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共11篇)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1
一、2011年个税新起征点的调整过程
2011年6月30日下午,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 税率结构由现行的9级调整为7级, 取消了原有的15%和40%两档税率, 并将最低一档的税率由5%调整为3%。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9月1日起正式实行。至此, 受到全国民众广泛关注的本轮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个税起征点究竟调整到多少才合适?因为既要考虑到全国民众由于日益上涨的物价水平而引起的生活成本的提高, 同时还要保留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差异的功能, 因此个税起征点的确定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问题自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修正案草案进行一审但未获通过后, 将草案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此后受到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在仅仅一个多月内, 全国人大网就收到将近8.3万名网民提出的23.7万多条意见或建议。据统计, 这些意见中, 针对原有草案中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的方案, 只有15%表示赞成, 而35%明确表示反对, 48%则要求修改。
最终, 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 虽然仍有人不会很满意, 但是, 毕竟基本符合了大部分纳税人的意愿, 更为重要的是, 此次个税起征点调整的过程也是我国建设电子政府, 进而实现电子民主的一次精彩演练。
二、电子民主兴起的背景
民主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制, 从此之后民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追求民主也就成为在遭受专制统治、独裁统治的人们的最高理想, 并为之不断奋斗。但是, 在反封建斗争胜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 历史上还是以代议制民主为主要形式。由于交通条件、认知水平、通讯条件等诸多限制, 每一个公民都去直接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人们就考虑如何才能使国家的决策能代表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和心声, 于是就推选民意代表, 由代表们来代表自己行使对国家大事的决策。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 发展到当代社会, 科技革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民主决策方式。因为互联网使人们更为方便和直接地获得了各种政治信息, 也为人们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不仅整合了科技, 而且连接了人类社会的群体、组织、社会和文化, 从而使人类生存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获得了极大的延伸。从20世纪末开始就出现了由代议制民主向直接参与式民主发展的新趋势。此后, “电子民主”在各国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电子民主是何种形式的民主?在我国通常也被称为数字民主或网络民主。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兴起,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参与政治的手段和方式。具体如何参与政治决策呢?主要是将民主过程及方式进行电子化。例如通过网络和在线服务, 以及论坛、聊天室等在民众间以及国家领导层与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政治立场的交流、反映和集中。使民意在国家决策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目前在实施中的电子民主的主要形式有在线选举、在线民意调查、候选人与选民在线交流、在线听证、在线信访、以及在线政治意愿表达等等。
例如, 在南京市就有著名的《政风热线》栏目, 就通过媒体实现民众与相关政府部门的直接对话, 为民众在生活中遇到的疑惑或不公正对待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通道,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网络民主的运作方式下, 社会成员的个人意愿可以通过网络集中起来, 实现快捷地收集、统计、分析、公布、实现最广大的社会成员的意愿。由于网络智能系统能迅速、准确、独立地收集统计得票结果, 随即将结果直接发布实施, 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为干扰和暗箱操作, 能极大地提高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由于提高了政治决策的透明度, 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信赖度。
三、电子民主发展的意义
电子民主的出现, 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在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时期, 我国存在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 直呼君主或官员的名讳甚至就可能被治以重罪, 参与民主,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在我国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思维模式, 因此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民众对于与国家政治决策相关的话题仍然是尽可能避谈, 因为在言论方面仍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无形的限制。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 在经济建设取得了震惊全球的巨大进步的同时, 我国的民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现在, 我们网民可以直接对“郭美美事件”、“故宫失窃门”、“甬温线动车事故”等涉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话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 这无疑展现了我国民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说明了我国已经迈进了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笔者认为, 就是中国民众思维的活跃, “思维的活跃”意味着什么?就是普通民众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意见, 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行使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 这是中国民主取得的巨大进步。
从上海市静安区大火事件, 到药家鑫案件, 再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 网民们集体动员, 用怀疑、但严谨的目光审视事件的背后, 勇敢地要求了解各类事件的真相, 在此过程中所爆发出的激情、勇气和力量, 都说明了我国网民参政议政的要求以及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发展民主的强烈内在要求。同时在各类事件的发展中, 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对网民们提出的质疑和批评, 表达了高度的重视, 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因此也体现了政府对我国民主发展的支持。笔者认为发展电子政府对实现电子民主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 电子政府拓宽了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
1、电子政府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
在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时代, 只有“民意代表”才能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而其他公民由于种种原因则缺乏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例如, 在我国, 过去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要途径是选举人民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各人民团体来表达政治诉求或通过党的组织渠道、人民来信、信访等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推进, 普通民众已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电子媒体来表达对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因此, 电子政府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
2、电子政府为公民提供了更多决策信息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要作出正确的决策, 依赖于决策着所掌握的信息量的深度和广度。公民要参与制定决策, 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决策信息。在电子民主兴起之前, 公民缺乏必要的政府信息, 是阻碍公民有效参与决策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府的基本内容。通过网络, 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关心的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媒体, 改变了长期存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奠定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基础, 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信息保证。
3、电子政府降低了决策参与的经济成本
公民作为理性的决策者, 在参与政府决策上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会理性分析参与成本与收益。以前, 参与成本过高是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很高的经济成本, 使得只有那些拥有大量财富并且拥有高度组织性的团体, 如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利益集团等, 才能较为有效地参与政府决策;而下层的、贫穷的团体和个人则在权衡之后, 往往放弃参与政府决策, 进而使自己在决策的结果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长此以往, 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而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成本, 这将极大地调动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集体智慧。
4、电子决策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网络的互动性使公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而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者或者生产者。网络提供的公民与政府及高层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机会增强了公民政治归属感, 促进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
(二) 使公众政治参与能力有所提高
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大有助于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 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 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电子政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更具威力, 当网络应用于政治后, 它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 因此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
从公众的角度看, 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的方式, 使人们在感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真切的感觉, 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通过网络媒体, 政治家们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对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度以及有哪些不同的声音, 网络将成为进行政治对话的一条主要途径。
根据2011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4.85亿人, 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子民主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员保证。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的话, 可以大胆地预测, 以前仅仅能在小国实施的直接民主,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在我国这样幅员广袤的大国展开。
(三) 带动了电子政府的发展, 最终推动电子民主的发展
何为民主?民主的本意是公民能够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民主政治即国家的政治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全体公民。因此, 国家的重大事件都必须让公民享有知情权。我们的政府就要让全体公民都能够知道政府所从事的活动, 特别是对可能会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的决策过程, 尽最大可能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因此, 电子政府是一个值得广泛推广的有效方法。
1、电子政府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网络媒体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提供了方便而快捷的渠道。通过网络媒体, 公民可以实时地了解政府工作的动态、走向,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将不再神秘。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对政府决策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的决策过程可以广泛吸纳民众意见, 使政府工作变得更公开、更透明。
据统计, 截至2009年12月, 全国“.gov.cn”的域名已开通49730个, 是1997年10月的153倍。2008年, 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96.1%, 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 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 政府门户网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第一平台和汇集民智民意的重要渠道。
2、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便利
在电子政府出现之前, 普通公众如果想与政府进行意见交换, 往往由于缺乏一个方便快捷而有效的平台而最终导致普通公众放弃了与政府的沟通。但是通过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真正使政府实现了在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 并实时地获得信息反馈。由于网络媒体的实时性, 政府决策可以直接了解到普通民众最真实的想法, 从而避免了以往对民意进行过滤而使信息失真的情况。总之, 网络媒体第一次使如此庞大的普通民众群体实现了和政府之间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四、电子民主发展的不足分析及建议
民主是一种需要不断改进的事务, 电子民主作为民主发展的新阶段,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根据电子民主的实际发展状况,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 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难保
普通民众要参与政府的决策, 前提是必须拥有在一定数量的客观、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无限性, 以及网络媒体上信息的难以验证性, 都使得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的信息难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准确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我们已经从信息来源匮乏的年代一下子大跃进至信息爆炸的时代。此时此刻, 我们普通公民缺乏的是一双能够辨别各类信息的慧眼。我国目前很少有直通民意的专门网站, 所以网上民意内容分散于许多论坛、微博等, 内容凌乱、庞杂,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难以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由于不少网上民意是匿名发表的, 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其中不排除反动势力利用网络编造谣言, 污蔑政府, 误导民意;在我国转型过程中, 有些利益受损的人也会在网上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也就可以通过巧妙的编辑, 在网上制造假新闻, 发布假消息, 歪曲事实进行宣传。正像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 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 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 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海量的信息再加上真假难辨, 民众政治参与的理性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促成的非法参与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在网络中, 任何一个支点都可以变为中心, 没有一个终极的管理者, 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 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地方。同时, 网络具有一种再造和遮蔽的作用。因此, 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恐怖组织、邪教组织等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 进行政治煽动, 制造混乱, 攻击和诋毁政府, 并有计划、有目的地侵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决策部门的信息中心, 窃取机密或者破坏计算机和数据保护系统。
(三) 网络化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导致了政治参与的不均衡
“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又称电子鸿沟, 是指基于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别而催生的, 横亘于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客观差距。对于政府电子决策来讲, 一方面, 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 成为政府决策参与的“喉舌”, 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另一方面, 那些买不起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感到恐惧的人则根本无法承受互联网这一奢侈品, 也就无法通过网络来经常性地参与政府的决策, 从而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和政治态度。例如, 政府经常会就一些重大决策进行民意调查, 接受网上调查的人肯定绝大部分是有电脑和懂电脑技术的人, 那么调查的对象就受到了限制, 调查的结果则反映的是有电脑并懂电脑操作的一族的利益和意见, 而没有电脑或不懂电脑的人的议决案则被排除在外。
据联合国秘书处称, “发达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只有16%, 但上网的人数却占全球的90%, 在世界上最贫穷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只有0.3%的人口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 曼哈顿的电脑主机比整个非洲所拥有的数量还要多”。
在我国, 据2011年7月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群体的数量虽已达到历史性的4.85亿人, 但网民的分布情况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因此, 能够在信息空间自由翱翔的人仍然是少数, 这就造成了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 从而导致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没有能力上网的信息贫穷者将失去一些民主权利, 对于他们而言, 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将会不断增加, 进而导致其政治上的不参与。
五、减少电子政府对民主决策消极影响的建议
(一) 加快信息化进程, 跨越“数字鸿沟”
解决政府民主决策中“数字鸿沟”问题, 关键是要求政府要加速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国家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 解决数字鸿沟、公平分享信息化成果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 政府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 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 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 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 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 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 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 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消除数字鸿沟。
(二) 拓宽决策信息的来源面, 加大对决策信息的审查
如果决策信息只掌握在少数的利益集团和小范围的人群内, 由于提前掌握政府决策信息,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 因此一部分人就会铤而走险, 将政府决策信息进行恶意使用, 造成政府的巨大损失。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呢?
首先, 政府要拓宽决策信息的来源面。
因为有比较才能辨伪存真。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而不能仅听取控制了技术统计数据的部门的一家之言。政府官员做决策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去分析决策的所有信息真假利弊, 而应通过举行听证会、辩论会等创造一个让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其中的环境, 使他们进行信息真假及决策方案利弊的讨论, 通过这种形式, 政府官员在决策前就可以对决策信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 决策官员要加大信息审查的力度。
在网络时代, 虚假信息泛滥, 在网络上发布的数据, 即使标明了出处, 如果没有政府部门人员出面予以说明, 都有可能为虚假信息。这既可能是某些利益集团因为利益的需要, 故意制造虚假信息, 也有可能是进行信息收集和统计的工作人员的不严谨, 或疏忽造成的结果的错误或误差。因此, 政府决策官员对于决策信息必须保持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尽量减少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
(三) 加大对电子政府技术的监控
为保证电子决策的安全性, 必须对与政府决策相关的技术进行监控, 要保证决策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政府对于一些关键性技术应进行统一的生产, 防止产品存在安全漏洞。其次, 在决策过程中, 仍要加强对技术使用的监控, 防止被一些技术专家所操控。
六、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我国政府面临着同时具有曲折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社会环境和日趋复杂的公共问题, 这就使得政府体制的变革呈现出两大明显趋势:一是由政府信息化所推动的电子政务的发展;二是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政治民主化的推进。这两大趋势相互依托、相互推进, 并逐步统一到现代地方政府变革的实践中, 强调其中任何一种趋势的单方面的政府改革都难以实现政府的有效转型。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制度安排的最优选择应该是与制度强势或制度失败相关的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府, 当务之急是要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只有实现行政层面的制度创新, 并辅之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 将人文和技术有效地统一于政府改革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管理由治理向善治转变, 同时推动电子化民主的发展。
网络像过去曾经出现的划时代的传媒一样, 必将推动我国民主化建设的步伐。有人认为, 网络打开了政治参与的全新路径, 那么在它的引导下, 民主的重建是水到渠成之事。其实不然, 我们不能指望新兴媒体能够单纯以科技上的力量, 在短期内解决目前为止民主发展的遗留问题。电子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工具高度完善但目标极度混乱, 技术不会塑造价值, 也不会产生理想, 而“民主制要成功, 需要一种乌托邦的远见——一条想走更加美好的社会的道路——一种超越狭隘的宗派私利的远见”, 直接的民主也并非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认为, 网络最终导致大范围的直接民主, 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美好的结局, 是人类政治所能实现的终极目标。这种观念有一个预设前提, 即每一个公民都能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呼声, 政府只需按多数人的呼声行事就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相信:民主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必经阶段, 而不是终极目标。在现阶段, 我们一起携手, 通过电子民主行使公民权利, 共同表达我们对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美满的共同愿望吧。
参考文献
[1][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3]张力, 白洁.互联网与国际关系[M].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M].时事出版社, 2002.[3]张力, 白洁.互联网与国际关系[M].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M].时事出版社, 2002.
[4]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research/zx/qwfb, 2011, 7.[4]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research/zx/qwfb, 2011, 7.
[5]郑佳.电子民主: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与新发展[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5]郑佳.电子民主: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与新发展[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6]郭小安.网络民主—媒介与民主关系的新形式[M].四川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6]郭小安.网络民主—媒介与民主关系的新形式[M].四川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2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促进市场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是对传统商务的重大变革,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战略选择。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义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流通业态多元化趋势,突破有形市场地域空间限制,完善市场功能体系,促进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义乌加快国际化、现代化步伐,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市场与电子商务加速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显现。但我市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内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各镇街、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研究措施,扎实推进,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二、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有形市场和现代物流网络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致力建成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打造小商品电子商务之都,促进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2.基本原则。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把电子商务作为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互融合的实现形式,依托有形市场发展基础加快无形市场发展提升,以无形市场发展促进有形市场可持续繁荣。
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强支撑体系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以环境建设促进应用发展。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同时,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
3.工作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新兴的重要产业,基本建成产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小商品电子商务之都。
——培育引进2-3家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10家以上有较强市场占有率的专业性行业门户网站。
——聚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网商队伍,基本建成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
——电子商务应用能级和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和市场经营户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分别60%和80%以上,培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100家以上。
——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4.加快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进程。市场业主要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强化网上交易和信息化管理功能。鼓励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借助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培育新型市场业态,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5.积极培育引进行业门户网站。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来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独立法 人机构开展业务。依托实体市场和块状特色经济优势,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建设特色产业行业网站群。鼓励义博会、文博会、旅博会、森博会重大活动筹备组织建立专业商务网站。
6.培育壮大网商队伍。依托有形市场网货资源丰富和物流体系健全的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B2B、B2C、C2C等模式开展网络营销。积极宣传推广我市电子商务环境,吸引外地网商落户我市。支持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聚效应。
7.推进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动并支持传统制造业、商贸业及金融、物流、会展等服务领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鼓励优势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发挥营销网络优势,积极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拓宽采购、销售渠道,变革经营方式,优化供应链与价值链。
(二)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强化电子商务服务支撑
8.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支持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接入,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建设,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加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
9.优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物流产业的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有效支撑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10.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加快支付服务手段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尽快形成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网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新型综合支付体系。鼓励支持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扶持发展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加快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
11.构建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以义乌信用网为基础,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系,建立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网站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网上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企业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
12.健全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提高电子商务系统风险监控能力。完善电子商务安全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电子认证服务,推广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的应用。
(三)加快创业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
13.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加快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布局和建设,强化电子商务企业和配套服务体系的集聚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链清晰、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14.培育开发电子商务楼宇项目。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创新招商方式和开发模式,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楼宇经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更好发挥孵化功能。
15.培育发展网货交易展会。依托网货资源丰富、网商队伍集聚优势,培育发展网货交易专业展会,搭建网商合作交易平台,加快电子商务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造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环境
16.建立电子商务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制定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规划,开展电子商务行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统筹协调全市电子商务发展。
17.制定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带动导向作用,研究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电子商务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扶持力度,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应用相适应的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创新电子商务企业信贷方式,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登记注册模式,放宽经营范围核准,探索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市场特点的市场准入制度。
18.规范电子商务行业监管。发挥公安、工商、税务、文化、信息化、通信管理等部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监管职能,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监督管理规范。抓紧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企业、相关机构的管理,加大对网络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19.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义乌工商学院及各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电子商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电子商务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人才引进,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体系;企业要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电子商务人才。
20.强化宣传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有效形式,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电子商务重要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荐并宣传一批成功的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和优秀网站,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大电子商务整体形象宣传,提升全市电子商务影响力。
二○一○年十月十六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政协办公室,人武部,法院、检察院。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 发展 建设 现状 对策
虽然电子政务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但是它的含义并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统一的准确定义,根据有关调查,在我国“电子政务”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化”“网络政府”“政府办公自动化”等,这些表达方式只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因为电子政务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各个学者都对其有着各自的见解。但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电子政务是先要对传统政务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而不仅仅只是把现有的业务、办事流程、公共信息搬上网;其次,电子政务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一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政府部门之间,在计算机网络的协同下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与社会之间,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相互交流;四是电子政务能够将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与政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五是是以建立高效、透明、廉洁、低成本的政府为目标。
而政府网站是普通大众对政府电子政务了解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普通大众接触政府的网站比较容易并且经常到政府网站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我国政府网站已经成立了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和归纳我国政府网站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经验,逐渐找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这些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理性建设和快速发展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政府网站的发展现状
1.1 政府网站建设全面推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根据有关调查,绝大多数中央、省级、地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各职能部门网站,以及政府专项服务网站已基本建成。区县一级政府也大多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甚至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也有自己的专门网站。
1.2 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办公效率。不少地方政府发展的非常快,如上海,深圳、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些城市都要求建设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
1.3 政府网站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政府网站的功能不断加强,可以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从《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出:在提供的信息服务上,基本上所有的政府网站都提供 “政府职能”,“业务介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政府新闻”。政府网站最普遍的一种服务就是“政府信箱”“留言板”“投诉,举报/信访”“民意调查,意见征集”等。
2 政府网站发展中存在问题
电子政务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网络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使政府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能够陕速灵活地做出反应,从而提高了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减去了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了办公费用、人员的减少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正处在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也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通道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政府网站正在慢慢的从初期阶段走向成熟,现在我国政府网站是建设并不是完善的,而且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合理解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解决以下问题:
2.1 政府网站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因为每个地方的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开展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而且各地政府发展状况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难免会出现政府网站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在地区和行业之间。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县级市都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甚至有的乡镇或者是发展比较好的村也都有了自己的网站,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有的地级市都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而且,根据地区的不同网站的质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层级的政府网站之间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即使是同一层面,同一发展水平的地区的政府网站也是十分不平衡的。
2.2 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网络服务的观念。政府工作人员方面就不具备较好的网络服务意识,一般在网络不断普及的情况下,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多,服务网络化的进步,政府网站应当越来越明显的展示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容易与公众沟通”的好处。但是现在还未能很好地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还没有完全正确的认识电子政务。仅仅是将电子政务看作是政府上网,仅仅是通过网络来展示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条例,未能将传统的政务工具和网络服务有机结合。
2.3 政府网站发展没有进行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现在,跨部门、跨地区也需要数据互联共享,政府网站标准化已是热点。因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行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散开展的,分成了比较分散的条块,,诶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规划,这样就造成了大多数建成的政府网站系统模式不统一,使得他们不容易进行互联、互通、互利用、互操作。
2.4 没能很好的进行政府信息的整合。政府网站的信息比较孤立,各个部门网站之间、部门网站与门户网站之间相互封锁的情况非常多,他们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互动,再加上政府外网、专网和内网之间不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使得现在很多的政府网站无法获得较好的协调效益,不容易发挥其整体优势。
2.5 重政府内部管理,轻社会公共服务。据悉,当下我国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关注政府内部管理,却忽视了社会公共服务,这一特征在政府网站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使人们能够从网上获得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时还是没有十分有效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间没能进行较好的互动。我国政府网站有一种“三多”现象。一是“空站”多,在各搜索引擎上,县以上的政府网站基本上是都可以搜到的,但是点击其链接的时候,有不少都无法打开。二是“老站”多,这些网站的内容都不够新颖,没有做到随时更新;没有较多公开的信息,质量比较低。三是“死站”多,大部分的网站只是注重网页宣传介绍的静态功能,缺少对于所需的具体业务部门详细信息的动态反应。
3 政府网站发展方向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近年来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各国的电子政务也在陆续的建立或建成。不过在呈现一定的共性的同时,相互间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信息环境的不同所以政务也是迥然不同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科学决策的依据、联系公众的纽带、宏观调控的手段。那么为了高效、有序地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3.1 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开发计划,用以确保政府所需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3.2 按照既定的流程程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一体化的形式,有组织地收集、处理、传输、发布各种信息,这样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当下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为各级政府展示和宣传政府形象提供了便捷途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共享信息,实现联合连贯,推动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业务协同配合,提高对公众的服务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监督的发展成为公众反腐倡廉,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那么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社会里,面对网民的问政,面对网上的监督,政府的执政需要与人们进行互动,这样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因为网络监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赴加拿大电子政务考察团.以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为核心,促进政府职能转型是加拿大电子政务取得成功的关键.见: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宿州学院学报,2005(2):104—105.
[3]侯卫真,于丽娟.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杨雷.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盛辉,成良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院,2004(5):18—19.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1.
电子政府与政府满意度发展探讨 篇4
根据管理论的解释, 善治的核心是现有政府采用新的施政工具。系统论的观点则认为善治首先是对新的实践、新的伙伴关系、新的合作和新的自我治理的一种探索, 而它能从根本上影响现有的组织、制度、过程。”善治意味着一种能够对于民众的需求敏感并能够做出相应回应的行政方式, 他通过构建和运用适当的法律和措施来有效的应对社会中出现的挑战。
俞可平先生认为“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 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不是要取消政府的权威, 而是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的责任依然很重大。即使公民社会很发达, 社会组织作用日益强化, 政府的作用依然很重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作为公共权利的拥有者, 政府仍然是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 政府机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是善治的重要要素。
因此, 民众对政府满意度的增强则是政府必须努力的关注点。合法性的增强进而增强治理权威, 也是国家治理的需要。政府必须践行现代政府理念, 否则民众满意度的降低, 直接关涉到政府治理的权威, 将一定程度造成政府行政过程中阻力的增加, 甚至是直接的对立, 这会造成国家行政内耗, 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政治的稳定。
2满意度
政府掌握着多种的资源, 甚至是垄断性的, 承担着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责任, 服务于民众利益的实现, 也可以讲是尽力实现民众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涉及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政府只有持续不断的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政府服务作为公共物品, 民众对其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 政府管理活动与其他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性质, 这也使得民众对政府有着很高的期望。
民众在日常的生活经历中, 有意无意地会对政府进行评价, 产生一种心理感受。评价政府工作的好坏, 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那就是以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它的价值取向, 审看政府所做的工作是否实现了职能, 是否达到了社会组织和公众的需求满足程度和心理满意程度。满意度反映民众对政府在心理感受上的满足度, 体现为民众对政府作为在事实反应和情绪上的满足。民众会对政府产生心理预期, 而这种预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 民众在接受政府管理与服务过程中, 会依据自身经历或经验, 把政府作为与自我心理预期进行比较, 并在心理上产生对政府的态度与感受。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 对满意度的衡量难度很大, 但是可以根据政府管理服务的特点, 产生一些具体的量化指标, 进行相对的测量。本文不从技术的角度设计具体的指标, 只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试图宏观的解析政府的满意度。
“这种感受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一是公共权益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政府处理公共事务, 既要考虑此类公共事务处理的公众性, 又要考虑到有关当事者的合法利益, 作为政府是否真正解决公共事务的问题或某一方面的局部性的问题, 与公众的利益要求和权利维护有较密切的关联。二是满意途径。假如政府处置公共事务的立足点放在社会组织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和事务的解决上, 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肯定会有较高的满意度。但这种较高的满意度, 还与权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尽管最终有可能实现了某种权益, 但他的速度很慢, 手续繁琐,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满意度的高低。”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关系到民众对政府的认同, 关涉到政府权威, 关涉到政府合法性问题, 那些被民众从内心所承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意义上所说的合法性, 取得和增强政府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尽可能增加民众对政府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高, 则对政府的认同和忠实度会降低, 由此产生政府权威的减弱, 其管理和服务行为的阻力会增大, 虽然政府在很多方面具有强制力, 但当民众对其认同降低时, 其强制力减弱, 甚至会转化为行政行为的阻力, 而不是推动力。另外, 在法治日益完善, 民主化不断向深层次推进的时代背景下, 政府强制力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政府行政社会成本的增加, 社会净损失的增加, 无形当中增加了国内政府与民众的对立, 增加了行政内耗, 这样又会降低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甚至走向极端。治道变革、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众对政府的预期越来越高, 这又对政府的实际作为产生了压力, 政府必须努力, 从各个方面改造自我, 以达到民众预期, 至少最大限度接近民众预期, 或者说远离民众对政府的最低容忍度。
3电子政府
电子政府是对传统政府的改造, 是适应信息社会公共行政需要的一种政府形态, 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创造, 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它需要重新审视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组织原则, 另外电子政府将改变传统的政府过程, 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体系的运转以及它所在的政治环境。
电子政府在践行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等政府理念方面具有传统政府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子政府具有以下特征: (1) 政府信息的公开; (2) 政府服务的创新; (3) 政府沟通的互动; (4) 政府管理的转变; (5) 政府运作的高效。电子政府的打造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破时空的界限, 改变传统行政服务的整齐划一的单向供给服务, 一定程度克服传统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积弊, 如自由选择度低甚至无可选择等,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电子政府的发展, 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加强, 政府作为表现出直接性、便捷性、廉价性、平等性的特点。
(1) 直接性。
“通过政府网站将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 从而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割的制约, 全方位地为社会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和符合国际标准惯例的管理和服务。”另外民众可以直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享受政府的服务, 与政府互动。
(2) 便捷性。
便捷性与直接性相互联系, 政府服务直接性增强, 减少了服务的中间环节。一方面缩减了民众享受同一服务所需时间;另一方面, 民众不需要在一个个部门的去跑, 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政府部门沟通。快速的信息传递大大加快了公众信息的反馈速度, 也使得政府对问题的回应速度大大加快。
(3) 廉价性。
民众在享受到政府的直接服务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政府互动, 直接参与到政府的服务过程, 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大大降低, 突破空间限制, 降低了民众享受服务的机会成本, 由此降低民众投入的总社会成本。另外, 借助网络优势, 可以实现快速沟通以及低成本的前提下, 享受大量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4) 平等性。
网络在实现一定程度的普遍国民待遇, 提供公平、公正服务方面具有十分明显优势。政府服务在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 其标准相对确定, 在网络途径上, 服务的公共性和普遍性增强, 民众会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将会减少“门难进, 脸难看, 事难办”的现象, 也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的人为推诿和不负责。
电子政府对政府的服务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使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具有可选择性和普遍性, 增加民众自由选择度, 包括时间、服务类型等方面。“电子政府改变了传统部门分割运行的状况, 消除了政府服务的间断和空白点, 使政府运作与服务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 从而为实现无缝隙化的服务创造了条件。这种无缝隙化服务是全天候的, 政府在每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地向居民或企业提供服务。”
其次, 政府将会有更加便利的渠道在更大范围内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获得信息反馈, 并且这些信息是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获得, 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 由于多层过滤的原因所造成的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在常态的政府服务过程中, 以上优势会很好的体现;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 如果政府能够充分发挥电子政府的优势, 民众对政府满意度的提高幅度将远远高于常态服务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突发事件对政府的考验巨大, 对政府作为要求很高, 对政府的服务性、回应性要求更高。电子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 其服务的直接性、便捷性、各部门的协调性、快速反应性将会发挥突出优势。另外,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发布信息, 及时了解事件情况和民众反应, 可以实现政府与民众的直接快速互动, 增强政府的反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电子政府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政府机关、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 经此互动机制, 公民可以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从而政府亦可以了解民众的合理要求, 而促使政府更有回应力和责任感。”
再次, 电子政府也强调:“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电子政府意味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 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以更便利的方式、更易理解的语言让民众能够方便的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 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由于官方信息在国家的特殊地位, 此类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是其价值所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净化政治过程、提高行政可信度的重要措施。一些国家在通过宪法保护公民知情权的角度, 提出公民对于政府信息的请求。”知情权具有复合性质的权利, 它既是一种人权, 又具有参政权的性质。
另外, 电子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以及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 以制定正确的决策, 做出理性的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 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最后, 电子政府将促进政府重组,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将使传统的政府组织向网路化组织发展, 有利于打破部门、地域、层级限制, 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政府信息化将简化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 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约。
总之, 电子政府对政府重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电子政府优势的发挥必将进一步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 降低社会资源的耗费, 提升政府形象, 增加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民主政治理念的广泛影响, 以及公民社会的日渐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需要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中, 运用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管理的政府, 其资格的完全性以及合法性在时代的洪流中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在如何更有效的为民众提供服务, 增强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进而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方面, 一个服务导向型的电子政府, 可以整体涵盖“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 顺应了治道变革的要求, 是重塑政府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善治,满意度,电子政府
参考文献
[1]宋钟亮.电子政府及其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 2002, (1) .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5
题目: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信息化建设浪潮使许多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为社会、企业、公众创造全新的沟通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为各国政府提高其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尽管各国政府为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近年来各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不但存在着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同政府机构改革很好的配合、各自为政而引起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程度差异所产生的严重的数字鸿沟使得强势人群更强、弱势人群更弱,强化了社会的不均衡。这说明政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单向的技术、投入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重视政府信息化的社会责任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网络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仍然遵循甚至超过摩尔定律的更新换代步伐,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最终成效,但其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却是人所共知。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实践表明,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政府行政体系的改革、行政过程效率的提高、服务观念的变革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政府向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方向发展,各国正在努力将政府改革同政府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因此,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为电子政府设定最终的目标,更不能简单地规定具体的电子政府终极功能和技术应用体系,而应当以超越技术与管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立足于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基点,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政府信息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政府改革。否则,不可避免地还要出现本文开篇所述的资源浪费、政府网站使用效率低、数字鸿沟引发的社会发展不均等问题。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力、人力、信息等资源,又通过依法行政过程将这些资源有效地集成,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采集者、发布者和产品与服务的采购者,将不
单单引导社会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和消费,其政策及行政的杠杆作用还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济产业结构、社会资源配置等。政府信息化的各种应用系统功能的发挥,也能够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众服务水平、强化公众的参政、议政程度等,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政府信息化在政府对内、对外电子行政和服务高效作用的发挥,其正反馈和锁定作用将可能使政府的公共行政和服务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用,也将促使社会和公众更愿意接受和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改善行政方式、提升行政效能的重大变革,是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构建安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如果各部门、各单位能够认真对待,精心研究,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相信息政府信息化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制度创新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动力的角度分析,实现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兼顾,实质上就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机联系。随着强制性制度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在全国乃至各地区逐步深入展开,电子政务发展的制度空间将在更深层次上得到扩充,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及政府改革将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可以预计,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将为电子政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制度资源和更广阔、更科学的研究视角。
三、进度计划
10月20日-10月30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11月1日-11月16日
划分电子政务研究模块,进行方案论证,编制软件。
11月16日-11月30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的评议。
四、指导教师意见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6
【摘 要】城口县作为重庆市的贫困县之一,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區的定位,发展生态经济是必要之举。电子商务以充分发展低碳经济,整合地方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首要之选。本文试以通过政府为主导,利用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山区生态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贫困山区;电子商务;经济发展
一、城口县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当前机遇
通过调研发现,近两年来,虽有诸多快递公司在城口设立网点,但城口快递产业的入境率为95%以上,出境率仅占5%。而城口特产在热门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和京东商城中,京东商城根本没有城口产品的踪影,淘宝网虽有城口的腊肉、香肠、竹笋等土特产,但除了这些有少量销量外,其他的产品销售量几乎为零。导致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大致有政府对电子商务关注度不高,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行业和企业的网络意识明显滞后;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受限;农户对电子商务买进和卖出的思维模式未能转变等诸多原因。
二、开展电子商务对城口县经济的助推作用
1.促进本地传统产业的发展
城口生态资源丰富,老腊肉、香肠、山地鸡、核桃、岩耳等土特产众多,但因交通不便,导致前期发展较慢,大部分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建大型土特产加工厂,也因缺乏知识技能,很多农民常年在外地务工,无暇顾及家中土特产品,要么仍其自生自灭,要么是留守老人、妇女种采,仅供自家食用。
若能在政府指导下,由政府出面组织即网上营销技能培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培育自家土特产品,注册网店进行网络销售,既能解决众多留守问题,又能让城口土特产揭开神秘面纱,走向世界。
2.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城口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良好的气候条件等旅游资源。但因山高路远,少有人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型、旅游业的打造和成万快速路的建成,其他区县的游客开始发现城口、走进城口。但城口旅游因起步较晚,导致知名度不高。电子商务的普及将给城口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将城口的景点门票、酒店预订等加入热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业务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点击率,最大程度地为城口旅游业的发展助力。
3.促进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城口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劣势,众多农村家庭为增收,不得不选择让青壮年外出务工。这一群体正是发展城口电子商务的中坚力量,若政府能免费对外出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扶持,使之成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出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从而吸引更多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既能推动城口经济发展,又能解决农村留守问题。
三、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应做的几点努力
1.加强对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能力
首先,政府应理解自己作为电子商务的引导者、管理者和电子商务关系的协调者和应用者的角色。必须看见,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的拟定,还是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都必须在政府的指导或参与下才能完成。因此,通过宏观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农户向市场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型,打破地区保护和封锁,真正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推动者和建设者,需由政府出面,建立统一标准,完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在包括物流、安全认证和支付体系,以及与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的协调作业,来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加强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电子商务物流
首先,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的普及和运用是基础。优先保障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网络在城口的普及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改善城口网民的网络环境。这一硬件工程是当前最需做的工作。
其次,加强工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商户发展提供信息收集、发布、培训等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并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旅游景区、完善城口旅游网,重点景区实现数字化管理。
再次,在物流发展方面,应该明确管理部门,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以政府为主导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投入,以保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必需将物流公司的业务延伸到乡镇一级,为城口的电子商务物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对当地小型企业的扶持、对有意愿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户进行自主性免费培训
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是阻碍城口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尽快制定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
另外,还应把重点放到对有意愿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户身上,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免费的培训,让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了解电子商务,并能熟练、独立地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农副产品销售。
4.以知名电子网站为平台,整合特色产品与旅游资源,为当地发展电商宣传造势
在本地网站上宣传往往存在知名度较低,关注率少,论坛帖子质量和数量跟不上等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知名电子网站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宣传,增加用户群和品牌认知度。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7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孙国锋、苏竣早在2001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外电子政府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文里就对电子政府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和总结:
各国电子政府发展情况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简单信息发布、电子服务供给、通过政府重组和服务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子政府。
未来各国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势:
1、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2、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 提高服务质量。
3、整合服务, 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4、加强组织管理, 迈向知识管理。
5、消除数字隔离, 促进社会信息平等。
6、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发展电子民主。
一、美国电子政府发展
美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其电子政府的建设几乎是顺理成章, 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高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信息技术企业使得美国成为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倡导者和领先者。
1993年, 美国启动了“美国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构建电子政府就成为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994年, 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了政府信息技术服务远景, 确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的目标;1995年, 克林顿签署“文牍精简法”, 要求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1996年, 美国政府发动“重塑政府计划”, 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 使美国民众能够充分获得联邦政府掌握的各种信息;2000年9月, 美国政府开通“第一政府”网站。
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孙敬水将美国电子政府发展中优势和值得借鉴的做法归为一下三点 (见2004年《科技管理研究》中<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经验及借>一文) :第一, 政府支持是美国建立。电子政府”的必要条件。第二, 重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是美国构建电子政府的基础。第三, 政府配合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而进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 是发展电子政府的重要保障。
二、美国“电子政府”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在研究美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发展电子政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在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王艳、谷峻战于2002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发表的题为<国外电子政府发展概况及启示>中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扬长避短, 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强调统一规划的重要性, 并尽快出台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明确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服务观念。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王艳、谷峻战于2002年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发表的题为<国外电子政府发展概况及启示>中认为“利用电子政府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各国建立电子政府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有助于实现政府部门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杭州商学院孙敬水在《美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经验及借鉴》一文中说道“电子政府的核心价值之一,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可见, 人们对政府通过发展电子政府来改变传统的政府服务观念和方式, 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供便捷、及时和高效的服务提出了要求。
3、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曾长秋认为“电子政府健康、有序地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因此必须加快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的汪传雷于2002年在《海外之窗》第一期上的<国外电子政府的发展及其启示>中指出“电子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运作方式, 涉及各个部门。因此, 必须以为公众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为宗旨, 依法保证电子政府的发展。同时, 修正过时的法律等旧制度, 释放投身于信息革命的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活力。”
4、为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环境。政府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 而且是需要悉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电子政府的生命之所在, 电子政府发展的良好环境十分重要。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的汪传雷于2002年在《海外之窗》第一期上的<国外电子政府的发展及其启示>中建议我国在在建设电子政府时应“依法打击网上犯罪, 规范网上活动”“建设网络伦理文化”来保证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
5、扶持信息技术发展,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曾长秋在<国外电手政府肋发展动态>中提到“政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高度的共享, 从而实现其增值利用。为此, 发展公用电子资料数据库并促使其增值利用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
在建设我国电子政府时, 我国学者还提出借鉴世界发展电子政府经验, 重视门户网站的开发;尽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可操作性等其他的建议, 这些都为我国电子政府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水平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发展的电子政府发展模式和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新, 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发展特点《党政干部学刊》2003/2
[2]向英明, 美日等国电子政府的发展动向《中国信息导报》2002/10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发展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呢?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 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因此,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在信息时代, 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此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呈现了强大的互动态势。
1 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 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而政府管理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 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 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2 当前, 发展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最有效途径
在传统政府管理面临困境之时, 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之下, 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 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为此, 许多国家都在力促电子政务, 积极抢占互联网的制高点。虽然他们采取的措施各异, 但目标都是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更有效率、服务水平更高、服务体系更完善、公众更满意的政府。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通俗一点说, 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网站组成虚拟政府, 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 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2.1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优化
政府工作流程, 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 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
2.2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 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2.3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
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 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 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 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 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
2.4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
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 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 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2.5 与传统政府相比, 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 管理成本更低。
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 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 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 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 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3 如何有效的在政府管理创新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3.1 政府管理创新中提高认识, 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
电子政务的内容是在简单 (建立政府网页) 到复杂 (电子社区或数字城市) 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 即:以实施技术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功能度”、以信息交互程度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复杂度”和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电子政务成熟度”。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 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 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 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 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 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无论是技术、信息交互程度、还是满足公众需求方面都处于低级阶段, 并且缺乏短期内达到高级阶段的社会环境, 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时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战略, 逐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
3.2 政府管理创新中逐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护网络安全, 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 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 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 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 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 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 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 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 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 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加拿大政府已投资10亿加元建设电子政务的“安全渠道”。这个项目成功实施后将使该国电子政务的安全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 公众将会更信任政府的在线服务。
针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特性, 现阶段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 都有两种观点及操作方法。一是技术隔离, 也就是把政务完全搬上网, 再利用技术的手段在网上保障政府政务的安全。如多级防火墙、网络分级授权、数字签名、数据库备份等。二是物理隔离, 也就是不完全依赖虚拟网络, 而是采用网上与网下联合完成业务, 重要的审批、授权、决策等放在网下, 还是依靠传统手段来执行。很明显, 两种隔离各有各的适用范围。技术隔离特别适用于事务性的政务, 而物理隔离则针对安全级别较高的政府政务。
3.3 政府管理创新中健全领导机构, 统一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
电子政务既要跨越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 协调各产业部门的发展与利益, 同时也要平衡现有的各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推动电子政务的难点在利益的分割上。所以, 没有综合性的权威部门根本无法实施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
政府管理创新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提升。
我国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其目标是建立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府。电子政务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把政府机构改革同电子政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 建立精干高效的扁平式网络化政府组织机构。为此, 需要从观念、架构、应用和实施四个方面实行全面提升。
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 篇9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 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 其建设的深度和幅度不断提高, 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 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 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 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 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如何发展省会级城市电子政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 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 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 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 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 也称为省级政府, 包括全国23个省, 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 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步伐, 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
(一) 从国家层面上看来。
目前,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 还是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 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 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 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五年, 超过八成的地方政府超过一年, 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 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 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二) 从各省电子政务发展看来。
存在以下几种趋势:第一, 在省内比较中, 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 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 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 在发展方向上, 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 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 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 整体建设中, 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 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 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 相比之下, 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有待调整。
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也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目前, 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8年, 全国政府域名 (gov.cn) 下的网站发展到30, 913个, 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 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 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 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 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 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建设相应的功能, 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 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 信息发布能力强, 实用性差, 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 调整方向的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二) 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
目前, 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不尽相同, 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体制, 这在一方面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 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 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 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 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 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 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 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 结合本省省情, 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 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 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日常工作来管理, 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三) 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目前,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 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也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 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试行) 》, 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 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 效力和层级比较低, 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 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 电子政务的整体法制环境薄弱,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 “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第二重要因素, 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 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 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 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建立公共服务新模式。
(一) 结合行政体制改革, 增强节点作用。
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 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 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 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 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 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 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 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 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 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 以“大部制”为契机, 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 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 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 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 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 以“省管县”为出发点, 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 “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 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 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 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理的程序化, 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 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 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 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 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 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 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三) 提高信息安全, 加强立法环境建设。
目前, 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 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 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 应注意循序渐进, 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 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 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制定电子政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 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 避免在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 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 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 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
随着国家行政日益趋向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公民对国家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已可通过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获得救济, 然而行政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滞后于行政赔偿制度, 对行政补偿产生纠纷的解决方法存在争议。随着《物权法》的颁布, 建立完善的行政补偿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一、理论概念
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但一般而言, 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其合法行政行为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 由行政机关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制度。笔者认为, 行政补偿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上看, 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因为行政补偿是针对特定的补偿内容对具体的相对人做出, 而且作为特定形态的行政补偿在做出以后, 同样具有具体行政行为单方面性和确定的效力。但是, 行政补偿的目的是保护权利和平衡利益, 所以它实际上是对国家行政机关适法行为的造成损害的一种补救措施, 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由此可见, 行政补偿就其制度设计而言, 应当是国家行政责任的救济方式, 就具体形式而言, 是一种补救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理论依据分析
对于行政补偿的理论依据, 学界有许多学说, 我国学者对行政补偿的理论根据所作的探讨和研究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在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指导下的公共负担平等说”, 此说是从国家行为造成损害的反面, 因国家行为而受益的一方而提出的, 是对公共负担平等说的补充, 在将行政补偿特定化的基础上, 由实际获得利益的人来承担对特定人造成的特别牺牲。由此可见, 似乎用民法上不当得利的理论更能解释“谁收益谁负担”更为合乎逻辑。但是,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之原因或依据, 获得利益并导致一方受到损失而承担的责任, 而行政补偿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为所致损害而产生的, 显然是有法律上的依据的, 且此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为了公共的福祉, 因而产生对特定的人行使财产权利的限制, 是合理的获得利益, 而且受损人应当为公共利益承担一定的负担, 所以这也
参考文献
[1]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信息化建设, 2009.1.
[2]吴昊, 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5.
[3]张越、张硕文、邓卫杰、王欣欣.中国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测评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1.
电子商务发展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篇10
1.1 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总体良好
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文献研究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电子商务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在我国的经济组成体系之中占据的地位逐步加重;第二,我国电子商务内部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在逐步提升,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也逐步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三,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电子商务不同领域范围的发展速度不一,电子商务经济在不同的区域范围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四,电子商务涉及的经济领域范围持续性扩大,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综上所述,在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差异性情况,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存在好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这就需要在进行相关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地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逐步丰富
通过对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研究,我国在进行电子商务经济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例如,可以在进行对于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的吸取过程中,完成对于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策略方式的“量”的积累,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引进新的管理形式方法,进行相关的政府推进策略的制定,实现对于“质”的改善,进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
2 基于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下政府推进策略研究的关键点
2.1 如何利用政府推进策略促进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含金量的提升
在基于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所进行研究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要保证最终制定出的政府推进策略具备足够的先进性。具体的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策略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所应用的电子商务经济理论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深度的完善归纳。
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活动都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研究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参与度明显不够,这就导致制定政府推进策略的部门缺乏对当地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环境的了解,这也是制约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含金量提升的关键性领域范围。
在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虽然很迅速,但是,在整个社会领域范围内,电子商务所占据的比例还是相对比较低。除此之外,我国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的部门对于相关的电子商务了解也不多,影响到了后续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工作,这些都是后续的策略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2.2 注重对于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
通过对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经济已经在社会整体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自身的发展也处于我国各个行业的领先地位。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促进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初始的阶段。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多的政府推进策略已经不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经济的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某一些政府推进策略的应用效果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出现。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后续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制定过程中,要对目前的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索研究。并在进行政府推进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对最新的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政府推进策略的创新研究,充分地发掘出政府推进策略对于电子商务经济的促进作用。
2.3 如何优化政府职能部门策略制定模式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关于电子商务经济模式的政府推进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我国很多地方区域已经根据自身区域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并根据电子商务经济的持续扩展性研究,对于制定出的政府推进策略进行了持续性的归纳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地方区域的政府推进策略的制定过程投入更多的关注度,来促进政府推进策略在电子商务这一系列经济管理改革活动的运行。但是,截至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从政府推进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拿出具体的方针策略,对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的发展的投入难以满足当地区域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实际的需要,这就提出了对政府推进策略制定过程得到政府职能部门更多的支持,已经对于现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政府推进策略的编造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基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内容探析
3.1 加强全国范围内对电子商务经济的认知
为了促进基于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的政府推进策略应用效率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推广全体的人民群众加深对于电子商务经济的认知,并通过完善基本的电子商务经济理论,促进电子商务经济在实际的市场经济中地位的持续性提升。具体来说,要从最基本的政府推进策略理论研究入手,具体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经济需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政府推进策略对于人民群众对于电子商务经济理解程度的加深,要建立相应的推广环节,让电子商务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过程结合在一起,加深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进而实现电子商务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
3.2 利用政府推进策略规范电子商务经济形式
在进行政府推进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对于电子商务经济规范形式的制定,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下一步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策略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调整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管理结构的同时,充分地参考政府推进策略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策略的优化设计研究,通过采用集中化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研究模式,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境界发展。除此之外,在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策略结构的研究过程中,要从政府推进策略内容入手,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对电子商务经济形势进行具体的规范化处理,进而保证电子商务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3 在电子商务经济范围内树立领军企业
在进行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制定过程汇总,为了发挥出政府推进策略的优势,就需要在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的固定,并根据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特点,重点扶持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的区域规模化效益。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政府推进策略的理论先进性,在进行电子商务经济的政府推进策略理论建设过程中,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理论知识,促进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基于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地意识到,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是一个周期长、任务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吸取先进的电子商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政府推进策略制定的具体过程特点,总结出政府推进策略对当地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对具体的策略进行制定规划,在持续性的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现有的模式方法,发挥出政府推进策略对于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研究、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政府经济管理策略要摆脱传统思路的限制,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开绿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制定的发展策略结合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的电子商务政府推进策略,进而通过对政府推进策略的优化创新,发挥政府推进策略在电子商务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进行政府推进策略研究过程中,能够充分参考未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进而针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合理政府推进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趋势,政府推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翠.浅谈连锁企业如何应对网络技术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3(38).
[2]刘洋.网络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17).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 篇11
关键词:政府网站,网站安全,信息安全
2014年2月27日,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这表明政府网站安全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政机关门户网站的权威性, 受到网站信息内容的影响, 政府网站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是保证网站安全的根本。
1 政府网站的定义
政府网站是指通过一个网站提供信息检索、电子邮箱、搜索引擎、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互联网服务, 基本满足网络用户的所有需求。简单来说, 政府部门使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收集和处理公民意见和建议, 提供政府办事窗口、受理公民业务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政府网站的主要职责是更好的服务大众, 为公民提供便利;其次是做到信息的透明化, 使信息共享;最后, 是为了实现政府内部的信息传递, 方便政府的内部办公。
2 政府网站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互联网、宽带光纤的用户数量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 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公民的安全意识培养, 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还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2.1 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我国在政府网站安全的核心技术方面, 依然没有摆脱受制约的情况。我国的软件和硬件基本都来自国外, 就电脑的处理器芯片——CPU来说, 全都依赖国外进口, 而芯片的安全是整个政府网站系统的核心。前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奔腾III序列号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CPU核心带来的安全问题。再就操作系统来说, 也存在着技术依赖, 当前许多政府网站的服务器均是采用美国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
2.2 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思想上对网络的重视不够, 政府网站只重视开发却忽略了维护, 更不要提风险认识, 网络安全生产大意纵容。在面对复杂局面和重大事故缺乏快速感知和反应能力,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就形成了失控的局面。在一些地方, 信息报告制度也不够完善, 甚至不能及时地收集和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2.3 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更新
目前, 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 而法律法规的更新明显滞后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中包含了政府网站安全的相关规定, 但是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 更没有针对新技术的法律。单单依靠上述的法律还无法保证政府网站信息安全, 缺乏针对性和衔接性, 面对问题时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且, 面对网络上新出现的问题, 比如无法鉴定罪犯真实身份、无法掌握证据等, 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3 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的对策
3.1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的技术治理体系
首先, 要加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有核心技术, 才能有可靠信息安全。尤其在芯片技术和核心操作系统上都必须加强研发, 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这样才能在核心里做到整体安全有一个保障。
其次, 针对政府网站安全的特征, 需要开发以下具体的技术。第一, 安置网站防火墙、网站防篡改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在传统的网络防火墙基础上, 网站防火墙利用的是入侵检测系统识别黑客的非法入侵、恶意攻击以及异常数据流量, 通过对网站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来阻断黑客的非法攻击。第二, 加强网站平台安全的管理。优化和完善网络结构、合理分配网络资源, 从边界防护、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毒防护等方面不断完善大数据和云模式下政府网站平台安全的稳定运转。第三, 加强网站的代码安全。要求网站的开发者在开发系统时, 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尽量不要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代码和插件程序。在系统开发后, 还要有相应的代码检测机制, 更新漏洞补丁。第四, 加强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加强数据库的安全, 使用正版数据库, 将网络安全域划分, 将数据库藏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 最大限度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第五, 准备数据灾备系统。选择安全的机房环境, 将重要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3.2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治理的管理体系
首先, 建立统一协调组织机构。根据政府网站安全的现状, 应建立位于各相关部门之上的最高层级的、专业的统一组织协调机构, 并设立首席信息官等职务。同时把部分涉及网站安全方面的公民商业组织, 纳入到政府网站安全的管理体系中来。
其次, 建立配套的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制度。在明确了政府网站安全的协调组织体系之后, 还要制定相应的网站安全管理制度, 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应用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等。每个参与网络安全的管理员都要尽职尽责, 遵守网络安全制度, 认真完成自身的工作。此外, 要建立培训制度, 对政府主体和普通公民进行信息教育, 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安全意识。同时, 对网站技术人员进行反入侵培训, 使技术人员了解入侵的过程, 在根源上找到防御入侵的破解方法。就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而言, 也需要制定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 加强对组织人员的制度约束。
3.3 建立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治理体系
首先, 树立整体的政府网站安全法律理念。目前, 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研究模型来研究现行的法律问题, 必须有创新的意识来应对这个以网络为主题的信息安全威胁。所以, 我们要先建立一个完整的政府网站安全法律法规, 用这个总的法规来保障基本的政府网站安全信息。
其次, 及时更新具体的法律体系。一方面, 由于新技术快速更新和由于网络发展产生的新问题, 法律体系必须做到最快速的更新。我国应大力培养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人才, 做到关于技术法律的实时更新。另一方面, 根据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的基本法, 制定其他一切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法规。以处于中央地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基本法, 辐射出网状的各效力等级不同、又相互衔接、不冲突的法律法规, 构建起保护政府网站安全的法律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范苗苗.网络安全问题的讨论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28) :49-51.
[2]毛太田, 邹凯.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4) :244-245.
[3]胡琳, 刘孟强.网站安全管理的技术性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14) :25-27.
[4]张明国.县级政务网站安全维护策略[J].信息化建设, 2006, (12) :54-57.
[5]张成福.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理解电子化政府的实质意涵[J].中国行政管理, 2003, (1) :16.
【电子政府的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概况08-13
电子化政府的构建08-17
电子商务政府10-01
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10-13
政府电子政务创新研究10-08
政府电子商务平台项目05-20
电子资源采购政府采购09-01
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11-14
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08-11
政府网站浪费大于效益 电子政务何时到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