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2024-09-24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精选8篇)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1

关于政府行政文化与企业文化比较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制度的欠缺是诸多政府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几年前,当外界评价政府工作存在“依赖人情关系现象、工作拖拉现象、部门推诿扯皮现象、受到不礼貌对待”等问题后,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如《海南省地方行政长官问责制度》等,以约束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进一步转变机关形象。可是,几年过去了,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为海南的改革发展吹响了前行号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视察海南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海南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动海南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如何有效解决阻碍海南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机关目前存在的“责任意识不浓、执行力不高、公信力不足、改革创新精神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6月底至7月底,省委将举办第三期科学统筹管理——领导干部创新专题培训班,要求培训班的学员开展“政府行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问题研究,基于此,本人在走访有关部门,征求有关管理机构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设计了《关于政府行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及融合的调查问卷》,于2008年5月开展了专项调研。

本次调查采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在具有代表性的省政府机关窗口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及知名民营企业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向政府机关发放问卷103份,收回91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为82.52%;向企业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

本调研报告对调查结果的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演绎归纳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海南行政单位及企业工作人员对政府行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同、理解和评价,并结合我省实际,探讨了新时期政企文化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二、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范围:18—25岁27人,占14.84%;25—35岁70人,占38.46%;35—50岁72人,占39.56%; 50岁以上者13人,占7.14%。

(二)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以下的11人,占6.04%;大专或同等学历的51人,占28.02%;本科102人,占56.05%;研究生或以上18人,占9.89%。

(三)工作年限:1年以下的16人,占8.79%;1—5年的51人,占28.02%;5—10年的33人,占18.13%;10年以上的82人,占45.06%。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从共同理想、价值体系、管理体系三方面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关于共同理想

问卷中有三道关于 “共同理想”的问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回答有明显差异。

在对“您认为您的工作对所在单位发展重要”的问题上,回答“重要”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占 38.8%,企业工作人员占68%,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近30个百分点。

在对“您觉得所在单位的使命愿景对您是否有影响”的问题上,面对“有”、“影响不大”“与我无关” 三项选择,选择“有”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只占45.9%,但企业工作人员占了54.6%,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近10个百分点。

在对“如果5分为满分的话,您对所在单位满意度的评分”的调查中,回答“5”和“4”者,在政府机关组中占56.5%,在企业组中占61.9%,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5个百分点。

(二)关于价值观体系

问卷中有四道关于“价值观体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明显差异。

对于认为领导对你是否公平的问题,认为 “公平”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只占12%,而企业工作人员占40%,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28个百分点。

对于“您觉得在现在的单位工作,工作能力提升幅度如何?”这一问题,认为“会提高”的,政府机关组中只占32.9%,在企业组中占46.4%,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13.5个百分点。

对于“在所在单位,您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的问题,表示期望“有更高的薪水”的,在政府机关组中占38.8%,在企业组中占55.7%,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近18个百分点;表示期望“有发展的前途”的,在政府机关组中只占44.7%,在企业组中占58.8%,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14个百分点。

对于“您认为所在单位的工作以什么为主要目标?”,按照既定的“赚钱”、“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产品或服务”、“单位干部职工利益”、“社会责任”五项选择,认为所在单位的工作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只占5.9%,企业工作人员占27.8%,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近22个百分点;认为所在单位的工作以“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或政策性文件”为主要目标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43.5%,企业工作人员只占8.3%,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低近35个百分点;所在单位的工作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31.8%,企业工作人员占71.1%,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近40个百分点;认为所在单位的工作以“社会责任”为主要目标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认知比都占了很大比重,且极为接近,分别为政府机关占41.1%,企业占42.2%。

(三)关于管理体系

问卷中从二个角度涉及“管理体系”的问题。

一是管理理念。从调查结果看,在对“您认为行政文化核心理念的构建是否有必要选择性地借鉴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的问题上,回答“非常有必要”者,在政府机关组中只占34.1%,在企业组中却占到71.1%,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37个百分点;在问及“您认为政府行政文化可以借鉴企业哪些管理思想”问题时,62.4%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69.1%企业工作人员都将“让最先进的思想和最优秀的人才来统领组织” 作为首选、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评估制度”,分别占43.5%和

46.4%;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依次是:“目标管理,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占40%;“优化机制,制度管理”占37.7%;其余各项在均20%以下。而在企业组中依次是:“顾客导向,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占39.2%;“目标管理,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和“优化机制,制度管理”均占35.1%;其余各项在均20%左右或以下。这表明,政府管理理念与企业管理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是管理机制。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您认为在所在单位工作最需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政府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都将“创新”、“人性化管理”和“团队精神”列为所在单位工作最需要的。但在对 “您了解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吗,它们对您有影响吗?”的问题上,首选“了解,它指导我的行为”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50.6%,企业工作人员占54.6%,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4个百分点;对于“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都被严格地执行”问题的选择,35.2%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40.2%的企业工作人员选择“是的,执行得很严格”,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高5个百分点;对于“您所在的单位对干部职工的工作评定是否有一套客观标准”问题,回答“没有”和“不知道”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占43.5%,企业工作人员占36.1%,企业组比政府机关组低7个百分点;对于“您认为进一步提高政府人员行政能力最主要须健全哪项制度”的问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回答“选任用人制度”者明显多于其他各项,占56.5%,然后依次是:“绩效评估制度”48.8%;“监督制度”44.7%;“民主决策制度”41.2%;“专业理论学习制度”23.5%。企业工作人员回答“民主决策制度”者人数略多于其他各项,占49.5%,然后依次是:“选任用人制度”47.2%;“绩效评估制度”和“监督制度”同为46.4%,“专业理论学习制度”16.5%;在问及“在政府部门诸多改革措施中,您认为应继续推行什么”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将“制度完善”列在首位,占48.2%,其次是“制度执行力强化”,占44.7%;而企业工作人员则将“制度执行力强化” 列在首位,占47.4%,其次是“制度完善”,占44.3%,这组数字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行政管理体系与企业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四、借鉴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构建海南特色的特区行政文化的几点思考

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行政意识观、行政价值观和行政心理倾向的总和。企业文化则是指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作风、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的总和。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领先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领先于政府行政文化建设。虽然政府行政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治型文化,不可能像企业文化那样进行幅度较大、变革较快的创新,但行政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行政机关更好地进行管理,企业文化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企业机构进行更好地管理,两者在促进各自载体的管理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构建具有鲜明特点的政府行政文化,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在行政文化建设中适当地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可以推进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公信力、激发创新力。

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本人就借鉴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构建海南特色的特区行政文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借鉴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凝聚人心的共同理想。比如“海航”用“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这样朴素的语言,鼓励员工追求社会和个人双向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从个人“小我”向社会“大我”的转化。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建设“精神家园”,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同样只有在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政府行政文化,作为对地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强势文化,只能而且必须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从海南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建省之初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发展目标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海南欠发达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依然是海南今后一个时期最主要、最紧迫的任务。海南需要再出发,需要在新的起点上,朝着“繁荣之岛”的目标再出发!因此,建议将“海南再出发”作为政府行政文化的一部分,使之成为“重振特区精神,重塑特区形象,再创特区辉煌”的补充,让海南的政府官员以较低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投入到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

第二,借鉴企业文化的“顾客导向”原则,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服务。

对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从71.1%企业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应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目标的调查结果看,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顾客就是上帝”。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的需求来进行的,并且随着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战略和政策。而行政文化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权威、地位和作用,关系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关系,作为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现实生活的日新月异和法律的滞后性,让我们在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时不一定有法可依。为此,构建海南特色的特区行政文化,必须树立科学的公共行政意识,建立从政府本位到公众本位的服务型行政文化。就当前我们海南而言,树立科学的公共行政意识就是要求政府的管理理念应借鉴企业文化的“顾客导向”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树立起强烈的行政服务意识,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行政工作的宗旨。只要政府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意识,将“依法行政,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服务” 作为政府行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认真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就一定能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借鉴企业文化科学管理理念,建立以“选任用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奠定在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基础上的以选任用人制度和奖惩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看到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升职加薪的希望,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都呼唤在政府部门的“制度完善”和在政府行政文化建设中借鉴企业的管理制度,尤其是“选任用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只有当机关干部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未来,清楚地知道自己付出多大努

力,就可以得到什么形式的认可和肯定,不付出努力,就会原地踏步,甚至被淘汰时,由于动力和压力的双重影响,机关干部要么选择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要么选择主动出局,腾出位置给别人。这两种选择,无疑都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此,在构建海南特色的特区行政文化中,应适当地借鉴企业文化中科学管理理念,建立以“选任用人制度”、“绩效评估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行政管理体系。

首先,是借鉴企业文化注重实际与实用管理理念。从调查情况看,执行力不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制度执行力强化”是民众的要求。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必须遵从务实原则,认真克服在政府公务活动中,有少数政府官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凭经验决策,脱离实际以及在日常工作陷于开形式会议,写官样文章,做表面报告,对于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拿不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导致政府工作缺少深度、效率低下等的现实问题。

其次,是借鉴企业文化中已基本建立的现代用人观。在企业文化的现代用人观中,主要提倡任人唯贤,追求人尽其才。政府部门必须切实建立完善“选任用人制度”,破除论资排辈和人情关系,体现德才兼备和人尽其才,根据贤能、精简的原则组建机构,让每个人都能在其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加快行政机关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其三,是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竞争观念和成本效率观念。企业要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因而竞争观念是每个企业存在的根本观念之一。同时企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各项活动中必然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由于政府地位的特殊性,它在提供服务时往往缺乏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常常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因此,在构建海南特色的特区行政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竞争意识和成本意识引入行政文化当中,努力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将企业文化的某些积极因素引入行政文化中,不仅丰富和补充了行政文化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政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控制行政行为,有利于政府朝着高效、廉洁、为民的方向发展。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2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完成任务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会计核算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其核心是如何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能够保障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政府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通用的会计理论看,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他们对信息需求的不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根据政府会计中资金运动的特点,两种观点应该互相结合,侧重点在受托责任观。也有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一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的改革。在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建立政府会计,现代我国的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公布他们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计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评价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趋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于2006年启动了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计划用2007年到2012年6年的时间,划分四大阶段,其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发展成了商业化的“新管理”,强调其应当承担起由成功和产出衡量的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综合国外一些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二是德法模式。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第一,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等,评价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的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德国的会计目标为: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要,是“立足导向的”,用于“财政”目的而不是“管理”目的。法国则认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政府会计信息必须先确认政府部门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二、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政府没有直接的所有者,也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政府的目标是多元而且复杂的,不仅包括了政治方面的,还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国际的等多重目标。企业的组织目标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多是围绕经济利益,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等。政府和企业会计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者也不同。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上存在共同点。

(一)环境差异。

现代的企业是处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经营都不能离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所有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都与其有关系,企业会计必须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

政府是政府会计所反映的主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发展会受到政治市场的制约,政治市场作为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所是影响政府会计的重要因素。政治市场的需求方是选民和纳税人,供给方是政府的官员们。不同国家政府设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民主进程状况等方面都影响着政府会计的系统设计。因此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主要是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我国政府目标的选择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会计目标的定位亦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需求差异。

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主要划分为三类:债权人、投资者和其他的使用者。投资者最为关注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存在,要求有足够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为了保证能按时收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需要利用相关信息以支持借贷给哪个企业,借贷的金额与期限等。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各级人大和政府、政府管理者、立法机构代表与社会公众。政府首先要为全体公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会计信息去有效履行管理,以便更好地做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策,对国家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立法机构代表公众对政府进行收支审核和监督;社会公众主要是指广大的纳税人,还包括了政府债券的购买者、缴税人和选民,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是纳税人,他们有强烈的了解税款使用情况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政府会计信息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并做出相关的决策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的各级政府部门,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存在需求,如今已经转向了对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公共服务成本、公共管理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等财务指标的需求。

三、政府与企业会计目标的比较

(一)企业会计使用决策有用观。

在客观环境因素方面,相对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受托责任的定位是围绕资源的维持、使用与增值。随着融资渠道的变化和拓展,现代企业股东人数较多并且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化。同时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委托方决策方式和渠道发生变化,并开始用决定是否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代替是否聘任或解聘管理企业。企业处于高度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因此,资本市场是决策有用观形成与发展的摇篮。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对企业提供信息的保障,决策有用观的定位:信息的提供、利用和推动管理。强调信息要有用,便于理解。企业投资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目光从企业资本保值与增值上转移到资本市场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上,大部分债券上市,企业投资者会与债权人关注大致相同的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目标来说决策有用观得到普遍认可。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现代社会政府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获取资源,以集中配置和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来自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政府负责对其管理和使用,之间暗含着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公众通过政府的报告获取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激励和监督政府按照公众利益选择行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为了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将把“富民”摆在重要地位。因此,要通过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的背景下指导界定政府会计目标。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基本目标应界定为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根据公共部门存在的广泛信息需求,可以把政府的受托责任归纳为合规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人员应披露有利于公众评价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向服务型、透明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系统在政府会计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责任配置关系,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应该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一体化趋势。

通过对比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难看出两者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多的共性,即政府和企业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和多元资源的理论指导下,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情况出发,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已有的成果。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3

摘要:文章从已有的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中,分别提取出15项提及率最高的胜任特征要素,归为管理人格、管理能力和管理行为三大特征类属。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由于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目标存在差异,政府组织较为重视管理者的品行端正、坚持原则、热情敬业、合作沟通、思路清晰、民主宽容、廉洁守法、克己奉公等素质特征;而企业组织则更为重视管理者自信、个人魅力、诚信正直、积极主动、领导指挥、战略决策、捕捉机遇、客户导向、信息寻求等素质特征。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管理者;胜任特征;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2-0045-05

一、引言

中共中央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正式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一指导人力资源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中国人才战略要“以能力建设为主题”,“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央的这项指示促发了国内学者对胜任特征的研究热情,产生了一系列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起步较早,因此倍受学界关注。所谓管理胜任特征是指导致高管理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价值观、个性、动机等特征(KsAOs)。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管理者的胜任特征分析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只有具备与组织战略目标及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胜任特征,才能高效地发挥管理才能,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政府与企业是两类不同的组织,它们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若不作区分,将管理胜任特征混用于二者,由此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然经受不住实践的考验。笔者立足于此,通过对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政府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并就二者的差异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以期为政府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回顾

(一)政府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

20世纪70年代起,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了包括英国、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在内的欧美国家。这场大规模的改良运动致力于“使公共部门内僵化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灵活的、目标导向的管理方式”(Ingraham)。乘势而上,美国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公共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官员,美国政府制定了不同的胜任特征培养模型。其中,针对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美国公务人员管理局于1985年发布了一套包括三个水平共涉及28项胜任特征的管理绩效模型(Yessian),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从领导行为研究出发,逐渐步入管理者胜任特征的研究领域。徐联仓等人在研究领导行为时发现,个人品质、人际关怀和任务达成是中国领导者的最为重要的三项胜任特征。凌文辁等人在借鉴西方胜任特征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提出了CMP领导行为模型。该模型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政府领导者的要求除国外学者提出的工作绩效(P因素,Performance)和团体维系(M因素,Maintainance)以外,对领导者的个人品德(c因素,Character and Morals)也非常关注。夏金华、朱永新(2000)等通过古籍研究,从墨家学说中归纳出古代领导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并分别从知识结构、道德品质、语言能力、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和为人原则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方永平通过对行政处级干部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包含创新目标、组织监控和绩效意识5个维度,依法办事、敬业奉公、政治表现、关系构建、激励授权、开拓创新、目标规划、工作思路、组织决策、监管协调、专业技能、结果导向、协同服务等13个因素的管理能力结构模型。之后,王登峰等人构建了一个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特征模型,由7个维度,21个因素构成。经过多年的悉心研究,国内学者对政府管理者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逐渐趋于一致。

(二)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

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证成果。Spencer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影响力、成就欲、团队协作、分析思路、主动性、发展他人自信、指挥、信息寻找、团队领导和概括性思维。Behling在总结现有的魅力领导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形象地表述使命、给下属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等6个胜任特征在内的魅力型领导模型。近年,Tubbs&Schulz把全球化的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概括为七个维度:环境洞察力,良好的工作态度、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变革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与追随执行能力。这七个维度所包括的50项胜任特征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证实(Boyatzis;Bueno&Tube)。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胜任特征也作了许多研究,探讨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结构及其相关因素,为管理者的选拔和培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时勘、王继承等运用BEI技术,对中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0项: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能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展他人等。王重鸣、陈民科对正副职管理胜任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胜任特征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构成,管理素质维度包括价值倾向、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而管理技能维度则包括协调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王垒等从员工知觉角度考察企业领导者影响力的由来和结构,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包含道德魅力、管理技能、团队技能、目标有效性4个维度的领导者胜任特征模型。林泽炎、刘理晖把58个中国企业家胜任特征条目区分为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等三类。总体而言,国内关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研究也日趋成熟。

三、政府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比较分析

(一)政府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类

在管理者胜任特征研究回顾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42篇与管理者胜任特征相关的学术文献或专著,从文献中分别抽取了针对政府管理者与企业管理者提及率最高的15项胜任特征,发现两者既有相同要素,也有不同要素。政府管理者胜任特征主要包括:品行端正、坚持原则、热情敬业、知识学习、人际关系、统筹协调、应变能力、合作沟通、思路清晰、民主宽容、绩效导向、开拓创新、廉洁守法、克己奉公、指挥控制。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主要包括:自信、知识学习、客户导向、个人魅力、领导指挥、绩效

导向、诚信正直、人际关系、信息寻求、积极主动、战略决策、开拓创新、统筹协调、激励控制、捕捉机遇。

根据“冰山”模型理论,胜任特征是一个包含多级层次结构的模型系统,“冰山”最上层是关于绩效行为的表征,其次是行为背后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然后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即价值观,最底层则是自我意识、内驱力和社会动机。为了深入比较政府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异同,本研究将提取的胜任特征要素分别纳入管理人格、管理能力和管理行为三个特征类属(表1)。管理人格特征类属反映的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具备的个性品质特点;管理能力特征类属反映的是管理者为了获得良好管理绩效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特征;管理行为特征类属则反映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管理目标而表现出的行为倾向特征。

(二)基于组织视角下的差异性分析

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按照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文化。政府,具有公共服务性,其特点是合理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其价值取向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可见,政府和企业作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在组织各要素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政府和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存在着差异。

1、组织文化的不同导致政府与企业管理者管理人格特征存在差异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行政组织文化是行政组织在进行行政组织活动和处理行政关系时所持的行政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政府部门以维护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为重要价值取向,注重组织的集体统一,强调共性。政府管理者应当忠于职守,在制度法规的框架内行使职权,以社会价值为自身的工作出发点,有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不随波逐流,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也即是说,在管理人格特征上,政府管理者要“品行端正”、“坚持原则”、“热情敬业”。较之行政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利润是其价值取向。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应“自信”,有充分的信心赢取胜利,还要具备吸引员工为之奋斗的“个人魅力”,以及“诚信正直”的良好品德和“积极主动”赢得市场先机的个性品质。企业需要依赖这些卓越的个人特征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组织结构的不同导致政府与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特征存在差异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部分及各部分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政府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在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组织结构采用层级职能制,即每级政府都接受上一层级政府的领导。总体来看,政府组织的规模与结构都远远复杂于企业组织,政府管理者处于职务层级和隶属关系划分清楚的官僚机构中,对组织发展方向的影响力较低,其工作内容与组织目标之间相关性不高。因而,政府强调管理者在工作环境中“合作沟通”、“思路清晰”的特征,要求政府管理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成员间的交流合作,运用清晰的思路处理各种行政公务,以保证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行;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则相对简单,随意性较大,变动性较强,目前比较典型的结构有职能式、事业部式、矩阵式、混合式等。较之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的管理者大多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决策者或专家顾问。所以,企业管理者对组织的战略贡献较大,其工作内容与组织目标的相关性较强。换句话说,在组织发展中,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对组织发展方向影响较大。因而,企业要求管理者应具备“领导指挥”、“战略决策”等特征,依赖其卓越的领导力、开阔的战略视野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长远发展。

3、组织目标的不同导致政府与企业管理者管理行为特征存在差异

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决定着组织行为的方式和组织发展的方向。政府以社会为导向,其目标是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对公共利益关系的协调,具有明显政治色彩。政府组织讲求社会公平,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平等为己任。对于政府管理者来说,具有“民主宽容”、“廉洁守法”、“克己奉公”的政治特质,能够全面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管理公共事务,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其目标是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具有明显的经济色彩。企业组织讲求市场效率,以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为己任。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捕捉机遇”、“客户导向”、“信息寻求”等商业意识。具体而言,企业管理者要能够通过增强自身的商业信息搜索能力,适时地捕捉商业机会,并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意识,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获得长久的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政府与企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政府与企业的本质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其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行为风格。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都是对组织任务和组织环境的反映;无论是政府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管理人员,其胜任力的良好发挥都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氛围。因而,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政府与企业的不同,建立符合各自组织发展需求的管理人员任职资格体系。

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有利于组织建立起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此,政府与企业理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从政府角度来看,其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中注重道德修养,相对忽视了实务处理能力,这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目前的公务员体制对政府官员“德”的要求很高有关。政府应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在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辅以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选拔、任用、培养干部的标准,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从企业角度来看,由于承受着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企业更加注重培养其管理者迅速的市场反应力,相对忽略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然而,企业的健康长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环境在各种层面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从社会全局的角度去处理各种商业决策,以此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4

1 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净资产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账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账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账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

事业单位的支出与企业支出相比较是广义的支出概念,一般包括拨出支出、业务支出、其他支出等。不同的支出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记账基础,组织各项支出的核算。

中外企业会计制度比较.doc 篇5

1.所有者权益的比较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者权益核算有独特的要求,《公司法》等法律也较明确,为此,我国具体准则将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单独作为一类进行表述。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引言、正文和附则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准则所规范的范围,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揭示。正文部分为定义、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投入资本、增加资本、发行费用、接受捐赠和资产重估、利润分配及亏损弥补、减少资本等九个事项。

与我国所有者权益比较,实缴资本与我国的实收资本是基本相同的。资本盈余、资本增值、非股东捐赠的资产均与我国的资本公积概念相对应;留存收益与我国的未分配利润相对应。我国有“盈余公积”概念,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代表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有关金额内容。在我国,财务制度规定要从税金利润中按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并将这两部分提取的金额放入“盈余公积”之中,而西方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将税后利润进行股利分配,剩余即是留存收益。

美国所有者权益一般分为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实收资本即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若存在超面值缴入股本则将其单独列为一项。

日本所有者权益即为资本。资本必须划分为属于资本金部分和属于盈余部分。资本金部分应当列示其法定资本额。对于已发分为资本公积金、利润公积金及其他公积金,并分别列示。资本公积金包括由于股票发行转入的盈余。利润公积金包括来源于利润的盈余。其他公积金包括任意公积金和本期末分配利润。

英国的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及准备。通常分为已缴股本、股本溢价、重估价准备、其他准备及损益7部分。其他准备包括资本收兑准备、自有股份准备、按公司章程提取的准备等。

2.收入的比较

我国在制定本准则的过程中,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原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98年6月完成制定,对外公布,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公司施行。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会计原则公告第4号指出“收入是指按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资产的总增加或负债的总减少。其中,增加或减少源于企业的那些能够改变业主权益的获利活动。”这个概念一直沿到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公布的第一辑概念公告(1985年由第六辑概念公告替代)。第六辑概念公告指出,(营业)收入,指某一个体在持续的、主“

要的或核心的业务中,因支付或生产了商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它活动,而获得的或其它增加了的资产,或因而清偿了的负债(或两者兼有)。”其中,“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包括生产或支付产品、提供劳务、借贷、保险、投资和融资等类活动。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码所指的“日常活动”。因此,第六辑概念公告中收入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中收入的定义类似。

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对收入下过定义。比如,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交付或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及其它盈利性活动而引起的资产的毛增或负债的毛减(或两者兼有)。”这个定义与国际准则中对收入的定义基本要相同。澳大利亚准则中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导致权限益增加(不含所有者投入所引起的增加)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其它增加,或流出的节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此定义比国际准则中对收入定义的外延要大得多,不仅包括销售商品形成的收入,还包括处置非流动性资产形成的收益以及债务豁免等。

我国考虑到收入和利得在形成的原因和会计核算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将收入和利得区分开来,有利于建立收入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分别提供收入和利得的有关信息,将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且尽量与国际准则协调。因此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3.关于利润的比较

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利润总额由营业净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非常净损失组成。

对于营业净利润,我国的营业净利润的范围要比美国更小。如投资收益的大部分内容就属于美国的营业利润,根据我国损益表的结构,投资收益实际上是非营业利润,这与营业或经营的范围不甚相符。照此类推,投资就不属于正常的经营活动,虽然有悖常理。德国的营业利润也包括投资收益。我国直接列示投资收益,德国则按其构成列示分为参与收益、其他有价证券和长期贷款收益、其他利息收益、长期金融资产和短期证券摊销等项目。美国证明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的损益表项目也分项目列示了投资收益,包括股利、证券利息、证券收益等。

对于营业外收支,我国的规定与美国的利得和损失不尽一致。美国将利得和损失划分为非常项目和正常项目,在划分依据上,美国是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性质来判断。我国是从业务本身的经济来划分,因此,我国的某此营业外收支项目可能是美国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而我国营业外支出相对应,德国分非常性项目的可能性极小。与我国营业外支出相对应,德国分非常收入、非常费用、非常净益列示。从定义上看,两国都将营业外(非常)收入(收益)与费用定义为正常业务活动无关的收入与支出,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非常”却又有不同的理解,处理固定资产、对外捐赠在我国看来是属“非常”的事项,而在德国却视为“正常”的业务。

德国的会计利润的确切定义是盈余,它是收益减去费用的余额,其会计所得税在盈余之前列支,盈余即为税后利润,应税所得和利润无须着意区分,自然各不相同。我国的利润总额为所得税前利润。美国的所得税属营业利润的计算项目,其净利收益就可视为所有才可以分配的利润。

美国的损益表分为营业部分的报告和非营业部分报告。营业部分报告参考APB第30份意见书是指“持续经营利润”。“持续经营利润”多步式列报中应分别计算毛利、营业利润、税前利润和税后营业利润。非营业部分报告分为中止经营损益、非常项目利得和损失以及会计原则变更累计影响。中止经营损益是指出售、放弃企业一部分经营或丧失企业一部分经营的所有权,“一部分经营”是指构成企业经营整体中一个独立的、主要的部分或拥有一类顾客的经营如通讯公司的电台。多种经营企业是一个唯一的独立的分部。报表的使用者,通常会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而预测将来,为此,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必须具有可比性。当在财务报表中的当年经营业绩包括了那些与将来不相关的已中止的业务时,如果这部分业绩没有被明确区分开来,报表的可比性就大为削弱。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将那些来自停业的经营业绩包括在当年数字中可能是必要的,但为了提高信息的可比性,这部分业绩应该与那些持续下去的业务区别开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停业与收购活动将会迅速增多,我国的损益表中也应对品止经营进行列报。表中的各个项目都应该区分属于继续的业务和属于已停止的业务,这种区分可以分栏的形式列在利润表上,也可以将他们反映在报表附注中。同样,将本年中收购得到的那部分企业业务能予以单独揭示也可以提高信息的可比性。4.关于费用的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在收益表内或收益表附注中用一种分类对费用进行分析,该分类以企业范围内收益和费用的性质或其功能为基础。”目前,主要有种费用分析方法:第一种分析称为费用性质法(或称“支出性质法”)。费用按其性质(例如,折扣、原材料购买成本、运输费用、工资和薪水、广告费用)在收益表内以总额反映,不在企业范围内不同的功能单位之间再分摊。这种方法只用于许多较小公司,将经营费用在各功能单位中进行分摊是没有必要的。第二种分析称作费和的功能分类法或“销售成本”法,它将费用按其功能划分为销售成本、销售或管理费用等部分。这种方法通常能向使用者提供比按性质进行费用分类更相关的信息,但将费用分摊给各功能单位可能具有随意性且涉及到相当多的判断。在这种分析法下,将费用划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经营费用等。选择销售成本法还是支出性质法依赖于历史和行业因素,以及企业组织的性质。两种方法均能提供哪些成本可能随企业的销售或生产水平直接或间接发生变化的信息。由于每种列报方式对不同类型企业经营业绩组成要素的分类来作出方法选择。但是,由于关于费用性质的信息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因而要求在使用销售成本法时作附加披露。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6

1.下列关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时所指的边际,包括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在财务报表中需要分别列示)。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界定的企业合并的是(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3.下列关于建造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房地产购买方能够在建造过程中决定主要结构变动的,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有关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4.下列关于非可行权条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职工或其他方能够选择满足非可行权条件但在等待期内未满足的,企业不应将其作为授予权益工具的取消处理)。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是(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6.下列各项中,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有(企业持有拟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7.下列哪种情形,企业应当将当期所得税资产及当期所得税负债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企业拥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且企业意图以净额结算或取得资产清偿债务同时进行)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管理层或董事会的决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已经以一种相当具体的方式传达给受影响的各方,使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其责任的合理预期,该决定构成推定义务)。

9.下列固定资产中不应计提折旧的是(改建、扩建中的固定资产)。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企业合并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该差异的纳税影响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11.下列关于企业集团内发生的股份支付交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结算企业以其本身权益工具结算的,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

12.下列关于企业收到的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的处理,错误的是(企业因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时,所有收到的搬迁补偿款均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流动资产的是(自报告期日起超过12个月到期且预期持有超过12个月的衍生工具)。

14.下列选项中,关于融资融券业务的确认和计量的说法错误的是(证券公司融出的证券,按照有关规定,应终止确认该证券,并确认相应利息收入)。

15.关于金融工具一般信息披露要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对包含相机参与分红特征的保险合同,如果该特征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应参照其他信息进行披露)。

16.关于企业在取得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形成企业合并后,购买少数股东全部或部分权益的的会计处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母公司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7.关于政府补助的计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政府补助是非货币资产,而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按照原账面价值计量)。

18.关于处置经营相关的商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在处置资产组时,分摊的与处置经营相关的商誉不应包括在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中)。

19.关于合并财务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合并抵销时,子公司持有母公司、子公司相互间的长期投资通常应采用交互分配法进行抵销处理)。

20.关于经营租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免租期内出租人不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1.关于交易日会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此类交易所形成资产和负债相关的利息,通常应于所有权转移前开始计提并确认)。22.关于金融负债的流动性风险披露,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对于衍生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应包括剩余合同到期期限)。

23.关于关联方关系的界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仅拥有同一位关键管理人员的两家企业之间不构成关联方)。

24.根据资产减值准则,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除了要考虑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之外,还应考虑(资产的使用寿命)。

25.根据准则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应收的合同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26.根据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首份中期财务报告期间是(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

27.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下列经济业务应当确认为收入的有(出租包装物收到的租金)。28.在企业合并中,购买日取得的被购买方在以前期间发生的未弥补亏损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用于抵减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但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对其处理正确的是(企业不应予以确认)。

29.在企业合并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但在购买日后12个月内,如果取得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相关情况在购买日已经存在,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下列会计处理中不正确的是(购买方仍不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0.在购买日如果涉及被购买方的保险合同的,如果保险合同相关的业务在购买日尚未开始,购买方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和其他因素,根据相关规定,将该保险合同分类为保险合同的时间是(保险合同开始时)。

31.在企业合并当期,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对价中以现金支付的部分(用a表示)与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在购买日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用b表示)应当相互抵销,下列会计处理不正确的是(a小于b时,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记“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项目,贷记“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项目)。32.在某些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的一方因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所控制,该类合并叫做(反向购买)。

33.在现金流量表中,发行债券方式收到的现金应作为(借款收到的现金)入账。

34.税法规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35.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 36.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下列会计处理不正确的是(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不需在购买日重新计量调整)。

37.企业采购用于广告营销活动的气球、彩喷等特定商品,取得相关商品时应计入(销售费用)。

38.企业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但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资本公积)。

39.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属于费用性支出的,使用时的会计处理为(借:专项储备贷:银行存款)。

40.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授予客户的奖励积分,其正确的会计处理是(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益)。

41.企业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发生下列支出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是(发生的日常修理费)。4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规定企业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关注不公允关联交易。

43.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

44.企业从政府无偿获得的非货币资产,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则其入账价值为(名义金额)。

45.企业销售商品的同时授予客户的奖励积分,确认为收入的时点是(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46.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其金融资产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其他类别金融资产的,应披露的信息不包括(该金融资产重分类时,该金融资产的名义利率和企业预期能够收回的现金流量金额)。

47.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其(账面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或其他相关金融资产。

48.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该计入(管理费用)。

49.权益法下,被投资企业发生的下列事项中,会导致投资企业确认资本公积的情形是(被投资企业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权益法下,在新增投资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新增投资时的原账面价值与按增资后持股比例扣除新增持股比例后的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

51.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的,确认收入的时点是(发出商品办妥托收手续时)。52.因追加投资导致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交易日之间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应作的会计处理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53.所合并企业构成业务是构成企业合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54.未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风险调整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有关现金流量当前估计数和趋势的不确定性越小,风险调整金额越小)。

55.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实施完毕,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才支付时,对于补偿款项反映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下列关于“恰当的折现率”的说法错误的是(不存在与辞退福利支付期限相匹配国债利率的,应当以长于辞退福利支付期限的国债利率为基础进行调整)。

56.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确定依据的是(取得该投资性房地产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57.某项资产被划归为持有待售,但后来不再满足持有待售资产的确认条件,企业停止将其划归为持有待售,对其计量正确的是(A、B两者孰低原则)。

58.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下列相关会计处理不正确的是(暂不扣除商誉)。

59.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在合并利润表中的反映合并报表准则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做的会计处理是(其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即少数股东权益可以出现负数)。60.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油气资产应按照(产量法)计提折耗。6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下列文件属于部门规章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62.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主要考虑(该项投资的持有意图)。

63.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并承担源于被保险人保险重大风险的协议。

64.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但尚未使用的建筑物,如董事会已作出正式书面决议,明确表明该建筑物用于经营租出、持有意图短期内不再发生变化的,应视为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则其转换日为(董事会作出书面决议的日期)。

65.制造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包括(定额比例法)。

66.甲公司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提供劳务,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商品和劳务能够区分,并单独计量的,收入核算方法由企业自主选择)。

67.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下列各项中,应当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判断题:

首次执行日,企业原账面核算的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股权分置流通权”的余额,不做任何会计处理。(√)

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符合准则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准则规定应当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予以抵消,在此基础上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权益法下,投资企业应按照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中投资企业应当分享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周转材料符合存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余额较小的,可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或者采用五五摊销法对周转材料的成本进行摊销。(×)

企业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金额计量,确认为其它业务收入。(×)

企业向其顾客提供广告服务以换取该顾客向其提供广告服务的,只要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就能确认收入。(×)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不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就应当对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即使继后期间取得的某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也不得对其采用成本模式计量。(×)

企业在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时,应当披露相关比较数据而非只披露两年期的比较数据。(√)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如果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应当在购买日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企业如有终止经营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分别持续经营和终止经营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母公司确定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企业收到除由于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沉陷区治理等原因而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外,收到的其他搬迁补偿款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企业自行或通过分包商建造房地产时,不必依据房地产建造协议条款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确认收入应适用的会计准则。(×)

企业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后,如果保险风险不重大,不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且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可以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过程中,合营方除了取得合营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外还取得了其他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应当确认该项交易中与所取得其他货币性、非货币性资产相关的损益。(√)在会计上,无论已授予的权益工具的条款和条件如何变更,企业都应至少确认按照所授予的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获取的相应服务。(√)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交易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在2010年的新准则中,股份支付不仅强调了可行权条件,也强调了非可行权条件。(√)在2010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在分部报告的确定中引入大量的地区分部概念,并作较大调整。(×)

对于一项非流动资产,若企业已经与受让方就该项资产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但该项转让要耗时两年完成,则该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对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合并方在编制比较报表时,无须对以前期间已经编制的比较报表进行调整。(×)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应当进行摊销,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高计量。(×)

固定资产应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开始计提折旧,终止确认时或划分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时停止计提折旧。(√)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

若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那么资产很有可能发生减值。(√)

如果企业某一时期内提供劳务交易的数量不能确定,则该期间的收入应当采用直线法确认。(√)

如果企业签署的协议所包含的交易未采取租赁的法律形式,那么该交易或交易的组成部分就一定不属于租赁业务。(×)

如果土地和建筑物无法分离和不能可靠计量且有明显证据表明两部分都为经营租赁,那么整个租赁都应归为经营租赁。(√)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存货售价发生波动的,则在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予以考虑。(×)

如果根据有关公司章程、协议等,表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应当将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如果税法规定与股份支付相关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在确认成本费用的期间内,企业应当根据会计期末取得的信息估计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计算确定其计税基础及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外币借款中的借款费用包括相关汇率变化所导致的汇兑损益。(√)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在建设期投资方应根据建造合同相关规定确认收入。(√)

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的,只要商品发出办妥托收手续,就应该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投资企业在未来期间自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均属于免税项目。(√)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如该无形资产的确认不是产生于合并交易,则按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确认有关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并非所有的暂时性差异对未来的纳税影响都要予以确认。(√)根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不考虑该子公司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期间与母公司是否一致,应直接以该子公司的净利润进行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依据是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成本。(√)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初始直接费用应当在期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期处置了所有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包括当期子公司处置前的相关财务信息。(√)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被合并方存在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合并日被合并方合并财务报表所有者权益为基础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时,在附注中不用披露分摊到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等信息。(×)

2010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较2008年的准则,删除了“借款费用”章节中的“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内容,删除部分在其他章节均不再涉及。(×)

2010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披露分部信息时,应当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分别按照确定的报告分部披露相应的分部信息。(×)

购买方应当将合并协议约定的或有对价作为企业合并转移对价的一部分,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企业合并成本。(√)

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通常应当按照原分类或指定的原则予以确认,不需要进行重新分类或指定。(√)

或有对价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购买方应当将支付或有对价的义务确认为一项资产。(×)

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其账面余额无需调整。(×)一项合同在认定为保险合同后,在所有的权利和义务未被履行或清偿之前,一直是保险合同,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进行测试。(×)

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以及类似主体持有的、在初始确认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者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应当按照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规定进行列报。(√)混合风险合同的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保险人应当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

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母公司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分部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应当按照分部报告准则规定披露分部信息,不再强调某一分部的对外营业收入总额占企业全部营业收入总额90%的量化标准。(√)

存货的加工成本是指加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人工成本等,不包括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7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 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将比较法用于教学就是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 以确定异同关系, 归纳所学知识的规律性, 并举一反三, 以对知识有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会计按照会计主体是否从事经营活动, 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中,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被安排在企业会计课程之后, 学生在学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会计知识基础。将比较法应用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教学, 就是通过比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异同点, 利用已学知识, 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比较法应用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的理论基础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者必须积极寻找存在于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停靠点, 这里同化主要指的就是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从而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的活动。教师必须在教授有关新知识以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并据此开展教学活动。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结构理论”主张教给学科的基本结构,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概括性程度更高的概念或一般原理, 以有利于后继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将比较法用于教学实质是建立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企业会计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 都是在共同的会计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会计基础理论可以作为在已有的企业会计知识上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知识体系的同化点。同时为了顺应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这个新的核算对象, 必须比较两者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三、比较法在政府与非营组织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相同点比较, 有利于知识迁移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前提、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等, 这些会计基本概念是构建会计知识体系的基础, 也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共同的知识体系基础。如果将构建会计知识体系比喻成造房子,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就相当于房子的地基, 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就相当于房子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 在进行非营利会计教学的初始, 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这个联系讲清楚,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这些会计基本概念, 有助于学生把这些基本概念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

(二) 不同点比较, 归纳规律, 举一反三

1. 分析差异产生原因。

虽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拥有共同的基本概念, 但是这些基本概念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例如, 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不但构成会计要素的项目不相同, 项目的定义也是不同的。例如, 收入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指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而企业会计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核算对象和会计核算目的的不同。会计核算对象指的是核算主体的经济活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本质不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将取得的资金用于各种公共或公益支出, 而企业则是将筹集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利润。而会计核算目的是指信息需求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想了解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而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则是想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事实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其他差异也可以归结为会计核算对象和核算目的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具体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的比较中, 自觉运用这两个因素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会较少受企业会计“先入为主”的影响。

2. 具体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的比较。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科目, 在与企业会计的会计科目作比较时, 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企业会计中没有的会计科目, 一类是在企业会计有, 但是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不同的会计科目, 最后一类是企业会计有, 同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也相同的会计科目。这三类会计科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类可以重点讲, 第二类主要是讲一下不同点, 第三类可以简单得讲。这样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被最有效的利用, 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多做点练习, 这样可以尽快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远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3.

政府与企业会计比较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

2006年,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在全面考虑经济现状和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合理内容的情况下,重新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该准则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会计法规中相关“企业合并”的空白,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做了完整的规范,从而更加系统的扩充和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涵。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分别采用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核算。

1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与此同时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

在上述概念中,同一方是指投资者参与合并前后均为实施最终控制的企业。相同的多方是指根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约定,在表决被投资单位的生产经营决策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相同意思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等。

控制是指一个企业可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并能够参与决定该企业的财务、经营政策。“决策权”和“利益获取权”是控制权的标志,其实施途径是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拥有另一企业的表决权超过半数,或者虽然不足半数以上,但是可以通过拥有不足半数的表决权和准则规定的其他方式达到控制。此处的“其他方式”包括:通过其他投资被投资单位的企业,与其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其数目可达半数以上;根据企业或公司的相关制度,可以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经营决策的决定权;拥有被投资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多数成员的任免权;拥有被投资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时间决定的多数表决权。与此同时,判断“控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控制不是暂时性的,其时间通常在一年以上(含一年)

2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合并成本的初始计量不同

2.1 计价基础不同

企业合并是同一控制下时,合并方取得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是被合并方在合并日的原账面价值;而非同一控制下时,合并成本的计价基础为购买日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支付的资产、承担的负债和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等。

2.2 商誉处理不同

购买法下,当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小于购买方的合并成本时,其差值被认定为商誉;若被购买方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份额大于购买方的合并成本时,对被购买方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后,其差值被认定为当期损益。而权益结合法下,不形成商誉,合并方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与取得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进而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商誉在购买法下要求确认,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而在权益结合法下不要求确认合并商誉,与此同时也不需要计提商誉的减值准备。合并准则取消了摊销商誉,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接轨。

2.3 合并费用处理不同

由于合并方式不同,在处理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间接费用时也存在差异。

企业合并为同一控制下时,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如审计费、评估费、法律服务费等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方发生的其他费用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行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计入所发行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组成有关债务的入账价值部分;合并方为进行企业合并而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手续费、佣金等,抵减其溢价收入,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冲减留存收益。

企业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时,进行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合并成本。与资产价值确认直接相关的会计师、律师、评估师等中介费用分配计入相应资产价值中;与发行债券或承担债务有关的手续费、佣金等,计入所发行债券或承担债务的初始计量金额;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的费用,抵减溢价收入,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冲减留存收益。

3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报表列示不同

企业合并方在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时均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日以及合并当期期末,但两者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的列示方面有所不同。

3.1 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比较

购买法下,合并方按照公允价值对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重新计量,合并财务报表上必须反映净资产的净价值变动和商誉。而权益结合法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保持计量基础不变,仍然使用合并各方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反映价值变动也不确认商誉。从而被合并方的资产质量较好时,或是物价上涨时,购买法所报告的净资产价值往往大于权益结合法所报告的净资产价值。

从合并财务报表的方面来看,购买法下企业并购的支付采取现金方式或者放弃非现金资产方式、采用发行债券或者权益性证券方式,除未分配利润除外,合并方的股东权益与合并财务报表上的股东权益是一致的,合并时被合并方已存在的未分配利润予以抵消,不可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权益结合法下合并方在确认股权投资时,不按被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账面金额来确认股本和资本公积,而按换出的股面值和股票溢价收入来确认,与此同时,合并之前被合并方已存在的未分配利润可全额计入合并财务报表。

3.2 合并利润表的比较

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权益结合法,合并利润表反映了整个会计期间年初到年末的所有损益,包含了各方所有来自于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为了防止企业合并时操纵利润,该准则要求在编制此表时,合并日以前被合并方实现的净利润在该表中单一列示。而企业合并在非同一控制下采用购买法核算时,合并利润表以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的各项公允价值(可辨认的资产、负债)为基础,将被购买方的所有相关收入、费用和利润(从购买日到报告期末)纳入该表,所以其损益仅反映购买日至报告期末。

3.3 合并现金流量表的比较

权益结合法下,合并现金流量表包括合并各方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的现金流量;而购买法下,合并现金流量表仅包括被购买方自购买日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现金流量,与该方法下的企业合并利润表相同,其数据只能反映被购买方自购买日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相关期间,而无法反映整个会计期间。

下表分析了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这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报表列示方面的不同。

4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是否调整被并企业会计记录

购买法下,被并企业合并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是不需要合并企业追溯调整的;权益结合法下,当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政策不一致时,被并企业合并以前年度会计报表是需要追溯重编的。

下表分析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下企业合并在被并购企业净资产计价、商誉的确认、合并费用的处理、被并购企业留存收益的处理、被并购企业合并当年损益的处理、是否调整被并企业会计记录方面的不同。

5 企业合并的披露的比较

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披露比较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蔡江东.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及其潜在影响浅析.会计师2009(06)32-34.

[2]张国明.浅析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2)54-54.

[3]孙巍浩.浅析企业合并在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中国商贸2010(26)52-53.

[4]刘正楼.关于企业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的探讨.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9)77-78.

[5]刘艳琨.不同方式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及其比较分析.财会月刊2010(11)49-50.

[6]葛莉莉.企业合并中商誉的初始确认问题研究.会计师2010(01)15-16.

作者简介:王蓓,(1981-),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及税法。

上一篇:2018云铜小学儿童节活动方案下一篇:欢墩镇工会联手多部门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