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2024-10-05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精选8篇)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篇1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传统商务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交易环境,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贸易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市场的突出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走多层次、多形式的路子。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开展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小军,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篇2

2016年2月17日, 国家发改委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 发改委将联合阿里共同建设和支持300余试点县 (市、区) 结合返乡创业试点, 推进“十三五”期间农村电商发展。发改委副主任王晓涛表示, 将根据试点发展实际情况, 总结各地成功经验, 将相关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更多农村地区, 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乘着国家政策与市场的东风面临各种机遇,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含义

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商业方法, 指以互联网为载体, 借助计算机进行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商业活动。

农业电子商务就是将该方法引入到农业领域中去。建立城乡网络信息服务站, 从而服务农民, 服务农业, 让企业与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买卖的一种商业活动方式。

农业电子商务是一项巨大的惠民工程,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服务:

1. 网上大集市。

相关平台掌握各地农林牧副渔业供求信息, 帮助农民开拓视野、走向国际市场, 帮助外商走进中国农村市场, 让农民的产品轻松走出去。

2. 地方特色。

结合各地区特色产品, 自然资源, 地方传统产业, 地方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网络平台招生引资, 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从而加快各地区农村特色经济、企业的迅猛发展。

如:具有地方特色旅游业:利用当地大自然资源, 通过宣传介绍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介绍各地旅游线路, 特色小吃、当地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 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经济。特色旅游同时还能为农产品的推广奠定一定基础。网络农家乐: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宣传和介绍该地区具有地方风情的各种特产、餐饮及旅游项目等。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该技术即为城市百姓的走进农村提供便利, 又帮助农家乐获得更广泛的客源, 在农村各城市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让城里人的钱直接进去农民口袋, 帮助农民早日走向小康之路。

3. 引商进农村。

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 分析各地特色资源优势, 借助政府平台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二、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1. 政府政策的扶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 党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近几年中央提出了建立现代农业的想法,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在“十五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抓紧研究和推进电子商务”, 这都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同时, 国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 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经济上支持;西部一些地区建立县乡村物流体系, 以便农业电子商务顺利的展开;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解决政策内贷款问题, 以便农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带来的经济利益;一些地区应率先建立的淘宝村, 淘宝镇, 未来有望向更多地方展开该项政策。

2. 农业网站的建立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金农网、农村信息网等综合性农业互联网。这些网站涵盖了农林牧渔不同行业, 助力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已经建立, 同时还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 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我国大陆有关农的网站已有6千多家, 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3.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具有时空限制, 电子商务技术的引入, 让原来在山沟里的农产品、土特产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与外面的企业对接, 甚至可以与外国的企业取得联系。农业电子商务让农产品不在因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只能低价卖出或者卖出不去。农业电子商务让农民跟企业区域选择性增大, 让农民跟企业可以打破空间束缚, 更大的区域选择性。

同时, 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公开性以及快速性, 企业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购买农产品信息,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首先看到农产品的具体情况, 农民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农产品市场行情。由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引入, 农业和企业间还减少了中间商环节, 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 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 环节减少, 交易速度加快, 小农户农产品价格可以提高, 大市场成本降低, 达到双赢的效果, 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三、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不高, 品牌建设意识薄弱

近几年, 农产品滞销, 农村将农产品大量扔掉的消息频频出现。目前, 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可据专家分析, 这是农产品结构性过剩。表现为无知名度无品牌的农产品过剩。目前, 很多地方的农民依然后靠天吃饭, 凭经验种田、种水果等。结果是农产品质量不高, 没有市场, 最终滞销。虽然已经有“小山庄”柴鸡蛋, 和田大枣等, 但相对全国农产品种类及数量而言, 提高农产品质量, 建设农业品牌任重而道远。

2. 电脑网络在农村尚未普及, 农民文化素养偏低

目前,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但由于目前网络成本较高, 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或者认为网络费用太高而没有利用互联网, 这是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之一。据统计, 我国7.37亿农民中, 互联网普及率为5.1%。与此同时, 农民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即便是已经购买电脑, 使用互联网的农户, 大部分人对网络本身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较低, 市场信息搜集, 市场调研、网络营销等几乎是零基础。因此, 农业电子商务还将面临很多困难。

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一点建议

1. 各地利用自己区域优势, 建立品牌农产品

首先, 对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技术或养殖技术的的培训, 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同时, 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建设绿色农产品。尤其是出口的产品,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种植或养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一旦发现违规操作, 不安全农业产品, 一经发现, 严惩不贷。引进专业人才, 利用各地区域优势及特点, 以地区为中心, 建立品牌农产品。做好广告宣传, 建设品牌。让更多农产品有“名字”的农产走向餐桌, 走向世界。例如:麻涌香蕉、沙田蜜柚等。利用各镇区自己农产品优势, 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创建品牌。

2.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电脑操作及应用能力

在农村开班网络电脑培训班, 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实操进行学习。先选择一部分人学习, 然后再实践中先会的农村再教不会的农户。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引进电子商务方面人才进村进行面对面指导, 教农民如何利用网络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 让农民看到希望, 从而改变观念, 积极推荐农业电子商务。

3. 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各种产品的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各类企业, 往往只做物流甚至只做好了运输工作, 而没有将电子商务活动与物流真正融合在一起。若想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落到实处, 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传统物流体系的改革。各大物流公司应结合农产品特点, 建立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将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物流融合。一些农产品不耐运输, 物流公司应该研发新的方法。同时物流公司还应改变物流等于运输的错误观念。

电子商务的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电子商务也将势如破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政府部分提高重视, 通信化、信息化网络系统不断提高, 农民知识技能素养不断提升, 多角度不同方面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面的农业电子商务产业。

参考文献

[1]汪泉.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11.

[2]侯艳艳.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05) :32-33.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94-2

0 引言

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必然也应响应时代的需求,与互联网相融合。我国电商继图书、服装、3C三大电商热潮后,现已进入第四轮电商热潮,即农产品电商时代。

在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农业部表示要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列为重点工作,把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式,其实质是对传统农业商务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映射,它对于提高农产品销售、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电子商务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了实践性的探索。据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同时4000家中仅仅只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所以新兴的农业电子商务在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邗江区农业电商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扬州市范围,邗江区是农业电商开展较好的先行区。2015年,邗江区荣获“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称号。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区农村上网营销主体数量共21个,其中农业企业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种养大户1个、其他类11个。营销平台30个,其中网店14个、营销网站2个、手机APP 2个、微信公众号8个、微信3个、微博1个。2015年度我区农村电子商务累计网上销售额8500多万元,其中淘宝网8100万,京东390万,苏宁易购10万元。相比较而言,扬州市农村电商家在全省占比为10%,去年实现销售4.3亿元,占比还不到全省0.7%,纵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整体与全省农业大市的地位还不匹配。但邗江区农业基础良好,具备进一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潜力。

1.2 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始“触电”

据对传统农业生产企业的采访结果,60%的企业仍只采用传统的批发、零售或代理销售的方式,30%的企业开始采用B2C的电商销售模式,10%的企业采用B2B的电商销售模式。同时,在未采用网上销售方式的企业中有30%表示愿意学习和了解网上销售。传统企业电商发展意识增强,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转型之路。

1.3 生鲜电商零售平台新兴

近年来,在扬州市范围内生鲜电商新兴,如“润泽农超”是由扬州苏合润泽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联社成立,定位为网上平价农产品社区超市,“宏信龙生活馆”,“惠生活”等建立了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直供体系。特别是在水果零售领域,“星星果园”、“果然100”、“鲜果多”等本土电商初具规模。

1.4 农户的互联网意识增强,农村淘宝店助力发展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农户开设有淘宝店,但有近30%的农户表示愿意学习和了解网上销售。近年来,农村淘宝店纷纷开设,如在夏集镇蒋庄子婴河社区建有互联网服务站,农村淘宝店不仅便利了农村人口的购物生活,也为农户们的产品销售增加了新的渠道,一些农户会借助农村淘宝店进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1.5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邗江区城乡各地区基本建有信息网络和信息站。各村路面建设完善,可建立基础的物流配送体系,部分城镇地区已经具备了配送生鲜产品的物流能力,具有形成高效生鲜物流体系的潜力。

1.6政府积极支持本地农业电商发展

从农业电商发展的政治环境看,邗江区政府较为重视和鼓励农村电商的发展。自2015年,政府注重“三农”发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农村”战略,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田园邗江”,着力培养“网络农民”。邗江区拥有多个农业信息网站,除扬州市的扬州农业信息网站,中国润扬农网外,还建有邗江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扬州市邗江农业网等等。近年来,政府也加强了电子园区的建设,目前,建有汇银电子商务创意园区,扬州市西区新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百分百电子商业园区。

2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小型农村电商户发展状况不乐观

与农产品最接近的是农村,发展好农村电商尤为重要。但对于大多数小型农村电商户来说,电商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部分农村目前设有淘宝店。这样的淘宝店为农民提供网上买卖的服务,但是网上销售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淘宝店很少接到订单,销售量极少,利润也低。

成因分析:

①从产品本身看,尽管农户们的产品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是大多由于属于粗加工产品,不具备标准化水平,而网上销售对产品标准化要求较高。

②在产品推广方面,小型电商户缺乏资金,推广力度不够,产品知名度低,因此销售量较少。

③从物流配送角度看,小型农户只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条件受限,不能对农产品进行生鲜处理,且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④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在农村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欠缺进行网上销售的能力。并且由于农村周边环境和工作待遇的欠缺,农村电商户不易招揽专业电商人才。所以,小型电商户的人力资源匮乏。

⑤同地区的电商户所销售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同类网店杂多,竞争激烈。同一市场内,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市场价格混乱。

2.2 传统企业的转型缓慢

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95%的传统农产品企业的销售仍主要是依靠传统销售方式,少数农产品企业涉及电子商务销售,但是网上销售额仅占总销售额的2%左右,网上市场占有率也不高。在进行电商活动的企业中,50%的企业主要通过淘宝以及微信等平台进行零售,30%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主要是用来发布企业信息,并不能作为网上销售平台,仅有20%的企业利用阿里巴巴等平台进行B2B式的网上批发销售。

成因分析:

①虽然近年来电商发展迅猛,但是不少企业也因贸然转型而陷入危机,企业的转型存在较大的风险;

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进行电商建设的成本过大;

③部分企业只是把电商作为又一销售渠道,对电商发展缺乏深入的认识。

2.3 电商平台的消费者信任度低,不利长远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模式,其网络的弊端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据调查结果显示,邗江区部分农产品零售平台曾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成因分析:

①从消费者角度看,近年来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对于线上销售农产品质量还存在怀疑心态,接受程度偏低;

②从企业本身看,目前电商市场混乱,交易安全性较低,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电商企业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机会。

3 邗江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思考

3.1 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合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如今,农村合作社加企业的合作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较好的反响。由公司牵头,成立农村合作社,规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统一农产品的收购,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统一的销售,共同发展乡镇特色农产品。注册统一商标,建立共同品牌,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努力发挥集体运作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共享市场信息,减少产品生产和物流的成本,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有效避免恶性竞争的现象。

3.2 建立农产品数据库,推进产品标准化

网上销售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地方性信息结构统一完整并且具有兼容性的农产品数据库。特别是对于地方性特色强且并未标准化的农产品,要与当地经验丰富的农产品生产人员沟通交流,进行新产品标准化草案的探讨,使产品具备在全国市场上流通标准的要求。在产品标准建立后,将农产品质量标准等信息向城镇农产品制造全体积极推广,鼓励学习,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

3.3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吸引

提高农镇电商的人力资源水平,不仅要从外部引进人才,改善农镇就业条件和环境,增加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还要抓住农镇人口的原生力量,做好人力资源的良性配置。在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重视现有从农人员的产品培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意识。针对从农人员开展有效的电子商务培训;二是要增强农镇青年人在农业电商创业上引导,吸引年轻人在家乡创业;三是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作用。

3.4 建设农村物流网络,提高对农产品的生鲜处理水平

农产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目前的农镇物流状况很难满足农产品的长期规模发展。加强地方物流力量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在各村镇建立正规化物流网点,建设运输仓储的固有场所,减少物流盲点,提高物流配送的质量和速度,加强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5 传统企业取长补短,合理选择自己的电商之路

传统企业要将电商发展纳入企业战略中,深入对电子商务的认知,明确自身定位,建设内部电商发展队伍。努力发挥现有的资金、物流、产品和品牌优势,着力解决线上的渠道和价格问题。对于规模实力不同的企业,合理选择自己的电商转型方式和电商模式。大型企业可以自建电商平台;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中小型企业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电商服务商辅助转型。同时对于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各企业可以在熟悉的传统销售方式(批发或零售)基础之上,选择性地建立B2B批发订货系统,B2C商城系统等等。

3.6 加强对电商的监督与管理

推进电子商务立法,加强对电商产品和运营的监督,严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提高网络不法销售的成本;建立电商信用体系,维护良好的网上市场环境,以增加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

参 考 文 献

[1] 解蕙.江苏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2] 储新民.苏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讨[J].价格月刊,2009(9).

[3] 吴婷.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对外经贸,2014(11).

[4] 张鸣峰.句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观察,2015(9).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4

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确立湖南农业的重要地位,增强湖南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事关国家农产品安全、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1湖南现代农业战略定位及其发展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湖南自身的特有优势条件,根据国家总体战略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即“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国家粮仓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战略重点是实施好“六大工程”,即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农产品深加工工程、现代生态安全农业建设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着眼于提高五个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化水平。相对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来讲,湖南省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很小,一家一户几亩地,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规模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除了鼓励土地的有偿转让、推进合理流转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方式来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综合生产力水平。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的需要,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减少将不可逆转,靠外延扩大生产非常困难,只能走内涵扩大生产的路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产出率,以确保大宗农产品的稳定增长。这主要是通过两个工程来解决: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另一个是设施农业装备工程。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聚集产业群。要把湖南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出路在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注重区域农产品的绿色品牌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业循环发展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坚持合理开发资源与循环利用并重,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促进我省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五是现代服务水平。政府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为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有重大突破,突出抓好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信息与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把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化。

2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着力打造湖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优质稻产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7万公顷以上,其中优质稻面积扩大到267万公顷,重点抓好42个粮食生产大县(场)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二是“双低”油菜产业,要抓住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机遇,加快推进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建设衡阳盆地和湘西北等优势区域。三是生猪产业,要以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为目标,主攻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质量检测、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扩大产品外销。重点建设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和1 00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

一批年屠宰加工100万头以上生猪的加T企业,并重点布局在107国道沿线优势产区。四是柑橘产业,要以提升果品质量为重点,加快品改步伐,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四大产业都必须紧紧依托相应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草食动物产业。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产业。重点建设湘西南、湘西北、湘中、湘东南等优势产区,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格局。二是竹木产业。重点抓好洞庭湖区杨树、湘南地区桉树、湘中地区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带建设。三是种苗产业,打造世界级杂交水稻良种品牌。四是马铃薯及新能源产业。

2.3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特色蔬菜。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反季节、无公害、名特优蔬菜特别是外向型蔬菜的生产。重点抓好食用菌、辣椒、黄花菜、香芋等特色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湘西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特色家禽。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加工,培育形成湘黄鸡、东安鸡等一批地方特色家禽品牌,加快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等水禽品种,重点建设环洞庭湖水禽养殖基地。三是特色水产。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突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珍珠、河蟹、中华鳖、乌龟等特种水产。以洞庭水殖、益华、东江鱼、省水产公司等为龙头,实行规模养殖,扩大加工出口。

2.4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形成湖南区域性优势产业带

一是长株潭集约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二是洞庭湖区的规模化适水农业,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形成湖南农产品的集中产区。三是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的专业型优势产业。四是怀化、湘西和张家界的资源型特色农业。

2.5加快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努力拓展非农产业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顺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保健品产业、花卉园林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湖南各地独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特别要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另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区、“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控制性保护和合理开发。

3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从兴修道路、改水、改电、改厕、改厨等农民受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实事人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保护,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扶持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生产资料供应、农技推广等服务,积极扶持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农业专家、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专业人员,为农村创作、出版一批科技普及读物,以适应当前农民对科技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创建“专家支农”形式,实现专家与农户、技术与生产的直接对接。要按照市场经济思路,-以经济为纽带,架起专家与农户之间的科技大桥。要构思政府指导,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主导,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广泛参与的具体操作实施路径,做到交易费用的最大节约。

3.3不断创新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经营

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土地集约经营试点。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这种小规模经营,无论装备条件多好或科技水平多高,农民增收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的有益探索,总结好经验。另一方面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如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在现有的各项农业专项补贴基础上,增设农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出让土地的农民给予补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市场风险的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生产资料向生产能手和大户的集中,建设好包括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4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农业科研院校,紧紧围绕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积极开展产业化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支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湖南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企业。四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相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五是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大补贴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5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农业的发展,光靠自身的积累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一定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项目投入和招商引资。所以,要尽快形成和完善这种政策扶农、社会助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共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战略作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形成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浓厚氛围。

黄大金1,陈良凤1,陈烈臣2,刘正清2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2.湖南省农学会,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农业科学2010.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 篇5

摘要:结合生态农业的定义,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6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篇7

一、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政策环境

黑龙江省不论是在林地面积、耕地面积方面, 还是人均耕地方面, 均处于全国首位, 农业基础良好,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黑龙江省通过不断的资金支持, 同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 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起到很好的物质基础。为此黑龙江省早在2002 年就通过建立各种网站进行农产品宣传, 之后通过招商引资, 同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合作, 全力发展“金农工程”, 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这些政策都有利于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经多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网络建设方面, 全省13 个市覆盖农业信息网络, 90%以上企业具有机房, 很多企业都成立自身特色企业, 用来宣传企业产品, 扩展电子商务。在信息化人才方面, 信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能够充分覆盖黑龙江各个市、乡、村等区域, 而且成立相关信息服务机构。

3.人才培养现状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最近几年, 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 专科本科人数占有率逐年上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黑龙江省所有高校大力进行电子商务人才、以及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所需人才问题。

4.发展模式现状

现阶段, 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政府商务服务模式, 政府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最新动态、生产技术、以及政策法规等内容, 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最新行情;第二, 信息展示模式, 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身企业网站, 通过在网站发布信息, 选产企业产品, 进而达成电子商务交易;第三, B2B和B2C模式, 最为新型电子商务模式, 更加方面进行农产品的展示、交易流程;第四、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模式, 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服务, 最终达成在线结算, 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等内容。

5.网络支付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国网上用户逐渐增多, 网上交易人数更是达到超过2 亿人次。现阶段我国网上支付用户, 还是停留在第三方账户余额支付形式和网上银行支付方式[1]。黑龙江省银行数量众多, 总计超过6500 家, 通过加强各大银行之间的联系, 以此推动网络支付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正在向网上银行方向发展。

6.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黑龙江省省内高速公路发展较快, 同时农村公路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随着多个支线机场的完工, 全省机场数量进一步提升;水运和铁路建设正在加快步伐, 全省覆盖, 联通全国。此外, 在农产品物流设施方面建设, 黑龙江省对鲜活农产品较为重视, 加强冷库的建设, 便于生鲜产品进行保险储藏。

综上所述, 各种优越的物质基础, 为黑龙江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依然较为落后, 并不适合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黑龙江省涉农信息网站数量较少, 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很多网站缺乏专业性, 可行性较低, 很少发布关于农产品交易的信息。

2.交易主体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销售方面缺乏足够认识, 对农业电子商务情况还不够了解。主要是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 导致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无法对互联网技术做到灵活掌握;此外一些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虚拟性也会影响到农民心态, 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3.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才供应不足

电子商务对人才具有加高需求, 而农业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表现在网络技术方面, 更需要对农业方面有所了解, 同时还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有所熟悉, 能够准确分析市场走向, 准确把握农产品信息, 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农业产品的销售。但是在当前高校中, 由于投入不够, 对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不够重视, 导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实用型人才较少, 无法为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4.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落后

现阶段的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较为全面, 能够在物流调配、信息传递、规避风险。以及组织交易等方面充分发挥功能, 进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但是电子商务模式受各种因素影响, 在发展时期缺乏同省内农产品特点做好结合工作, 缺乏创新, 进而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效性较差、农产品电子商务体修不够标准健全、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同本地区农产品特色进行充分利用、交易平台缺乏影响力。

5.网络支付体系发展不完善

网络支付体系, 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在现阶段的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中, 网络支付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农业电子商务支付手段, 主要利用各大银行进行网络支付, 但是对于黑龙江省农民来讲, 由于农村缺乏银行网点, 进而造成网络支付问题; (2) 网络支付安全存在一定问题, 尽管有很多防范措施, 但是依据存在盗窃情况, 影响农民下定网络支付的决心; (3) 网络支付用户缺乏维权意识。

6.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第一,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很多乡村公路只允许低重量车辆通过, 甚至部分农村尚未解决公路交通问题。第二, 运输成本较高, 黑龙江省农产品种类较多, 厂家分布较为疏散, 同时受季节影响, 很多产品需要冷冻冷藏, 进一步增加投入成本。物流配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不及时解决上述问题, 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物力财力进行支持, 以此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网站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相关部门应当对网站信息进行监督管理, 进而推动农业的长远发展。其次, 加大网络信息农村的覆盖范围, 政府可以同运营商合作, 在农村提供足够数量的终端设备, 同时定期向农民提供资金补助。

2.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 有利于提升散户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一、能够将小农户同大市场进行连接, 方便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经济实力, 通过成立农业电子商务网站, 有利于寻找交易对象, 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此外, 利用网络可以及时查找农业数据。因此, 黑龙江政府需要对此给予足够支持, 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有序的运行。

3.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 因此加强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 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所在。第一、结合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实际需求, 与各大高校进行充分合作, 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第二、涉农企业可以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专业培训, 以此提升本企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第三、黑龙江省政府可以积极开展人才引进计划, 扩大人才选拔范围, 保证人才在经验方面、管理方面、专业知识方面能力足够强。

4.加强信用监管与网络安全建设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时, 面对的是信息化、虚拟化的农业产品, 只有使农产品质量更加标准化、安全化, 才能推动网络交易。在标准化建设方面, 政府应当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综合检测, 保证所有农产品符合质量认证、标准化体系, 同时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在品牌化建设方面, 走品牌化建设, 是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选择。政府需要给予足够支持, 鼓励企业进行品牌认证;其次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

5.完善网络支付体系

发展农村网络支付体系, 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促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网络支付模式, 同时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农协等团体, 帮助农民掌握网络支付方式, 对网络支付做全面了解, 以此提升网络支付使用次数。需要在以下两点进行着重考虑:第一是健全支付安全体系, 第二是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环境的建设。

6.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时, 利用第三方物流能够使物流服务更加专业化, 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 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能够解决诸多物流问题, 比如农产品保鲜、低温、加工、防虫等等。从长远方向考虑, 第三方物流能够提供更加差异化、经济性的服务, 能够提升农产品经济利益, 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还能够帮助你生产者和经营者降低投入成本。因此, 黑龙江政府需要对第三方物流给予足够政策上的支持, 积极推动其未来发展。

四、总结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处于关键性地位, 加强农业建设, 解决农产品问题,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影响。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紧跟时代, 与时俱进, 合理运用网络技术, 开发农业潜力市场,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业, 以此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充分调整、改革, 适应市场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新需求, 进而保证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对于推动省内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 黑龙江省农业已经做到产业化、机械化、以及规模化。在很多领域中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但是并未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也就是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现代互联网模式的转型。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黑龙江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交易主体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认识、、人才供应、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等对策, 以促进促使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得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型,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德宝.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4 (3) :161-162.

[2]尚慧丽.基于农产品供应链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6) :187-187.

[3]傅俊.移动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导刊.2013 (Z2) .

[4]JAN G W, KLEIN C M.Supply chain models for smal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Annals of O peration R esearch, 2009.

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篇8

王小兵:未来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介绍了有关农业电子商务的情况。他表示,综合有关信息,估计2014年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的速度,但仅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左右,与社会消费品网络零售额占比10.6%相比,低7.6个百分点,这个差距也就是潜力。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电子商务开始起步。可以预见,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农业电子商务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此外,到2014年底,全国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4%;全国专业大户达318万个,家庭农场87万家,合作社129万个,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还有115万个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网民人数已达6.5亿,其中网络购物人数约3.5亿,网店数量超过300万家,涉农电商平台超过3000个。农业电子商务从生产供给到消费需求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链,也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所以说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未来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针对农业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小兵也提出了几点看法和体会,他表示,农业电子商务是流通方式的创新,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将倒逼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程标准化,推动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今年农业部将农业电子商务确定为20项重点工作之一,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另外,在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和保护电商平台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着力做好示范引导和市场监管。

李琪: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三农电子商务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方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主要存在认识、规划、政策、资金、人才、产品、物流和服务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是政策和人才问题是核心。从产品、服务到物流,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的支持至关重要;在人才方面,目前很多农产品原产地都在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过去,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在网上做营销,突破地域限制,其关键在于创新,所以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创新型人才。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李琪告诉记者,单靠学校或者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结合起来,给予人才更多的培养空间,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的平台,真正实现产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电子商务的杠杆原理。

徐一: 产业互联网之O2O零售渠道探索

北京任我在线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徐一告诉记者,他们把互联网分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而任我在线主要做的是产业互联网的范围。消费互联网的核心是经济,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价值经济,简单来说就是让实体企业互联网化。对于农产品来说,只有消费互联网的平台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这基础设施就是产业。比如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站式服务,不仅要提供平台服务,还有提供系统工具服务。从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到销售再到配送、结算等,要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任我在线的定位是现代化的第三方服务企业,为产区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徐一看来,今后是互联网的天下,实体企业互联网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实体企业互联网化不能单打独斗,它们需要第三方平台的支持。徐一一再强调,任我在线用全产业链的大系统作为支撑,去完成线上线下的融合经济,这个系统一出生就是为O2O设置的,具体来说,我们要在社区店植入互联网基因,使社区店跟线上结合,降低经营成本。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线上平台,社区店里只是卖人们急需的东西,线上还有各种产品,我们每天都给这些社区店配一次货,保证商品的新鲜度。

“我们做了很多年的系统和管理模式,现在基本都已经完善了。已经可以做到支持无数个社区店运行了。”徐一说,我们正在发动一个生产者众筹案,农民合作社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如果想在北京销售自己的产品,加入众筹,就相当于我们这一千多个店包括线上平台都在帮你卖东西。目前我们已经从流通领域退到流通服务领域,实际上这对传统企业是一次颠覆。徐一表示,现在主要做北京市场。第一步要实现买全国、卖北京,第二步则是买全国、卖全国。

占锦川:在“互联网+”时代,生鲜电商的未来发展

针对生鲜电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记者采访了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占锦川。她认为,目前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热潮,生鲜农产品要抓住机会,但是对生鲜电商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看起来做电子商务的门槛很低,但实际上生鲜电商的门槛并不低,直到现在大家才来做生鲜电商,就因为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占锦川说:“以配送环节为例,以前让第三方来配送,现在我们要自己建设物流,因为第三方达不到我们的服务标准和时间标准,所以我们就得自己花很大的代价来达到这个标准,建立自己的生鲜冷链物流,这也是每一个生鲜电商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注定了生鲜电子商务在短期内不会有一个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展。另外,我们很多好的农产品都在特别偏远的地方,有些是物流都到不了的,所以我认为在生鲜电商这个领域里,生产者首先把产品打造好,接下来让专业的电商服务商和他们对接,而不是所有人都自己来做。”占锦川还表示,政府要做好质量安全、标准的把关,要把物流投入到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把成本降下来,现在我们一单生鲜电商物流的成本将近40元,成本很高,全程冷链、网货包装等问题等也对服务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生鲜电商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如何发展生鲜电商,占锦川说,互联网可以让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享很多东西,这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优势,但是没有信息化的基础,农产品生鲜电商是做不起来的,虽然现在这个领域很热,但我们要在热的形式下进行冷思考,利用好互联网的时机,各有分工,把自己所在的领域的事情做好,做出自己的强项。

高海燕:平台电商与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

北京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亩田”)副总经理高海燕介绍,一亩田与其他电商平台不同,他们布局的是从产地端到批发端,客户主要是批发市场和餐饮企业的团购,我们称之为“重电商”。他解释说,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传统行业结合的,我们不仅有线上交易服务而且有线下的服务体系。在全国就有1000多个产地办事处,这些产地办事处延伸到田间地头,这在电商平台上是很少存在的。“在中国,只要是我们覆盖范围的产地,它的农产品生产季节性、规模、品类、价格及销售状况,我们都是了如指掌的”高海燕自豪地说,所以我们能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我们30个省市的批发大户是刚性需求,每天都通过一亩田获得产地来源和货源,这对农产品和市场的直接对接是很有帮助的,直接连接产地和批发市场。减去了过去的中间环节,也提高了议价点。

高海燕告诉记者,一亩田搭建的是B2B平台,针对的都是大客户,客单价在10-15万左右,一天的营业额就可以达到2.3个亿。B2C做采购便利,B2B则可以做规模。中国目前正需要一个规模化的平台来制定规则,政府能做的只能是底线,市场规则终究还是需要尊重市场规律,由市场制定。

上一篇:武装部部长调研报告下一篇:第一次当保姆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