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2024-08-29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精选8篇)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1

2011年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的通知》(陕政办〔2011〕46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1年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发〔2011〕88号)文件精神和2011年各实施县农村基层人才需求计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对农村基层单位需要补充的教育、卫生(计生)、农业技术(社会文化、乡村规划)等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现将招聘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人数、对象和条件

(一)招聘人数

这次招聘涉及10个市、83个县(区)。共计招聘2320人,其中教育702人、卫生873人(不含计生94人)、农业技术651人;西安市409人、宝鸡市334人、铜川市43人、咸阳市359人、渭南市206人、汉中市294人、安康市159人、商洛市200人、延安市263人、榆林市53人。

(二)招聘对象

符合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公开招聘条件,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 2011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选聘到村任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除教师岗位须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外,其余部分岗位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具体岗位所需招聘对象资格条件按招聘计划表岗位要求确定(详见招聘公告计划一览表)。同等条件下,大专以上条件的岗位本科以上学历者优先,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毕业生优先,服务期满的“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优先,教师岗位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优先、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自愿留任的“特岗教师”计划人员报考优先聘用。

(三)报考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文化程度和业务能力;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报考教师岗位的师范类考生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6、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方法步骤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采取公布招聘岗位和所需资格条件、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考察、体检、办理聘用手续等方法步骤实施。各步骤的时间安排在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上公布,请应聘人员注意浏览所报市网站,不要错过时间。

(一)公布招聘岗位和资格条件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等网站上统一发布公告。

(二)报名与资格初审

本次招聘采取网上报名和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11年6月24 日—6月28日。

2、报名地址:报名网站为陕西人事考试网(.cn

联系人:周海波

联系电话: 029-8729516

1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姜卫辉

联系电话:0917-326124

5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刘臻

联系电话:0919-318569

2咸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郭相平

联系电话:029-33210438

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http://

联系人:乔卫平

联系电话:0913-2363069

汉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刘韵平

联系电话:0916-2628606

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阎小平

联系电话: 0915-818599

3商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rsj.shangluo.gov.cn

联系人:王婕音

联系电话:0914-2335508

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srsj.yanan.gov.cn

http:///

联系人:武彦虎、冯云

联系电话: 0911-8215330

榆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网站:http://

联系人:陈虎斌

联系电话:0912-389046

3(三)考试(核)、考察

1、考试(核):各市根据应聘人员报名情况确定招聘的考试考核方式方法。对于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考试(核)形式。对于应聘教师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课堂试讲等形式,重点测试应聘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能力;对于应聘卫生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面试答辩和临床实践等形式,重点测试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诊断水平、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应聘农技及城镇建设规划岗位的人员主要采取面试答辩或实践等形式,重点测试应聘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是否进行笔试,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事)局根据报名人数情况确定。具体的考试(核)时间、地点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安排并负责通知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本次考试(核)不指定考试教材。

2、考察:着重考察被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修养以及需要回避的情况等。

3、体检:体检的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市通知考察合格的应聘人员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文件要求,参照修订后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对考察、体检不合格者,不得聘用,空缺的名额按成绩排名顺序依次递补。考试(核)、考察、体检合格人员名单须在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网站或当地的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公布。

(四)聘用

7月30日前,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拟聘用人员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查,经审查同意后,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拟聘用人员发送全省统一印制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通知书。应聘人员持招聘通知书到所招聘的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报到,并与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主管部门签定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聘用合同后,由试点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基层用人单位上报的人才需求计划分配给各基层用人单位。应聘人员一经聘用,即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与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用人单位必须尽快协助办理工资、落户等相关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或拒绝办理。应聘人员因个人原因产生的纠纷或其它与聘用无关的事项,由应聘人员个人负责。新招聘人员第一年为见习试用期,非师范类考生报考教师岗位的须在见习试用期取得教师资格证,见习试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

三、时间安排

6月24日—6月28日:应聘人员在公告公布的报名网站上报名。

6月30日--7月2日:应聘人员在各市人事局指定的时间、地点接受验证。7月3日--7月13日:考试(核)、考察。

7月15日--7月20日:体检、公示

7月30日前: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拟聘用人员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查。

8月初:向拟聘用人员发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的招聘通知书,签定聘用合同。

四、保障措施

1、对招录到县以下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签订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给予奖励金1万元;对招录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签订6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奖励3万元;对紧缺专业毕业生和选派到特困乡镇的毕业生可适当提高奖励标准。奖励金按服务年限分期支付。振兴计划奖励金、助学金政策,每生只能享受其中一项。助学贷款偿还等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的通知》(陕政办发〔2011〕46号)文件执行。(可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查询)。

2、招录到农村基层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由县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资待遇由县政府按照规定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到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县(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 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大专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1级,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2级。调离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的县(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高定工资不再保留。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第一年安排到县医院实习锻炼。

3、对招录农村基层参加振兴计划且在基层服务满3年者,经所在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可以在本县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

4、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的优先。

5、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履行服务年限的,予以通报,追还奖励、资助经费,并不得录用为本省境内财政供养单位人员。

对于在招聘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请及时与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涉及有关招聘政策问题,请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市场处理联系。

人力资源市场处联系人:杜克

联系电话:029-87293660029—87291213(传真)

五、网络报名和技术支持联系人及电话

陕西省人事考试中心联系人:吕波

联系电话:029-87457489029-87441673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2

一、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 优势 (Strength)

1.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近年来, 江西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特点, 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 在科学制定科技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如信丰县按照“横向拓宽、纵向延伸, 提高县级、加强乡级、配齐村级”的原则,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全部配齐了乡、村科技副职, 在赣州市科技局帮助下建成了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 每年网上接受技术难题咨询两三万人次, 发布各类信息数千条;余干县建起了“农业科技专家咨询中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等农业科技中介及培训教育机构, 形成了县有培训基地、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教室的三级培训网络;在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了烟叶、辣椒、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技术服务组织, 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到120多个;高安市依托农业信息网、科技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网, 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4 000多个用户服务终端, 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筹措资金2 900多万元建成了1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发展各类农业技术协会125个, 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业、专家与农户的直接对接问题;南昌县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建成了省级、市级和区级科技示范基地19个, 围绕“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综上所述, 经过江西省各级政府与全省农民兄弟的共同努力, 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2. 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十一五”前四年里, 江西省在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以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累计组织实施1 2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 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1 700多个, 选育新品种214个, 且有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 500多项, 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80多个, 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1 000亿元,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这些农业科技成果, 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3. 有一支热爱农村、献身农业的科技服务队伍

据江西省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到2009年, 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9.2万人, 按职称分, 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8万人、1.1万人和1.3万人, 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 正在为江西省的三农事业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二) 弱势 (Weakness)

1.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 江西省较高层次文化程度农业人口比重小, 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江西省农业人口普查显示, 到2009年为止,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占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52.7%;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7%。其次,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 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 江西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18岁以下占19.7%;19~30岁占47.4%。外出从业劳动力中, 初中文化程度占72.9%;高中文化程度占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2. 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 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目前, 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 在村设农技员, 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 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 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 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 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 农技服务经费不足, 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从1982—2000年的19年中, 江西省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0.23%~0.37%之间徘徊, 平均为0.25%。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 发展中国家平均也在0.5%左右。可见, 江西省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 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 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不协调, 农技推广费用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服务方式滞后, 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江西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0%, 将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 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 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三) 机遇 (Opportunity)

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外资对江西省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 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层次。政府也积极考虑设立专门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 创造条件, 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技术援助, 这将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 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2. 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农业信息化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 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3. 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2003年, 科技部下发通知, 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 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 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而为江西省新农村的低碳、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所有这些都为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 挑战 (Threat)

1.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 跨国公司有可能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江西省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 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 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就有可能被一些国外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其占为己有, 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江西省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 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 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 (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 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 致力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

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的更新,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 从而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 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率。典型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传播站等。该类模式将有效推动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 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 致力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

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 调动社会各界, 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 流向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 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典型模式如三农科技服务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该类模式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 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 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 致力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

要通过打破各种行政性、体制性障碍, 将高校、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特别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走入农村,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一对一”的服务, 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 使科技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科技人员也可以在科技服务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典型模式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该类模式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

(四) 致力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

要通过结合农村实际, 运用电视、手机、电话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面向广大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 重点是提高科技服务的覆盖面, 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使各种信息和服务直接进入千家万户, 并将广大农户的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服务供给方, 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典型模式如农技服务110等。该类模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 并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服务模式。

三、推进江西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 大力培育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首先, 要积极培育各类服务组织, 强化公益性职能, 深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 明确职能定位;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培育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 创新与其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其次, 要提高各类组织的服务能力, 要通过项目扶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 促使各级政府及其科技管理部门, 善服务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推进各具特色的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 江西各地根据自身实际, 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推动了新体系建设, 探索出一条“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应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 激励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精神, 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 并及时总结推广, 以推动江西特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三) 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各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都是要突破原有的体制制约, 将体制内、外的资源要素通过有效的机制结合起来, 盘活存量资源, 用活增量资源, 有效地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益和效率。因此, 应将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只要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 就应该大力鼓励探索。同时, 各级政府应致力于优化农村科技服务政策环境、改善农村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条件, 推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道德准则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廖星成.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梁植民.关于江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政策演变[J].求实, 2009, (3) .

江西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 篇3

一是开展农业系统千名领导干部帮扶千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活动。全省农业系统1288名领导干部分别与全省13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按照“五个一”要求开展帮扶工作,即:开好一次对接座谈会、至少每半年深入帮扶对象现场服务一次、每月至少电话回访一次、每年至少帮助办一件实事、引导鼓励帮扶对象每星期至少履行一次环境监测职责。

二是开展助农兴粮“一五一”挂牌服务活动。组织省、市、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与粮食种植面积66.67公顷(1000亩)、33.33公顷(500亩)、6.67公顷(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免费向种粮大户提供良种、向种粮大户赠送植保器材、定期上门开展技术服务等形式,帮助种粮大户发展生产。

三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扶持活动。省财政每年安排1.3亿元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品牌奖励等形式,扶持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业。

四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结合“百万中专生计划”项目实施,每年选拔1300名优秀青年农民到省农业干部学校和有关农业职业学院进行脱产培训,近年来累计为农村培养中专生5600多名。积极组织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管理、经营和农业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累计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9800余人。2010年又启动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工程,主要培训农村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以及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全年培训2000余人。

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信息服务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常下乡”、“下长乡”的长效机制,每年都组织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先后推出了江西农业信息网、惠农直播室、12316惠农短信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指导各项预算评估评审工作,明确预算评估评审的各方职责、程序、内容和方法,依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科技厅归口管理的科技计划项目和专项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实行预算评估评审,在预算评估评审的基础上,确定并批复项目经费。因重大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决策的项目,可不进行预算评估评审,预算安排通过厅务会讨论后执行。

第三条 申请政府资助经费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应独立进行预算评估评审。预算评估评审工作在项目立项评审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条 逐步建立评估评审机构信用记录和动态调整机制,促进评估评审机构的良性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预算评估评审工作在科技厅的领导下,由条件处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条 条件处负责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工作的管理,并对评估评审活动进行检查和监督。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预算评估评审工作制度、程序的制定。

(二)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委托或授权相关单位协助开展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工作。

(三)负责建立统一的项目预算评估评审专家库。

(四)负责制定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工作方案,编制项目评估评审手册。

(五)负责项目预算评估评审机构、评估评审专家的信用管理工作。

(六)接受财政厅、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对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七条 评估评审专家组应根据评估评审组织单位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提出评估评审意见,形成项目预算评估评审报告。

第八条 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接受并配合评估评审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和信息。

第三章 评估评审程序

第九条 项目经费预算评估评审的程序包括形式审查、组建评估评审专家组、专家组评估评审、报告形成与提交等环节。

第十条 评估评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遴选原则,从省内外遴选专家,组建预算评估评审专家组。

(一)预算评估评审专家应了解国家、我省科技计划和专项计划管理政策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熟悉项目相关研究任务及其经费预算特点,并在相关的技术、经济、财务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权威性,专家一般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相关职业的执业资格;

(二)预算评估评审专家组组长由财务、经济专家担任,应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综合协调能力。

(三)预算评估评审专家组的人员组成应具有针对性和互补性,符合项目任务及预算支出的特点,一般由财务、经济、技术、管理、企业等方面专家组成,其中必须包括熟悉财政、财务政策的财务专家和熟悉项目研究内容的技术专家。

(四)每个项目的预算评估评审财务专家人数不得少于2人。

(五)以下人员不得聘为评审专家:直接参加该项目研究和管理的人员、项目承担单位人员、与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员、项目评估评审组织单位的人员、被评项目承担单位以充足理由正式提出希望回避的人员、在以往的评估评审活动中有不良信用记录人员以及不能遵守专家行为准则的人员。

第十一条 在开展评估评审工作前,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应组织专家组进行学习,使专家熟悉有关政策文件和材料,了解预算评估评审活动的目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标准,掌握评估评审活动的规范化要求,并与评估评审专家签订“专家工作协议书”(格式见相关附件)。

第十二条 预算评估评审专家对项目预算进行评估评审,形成每个专家的评估评审意见和专家组集体的预算评估评审意见和报告。

(一)专家组组长主持预算评估评审会,专家组依据预算申报材料,对项目预算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讨论与评价。在预算评估评审过程中,可以组织项目答辩,以便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分析项目预算。项目答辩工作由评估评审组织单位负责安排,专家组组长主持,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现场答辩。

(二)每位预算评估评审专家独立形成评审意见并填写预算评估评审专家意见表(格式见相关附件)。

(三)专家组组长应对所有专家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在充分反映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汇总形成评估评审专家组的集体意见,填写预算评估评审报告(格式见相关附件),并向专家组成员宣布专家组评估评审结果。如果评估评审专家组内部就某些特定问题争议较大、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在项目预算评估评审报告中,应对

此进行记录说明,供科技厅对预算安排时参考。

第十三条 在预算评估评审工作结束时,专家组向预算评估评审组织单位提交专家组的预算评估评审报告、每个专家的评估评审报告和专家信息登记表(格式见相关附件)。

第四章 内容和方法

第十四条 评估评审组织单位依据相关规定对项目预算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填写形式审查表(格式见相关附件)。形式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审核预算申报材料内容和法定手续的完备性和规范性,以及各项预算数据的一致性和平衡关系。

若需要补充或修改完善申报材料的,应及时通知有关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充或重新提交预算申报材料。

第十五条 预算评估评审的内容包括预算来源和支出,重点是支出预算,主要包括支出总量、比例结构、人均强度以及预算实物量等,着重审核预算是否符合各计划的管理规定,预算内容与项目合同任务是否相关以及项目预算涉及的价格、数量等方面的合理性。涉及预算各个科目方面的,主要包括:劳务费、设备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租赁费、信息费、技术购买费、工程咨询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等。

第十六条 预算评估评审方法主要包括政策对比法、目标任务对比法、数据统计分析法、调查法、专家经验法、案例参照法和成果反推法等。在评估评审过程中,应在考虑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研究阶段、不同类型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

(一)政策对比法。指通过对比相关科技计划经费和专项经费管理的政策规定、国家相关财务政策,审核预算是否与政策相符的方法。

(二)目标任务对比法。指根据项目的合同任务,审核预算是否与项目任务目标相关的方法。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领域内同类项目预决算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其经费支出一般规律,据此对项目各项预算的规模、结构和强度进行审核的方法。

(四)调查法。即通过调查获取项目某项与特定科研活动相关的预算支出在领域内的常规支出标准,以判断该项预算合理性的方法。

(五)专家经验法。即根据同行专家对科研支出规律和特点的经验,判断项目相应预算合理性的方法。

(六)案例参照法。即通过对照以往领域内同类项目的典型案例,判断项目预算支出合理性的方法。

(七)成果反推法。即根据项目任务书承诺的产出成果,反推项目预算经费规模合理性的方法。

第十七条 设备费评估评审,主要核查设备购置与项目任务的相关性、设备预计的利用率、设备购置前后共享的可能性及购买数量和价格的合理性,其中对于单价5万元以上的设备需要重点审查。

第十八条 材料费评估评审,审核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及大宗贵重材料与一般材料预算比例的合理性,审核材料购置与项目任务的相关性,审核预算材料种类、单价和数量的合理性。

第十九条 测试化验加工费评估评审,审核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及大宗与一般测试化验加工预算比例的合理性,审核测试化验加工内容与项目任务的相关性,审核测试化验加工单价和批次数量的合理性。

第二十条 燃料动力费评估评审,审核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的合理性,审核与特殊科研业务相关的动力费预算的合理性。

第二十一条 差旅费评估评审,审核差旅费总额及普通差旅费的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的合理性,审核其中包含的科学考察经费预算,审核科学考察内容、考察地点和项目任务的关联度,科学考察的时间、考察人数、考察燃油费和租车费等预算的合理性。

第二十二条 会议费评估评审,审核会议费的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的合理性,审核预算会议与项目任务目标的关联度。应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和会期。

第二十三条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评估评审,审核国际合作交流专项经费预算规模、比例结构的合理性,审核项目组成员出国考察和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访问经费预算的规范性及其与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

第二十四条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评估评审,审核支出规模、比例结构、人年均强度的合理性,审核大宗资料购置、软件购置、专利申请、论文和专著出版等与项目任务的关联度及申请数量、单价的预算合理性。

第二十五条 劳务费评估评审,审核参与项目研究的各类人员投入课题的研究时间的合理性、劳务费支出标准的合理性、以及劳务费是否与其投入的研究时间相匹配。劳务费用总数不得超过项目经费的10%。

第二十六条 专家咨询费评估评审,审核咨询费的开支标准、咨询专家的数量。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七条 管理费评估评审,审核支出是否符合相关科技计划立项和经费管理办法及规定。

第二十八条 上述各项预算如果存在交叉重复支出或预算内容和经费未按照规定列入指定预算项中,则原则上予以核减。

第五章 预算评估评审报告内容与审核

第二十九条 预算评估评审的正式结果为预算评估评审报告,评估评审报告中除体现评估评审专家组的一致意见外,还必须对评估评审专家的不同意见做出说明。政策性问题、涉及较大预算额度或预算编制可信度的重大问题必须在评估评审报告中反映。

第三十条 评估评审机构、评估评审组织单位、评估评审专家不得向其他机构或个人扩散评估评审结果。

第六章 评估评审活动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一条 评估评审机构、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应建立评估评审活动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规范、科学地开展评估评审活动,以保证项目预算评估评审活动的质量。

第三十二条 科技厅委托的科技咨询机构在评估评审活动中,应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一)当评估评审机构与项目申请单位有直接利害关系时,评估评审机构必须向委托方事先申明,经同意后,该评估评审机构方可承担项目的评估任务,并须在该项目评估评审报告上注明。

(二)维护项目申请单位的知识产权,不得向与预算评估评审活动无关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扩散项目申报材料。评估评审机构应对评估评审所涉及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算方案等进行保密。

(三)不得向项目申请单位及与预算评估评审活动无关的任何单位或个人透露专家组评审意见。

(四)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项目申请单位的报酬、费用和礼品。

(五)不得捏造或篡改项目预算申报材料和专家咨询意见。

第三十三条 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应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一)不得在评估评审过程中向评估评审专家施加倾向性影响;与评估评审工作无关的人员和应回避人员不得参与评估评审工作。

(二)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被评对象的报酬、费用和礼品。

(三)应对评估评审所涉及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算方案等进行保密。不得向被评单位及与预算评估评审活动无关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泄露专家组或专家个人的评审意见。

第三十四条 评估评审专家应遵守以下行为准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提供评审意见。

(二)维护评估评审对象的知识产权,妥善保管评估评审材料,并在评估评审活动结束后将其全部退还评估评审组织单位,不得复制、扩散与评估评审有关的材料,对评估评审所涉及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算方案等进行保密。

(三)不得向评估评审组织单位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扩散评估评审有关情况。

(四)不得收取评估评审对象的报酬、馈赠和礼品。评审期间,未经评估评审组织单位许可,评估评审专家个人不得就评审事项与评审对象联系。

(五)当评估评审专家与项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时,必须主动和尽早地向评估评审组织单位或评估评审活动负责人申明并回避。当专家难以判断本人是否符合回避原则时,应主动和尽早地向评估评审组织单位或评估评审活动负责人说明有关情况。

第三十五条 在预算评估评审工作结束后,评估评审机构、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将有关材料分别归档,包括纸质和电子版材料,档案保存期等具体要求按科技厅档案管理和相关科技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评估评审活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科技厅监察室和条件处负责项目预算评估评审活动全过程及结果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包括对预算评估评审活动的规范性以及评估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进行监督。根据工作需要,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对预算评估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并将其结果作为信用评价的依据。

(一)听取评估评审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口头及书面汇报。

(二)查阅与评估评审活动有关的各类文件、材料。

(三)旁听与评估评审事项有关的会议,对评估评审活动与既定程序、步骤的符合程度进行监督。

(四)向有关单位及个人进行调查核实。

(五)对预算评估评审项目进行抽查,实行重点监督。

(六)其他适当的监督方式。

第三十七条 根据工作需要,科技厅可将预算评估评审主要结果以适当方式进行反馈或公示。

第三十八条 评估评审专家对评估评审活动存有重大异议的,认为存在违规行为或其他问题的,可向科技厅举报,监察室和条件处应及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

第三十九条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承担单位对预算评估评审结果存有重大异议的,应在评估评审结果发布后一周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经科技厅认为理由充分、有必要启动复核程序的,由条件处组织项目预算评估评审结果的复核工作。

第四十条 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应及时全面地记录预算评估评审专家的相关信息,包括专家基本信息和信用情况,填写专家参与评估评审活动经历与表现记录表(格式见相关附件)。

第四十一条 条件处应逐步建立参与预算评估评审活动的评估评审机构、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和评估评审专家在预算评估评审中的信用记录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预算评估评审工作的质量。

第四十二条 评估评审专家存在违规行为的,评估评审组织单位可视情节轻重,采取降低专家信用、专家意见无效、取消专家评估评审资格等处理措施。

第四十三条 科技厅委托的科技咨询机构在评估评审活动中,存在违规行为的,科技厅可视情节轻重,采取项目预算评估评审结果无效或取消该单位的项目预算评估评审资格等处理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科技厅负责解释。

陕西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细则 篇5

陕西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在•陕西省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建设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

第三条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应紧密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条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安排在果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及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区域,并注重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工作、养殖小区建设、流域污染治理等相结合。

第五条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项目区要有一定的养殖基础和工作基础。项 目区建设数量要与当地的专业技术队伍数量和服务能力相匹配。

第六条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业主)自愿”的原则。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 国家、集体、企业、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七条

农村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坚持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安全生产的原则。实行职业准入制度,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施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后续服务模式。

第八条

各级发展改革和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发挥中央投资效益。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农村沼气建设规划衔接平衡;联合农村能源主管部门,做好投资计划申报、审核和下达,监督检查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实施情况。

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负责农村沼气建设规划编制、行业审核、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九条

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科学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十条

项目建设要符合规划、土地、环保、节能等规定,不在本地畜禽养殖禁养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试点项目用地要有规划主管部门及土地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工程具有充足、稳定的原料来源,能够保障沼气工程达到设计日产气量的原料需要。鼓励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园艺等多种农业有机废弃物作为发酵原料,确定合理的配比结构。对于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地点周边20公里范围内有数量足够、可以获取且价格稳定的有机废弃物,其中半径10公里以内核心区的原料要保障整个工程原料需求的80%以上;与原料供应方签订协议,建立完善的原料收储运体系,并考虑原料不足时的替代方案。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沼气专业化运营的条件,配备必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较强的资金实力,能够落实承诺的自筹资金。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单位的经营范围应包括生物质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销售、安全管理等内容,掌握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的主要技术,对项目建设、运营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第十二条

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支持建设日产沼气500立方米及以上的沼气工程(不含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规模化大型沼气项目要求日产沼气量大于等于500立方米)。其中,给农户集中供气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可适当考虑由同一业主建设的多个集中供气工程组成。支持沼气开展给农户供气、发电上网、企业自用等多元化利用。沼渣沼液用于还田、加工有机肥或开展其他有效利用。

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支持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程。提纯后的生物天然气主要用于并入城镇天然气管网、车用燃气、罐装销售等。沼渣沼液用于还田、加工有机肥或开展其他有效利用。

第十三条

项目单位在落实前期工作后,按程序逐级向省发改委、省农业厅联合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省农业厅出具行业审查意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

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资金申请报告由项目单位委托具有乙级以上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

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项目单位委托农业或环境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省农业厅,根据项目单位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开展实地调查,择优选取试点项目,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试点方案。

第十四条

各市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规定要求编报•资金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

2、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规模、总投资 及资金来源、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

3、申请投资补助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

4、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分析,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5、附具项目备案、环评、用地、能评、规划选址等审批文件复印件,并提供自筹资金落实证明或承诺函。

第十五条

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试点方案除包括每个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外,还应说明项目试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明确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对于市县政府已经或有积极性即将开展地方财政支持沼气终端产品补贴试点、燃气特许经营权市场清理和整顿工作试点、制定鼓励生物天然气或沼气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试点等情况,一并在试点方案中说明。

第十六条

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后,项目单位应抓紧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包括项目概算、图纸及招标等内容,由市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后报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优先安排前期工作进展较快的项目,以确保项目尽快开工。

第三章

投资计划管理

第十七条

省发改委会同省农业厅对各市报送的建议计划和项目试点方案进行审核,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后,上报 国家农村沼气工程投资建议计划。

第十八条

投资计划一经下达,应严格执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调整的,按程序上报省级部门调整计划。拟安排中央补助资金的项目,要符合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支持范围,且要严格执行国家明确的投资补助标准。在试点阶段,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由国家做出调整决定。

第十九条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各市应在政府网站上公开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等信息。凡申报项目的单位,视同同意公开项目信息。不同意公开相关信息的项目,请勿组织申报。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条

对于符合条件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按照规定的中央投资标准进行投资补助,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鼓励地方安排资金配套。

第二十一条

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资金监管,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要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禁滞留、挪用。项目资金采取报账制,省级投资计划下达文件抄送省财政厅,市县两级应协调财政建立报账制管理方式。报账发票由县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发改部门签署意见后,到财政部门办理拨款手续。

第二十二条

推行资金管理报账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 拨付资金。对于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且自筹资金30%到位的项目,方可申请中央投资,剩余70%项目自筹资金应按工程进度及时落实到位;工程竣工验收后申请最终20%中央投资,待工程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

第二十三条

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暂缓或停止拨付项目建设资金: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的;资金未按规定实行专款专用的;项目自筹资金未按工程进度、比例及时到位的;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会计核算不规范的。

第五章

组织实施及验收

第二十四条

鼓励各地在地方资金中安排部分工作经费,用于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的项目组织、审查论证、监督检查、技术指导、竣工验收和宣传培训等。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建设实行备案管理,由市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发改部门通过备案审查确定施工企业范围,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从备案名单中选择。项目招投标要严格按照•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招标代理机构和工程监理机构应具有相应 的资格或资质。工程建设、监理招标结果应逐级上报省农业厅和省发改委备案。

第二十六条

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筑施工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规范建设行为。其中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施工单位原则上应具备环境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第二十七条

进入陕西省备案的沼气工程施工单位禁止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或允许其它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禁止将主体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如有违反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备案资格。

第二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的3个月内开工。因故不能按期开工的,须向当地发改部门和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申请延期开工,并报省发改委和省农业厅备案;延期以2次为限,每次不超过1个月。

第二十九条 各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改部门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第三十条 项目主要施工和维护人员必须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按照统一标准、专业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的要求组织建设。

第三十一条 建立项目绩效奖励机制,对项目实施好的地区在投资上给予适当倾斜,对问题严重的予以通报,限期 整改并减少下一同类项目投资。

第三十二条

项目建设完成后,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编制项目竣工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各市要认真参照陕发改农经„2012‟1085号文件要求组织本市的竣工验收工作,确保验收合格的项目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十三条 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设立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对项目建设的监督,及时查处各种违规问题。

第六章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农业厅负责解释,建设项目涉及的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由农业部门组织制定。各市县应根据本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6

各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农业局,厅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农业部《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要求,提高农业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省农业厅决定今冬开始在全省范围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到社、入户、驻园。为确保大培训行动扎实推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省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注重实效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根据农民培训需求,选聘相关专业中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农民培训的科技人员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养能人组成讲师团。以农业科技推广的物化平台和虚拟平台为载体,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快捷快速传递给农民,做到重点产业普及到人,重点技术深入到户,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二)广泛参与

省、市、县纵向一体、部门间横向联动,广泛发动省农业干部学校、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服务体系、农业大专院校研究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以农技员和职业农民培训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密切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各市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发挥市、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目标任务

认真落实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制定好一份实施方案,组织好一场启动活动,落实好4方面的培训。全省每年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农技人员培训3.5万人,职业农民培训2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

四、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不同需求,分地域、分类开展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技能和服务水平。培训的农技员包括省市县3级农技员2.8万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农技人员0.2万人,共3万人。重点开展青年骨干农技员学历、农技师资、骨干农技员、普通农技员、非农专业农技人员和特岗农技人员等6个层次的人员培训,人均轮训1次。按照“532”培训机制(即省市县分级培训比例为5:3:2),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每年培训人员分别为7000人、10000人、13000人。

(二)职业农民培训

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机购置补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模式,在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就业等环节上抓实做细,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培训职业农民20万人,带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80万人,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2012年共培训职业农民5万人,带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15万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依托“一村一品”、果业提质增效、畜牧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项目工程,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中心任务,针对各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农民生产需求,采取集中培训、分类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办班等方式,重点培养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特长的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2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60万人,使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幅增加,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陕南、陕北地区人才加速成长。2012年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

(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传递给农民,提高其科学生产水平和从业能力,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干劲。2012年共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大范围普及农业科技。

(五)认定一批实训基地

转变农业科技培训方式,采取产、学、训相融合的方式,以培养受训学员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在全省范围内认定300个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实训基地。其中认定省级实训基地50家,市级实训基地110,县级实训基地140个。实训基地主要分为农技员培训和农民培训,认定范围为具备一定培训条件和师资的产业强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场、现代农业园区等,增强受训者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活动进度安排 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由2011年12月开始到2012年12月底结束,为期一年。活动共分3个阶段:

1、宣传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召开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启动仪式,下发《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0月

按照《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培训活动。具体可分9个层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万人;

各级农技推广体系在农时组织农民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培训,培训农民30万人次;

陕西省农业干部培训学校培训农技员6000人,榆林市、汉中市农业干部培训各培训农技员2000人;

各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培训指导10000场次,培训农民100万人次; 各级农业机械化体系培训指导10000场次,培训农机手13万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共培训农民2万人次;

9个陕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培训200多场次,培训人员2万人次; 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培训农民技术员1万人次,培训农民3万人次;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培训农民30万人次。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总结全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的经验和模式,表彰奖励活动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省农业厅成立陕西省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农业厅分管厅长担任,副组长由厅科教处、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同志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农机局、省果业局、省农技推广总站、省种子站、省植保站、省土肥站、省园艺站、省环保站、省农业信息中心、省农广校、省杂志社、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省农干校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制定大培训实施方案,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技推广单位、农科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都要全面参与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二)整合资源,增强合力

各市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阳光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督查,落实任务

各市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科技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培训有声音、有特色、有影响。要及时掌握全市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市要确定专人负责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科技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总结表彰,探索机制

省厅将在此次大培训结束时,全面总结全省科技大培训工作的经验成效。各市要在开展好科技大培训活动的基础上,于2012年5月10日前总结全市科技大培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并将总结材料上报省农业厅科教处。同时,要积极探索培训激励政策,鼓励各级、各单位对在科技大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成绩突出的单位在今后的项目安排中给予重点支持,对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大培训的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评奖时给予优先考虑。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7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在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分片区选取100所基层口腔诊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地区医院、县级医院35所、乡镇医院32所以及口腔社区门诊或口腔诊所34所。

2. 调查内容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问卷, 内容包括专业开展现状、口腔人才需求情况等内容, 涵盖岗位需求情况、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及职业核心课程及技能需求等项目。

3.方法

(1) 调查前, 调查组成员明确统一要求, 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材料真实可靠。 (2) 问卷回收情况。各级医院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6份, 回收率96%;96份问卷基本按要求填写, 有效率100%。

调查结果

1.专业开展现状

在调查医院及机构中, 6所乡镇医院没有开设口腔科, 部分乡镇医院配备有牙科综合治疗椅, 但缺乏专业人员, 为临床医学专业人员进修后从业, 地区及县级医院口腔医疗资源相对集中, 基本为口腔专业人员从业。

在基层医院开设诊疗项目中, 最常见的口腔内科诊疗项目是牙体充填、根管治疗、龈上洁治、干髓术;根面平整、牙龈翻瓣等牙周手术仅大型医院开展。口腔修复主要开展项目是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以及冠桥修复, 隐形义齿、精密附着体、全瓷修复等项目也有一定涉及。口腔外科主要开展的诊疗项目为拔牙。口腔正畸需求广泛, 但能规范开展的医疗机构不到30%。

2. 口腔人才需求情况

(1) 口腔医学人才岗位需求情况

约60%县级以上医院5年内均有口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 其中60%单位需要口腔全科, 40%需要按口腔分科别招收人才;约76%乡镇医院均需口腔专业全科人才;68%左右口腔门诊均由于人才流动, 需要口腔专业全科人才;80%的医疗机构均认为目前口腔医疗资源不能满足社区口腔医疗需求。

(2) 岗位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在综合素质方面, 认为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占89.3%, 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的占64.3%, 20%的单位认为还应具备一定的再学习能力;在口腔医学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 认为应注重口腔专业理论知识的占77.08%, 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占93.75%。

(3) 职业核心课程知识及技能需求调查

对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对职业核心课程和技能需求调查结果如下 (详见表二)

讨论

1.我省基层口腔医疗现状与人才培养定位

对基层口腔医疗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 我省口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在城市比较集中, 基层的口腔医疗资源严重缺乏, 部分乡镇没有开设口腔科, 在乡镇医院及社区甚至还有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口腔医疗, 不能满足社区口腔需求。该结果与我们对社区居民口腔医疗认知-需求-满意度调查结果一致:居民对医疗现状不满原因主要是医疗资源有限, 分布不均衡, 资源不足所致的就诊不便。在开展的诊疗项目调查显示, 基层主要开展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及缺损的修复、拔牙等项目, 且综合性相对较强。调查结果表明, 我省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有较大需求, 我校作为我省主要的地方医学院校, 应立足基层需要, 培养符合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要求的社区口腔全科人才。

2. 口腔医学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 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及对策:调查表明用人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 且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结合基层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修订中, 我校应本着“突出口腔, 注重整体, 加强人文, 体现社区, 强化实践”的原则,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进行模块化教学, 建立课程体系, 同时注重课程设置兼顾行业资格准入条件, 与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

(1) 开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有针对性的强化基础课程, 精简学科大类临床课程, 加重口腔专业课程比例。

(2) 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在实验课强化基础训练, 倡导“教中学、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方法多样, 如角色转换法、模拟病人法等, 实现实验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良好接轨, 使学生校期间即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标准的操作手法, 培养一定的沟通技巧, 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实习后毕业前开展专业综合技能实训, 以进一步缩短就业岗位适应期。

(2) 职业核心课程及技能需求调查结果及对策:

对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对职业核心课程和技能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龋病、牙髓炎等牙体疾病治疗、牙周病的基础治疗、牙槽外科、缺牙后的常见修复方法等在基层医院中应用广泛, 应作为专业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教学的重点。口腔内科学适当地增大牙体疾病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理论和实验学时, 适当讲述牙周手术治疗及黏膜病;口腔修复学结合学科发展趋势, 牙体缺损、固定修复、活动义齿的理论讲授保持现状, 增加临床技能操作学时, 夯实活动义齿制作实践操作, 简要介绍各种修复新技术;口腔外科学重点讲授牙槽外科, 其余部分一般讲授应当适当压缩;口腔正畸学和预防保健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模式的改变, 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应加强教育, 适当增加学时。

总而言之, 在基层口腔人才培养上, 我校应结合办学定位, 密切联系社区、基层口腔医疗需求, 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口腔全科人才。

摘要:根据学院面向地方、面向基层的办学层次和定位, 调查陕西省基层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专业现状、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 本文对调研情况加以分析, 提出我们对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口腔专门人才的设想和建议, 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口腔医学,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基层口腔

参考文献

[1]徐秀芳, 郭永松, 等.浙江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分析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4) :31-32.

[2]凌均棨, 韦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新体系[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010, 4 (2) :111-113.

陕西省农村科技人才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创新成果

中小企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活跃经济、提高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陕西省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竞争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看到,陕西省的的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上还有很大不足,需要通过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

一、陕西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概况

(一)陕西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陕西省的中小企业规模与生产经营情况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2013年,陕西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808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首次过半,达50.4%。而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陕西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也日益增加,并且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据统计,2012年,陕西省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34.59亿元,较上年增加21.28亿元,增长1.6倍;小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7.3亿元,较上年增长54.5%。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陕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科技创新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意义

对于陕西中小企业而言,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从世界著名企业的发展与崛起历史来看,掌握某一先进的创新技术进行某一新兴产品的生产,是企业能够迅速成长的关键。其次,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来从销售方向上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收益,同时,在产品生产领域,技术创新通过对生产工艺的改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来提高产品品质,为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良好条件。第三,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其立足市场的关键在于其拥有市场竞争的相对优势条件,科技创新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形成技术垄断优势,这是其他条件往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够通过人们的努力来实现。

二、陕西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陕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然而从当前陕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上来看,虽然其研发投入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

(一)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

近年来,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但从投入的总水平上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大不足,特别是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2012年,陕西省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为41.89亿元,而仅仅是在陕央企的研发投入就高达72.45亿,双方差距近一倍。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研发投入高速增长的因素,意味着中小企业当前的研发投入更多的是一种补偿性的投入,从科技创新的基础来看,还存在很大缺陷。

(二)科技创新投入的转化率较低

对于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而言,科技创新的投入并不能够直接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将投入及时转化成科技创新成果才能够服务于企业的转型与成长。而从目前,陕西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上来看,其科研投入的产出率远远不及大型企业,不仅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科研投入的基础相对薄弱,还处于补偿期阶段,未到成果产生时期;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科研投入虽然获得了提升,但人才、制度等软环境建设还未到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陕西中小企业而言,科研成果应用水平的不足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组织、管理与资源配置能力相对较低,无法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提供有效的资源与平台支持;另一方面也在于中小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认知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对科技创新成果所能带来的收益不能充分认识,导致一些创新成果被浪费。

三、提高陕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力度

要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统筹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引导相关科技研发力量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打破传统的“闭门造车”困局,通过合作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同时,企业要保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尽量防止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投入减少甚至中断的情况,努力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率,提高资金投入的性价比。

(二)加强科技研发产业化软环境建设

要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到来,从科技创新的来源上创造基础。要努力改进企业的科技研发管理制度,一方面,给研发人才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研发投入及时转变为创新成果,一方面也通过管理制度的改进,提高资源配置与组织的能力,推动企业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明确企业研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重视研发的产业转化基础条件,推动产品研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水平。要大力推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提高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挖掘企业自有的创新潜力。

(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首先,政府部门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法规,改进现有的工作措施,提高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其次,企业自身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要以科技研发人员为主,完善针对可以研发人员的产权保护与奖励体系,充分尊重人才的创新成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奠定基础。

结论

科技创新是陕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只有集中力量,抓住时机,通过勤修“内功”的方式,从企业的制度建设、软环境建设与产权保护中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借助政府统筹科技资源的职能,合理利用外部助力,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为转型成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叶春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6-9

[2]钱月宝.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的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3(11):10

上一篇:重庆市沙坪坝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工程下一篇: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