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理论

2024-05-10

等效理论(精选9篇)

等效理论 篇1

口译 (interpreting, 也称interpretation) 是翻译中的一种形式。它的要求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及时准确地用口语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汉英语言的互换过程中基本上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话语。所以说, 口译是一项跨语言, 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口译员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 从聆听者的角度出发考虑, 尽可能用他们所习惯和熟悉的思维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由于口译工作的特殊性, 在工作环境中, 口译员必须面对公众进行现场翻译, 没有别人的帮助, 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词典和其他资料, 因此, 口译员不能一再地对已经翻译过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更新和补充。这就要求口译员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技巧。该文将探讨口译中的等效理论, 以展现此理论思想对提高口译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动态-功能等效理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被引进到中国, 并被大家所熟知认可。他的“功能等效”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尤金·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原语信息和译文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即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Nida, 1964) 他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行为, 翻译的研究领域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本身, 而应该扩大到译文的接受者, 也就是读者上, 使得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读者都产生相同的感受。所以, 翻译不仅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 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总之, 此理论强调的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聆听者在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方面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也就是说他们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是对等的。这样看来, 翻译就变成了一种交际活动, 是一种跨语言, 跨文化的的交际活动。

2 口译中的等效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 各种语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 翻译人员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口译者要在两种社会文化之间传递信息。这个活动过程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相互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的碰撞。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的发展有着制约的作用。所以, 灵活掌握语言技巧, 熟知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文化交际能力是解决文化障碍的根本方法。

2.1 语言方面的等效

在口译之前, 口译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准确地完成记笔记。一方面, 口译者需要注意笔记的内容, 绝对不能忽略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信息, 但同时也要明白自己所做的笔记是什么意思。这个步骤在整个口译过程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口译者能够清楚地理解语言的意思, 那么也就能轻松地把它翻译成目标语言 (target language) 。在这个过程中, 等效就体现在笔记上。口译员所记录的笔记必须和来源语言 (source lan guage) 是对等的, 比如数字, 时间和一些重要的事件等等。

在口译中, 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总是想要去寻找一个所谓对等的词语。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口译员错失了其他的重要信息。这对于口译员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因为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口译员要铭记在心, 不同的语言不会使用同样的一套词和短语来解释同样的思想。 (Lederer 23)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同的名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例如:汉语用“一箭双雕”, 英语用“一石双鸟”, 德语用“一掌双绳”, 俄语用“一石双兔”。汉语中用“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ir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汉语说“身壮如牛”, 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低喝水, 常说“像牛饮”, 英美人却说drink like a fish。汉语说“胆小如鼠”, 英语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 (周玉忠6)

既然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想法, 那么口译员应该通过自己仿佛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助听众理解演讲者所说的内容而不是去寻找所谓对等的词语。在这一环节, 等效体现在语言内容的意义上。口译者的任务就是仔细分析两个不同的语言, 然后再根据听众的思维方式把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样才能做到翻译意义上的等效。

2.2 文化方面的等效

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障碍。口译员对自己母语的文化非常熟悉, 可是却对语言接受者的文化习惯知之甚少。所以, 口译员在工作之前就要熟悉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演讲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以及聆听者所在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 口译员才能比较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从而在口译过程中可以弥补这个空缺, 而不是置之不理。例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 最常用的话语就是“吃了没有?”“你来了?”“上班去?”“下班了?”“上哪儿了?”等等。这些语言的交际功能同英语中的“How are you?”相同。人们对文化和答话本身的内容并不怎么感兴趣, 只不过是表示问候而已。但对英美人士来说他们不认为这是一种友好的“问候”, 而常常理解为是一种“询问”, 甚至产生误会:“为什么对我的私事如此感兴趣。” (周玉忠92)

在问候病人方面, 中国人总是会极力地表达自己对病人的深切同情, 他们会说“I was rather disturbed by and concerned about your illness”, 但是这样表达感情的方式会让西方人更加担心自己的病情, 所以西方人会说“I a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illness and wish you a speedy recovery”。在欢迎外国客人人, 中国人会说“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after the long flight”。但是西方人并不喜欢这样欢迎方式, 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喜欢听到其他人说他们高兴, 年轻, 活跃。作为一个专业的口译员, 此时就应该遵循西方的文化习惯这样说“How was your flight?”, or“You have had a long flight”。

总之, 口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作为专业的口译员, 永远都不能忽视语言和文化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紧密关系。唯一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

3 结束语

在口译实践过程中, 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障碍经常困扰着口译员, 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 影响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所以, 熟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根本办法。尤金·奈达的等效理论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 口译员要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 以达到原语接受者和译文接受者产生同样效果的目的。所以, 口译中口译员要追求的是“等效”而非“等同”。也就是说, 不能直接使用译入语的等值语法和词汇替换原语的语法和词汇。“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读者”。 (瞿秋白219) 口译者在奈达等效理论的指导下, 明确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就一定能够熟练驾驭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要:随着现代语言学和口译的结合, 口译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传统的口译理论相比较, 现代口以理论更加科学。这篇论文主要探讨口译中的等效理论, 它阐明了等效理论中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

关键词:口译,等效,功能,动态

参考文献

[1]Lederer M.Interpreting into a B Language:How it Could be Raised up to the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Standards[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Jan, 2008.

[2]Nida 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ill, 1964.

[3]瞿秋白.翻译研究论文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0.

[4]周玉忠, 李霞.英汉互译教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

[5]周玉忠.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等效理论 篇2

在混联电路的学习中,对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分析混联电路时应把电阻的混联电路分解为若干个串联和并联关系的电路,尤其对于初学者,如何弄清楚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情况,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是个难点,而画电路的等效图,是分析电路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讲述对一些不能直观的看出其连接情况的混联电路,如何画出其等效图,从而能直观的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并求出其等效电阻。

一、什么是混联电路

在一个简单的直流电路中,(负载电阻既不是串联关系,也不是并联关系的电路称为复杂电路),既有电阻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这种电路称为电阻的混联电路,例如图1中,4个电阻的连接关系,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R2与R3并联再与R1串,最后和R4并联。用式子表示为:(R1+R2//R3)//R4。在电工中,通常用“//”符号表示并联,用“+”表示串联,用括号表示连接的先后关系。

图1中4个电阻的连接关系是很直观的,所以我们能直接看出它们的连接关系。

二、什么是画等效图

我们再来看一下图2,这个电路画的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讲,不易看清电阻的串、并联关系,那么这5个电阻是怎样一种连接方式呢?

对于这种不能直接看清电阻串、并联关系的电路,我们可以把它改画成如图1这种能直观地看出其连接关系的电路图。改画出来的电路图其电阻的连接方式与原图是相同的,只是画法不一样,所以叫画等效图。

三、怎样画等效图

1.那么怎样画等效图呢?通常通过下面三个步骤,就能很快地画出等效图,我们就以图2为例。

第一步:标字母。即在每个电阻两端都标上一个字母。

如图2所示R1两端分别有字母A、B;R2两端分别有字母A、C;R3两端分别有字母C、D;R4两端有字母B、D:R5两端标有字母A、B,这样第一步就完成了;

第二步:排字母。把所有字母水平排列,接线端的两个字母排在最两端(A、B这两个端子就是接线端)。

第三步:填电阻。把每个电阻都填入到它所对应的两个字母之间,如图3所示:R1在字母A、C之间,所以把A、C用导线连起来,并把R1填入到中间,依次类推,把R1-R5五个电阻填进去,这样整个等效图就完成了

通过图3,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这五个电阻的连接情况:

[(R3+R4)//R5+R2]//R1,R3与R4串联,再与R5并联,后与R2串联,最后与R1并联。

2.在第一步标字母时应注意的一点,由于我们通常把导线的电阻看作是零,所以如果电路中两点直接由导线连接,中间没有元件时,我们就认为导线上没有电压下降,这两点的电位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把这两点看作一个点,即如果电路中两点之间是直接由导线连接,中间没有其它元件,这样的点在标字母时,要标上同一字母,例如图4的电路。

通过标字母我们可以看出R1、R2、R3都接在A、B两点之间,所以这三个电阻是并联关系。

四、求等效电阻

还是以图2的电路为例,设R1=R2=R3=R4=R5=1€%R,求A、B之间的等效电阻。

根据图3所画出的等效图,知道这5个电阻的连接关系是:[(R3+R4)//R5+R2]//R1

滴灌泵站调速工况等效性理论分析 篇3

由于滴灌系统的轮灌组组合多变,其首部加压泵站不仅要采用多台水泵并联工作,还必须考虑水泵调速运行以满足各种工况需求[1],所以大型滴灌系统加压泵站设计中都选用可调速的离心泵。根据《泵站技术规范》规定[2]和叶片泵相似理论可知[3]以及众多试验结果[4],在一定调速范围内(0~30%,最大不超过50%)运行的离心泵的效率近似保持不变,但其工作扬程和流量发生改变,这有利于应对灌溉系统中多变的轮灌要求。也有许多文献[5,6,7]通过模拟或试验发现离心泵调速范围超过60%时,叶轮入流量减小,叶轮内部出现流体反旋、气泡云、或出现明显噪声,说明此时叶轮内部水力条件与调速前的条件不相似。然而,这些结论都是在没有考虑灌溉系统装置工况变化的条件下仅对水泵进行调速运行试验所得到的,如果要满足灌溉系统的装置工况变化,结果会不同。实际上,对于一般的排、灌泵站来说,水泵根据灌溉系统的装置工况要求进行调速以后,其调速前、后的实际运行工况效率往往不相等,因为调速前、后穿过灌溉系统装置工况点的水泵等效曲线往往不是同一条曲线。但是,这种现象对于滴灌系统存在特殊性[1]。因为滴灌系统的加压泵站没有供水池,只有吸水池,水泵直接与滴灌管网相连接,可以将管网看成水泵的一部分,则滴灌系统的装置工况点的变化近似于水泵工况的变化,这就使得水泵调速前、后的实际工况等效。本文以滴灌系统运行特点和离心泵相似理论为基础,论证和分析滴灌系统泵站调速运行工况等效性的特点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这对完善滴灌泵站运行管理理论有帮助。

1 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等效曲线的关系

为了分析滴灌泵站运行工况等效性方便,将泵站中并联工作的多台泵看做一台大流量泵在单独工作,其特性曲线(QH)就是并联后的综合(QH)特性曲线,而工况点就是综合特性曲线与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的交点。水泵变速调节时的工况点沿着装置特性曲线移动。

滴灌系统加压泵站的装置特性曲线为:

Η=ΗSΤ+SQ2(1)

式中:H为泵站装置总扬程,m;HST为泵站装置静扬程,m;S为滴灌系统管路水头损失系数;Q为滴灌系统输水流量,m3/s。

滴灌加压泵站工作状况类似于城市送水泵站的工作状况[8],泵站从沉淀池取水后直接将水压送进灌溉管网内,泵站的静扬程是指沉淀池水位与田间管网控制点地面高程之差。由河渠水作为滴灌水源的灌区往往具有自流特点,吸水池水位就是灌区控制点,因此,泵站静扬程为0 m。在此条件下建立的滴灌加压泵站的装置特性曲线几乎是一条过原点的二次抛物线(如图1所示)。

①水泵QH特性曲线;②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

实际的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为:

Η=SQ2(2)

水泵调速运行时的等效曲线(或相似抛物线)也是一条过原点的二次抛物线[3]:

Ηp=ΚQ2(3)

式中:Hp为水泵扬程,m;K为等效曲线系数。

在同一工况点上,式(2)与式(3)完全相等,即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等效曲线重合,意味着滴灌系统的装置工况点沿着装置特性曲线移动时,水泵调速前、后的运行工况等效。此现象还说明,无论水泵怎样变速调节其运行效率都不变。

2 离心泵调速工况等效性分析

2.1 叶片泵基本方程

由叶片泵相似定律可以知道[3],叶片泵调速前、后运行工况等效的前提条件是水泵叶轮存在水力相似特点,也就是各种转速条件下的叶轮速度三角形对应相似(如图2所示)。

w2为叶轮出口流体的相对速度;u2为牵连速度;C2为绝对速度

离心泵叶轮出口的理论流量QT为[3]:

QΤ=F2C2sinα2(4)

式中:QT为叶轮出口的理论流量;F2为叶轮出口过水断面面积;C2为叶轮出口处的流体绝对速度;α2为叶轮出口处牵连速度u2与绝对速度C2之间的夹角。

根据正弦定理:

C2sinβ2=u2sin(α2+β2)=u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5)

式中:u2为叶轮出口处的流体牵连速度;β2为-叶轮出水角(叶片安装角度)。

根据式(5)将C2表达成关于α2和β2的三角函数,同时考虑u2=πD260n,得到:

QΤ=πD2F260nsin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6)

式中:n为叶轮转速;D2为叶轮外径。

理论扬程HT可表达成[3,9]:

ΗΤ=u2C2ug=πD22602gn2[cos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7)

式中:HT为理论扬程;g为重力加速度;C2u为叶轮出口处流体绝对速度在牵连速度方向上的投影。

理论上的水功率NTw是旋转叶轮传递给水体的功率,其表达式为[3]:

ΗΤw=ρgΗΤQΤ=ρπ3D23F2603n3[sinα2sinβ2×cos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2](8)

式中:NTw为理论水功率,W。

式(6)~式(8)是用叶轮外径、叶轮出口断面、叶轮转速和叶轮出口速度三角形夹角表达的理论流量、扬程和水功率,当叶轮变速调节时,只有转速发生变化,其余参数均不变化。

2.2 离心泵理论效率

离心泵效率是其有效功率与轴功率之比;而离心泵的有效功率是水功率与流体在叶轮和蜗壳中产生的各种损失功率的差值:

ΝΤu=ΝΤw-ΔΝΤ(9)

式中:NTu为离心泵理论有效功率,W;NT为流体在离心泵内的功率损失,W。

王凯将叶轮内的损失分为5项[10]:叶轮出口水力损失(与C22成正比);叶轮内(叶槽中)的摩擦损失(与w2成正比);扩散损失(与w12-w22的值成正比);叶轮进口冲击损失(与u2成正比)和水流在叶轮进口由轴向变为径向所产生的水力损失(与QΤ2成正比)。其中,w1和w2分别为叶轮进、出口水流的相对速度。根据叶轮速度三角形和正弦定律,C2和w(或w1、w2)都可以转化成关于α2、β2、u2和叶轮轮径D2的函数,考虑到u2与叶轮转速n的关系,实际上这些损失都与n2成正比。另外,蜗壳中的水力损失包括流道内的摩擦损失和扩散损失(都与QΤ2成正比)[10]。

由式(6)可以看出,在叶轮水力相似条件下,α2、β2、D2、F2都是常数,则理论流量QT与叶轮转速n成正比,所以,上述各项与n2成正比的损失也与QΤ2成正比,可以将这些水头损失之和表达成:Δh=ζQΤ2;其中,ζ1是由叶轮轮径、叶轮出口断面、速度三角形夹角、蜗壳几何尺寸等各种不变参数所组成的常数。则在不考虑流量在蜗壳内泄漏损失的情况下,离心泵内的功率损失为:

ΔΝΤ=ρgΔhQΤ=ξ1ρgπ3D23F23603n3(sin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3(10)

轴功率是轴承(及填料函)的摩擦损失功率、叶轮圆盘摩擦损失功率与水功率之和[10],然而,轴承(及填料函)的摩擦损失功率远小于叶轮圆盘与水体之间的摩擦损失功率[10],一般认为其仅为轴功率的1%~3%。所以,叶轮圆盘摩擦损失功率可以近似代替机械损失功率,则轴功率可表示成:

ΝΤb=ΝΤw+Νfr(11)

式中:NTb为理论轴功率,W;Nfr为叶轮圆盘摩擦损失功率,W。

Νfr=ζ2n3D25[11]

式中:ζ2为常数,当以W作为功率单位时,ζ2为10-3~10-5数量级,根据所取参数的单位而变。

水泵效率为:

η=ΝΤuΝΤb=ΝΤw-ΔΝΤΝΤw+Νfr(12)

式中:η为水泵效率。

令,f1=sinα2sinβ2cos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2;

f2=(sin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G1=ρπ3D23F2603;

G2=ξ1ρgπ3D23F23603;G3=ξD25

由此得到水泵效率:

η=G1n3f1-G2n3f2G1n3f1+G3n3=G1f1-G2f2G1f1+G3(13)

理论上,水泵运行效率与转速无关;无论怎样调速,离心泵工况都是等效的。

3 滴灌系统调速运行工况等效性讨论

上述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分析表明,滴灌系统中的离心泵调速前、后的运行工况是等效的,而且对调速范围没有限制,但是,规范[2]和一些试验结果[5,6,7]表明,离心泵调速超过一定范围后,其运行效率降低。这是因为上述分析过程没有考虑到滴灌系统运行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和叶轮中的流态变化。与一般的管网输水系统不同,滴灌系统在管网与水泵之间要设置水质过滤装置[1]以保护滴头不被泥沙堵塞,保证各滴头出流均匀。滴灌系统的过滤装置在运行中其水头损失逐步增高,规范[12]要求当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增加3 m时就要对其进行冲洗,而实际生产中为了尽量减少因过滤器冲洗频率而对灌溉过程所产生的干扰,过滤装置的设计水头损失往往定为10 m左右[13]。所以,生产中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是变化的,在确定离心泵调速运行范围时要考虑这一变化。

3.1 水泵调速对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的影响

滴灌系统装置工况点是水泵特性曲线与装置特性曲线的交点。滴灌系统运行中过滤装置因泥沙堵塞而水头损失升高,使装置特性曲线发生变化;水泵调速后其(Q~H)特性曲线也发生变化;因此,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在运行中的变化较复杂。离心泵流量和扬程关系实际性能曲线为[3]。

Ηp=A+BQp-CQp2(14)

式中:Hp为离心泵实际扬程;Qp为离心泵实际流量;A为常数,由于Qp=0时离心泵扬程接近最大值,所以A>0;B为系数, B<0或B>0;C为系数,因为后弯式叶片离心泵特性曲线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3],所以C>0。

设水泵调速前的转速为n1,调速后的转速为n2,其中n1>n2;根据比例律可以得到调速后的水泵特性曲线:

Ηp2=(n2n1)2A+B(n2n1)Qp2-CQp22(15)

式中:Hp2为调速后水泵扬程;Qp2为调速后水泵流量,其取值范围与调速前水泵流量取值范围相同。

对式(15)和式(16)分别求Qp和Qp2的导数后,考虑Qp和Qp2的取值范围相同;n2<n1;以及离心泵扬程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等特点,则得到:

dΗpdQp=B-2CQp<0dΗp2dQp2=(n2n1)B-2CQp<0;|dΗpdQp|>|dΗp2dQp2|(16)

调速后水泵特性曲线的斜率变缓。

水泵调速前和调速后都会因为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而增大扬程,由于设计中取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幅度为定值ΔH,可以得到调速后水泵流量减小幅度(ΔQp2<0)大于调速前水泵流量的减小幅度(ΔQp<0)。

ΔQp2ΔQp=dQp2dΗp2ΔΗdQpdΗpΔΗ>1(17)

水泵调速前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造成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发生变化,其系数S1为:

Ηp+ΔΗ(Qp+ΔQp)2=S1(18)

由于ΔQp<0;ΔH>0,得到S1>S,即由于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导致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斜率增大。

同理可以推出水泵调速后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导致的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的变化,其系数S2为:

(n2n1)2Ηp+ΔΗ[(n2n1)Qp+ΔQp2]2=S2(19)

由于n2<n1;ΔQp2<ΔQp<0;所以,S2>S1>S,即水泵调速后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将因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而变得越来越陡,斜率越来越大。

上述分析可知,由于过滤装置水头损失的上升,在滴灌系统实际运行中其装置特性曲线是变化的,不与水泵等效曲线重合;而且,水泵调速幅度越大,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斜率越大,与水泵等效曲线的差别也越大,则调速前、后的水泵工况效率差别也越大。另外,水泵调速幅度越大,过滤装置水头损失上升过程中造成的水泵流量减小幅度也越大,将会导致滴灌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水泵运行状况也很容易偏离高效区。

3.2 水泵调速后叶轮速度三角形对等效曲线的影响

水泵叶轮水力相似意味着速度三角形夹角不变化。在滴灌过滤装置水头损失上升的作用下,水泵调速后的滴灌系统流量大幅度减小,水泵的入流量也大幅减小,使叶轮内水流反旋[5,6,7],破坏了水力相似条件。为了分析离心泵调速过程中导致叶轮内部水力条件不相似的影响因素,本文建立了理想流体条件下等效曲线系数KT的表达式。将式(6)和(7)代入式(3)得到:

ΚΤ=ΗΤQΤ2=2gF22cos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sinα2sinβ2)(20)

式中:KT为理想流体条件下等效曲线系数。

水泵变速调节时F2不发生变化,唯一能发生变化的是速度三角形夹角α2和β2。为了分析速度三角形对等效曲线系数的影响,令:

f(α2,β2)=cosα2sinβ2(sinα2cosβ2+cosα2sinβ2)(sinα2sinβ2)2(21)

考察f(α2,β2)随α2和β2的变化过程(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β2>20°以后,其变化对f(α2,β2)几乎没有影响;而α2在6°~20°之间变化时对f(α2,β2)影响最大,并且随着α2的增大,f(α2,β2)骤然减小。通常情况下,离心泵生产厂家设定α2=6°~15°;β2=20°~30°[3],所以,当叶轮调速超出一定范围时α2值增大,不仅引起叶轮水力条件不再相似,而且导致运行效率明显降低。α2变化使得式(3)中的K不再是定值,K值随着α2的增大而减小,水泵等效曲线变缓,其变化特点与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的变化特点正相反,则式(3)与式(2)完全不相等,所以,水泵调速前、后的运行工况不再等效。

4 结 语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当滴灌系统过滤装置水头损失恒定时,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等效曲线重合;在离心泵允许的调速范围内,滴灌加压泵站中离心泵调速前、后的实际运行工况效率相等。

(2)随着过滤装置水头损失的升高,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斜率发生变化,该曲线与水泵等效曲线不再重合。随着水泵调速幅度的增大,滴灌系统装置特性曲线与水泵等效曲线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调速前、后水泵工况效率不相等;水泵流量减少幅度也越来越大,影响滴灌系统正常工作。所以,滴灌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水泵调速范围应小于允许的单泵调速运行范围。

(3)离心泵降速超过允许范围将引起叶轮内部速度三角形夹角α2(叶片牵连速度与流体绝对速度之间的夹角)增大,导致叶轮水力条件不相似,引起工况效率下降。

摘要:为了探明滴灌加压泵站调速运行条件,分析了滴灌泵站运行特点,并在叶片泵基本方程基础上分析了滴灌泵站装置运行工况与离心泵调速运行工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调速工况等效性的因素。结果表明,虽然在理论上滴灌泵站调速运行中离心泵运行工况可以无条件等效,但是,实践中滴灌系统过滤装置水头损失升高,使系统装置特性曲线斜率增大,并且还随着水泵调速幅度的增加而增大,不仅使得水泵调速前、后工况效率不相等,还将导致滴灌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所以滴灌泵站的调速范围应小于允许的单泵调速运行范围。另外,水泵降速超过一定范围后造成叶轮内速度三角形夹角α2(叶轮出口处叶片的牵连速度与流体绝对速度之间的夹角)增大,叶轮水力条件不再相似,水泵调速前、后的运行工况的效率不再相等。本研究对完善滴灌泵站管理理论有帮助。

一个等效电场的证明 篇4

解析 对[Q]施加外力完全是为了平衡[Q]与[MN]之间的电场力,对比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可知,图1中的电场线与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中垂线上面)分布完全相同,也就是说题中点电荷[Q]与金属板[MN]间的电场和一对等量异种电荷中正电荷与中垂线间的电场情况完全相同,可看作等效电场. 依据库仑定律,点电荷[Q]受到的的电场力为[F=kQ24d2],方向垂直指向金属板[MN],故所施加的外力与之等大、反向即可.

点电荷与金属板间的电场与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垂线上面)是否真的相同,点电荷[Q]受到的电场力是否等于与金属板对称的等量负电荷对它的电场力,下面就证明这一点.

1.金属板表面感生电荷的面密度

[图2]如图2,设[A]为左壁上任一点,在左壁上取包含[A]点的面元[ΔS],在板内极近[A]点取一点[B](正对[A]点),其场强[E(B)]可以看作由三部分组成。

(1)点电荷[Q]激发的场强[E1(B)]

显然[E1(B)=kQcos2θd2]

(2)面元[ΔS]上的电荷[σ′(A)ΔS]激发的场强[E2(B)]

虽然[ΔS]是小面元,但只要取的[B]点与[A]点的距离足够小,则[ΔS]对[B]点仍可以看作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那么[E2(B)=σ′(A)2ε0=2πkσ′(A)]

(3)板的左壁上除了[ΔS]外的全部电荷激发的场强[E3(B)]

由于[E3]不含面元[ΔS]的电荷的贡献,它在[A]点是连续的,既然连续,距离极近的[A]、[B]两点的[E3]可看作相同,即[E3(A)=E3(B)],另外左壁除了[ΔS]外所有的电荷在[A]点激发的场强显然只能沿左壁的切线方向,那么在[B]点激发的场强也沿左壁的切线方向。然而[B]是导体内一点,其合场强为零。于是有

[E1(B)cosθ=E2(B)]

即[kQcos3θd2=2πkσ′(A)]

所以[σ′(A)=σ′(θ)=Qcos3θ2πd2]

2.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

如图3,[dS=rdrdϕ],[dq=σ′(θ)dS]

[dF=kQdqd2+r2]

[dF′=dFcosθ=kQ2d2rdrdϕ2π(r2+d2)3]

[图3]

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

[F′=kQ2d22π02πdϕ0∞rdr(r2+d2)3=kQ24d2]

等效理论 篇5

关键词:关联理论,商务翻译,语用等效

语用翻译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新模式, 它与语义翻译相对应, 是一种等效翻译观。语用翻译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应在社交语用和语用语言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1] (P196) 。所谓社交语用等效, 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 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涉及的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所谓语用语言等效, 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 译者一定要注意选用适合于译文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确保读者对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正确理解, 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1] (P204) 。可以说语用等效翻译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而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中提出的与认知、交际有关的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翻译理论, 但由于其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 它的运用可以延伸到翻译领域。本研究也将探讨如何运用关联理论实现翻译中特别是商务英语中的语用等效, 即认知等效及交际等效。

一、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认知等效功能

传统译论认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2] (P55) 。即信息发出者首先将所欲传递的意图进行编码, 然后向信息接受者发送;该信息的接受者收到信息后则通过解码过程还原交际者的意图, 从而完成这一轮的交际活动。这一交际模式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思想, 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具有完全相同的语符系统及认知环境, 两者的解码能力完全一致[3] (P112) 。但是交际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由于个人的生存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必然导致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和解码能力的不一致性。因此, 单向的编码—传递—解码并不能完好地解释交际的过程。而关联理论提出的语言交际模式认为, 交际者会对听话人 (读者) 的认知环境和交际环境加以评估, 并据此通过话语刺激向听话人传达 (包括明示和暗示) 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 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1] (P197)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动态的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要认知就要找关联, 要找关联, 就要思辨、推理[4] (P131) 。听话者就是在语境假设与认知环境中按照关联原则寻找最佳关联。

事实上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 我们也应当把翻译看做是一种示意—推理性的交际过程和交际行为。不同的是,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和行为, 译者的身份既是听话人也是说话人。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 形成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加以评估, 并把自己对原文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 关联理论不但揭示了我们不应仅从遣词造句方面而更应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 而且揭示了在另一种交际行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也不应该拘泥于原文与译文字面意义的对等, 而应该追求原文读者对于原文及译文读者对于译文在认知模式上的动态对等, 即在一样的语境假设及认知环境中, 并尽量经历同样的推理努力, 实现双方在最佳关联寻找过程中的认知等效。

例如在商务翻译中的商标、品牌及广告翻译中, 为了实现原文广而告之的功能, 追求认知等效, 翻译中也应抛弃字面意思的对等,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译文接受者在译文话语刺激下能不自觉地在语境场中通过一定的推理努力去寻求最佳关联。即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重现特别重要。宝洁公司的商标翻译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宝洁公司名称本为P&G (Procter and Gamble) 。而P&G被汉译为宝洁是因为“宝”喻指产品的品质;“洁”则指该公司主要经营洗涤类的日用品。这样就刺激接受者在相关语境场中推理寻求关联。十多年来, 宝洁公司向中国市场推出9大类近20个品牌的产品, 如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Crest———佳洁士、Tide———汰渍等无不充分体现翻译最大化地刺激了接受者在语境场中需求关联的可能性, 并在未使用产品之前就对其有了美好联想。又比如广告翻译中的“Intel Inside”被翻成“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而咖啡广告词中的“Good to the last drop”被翻成“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都是注重了通过译文刺激读者在上下文语境中推理并寻求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交际等效功能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 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传统的交际代码模式不仅在对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状态等方面的认识上有错误, 而且还忽视了语言交际的隐含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者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 他们也经常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意图, 期望听话人或读者能够利用语境知识, 并结合交际者提供的话语信息, 通过推理得出交际者提供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提示我们, 翻译中译者首先需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 并根据各种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 从而正确理解原文。同时, 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最佳关联的方式明示给译文读者。在理想的情况下, 若译者预料直译能很好地提供话语刺激, 使得译文读者能自觉地从语境及认知环境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推理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那么直译就是有效的。若译者预料译文读者无法透过语义意义的直译来领悟意图, 那就只好舍弃字面意思译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了。即依据关联理论, 我们在翻译中也应当追求交际等效。

在商务翻译中, 尤其是商务会谈、谈判及信函翻译中, 原文作者/说话人往往希望读者/听话人能够在语境中推理、寻找最佳关联, 从而传递自己的真实意图。若译者预料通过直译能达到交际等效, 则直译是有效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不可避免会有差异, 说话人对于听话人最佳关联寻求的期待与真实之间也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字面意义的翻译有时并不能传递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译者就需要发挥主动性把说话人真实交际意图放在第一位。以下笔者将具体介绍如何取得交际等效, 使译文取得最佳关联。

1. 凸显重要信息, 将信息明确化。

根据关联理论,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必须明白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的意图[5] (P201) 。为了使交际默契地进行, 说话人往往会尽量让自己的语言输出去顺应听话人处理信息的需求, 以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代价[6] (P188) 。因此译者作为中介方, 也应该在必要时凸显重要信息或将信息明确化, 以减少听话人推理中不必要花费的努力, 取得更好的语境效果, 达到最佳关联。例如:

原文:Notice of particulars of shipment shall be sent toBuyer 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 that the said notice shall be received by Buyer within 7 days after shipment.

译文1:装运通知的具体内容应当在这样的时间, 以这样的方式送达买方, 从而使买方在装运后七天内接到通知。

译文2:买方须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将装运详情通知买方, 以便买方在装运后7天内收到该装船通知。

原文中“at such time and by such means”实为说话人强调发送装运通知的正确时间及方式。若对译成译文1, 非但没有达到强调关键信息, 反而分散了听话者的注意力, “什么哪样的时间?哪样的方式”, 效果适得其反。到不如译文2中以明确的方式表达装运详情的通知必须是“及时”“适当”的, 减少听话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

2. 在上下文语境中翻译, 摆脱字面意思束缚。

根据关联理论, 作者/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必须由读者/听话人在相关语境中推理得到。因此语言信息也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所决定。因此靠字典查询的所谓“标准”语意其实并不是标准。译者要勇于抛开字面意义的约束, 而联合上下语境去译出说话人/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原文:If we have to take goods, we ask you to make us adequate allowa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damage they have sustained.

译文1:若要本公司提货, 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足够赔偿。

译文2:若要本公司提货, 我方要求贵方给予本公司蒙受损失的相应赔偿。

原文中的“adequate”应联合语境中的“corresponding to...”而翻译成“相应”来表达说话人真实意图, 而不仅仅是对译成意义指代不明的“足够”。

3. 重视商务翻译中的大语境———礼貌性。

另外, 译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商务翻译中一个基本共同的语境, 即交际双方都期翼能在友好、互相尊重的氛围中沟通合作, 达成协议。那么译者就尤其需要注意用词的礼貌性, 以使得听话人/读者能在同样友好的氛围及其他相关语境中需求最佳关联, 从而达到作者/说话人、译者、读者/听话人的三方的交际等效。比如:

原文:We should be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an answer, and enclose a postal reply coupon.

译文1:本公司将万分感激贵公司的回复, 并随函附上一张邮政回函。

译文2:徜蒙惠答, 本公司将不胜感激, 现随函奉上一张邮政回执。

本例中虽译文1中不致有错, 但不如译文2充分体现了译者对礼貌用语的讲究, 更能使译文读者在友善的环境中推理出作者的意思, 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三、结语

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等效与语用等效翻译中的社交语用等效是契合的。即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信息等进行评估, 并预估译文是否能让译文读者能有效地运用语境和及文化背景信息等进行有效推理。

基于关联理论的交际等效与语用等效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也是契合的。即在翻译中译者应摆脱字面意义的束缚, 而将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从而达到原文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三元关系中的交际等效。

参考文献

[1]桂诗春, 王初明.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Sarcevic, S.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u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3]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

[4]何自然.语用学及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ition) [M].Oxford:Black-well, 1995.

等效原则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翻译 篇6

朱光潜认为: “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感觉到的 ‘恰好’的快感” ( 1996: 149) 。[3]品牌的翻译要想打动消费者, 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 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如中国服装品牌 “云想”女装, 据说该品牌出自李白诗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 形象而生动地描写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引经据典, 创造出诱人的文化意象, 使人未见其物, 先得其美, 其产品自然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好感。

品牌翻译应符合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力和审美观, 符合译语社会中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风俗习惯, 要与商品的性质和功能等相呼应。一个诘屈聱牙的名字, 读起来拗口, 易引起不良联想。如驰名全球的美国软饮料Coca - cola ( 可口可乐) , 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译语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 还比英文更有寓意。但在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刚打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曾被翻译成一个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 “蝌蝌啃蜡”, 消费者的直接联想如同吃了蝌蚪, 味同嚼蜡, 毫无美感, 哪里还有美味的饮料带给消费者的清爽感觉? 销售状况可想而知。于是, 可口可乐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出口公司, 公开登报悬赏350英镑征求译名。当时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 以 “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 拿走了奖金。在改为 “可口可乐”之后, 该译词既突出了饮料的特性, 生动地暗示出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 又保留着原有的音节, 把原本看似无特殊含义的英文字母组合译得有声有色, 耐人寻味。[4]

1等效原则理论

就品牌翻译而言, 西方比较盛行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 1969) 的等效原则 (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动态对等说) 较为适用, 其基本主张是译文在译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5]在品牌翻译时要遵循等效的翻译原则, 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 顺应译语消费者审美趣味, 力求再现品牌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音律和意境, 给潜在的客户留下深刻印象, 激发其购买欲望。根据这一理论, 实际操作中我们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式。

2品牌翻译应遵循的翻译技巧

2.1音译法

音译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的翻译方法。此法常用来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和某些源语创新词等。[6]如Audi ( 奥迪) , Motorola ( 摩托罗拉) , Boeing747 ( 波音747) , Nike ( 耐克) , Disney ( 迪士尼) , Lock&lock ( 乐扣乐扣) , 童装品牌巴拉巴拉 ( Balabala) 等。高端女装品牌Ports ( 宝姿) , 译名将女性的贵气和典雅发挥得淋漓尽致。日化产品Tide ( 汰渍) , “汰”意为除去, “渍”意为脏污。用此洗衣粉 ( 液) , 就可除掉衣服上的污渍, 衣服干净如初。又如法国零售业巨头 “Carrefour”, 在中国被音译为充满民族理想和气质 “家” “乐” “福”, 这三个字寓意高雅, 发挥出译语的优势, 强调了汉字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 给消费者带来身心的愉悦。

译语需要借助语言符号唤起读者的记忆表象。一旦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 消费者没有适当的前见和期待, 不能形成某些事物的意象, 文学的交际过程就会中断,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汽车品牌Benz, 曾被译为 “本茨”, 没有充分体现出世界一流名车的优越性能和高端定位, 译为 “奔驰”则让消费者在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脑海中闪现一辆疾驰而过的轿车, 想象到风驰电掣的车速和快感, 将品牌的感召力和诱惑力恰到好处的传达出来。

2.2意译法

意译法是英译品牌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它是根据中文品牌的含义, 译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文。[7]意译法从意义出发, 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 译文自然流畅即可。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 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

商品品牌译名讲求神韵, 运用意译法翻译品牌名称时, 注重译文与原文功能或效果的对等。自行车品牌 “永久”意译为 “FOREVER”非常恰当地作了 “经久耐用, 直至永远”的活广告。[7]家电品牌国美 ( Gome) , 从词义上, “Go Me” 代表 “到我这里来” 的含义, 表达了国美热情欢迎消费者的到来之意, 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译语具有积极美好的含义, 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 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望。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照顾译语文化及审美习惯正在成为译者的共识, 中国品牌的英译方式也在变化。[2]传统上翻译界习惯上采用纯汉语拼音式的音译, 结果使品牌难以识别、不易上口甚至引起歧意。[10]如今许多翻译摒弃了这种方法, 采用拼音调整的方式 。例如美的Midea, 格力Gree等, 都既非纯音译, 也非纯意译, 而是符合拼音文字特点的近谐音。[2]易读、易写、易识、易听, 适应当代品牌名称设计的国际化潮流, 使得品牌名称能通行世界各国。这种翻译忠实于原品牌的发音, 符合 “以译文读者为最终归宿”, 强调“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12]

2.3直译法

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 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法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从而丰富目的语表达方式。[13]如红牛Redbull; 微软Microsoft; 好孩子Good Boy, 苹果Apple等。

这些译名同原文一样, 能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相等或接近相等的效果, 易于走进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迎合当地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心理。直译法通过形象的语言, 诉诸消费者感官, 再现品牌原名的美感效果。具有与原品牌同样的促销功能, 也就是说在营销功能上求得等效。

2.4数字和文字组合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需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以数字和文字组合的商品品牌, 如 “7 - UP” 译为 “7喜”就比 “七喜”更为独特、新颖。又如, 1950年诞生于美国的连锁便利商店7 - Eleven现在已是名扬天下。以前的营业时间是早上7点到晚上11点, 现在的7 - Eleven便利店指的是24小时营业的连锁店。7 - Eleven在香港被昵称为“7仔”, 在港澳地区俗称七仔、些粉 ( 取Seven谐音) 。在大陆译为 “711”, 数字简洁, 朗朗上口。这种以数字和文字独特组合命名的品牌, 具有个性化且与众不同, 便于人们记忆, 同时又有利于品牌的国际化, 有利于产品走入国际市场, 使更多外国人了解、熟知产品。

2.5零翻译

零翻译是邱懋如教授于2001年在 《可译性及零翻译》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含义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 2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14]

Wi-Fi、CEO、MBA、VIP等大量外文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和出版物, 有学者指出, 零翻译大行其道与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中西翻译传统就彼此之间的互译活动而言, 明显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 中国输出的少, 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出现 “西学东渐” 多于“东学西渐”的现象。当今商业文化领域, 英语一花独秀, 品牌英化、洋化, 外来新事物容易吸引人们使用外来语。零翻译为外来词提供了巧妙的译法, 老百姓自然乐于使用。

零翻译作为翻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对可译性的怀疑, 维护了一切都可翻译的理论基础。[14]如著名电 脑品牌IBM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 中国人在说到这一品牌时, 几乎都是直接读出IBM三个字母, 而不会说 “国际商用机器”。像这样的外国商标, 因为简洁易记, 已经广为人知, 大家都已经接受, 何必还硬要冠以一 个中国名 称呢? 其他高科 技产品i Phone, i Pad, Iwatch, 电脑品牌LG、HP, 化妆品品牌SK - Ⅱ, 服装品牌Esprit、Vero Moda等, 这些词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 就采用零翻译, 让原语原封不动的进入译语。

零翻译产生的原因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16]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必须创造新词才能与飞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这些新词在源语中是新创的, 在目的语中无法难以找到对等词, 在翻译中便免不了要采用 “零翻译”的手法。[6]这种形式虽然不伦不类但却带点异国情调, 从整体的视觉效果来看会更加引人注目, 或许还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18]

3结论

等效理论 篇7

“典故”一词由来已久。《王力语言学词典》将之解释为:“把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短句或词组的一类固定形式;从另一方面说, 就是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如‘夸父追日’、‘刻舟求剑’等。常见的典故可以是不完整的一个词组, 甚至只是一个单词。”在Cuddon, J.A.的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中allusion的解释为:“An implicit reference, perhaps to another work of literature or art, to a person or an event.It is often a kind of appeal to a reader to share some experience with the writer.An allusion may enrich the work by association and give it depth.”从中可以看出,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浓缩。典故的一词一句皆有根据, 事事皆有出处。但在使用典故时, 作者一般不注明出处, 也不引用全文, 只摘选某个关键词或词组, 融合在字里行间, 使表达精辟生动。这种特点无疑会给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英语教材中, 典故无处不在。一直以来, 英语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忽略了典故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 孤立地教授单词、短语, 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写来“记住”, 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因为缺乏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 方法单一。结果,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 即使“记住”了一定量的单词, 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 但是在进行交际时, 因缺乏对词语的联想意义的了解, 思维上受到限制, 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应当让他们了解必要的欧美文化知识,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和运用。另一方面, 在对典故的讲解和翻译中, 无法做到兼顾形式与内容。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 (Eugene A.Nida) 提出的翻译等效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等效理论的起源, 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公元7世纪, 中国翻译家玄奘就指出:翻译“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求真”即追求准确, 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喻俗”指的是使群众理解, 这就强调了效果。19世纪末,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鼓励翻译者要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通顺明白。1931年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了当时最全面的等效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 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国外翻译家对“等效理论”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入。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 这是等效概念的关键。

美国翻译家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首次提出“动态对等”,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强调的是两种效果间的对等。80年代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实际概念并无改变。他认为, 译文不但要求信息内容对等, 而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对等。奈达的等效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译作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必须与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2) 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是检验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奈达的等效理论问世以来, 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 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尽管有专家在深入研究该理论后提出不同意见, 但是等效理论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典故翻译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根据等效理论的观点, “译作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必须与原作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 教师在进行教材中的典故翻译时,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 尽可能地去“求同”, 利用各种可能的翻译策略引导学生得到原语读者阅读原作的效果。“译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是检验翻译质量的唯一标准”, 则要求教师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反应为归宿进行翻译。

考虑到效果的对等, 教师在翻译教材的典故时可以采取灵活的译法, 如直译加注或意译的方法, 使学生获得原语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下面, 我们将选取教材中出现的典故翻译进行探讨, 以此寻求取得等效翻译的一些途径:

(1) I have traveled here to Henson's last home...to learn more about a man who was, in many ways, an African-American Moses.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 The Freedom Givers)

译文:“我远道前来亨森最后的居所——如今已成为卡特曾管理过的一处历史遗迹——是为了更多了解此人, 他在许多方面堪称非裔美国人的摩西 (解救黑人奴隶的英雄) ”

Moses (摩西) 在圣经中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公元前十四世纪, 摩西受命于危难中, 率领几百万以色列人出埃及, 在沙漠中艰苦跋涉四十余年, 以坚定的信心、舍身忘我的精神和神一般的意志, 最终带领以色列人到达自由富裕之地。现在摩西常被指作“民族英雄、神的使者、制定法典的人”。在教材中, Josiah Henson (乔塞亚·亨森) 之所以被称作“an African-American Moses”是因为他是一位解救黑人奴隶的英雄。他在自己获得自由后又暗中帮助其他许多黑奴逃到自由之地。但是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学生并不了解“摩西”这一历史人物的事迹, 也就无法将“乔塞亚·亨森”与“摩西”两个形象做类比了。在这一案例里, 采取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同时引入相关的背景文化介绍, 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原文。

(2) To 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 (《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 Going Home)

此句来自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 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 对land of Promise这个短语不理解。其实, 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 通常写作The Promise Land。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亚伯兰 (Abram) 是犹太人的始祖, 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 后来客居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 where you now alien, I 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 descendants— (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 就是迦南, 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永远为业——) 因此, 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因此, 教师在讲解题目时, 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 将此句译为:“对于文戈而言, 佛罗里达无疑是块乐土”, 以此消除学生心中的疑问。

(3)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n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 Why I Teach)

译文:“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 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 开始有了生命。”

这句话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我们知道, 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来自《圣经》。《圣经》中有“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将气吹在他鼻孔,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这一说法, 学生在老师介绍完相关背景知识后自然会茅塞顿开, 明白作者是在将教师的职业与上帝用泥土创造人类并予以生命作比较, 从而对“我为什么教书”这一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句中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是creation和clay。英语中常用creation指“上帝”, clay或dust指“上帝造的人”。此处译文采取意译的形式, 而不是简单的把“clay”译为尘土, 避免了学生因不了解原语文化而造成的困惑。

以上案例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反应作为检测典故翻译效果的出发点, 实际上也是“读者反应论”的体现, 事实证明, 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典故翻译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但正如朱光潜所说, “同一事物对于千万人即出千万种形象”, 不少研究者指出, 该理论过于强调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动态对等”, 所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多变性, 存在一定争议。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参次不齐, 对于典故翻译效果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到语言使用中的各种语境和主观因素给文本带来的实际意义。因此, 要在翻译过程中寻求译本和原本的对等, 显然会使教师倍感艰难。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金堤在《等效翻译论探索》中提出:“对等是个相对的概念, 并不是要求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而是争取达到可能范围的最接近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人的无限丰富性与社会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是文学文本误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 如果读者的误读是普遍的、可接受的, 从等效的角度来看, 就会得出翻译标准泛化的结论。事实上,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观点。人们对文本的判断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价值框架。这种历史语境的存在使文本的误读范围进一步缩小了。所以, 文学作品的翻译标准是在无限中寻找有限。

等效理论 篇8

The research object is CP made of polypyrrole ( PPy) used to make multilayer bending CP actuators, it can be operated in the air. The actuators mainly con- sist of three layers,an inner porous polyvinylidine flu- oride ( PVDF ) is filled with an electrolyte ( Li+TF- SI-) ,when a potential is passed between the polymer ( PPy) electrodes,the redox reaction will occur in in- ternal structure,TFSI-anions will move from the elec- trolyte to the positively charged polymer ( PPy ) elec- trode and hence cause a volume expansion. With refer- ence to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actuators,an equivalent mechanical model of the cantilever beam is presented in section 2.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has been set up for the PPy polymer actuators in section 3, and through experiment,the accuracy of the equivalent beam model can be determined for design purpose,and the model is also accurate enough to mimic the bending behavior of the polymer actuators.

1 Actuator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The structure of the bending-type polymer actua- tors in this study is depicted in fig. 1( a) . It consists of three main layers: two outer PPy layers( 30 μm) that are the active components ( electrodes) ,an inner por- ous separator of PVDF( 110 μm) that holds the liquid electrolyte ( Li+TFSI-) ,and two sputtercoated gold layers with negligible thicknes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ly growing the polymer layers on the PVDF layer, which thickness is 10 ~ 100  ( 1 = 0. 1 nm) . This platinum layers are served to increase the conductivity between the electrolyte and PPy layers. Therefore,the total thickness of the CP actuators was approximately 170 μm. This composite structure exhibits a simple bending motion like a bilayer cantilever[12—15].

(b)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bending principle

There will be electric field inside the actuator when an electric potential is applied across the elec- trodes attached to the actuator. Under the action of electric field,the redox reaction will occur. The redox process can be described as:

With reference to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TF- SI-serve as doped ions of PPy. When a voltage is ac- ted on the actuator,the PPy layer on the anode side is oxidized while is reduced on the cathode sid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harge neutrality within the PPy layers, TFSI-anions will move from the electrolyte to the posi- tively charged polymer ( PPy ) electrode and hence cause a volume expansion. While this is happening in the positive electrode,TFSI-anions will leave the neg- atively charged electrode as reduction of the PPy caused it to become uncharged and then a volume con- traction occurs. The volume changed due to the move- ment of the charge balancing anions in and out of the polymer layers,in other words,it is because that some solvent molecules move inside the polymer layers which is caused by osmotic effects or the hydrophilous of the TFSI-anions[16]. The overall result is that the cantile- vered structure will bend towards the negative elec- trode,as depicted in fig. 1( b) .

2 The equivalent mechanical model

The mechanical,electrical and chemical proper- ties of the actuators can not be taken into account di- rectly in establish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With ref- erence to 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actuators,and give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prospect,it will be equivalent to a cantilever beam structure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olymer actuators. The equivalent model actually be- longs to a gray box model[17,18],the mathematical mod- el is set up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 tuator,and other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quivalent beam model can be fitted from the experiment data. Its internal stress field produced by the ion migration is as- sumed to be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applied on the beam.

2. 1 Bending motion curve model

When applying a low voltage 0 ~ 1. 0 V to the pol- ymer actuators,the bending deforma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compared to other smart materials,the internal bending moment is derived referring to the bending curve model based on PPy layer expansion or contrac- tion. Due to the limited range of magnitude of applied potentials,the elastic modulus is considered as a con- stant,which has been reported[19]that the elastic mod- uli are taken to be 80 MPa for EPPyand 440 MPa for EPVDF.

The bending curve of the PPy actuator,as shown in fig. 2. The micro segment which was intercepted from the actuator was denoted by ds. The top position coordinates of the actuator is ( x1,y1) ,dy is an incre- mental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dx denotes an incre- ment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he tip displacement x1of the actuator can be related to the radius of the curvature R via a simple geometric approach[4,19]:

That was assumed y1<< x1,so have:

According to the Euler-Bernoulli law,using the parameters described in fig. 2,a beam bending moment and bending deformation curvature ratio relationship can be established:

Where s is arc length,θ is the slope of the deflected beam,EI = EPPYIPPY+ EPVDFIPVDFis the flexural rigidity for the entire actuator strip. With reference to the geo- metric dimensions shown in fig. 3,the area moments of inertia can be expressed as:

Thus,the flexural rigidity is:

Substituting eq. ( 1) and eq. ( 6) into eq. ( 3) for the internal bending moment, the fully expanded equation was obtained:

Here the cantilever was assumed which is a pure bending beam,and shear force is zero. In order to de- rive the normal stress and the linear strain on the cross section of beam,the two aspects of geometry and phys- ic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With reference to fig. 2 and fig. 3,suppose that intercept micro section ds from the beam hypothetically by two cross sections ( fig. 2) . The geometric aspect,when beam bending,the two cross sections will relatively rotate a small angle dθ by plane assumption. Then the linear strain ε at a dis- tance of y from the neutral axis on the cross section could be expressed as:

For a physical standpoint,when the material is within linear elastic range,and the tensile and com- pression modulus of elasticity are the same. Physical relationship by Hooke’s Law under uniaxial stress state can be obtained:

Comparing with eq. ( 3) ,eq. ( 9 ) can be rewrit- ten as:

Thus,for the PPy layers and the PVDF layers, the respective stresses are:

Substituting eq. ( 3 ) into eq. ( 10 ) ,when the cantilever is a pure bending beam and y = h on the cross sections, the bending stress ( σ) can be ex- pressed as:

where h is half of the total thickness.

2. 2 Bending force model

Modeling methods are reported in lots of reference [16,18,19],in the reference[20],Timoshenko’s method has been extended to model force outputs of the trilayer polymer actuator. Bending deflection happens due to ionic migration,while equivalent model can not simulate the movement of the ions and molecules in and out of the polymer layers. So under a quasi-static condition,the internal stress field produced by the ion migration hypothesis as an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applied on the cantilever beam. Then calculate the free end displacement of actuators by using the equivalent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q.

Under the action of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a mechanics analysis model of constrained cantilever beam as shown in fig. 4,list the flexural curve equation of cantilever beam at a distance x from the fixed:

Differentiating eq. ( 14) results in: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curve equation,the max- imum deflection length and angle occur at the tip of cantilever beam,substituting x = L into eq. ( 14 ) and eq. ( 15) :

By the eq. ( 16 ) and eq. ( 17 ) can work out the output angle and deflection of the actuator in different lengths.

With reference to fig. 2,through combining eq. ( 13) and eq. ( 17) ,and Hooke’s Law σ = Eε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flection and the strain ε can be obtained:

3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P actuators is due to volume change in the PPy layers,which was caused by ions migration when the internal charge den- sity uneven,this shows that the bending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 actuators have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material internal ion migration. The experiment system is shown in fig. 5,which was set up by multilayer ben- ding PPy actuators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ding displacement and output voltage. The polymer actuator was clamped on the electrode clamps,the in- put voltage signal was provided by an external digital function signal generator ( F20A ) ,electrode clamps was connected with cathode / anode of the generator ( F20A) by copper wire. A noncontact laser displace- ment sensor ( Senso Part,model FT50 )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ip displacement of the actuator,which has 40 mm measurement range,80 $m resolution,0. 6 ms corresponding time,0 ~ 10 V analog output voltage signal. The outputting proportional voltage measured by a DAQ Cord ( model PCI-1710U ) interfacing with a personal computer. The image of the actuator strip was captured by a high-speed camera ( FASTEC IMAG- ING,model Inline 1 000) ,the grid paper was placed behind the actuator strip,as described in fig. 6. Other equipment includes an iron stand.

The bending actuator strip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in experimentation are cut from the bulk sheet,and the layered structure of the actuator was described in sec- tion 2. The micrograph of this actuator was captured by a stereomicroscope ( model XTL-340 E) ,as shown in fig. 7,the platinum layers are not visible in the image. The conductivity of solution is related to its internal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In order to get an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in which the actuator can be steady oper- a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high efficiency bending. We choose the solution of which concentration ratio is 0. 5 mol as the final experimental electrolyte,and the poly- mer actuators must be soaked in this electrolyte for 30 min until use[17,19].

When a voltage is applied cross over the actuato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ectrifying time,the redox re- action in the internal of the actuator is accelerated,which results in the tip position change of the actuator. According to the bending curve model of the actuator, combined with laser displacement sensor in fig. 2,the steady-state displacement of the actuator can be meas- ured( 8 mm × 2 mm × 0. 17 mm ) for the step input voltages ranging from 0. 1 to 1. 0 V,as depicted in fig. 8. The laser focused 1. 0 mm form the tip of the ac- tuator. From the graph of the fitted curve,it is ob- served that the actuator had shown the same trends at different voltages,that is to say faster bending rate in the initial stage,then gradually slows and eventually it tends to be a stable state. The actuation speed depends on many electrochemomechan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dimens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actuator,the ionic concentration,the solvent and the ion type[20].

The tip displacements of 2 mm wide actuators were measured,as depicted in fig. 9.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nding displacement of the actuators is related to its length,i. e. the actuator was longer,the tip displacement was larger.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ctuators have shown the same trends at different lengths,i. e. the input voltage was higher,the tip displacement was larger. Indicating that the steady state displacement of the actuators are linear with applied voltage,which is expected because the higher voltage goes through the actuator layers,the more energy is provided to accelerate the redox reac- tion. After applied voltage reach 0. 8 V,the deflection amplitude of the actuators will slow down,and when the voltage is 1. 0 V,the displacement may reach half the length of the actuators,i. e. bending effect can be considered optimal. These result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refernce[17]. At the same time,the ratio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0. 5 mol solution serve as experiment electrolyte is the better choice.

Eq.(17)can be rewritten as:

According to eq. ( 20 ) ,the numerical value of equivalent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q can b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voltages,and fit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and voltage,as shown in fig. 10.

The curve fitted relationships are as follows:

From the graph of the fitted curve in fig. 10,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and the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linear,when the actu- ator is longer,the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smal- ler,and the blocking force is smaller,so the tip force of the actuators can be measured. With reference to fig. 1 and fig. 4,it is observed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related to cathode / anode.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applying uniformly distrib- uted load to cantilever beam is equivalent to the ben- ding of the actuator due to the actuator internal ion mi- gration under a certain voltage,and the direction of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ad is same to the bending direc- tion of the actuator.

With reference to fig. 2 and tip displacement of the actuators ( fig. 9)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at the tip of the actuators can be calculated by eq. ( 1 ) .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ctuators bending degree under differ- ent voltages are shown in fig. 11,it can be seen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voltage,the decline rate of bend curvature of the actuators get gradually smaller. That can be assumed an equivalent bending moment is act- ing on the cantilever beam and leads it to bend,ben- ding rigidity value is calculated with Eq. ( 6 ) ,i. e. EI = 0. 145 367 N · mm2. With reference to Fig. 11, the value of the bending moment can be obtained by eq. ( 7 ) in the following table 1. Due to the use of good flexibility and small structure size of the actuators in the experiment,it is very reasonable to get such a small bending moment value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has been proved.

The value of the strain ε is measured by combi- ning eq. ( 18) and fig. 9,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 cate that a linear relationship can be obtained between the voltage and strain,and derived voltage with strain scaling factor approximation,as shown in fig. 12.

The curve fitted relationships are as follows:

Toverify that it can support a certain load at the tip of the actuator ( 10 mm × 2 mm ) ,loaded with 8 pieces of micro magnet at the actuator tip. The magnet with a diameter of 1 mm,thickness of 0. 5 mm,and total mass of 21. 2 mg are located 1. 0 mm form the tip of the actuator. The actuator movements are recorded with a high-speed camera to measure the vertical move- ment of the tip load. The images are depicted in fig. 13. According to bending force model in section 2, assuming that the blocking force on the tip of the actua- tor is equal to the gravitation force ( Fg) of magnets, i. e. F = Fg= mg,where m is the mass of magnets,g is the gravitation constant.

When the voltage is 0 V,δ = 0. 88 mm,as seen in fig. 13( a) ,and from the image of fig. 13 ( b)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ctuator can lift a load of 21. 2 mg up to a certain height,δ = 1. 83 mm. Fig. 14 shows that the voltage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are a linear rela- tionship i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ctuator lifting a load.

4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PPy mate- rials,the bending property of the polymer actuators is researched. This study is to build up a grey box model to explain the tip deformation of PPy actuator strip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olymer actua- tors.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olymer actuator pos- sess great performance because they can provide large deformation with a little energy consumption,and veri- fy that it can support a certain load at the tip of the ac- tuator.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equivalent beam model is valid for different lengths of the polymer actuator strips,as well as various step input voltages, and the model is also accurate enough to mimic the bending behavior of the actuator.

摘要:导电聚合物因具有能耗小、质轻、柔韧性好等优异特性,在生物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多层弯曲型聚吡咯导电聚合物驱动器搭建的实验系统,依据等效悬臂梁理论建立驱动器力学模型。测量驱动器施加0~1 V低电压时的基体弯曲变形量,通过研究驱动器的弯曲位移与电压、力与电压的关系,建立电压与等效均布载荷的函数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电压与垂直方向位移成线性关系,当电压为1 V时偏转位移可达到驱动器长度的一半,并且得出电压与应变的比例因子。最后,通过驱动器举起约为5倍自身重量的重物移动2.71 mm,验证了驱动器顶端可以承受力。

等效平衡问题 篇9

在一定条件( 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 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虽然起始时物质加入的量不同,但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 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包括全等等效和相似等效) .

概念的理解: ( 1) 只要是等效平衡,平衡时同一物质的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 一定相同. ( 2) 外界条件相同: 1恒温、恒容: 2恒温、恒压. ( 3) 平衡状态只与始态有关,而与途径( 如: 1无论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 2投料是一次还是分成几次; 3反应容器经过先扩大再缩小或先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无关,比较时都运用“一边倒”( 又称等价转换) 法倒回到起始的状态进行比较.

二、等效平衡的分类

等效平衡中比较常见且重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Ⅰ类: 全等等效———不管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 只要 “一边倒”倒后各反应物起始用量是一致的就是全等等效.

“全等等效”平衡除了满足等效平衡特征[转化率相同,平衡时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 一定相等]外还有如下特征,即“一边倒”后同物质的起始的物质的量相等,平衡物质的量也一定相等.

拓展与延伸: 在解题时如果要求“起始物质的量相等”或 “平衡物质的量相等”的肯定是等效平衡,这样我们只要想办法让每种反应物的起始用量各自相等就行.

Ⅱ类: 相似等效———相似等效分两种状态分别讨论

( 1) 恒温恒压: 对于气体体系通过“一边倒”的办法转化后, 只要反应物( 或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恒温恒压下的相似等效平衡的特征是: 平衡时同一物质转化率相同,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 相同,浓度相同.

( 2) 恒温恒容: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没有变化的反应来说,通过“一边倒”的办法转化后,只要反应物( 或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起始态相同,两平衡等效.

恒温恒容下的相似等效平衡的特征: 平衡时同一物质转化率相同,百分含量( 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 相同,浓度不相同.

三、典例详解

例1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A( g) + B( g)  x C( g) . Ⅰ. 将3 mol A和2 mol 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a; Ⅱ. 若起始时A、B、C投入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A) 、n( B) 、n( C) ,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也为a. 下列正确的是()

( A) 若Ⅰ达平衡时,A、B、C各增加1 mol,则B的转化率将一定增大

( B) 若向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和2 mol B,C的体积分数若大于a,可断定x > 4

( C) 若x = 2,则Ⅱ体系起始物质的量应满足3n( B) > n( A) + 3

( D) 若 Ⅱ 体系起始物质的量满足3n ( C) + 8n ( A) = 12n( B) ,则可判断x = 4

解析: 这是恒温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无论如何进行配比,只要把反应一端按反应计量数之比完全转化为另一端的物质后,相当于完全等同的起始量即可. ( A) 项,A、B、C各增加1 mol时,A与B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加入的B相对量大,A的转化率增大,而B的转化率将减小,错误; ( B) 项,在Ⅰ平衡体系中再加入3 mol A和2 mol B,相当于增大了体系的压强,C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方向体积缩小,x < 4,错误; ( C) 项,假设C完全转化为A、B,则n( A) + 3 /2n( C) = 3,n( B) + 1 /2n( C) = 2,即3n( B) = n( A) + 3,错误; ( D) 项,设C完全转化为A、B,则xn( A) + 3n( C) = 3x,xn( B) + n( C) = 2x,即2xn( A) + 3n( C) = 3xn( B) ,正确.

例2已知: t ℃ 时,2H( g) + Y( g)  2I( g) ΔH = - 196. 6 k J·mol- 1,t ℃ 时,在一压强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H和2 mol Y反应,达到平衡后,Y剩余0. 2 mol. 若在上面的平衡体系中,再加入1 mol气态的I物质,t ℃ 时达到新的平衡,此时H物质的物质的量n( H) 为()

( A) 0. 8 mol ( B) 0. 6 mol

( C) 0. 5 mol ( D) 0. 2 mol

解析: 根据反应式知,“4 mol H和2 mol Y反应达到平衡后,Y剩余0. 2 mol”,即Y转化了1. 8 mol,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H必转化了3. 6 mol,即H的转化率等于Y的转化率 = 1. 8 mol/2 mol× 100% = 90% .

该可逆反应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按起始( Ⅱ) 与起始( Ⅲ) 投料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而起始( Ⅰ) 与起始( Ⅲ) 达到的平衡状态为等效平衡,即平衡时H的转化率相等,故达到新平衡时剩余H的物质的量为n( H) = 5 mol × ( 1 - 90% ) = 0. 5 mol. 答案选( C) .

例3有甲、乙两容器,甲容器容积固定,乙容器容积可变. 一定温度下,在甲中加入2 mol N2、3 mol H2,反应N2( g) + 3H2( g) 2NH3( g) 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 mol.

( 1) 相同温度下,在乙中加入4 mol N2、6 mol H2,若乙的压强始终与甲的压强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只填序号,下同) ; 若乙的容积与甲的容积始终相等,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NH3的物质的量为mol.

( A) 小于m( B) 等于m

( C) 在m ~ 2m之间( D) 等于2m( E) 大于2m

( 2) 相同温度下,保持乙的容积为甲的一半,并加入1 mol NH3,要使乙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上述甲容器中达到平衡时相同,则起始时应加入_______mol N2和_______mol H2.

上一篇:临床医学知识下一篇:机务专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