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2024-08-01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精选8篇)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1

关爱企业家健康公益讲座活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主讲老师及全体参会企业家:

大家上午好!

值此“关爱企业家公益讲座”活动的顺利召开,我谨代表民政部门向负责承办本次活动的中小企业协会、健森体检公司,表达热烈的祝贺。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保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更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泰州地区企业家始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一路带一路”的指导方针,力求把企业做好做实。值此时机,中小企业协会针对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重,压力大,部分企业家忙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疏于自身的健康管理等问题。经研究决定举办本次公益讲座暨体检活动,把企业服务落到实处。

作为新常态下的企业领导人,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身体健康,带动企业未来发展的伟大蓝图至关重要。拥有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身体,是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同样,健康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健康是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就像鱼离开了水,鸟失去了翅膀,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有人说: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没有一切。而人生正如同一杯茶,只有漫漫地品味才能品出它的味道;他就像一首诗,只有反复地咀嚼才能读出它的意韵;更是一首歌,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听出它的音律。生命正是这一种理性的循环的过程,只有懂得去揣摩、去聆听,去了解他的竭症,去找到问题并把它解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最后,对中小协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如下几项要求:

(一)、科学规范: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以及全局利益的各种问题。

(二)、求实:

贯彻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措施,不浮夸、不走形式主义。针对企业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克服困难,助力企业摆脱困境。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2

关键词: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权政府

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危机的加深, 发达国家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热潮, 其间, 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并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 指出应该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新塑造政府。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宗旨就是试图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来, 通过改变官僚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内部驱动力, 来达到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注重效率, 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主张, 在行政改革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认为其中分权理论很有借鉴意义。

一、奥斯本关于分权政府的基本理论

在信息无穷无尽的今天, 加快决策的压力冲击着政府, 而政府面临的问题日渐复杂和不熟悉, 传统的政府可能会通过加强政府这个中心, 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专家和计算机等竭力去应付这些问题。但是企业界的领袖本能的采用分权的办法, 如, 他们把许多决定让“外围”也就是消费者、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去作出。他们通过减少等级和授权给雇员的方法把一些决定推给“下面”去作出。奥斯本举出了分权的机构的优越性:灵活性——它们对于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地作出反应;更有效率;更具创新精神;能产生更高的士气, 更强的责任感, 更高的生产率。奥斯本认为:当人们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更努力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创造性。

分权理论, 既是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应仿效企业领导者的做法, 将集权式的管理权下放, 将政府的层级节制模式变为参与协作模式, 实行参与式管理。

二、我国政府权力集中运行现状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从整体上说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各级政府机关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强调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同时, 我国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 也十分强调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大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

目前, 中国正处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体制转轨过程中, 政府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关键变量, 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也对转轨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使得政府权力运作成为我国体制转轨时期一个独特的问题。

首先, 政府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过多。有人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很特殊, 是权力经济。政府行政审批和对企业干预的太多。中国的企业家甚至要“傍”政府。因为与西方相比, 中国这个市场最大的特色是:政府是市场的主导力量, 控制着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和企业家需要利用的市场资源。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要得到政府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好多个部门的批准;另外, 政府也是我们最大的供应商, 你要上市, 获得银行的贷款, 都需要政府的批准, 政府的支持, 否则不可能;政府也是企业最大的客户, 政府还有好多的采购行动。政府不仅是采购, 还通过地方保护, 限制一个产品的市场进入。 另外, 政府政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 政府的政策左右着我们的经济形势, 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策风险, 而不是市场风险, 所以预测政府的变化比预测市场的变化更为重要, 但预测政府政策比预测市场更难。这就使许多中国的企业家特别热中于出席参加政府的经济研讨会。

其次, 中央和地方关系不顺畅。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中国是一个实行单一制的超级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形成的, 基本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模式。在行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逐渐向地方放权, 试图从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转变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合理分权相结合的集——分模式。为了克服中央高度集权, 中央向地方下放了一部分权力, 例如财政权、计划权、分权和外贸权等。但却导致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因为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分权, 各自的权责关系不明确。出现一统就死, 一放就乱的局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企关系问题。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 政府直接管理经济, 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很深的利益关系。只要这一利益关系得不到改变,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的行为取向就很难转变。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实质上变为利益矛盾, 而非简单的权力划分问题。

第三, 我国政府机构总量仍然偏多, 职责交叉重复现象仍然存在, 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效率低下, 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特别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清、交叉、重复等, 导致行政执法中多层执法、多头执法, 甚至争权夺利或互相推委扯皮, 造成行政管理体系的紊乱。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 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 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 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总之, 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的, 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政府往往习惯直接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微观事务, 导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使企业和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 一些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 制假、售假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

三、借鉴奥斯本的分权政府理论, 提出几点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议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 都有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笔者根据对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尤其是分权政府理论的理解, 再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几点可借鉴的建议。

第一, 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放权于企业和消费者。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退出不该管的领域, 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在正常的情况下竞争, 给企业、消费者以作出决定的权力, 把资源和效果直接联系起来。市场利用价格作为基本的机制, 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当然这个市场应该是合法的市场和规范的市场。这个市场需要由政府制定的规章条文加以规范的, 不受管理的市场只有黑市。这个规范市场既不同于行政管理计划, 也不同于将政府置身于市场之外的做法。而是一种运用政府力量来影响私人作出决定达到集体目标的方法, 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化的治理的方法:没有官僚主义统治的活力的政府。

第二,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 理顺垂直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 给地方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 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有维护国家宏观调控权的集中, 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这其中关键是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 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同时优化纵向结构。根据惯例和职责分工, 全国性政务由中央垂直管理, 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经费、编制和人员由中央管理;地方性政务由各级政府分块管理, 机构设置、经费、编制和人员由地方政府按机构编制权限管理。理顺中央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 关键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三,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科学规范部门职能, 合理设置机构, 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 切实解决层次过多、权责脱节等问题。中央实行的大部制改革, 在解决政府职能交叉、机构臃肿和多层多头执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大部制改革是推进地方政府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出路。另外优化横向结构。对跨区域性政务实行中央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明晰管理层级, 明确管理职责, 明细协商制度, 把责任定到具体机构。从而保证各级各层既有责、有权、有利, 又能商量、配合、支持。改革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依法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权限, 既要充分发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作用, 又要防止和克服行政首长的家长制现象。可以适度放权给下属, 关键明确好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第四,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放权与民, 放权与社会, 发挥公民社会的强大的力量。非政府组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 起到沟通协调、承上启下、扩大政府功能的作用。我国的事业单位、各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都属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 要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实现政事分开, 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发展和规范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 给公民及公民组织更多的管理自我的权力, 当人们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时就会更努力工作并投入更多的创造性、更大的热情。这样还可以减轻政府的不必要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二版)

[3].杨寅.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公务员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3

【关键词】政府新闻发布 新闻发言人 新华社 新闻事业 改革开放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追溯历史,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在建国初期就有相关的法规出台,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发展停滞期后,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重新起航。1983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对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发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制度的建立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其不仅改进了以往由新华社统一负责政府新闻发布的模式,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1983年以前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明确规定的新闻发布方式并不包括举办新闻发布会,只有接受记者采访与提供新闻稿件两种。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新闻发布条例——《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①,该办法最为重要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实行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政府新闻的办法,这也是我国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短暂前行之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直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也随之迎来了重生。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新华通讯社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这表明我国政府此时仍然采用建国初期《暂行办法》所规定的新闻发布制度。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因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政策提出由新华通讯社负责政府新闻的发布工作,但其已不再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的唯一途径。

(一)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变革的成因

探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出现变革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整体的社会背景,因此,本文将从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政策两个层面来进行具体分析。

1、思想层面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79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二十多年来第一次邀请了各国外交使团和外国记者团记者列席会议,让外界倍感惊讶。198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包产到户”这一农民们在两年前不敢实施的生产方式得以合法化。②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大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改革开放的前五年,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趋势,一是在历史问题尘埃落定之后,中国需要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的前提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变革,以前不敢想的,只要符合国情的实际并且有益于未来的发展,就可以去尝试、去创新;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矛盾之后,中国需要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前提就是中国政府要有足够乐观与自信的态度,以前不敢说的,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并且有益于共同进步,就可以去展示、去交流。实际上,这两种趋势就是“改革”与“开放”两个关键词的体现,是那个时代中国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正是这两个关键词,为之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2、政策层面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干部会议上发表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讲话,提出了我国在80年代的三大政策,即“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充分表明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对台工作、实施经济改革的积极性与迫切性,因而衍生出强化相关组织的一连串作为。③参与国际事务与加强对台工作这两项政策,都对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我国在1980年4月8日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以作为国际宣传以及对港澳台侨宣传的协调策划机构。

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现在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是同一机构两块牌子,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该小组先后起草并下发了《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与《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主导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变革。

我国在80年代提出的三大政策,促进了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而作为对外宣传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应运而生的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则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变革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与政策两个层面的原因,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作为此次变革的结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30年代便已聘用了新闻发言人,也源自于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由新闻发言人召开发布会的方式进行政府新闻发布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1979年11月25日,石油部海洋勘探“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海上迁移井位时发生了重大翻沉事故,经调查,这是一起典型的瞎指挥造成的人为事故。为表明政府对事故勇于负责的态度,有关部门毅然对这一突发事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渤海二号”是有钻井船翻沉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发布。1980年,“四人帮”集团受到法律审判,9月29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时任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作为发言人,向中外记者发布了审判“四人帮”的决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其社会影响轰动一时。

从这两次新闻发布会取得的良好效果可以看出,与新华社统一发布政府新闻相比,由新闻发言人召开发布会的形式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由于答记者问环节的设置,政府的新闻发布不再是单向的、间断的,政府与记者、民众之间的互动性以及新闻发布的连续性均得到了增强;二是新闻发言人的面孔和话语取代了新闻稿件与文字,这使得新闻发布的可信度得以提升,传播效果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以上这两点优势,便是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主要原因。

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以前,新华社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的唯一途径,无论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而言,还是对新华社自身的发展来说,这种制度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新华社统一发布政府新闻缺乏互动性与连续性,使得新闻发布的效果不甚理想,而新华社作为政府新闻的发布机关,其作为专业媒体和世界通讯社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可以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改变了政府新闻发布工作与新华社自身发展相互钳制的状态,这一点可以从新华社在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同期的改革中得到证实。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从1982年初开始筹划并在1983年得以建立的,而新华社也在这两年间出现了发展思路上的转变,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新闻报道上,新华社改进了对统一发布的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下转第13页)(上接第9页)会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时,新华社将胡耀邦同志和赵紫阳同志在两次会议上的报告,按问题摘要编成新闻,有计划地逐日播发,以后再播发全文,并且对会议进程不是发程序性的公报性新闻,而是多从新闻角度进行报道;④二是在发展规划上,新华社于1983年1月29日给党中央写了一个报告,提出要把新华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开创新华社工作的新局面,这一报告很快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⑤以上这些,说明了新华社在发展思路上的两种转变,一是由政府新闻发布机关转向有统一发布政府新闻职能的专业媒体,二是由国家通讯社转向世界通讯社。□

参考文献

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山东政报》,1950年第1期,以下条文内容均出自此《暂行办法》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1978-

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3-34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9)及中共对台工作组织体系概论》,郭瑞华 编(台北:法务部调查局共党问题研究中心,1999:167)

④《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26

⑤《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3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编:姚少宝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4

黄眺峰/城市投融资部

(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结合,能够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但是如何分类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核心竞争力,城投集团作为政府性的公司,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从战略层面上进行设计。本文具体分析了政府投融资平台特征,以及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问题,以期最大限度发挥核心竞争力。)

【正文】(字数:3444)

一、政府投融资平台特征分析

为加快区域经济建设,许多地方政府以国有资产存量、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土地储备收益、赋予专业经营权等方式注入资本,将掌控的资源资本化,搭建融资平台,政府类融资平台公司顺应成立。

1、平台发展特征分析

(1)建设和融资任务为主。平台成立初衷是为了完成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任务。因此,平台及其下属企业的核心职能是建设和融资。

(2)大部分平台先有子公司后成立集团。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平台资产整合的需要,大部分平台先有子公司,后在政府组织协调下,整合子公司后,注册成立集团。因此可能出现集团无法推行政策、实施集团化管理的现象,这需要集团通过策划战略以及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治理结构和战略理顺与下属企业的关系,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下属企业经营层的积极性,规范下属企业管理行为,以保障集团战略的实施。

(3)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并存。国务院十九号文的发布,使城市投融资平台逐渐重视经营性项目的运作及经营能力的培养。部分城投集团由混业经营逐步向分业经营进步。分业经营使资源集约化运用,大大提高管理运营效率,但分业经营对绩效考核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分业经营都在集团二级子公司,对下属企业实行定性为主还是定量为主的考核方式,以及通过何种指标进行考核,在集团层面必须进行重新的规划。

2、平台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关注于事务性管理

目前大多数政府类融资平台公司用人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人事部门基本上没有对制度制定调整权,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调整。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突出,趋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更多地关注于事务性的管理,缺乏从战略支持角度对绩效进行有效地考核与评价。(2)绩效考核指标单一

随着国务院十九号文的发布,政府类融资平台由单纯进行融资逐步向融资和经营的职能转变。但目前大多数融资平台的绩效指标单一,无法真实反映下属企业经营结果,无法激励具有管理经营才能和绩效的经营者,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影响融资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绩效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一)绩效管理的目标

1、建立对下属企业负责人的激励机制,调动下属企业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对下属企业负责人科学的考核机制,为薪酬发放、职务任免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3、建立对下属企业负责人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集团公司总体战略能够顺利实施。

(二)绩效管理实施的要点

1、考核指标设置的导向(1)以财务类指标为主。

城投集团作为下属企业的出资人,必然关心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产投资回报,企业经营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大核心问题。因此,不同于“德能勤绩廉”的人事考核,对下属企业总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财务类指标为核心,才能体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下属企业总经理的绩效考核以财务类指标为主的重要优势在于考核结果易量化,透明度高,说服性强,可以有效避免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考核结果模糊的问题。因此,下属企业总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应以财务类指标为主。

(2)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城投集团作为出资人,对每家下属企业的考核均围绕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产投资回报,企业经营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大核心问题。在相同的考核内容下,考核指标的设置也应符合共性化的要求。考核采用共性考核指标也使考核结果更具有可比性。

考虑到城投集团下属企业涉及的行业广泛(如交通、供水、房地产、餐饮住宿、旅游开发等),企业所有制形式多样(如全民所有制、公司制),经营难度与风险不同(如市政公用垄断型、市场竞争型),所有企业均使用同样的考核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使绩效考核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应在共性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按照每家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设立个性化考核指标。(3)部分运用定性指标。城投集团下属企业中保供类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任务较多,安全生产、保证供应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类企业承担大量的政府工程建设任务,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是关键,故建议设置部分定性指标,考核下属企业的重要生产经营任务完成情况。

2、具体指标设置建议

正常融资平台下属企业的绩效考核建议参考以下指标分别予以与任期考核。1)考核

(1)经营责任基本指标

经营责任考核的基本指标建议为利润总额指标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2)经营责任分类指标

经营责任考核的分类指标应侧重于考核企业管理水平与发展能力。(3)管理责任指标

管理责任指标分为管理责任基本指标、管理责任分类指标与管理责任否决性指标。①管理责任基本指标是共性指标,主要考核各下属企业执行集团管理制度、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正建设、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等事项。

②管理责任分类指标是个性指标,根据各下属企业的管理需要设定。主要考核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管理责任否决性指标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要杜绝的事项,一旦否决性事件发生则定性指标对应的绩效考核得分为零。

2)任期考核

(1)经营责任基本指标

任期考核的基本指标一般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任期内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指标与任期内各考核结果指标。

(2)经营责任分类指标

任期考核的分类指标应侧重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考核指标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经营性质进行个性化指标的设计,如公共交通的单位里程成本、城建项目管理的年均建设工程量以及利润增长率等。

采用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全面综合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并有效防止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因为企业经营负责人在经营中累积下来的决策失误和不良资产在任期考核中可得到有效反映。考核时点的选择:建议对下属企业总经理与外派董事的考核采取考核与任期考核的具体考核形式,考核安排在企业财务决算后,结合审计进行;任期考核安排在下属企业总经理或外派董事任期即将结束时,结合离任审计进行。

3、考核流程 1)确定目标(1)签订经营责任书

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体现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促进下属企业的业绩增长,因此考核的目标必须在考核期初就予以确定。建议采用下属企业总经理与集团公司签订《经营责任书》与《任期经营责任书》的形式确定考核目标。

(2)目标值的确定方式

在签订责任书的过程中应体现下属企业与集团公司的互动,即采取由下属企业总经理上报、集团公司审定的方式。通过明确《任期经营责任书》和《经营责任书》,明确各项经营指标的目标建议值及必要说明。

(3)目标值的确定原则

《经营业绩书》中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任期经营业绩书》中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一任期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

2)考核依据

(1)以真实客观的财务报表为客观依据。通过财务报表中指标的实际完成值与经营责任书中的目标值对比,形成对目标完成情况的初步结论。对下属企业总经理的绩效考核以财务类指标为主,这就要求考核必须建立在财务报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

(2)日常管理资料与汇报资料。对下属企业总经理的绩效考核周期较长,通常为一年或一个任期,因此考核部门应完善对下属企业总经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管理资料的收集工作;同时建立报告制度,要求在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投融资和资产重组等事项时下属企业总经理必须及时向集团汇报。这也符合绩效考核中定性指标考核的要求。

(3)派驻该企业董事或监事的评价意见。

(4)总经理的述职报告。总经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述职,并应有书面述职报告。述职报告是总经理对日常工作的总结与评价,应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

3)考评结果反馈 因绩效考核是对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为了发现其经营中的不足并为其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因此考核结果必须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同时考虑到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在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情况下应允许其提出反馈意见。

三、总结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5

当前,生物医药技术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从大环境上看,GDP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都将合力拉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但是,研发资金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市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很多企业的生存。业内人士亟盼政府尽早出台相关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输血。

一、我市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药物投资巨大

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使用使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直接成本不断增加,同时生物技术药物本身的投资很大,开发的长周期,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高的人力成本等,不确定性也是开发本身有潜在的高风险,要成功的将一个新品推向市场其投资和风险是巨大的。

(二)缺少相应投资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的初创生物制药企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直接上市场融资又受到规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重要的原因是风险投资公司缺乏对生物医药方面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及评估队伍,对具有高成长性的项目无法预见、评价及实施有效控制,造成投资的谨慎有余,投资后难以控制。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高科技风险投资受退出渠道匮乏,投资者难于承受长期投资和资本回报率低的风险和压力,造成大量资本闲置。另一方面,却有大批优秀项目由于缺乏创业资金而无法成长。

(三)税负偏重

生物医药企业税负偏重,实际税负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使得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税负较高。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增值税抵扣少,与发达国家生物企业4%~5%增值税税负相比,更是过重。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实际增值税负在11%~14%,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二、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设立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财政扶持计划 建议通过人大预算法案,建立高新区生物产业研究发展专项基金, 并在财政预算科目中设立生物产业研究发展专项基金科目,建立高新区生物产业研究发展基金,形成财政对生物产业的经常性投入增长机制。明确生物产业研究发展基金的使用重点,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同时建立若干生物医药基地,辅之于建立统一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产业化平台以及专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公共品的服务效用,推动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同时,鼓励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以加大生物医药技术科研经费投入。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

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出台地方政策,从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优化人才支撑环境等方面制定优惠和奖励措施,引导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战略引进和快速扩张,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同时,进一步注重提高产业招商的针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招商活动。

(三)制定有效的税收激励措施,降低生物企业税收负担 建议制定符合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税收激励措施:1,增值税措施。建议对生物企业可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赋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加快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移。对中小型生物企业统一实行小规模纳税人做法,增值税税率统一设计为3%;对生物产品出口实行彻底退税政策;2,企业所得税措施。建议生物医药企业的工资支出据实列支;对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实行企业所得税零税率;对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物医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6%-10%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按20%的比例提取,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允许生物技术企业实行加速折旧。3,个人所得税措施。建议对生物医药企业和生物技术项目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凡再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生物医药企业员工获取的生物技术专利费或其他知识产权所得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生物技术企业奖励给高级技术人才的房产,根据产权获取的方式或年限予以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沈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为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对监管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家、省国资委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企业,指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所监管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第四条 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和损坏;国有资产的管理者、经营者及使用者应当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第五条 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市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第六条 市国资委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能,严格依照本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实施统一的监督与管理。落实经营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责任,构建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支持和加快企业的发展。

第二章 企业负责人管理

第七条 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负责人选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第八条 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任免程序如下:

(一)董事长、总经理(厂长)、监事会主席和党委书记的变动,由市国资委党委提出人选,经市国资委企业领导人管理部门组织民主推荐和考核,经市国资委党委讨论决定,履行任免推荐并履行法定程序。

(二)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副厂长)、总会计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的变动,一般由企业领导班子提出人选,经市国资委党委同意,企业党委以正式文件上报,由市国资委企业领导人管理部门组织民主推荐和考核,经市国资委党委讨论决定,履行任免推荐并履行法定程序。

(三)市国资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直接向国有控股企业派出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参加股东会,国有参股公司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办理。

第九条 由市国资委党委管理的集团(公司)所属重点企业党政正职领导人员发生变动时,集团(公司)党委事前需与市国资委党委沟通,并按规定履行程序,向市国资委党委报批。

第十条 对企业负责人实施业绩考核。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企业负责人实施业绩考核。业绩考核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销售增长率;任期业绩考核指标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业绩考核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进行,市国资委依据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第十一条 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管理,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构成,基本年薪根据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企业类型等因素由市国资委确定;绩效年薪依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是基本年薪的1—3倍。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分配方案在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后报市国资委审批。对暂不具备实行年薪制办法的企业负责人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或效益性收入等从企业获得的各类工资性收入),由企业提出负责人薪酬分配方案报市国资委审批。

第十二条 对企业负责人实行期股激励试点,探索经营者以知识股、技术股、管理股和期权参与收益分配。

第三章 基础管理

第十三条 市国资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资产统计和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强化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真实反映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企业要严格按照市国资委下发的《沈阳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实施细则》规定,按月份和向市国资委上报详实、完整、规范的企业国有资产财务快报和财务决算报告。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系统,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指标。

第十六条 依据国家、省国资部门下发的行政法规及有关文件,制定我市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执行。组织企业全面清查资产和负债等情况,由市国资委资产经营机构进行初审,准确核实国家资本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合理核销企业各类资产损失或资金挂账等。

第四章 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第十七条 市国资委负责指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审核批准其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重组、股份制改造方案和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的章程。

第十八条 鼓励企业通过推进股份制改造、企业重组、合资合作、搬迁改造、主辅分离等方式吸引外来资本和增资扩股,逐步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对需要保持国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地位的国有大企业,需结合本企业实际,深化改革措施,促使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大企业、大集团积聚,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企业做强做大的目标。

第十九条 市国资委负责指导和规范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引入独立董事和外派监事,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运行规范和相互制衡的、科学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并完善母子公司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二十条 市国资委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的企业(公司)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的和增减资本的,必须由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 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参股的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任免企业负责人等重大事项时,市国资委派出的股东代表、董事应当按照市国资委的指示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市国资委。

第二十二条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和主辅分离等改革工作,维护所有者权益,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工作程序实施操作,建立规范的企业发展和退出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放开、放活和快速发展。

第二十三条 企业投资设立子企业时,需由企业报市国资委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国资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实行工资总额管理,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水平。企业工效挂钩方案的审核,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应于每年3月末前将工效挂钩方案报市国资委和同级财政部门,并对企业提报的工效挂钩方案工资总额进行审批。

第二十五条 凡企业需经市政府或市国资委批准实施的重大事项,需进行清产核资、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应由市国资委直接组织并委托中介机构按规范程序进行,市国资委资产经营主管机构负责资产评估报告的初审。

第二十六条 国有独资的企业(公司)经市国资委核准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可以做为市国资委直管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享有《公司法》第十二条、二十条规定的权限,做为国资委授权投资的机构。

第五章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第二十七条 市国资委对企业资本运营实施规划管理,行使出资人的重大决策权,加强企业国有资本进入、运营与退出等方面的管理。企业重大投资、融资、对外担保和资产重组等项目的运作;制定国有资本运营的计划、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应报市国资委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在国有资本经营和收益管理上,市国资委享有资本经营收益权,通过其资产经营主管机构履行收益收缴的相关手续,企业应按照市国资委下发的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管理办法,做好经营预、决算的编制和报告工作,确保国有资本的运营质量和收益。

第二十九条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必须在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履行交易登记手续,进行公开挂牌出售,严格各项交易程序。

第三十条 国有独资的企业(公司)的资产处置,必须报市国资委批准,并依照规范程序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出资人隶属关系等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到市国资委产权管理部门办理变动产权登记手续。

第三十二条 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资产管理、经营管理、深化改革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第三十三条 市国资委负责协调其监管企业之间的资产产权纠纷。

第六章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

第三十四条 市国资委向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的企业、国有独资的公司派出监事会。监事会的组成、职权、行为规范等,依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市国资委对企业财务依法实施统一的监督与管理。

(一)市国资委依据国家、省国资部门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统一监督和检查企业财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对财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和违纪问题及举报进行有效监管。

(二)市国资委负责统一组织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

(三)市国资委于每年2—3季度,组成监督检查小组,对企业分期、分批进行财务检查,并制定下发有关检查文件,明晰检查的范围、时限、内容、重点、方法、政策和要求。

(四)检查方式和处罚办法:针对企业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市国资委适时采取专项检查、综合检查和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违法、违规和违纪企业,在处罚决定规定的期限内,责令其整改,处以罚款并缴入市国资委专户帐号,并通过《财务监督稽查简报》发布财务监管信息。

第三十六条 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须建立健全资产、经营、财务、审计管理以及企业法律顾问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制度,通过建立以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为核心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十七条 国有独资的企业(公司),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市国资委报告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状况。

第三十八条 市国资委按照《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9号”)的规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予以确认。

第三十九条 对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的处罚:

(一)对企业在产权交易中,不执行有关规定,进行暗箱操作、场外交易等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应依法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企业未按照规定及时向市国资委报告真实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状况的,予以告诫;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三)企业负责人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损失的,负赔偿责任,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负有责任并受到撤职以上纪律处分的企业负责人,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造成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被判刑的,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市国资委将另行制定补充规定。

第四十一条 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权利和义务等,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施行前沈阳市制定的有关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行政法规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7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这一准则是基于2001年旧无形资产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基础, 对其进行了更新和修正而产生的新无形资产准则。2001年颁布的旧准则中仅仅对企业产生的研发费用有了明确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方法, 而2006年的新准则则是从税法的角度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如何归集、摊销, 而后如何从应税收入中抵减给予了更加具体的诠释。

1.1 旧准则存在的问题

依据2001年颁布的旧准则,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所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取得时发生的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支出则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换句话说, 假设研究开发的项目是跨年度的, 如本年研究开发尚未完工, 那么这一年的支出要计入当期费用, 而当下一年度此研究开发项目完工并取得成果时, 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并资本化。很显然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 不符合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原则, 因此是不恰当的。

除此以外, 季永佩还指出研发费用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 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大, 财务信息使用者则更加关心企业的科研活动, 而旧准则未能体现其重要性。如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不予以资本化, 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 作为报表使用者, 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含金量, 也无法了解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1]

1.2 新准则下的研发费用

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同时规定在利润表“管理费用”下设立二级科目“研究与开发费用”, 通过更加明确的披露, 使报表使用者能清楚了解到企业研发费用对利润表的影响。除此之外, 在报表外的附注中还需披露:公司研发费用确认的标准、分类, 计价方法, 占总费用的比例;公司研发费用投入的主要方向, 项目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公司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状态和市场前景。新准则下如此具体的披露, 无疑让报表使用者更充分得以了解该企业日常研发的活动和状况。

新准则的另一亮点是企业在研发费用的支出上有了严格的划分, 将其划分成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由于研究阶段是早期具有探索性的, 且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是在一定时期的探索后, 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完成新项目、新产品或是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后, 因此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这些支出允许资本化并确认为无形资产。

2 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先后推出了各项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激励政策。早在2008年, 我国实行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就已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做了明确的规定, 2013年财政部又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而在今年的11月, 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三大部委再次联合颁布了《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研发费用的扣除政策, 为的是使更多企业能享受到加计扣除带来的税收优惠, 正向激励企业加紧结构转型并推动科技进步。

在今年最新出台的新政下, 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 如未形成无形资产应计入当期损益的, 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 按照本年实际发生额的50%, 从本年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 如已形成无形资产的, 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还总结了新政调整的几大亮点:一是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较以往有很大的放宽, 除了规定那些不宜计入的研发活动外, 其他的都可以作为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纳入到优惠范围里来。二是研发费用范围的扩大, 新政将外聘人员的劳务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以及与研发直接关联的差旅、会议费等都纳入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三是简化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 使会计核算更加简化。四是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可以追溯享受政策。五是减少执法机关的审核的程序, 由原来不能完整提供证据就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到现在的有关的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 税务机关需查证时再予以提供。企业享受政策的渠道更加便捷、直接、高效。

3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对企业的影响

以上海为例, 2010年由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负责, 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结果向上海本市所有高科技企业发放email调查问卷, 共收回89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2]“研发费用实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可以使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 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前抵扣、降低其缴纳的所得税, 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具有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作用。”

4 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政策宣传力度差

对于国家出台的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新政, 部分企业对此项政策或申请流程不理解、不熟悉, 甚至不知晓, 因此更谈不上利用和使用。这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科技、税收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网络或新媒体, 引导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带来的益处, 将此政策推广到各基层企业。

4.2 申请受理的过程不够人性化

企业为了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抵税政策, 需网上申请, 而网上申报软件操作较复杂、内容烦琐, 没有相应的填写和申报说明, 可操作性差。同时企业申报过程还涉及一定的行政成本, 对部分企业而言,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新政的开展和实施。

4.3 研发活动的特殊性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 研发活动常常会涉及一些特殊工艺的生产制造, 会涉及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例如专利权, 因此部分研发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 需要给予严格的商业保密。在享受新政的同时, 部分企业也会有此担心和犹豫。因此对于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都应考虑到这一点, 在申报流程中对相关信息予以保密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 先后推出了各项鼓励其开展研发活动的激励政策。研发费用作为此项政策的重点从产生到发展, 直至新政下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无形资产准则,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参考文献

[1]季永佩.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较[J].财会研究, 2007 (8) :15-16.

企业对政府发言稿 篇8

关键词: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政府补贴

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外部性,都会导致企业对研究发开的投资不足。由此,政府作为一个非市场力量同时也是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1]。

光伏产业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技术和成本等障碍,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不利于其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

一、中国光伏产业现状

通过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考察,中国光伏产业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

根据ENF的统计,在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生产这个环节,中国有21家,占到了世界一半左右。在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环节,中国企业数量达到了71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环节,中国企业数量更多,总计有356家。 而在光伏系统安装-这一环节中,中国企业数量却远远低于传统光伏强国的数目。ENF的数据显示,中国有73家企业从事光伏系统安装,美国、德国、日本的数量分别为375、534和64。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两头在外”的现象在原材料这一端有所缓解,中国各地纷纷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将大大降低中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对国外的依赖;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光伏产品的98%依然出口到其他国家,使得产业链的下游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二)核心技术缺乏,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多晶硅生产是光伏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厂商的技术主要引进自国外,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缺乏。在对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尾气回收技术不够成熟等。缺乏核心技术一方面导致生产的多晶硅质量与国外厂商相比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单位多晶硅的能耗也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而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竞争对手。这是企业缺乏科研创新动力所致,也很好的解释了中国光伏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缺乏这一现状。

二、现行补贴政策分析

近期,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被光伏业界视为国内市场启动的信号。

《办法》决定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相关项目给予财政补贴,2009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那么,这项政策对中国整个光伏产业有什么影响?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分析。

从测算的数据来看,此计划对无锡尚德的R&D投入影响最大,可促使其新增R&D投入2686万,占到其2008年投入的25.7%左右。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来看,此计划都可以大大的提升无锡尚德的研发投入。但是其他组件生产厂商的情况远没有这样乐观。在数据可获得的余下四家代表性厂商中,直接受益于新计划而新增的R&D投入在230万到383万之间,相应的占其2008年R&D投入的比重在11.7%到16.5%之间。从相对数来看,这相当于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企业原计划增长幅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从11.7%到16.5%不等的幅度。但是从绝对数来看,新增的研发投入都在百万级,而且都低于500万,对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会起到实质性的提升作用。

三、补贴政策探讨——个策略性的框架

本文借鉴了Reinganum(1983)所使用的建模分析框架,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进行分析,讨论是否存在一种政府补贴政策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2]。

假定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行业存在N个生产企业。一个典型的企业在每一时期获得的利润取决于该时期使用这一新技术的企业数量(mt,t=1,2)。一个使用新技术的企业在时期t获得?仔1(mt),一个未使用新技术的企业在时期t获得?仔0(mt)的利润。

假定政府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补贴率分别为s1和s2,且设s表示第一时期对第二时期补贴率的预期。对第二期的补贴将把第二期获得技术的成本降低为p2(1-s2)。第一时期预期第二时期的补贴为s,则第一时期的技术应用水平由下式决定:

?仔1(mt)-?仔0(mt)=p1(1-s2)-vp2(1-s)(6)

从上式可以看出,对第一期进行补贴将起到增加第一时期技术使用水平的作用,但是对第二时期进行补贴却起到减少第一时期技术使用水平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每一时期运用补贴都会使那一时期的技术使用水平上升。

通过上面模型的分析,结合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对太阳能电池产业采用新技术(自主研发或引进)进行补贴可以促使技术使用水平的上升,随之而来的将是企业的平均总成本下降。

四、结束语

本文也在政府制订产业政策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全球经济危机让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也受到极大波及。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出现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带领全球经济再次走向繁荣。这一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或许正是新能源产业。如何调整政府职能,合理利用补贴激励创新,完善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促进经济复苏显得至关重要。政府投入创新研发的资金有限,需要有限的资金补贴产生更可能大的激励效应,避免盲目的低效率补贴。

参考文献:

[1]刘楠,杜跃平.政府补贴方式选择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2]钱昇,武健.政府补贴对知识溢出条件下竞争企业R&D合作收益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7,(6).

上一篇:温暖的旅程六年级550字作文下一篇:浅谈项目教学法在餐饮实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