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2024-08-07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共7篇)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1

现代移动终端的日新月异, 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移动电子商务不仅使用户们获得了更加完备的体验, 还对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数类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1]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特征变化

1.营销的精确性提高

所谓精确营销, 就是商家针对用户用专门的策略和技巧去进行精确的意向沟通。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恰恰就是提供精确意向, 厂家或商家能够针对用户的需求, 给出合理而又科学的服务。由于新的商业模式会改变其原有的形式并增加新的内容, 所以商家便能给客户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初期, 厂家或商家与客户之间直接联系, 根据客户的需求, 能够更好地推销产品给客户。在此期间, 客户也更容易接受商家推销的产品, 不会出现厌恶心理反应。长此以往, 厂家或商家的客户越来越多, 交易量越来越大, 借此还能通过带动效应扩大市场。通过和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 更进一步地提升服务质量,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

2.信息的动态和实时性提高

由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存在, 厂家或商家可通过一个虚拟的市场平台, 将自己的产品展示给其他平台用户, 开展业务并提供商业服务。根据市场平台共享信息资源, 企业很容易找到与自己相关, 且适于合作的企业, 从而进行双方架构整合, 加强产品更新换代,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服务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之间形成具有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能够进行实时的动态化商务往来, 给企业的商务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改革。不仅如此, 由于新的商业模式所具有的实时动态性, 可大幅度缩减企业商务流程, 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企业效益也得到明显提高。

3.赢利的清晰性提高

随着网络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 移动通信终端身份得到有效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 移动电子商务赢利就具有很强的清晰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存在, 使得电子商务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这种具有超强时效性的便捷式传递, 就给营销双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厂家或商家通过移动通信终端的信息, 确认对方客户的购买意向, 根据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要求。正是这种明确性的信息提供, 使得客户的消费方式和金额可得到清晰的预测, 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体现在整个行业的运行操作中, 赢利也就更加明显了。

4.增值性的提高

新的商业模式的较高增值性主要表现在, 移动推广、终端商务、实时通话、智能提醒等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移动业务, 是企业和用户所乐意接受的功能体验。根据这些个性化服务, 企业寻找消费者的流程和周期大大缩减, 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及时创新。正因为这种优势, 移动增值服务成为移动终端业务中的主要增长方向, 其种类和模式也越来越多, 个性化的服务和便捷性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帮助, 特别是在移动电子商务的新商业模式中大放异彩, 具有广阔的天地。[3]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新商业模式

1.手机支付模式

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 手机支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手机支付在操作和管理上更为灵活, 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而且通过平台的信息交流与相关制度的制定, 手机支付加入了诚信的元素, 使得移动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一定的保障。手机支付将具有银联卡的用户与其手机绑定在一起, 并且进行安全监测和安装支付插件。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 用户凭借账号和自己设定的密码就可以进行移动终端支付。在整个过程中, 手机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因为手机是私人物品, 具备很高的专一性, 而且病毒漏洞较少, 这一点是电脑支付无法相比的。当然, 银行在支付过程中也会进行安全监控, 成为用户合理消费的有力保障, 给予其短信提醒或信息资料, 切实维护用户的权益。[4]

2.O2O商业模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商家们可使用无线通讯网络和其他外部的定位, 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通过GIS平台, 一方面可实时将这些用户们的信息提供给商家用以宣传;另一方面, 用户也可通过智能手机选择周边的服务和商品, 并直接在平台上提交订单。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 这种O2O商业模式具有更高的闭环性, 可有效跟踪每一个用户的每一项交易, 并对其满意度作出反馈, 用以改变商家的经营策略, 获得更多的用户满意。随着O2O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用户可体验到更加优质的服务, 商家也可通过该平台获取更多的用户, 从而促进移动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

3.APP商业模式

当前, 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连网的用户越来越多, 许多商家纷纷开发了针对移动客户端的APP。国内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开发了本网站的APP。比如, “淘宝”认识到移动平台的重要性, 重点推广支付宝的APP, 推出使用手机APP可免收提现手续费来鼓励用户使用APP。“京东”也经常推出一些智能在手机APP上参与的活动, 以刺激用户下载并安装软件。“京东”的APP已在苹果、安卓等数十个移动平台上进行安装应用。目前, 这些APP不仅包括上述两个购物网站, 还有一些团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用途。可以说, APP商业模式是在移动电子商务下的必然发展方向。

4.微信营销商业模式

微信营销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商业模式。微信平台是免费的, 许多用户就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店”宣传自己的产品, 还有一些大品牌会在朋友圈投放广告, 或与某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合作, 借助推送活动, 向其“粉丝”推送产品的咨询、优惠活动等信息。一些商家还开通了公众号, 除了推送信息外, 还为用户提供简单的业务办理、咨询、售后等业务。此外, 微信还推出了支付功能, 使更多的移动电子商务公司入驻微信, 推动微信商业模式稳步发展和完善。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1.发展品牌营销

随着各大运营商对通信资费的不断下调, 各个同类型业务之间的同质化愈发严重, 此时的移动通信市场基本上就是依靠品牌在进行营销。而依靠品牌营销的市场, 也是未来运营商们的发展趋势。品牌已成为各大运营商的核心优势, 一个良好的品牌营销策略, 不但可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还可获得更多的客户。

从国际角度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用户的差异性与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 用户对业务的需求种类也越来越多。此时, 运营商就要建立一些针对不同业务的子品牌, 打造一个集团性质的业务。总之, 在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中, 提供移动服务的运营商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品牌营销战略。

2.规范诚信支付

由于用户可通过APP、O2O、微信等平台进行直接的购买与付款, 诚信支付问题就逐渐浮出水面。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在未来发展中, 需借助传统商业模式的支付经验, 加强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与银行卡绑定等程序, 确保移动支付的安全与诚信。还可将用户的身份信息与其使用的智能手机号码进行绑定, 以有效降低移动交易带来的诚信风险。而且, 商家可通过移动电子商务建立一套高效的支付程序。首先, 提高各大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其次, 各大商家可推出移动支付优惠等活动, 鼓励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最后, 可把不同运营商的支付平台整合到一起, 为使用者搭建一个更加快捷、种类更多的支付平台。[5]

3.发展产业合作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价值链。一条产业链中的主体众多, 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基础设施、规范标准的供应商, 以及提供APP平台的开发商、提供移动服务的运营商等。众多的参与者都想在价值链中处于有利地位, 但运营商由于其客户资源独一无二的优势, 一直占据价值链的主导位置。为此, 要想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下的商业模式, 就要依托于移动运营商, 开发增值业务, 吸引更多的运营商用户, 从而建立一个关系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共赢。

目前, 新兴的商业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要想将其发展为成熟、完善的商业模式, 还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可以预见,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毅.基于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4 (8) :28.

[2]姚永敬.移动电子商务视域下新商业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 2014 (18) :62-63.

[3]李庆艳, 金铎, 张文安, 张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电信科学, 2011 (6) :6-13.

[4]杨利国.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5]曹畅.4G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商, 2015 (11) :97.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2008版和1993版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内容:

(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机房的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如果不对数据机房进行分级, 规范遇到的最大问题将是可操作性。根据调研、归纳和总结, 并参考国外相关标准, 2008版规范从机房的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重要数据丢失或网络中断在经济或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 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划分为A、B、C三个级别。

A级是最高级别, 主要是指涉及国计民生的机房设计。其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或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像国家气象台;国家级信息中心、计算中心;重要的军事指挥部门;大中城市的机场、广播电台、电视台、应急指挥中心;银行总行等属A级机房。B级定义为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一定的社会秩序混乱和一定的经济损失的机房。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三级医院;大中城市的气象台、信息中心、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电力调度中心、交通 (铁路、公路、水运) 指挥调度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体育比赛场馆;省部级以上政府办公楼等属B级机房。A级或B级范围之外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为C级。

(2) 增加了术语和符号、机房分级标准与性能要求、电磁屏蔽、网络布线、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五个章节的内容。相对于1993版规范仅8个词的名词解释, 2008版规范中对于33个术语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3) 为了增加规范的可操作性, 根据机房分级标准, 2008版规范增加了附表A——“各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技术要求”。附表A涵盖了A、B、C三级机房设计要素中的各种要求和规则, 如位置选择、环境要求、建筑结构、空气条件、电气技术、供电电源质量要求、机房布线、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3

自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浪潮之中, 民商法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 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我国政府部门也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而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民商法律体系,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 如《侵权法》、《合同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民商法只有努力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和宽容的精神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 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价值体系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 安全与效益原则成为民商法追求的基础价值, 尤其安全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在传统的民商法体系中, 安全性原则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只作为其他体系的派生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和交易环境日益复杂, 民商法的经济价值必然会得到充分的重视, 也必然会迎来一个经济发展高峰。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经济交易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民商主体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或是第三方交易软件进行资金交易, 这就给商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正因如此, 民商法中的安全性建设得以凸显, 这也给我国政府和立法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外, 新时期的民商法价值体系包含自由、平等、公平、安全以及效益等, 其中效益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体, 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的价值体系是摆在立法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三、经济社会中民商法的变化

( 一) 民商法内涵的变化

现代经济发展赋予了民商法新的内涵和意义, 更加注重安全性与效益性, 这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民商法体系中安全和效益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且安全原则涉及的范围较小, 仅仅局限于支付环节的安全性, 相对的信息构成较为简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民商法的建设重点开始向安全性与效益性转移, 现代法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 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交易形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 扩宽了民商法的主体范围, 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其次, 网络和市场空间更加开放, 人民获取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 从而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后, 网络技术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输速度, 交易双方可以不必再进行当面交易, 一切交易活动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无疑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民商法内涵的变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体现, 拉近了民商法与人民生活的距离,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 二) 民商法原则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民商法原则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安全原则、平等原则和效益原则三个方面。安全原则的变化赋予了民商法更深层次的内涵, 同时安全原则也是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和保护的原则之一。尤其是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交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确立了安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有序进行, 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平等原则也是民商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民商法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即技术平等、媒介评等和实施平等, 主要目的是保护交易双方在权益和义务方面的平等, 维护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一直以来, 公平和效益问题的统筹兼顾是民商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适应时代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平与效益原则的充分诠释, 只有不断实现民商法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发展

( 一) 拓展了民商法应用范围

一个成熟的民商法律体系都是针对现阶段的经济活动而言的, 具有内在的完善性, 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但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给予了民商法新的内涵, 促进了民商法在原则上的变化, 也促进了民商法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首先, 民商法应用范围的扩大体现在信息库专用权的变化上。在现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 交易双方信息的收集与开发是促成民事商业活动成功的关键, 因此, 应该对民商经济交易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给与一定的民商事权利, 并对其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 信息库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就是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 民商法中的域名专用权的定义得到进一步明确。域名就是计算机与网络世界连接的虚拟地址, 不仅可以方便用户访问自己的账户的信息, 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标志符号。因此可以这样说, 用户得到了域名的使用权也就得到了该域名的专用权, 法制建设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商法中域名使用权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应地整合。

( 二) 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提升了网络世界的开放性, 使得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宽阔, 并为经济交易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价值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且信息本身的价值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意义的现实主体, 这是由信息具有的财产相关性和人格利益相关性决定的。基于信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应该在立法过程中予以体现, 并将信息库专用权、版权控制权等涉及到交易主体双方利益的信息联系纳入到民商法调整范围内, 拓展民商法的调整对象, 实现民商法的跨越式发展。

( 三) 民商法将实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商法作为调整民商事活动中交易双法权利和和义务的一个有机体, 其立法和完善应该以当今民商事活动中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都有机的联系起来,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由于全球的经济活联系日益频繁, 各个地方的民事活动更具共同性和普遍性, 应该制定统一的立法和执法标准, 保证全体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不受损害,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民商法的价值体系、执行标准等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 这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民商法在现代民商经济活动中占有突出地位, 应该受到国家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民商法的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探究新时期民商法内涵和原则的变化, 加强民商法的建设, 为民事经济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 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少华.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 2012, 08:16-17.

[2]于婷婷.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才智, 2014, 33:256.

[3]蒋梅.十八大后我国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 2015, 12:17-18.

[4]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 2015, 15:179-180.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4

一、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一) 民商法价值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商法价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民商法所表现出来的基础价值就是安全与效益。从传统的民商法角度来分析, 安全问题一直从属于一种派生地位, 举例来说:传统的交易中, 其交易安全的定义是信息、交付方式和信用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当前的交易中, 从整个交易安全的角度来分析, 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第三方获取到的交易信息对交易是否能够安全进行所构成的威胁也并不明显。而且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基本上不会出现交易安全等问题[1]。而在信息时代不断的向前递进的现在, 信息的发展为民商法的主体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时代, 互联网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这种信息交流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 行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要求通过互联网和任何地域的任何人进行信息交易, 从事任何民商活动。所以, 此背景下的市场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且其具有开放性, 这也使得人们可以随意从中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 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任何信息发布给任何人。

(二) 民商法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期, 民商法的价值体系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 其要包含平等、自由、公平、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但是从整体来看, 自由依然在价值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其他价值体现来说, 这是一项基础。分析平等原则, 平等在新时期的要求也和传统民商法中的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其不仅具备目标性价值, 同时也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公平一直是民商法中最为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安全, 虽然说在新时期其依然是一项基础, 也是一项工具性价值, 但是信息时代具有其自身的实际特点, 所以安全也成为了新时期民商法所要不断发展和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效益在民商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定位, 其主要是民商法的基础价值之一。仔细分析, 安全和效益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 因此在新时期民商法的确立过程中, 如何定位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平衡, 是成为其立法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

(一)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

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 其主要指的是在信息发展的时代, 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不同方的民事个体, 民商法参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其中涉及到一些技术性因素, 而交易过程中交易平台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杜绝出现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 其属于一种技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二)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安全性原则

信息时代的安全定义相对于从前, 其具有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含义, 因此安全原则也具有更新的内涵。其主要指所有的民事和商业活动应该将安全列在首位, 将其作为一项基础前提, 因此其所对应的立法也应该对具体的安全要求有所反应和体现。举例来说, 对于电子商务安全的保障来说, 其对于电子商务法而言, 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目标, 而且也是电子商务法制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根本依据。在当前时代, 信息发展的重要表现便是快捷化和方便性, 这种高效快捷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 特别是当今时代, 网络虽然发展很快, 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 这也导致一定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2]。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变化:因为网络欠缺必要的物理环境, 这也使得相关的存储额和相关信息容易出现泄漏或丢失的可能性;因为认为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因为黑客的袭击和非法拦截等情况产生, 其会对相关的存储和传播信息作出修改, 进而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严重。这样也使得相关的商业信息危险性增加。所以, 针对于这种情况, 其立法也需要通过临界于网络物理安全设置的数字认证和签名的支付方式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民商法的变化通过安全原则也能够体现出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改变。

(三)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效益性原则

长期以来, 立法中一直有一个难题, 那就是“公平、公正、效益”的问题。长期以来法律都是公正和公平的代名词, 而且法律也是为了维持公正而产生的。但是法律同时也是位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筑层。所以在进行立法之时, 需要理解这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法律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予以定义。在法律制定的不同时期, 其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也是存在差异的, 仔细分析, 其主要是因为法律需要对不同时期的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行表达。比如说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民商法效益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民商事的相关立法和相关活动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并且不断促进效益目标的建设, 其主要表现出了当前时代的自由化, 同时也凸显出民商法在当前时代的集体效益和集体价值。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一) 社会经济发展拓宽传统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

成熟且完全的民商事法律体系需要对现如今的民商事主要活动的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体现。从这方面来分析, 这是一种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的成熟与完善, 其主要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之下, 传统的民商事在权力体系的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首先是信息库取得了专用特权, 也就是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而信息时代的重要特点便是其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加以空间, 而且信息的提供也为民商事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必然的助力效果[3]。基于此, 在民商事立法的时候, 需要对于这种不具备独创性的但是却对信息库的开发和投资做出过共享的个人或集体予以必要的民商事权利, 以此来保护其劳动成果, 同时也提升了其积极性。第二个是域名的专用特权。虽然目前民商法对于域名的转筒全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定义, 但是应该对此做出相关的保障。所谓的域名就是人们通过此而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上的一个虚拟的地址。因此, 通过域名能够对计算机所访问过的网络信息得以了解, 而且也方便了计算机对于自己的相关信息资源的访问。域名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商业价值的使用功能的结合体, 当双方在交易中发挥了关键域名的使用特权之时, 那么其也能够得到该项域名的专用特权。

(二) 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具有拓展作用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 最典型的发展表现就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主要是一种依附于网络的交易, 但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 这也能够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的丰富和开放。而且开放的特性为信息的交流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易空间。到目前为止,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相当的完善, 而且互联网几乎已经普及并且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之内[4]。所以在信息的传递方面, 这体现出了更加完全的改善和变革, 而且信息自身的固有价值也发生了变化, 其主要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且具有更加明确的现实意义的主体。信息不仅具有明确的财产性利益, 同时也具有高效的经济效益, 同时信息也能够体现出人格方面的隐私利益。在网络中, 信息不仅代表民商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求民商事对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信息予以重视, 故而这需要在立法当中加以体现。并且更好的将民商事不同主体之间所确立起来的信息联系体现出来。

(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民商法实现全球化统一

民商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其主要是所有的民商事活动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的总称, 因此对其立法需要将民商事活动之间的相关联系当做主要对象。如果国家经济和单个经济市场独立存在时, 那么与市场相对应的法律体系也是相应独立存在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网络的发展将全世界练成了一个整体, 所以全球不同的国家的所有民事活动也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的统一, 也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从全球互联网一体化的趋势和逐步融合的特征方面来说, 全民网络民事活动也同时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特征和相容性, 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个前提下, 在全球范围之内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念下, 其相关的执行标准也在逐步统一, 这样民商法的发展也将区域统一。

四、结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就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的探究, 同时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民商事法律的自身完善必然会不断跟进, 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 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 2015, 21 (15) :412-413.

[2]惠强.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7 (11) .

[3]于婷婷.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才智, 2014, 09 (33) :1542-1543.

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业态,发展态势,文明性

1. 促进图书馆业态转变的要素

1.1 由仿真步入智能境况, 图书馆保藏功效得到挑拨

图书馆肩负着讯息收集、储备、筹划、给予运用的自然机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深信图书馆乃宣扬教育、文明及讯息的一个生动势力。

讯息资源是图书馆管辖的主流目标, 正在从仿真态势转变为智能态势。常规的图书馆里珍藏与给予使用的书籍、报刊等纸作文章, 还有灌音、灌像均是仿真讯息。仿真讯息具有线性的内在, 拥有连贯的时间性, 直接明了是其优势, 可是分享性不太完善。比如一本书仅能被一个人取阅, 不同的人想翻阅同样的书, 图书馆不得不采用频买多本, 还可以缩减图书馆借书时长、预定借取等政策。仿真讯息不利于进行图书馆协作, 读书人通常要亲身前去图书馆方可翻阅此书。仿真讯息还有的劣势是占据比重过高。可智能讯息在时刻上是不连贯的, 利于分享, 特征是自发性取阅、迅速远距离传送、实现讯息加值等, 使得于提升分析率的目的, 缩减讯息的反复购买制造了机会。可是智能讯息占据很多输送能源, 科技含量需求高, 需要投入海量的设备。

1.2 文献构成从线性转为多视角, 图书馆讯息筹划模式遭到了挑拨

常规文献的主流构成为线性, 所以图书馆经过书籍掌控方法揭穿和筹划文献。互联网文献就是三维、多视角的蜘蛛网形式构成, 包括互联网、连、点节。点节的特点是对外性和互动性, 随意的点节之间能够有不少异样途径, 构成讯息网路。互联网文献的多视角框架能完成讯息环节的自由转换, 便于使用者从诸多视角去监察、接连讯息。可是, 互联网讯息的威信、实际性、即时性、完备性、可靠性很难确保, 与此同时也由于讯息量的大量化, 易导致讯息的乱序及混杂, 引来“讯息迷路”。

文献构成的改变震动着图书馆的讯息海洋筹划模式。要是不采取新颖的讯息组建模式, 图书馆就和普通的讯息机制无异, 图书馆就遭受淡忘的危机。

1.3 读书人更多依靠互联网捕捉讯息, 图书馆即将被孤立化

在讯息繁盛的时期, 可代替图书馆的东西日渐增多。彩电、电话机、互联网皆为捕获讯息的关键路径。我国科研所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牵涉到8670个18~69岁的人展开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人民主要通过电视来获取大众科学讯息, OCLC经过对6个国家3200人展开访问, 显示85%的人采用搜寻引擎开展讯息捕捉, 仅1%的人在网上查找讯息。他们觉得, 运用搜寻引擎得到的资讯与图书馆查阅到的资讯具有相同的可靠度。、

日渐增多的使用者开始喜欢在当地而非图书馆去查询资讯。2002年, UCLA的互联网报告显示出, 52.8%的被访问者觉得从互联网得到的大多数或者全数讯息均是可信且无误。还有39.9%的人觉得互联网讯息起码有50%是可信且准确的。

使用者翻阅习性的改变, 震撼着图书馆的文献交换效用。单纯把图书馆当做讯息中心, 图书馆有可能被孤立化。

1.4 书籍主宰和价格增多让图书馆服务收益很难确保

另外一点, 常规图书馆依靠的资源承载体—书籍、报刊更深一步遭受出版人的主宰, 书价提升迅速, 国内书籍价格最近10年的提升速度大大高过其余品种。尽管贸易型出版推动了科目的成长, 可其本质念头是寻求利益的最高, 此完全矛盾于探究员科研研究的初衷。发行物的连续上升已然渲染了多数大学与研究所。图书馆被迫缩减发行物尤其是贵重的外语报刊种类。后果是带来了图书馆珍藏的知识资源。

1.5 其余讯息领域的角逐引起图书馆产生“去专业化”危机

伴随世界讯息化速度的增快, 讯息服务领域的市集成长快速, 比如数据库给予商、互联网搜寻服务给予、贸易化智能图书馆、贸易化的文献传输、承载广告的非收费内在给予等。此类市场势力正和图书馆夺取使用者能源。比如谷歌发明的学术讯息搜索、blog搜寻、地图搜寻等, 极为使使用者感兴趣。谷歌学术搜寻成立的缘由大多是给予一个能搜寻学术文章的简化入口, 达到在同样的入口集合多数超行业的资讯源泉。此等资讯的主要来源是学术文章发行商与协会部门, 给予了找寻人类、探寻能源、讯息确定位置、阅读学术文章这几个功效, 他们的最后目标是构建互联网形式的科技文章数据库, 进而给予探究员需要的完备探究资源等。此与图书馆的功效是一样的, 必然会夺取图书馆的生源。

2. 图书馆业态趋向

面临着来源于多角度的挑衅, 世界图书馆正进行转型式变革。以经济视角来看, 世界约摸70万图书管理员, 每国当局投放于国内图书馆的GDP比重多数处于0.01&-0.2%的范围。当中美国的为0.11%, 我国的是0.02%。世界图书馆的注册人数为10亿, 占据全球人数的大约18%。世界图书馆藏书达160亿册, 人均为2.5册, 珍藏值为7200亿美元。

2.1 图书馆步入大众生活

图书馆常常伴随着特有的社会境况、价值理念、文明态势等多样要素的改变而改变。唯有深层次的扎根于生活, 图书馆的存在才有意义, 才可获得缴税人的帮助。美国单单一个1800人口的小镇就吸纳了180人来充当图书管理员。根据ALA考察表明, 超过60%的人具有图书取阅证。

出于让图书馆展现其共有文明设备的用处, 变成大众日常的一部分, 应尤其要侧重小区图书馆的构建。小区公众图书馆的意思是在小区之内构建有自我特征、面对小区民众而给予文献讯息和文明消遣事务的小区主流文明设备。小区公共图书馆密切联系于小区日常, 以给予公众式服务及个性化服务, 诱惑大众参加, 变成小区内的重心。

中国近期采用重心图书馆、图书馆城市、乡村文明讯息资讯分享项目等模式使得图书馆走进人们生活。在构建小区图书馆、构建都市图书馆等方面, 吸取国内的实情, 提出了中央图书馆之说。这一思想很早就诞生于我国, 源于1958年的“全国图书调和方案”, 很多地区都设立了重心图书委员会。基于全新的讯息境况下, 此等协作从政治性业态转化到新颖的业态。中心图书馆具有先进的科技设施、员工素养、珍藏书类, 能够协助和引导分支图书馆。每个馆之间互相合作, 能够实现资源共同构建分享, 提升图书馆领域宏观的服务力, 推动完整的区域图书馆行业的整体成长。

2.2 读者焦点

对于读者所需的满意度为评测图书馆的最核心标准。大众境况的改变也完全转变了读者捕捉讯息的习性。当前是时间浓缩的时期, 我们每人人均睡觉时间相比80年前减少了2小时, 34%的人边走边吃早餐, 66%的青少年一边玩电脑一边看电视, 43%的人由于讯息过剩而难以行动, 图书馆就面对着如此的讯息要求。

2.3 资源结合

图书馆具有的资源量庞大、样式多样、可是资源大多离散, 怪异, 没有同样准则。使用者不熟悉资源, 不了解体系, 有必要重复验证, 多次登录和退入, 感染了资源的运用率。要是读书人一定要通过培训才可运用我等给予的服务, 则表明我等需要改善我们的服务。图书馆应该经过调和把离散的资源与服务达成一致性的中介搜索、暂时性的使用者验证、不一样体系之间的无瑕疵接连, 进而组成完备的服务系统, 让使用者在自立服务中获取完美的结局制造机会。

2.4 威信服务

文献散播模式逐渐从“点到面”模式到“点到点”模式。在以往的图书馆业态之中, 图书馆以文献散播媒介的身份, 他的威信服务表现于图书馆中间承接用处上。在互联网境况之下, 图书馆文献散播逐渐完成了“点到点”的散播, 图书馆的威信服务表现于特征性讯息捕捉方面上。

参考文献

[1]王世伟.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J],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03)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6

1 电视媒体发展的瓶颈分析

电视媒体作为曾经最为主流最为重要的媒体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与生活娱乐的方式。但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传统的媒体都收到了极大的冲击。纸媒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滑落趋势, 而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瓶颈, 从而造成了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瓶颈。归纳起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视媒体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

1) 电视媒体的内容陈旧;电视媒体的内容由于在传播性的考虑, 起内容相对正规和刻板,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人们的需求, 从而造成了电视媒体产生瓶颈。

2) 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迟缓;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由于需要在内容方面以及传播的技术手段方面都受到一些制约。因此, 在传播的方式方面, 相对有些复杂和迟缓。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非常快速, 只要出现了事情, 就可以在网上立即搜索到, 从而实现真正的新闻价值。

3) 电视媒体的信息量有限;实际上, 针对互联网而言, 电视媒体的信息量确实有限, 而互联网就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 这里面包含着非常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供给需要的人们随时获取。但是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确实存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仅仅是信息量不足, 在交互方面以及获取方面, 都不能直接的去获取, 从而造成电视媒体的落后。

2 电视媒体受众群体的变化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出现分化。80后以及90后以后的人们更多的是接触了全新的网络时代, 网络媒体。由于对新鲜媒体的新奇与探究, 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视媒体受众群体的划分。60后以及70后对于电视媒体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因为这两代人最先感受到了电视媒体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 尤其是在时代还不是非常发达的时候, 人们对电视的新奇与感情非常深厚, 从而造成了电视媒体目前一直受到关注, 依然是60后与70后。而80后就成为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因为计算机的兴起, 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弱化。年轻一代, 更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而计算机网络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先进与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 越来越的人们开始认为, 生活中可以没有电视, 但是却不能没有计算机。因此, 分析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的变化, 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网络媒体让受众群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网络媒体是基于计算机平台发展的主流信息交互媒体平台之一。对于人们而言, 计算机的新奇和强大的功能以及庞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都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并喜爱计算机网络媒体。因此网络媒体的出现, 相当于媒体的一次革命。而对于传统的纸媒或者是电视媒体而言, 网络媒体给予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度是非常大的。因此, 电视媒体的受众群发生变化, 与网络媒体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众, 年轻的受众群相对少一些, 而重点都在相对年长的一代中。

2) 电视媒体的受众群更多源于情感因素;因为电视能够成为家庭的一项必备的电器, 那么也足以证明在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电视是非常重要的设备, 而电视媒体也是人们获取信息, 享受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让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受众群开始了大幅度的流失。一直比较忠诚于电视媒体的依然是60后和70后, 因为他们对电视的情感更加深厚。而对于年轻的一代人而言, 更多的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媒体的出现, 而且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所以, 这些原因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受众群发生变化,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预见的是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会不断的流失。如果电视媒体不进行改革与变更, 那么势必会成为历史, 逐步被网络媒体而取代。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电视媒体发展中存在的瓶颈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到互联网媒体对电视媒体产生的冲击,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张, 甚至留给电视媒体的空间已经不多了。那么, 要解决电视媒体的瓶颈以及受众群的问题, 就需要电视媒体可以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并积极去融合互联网的思维和媒体的营销方法。近年来, 电视媒体方面也在不断的做出努力, 不断的接收与接纳全新的展示方式,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传播媒体。

参考文献

[1]崔传杰, 陈铭毓.博弈中的均衡——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态势[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 2011 (01) :67-68.

[2]刘丽霞.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共生与竞合——以伦敦奥运会为例[J].新闻界, 2013 (06) :65-66.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变化 篇7

翻译, 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运动, 思想运动, 更是一种知识技能、一项职业选择, 而且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马祖毅2004:2-3)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在中国翻译历史悠久, 翻译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出现了不少佳品。在我国, 翻译活动是从夏、商两代开始的。早期的翻译活动是没有文字记录的, 基本上是口译, 活动的目的性很强, 因而理论的高度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追溯历史, 一共有四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 在这些高潮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翻译家, 受历史条件限制, 当时没有总结出系统的、连贯的记录阐述他们的理论, 也没有构成统一体系, 但是这些翻译大家的理论都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 受到了一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风格特色十分鲜明。在后代人的不懈努力下, 这些理论不断地深化、发展, 实现了翻译风格突出、独具特色。因此如果想要进一步地探究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轨迹, 就必须走进历史、总结经验。本文是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2 四次翻译高潮的过程

2.1 第一次翻译高潮: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开始于东汉末年, 在魏晋南北朝有了质的变化, 唐代时达到极盛, 北宋时期慢慢衰减, 元代以后趋于没落。翻译佛经的队伍, 是由两队人马组成。一队是从西方来中国传教的僧侣。据历史统计, 从东汉到南宋约三百年间, 来中国进行佛教传教活动的就有六十多人, 另一队是去西方求经的中国僧侣, 他们有的中途死亡, 有的定居国外不归, 真正回国进行翻译的人员只有四分之一。对于这种“留学活动”, 著名学者梁启超说, 第五、第七世纪最为盛行, 而第六世纪最为低迷, 其主要原因是第五、第七世纪中印度的佛教极为昌盛, 对中国僧侣吸引力颇大, 而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那时候的交通条件很便利。这一阶段佛经翻译的主要特点为:第一, 外籍僧人和华籍僧人的参与为主, 汉族知识分子为辅。在当时, 政府思想封闭, 不支持“崇洋”的佛经翻译, 所以众多的翻译活动是在民间资助下秘密进行的。第二, 大部分翻译是通过口授, 既由外僧背诵某篇佛经, 再有一人口译成汉语, 另一人或数人笔受, 记录成汉文, 在进行加工。第三, 就翻译方法而言, 由于当时处于佛经翻译初期, 译者对佛经态度虔诚, 不敢贸然违背 (马祖毅2004:77-81) ;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 语言知识缺乏, 不太擅长忠于原文, 因此大多采用直译法。

在这一时期, 翻译家们都表达了自己对翻译的见解, 通过翻译实践得出翻译经验,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即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而这一时期最具盛名的翻译家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玄奘 (又名三藏法师) 。玄奘在唐太宗的派遣下, 远赴印度取经,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17年后才返回祖国。在这段时间玄奘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著作, 而且还把老子著作的部分片段译成梵文, 是第一个将汉语典籍介绍给国外的中国人。玄奘出道较晚, 经过不懈努力后来者居上,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华夏翻译三大家。在翻译中, 玄奘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求真”说明了玄奘在做翻译时追求真实, “喻俗”又体现了玄奘追求译文通俗易懂。他将“求真”、“喻俗”结合在一起, 对后世研究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后人研究, 在翻译经书时玄奘还运用了代词还原法、补充法、省略法、译名假借法、变位法等翻译技巧。

2.2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到了北宋, 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接近尾声, 紧接着的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以科技为主的翻译高潮。明清交替之际, 最后的一任传教士钱明德去世, 自此从利玛窦开始的中外交流结束, 历时近二百年。这辉煌的二百年见证了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 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时期, 传教士的目的是传教, 文化交流是他们的一种手段, 虽然他们介绍的并非都是欧洲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但对于中国士大夫来说, 已然是新奇玩意, 所以他们也乐于学习先进的西方科技。因此在徐光启等人倡导的“经世济民、科技救国”思想的影响下, 西方科技文献翻译成为了主流, 并且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例如设立接待外宾和配备翻译人员的机构—鸿胪寺、主客清吏司。

在这次翻译高潮中, 以徐光启、马建忠、严复为代表的士大夫表现突出。比如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科技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 这开创了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的先河。徐光启还指出翻译西洋书籍必须循序渐进、不得急功近利。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思想:“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先须翻译” (徐光启2009:87-90) 。这就是告诉我们, 只有先翻译才能“会通”, 会通以后才能得出真谛, 才能战胜与超越。在翻译标准的规定上, 士大夫马建忠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提出了“善译”, 就是要求译者对原语言和译语言都要有深入研究, 不仅要考虑语音、语调, 还要模仿原文的文体变化以及内涵精髓。他提出:“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 深嗜笃好, 字栉句比, 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 同异之故。所有当相之实义, 委曲推究, 务审其声音之高下, 析其字句之繁简, 尽其文体之变态, 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马建忠1898:73) 。这段话提到了风格学、文体学、修辞学等领域, 对后世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在明清时期, 有位不得不提及的翻译大家, 那就是士大夫—严复。严复是我国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第一人, 在其著作《天演论》中, 他简明扼要地提出了闻名遐迩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在创作了著名的“三字”翻译理论后, 严复提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论见解以及翻译思想的论述, 这都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精华。严复于1895在天津《直报》上刊登了《论世变之亟》, 文中指出世人所注意的西方“汽机兵械之伦, 皆其形下之粗迹”, 即使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者, “亦其能事之见端, 而非命脉之所在” (严复1895:23) 。严复始终坚持其翻译观, 即翻译西方社会科学, 不是模仿其表面, 而是深入资本主义, 直探其“命脉之所在”。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明末、清初时就已经崭露头角, 这与那时翻译家们热情引荐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2.3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中英鸦片事起, 满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分为主战和主和两个派别, 林则徐是对外抵抗派的首领, 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对待外国侵略问题上, 他主张严禁鸦片, 但不反对中外贸易往来。在广州禁烟期间, 他设立译馆, 编译过《四洲志》, 《华事夷言》等书, 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正是由这样的先驱引领着, 优秀译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领军人物当属林纾。林纾主张翻译时应该投入翻译者的主观情感, 并且最好做到与原作者身心合一,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 林的理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对后人来说不太熟知。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而言, 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各种思想进行碰撞, 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译作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为其后开展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 翻译理论也在这个时期有了质的提高。这一时期当属鲁迅先生贡献较大。鲁迅先生不仅仅提出了翻译的基本原则—“信”、“顺”, 还论述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如:一, 翻译的目的与宗旨;二, “直译”与“硬译”;三, 有关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四, 关于重译和复译;五, 翻译批评问题。鲁迅提出的翻译理论相当先进卓越, 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指导性意义。

“五四”运动后, 大批优秀的翻译家踊跃而出并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翻译理论, 如茅盾创造性地提出“神韵”, 郭沫若强调了翻译的“风韵译”和“气韵”, 林语堂的“忠实”, “通顺”, “美”, 他们都对翻译美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 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和傅雷的“神似”说都是对文学翻译提出的美好追求目标和最高美学理想。陈西滢则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 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 这在中国翻译史上非常具有独创性, 为中国译学理论的日益完善做了很好的铺垫。

2.4 第四次翻译高潮:改革开放至今的全面性的翻译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时期的翻译高潮, 是全球信息化的产物。信息爆炸, 知识爆炸, 同时也是翻译爆炸。在当今这个“地球村”, 如果离开翻译谈论知识科技, 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是在规模上、领域上, 还是在翻译水平和做出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可比拟的 (马祖毅2004:198) 。

黄龙在《翻译学》系统地提出了唯物辩证观、知行统一观、三位一体观等翻译理论, 广泛运用相关学科的现代学理来研究相关理论, 开拓了新的视野, 发现了新的途径;关于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的风格, 许渊冲强调“要把忠实于原文放在第一位”, 还提出了"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之中, 最重意美, 音美次之, 最后是形美, 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 所以神似胜于形似, 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活跃在研究生教材编著的刘宓庆, 也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置于世界的大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 同时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为建立一个这样的翻译理论体系, 他提出必须恪守以下几条原则作为自己的发展方略:第一, 注重中国译论的文化战略考量;第二, 强调“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取向;第三, 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刘宓庆的研究为我国广大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模式及方向。

3 翻译理论发展的体悟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四次高潮可以得出, 无论是始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 还是清末的西学、小说翻译, 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全方位翻译, 它们都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过不可取代的作用, 但是总览这些翻译活动, 使我们最受益匪浅的正是这些保存至今的翻译理论。处在不同时期的翻译家们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动的选择、阐释、聚焦和构建, 形成了能够体现当时价值观的翻译理论, 值得我们后人效仿学习。

这些翻译理论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在历史舞台上一直是星光熠熠, 光彩照人, 不得不说, 翻译家们的付出功不可没。在东汉至今的翻译史中, 这四次翻译高潮功不可没, 翻译高潮中创作出来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 这些翻译理论从最初的外籍僧人“口授”, 玄奘的“求真”和“喻俗”, 之后马建忠的“善译”, 和严复著名的“信、达、雅”以及鲁迅等人的“忠实、通顺、美”, 一直流传下来, 形成了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罗新璋把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流程归结为四个要点:“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从中可以得出, 我国翻译理论是从最初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质” (直译) 发展成在句法上有了自由风格的“信” (意译) , 最后在“信”的基础上, 演变成具有创造精神的“化”。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在吸收西方先进译论基础上不断深化, 并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

翻译理论之我见, 要想在世界翻译舞台上展现自我, 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当然, 各国的翻译理论风格各异, 都要植根于本国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中国的翻译理论自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否认历史, 也不可能抹掉历史走过的痕迹。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之后, 中西方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翻译起到的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要以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为荣, 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 站在文化战略高度, 采用西方先进思想去弘扬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需要认识世界, 世界也需要了解蓬勃发展的中国。因此, 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 提高整体翻译水平, 就必须以中国理论为主、中西结合, 才能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上一篇:语文教学新特征下一篇:审核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