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基本假设研究

2024-08-03

政府会计基本假设研究(共7篇)

政府会计基本假设研究 篇1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

无论会计理论研究以目标为起点还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行构建, 会计核算都别无选择地必然受到客观时空环境的局限, 影响着会计核算的各方面, 并在理论上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之一——会计假设, 对会计理论要素内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不断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基本假设内涵的发展和外延, 形成恰当的理论体系为会计实务中做出合理判断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才能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符合现实的财务信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农业、工业社会不同, 它以信息技术、高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基础, 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形式的新型网络化联系结构组织。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联系方式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新的“场所”的同时, 创生出新型的企业组织存在形式———虚拟公司,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务层出不穷, 资金运营本身也成为一种会计主体出现, 其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 对资金的及时清算和终止要求较高, 每天都需要适时的提供相关信息, 其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显然与传统企业不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作用的凸显, 无形资产等无形资源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计量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 使货币计量形式产生变化。而会计信息失真、舞弊重大事件的不断出现, 会计诚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给企业造成信誉的伤害, 使生产成本增加, 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并对会计本身存在的前提产生影响。基于当前会计所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影响, 企业经营者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提出了新要求, 为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更可靠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 生成并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外延及扩展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 会计基本假设争议及挑战

会计所处的实际时间空间环境复杂, 但被理论与实务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会计合理环境界定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方面, 然而对这些会计假设适用性的质疑至今仍争论不断。

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最具争议的假设之一, 一般解释为“假设为某一特定企业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而“服务于某一特定企业”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 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 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论。认为会计主体规定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 (或称为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特定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即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和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 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论。认为会计主体假设实质是明确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 即任何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主体, 而且独立于它本身的所有者 (业主) , 会计主体假设最终界定的是会计工作所反映、核算的经济业务背后所隐藏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把企业同其所有者 (业主) 在内的其他主体在经济上、财务上完全分离, 独立反映其资源产权归属。第三, 会计人和组织论。认为会计主体是会计人, 会计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 管理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运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的人和组织机构, 而把被管理者———企业主体作为主体, 这违背了管理学的理论原则。

在新经济环境下, 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使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争论焦点主要有:第一, 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经济全球化多变环境下, 技术快速发展使产品和设备更新加快, 各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各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市场和利润可在瞬间被侵占, 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随时可能面临淘汰、兼并、破产风险, 以至于对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提出挑战。第二, 持续经营保证责任承担问题。各国会计制度一般均明确规定, 企业管理层负有经营责任, 进而也就负有对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披露的责任;而独立审计人员从独立性和职业能力角度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适时向投资者报告。但是企业管理者通常受所处环境牵制及高层压力等影响, 并不想主动披露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等相关问题, 可能做出与职业素养相悖的行为,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时有发生;而审计由于其固有局限性也可能存在发表不符合实际审计意见的可能, 从而产生对持续经营评估和披露承担责任的争议。第三, 持续经营期限界定。会计信息提供以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为基础, 而破产、清算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不可能总是保持持续经营的状态, 而“可预见的将来”所推演具体时间长度的界定则成为问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和划分的合理性引起质疑:第一, 存在必要性。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可实时生成, 信息用户可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动态会计报告, 而不必等会计期间结束。出于企业市场竞争等方面考量, 决策者对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定期报告, 而且提出实时信息需要;在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用的要求, 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质疑。第二, 分期导致信息失真。分期假设人为划分会计期间, 人为的处理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如在会计分期假设前提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报告, 需要对仍在进行中、结果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暂估入账, 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该估计可能与未来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第三, 分期假设是否应被替代。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公司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然后自行解散, 会计分期非常困难, 应以交易期间或清算期间代替会计分期。

主流观点认为, 会计计量应主要选择货币作为衡量企业信息的尺度, 且多支持确立功能性货币的主体地位, 即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这种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人们把会计定义为一门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在假设中隐含了币值和物价相对稳定或波动不大的重要内涵, 然而现实经济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会计发展史上历史成本计量问题也是屡遭质疑, 并提出修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在实务中有选择地使用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尤其是电子银行和虚拟公司的兴起, 商品交易方式以“电子货币”为支付手段成为常态, 电子货币具有交易更便捷, 成本更低廉的优点, 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际迅速聚集与分散, 使货币供给与需求频繁波动, 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不断受到冲击, 客观上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能够长时间保持显然相当困难, 直接影响到历史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但要解决计量标准不稳定问题, 从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 对特定核算会计主体而言难度颇大。

二、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外延分析

(一) 会计主体边界与量的延展

科技发展、计算机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形成, 使会计主体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变化。传统中会计主体主要以企业的有形经营组织实体为界限, 侧重于将“资本、厂房、设备”等有形物质资产作为会计主体核算对象。而以网络联接为主的新经济环境下, 直接导致新型网络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网络企业的出现,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 它更侧重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社会成本、知识产权、企业地理环境”等无形资产资源, 有些无形资产甚至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 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重大。虚拟企业的存在作为会计主体类型之一登上历史舞台, 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空间局限, 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 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可变性, 且寿命短、极具灵活变化等特点, 它往往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 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 使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从而模糊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边界, 拓宽了会计计量的领域。但无形资产资源的重要性要求会计主体拓展核算范围边界, 而其难点在于现行会计制度规范还没有找到更合适、全面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这些有用信息定量化纳入其中, 导致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模糊,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严重影响企业所有者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分析。

第二, 会计主体总体总量变化。网络会计的普及对会计主体核算范围边界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主体总量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的急剧流动, 致使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企业间不断进行重组、兼并, 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强强联合, 成立跨国集团公司。以前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管理成本的影响, 总公司难以对境外子公司进行统一集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子公司往往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而现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极大地突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空间局限, 应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远程监控等手段, 使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能延伸到全球任意子公司。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会计主体得到整合, 会计主体涵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整个市场上会计主体也相对由多变少。

会计主体边界和量的变化, 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会计主体假设, 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类型与内容形式, 拓展了其应核算反映的范围边界, 而新技术在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导致了会计主体内涵量的增大和具体数量的相对减少, 因而在理解会计主体内涵时, 需要突破传统的对会计主体主要包括实体组织和实体资源为主的理解, 适应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内涵的延伸拓展。

(二) 组织“持续”经营状态合理设定

传统上持续经营假设指在可预计的将来企业不会发生破产、清算, 它界定的是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但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第一, 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诸如设备更新加快、产品使用寿命缩短、利率剧烈变动、金融市场频繁波动,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使得企业随时可能发生兼并、收购、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可能在毫无反证情况下得到改变, 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第二, 无实体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及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期限界定提出了质疑。虚拟企业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可能为了某一特定任务需要, 将众多个体在短时间迅速建立起临时的联系, 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但从稳定性角度看, 当前虚拟企业更多的是短期合作, 一旦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完成, 这种关系就可能结束, 即会计主体对项目进行清算。因此建立在传统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再适合特定会计主体, 需要对经营假设合理性做出调整来反映虚拟企业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无实体虚拟企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散即破产、清算, 而是为了实现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短暂存在的虚拟企业以企业的短暂经营为基础, 从而能够进行会计核算, 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与这些企业交易, 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意义;并且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也并非无限制的存在下去, 也会面临兼并、改组、破产和清算的风险, 但这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的界定。

持续经营假设从本质上来看, 是对组织经营状态在时间期限上的一种合理判断, 而组织的合理经营状态必然就因组织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不同而存在长期和短期之分, 或两者之结合, 因而称之为“经营状态”假设更为贴切, 其内涵应包括长期正常经营状态、短期正常经营状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经营状态、项目清算经营状态等几类情况, 并在具体实务中根据组织的实际经营形式、目的和类型来具体界定。而在会计实务工作实践中, 破产企业采用清算基础经营假设是必然选择, 也不乏企业组织采用短期持续经营进行会计核算, 如企业提供非跨年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的劳务经营项目, 在会计核算上实质就是采用的项目清算基础进行核算, 一般在项目结束时一次性结算成本、收入和盈余, 再如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每周都有新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 一般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三) 会计分期依赖经营状态

传统上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 会计分期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进行会计核算结算盈亏和编制财务报表, 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本身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其定期财务报告生产及披露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本市场中具有稳定的不可变动地位, 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 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

但实践中, 经营状况并不以制度为蓝本进行, 制度总是滞后于动态的经济变化, 正如前面组织经营状态长短期限合理设定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实时提供财务信息趋势, 以及经营决策信息需求的适时要求, 引申出对会计分期是否必要 (即是否需要分期) 、分期的长短及在什么时点分期等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会计分期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必要空间, 并一直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会计会按月、季度、年等划分期间, 按期对外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 大多信息使用者以此获得所需的相关决策信息。但如果使用者有疑问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会计资料则途径较少, 更多的可能需要揣测、理解和依靠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判断, 即会计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阶段性静态流动模式。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有些虚拟企业迅速组建和清算解散, 其经营期限极短而不必进行会计分期、或会计分期越来越短。而且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公司”、“电子商务”、“数字化平台”等使会计系统转变了传统模式, 创建出信息互通的会计报告模式, 理论上组织可以在任意时点分期会计信息, 企业可以对大众披露公平、公开的财务信息, 相关信息使用者在理论上也可以依据权限不同通过网络适时分享更及时更充分的会计资源, 因此, 缩短会计分期期间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分期应根据具体主体经营状态不同, 决定分期与否, 分期长短, 从“单向”静态假设, 向“双向”甚至“多向”的定期报告与实时披露相结合演变。

(四) 会计货币计量选择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它内涵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和币种唯一等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 会计货币计量中币值不稳定及计量单一问题凸显出来, 且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以货币表示的会计信息。

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货币形式逐步趋于单一化、标准化, 虚拟货币形态得到普遍应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货币和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货币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加快了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速度, 使得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货币风险, 汇率和物价变动日益频繁, 经济波动剧烈, 客观上使货币币值难以保持稳定。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那些很难用货币表现出来, 但却对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财务信息, 如人力资源收益、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而会计货币计量远远不能囊括这些重要内容。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否定货币计量, 从统一角度来看, 货币计量是历史根据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合适的一种计量选择。虽然货币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计量标准, 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横向和纵向可比以及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计量别无选择地需要货币这个统一的价值尺度。只是由于经济社会剧变, 导致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予会计信息更多期望, 将一种计量手段的恰当选择上升为一种稳定环境假设的预期高度, 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更多的指责。因而在理论上, 纠正这种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货币计量手段, 同时对会计面临经济环境提出新的、合乎事理的新界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

三、会计基本假设新构想:增加会计诚信假设

(一) 基于社会道德角度的考虑

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诚信是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引导和支配人们处事的重要行为规范, 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范和秩序, 它具有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 包括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活动的秩序。作为社会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 具有良好诚信环境的社会可因此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而其建立成本往往分散且不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运行成本, 或者说其成本由社会成员在成长中得以解决。从世界主流经济体制体系看, 市场经济在当前及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将持续存在并发展着。从很大程度上讲,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是一种诚信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大众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体系内基本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反映, 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所使用,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往往通过资本市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显然, 在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实践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都是差强人意, 企业会计信息诚信问题依然不断, 无论是监督的实施成本还是最终出现问题的社会成本, 从已有显性数据来看成本都是巨大的。

(二) 基于市场经济行为角度的考虑

从引起市场经济中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看往往体现为:第一, 利益的驱使, 短期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部动因。在诚信与利益面前, 为了追求短期或个人利益最大化, 企业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第二, 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也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体系不严密的缺陷使会计信息提供者钻了“空子”, 同时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法制制定滞后及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执法不严等问题。第三, 政府的行政干预, 也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对证券市场的准入审批等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局部利益而失信也是屡见不鲜。

细究各种失信行为, 其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体人及其组成的组织诚信理念的严重缺失, 甚至根本无视社会行为规范理念, 更勿论诚信的理念框架。因此为预防和治理会计行业环境中的诚信问题, 从社会道德规范及法律各方入手,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体系, 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上规范社会的诚信体制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鉴于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及其作为会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将其纳入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显然合理而且必要。因为在会计诚信假设基本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流的当前, 会计人员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确保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管理者拥有诚信经营的思维理念, 才能形成良好不欺的企业文化, 提供诚实可信的财务信息;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资本, 诸如银行信贷机构等相关者才能为其提供合作。会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 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地繁荣发展显然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会计的诚信问题, 将“会计诚信”纳入会计基本假设体系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因此, 笔者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会计假设, 纳入到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之中, 对会计行业本身及促进和构建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经济环境发展复杂多变, 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实质和内涵产生影响, 因此对相关会计基本假设内涵进行拓展, 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会计主体类型边界和量的变化、组织“经营状态”合理的辩证界定、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分期的划分和货币计量假设面临难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假设, 补充扩展到会计基本假设理论体系中, 显然具有当前的适时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万雪丽:《论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2]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3]魏许莲、庞圣玉:《电子商务与财务会计理论改革》,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第5期。

[4]徐迅雷:《“5855亿:谁为不诚信买单”》,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4期。

[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三联书店2001年版。

[6]杨雄胜、陈丽华:《会计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政府会计基本假设研究 篇2

按照《经济大辞典》的解释: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①会计主体;②持续经营;③会计分期;④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这一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当假设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时,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相反,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它便如空中楼阁,反而会阻碍本学科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使旧有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的起源,要追溯到15世纪业主财产与企业投资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使经营组织独立化,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会计上第一次出现了为谁服务问题,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从那时起一直到现今,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1.“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 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

2.企业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①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由此企业成本与社会绩效考核的会计信息成为必要,这些信息的提供,不再单纯是基于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使用者的利益来确定会计主体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②知识经济又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源竞争将强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揭示和披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将显得十分必要。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

如出现以下情况:

1.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开发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这些项目的开发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持续经营假设由此受到冲击。

2.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并购的作用在于:①企业通过并购能扩展规模又能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②通过并购还能使企业转移重心,集中发展“阳光”产业。并购能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而不必通过漫长的积累之路,因此并购成为趋势不可避免,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

3.“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计算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

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①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②币种的唯一性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货币的出现,货币计量假设也就无从谈起。在货币出现以前,会计计量的尺度较多,有实物量度、劳动时间量度等等,换句话说,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

1.币值稳定受到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

电子商务会计基本假设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主体,货币计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迅猛的发展, 电子商务会计理念为从事会计研究的学者所了解熟悉, 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本文以现阶段一些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误区为出发点, 笔者认为, 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 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促使传统会计理论失去其应有的应用意义, 相反的, 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会计理论的观点。

1 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拓展

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仍然适用的争论大都起源于“虚拟企业”的影响。所谓虚拟企业, 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 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 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实现共享技术与信息, 分担费用, 联合开发的、利益风险共享的企业联盟体。有观点认为, 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假设违背了其理论提出基础, 已经不满足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要求, 即: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受到冲击这一命题, 主要有三种观点:以任永平教授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仅具有明确的企业边界, 而且由于其核心功能的保留, 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稳定性, 因此, 毫无疑问虚拟企业仍然满足会计主体的假设条件, 不会造成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而以孙克新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假设不因虚拟公司的存在而受到否定或变更”。以庄明来教授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体企业和虚体企业尽管企业运作经营迥然不同, 但其共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着, 既然承认它是一个企业, 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会计主体。两者因运作平台不同, 因而其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也就有差异”。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人们无需质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虽然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边界变得模糊, 但该虚拟企业仍明显独立于其他企业主体, 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和财务活动, 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虚拟企业仍是一个会计主体。另外, 类似于集团公司, 虚拟企业往往也由若干个实体企业组成, 所不同的只是其持续经营时间周期有不确定性。也许由于其所构成的价值链是最具竞争力的促使本虚拟企业得以存续较长的时间, 也可能由于市场出现某项需求而临时组建虚拟企业, 待完成该项需求后又立即解散。虚拟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会计主体的存在, 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的形式扩大化了, 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会计主体。

2 电子商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 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 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企业”的出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虚拟企业是基于同一的短期或长期的战略目标而组建起来的, 其也许会在较长时期持续经营, 也可能很快被解散, 更多的可能是随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大大缩短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 甚至使企业随时都有面临清算、终止的可能。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 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核算要求, 理由是: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应在放弃持续经营假设的同时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 并借鉴清算会计的某些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会计处理。 笔者认为, 将持续经营假设变为清算会计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 即便是“虚拟企业”, 其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 在其存续期间内资产将被正常的耗用, 负债也将按时得到清偿, 信息使用者仍要求会计系统定期提供会计报告。这与清算会计的实质不符。事实上, 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从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目的就可以发现, 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 才假定企业可以永久地连续经营下去, 从而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虚拟企业”较之传统实体企业的稳定性较差, 也更容易解散, 但其存在的目的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 信息使用者对其提供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 因此, 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适用的。对于那些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来说, 持续经营假设无可厚非, 而对于单一由于市场出现的某项要求而迅速组建, 而计划在完成该项需求后立即解散的“虚拟企业”, 则可在其项目合作的计划存续期间作为其持续经营期, 待合作项目完成后转为清算会计。

3 电子商务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 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 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会计分期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原则, 如收入实现, 费用配比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 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合、解散, 因此会计分期失去存在的意义, 应以交易期间来代替会计期间, 而取消会计分期;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披露将实现实时化, 信息使用者可在网络上得到实时更新的会计信息, 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 因此, 会计分期也就不必要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会计分期仍有存在的必要, 而由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是不妥的。一方面企业的交易期间有长有短, 若某项目持续时间长达几年, 十几年甚至更长, 则显然等到项目结束再提供财务报告的不恰当的。另一方面,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确使会计处理工作实现了电子化, 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报送, 但目前对于会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实现实时化, 必须等到会计期末审计结束后,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 实时变化的会计信息会无限增大用户的信息负担, 用户往往为贪求更新的会计信息而陷入到不断重新搜索的困境中, 而无法做出恰当的决策。鉴于此,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应用会计分期假设。比如对于计划存续期短于一个月的虚拟企业, 即可用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而对于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 则仍按照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核算, 由于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 因此在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的缩短会计期间。

4 电子商务会计货币计量多元化

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第一, 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 货币价值稳定不变。选择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 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代替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 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成为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然而传统的货币却无法满足对其的确认和计量。另外,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 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 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应建立多元化计量模式。在继续保持货币计量为主的前提下, 引入非货币计量, 增加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计量以及对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等的非货币计量。而会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 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烦琐工作, 提高了会计处理速度和精度, 因此也使会计敢于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外, 增加币值变动的计量模式, 根据币值变动的实际情况记录经济业务。如在涉及外币核算时, 可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入账, 以克服在会计一报告时产生的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

5 结语

尽管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商务会计作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会计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应用性学科, 不可能颠覆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 而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永平.电子网络回倾倒会计大厦吗[J].财务与会计, 2001, (9) .

[2]孙克新.虚拟企业与会计基本假设[J].上海会计, 2001, (7) .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刘丹.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6.

[5]梁娟娟, 王喜成.电子商务会计初探[J].辽宁经济, 2005, (3) .

谈企业年基金会计基本假设 篇4

一、企业年金基金主体假设

在企业年金基金运作过程中, 由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而发生资金流入, 职工退出企业年金计划而发生资金流出;企业年金基金的具体形态也由于财产在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等不同的金融工具之间转换而发生变化, 其价值也随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变化而发生变动, 要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就要对其运作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 对其价值进行正确的估算。因此,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六款、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分别规定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 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投资管理人应当"及时与托管人核对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这就是说, 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都有进行会计核算和估值的职责。但托管人是主会计人, 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和估值, 并通过对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的复核、检查, 确保核算和估值的准确性, 以更好地保护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的利益。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将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责任为止, 它既假设各个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的, 又假定它将持续到一个不能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对主体前途的这种稳定性的设想, 反映了主体绝大多数利害关系人的愿望。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年金基金要进入清算, 公认会计原则总是把最终披露的信息解释为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提供企业年金基金财务会计报告一般认为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部分。

这一假设为基金资产计量和基金净收益确认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一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所拥有的基金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 而它所承担的债务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得到补偿。也正是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 企业年金基金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得以保持稳定, 才能按正常的基础反映企业年金基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会计期间细化假设:要按日、周、旬、月、季、年分别核算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 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 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 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 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 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 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等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 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企业年金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 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 毫无意义。因此, 从及时性原则出发,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 即要按日、周、旬、月、季、年分别核算。

四、货币量度单位假设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是指企业年金基金在会计核算时对所有会计核算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 并把企业年金基金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货币计量单位假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只有货币计量单位才能充当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虽然会

计核算可采用多种计量, 如实物计量单位、劳动时间单位、货币计量单位等, 但会计核算中, 只有货币计量单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基金负债、基金净值、基金收益、基金费用和基金净收益等, 它是反映各种企业年金基金业务的统一标准。

(二) 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 或某些业务是用外币结算时, 就需

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编制分录和登记账簿时, 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单位登记入账。所谓记账本位币就是指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基本货币单位。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 企业年金基金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以及其资本保持程度, 都将以这一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从而出现汇兑损益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

(三) 币值的稳定性标准。要求在市价经常变动的情况下, 正常的会计程序和基本的账表体系中不考虑币值变动因素。

五、市场价格假设

市场价格假设是交换假设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因为, 市场价格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会计上对各要素的初始入账数据, 主要来自因交换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这一数据最为客观, 有独立、可靠的凭证进行核查、验证。当然, 为了保证市场价格数据的有效性, 市场交换必须是公平交易, 交易双方行为理性, 市场充分活跃, 价格具有代表性。

六、暂时性假设

暂时性假设是与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相联系的一项假设。一个企业年金基金假定是持续经营的, 又要人为地把它分为若干个会计时期分别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所以, 这些报告必然有人为的估计成分和主观成分, 由此而得出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是暂时的, 不能把它看成永久的。永久的结果要等到企业年金基金经营结束时才能产生。因此, 暂时性假设可以提醒信息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 要考虑信息的不确定性。它并不代表企业年金基金的最后结果, 而只能是暂时的结果。清醒地估计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进行决策将很有帮助。也正是基于暂时性假设, 会计信息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换言之, 会计信息不可能与客观现实完全一致, 它只能是有条件地与环境一致, 它要受到假设与环境的制约, 并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摘要: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为会计主体, 会计人员围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会计主体, 独立建账, 独立核算, 确保不同企业年金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方面相互独立。

论会计基本假设及其面临的挑战 篇5

会计假设, 也称会计假定, 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192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最先提出会计假设的概念, 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假设, 会计实务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他提出了经营主体、持续经营、资产负债表恒等式、财务状况与资产负债表、成本与账面价值、应计成本与收益、期后影响等假设。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 (2002) 提出, 会计基本假设应该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联系我国经济环境的现实特点, 将宏观调控、会计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作为四项会计基本假设, 将持续经营、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作为三项会计基本假定, 并认为后三项基本假定是补充性的基本假设。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为财务会计提供了以高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新经济出现之后, 会计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正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二、会计基本假设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 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挑战

会计主体亦称会计实体, 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强调的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这个实体是有形的、相对稳定的, 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 强调的是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会计只为“这一个”会计主体记账并编报会计报表, 这个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相区别, 而且还独立于其业主之外。即不管会计服务的对象是营利性组织,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 也不论企业的组织形式是独资、合伙还是公司的形式, 会计反映的乃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 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 更不是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的弹性较大, 既非限于一个经营企业, 也不一定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既可以扩大至专业公司, 乃至由若干个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 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一般来讲, 凡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会计报表的特定实体, 都能构成一个会计实体。需要注意的是,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肯定是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独资与合伙企业通常不具有法人资格, 不是法律主体, 因而不能独立地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即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财产和债务, 在法律上仍是业主或合伙人的。但从会计上看, 则必须将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对待。集团公司是由若干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或公司组成, 但集团公司本身可能是没有法人地位的, 在编制集团公司的会计报表时, 要把集团公司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或企业同时也是会计主体。

IT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便捷和紧密, 为众多企业联合形成一个联合体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 进行交易活动, 从而完成单个企业不能完成的市场功能提供了可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虚拟公司的出现, 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 使现实中的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虚拟公司是一种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 制造商联合供应商、经销商、顾客, 共同、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的企业组织, 是一个寿命与空间随时间变化的松散联盟, 其实质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 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没有固定的实物形态, 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克服各个联合公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障碍, 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 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会计主体这一传统假设已不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支持。

(二) 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挑战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这一假设涵义有两层涵义:一是各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或清算的;二是假定各主体能执行现有的经营活动, 包括各项合同、各种既定的经济活动等, 并无法确定其结束时间。持续经营假设, 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存在着竞争, 其经营的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活动规定了空间范围, 而持续经营假设则为会计的正常活动作出时间的规定。在这个假定前提下, 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 将按照预定目的, 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 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约偿还。持续经营这一假定前提为财务会计中许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费用摊销、分配方法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一次全部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要采取折旧的形式分期摊销;在企业的经营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货币收付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时, 企业不能以是否收付货币资金作为收入、费用是否发生的标准, 而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企业的资产才需要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负债才需要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持续经营是以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股权分散和规模性经营生产为前提的。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 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 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 是一种动态的具有适应能力的组织, 其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 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根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解散、终止。显然, 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用于虚拟企业。

(三) 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会计所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是每一个经营期的活动, 而不是企业在其生存期内发生的全部经济活动。在此前提下, 要将持续不断的全部经营期间, 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较短的期间———月份、季度、半年、年度作为会计期间, 定期归集、确定每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和损益, 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额, 进行结账并编制会计报告, 将各期的会计信息及时传达给信息使用者。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 一年称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既可以与日历年度一致, 也可以不一致。会计分期作为一项假设, 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大冲击。首先, 像“网络公司”这种公司形式, 持续经营假设对其已不成立, 对于一个本不够长的会计期间再进行分期是没有必要的。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 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 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已无必要。据此, 有的学者提出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 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这样可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 同时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的人为调节等问题, 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 便于企业清算。其次, 在电子商务时代, 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 任何时候, 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 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 这使得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送成本已不再是重要问题。为满足管理需要, 提供实时会计信息成了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上的首要目标, 人为地按月、年编制报表意义不大。另外, 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角度看, 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们往往需要迅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便对股票价值的快速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传统的每年各一次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 已逐渐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内部管理会计将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就时间而言, 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 因此, 会计分期应以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基础, 而不能都统一以日历年度为标准。

(四) 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挑战

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 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 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 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 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 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 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 可以选定其中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 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在使用货币计量时, 必须附带两个假设:货币的币值不变 (或稳定) ;币种的惟一性假设。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不同时点的资产的价值才具有可比性, 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 才能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 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网络经济时代, 随着虚拟企业和网络银行的兴起, 电子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纸化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 这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加速了资金流动, 活跃了资本市场交易;与此同时, 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 加之网上交易可瞬时完成, 使得币值稳定假设受到严重冲击。今日的现实经济, 币值变动时有发生, 甚至在一些国家的某时期货币价值发生急剧变化, 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急剧大幅度贬值, 如东南亚经济危机, 这对货币计量提出了挑战。有的国家在币值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已不得不采用物价变动会计。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都需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这就使得高智力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强化。因此, 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由于人才的这种特殊重要性, 使得企业投资对象由原来的设备、厂房和资金转向知识和智力上来。因此, 人才成为21世纪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但是, 人力资源作为新型的资产由于无法用货币计量而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 这将直接影响信息的有用性。其实企业还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 但却对使用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如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 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 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更有甚者, 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好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如近几年来增长很快的是服务业, 但是这些公司许多最重要的资产, 如品牌、知识产权等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得到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会计职业界受到来自学术界、国会、政府监督部门以及会计职业界自身的强烈批评, 批评的焦点在于:企业会计报告没有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报告未能面向未来, 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 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因此, 必须改进计量手段, 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 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构

(一) 会计主体假设重构

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的外延已经扩展, 其会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会计系统界定的“实”的物理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集团等, 亦可涵盖以网络“虚”的媒体空间为主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结盟组织。虚拟企业虽然其存续期可能很短, 但有一定的经营活动和组织结构。当将其确认为是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时, 仍然能够和其他主体相对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 并可据此反映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失等。因此, 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网络环境而改变。网络时代出现的虚拟公司、虚拟企业集团以及虚拟公司联盟也并不否定会计主体的存在。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同时并存, 将是新经济时代赋予会计主体假设的新含义。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 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 不管其有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 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 包含两层含义:其一, 作为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企业, 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依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 其内部各个部门明显地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可直接视作会计主体。其二, 对于存在着共同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企业联盟体, 如网络公司等, 各企业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职能分工, 如同单个不联盟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一样, 为着相同的利益目标而协调、高效地运作, 因而也可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二) 持续经营假设重构

根据网络环境下虚拟企业的组织和业务特点, 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 即根据虚拟企业的计划存续时间 (或条约规定的合作期限) 组织相关的会计活动。在即时经营假设下, 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 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虚拟企业的收支在同一交易期间完成, 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此外, 对所有会计要素均来自各成员方的虚拟企业, 采用现行市价法作为计价基础会更好地反映该网络联盟会计的状况, 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时代将科学技术引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天地, 受此影响, 企业的兼并或分拆, 资产重组或剥离变得愈加频繁, 已经难以按传统的假设, 判断企业是否能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 受到了来自许多动荡不定因素的挑战。虽然持续经营假设对大多数企业是适用的,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 企业面临的将是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企业整体持续经营与部分终止经营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应有所拓展, 持续经营假设应对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作出不同解释。对于虚拟企业, 可以借鉴以清算假设为基础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的可行性, 以有利于加强虚拟主体的风险管理。

(三) 会计分期假设重构

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 但处于信息时代, 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应建立一个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 甚至越来越小, 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 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在电子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汇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分期传统做法, 通过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 及时生成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 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 而不是几个月前的情况, 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 货币计量假设重构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局限于货币, 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只要是对帮助决策有益的一切手段都应该为会计所采用, 不能仅局限于运用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状况。货币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 但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量化揭示的事项, 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等, 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都应设法予以反映。如果能在现行财务报表之外再增加一些价值信息, 尤其是有关人力价值、知识资本和信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将会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另外, “网上银行”的兴起, “电子货币”的出现, 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 使得货币只是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 而不再是实际量化的货币, 将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 应将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假设”改为“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假设”,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货币信息确认和计量的相应准则, 才能为非货币信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确认奠定基础。

摘要: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 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 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会计基本假设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假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并对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裘宗舜:《财务会计概念研究》,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3]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盖地:《财务会计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析信息时代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会计基本假设,挑战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 是指为寻求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 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会计假设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 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反之, 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其合理事实基础时, 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 它便如空中楼阁。原有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会计假设就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 以适应新的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这要求会计假设及时完善, 方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 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的起源, 要追溯到15世纪业主财产与企业投资的分离, 由于这种分离, 使经营组织独立化, 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 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 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 会计上第一次出现了为谁服务问题, 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从那时起一直到现今, 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新信息技术革命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 它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这种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正面的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 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社会成本、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等信息, 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 需延伸到企业的外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 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表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提供会计信息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因此企业成本与社会绩效考核的会计信息成为必要。这些信息的提供, 不再单纯是基于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使用者的利益来确定会计主体及所需提供信息的界限。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这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知识经济又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 人力资源竞争将强于任何一个时代。因此, 揭示和披露企业人力资源方面信息将显得十分必要。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除非有反面例证, 否则, 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期限地经营下去, 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不再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 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 会计方可用历史成本而清算价格来确认, 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事实上, 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 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 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 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据统计, 美国高技术企业成功率只有10%-20%, 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 而这些项目的开发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 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 持续经营假设由此受到的冲击更大。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更激烈, 并购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并购, 企业既能扩展规模, 又能逐步现现代企业制度演进;通过并购还能使企业转移重心, 集中发展“阳光”产业。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资金、规模, 而不必通过漫长的积累之路。由于并购潮流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持续经营假设又一次受到挑战。

在网络信息时代, “网上公司”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由于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 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 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 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

货向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包括币值不变 (一致性) 假设和记账本位币 (唯一性) 假设两个附带假设。货币计量只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其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一方面,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 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 “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兴起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假设, 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

在知识经济社会, 仅以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 已经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人力资源, 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等信息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 但却对使用决策有参考价值。若单纯以货币计量, 它们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所以, 要改进计量手段, 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四、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含义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较短的时期, 并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 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上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 换言之, 网上公司的存续时间即是某项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 具有很大的弹性。在公司存续期间不确定的情况下, 尤其是在存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 仍进行期间划分, 不仅难度很大, 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由于财务报告能采用实时报告系统, 任何时候, 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 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 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知识经济时代, 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 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 因此, 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 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建利会计主体假设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理论界2005 (2)

[2]杨玉红试论会计信息要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5 (3)

[3]潘琰会计假设论争之辨析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篇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百度搜索“知识经济”这一关键词, 会出现大约18, 800, 000个相关词条。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比, 这两种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原材料以及土地等资源的供应, 知识经济的发展则更依赖于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而与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相比较, 知识经济则相对更强调知识在产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 不是毫无界限的, 而是要严格限定在每一个经营者上或者每个经济上处于相对独立地位的个体之内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接收处理的数据, 都应该是与该主体相关联并且处于这个界限之内的。这每一个可以独立核算的单位就是“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运行时, 针对每一个主体所假定的空间界限, 就是“会计主体假设”。

作为传统会计主体的企业一般是一个有形实体, 有确定的生产经营的场所, 而且与其他企业有着实体的经济往来业务。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 出现了一些虚拟公司。这些企业不一定具有某个固定的经营场所, 虽然在注册公司时有法定的经营地点, 但是在实际经营中, 经营者和其公司员工也许只需在各自的地点进行工作。因为这些公司处在信息化的环境中, 其主要的业务也只需借助于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与企业外界的相关组织进行联合, 达到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信息传输来进行经济往来, 因此无需固定的经营场所。它在实际运作上同普通企业大致一样, 但虚拟公司一般没有自己的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 在接收到顾客的订单后, 会临时将订单所需的各方联合在一个组织之中, 例如将某个产品的各个零件的制造商等联合到一起, 在生产完成后即结束此笔交易, 同时各个制造商所形成的短时间的组织便解散, 下一次不同的订单则又会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一个临时性组织。这些公司大致相当于无实体公司。针对这种虚拟企业, 与传统的会计主体不同, 该如何确定其会计主体所包含的范围则成为了即将面临的问题。要对这些企业的业务进行处理, 就需要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多元化、模糊化和虚拟化做更多的努力。因为这些企业是由多个部分构成, 很难划分清某一经济活动属于哪一确定的会计主体, 它已经不是原本意义的会计主体。故将每一件经济活动进行拆分, 化整为零, 将对应部分的会计信息分配给相应的主体, 将会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 网络技术消除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时空障碍, 使各个国家的经济更加相互依赖, 构成了世界统一市场。每个地区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很快以数字的形式反映在其他国家公司的网络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便可以随时查询其他地区的经济动态。据此产生的跨国企业, 它们的空间范围与传统企业相比有很大的扩展和延伸, 跨国企业有众多的子公司或外国分支机构, 因此可以更加便利地综合世界各地的资源、资金、劳动力和专业人才等条件, 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 其业务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实物货物流通, 也包括虚拟知识信息的传递。现行的一般规定是跨国公司设在各国的子公司需要采纳所在国家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 但是由于跨国公司高度集中的经营政策, 要求所有子公司采用的会计界准则可以得到协调甚至统一。因此能否扩大会计主体所包含的对象则是这一现状所引起的讨论。

三、知识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 顾名思义, 是为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针对会计主体经营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而提出的。如果说, 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活动假设了空间范围, 那么, 持续经营假设则为会计的正常活动作出了时间的假定。针对这一假设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各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被清理或清算的, 二是假定各主体能执行现有的经营活动, 包括各项合同、既定的经济活动等, 并且无法确定其经营活动的结束时间。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持续经营假设相矛盾的问题。现如今, 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成立, 这些公司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 传统的固定资产占的比例较小。这种公司主要以开发研究新产品来获取利润,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公司, 它获取利润的途径较为单一了, 破产清理的几率也较大。虽然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规定, 已经针对研发支出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免, 但是技术创新和开发仍是很大的一笔投入。而且针对现有的市场, 一个投入市场新技术和产品需要很长时间的推广才能被市场所接收, 这期间的资本输出也不容小觑。因此一旦研发的新产品无法被市场所接受, 或是在产品推广过程中企业资金无法继续支持, 而获取贷款又极其困难, 企业就无法继续经营, 而随时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这种企业虽然不是期望被清理的, 但是与传统企业相比, 破产的风险大, 无法确定现有的经营活动能持续多久。另外, 像一些技术性的高新产品, 可能一个一个公司无法单独完成, 就可以根据网络公司的灵活性, 临时为了这个项目进行合作, 形成联盟, 共同合作完成这个项目, 完成之后则联盟自然解体, 或根据需要进行破产清算。这样的联盟企业, 它是预计被清算的, 持续时间也是根据需求而确定好的, 这就与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不符, 无法使用持续经营假设。而且针对已经确定了清算时间的企业, 在日常会计处理中应适用普通会计准则还是破产清算准则也是仍需讨论的问题。

知识经济下有些企业有可能面临快速解散倒闭的风险, 又或是其成立之时便已经确定了持续时间长短, 因此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 因此我们设想可以将企业分成两种, 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预计存续时间长, 不期望被清理, 则适用持续经营假设, 在会计处理上也不做改动。而对另一部分确定了经营时间的企业, 要求他们实时提供会计信息, 定期提交会计报表, 按事项计量投资, 按事项结算损益, 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所谓会计分期, 就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期间, 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较短的时间间隔, 根据分出来的时间间隔来核算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报告期间的长度在理论上应该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周期一致, 这样所报告出来的收益与成本最为准确。而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期间的规定则是要求大部分企业按照公历年度作为一个会计期间, 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则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定。

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会计信息的实时报告提供了可行性。由于通信的迅速, 信息在不同主体间可以高速传递, 这使得每一单生意都可以通过网络而快速完成。同时利用会计软件, 可以立即将该笔会计活动的信息进行记录、汇总, 并同时根据已有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报表。传统的会计报表一般会在季末和年末的时候编制出来,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编制报表的工作繁琐, 不宜经常编制, 但会计软件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 会计工作人员只需几步操作, 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报表编制完成了。这样一来会计分期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对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将会计分期假设细化, 将会计报表分为实时报表和定期报表两种。实时报表类似于事项会计报表, 单独反映由于临时合作的项目而产生的损益, 及时编制出报表以供查阅。而定期报表则是保留原有的季末年末的会计报表, 在会计期间末期对会计工作和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汇总。这样, 一方面随时提供报表以供查看和作出决定, 另一方面季末年末报表对一段时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 则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五、知识经济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会计主要是一个微观经济的计量方法, 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主要是提供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信息。因为货币具有交换手段功能, 只要是经济活动, 均能用货币加以综合量化。因此, 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选择, 对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就极为重要和必要。

货币计量假设的局限性在于企业只将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那部分会计信息提供给外界, 而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的部分则是以估算的数值计入账簿以供查看。传统的经济活动大部分都以实物货币进行交易, 非货币性交换也主要涉及物物交换, 这种交易可以根据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几乎不会涉及到无法准确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交易活动, 因此货币计量假设几乎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没有影响。但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越来越多的交易事项以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对象, 在货币假设下就需要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估值, 使其以确定的数值记录在案, 这就对如何将其准确的货币化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出台明确的规定, 如何将无形资产进行精确的货币化, 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 增加非货币信息, 同时, 类似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在近几年也悄然进入资产的范围。电子货币可以正常提领现金、转账, 企业出于对传统币值的担忧或为了扩大自己的资产的种类, 都有可能将会持有一部分的虚拟货币。但虚拟货币的价值是不稳定的, 它与实物货币的汇率是浮动的而且影响其浮动的因素很多, 因此无法确定以多少价值入账。如果单纯用货币计量, 这些都会被排除到财务报表之外, 也就无法如实反映该会计主体的资产状况。在知识经济下我们可以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范围进行扩充, 除了传统货币之外, 应将虚拟货币列入货币种类, 而针对虚拟货币的币值可以将其与某一实际币种挂钩, 这样就可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

在跨国公司的会计实务中, 还会遇到外币报表折算, 物价变动调整, 合并会计报表, 国际财务报表等具体问题, 这中间所涉及到的折算兑换问题有可能使报表上的数字与实际价值有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

[2]陈荣凯, 余绪缨.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6

[3]薛秀荣.对会计主体理论影响因素的探讨[J].赤子, 2011, 24

[4]赵艳君.关于会计假设的困境及其展望[J].企业导报, 2014, 20

[5]郭章凯.会计假设之我见[J].中国集体经济, 2014, 27

[6]栾欣.会计假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4, 20

上一篇:售电系统下一篇:推动:企业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