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2024-06-06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共8篇)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1

一、引言

1985年国家体委发出“率先在北京、大连和广东三个地区开展高尔夫运动”的通知后, 高尔夫俱乐部在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增加。2002年10月, 深圳龙岗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投资的高尔夫球场。国内民众对高尔夫态度不一:有人认为, 高尔夫的发展有利于体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实施, 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反对者则认为, 高尔夫是“贵族运动”, 容易滋生奢侈腐败之风, 而且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 等等。国家针对高尔夫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最初的引进、支持转而走向保守、控制。

二、中国高尔夫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 中国高尔夫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也逐渐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 归纳起来,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高尔夫运营商的急功近利。高尔夫运营商在引进高尔夫的时候, 就意在把它打造成“贵族运动”, 站在自己需要的立场上, 只强调高尔夫的“尊贵性”, 忽视了它的社会性, 淡化了高尔夫的运动功能, 过分地追求其社交功能, 甚至赋予高尔夫彰显地位、名利、财富的指称。这些情况被媒体过分渲染, 很快给高尔夫扣上了“有钱人的游戏”和“贵族运动”、“腐败运动”等帽子。这个说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和社会管理甚至高层决策人士对高尔夫的抵触、反感和厌恶心理, 致使高尔夫在并不了解实情的社会大众中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对高尔夫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高尔夫存在一些抵触情绪, 或者认为高尔夫高消费而不敢接触, 使得一批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人没有加入进来。

三、中国高尔夫发展的对策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获得良好的发展, 必须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拓宽发展之路。根本办法就是高尔夫由“贵族化”转向“大众化”。

(一) 高尔夫球场建设、运营面向公众。

目前, 中国高尔夫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 而变动成本所占比重小, 高成本投入必定促成高消费, 而价格高又使得一些高尔夫运动爱好者望而却步, 而俱乐部要维持成本回收难以降价,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共修建有符合第五次体育场普查要求的高尔夫运动场293个, 共占地面积约2.10亿平方米。其中标准高尔夫球场162个, 总共占地面积约2.06亿平方米, 历年累计投入标准高尔夫运动场地的资金有228.58亿元, 占全国历年高尔夫运动场资金总投入的97.2%。说明我国占用大规模土地的高尔夫运动场主要集中在标准高尔夫运动场上, 同时在场地投入资金上也占有统治地位。一个国际标准18洞球场标准杆72杆, 球道总长7, 000多码, 占地2, 000多亩。对球场经营者而言, 一块高尔夫球场在购买上千亩用地后, 再加上18洞国际标准场地的建设费、会馆建设费、球场维修费等, 差不多需要投入3亿元, 甚至更多。在我国, 85%以上的球场都是以高星级标准建造, 但高尔夫球场建设者的真正身份大多只是纯粹的投资者和招聘方, 因为无论是球场设计与建设、机器设备的采购, 还是球场的经营管理, 90%以上都是依靠继续的“舶来”, 再加上高达20%的营业税, 就迫使球场不得不收取高费用来填补。中国高尔夫现阶段的小众性质, 会员发展的后劲不足, 员工工资的支付、球场及会所的日常维护费用就已经能让经营者感到入不敷出。因此, 国内许多高尔夫球场陷入了“高投入、高税收、高消费、高亏损”的无底洞。

高尔夫球场的高消费可以算出这样一笔账:会员平日打球的18洞花费大概是300元, 而其中不包括打球时配套用具的开销, 比如球具、服饰, 估摸折算, 一年的花费大约在10万元左右。这相当于2006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 187元的8.2倍还有余。这样的高尔夫消费对于大众而言只是不切实际的贵族梦。

中国高尔夫已然进入了一个怪圈:一部分人努力想要进入, 却没有资格;一部分人身在其中, 却不知其味。据美国高尔夫基金会 (NGF) 的数据显示, 到2004年, 美国高尔夫球人口达到2, 670万, 约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9%;高尔夫球场的数量达到18, 613座, 占全球总数31, 548座球场的59%;高尔夫产业的总产值高达600亿美元, 高尔夫球场成为美国人的基本消费场所。据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 美国男子和女子在空暇时间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中第一位就是高尔夫球, 其次才是网球和游泳。这是高尔夫球普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也是中国高尔夫发展的目标。

国外的高尔夫球场大多以公众球场的形式存在, 面向所有大众平等开放, 没有高昂的会费, 并且大多修建在社区之中。虽然球场的管理和维护比不上会所式球场的精心和专业, 但依然是发球区、果岭和球洞俱全;虽然需要交纳一定的果岭费用, 但对普通民众而言, 或许只是一次“农家乐”的消费水平。国外球场的低成本运作模式让人感叹。大多数球场会所很小, 一个200人的俱乐部只有2、3人管理接待。那里没有球童, 背包、拉车自选, 记分、测距自助, 找球、擦杆自便, 每场租车只需要2、3英镑, 如果要长期在此地打球, 还可以去超市买一个折叠式拉车, 不过10英镑。

当然, 在运营模式方面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国外, 我们有自身的特点。国内把高尔夫俱乐部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 而国外把高尔夫俱乐部作为一个娱乐项目来经营, 最大的差异在这里。国外的高尔夫运动发展非常自然, 它就是一项运动。中国是把它当作一个高端的旅游企业来经营, 申请经营高尔夫球场是很大的一件事, 土地的申请很困难, 中国是把高尔夫运动当成很大的谋利方式来运作的, 它不完全是为了普及推广这项运动, 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引进外资、改善投资环境的项目来做。实现公众化, 降价不是唯一途径。实际上, 消费得起高尔夫的人不在少数, 关键是很多人的意识里并不认为高尔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运动项目。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分析, 实现会员制多元化、配套项目多样化、服务内容多样化, 保障各类会员的权益, 同时接待好散客、团体, 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客户经营的理念、头脑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应市场所需, 提供特色服务, 这才是根本出路。

(二) 人们固有观念的更新。

高尔夫在中国, 经济的重要性已经上纲上线, 文化的融通性已经被历史证明, 唯独欠缺的就是社会氛围的营造。这不仅需要经营者对高尔夫经济拓展的精心钻营, 还需要消费者对高尔夫运动观念的转变。一直以来, 由于开发商的过分宣扬, 高尔夫球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运动。其实, 这些都是人为增添的色彩。高尔夫本身就是一项体育运动而已。一项运动能够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受到普遍欢迎并拥有它, 总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传媒、市场以及国外体育发展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相关联的。高尔夫运动的诞生、演变、传播、发展和扩张, 都伴随着背景文化、社会观念及制度差异的冲突、融合与彼此吸纳, 这需要我们以历史发展的眼光, 辩证地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出发, 重新认识高尔夫运动。

居民消费意识跟不上是目前高球俱乐部经营的最大难处。许多人对高尔夫运动地看法有误区, 认为高尔夫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运动”。其实, 除去球童、球车和储物柜等非打球必要消费, 平日打一场高尔夫只需要200元左右。随着高尔夫运动的普及, 打高尔夫球的成本还会降低, 一般月收入几千元的工薪阶层都可以打高尔夫球。就像150年前篮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 也只有贵族学校里面才有篮球场, 可是今天, 谁还会认为篮球是一种贵族运动呢?高尔夫的特点使它锁定了一批社会高端人群, 但是“高端”并不是狭义的“有钱”。我国有13亿人口, 如果人人都参与到高尔夫运动中来, 需要建设多少个球场?——这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和简单思维方式。高尔夫公众化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来打球, 而是使可以打得起球的人尽情打玩, 打不起球的人也可以接受它的存在。

(三) 社会宣扬吸收高尔夫精神。

高尔夫起初只是14、15世纪苏格兰牧羊人的击球游戏, 牧场的主人们在目睹仆人们击球的乐趣后, 羡慕之余又为了能享受这一运动的乐趣, 随即下令说这是项高级运动, 不允许地位低贱的仆人们玩耍, 从此便与低下划清了界限。之后国王、贵族的随之沉迷, 更加使这项运动变得逐渐高贵起来。而真正让高尔夫具备高贵、神圣的精神的是英国圣·安德鲁斯。位于圣·安德鲁斯的皇家俱乐部, 所有的一切必须依照规则进行。高尔夫不只是一项运动, 还意味着高贵。在美国虽然有“人人都能高尔夫”的全民化推广, 然而传播到中国, 圣·安德鲁斯的精神却深入人心, 成为高尔夫运动的精神核心。高尔夫在中国是有钱人的运动, 在球场上彰显身份, 建立商务关系, 使得中国高尔夫人群严重断层, 高尔夫文化本位缺失。有部分人把高尔夫当作展示富足并结识同样富足的人的华丽聚会。

高尔夫公众化, 也并不意味着高尔夫本身高贵的精神可以忽略。高尔夫本身高贵的精神是高尔夫文化的精髓部分, 在推广高尔夫球运动的同时, 高尔夫文化也要植入。这种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不易凸显出来, 却在社会深深地扎根。

四、中国高尔夫运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尔夫于中国, 更像是一张递向世界的名片, 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在经济快速运转的同时, 高尔夫在中国的品位仍然需要很大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国高尔夫运动也必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2

摘 要:农村小微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先导基础。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其发展中所受到的制约瓶颈也越加明显,层次较低的产业链条难以承受更多的市场风险,农民企业主较低的学历层次成为发展的硬“软肋”。针对这些“先天不足”和制约因素,探索一条政府推动下的科研企业相结合的科技之路是核心的发展路径之一。

关键词:山东临沂市;农村;小微企业

1 概述

农村小微企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越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就越高。近些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周边乡村的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经济,产业集聚特征明显,农村经济发展显著。2013年,山东省临沂市农民人均收入历史性过万元,这些与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农村小微企业由于“先天性”的一些特点,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的瓶颈制约。

2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

2.1 产业层次较低,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从对山东省临沂市周边县区农村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的,雇用人数在20人以下。这些企业进行着最低端的简单粗加工。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一些农户在资金积累一些的时候就开始自己设厂。一个行政自然村大概在5年,同样的企业就可以占到本村户数的40%左右。这些小微企业不仅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且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资源消耗型及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突出。比如临沂兰山义堂镇主要生产板材,而且大部分是原木镟皮,加工工艺非常简单,一台机器、三个人就可以完成,家家如此生产,产品差异性很小,导致近几年来,市场供给过剩,加上原木价格上涨,而加工产品价格不变甚至上升,许多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甚至破产。调查显示,有56%的企业主认为,今天能够挣钱就赶紧挣,明天不挣钱了就不干了。这种简单的理论无法创造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主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低,是制约農村小微企业发展的硬“软肋”

从对1000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主学历分布在小学及以下,占比54%,这样的知识层次也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虽然有些企业主对本产品的内部技术较为敏感,但是知识水平有限,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运作、行业发展、风险意识等不足,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主知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对各种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吸收能力,而对这些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对本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小微企业主普遍知识水平低,他们大部分人对有关信息并不是很敏感,而且即使关注某些信息其理解力也受到了限制。表一是关于企业主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调查,可以看到占比很大的人群并不是时刻关注相关信息,这种对信息的感知度难以使他们捕捉市场信息、难以适应行业的长远发展。

2.3 招工、雇工难成为常态,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产量和成本

近几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民工荒”问题在山东临沂农村小微企业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在一个产业集群比较突出的行政自然村中,有很多农户都建立了自己的小企业。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的企业不得不选择主要是家人生产,这样的生产效率严重影响了生产量。产量上不去,再加上企业又处于低端的粗加工,利润薄,所以很难赚到钱。调查显示,大多数小企业主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招到工人。劳工问题不仅直接导致产量不足,更产生了管理上的问题,由于缺乏工人,所以对工人不敢过多的管理,可能间接导致原材料的浪费和产品的不合格;另一方面就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占到生产成本的大部分成本,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调查结果显示86%的企业都认为近几年招工难已经成为企业致命的瓶颈之一。

2.4 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较高的利息成本

本次调查就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由于受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农村企业面临着比较单一的融资渠道。表二表明了山东临沂农村地区的融资来源和借款成本。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指外源性融资)比较集中于农村信用社,作为进驻农村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当然也就成为农民的主要借款渠道。占比较大的是农户工厂存款,这一点具有鲜明的农村特征,农户手中有积蓄时,往往将钱存在一个信用较好、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从表中还可看到工资性融资占比也较高。工资性融资指工人在工厂做工,并不是每月都要领取工资,只在自己需要用钱或辞职时才领取,这对企业来说,不用支付工资就可占用一部分资金,且不用付利息。另外,票据性融资和企业的短期拆借也有一定的比例,企业拆借用于企业急需资金,一般期限很短,这种拆借往往发生在关系较好的企业主之间。农村融资渠道显得非常单调,且承担着比城市更高的利息成本。就2014年的数据来看,农村地区借款成本平均在10%以上,与农村信用社利率持平,而同期城市利率却在6%-7%左右。

表二  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及利息水平(以2014年数据为准)

[\&农村信用社\&农户工厂存款\&亲朋

借款\&工资性融资\&票据融资\&企业间拆借\&其他方式\&企业占比(平均)

利息水平(%)\&41%

12\&29%

10-18\&6%

0-10\&17%

0-12\&2%

5-10\&3%

0-10\&2%

10\&]

3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培训协会,推动新技术和产业升级

产业的升级创新是关系到农村小微企业根本存亡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小微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要从政府政策面上进行支持,可建立共享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在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方面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可由市政府牵头建立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培训协会,协会成员分别由小微企业的代表、政府相关人员以及大学有关人员组成,该协会的功能主要是上联下联的作用。这样一个协会的建立就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小微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它传达诉求。通过协会的沟通可以加快农村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特色产业提升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还可增加包

括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行业发展形势及趋势、本行业的产业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际沟通、生产技术发展变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企业主的视野和知识水平。

3.2 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产品供需对接

农村小微企业要获得更远的发展也要借助于物流体系的完善。就目前看,山东省临沂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企业基本上是自产自运,第三方物流尚不发达。这与山东省临沂市“物流之都”的名称很不相称,從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地区商品的流通交易。

农村物流除承担小微企业的运输功能外,它自身作为一种产业在农村生根发芽就是一种经济发展扩展的途径,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山东省临沂市有些县城已经启动,2012年,山东省临沭县农村交通物流中心库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库正式建成启用,它成为山东省农村交通物流网络的主要节点和本地供应链优化的重要平台。

临沭县作为山东省第三批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已初步形成三级农村交通物流体系:即依托临沭县金山物流中心建设临沭县交通物流分拨中心,依托乡镇交管所与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签订农资流通仓储协议,依托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立镇级物流节点,进而发展村级网点。实现“农村产品上行进城,生产原料、生活资料下行下乡”的双向流动。

3.3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扩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对于日益发展的城市小微融资机构来说,农村地区仍旧显得单薄。以信用社(农商行)为主的融资渠道到目前来看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这样的融资体系造成了农村小微企业的艰难,以及要承受着比城市更高的利息水平。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准入条件,允许民间资本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提供社区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重点发展信用社类型的社区型中小银行,同时,应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另外,政府应该从税收方面进行优惠,因为内源融资性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所以通过税收减免,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而增强其内源融资的能力,这也是确保小微企业资金充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亚明,等.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12.11.

[2]褚静涛.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2.1.

[3]王在全.山东省临沂市农村金融改革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2.3.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策瓶颈 篇3

一、缺乏一整套的旅游产业政策

从总体来看,目前国务院一共发布了三个产业政策:一是汽车产业政策;二是水利产业政策;三是电子信息产业政策。虽然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若干政策,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我国还没有出台一整套有关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旅游业界对旅游产业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旅游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在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方面,虽然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言,旅游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尚缺乏全国统一的培训计划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培训系统分割严重,而且存在着许多漏洞,很难真正达到旅游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在旅游产业的财政政策方面,因为旅游产业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经济产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投资扶持政策,如土地政策的优惠,税收政策的优惠,外汇兑换的政策(包括外商所得利润和工资等收入汇出的自由),相应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但在旅游业的实施上往往与政策脱节,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国家旅游产业投资政策,且政策形式较为单一。另外,在市场准入、透明度、国民待遇上都存在着壁垒。

四、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政规制和法律规制

在旅游相关的法律方面,旅游管理机构行使职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瓶颈问题。从全国来看,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性旅游专门法规———《旅行社管理条例》,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从地方来看,各地制定的一些涉及旅游的法规往往与其他行业的管理内容杂糅在一起,较少有单方面整体反映旅游管理的专门法规。由于缺乏规范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规制和法律规制,使得管理部门在对行业主体进行管理时无据可依,无法可施。

五、目的地推广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在旅游目的地推广方面,多年来,旅游发展基金不足,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收取机场费(旅游发展基金)的制度,但由于数量小且资金来源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旅游发展基金的不足直接导致宣传费用的匮乏,中国国际市场促销费用是700—1 000万美元,海外办事处15个,相对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来说,我们的宣传投入过少,另外,在宣传推广手段等方面也弱于东亚太著名目的地。

六、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

在扩大入境旅游政策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先发展入境旅游,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旅游开始逐步兴起,90年代以来,出境旅游逐步产生,总体来看,除了出境旅游市场上还有一些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之外,基本上都形成了买方市场的局面,因此,相对忽视了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签证问题。特殊的政治原因使我国同大多数主要客源国之间的签证手续异常烦琐,办理和审批时间也较长,而且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像欧盟成员国之间那样实行互免签证制度。但是,国外那些追求旅游体验效率的旅游者一般都不会在签证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矛盾很容易使部分客源分流到其他国家。

另一方面,航空的开放问题。有一个说法是,开放的国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天空,但国家航空主管部门认为天空的开放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一旦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就免谈。另外,我国在一些能够成为潜在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和航点上存在空白。例如,我国与南美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没有直达航线,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七、旅游购物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旅游消费方面,多年以来,旅游购物始终是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就国际一般水平来说,购物比重应占到旅游收入总额的30%,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比重更高,近50%左右。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在20%上下徘徊,20世纪90年代末期甚至比90年代初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在国内旅游市场中,这一比重更低,购物仅占到花费总额的15%左右,其中高达1/3的游客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没有任何购物花费。对于旅游消费,我国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却没有完全实施下去。在1992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批复》(国函(1992) 171号)文件中,对扶持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制定了四条政策:一是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对外销售等方面的贷款资金上给予支持;二是对急需引进的技术设备,凡列入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批准可享受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同意定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四是为支持旅游商品生产,同意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进口原材料给予一定的外汇周转金,有偿使用。上述四条扶持政策,除第四条落实了一次之外,其他的都未落实。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往往只重视旅游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开发和投资,却忽视了旅游购物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八、旅游管理组织机构体制不健全

在旅游管理组织机构政策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模式采取的是旅游局模式,按行政隶属关系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国家旅游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地市级旅游局和县市级旅游局。但在不同地方,这些旅游局尤其是低层次旅游局的权限职能参差不齐,有的是“行政局”,有的是“事业局”;还有一些旅游局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造成管理松懈、人浮于事、机制不活等多种弊病。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另外,缺乏强有力的非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力量,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仍为政府主导,缺乏自主权和行业自律权,行业协会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等,也都是我国旅游组织方面的弊病。

九、区域发展差距大,缺乏合作机制

当前,我国旅游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旅游生产力布局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相反,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而东西部之间又缺乏区域间的合作机制,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弊端也随之而来,产业政策的不配套以及政策与旅游业运行相脱节等问题也相继出现,随着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程,我们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我们的政策优势,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发展中的错误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韩建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3]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4]魏小安, 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

[5]万先进, 张素芳.对制定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想[J].理论月刊, 2001, (10) :77-78.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4

1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1.1 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平等的竞争地位

“中小企业最缺乏的是资金, 最需要的是减税, 最渴望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 对大企业优待多, 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 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 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 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规模税人, 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 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 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 而非国有企业无此优待。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也存在“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 特别是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 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 目前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转化为民间投资, 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支持。此外, 市场交易规则缺乏, 市场秩序混乱, 致使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

1.2 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

很多中小企业仍实行的是单一业主制和合伙制, 主要靠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 财务杠杆低, 负债能力有限, 加之管理不规范, 财务报表数据混乱,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造成了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 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 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相关政策和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手段欠缺也使得中小融资困难重重。

1.3 技术创新能力低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然而, 由于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一是缺乏技术创新人才。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 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 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二是创新资金来源不足。中小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低且总量小, 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融资难, 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 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据不完全统计, 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5%。四是企业创新意识弱。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落后, 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科技含量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 企业创新意识弱。

1.4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 企业要想发展, 家族经营只是其中一个阶段,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后, 家族企业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 这些局限性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局限包括:第一, 中小企业权力过分集中在个人手中, 缺乏约束机制, 很难做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一旦决策失误, 整个企业都有可能跨掉。第二, 家族企业往往用人唯亲, 难以做到人力资源优化。这种企业的关键岗位往往由家族把持, 提拔人才时“血缘”高于“能力”, 一些家族外的人才常常感到希望渺茫, 纷纷跳槽, 尤其是股权属于100%一个家族的企业更为严重。在选择企业继承人方面, 这些企业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子女, 而不管他们善不善于经营。第三, 这种企业领导人身兼多职, 很少有时间来考虑战略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这些局限性, 除了要在产权制度上有所创新外, 文化建设更应该是改变这种局限性的重要方法。

2 相关对策和建议

2.1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1) 扩大市场准入范围, 降低准入门槛,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业务以及落实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 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帮助企业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赢得发展新机遇。

(2) 减少行政干预, 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和空间。政府干预太多, 使得企业创业成本较高, 企业负担较重。过多的行政干预, 一方面会造成政府法律法规较大的随意性, 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无信心和无耐心, 进而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会形成大量的“寻租”现象, 扭曲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 要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确保中小企业在法律范围内的经营自主权, 防止行政部门以各种借口干涉中小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经营, 给中小企业更大的自由。换句话说, 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 当它想做任何生意时都没有哪个个人和部门能够以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理由不让它做;当它向银行借钱时, 银行只根据它的信用而不是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决定借还是不借;当它进入某个市场时, 不会有任何有形无形的红头文件规定它的产品 (服务) 不允许被购买。

2.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作用, 从法律、财税、信用管理体系等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制度支持,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消除中小企业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的障碍, 增加中小板、创业板中的中小企业比重, 疏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大四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区银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区域性、行业性小型金融机构, 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2.3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 提高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更是中小企业的立身之本。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 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2)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平政策环境。落实国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 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通过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 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3) 完善企业创新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通过强化管理、理顺关系, 促使中小企业提高信用质量, 引导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发展风险投资, 促使风险投资者顺利介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充分发挥其提供资金、参与管理的作用。

(4) 推动产学研合作。政府制定出系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专款, 支持中小企业与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姻”, 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 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 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组织、引导各类中介培训机构, 针对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 开发培训教材, 提供灵活的培训服务;鼓励中小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 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2.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中, 不管这个企业是小企业, 中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 企业文化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 重视制度建设。“西方强大的企业都是先从框架和规范做起。”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中小企业至少要建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 精确的考核和公正的奖励是很有必要的。

(2)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中小企业必须把员工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这“两个利益机制”建立健全;同时, 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 培育“诚信”经营理念。由于中小企业往往追求短期利益, 在经营中不讲诚信、见利忘义、缺失信誉的事件屡屡发生, 最终会造成顾客的流失和效益的下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信用难、融资难、上市难等问题, 因而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诚信文化, 以信取人。培育诚信文化能够保证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市场占有率。

(4) 加强人本管理。建设企业文化, 就是要建设一种环境, 使企业中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管理者不能任人唯亲, 要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团队精神, 不断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 努力把企业打造成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淳伟德.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其优化[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06) .

[2]刘琼, 张钰坤.基于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浅析[J].商业时代, 2009, (22) .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5

一、我国海岛资源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分布着数不胜数的岛屿, 每个海岛的面积大小不一, 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是8万平方公里, 约占到了我国陆地面积的8%。这些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岛屿, 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祖国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 成为中华民族锦绣版图上闪闪发光的瑰宝, 也构成了海岛旅游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我国海岛的分布范围相当广。在与我国毗连的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 北自渤海辽东湾顶, 南到南海南部, 西起北仑河口, 东至东海东部, 纵向跨越37个纬度, 长达4000多公里, 宽约1700多公里, 都有属于我国的海岛散布海面。我国的岛屿所占海域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 多数呈断断续续的岛链镶嵌在大陆近岸, 少数呈群岛形式布于远海之中。这些海岛不论离大陆远近, 不论是群岛、列岛, 还是单个孤岛, 它们的长轴走向大体都是呈北东或北北东方向展开, 排列形式整齐。

我国的四个海域中, 东海岛屿个数最多, 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3, 而且分布比较集中, 大岛、群岛也较多, 并沿近海分布, 如台湾岛、崇明岛、海坛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玉环岛、洞头岛和舟山群岛、南日群岛、澎湖列岛等岛群。只有钓鱼岛、赤尾屿等几个小岛分布于东海东部。南海岛屿数量居第二, 约有1700多个, 占我国海岛总数的1/4左右。其中绝大部分靠近大陆, 主要大岛和群岛有海南岛、东海岛、上川岛、下川岛、大濠岛、香港岛、海陵岛、南澳岛、涠洲岛和万山群岛, 只有属于珊瑚岛群的南海诸岛远离祖国大陆。相比之下, 黄海岛屿较少, 只有500多个, 主要分布于黄海北部、中部的我国大陆一侧和渤海海峡, 多为陆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岛, 并主要以群岛形式分布。渤海是我国海岛数量最少的海域, 只在沿岸有零星的分布, 面积更小, 主要有菊花岛、石臼坨、桑岛。分布格局上, 在山地、丘陵海岸及河口附近较多, 在平原海岸外很少有岛屿存在。

二、海岛旅游业中的瓶颈问题

我国多数的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且地理位置优越, 海岛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目前, 一些海岛先后开发了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部分海岛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海岛旅游已经成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地区渔农民思想观念的提升, 促进了渔农民的增收, 改变了渔农村的村容村貌。但从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来看, 一些海岛的旅游开发效果并不理想。相反, 部分海岛地区的无序开发对海岛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给海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成为了制约海岛旅游业的瓶颈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一) 开发层次较低

不同的旅游动机构成了旅游活功的行为层次。旅游行为有三个层次:一是观光旅游, 单纯地享受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二是娱乐旅游, 是以娱乐为主可以提高和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属于旅游行为的提高层次;三是专业旅游, 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等等。目前, 绝大部分海岛游客选择节假日去海岛享受一下阳光沙滩, 领略美丽的海岛风光。因此, 旅游活动层次基本上局限在观光游览的第一层次, 逗留时间短, 旅游经济效益低。

(二) 基础设施不配套

虽然海岛风景资源丰富, 但是比较分散, 而且交通方式主要为轮船, 速度慢, 景区可进入能力差;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中, 饭店数量较多, 但接待能力弱, 旅游接待能力尚需进一步扩大。海岛远离大陆, 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经济发展速度尚不及大陆沿岸发达地区。而且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促销手段欠佳。

(三) 发展资金不足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 通常在交通、食宿、用水、用电等方面比大陆的建设成本要高得多。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海岛旅游业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看到长远的经济效益, 对海岛的开发主要以传统渔业和运输业为主, 因此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

(四) 自然生态脆弱

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问题, 海洋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问题, 给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的海岛雪上加霜。另外有很多人为的因素, 例如, 盲目而且过度开发利用海岛资源;海岛上炸山取石;随意堆放垃圾;砍伐树木、垦殖草地;滥捕乱杀珍贵生物资源;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等等, 以上行为严重的威胁到了海岛正确有效的利用, 成为海岛旅游业发展之路的一个绊脚石。

(五) 体制不健全

由于各涉海部门的协调体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如一些地方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构不协调, 基本上是以行业为主, 部门之间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协调的管理机构, 致使多头管理, 秩序混乱;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协调, 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影响了海岛旅游业的开发潜力和未来空间;海岛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海岛旅游业涉及的领域广泛, 对综合型人才素质要求较高, 而且目前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管理体制, 海岛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达不到要求, 这也是海岛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海岛旅游业瓶颈问题的解决方案

海岛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要有坚实的基础, 才能实现这一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 突出产品特色

针对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层次比较低的现实, 要突出产品特色。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 猎奇、喜新是游客的共同心愿, 只有地方色彩浓厚、个性鲜明、其他景点不能替代, 才能满足游客猎奇、喜新的心愿, 人们才会乐游不倦。对于海岛旅游区, 应突出“海”的特色, 形成度假、美食、探险、垂钓、海上运动等几大特色。每个海岛旅游区在加强沙滩海滨浴场建设、岛礁景点开发的同时, 更要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辅助条件, 在各个薄弱环节, 应该下大力气进行加强和改善。海岛旅游业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可以多方筹集资金, 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并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 开发新型交通方式;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 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在产品促销方面, 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 以强有力的方式展现给游客, 吸引各地游客的光顾。

(三) 强调海岛旅游项目策划

海岛旅游业的基础建设本身就有资金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项目策划时要有鲜明的形象定位, 走特色品牌发展之路, 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改。不同的海岛有着不同的文化与生态内涵, 海岛旅游项目策划中要完整的体现海岛自身的优势部分, 避免重复建设, 不宜过多借鉴和模仿他岛的开发经营模式。文化是项目的灵魂, 只有对文化的充分理解和挖掘, 才有超凡脱俗的大策划。总之海岛旅游项目策划一定要坚持走精品、名品、极品之路。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海岛陆域面积小、淡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极易对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海洋与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当前旅游业膨胀所造成的环境危机等, 要求海岛旅游开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发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形成良性循环。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要采取严厉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以规范和制止。

(五) 完善管理体制、法律制度、政策体系

由于海岛的开发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来制约。如应加强地方海洋资源管理, 协调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 确定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避免造成多头管理、管理混乱的局面;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为给海岛旅游业的再度开发提供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运用政策措施推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另一方面加快引进紧缺的导游、翻译、经营管理、旅游策划等人才。同时, 通过定期的技能大赛, 不断提高各级别专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领域。

(六) 合理建设、突出重点

旅游产品缺乏、品位低, 是海岛旅游发展缓慢的症节所在。为此, 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 突出重点, 精心设计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旅游景点, 挖掘海洋文化, 尽快启动具有海洋文化内涵和符合现代海洋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对海岛各个景点之间的衔接和旅游路线的编排, 要和国内知名旅游社共同动作, 形成海洋文化旅游, 渔乡风情旅游、民俗采风旅游、民间节日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精品。从而拉长旅游旺季, 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 形成规模效应, 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珠海市旅游局, 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R].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旅游规划研究报告 (1999-2020) .2000.

[2]、廖加亮.珠海近岸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和思考[A].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20年的跨越与思考[M].红旗出版社, 2001.

[3]、王荣武, 梁松等.广东海洋经济[M].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 2002 (5) .

[5]、李植斌.浙江省海岛区资源特征与开发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7 (2) .

[6]、范家驹, 吴晓迪, 石建新.借海洋文化资源提高产品文化品位[J].旅游学刊, 1996 (3) .

[7]、李植斌.浙江省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 2001 (8) .

[8]、伍鹏.关于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思考[N].华东旅游报, 2007-03-08.

[9]、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87 (6) .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6

农村小微企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越发达的地区, 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就越高。近些年来, 山东省临沂市周边乡村的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起来, 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经济, 产业集聚特征明显, 农村经济发展显著。2013 年, 山东省临沂市农民人均收入历史性过万元, 这些与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是农村小微企业由于“先天性”的一些特点, 在发展中遇到了诸多的瓶颈制约。

2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

2.1 产业层次较低, 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从对山东省临沂市周边县区农村调查中发现, 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的, 雇用人数在20 人以下。这些企业进行着最低端的简单粗加工。由于进入门槛较低, 技术含量不高, 一些农户在资金积累一些的时候就开始自己设厂。一个行政自然村大概在5年, 同样的企业就可以占到本村户数的40%左右。这些小微企业不仅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而且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资源消耗型及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突出。比如临沂兰山义堂镇主要生产板材, 而且大部分是原木镟皮, 加工工艺非常简单, 一台机器、三个人就可以完成, 家家如此生产, 产品差异性很小, 导致近几年来, 市场供给过剩, 加上原木价格上涨, 而加工产品价格不变甚至上升, 许多企业已处于停产状态, 甚至破产。调查显示, 有56%的企业主认为, 今天能够挣钱就赶紧挣, 明天不挣钱了就不干了。这种简单的理论无法创造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及可持续发展。

2.2 企业主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低, 是制约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硬“软肋”

从对1000 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主学历分布在小学及以下, 占比54%, 这样的知识层次也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虽然有些企业主对本产品的内部技术较为敏感, 但是知识水平有限, 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运作、行业发展、风险意识等不足, 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主知识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对各种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吸收能力, 而对这些信息的吸收和理解对本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小微企业主普遍知识水平低, 他们大部分人对有关信息并不是很敏感, 而且即使关注某些信息其理解力也受到了限制。表一是关于企业主对各种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调查, 可以看到占比很大的人群并不是时刻关注相关信息, 这种对信息的感知度难以使他们捕捉市场信息、难以适应行业的长远发展。

2.3 招工、雇工难成为常态, 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产量和成本

近几年来, 在我国发生的“民工荒”问题在山东临沂农村小微企业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主要原因是在一个产业集群比较突出的行政自然村中, 有很多农户都建立了自己的小企业。在这种状况下, 大多数的企业不得不选择主要是家人生产, 这样的生产效率严重影响了生产量。产量上不去, 再加上企业又处于低端的粗加工, 利润薄, 所以很难赚到钱。调查显示, 大多数小企业主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招到工人。劳工问题不仅直接导致产量不足, 更产生了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缺乏工人, 所以对工人不敢过多的管理, 可能间接导致原材料的浪费和产品的不合格;另一方面就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 占到生产成本的大部分成本, 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调查结果显示86%的企业都认为近几年招工难已经成为企业致命的瓶颈之一。

2.4 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较高的利息成本

本次调查就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在农村由于受我国金融体制的影响, 农村企业面临着比较单一的融资渠道。表二表明了山东临沂农村地区的融资来源和借款成本。从表中可以看出, 农村企业融资渠道 (主要指外源性融资) 比较集中于农村信用社, 作为进驻农村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当然也就成为农民的主要借款渠道。占比较大的是农户工厂存款, 这一点具有鲜明的农村特征, 农户手中有积蓄时, 往往将钱存在一个信用较好、经济实力强的企业。从表中还可看到工资性融资占比也较高。工资性融资指工人在工厂做工, 并不是每月都要领取工资, 只在自己需要用钱或辞职时才领取, 这对企业来说, 不用支付工资就可占用一部分资金, 且不用付利息。另外, 票据性融资和企业的短期拆借也有一定的比例, 企业拆借用于企业急需资金, 一般期限很短, 这种拆借往往发生在关系较好的企业主之间。农村融资渠道显得非常单调, 且承担着比城市更高的利息成本。就2014 年的数据来看, 农村地区借款成本平均在10%以上, 与农村信用社利率持平, 而同期城市利率却在6%-7%左右。

3 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培训协会, 推动新技术和产业升级

产业的升级创新是关系到农村小微企业根本存亡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仅靠小微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 所以要从政府政策面上进行支持, 可建立共享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 在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方面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可由市政府牵头建立农村小微企业创新培训协会, 协会成员分别由小微企业的代表、政府相关人员以及大学有关人员组成, 该协会的功能主要是上联下联的作用。这样一个协会的建立就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 小微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可以通过它传达诉求。通过协会的沟通可以加快农村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特色产业提升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还可增加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行业发展形势及趋势、本行业的产业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际沟通、生产技术发展变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村企业主的视野和知识水平。

3.2 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农村产品供需对接

农村小微企业要获得更远的发展也要借助于物流体系的完善。就目前看, 山东省临沂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企业基本上是自产自运, 第三方物流尚不发达。这与山东省临沂市“物流之都”的名称很不相称, 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地区商品的流通交易。

农村物流除承担小微企业的运输功能外, 它自身作为一种产业在农村生根发芽就是一种经济发展扩展的途径, 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山东省临沂市有些县城已经启动, 2012 年, 山东省临沭县农村交通物流中心库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库正式建成启用, 它成为山东省农村交通物流网络的主要节点和本地供应链优化的重要平台。

临沭县作为山东省第三批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 已初步形成三级农村交通物流体系:即依托临沭县金山物流中心建设临沭县交通物流分拨中心, 依托乡镇交管所与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签订农资流通仓储协议, 依托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建立镇级物流节点, 进而发展村级网点。实现“农村产品上行进城, 生产原料、生活资料下行下乡”的双向流动。

3.3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扩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对于日益发展的城市小微融资机构来说, 农村地区仍旧显得单薄。以信用社 (农商行) 为主的融资渠道到目前来看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这样的融资体系造成了农村小微企业的艰难, 以及要承受着比城市更高的利息水平。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准入条件, 允许民间资本作为主要发起人, 设立提供社区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 重点发展信用社类型的社区型中小银行, 同时, 应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

另外, 政府应该从税收方面进行优惠, 因为内源融资性是绝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所以通过税收减免, 可以提高小微企业的税后利润, 进而增强其内源融资的能力, 这也是确保小微企业资金充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摘要:农村小微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农村实现工业化的先导基础。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但是在其发展中所受到的制约瓶颈也越加明显, 层次较低的产业链条难以承受更多的市场风险, 农民企业主较低的学历层次成为发展的硬“软肋”。针对这些“先天不足”和制约因素, 探索一条政府推动下的科研企业相结合的科技之路是核心的发展路径之一。

关键词:山东临沂市,农村,小微企业

参考文献

[1]赵亚明, 等.突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 2012.11.

[2]褚静涛.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 2012.1.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7

中国家族基金会兴起于中国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慈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从传统慈善到现代慈善的转型可行且必要,是慈善不断趋于成熟的必经之路。中国现代慈善转型的意蕴有以下四重:扶贫扶弱到社会公益;单纯散财到创富分配;政府慈善到公民慈善;道德慈善到法治慈善。第一,扶贫扶弱是传统慈善的典型特征,主要通过向贫弱者施予物质财富为主。现代慈善意味着捐助者们的资助方式不再仅仅是施予金钱或食物等物质财富,而是提供教育、公共设施、环保、文化和医疗等资源,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第二,从单纯散财到创富分配。单纯散财是指在传统慈善中,捐赠主体仅仅将自己部分财富一次性地无偿捐赠给社会弱势群体,很少考虑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可持续的问题。现代慈善把传统慈善下的授人以鱼逐渐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扶持模式,利用创新路径来解决社会问题,以此提高慈善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第三,从政府慈善到公民慈善。中国的传统宗族观念、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官办慈善组织为特点的捐助主体,相当于政府承担起了民间慈善所应担负的职能。现代慈善则意味着政府还权于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慈善活动,使慈善日渐成为社会自治和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第四,传统慈善将捐助者置于较高的道德制高点,捐助者往往拥有“道德优势”,认为受助者接受了其捐赠,应该感恩戴德。而中国的捐助者自己也遭到道德绑架,被非营利的帽子扣住而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现代慈善要求不论是捐助方、受助方、社会和政府都要承担相关的责任义务,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促进慈善参与方的共赢。

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推动了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家族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大学基金会等非公募基金会正产生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过渡的阶段之中。中国的家族基金会多由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中国富人建立。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对私有财产的肯定和保护,使创业者通过商业化模式积累资本,将大量社会财富积聚于民间。财富的持续积累为家族基金会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也为富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资金匮乏的问题。

二、角色活动:中国家族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中国家族基金会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一)家族基金会的概念内涵

家族基金会的主要内涵特征为:家族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一个家族或同一个家族的成员的捐赠,表明了创始人对家族未来发展、家族成员凝聚力和传承家族精神的愿望。家族基金会必须由至少一个家族成员无偿担任基金会的理事、财产受托人等重要监管职位。家族基金会是私募基金会,随着家族基金会的规模扩大,大型的家族基金会会选择让家族成员构成董事会进行监督,并以雇佣“经理人”的方式来管理基金会的运作与资产管理事宜。

(二)发展概况

1、数量规模。建国以来,中国的家族基金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家族基金会大部分由改革开放第一代创业者于晚年创立,希望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在企业成功上市后,部分创立者通过股权捐赠和建立公益信托等形式设立家族基金会。《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6)》指出,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非公募基金会为3324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68%。(1)家族基金会作为非公募基金会中的一类,截止到2014年10月,能够判定为家族基金会总数的为35家,其中中国企业家所创立的家族基金会数量为24家,占据家族基金会总量的69%,其余11家为海外华商创立,占据总量的31%。同时,中国的家族基金会以大富豪创立的居多,从事制造业、房地产的企业家所创立的家族基金会数量较多,分别为13家和9家。(2)

2、活动领域。中国现存的家族基金会对教育(25%)、公共服务(18%)、环境保护(17%)以及扶贫助困(9%)等领域较为关注,在2013年的公益支出合计为3.2亿元人民币。而家族基金会涉及的文化、社区发展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相对投入较少。(3)

(三)家族基金会在现代慈善中的独特角色优势

1、决策和管理的更强自主性与灵活性。家族基金会相比公募基金会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第一,家族基金会在组织构成上由部分家族成员担任重要职务,在决策表达中会考虑到整个家族和企业的利益,具有较多的决策自主性。家族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于家族成员,不依靠国家拨款和其他社会捐赠,在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在资金使用上能够根据家族成员的兴趣和目标来投入到相关领域中。第二,家族基金会通过信托公司和家族企业实现商业回报,有效降低传承风险。公益信托具有多样化的设立形式,能够充分、灵活地实现委托人的意愿。例如盖茨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都通过公益信托以善款投资的方式获得财务回报,将资金供给基金会,实现了慈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不但如此,公益信托能有效实现家族企业财富的继承,减少了继承成本和运作风险,实现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此外,家族基金会拥有充分的家族资金支持,出于家族成员的个人意愿,更能够承担风险。相比要顾及到社会集资产生的必要可视化效果,家族基金会在一些研发项目中会较少受到社会捐赠方的压力,更敢于进行一些风险投资并承担失败的风险。

2、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和可持续性。家族基金会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跨界资源整合、慈善项目的播种理念。第一,跨界资源整合。家族基金会是一些企业家创立发起的,这些企业家对于国家的市场有着成熟而长远的认识,也积累了较多的跨界人脉资源。家族基金会通过积极参与学术研究资助、慈善项目支持和公益人才培养的方式,成为一个慈善资源整合的平台,增强专业优势,降低了慈善合作成本。第二,慈善项目的播种理念和慈善事业的战略主张相结合。家族基金会致力于通过对各类学术研究项目、慈善项目、创新想法或方案的资助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人才的培养。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规定受资助大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即让基金变成!°种子基金!±,使资助大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意味着家族基金会将战略和执行相结合,促进了慈善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三、发展瓶颈:中国家族基金会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管理运行效率不高

中国的家族基金会还面临管理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基金会的制度规章完善度、保值增值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1、家族基金会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在章程制定方面,由于家族基金会的成立时间较短,组织内部的规章仍缺乏针对家族基金会的管理措施。家族基金会的章程基本还是参照了普通非公募基金会的章程进行,除了在宗旨、业务范围、人员构成和财产管理等部分细则上有所提及家族基金会的特定管理措施,其余的都和普通非公募基金会所设立的条款相差不多。除了章程外,部分家族基金会仅凭一份基金会章程不足以涵盖全部的治理过程。特别是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项目管理制度等重要管理制度的缺失,在项目执行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导致了运作不规范、效率低的结果。

2、项目运作能力仍有待提高。在项目讨论中,尽管家族、理事会、秘书长和项目官员对项目的选择和管理上的大方向存在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四方的职责分配仍存在交叉重叠的状况。秘书长和项目官员在讨论项目时,两者之间的信息掌握度、对于项目的认识角度、决策深度等方面都会出现分歧。部分秘书长在处理与家族的关系和基金会的关系方面还缺乏经验,当项目上与家族意见不一致时,还没有可行成熟的对话协商机制,导致运作效率下降。此外,家族基金会对目前的慈善项目如何做出准确而细致的评估尚缺乏系统的标准和方法。目前,中国的家族基金会的重点仍放在如何征集创新项目和项目运行的阶段,但由于资助的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很多时候无法量化,致使对后续的项目评估还存在缺陷。

(二)人才不足

家族基金会人才不足。由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和基金会中心网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家族慈善组织行政费用相对较低,基金会全职员工平均人数只有3人。(4)这种人才资源的稀缺导致了组织的专业化程度低和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原因在于,《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家族基金会的运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但又不能超过规定的行政支出,如果一个慈善项目的支出越小,则会使得规定的行政成本越小,对人员的薪酬支出也会越少,反而难以吸引人才维持组织的成长,而专业人才稀缺也会对项目和方案执行以及专业度提升构成阻碍。

(三)缺乏家族基金会的成长土壤

中国家族基金会就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数量仍不足。欧美国家的家族基金会发展较为成熟,依靠较为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现代慈善文化,在规模和数量上具有发展优势。根据《2014年家族基金会发展报告》显示,基金会占据了英国14%的私人捐助,家族基金会占据了8%(约为14亿英镑),同时英国家族基金会构成了国内59%的所有基金会捐助,而美国的家族基金会占据了国内42%的基金会捐助。英国的家族基金会在所有的基金会资产中占据了79%,价值约338亿英镑。(5)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家族基金会在数量上仍有待发展。如前文提到,截止到2014年,家族基金会在中国的数量只有35个。2013年中国家族基金会的公益支出为3.2亿,(6)与英美的家族基金会捐助额差距较大。

中国的制度环境不利于家族基金会的发展也是其成长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有关家族基金会的法律政策仍有待制定和更新。《慈善法》的出台并没有提及家族基金会的法律地位,相关的税收政策也没有显著完善。中国一部分的家族基金会是借助于家族成员捐献股份红利所成立的。虽然财政部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打破了向公益慈善组织捐赠股票的限制,但目前中国尚缺乏股权等非货币捐赠税收优惠制度。在中国进行股票捐赠时,需支付捐赠股票增值部分25%左右的所得税及0.05%-0.1%的印花税这对于大额捐赠来说构成了赋税挑战。(7)例如2011年曹德旺先生在向河仁基金会捐赠市值超过35亿元的股权后,却同时背负了5亿多元的税款。在这种情况下,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大额捐赠热情,导致家族基金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此外,以中国的公益信托为例,在公益信托的落实方面,还存在制度和实际运作的缺陷。新颁布的《慈善法》对“慈善信托”的规定与2001年出台的《信托法》中第六章有关于公益信托的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两部法律对慈善信托、公益信托之间的关系说明不足,只说了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但两者在《慈善法》颁布后,税收优惠政策缺少明晰的交代和衔接。在税收优惠方面,公益信托涉及到了委托人、信托公司和受托人等关系,期间也会面临重征税收的困境(章高荣,2014)。(8)

四、制度路径:中国家族基金会发展的对策思路

此部分主要基于发展困境提出中国家族基金会目前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升发展家族基金会的观念认识,秉持平等、互助、共享的价值理念

首先,要树立并提升家族基金会在公益慈善中的认识。西方的家族基金会的良好运作一方面是由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浓厚的慈善文化。西方的慈善文化和西方的宗教信仰有着紧密联系。基督教将慈善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参与慈善既是自我完善的权利,也是帮助他人的义务。因此,在西方,慈善是公民、社会所承担的事务,政府则提供相关的制度政策保障。美国是现代家族基金会发展的源头之一,其家族基金会在全球、国内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在于西方的慈善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个人价值观、财富观的塑造。对比中国的慈善文化,在中国延续达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政府惯于包揽社会一切事务,包括社会公益事业在内。(9)我们更强调集体的发展,公益慈善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为此,要打破政府崇拜、权力崇拜的观念,相信民间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从宪法层面保障个人产权的合法,打消人们以家族、个人财产安全的顾虑,只有这样,才能从代际传承的角度考虑家族企业、家族事业、家庭荣誉的可持续性,否则不仅造成短期行为,而且造成外逃等负面现象。我们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慈善传统断裂所造成的对慈善的恐惧和不信任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阻碍是毋庸置疑的。

(二)加快出台并完善有关家族基金会的法律政策,提供良好的公益土壤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是促进家族基金会在中国落地生长的制度保障。

1、明确家族基金会的法律地位,调整行政支出比例。要加快确立和阐明家族基金会在法律规章中的概念、地位、权利、义务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与其相关的慈善信托、公益信托、税收优惠和监督措施。此外,要调整行政支出比例,为提高活动积极性、有效性,吸引广大专业人才提供基础。

2、落实税收优惠资格,包括经营性收入免税和股权捐赠免税。部分家族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不断缩水是法律政策不到位的直接后果。因此要将与慈善目的相关的经营性收入和非相关性收入区分开来,承认营利的合法性,只需对非相关性收入进行征税,而不再使家族基金会局限于非商业化运作,借此提升基金会运作的可持续性。在股权捐赠方面,要确立相关的税收优惠制度,特别是对于个人捐赠股权的行为要有法律和政策优惠上的支持,并加快确定个人和企业在捐赠上的税收减免比例,从而提升家族捐赠的积极性和基金会的成长速度。在公益信托方面,首先要在法律上确立公益信托的公益地位,明确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的区别和联系。在国外,慈善信托和公益信托并没有本质区别。在理清两者关系上,完善针对慈善信托、公益信托的税收政策,鼓励家族基金会的信托模式,提升基金会的治理效率。此外,还要理清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关系,在税收优惠上给予适当的调整,避免重复征税。英国的税收鼓励主要针对慈善信托本身和慈善信徒的委托人,对受益人的税收利益仅表现在接受慈善信托时所享受的免税利益。(10)

3、打造规范的综合监督体系。对于家族基金会的监督需要进一步构建。要塑造政府、社会、家族基金会的三重监督保障体系,实现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基金会自律的综合监管体系。政府要明确自身与基金会的界限,要求基金会透明运作,在提供税收、信托等政策扶持的同时做好奖惩机制。以信托监察人为例,要明确公益事业的管理机构的身份、职责,并落实好信托监察人的作用,加快完善公益信托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构建现代化的基金会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效率

家族基金会需要一个开放、理性和多元的治理结构来确保基金会的现代化运作。首先,要完善家族基金会的组织架构,确定好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理事会要致力于打造一个民主的决策环境,处理好理事会、秘书长、项目执行团队和家族成员的四方意见。家族基金会要尽量避免慈善的家长式作风,需要设立日常对话沟通机制解决各方由于意见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秘书长作为经理人要善于平衡好运作的规范、家族成员的捐赠意愿和项目可行度,做好决策层和执行层的沟通。在评估阶段,可以参考社会投资回报率(Social Returnon Investment)。这种评估方式是企业用于社会投资的工具,包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它将社会成效与公益慈善投资进行对比,计算社会回报率从而决定是否继续下去,有助于提高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慈善资源的浪费。其次,家族基金会要完善管理制度和章程。在借鉴基金会总体的管理章程上,要结合家族基金会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条款。如条款中涉及理事会的构成方面,需要有对家族成员加入的认可、理事会成员的招募条件、基金会的投资决策等。在章程以外的规章制定中,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金会运营的规范性。再次,要加强理事会的多元化,提高多样化人才的容纳度。理事会的构成要突出年龄、性别、专业、国籍、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层次,要与家族基金会开展的慈善项目相结合,力争取得家族基金会在实施公益活动中的优势互补。最后,家族基金会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加强与慈善机构、政府和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构建成熟的合作体系。家族基金会要善于整合外部专业优势,寻找能弥补自身缺陷的组织和个人。

五、小结

家族基金会是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产物,作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新动力,能有效提升慈善资源使用效率,并协助政府、其他慈善组织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中国与欧美的制度、文化环境毕竟不同,中国的家族基金会在借鉴和参考国外家族基金会发展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国内土壤审时度势。要尊重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规律性、阶段性,不要人为的拔苗助长。对于家族基金会来说,一个好的企业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做好企业,做好企业就是最大的慈善,在此基础上,设立家族基金会能够有效推动家族精神的传承和家族财富的接力,并持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摘要:慈善的转型为中国家族基金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现代慈善改善了传统慈善的基本运作模式,鼓励多样化的资助方式、广泛的参与主体和更高的慈善效率,以创新形式解决社会问题。家族基金会是中国慈善现代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慈善转型的重要力量。家族基金会秉持着传承家族精神和回馈社会的目的,打破了公益与商业、企业家和慈善家的界限,以大量私人资本介入公共领域,承担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家族基金会将扮演何种角色、遇到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和分析的。

关键词:家族基金会,慈善转型,公益商业化

注释

1数据来源:http://news.k618.cn/zxbd/201605/t20160527_7529999.html2016年7月3日

2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2015年11月18日

3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2015年11月18日

4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基金会中心网:《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报告(2012)》

5Association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ACF),Registered Office:Family Foundation Giving Trends2014Report,6th Editionoftheannualreportonprivategivingby UKfamil yfoundations Acorn House,314-320Gray’Inn Road London,WC1X8DP.

6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2015年11月18日

7中国慈善立法研究课题组:《中国慈善立法研究报告》[R],2013年12月

8侯雪竹:《马云“公益信托”的三重门槛》,载《京华时报》,2014年5月12日

9朱传一:《中国非营利部门的成长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1999年8月

政府网站发展中的瓶颈 篇8

自2010年伊始, 兴起于美国的Groupon团购模式被引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 多家团购网站雨后春笋般上线, 分抢空白的中国市场, 网络团购的概念被正式引入。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以网络渠道组团, 以低价购买同种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活动。不同于商家自办的团购网站, 第三方独立团购网站充当了联系商家、组织团购与推广团购信息、吸引用户参与的中介角色, 并协同SNS网站、团购导航网站、支付平台以及物流服务商共同构建了以其自身为主导的网络团购产业链。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独立团购网站的团购内容主要以餐饮、美容美发、休闲娱乐、生活服务以及生活消费物品为主。

二、第三方独立团购网站的营销瓶颈

1. 团购产品同质化严重, 顾客黏性小

模仿美国Groupon模式的中国团购网站起步虽晚, 但在数量规模上可谓无人能及。截止到2011年3月, 我国团购网站数量已超过3600家, 月增长速度近30%。如此高速膨胀的行业规模却愈发显现出其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低差异性以及低黏性的消费者, 很难形成二次消费需求。大多数的用户都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团购网站上进行消费, 团购网站之间的竞争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而对于新兴的团购网站尚未产生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来说, 其消费行为是随机、无规律。作为团购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商家无法取得完全差异化的垄断优势, 只能在数量上依靠其自身边际成本低的成本结构特点赚取利润。

2. 团购服务区域化分布, 难取得规模效应

我国目前的团购市场已经从导入阶段正式进入了成长阶段, 网络团购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 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扩展。但由于团购对象的局限性, 团购服务往往是以一个城市内的区域范围为载体分布, 不同城市团购的商品或服务仅针对其城市内特定人群, 因而很难取得规模效应。同时, 地域化的分布使得团购网站需要在不同城市分设业务人员与商家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商务沟通, 这也是其人员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3. 团购网站进入门槛低, 竞争乱象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民数量规模的扩大, 电子商务在中国进入到了稳步发展的阶段。简单的公司登记、网站备案流程, 对初始运营资金和人员的低成本要求使得团购网站可以迅速上线, 抢占市场。但同时较低的行业门槛也造成了从业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 虚假团购网站欺诈消费者的事件时有发生, 团购网站也成为了3.15消费者权益投诉的重点对象之一。

三、第三方独立团购网站的营销策略选择

1. 兼并与收购 (M&A) 策略

团购行业进入者的浮躁乱象凸显, 资本的介入使得团购网站可以利用外来资金跑马圈地, 但团购行业激烈的竞争也使得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实力雄厚、管理高效、市场份额大的行业领头军可以通过采取兼并与收购的策略以低价吸收那些市场份额小、竞争能力弱的地域性小网站, 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吸引更多用户, 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2. 地域差异营销

事实上, 众多团购网站的总部都设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 但一线城市竞争的加剧使其早已将目光转向了二三线具有电子商务发展潜力的城市。针对不同的城市, 应当采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营销战略, 要将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与偏好一并考虑在内, 提升团购商品或服务的吸引力, 赢得本地消费者的忠诚度。

3. 时间差营销

所谓的时间差营销战略, 就是指在一天24小时的不同时间段主打销售不同的产品。通过下单峰值点即团购下单最活跃的时间段的测算研究团购活动的结果表明, 团购活动的下单峰值点分布比较集中, 上午9-11点出现峰值点的几率最大, 其他时间段出现的几率较小。同时, 下单峰值点与团购商品类型密切相关。峰值点分布在上午10-11点的多为餐饮类与美容美发类项目, 是都市白领们关注的热点;而峰值点出现在下午13-19点的则是生活服务类与休闲娱乐类项目, 似乎用户们更倾向于团购些娱乐活动来犒劳自己。合理运用此营销方式有助于帮助团购网站对消费者投其所好, 打好时间差。

4. 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是一种将公益事业与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双赢战略, 在团购市场上也可以发挥其特殊效力。Kim Dan的理论指出, 网上交易的起点是客户对网站的浏览, 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网站的准确性、流通性、完整性、公平性与信誉等信息, 形成对网络商家的初步信任感, 然后再进行商品的交易与选择。公益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团购网站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升了其用户的信任度, 最终满足顾客信任的需求。

四、总结

团购网站尚处于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各大团购网站应当在加强信用建设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完善网站前台建设与后台运作管理, 着眼于不同市场受众, 采取多元化的推广渠道, 加强与本地商户的联盟关系, 标准化其服务模式, 提高用户的服务体验, 最终在快鱼吃慢鱼的市场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研究报告[DB/OC].2010.

[2]彭亮.Groupon模式下团购网站消费者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11.02.

上一篇:分等定级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