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2024-06-15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共11篇)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1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廉洁高效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韶关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镇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本镇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工作的考核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 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对全镇各单位、各工作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镇政府各工作部门属下具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工作,由镇政府各工作部门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报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的结果,将作为评定全镇政府工作部门、有关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绩效考核、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六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镇行风评议测评体系,接受社会评议。社会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建设。政府信息公开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建设情况;

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计划、目标、措施制订及组织实施情况,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考核和评议制度等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3.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的建设情况;

4.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情况;

5、办事结果、服务承诺、便民措施的公开情况;

6、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情况;

7、政府信息公开形式。政府信息公开载体的建设情况及便民服务情况;

8、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对举报投诉及受理办结情况;

9、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10、群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情况;

11、镇政府规定的其它考核内容

第八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标准:组织机构健全、领导责任明确,公开范围全面、重点突出,公开内容齐全、明确具体,公开形式完备、实用有效,监督保障制度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健全,公开效果显著、群众评价满意,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群众投诉处理得当。

第九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行百分制的量化考核办法,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等次。

第十条 政府信息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满分为100分。

优秀:积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全面具体地公开本单位的信息,措施得力,社会反映好,群众满意率高。综合评分90分以上(含本数,下同)。

良好: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比较全面具体地公开本单位的信息,措施较得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群众比较满意。综合评分80分以上、90分以下。

合格:自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基本能按要求公开本单位的信息,群众满意。综合评分60分以上、80分以下。

不合格: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不彻底,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部署的要求不认真落实,甚至流于形式,搞假公开,敷衍塞责,群众不满意。综合评分60分以下。

第十一条 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制度“廊田镇政府信 息公开考核验收评分标准”,报镇政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

第十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随机进行,考核于次年年初进行。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十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和平时考核由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统一组织,抽调有关部门组成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验收小组,负责对全镇各工作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和平时考核也可以采取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由上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互评单位、参评人员,组织交叉考核评议。

第十四条 各工作部门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并自评得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信息公开考核验收小组采取实地考核、综合评议等方式对被考核单位进行考核,并提出考核意见,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单位。

第十五条 各行政机关内出现违反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规定,情节严重、影响较大,依照有关规定,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的,其考核直接评为不合格等次。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考核等次优秀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凡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要限期整改,针对存在问题查漏补缺,直至合格为止;对于整改后仍不能达到合 格的单位,通报全市并建议有关部门取消该单位当年参加评先、评优的资格,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说明情况,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七条 本镇参照市的做法,制定本单位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各工作部门对属下单位的考核结果,要报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八条本制度由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00九年八月十九日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2

关键词:政府审计,地方政府绩效审计,审计公告,审计执行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存在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现, 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民主建设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该制度的存在可以像公民或者其他团体等反映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发挥审计、立法、舆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监督的作用, 促进政府依法行驶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有一些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

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现状

1.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不到位

从我国审计署所发布的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的政府, 尤其是区域性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并不是全部到位的, 尤其是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表现的就是中国的区域性的地方政府所进行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缺少一定的连续性, 举例来说如有的地方政府有的年份进行了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而有的年份并没有进行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在中国的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中, 政府的审计信息工作常常是流于形式, 工作不到为, 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有的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中, 虽然存在公开的指南, 但实际公开的内容确非常少;有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是政府的网站, 但是实际确是更新很少进行;有的政府部门只做表面的文章, 实质搞的是假公开;有的政府部门对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进行公开, 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则采用的是保密的工作模式;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以各类理由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总而言之,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的工作还不到位, 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 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亟待加强

在信息公开的制度性问题上,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在法律制度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不存在将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强制公开的制度,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的依据主要是宪法、审计法与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公告后产生作用的判断。从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采用的是公开只对特定的政府审计信息进行了规定, 同时这些规定仍处于分散的状态下, 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相关的问责制度不完善。当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所披露的问题牵涉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时, 问责的难度就会很大, 造成问题很难有效处理, 审计公告制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这对政府的审计制度和政府形象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我国政府的审计机关在决定审计事项或调查结果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开前必须征得各级政府的批准;因为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是是同级的问责关系, 必然会导致区域性政府出于其自身利于的需要, 运用自身的权力来决定信息公开制度的方式、内容和时间等。因而造成了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同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致审计发展的不平衡。如省级的审计机关已经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 但是在市或者县级审计机关确并不常见, 因而全面有效的推行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1.4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规范性

从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其制度比较单一, 控制程序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上的有效性, 在信息公开制度的规范性上表现的较差。在信息公开制度上对已明确的运作环节的任务没有规定严格的时间, 对重要和一般的审计事项在具体划分也不规范等等。这中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了在审计公告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上无法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果, 表现的仅仅是选择性地公开。

2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主要问题表现在工作不到位、公开性不强、审计公告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作为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及人员培训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的良好运行。具体的策略包括完善法律制度、相关程序的运作制度, 同时好要不断的优化与政府审计公告相关的外部环境, 并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基础上重视人员意识的提升及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具体的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3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善的建议

3.1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的确立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政府应该的制定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只有通过立法的规范才能从源头上给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做到在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执行中有法可依。值得强调的是还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使得法律法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能否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协调。

3.2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问责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的效果有赖于问责制的完善, 需要完善审计机关独立核查的跟踪审计制度, 同时建立审计核查结果的法定公开披露制度, 对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披露;重要事项的处理意见由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最后由政府决定并进行公开披露, 或经批准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公开披露;同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建立及完善责任人的请辞制度等。

3.3 提高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公开具有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特点, 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缺少整体规划。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政府制度已经渗透了信息交换和服务制度, 因而从实践上来讲必须对审计信息公开予以关注, 同时需要建立并协调机关来达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如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3.4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及素质

审计信息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公布的同时, 也需把审计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公开。因而对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说, 为预防审计信息公开披露所产生的风险, 审计机关应努力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 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确立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以适应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需要;不增加强工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信息公开所带来的风险。

3.5 拓宽公开化的渠道

为了有效的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工作, 应不断的拓宽审计信息公开化的渠道, 除了采用目前经常使用的在政府公报、机关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渠道外, 还应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查阅场所, , 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查阅室和资料索取点等方式来公开审计信息同时要及时将信息进行更新。

除以上论述的建议外, 也应注重优化审计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 只要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 才能够使政府的审计信息公开达到应有的效果, 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形成强有力的公众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璐.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03) .

[2]蔡琪.论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交通财会, 2009, (04) .

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篇3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观念;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X-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30-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采用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业。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不同需求,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非常广泛。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要素的状况和对环境要素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及用于环境决策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及假设在内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以文本、图象、录音或数据库的形式表现。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足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我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这一原则, 只有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才有义务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拓展不够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虽然掌握的信息资源丰富, 但它们公开的信息一般是全国或主管行政区域的整体环境信息, 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相对来说, 市、县一级政府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一级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更直接、更具体, 并且更容易掌 握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这样的法律规定使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 不利于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来看仍存在着不足。一是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水、大气、噪音等环境要素信息, 对于非环境要素的环境状况, 拟订用来保护这些要素的措施及影响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等未做规定。二是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模糊, 政府在环境信息中必须公开什么, 可以公开什么, 不能公开什么缺乏明确的范围。

(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实践中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只采用主动公开形式, 政府完全掌握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由于政府机关本身行政利益的存在, 政府不可能完全抛开自身利益, 这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必然有局限性。

(四)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或环境信息公开法。各种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大都零散的分布于各种法律文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法律上的保障,环境管理主体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授权,环境信息获取权人实现权利必须有法律救济机制的保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程序。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从环境民主的角度看,公众与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之间是一种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环境公共财产的品质的维护和提高,环保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为理应为公众所知晓。因此,政府环境信息具有为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因此也应当享有对政府环境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垄断不合法。

公民对政府环保行政部门监督基于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环保行政部门的行为的权利必须充分了解政府环境信息。因此,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同时也反映政府接受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主动性,进而反映着社会的民主程度。

三、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建议

(一)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针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应首先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为基本法律制度,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可使环境信息的公开避免受到多方擎肘,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充分条件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例外之规定。为防止环境信息公开例外被滥用,我们首先应明确利益界限的标准,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做出估计或衡量,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因此,应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进行界定,将原则性立法具体化,加强对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其次,还应明确政府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程序,以确保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措施。应保障当事人基本的程序性权利以制约行政权力。明确各行政机关各自在环境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加重不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明确“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规定。针对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还应增加拖延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

除上述具体方面外,还应加快在法律上明确环境权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步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困境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J].南风窗,2006,(10).

[2]王前军.环境信息公开化与政府现象[J].实事求是,2007,(1).

[3]李富贵,熊兵.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篇4

(鄂州政办发〔2008〕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ΟΟ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鄂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进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

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具体名单如下:

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古楼街道办事处、西山街道办事处、樊口街道办事处。

市政府办公室、市发改委、经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局、商务局、文体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环保局、统计局、林业局、粮食局、旅游局、外侨局、民宗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气象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烟草专卖局、人行、银监局、档案史志局、信访局、安全生产监督局、国有资产管理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人防办、水产局、广播电视局、供销社、城管局、规划局、房产局、物价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老龄办。

市土地储备供应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市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二、考核内容

(一)政府信息公开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情况

1、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机构情况;

2、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中,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

3.部分市政府部门下属副县级单位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要纳入其主管部门的考核。

(二)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工作开展情况

1、制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及组织实施的情况;

2、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情况;

3、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的编写情况;

4、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和总结制度的执行情况;

5、机构职能的公开情况;

6、政策法规的公开情况;

7、计划报告的公开情况;

8、业务工作的公开情况;

9、其它事项的公开情况;

10、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11、信息保障方面公开的情况;

12、向市(区)档案馆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情况;

13、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情况。

(三)举报投诉情况

1、对群众向本单位提出的举报投诉或监察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转办的举报投诉处理的情况;

2、对群众投诉的处理不及时、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

三、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法。考核采取平时记录评分与年底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承担考核任务的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建立考核记录,并进行单项评分;年底,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考核组根据平时的考核记录、各网络单位的工作总结及社会评议情况等,依据

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达到标准要求的计满分,没有开展工作的不计分;部分开展工作或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的按完成工作的比例计分。具体分值由考核组成员根据检查情况分别打分,加权平均后确定。

(二)评分标准。考核评分实行百分制,具体标准如下:

1、政府信息公开组织领导及机构建设情况(10分)

(1)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负责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4分);

(2)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能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政府信息公开工作(4分);

(3)各区(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网络。各部门下属副县级单位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按规定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分)。

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情况(10分)

(1)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分);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2分);

(3)建立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和依申请公开制度(2分);

(4)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文书样本(2分);

(5)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2分)。

3、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情况(16分)

(1)建立部门的网站、网页,并有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专页、专栏(5分);

(2)设置网上申请专区,能否按规定及时做好受理和回复工作(4分);

(3)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媒体、电子屏、移动平台等渠道公开相关政府信息(3分);

(4)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新闻发言人公开重大政府信息(2分);

(5)按规定向市(区)档案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2分)。

4、政府信息公开情况(44分)

(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32分)

①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情况。按期编制和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6分);

②机构职能。包括:机构领导分工、内设机构、职能科室、直属单位、工作规则等情况(4分);

③政策法规。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质量标准(4分);

④计划报告。包括: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总结和要点、统计数据和分析(4分);

⑤业务工作。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行政许可的项目名称、政策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方式、办理时限,有关民生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监督、检查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行政复议诉讼事项、政府集中采购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情况、专业机构审批事项、专业机构文件(5分);

⑥其它事项。工作动态、财务经费使用情况、单位建设、招考(录用)公务员情况、问题解答(4分);

⑦信息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数量占应该公开内容的95%以上(5分)。

(2)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执行情况(12分)

①安排人员负责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作(2分);

②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开展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工作(4分);

③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处理率达到95%以上(6分)。

5、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报表和总结编报情况(8分)

⑴及时统计报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月度统计报表(或通过相关软件)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6分);

⑵及时在网站上公布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2分)。

6、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制度落实情况(3分)

按照规定和程序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进行了保密审查(3分)。

7、举报投诉情况(9分)

(1)对收到的(包括转办的)举报投诉做到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和回复(6分);

(2)对不践诺、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3分)。

四、考核等级

考核等级分为合格(85分以上),基本合格(85-65分),不合格(65分以下)三个等级。由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监察局、市目标办根据考核结果提出考核等级意见,经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向被评审单位反馈。被评为合格等级的,市政府办公室将通报表扬;被评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将责令整改;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给予单位负责人通报批评。

被考核单位在工作中发生失泄密事件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问题,情节严重的,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不合格等次。

五、组织领导

考核工作由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并会同市监察局、市档案史志局、市保密局、市目标办抓好落实。其中,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对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有关情况进行记录、评分;市监察局负责对投诉举报情况进行记录、评分;市档案史志局负责对各单位档案室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评分;市保密局负责对政府信息公开保密情况进行评分;市目标办负责将各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篇5

为切实做好本镇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本镇业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总体要求: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对其制作以及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并保存的政府信息进行公开。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

(一)本镇发展规划及有关重大决策的情况;

(二)本镇发布的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规范性文件、政策及措施;

(三)本镇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及办事指南;

(四)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拨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五)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的示范文本等;

(六)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方式、减免政策及其依据;

(七)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四、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要求:

(一)应明确职责,指定人员,落实责任,把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应当将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自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上报政务股并通过政务公开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三)本镇相关信息在公开发布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四)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市保密部门确定。对于涉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五)对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五、本制度由本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镇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篇6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推进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开展,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顺利施行,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结合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政府信息,是指镇政府、各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文件、数据、图表等信息。

第三条 公开发布的政府信息按照“谁制作谁公开、谁执行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实施;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发布工作。

第五条 信息公开发布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真实、可靠为原则。镇级机关站所所发布的信息应全面、真实、可靠;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2、以及时、准确为原则。及时更新新闻、政策、法规等信息,确保信息的实效性,及时撤换已不执行的政策法规条文,避免对群众产生误导。

3、以服务群众为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严禁发布与政府和公众无关的虚假、无效、过时信息;不允许在政府网的信息公告等公开栏目当中发布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广告宣传等非公共性信息。

4、以公正、公平、便民为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便民利民的公开发布形式,主动公开发布应当让公众知晓的各类信息;并积极从静态地公开向动态地公开,从办事结果的公开向办事过程的公开,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

第六条 镇政府及其部门信息公开发布的内容:

1、政府规章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2、经批准实施的关于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城乡规划、工作目标及其实施情况;

3、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4、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及其执行情况;

5、政府领导成员的履历、责任、职权分工情况;

6、机构设置、法定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

7、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情况,包括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城市防洪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程、城市交通建设工程、城市绿化工程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8、影响公共安全、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食品安全、治安或刑事案件、交通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与处理情况;

9、教育、文化、民政、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10、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行政执法事项,包括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各类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结果等;

11、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12、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包括公开招标公告、受理政府采购投诉的联系方式及投诉处理决定、供应商不良记录名单、政府采购招标业务代理机构名录等;

13、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资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14、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15、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16、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17、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支农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18、税收的依据、标准和征管,税费减免、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及其落实情况;

19、与公众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镇政府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信息发布内容:

1、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2、各项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3、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4、土地的征收、征用,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5、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6、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7、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8、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八条 政府信息发布涉及下列内容的,不予向社会公布:

(一)国家秘密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工作秘密;

(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

(三)依法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

(四)正在调查、讨论、审议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影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只限于在政府机关内部公开的事项;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向社会发布的其他政府信息。第九条 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的公开发布,应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发布。

1、通过政府及其部门网站对外公开。

2、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外公开。

3、通过各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等形式对外公开发布。

4、通过公开栏、公开电话、公开办事指南、政府公报和集中查阅场所等形式对外公开发布。

5、通过听证会、质询会等形式进行公开。

6、利用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手段对外公开。

7、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决策以及重大事件、重要工作等情况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公开。

8、有利于公开的其他有效形式。

第十条 镇属各部门、各单位要确定本部门信息发布的具体内容,制定本部门的信息查阅指南和信息发布目录,报镇党政办审核后备案,报镇政府主管领导审定。

第十一条 政府信息发布按内容分为主动公开信息和依申请公开信息两种。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可采取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申请,申请书应注明其真实姓名或组织名称、身份证明、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及申请时间、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等。采取书面或电子邮件方式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信函、电报、电话等方式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受理单位应当做好记录,并通过适当方式给予答复。

第十三条 属于主动向社会发布的政府信息,镇政府及其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外发布。因法定事由不能按时发布的,待原因消除后立即对外发布。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向社会发布的政府信息,内容发生变化的,由信息发布单位负责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新;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公开,由信息发布部门每月更新一次执法结果信息。执法频率相对较少的部门,至少每两月更新一次执法结果信息,因特殊情况不能公开的,向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出书面说明。执法结果信息发布后要公开到年底,每年初统一更换;工作动态类信息由信息发布单位及时进行更新;对已失效的政府信息,由信息发布单位及时进行撤换。

第十五条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的内容,除可以当场予以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作出答复的,可将答复期限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五个工作日。

第十六条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其中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不应当公开的信息,受理部门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并说明不予公开的理由。第十七条 各部门应做好已发布信息的立卷归档工作,供公众查阅。

第十八条 对违反规定,未履行主动发布义务,未及时更新、撤换已失去实效的政府信息及影响政府信息发布工作的单位,由镇党政办责令改正或予以通报批评;逾期不改的,由监察机关对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问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7

一、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演变

1.启萌发展阶段。保密制度在英国有着悠久的政治文化渊源,早在1889年就实施了《政务保密法》,1911年又生效了《公务员保密法》。强硬的保密制度不仅与国际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背,而且造成了其国内舆论的不满。于是,1972年英国政府发布《弗兰克报告》,建议缩小国家秘密的范围,废除《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内容。1977年,英国政府职能部门引入要求公开政策决定背景资料的“Cronam训令”,但最终这项制度没有实施。1978年、1981年,英国下院议员Clement Freud和Frank Hooley分别提交了信息公开法议案,却未获通过。这一时期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作了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对绝对保密的顽固行政理念产生了冲击。

2.初创起步阶段。1982年,“部长管理信息系统”在英国政府部门得到推广,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次实践,但并没有为立法提供翔实的依据。1984年,英国信息公开运动组织起草了“信息公开法案”。同年,《数据保护法案》、《地方政府法》得以颁布,其中包含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部分权利。随后,英国颁布实施了《个人资料获得法案》、《医疗报告获得法案》等法律法规。1989年,英国对《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作了修订,将国家秘密范围限定在安全、国防、外交和法律公务领域。修订后的《公务员保密法》还规定“信息保密的依据是披露该信息可能产生损害”,表明对政府信息管理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立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3.迅速推进阶段。1991年,英国政府颁布《公民宪章》,其中包含了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扩大公众参与、向公众提供必要政府信息的政策,因此触及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1993年,英国政府出版了《开放政府》(白皮书),明确提出建设开放政府是信息公开的目标。1994年,《获得政府信息实用守则》在英国政府部门生效,要求政府部门在特定申请的情况下公开各自负责领域的事实和信息,并详细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内容,具备了信息公开法的雏形。1997年,英国政府出版《你的知情权》(白皮书),内容涉及信息公开的更广泛领域。同年,英国政府还承诺,将《信息公开法》作为国会下一年度重要的立法议程。在这一阶段,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范围、方法、程序、救济等。

4.全面立法阶段。1997年12月,英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公开立法为契机,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途径全面实施政务公开。1998年5月,英国公共行政高级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再次呼吁加快信息公开立法进程。同年,CFI提交了由该组织起草的信息公开法案。1999年12月,英国政府发布“信息公开法草案”征询意见,2000年11月《信息公开法》获得通过。2001年12月,英国大法官宣布该法自2002年起分步实施,2005年1月1日起全面生效。UK FOIA作为英国宪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国家管理的新方式,其取代了之前的行政法规层面的信息公开政策,丰富了相关法律的内容,成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统一的法律基础。

二、英国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内容

1.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范围”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基本问题之一,UK FOIA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一切“官方信息”,只要该信息在2005年1月1日后仍然由官方持有。“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记录之信息。“官方信息”是指政府部门持有的信息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录音录像、数字记录等,政府工作人员口头陈述不属于官方信息。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教育组织、医院、立法、司法、警察机构,以及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公营公司。UK FOIA赋予公民“依法查询信息是否存在”和“如果存在,依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这些权利适用于任何人和法人组织。

2.信息公开的例外。“公开是常规,不公开是例外”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原则。因此,“信息公开例外”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核心内容。UK FOIA对信息公开作了“绝对例外”和“有条件例外”两种规定。属于绝对例外的信息有八种,对这些信息是否公开不需要经过公共利益评估,一概不予公开。比如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合理获得的信息;国家安全信息;司法侦察和与诉讼有关的信息;在机密状态下提供给政府的信息等。属于有条件例外的信息有17种,这些信息是否公开,政府部门需要权衡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在不公开之公益大于公开之公益时,不得公开。这类信息包括:准备在未来出版的信息;国防、国际关系信息;政府制订政策的有关信息;议会特权信息;国王、王室家族通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属于法定的职业特权信息;公开将可能妨碍公众健康、安全的信息等。

3.信息公开的方式。UK FOIA把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分成“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两种类型。主动公开由政府部门自行拟定“公开计划”实施,计划应详细说明公开信息的种类、公开方式、取得信息的费用等问题。未列入公开计划的政府信息,公众需要通过书面申请的方式公开。对于口头申请,政府部门可以拒绝公开。因各种原由无法提出书面申请的公众,政府部门应予以帮助,或告之能为其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对于公众的“信息公开请求权”,政府部门有两项义务:其一,肯定/否定义务,即告知申请人本部门是否持有该信息;其二,提供义务,即如果本部门持有该信息,应向申请人提供。政府部门应在收到申请书20个工作日内,履行上述义务。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60个工作日。

4.信息公开的救济。UK FOIA规定,如果政府部门拒绝公众的信息公开申请,该申请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援助途径包括信息专员、信息裁判所、法院等。其中信息专员在接到申请人的申诉后,要作出三种通知决定:认定通知,即认定政府部门拒绝公开信息的做法是否违法;执法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申请人公开信息;信息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信息专员说明其作出不公开信息的理由。如果政府部门不执行上述任何一项“通知”,亦未申诉,信息专员可以认定该政府部门行为违法,移送相关机构以“藐视法庭罪”论处。

三、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保障

1.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英国长期处于王权统治之下,在传统观念上政府对信息公开持消极和抵制态度。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大趋势的影响,英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信息公开的学术研究、鼓励民间信息公开运动、在立法中吸收公众意见等措施,调动了全社会参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热情。从“弗兰克斯报告”到UK FOIA历经三十余年,曲折坎坷,最终结出了民主政治的硕果。英国的实践表明,公众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以提高政府良性运作的效能,促进信息公开理念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反过来又将惠及政府本身,不仅有利于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且有利于政府统治地位的巩固。

2.加强对信息公开的管理。英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体系由内务大巨、上院议长、大法官、信息专员、信息法庭、公共部门信息办公室、司法部等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信息专员制度。按照UK FOIA的规定,信息专员是为政府信息公开专门设立的独立职位,直接向议会负责。信息专员的执行机构是信息委员办公室,其职责是保证政府部门遵守UK FOIA的规定以及由内务大臣、大法官制订的行为规范、指导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解答公众疑问,同时对政府部门违反UK FOIA的做法行使执法权。信息专员还负有监督《数据保护法》、《环境信息条例》等法规施行的责任。按照规定,信息专员每年要向议会两院汇报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并提交报告。

3.配套和细化可操作规则。为了对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英国在贯彻UK FOIA的同时,完善了配套法规,细化了实施规则。比如,英国《版权、设计和专利法》规定政府信息为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由政府文书部统一管理政府信息,包括出版、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政府信息。这就防止了政府信息的私有化和小集团化,减小了版权对信息公开的制约性。又比如,按照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2003/98/EC)的要求,英国于2005年7月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从政府部门扩大到其他公共部门,该规则对公共信息利用的概念、范围、申请条件、获取程序、排他性协议、收费原则和方法,以及法律援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摘要:在国际上,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富有特色。本文回顾了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轨迹,介绍了其《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就该部法律的实施保障措施作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扬,何一乐、王筱纶等.英国政府信息化战略变化分析.北京档案,2010(6).

[2]王涛,张诺.信息公开的七条国际经验.科技智囊,2008(7).

[3]王正兴,刘闯.英国信息自由法与政府信息共享.科学学研究,2006(5).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8

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之中,如《环境保护法》第11条和第31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2007年出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模式:环境信息公开要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以自愿为主、强制为辅。尽管现行立法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但事实上,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目前,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理念误区

在现实操作中,政府和环境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权利意识,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理解本末倒置,认为他们自己是环境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是否公开相关环境信息由他们决定。这种错误的理念正是造成公民难以获取有效环境信息的根源之一。究其根本,在于我国环境立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只有对环境知情权给予法律保障,才能真正纠正这种理念误区。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过窄

目前,我国相关环境立法规定的定期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主体只有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而它们公开的信息主要从宏观和全局出发,很少涉及到与公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信息。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仅限于国务院和县级以上政府环境保护主管行政部门,此外,对环境信息公开申请人范围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环境信息是典型的公众信息,单一的义务主体和不明确的权利主体势必会造成环境信息的低实效,阻碍环境信息在各个部门的流动和共享,不利于环境信息的全面公开。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规定不清晰

虽然《办法》第11条列举了17项公开的信息内容,并在12条中明文规定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但是并没有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定义做出具体规定,使得政府和环境主管部门人员往往将不便公开的环境信息归入此类,并以此作为拒绝要求获得该信息的公民的借口,从而侵害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同时,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难免有所遗漏,给实务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和救济手段不够完善

《办法》在最后一章规定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和责任,规定公众在环保部门不履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时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举报,但并未规定当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对公众合法权利造成的损失时可以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此外,对于环保部门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仅限于责令改正和行政处分,没有上升到刑事责任的层面,处罚力度明显不够。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层面过低

目前我国尚未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进行单独立法,与之有具体关联的法律法规也仅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办法》。前者并未深入涉及环境领域,后者虽有针对性,在试行中却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法律位阶过低,显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公众对该制度的漠视,不积极行使其环境知情权,更不用说参与环境决策了。

欧盟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经验

欧盟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专门的立法,其中以1998年通过的《公众在环境领域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司法的公约》(以下简称《奥胡斯公约》)为典型代表。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

《奥胡斯公约》规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体为 “公共部门”。所谓公共部门是指在国家、地区或地方层次上,具有公共行政职能,并持有有关环境的信息的任何机构,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拥有公共环境信息的部门或个人,包括缔约国的公共权力和欧盟这个法律实体。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

《奥胡斯公约》第4条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但公约规定了大量的诸如“明显不合理”、“范围过泛”、“尚待完成”、“内部通信”等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原则性语词, 给公约的具体执行造成一定的混乱。随后于2000年通过的《<奥胡斯公约>执行指南》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界定, 将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明确具体化。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救济

《奥胡斯公约》指出缔约方应当在各自国内立法的框架内,确保认为其关于环境信息的申请遭到公共部门的忽视、错误拒绝或者回答不够充分的任何人,能够获得法院或其他依法设立的独立、公正机构的审查;在申请人能够获得由法院进行的司法审查的情况下,缔约方也应当确保申请人能够通过依法设定的免费或费用低廉的迅捷程序, 由公共部门重新考虑或者由法院以外的独立、公正机构进行审查;上述行政和司法救济程序,应当提供包括发布禁令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救济,应当公正、公平、及时,并且不是贵得无法接受;各缔约方还应当确保向公众提供有关行政和司法审查程序的信息,并考虑建立适当的援助机制,以消除或减小申请人寻求法律救济时的所遇到经济和其他方面的障碍。

欧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借鉴欧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明确公民环境知情权,夯实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权利基础

公民依法享有环境知情权是政府公开环境信息的必要前提。为了纠正某些政府和环境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理念错误,笔者认为,应当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和固定,确保其权利主体地位,同时也明确政府行政人员的义务主体地位,避免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使得公民申请公开环境信息时有法可依,为其形式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

扩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主体范围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与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却都掌握在县乡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手中,而且并非只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才有环境信息,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如农业局、气象局等也均握有大量的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让有需求的公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环境信息,因此应当将县乡两级政府以及有关的政府工作部门均纳入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主体范围之列来,拓宽公众环境信息的来源渠道,以便他们获得更多的环境信息量,更好地参与环境决策。

明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况

我国和欧盟均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作为决绝提供信息的理由,但目前我国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争议,应当借鉴欧盟的做法,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此做出规定,弥补这一漏洞,以避免政府行政人员将一些不方便公开的信息以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给申请人。

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救济机制

首先,在明确公民依法享有环境知情权的基础上,将公开环境信息确定为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如果无正当理由拒绝公众依法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或没有依法履行主动公开义务,公民可依法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诉和提起行政复议。其次,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侵权赔偿损害机制。当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环境信息给申请人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失时,申请人有权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途径获得国家赔偿。最后,加大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度的监督力度。这种监督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环境信息公开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则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部门之间互相进行监督和约束。

完善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立法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了与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我国仅有《条例》和《办法》显然是不够的。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应当由全国人大进行专项立法,出台《环境信息公开法》,从法律层面上肯定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公民自主自觉参与到环境决策中来,從而使得政府环境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镇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 篇9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完善和规范我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镇各职能部门、村、社区,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

第三条 依申请公开是指只涉及部分人和事,不必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根据自身需要向有各职能部门、村、社区提出申请,各职能部门、村、社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程序向申请人公开。

第四条 依申请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依申请公开内容

申请人申请公开的,原则上应当予以公开,但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不包括:

(一)已经主动公开的信息;

(二)属于国家秘密的信息;

(三)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信息;

(四)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个人合法权益受损害的信息;

(五)各职能部门、村、社区的内部信息及内部公文;1

(六)各职能部门、村、社区的内部研究、讨论或审议过程中的信息;

(七)与各职能部门、村、社区的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妨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危及他人人身权利的信息;但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除外;

(八)需要政府部门加工、整理方能提供的信息;

(九)可能会被申请人用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信息;

(十)法律、法规、规章禁止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六条 依申请公开程序

(一)申请意见的提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获取政府信息的,可以向各职能部门、村、社区提出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公开的形式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各职能部门、村、社区可以向申请人提供申请书的格式文本。

(二)申请意见的审核与受理

行政机关对收到的申请要进行审核,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1、申请形式、内容符合要求的,应当予以受理;

2、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属于本职能部门、村、社区掌握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职能部门、村、2社区申请;

3、申请形式不符合规定或者内容不明确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允许申请人当场补正。

(三)申请意见的处理

行政机关对受理的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1、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可以公开范围,并能够当场予以提供的,应当决定予以提供;

2、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不予公开范围或者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应当给予指引,告知申请人检索、查阅的途径、方法,或者采取其他适当方式帮助申请人获取有关信息;

4、申请公开的信息属于由上级行政机关形成并已经公开的,应当在本机关所掌握的范围内予以提供;

5、申请公开的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内容;

6、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内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的,不得公开,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

(四)禁止行为

1、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信息,不得以有偿服务或者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2、不得通过与镇直属部门有隶属关系或者业务指导等关系的

3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形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信息。

(五)期限

1、各职能部门、村、社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能够当场做出处理的,应当当场做出处理;

2、不能当场做出处理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

3、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做出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经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4、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信息的,期限中止,障碍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应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七条 依申请提供公开内容的形式

各职能部门、村、社区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有条件的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所,供申请人当场阅读或者自行抄录。应申请人的要求,政府机关可以提供打印、复制等服务。政府机关可以向申请人收取政府信息打印、复制的成本费用,具体标准由物价主管部门核定。

第八条 各职能部门、村、社区依申请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按规定标准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不适时或者不相关的,有权要求有关政府机关及时予以更改。受理的政府机关无权更改的,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条 监督措施

1、群众监督:一是设立投诉电话;二是设立监督意见箱;三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2、内部监督。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部门信息公开的执行情况。对凡应该公开而没有公开,以及公开内容不规范的,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应书面责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及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凡应该公开而没有公开,以及公开内容不规范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或不整改的,将在全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中给予通报批评。

3、奖惩。把依申请公开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镇政府对各职能部门、村、社区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由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检查并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一条 各职能部门、村、社区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具体工作,并公布受理、监督电话。

第十二条 各职能部门、村、社区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程序和责任。

第十三条 各村、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依申请公开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四条 各职能部门、村、社区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依申请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本制度由镇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10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把政府机关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保证行政机关履行政务公开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社会评议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为目的,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石家庄服务。

第三条 社会评议对象包括所有政府及其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重点是具有行政执法、经济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部门和行业。

第四条 社会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查实、准确,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等。

第五条 社会评议实行统一组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分类评议、综合评定,定性评议、定量评议等多种评议方法。

第六条 社会评议工作一年一次,社会评议的基本程序包括:

1.建立工作机构,确定评议对象、内容和程序,选聘评议代表,宣传发动群众,被评部门和行业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目标、开展自查自纠等;

2.评议代表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调查被评部门和行业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召开评议大会,评议代表与被评部门和行业负责人、政府领导进行“面对面”或“背靠背”的评议,全面客观地评议被评部门和行业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重点评议存在的问题;

4.被评议的部门和单位要针对评议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向政府信息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报整改结果;

5.广泛开展民主测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区分不同类别评议对象,综合问卷测评和代表评议等多种考核指标,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第七条 社会评议代表须具备以下条件:热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工作经验;实事求是,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公道正派;身体健康,能够保证一定的时间参加社会评议活动。

第八条 社会评议代表的主要职责:了解被评对象的信息公开情况;参加评议大会,发表评议意见;配合政府信息公开协调小组办公室督促被评部门和行业落实整改等。

第九条 社会评议应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1.严禁编造、隐匿或违规销毁评议资料;

2.严禁篡改统计数据或评议名次;

3.严禁用不正当手段拉票买票;

4.严禁接受被评者安排的请客送礼、娱乐活动和旅游考察等;

5.严禁违规向被评者提供投诉举报问题的单位或人员情况;

廊田镇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 篇11

为落实我局信息公开的工作职责,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信息公开工作制度适用于相关股室和具体工作人员。

(一)责任制度

1、实行领导责任制。局长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其职责范围内的部门和挂点联系工商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第一责任人,负直接责任。

2、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公开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确定各个时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点,交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验,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3、各职能股(室)对外公开内容经本科室初审后,报局办公室和法制科复审后,经领导审核公开。

4、各职能科(室)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报送需公开的内容,负责人要把好公开内容初审关。

5、政府信息公开公开工作坚持做到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

(二)审议制度

1、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办公室)负责对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的审核把关,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质量。

2、办公室切实负起审核把关责任,督促有关科(室)及时报送政府信息公开信息。

3、审议坚持公开内容产生过程要公正、合理;公开事项决策过程要民主、科学;公开的结果要真实、可信。

4、本局重大事项或难以把握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局政府信息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或党组会研究审定,方可实施公开。

5、审议一次并做好审议记录,收集审议情况、存档备查。

(三)信息同步更新制度

1、要认真做好信息的上网和更新维护工作。主动公开信息在文件产生的第一时间上网,特殊情况的,最迟不超过30天。

2、网上公开的信息,除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务公开、机构职责等,其它信息网上留存的期限为1年。超过留存期的信息,要及时撤下。

(四)第三方意见征询制度

1、要求提供的政府信息属于本规定可能影响第三方权益的,除第三方已经书面向政府机关承诺同意公开的外,应当书面征询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在要求的期限内未作答复的,视作不同意提供。

2、要求提供的政府信息属于本规定需要征求其它行政机关意见的,行政机关在要求的期限内未作答复的,视作同意。

(五)备案制度

1、各职能股(室)应及时将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材料进行备案。

2、各职能股(室)应及时将新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经分管领导或审议小组审核后,进行备案,并及时对外公开。

3、各职能股(室)信息员要定期对备案材料进行整理,按期送档案室归档。

4、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档案,指定专人保管。

(六)反馈制度

1、适时采取上门咨询、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和评议中发现的问题。

2、各所和各职能股(室)要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反映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3、监察机关要认真受理效能投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和反馈。

4、设立“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投诉电话,电话:8886160,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七)考核制度

1、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每年对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职能股室的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开展该项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

2、上述人员在年终总结中必须对所承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述职;

3、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根据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开展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八)责任追究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依据《公务员法》给相关人员予警告或行政处分:

1、工作人员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履行应尽义务的;

2、不按规定向申请人提供应该提供的信息的;

3、违反规定收费的;

4、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第三方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上一篇:项目经理助理中文简历写作下一篇:“六一”家园同欢乐亲子游艺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