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2024-05-09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精选9篇)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新强调了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加快发展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鉴于此,结合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响应党中央的战略规划,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1农业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农业发展中的新状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1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尚未

形成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2.2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环境较差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树海,焦惠生.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管理,(10):39-41.

[2]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等.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高等农业教育,(12):117-120.

[3]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浙江农业学报,2013,25(2):399-403.

[4]李阿利,赵佳荣,陈冬林.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农业现代化研究,(1):66-69.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2

1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丰城市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是发展较快、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时期, 丰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政策措施, 增加科技投入, 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不断增强, 呈现出3 个特点。

1.1 科技推广硕果累累, 已基本覆盖主导产业生产全过程

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20 项, 市农科教结合项目7 项。全市获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 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 项。这些成果涵盖丰城市从品种选育到示范推广, 从病害防治到技术集成, 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 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升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2 科技优秀人才大量涌现, 已形成三级产业科技推广梯队

目前, 全市共有245 名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11 人, 占7.6%。1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 人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2 人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 2 人被市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推动奖。

1.3 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已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科技应用、成果推广能力持续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近几年, 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推广累计1.67 万hm2, 667m2均产量800kg (两季) ;已占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的20%左右;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区) 2 个, 总面积达到1.07 万hm2, 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7.33 万hm2·次,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丰城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 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 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 选题偏离生产需要, 弱化协作, 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 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 即研究强推广弱, 上面强基层弱, 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现象较为普遍。

2.2 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跟踪式”、“模仿式”, 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 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 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 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套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 力量不足、基础不稳, 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在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培训对象老龄化, 培训内容教条化, 培训形式单一化, 影响科技应用。

2.4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

科技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多元专业人才的需求。农业科技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缺少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 在技术研究推广领域难有新突破。农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 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但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的现象。

3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与发展

科学规划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灵魂。充分认识丰城市生态屏障地位, 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注重生态涵养的改良,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市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加快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 明确特色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并经过专家论证和市政府审批,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 并切实把农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进一步加强地力提升, 选择良种良法, 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农业网络信息化, 培训新型农民。

3.2以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 使之成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以项目形式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攻关, 着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和孵化能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机制创新。按照农业发展的布局板块、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及时调整扶持政策, 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的支持, 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效应。三是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新途径, 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示范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 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

3.3创新发展思路, 建设多功能园区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3

摘 要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针对当前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农业是江西省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为江西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作用。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但不可否认的是,江西省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与其他发达强省相比还相差较远。近年来,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宏观战略的提出和确立为江西省农业科技工作者未来指明了研究方向,对江西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容、作用与方向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农业科技物化为各种先进的生产资料、农业科技转化为各种新的农艺制度和农艺方法、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开展。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我们可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应朝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研究和推广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禽饲养技术、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技术水平、研究和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控制技术、研究和推广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展。

2 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反思

经过多年的努力,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抓手,科技创新在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了突破性进展,如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了一大批新型科技创新载体,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等。然而,从整体看,江西省的农业创新体系建设较其他发达省份仍然落后,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不足。

2.1 农业科技创新意识低下,整体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农民看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的问题在江西省内仍普遍存在。对见效较慢的农业技术,农民不愿意接受,加上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运用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为自身增产创收的意识仍比较低下。

此外,目前江西省有地(市)以上农业科研所45家,但没有一个研究所进入百强行列,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中所处的地位。

2.2 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江西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科技部门下达的重点攻关项目单项经费只有2~3万元,少数超过5万元,远不能满足江西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此外,县(市)区科协和基层农技协对农业服务体系、基层推广工作及培训等配套经费紧张,导致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得不到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拓展。

2.3 农业科技队伍不足,精英人才缺乏

与其他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相比,江西省农业科技人才在政府政策倾斜、人才流向、资金投入、工作条件、政府扶持力度以及享受公共福利待遇等方面均处于弱势,这必然导致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精英人才流失严重。目前,虽然拥有象黄路生、颜龙安等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杰出农业科学家,但农业科技顶尖人才数量少、年龄老化,高端人才后继乏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1]。

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低,转化力参差不齐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成果研究周期长导致成果转化的时间延长,加上农民科技兴农意识不强,从而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运行机制不完善与管理体制不协调也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市场经济观念滞后,再加上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

3 加强江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性建议

3.1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攻克研究为主;提升技术创新以现代农业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引进、消化和吸收为主;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以采用工程化组织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的基础和组装配套为主。

3.2 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依托颜龙安、黄路生院士等农业专家的科研团队,通过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

3.3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紧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尤其需要产学研结合,特别是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力度,深度参与组织安排及利益协调工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此外,通过启动若干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建立集成技术攻关专项、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培育和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体系。

3.4 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江西省建立多元、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社、农业高校及其它社会中坚力量广泛参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发展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完善区域性技术交易产所的硬件设施,加强市场政策环境条件,规范市场运行机制,保障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和推广;三是加强农业推广经费的投资力度,从财力上保障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与推广,解决基层单位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时存在的难题。

3.5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创新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根据江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研发中心构成,主要承担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研究和开发任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包括良种繁育基地、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和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保障,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等,负责为各类农业创新主体提供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专利代理、法律咨询及金融咨询等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3,21(3):397–403.

[2]王宏杰.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篇4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以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为根本先导。一是挖掘内涵,树立大农业意识。要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即农业工业化,做到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研究农业,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公司化发展。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的关联度,真正实现“带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多点支撑复合型产业。二是对标先进,加强学习意识。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并与我县实际进行深入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三是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搞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准确规划产业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

二、激活体制、创新机制,以建立与县情相符的体制机制为内生动力。一是“利益联结”保农企利益。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中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占主导的情况,要通过农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将由价格波动而使农业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对风险损失能有所补偿。建立风险基金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共建,可将每年获取的共同经营利润予以一定的比例的扣除,形成风险基金。二是政府担当一定的职责,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形成风险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倡导 “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规范与深化农业订

单,提高履约率。同时,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严肃奖惩”调部门热情。根据各乡镇部门的资源、交通、原有基础等实际条件,向其下达硬性任务,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基地建设等量化的指标,并将此项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严肃奖惩,对于提前或按期完成的单位给予通报奖励,后进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一切评优资格,以此调动个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和紧迫感。三是“现代管理”促企业壮大。做好分类指导,积极引导部分规模较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要明确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明确公司的组织结构,明确公司的财务、审计、劳动人事、业务的管理方式等。二是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体系,实现权责利的协调统一。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性质和特点,建立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范围、执行程度和执行时限,实现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四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充分用好企业有限的资金和财力,不断增加自我发展的资金积累。加强财务监督,完善财务制度,堵塞各种财务管理漏洞。四是“构建载体”强产品营销。积极为农产品营销搭建平台,建议充分利用承秦高速,在路边设立醒目标志,大力宣传我县绿色农业产品;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且与秦皇岛、迁安、宽城、辽宁接壤的祖山、肖营子、八道河、三星口等乡镇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打造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为产品营销搭建有力载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健全配套、加强扶持,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重要途径。一是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政府应作出适度倾斜,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协调各涉农部门,结合区域或产业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本着“在规划内申报项目,在申报前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批复后集中实施”的原则,采取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计其功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扶持某一农业主导产业,或扶持某一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支农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县内工业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进行“二次创业”,鼓励其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二是齐设施,提升支撑保障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突出抗旱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三项重点,积极增打抗旱水源井,搞好小型水库塘坝维修加固,因地制宜地修建集雨水窖、截潜流、拦河坝和一些小型灌溉设施,提高抗旱能力;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鼓励和支持高耗水的铁选厂及其他加工企业,建设后备水源,修建蓄水池或小塘坝,实现汛期蓄水,干枯期补水,充分调节水源;采取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办法,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作用;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水利投资的良好机遇,密切与中央省市联系,积极谋划和争取水利项目,多方筹集配套资金,尽快完善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三是强队伍,提高科技推动力。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重点建设好科技型企业家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四支队伍”,树立“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

安”的理念,不断完善“一条龙”式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健全服务机构,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民办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水平;四是对于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

四、培树龙头、打造品牌,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要措施。一是以“龙头”为扶树目标,彰显“示范带动”。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企业采取重组、联营、增资、扩股等形式,壮大企业实力,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扶持水果加工、林板加工、板栗深加工、羽佳蚕丝、杂粮加工、枸杞深加工、农夫宝生物有机肥等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企业,使强者更强;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培育生产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促其早日达产达效,发挥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以“绿色”为推广重点,强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农产品,强力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及行业协会注册商标,全面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加大对新“注册商标”、创建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奖励力度;以“龙富”苹果和“#####甘栗”等名优品牌为依托,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以“市场”为产业导向,做到“见缝插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效益问题,大家都想找到一种统一的、规范的、便于操作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便捷的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于是各县域经济单位纷纷仿效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做法来发展当地的经济,造成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趋同,到处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结果并没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民收入也就增长缓慢。所以建议我县成立市场监测分析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市场进行严密监测和分析,采取日监测、月汇总、季度报告、半年总结的方式,紧密围绕市场走向,找准市场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特色新型产业,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推动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大力引进和发展如三星口枸杞饮料加工和沟域农旅一体等市场紧缺项目,寻找占领市场的“捷径”,迅速占领市场空白点。

五、拓展产业、延伸链条,以增强企业和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为基本保障。一是扩充产业规模,提升集聚效益。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承租、土地入股、特色农业推动、大户引导等六种模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积极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并立足我县各乡镇实际,全力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以土门子、大石岭、大巫岚等乡镇及几大河系沿岸为主,着力构建苹果产业基地;以#####镇、肖营子、八道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板栗产业基地;以安子岭、凤凰山、祖山、龙王庙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两蚕产业基地;以草碾、三拨子、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核桃产业基地;以木头凳、三星口、凤凰山、干沟、平方子、大巫岚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枸杞产业基地;以平方子、娄杖子、八道河、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食用菌产业基地;以官场、草碾、三拨子等长城沿线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杂粮产业基地。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开拓发展空间。一是力推多元发展。我县现在的农业发展基本上以种、养业为主,水产、林业等等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5

首先,强化监控治理,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本地区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企业要限期整顿,对于违法排放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取缔小炼铁企业、炼油企业和造纸企业,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禁止其重新作业,同时要督促企业及时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要采取政策和行政手段,引导企业不断向着环保生产方向转变,强化对工业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其次,转变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对农业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及时转变理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对废气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2 强化对农业生产污染物的控制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6

(二)改善负债结构,建立长期、稳定的融资机制。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发挥有赖于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农发行应借鉴国外政策性银行筹资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主筹资能力,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减少对中央银行借款的依赖性,降低资金筹措成本。一是努力组织企业存款,加强对开户企业管理,清理企业多头开户,限制辅助账户存款额度,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存款。二是适当增加财政性资金来源比重,争取国家各种形式的支农财政性存款。三是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应是农发行筹资模式改革的主方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给与补贴。四是逐步降低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比重,改进中央银行对农发行韵融资方式,从直接提供再贷款向主要通过对农发行发行的债券办理再贴现这种间接方式上转变。五是积极利用境外筹资,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六是可将邮政储蓄存款划归农发行使用。

(三)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当前,农发行在改善现有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资金调度管理,尽量减少头寸资金等无效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减少表内应收息。提高对收息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积极帮助企业促销清欠,改善企业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增强顺价销售能力;切实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拨付工作,督促财政、粮棉主管部门及时分解拨付至购销企业,并及时足额收贷收息。三是督促企业加快超期高价位库存粮油的补贴销售工作。四是积极清收粮棉企业其它不合理资金占用,挖掘内部资金潜力。五是督促各级财政部门、购销企业按规定及时足额消化亏损挂账,归还农发行贷款本金。六是有效防范企业改制风险,保证存量资产安全。要主动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做好债权落实工作,防止企业逃废、悬空农发行债务。

(四)强化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农发行既要克服怕贷、惜贷心理,又要在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加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保持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一是要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对按政策规定发放的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要继续坚持“钱随粮走,购贷销还,全程监控,封闭管理”的管理原则;对按“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原则发放的非保护价粮食收购和调销贷款,要严格审定企业的贷款资格条件,坚持择优扶持。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措施,确保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要做好企业贷款资格认定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严格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发放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库存监管,保证贷款物资安全;加强销售环节的管理,保证销售贷款足额归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逐步推广贷款风险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参与粮食收购,或存入农发行账户作为价差别风险保证金;鼓励贷款企业参加企业财产保险,指定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等。三是增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渗透力,除对企业库存的日常监管外,要加强对企业信贷资产质量、流动性、财务状况等方面的监督和分析,提高对企业风险的预警能力。四是改进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搞活经营。要加强对企业的粮棉市场行情及价格信息指导与服务,改进和完善结算手段,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流通领域向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多重增值。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7

晴隆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 位于北纬25°33′~26°11′, 东经105°1′~105°25′之间, 最高海拔2 025m, 最低海拔543m, 海拔高差1 482m, 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 生态环境恶劣。又由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高原峡谷区, 切割深达500~700m, 属于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季风气候, “一年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农业”特征突出。全县拥有农业人口31万人, 耕地面积21万余亩, 常年粮食播面在26万亩左右, 粮食总产量在8万t以上。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 种植玉米10万亩, 产量3万t;水稻6万亩, 产量3万t;薏仁米5万亩, 产量1万t;蔬菜7万亩, 产量7万t;油菜2万亩, 产量0.1万t;小麦7万亩, 产量0.7万t;马铃薯4.5万亩, 产量5.8万t。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粮食产量有所提升, 农民口粮基本达到自给, 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农产品产量提升速度缓慢, 农民增收仍然十分困难。

2 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以及薏仁米、蔬菜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看, 影响和制约晴隆县农业科技推广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惰性、传统的耕作模式, 影响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

国家实行良种补贴, 让农民得到实惠, 从而普遍接受了良种的引进与推广, 但规范化、科技含量高的耕作方法推进仍然十分缓慢。部分农民至今还受“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耕田, 种田种地为糊口, 养鸡养鸭为换两个盐巴钱”的传统思想束缚, 存在油菜种植“朝天一把撒, 能收多少收多少”, 小麦种植“顺着犁沟丢, 管它丰收不丰收”的粗放经营模式。玉米、水稻、薏仁米、蔬菜等作物种植水平提高不快, 产量提升缓慢, 与邻近市县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一位曾在沙子镇工作过的局长说:“沙子镇政府要求农户种植的作物还不如普安县江西坡农户自己种植的好”。

2.2 农民科技知识缺乏, 科技兴农意识不强

据调查了解, 近些年来, 晴隆县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均外出务工赚钱, 留在家的几乎都是老人与儿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很难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于是在创建科技兴农示范点、推广新技术上, 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是由于知识和劳动力缺乏, 不管你如何宣传他都是听不进去, 即使听进去了, 仍然是惰性使然, 我行我素。这就是常说的, “不是他不知道怎样种, 而是他不愿意这样种”;二是有的农户根本不配合, 甚至认为这是某个部门为了“政绩”、“形象工程”而强加给他们的, 在操作上敷衍了事, 甚至对着干。例如, 在光照镇东方红村玉米覆膜示范点, 某一农户就是不按规范单株留苗种植, 甚至存在1窝有4株的情况。

2.3 客观的地理环境严重影响晴隆县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

晴隆县属高原峡谷区, 喀斯特地貌突出, 土地破碎, 水资源又十分匮乏, 较难找到一片土地平整、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齐备的田地, 为塑造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科技典型增添了难度;就算勉强找到一块像样的田地, 但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很难打造出一个科技兴农亮点。例如, 2012年上报的安谷乡鹅毛坪玉米高产创建工程示范点, 整个坝子涉及181户农户, 面积近1 000亩, 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大量做工作, 同时也给了玉米种植农户很多补助, 最终仍然还有近100亩烤烟、300余亩薏仁米存在, 左右插花、不成规模、不连片, 很难达到高产创建的要求。

2.4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强, “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是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环节, 创办示范点,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是搞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方法。2008年以前, 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县直各有关部门, 每逢春耕秋种时节, 都要安排在基层创建1~2个科技兴农示范点, 强力推进全县科技兴农工作。可近6年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农业科技工作处于疲软状态, 创建科技兴农示范点几乎成了农业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在个别领导的思想里, 农业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就连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工作会也开得少了。

2.5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由于县财政收入匮乏, 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杯水车薪, 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农业设施不健全, 经济组织不完善, 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2.6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 晴隆县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绩。截至2013年底, 全县拥有各类农业产业企业和经济组织近150家, 其中:州级龙头企业4家, 省级龙头企业4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但大多数农业产业企业一是起步较晚、组织化管理水平不高、带动性不强, 没有很好地形成“公司 (合作社) +基地+农户”模式和“种—养—加”一起上、“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数量上看较快。现有1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但据统计和调查了解, 真正能够正常运作的不到10家, 有的只是在工商部门注册, 联系方式都没有, 名存实亡, 给一些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度。例如:近年来, 晴隆县农业局在中营镇的新民村、花贡镇的母洒村、光照镇的东方红村、莲城镇的老云村等地发展蔬菜。一方面, 由于大部分种植农户担心销路问题, 不愿大面积种植蔬菜, 于是出现东方红村、陈庄村、老云村等地建好的设施大棚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许多被闲置长满杂草;另一方面, 县里的蔬菜, 特别是中小学食堂的蔬菜供应大多数从云南曲靖、关岭断桥运进来的, 造成一是农民不愿种植, 担心销售不出去;二是大量蔬菜从外进来的不良局面。

3 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对今后如何抓好晴隆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出如下六条建议。

3.1 强化思想意识, 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中央提出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 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保障措施, 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减粮经比例的同时, 必须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 突出抓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 稳定小麦总产量, 提高玉米、水稻总产量, 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同步发展;稳定传统种粮农户, 充分调动广大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确保粮食总产量目标的实现。

3.2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人的因素是关键的, 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人的素质提高, 而不是自然资源的贫瘠和资本的多寡”。晴隆县农业科技要发展, 农民素质提高是关键。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 今后在工作中, 必须以“绿色证书”、“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工程为载体, 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 培育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3.3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强化示范推广工作

以“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载体, 切实抓好玉米、小麦、水稻、蔬菜等科技兴农示范点建设, 做好各类试验示范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工作。通过宣传引导, 稳定种植面积,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立足抗灾减灾夺丰收, 切实开展增产模式攻关, 以达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3.4 加大农业科技建设资金的投入, 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支农力度, 扩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覆盖范围, 促进农业科技向前发展。一是提高每年新增财力用于农业科技的份额, 增加“三农”投入, 确保年度安排财政预算时“打足支农盘子”;二是整合各种支农资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尽其力、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 积极从纵横结合、条块结合的途径探索整合方式, 创建统筹安排、多方协作机制模式。

3.5 走山地农业发展之路,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发展和特色优势产业, 突出抓好薏仁米、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建设。二是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着重引进并与当地资源匹配, 产业关联度大, 龙头效应好, 技术含量高的农业项目, 加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 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6 进一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468-02

收稿日期:2014-09-17

基金项目: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410235)。

作者简介:李国锋(1972—),男,江苏东台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ligf@jaas.ac.cn。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气、土壤、水体等农业生产环境不断遭受污染和破坏。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已形成以“老、弱、病、残”为主体的趋势,农业生产中的粗放管理、滥用农业化学品现象越来越重,导致初级农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安全问题频发。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又在不断提高。面对此种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面临需求与供给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1.1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1]。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活动,能够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上具体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成果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渗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2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制定农业领域内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1 800多项。截至目前,农业领域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总数已累计达4 500多项,覆盖所有种类的农产品,并贯穿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同时,各省也根据地方农业资源特征、农业生产特色和地方优势农产品发展需求,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地方农业标准15 000多项[2]。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已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主体的三级标准格局,另外还有大量企业标准进行补充,形成了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

1.3农业标准的实施管理

在农业标准数量不断丰富,标准覆盖面不断拓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也注重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管理,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落地生根。截至2013年底,农业部共牵头组建了34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75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 500多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起,启动了818个园艺产品生产标准园的建设工作,2014年又开始了一批“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3]。以江苏为例,自2001年以来已先后有159个国家标准化示范园区获得立项建设,同时也先后启动建设了31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1.4农业标准实际应用状况

通过各级政府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农业标准化的大力推进与重视,农业标准的公众认知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园区的企业和农户也从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实在的收益,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的示范推广。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都成为了农业标准推广过程中的约束性因素,给标准的实施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缓慢的症结分析

2.1农业标准化实施受我国农业生产状况的制约

当今社会,标准化几乎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领域,全面实现标准化也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拥有2.5亿农户,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占据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经营主体小而散成为制约标准化生产的首要問题。同时,由于现代农业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林、牧、副、渔”的总称,而是与农机、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生产和使用相结合,与储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相配套,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一个完整产业系统。在这样一个综合体下,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的障碍。

2.2政府部门对农业标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由于农业标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显示度不够,标准实施管理的难度较大,且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导致各级政府对标准化实施工作的投入资金和人才均不足[4]。虽然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考核等需要,申请建立了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但在实施过程中均未达到标准化生产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农业标准制定管理和实施分属质监和农业行政部门,造成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和推广脱节,许多标准制定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根本没有传到技术人员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制(修)订的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仅为 20%[5]。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让标准实施的参与者普遍认为标准化工作是政府的事,应该完全由政府来投入,导致标准化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始终无法建立各利益方积极参与管理的良好机制。

2.3市场未能给予标准化生产产品合理的待遇

在生产环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生产分散,种植品种过于多样化、复杂化且低档次的居多;同时,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尚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掺杂造假、坑害、欺骗消费者的案例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信心不足。在市场环节,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买卖信息失衡或信息传达不准确,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未促成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生产者和经营企业未能在其中获得明显的收益,影响了农民、企业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积极性。

nlc202309030836

2.4生产者无标准化生产的意愿和意识

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现阶段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未能实行优质优价。作为农业生产者而言,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操作既费事、又费力,产量还会或多或少受到损失,在看不到实惠的情况下,在主观上缺乏实施标准的动力。同时,由于对标准宣传不够,生产者在没有认识到标准就是竞争力的情况下,反而将标准实施视为一种政府强制行为,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加上目前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宣贯工作实施难度加大,甚至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对标准的概念还不了解,均导致标准化实施不能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难以指导农民生产[6]。

3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引导和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把发展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利国利民的事业,逐步将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纳入管理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标准宣传力度,提高百姓对标准的认知度,充分意识到标准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标准化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氛围。强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定期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生产者到示范区参观学习,使生产者了解标准化生产优势与效益;多渠道设立各层次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训班,形成推动标准化实施的社会氛围。

3.2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生产者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

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很难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进而让生产者自觉、自愿地去主动实施。如通过对标准化产品进行补贴,将农业标准化有关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一个合力,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综合管理。具体而言,鉴于当前我国采用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农业及其他涉农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按行政区域和行业实施条块划分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则必须对现行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打破政府单独垄断标准化管理的现状。一方面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手段和组织协调优势化解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成本,发挥政府的规范、监督作用和引导、聚合效应。权威机构更要充分发挥对农产品标准的管理职能,积极处理和协调不同利益集团在标准制定、修订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促成规范和统一的农业标准体系[7]。另一方面,也应充分鼓励企业自律型的标准化管理行为,对地方名、特、优农产品,以及由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和地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宜实行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自律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标准运行的多元协作机制,引导标准申请从单一的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

3.3建立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引导提高生产者的认知度

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示范区建设始终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在创新中诞生和发展的,同样它的壮大和完善也离不开创新。第一,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需要立足于本地区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产品,抓住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开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工作。第二,在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方面要以服务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综合示范为重点,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提高示范区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8]。第三,加强宣传和引导,依托现场观摩活动进行推广,逐步扩大标准化示范区的面积,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农户数目,要针对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落实标准化难的问题,把建设基地作为推广标准化的载体,依托基地制定落实标准,进一步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第四,对园区可以根据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归属政府承担的示范区,工作重点应放在统筹协调各部门合作机制上;龙头企业承担的项目,工作重点要放在指导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上;农村经济合作社承担的项目,重点应放在指导其培育农产品市场,制定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农户签订合同,体系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自觉按标准生产农产品[9]。

3.4建立科学的市场评价体系,真正实行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农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除了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完善微观农民组织的基础上,建立配套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例如,首先,可以仿照日本、韩国台湾综合农协模式成立独立的专业合作社或者乡村经济会社,由该机构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分户生产,合作经营[10]。第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将注册为一个品牌,采取信息条码管理,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有了专属的身份证明,在市场上就有了立足之地。第三,建立实施品牌标志准入制度。实施品牌鉴定机制后,正规机构有品牌的农产品才允许进入正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城市社区消费合作社。通过标志可以溯源生产源头,并具体到在哪块地(或车间或操作台)上生产的、什么时间生产的。这对于无品牌和标志的农产品,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倒逼压力,只能退到农村市场或城市边缘市场,甚至无存身之地。第四,追究问责机制。一旦机制形成后,在正规市场上如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对所属机构要给予列入黑名单、罚款和退市等处罚,严肃追究不按照技术标准生产的会员的责任。促使农产品生产机构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实施,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利益的内在约束机制,确保市场活动的健康发展。

3.5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实行优胜劣汰

目前我国农业监测体系由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3大部分组成。通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能为农业标准化顺利推广提供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监督体系,一是要从源头上强化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管力度,各部门应及早通过联网建立大数据库以形成对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监测网络。同时整合质监、农业、水产等有关部门资源,培养一支专门针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产品创建和申报认证与管理工作的专业队伍。二是要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升级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对各单位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监督检查。从“农田到餐桌”建立一整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例行监管体系。只有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严厉惩罚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才能更好引导农民、企业自觉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洪程,高辉.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

[2]周锡跃,徐春春,李凤博,等. 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0):184-186.

[3]陳松,钱永忠,王芳. 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及推进政策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5):34-37.

[4]王敏.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39.

[5]白延飞. 对江苏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甘肃农业,2008(4):63-65.

[6]范小建.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现代化[N]. 农民日报,2003-11-25(1).

[7]史豪. 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149.

[8]陈洁.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中的问题对策——以江苏大丰市为例[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6.

[9]苏彩和.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1:115.

[10]安法根. 农村标准化问题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44.袁媛,袁永明,代云云,等. 我国罗非鱼主产区池塘养殖模式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70-474.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论文 篇9

摘 要:文章列举了制约基层农业科技管理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改进措施,指出了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对阐明发展农业科技有巨大意义。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积极性高涨,农业产业化、绿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潮流。因此,新的形势下需要我国广大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实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扶持措施,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农业科技培训很少展开,农业科技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弱化、边缘化,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在乡镇失去了同农民的桥梁连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出现断层;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难以发挥带头作用,无法发挥整体效益。长期以来,基层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难以引进人才,新技术无法引进,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2 资金匮乏

不可否认,充裕的经费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经费被截留或挪用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支出,支出不合理导致使用效率低,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加之农业科技见效期长,导致高新农业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而得不到较快发展,农业发展也难以见效。

1.3 宣传不到位

再好的农业科技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否则一切形同于无,但是也要看到,在不少乡镇土地流转还没有大规模实施,土地耕种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模式,农业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民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并不高;加之农业科技管理由政府主导,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不高,群众难以接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1.4 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农民仍然固守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而部分地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实施,因此,在一些地方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这也导致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

1.5 科技骨干缺失

毋容置疑,农民期盼农业科技,而科技传播需要带头人,不少农村缺少农业科技骨干,缺失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一些农村即便有一些稍微上规模的种植户、养殖户,但是数量不多,专业程度不高,规模化不大,一般性产品多,高技能、专业化产品少,基本上是简单加工,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的少,缺乏打造精品意识,事实上,这都是科技素质欠缺的表现。完善体系,科学改进

2.1 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

基层乡镇切实从自身出发,制订每个村的发展实际,实施产业布局,或重点发展蔬菜生产,或重点发展养殖业,或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使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特点,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突破,为此,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部门要深入工作第一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确保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推进实施。

2.2 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只有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才接受,为此,基层乡镇农科部门要勇于担当,大胆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可以作为牵线人,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实力,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引进来,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植户、养殖户的示范带头,做好农技推广。

2.3 培养带头人

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传播者,这个传播者就是带头人。为此,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选取那些热爱农村,热爱科学技术,思想觉悟高的有志农村青年,把他们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储备人才加以培养;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者送到农业院校进修,把他们培养为有文化、有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新时期农民,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做好农业技术的辐射;基层乡镇农技部门要把国家惠农工程有效落实,选择好的项目和技术,选择好的示范村,树立好的带头人,通过示范带头,确保农技推广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2.4 建立市场,搭建桥梁

农业成果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民才信服,才接受。这就需要农技管理部门真正走出去,为农业科技找市场,为科技成果找市场,为科技成果和市场搭建桥梁,使他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农技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政府信息平台,建立起农业信息资源库,推广本地的农业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新的形势下,基层乡镇农技管理部门要担负起建设新农村,高效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历史使命,积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数学错题再生资源下一篇:卷内目录.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