 评价政府审计信息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社会影响程度, 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被使用的程度和效果, 特别要考虑评价政府审计信息在促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参与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五、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补救机制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决定于以下三个方而的因素:一是体制因素;二是政策因素;三是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即人格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 根本的因素还是人的因素。根据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政府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如果存在审计效率和效果低下, 往往使审计信息公开结果偏离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因此, 低效率倾向必须在“审计人”的身上寻找原因, 提高审计信息公开效率最终要在克服人性的弱点从上寻求突破, 对审计信息公开的缺陷进行补救。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补救机制是在获得各种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评价以后, 审计机关能够根据合理建议和意见对自身工作缺陷进行纠正, 对现有体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机制。在补救机制中, 重点应针对负面审计信息带来的反响、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顿改革。

参考文献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开发 篇11

引言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我国政府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当今世界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建设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条例》第15条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网站逐步成为重要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特别是web2.0技术的广泛运用,将现有政府网站整合为更具互动性和便利性的行政服务平台,政府网站的功用和影响将发生更为深广的变化。因此,政府网站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完善其信息公开渠道的核心。是否认识并确信这一点,将直接决定一级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中的成败。

系统开发技术

(一) asp.net的使用

ASP.NET是一个用于 Web开发的全新框架,其中包含了许多新的特性。ASP.NET提供了更易于编写、结构更清晰的代码,这些代码很容易进行再利用和共享;ASP.NET中包括有页面事件、Web控件、缓冲技术以及服务器控件和对数据捆绑的改进,供 ASP.NET使用的库以及在Microsoft.NET Framework中允许通过Web 使用客户商用函数,为程序员提供了更多新的开发机会。

(二)SQL Server2008的使用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是一个重大的产品版本,它推出了许多新的特性和关键的改进,使得它成为至今为止的最强大和最全面的Microsoft SQL Server版本。SQL Server包含了许多可以显著提高开发人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从对.NET Framework 的支持到与Visual Studio的紧密集成,这些功能使开发人员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更轻松地创建安全、高效、强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微软的这个数据平台满足这些数据爆炸和下一代数据驱动应用程序的需求,支持数据平台愿景:关键任务企业数据平台、动态开发、关系数据和商业智能。

系统分析及功能设计

(一)系统功能分析

根据系统使用对象,本系统分为三种角色,即:编辑员、部门管理员,超级管理员。编辑员仅具有常规的操作权限,如发布、修改、删除信息,搜索信息等。部门管理员除具有编辑员的权限外,还具有本部门内设机构管理,用户管理,操作日志管理。超级管理员则具有最高权限,可以操作系统包含的所有功能。编辑员权限如图2-1,部门管理员权限如图2-2,超级管理员权限如图2-3。

根据角色使用权限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分为登录系统、公开信息管理系统、前台信息展示系统、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部门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绩效考评系统和依申请公开信息管理系统九个子系统。

1、登录系统

已授权用户通过用户名、密码进行登录,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则登录成功,根据用户权限生成可操作页面。如果输入错误给出相应提示。为防止非法入侵,在登录页面加入验证码和连续三次登录失败则锁定策略。

2、公开信息管理系统

用户在该子系统内对所属部门的公开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发布、修改、删除、移动、复制信息。发布的信息自动生成索引号,索引号一条信息的唯一标识符,采用“前段码/后段码”的格式。前段码是发布机构的组织机构代码;后段码为“8位年月日数字-流水号”,流水号为5位数字。

文档的编辑采用可视化文档编辑器FckEditor,它可帮助政府门户网站群各部门的内容编辑人员提高信息采编效率。编辑器支持的文档分为四种类型:HTML、纯文本、链接和文件。当编辑人员创建一篇HTML文档时,可以任意对录入的文档进行排版,指定文档内容和标题的字体、字号、字体颜色、背景颜色、段落对齐方式、项目符号、段落缩进、行间距、分页支持等。编辑器支持表格、图片、符号、HTML标记、模板、音频、视频、FLASH动画、插入广告等多种元素。

3、前台信息展示系统

该子系统对发布的公开信息进行快速、全方面的展示,力求简洁、明晰。每条信息以静态页面展示,让用户表现简单化。与动态页面相比,静态页面满足大用户量、高并发情况下的访问。

4、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

维护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可对目录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支持批量数据导入,免去逐条人工输入的麻烦。根据部门的不同性质配置相应的公开目录。

5、部门管理系统

维护要进行信息公开的政府部门,对每个政府部门按性质进行分类,如市政府工作部门、市直属事业单位、县政府工作部门、县直属事业单位等。每个部门设置组织机构代码用于生成索引号。

6、用户管理系统

包括组织管理和角色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建、删除、修改用户基本信息,通过创建组织快速地给用户设置权限,同一组织内的用户具有相同的权限。也可以通过角色管理给用户分配角色。当用户忘记密码时,管理员可以在该子系统内重新设置用户密码。

7、日志管理系统

记录用户在系统内的所有操作,如添加、删除、修改信息,登录和退出时间,所属IP,当网站信息出现问题时,便于管理员查找责任人和原因。

8、 绩效考评系统

对信息公开目录中的业务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和统计。包括:统计不同分类体系与不同组织机构的信息数据、依申请公开的处理结果、各个用户的信息发布量。以便管理者能够从全局上充分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落实情况,并为奖惩各部门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

9、依申请公开信息管理系统

依申请公开的录入和处理流程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搭建,公民填写信息公开申请表后,系统自动给出查询码。相关办理人员登录后获知有申请需要处理,进入处理页面进行办理即可。处理完成后一方面公民通过查询码在网页中查询申请的处理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邮件配置,将答复情况以邮件的形式推送至申请人的邮箱。

(三)部分核心代码

1、根据用户权限及所属部门性质,生成相应信息公开树形目录。

使用FlyTreeView控件实现动态加载。首先,载入一级目录,当用户点击包含子节点的节点时,动态载入其子节点。这样生成的树形目录结构的节点最少,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最大程度降低了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负担。

NineRays.WebControls.FlyTreeNode node = new NineRays.WebControls.FlyTreeNode(row[“Name”].ToString());

DataTable tabChild = (new BusinessRules.ManageService()).GetChild(row[“Bm”].ToString(),0, Session[“depID”].ToString(),Session[“depClass”].ToString());

if (tabChild.Rows.Count > 0)

{

node.PopulateNodesOnDemand = true; //这个属性是用来显示结点前面是否有+号

论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篇12

关键词:政府审计,地方政府绩效审计,审计公告,审计执行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存在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现, 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民主建设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该制度的存在可以像公民或者其他团体等反映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发挥审计、立法、舆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监督的作用, 促进政府依法行驶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有一些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

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现状

1.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不到位

从我国审计署所发布的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的政府, 尤其是区域性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并不是全部到位的, 尤其是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表现的就是中国的区域性的地方政府所进行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缺少一定的连续性, 举例来说如有的地方政府有的年份进行了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而有的年份并没有进行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在中国的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中, 政府的审计信息工作常常是流于形式, 工作不到为, 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有的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中, 虽然存在公开的指南, 但实际公开的内容确非常少;有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是政府的网站, 但是实际确是更新很少进行;有的政府部门只做表面的文章, 实质搞的是假公开;有的政府部门对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进行公开, 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则采用的是保密的工作模式;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以各类理由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总而言之,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的工作还不到位, 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 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亟待加强

在信息公开的制度性问题上,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在法律制度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不存在将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强制公开的制度,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的依据主要是宪法、审计法与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公告后产生作用的判断。从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采用的是公开只对特定的政府审计信息进行了规定, 同时这些规定仍处于分散的状态下, 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相关的问责制度不完善。当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所披露的问题牵涉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时, 问责的难度就会很大, 造成问题很难有效处理, 审计公告制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这对政府的审计制度和政府形象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我国政府的审计机关在决定审计事项或调查结果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开前必须征得各级政府的批准;因为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是是同级的问责关系, 必然会导致区域性政府出于其自身利于的需要, 运用自身的权力来决定信息公开制度的方式、内容和时间等。因而造成了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同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致审计发展的不平衡。如省级的审计机关已经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 但是在市或者县级审计机关确并不常见, 因而全面有效的推行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1.4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规范性

从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其制度比较单一, 控制程序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上的有效性, 在信息公开制度的规范性上表现的较差。在信息公开制度上对已明确的运作环节的任务没有规定严格的时间, 对重要和一般的审计事项在具体划分也不规范等等。这中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了在审计公告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上无法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果, 表现的仅仅是选择性地公开。

2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主要问题表现在工作不到位、公开性不强、审计公告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作为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及人员培训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的良好运行。具体的策略包括完善法律制度、相关程序的运作制度, 同时好要不断的优化与政府审计公告相关的外部环境, 并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基础上重视人员意识的提升及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具体的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3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善的建议

3.1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的确立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政府应该的制定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只有通过立法的规范才能从源头上给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做到在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执行中有法可依。值得强调的是还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使得法律法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能否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协调。

3.2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问责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的效果有赖于问责制的完善, 需要完善审计机关独立核查的跟踪审计制度, 同时建立审计核查结果的法定公开披露制度, 对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披露;重要事项的处理意见由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最后由政府决定并进行公开披露, 或经批准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公开披露;同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建立及完善责任人的请辞制度等。

3.3 提高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公开具有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特点, 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缺少整体规划。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政府制度已经渗透了信息交换和服务制度, 因而从实践上来讲必须对审计信息公开予以关注, 同时需要建立并协调机关来达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如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3.4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及素质

审计信息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公布的同时, 也需把审计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公开。因而对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说, 为预防审计信息公开披露所产生的风险, 审计机关应努力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 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确立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以适应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需要;不增加强工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信息公开所带来的风险。

3.5 拓宽公开化的渠道

为了有效的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工作, 应不断的拓宽审计信息公开化的渠道, 除了采用目前经常使用的在政府公报、机关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渠道外, 还应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查阅场所, , 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查阅室和资料索取点等方式来公开审计信息同时要及时将信息进行更新。

除以上论述的建议外, 也应注重优化审计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 只要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 才能够使政府的审计信息公开达到应有的效果, 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形成强有力的公众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璐.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03) .

[2]蔡琪.论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交通财会, 2009, (04) .

上一篇:等效翻译下一篇:移动通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