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翻译(精选8篇)
等效翻译 篇1
一、引言
翻译能够实现不同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并保持原始语言文字的含义。为了促进文化知识的广泛交流和学习,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促进和发展,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发展事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翻译事业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各个文化环境的相互沟通和交融,翻译理论的发展应当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突破和充实,以保证翻译工作有效开展。
作为翻译理论的中心理论,等效翻译理论一直都是具有关键性的重要理论,在语言文字的翻译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翻译中遵循等效理论,通过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出等效关系,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的发展对翻译工作作出了新的要求,在翻译中,尤其是英汉翻译,要特别注重对于等效翻译理论的良好运用,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加强对等效翻译理论的有效运用。
二、等效翻译理论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1. 等效翻译理论的含义
通常来说,等效翻译理论极其注重译文与原文含义的相同,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才能使读者理解相关作品。具体来说,等效翻译理论除了要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始文对等,还要求译文保持原文的含义和内容风格,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准确传递出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实现不同语言环境中文化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等效翻译理论中,等效翻译被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狭义的等效,也称作直译等效,即通过直译的方式保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形式和内容的等效性;二是广义的等效,即通过意译或解释的方式进行翻译;三是形式的等效,即重视译文与原文在结构与语法的等效性;四是风格的等效,即要求译文的风格与原文风格的等效性。
2. 等效翻译的基本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专家尤金•奈达最早提出了翻译对等理论,他认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十分重要,最理想的结果是,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心理感受同原文一样,等效翻译理论格外重视译文与原文在含义和风格上的等效性。在等效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中,首先,应当保证译文与原文含义的贴近;此外,要实现二者意译上的相似;最后,则应当注重译文中词汇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原文。在遵循等效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相同的阅读效果,通过多样化的灵活翻译方法,注重原文的情感表达风格。
三、实际翻译中对等效翻译理论的运用
实际的翻译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繁重的工作,译者在要保持原文意义、风格与语体的一致性外,还要通过译文传达出原文的内涵和思想。在实际的翻译中,为实现原文表层和深层含义的有效表达,应当在遵循等效翻译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视译文的词汇选用、句法和篇章结构、文体等环节的工作,以实现翻译的等效,做好新时期的翻译工作。
词汇的等效。词汇是构成语句和文章的基础,因此,词汇的选用不是独立的,而要依据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的语境,充分理解词汇在文章语句中的含义,从而选出合适的词汇。一般来说,不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能够实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汇,例如许多的专有名词和技术词语,但是在实际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客观的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表面意义相同的两个词汇无法实现等效,并且即使语境相同,由于翻译工作人员的风格不同,译文词汇的选用也会有所不同。语言的形式和内涵多种多样,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应当遵循等效翻译理论的原则,首先保证翻译中词汇的等效性,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句法的等效。实现了词汇的等效,还应当实现翻译过程中句法的等效。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实现句法的等效具有较大的难度,例如,原文中单复数的转化较为复杂,在英文中,单复数的形式通常较为明显,但在中文中,单数与复数在语言上往往难以体现出来。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不但要理解原文的句法结构,还要充分理解译文的句法结构,这是对译者的要求。通常来说,句法的等效受到词汇选用的极大影响,词汇结构若是不对等,也往往造成句法结构的不对等,影响句法结构的等效性。此外,在中文的语法结构与英文的语法结构中,定语等修饰语的位置也不相同。因此,句法的等效也是翻译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的环节,句法的等效能够有效提高读者对文章思想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篇章的等效。篇章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单位,在进行语篇的分析时,除了要分析语言本身以外,也要重视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所传递出的现实意义和功能。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实现篇章的等效可以从文章上下文语境及文化语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是翻译工作中实现篇章等效的较为基础的分析方式。一般来说,对文章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语言语义之后,依据文章上下文的线索特征,推理并分析出不同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实现不同英汉语言含义之间的有效转换。
此外,通过对文化语境的分析则可以在较为深层次的水平上促进翻译中篇章的等效。一般来说,文化语境是指在某一语言环境出现的特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规范等。英汉翻译工作重视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要在翻译过程中保证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的语言风格、时代风格以及民族和国家的风格,重视不同语言环境下文化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异同。
文体的等效。众所周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因此,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要十分重视不同文体间的语言特征,通过对文体的分析和理解,实现英汉翻译工作中文体的等效,进而实现译文与原文整体的等效。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不同体裁的作品包含着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也体现着作者情感表达的侧重。在进行科技体裁文章的英汉翻译时,由于这一类型的文章所体现的文化特色较少,译者能够较为轻松地实现文体的等效,当然,文化因素的干扰较少并不意味着译者按照自己的文化风格进行翻译,在实际的翻译中,也应当注重特定体裁作品的特征,实现不同语言的良好转换。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文化因素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的过程,但正是文化因素的存在,才让读者对原作的精神内涵和风格得以领悟和理解,发挥出翻译对不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促进作用。
四、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可译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翻译中的可译性是指在双语转换翻译的过程中,原语的可翻译程度。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较为重视的问题。文艺时期的诗人作者普遍认为翻译难以实现原语的含义和精神内涵,但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一些现代的语言学家则开始强调语言的可译性,例如奈达、纽马克等认为只要通过恰当的翻译方式,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能够被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从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思想来看,一种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都是基于一定程度的,通过合理的方式,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被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因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翻译的可译性限度不同,采取的翻译方式也有所不同。
保留形象的直译。一般来说,英语和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的相通性和相容性,对于具有这种较为明显的特点的双语翻译,也即是可译性较高的翻译,可以采用保留形象的直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保留原语中的视觉形象,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可以直接翻译为“浑水摸鱼”;“More haste,less speed”可以直接翻译为“欲速则不达”等。此外,像“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这种在翻译语言中没有现成直接对应的表达法和词汇,也能采用保留形象的直译方法,这种直接翻译的形式保留了原语中的形象,能够较为准确传神地表达出原语的意义和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原作语言的魅力。
转换形象的改译。英语与汉语原本属于极其不同的两个语系,即使有着长期的交流和融合,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能够通过保留形象直译方式进行翻译的文本极少,大多数英汉翻译的过程需要借助转换形象的改译方式,才能较为妥善地达到与原文效果基本等效的程度。例如,“Love me,love my dog”在汉语中的翻译为“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在汉语中的翻译则是“一箭双雕”,在这些俗语中,英语与汉语中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在读者的心中产生的含义是相同的,由此引发的语义联想和心理感受也大体上相同。此外,在一些难以将原语中的形象原汁原味地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也应当适当采用转换形象的改译方式,即使译文中的形象与原文不同,但是译文中采用的修辞形式、语言风格甚至文本内涵与原语一致或接近,也能使读者产生相近的心理感受,这种方式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英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舍弃形象的意译。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读者的理解思维也有所不同。不同的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语音、词汇、修辞、句法等特点,受到风俗文化、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英汉翻译中也存在着难以将原语形象具体转换的现象,通过对原语中的文本含义和思想的透彻理解,进行舍弃形象的意译,通过合理恰当的翻译方式,在翻译原语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译文传递的效果与原文的差异。例如,“What’s been done can’t be undone”在汉语中可被翻译为“木已成舟”;“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在汉语中可被翻译为“泄露秘密”等,这种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的文本,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中的思想内涵。
五、结束语
翻译是促进各个国家进行文化和信息友好交流的必要途径,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翻译原则对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等效翻译理论是翻译事业发展中较为核心的理论,通过实现翻译过程中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的等效,才能有效实现译文对原文表层含义及其深层的思想精神、情感理念的忠实表达,进而实现不同文化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英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上,可以根据翻译的可译性程度,合理选用保留形象直译、转换形象改译或者舍弃形象意译的方式,以在最大程度上传达原文的含义。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英汉翻译中良好运用等效翻译理论的相关内容,严格遵循等效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实现翻译的等效,促进英汉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在语言文字的翻译中,充分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翻译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是新时期中翻译界广泛关注和努力突破的重点。本文结合当下翻译界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挑战,首先阐述了翻译中等效翻译理论的含义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了等效翻译理论在实际英汉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进而展现出等效翻译理论在新时期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汉翻译,等效翻译理论,运用
参考文献
[1]刘青芸.及物性理论关照下的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3-55.
[2]莫江燕.等效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24-26.
[3]王建丽.论等效翻译原则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7-98.
[4]唐艺朗.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4-76.
论商务英语的语用等效翻译 篇2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语用含义 语用等效翻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商务翻译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课题。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重在交际意图的达成。由于受到具体的交际情景,特殊的语言规律,特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应讲求译文的实际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而不能一昧拘泥于原文形式,生搬硬套。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以语用等效原则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
二、翻译的语用等效观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信息发出者)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信息接受者)对发话人(信息发出者)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词句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通过特定交际情景传达的交际意图或话语的语用含义。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翻译实践即为语用翻译。换言之,语用翻译是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推导出话语的语用含义而进行的一种等效翻译。它近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该理论,主张翻译中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和交际意图,使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和原文对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因此语用等效翻译讲求的是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该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如果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逐字翻译成“to issue blank paper”, 外国人看了就会不知所云,实际上,英语中应该用”to issue IOUs( I owe you的谐音)”来表达这一意思。
Thomas(1983)认为语用等效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跨越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差异的等效,后者指跨越文化和环境差异的等效,两者的核心概念都是语用意义的对等。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商务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探討商务英语的翻译方法不得不考虑商务英语的特点。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不仅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同时还涉及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1.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用词较为严谨、正式,还常常涉及专业术语,如FOB(离岸价),B/L(海运提单), counter-offer(还盘),time L/C(远期信用证)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另外,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order”一词就有订货、订单、指示等多种含义:The company is quick to fill an order. 那家公司交付订货很及时。We’ve received an order for twenty tons of coal.我们收到一份20吨煤的订单。 Order bills of lading are negotiable.指示提单可以转让。
2.句式特征
商务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体现在商务英语中主从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句式比较普遍,而商务英语文本中因考虑行文的流畅连贯等因素,常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因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此外,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长句也是商务英语中频繁出现的表达式,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商务文体如商务合同中很少使用简单句,而多用主句带从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例如:Regarding delivery of the machine offered we would say that, although the time stipulated is short, yet we can promise you to complete the engine in three months from date of order, and deliver, erect, and test it ready for use, within four months as desired.关于贵公司所需的机器交货一事,交货期虽然短促,我方保证,自订货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生产,并按要求,4个月内交货,并安装调试完毕。如译文所示,此类句式要翻译成顺畅通顺的汉语就必须冲破原文句式表层结构的束缚。
3.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而商贸双方交流过程中也涉及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商贸交流活动必然产生影响。例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蓝鸟“为什么选择”Blue Bird”作为商标呢?这是因为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而中文蓝鸟并不包含这种文化信息。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 Elephant”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之物。
四、商务英语翻译的语用策略
从以上对语用等效原则和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特征的分析来看,语用等效是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下面从5个方面阐述商务英语语用等效翻译的具体方法。
1.把握语境,选择对等词语
商务英语的词汇体系中,词与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翻译时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应该在准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寻找译文中的对等词语把它表达出来。如汉语中的“三角债”不能直接译为“triangle debt”,英文中该含义的正确表述为“chain debt”;英语中的“black economy”也不是“黑色经济”,正确的译法是“地下经济”。
进行商务翻译的时候还要特别留意专业术语的理解及一词多义的辨析。准确翻译专业术语需要积累一定的商务知识。例如:The draft has been presented to the Bank of China for clean collection. 此句中“clean”不是“干净”的意思,“collection”也不作“收集”解释,“clean collection”指“光票托收”。全句译为:汇票已经交给中国银行按光票托收5。上文已经提到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翻译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词语的语用信息,避免误译。例如:There is a tendency for an organization of this type to be rather romantic; this place isn’t romantic——it actually makes money. “romantic”除了“浪漫”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虚夸的、不实的”。联系上下文分析不难看出该词词义应理解为后者。此句译为:这种类型的公司常有浮夸的倾向,而这家公司并非如此——实际上,它是盈利公司。
2.拆分整合,句子结构重组
商务英语文体中经常使用冗长的复合句式,而汉语通常分开表述,句式较短。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即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例如:The buyer shall pay the seller US$350,000 within 20 days after the Bank of China has received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from the Seller and found them in order, but not earlier than 12(twelve) months after the date the contract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reached 95% of guaranteed capacity of the whole contract plant according to the guaranteed quality Indices as per Annex VI to the Contract of 65 months after the date of signing the contract, whichever is earlier. 该句使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间状语,从英文的句式结构看,状语放在句末,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如果原封不动地译为汉语,译文则会显得拖沓冗长,生硬拗口,且辞不达意。因此翻译这个句子可采用拆分的方法分解时间状语,but后面的时间状语部分用一个句子表达。原句可译成汉语的两个并列句:买方须于中国银行收到卖方下列单据,并经审核证实无误后的20天内向卖方支付350000美元,但此款项的支付不得早于合同工厂第一次达到附件VI所规定的质量保证指标的95%以后的12个月,或本合同签字后的65个月,以早到的日期为准。
3.礼貌等值,确保表达得体
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表达方式,翻译时必须注意使用得体的译文传递原文的礼貌信息,努力实现礼貌的等值转换。商务英语属于一种较正式的文体,措辞礼貌庄重。例如:Should you desire, we would be pleased to send you catalogs together with export prices and estimated shipping costs for these items. 原文采用商务英语写作中典型的you-attitude(对方态度)的书写方式,翻译时宜采用汉语中对等的礼貌用语,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写作者的友好和礼貌。因此该句可译为:若贵方需要,本公司将乐意寄上目录以及这些项目的出口价格和预估的运输费。
4.恰当切换,尝试文化移植
不同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目的语读者则常常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给本族语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的正面文化象征意义却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反感和排斥。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尝试文化移植,争取做到译文和原文的文化信息对等。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威、吉祥和力量。但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指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直译为“Four Asian Dragons”.应该经过文化转换处理,译为“Four Asian Tigers”, 因为tiger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同样上文中提到的“白象”牌电池也不能译为“White Elephant”,鉴于西方文化中狮子是力量威严的象征,可考虑译为“Brown Lion”. 再看下句: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is the key to survive the unsteady world market. It’s no good to “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 as the saying goes.市场多元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句译文用译语文化中习用的表达方式取代原文中可能令读者看起来费解的原语表达方式,通过“文化移植”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
5.“拿来主义”,模拟译语表达
语用等效翻译追求的是成功传递原文的语用意义。在可能的前提下,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式,水到渠成地达到语用功能等效。例如:“Tasting is believing.”译为“百闻不如一尝”,就巧妙地套用了汉语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再如:“牡丹香烟 醇味盖冠”模仿Camel牌香烟广告“Camel stands out for taste.”译为“Peony stands out for taste.”9虽然结构和原文不同,但语用功能类似,表达效果一致。译语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倍感亲切。
五、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文体。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注重实用效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务英语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秦红:商务谈判口译语用失误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4]潘红: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64
[5]余陈乙: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
[6]顾维勇: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上海翻译,2007,(1)
[7]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8]帅建林: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补偿[J]. 第六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2004
论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篇3
关键词:语义意义与语用意义,语境,语用对等,言语行为理论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在变化不定的语境中系统地把握原语信息的整体动态,不是追求一字一句的对应,目的在于使译文与原文在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层面上能够达到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是随着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的不同而逐渐改变的。从结构语言学发展到功能语言学再到符号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和兴起,人们对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也给重新对待翻译标准提供了基础。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所传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理解所传达的话语中其真正含意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都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所研究的不同是,前者侧重于是文本和书面语言,对于文本和书面语言的理解侧重于字面意义,表达出来的是一字一词的对应翻译。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对于语言的理解更重视语境的作用,表达出来的语言更口语化。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影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相反翻译研究与语用学理论知识的结合更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1 语义意义与语用意义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个术语“一般意味着要区别对待语言本身,即抽象的语言能力,和说话人及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Leech,1983a)一般认为语义学研究的意义是句子的认知意义,是不受语境影响的意义。而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那是言语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动词mean的两种用法巧妙地区分出这两个层面。他在《语用学原则》(Leech,1983a)一书中指出: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的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解决“What does X mean?”的问题;而语用学揭示的意义却是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的说话人的意义(Speaker’s meaning),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2]由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说话人的意图,故当A称B为“fool”的时候,B自然会生气地质问A:What do you mean by“a fool”?这时B要问的自然不是字典里“fool”的意义,而是质问A“你为什么骂人?”这样的一个言语行为的意义。如“How are you?”这个句子,假如人们对它作语用学分析的话不难得出以下结论: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它的语义意义是:“你好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句话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它的语用意义可以理解为“你吃饭了吗?”语用意义在这句话中体现了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交际功能(Phatic function),这句话的目的是“打招呼”而有些中国人打招呼很少用“你好”等正式的招呼语,取而代之的是用更亲切的日常用语“吃了吗?”。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语用意义则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语用学是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换言之,它所研究的不是语言本身的抽象意义,而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何兆熊,1989),即语言的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赋予词语或句子的语用意义。例如,翻译学理论家奈达曾说:“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王宗炎先生也说:“辨义为翻译之本。”他们在这里所说的“meaning”和“义”都是指原语篇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5]由此可见,如果不了解语境,人们就无法从事翻译。翻译者必须了解原作语境,否则就无法翻译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很容易出错。
2 语境与翻译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境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y)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They regard context as the sole determiner of meaning without which meaning does not exist)。[1]由此可见词义和语义与语言环境之间有密切关系。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对于话语含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话语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也就不存在话语含意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A:Are you going?B:I have gone
B:I have gone!
A:Get any?
B:Got some!
如果没有相关的语境,人们就没法领会这个对话的含意。但如果告知语境是:说话者A看见B肩上扛着一根鱼竿并且手里拎着一个渔网。那么这个对话就可以理解为:A:去钓鱼吗?B:已经钓完鱼了准备回去!A:钓到鱼了没?B:钓到了一些!所以语境对于语言或话语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看一例: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一张促销广告上说“Buy one get one free”(买一送一),却没有标注上具体的促销日期,那么消费者就无法知道这一促销活动是何时截止,又是何时开始的。另外,由于语境不明确和语言的隐含意义,消费者通常是买一件正价商品才送一双袜子或毛巾之类的小配件。这就是商家通常利用语言的隐含意义和语境的模糊概念来吸引消费者购物。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译不同的词语和句子时如果没有语境人们就只能翻译出这些句子和词语的字面意思即语义意思,但如果给予不同的语境,那么看似平常的词句也能翻译出不同凡响的含意。
3 翻译中语用对等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情景中的使用以及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的目的在于阐释语言使用者希望通过交际达到某一目的以及如何运用语言的表达来达到这一目的。翻译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而语用翻译就是译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翻译出话语的语用意义。它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字面意义的真实了解,而且还要注重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等效。从下面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语用意义在等效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3.1 言语交际的隐含性和间接性
交际中的很多语言信息,尤其是非字面信息,说话者都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语境关系间接隐含的,这就需要听话者能有敏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行推测说话者的真正含意。这说明话语的间接性与该话语在一定语境中所隐含的语用信息(即含意)是联系在一起的。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一般不会直截了当的表达话语的真正意图,说话人通常希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具体的语境知识,并结合说话者提供的话语信息所具有隐含性和间接性,通过推理得出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图。如下列句子:
(1)Joe:Will Sarah be long?
Pam:She is with Frank now.
例(2)中,Pam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Joe所提出的问题,而是采用了间接的回答。如果Joe了解Frank是一个雷厉风行,做事果断迅速之人,那么她便能够从这一语境信息中推理出Pam的回答应该是“No,she won’t be long.”。但是如果Joe知道Frank是个办事拖拉,做事磨磨蹭蹭之人,那么她就会推出Pam的回答应该是“Yes,she will be long.”。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语境给话语带来的隐含性对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Pam的回答“她现在跟弗兰卡在一起。”,那么这显然是在答非所问了。
(2)Lucy: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Jim:My parents are visiting.
Jim:My parents are visiting.
例(3)中,对Jim所说的话进行翻译也必须根据具体语境与听者对说话者的了解来具体翻译,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Jim的话意思是“I would like to,because my parents like the party very much.I want to company them and go there together.”;第二种,可以理解为“I have no time because I have to pick them up from the airport tonight.”这两种理解均符合情理,主要就看听者对说话者的了解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具体的理解翻译。
以上例(1)与例(2)都是表明语言的隐含性和间接性对翻译的影响,语用翻译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从说话者的间接语言中翻译出他的真正意图与所表达的真正含意。
3.2 文化差异与语用等效
语用学中的语境不仅包括说话者所处的环境和说话者所面临的对象,还包括语言所在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想要原文与译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等效,译者必须对这两种语言以及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进行研究和对比来获取原文所要表达的用意而不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义去硬译或死译。下面几个例子分析了运用语用等效翻译来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中的不同。
1)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如果将这句谚语直译成汉语就是“当你在罗马,就应该按照罗马人那样去做”。如果不知道这句谚语的真正含意的人就会非常好奇地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在罗马这个地方呢?为什么非要在罗马才能按照罗马人所做的那样去做呢?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去行事呢?但是如果人们了解这句谚语的真正用意,那么他们就不会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会遵循汉语的习惯说法,即可翻译为:“入乡随俗”或者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早上见面,他与一位老爷爷打招呼说:“吃了没有,老爹?”
汉语中的“吃过没有”是用来打招呼的,是一种朋友间见面时礼貌与客气的问候方式。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关心对方是否吃了早餐,而是一种间接的问候。如果人们知道了不同语言的语用习惯,就可摆脱原文的羁绊,不从字面意义上翻译而是从等效的角度决定某些词语的替换和取舍,可将之译为:“Good morning,Grandpa”。这里实际上运用了语言学中语言的交际功能(Phatic function)。即语言可用来创造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仅仅用于交换信息和思想。(It refers to language used for creating or maintaining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akers rather than for exchanging information or ideas.)
3)“He had a lioness at home after marriage!”
这句话就不能直译为“他结婚后在家里养了只狮子”,人们必须了解其社会语用背景,它实际所指的是他结婚之后是个妻管严或他很怕他老婆之类的。这里的“lioness”含有隐含意义,即指“his wife”。所以在翻译时必须了解话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意和它所包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文化。
4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对等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语用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运用都是言语行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是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10]例如:Mary和Mike都在客厅,窗户是开着的,Mary对Mike说:“It is cold here!”根据这样一句话,可以分析它的言语行为,言内行为是:这里很冷!言外行为是:Mary希望Mike可以去把门关上。言后行为是:Mike去把门关上了。在翻译这句话时,必须把说话者的言外行为翻译出来,这样才能达到说话者的意图以及翻译的目的,否则就显得词不搭调,语不达意,失去了语言原本要表达的效果。因此在言语行为理论中,人们必须把说话者所说的话语的言外行为分析并且翻译出来,才能真正地实现对等翻译。
5 结束语
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 篇4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电视广播到报纸杂志, 广告无处不在。它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受到语言研究学者的关注。Leech在English in Advertising (1969) 一书中就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广告包含的各种语言策略。随后, 其他语言学家也从文体、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广告进行了研究。
中国加入WTO以来, 与全球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广告的翻译也势必成为跨国贸易中重要的一环。假如一则广告能够吸引外国消费者, 自然能为产品赢得市场。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些广告翻译往往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而导致营销失败。因此, 从语用学角度对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广告的语用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 必须引人注目, 具有“注意价值 (attention value) ”和“可读性 (readability) ”, 同时还要有巨大的“说服力 (persuasive power) ”或“推销能力 (selling power) ” (廖, 2002:247) 。广告语通常自然亲切、简洁有力、新颖生动, 是一种鼓动性语言, 翻译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译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效果。语言的语用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 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 即联系意义。词语的语用意义即在实际运用中所蕴含的意义, 它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 并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蒋, 2002) 。因此, 广告翻译也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语用翻译实际上就是研究翻译等效问题。它可以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类似于Nida的功能对等。在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 必须注意原语境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 , 它又分为暗含 (implicit) 的言外之意和明说 (explicit) 的字面意义。翻译时要小心分辨语言的言外之意, 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语用用意。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文要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 从而实现等效翻译 (何, 1997:78) 。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种方法往往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为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译者可将它们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2.1 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为达到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 必须识别暗含的言外之意, 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例如:
[例1]Do your teeth a favor!
There’s not toothpaste around that’s better at fighting cavities than Crest. (徐, 2004:54) .
这则广告采用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英文短语:“do somebody a favor (帮某人一个忙) ”。如果我们将它直译为“帮牙齿一个忙”, 听起来会非常奇怪。从广告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 这则广告其实是在宣传几种新型口味的佳洁士牙膏, 因此, “do your teeth a favor”实际上也就是“do your teeth a flavor”。为达到语用语言对等, 原文可翻译为:
令您皓齿生香
佳洁士牙膏的防蛀功效比其他任何一种牙膏都好 (徐, 2004:54) 。
[例2]It happens at the Hilton.
同样, 有人或许会将这则广告译为“它发生在希尔顿”。虽然字面上与原文意思相符, 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译文并没有抓住原文暗含的意义。希尔顿酒店的这则广告其实是要向人们展示其周全的服务, 让人们觉得所有服务在希尔顿都能得到满足。因此, 它应当译为:
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正确理解广告语言的语用用意对翻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实现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 还需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例如: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联合快递服务公司)
虽然这则广告中英文版的字面意思和语言形式都大相径庭, 但中译文仍保留了原文暗含之意。译者在识别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后选择以四字短语进行表达, 符合汉语习惯, 也更加生动简练。若照原句译为“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我们责任感的服务”, 显然不如前者更具可读性, 也不方便人们记忆。
2.2 广告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
实现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 译者必须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原文的语用意义因文化差异不能被译文的读者接受时, 要进行恰当的处理, 避免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甚至误解广告的语用用意。例如:
[例4]此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 清明前精心采制……
The tea is grown naturally on mountain slopes nourished in clouds and mist.Owing to its slow growth at this altitude, the plants give high quality and pure health tea.The tea is prepared from tender leaves which are picked before early spring, and every drop of its essence is retained in the tender leaves… (徐, 2004:116)
译文中, 译者为达到社会语用等效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 他将“清明前”译作“before early spring”。对中国人而言, “清明”是一个熟悉的日子。这一时期正值初春, 万物复苏。这时的茶叶嫩绿新鲜, 香气怡人。清明节前采摘的春茶称为明前茶, 保留了茶叶的鲜嫩和营养。这才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用意。倘若将“清明”译作“Qingming Day”或“the Tomb-sweeping Day”, 反而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 他们也不知道“清明”到底是什么。如果再慢慢解释, 反而显得罗嗦, 也不符合广告语的特点。因此译文直接纳入“早春 (early spring) ”的概念, 使外国读者能够清楚明白原文的语用用意, 达到社会语用等效。另外, 译者对“高山云雾之中”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因为熟悉茶文化的人知道, 生长在高山云雾中的茶叶品质更好, 营养价值更高。但外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译者将其加入广告中, 使外国读者更易了解茶的品质, 同时也使广告更具有说服力。
3 广告翻译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所用句子的符号关系是正确的, 但语言的使用不合时宜, 或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也就是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与时间、空间、对象、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不匹配,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这种错误统称为语用失误。简单地说, 语用失误就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Thomas, 1983) 。
3.1 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原则。在广告翻译中, 译者有时忽略了语言上的差异而译出机械生硬的译文, 令目的语读者感到费解。这样的译文就属于语用失误。比如, 有的译文生搬硬套, 用目的语中对应的词来翻译, 字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了, 原文暗含的语用用意却没能表达出来, 导致了误解。
[例5]本品可即购即食, 食用方便。
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蒋, 2002) .
这则广告原本是想要强调食品食用方便。这里的“即”不能译为“immediately”。因为“eating immediately”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食物不马上吃就会坏掉。这当然不符合原文的意图。不如直接将其译为英语惯用的表达“instant food”或是“always ready to serve”, 这样才能在双语转换中达到等值的效果。
另外, 将母语习惯套用到目的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因素。如果译者过多地受到原语广告写作手法的干扰, 一味考虑原语语言因素, 则可能使广告变得不伦不类, 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6]三十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经验。质量第一, 信誉第一, 友情第一。重合同、守信用、始终一贯。
30 years’experienc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 export.Quality the Best, Reputation and Friendship the Foremost.Always abide by Contract and Credibility (廖, 2002:259) .
这则广告是典型的逐字翻译, 还不要说其中的语法错误, 这种形式也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 因为这与他们心目中的广告形式实在大相径庭。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 诱导读者购买宣传的产品。广告的翻译不需要在文字和形式上与原文完全相符,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复制原文对读者产生的促销效果 (廖259) 。
3.2 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广告中因不了解或忽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比如, 在中国, 广告商更倾向于标榜某产品符合大众的口味, 人人都喜爱。北极绒保暖内衣就诏令天下:地球人都知道!这可谓是全中国最知名的广告语了。但在西方国家, 人们却更中意标榜个性而不随波逐流。因此便有了“Cindy Clauford’s Choice”、“Anna Kournikova’s Choice”等广告。当然, 这也是利用了明星效应。但在中国, 同样选择明星为产品代言, 商家却不会直接地说:“北极绒保暖内衣——赵本山的选择!”。
[例8]Make yourself heard. (Ericsson)
理解就是沟通。 (爱立信)
这则译文可以说是原文的改写。如果将它再翻译过去应当是:“Understanding is communication”。这里的改写却是必要的, 因为它避免了社会语用失误。在美国, 人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广告也自然倾向于个人。Make yourself heard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在中国, 太强调个人会被视为一种炫耀, 甚至有个人中心主义之嫌。中国人更注重合作, 宣扬集体主义。因此, 原文中的单向交流被改为双向交流——相互的理解和沟通, 更好地达到了等效。
4 总结
总之,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语用用意极具挑战性。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 实现语用等效, 这样才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或许不能解决广告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但也为我们开拓了思路, 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进行探索, 分析广告翻译如何达到等效, 并关注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力求提高广告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用翻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English in Advertis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69.
[2]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No.2, OUP,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 Vol.23, No.3, 2002.
[6]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等效翻译 篇5
关键词:关联理论,商务翻译,语用等效
语用翻译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新模式, 它与语义翻译相对应, 是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应在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1] (P196) 。所谓社交语用等效, 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 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涉及的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所谓语用语言等效, 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 译者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理解, 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1] (P204) 。可以说语用等效翻译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而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中提出的与认知、交际有关的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翻译理论, 但由于其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 它的运用可以延伸到翻译领域。本研究也将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实现翻译中特别是商务英语中的语用等效, 即认知等效及交际等效。
一、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认知等效功能
传统译论认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2] (P55) 。即信息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 然后向信息接受者发送;该信息的接受者收到信息后则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意图, 从而完成这一轮的交际活动。这一交际模式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思想, 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符系统及认知环境, 两者的解码能力完全一致[3] (P112) 。但是交际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由于个人的生存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必然导致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和解码能力的不一致性。因此, 单向的编码—传递—解码并不能完好地解释交际的过程。而关联理论提出的语言交际模式认为, 交际者会对听话人 (读者) 的认知环境和交际环境加以评估, 并据此通过话语刺激向听话人传达 (包括明示和暗示) 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 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1] (P197)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动态的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要认知就要找关联, 要找关联, 就要思辨、推理[4] (P131) 。听话者就是在语境假设与认知环境中按照关联原则寻找最佳关联。
事实上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 我们也应当把翻译看做是一种示意—推理性的交际过程和交际行为。不同的是,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和行为, 译者的身份既是听话人也是说话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 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加以评估, 并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 关联理论不但揭示了我们不应仅从遣词造句方面而更应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 而且揭示了在另一种交际行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也不应该拘泥于原文与译文字面意义的对等, 而应该追求原文读者对于原文及译文读者对于译文在认知模式上的动态对等, 即在一样的语境假设及认知环境中, 并尽量经历同样的推理努力, 实现双方在最佳关联寻找过程中的认知等效。
例如在商务翻译中的商标、品牌及广告翻译中, 为了实现原文广而告之的功能, 追求认知等效, 翻译中也应抛弃字面意思的对等,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译文接受者在译文话语刺激下能不自觉地在语境场中通过一定的推理努力去寻求最佳关联。即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重现特别重要。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名称本为P&G (Procter and Gamble) 。而P&G被汉译为宝洁是因为“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洗涤类的日用品。这样就刺激接受者在相关语境场中推理寻求关联。十多年来, 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 如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充分体现翻译最大化地刺激了接受者在语境场中需求关联的可能性, 并在未使用产品之前就对其有了美好联想。又比如广告翻译中的“Intel Inside”被翻成“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而咖啡广告词中的“Good to the last drop”被翻成“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都是注重了通过译文刺激读者在上下文语境中推理并寻求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交际等效功能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 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传统的交际代码模式不仅在对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状态等方面的认识上有错误, 而且还忽视了语言交际的隐含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者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 他们也经常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图, 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语境知识, 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 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提供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提示我们, 翻译中译者首先需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 并根据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 从而正确理解原文。同时, 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最佳关联的方式明示给译文读者。在理想的情况下, 若译者预料直译能很好地提供话语刺激, 使得译文读者能自觉地从语境及认知环境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推理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那么直译就是有效的。若译者预料译文读者无法透过语义意义的直译来领悟意图, 那就只好舍弃字面意思译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了。即依据关联理论, 我们在翻译中也应当追求交际等效。
在商务翻译中, 尤其是商务会谈、谈判及信函翻译中, 原文作者/说话人往往希望读者/听话人能够在语境中推理、寻找最佳关联, 从而传递自己的真实意图。若译者预料通过直译能达到交际等效, 则直译是有效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不可避免会有差异, 说话人对于听话人最佳关联寻求的期待与真实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字面意义的翻译有时并不能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译者就需要发挥主动性把说话人真实交际意图放在第一位。以下笔者将具体介绍如何取得交际等效, 使译文取得最佳关联。
1. 凸显重要信息, 将信息明确化。
根据关联理论,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必须明白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的意图[5] (P201) 。为了使交际默契地进行, 说话人往往会尽量让自己的语言输出去顺应听话人处理信息的需求, 以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代价[6] (P188) 。因此译者作为中介方, 也应该在必要时凸显重要信息或将信息明确化, 以减少听话人推理中不必要花费的努力, 取得更好的语境效果, 达到最佳关联。例如:
原文:Notice of particulars of shipment shall be sent toBuyer 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 that the said notice shall be received by Buyer within 7 days after shipment.
译文1:装运通知的具体内容应当在这样的时间, 以这样的方式送达买方, 从而使买方在装运后七天内接到通知。
译文2:买方须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将装运详情通知买方, 以便买方在装运后7天内收到该装船通知。
原文中“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实为说话人强调发送装运通知的正确时间及方式。若对译成译文1, 非但没有达到强调关键信息, 反而分散了听话者的注意力, “什么哪样的时间?哪样的方式”, 效果适得其反。到不如译文2中以明确的方式表达装运详情的通知必须是“及时”“适当”的, 减少听话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2. 在上下文语境中翻译, 摆脱字面意思束缚。
根据关联理论, 作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必须由读者/听话人在相关语境中推理得到。因此语言信息也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所决定。因此靠字典查询的所谓“标准”语意其实并不是标准。译者要勇于抛开字面意义的约束, 而联合上下语境去译出说话人/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原文:If we have to take goods, we ask you to make us adequate allow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damage they have sustained.
译文1:若要本公司提货, 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足够赔偿。
译文2:若要本公司提货, 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相应赔偿。
原文中的“adequate”应联合语境中的“corresponding to...”而翻译成“相应”来表达说话人真实意图, 而不仅仅是对译成意义指代不明的“足够”。
3. 重视商务翻译中的大语境———礼貌性。
另外, 译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商务翻译中一个基本共同的语境, 即交际双方都期翼能在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中沟通合作, 达成协议。那么译者就尤其需要注意用词的礼貌性, 以使得听话人/读者能在同样友好的氛围及其他相关语境中需求最佳关联, 从而达到作者/说话人、译者、读者/听话人的三方的交际等效。比如:
原文:We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an answer, and enclose a postal reply coupon.
译文1:本公司将万分感激贵公司的回复, 并随函附上一张邮政回函。
译文2:徜蒙惠答, 本公司将不胜感激, 现随函奉上一张邮政回执。
本例中虽译文1中不致有错, 但不如译文2充分体现了译者对礼貌用语的讲究, 更能使译文读者在友善的环境中推理出作者的意思, 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三、结语
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等效与语用等效翻译中的社交语用等效是契合的。即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信息等进行评估, 并预估译文是否能让译文读者能有效地运用语境和及文化背景信息等进行有效推理。
基于关联理论的交际等效与语用等效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也是契合的。即在翻译中译者应摆脱字面意义的束缚, 而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从而达到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三元关系中的交际等效。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王初明.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Sarcevic, S.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u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3]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
[4]何自然.语用学及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ition) [M].Oxford:Black-well, 1995.
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与等效原则探讨 篇6
一、东西方度量衡存在着差异
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国际之间加强文化上的交流,如何对度量衡单位进行有效的翻译是各国解决的首要问题。虽然公制度量衡作为国家之间经济业务往来的兑换基础,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其历史文化和传统,这就导致了我国和其他国家使用度量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世各地的人们还是沿用历史传下来的计量单位,只有在输出口贸易的时候会换算成国际上通用的公制度量衡单位。如我国人们买菜之类的东西,还是按斤和公斤来计算,西方人去买东西时,就会用到磅等计量单位等等。由此可见传统的计量单位已经渗透到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轻易的就被公制计量单位所取代。
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度量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直接跨国使用,这就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就会导致翻译的内容上出现误差,同时也考验了翻译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
二、对翻译技巧的进行研究
翻译技巧就是指翻译相关从事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可以指导学者和翻译人员的翻译实践,对初学者进行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技巧进行研究,思路一定要开阔,思想不能受到束缚,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度文字之间的机械转换,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实际情景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慢慢的积累经验。根据每个翻译人员的实践经验不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翻译技巧。翻译人员在翻译文章、文献、名著之前,对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基本情况,以及写作时的背景做一个细致的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的站在作者角度去思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文化,以读者能更好理解的方式翻译出来。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已经被全世界的很多国译成多种语言,供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篇名著内容和写作技巧上较为复杂,就会导致翻译工作中存在着很大难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学者通过查阅资料对雨果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对其内容就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对文章中出现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结合国内的文化进行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感情也会更加丰富,内容更具有吸引力。综合考虑下,这种翻译技巧可能会对译文直接进行翻译要节省更多时间。而且有时候直译上会存在很大的误差,直接将单个词进行翻译,会使文章读起来特别生硬,也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大大降低了文章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三、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与等效原则
在许多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度量衡的翻译,认为其并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不对其进行有效准确的翻译,可能在细节上导致读者无法理解,降低了译文的准确性。所以对于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也要从等效原则的角度出发,充分的考虑到度量衡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对其翻译也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不仅存在数学上的问题,在许多经典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文献中,就会涉及到使用度量衡的发展和使用方法等。如国外文献中出现对土地的计量单文的描述,外国一般用英亩来表示土地的面积,但在中国,翻译人员如果将英亩翻译成亩可能更有利于国内人的理解,因为国内读者大部分对英亩这一计量单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就会导致原版文章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本来的的意境,不能让读者清晰的了解英亩是多大的面积;其次,英亩和亩的换算公式大约为:半英亩等于三亩地。读者在对度量衡单位没有翻译的译文进行阅读时,还要对其进行换算,才能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仅会加大了读者阅读困难,还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效率,浪费了阅读时间。
很多的学者和翻译人员都存在忽略了度量衡单位文化上出现的差异,从而导致译文存在失误。有效的运用等效原则,对度量衡单位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不仅能让读者知道计量单位,还能进行换算,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质量,也让读者接触国外的度量衡单位,掌握了新知识。将国外的语言译成中文时,要考虑我国所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以及人们能理解的计量单位再进行翻译,将中文译成其他国家语言也同样;在涉及这种由文化产生差异的度量衡单位翻译时,尽可能译成适合国外读者的计量单位。度量衡单位翻译与等效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将原版文章表达效果和译文表达效果具有相同作用,为了让读者能在自己国家语言下,充分理解到国外的文化和历史变化。
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准确的对其涉及的度量衡单位进行翻译是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度量衡单位翻译结合等效原则,对文章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进行有效的翻译,让读者能充分明白计量单位的含义,这样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加强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使得国际文化更好的融合,有利于各个行业了解国外的发展趋势,及时对本行业做出适当合理的调整,同时也推进了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加强世界的紧密联系。
摘要:从古至今,度量衡单位也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国际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度量衡单位翻译变得越来越实用,其也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来,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掌握了国外度量衡的基本换算等。例如国际出口贸易中用到的千克、吨等度量单位,国内我们就会用斤和公斤来代替,一斤等于0.5千克的换算公式来进行两国之间的输出贸易等。本文就东西方度量衡单位存在的差异和翻译技巧、度量衡单位翻译与等效原则的探讨。
关键词:度量衡单位,翻译,等效原则
参考文献
[1]滕敏.度量衡单位的翻译与等效原则[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1):125.
从语用等效性看三亚公示语翻译 篇7
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中, 8.3.1条要求优秀旅游城市必须在“城市主要道路上有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作为中国南海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周海域环绕, 享有得天独厚的地里优势, 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尤其是海南省的三亚市, 更是这颗璀璨明珠中闪耀的亮点。由此, 三亚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眼球, 每年到三亚度假的境外游客不计其数, 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懂中文, 因而, 英译公示语对他们的出行、游玩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而公式语的翻译效果也直接反映出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成熟程度。然而, 笔者走访海南省三亚市, 发现公示语的翻译不尽如人意, 翻译没有一个通用的基本规则, 有些翻译呈现强烈的中式英语色彩, 有些翻译不顾语法词法,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按照标准英语的方式翻译。
2 现状调查
什么是中式英语?平卡姆在《中式英语之鉴》中写道“Ch inglish of course is that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English wi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式英语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中国英语语言学习者们在使用英文交流时, 因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犯的语法甚至文化错误。中式英语作为既非英语又非汉语的表达, 常常让国际友人一头雾水, 摸不着头脑, 严重影响了交流的效果。
例1.Tiandu Lu (田独路)
Lu是汉语“路”的拼音, 而在英语里“路”一般用road表示, 在公示语中常缩写成Rd。除田独路被这样翻译, 在三亚还有很多“路”都被翻译成“Lu”而不是“Road”, 比如胜利路“Shengli Lu”, 亚龙湾路“Yalongwan Lu”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识译文研究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的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可见, 在公示语中只有特定的人名、地名等才使用汉语拼音的大写。除了“Lu”的翻译外, 其他拼音翻译也随处可见, 如在农垦医院就有一处提示语“请勿随地吐痰”被翻译成“Qing Wu Sui Di Tu Tan", 而他们的“哈医大专家诊室”则被翻译成“Hayida Expert Clinic”。
例2.Remind:Pay attention to wind waves (提示:注意风浪)
这是大东海景区海边的一条警示语, 意思是要提醒游客当心风高浪大有危险, 此英文翻译逐字逐句地将此警示翻译了出来。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独立的警示牌, 其目的就已经有了提示警告的作用, 把“提示”翻译成“remind”实在是多此一举, 而“风浪”被翻译成“wind waves”更加让境外游客感觉在云里雾里。在标准英语中“风浪”可以是“storm”, 也可是“stormy waves”, 两者均可, 但“wind waves”却也只是中国人能懂了, 因而, 此警示牌改成“Pay attention to stormy waves”较为合适。
例3.Change Room (更衣室)
这个标识牌出现在珠江蓝田温泉的更衣室, 在汉语里更衣就是换衣服, 因而更衣室翻译成“change room”就理所当然。殊不知, change在英语里作名词表示变化、零钱等的意思, 作动词时才可以表示换、改变, 如更衣作动词理解翻译成英文则为“change one’s clothes”, 因而“更衣室”简单粗暴地翻译成“change room”就匪夷所思了。在标准英语中, 更衣室可以表示为“changing room”, “dressing room”或者“locker room"甚至有些更衣室的门上只写了一个字“Locker”, 简单明了。
例4.The WC of the Old Man (老人厕位)
“老人”指的是年龄较大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家应该被尊重应该被照顾,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权意识、平等观念特别强烈, 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愿意被别人当特种人群看待, 他们希望获得和其他人一样平等的地位。为了照顾西方老人的这种心理, 在西方礼仪中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公众场合一般都不用“old man”指年龄大的人, 而用“senior”表示, 因为这个词的语义内涵有“资历高, 资历老”的意思, 想想老人家到了这个年纪, 经历了丰富的人生, 为社会做了一生的贡献, 也确实是“高资格”“高资历”了。一般情况下, 在西方的卫生间门上标识男士用的一般是“Man”或“Gentleman”, 女士用的一般为“Woman”或“Lady”, 而老人用的门上一般写着“Senior”。
诸如此类的中式英语翻译不胜枚举, 如在人民医院的电梯口有“Attention Your Head” (当心撞头) , 在三亚市图书馆院子内有“Prohibit climbing“ (禁止攀爬) 还有如Work Area No Admit⁃tance (工作区域游客止步) 、Non-business hour, stormy, and no swimming (非营业时间、风大浪急, 禁止游泳) 等让境外游客迷惑不解、不知所云的翻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英语诞生了许多地域变体, 如美国英语, 加拿大英语, 印度英语, 南非英语等。在此, 笔者所说的标准英语, 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语言。在这些国家, 英语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 二语学习就应该以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作为参照和标准, 以他们所使用的核心词汇及表达习惯作为规范。虽然前文笔者就三亚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分析讨论, 但是令人鼓舞的是, 仍然有不少翻译是准确到位, 符合英语语言表达标准, 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如Longhai Rd (龙海路) , Po⁃lice Check (公安检查站) , Locker (物品寄存处) , regulations for saf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安全营运管理规定) , Ticket Checking (验票处) , 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 (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等, 值得一提的是, 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 (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的翻译, 译者并没有受到原文的约束直译成Beautiful Sanya, Romantic uttermost parts of the earth, 而是结合三亚的城市特征及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卖点, 将此城市宣传语翻译成了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 将三亚的城市名片简单易懂地展现在中外游客的眼前。
可见, 使用标准英语翻译公式语, 不仅表达明确清晰, 而且语言标准优美, 这无疑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3 公示语翻译的语用等效性
公示语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一般说来具有七大应用功能:“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防止犯罪” (戴宗显吕和发, 2005:38-39) 。公示语牵涉所有阶层、所有地域的人群,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外国人。因此, 公示语不仅仅体现出个人、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人文形象, 还牵涉到一个国家的“国格”及声誉。可见, 将公示语清晰、明了、正确地展现在外国友人的面前才是公示语翻译的目的。换言之, 公示语翻译的译文必须能够相应地起到原文的效果和作用。这种相同的效果和作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语言上的等效, 其次是社交语用上的等效。语言等效指的是译者将公示语原作的字面意义和暗含意义准确翻译到译作中。例如海南蝴蝶谷中的这句译文“You’d bet⁃ter carefully notice the road surface when you are walking, other⁃wise you will be slip and fall down.” (道路较窄, 行走时注意路面, 以免摔伤或滑到) 。公式语的语言特征是广泛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文字与标志组合、现在时态、祈使句和规范性、标准性语汇, 语言简洁、措辞精确。 (戴宗显吕和发, 2005:38) 而这句译文, 先不说表达上的错误, 句式冗长拖沓, 没有起到原文提醒游客“道路狭窄, 注意安全”的交际意图。笔者认为将此处改译为“Caution:Narrow Road, Be Care⁃ful!”更合适。而社交语用的等效性指的是从社会文化层次上达到等效, 尤其要注意处理公示语的文化内涵。例如天涯海角公厕“Please flush it, thank you!” (请自觉冲水, 我替下一位感谢你!) 原文体现了中国文化和道德思想, 将感谢者具体化, 而译文则顺从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 比较好地达到了交际的效果。
综上, 结合公示语的语言特色, 为了保障公示语译文的等效性, 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译者, 公示语翻译应从以下几项着手:一、深入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征, 避免犯常识性错误。公示语广泛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文字与标志组合、现在时态、祈使句和规范性、标准性语汇,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将这些基本原则熟记于心。二、制定或参考公示语英译基本原则, 确保译文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如前文所述, 三亚的道路翻译名称各异, 有的用拼音Lu, 如Tiandu Lu, 有的翻译成Road, 如Yingbin Rd, 造成如此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统一的翻译原则与规范。三亚市目前并没有制定专门的公示语英译规则, 但是译者可以参照其他城市的规则进行翻译, 如上海市2004年就已经推出《上海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原则》, 有了这个基本原则作为参照, 基本可以规范和统一公示语翻译的大方向。三、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 加强中西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理解是翻译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在对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暗含意义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再使用正确、标准的英语语言表达出来, 公示语的译文才能产生与原文相等的语用效果。
4 结束语
本文所列三亚市公示语翻译的鄙陋原因多是译者受汉语语言局限或者汉语思维的影响, 没有用语用等效性原则从语言及社交两方面出发考虑翻译的得体性。随着海南省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 公示语的翻译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公示语的翻译应首先考虑原作的意义及意图, 以读者为中心, 灵活处理原文, 使译文有效地传达原公示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翻译, 2007 (5) .
[2]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5 (6) .
[3]黄德先, 杜小军.公示语翻译的规范[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7 (04) .
[4]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赵湘.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J].外语教学, 2006 (2) :72-74.
等效翻译 篇8
1 电影语言的文化性
1.1 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2]。而且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2]”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3]。如某部影片出现对白“He committed the seventh commandment”,如果翻译成“他犯了第七诫”,这样对有深厚西方文化社会背景的观众而言,估计不会有任何的麻烦,但是对普通的中国观众来讲,什么是第七诫,看不懂的。
1.2 东西方文化及语言差异
东西方文化渊源不同,导致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形式上,汉语是以方块字为特征的表意文字,意形结合体,具有形象性和可解性。而英语是以字母为特征的表音文字,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解性。从内容上看,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对某一事物或思想的基本释义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是隐形内容的延伸及联想意义却是迥然不同的。例如,“red”在汉语中有“火红”“热情”的意思,而在英语中却有“革命”“暴乱”之义。因此,在进行电影翻译时不能按照英语的字面意义去翻译,而要根据语境、语义、语篇,通过直译、意译、缩译(即在翻译过程中舍其形而取其义,透过源语的表层结构直接道出其深层含义)等手法将源语翻译成中国观众所熟悉、所能接受的译语。例如,在《阿甘正传》中,小阿甘和珍妮在校车上相识,珍妮邀阿甘坐在她旁边,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阿甘独白了这样一句话,
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She taught me how to climb。
译文: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我们形影不离。珍妮教我爬树。
这里,不可译成“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可在欧美国家中,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原文用此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在译文中,只能改用意译,易于观众理解。
1.3 电影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
电影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一般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重大的历史事件。电影对白必然为电影的主题服务,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白必定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烙印。可见,在电影翻译中也存在汉语与英语相互影响的现象。电影作品的翻译在文化传播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语言翻译的功能是符号转换,就是把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4]。翻译既然是沟通语言的桥梁,必然与两种语言及其所属的文化紧密相关,而语言本身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融[5]。文化与传播互为存在条件,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5]。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将中国传统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中国译员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已成为翻译界之美谈,而美国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白雪公主》以及《狮子王》更是风靡于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
2 动态—功能等效原则
奈达关于“动态等效”(dynamic equivalence)、后改称“功能等效”(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对我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所谓动态等效(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1]。在动态对等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这一动态对等、灵活对等的翻译理论所提出的开放式的翻译原则,形成对中国传统译论关于静态分析翻译标准格局的一大突破。
奈达的翻译理论,归根结蒂,可以用译文必须让读者透彻地理解(complete intelligibility)来高度概括,只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达到透彻的境地才能最终求得动态的对等,让译文读者做出与原文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6]。可以说,奈达是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到翻译标准之中的。因此,如果译者遇到照原文形式直译容易使读者感到“笨重”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就必须改变原文的形式,适当调整或改变形式是符合这一原则的。可见,“动态等效”既重视对源语信息的“忠实”(奈达曾提出要用“对原作意图的领悟”来代替“准确”、“忠实”等概念),又要求译语符合规范和习惯,在保持语义对等的前提下调整源语的形式。
在电影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字幕对白原义与译文之间的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但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使得观众在看懂字幕对白译文时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成功的翻译。电影翻译中的信与不信,文学的成分要高于语言的成分,因为影片的艺术风格、时代气息、编剧和导演的意图都是翻译时要考虑的主要方面[7]。好的译文是根据源语言所处的具体语境,对其做恰当的改动和变更,使语言的前后连接更通顺合理,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而不会破坏源语言的本义[5]。以影片片名的翻译为例,Titanic直译为《铁达尼号》,既和发音相似,又能表现出该船的庞大、豪华;Tarzan直译为《人猿泰山》,泰山和Tarzan的发音相似,又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强壮、敦厚,为了避免误解,加上了“人猿”二字,准确地表明其特殊经历;而Gone with the Wind被意译为《乱世佳人》(原作被译成《飘》),都是对内容进行最佳概括,既能一目了然,又能引人入胜,实为翻译作品之佳作。
3 功能等效原则在电影翻译的跨文化信息转换中的运用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电影对白翻译中大量跨文化信息的转换对译者的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提出了挑战。本章将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转换过程,从而总结出在进行此类翻译的三种具体手段。
3.1 保留原片的语言形式,忠于电影源语的文化内涵
奈达曾声明:“任何信息可以用一种语言表达也就可以用另一语言表达,除非形式是这一信息最重要的成分。”多年来,翻译界一贯倡导的原则就是在形式和功能上都要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文。根据功能等效的原则,译者就应该在目的语中最大程度的使电影对白从形式和功能上得以再现。若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最理想的功能等效。虽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距,要达到最理想的等效非常之困难。要做到这点,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要准确的理解英文原文,即电影翻译应准确理解原文,正确传达语意。如,电影《木乃伊归来》中的一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从直译的理解来看,就是“他去西部了”或“他去西方了”。可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就要结合电影的情况来处理。该影片中,这个提及的“他”,其实已经去世了,很显然,应该译为他已经死亡了,这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有点不谋而合。
如果遇到翻译不通或不确定的地方应该仔细查阅工具书,弄清电影表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若遇到涉及文化背景的句子,在翻译中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表现出很怪异的意思,让人摸不着头脑。电影《钢木兰》中有这样一句对白“An ounce of pretension is worth a pound of manure”,原译者译成:“一份自命不凡能够换得一份收获”。从表面看是正确的。但是原片中这句对白的背景是:谢尔比认为在自己的婚礼上,妈妈请了九个女傧而显得过于虚荣,于是引用了一位诗人的话来讽刺她,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盎司虚荣能换得一磅大粪”。所以如果直接翻译,更能体现原作者对虚荣的痛恨之意。
3.2 保留电影源语的功能,填补隐含的文化信息
可是,由于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实践中,要使电影对白的转换达到百分百的对等并非易事。英语电影对白中常常含有英语俚语、典故、俗语,以此传递特定的文化信息,这样有时会造成译入语观众对剧情理解的障碍。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源片中一些信息是隐含的,这些信息对共享同一种文化的人来讲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不同文化的人,这些不言而喻的东西有时却是费解的。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填补,如,电影《乱世佳人》发生在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女主人公Scarlett的命运。她在战争中葬送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一夜之间成为寡妇。在这之后的一个募捐舞会上,一直钦慕她的男主人公Rhett戏弄她说:“The war makes the most peculiar widow.”(战争造就了最特别的寡妇)随后Rhet提出捐150美元,条件是要Scarlett作他的舞伴,主持人说“She will no consider it.”而Scarlett却出人意料地应邀而舞,下面是Rhett和Scarlett在跳舞时的一段对白。
RHETT:We've sort of shocked the Confederacy,Scarlett.
SCARLETT:It's a little like blockade running,isn't it?
RHETT:It's worse.But I expect a very fancy profit out of it.
SCARLETT:I don't care what you expect or what they think,I'm gonna dance and dance.Tonight I wouldn't mind dancing with Abe Lincoln himself.
瑞德:我们让那些联合政府的人大吃一惊了,思嘉。
思嘉:这有点像突破防线,是吗?
瑞德:也许更糟,但我想从中得到更可观的收益。
思嘉:我不管你想得到什么,或者他们怎么想,我要跳舞,跳舞。今晚就是和亚伯拉罕·林肯跳也不要紧。
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清教传统和当时南方的社会背景,就根本无法体会Rhett的世故和辛辣,以及Scarlett对传统的叛逆和勇敢。
3.3 改变原片文化信息的形式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形式固然重要,但功能还是优先于形式。好的形式能更有效、更充分的传递功能。在翻译研究中,一向强调要忠实于原文功能,这是一定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但要做到忠实于形式却仿佛难得多。在以上两种情况中,无论形式是被保留还是被改变,功能意义都得以表达。可是,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要不得已舍弃原文的形式。可见,译者放弃原文形式而表达出其功能是更适合目的语读者的。从而,选择摒弃原文形式,而创造另一种新的形式,以保留原文最基本的功能。
电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较难处理的,源片中可能会有很多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是译语文化中较陌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这时就要求译者对特定文化进行消化和选择性再现,及时有效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例如:
Please come here.I beg.In the name of Christ.(选自电影Brave Heart)
请过来吧,求你了,快点吧/过来,过来,过来吧我的小祖宗!
原文的末尾是请求或命令的强势语,与基督或基督教没有丝毫关联。再看字幕翻译:“请过来,我求你,以基督的名义。”我国的主流文化是非宗教文化,难怪这样的译文不地道。叫孩子“小祖宗”倒可以,《红楼梦》里贾母等人就是这样叫宝玉的。
4 结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它既重视对源语信息的“忠实”又要求译语符合规范和习惯,在保持语义对等的前提下调整源语的形式。在动态等效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电影作品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的再创造过程。译者在进行电影翻译时必须关注跨文化之间的信息转换,从观众欣赏的角度出发,结合一定的翻译技巧,根据电影的文化特点和具体的语境、在接受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从而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意图和功能。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8-61.
[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8-29.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33-34.
[4]谭载喜.奈达论轮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8-39.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1-103.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