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科技人才(共12篇)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1
依靠科技进步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提高国际竞争力,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1 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会议认为,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甘肃省要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顺利推进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要超前谋划, 全面动员, 努力快速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广大农村科技人才。
2 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0多年来, 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2007甘肃年鉴.甘肃年鉴编委会.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以上资料显示, 甘肃省生产总值逐年递增, 基本保持在平均9.80%以上的增长速度,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276.7亿元, 2007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045.6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十五”期间, 第一产业产值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6年产值达333.35亿元, 年均增长6.12%;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基本保持了6%以上的增长速度, 2006年达到2134元, 比2000年增长49.4%, 2007年前半年,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020.76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8.58%, 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乡村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长速度保持在3%左右。
近年来, 尽管甘肃省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是也不难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差距。例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增长远不及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仍然缓慢, 乡村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广大农村仍然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
3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近3/4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的甘肃, 其发展首先是农村的发展, 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又以农村科技人才和广大乡土人才为后盾。
3.1 总量供给不足, 顶尖人才缺乏
总体表现为甘肃省居民总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各种教育的总体供给能力仍显不足;教育设施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资力度不够;高水平的农业专家、学者数量少, 缺少开拓性和创造性人才。
3.2 人才结构失衡, 竞争能力不强
总体表现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 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农村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竞争力不强;城乡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明显;现有的农村科技人才的浪费现象仍然很严重, 部分学有专长的毕业生不到专业对口单位工作, 造成学非所用和人力资本贬值。
3.3 培养体系不全, 市场化程度低下
主要问题是正规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 未能向全社会开放, 与当前开放式教育不是很适应;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国立学校引进市场机制的步伐缓慢、教育投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3.4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政府在教育管理中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各级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的自主权利还不非常明确;教育中介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教育公平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执法不力等。
4 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战略重点
4.1 提高全体农村居民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4.1.1 强制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首先是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消灭青壮年文盲。对于甘肃省, 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享受九年制教育的权利, 并从经费和条件上予以充分保证,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同时对于因种种原因拒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及法定监护人, 采取相应措施, 迫使他们履行相关义务。
4.1.2 注重人才资源系统开发, 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系统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的生理开发、心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和技能开发等方面。生理开发包括农村优生优育?、营养平衡、地方病防治、卫生保健等;心理开发包括农民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控、人际关系的调适等;伦理开发包括农民的道德知识普及、道德榜样的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乡规民约的制定等;智力开发包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村小发明等;技能开发包括技能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等。只有通过系统开发, 才能使甘肃省近1800万农民迸发出巨大的潜能,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2 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4.2.1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开拓空间
目前, 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业高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长远进行农村科技人才的开发利用创造环境, 甘肃省应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手段, 不断提高农村科技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4.2.2 抑制创新人才资源规模缩减趋势, 克服农业科技人才严重贬值现象
甘肃省广大农村非常缺乏高素质科技人才, 仅有的部分科技人才也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就任政府职员, 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作用, 说到底就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发生了贬值现象。甘肃省必须从政策与机制上解决由于农村科技人才不在农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人才智力和知识贬值的严重问题。
4.2.3 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创新战略, 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
根据当前形势, 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甘肃省而言, 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主要是要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 放开搞活, 广纳贤才, 善于发掘和使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此外, 加强科普工作, 为高层次农村科技人才的再生和创新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4.3 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
根据甘肃省的实际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在目前的人才资开发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培训, 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就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要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 与劳动就业、劳动力价格相衔接, 以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促进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4.4.1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特别要在农村劳动力的准入、权利保障和有序转移等方面制定法律规范, 并以此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 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4.4.2 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 积极为国内外输送高质量的劳动力
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要拓宽思路、广开渠道, 可以内引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 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办学和培训, 亦可以知识入股分红, 以充分调动各方人才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外联国外大学、培训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参与开发,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 来推进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开发农村人才资源还必须产学联手, 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培养工人的办法, 按企业的规格和要求, 进行定向开发;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在农村投资发展产业, 就地开发转移农村人力资源。
4.4.3 大力发展小城镇, 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 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以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 充分利用两个“返哺”, 使甘肃农村人才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
4.4.4 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切实提高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
根据甘肃农村的实际加强农村社保规划, 使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 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 争取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 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 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 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 再逐步建立比较全面其他社会保险制度, 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人口。
摘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在明确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人才开发的基本现状与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顶尖人才缺乏, 人才结构失衡、竞争能力不强, 培养体系不全、市场化程度低下, 开发机制不活, 机构职能错位, 指出了甘肃省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加速形成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农村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10.12.
[2]2007甘肃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3]樊怀玉.2007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4]樊怀玉.2007年上半年甘肃发展报告.2007.07.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5]李水山.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机制研究.
[6]胡瑞文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
[7]邓君、蒋守光、罗正琼.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与策略.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2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 5人、加工能手198人。
二、农业农村人才使用成效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我县现代农业产业更加明显,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推进人才工作依法管理。二是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修订完善《新干县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办法》,继续加大引才力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待遇。三是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充实人才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了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在农村人才培训方面,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支部协会”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举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农民参与培训机会省少,培训时间短,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县级农村人才培训开展困难;农村条件艰苦,农村人才引进困难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3
中国农村与农业发展
对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农民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七大挑战。全社会已经共同认识到,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富裕。在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道路上,中国已经探索了20多年,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在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下,还有更多的困难和难题需要解决,因而培养农村科技创业人才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工作。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通常意义上是指在农村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经济资源,依靠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发展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周边其他农民共同致富的科技创业人才。比如说某个县以养猪业为支柱产业,年出栏生猪50万头,有15万户饲养,平均每户出栏3头多,全县人均1头猪。但仔细分析养猪户结构后会发现,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散养农户放弃养猪或者向50头、100头出栏猪发展,这样,全县约有3000户养猪大户年出栏猪共计达30万头。这3000个饲养户的经营主人就是该县养猪业的创业者。如果通过系统的培养与教育,其中1000户一年就可以出栏50万头猪。这1000个农户养猪主人就是我们要重点、终身培训的人,他们就是养猪科技创业人才。如果要对全县15万户养猪户进行系统地培训是一件可以想象,而难以做到的事,即使是培训到位了,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效果。但对全县1000个养猪大户进行长期、综合的养猪技术与养猪综合经营管理培训,既完全可操作又会产生强大而实际的效果。一个县抓住了这1000个养猪大户,全县的养猪产业就发展了,也就是实现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台湾省1983年底实施了“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在农民之前加上核心二字,在于突出这些农民与一般农民的不同,他们不仅以农为业,而且以农为专业;不仅以农为生计,而且以农为生涯。该计划旨在长期选拔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有经营管理及领导能力的“核心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核心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推广的精英,成为农村社会的领导者。当时,台湾省从80万农户中选出了8万农户成为核心农户。虽然在培训辅导计划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有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在一般性培训推广措施之外,要集中资源,针对专业农民的特定需要,给予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及持续性的辅导协助,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促进规模经营;要建立专业农民培训注册登记制度、专业核心农民的创业辅导和技术辅导等制度;要遵循农民知情、农民自愿、务实工作的原则。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农户家庭作坊经营,要提升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区的生产效率,关键在于培育新型的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通过这些核心创业人才来有效地推进规模经营。中国农民大学从2005年起,结合国家许多农民培训政策,在国内率先开创了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
所谓农民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下,针对区域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或短期再教育活动的标准样式和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培训模式;是反映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等特点的培训模式,反映培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在当今信息和生物技术时代,中国农业面临全球农业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食品安全等诸多挑战。每个县域经济都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经济、自然资源发展主导农业产业化;每个产业化必须以核心人才为推动力;对核心人才进行的终身注册式技能与综合经营管理培训的标准形式和理论体系被称之为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由系统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培训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主要由培训目的、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规则、培训评价体系等要素组成。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目的
为每个县域支柱农业产业培养创业致富和带动致富的核心人才,并通过核心人才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创业人才的引领和示范,改变其他大部分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促进农村社会向富裕小康社会迈进。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目标
通过以专业经营所需技能知识为主线的培训,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和产业化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业企业家。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训主体
“三元制”是农村科技创业人才的培训主体,一元是指政府,一元是指大学,一元是指农业企业。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培训,无论在政策法规,还是在经费资助上,政府起重要角色。学校是三元中具体的操作者,与农民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高等农业院校是重要力量。农业企业是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虽然一些农民已经创业,但他们自办的农场(厂)与高效益的农场(厂)相比无论在工艺设施,还是在经营管理上均有差距,所以到这些标准示范场(厂)进行顶岗训练是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重中之重。即将创业的年轻人,在系统学习完必备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之后,到这些农场(厂)进行就业式的学习更是自我创业之前的必修课。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客体
培训客体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创业的人群,既可能是农民又可以是非农民;可能是科技专业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可能是已经办了养殖场的农民,或者是正在筹资建场的人。培训客体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紧密结合,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人物。这些人在政府心中有名,同时又是行业协会的主体。所以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客体应该面广而求精。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的目标总体决定的,但同时又要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中国农民大学经过一年的探索,基本上有了一套可实际操作的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计划。在总体的培训内容设置上,课堂授课占30%,实践课(技术辅导)占70%,突出高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分4个模块:思想文化修养、成功创业心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技能。前3个模块占总授课的30%,学制1~2年,为非学历高等专科层次以上教育。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规则
培训规则包括培训方式、培训程序以及培训管理。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方式以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为主。以每个县为基本单元,建立中国农民大学培训办公室,每月按创业专业进行1~2天课堂授课,老师授课完后再下农场(厂)实地指导。每个县按本地化、专业化、技能化建立师资队伍。利用现代化通信与信息网络组成统一的管理、教学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将课堂讲授、实地指导、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现场示范、模拟训练等形式有机结合。
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培训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过去农民培训系统工程完全被忽视的环节。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监督和导向功能,能提高培训水平、管理水平和学员质量,同时又能促进科技创业人才培训的良性发展。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完全按教育培训评价的惯例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在评价指标中偏重于培训之后的经济能力提升以及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创业的能力。评价工作除了自我评价(如课程测验、技能考核)之外,还引入社会评价。
实施与预期效果
在当今信息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民科技创业培训会更加有效和直接。中国农民大学在探索性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如下启示:
充分利用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资源
中国农民大学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将全国能够参与培训模式的各要素有机结合成一所农民创业培训大学。经过筛选的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和信息。农民大学可以通过无线通信和互联网资源有效地调配教师,对县级站和学生进行管理。每个县的科技培训工作站通过网络可以与培训中心实现直接的联系。农村计算机普及率远不及手机的普及率,无论是一般农民的技能培训还是科技创业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通信网络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联合
广义上讲,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还是一种高级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中,与农业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资源十分丰富。如广泛分布于各县的农业职中、农业学校、农广校;科协的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函授学校等等。在进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时,要有效而又有机地将上述教育资源联合在一起。以中国农民大学为主发起的农民职业教育联合体就是很好的尝试。
过去许多农民培训是自上而下,离岗培训为主。以目前的形势看,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必须以县为一个基本单元,必须深入基层,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管理环节。以县为单位,结合当地县的优势农业产业确定农村科技创业的类型,同时以县的行业协会为具体结合点,与接受培训的农民直接对接。以县为单位组建适合于当地的指导教师队伍,这些老师与总的培训专家一道可以承担部分讲课,更多的是深入农场(厂)具体指导实践。
编写科技创业培训教材
任何一种教育培训都应有适合的培训教材,科技创业培训更是如此。中国农业出版社近几年针对农村养殖业、种植业的技能培训出版了许多适合农民培训的教材。根据农村科技创业培训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与中国农民大学又合作出版系列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教材。教材突出在农村进行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综合知识,既有深度,又便于农民在老师讲解及远程辅导下自学。○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4
该工程实施以后, 受到了农业部、沈阳市政府、省科技厅尤其是沈阳市科技局领导的高度重视, 农业部、沈阳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对该工程的实施作了明确批示, 要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将该工程做好作大;沈阳市科技局承担所有学员的学费、宿费和书本费, 并由一名副局长亲自主管该项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以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 负责研究和制定该工程发展的方向、教学的目标和管理措施, 使“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二、建立健全的教学机制
1. 抓好入学教育
该工程实施以来, 学院就把前一期学员的结业典礼暨表彰大会和后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同时进行, 让新学员在聆听各级领导讲话和优秀学员代表总结, 分享已结业学员喜悦的同时了解本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奋发向上。
2.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学院在听取学员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沈阳地区农业条件和农村经济现状,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原则, 设置了两个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和园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既注重学员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 又突出实用技术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用技能培训。每个专业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 同时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市场营销学》、《农业技术推广学》和《农村政策法规》等课程,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此外, 学院还组织学员到已结业优秀学员产业基地参观, 聘请省市领导和相应行业专家为学员作报告, 使学员了解本市农业政策法规, 掌握本行业的发展现状, 最终将学员培养为当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 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
3.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 学院根据学员学历结构特点和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为学员选用了多种类教材, 既有公开出版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类规划教材, 也有教师自编教材和科普用书, 但教材选用总的原则是既注重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先进性, 又要有地方性、实用性、简捷性和通俗性。
4. 聘用“双师型”教师
为保证学员在培训期间既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大体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前景, 又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机能, 学院聘请既有扎实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聘任教师中既有退休老教授, 又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使学员在学习时既能感受到老教授的沉稳博学, 又能感受到青年教师的灵活上进。
5. 采用灵活使用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各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员的要求, 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包括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常规的板书授课、多媒体网络授课以及现场操作演示授课等, 使授课内容既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又通俗易懂。
6. 制定恰当的课程考核方法
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 因课而宜, 制定了多种灵活恰当的考核方法, 有期末考试方式、随堂考试和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方式, 也有现场操作考核方式。另外, 学院还与省农业厅沟通, 为每年结业的学员举办了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争取使每一名学员在结业时都能有两证在手, 一为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培训班结业证书, 一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1. 学院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宗旨,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职班主任。
在班主任的聘任上, 针对学员年龄和学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特聘请具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退休老教师担任。班主任实行全程跟班, 主要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和实习实训等工作。
2. 学院在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本专科学生管理条例, 由学院、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编制了《“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学员管理手册》, 给每位学员建立了个人档案和学习档案, 并保持与学员所在县/区科技局的联系, 以方便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
3. 班主任老师定期为学员作思想政治教育报告, 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学员班级中组建了班委会、团支部。班委会和团支部成员先由学员申请, 然后由市科技局、学院、班主任协商确定。班长和团支书一般由年龄较大、在本行业已经作出较大成绩而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员或团员学员担任。在班级日常活动中, 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带动全体学员的进步。同时班委会定期召开班会、座谈会, 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将同学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变化和建议与班主任老师及时沟通, 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4. 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鼓励学生奋发向上。
学院在学校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 为学员安排了独立的教学和住宿楼, 并建立了专门的食堂。每个班级指定了专门的教室, 并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 教室白天用于教师教学, 晚上用于学生学习。此外, 在学员宿舍区建立了活动室, 活动室中安装了有线电视, 订阅了各类报纸杂志, 以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
5. 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
在学员培训期间, 由班主任老师结合班委会记录、任课教师反应负责对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做出综合考核评价, 对学习上进、表现良好的学员予以表扬, 对表现较差的学员进行批评教育, 督促其学习上进。学员结业时, 结合平时表现和各门课程成绩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员, 并结合学员提交的产业开发项目计划由市科技局出资资助, 以鼓励结业学员的进一步发展。
四、搞好学员毕业后的合作服务是该工程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
学员毕业后, 学院与学员建立了长久合作联系。一方面, 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学院反应, 由学院组织本校专业教师为其提供解决方法;同时, 由本校专业教师根据学员所在地特点和自家产业特性, 为学员自家产业的长久发展制定措施。另一方面, 学院将有一定规模的学员养殖场/种植场确定为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为本院的教学和学生实践实习服务。事实证明, 搞好学员毕业后的合作服务工作对学员和学院起到了双收效果。学员利用自己所学知识, 根据学院为其制定的发展战略, 不仅增大了自家产业规模, 而且带动了周围其他农户的发展, 成为当地致富的领头羊;学院利用这些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发展的信心。
五、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过程中, “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的实施开辟了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农民办学新思路, 也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对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员学历层次较低, 接受知识能力较差;有的学员为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子女, 由于没有参加生产实践,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员为家庭产业的主力, 不能很好处理家庭产业与学习培训时间的关系等等, 所以“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素、发展和完善。
摘要:“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是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农民和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新模式,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实施“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学员结业后的合作服务。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5
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之路不断开创农业人才工作新局面 7月19日,农业部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教导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纲领、国家中长期教导改革和发展计划纲领精神,总结交换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农业系统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之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科学计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扎实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供给强大支撑。
会议指出,农业农村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人才计划纲要专门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主要措施,把农业科技人才列为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范畴,在重大人才工程中提出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学习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特别要准确把握中央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任务,采用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会议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这需要一大批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者,需要一大批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农民基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需要一大批增进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思想变革、带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骨干力量。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切实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有坚实基础;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依靠;只有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立足生产实践,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人才规模稳步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为近年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安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投入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认识和工作不到位、发展不适应等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农业部门必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自觉认识到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事业的未来,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打造“三农”发展的未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急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会议提出,新形势下实行人才强农战略,必需保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系统为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和使用两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农业农村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大幅提高,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应用效能明显提升。根据中央部署和实际需求,到2020年,人才强农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形成依靠人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必须把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优先地位,坚决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两个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等六方面重点人才,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以领军和骨干人才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急需的生物育种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高地。到2015年,农业科研人才和推广人才总量要达到68万人,2020年要达到70万人。重点要抓好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培养。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必须培养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300万,2020年要达到1800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
会议提出,要遵守农业农村人才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努力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机制。同时,要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组织实行好一批重大农业人才工程项目,通过工程实施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部分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强化忧患意识,捉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调查研究,营造良好环境,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扎实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一、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条件的制约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地带,领土面积约12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彼邻新疆,居全国各省市面积第二位。该区南起北纬26°52′,北至北纬36°32′,西起东经78°24′,东至东经90°06′。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宽约1000公里;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邻,东隔金沙江和四川省相望,东南部在横断山区和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南部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关口[1]。
(二)自然环境的制约
该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全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形复杂、地质多样、山高谷深、寒漠、荒漠、冻土地带多、高山群山多、永久积雪地带面积大。但绝大多数农牧民族却都分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这些区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且大多数地区为多灾易灾区,雪灾、风灾、旱灾、水灾、泥石流、地震等,经常性地发生。恶劣的高原气候给当地农村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给农民从事生产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生产方式多是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他们的生产活动总是摆脱不了这种恶劣自然因素的制约,高度依赖于草地和土地 [2]。
(三)人才供给因素制约
从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人才结构看,现有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当前已接近60%;相比之下,从事各类经营、经济等方面的能人却相对较少。从当前现有的科技型人才素质看,现有实用型人才队伍中,其学历低、年龄偏大,结构也相当不合理。当前所有人员中,高学历者少,低学历者多;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不够,且现有的高级人才多分布在藏区直属机关单位、或者各区直属单位。相关数据整理见第二章。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有科技人才中,实用型人才其整体素质不高,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化农业建设服务等的总体要求无法对接。其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同样存在,近5内虽不明显,但“十三五”期间这一现象必定会成为严重事实,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二、 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问题
(一)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
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人才数量少,总量匮乏,二是人才浪费、流失严重。两个问题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严重制约。当前西藏绝大多数县级农业推广、畜牧兽医站等,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与住宿场所多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许多场所年久失修,根本不适合办公,更不适合人居。科技人员的办公设施落后、现有的可操作科研仪器设备少,或者破损、或者早已严重老化,许多实验根本无法实施,由于长期不去进行具体操作实验,导致科技人员的推广、实践等手段十分落后。从200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报告显示,全区1751名科技人员中,2000年以来改行人数达127人,兼任或担任行政职务的199人,两项合计占现有农牧业人员总数的18.61%。近几年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现有人才的流失与转岗转职是当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出现的最大的最棘手的问题。
(二)管理与培养机制相对滞后
藏区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所现代化学校,全区内仅有2000名左右的僧侣和小部分贵族子弟在旧式的官办私塾里学习,广大农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因此,一直以来该区文盲率高居不下,有较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达95%以上。1950年,昌都解放。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共同商定,并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根据该协议中“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的相关精神和指示,1951年昌都小学建立,1952年拉萨小学成立,1956年拉萨中学成立。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虽然已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但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却一直处于雏形状态,其发展相当缓慢,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全国各省和部分市的大力支持下,资金、人力、技术等都得到了较大支持,西藏教育事业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种教育,且在办学过程中,独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立足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
(三)教育体制发展不完善
西藏自治区一直以来在教育方式上未进行大的调整,而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方法与标准,摒弃自身地区特点与民族特色组织办学和培养人才,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办学模式,并不具备任何特色,对教育的发展也无太大好处,最大问题在于其中忽视了藏区所具有的特殊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也忽视的了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造成的后果就是藏区毕业生毕业后即使获得了相关证书也难于就业,教育并未解决该地区就业难的问题。科技人才培养的模式一直停留于原来状态,未得到革新,从而导致本土化的农村科技人才数量减少,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更少。
三、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对策
(一)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
科技的发展其根本还在于人才的支撑。因此,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必须认真贯彻“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和落实藏区人才培养工作的会议精神,坚持“服务大局、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培引并举、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和教育指导方针,全面推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现有农村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为科技人才培养做好一切服务工作,创造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向区外、国外等地区引进农业科技领域的拔尖人才,坚持用强烈的事业心来向西藏自治区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人才。
(二)把握机遇,增强人才援藏力度
當前,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直向现实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央精神,紧紧围绕改善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其收入的目标,充分发挥全国支援优势,进一步创新人才对口支援路径,加强人才援藏计划的实施力度。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相统一,并作为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口,调动全国的科研技术力量,紧扣西藏特色农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藏药研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向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地推广先进和适用的技术,攻克难关,建设藏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藏区企业和新兴藏区产业。逐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管理向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改善藏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大环境,拓宽信息资源的流通渠道。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藏区农村大多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体,自然是以农牧业科技转化为主体的重要载体,因此,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藏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藏区特点,由于受困于本身的教育水平,因而其工作难度大,培养所需的投入更大,但这项工作又必须认真落实,因此,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二是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科技普及教育工作的推进,三是加大各工教育事业的地方性资金引入与政府资金投入。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2.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西藏年鉴,2014.
[2] 西部经济崛起之路.陈栋生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7
一、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现状调查
人才竞争力是指某一地区的人才, 在一定的人才投入条件下, 在一定的人才环境中, 通过创造性劳动, 比其他地区人才取得更优成果的能力。本文以秦皇岛市为对象, 通过数据统计, 分析农村科技人力资源状况, 研究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差距, 探讨提升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
(一)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构成。
通过调查问卷的研究方式, 对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构成进行研究。通过对事业发展型、本土回归型、亲情留驻型、邻区进入型等城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聚类研究, 分析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流入类型。
通过表1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构成主要以亲情留驻型为主, 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现实条件不能吸引科技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 从农村走出去的科技人才不愿意回到本乡本土继续发展, 诸如此类种种都可以反映出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匮乏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几点原因。
(二)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本文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 将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划分为人才本体 (Talent Entities, TE) 、人才环境 (Talent Atmosphere, TA) 、人才创富 (Talent Wealth, TW) 与人才创新 (Talent Innovations, TI) 四类一级指标。其中, 人才本体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培养与增值的表现载体, 是城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和发展的根本;人才环境作为吸引与发挥人力资本价值的首要前提, 是城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人才创富是支撑, 是城市农村地区促进人才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有利条件;人才创新是动力, 是全面提升城市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推手。这四个要素相互依托, 相互促进, 共同影响城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形成。
利用以上指标体系对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薄弱, 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不足原因分析
(一)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与河北省其他农村地区相比,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 秦皇岛市农村地区科技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由于缺少必要的科技发展物质客观条件, 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完善, 科技人才流失相对严重;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相对不足等。
(二) 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高等科技教育供给不足。
当前, 高等科技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现象在秦皇岛市同样存在, 与此同时, 面向农村的高等科技教育面临着挑战, 即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精通农村科技的合格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教学工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问题、加强农村科技研发问题和提高毕业生农村就业率问题。
三、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
(一) 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1.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投资效益。
建立人才培养的专项科技发展基金,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投入;提高科技人才培养投入的回报率。政府应逐步制订或出台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教育、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激励政策以及创新制度。加强农业部与教育部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 引导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2. 完善培养体系。
一要全面进行智能教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为满足其需要, 农村科技人才不仅要精通其专业知识, 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二要加强农村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 及时更新其知识,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育, 强化教育的适用性;在教学形式方面, 要适应农业科技人才的需要采取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层次和函授夜校等形式灵活办学, 充分利用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
(二) 实施正确的用人机制。
1. 要尊重和用好创新人才。
尊重人才价值实现规律, 在人才流动中充分尊重人才本人的意愿, 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合理有效地使用农村科技人才, 开发其创新能力。根据优势定位原则, 将其配置到最佳岗位, 符合其兴趣、性格和能力, 充分发挥其才能优势;根据人才群体结构优化原理, 将科技人才使用于最佳群体结构之中, 使不同科技人才能性格互补、知识互用、能力互接, 共同创新进步, 充分发挥其空间位置的优势, 力求做到用当其位;根据“最佳年龄成才规律”, 在创造最佳期内使用科技人才, 充分发挥和发展他们的创造优势。
2. 加大力度尽快改革以往单一的政策吸引模式, 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政策、工作和生活等综合环境。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提供公正、公平机会,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营造良好发展基础, 铸就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一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一视同仁, 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二要处理好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 改变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 帮助引进的人才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并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持续的关心。同时更要防止引进人才只流进不流出的现象, 让人才在流动中保持稳定, 始终保持人才队伍充满活力;三要处理好关心领军人才与关心创新团队的关系, 在对领军人才给予各方面关心和支持的同时, 更要关注领军人才所带的队伍, 加强对创新团队的投资, 真正赋予领军人才驾驭团队的相应资源, 提供必要保障。
(三) 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 采用岗位管理、绩效管理, 因需设岗, 因岗用人, 量才录用, 强化考核, 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让科技人才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脱颖而出。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的政策。在绩效管理方面, 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职称的评聘和成果评奖等。为人才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
(四) 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
改革旧有的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采用市场工资机制, 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同时, 必须坚持按效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对创新性成果可进行利润增值分成制。建立符合实际的考核体系, 正确评价科技人才, 激励其不断创新。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的政策。在绩效管理方面, 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职称的评聘和成果评奖等。在薪酬福利方面, 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发展的薪酬体系, 鼓励人才跨部门、跨团队进行广泛参与和广泛合作, 以激发创造性。
四、结语
本文以秦皇岛市为例, 对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考察, 提出一些提升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秦皇岛市乃至其他地区农村科技人才竞争力培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 .丑勇萍, 张云英, 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7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8
1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农业科技日新月异, 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宝贵的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农业综合实力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 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农村实用人才, 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 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包括农村种植养殖能手、加工和捕捞能手、农村经纪人、各类能工巧匠和科技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目前, 农业经济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繁荣, 农民的富裕程度, 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科技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创业型、营销型农民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西昌农业的现状
1978 年, 西昌农业总产值仅有5451 万元。2008 年, 西昌实现农业总产值35.86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899 元。2014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0.5 亿元, 比2013 年增长4.8%。2014 年建成省级万亩示范区2 个、水稻高产高效基地1467hm2、玉米制种基地4400hm2、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100hm2。花卉产业园入驻企业20 余家, 建成花卉温室大棚34 万m2, 新增花卉面积66.67hm2。建市30 多年来, 西昌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 现代农民素质水平等得到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
3 西昌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
2010 年, 凉山州人民政府发布了《凉山州农村实用技术职称评定和管理办法 (试行) 》 (凉府办发〔2010〕28 号) 。之后, 西昌市开启了新的农村实用人才统计工作,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西昌市农村人口525366 人, 劳动力数378264 人, 估算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共计11747 人, 其中男性11311 人, 女性436人。在2013 年西昌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定工作中, 西昌市人社局批准了农技师8 名, 助理农技师45 名, 农技推广员327 名, 推荐上报高级农技师5 名。2014 年, 西昌市开启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年度考核工作, 全市37 个乡镇的高中初级农村专业技术人才918 人参加考核。2015 年, 为营造有利于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农村人才工作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 西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了19 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12 个农村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及15 名农村人才工作先进个人。西昌市作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 2014 年对西昌市首批参加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的乡镇特色产业骨干农民165 人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2015 年西昌市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分类办班原则和突出培训实效原则,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不可否认, 西昌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二是人才总量依旧偏少。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不足, 农村技术人员短缺问题依旧突出, 高技能人才缺乏;三是整体素质依旧不高。人才队伍中,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较少, 文化水平偏低, 科技水平偏低。文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头脑灵活、思路开放的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科技活动;四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龄化, 年轻职业农民相对较少, 务农的大都是六零后、七零后, 绝大部分八零后、九零后都外出打工, 不在家从事农业工作,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五是营销人才不足。农户种植出的农产品因为缺乏销路, 卖不到好价钱, 挫伤农户种养殖的积极性, 更挫伤农户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区域科技人才发展不平衡。西昌市部分少数民族乡镇离城较远, 交通不便, 缺乏彝汉双语的农村实用人才。
4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思考
4.1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
市政府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研究的费用要逐年增加。要争取地级、省级、国家级财政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 并设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 用于紧缺高层次农业人才、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投入, 实行农民、农业、科技、教育四结合, 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同时, 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2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与低。首先要建立人才信息库, 对农村实用人才分类登记, 归档入库, 然后坚持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 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根据西昌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 整体素质不高和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相融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个性化培养, 激发培养对象的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培训, 强化分类指导, 提高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多种经营的多层次需求。培训采用集中办班开设讲座 (专家讲座、典型职业农民讲座) ;建立培训信息平台 (确认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平台, 开展自助餐式学习培训) ;一对一技术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子提供专项指导培训等;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4.3 狠抓农业科技, 让科技武装农村实用人才
只有狠抓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农村实用人才。要建立健全以市为中心、乡为重点、村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 促进其转化。要注重科技含量,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科学种植的技术水平, 解决和消除他们在栽培方式、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误区。要加强农业产业最新技术及国内外发展前景、农产品市场营销技能及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技能的培训。要促进农业新技术大规模应用, 组织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好实用技术培训、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粮油高产高效创建, 促进成熟的技术模式和管理经验规模化应用, 实现在更大范围提质增效、增产增收。要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大力发展水稻、马铃薯、蔬菜、葡萄、花卉等主导产业, 主推脱毒薯、高厢垄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4.4 重视营销能力培养,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营销策略更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许多农户虽然在农村实用人才的指导下种植出了高品质的农作物, 却因为营销战略缺乏, 卖不到好价钱, 严重打消了生产积极性。因此, 各级各部门在加强种植技术培训的同时, 务必突出营销能力培训, 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科技, 又会营销的实用人才, 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营销能力培育力度,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5 因地制宜, 培养一批彝汉双语的农村实用人才
西昌是一个彝族聚居区, 彝族同胞对推动西昌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不可忽视。要深入彝区, 深入田间地头, 加强对西昌少数民族乡镇农村实用人才的指导和农户种养殖技术的培训。通过彝汉双语农村实用人才, 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技术在彝区得到推广, 以一户带动十户, 最终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彝区农户学习、使用、推广新技术, 达到彝汉共同致富的目的, 确保西昌现代农业均衡、全面发展。
摘要:西昌市建市30多年来, 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推进, 但整体水平偏低。务必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加大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经费投入;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培养模式, 拓宽教育培训渠道;狠抓农业科技, 让科技武装农村实用人才;重视营销能力培养,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 培养一批彝汉双语的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农民与农村实用人才一家亲,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才能真正推动西昌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武明英.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于玉溪市农广校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 2014 (03) .
[2]徐建华, 董志强.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评价及路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2) :50-53.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9
1 关注农村劳动者素质教育, 强化农广阵地在农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康保县地处冀西北张家口坝上地区, 位于蒙古高原南缘。全县15个乡镇, 326个行政村, 总人口2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 在村农户3.1万户, 在村劳动力4.8万人, 现有耕地9.67万hm2, 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即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30%, 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收入少是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的重要原因。面对农村劳动力现状, 靠谁建设现代农业, 已经成为我们面对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 不仅要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用的社会地位, 而且农民应该接受全面的农业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所经国家教委、财政部、组织部等11个部委办联合批准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康保县农广校创办于1981年, 办学30多年来, 农广校的事业由小到大, 办公教学设施从无到有, 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教学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农广校专门制定了《农广校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班,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业务水平和政策服务水平。同时发挥农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门类齐全、业务熟的优势,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库。农广校现有专职教师11名, 聘任32名兼职教师, 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更新现代化电教设备, 配备教学辅导车, 启用校内合作实验室3个, 培育校外合作生产实习基地5个。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础。
2 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农广校依靠“熟悉农民、贴近农民、服务农民”与农村零距离的优势, 坚持“立足区域特色, 围绕主导产业,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增效”的办学宗旨, 着力创新办学模式,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2.1 依托传统优势, 开展好学历教育
根据康保县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和学历教育学员招生条件, 把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年龄45周岁以下,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的职业农民列入人才培养范畴, 分梯队、分层次制定中长期农村人才培养规划, 重点以农村专业户、农村合作组织骨干分子等有志在农村创业的社会青年为培养对象, 加大乡土专家培养力度。从2004—2012年, 康保县农广校先后培养中、高等专业技术人员1650人, 其中:本科生50名, 大专生700名, 中专生900人。70%以上农民学员均实现了自主创业, 创办农牧企业 (场) 532家, 成为当地农牧产业的领头雁。
2.2 依托项目建设, 加快实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阳光工程”培训是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举全校之力, 全力搞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一是广泛宣传“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政策法规及培训内容。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断赢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二是针对畜牧与蔬菜两大主导产业, 开设实用专业简明培训教材,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提高培训的实用性、趣味性;三是下沉办学重心, 创新培训方式。以村为单元实现了“教师、教学、媒体资源”三进村, 培训效果明显增强。培训农民达10000余人, 受训农民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
期间涌现出许多致富典型。康保县李家地镇民太村养殖户杜发, 过去他家养了60只细毛羊, 产羔率低, 一胎一羔, 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后,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小尾寒羊改良本地细毛羊, 羊只翻了两翻, 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处长地乡马囫囵村蔬菜种植户郭在光, 2011年种植1.4hm2旱地, 全年纯收入不足6000元, 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后, 从金农公司承包了两个温室大棚, 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年纯收入达4万余元, 为当地就近就地就业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
2.3 依托创新农业发展, 为农业生产培养领导人才
按照省农业厅“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总体要求, 农广校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为抓手, 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依托, 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业这条主线, 主要开设种植、园艺、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4个专业。把教育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 将教育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几年来,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农业人才5600余人, 其中一大批人才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农业农村的龙头企业领导岗位,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照阳河镇高家营村党支部书记熊占, 参加“素质工程”培训后, 回村创办了“康保县高家营五寸人参胡萝卜”专业合作社, 推行“四统一分” (即“统一籽种、种植、管理、销售、分户经营”) 标准化种植经营模式, 实现了“品质、效益”双丰收。
3 经验体会
3.1 采取多层次宽口经教育方式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着力点
根据农民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培训基地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着眼于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阳光工程”培训中积极探索培训的长效机制, 逐步构建适应市场和农民需要的培训体系, 做到实用、实效, 使培训手段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21页)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最终达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3.2 加大科技进村力度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根本要求
按照推进科技进村的工作思路, 做到“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互抓”的原则, 抓好培训, 以当地主导产业、主推技术、项目为内容, 扎扎实实做好主体培训, 提高政策、技术、信息到户率, 只有这样, 农民才能接受, 才能认可。
3.3 打造名师和编制实用教材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基石
教师和教材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和农民交朋友, 走进农民生活, 向农民请教, 了解农民所需所急,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哪怕解决一件, 也受欢迎。为此, 笔者认为培训教师授课时要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 实用技术培训与当地生产项目培训相结合, 先进致富典型与后进农民相结合, 室内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教材要简明易懂、能用得上。
3.4 创新教育形式是实施农村人才教育的助推器
“阳光工程”培训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 认真编排多媒体课件, 图文并茂, 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学员更易于接受, 学习效果提高更快。同时, 教师的引导性培训方式使学员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学员也表现出了对专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渴望, 体现了新型农民劳务意识的转变。
摘要:着重阐述贫困地区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教育, 充分发挥农广校主渠道作用, 创新办学模式, 加快培养现代农业人才。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10
群山叠翠云雾绕, 黔北茶乡赛江南。8月12日, 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举行揭牌仪式, 这是农业部组织建设的第19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出席揭牌仪式并代表农业部向核桃坝村赠送了价值20万元的培训设备。
2006年开始, 农业部陆续在全国选择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 确定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已累计举办300多期培训班, 培训了3万多名各类带头人。近年来, 核桃坝村在支部书记陈延明的带领下, 以粮食生产、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创造了山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2013年全村茶产业综合总产值超3亿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1.2万元。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后, 核桃坝村将主要面向周边省份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 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当日, 以大学生村官创业为主题的核桃坝村培训基地首期培训班正式开班, 来自贵州等地的100名大学生村官将在这里参加为期一周的学习与交流。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11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土壤利用不合理的现状,本人对农业土壤的相关课程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从我国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看,本人认为与高等教育院校不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为一线农业生产培养具有实际指导力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具有高科研水平的高技术人才。明确这一观点后,本人认为为了使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自觉、主动地成为农业一线的指导人才,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土壤利用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养成责任意识,一方面要重点教授学生科学施肥的具体方法,使学生避免走向“假大空”的学习误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农业实用人才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一线农业实用型人才、目前土壤不合理利用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分类号】S-4
一.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农业是否得到科学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已经提出“生态农业”的建设方向,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缺乏科学农业思维的农民群体,再加上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实际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调查研究中,本人发现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科学施肥知识,普遍存在着施肥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还会导致农业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的教学经验与深入农村考察的实践经历,想从农业土壤的研究领域出发,谈谈自己对于“农业土壤”课程相关教学的看法,希望对国家基层农业的发展完善有所裨益。
二.现阶段中职技术院校“农业土壤”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等专科教育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在于为一线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向应更倾向于实用性。
现阶段,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在农业土壤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点,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对于未来要扎根一线的职业技术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无可避免地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针对目前农业土壤课程教学的两个不足,本人认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同时又要做到详略得当,增强学生在某一具体农业土壤应用领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更具优势,更符合国家对于实际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本人的研究重点,本人将仔细阐述如何培养具有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肥能力的实用型农业技术人员。
三.具体展示目前农村土壤施肥问题
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增强自身对于科学施肥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目前农村施肥的不合理现象具体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仅仅教授给学生相关的解决措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片面的、理论化的课本中走向切切实实的农村问题,增强学生对于农业问题的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实用技能的积极性。
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物质,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人类对土壤进行了人为干预,即向土壤中施加化肥。
(一)过度施肥
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获得高产作物往往不加节制地对土壤进行施肥,这不仅会造成肥料的流失浪费、环境污染,甚至会毒害作物。过量施肥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1)
(二)施肥时间选择不当
作物施肥应该把握好几个关键时期,如作物生长的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转型期和生长旺盛期,如果肥料供应不足,则会使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施肥手段不科学
施肥效果如何与施肥手段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在施肥的过程中,施肥者要注意避免以下四种不当的施肥方法:(1)施肥过浅,使化肥易于流失,不利于作物吸收;(2)土壤水分不足,局部施肥浓度过高;(3)肥料品种选择不当;(4)肥料使用方法不当。
教师通过向学生具体介绍目前农业土壤利用的问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注重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切实为国家农业问题提供实用人才。
四.培养学生科学利用土壤的能力
学生具体了解我国存在的上述农业土壤利用局限后,往往会产生进一步寻求具体解决措施的求知欲,对此,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国家需要的农业技术实践者。综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切实教授学生科学引导农民利用土壤(2)。
(一)深耕施用化肥
农民给土壤施加化肥后,化肥流于表面不利于作物吸收,这时候就需要基层农业工作者引导农民将深耕与施肥结合起来,通过翻耕,将肥料压在根系集中分布区和经常保持湿润状态的土层中。
(二)混合使用多种肥料
多种肥料混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全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和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肥料的混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肥料中的养分比例,使之相互促进提高肥效。
(三)集中施用化肥
在肥料用量较少或为宽形条播种作物施肥时,土壤基层工作者们要引导农民将肥料施于播种行一侧或播种穴中,以提高局部土壤中肥料的浓度。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发观的全面落实,农业一线必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掌握具体农业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盲目地以培养高科研水平的理论人才为目标,也不能丧失其教学自信,中等职业技术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为国家培养基层农业实用人才与高等教育院校培养高科研能力人才相比是同等重要的。同时,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在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其学生群体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土壤课程的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到一线指导农民科学利用土壤的能力,使学生树立高度的生态农业观,成为自觉的一线农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必翔《科学施肥技术问答》,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3页
农村农业科技人才 篇12
(一) 就业指导意识偏弱
很多教师认为, 就业指导属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事情, 和自己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样也导致农业类职业学校没有形成全员的就业意识。如果没有针对性、高层次、深力度的就业指导, 学生就无法了解行业的出路, 导致失去就业信心。例如:在新农村建设上, 很多学生认为基层工作苦、发展受限制, 导致学生出现了畏惧、抵触情绪。
(二) 就业观念无法适应社会
由于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都向往能够在理想的大城市工作, 潜意识认为在大城市才有发展空间。这一错误理解, 使得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自己期望过高, 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最终使得自身的就业观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类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十一届全国第五次会议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才是生产发展的中心环节, 也是其余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因此, 这就需要致力于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并且深入农村一线,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二) 有利于农村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 想要做好政治、文化等方面工作, 就需要对农民朋友做好积极宣传。这就需要农业类科技工作人员不仅在技术方面给予帮助, 还要从思想上, 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等传授给农民, 增强其意识, 从而带动农民投入到建设中去, 这也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三) 是农业类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农业类职业学校还需要通过创业教育, 来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能力、意识、精神, 才能够让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为自身创造就业机会, 也能够为其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就业, 脱贫致富, 如此才能够体现出农业类职业学校的存在价值。
三、新农村建设会给农科类中职学校毕业生带来机遇
近年来, 随着农村的发展, 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农业类毕业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去向不仅包括作物栽培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经管站等农技推广与管理部门, 还包括为种粮大户、园林绿化、瓜果蔬菜等农业公司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企业服务。
此外, 由于农村丰富的资源, 可让毕业生利用专业特长, 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发展空间。凡是城市没有的, 都可用来做文章, 如利用农村良好的生态和旅游环境开发旅游休闲和观光农业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刚刚起步, 广阔的农村发展面临许多商机, 对有志于发展农业产业的农业类毕业生来说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农业类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对策
(一) 特色化办学
当前的农业类职业学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就业办学, 这样就会直接面对各类学校的竞争, 所以特色化办学才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做到:第一, 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到市场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从而培养适用型的人才;第二, 以就业需求作为导向。这样有利于服务地方;第三, 强化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 例如:新农村建设中, 就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 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有利于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
在农业类职业学校中, 我们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本行业的就业情况, 通过对农业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将以往的就业观念加以摒弃, 从而正确的处理理想与现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由于很多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就业上偏向于高收入、轻松的行业。导致在实际就业中面临巨大的挫折。因此, 作为老师, 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下, 教师也可以积极地向学生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并且让学生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再根据自己角色, 进行科学定位, 能够面向基层, 不再一味地追求地域性。
(三) 鼓励学生到农村去参与新农村建设
为了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与家长到农村中去, 观看现代化农村发展的新势头、新机遇,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充满希望。
总之, 对于目前的农业类职业学校而言, 所需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社会标准的人才, 如何才能够端正学生心态, 让学生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冉红.中职学生求职心理初探[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2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