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2024-08-18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共8篇)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篇1

论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邱卫东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政府在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方面起以下作用:

一、根据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政府主要职能,就是做好宏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式也必须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政府首先应该认识到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的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例如现在各地几莸胤骄玫奶氐悖?br>出了一些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拟发展产业,但是更应该用集群的理念去考虑地方产业的发展。比如提出一些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规划,当然这种规划应该建立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凭空地创造集群,毕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演化的过程。

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产业集群说到底是产业链、价值链上企业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作支撑,因为企业像生物的生存一样也需要自己的“栖息地”。故此,政府可以创造和提供企业集聚的环境,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聚集和扎堆。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物理环境,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等等;软环境方面,要匹配相应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目前各地建设的各类园区和基地就是很好的开始,更应该引导现有的园区基地、产业带朝着集群的方向发展。其次,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也可以促使企业的集中和聚集,但是如果是跨国企业和公司的聚集,似乎又无法真正发挥集群的作用。从大的方面看,政府加快地方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体制创新、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的这些对一般企业发挥作用的措施,对集群发展的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落后地区往往在以上方面做的不好,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方面的观念和创新动力不足,很多方面仍然不能消除计划经济的烙印。

三、政府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各类经济活动,一是因为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各类资源(主要是资金资源),各部门都有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二是因为企业的创新创业的活动仍然比较弱,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可以通过资源在空间和产业中的重新配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对一定区域的特色产业中企业的支持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其他企业的集中和聚集。

四、微观方面推动建立企业之间的协作网络

在具体的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引导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例如,今年是科技部提出的中介机构建设年,地方也在积极响应,建立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其实,在企业集群的地域空间中,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中介机构、协会等提供各类培训和咨询,或者有目的的组织企业家交流集会,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以及企业协作联络网络的生成,从而促使企业之间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为创新的发生提供可能。对一些初具规模的集群,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排除一些阻碍集群发展壮大的消极因素,等

产业集群是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市场化的自发秩序形成的。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无所作为,而是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必须符合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政府的“为”可以使产业集群成长发展得更快,更有核心竞争力,但不可能凭空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

在传统区域发展理论中,政府强烈干预,扶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往往忽视配套性产业与基础性产业发展;而在集群策略中,政府提供服务与政策诱导,公平服务于集群内各企业,重视支撑性产业的配套发展。在每个集群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集群的薄弱环节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应当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某个阶段的角色和所提供的服务的重点。因为:(1)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不好。如,在西部地区,集群可能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尽管企业应当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基础薄弱、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观念等问题,政府仅仅提供像波特所说的发达国家政府提供的服务,可能效果是不明显的,因为,它们的市场机制已经是比较健全或者说是很健全的了。而在我国的不发达地区却不是这样的。因此,有好的项目、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往往因为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夭折。所以,我认为,如果在欠发达地区想过分的通过市场机制去调节,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当然,还要十分重视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毕竟,政府失灵是存在的。在欠发达地区,要是产业集群萌芽、发展,在起步的初级阶段,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很重要,因为就像一个婴儿刚开始学走路,父母的搀扶是必须的,当然,也要注重提供服务培育“产业氛围”。在这一阶段,政府充当“老师”的角色更多一些。(2)当集群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集群有了自己“走路”的能力了,政府就可以放手,更多的时提供服务了,政府更多的充当是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服务。如台湾新竹科技园在发展初期和在科技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政府的角色的转变,就是经历了这一个过程,一个懂得怎样经营的政府,在集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会懂得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的。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两件大事:(1)通过扶持典型来促使民众转变观念,培育有利于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2)扶持中介机构。无论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介机构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新的区域竞争环境下政府对于企业集群的作用应该比以前更为明显。大家在分析政府对集群作用时基本上从环境与政策层面进行,但更重要的应是从底层的制造流程层面进行规划和控制。这一方面将政府的规划引向更底层,另一方面则将通过技术维度的成长过程来强化从聚集向集群的发展,即一种自强化机制的形成。这似乎可以表达为集群政策的技术视角。

没有必要落入传统的经济学争论中:政府干预还是自由市场。波特的集群理论提供的是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的新型伙伴关系,都是集群的成员,那有不参与的道理。为此,我们提出给予集群的产业政策的一体化模型(系统论中权变主义观点)。

如果政府在培育集群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考虑问题也很周到,这样培育起来的集群有什么不好呢?(1)产业引导,(2)规范秩序,(3)提供基础设施,(4)充当中介组织,(5)提供大的技术公关,(6)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而且以非贸易壁垒为主。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集群创新中政府科技政策与集群自身创新之间的互动,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在集群中的响应是考察政府作用的一个切入点

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确实可以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例如孵化器理论。没有粥吃的时候,可以齐心协力做粥,有了粥之后的分配也极为关键。问题是如何因势利导和及时退出。当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有自我利益诉求时,集群的发展就成为多方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政府肯定能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产业集群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届政府所能够完成的,但为了政绩,政府往往有急功近利之嫌。这和我们对政府的评价体系有关

首先:动员地方企业家或具有创业热情。能力的人创业。其次:建立良好的创业、融资、文化等环境 再次:引导、鼓励学者和专家来研究、讨论集群,为集群的发展献计、献策。又:多多吸引外部企业或企业家加入集群,或为集群与外部流通建立通道。最后:公事公办最好。注意的是:社会治安也很重要。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原经济区,政府作用,政府失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GDP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国内经济三十余年的发展中,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设置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 政府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仍将是将来一段时期的重要途径, 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等也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因此, 根据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政府失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对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政府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对于政府的作用, 斯蒂格利茨 (1998) 认为, 政府在两个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第一, 政府是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 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米尔顿·弗里德曼 (1999) 认为, 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既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在其钻石理论模型中, 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他的观点还有“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但总体来说, 学者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多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职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

(一) 作为发动者, 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和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是发动者和组织者, 它要从总体上对经济发展方向、结构和过程进行规划, 并制定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的经济规划, 确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顺序。区域空间规划是对区域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及农业空间的统筹性安排, 其目的是创造一种人地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空间秩序。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制定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 例如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实施的相关战略和政策是有效的, 尤其是形成了许多经济增长极, 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二) 作为组织者, 进行必要的直接干预和协调

一方面, 政府干预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有其必要性, 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问题区域、问题领域, 或者由于自然条件差, 或者由于长期过度开发, 或者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经济的需要, 或者由于地区间差距过大、恶性竞争, 地方政府必须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协调, 这是对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公有制经济和掌握的土地、资源, 甚至必要时候的行政资源, 进行干预或协调, 即具备可行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可以凭借其不断增加的公共财政能力、长期以来对公共产品部门的经营垄断权, 以政府直接投资或成立国有或集体投资公司的形式, 建设城市、农村基础设施。虽然说这种方式容易滋生垄断、造成腐败、重复建设, 并且效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不能否认快速的城市规模扩张及城市设施的建设、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和贸易量的增长, 都体现了政府投资的效应。

(三) 作为管理者, 推动地方政府间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地方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目前还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行为, 严重阻碍了商品、资源、资金、劳务等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地方政府要在共同获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例如, 地方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 保障市场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逐渐形成地方政府的定期协商机制, 建立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补偿机制, 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人力资源开发、旅游等领域的区域合作。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尤其是在经济起步阶段, 强力、高效的政府可以通过区域经济规划和主导产业政策, 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 迅速实现赶超战略。但政府不是万能的, 也存在“政府失灵”。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政府失灵的突出表现主要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体现在政府超越自身应该行使的职能范围, 插手了一些不该由政府管或管不好的事情, 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 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 从而出现政府失灵现象。“任何利用权力对经济的过分介入和干预都会导致诸多问题, 也极易滋生权钱交易。”具体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不分, 政府经营的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造成效率低下, 并容易滋生腐败;在招商引资上越俎代庖, 政府直接出面谈项目、拉投资,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但应该加强监管或由企业主导、政府监管;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

政府职能的缺位, 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 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例如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 竞争规则不完备, 信用体系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 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上问题都会恶化当地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从而严重削弱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政府职能的错位, 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 即你干我的事, 我越你的权, 互相打乱仗。在纵向上, 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 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在横向上, 主要是不同区域地方政府之间, 对进入本地市场设置种种壁垒, 在打击假冒产品、司法执行等方面实行地方保护, 在吸引外资方面进行政策竞争等。

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都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此引起的当前产业结构趋同、资源过度开采、环境严重污染、地区间恶性竞争等现象, 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认识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是万能的, 也需要转变职能、合理定位。

三、结论及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规划者、组织者、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管理者, 其作用是无法代替的。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的重要作用。市场仍然要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起到刺激生产、调节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 这也是政府无法替代的。因此, 政府不应是反市场的, 而应是亲市场的, 市场也不应该一味地拒绝政府。最优的契合点应该是强力政府与高效市场的有机耦合。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 其地方政府的职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换言之, 政策制定者无须倡导政府职能的某一种固定模式, 而贬低另一种模式, 更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盲目地制定政府的各项职能方向。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很好的基础, 应该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的重点应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弥补市场缺陷;中西部地区市场基础相对薄弱, 短期内仍然需要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并主导推进, 但应注意避免出现政府失灵, 并且不断培育市场、保护市场、引导市场, 最终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较早地获得国家区域政策的支持, 发展迅速,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已形成经济洼地。国家及时启动中部崛起战略, 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对于中部省份尤其是河南省来说是重要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中部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同时可以借鉴东部地区甚至西部地区政府的经验, 例如在制定规划、政策和措施方面的经验, 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另一方面, 也应该避免照搬照抄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 因为即使东部地区也存在浙江模式、苏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政府职能类型。中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 人们的市场意识尚在培育之中, 市场秩序脆弱, 如果政府不能够加强对经济的推动和有效监管, 必然存在经济增长缓慢和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一个后发地区,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 结合中部地区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体系, 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真正起到在经济起步阶段的“助推器”作用。其次, 要加强对市场的引导、保护和培育,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打击恶性竞争, 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动力。最后, 要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 政府应适时退出相关领域, 由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应该制定一个绝对的时间表, 而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不断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又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家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 2005, (8) .

[2]杨上广, 吴柏均, 沈耀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基于长三角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发展, 2011, (7) .

[3]罗卫东, 许彬.区域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个总结[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 (1) .

[4]郭鸿懋.区域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契合点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 (1) .

[5]王金胜, 赵英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 2010, (10) .

[6]李俊利.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过程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9, (24) .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篇3

[关键词] 金融发展政府作用思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我国金融工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加快落实各项金融改革措施,摆脱传统观念和舊体制的束缚,放松金融管制,提高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的规划、整合、协调能力,强化金融主体的责任;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增强法规的有效性和监管执行能力。本文仅从“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角度进行相关思考。

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解决融资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结构严重失衡。国民经济活动高度依赖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明显滞后。根据人民银行《2004年中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的调查估计,2004年各地贷款融资的比例均在95%以上,并且大部分地区贷款融资的占比有所上升,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的情况没有改观。从资本市场来看,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例偏小。这种金融结构造成了资源配置失当,资金效率低下,风险过于集中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有效推进资本市场发展亟需从改变政府作用的角度采取措施:一是强化市场原则和平等的市场标准,弱化偏离市场规则的政策功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使证券市场更好的发挥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二是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证券市场产品丰富创新,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三是改变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制度,目前的发行审批制度是企业债市场严重滞后的主要体制因素。四是加强法规的整合调整,改变现存法规中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内容,积极推进市场创新。

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建立统一的社会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除了政府严格管制的正规金融体系,经济中还存在着尚未完全纳入体制和法律规范的民间金融市场。根据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三省民间融资规模约占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民间融资的利率在12%左右。央行推算全国的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相当于GDP的比例为6.96%,另据学者调研,在证券市场上也有数千亿元私募基金,此外,还有巨额资金游走于房地产、商品期货等市场之间。民间投融资的巨大需求未能在体制内得到满足催生了体制之外的民间金融,缺乏法律规范的灰色地带也提供了恶意欺诈和暴利行为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温床。造成民间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政府对民间金融缺少发展的战略和引导措施,把民间金融作为扰乱金融秩序的因素看待,从控制问题和清理整顿角度考虑政策多,从发展规范角度考虑政策少。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构建全社会金融体系的理念,从发展的角度对待非国有经济成分的金融活动和民间金融需求,政府应平等对待各种经济主体。二是改变金融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对非国有经济成分的金融活动及民间金融,用疏导规范的管理方式替代以限制为核心的金融管制。三是对内开放市场,加快制定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以市场标准而不是所有制成分确定市场准入标准,解决民间融资主体的合法性问题,用正门疏导方式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并融入社会金融体系。

三、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强化金融主体的责任

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至今仍然保留了政府垄断和严格金融管制的特征,集中表现在高度集中的国有银行体系,极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人为倾斜的公司上市取向,中央审批的债券发行制度,等等,这种体制实际上限制了融资渠道,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垄断的金融体系还弱化了金融主体的责任,形成了大包大揽的风险管理方式,致使国家承担了过多的金融风险。

为了尽快消除所有体制中阻碍金融发展的体制和政府因素,必须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改变传统的理念,摒弃垄断、管制和直接干预的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决不是取消政府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政府在金融改革和建立新体制的作用非常重要。当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强化政府在金融改革关键时期的规划和协调职能。二是改变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基本职能,放松金融管制,减少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干预。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强化金融主体的责任,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政府的弊端。四是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应当疏堵并举,以疏导规范为主,不能因噎废食采取简单禁止的方式。五是在金融企业的重组方面,要改变政府直接运作的清理整顿模式,更多发挥市场力量的整合优化功能,鼓励、支持和促进市场方式企业重组、收购兼并。

四、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构建良好社会诚信环境

近年来,政府在制定法规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但忽视了现有法规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缺乏协调和整合,大大降低了法规的有效性。一是对法律法规政策相互之间的矛盾,缺少统一规划协调,如公司法、证券法与民法通则之间的不协调,使一些法律内容很难落实;二是现有法规中的许多内容制约了金融创新,如金融期货;三是政出多门,条条分割,在法规的制定和市场监管上协调性有待加强。执法监督阻碍重重、执行不力是阻碍金融市场法制成效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在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当前应当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政策和行业性规章缓解某些领域的立法滞后。二是加强法律体系的统一规划,协调解决法规冲突。三是提高法规的前瞻性、预见性、适用性和严肃性,狠抓法规的执行落实。四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诚信的建立。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篇4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

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分账户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运转不协调。我国现行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的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政府各部门、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恰当地膨胀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存在为争取集团利益而各自为政的可能性,从而很容易导致诸如政出多门、执法程序不统一、部门利益相冲突等一系列政府财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的出现。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国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至于预算单位是否按规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中才得以知晓,形成预算、执行两张皮,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

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配公正。

政府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5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已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不少国家及地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

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篇6

我国不断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那么科学进步对农村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国庆假期进行了一次调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三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明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微软公司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科技兴农”的方针

一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律 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 科学 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 企业 的积极性调动

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三 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五 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 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七 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处促进作用

一 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中国将以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种植业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

二 加速畜牧业的科技进步。旨在推动中国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二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面提高中国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

三 力争节水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针对中国水资源短缺、浪费和污染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农业节水、特别是节水灌溉的研究。

四 加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科技工作。恢复并改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 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在中国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六 建立区域性农业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建设综合性试验示范区,推动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实现现代化。

七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建设。通过国家基础性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技进步对农民的影响

一 科技进步对农民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杂交水稻等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相继推出。农民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时方便了很多,而且亩产不断提高。

二 随着愈来愈多的农民受接受培训,所以种植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灌溉,使用农药更加合理。

三 由于科普教育的深入,农民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现在在农村使用农药的量越来越少,青蛙等有益动物愈来愈多。

四 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城镇差距开始减小。

五 农村卫生、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农民受益匪浅。

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7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 , 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 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群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是不同的, 它是介于企业和市场间的一个混合性组织。从集群内部看, 企业之间是市场关系 (纵向交易关系和水平竞争关系) , 从市场层面看, 集群又是一个有地理空间限制的, 具有高度分工和协作关系的组织。因而, 政府可以发挥多重作用, 而不仅仅限于单纯地优化“外部环境”。

1.1 集群企业的内在协作关系, 需要政府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职能

同类产品生产者的聚集是集群的基本特征, 这类企业聚集会在生产、技术、销售形成某种内在协作机制。但这种协作并不必然发生, 有时需要政府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职能。建立企业间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平台, 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聚化的制度, 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体系的系统失效问题 (Roelandt等1998) 。

1.2 集群企业对公产品的规模需求, 需要政府担当供给者的角色

同类产品生产者在一地理空间的聚集是集群的又一基本特征。这类企业聚集会产生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产业信息等公产品的规模需求。公共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服务越完善, 质量越高, 该区域对企业聚集越有吸引力。然而,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 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行为来配置, 或者在政府参与下配置, 或者说需要政府担当供给者的角色。此外, 同类企业聚集会形成更激烈的竞争局面, 这往往导致共生风险和系统失灵, 特别是“柠檬市场”的出现, 只有政府的介入, 规范交易秩序, 才能有效地避免此类风险。正如弗里德曼指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

1.3集群内具有劣势身份的中小企业, 需要政府特殊的扶持

集群一般是由中小企业所组成, 中小企业固有的身份劣势使其难以享有大企业在融资、公共服务、吸引高级人才及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待遇, 事实上面对的是相对不利的环境, 弱势者需要政府更多和特殊的扶持。

1.4 实践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是支持, 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在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扶持下, 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蜚声国际的产业集群;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内100多个小型产业集群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波特, 2002)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得到蓬勃发展。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我国浙江产业集群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是源于政府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市场制度还不完善, 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和弥补市场缺陷。从集群角度看, 产业集群在我国虽然发展迅速, 但大部分仍处于幼稚阶段, 很多产业集群还停留在同一产业简单的聚集在一起, 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既使那些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其成熟度也不高,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问题仍比较突出, 较之发达国家, 特别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2 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2.1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作为重要的制度供给者, 首要的职能就是制定规则, 并保证这个规则能实施;制定完善且配套的法律政策, 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 政府需要更新观念, 在制定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如鼓励自由企业制度、创新的分配政策和法律保障等。在集群创新活动中, 政府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 创建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 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还必须要健全中小企业的法律支持体系。一是要清理现有法律法规, 废除对中小企业有失公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出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区域急需发展产业的具体措施。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要采取统一协调、公平、公正和适当倾斜的政策。二是制定地方性反垄断法, 制止大企业恶意对中小企业的挤压, 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三是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法律和制度, 逐步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技术交易法规, 规范个人、企业、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技术交易行为, 使技术交易活动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平环境中进行。

2.2 采取多种措施, 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2.2.1 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政府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 引领主导产业选择并促其向集群式发展, 并根据本地情况, 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落实, 建立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重点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 以保证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调与完善, 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2.2 建立产业园区,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可以集中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 并能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地方政府要集中有限资源, 突出重点的优先建设与本地优势产业相关产业园区、商贸小区等。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优惠政策, 有选择的吸引具有示范性与凝聚力的企业在园区落户, 推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逐步形成区域上高度集聚和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体系, 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发展, 提高积聚效应。

2.2.3 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小企业集群生成

依据当地农副业发展特点, 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政府统一规划, 引进市场化、产业化机制,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小企业集群, 如农作物加工业集群、中药材加工业群等。

政府积极扶持本地的传统技艺, 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 促成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逐渐形成小型化、分散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集群。在这些小企业集群的基础上, 地方政府通过建设专业化商品交换市场, 或利用本地贸易企业和市场带动制造业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2.3 创造优良环境, 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2.3.1 转变政府职能, 增强服务意思

政府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软环境, 政府的政策、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因而政府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来鼓励投资与产业集聚。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从过去的注重管理逐步走向加强服务, 实行“放水养鱼”, 在机构设置、项日审批、基地建设和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实行“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 以简化程序, 增强服务。把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引入政府管理, 通过分权、放权等形式, 推进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降低企业运营的制度成本。

2.3.2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的公共服务

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 一些必要的设施和产品很难由单个企业自主提供, 因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在道路、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上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3.3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与融资服务的力度, 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当前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重点应放在改善政府信用、克服市场失灵、优化市场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要加快银行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健全新型银企合作机制, 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网络。要积极调整信贷业务, 在每年年度贷款额度中切块定向贷给中小企业, 对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必要的倾斜。对科技含量高, 成长型的中小企业, 产品有市场, 效益好的中小企业, 要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银行,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开办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贷款, 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政府按照市场运行规律, 设立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 投资于正在开发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 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2.3.4 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 第一要统筹和整合现有政策资金。目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 需要对资金进行整合, 切实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要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公共部门利用职权侵害中小企业利益。第三要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推进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和债务重组的同时, 尽快建立完善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

在税收政策方面, 一要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 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和管理办法, 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要改革现行所得税税制, 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 取消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只限于国有、集体企业的限制。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 允许实行加速折旧, 缩短折旧年限, 提高折旧率, 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2.3.5 培育区域文化

文化是影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是集群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创业文化是集群产生的“催化剂”, 诚信文化是集群企业协作的“润滑剂”, 创新文化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助推剂”。政府职能部门应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 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 向社会外公布, 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大力推介, 对信誉差的企业则给予警示, 在必要时地方政府还可以运用法律、行政手段等对危及集群整体的败德行为加以干预。同时, 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建立行业自律性社团组织, 如同业协会、同业商会等, 实现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 共同规范市场秩序, 制止无序竞争。地方政府通过舆论宣传、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积极倡导创业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 开放文化、竞争协作文化, 从而为集群不断升级奠定观念上的基础。

总之, 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也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 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强有力的支持, 促进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当地经济的腾飞。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积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采取多种措施, 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优良环境,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政府作用,建议

参考文献

[1]Roelandt, T.J.A., and P.den Hertog, eds. (1998) , Cluser Analy-ses&Cluser-Based Policy in0ECD-Countries.The Hague/U-trecht:0ECD-TIP Group, 1998.

[2]迈克尔.波特, 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3]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魏剑锋.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角色[J].统计与决策, 2007, (21) .

[5]赵中伟, 邵来安.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地方政府促进其发展的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10) .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 篇8

关键词: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88—02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广泛共识为第一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丰厚的人力资源支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把普通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1.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制干预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赠地法案》,把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各州和特区,用以创办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农业和机械学院。1958年又通过影响深远的《国防教育法》,以财政拨款等强有力手段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再如德国,为在战后的废墟上实现经济腾飞,联邦政府一直强制推进职业教育,并独创了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国也在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和规划。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纲领性文件。2002年《决定》指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组织、指导并支持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2.政府必须承担职业教育成本,为职业教育提供有效供给

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职业教育的权益者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雇主等,其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权益者。许多国家职业教育的权益承担走向总体合作,即“价值共识,课程共建,费用分摊,产出共享”。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培养所需人才,通过培养专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来增加国民收入。职业教育的产出就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经济就越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毫无疑问,政府的财政拨款就应当成为职教经费的主渠道。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有利于社会困难群体获得改变境遇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国际竞争力。

3.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哈尔滨市职业教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哈尔滨市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及现代服务领域的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新生劳动力、下岗和失业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接受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选择性,这对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直接的意义。

二是发展职业教育是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多功能现代服务业中心,确立服务业的优先发展地位,逐步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等战略。这些战略目标的实施,急需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源。

三是哈尔滨市职业教育落后于同等城市。人力资源的不足必将制约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从职业教育可对比的数据看,职普比例,财政投入、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办学形式、课程设置等都存在一定差距。仅从职普比例看,国家所规定的职普比1:1左右,我市职教普教在校生比例2006年大约是3.6:6.5。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建议

1.統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职普统筹。加强政府对普高生和职校生比例的严格控制,每年由市教育部门按当年初中毕业生总数各半的原则,确定普高和职校招生名额。政府在招生、毕业等改革中,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提供同一的竞争规则和评估制度。

二是城乡统筹。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新生劳动力,尽快出台《哈尔滨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统筹好中等职业教育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这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出口问题,解决长期以来在社会上的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低等教育”的偏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是学校体系与培训体系统筹。职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而且偏重于实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要重视学校体系和培训体系的平衡,加强欠缺的培训体系建设。

五是职业教育的布局与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哈尔滨市应加快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合理整合。尽快打造能列入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统一规划建设与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中机械制造、食品、医药、化工、高技术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

2.政府主导、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力量

一是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有保障。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15%),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主要用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具体用于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我市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社会宣传等。

二是完善多元化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机构、社团、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力争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方、受益方。积极争取社团投资,包括各类基金会。在税收减免、学生补贴、政府购买等形式上进行试点,形成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3.政策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调动学校、企业、社会力量、个人积极性。对职业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职业院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是优化人才政策,调动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性。不断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鼓励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任教、兼职,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兼评其他专业技术职务(技术等级)。兼职教师的报酬由聘任的职业学校发给,兼职教师在原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三是制定激励政策,调动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采取出租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民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同等义务与权利。对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鼓励公办学校引入民办机制。

四是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调动个人积极性。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招录职工首先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

4.加强舆论引导,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构筑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力工作的负面态度严重损害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被当成穷人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中的退化一部分,职业教育不被更高等的教育所接受,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障碍。政府有责任担当起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宣传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就业难和鼓励创业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不仅是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制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从发达国家看,人均GDP2000-8000美元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期。

二是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对其社会价值进行充分肯定。要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把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上一篇:秘书工作的基本原则下一篇:公司经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