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2024-08-04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精选12篇)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1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法委制作和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并由政法委保存的政府信息,除依法免予公开的外,由政法委负责主动公开或者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予以提供。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政法委编制了《中共威海市委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政法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需要获得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建议阅读本《指南》。

《指南》每年更新一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站(http:// ;办公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288号火炬大厦2207室;邮政编码:264209 ;接待投诉时间:工作日8:30-12:00 13:30-17:30)。也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 6

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2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 (以下简称环评) 信息公开力度, 推进环评公众参与, 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2013年11月14日, 环保部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南》) , 该《指南》将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指南》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阶段和内容。其中,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影响最大的是, 《指南》要求建设单位和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法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全本信息。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主要是依据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和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 (以下简称《简本编制要求》) , 《暂行办法》规定了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简本编制要求》则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公开的环评信息进行了要求。但从这些年的环评事件中,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环评信息的公开的内容和深度已不能满足公众强烈的维护环境权利和环境利益的愿望, 下面两个案例可以发现这种信息不完全公开带来的问题。

案例一:秦皇岛西部生活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评作假事件

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环境影响文件于2009年获得了河北省环保厅的批复, 但由于遭到周边上万名村民、37个村委会抵制, 并引发了针对河北省环保厅的行政诉讼。通过调查发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环评单位) 在评价过程中环境现状调查不清, 环境影响预测失实, 更严重的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调查表造假的情况。最终, 2011年5月27日, 河北省环保厅撤销了该项目环评批文, 该项目停工。

案例二:四川什邡钼铜事件

四川宏达钼铜有限公司“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在环评编制及审批过程中, 于1月31日-2月16日发布项目第一次环评公众参与公示, 5月9日-5月20日, 该项目进行环评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而且在2012年3月28日, 项目通过了环保部的审批。但在项目开工仅一天之后, 发生了学生和市民的上访示威活动, 甚至有部分情绪激动的市民强行冲破警戒线, 冲击市委机关。最终, 什邡市政府7月3日上午通报, 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

上述两个案例均是在环评文件获得审批后, 发生的公众针对项目环保方面的抵制和上访事件, 而且最终结果均一样, 但是仔细看事件经过, 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案例一是环评内容失实、公参作假, 引发公众和一些环保组织的抵制, 而案例二中, 环评是程序合法的, 环评文件也没发现有失实、作假的情况, 而且该项目据称做过千余份公参调查, 从环评角度看, 该项目的建设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被一些人以明显失实的诸如“污染远超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 60公里内严重污染, 范围可覆盖成都市区”言论煽动, 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那么, 环评文件如何能在失实的情况下获得审批, 环评文件合法可信如何又不被公众接受, 笔者认为, 重要的原因就是环评信息的不完全公开。假如案例一的环评文件全本在完全公开后, 项目环境现状调查失实的情况完全能被及时发现, 而公众也能及时发现公参作假的情况, 这份失实的环评文件也就不可能获得批复。而在案例二中, 公众只能从公示信息、调查问卷、简本信息上了解到项目一些情况, 公众获得的信息量很少, 从而很轻易的被失实言论误导、煽动, 假如在公示、公参过程中公开环评文件全本, 公众能够详细了解项目的污染因子、污染程度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也能够接受环境影响预测的结论, 从而减轻实施言论对他们的影响。

综上, 《指南》中要求的环评文件全本公开后, 不仅能大大减少环评造假的空间, 提高环评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视程度, 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 也能够提高公众对环评的认识, 更详细的了解建设项目的环境现状、污染产生和污染治理情况, 有利于提高对环评结论的接受程度, 而且公开的环评文件全本也是后续监督企业环境守法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方堃,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和立法—“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的启示[J], 绿叶, 2012, 18 (9) :20-26.

[2]高铜涛,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轻工科技, 2013, 29 (12) :81-82.

[3]郁风, 什邡事件反思[N], 中国经贸聚焦, 2012-07-27.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3

千呼万唤之中,2007年4月24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终于腼腆亮相。多年来,人们期待这部《条例》承认人民足够的知情权,如果仅仅从条文本身看,它至少部分地实现了人们的期待,彰显了中国建立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决心。

《条例》共分五章(总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附则)、三十八条,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总则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很清楚,《条例》所规定的信息公开不是一种宪政意义上全面的政府信息公开,而仅及行政信息的公开,这意味着立法部门的议事信息和适用法律部门的司法信息,即各级人大的议事信息和各级法院、检察院的司法信息都不在《条例》规定的公开之列,至于其他一些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其权力可能远远凌驾于政府之上的那些部门,它们行使权力的信息更是不公开的。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信息公开问题都是在这第二条的基础上进行。

《条例》第二章以列举式详细罗列了行政活动各个领域应当公开的信息范围,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是第一章总则部分的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从立法技术上讲,这条规定对于上述信息公开范围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绝不是字面含义的,而是历史与社会含义的,其重要性及其正负面的表现方式与深度,必然与全面的制度框架相关。几乎在所有实施信息公开的国家,都会有类似的限制性条款,从立法目的来讲,也是完全正当的。但是,人们担心这条规定会不会成为缺乏信息公开传统的各级政府规避法律的王牌借口?

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都不是仅仅靠着它的法条文字表面去完成,因此,要解答上述问题,需要对第八条可能产生的影响多角度、多视域地进行。

第八条与《条例》的命运

中国是一个行政主导型国家,议事机构和司法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尚未建立应有的地位。因此《条例》的公布这件事情本身足以说明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执政者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行政主导的状态应该有所改变。但是,毕竟国家政府生活的多样性和大量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民的知情权不是无边界的,正如政府的权力不能无边界一样。任何一方的权力或者权利超过它们应有的边界,双方应有的均衡就会被打破,导致权力损害权利,或者权利损害了公共利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了解《条例》在立法技术上如何保证第八条是可操作的,即保证上述权力与权利的均衡。《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权力与权利冲突时的重要解决途径,其中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显然,诉讼是解决此道的最后手段。但是这一条依然不能明确在执行第八条时,信息公开申请人如果不服行政机关的决定,行政机关将如何有效地执行此条规定,并且让申请人心服口服。显然,《条例》并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个问题,它像中国其他的法律一样,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大词的时候,条文往往是空洞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程序性规范,或许这就是中国行政法学界孜孜以求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法律规范的非程序化恰恰是造成权力损害权利,权利无从救济的根本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条例》的第八条规定与整部《条例》缺乏程序性整合,这恐怕还需要具体的实施办法来解决,而且如果将来的实施办法对第八条的考虑缺乏足够的程序性关注的话,依然不能解决上述矛盾。

第八条与政府的角色

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效果都不能仅仅从其本身来探讨,而是要深入它的支援背景,深入它的制度环境,新出台的《条例》亦自难例外。如前文所述,《条例》规定法定公开的信息内容限于行政行为的信息,因此,从强行政传统中探寻其实施效果便是第一入手处。从《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中可以知道,各级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是信息公开的主导机构。这意味着信息公开的义务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权利人,虽然在《条例》的第三章和第四章都规定了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以及当信息公开权利人遇到障碍时也有一定的救济手段。但除了司法救济之外,其他的救济手段依然是义务人自我约束的方式,这在强行政传统的历史惯性之下,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让人疑虑的。

除了行政性的政府机构之外,以各级人大为主体的议事制度在当前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力还有待提高,议事机构对行政行为的质询力、监督能力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于行政行为的约束力,至少在当前状态下十分有限。正是在这一条件下,行政信息的公开效果可能会有所折损也是当前执法的题中之意。

在所有的制约因素中,对行政部门最具约束力的本应是司法。但是由于司法改革处于瓶颈状态,中国司法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司法行政领域的大量问题无法理顺,司法尚受制于许多非法律因素,因此,要求司法对行政行为具有多大的规制力,本身也很不现实。

另外,前文已经谈到中国各级政府机构之外超政府权力的存在,成为政府行为最大的扭曲原因,在这样的特殊结构中,行政信息公开到底在多大意义上能够有效实施也是一个未知数。

正是政府制度最重要的各个分支领域中,权力的配置、制衡都是极不均衡的,整个制度的协调性都有待提高,因此,行政信息的公开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无异议。

有待公民精神突破

《条例》实施的有效性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在目前的制度与社会环境下,要达到权力和权利的均衡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民精神的成长水平。应该说,这十几年来公民精神的成长相当迅速,制度状态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公民精神在成长过程中促成的。因此,《条例》的实施效果与公民对行政信息的渴望以及为此而行动的强度与水平成正比,由于公民精神的成长惯性,在这一点上倒确实不需多加担心。

作为上述情形的表现方式,《条例》的有效实施与大众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极为重要。在目前状态下,由于公众表达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诸多因素,例如,媒体的行政垄断状态使得公民与社会的知情权未能与行政机关在权利及其救济层面上,获得权力与权利的均衡,或者干脆说,只要媒体的行政管制现状不变,公民与社会的知情权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类似第八条的其他许多法律条文都会成为媒体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行政信息的公开是一种具有准确性、权威性、滞后性和静态的呈现,而媒体对各类信息的披露则相应地具有即时性、动态性和讨论性,有时还有修正性。因此,人民唯有有权同时获得官方和市场化媒体的信息时,其辨别力和信息的准确力才能提高。任何单向的信息渠道都会使社会陷于蒙蔽之中。源于《条例》的行政信息与市场化媒体信息相互之间,存在一个良性的竞争与互校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任何单方的渠道都不具有垄断性地位,于是《条例》第八条的官方解释与民间理解就会在两种信息渠道中交汇,并且逐步获得共识,既能够相互竞争又能够和平共处,这正是保证信息透明、公正、真实的源泉。

结语:前路尚可期待

无论如何,《条例》颁布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进步。至少在防止行政滥权的制度中又增加了一条重要途径,至于许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朝野双方共同的良性合作与努力,万一《条例》第八条成为某些地方政府领导手中“玩物”时更得如此。

我们应当相信,前方的道路是可期待的。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4

发布日期:[ 2008-04-28 ]来源: 省地税局办公室

【字体:大中小】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进一步提高税收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地税工作实际,特编制本指南。

一、信息内容分类

按照“公开为常规,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本机关将对与行使职能相关的信息和涉及社会公众及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公开。公开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大类。

主动公开类信息主要是:

(一)领导简介:河北省地方税务局领导简历等情况;

(二)机构设置:河北省地方税务局机构设置情况;

(三)主要职能:河北省地方税务局主要工作职能;

(四)行业概况:全省地税系统基本情况介绍;

(五)工作计划:地税工作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

(六)工作动态:领导讲话、税收工作动态;

(七)税收政策法规:各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

(八)税收征管制度: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

(九)办税指南: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相关规定;

(十)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有关规定和事项;

(十一)非许可审批:非许可审批有关规定和事项;

(十二)税务稽查:稽查工作规范、稽查工作部署、涉税案件曝光;

(十三)地税收入统计数据:历年地税收入总数、分地区地税收入数据;

(十四)地税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等情况;

(十五)人事管理事项:人事任免、公务员招录等;

(十六)重大项目:金税工程等重大项目执行情况;

(十七)政府采购:招标公告、中标公告、成交公告;

(十八)其他工作。

主动公开信息的具体内容详见《河北省地方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类信息主要向申请人公开除主动公开以外的涉税政府信息。

二、信息公开方式

(一)主动公开

本机关主要通过下列方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河北省地方税务局网站(网址为http://

3.答复

本机关收到申请后,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经批准后,可延长15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人。

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本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

本机关按下列情形对申请公开的信息,通过出具《河北省地方税务局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见附2)或其他形式予以答复:

(1)属于公开范围的,告知该信息或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2)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不予公开的理由;

(3)依法不属于本机关公开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及时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告知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4)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告知申请人作出更改、补正;

(5)属于部分公开的政府信息,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6)难以确定是否属于公开范围的,说明暂缓公开的理由和依据。

本机关处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流程请参见《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处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流程图》(见附3)。

4.收费标准

本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依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三、监督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本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5

关于印发《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的通知

民办发〔2011〕5号

2011年2月28日

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民政部编制了《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需要获得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建议阅读该指南。

一、政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二)《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二、主要内容

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民政部机关各业务主管单位的信息公开。民政部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按业务内容分为以下17类64项:

(一)办公厅 1.政务信息 2.应急值守 3.政务公开 4.新闻宣传 5.来信来访

(二)政策法规司 6.立法工作 7.普法工作 8.执法工作 9.行政复议 10.行政诉讼

(三)民间组织管理局 11.社会团体 12.民办非企业单位 13.基金会

14.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

(四)优抚安置局 15.优待抚恤 16.烈士褒扬

17.优抚事业单位管理 18.军休安置管理 19.退役士兵安置 20.双拥工作

(五)救灾司 21.灾情管理 22.应急救助 23.综合减灾 24.备灾工作 25.救灾捐赠

(六)社会救助司 2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7.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8.农村五保供养 29.城乡医疗救助

(七)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 30.城市社区建设 31.城乡居(村)民自治 32.农村社区建设 33.城乡社区服务

(八)区划地名司 34.行政区划管理 35.地名管理

36.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 37.老年人福利 38.残疾人福利 39.儿童福利 40.福利彩票公益金 41.慈善事业

(十)社会事务司 42.殡葬管理 43.流浪人员救助 44.婚姻登记 45.收养

(十一)规划财务司 46.规划工作 47.统计工作 48.财务管理 49.基本建设管理 50.国有资产管理 51.减免税管理

(十二)国际合作司 52.港澳台事务 53.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人事司(社工司)54.党群工作 55.人事工作 56.人才工作 57.科技标准化工作 58.社会工作

(十四)离退休干部局 59.离退休干部工作

(十五)监察局 60.廉政建设

(十六)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 61.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十七)其他工作 62.信息化建设 63.档案管理 64.其他工作

三、政府信息公开方式

民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部分。

民政部门户网站(;通过信函方式邮寄的,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

联系电话、传真、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

漯河市民政局信息公开指南 篇6

31【 大 小 】

一、机构概况

1、单位名称:漯河市民政局

2、办公地址:漯河市郾城区海河路153号

3、办公时间:上午8:00至12:00

下午14:00至17:00

夏季:上午8:00至12:00

下午15:00至18:004、联系电话:31316625、邮编:462000

二、党组成员姓名及分工

党组书记、局长:张秀宇(主持全面工作、兼管计划财务科)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冯传元(主抓纪检监察、人事、老干部、工会、机关党委、民政综合执法和市行政服务中心民政窗口工作,兼管市募捐办)党组成员、副局长:窦德安(主抓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兼管市军人接待转运站、市军事供应站、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党组成员、调研员:李岩岗(主抓办公室、社会事务和民间组织管理与区划地名工作,兼管市殡管所、市殡仪馆)

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得罡(主抓社会福利和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工作,兼管市救助管理站、市社会福利院、市按摩医院)

党组成员、副局长:栗剑琦(主抓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工作,兼管市救灾物资储备库)

三、内设机构及联系方式

办公室313166

2财务科3135712

人事科3176277

优抚安置办313117

1救灾救济科3131597

低保科3176289

老龄办3155331

区划地名科3133869

基层政权科3131172

婚姻登记处3176208

四、部门主要职能

⑴拟定全市抗灾救灾和社会救济有关政策并指导实施,综合协调全市抗灾救灾工作,组织核实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指导全市社会救济工作,组织和实施全市扶贫济困等社会互助活动;建立和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负责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会同财政部门落实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城乡最

低生活保障的行政复议工作。

⑵监督实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政策、法规,负责全市性社团和跨县区社团以及市直单位所属和挂靠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监督实施全市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的政策规章,研究全市行政区划布局,指导全市地名管理工作,承办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核报批,承办全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工作。

⑶监督实施全市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政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政策的落实;审核批报、褒扬革命烈士;审核批报革命伤残军人、人民警察、国家工作人员、民兵的伤残评定工作;指导全市优抚事业单位和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工作;组织指导全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负责全市军队离退休干部、士官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接收安置计划的组织和实施;负责全市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建房计划的审核、编报及组织实施,对全市军休人员的住房进行管理;指导军休干部休养所的工作。负责全市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特一等功伤残军人的接受安置工作,拟定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退役士兵等分配期间的教育、管理、培训和生活补助费的发放工作;指导、开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开发使用工作。

⑷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实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政策、规章;指导开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村(居)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指导村(居)民自治工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全市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

⑸监督实施社会福利事业、儿童收养的有关政策法规,指导全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指导城乡福利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监督贯彻落实社会福利生产扶持保护政策;指导残疾人特殊教育和康复工作。

⑹主管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区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具体承办全市涉港、澳、台地区婚姻登记工作。落实殡葬管理政策法规,推行殡葬改革,指导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工作。

⑺办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的事项;承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办事指南

1、社团和民办非企业成立登记

审批性质:审批

办事程序:申请;受理;审核;审批。

申报材料:筹备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验资报告;发起人和拟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证明;章程草案;固定办公场所证明;成立登记申请表等表格。

承诺时限:10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社会团体成立登记收取公告费600元;民办非企业成立登记公告费400元。

设立依据:199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51号令《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社会福利机构设置(国有福利机构)

审批性质:审核

办事程序:申请;受理;审查;批准;发证。

申报材料: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拟办社会

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承诺时限:30个工作日

收费标准:不收费

设立依据:1999年12月30日民政部第19号令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退役军人人民警察、民兵伤残及调整伤残等级审批性质:审核

办事程序:受理;审核;报省民政厅审核。

申报材料:本人申请;所在工作单位(或原部队)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证明、本人档案材料、免冠照片3张;指定医院的残情鉴定,县民政部门的综合报告,填写的《取得伤残人员资格审批表》《调整伤残等级审批表》和伤残证件。

收费标准:不收费

设立依据:200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令第413号《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4、申办社会福利企业

审批性质:审核

办事程序:受理;审核;报省民政厅审批。

申报材料:福利企业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五份;企业营业执照、国税、地税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报告;企业与残疾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副本;企业所有在职职工花名册和残疾职工花名册;残疾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及复印件;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每位残疾人职工支付工资的凭证及复印件;社保部门出借具的企业为每位残疾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残疾职工工种安排表、工资表;残疾职工上岗工作基本设施情况表。收费标准:省厅收取工本打印费50元。

设立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发税[2007]67号。

5、村民、居民委员会设立变更、撤消

审批性质:审核

办事程序:申请;受理;审核。

申报材料: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县民政局调查核实;县民政局向县政府写出书面报告附情况说明;县政府审批。

收费标准:不收费

设立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6、百岁老人审批

审批性质:县区审批

办事程序:申请;受理;审核;审批。

申报材料:申报人身份证;申报人户口薄;百岁老人登记表;申报人照片两寸近期彩照一张、一寸近期彩照5张。

收费标准:不收费

设立依据:(2001)6号《百岁老人敬老补助费发放办法》

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审批性质:审批

办事程序:个人向居委会(村委会)提出申请、居委会(村委会)进行入户调查、居委会(村委会)进行民主评议、公示第一榜、由居委会(村委会)上报办事处(乡镇政府)、办事处(乡镇政府)100%复查、集体研究(民主评议)、公示第二榜、由办事处(乡镇政府)上报、县区民政局、对上报人员抽查60%、逐户审查申请对象个人资料、公示第三榜、发上地保证(银行代发存折)。

申报材料:个人申请;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审核中所需的其它相关证明材料。承诺时限:在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

收费标准:不收费

设立依据: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8、结婚登记服务

(1)结婚登记。凡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女二十周岁,男二十二周岁)自愿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须携带双方身份证、户口本。

(2)离婚登记: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

记手续,办理离婚登记手续须携带双方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离婚协议书。

(3)补办婚姻登记证件。男女双方或一方持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补办婚姻登记证件手续。

漯河市民政局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7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状况

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使公众对政府活动的了解, 它通过政府管理表现形式的公开性, 将国家政治权力的公开、公正、透明、规范行使和公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的实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即通过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 将“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相结合, 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然而, 由于长期受到“刑不可知, 则威”和“官本位”等封建传统的影响, 许多官员们早已把政府信息看成是权力附属品, 甚至直接就是某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并非他们的义务。因此, 一直到本世纪初,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一直举步维艰, 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本世纪初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从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事件”, 再到2008年的“特大雪灾”, 让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上都看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开始,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系列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相继出台。2003年1月1日, 《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开始实施, 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的城市[2]。2004年2月, 深圳开始实行《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成为全国第一个网上公开政府信息的城市。2004年4月, 广东佛山市现行文件查询中心宣布开通, 这是中国首个开通的政府现行文件查询网站。2004年5月1日,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施行。2004年9月, 北京市政府法制办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在此前后, 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宁波等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

更让全国人民瞩目的是, 2004年6月, 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草案起草完成, 进入了审议阶段。2007年1月1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同年4月24日, 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92号国务院令予以公布,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也是我国信息立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为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1. 改变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权力意识”, 实现公民的信息获取权。

政府信息又称为公共信息, 是指政府机关或其授权、委托的组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政府信息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以外, 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公开。然而, 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是相当严重的。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 使得80%的社会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3]。由于各种利益因素, 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被封锁在政府部门内, 广大老百姓很难得到。况且, 我们的行政机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封锁信息、阻碍信息公开甚至已经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对他们来说, “信息的垄断意味着权力的垄断, 信息共享常常意味着一些权力的丧失, 随之失去的是权力带来的租金或‘灰色收入’”[4]。这就使得许多政府官员都把政府信息公开看作了一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不是他们的义务。因此, 必须大力改变政府官员们的信息公开“权力意识”, 把为老百姓提供政府信息当成是他们的应尽职责。只有这样, 老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他们的信息获取权才能够实现。

2. 建立规范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切实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条就明确规定,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制定本条例。这说明该条例的首要宗旨就是保护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 该条款也因此是公民信息获取权的法律依据, 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公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信息, 该《条例》在设定具体制度时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 要求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例如, 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 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 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 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此外, 第15条—28条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初步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但还不完善, 如法规的效力层次不够, 若与《保密法》相冲突时, 其制度则形同虚设。因此, 立法机关应考虑设立更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使得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更好的保护。

3.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 加强公民信息获取保障权。

要想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及保障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已多次表明, 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很难真正施行,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也就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保障制度作了一些规定, 如第33条规定:“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5]该条款也为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 以上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存在“法规层次较低”[6]和“决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两大缺陷。由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大措施:第一,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层次, 考虑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这样, 才不会出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它的上位法《保密法》相冲突时的难堪局面。第二, 引入信息公开听证制度。缺乏公众参与的处罚结果之公信力是不够的。而如果在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过程中, 通过实行听证制度, 给信息公开利益相关人陈述、申辩的机会和权利, 既能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 又有利于政府机关与利益相关人的沟通, 确保决定结果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制建设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 积极献言献策, 让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更加完善。只有这样, 政府所拥有的庞大信息资源面向公众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他们获得的信息也将因此会越来越多, 并会极大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最终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和社会和谐。

摘要:本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影响及完善措施均进行了论述, 以期能更好保护公民信息获取权, 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信息获取权

参考文献

[1]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 2008 (4) .

[2]汪俊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9 (1) .

[3]张新民.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展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6) .

[4]王芳.阳光下的政府[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如何推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篇8

做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策略,也不知道我们这样做,政府部门对此会有什么反应。为了不使政府部门对自然之友有什么看法,我们决定用“行为艺术”的形式,以公民个人的身份提出申请。

申请之前,我们做了些准备。我们在2008年5月和6月,分别举办两次学习会,学习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还有其他一大堆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等等。

从2008 年7月开始,上海部分会员分四组(上、善、若、水)分别向市环保局和区环保局申请公开环境信息,全过程记录在http://shanghaiwater.blogbus.com/上。申请结果分别是:

1. 向上海市环保局申请上海市饮用水保护区水质监测报告,以口头回复“公开将引起公众恐慌”等理由拒绝。

2. 向上海市环保局申请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实际排放情况,答复为“信息不存在”。

3. 向浦东区环保局申请上海津材制药有限公司的“环评报告”、“污染物排放登记表”和“排放许可证”,浦东环保局转给市环保局,市环保局的答复是“属于本机关公开职责权限范围内,但本机关未制作或未获取,该信息不存在”。但帮助我们联系该公司,让我们自己去该公司申请。

4. 向上海市环保局申请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公司的“排污不达标限期整改决定书”和“整改方案”以及“污染物排放变更登记表”,市环保局以“商业机密”为由不予公开,让我们自己去该公司申请。我们在2008年8月20日到中法水务公司实地参观,了解该公司排污不达标事件,该公司口头解释了该事件,但不愿意提供任何书面资料。

5. 2008年9月24日,受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的邀请,到位于浦东郭守敬路的津村制药厂区参观。工作人员向我们出示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排水许可证,以及上海水环境监测中心浦东新区分中心在今年5月份的污水排放检测报告。在厂区我们能闻到淡淡的中药味道,在车间附近比较浓烈。参观了他们的污水处理池,以及污水管接入到市政污水管的井。

6. 2009年2月2日,向嘉定区环保局申请公开川岛织物(上海)有限公司环境信息;向闵行区环保局申请公开村田激光制辊有限公司的环境信息。

7. 2月18日收到嘉定环保局的回复,嘉定环保局提供了对川岛织物(上海)有限公司的“限期改正通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治理污染方案”、“污染物排放表”,以及上海市环保局的批复等。

8. 2月26日收到闵行区环保局的回复,提供了对村田激光制辊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书,其他资料则回复没有。

9. 2月8日向松江区政府申请公开[沪松府抄字(2008)第34号],2月13日接到松江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称34号文是抄报单,不属于政府信息,免于公开,所以不会回复了。要求他用书面形式回复,被拒绝。

以上是截至今年2月份申请环境信息公开的简要描述。通过一系列的申请,让我们知道政府在依法行政上面还是不太规范,行政不作为情况比较严重。对于我们来说,则是打破了对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虽然说是依法申请公开,可是一开始,很多人都很恐惧,总觉得这是和政府作对,会不会被打击报复,并且还要用“行为艺术”的幌子来遮掩,感觉是偷偷摸摸地做事情,不敢公开自然之友会员的身份。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没有受打击报复的事情,可以大大方方地做,光明正大地履行公民义务,也可以声明自己是自然之友会员。

更为高兴的是看到政府部门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第一次到上海市环保局,被接待人员当成“上访的人”而戒备重重(http://shanghaiwater.blogbus.com/logs/24747330.html#cmt),到后来合作很愉快。最典型的是嘉定区环保局,当我们第一次去申请信息公开时,他们既不知道有环境信息公开这件事,也没有相应的人员编制,是局党委书记和局长接待的。后来他们非常支持这件事情,将我们申请的资料全部给予公开。

令我们困惑的是,现在的环境信息公开,还只是泛泛的环境信息,比如水质检测报告、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很空泛、不专业、不具体,但限于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也细化不了,迫切需要有专家的指点。

政法委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篇9

一、信息分类和编排体系

按照《诸城市政府公开信息编写规范》和《诸城市政府公开信息管理系统》规定,分类和编排信息。

(一)机构职能

主要包括:机构基本信息、机构法定职责、领导信息、内设机构、下属单位。

(二)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三)工作信息

主要包括:领导活动、领导讲话、领导批示、政务动态等。

(四)规划计划

主要包括:规划信息、总结计划、公开征集事项、统计公报及指标、重要实施项目。

(五)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预案。

二、获取方式

(一)主动公开。

1、公开形式。本机关主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同时,部分政府信息本机关还将采用以下辅助形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体和制作印刷品等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2、公开时限。以本机关名义发布及本机关作为主办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的政府公开信息,自发布或变更之日起2O个工作日内通过上述方式予以公开。

(二)依申请公开。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本机关提供主动公开信息以外的政府信息,向本机关提出申请,本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认能够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公开。

1.受理机构。本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机构为:诸城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2.申请形式。

(1)书面形式申请。原则上,向本机关提出申请,须以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提交。申请人提交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形式提出,由本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2)电子信箱形式申请。申请人在诸城政府门户网站,上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申请人对相关公文的标题、发布时

间、文号等的信息描述应详尽、明确,以方便受理,提高申请受理效率。

3.申请办理。

本机关收到《申请表》后将及时办理,能够当场答复的,将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l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确需延长答复期限,将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对申请人提供的申请要素不完整、不准确,难以确定具体信息内容的,将要求申请人补充或更正,对不属于本机关公开范围或该信息不存在的,将及时告知申请人。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名称:诸城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办公地址:诸城市人民路东23号

办公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工作日)

联系电话:6095068

电子邮箱:zcsjgswglj@163.com

四、监督与投诉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机关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向本机关投诉举报。投诉电话:6095068,传真号码:6095068,通信地址:诸城市人

民路东路23号,邮政编码:262200。接待投诉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工作日)。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篇10

为切实做好本镇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本镇业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总体要求: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对其制作以及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进行公开。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

(一)本镇发展规划及有关重大决策的情况;

(二)本镇发布的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规范性文件、政策及措施;

(三)本镇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及办事指南;

(四)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拨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五)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的示范文本等;

(六)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方式、减免政策及其依据;

(七)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四、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要求:

(一)应明确职责,指定人员,落实责任,把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应当将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自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上报政务股并通过政务公开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三)本镇相关信息在公开发布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四)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市保密部门确定。对于涉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五)对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五、本制度由本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政府信息公开步入“深水区” 篇11

从形式上来看,这份通知并非首创。2012年4月下旬,国办曾下发类似通知,其中八大领域相同,此次增加了行政审批领域信息公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因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经触及复杂的领域,暴露出来的都是疑难问题。”

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在过去五年持续关注、评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说,“此次通知中所涉及的领域实际上都是过去应该公开的,但因为各种阻力而没有做到。”

莫于川曾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对这条例实施五年的情况,他的看法是,“总体上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远未达到预期的立法目标,作为行政法规,条例的效力等级并不低,仅次于法律,但实施的效果却不理想。”

尽管如此,莫于川仍然认为,此次的通知有可能在改革比较沉闷的情况下,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谨慎乐观

与2012年的通知相比,两份通知形式上大体一致,但内容上有诸多新意。

两相对照,2013年的工作安排增加了“行政审批领域信息公开”,“重点围绕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工商登记审批等方面,及时公开取消、下放以及实施机关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

这意味着,政府信息公开这一持续多年的工作和新近的改革结合起来。此前,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的133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的数量达到107项,超过总数的80%。改革的目的则是要尽快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从体制机制上给市场主体松绑,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积极性。

莫于川认为,“信息公开与当前改革及时配套,恰到好处,信息公开工作做好了,就能产生改革的合力。”

目标更为具体、任务更为细分也是此次通知的亮点。比如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领域,新一届政府承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此次通知要求,“‘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

此外,通知还提出了新的目标:“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

令人期待的是,通知提出“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全面公开‘三公经费。”由于地方的“三公”经费涉及利益和关系更为复杂,普遍认为,这项工作更为艰难。但通知专门提出此项要求,如何推进,备受关注。

类似细分目标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具体到每一个重点领域。

以环保信息为例,“扩大公开细颗粒物(PM2.5)、臭氧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信息的城市数量”;“推进减排信息公开”等为今年首次提出。莫于川认为,这意味着,政府主动公开的领域在实质性的扩大。

2012年虽然提出“推进重点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但具体如何做却语焉不详。今年则明确要求“做好重点流域断面水质数据、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等信息公开工作,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等信息的公开力度”。

细化还具体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主管部门要明确相关要求,指导全国环保部门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公开”。

“过去很多工作提出来,但是对于怎么落实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际上很难推进。相比之下细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今年重点工作安排的一个亮点。”王锡锌说。

在公开领域、公开指标的细化之外,具体负责落实单位的明确也被认为是务实的表现。

此种做法在2012年的通知中已予以明确,细微变化是,2013年改变了在“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领域增加了审计署作为落实单位。王锡锌认为,“对于落实单位的调整,说明责任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这实际上涉及到执行和保障方面的要求,可以看成是对症下药。”

不按时公开怎么办?

责任追究向来被认为是中国各种立法、改革中的弱项。

2011年3月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要求各中央部门务必于当年6月将本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实际上如期公布的仅有科技部,但对于没有如期公开“三公”经费的行为,却没有任何责任追究。

也因为此种原因存在,莫于川对此次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措能否落实,仅保持谨慎乐观。一方面,牵头单位的明确,有利于责任追究;但另一方面,该通知并无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是否会陷于过去流于形式的境地,目前仍不好判断。

莫于川回忆,“我们给《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设第四章规定保障措施,大约有10项左右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的监督与保障措施,目前的情况表明,规定得再好,不落实也没有办法,各级官员天然趋向不公开,保障措施能否落实,决定了下一步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效。”

在所有的保障措施中,行政诉讼被认为是重要的一环。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不过,在目前的情势下,信息公开行政诉讼受制于诸多因素,救济乏力。

首要难题是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的纠结关系。尽管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被认为是法治政府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但实际情况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保密法》。

莫于川说,“《保密法》实际上成了政府官员逃避信息公开的‘合法手段,通常的做法是,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可能会具体地伤害行政相对人利益时,相关政府机关以保密为由,对作出该行为的相关文件加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即便受到伤害,也因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取文件,没有办法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此种困境并非无解。在莫于川看来,这种行为已经违反《公务员法》关于不得滥用权力的规定,应当依法追究责任。“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个环节,需要依靠其他法律法规配套保障,关键在执政者敢不敢下决心。从推动廉政建设、追求良法善治的角度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投入产出效率高,是打破阻力推进改革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

障碍还包括地方政府的干预。东部某省一位资深行政审判法官透露,“在一起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基层法院准备判该省省政府违法,该省政府某领导指示省政府法制办把基层行政法官召集开会,统一思想,提出的要求是不能判省政府违法。”

记者获悉,在此过程当中,法官与干预者也有交锋,但最终扛不住压力听从了省政府的安排。莫于川说,这种干预使得司法在面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时,保持尽量远离的姿态,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

信息公开下一步

种种问题,王锡锌认为,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经逐渐进入深水区,问题都已经暴露出来。

以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为例,此项工作各地早有尝试。湖南某县曾高调推进此项工作,并在所有部门进行排名,增长排名靠前的部门负责人要公开说明情况。但此项工作推开不久便遭抵制,以接待费为例,大部分是接待上级政府官员,没有钱接待,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莫于川说,“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实际上就是得罪上级,最典型的是四川白庙,搞了公开之后,上级领导再也不去了,一个地方要是这样的话,工作就没法做了。”

这种困境实际上也反映了整个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任何一项公开触动的都是官员们自己的利益,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却又需要依靠这些官员去做。

鉴于目前立法层面并无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或修改《保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计划,从立法层面上理顺二者关系可能性不大。

而行政诉讼的问题有赖于行政审判体制改变。莫于川认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法》修改有望实现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体制性改变没有太大可能的前提下,在王锡锌看来,最重要的是执政者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认同,“今天行政体制改革,实体结构的调整非常复杂也非常困难,通过政府信息公开这种治理的技术变革,推动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引入更高的透明度,能够促使体制结构得到优化。”

“未来应当在权力行使的过程、财政预算决算、公用企事业单位、重大招投标领域等领域推进信息公开,确保政府行为纳入公众监督之中。”王锡锌特别提到的是,“应当适时推动官员信息公开,解决决策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落实政府伦理、重建公共信任,而不仅仅是防止腐败。”

最新中外政府信息公开对比分析 篇12

1. 国外信息公开概述。

(1) 美国的信息自由。在国外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 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无疑是一颗最具特色的明星。它将行政机关信息的公开规范化、法制化, 法律的强制力度是其保证信息公开落实的有力武器。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高强制性的鲜明特点, 这也是它能够较好地实行和运作的保障。 (2) 英国的信息公开。英国的《信息公开法》的酝酿准备阶段有几点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借鉴的。 (1) 民间力量对信息公开法立法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公开立法这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学过程中, 最不遗余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是一个名为“信息公开运动”的非政府组织。《医疗报告获得法案》、《环境和安全信息法案》等草案都是由其起草的。 (2) 采用渐进立法方式, 从分散立法过渡到单一法典。 (3) 责任到人, 细节划分的原则。英国的《信息公开法》专门对不同地位的官员获得信息的程序等环节进行了细致划分, 增强了法案的可操作性, 便于各项条例的落实。 (3) 澳大利亚的信息自由。澳大利亚在信息公开方面也是具有显著特色的。它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是在多元利益集团的互动博弈中逐步形成的。打破深厚保守的文化传统, 积极借鉴外国先进国家的立法, 加之民众的呼声和多种政治力量的推动作用, 积聚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气势。 (4) 瑞典的政府信息公开。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国家, 也是一个极度推行自由的国度。政府为了鼓励思想的自由交流和对公众的启蒙, 每个国民都有查阅官方文件的自由。瑞典的信息公开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成熟阶段的典型标志。

2.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

(1) 依托信息技术发展, 突出政府网站建设。美国布什政府对电子政府的建设非常重视, 2001年提出“以公民为中心”的工作服务理念, 并提出三项具体目标: (1) 方便公民与联邦政府实现互动; (2)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改善其绩效; (3) 改善政府对公民的反馈能力。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 加上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 美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美国“第一政府” (First Gov, 2006年更名为usa.gov) 为例, 链接了2200万个联邦机构的网页, 提供约1000个窗口服务, 公众可以在该门户网站上获取政府信息、办理事务、了解政府项目情况、发送电子邮件给政府官员等。2007年, “第一政府”被雅虎评为世界最有使用价值的50个网站之一。该网站带来的政府运作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层次分明的门户整合、三位一体的服务和四阶段的实施策略。其中, 三位一体的特色格外鲜明, 即分为对公民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citizens) 、对企业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business) 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governments) 。G2C、G2B和G2G (电子政务的三种形式) 构成了美国电子政府三位一体的服务。英国在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最新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其最新的电子政务规定, 英国政府系统与公民、企业、组织之间以及所有的新系统等必须执行e-GIF (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 。在相应的组织上, e-GIF也设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技术顾问组、协同工作小组、元数据工作小组、政府流程工作小组、政府标准工作小组等, 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全面合理公开。 (2) 基于EA的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促进信息交流与公开。国外许多国家将企业架构 (EA) 的思想和方法成功运用到政府工作中。例如美国的联邦企业架构框架, 为各级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了一个通用方法。其中, 美国财政部的财政企业架构框架、国立学会的标准和技术企业架构模型、美国国防部的企业架构框架等, 都为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政务资源目录编制, 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维护、更新等管理责任部门, 为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发布、查询和定位服务打下基础。

日本政府也成功在政府内部运用了EA的思想, 实现了“三网一库”的电子政府基本框架。 (1) 内网, 主要围绕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 为政府领导和各部门开展网上办公服务, 为信息交流保驾护航。 (2) 专网, 它以内网为基础, 把政府各部门及上下级政府之间以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方式相互连接, 为领导决策和政府工作提供内部信息资源的办公自动化网络。 (3) 外网, 它以因特网为依托, 是推行政务公开, 服务社会公众, 并为政府决策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网络。 (4) 一库, 它是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即通过“共建”方式把政务信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加工后, 可以在政府系统内按照保密要求实现共享的电子数据, 可提供给有权限的用户检索、查询、使用。这样的架构使政务公开、互动沟通、企业服务、规划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促进和协调了政府工作。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剖析

1. 国家及各省市政府信息公开最新状况。

2007年4月5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至此我国有了第一部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正式条例。近几年来, 各地方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方面也都加快了步伐。

同时, 从1999年开始的中国政府上网工程, 截至2006年底, 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 而在gov.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就有10000个左右。90%的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网站, 还逐步实现了网上办公、与公众互动的职能, 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中, 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 积极推动信息公开的实施。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山东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经过全新改版后于2007年10月17日推出。其目标定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 即建设以用户为中心, 以服务为导向, 以信息公开为基础, 以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为主要业务特征, 以提供大量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易用型政府网站。新华网最新报道, 福建省要求2008年3月底前,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建立和畅通利用政府网站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各地的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必须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或设施, 各级的政府网站上都要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 及时听取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

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困难和疑惑。

(1) 历史积淀下来的认识观念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封建意识和观念并没有从我们的脑海中完全抹去, 许多人思想中依然保留着一种“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以官治民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推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今天已经构成了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障碍。 (2) 我们的政府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需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反映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不是运用特权对某些敏感话题进行打压和隐瞒。同时, 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 缺乏协调和原则、规范。 (3) 政府偏重保密, 信息公开缺乏内涵。我们普遍感到现阶段许多不该保密的东西还在保密。比如说地理信息, 从国外都可以搞到高精度的数据, 国内1:10000的资料都还在保密之中。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半封闭半闲置状态。另一方面, 政府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政务公开虽声势很大, 但反映的问题不是涉及现实关注的问题, 信息的效用并没有给公众带来实惠和方便。 (4) 各地政府网站发展不平衡。据《经济参考报》2007年10月最新调查显示,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 都可以通过上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查阅到政务公开的信息, 甚至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在网上完成一些原来要跑到政府机关所在地才能办理的事情。然而, 西部地区可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尽管这些地区政府也建立了相关网站, 但是网站更新滞后, 有的打开后看到的仍是几个月前甚至去年的信息。 (5) 同一系统信息公开参差不齐。每天早上9点至下午5点, 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都会有下属司局的动态报道, 而且在每一篇新上网的文字标题后面会加上“NEW”提醒大家关注。可是, 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的主页上, 竟然还将“2007年1月23日,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2007年全省重点项目计划安排新闻发布会”这条已过时的消息和照片放到最显眼的位置。目前, 中央各部委政府网站信息基本做到了公开、透明, 但是省、市等下属部门网站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成长很快, 所以存在信息资源整合、在线服务能力、条例本身、权力分配等诸多难点。

三、对比中外, 启迪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前景

1. 相关法令必不可少, 加快政务公开法制化步伐。

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台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正式法案, 以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信息公开的实施保驾护航。而我国在实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后, 政府信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机密”状态, 但我国还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去约束和优化政务信息公开。

2. 减少传统观念的束缚, 加强民众和舆论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作用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 政府的管理方式和国外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管理观念、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权力运行等多方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 所以需要我们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放开手去尝试和挑战, 需要像英国的“信息公开运动”一样的推动力量。同时, 也可借鉴国外将EA与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相融合的理念, 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合理处理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在西方的信息公开法案中, 都对可以不公开的信息进行了严格规定, 例如美国还限制了申请保密的程序。这一点是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一个瓶颈问题,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进行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 发挥公民的信息公开主体作用, 转变传统“官与民”的等级思想。政府职责与公民权利的正确对应关系的确立, 需要政府和公民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 .

[2]桂学文.信息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技术成果证明材料下一篇:反洗钱知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